4.3(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东西半球图》、《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总结出区域地理特征。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国家概况,做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的地形,也影响了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00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
七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学生姓名课题
东南亚(1)
课型
新课
班级
七()班
课时
一课时时间
年03月14日
学习目标
1、记住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记住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记住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重难点1、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2、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陈毅征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汲川上流,君和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二、自主学习 一 十字路口的位置自学12页“十字路口的位置”部分内容读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7.18“东南亚的地形”,1、范围:东南亚位于亚洲的部,包括和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之南而得名2、纬度位置:东南亚的纬度大部分位于~之间,地处带。3、海陆位置:①“十字路口”:东南亚地处洲与洲、洋与洋之间。②咽喉要道:该“十字路口”的咽喉是位于和半岛之间的海峡 二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自学12页“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部分内容读7页图6.9“亚洲的气候”,看图并思考:1、两种热带气候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①分布地区:大部分和马来半岛的南部。②气候特征:。(2)热带季风气候①分布地区:和菲律宾群岛北部。②气候特征:,分旱、雨两季。2、热带作物基地(1)粮食作物:。重要的粮食出口国有、越南和。(2)经济作物:是世界上、油棕、和蕉麻的最大产地。①泰国: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②马来西亚: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③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④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生产国三、合作探究读图7.22、7.23、7.24和29页的阅读材料《橡胶和油棕》,填表:
物产
稻米的重要出口国
橡胶的最大生产国
油棕的最大生产国
椰子的最大生产国
蕉麻的最大生产国
椰子的最大出口国
主要生产或出口国四、小节提纲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五、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东南亚位于()a.太平洋与南极洲之间b.亚欧大陆与大洋洲之间c.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d.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2.关于马六甲海峡,说法正确的是()a.介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b.介于马来半岛与爪哇岛之间c.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d.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3.马来西亚盛产的主要经济作物为()a.油棕和天然橡胶b.金鸡纳和油棕c.椰子和金鸡纳d.蕉麻和油棕4.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是()a.夏季高温多雨b.气候温和,降水丰沛c.炎热少雨d.全年高温多雨5.被誉为“千岛之国”的世界最大群岛国家是()a.菲律宾b.马来西亚c.印度尼西亚d.日本6.世界稻米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是()a.印度尼西亚b.菲律宾c.马来西亚d.泰国7.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a.泰国b.缅甸c.越南d.老挝8.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地区,主要农事活动的特点是()a.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有收获b.农作物在春季播种,夏季收获c.农作物多雨季播种,旱季收获d.农作物秋季播种,第二年春季收获(二)综合分析读新加坡图,回答问题并填写下表: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75">(l)新加坡地处马来半岛南端,属________气候。(2)新加坡西北部为著名的__________海峡,它既是________亚和__________亚之间,又是__________洋和__________洋之间的海上、空中交通要冲。
教学
反思
第二节东南亚
蚶江中学薛道通
一、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联系两大洋和两大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3、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4、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会读东南亚政区图、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
6、会利用东南亚地图分析地形特征和地理位置,培养学生观察、分判断的能力。
7、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热带气候的比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具:东南亚政地形图、亚洲气候图、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和投影仪、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日本知识
1、在日本地图上指出四大岛
2、说出日本的特点
(1)多火山、地震。――为什么?(提问学生)
(2)发达的经济――为什么?(提问学生)
(3)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问学生)
(4)日本的文化特点―――东西方兼容。
3、引入新课:日本工业现在很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大家平时有没有注意到,家里用的日本电器,特别是松下电视,它主要来自哪里?――马来西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东南亚
(二)十字路口的位置
1、读图7.17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和图7.18东南亚的地形
(1)完成P28活动1
(2)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3)分析它的位置是位于哪两洲和哪两洋。
(4)引入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完成活动2
2、同学们交流各自对东南亚的情况了解
通过网上收集的资料,每组叫一位同学读出自己收集的资料。
(三)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从与我国南方有很多相似,引入农业生产。
(1)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说明原因。
(2)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读图7.2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分布。
说出有哪些农作物与其分布。
(3)总结出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4)分析产生的原因―――湿热的气候,引入热带气候
(5)完成P30活动1,2(教师逐步指导)
(6)课件演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的天气过程。
(四)小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学生姓名课题
东南亚(2)
课型
新课
班级
七()班
课时
一课时时间
-3-15日
学习目标1、记住东南亚的地形特点。2、记住了解东南亚人口分布的特征,3、记住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重难点1、东南亚的地形特点2、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生产我们已有所了解,东南亚的人文环境又有什么特色呢?二、自主学习 一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1、地形地势特点(1)地势:北高南低(2)地形:山河、分布2、河流与城市分布(1)河流:中南半岛的各大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河流两侧形成。(2)城市分布: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二 华人、华侨集中地区1、东南亚是、和、分布最集中的地区。2、是近年来我国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三、合作探究教材31页的活动题找出中南半岛最长、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四、小节提纲——我努力我充实1、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1)地形特点:(2)城市分布与河流:2、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五、达标检测(一)填空题1:东南亚在范围上包括______半岛和______群岛两大部分。2:东南亚的内陆国是________,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3、东南亚位于_______洲与_______洲,_______洋与_______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二:选择题:1.东南亚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自东向西依次为()a.缅甸、老挝、越南b.老挝、柬埔寨、越南c.泰国、老挝、越南d.越南、老挝、缅甸2.中南半岛的地形分布特点是()a.大山众多、平原少b.多高原,山地和盆地c.多平原、少山地d.山河相间分布、南北延伸3.马来群岛地形特点是()a.地形崎岖,山多b.火山地震多c.多长河,水资源丰富d.平原广土壤肥沃三:读图填空1、读“东南亚图”回答:(1)半岛、群岛:a、________b、________(2)洋、海峡:c、________洋d、________洋e、________海峡(3)河流:①________②_______
教学
反思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记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使学生理解季风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影响,并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使学生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4.使学生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的特点。
5.使学生学会运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点;学会运用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分析、概括我国降水年际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季风活动、锋面雨带与降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气温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我国气温和温度带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
[提问]让学生看本节课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栏目,提问:七月份正值雨季,这时候出差去吐鲁番是否需要带雨具?九月份我国多数地方秋高气爽,这时期出差去广州是否要带雨具?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鲁番不需要带雨具,因为吐鲁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广州应该带上雨具,因为这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地方秋高气爽,但广州雨季还没有结束,经常有阴雨天气。)
[讲述]从上面回答的问题可以看出,了解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生活实际中是有用处的。在生产建设中也要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如修建水库或建桥梁时,要考虑当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否则,遇有特大暴雨,水库有溢洪、桥梁有坍塌的危险。
[读图]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以下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答案: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答案:①大致通过淮河-秦岭一线,西接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②0℃等温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哪些地方?
(答案:大致从大兴安岭斜向西南,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答案: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市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答案:东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顶坡度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砖瓦,并留有流水沟,易于排水。西北内陆地区房屋多为平顶,上面也没有流水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特点。)
[提问]从以上读图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可让学生讨论,然后再回答)
[归纳]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一、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对东亚、南亚降水的影响。
[提问]为什么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
[归纳]主要是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板书]1.原因: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11和图4·12,回答下列问题:
1.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答案:①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②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答案:①深居内陆,距海远。②地形闭塞,有山脉阻挡)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可辅以《中国地形图》,或使用叠加投影片效果会更好。)
(答案: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讲述]习惯上,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显著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一般来讲,季风区内降水较多,非季风区内降水稀少。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此线西北是非季风区,此线东南是季风区。
[板书]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四个城市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答案:广州5~9月,武汉5~8月,北京7、8两月,哈尔滨7、8两月。)
2.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答案:共同点是降水集中在夏季,7、8两月降水多。不同点是广州、武汉雨季时间长,年降水量比较大;北京和哈尔滨雨季时间短,年降水量比较小。)
[小结]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个时期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
各地的雨季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讲,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板书]二、降水集中夏秋两季
1.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承转]那么,为什么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雨季长短不一样呢?
[板书]2.季风活动与锋面雨带
[讲述]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季风活动、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锋面雨带示意图”: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上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教师可边讲述边画出冷、暖气流交汇和锋面雨带形成的示意图。)
[板书]3.雨带推移与各地雨季
[读图填表]阅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图17~20),并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表:
[提问]说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进退和雨带移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归纳]一般年份,从五月中旬开始夏季风便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这里最早进入雨季。随着夏季风势力增强北进,锋面雨带随之向北推移。六月中旬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我国由南向北开始进入雨季。九月,夏季风势力减弱南退,雨带随之迅速南撤,我国由北向南雨季雨带结束。因此,我国各地雨季长短差别很大: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板书]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读图]看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示意图,说出六月和七、八两月雨带的分布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关系。
[讲述]六月,夏季风北进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相持,使锋面雨带在这里徘徊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形成连绵细雨。这时正值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七、八月份,雨带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随之出现晴朗天气,降水相对减少,形成伏旱。伏旱时期,炎暑骄阳,蒸发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长旺盛、极需要水的时期。因此,伏旱往往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第1、2题。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新课引入)
我国年降水量在时间上分布,除了表现在季节上分配之外,还表现在年与年之间的变化上,这就是降水的年际变化。
(讲授新课)
[读图]让学生阅读“北京1951~198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从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其降水量约是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降水量约是多少毫米?
(答案:1959年最多,降水量达1600多毫米;1965年最少,只有250毫米。)
2.对照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多少毫米?
(答案:600毫米左右。)
3.结论是什么?
(答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板书]三、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讲述]总的来看,我国各地的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但相对而言,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内陆干旱区更大。
我国各地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年份季风活动不规律,夏季风进退反常。例如:在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较正常年份就偏多,南方降水则偏少;而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较正常年份就偏少,南方降水则偏多。从而使得我国各地各年的降水量差别很大。如果某些地方在某一年的降水量过多或过少,就会出现水灾或旱灾。
[提问]近几年来,我们这里每年降水量的多少都一样吗?降水量年际变化如何?请举例说明。(学生议论,教师再用当地的降水资料加以说明。)
[板书]四、干湿地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是怎样的?
2.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分布在哪一线?
[讲述]由于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因此各地的水分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地方湿润,有的地方干旱。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是由这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所决定的。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就湿润;反之,气候则干旱。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板书]1.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读图]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并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1.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一条等降水量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一条等降水量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一条等降水量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归纳]通过读图我们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可将我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半湿润地区,西部是半干旱、干旱地区。东部地区又大致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南方为湿润地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西部则以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大致可分为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分布
[读图填表]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并对照中国地形图和政区图,填写下表:
[讲述]不同的干湿地区,反映了不同的水分条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影响十分明显。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大致相当于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主要的耕作农业区。湿润地区以水田耕作农业为主,半湿润地区以旱地耕作农业为主。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则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业地区。
(复习巩固)
1.课文“想一想”:从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考虑,为什么我国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北方还是南方,发展农业生产都不能单纯依靠天然降水,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利措施呢?(答案: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水利灌溉。东部地区,即使是南方湿润地区,由于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在少雨季节和降水偏少的年份,天然降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也同样要依靠水利措施,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稳产、高产。)
2.课文“做一做”练习:①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月份______℃等温线通过的地方,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的______带与______带的分界线,干湿地区中的______地区与_____地区的分界线。
(答案:0℃;800毫米;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②用直线将下列地区与其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连接起来:
寒温带黑龙江省最北部干旱地区
中温带华北平原
暖温带珠江三角洲半干旱地区
亚热带塔里木盆地
热带内蒙古高原半湿润地区
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西北部
海南省湿润地区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第3、4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1.原因: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二、降水集中夏秋两季
1.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2.季风活动与锋面雨带
3.雨带推移与各地雨季
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伏旱
三、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四、干湿地区
1.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2.干湿地区的分布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行赏、比较、练习相结合
1、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2、使学生初步了解视觉形象的分类和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识。
3、通过对美术作品中形的认识和分析,4、提高学生对艺术形的欣赏能力。
5、通过对本课的学习,6、使学生认识美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7、从而8、提高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欣赏能力,9、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写实造型、变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区别,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识别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难点:掌握基本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基本要素分析作品。
3、教具、学具准备4、
教具;自制造型要素挂图一张,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若干幅。
学生:课本、作业本、软心铅笔、尺。
5、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
大千世界的各种物象形体,首先是被我们的眼睛感受到的,对视觉形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会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审美信息和多种知识,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板书:视觉形象的分类(约23分钟)
尽管视觉形象复杂多变、丰富纷呈,但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形和人工形。由自然力造成的,叫自然形(如山石、河岸、动植物等),人类出于某种目的造成的形,叫人工形(如产品、工具等)人工形中以表达思想观念和审美感受为目的的,叫艺术形(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
板书:自然形
人工形
艺术形:表达思想观念、富于审美价值。
提问:分别举出生活中的自然形、人工形和艺术形的物象。
形还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如材料上分,有纸材料造型、木材料造型、金属材料造型、石质材料造型等。
(以问答形式讨论欣赏作品,再作总结)
《饮水的熊》作者在创作中,用造型的基本法则之一即对称手法,巧妙地表现了饮水的熊和它的倒影,且将石质材料打磨光洁,以表现小熊的可爱和水的清盈感。
《怀抱》以金属材料制作的富有动感的造型表现了母子欢快的神情。《母子》则用概括的手法打磨光洁的木质,表现丰润的母子形象,摇篮式的造型,激起了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板书:造型要素:(约18分钟)
造型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体块与空间、光与色、质地等。在艺术造型中,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要素,将使作品更具魅力。因此,我们必须认识了解造型要素及其功能。
(结合造型要素范图讲解)
点:最小的视觉单位。包括各种不同形状的点,能成为注意中心确定结构以及组成体面(参看课本P4生活中的点和表现点的节秦的绘画)。图①中,我们看到运用点的组织,产生疏密有致的变化,富有节奏感。
线:可看作点运动的痕迹,有方向和运动感,可以表达情感,限定形状,表现质地和描绘阴影(讲解挂图)
面:由长度和宽度构成的平面形,面的形成有三种方式:线的包围、分割和表面色、质的变化。面可以分为几何形和自由形两大类(讲解挂图)。
体块与空间:体块即长度、深度三维空间的占有形式,或者说是由长度、宽度和深度构成的主体形。(参看P4生活中的体块)。空间指物体间的远近层次关系和包容关系。(如雕塑)具有实在的体积和空间,而绘画艺术,则是在平面上创造体块与空间的幻觉。如《长城》一画,就是在平面上通过平俯视构图,运用了大-小的透视缩形规律,以及近实远虚的视觉规律,加上光与色的烘托渲染,画面气势磅礴,使我们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光与色:有光才有色,视觉世界是由光显示出来的。(参见P4大自然中的光与色)。色彩的正确表现能使画面获得真实感。不同倾向的色彩还能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引起情绪的变化,如红色能给人以温暖、刺激的感受,蓝色则可能给人以冷、宁静的感受。
质地:指物体表面的解觉性或这种质地的视觉表现。(参看P4《雕塑》的质地)《雕塑》用粗扩的石质表现男性皮肤的质感。
6、总结和布置下一课时内容(约2分钟)
我们认识造型的基本要素,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形象,认识艺术家取自自然之法则,创造出的瑰丽艺术世界。我们下节课将进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世界。
第二课时
1、复习旧知,
2、导入新课
美术造型的基本要素来之于生活,但不是对生活的复制。“艺术源于生活。但不等不生活。”在从事美术创作时,艺术家会根据特定表现目的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美术表现形式。
3、表现形式的分类
就表现形式的明显特点而言,分成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两种基本形式。具象造型与抽象造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客观的现实形象,而后者中我们则不能看出任何客观的现实形象(结合教材范图讲解)。
具象造型又可分为写实造型和变形造型。写实造型指忠实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面目的造型,或者说,在这种造型中,客观物象基本上按我们日常所见的样子被反映出来(见《苹果树》之二、《小提琴手》)。变形造型则是运用夸张、省略等方法,表现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尽管变形造型反映的对象与我们日常所见不同,但我们仍可认出它们。变形造型即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式,层次十分丰富,既可偏于写实造型,又可偏于抽象造型(见《苹果树》之三、《人物》)。
抽象造型在古代艺术中就已出现,而现代抽象则主要通过抽象的线、形、色的不同组合表达人的主观情感(见《即兴》、《岩石间的小镇》)
第三课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1课时)
课型:单一课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步骤
(一)引言与组织教学
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有着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中国画----则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多以中国画见长。下面请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全盛时期的作品,中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板书课题,挂出画卷,约3分钟)
(二)作者简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时间不详。约生活在十二世纪,为北宋未年著名的风俗画家。早期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专攻界画,擅长舟船、车马、人物、街市、城郭等。宋徽宋熏和、宣和年间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侍诏(画院最高职称)。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画》、《西湖争标画》、《武夷图卷》等。
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
公元十世纪后期(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国,建立了北宋皇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农业上注重了精耕细作、使用良种;陶瓷、纺织等手工业产品闻名于世,畅销国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等科学技术使对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市集镇不断出现,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了专营经商的(商店)、(剧场)、娱乐场”等。当时的京城汴梁(今开封市)则更显繁华。但北宋后期各代皇帝为求苟安(亦称偏安),向辽国接受屈辱的澶渊之盟。给西夏纳“岁币”。向金割地、纳银、贡绢,宋徽宗时期则更甚,虽联金灭了辽国,次年金兵大肆攻宋,徽宗为求苟安,主张议和投降,罢免了主战派将领。终在1127年,徽宗成了金兵的俘虏,北宋王朝被灭亡。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期。皇帝宋徽宗赵佶虽昏庸腐朽,却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的极盛时期。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入画院供职。宋徽宗很注重写生,他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都要写生。张择端根据京城汴梁繁华的集市贸易与街景(一是说清明时节,但清明时节的景象描写不多,另一说法是从清明坊到虹桥一汴河上河的街景。后者则更有说服力。人物中有赤膊的、戴斗笠的、轿上插树技遮荫的、摊位上的遮阳伞、遮荫篷等可以作证)写生而创作了蜚声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四)欣赏《清明上河图》
1、主题思想: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作品介绍:
《清明上河图》全长5278厘米,高248厘米,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现藏故宫博物院。
全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场面复杂,结构严谨,为全景式构图。总体上看,可分为田野、汴河、街市三个地方。情节连绵不断,高潮迭起。图中街市,屋宇栉比,货摊沿街,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人喧马嚣,车轿穿梭。正是这番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百货俱陈,百态俱备的情景,呈现了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社会面貌。从商业、交通、澶运建筑等几个具典型意义的角度,集中概括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生活状况。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构成了一件内容丰富的完整的艺术品,成为研究北宋社会的综合性形象史料。
画卷共画不同阶层的人物550佘人(教材上虹桥部分就有130佘人),不同种类和形态的牲畜五、六十匹,不同类型的车轿二十佘辆(顶),房屋三十佘幢,大小船只三十佘艘。无论状物写人,还是写动描静,对每个细节都求一丝不苟于浩大工程之中。画家具有非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写生功底。用默写的手法,把游汴河两岸街景时遇到的典型事件描绘出来。如全画的中心---虹桥部分,表现出桥上喧哗、桥下沸腾的热烈场面。桥头货摊相连,左侧桥栏边的人物在观景赏流,桥右侧人物扶栏观船逆流过桥。桥中达官贵人的轿马相遇,双方的豪奴都在呼喝让道,可见骑者勒马,;轿夫阻步。表现出统治阶级的骄横。并使桥上出现拥挤阻塞现象。桥下水流湍急。一大船头已过桥面,船身尚在桥下,船橹末端尚露出在桥右侧一方。另一货船正要过桥,船身已横,船头已被激流冲下。船夫们手忙脚乱,有的奋力撑船,有的挥手呼号,不进则退,船身已横,船夫们手手忙脚乱。这种人声鼎沸、激浪奔腾的热烈场面,在画家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全景式构图的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大作,从远郊河野,一直至城郭街市,不但能鸟瞰繁华的街市,还可极目郊野;楼宇舟桥树木横列于近处,河道原野延伸至天边。景物的大、小、远、近、疏、密、动、静、简、繁,通过画家传神之笔,都得到准确、慎密、生动、妥贴的有机表现。使画卷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乱、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鲜明的艺术节奏感。充满“方寸之内,体百里之回“的宏伟气慨。表现了画家在运思立意过程中,概括生活和选取题材方面的高度艺术才华。以及在布局上不受固定视点的限制,充分运用“散点透视”的娴熟技巧。
(五)《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
1,作品体现了我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古代画家“目识心记”深厚的默写功能。
2,线描技法已臻和谐完美的高水平。突出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技法特色。
3,是人物刻划、景物描绘达到形神毕肖、生动准确的神品之作。
4,是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的布局的典型。
5,是界画、山水、人物融为一体的以工带写,以写润工的典范。
6,是显示画家高度的组织技巧和概括现实生活能力的范例。
7,是研究宋代社会的综合形象史料。
(六)结论
《清明上河图》是闻名世界的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是我国古代写实主义的杰作(早欧洲七百余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武术教案
课
的
内
容
1、武术基本功练习;
2、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3、少年拳(第一套)
任务
1、初步掌握武术基础动作中的基本手法和基本步型,培养武术意识,进行武术套路教学;
2、培养学生正确的动作概念,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
课的结构
时间
课的内容
组织教法和教学要求
准
备
部
分
10分钟
一、一、集合整队;
二、二、师生问好;
三、三、宣布本节课内容;
四、四、检查服装
组织教法:
两列横队
队形:
△
要求:
1、队伍整齐,指挥得当;
2、齐声响亮,精神饱满,保持立正,全神贯注,明确任务。
课的结构
时间
课的内容
组织教法和教学要求
运动量
次数
强度
准
备
部
分
10分钟
五、沿跑道慢跑400米;
六、徒手操
1、腕、踝绕环;
2、肩绕环;
3、腰绕环;
4、扩胸振背运动;
5、弓步压腿(正、侧)
6、俯背运动;
7、挺身跳。
组织教法:
学生两路纵队绕运动场跑(教师领跑)
要求:队伍整齐,速度由慢逐渐加快
组织教法:
队形:
△
1、思想集中,动作到位,有力度;
2、学生干部领操,教师指挥,按节拍做操,学生集体进行练习;
要求:
认真准确。
2
8呼
小
课的结构
时间
课的内容
组织教法和教学要求
运动量
次数
强度
第四节激素调节教学目标①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②说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③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说出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对照实验。④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教学重点学生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能够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教学难点有关资料的教学安排与归纳、整理,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人体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及自制课件。学生: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照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搜集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两种方案)方案一:生物兴趣小组展示和汇报用含甲状腺激素饲料喂蝌蚪的对照实验结果,其他同学观察、倾听。方案二:观察自己的身体,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根据学过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很容易联想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是性激素作用的结果)方案一: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加以说明,并由此导入新课:激素调节。方案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升入中学以来身体的变化,从已有的性激素的知识入手,引出激素调节的课题。人体内、外分泌腺的主要区别:有无导管、分泌方式及分泌量等。人体的内分泌腺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说出自己知道的腺体,如唾液腺、汗腺等。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找出不同之处,并举手发言。学生观察并记忆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位置及它们所分泌的主要激素。激素是由人体内的腺体分泌的。首先提问学生知道哪些腺体?进一步说明:唾液腺汗腺等腺体不同于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利用课件展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加以区分,教师给予适当补充。通过大屏幕展示人体内分泌系统,通过光标闪烁促使学生更好地记忆腺体的名称及所分泌的主要激素。介绍几种激素的主要功能学生怀着好奇心理,继续探索。说明:激素在人体血液中的含量虽少,但对人生命活动的影响却很大。生长激素观察图片,感到惊讶,从而激发求知欲。讨论并发言,总结生长激素的作用。(展示资料1)出示侏儒症、巨人症等患者的图片。分析发病原因,引导学生总结出生长激素的功能,并教育学生不要对这样的患者有不礼貌的态度。甲状腺激素分析资料2,联系兴趣小组的实验,说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学生观看录像,进一步体会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重要性,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资料2,向学生提问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关于兴趣小组的实验,可向其他同学推广。)适时展示甲状腺疾病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地方性甲状腺肿、甲亢等),拓展知识面。胰岛素分析资料3,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小组讨论、归纳胰岛素的作用。感受科学研究的伟大成就和科学家勇于探索、不为名利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分析资料3及有关糖尿病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胰岛素的作用。介绍阅读材料《王应睐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观看比赛并说出此时的心理感受:面红耳赤、情绪激动,进而谈谈自己都在什么情况下情绪比较紧张、激动。得出结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播放精彩足球比赛的录像。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特别兴奋或突遇危险时的心理感受及身体状况。帮助同学分析原因:大脑皮层兴奋→促使肾上腺激素分泌→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扩张、面红耳赤。总结、练习小组讨论,设计表格,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设计表格,归纳出各种激素的主要作用。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3906.html
上一篇:【精品】班主任教学总结大全5篇
下一篇:关于美丽的鱼教案大班集锦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