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时间:2024-03-03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教案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经典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经典9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篇1】

导数及其四则运算

一、考试要求:(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①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②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2)导数的运算①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的导数.②能利用下面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二、知识梳理:

1、如果当时,有极限,就说函数在点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在点处的导数(或变化率)。记作或,即。的几何意义是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瞬时速度就是位移函数对时间的导数。

6、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则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7、若函数的图像与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8、若点在曲线上移动,则过点的切线的倾斜角取值范围是

9、设函数(1)证明:的导数;

(2)若对所有都有,求的取值范围。

10、已知在区间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篇2】

(一)引入:

(1)情景1

王老汉的疑惑:秋收过后,村中拥入了不少生意人,收购大豆与红薯,精明的王老汉上了心,一打听,顿时喜上眉梢.村中大豆的收购价是5元/千克,红薯的收购价是

2元/千克,而送到县城每千克大豆可获利1.2元,每千克红薯可获利0.6元,王老汉决定明天就带上家中仅有的1000元现金,踏着可载重350千克的三轮车开始自己的发财大计,可明天应该收购多少大豆与红薯呢?王老汉决定与家人合计.回家一讨论,问题来了.孙女说:“收购大豆每千克获利多故应收购大豆”,孙子说:“收购红薯每元成本获利多故应收购红薯”,王老汉一听,好像都对,可谁说得更有理呢?精明的王老汉心中更糊涂了。

【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让学生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情景我们不仅能从中引出本堂课的内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也为后面的内容“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埋下了伏笔.】

(2)问题与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具体的数字体现出王老汉的两个孙子的收购方案吗?

生,讨论并很快给出答案.(师,记录数据)

师:请你们各自为王老汉设计一种收购方案.

生,独立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方案.(师,查看学生各人的设计方案并有针对性的请几个同学说出自己的方案并记录,注意:要特意选出2个不合理的方案)

师:这些同学的方案都是对的吗?

生,讨论并找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

师:为什么这些方案就不行呢?

生,讨论后并回答

师:满足什么条件的方案才是合理的呢?

生,讨论思考.(师,引导学生设出未知量,列出起约束作用的不等式组)

师,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列出不等式组,并对之分析指正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所列不等式组,并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师: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方程的解吗?你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一组解吗?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记录几组,并引导学生表示成有序实数对形式.)

师: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不等式(组)的解吗?你能说出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一组解吗?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指正并有选择性的记录几组比较简单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要事先设计好并在课件的坐标系中标出备用)

(教师对引例中给出的不等式组介绍,并指出上面的正确的设计方案都是不等式组的解.进而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与解集的概念)

师:我们知道每一组有序实数对都对应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一个点,你能把上面记录的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标记出来吗?

生,讨论并在下面作图(师巡视检查并对个别同学的错误进行指正)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所对应的一些点,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讨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由于点太少,我们的学生可能得不出结论)

师,引导学生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方程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所对应的图形(一条直线,指导学生用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作出直线),再提出问题: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为坐标的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生,提出猜想: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分得的左下半平面.

【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了利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想法,而后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细心的论证,让他们从中让体会到对新知识进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你能说出理由来吗?

生,分组讨论,并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探究.(由于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方向,所以各人用的方法不一,有的可能用特殊点再去检验,有的可能会试着用坐标轴的正方向去说明,也有的可能会用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下方的点与对应直线上的点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说明)

师,在巡视的基础上请运用不同方法的同学阐述自己的理由,并对于正确的作法给予表扬,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利用与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横坐标相同而纵坐标不同的点对应分析的方法进行证明.

师: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右上半平面应怎么表示?

生:表示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很快回答)

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并得到一般性结论(教师总结纠正)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因不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虚线;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因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实线.)

师:点O(0,0)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一个解吗?据此你能说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对应的平面区域相对与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位置吗?

生,作图分析,讨论并回答(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

师:结合上面问题请同学们归纳出作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对应的平面区域的过程.

生,讨论并回答(师,对于学生的答案给以分析,并肯定其中正确的结论)

师:你们能说出作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对应的平面区域的过程吗?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

师:若点P(3,-1),点Q(2,4)在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异侧,你能用数学语言表示吗?

生,讨论,思考(教师巡视,并观察学生的解答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

师:你能在这个条件下求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范围吗?

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到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并求解.

师:若把上面问题改为点在同侧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了获取新知后的成就感,从而增加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他们体会人们在认识新生事物时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

(二)实例展示:

例1、画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

例2、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集.

【通过利用多媒体对实例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画出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而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同时对具体作图中的细节问题进行点拔.】

(三)练习:

学生练习P86第1-3题.

【及时巩固所学,进一步体会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

(四)课后延伸:

师:我们在今天主要解决了在给出不等式(组)的情况下如何用平面区域来表示出来的问题.如果反过来给出了平面区域你能写出相关的不等式(组)吗?例如你能写出A(2,4),B(2,0),C(1,2)三点构成的三角形内部区域对应的不等式组吗?

你能写出不等式形如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这种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五)小结与作业:

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一般找原点)

作业:第93页A组习题1、2,

补充作业:若线段PQ的两个端点坐标为P(3,-1),Q(2,4),且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与线段PQ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篇3】

等差数列

考试要求: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

基础检测:

1.已知等差数列满足,,则它的前10项的和()

A.138B.135C.95D.23

2.若等差数列的前5项和,且,则()

(A)12(B)13(C)14(D)15

3.在等差数列{an}中,若a2+a4+a6+a8+a10=80,则的值为()

A、4B、6C、8D、10

4.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且,若,则为()

A.B.C.D.

5.两等差数列{an}、{bn}的前n项和的比,则的值是()

A.B.C.D.

6.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当取最小值时,n等于()

A.6B.7C.8D.9

7.设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若,则()

ABCD

8.设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若=,则等于()

A1B.-1C.2D.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第三章第3小节,主要内容是利用平面区域体现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借助图解法解决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解问题;运用线性规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本小节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例,它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特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的知识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认识,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归纳为主要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新知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

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

可行解、可行域和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

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解;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化归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态与价值: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解集及用图解法解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探究,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

程探究,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探究.

六、教学基本流程

第一课时,利用生动的情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概念,并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引出埋下伏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类讨论,大胆猜想,细心求证,得出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从而突破本小节的第一个难点;通过例1、例2的讨论与求解引导学生归纳出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具体解答步骤(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第二课时,重现引例,在学生的回顾、探讨中解决引例中的可用方案问题,并由此归纳总结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理清数据关系(列表)→设立决策变量→建立数学关系式→画出平面区域.让学生对例3、例4进行分析与讨论进一步完善这一过程,突破本小节的第二个难点。

第三课时,设计情景,借助前两个课时所学,设立决策变量,画出平面区域并引出新的问题,从中引出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并让学生思考探究,利用特殊值进行猜测,找到方案;再引导学生对目标函数进行变形转化,利用直线的图象对上述问题进行几何探究,把最值问题转化为截距问题,通过几何方法对引例做出完美的解答;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总结出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基本步骤.通过例5的展示让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感受图解法.最后再现情景1,并对之作出完美的解答。

第四课时,给出新的引例,让学生体会到线性规划问题的普遍性.让学生讨论分析,对引例给出解答,并综合前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连缀成线,总结出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性问题的一般解答步骤,通过例6,例7的分析与展示进一步完善这一过程.总结线性规划的应用性问题的几种类型,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到优化理论,更好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特点。

七、教学过程设计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篇5】

排列问题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排列问题归纳为三种类型来解决:

下面就每一种题型结合例题总结其特点和解法,并附以近年的高考原题供读者参研.

一. 能排不能排排列问题(即特殊元素在特殊位置上有特别要求的排列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优先.或使用间接法.

例1.(1)7位同学站成一排,其中甲站在中间的位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7位同学站成一排,甲、乙只能站在两端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3)7位同学站成一排,甲、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4)7位同学站成一排,其中甲不能在排头、乙不能站排尾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析:(1)先考虑甲站在中间有1种方法,再在余下的6个位置排另外6位同学,共 种方法;

(2)先考虑甲、乙站在两端的排法有 种,再在余下的5个位置排另外5位同学的排法有 种,共 种方法;

(3) 先考虑在除两端外的5个位置选2个安排甲、乙有 种,再在余下的5个位置排另外5位同学排法有 种,共 种方法;本题也可考虑特殊位置优先,即两端的排法有 ,中间5个位置有 种,共 种方法;

(4)分两类乙站在排头和乙不站在排头,乙站在排头的排法共有 种,乙不站在排头的排法总数为:先在除甲、乙外的5人中选1人安排在排头的方法有 种,中间5个位置选1个安排乙的方法有 ,再在余下的5个位置排另外5位同学的排法有 ,故共有 种方法;本题也可考虑间接法,总排法为 ,不符合条件的甲在排头和乙站排尾的排法均为 ,但这两种情况均包含了甲在排头和乙站排尾的情况,故共有 种.

例2.某天课表共六节课,要排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共六门课程,如果第一节不排体育,最后一节不排数学,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课方法?

解法1:对特殊元素数学和体育进行分类解决

(1)数学、体育均不排在第一节和第六节,有 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2)数学排在第一节、体育排在第六节有一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3)数学排在第一节、体育不在第六节有 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4)数学不排在第一节、体育排在第六节有 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所以符合条件的排法共有 种

解法2:对特殊位置第一节和第六节进行分类解决

(1)第一节和第六节均不排数学、体育有 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2)第一节排数学、第六节排体育有一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3)第一节排数学、第六节不排体育有 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4)第一节不排数学、第六节排体育有 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所以符合条件的排法共有 种.

解法3:本题也可采用间接排除法解决

不考虑任何限制条件共有 种排法,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排法有:(1)数学排在第六节有 种;(2)体育排在第一节有 种;考虑到这两种情况均包含了数学排在第六节和体育排在第一节的情况 种所以符合条件的排法共有 种

附:1、(20xx北京卷)五个工程队承建某项工程的五个不同的子项目,每个工程队承建1项,其中甲工程队不能承建1号子项目,则不同的承建方案共有( )

(A) 种 (B) 种 (C) 种 (D) 种

解析:本题在解答时将五个不同的子项目理解为5个位置,五个工程队相当于5个不同的元素,这时问题可归结为能排不能排排列问题(即特殊元素在特殊位置上有特别要求的排列问题),先排甲工程队有 ,其它4个元素在4个位置上的排法为 种,总方案为 种.故选(B).

2、(20xx全国卷Ⅱ)在由数字0,1,2,3,4,5所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不能被5整除的数共有 个.

解析:本题在解答时只须考虑个位和千位这两个特殊位置的限制,个位为1、2、3、4中的某一个有4种方法,千位在余下的4个非0数中选择也有4种方法,十位和百位方法数为 种,故方法总数为 种.

3、(20xx福建卷)从6人中选出4人分别到巴黎、伦敦、悉尼、莫斯科四个城市游览,要求每个城市有一人游览,每人只游览一个城市,且这6人中甲、乙两人不去巴黎游览,则不同的选择方案共有 ( )

A.300种 B.240种 C.144种 D.96种

解析:本题在解答时只须考虑巴黎这个特殊位置的要求有4种方法,其他3个城市的排法看作标有这3个城市的3个签在5个位置(5个人)中的排列有 种,故方法总数为 种.故选(B).

上述问题归结为能排不能排排列问题,从特殊元素和特殊位置入手解决,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使问题清晰明了,解决起来顺畅自然.

二.相邻不相邻排列问题(即某两或某些元素不能相邻的排列问题)

相邻排列问题一般采用大元素法,即将相邻的元素捆绑作为一个元素,再与其他元素进行排列,解答时注意释放大元素,也叫捆绑法.不相邻排列问题(即某两或某些元素不能相邻的排列问题)一般采用插空法.

例3. 7位同学站成一排,

(1)甲、乙和丙三同学必须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2)甲、乙和丙三名同学都不能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3)甲、乙两同学间恰好间隔2人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析:(1)第一步、将甲、乙和丙三人捆绑成一个大元素与另外4人的排列为 种,

第二步、释放大元素,即甲、乙和丙在捆绑成的大元素内的排法有 种,所以共 种;

(2)第一步、先排除甲、乙和丙之外4人共 种方法,第二步、甲、乙和丙三人排在4人排好后产生的5个空挡中的任何3个都符合要求,排法有 种,所以共有 种;(3)先排甲、乙,有 种排法,甲、乙两人中间插入的2人是从其余5人中选,有 种排法,将已经排好的4人当作一个大元素作为新人参加下一轮4人组的排列,有 种排法,所以总的排法共有 种.

附:1、(20xx辽宁卷)用1、2、3、4、5、6、7、8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八位数,要求1和2相邻,3与4相邻,5与6相邻,而7与8不相邻,这样的八位数共有 个.(用数字作答)

解析:第一步、将1和2捆绑成一个大元素,3和4捆绑成一个大元素,5和6捆绑成一个大元素,第二步、排列这三个大元素,第三步、在这三个大元素排好后产生的4个空挡中的任何2个排列7和8,第四步、释放每个大元素(即大元素内的每个小元素在捆绑成的大元素内部排列),所以共有 个数.

2、 (20xx. 重庆理)某校高三年级举行一次演讲赛共有10位同学参赛,其中一班有3位,

二班有2位,其它班有5位,若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他们的演讲顺序,则一班有3位同学恰

好被排在一起(指演讲序号相连),而二班的2位同学没有被排在一起的概率为 ( )

A. B. C. D.

解析:符合要求的基本事件(排法)共有:第一步、将一班的3位同学捆绑成一个大元素,第二步、这个大元素与其它班的5位同学共6个元素的全排列,第三步、在这个大元素与其它班的5位同学共6个元素的全排列排好后产生的7个空挡中排列二班的2位同学,第四步、释放一班的3位同学捆绑成的大元素,所以共有 个;而基本事件总数为 个,所以符合条件的概率为 .故选( B ).

3、(20xx京春理)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 )

A.42 B.30 C.20 D.12

解析:分两类:增加的两个新节目不相邻和相邻,两个新节目不相邻采用插空法,在5个节目产生的6个空挡排列共有 种,将两个新节目捆绑作为一个元素叉入5个节目产生的6个空挡中的一个位置,再释放两个新节目 捆绑成的大元素,共有 种,再将两类方法数相加得42种方法.故选( A ).

三.机会均等排列问题(即某两或某些元素按特定的方式或顺序排列的排列问题)

解决机会均等排列问题通常是先对所有元素进行全排列,再借助等可能转化,即乘以符合要求的某两(或某些)元素按特定的方式或顺序排列的排法占它们(某两(或某些)元素)全排列的比例,称为等机率法或将特定顺序的排列问题理解为组合问题加以解决.

例4、 7位同学站成一排.

(1)甲必须站在乙的左边?

(2)甲、乙和丙三个同学由左到右排列?

解析:(1)7位同学站成一排总的排法共 种,包括甲、乙在内的7位同学排队只有甲站在乙的左边和甲站在乙的右边两类,它们的机会是均等的,故满足要求的排法为 ,本题也可将特定顺序的排列问题理解为组合问题加以解决,即先在7个位置中选出2个位置安排甲、乙, 由于甲在乙的左边共有 种,再将其余5人在余下的5个位置排列有 种,得排法数为 种;

(2)参见(1)的分析得 (或 ).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篇6】

排列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掌握排列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数;

(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对排列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排列应用问题当中.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两个相同排列,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排列、不同排列,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排列数.排列与排列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排列,后者是这种排列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排列,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排列数.

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 的推导.

排列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排列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排列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

三、教法建议

①在讲解排列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排列数”与“一个排列”这两个概念.一个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

ab,ac,ba,bc,ca,cb,

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排列,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排列数,符号 表示排列数.

②排列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排列”.

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排列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排列,都不是同一排列。叫不同排列.

在定义中“一定顺序”就是说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来决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也是与后面学习的组合的根本区别.

在排列的定义中 ,如果 有的书上叫选排列,如果 ,此时叫全排列.

要特别注意,不加特殊说明,本章不研究重复排列问题.

③关于排列数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课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先推导 , ,…,再推广到 ,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讲法,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导出公式 后要分析这个公式的构成特点,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地记忆公式,防止学生在“n”、“m”比较复杂的时候把公式写错.这个公式的特点可见课本第229页的一段话:“其中,公式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 ,共m个因数相乘.”这实际是讲三个特点:第一个因数是什么?最后一个因数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

公式 是在引出全排列数公式 后,将排列数公式变形后得到的公式.对这个公式指出两点:(1)在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具体的排列数的值,常用前一个公式,而要对含有字母的排列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作有关的论证,要用到这个公式,教材中第230页例2就是用这个公式证明的问题;(2)为使这个公式在 时也能成立,规定 ,如同 时 一样,是一种规定,因此,不能按阶乘数的原意作解释.

④建议应充分利用树形图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⑤学生在开始做排列应用题的作业时,应要求他们写出解法的简要说明,而不能只列出算式、得出答数,这样有利于学生得更加扎实.随着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降低这种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排列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

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

(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

(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

找一同学谈解答并说明怎样思考的的过程

第1(1)小题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上层取社会科学书,可以从50本中任取1本,有50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下层取自然科学书,可以从40本中任取1本,有40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90.第(2)小题从书架上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各1本(共取出2本),可以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一本社会科学书,第二步取一本自然科学书,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 50×40=2000.

第2题说,共有A,B,C三个优良品种,而每个品种在甲类型土地上实验有三个小区,在乙类型的土地上有三个小区……所以共需3×5=15个实验小区.

二、 讲授新课

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排列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

(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排列不同方法共有3×2=6种.

根据以上分析由学生(板演)写出所有种飞机票

再看一个实例.

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找学生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事实上,红、黄、绿三面旗子按一定顺序的一个排法表示一种信号,所以不同颜色的同时升起可以表示出来的信号种数,也就是红、黄、绿这三面旗子的所有不同顺序的排法总数.

首先,先确定位置的旗子,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中任取一个,有3种方法;

其次,确定中间位置的旗子,当位置确定之后,中间位置的旗子只能从余下的两面旗中去取,有2种方法.剩下那面旗子,放在最低位置.

根据乘法原理,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出所有信号种数是:3×2×1=6(种).

根据学生的分析,由另外的同学(板演)写出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信号的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

第三个实例,让全体学生都参加设计,把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写出来.

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写出这些所有的三位数.

根据乘法原理,从四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三个排成三位数的方法共有4×3×2=24(个).

请板演的学生谈谈怎样想的?

第一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在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有4种取法.

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当百位上的数字确定以后,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三个数字去取,有3种方法.

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当百位、十位上的数字都确定以后,个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两个数字中去取,有2种方法.

根据乘法原理,所以共有4×3×2=24种.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我们讨论了三个实例,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从一些研究的对象之中取出某些研究的对象.

(2)取出的这些研究对象又做些什么?

实质上按着顺序排成一排,交换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情况.

(3)请大家看书,第×页、第×行. 我们把被取的对象叫做双元素,如上面问题中的民航站、旗子、数字都是元素.

上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2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后来又写出所有排法.

第二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排法和写出所有排法.

第三个问题呢?

从4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3个,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并写出所有的排法.

给出排列定义

请看课本,第×页,第×行.一般地说,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本章只研究被取出的元素各不相同的情况),按着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按着这个定义,结合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相同的排列?什么是不同的排列?

从排列的定义知道,如果两个排列相同,不仅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顺序(即元素所在的位置)也必须相同.两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是不同的排列.

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上海—广州是两个排列,第三个问题中,213与423也是两个排列.

再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广州—北京;第二个问题中,红黄绿与红绿黄;第三个问题中231和213虽然元素完全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也是两个排列.

(2)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排列”是不是一个数?

生:“一个排列”不应当是一个数,而应当指一件具体的事.如飞机票“北京—广州”是一个排列,“红黄绿”是一种信号,也是一个排列.如果问飞机票有多少种?能表示出多少种信号.只问种数,不用把所有情况罗列出来,才是一个数.前面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实质上也是这样的.

三、 课堂练习

大家思考,下面的排列问题怎样解?

有四张卡片,每张分别写着数码1,2,3,4.有四个空箱,分别写着号码1,2,3,4.把卡片放到空箱内,每箱必须并且只能放一张,而且卡片数码与箱子号码必须不一致,问有多少种放法?(用投影仪示出)

分析:这是从四张卡片中取出4张,分别放在四个位置上,只要交换卡片位置,就是不同的放法,是个附有条件的排列问题.

解法是:第一步把数码卡片四张中2,3,4三张任选一个放在第1空箱.

第二步从余下的三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2空箱.

第三步从余下的两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3空箱.

第四步把最后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四空箱.具体排法,用下面图表表示:

所以,共有9种放法.

四、作业

课本:P232练习1,2,3,4,5,6,7.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2)能够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3)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培养类比、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

分析、严谨认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2)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

(3)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直觉观察、

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对数的'定义;

(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教学难点

(1)对数概念的理解;

(2)对数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四、归纳总结: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函数ax=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x=logan,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2、对数与指数的互化

ab=n?logan=b

3、对数的基本性质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loga1=0;logaa=1对数恒等式:alogan=n;logaa=nn

五、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1、2、3、4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篇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重难点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问题讨论

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

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

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

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km,

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

台风的侵袭。

一.小结: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

三.作业:P80闯关训练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篇9】

●知识梳理

函数的综合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函数内容本身的相互综合,如函数概念、性质、图象等方面知识的综合.

2.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点的综合,如方程、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等方面的内容与函数的综合.这是高考主要考查的内容.

3.函数与实际应用问题的综合.

●点击双基

1.已知函数f(x)=lg(2x-b)(b为常数),若x[1,+)时,f(x)0恒成立,则

A.b1 B.b1 C.b1 D.b=1

解析:当x[1,+)时,f(x)0,从而2x-b1,即b2x-1.而x[1,+)时,2x-1单调增加,

b2-1=1.

答案:A

2.若f(x)是R上的减函数,且f(x)的图象经过点A(0,3)和B(3,-1),则不等式|f(x+1)-1|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f(x+1)-1|2得-2

又f(x)是R上的减函数,且f(x)的图象过点A(0,3),B(3,-1),

f(3)

答案:(-1,2)

●典例剖析

【例1】 取第一象限内的点P1(x1,y1),P2(x2,y2),使1,x1,x2,2依次成等差数列,1,y1,y2,2依次成等比数列,则点P1、P2与射线l:y=x(x0)的关系为

A.点P1、P2都在l的上方 B.点P1、P2都在l上

C.点P1在l的下方,P2在l的上方 D.点P1、P2都在l的下方

剖析:x1= +1= ,x2=1+ = ,y1=1 = ,y2= ,∵y1

P1、P2都在l的下方.

答案:D

【例2】 已知f(x)是R上的偶函数,且f(2)=0,g(x)是R上的奇函数,且对于xR,都有g(x)=f(x-1),求f(20xx)的值.

解:由g(x)=f(x-1),xR,得f(x)=g(x+1).又f(-x)=f(x),g(-x)=-g(x),

故有f(x)=f(-x)=g(-x+1)=-g(x-1)=-f(x-2)=-f(2-x)=-g(3-x)=

g(x-3)=f(x-4),也即f(x+4)=f(x),xR.

f(x)为周期函数,其周期T=4.

f(20xx)=f(4500+2)=f(2)=0.

评述:应灵活掌握和运用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

【例3】 函数f(x)= (m0),x1、x2R,当x1+x2=1时,f(x1)+f(x2)= .

(1)求m的值;

(2)数列{an},已知an=f(0)+f( )+f( )++f( )+f(1),求an.

解:(1)由f(x1)+f(x2)= ,得 + = ,

4 +4 +2m= [4 +m(4 +4 )+m2].

∵x1+x2=1,(2-m)(4 +4 )=(m-2)2.

4 +4 =2-m或2-m=0.

∵4 +4 2 =2 =4,

而m0时2-m2,4 +4 2-m.

m=2.

(2)∵an=f(0)+f( )+f( )++f( )+f(1),an=f(1)+f( )+ f( )++f( )+f(0).

2an=[f(0)+f(1)]+[f( )+f( )]++[f(1)+f(0)]= + ++ = .

an= .

深化拓展

用函数的思想处理方程、不等式、数列等问题是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例4】 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对任意x、yR,有f(x+y)=f(x)+f(y),且当x0时,f(x)0,f(1)=-2.

(1)证明f(x)是奇函数;

(2)证明f(x)在R上是减函数;

(3)求f(x)在区间[-3,3]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证明:由f(x+y)=f(x)+f(y),得f[x+(-x)]=f(x)+f(-x),f(x)+ f(-x)=f(0).又f(0+0)=f(0)+f(0),f(0)=0.从而有f(x)+f(-x)=0.

f(-x)=-f(x).f(x)是奇函数.

(2)证明:任取x1、x2R,且x10.f(x2-x1)0.

-f(x2-x1)0,即f(x1)f(x2),从而f(x)在R上是减函数.

(3)解:由于f(x)在R上是减函数,故f(x)在[-3,3]上的最大值是f(-3),最小值是f(3).由f(1)=-2,得f(3)=f(1+2)=f(1)+f(2)=f(1)+f(1+1)=f(1)+f(1)+f(1)=3f(1)=3(-2)=-6,f(-3)=-f(3)=6.从而最大值是6,最小值是-6.

深化拓展

对于任意实数x、y,定义运算x*y=ax+by+cxy,其中a、b、c是常数,等式右边的运算是通常的加法和乘法运算.现已知1*2=3,2*3=4,并且有一个非零实数m,使得对于任意实数x,都有x*m=x,试求m的值.

提示:由1*2=3,2*3=4,得

b=2+2c,a=-1-6c.

又由x*m=ax+bm+cmx=x对于任意实数x恒成立,

b=0=2+2c.

c=-1.(-1-6c)+cm=1.

-1+6-m=1.m=4.

答案:4.

●闯关训练

夯实基础

1.已知y=f(x)在定义域[1,3]上为单调减函数,值域为[4,7],若它存在反函数,则反函数在其定义域上

A.单调递减且最大值为7 B.单调递增且最大值为7

C.单调递减且最大值为3 D.单调递增且最大值为3

解析: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在各自定义区间上有相同的增减性,f-1(x)的值域是[1,3].

答案:C

2.关于x的方程|x2-4x+3|-a=0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a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函数y=|x2-4x+3|的图象,如下图.

由图象知直线y=1与y=|x2-4x+3|的图象有三个交点,即方程|x2-4x+3|=1也就是方程|x2-4x+3|-1=0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因此a=1.

答案:1

3.若存在常数p0,使得函数f(x)满足f(px)=f(px- )(xR),则f(x)的一个正周期为__________.

解析:由f(px)=f(px- ),

令px=u,f(u)=f(u- )=f[(u+ )- ],T= 或 的整数倍.

答案: (或 的整数倍)

4.已知关于x的方程sin2x-2sinx-a=0有实数解,求a的取值范围.

解:a=sin2x-2sinx=(sinx-1)2-1.

∵-11,0(sinx-1)24.

a的范围是[-1,3].

5.记函数f(x)= 的定义域为A,g(x)=lg[(x-a-1)(2a-x)](a1)的定义域为B.

(1)求A;

(2)若B 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由2- 0,得 0,

x-1或x1,即A=(-,-1)[1,+).

(2)由(x-a-1)(2a-x)0,得(x-a-1)(x-2a)0.

∵a1,a+12a.B=(2a,a+1).

∵B A,2a1或a+1-1,即a 或a-2.

而a1, 1或a-2.

故当B A时,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 ,1).

培养能力

6.(理)已知二次函数f(x)=x2+bx+c(b0,cR).

若f(x)的定义域为[-1,0]时,值域也是[-1,0],符合上述条件的函数f(x)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f(x)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设符合条件的f(x)存在,

∵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x=- ,

又b0,- 0.

①当- 0,即01时,

函数x=- 有最小值-1,则

或 (舍去).

②当-1- ,即12时,则

(舍去)或 (舍去).

③当- -1,即b2时,函数在[-1,0]上单调递增,则 解得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函数有两个,

f(x)=x2-1或f(x)=x2+2x.

(文)已知二次函数f(x)=x2+(b+1)x+c(b0,cR).

若f(x)的定义域为[-1,0]时,值域也是[-1,0],符合上述条件的函数f(x)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f(x)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

x=- ,又b0,- - .

设符合条件的f(x)存在,

①当- -1时,即b1时,函数f(x)在[-1,0]上单调递增,则

②当-1- ,即01时,则

(舍去).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函数为f(x)=x2+2x.

7.已知函数f(x)=x+ 的定义域为(0,+),且f(2)=2+ .设点P是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分别作直线y=x和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

(1)求a的值.

(2)问:|PM||PN|是否为定值?若是,则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设O为坐标原点,求四边形OMPN面积的最小值.

解:(1)∵f(2)=2+ =2+ ,a= .

(2)设点P的坐标为(x0,y0),则有y0=x0+ ,x00,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知,|PM|= = ,|PN|=x0,有|PM||PN|=1,即|PM||PN|为定值,这个值为1.

(3)由题意可设M(t,t),可知N(0,y0).

∵PM与直线y=x垂直,kPM1=-1,即 =-1.解得t= (x0+y0).

又y0=x0+ ,t=x0+ .

S△OPM= + ,S△OPN= x02+ .

S四边形OMPN=S△OPM+S△OPN= (x02+ )+ 1+ .

当且仅当x0=1时,等号成立.

此时四边形OMPN的面积有最小值1+ .

探究创新

8.有一块边长为4的正方形钢板,现对其进行切割、焊接成一个长方体形无盖容器(切、焊损耗忽略不计).有人应用数学知识作了如下设计:如图(a),在钢板的四个角处各切去一个小正方形,剩余部分围成一个长方体,该长方体的高为小正方形边长,如图(b).

(1)请你求出这种切割、焊接而成的长方体的最大容积V1;

(2)由于上述设计存在缺陷(材料有所浪费),请你重新设计切、焊方法,使材料浪费减少,而且所得长方体容器的容积V2V1.

解:(1)设切去正方形边长为x,则焊接成的长方体的底面边长为4-2x,高为x,

V1=(4-2x)2x=4(x3-4x2+4x)(0

V1=4(3x2-8x+4).

令V1=0,得x1= ,x2=2(舍去).

而V1=12(x- )(x-2),

又当x 时,V10;当

当x= 时,V1取最大值 .

(2)重新设计方案如下:

如图①,在正方形的两个角处各切下一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如图②,将切下的小正方形焊在未切口的正方形一边的中间;如图③,将图②焊成长方体容器.

新焊长方体容器底面是一长方形,长为3,宽为2,此长方体容积V2=321=6,显然V2V1.

故第二种方案符合要求.

●思悟小结

1.函数知识可深可浅,复习时应掌握好分寸,如二次函数问题应高度重视,其他如分类讨论、探索性问题属热点内容,应适当加强.

2.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函数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全部过程中,掌握了这一点,将会体会到函数问题既千姿百态,又有章可循.

●教师下载中心

教学点睛

数形结合和数形转化是解决本章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用函数的图象及方程的曲线去处理函数、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拓展题例

【例1】 设f(x)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且对任意a、b[-1,1],当a+b0时,都有 0.

(1)若ab,比较f(a)与f(b)的大小;

(2)解不等式f(x- )

(3)记P={x|y=f(x-c)},Q={x|y=f(x-c2)},且PQ= ,求c的取值范围.

解:设-1x1

0.

∵x1-x20,f(x1)+f(-x2)0.

f(x1)-f(-x2).

又f(x)是奇函数,f(-x2)=-f(x2).

f(x1)

f(x)是增函数.

(1)∵ab,f(a)f(b).

(2)由f(x- )

- .

不等式的解集为{x|- }.

(3)由-11,得-1+c1+c,

P={x|-1+c1+c}.

由-11,得-1+c21+c2,

Q={x|-1+c21+c2}.

∵PQ= ,

1+c-1+c2或-1+c1+c2,

解得c2或c-1.

【例2】已知函数f(x)的图象与函数h(x)=x+ +2的图象关于点A(0,1)对称.

(1)求f(x)的解析式;

(2)(文)若g(x)=f(x)x+ax,且g(x)在区间(0,2]上为减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理)若g(x)=f(x)+ ,且g(x)在区间(0,2]上为减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设f(x)图象上任一点坐标为(x,y),点(x,y)关于点A(0,1)的对称点(-x,2-y)在h(x)的图象上.

2-y=-x+ +2.

y=x+ ,即f(x)=x+ .

(2)(文)g(x)=(x+ )x+ax,

即g(x)=x2+ax+1.

g(x)在(0,2]上递减 - 2,

a-4.

(理)g(x)=x+ .

∵g(x)=1- ,g(x)在(0,2]上递减,

1- 0在x(0,2]时恒成立,

即ax2-1在x(0,2]时恒成立.

∵x(0,2]时,(x2-1)max=3,

a3.

【例3】在4月份(共30天),有一新款服装投放某专卖店销售,日销售量(单位:件)f(n)关于时间n(130,nN*)的函数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函数f(n)图象中的点位于斜率为5和-3的两条直线上,两直线的交点的横坐标为m,且第m天日销售量最大.

(1)求f(n)的表达式,及前m天的销售总数;

(2)按规律,当该专卖店销售总数超过400件时,社会上流行该服装,而日销售量连续下降并低于30件时,该服装的流行会消失.试问该服装在社会上流行的天数是否会超过10天?并说明理由.

解:(1)由图形知,当1m且nN*时,f(n)=5n-3.

由f(m)=57,得m=12.

f(n)=

前12天的销售总量为

5(1+2+3++12)-312=354件.

(2)第13天的销售量为f(13)=-313+93=54件,而354+54400,

从第14天开始销售总量超过400件,即开始流行.

设第n天的日销售量开始低于30件(1221.

从第22天开始日销售量低于30件,

即流行时间为14号至21号.

该服装流行时间不超过10天.

JK251.com延伸阅读

[2025课件]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之四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5课件] 高三数学复习教案之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考要求】: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B).

【教学目标】: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重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和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知识复习与自学质疑】

一、问题.

1、角的概念是什么?角按旋转方向分为哪几类?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角分为哪几类?与 终边相同的角怎么表示?

3、什么是弧度和弧度制?弧度和角度怎么换算?弧度和实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4、弧度制下圆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在各象限的符号怎么确定?

6、你能在单位圆中画出正弦、余弦和正切线吗?

7、同角三角函数有哪些基本关系式?

二、练习.

1.给出下列命题:

(1)小于 的角是锐角;(2)若 是第一象限的角,则 必为第一象限的角;

(3)第三象限的角必大于第二象限的角;(4)第二象限的角是钝角;

(5)相等的角必是终边相同的角;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

(6)角2 与角 的终边不可能相同;

(7)若角 与角 有相同的终边,则角( 的终边必在 轴的非负半轴上。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

2.设P 点是角终边上一点,且满足 则 的值是

3.一个扇形弧AOB 的面积是1 ,它的周长为4 ,则该扇形的中心角= 弦AB长=

4.若 则角 的终边在 象限。

5.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角 与角 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 与角 之间的关系是

6.若 是第三象限的角,则- , 的终边落在何处?

【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与精讲点拨】

例1.如图, 分别是角 的终边.

(1)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含边界)的所有角的集合;

(2)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且在 上所有角的集合;

(3)求始边在OM位置,终边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

例2.(1)已知角的终边在直线 上,求 的值;

(2)已知角的终边上有一点A ,求 的值。

例3.若 ,则 在第 象限.

例4.若一扇形的周长为20 ,则当扇形的圆心角 等于多少弧度时,这个扇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矫正反馈】

1、若锐角 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为 ,则角 的弧度数为 .

2、若 ,又 是第二,第三象限角,则 的取值范围是 .

3、一个半径为 的扇形,如果它的周长等于弧所在半圆的弧长,那么该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是 弧度或角度,该扇形的面积是 .

4、已知点P 在第三象限,则 角终边在第 象限.

5、设角 的终边过点P ,则 的值为 .

6、已知角 的终边上一点P 且 ,求 和 的值.

【迁移应用】

1、经过3小时35分钟,分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是 .时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数是 .

2、若点P 在第一象限,则在 内 的取值范围是 .

3、若点P从(1,0)出发,沿单位圆 逆时针方向运动 弧长到达Q点,则Q点坐标为 .

4、如果 为小于360 的正角,且角 的7倍数的角的终边与这个角的终边重合,求角 的值.

湾龙中学高三数学复习计划 关于教案的范文精选


湾龙中学高三数学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数学备考复习就是应试,把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重温一遍,达到熟练的程度。而且每一步要严格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浙江省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数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做,突出重点,强化细节,持之以恒,逐步综合。

二、具体操作

1、教学进度要严格按照计划的要求进行,不能私自更改,否则不利于整个段的测试安排。根据计划,在数学学业水平测试之前所有与文科相同的内容在一轮要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考虑解析几何提前,立体几何靠后一点。

2、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注重通性通法,做到不偏、不漏、不怪。为此要充分了解学生,准确定位。

3、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复习的学法指导,务必让学生明确教师的课堂流程怎样?学生在课堂上的要如何配合?课后要完成哪业练习?什么时间完成?多少时间完成?作业的规范是什么?不懂的问题怎么处理?并强调做过的练习如何收集等等细节。

3、每节课的每一讲内容要有目标、重点,也就是说这节课要讲什么内容心中要明确,即使习题课也要有目的。不能面面俱到,拖延课时进度,不能小看学生本身的能力,不能什么东西都在课堂内完成,要利用好课外时间。

4、练习的安排:《练习手册》是底线作业要求(一张12题左右),其中加入自己编排的试题,相互间隔使用。在某一章开始的时候练习务必全要准备好,不能用一张印一张。要保证每天有50分钟左右的数学自主练习与思考的时间,练习务必要全批全改,不能听之任之,对典型问题一定要在课堂内落实。

5、每一单元进行一次测试,可安排在周六的自修课时间,命题老师由备课组长指定,试题内容由备课组长审核,尽量控制难度。同时抓好期中与期末的命题,突出教学质量检测的效果,并在备课组内及时讨论在考试中发现的问题。要保证考试的次数,多考对学生有好处,而且对考试要作好宣传与考试方法指导。

6、一轮复习就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内容,但对不同层次学生作不同要求。在会考的前两个星期要进行会考测试卷练习(现在正在准备会考练习卷)

三、教学进度

见教学计划安排

高三政治抢分必备复习


盘点热点考查角度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政治试题我们可以发现,政治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即要求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必然涉及面广量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一方面,我们对这些时政热点要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为方便同学们的考前复习,我们在本书中为同学们提供了“重大时事政治”供大家参考。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坚持“以问题为中心,以情境为载体,以能力为目标”的原则,在盘点热点问题考查角度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解读时政的能力。以XX年“两会”中的相关热点为例:

1.“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

(1)为什么: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原因;

(2)怎么样: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措施。

2.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从图、表材料中归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2)从哲学角度认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3)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从经济常识和哲学角度分析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3.修改选举法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从哲学角度、政治常识角度分析修改选举法的必要性;

(2)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修改选举法的过程体现的道理。

[教案范本]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三)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希望《[教案范本]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篇三)》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高三数学复习要不能忽视的几个方面:

(1)抓学习节奏。数学的复习备考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学方式交替使用。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率的复习与学习,慢腾腾的学习训练不出思维速度, 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高三复习备考教学的全过程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2)抓知识形成、重视解题过程的教学。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 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解题过程的教学就是数 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3)抓复习资料的处理。复习备考的过程是活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不断变化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老 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复习资料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来。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重温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 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老师的引导,理解所复习内容在高中数学体系及高考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

(4)抓问题暴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这些问题是开放的。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 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暴露了的问题要及时抓,遗留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5)抓课堂练习。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20%左右,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 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应有针对性。

(6)抓解题 指导。要合理选择解题方法,优化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 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优化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他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7)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教案借鉴] 高三数学教学思考其三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离不开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借鉴] 高三数学教学思考其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学期11月份我在xx综高(3)班开设了一堂数学公开课。这是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的一节课。在高效课堂模式的今天,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如何做到把复习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真正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研讨话题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复习重点—学生自主练习重、难点突破(重点题型等),学生自主练习,精讲精练,学生自主练习。整堂课教师讲,学生练;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快速做笔记;教师提问同学,同学之间小组讨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回想这节课,我觉得我对这一节课既查缺补漏,又复习了基础知识,对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巩固记忆,基本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但细细反思起来,又不尽人意:

反思一: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哪怕是复习课。我觉得这节课不太令人满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个就是我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没有设计好教学环节,基础薄弱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第二就是在设计练习时没有分层设计,忽略了基础薄弱的学生。

20xx年最新考纲中侧重了数学语言交际和数学运用能力。复习的重点就不能仍是像传统的复习课那样,只是简单的地把学过的知识再现给学生,如果是这样,那么课堂上就激不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能把复习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因而就达不到复习的效果,白白地浪费时间。

反思二:鼓励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候,鼓励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帮助差生克服数学学习的方法,而且任何的鼓励都会使孩子们感到高兴。这节课我没有大胆使用鼓励,当学生不敢举手的时候,没有更好的尝试用鼓励方法。总觉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怕完不成任务。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倡导开放式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情感,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营造一种能够发挥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数学环境中得到很好的锻炼的氛围。尽力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数学,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同时还创设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把激励和竞争带进课堂,形成较开放的教学模式。

关于高三英语unit单词专题复习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criterionn.(复数criteria)标准;尺度

stickwith继续支持;保持联系

throughthickandthin不顾艰难

pulloutof从……中退出

summaryn.总结;概要

percentagen.百分比;百分率

frequencyn.频率;频繁

questionnairen.问卷;调查表

reputationn.名声;名誉;名气

colleaguen.同事;同僚

suspectvt.怀疑;不相信

suspectn.嫌疑犯;可疑对象

managementn.管理;管理部门;主管人员

staffn.全体职工;全体雇员

requirementn.需要;要求;必要的条件

saken.目的;缘故

forthesakeof由于;为了……的利益

inreality事实上;实际上

individualadj.单独的;个别的n.个人

temporaryadj.暂时的;临时的

coachn.教练;长途公共汽车

cooperatevi.合作;协作

uncertainadj.不确切的;无把握的

expectationn.预料;期待;期望

divisionn.分割;划分;除(法)

rugbyn.(英式)橄榄球

keepaneyeon照料;照管

compromisen.妥协;和解;折衷

excitevt.使兴奋;使激动

regulationn.规章;条例

bureaucraticadj.官僚的;官僚制度的

take...intoaccount考虑;体谅

dynamicadj.动力的;强有力的;动态的

shortcomingn.缺点;缺陷

embarrassvt.使尴尬;使为难

contradictoryadj.互相矛盾的;互相对立的

violentadj.暴力的;强烈的

explosionn.爆炸(声)

resignvi.辞职

ambitiousadj.有雄心的;雄心勃勃的

asawhole普遍说来;作为整体

actualadj.真实的;实在的;实际的

definiteadj.确切的;肯定的

stalln.摊位;铺子;售货亭

hairdressern.美发师;理发师

congratulatevt.祝贺;庆贺

smoothadj.顺利的;光滑的;平坦的

financen.财政(学);金融;(复数)资金vt.为……提供资金;提供款项

onceagain再一次

combinationn.结合;混合物

briden.新娘

exceptionaladj.异常的;特殊的

liveupto依照……行事;做到;不辜负(期望)

shamen.羞耻;惭愧;遗憾的事

pursuevt.追求;追逐

intellectualadj.智力的;用脑力的n.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

hands-onadj.亲身实践的;实习的

accommodatevt.适应;供给膳宿

complementvt.补充;与……互补

qualitativeadj.性质的;质量的

declinevi.拒绝;变小;变少;变弱vt.拒绝;使下降n.下降;衰退;斜坡

oraladj.口头的;口述的;口(用)的

数学复习课教案7篇


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篇题为“数学复习课教案”的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 教案和课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请将本网页加入收藏夹方便再次查看!

数学复习课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新课程人教版数学第五册教材122页(总复习)9、10题

教学目标:

1、建立本学期所学的长度、时间、重量单位的概念,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2、掌握各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换算,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良好的认真审题、质疑问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长度、时间、重量单位的区别

教学重点:

掌握长度、时间、重量单位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

图片、小黑板和检测卡等等。

教学过程:

1、出示情境图片(动物王国),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一位才是我们班的动物小博士!好吗?(出示动物信息,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填空)。

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

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2、小组汇报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主要有由情景图片引到问题情境中去,有图片资料转入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然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小结并揭题:

上面这些小动物的本领都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来表示?(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这些单位。我们在本册中学习了哪些单位?谁来说一说?(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板书课题)

数学复习课教案(篇2)

课型:整理与复习课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版第十一册第115页第5--10题。(复习方程)

教材分析:

这节课复习的内容是方程。学生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在本学期第一单元教学了解答形如ax卤b=c、ax梅b=c、ax卤bx=c的方程,列上述方程解决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复习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知识的主线是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内容,时间间隔比较长,学生遗忘比较多,但各校对六年级的教学都很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比较好,学生解答三类方程还是比较熟练,只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时比较困难,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1.让学生自主整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2.分散难点,突破难点,进行找等量关系的专项练习。

3.注重学生对错题原因分析,提高解题正解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卤b=c、ax梅b=c、ax卤bx=c方程的解法,加深对方程解决问题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相关的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继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培养学生的整理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学生课前整理好的知识结构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数的世界,在第十一册书中,数的世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数、方程、比和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板书课题)

[说明: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目标明确,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交流与整理。

1、理一理: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有关方程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成表或图。

2、说一说:将整理好的表或图同桌说一说,你从表(图)中知道了什么。

(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3、亮亮相。小组代表将本组整理的结果在班内汇报。

4、教师出示整理的图表,简述主要内容和注意的问题。

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下这些知识,请看大屏幕:我把方程这部分知识分成两条主线,一是会解方程,(板书:会解)会解这个学期学过的三种类型的方程。二是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会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分为四个步骤: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方程,验算并写答语。

5、比一比。依据教师整理的图表让学生说一说,看有无漏掉的知识点。

[说明: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五个步骤使学生完成对方程知识系统的构建。]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解决解方程。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过方程有三种常见的类型,会解吗?

请解答下列方程。

12X+3.6=8.424X+38X=3103.6X2=2.16

[说明:从课本第115页第5题中选出有代表性的3题,来检查学生是否会解本学期学过的三种类型的方程,还有3道题当作学生的作业,这主要是基于时间方面的考虑,如果班级基础比较好,可以6道题都当堂完成。]

(2)错误原因分析,让学生说出错的题目和原因。

[说明: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让学生学会在错误中学习,在改错中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3)观察下列各题的解方程是否正确,不正确的指出错处。

○17x-3.5=17.5○37x-3.5=17.5

解:x-3.5=17.57解:7x=17.5-3.5

x-3.5=2.57x=14

x=2.5+3.5x=147

x=6x=2

[说明:通过两种常见解答错误的分析、改错,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解方程的方法。]

2.找等量关系。

(1)师:观察这幅知识网络图,你认为最困难是哪一个内容?(找等量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等量关系。

出示:○1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共60件。

○2植物标本的件数是昆虫标本的1.5倍。

○3一只大熊猫满月时的体重比刚出生时体重增加了1020克。

○4光每秒传播的速度比地球赤道周长的7倍还多20000千米。

○5一艘拖船和4艘同样的驳船一共长239.5米。

第一题全班交流,第2-5题小组内说,再全班交流。

[说明: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进行找等量关系的专项练习是为了分散教学难点,降低学生解决问题时的难度,使学生有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填一填:

○1一筐黄瓜的质量是一篮土豆的5倍。如果土豆重X千克,黄瓜重()千克,黄瓜和土豆一共重()千克,土豆比黄瓜轻()千克。

○2小刚今年X岁,爸爸的年龄比他的3倍还多2岁。爸爸今年()岁。

[说明:这两道题既是找等量关系的练习,又是测试时常用的题型,也是等量关系到解决问题的一个过渡。]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课本第115页第6-9题。

[说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课本上的第6至10题是这方面的练习,由于学生基础及教学时间的问题,我们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其中的4题,第10题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说出列方程的依据,也就是等量关系,重视学生对错误原因的分析。]

四、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说明:学问学问,会学者好问。这个环节除了让学生谈收获外,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困惑的地方。]

五、作业

课本第5题解方程剩下的3小题。

第115页第10题。

[说明:根据上课的进度,如果班级的基础好,有时间的话可以当堂完成。]

数学复习课教案(篇3)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进一步明确乘法的意义,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准备:

口诀卡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有关乘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表内乘法。

二、复习乘法的意义。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口诀。

○○○ ○○○ ○○○ ○○○ ○○○

一共是( )个( )相加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

□□□ □□□ □□□ □□□

◎有( )个,□有( )个( )个。

□的个数是◎的( )倍。

3、完成期末复习11。

沉重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老师小结:

4+4+4只表示3个4相加,写成乘法算式可以写成34或43,求5的2倍也就是求25相加是多少,写成乘法算式52。

三、复习乘法口诀。

1、请学生齐背1~6的乘法口诀。

2、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3、完成期末复习12。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根据口诀对口令的游戏,然后根据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4、完成期末复习13。

(1)学生独立完成把得数写在孔雀羽毛的外端圈里,集体校对。

(2)然后指导学生拐弯读乘法口诀。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再如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

(3)2和一个数相乘,得到的积的个位有什么特点?5各一个数相乘呢?

(4)和一个数乘,得到的积的个们有0、2、4、6、8。5和一个数乘得到的积的个位是5或0。

5、完成期末复习14。

16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督促学生写好后要检查,养成良好的习惯,集体校对。

6、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一说在1~6的乘法口诀中哪两句乘法口诀的得数是一样的?

(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一六得六、二三得六)

(三四十二、二六十二)

四、复习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

五、作业布置。

数学复习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2.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今天数学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做客,你们想去吗?出发前,谁来数一数我们一共要去多少人?(找两人数.)

闭上眼睛,我们出发了!(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数学王国城堡.)

二、过关进城.

(音乐声停,学生睁开眼睛.)

瞧!我们已经来到数学王国的城门了,可是数学王国有个规矩,你们必须做出卫兵出的数学题方可进入,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出示第104页第11题.

先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再独立填写在书上,一人到黑板前演算,集体订正.

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设计了一个闯关进城的环节,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枯燥的计算复习课注入童话的色彩,为课堂制造活跃的气氛.

三、参观计算城.

课件演示,来到计算城门口.

师:什么是计算城,让我们去看看吧!呀,门口有道题目,做对者方可进入.

1.第103页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做这样的题目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填加、减号与比较大小做完之后一定细心观察,仔细检查.

师:我们一起进城吧!看!计算城城堡的堡主来迎接我们了.他要考考我们.有信心吗?

2.第103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看到我们班同学如此聪明,堡主想和我们一起做打擂台游戏,高兴吗?

3.每边选1名同学进行打擂.(教师随意指题目,所选学生抢答,先答对者加1分.其他同学做裁判,用左、右手的手指给选手记分.)

23+5=37-8=65+9=37-6=

55+4=12-5=47+7=86-3=

26+9=47+8=66-8=73-8=

四、我做小老师.

离开数字城,刚走出大门,遇见了唐老鸭与米老鼠正在吵嘴,让我们去看看他们正在吵什么?

(课件演示.)

米老鼠:我的口琴10元钱,你的青年号38元,我的比你的少28元钱.

唐老鸭:38+10=48(元),我的青年号比你的口琴贵48元.

米老鼠:应该用38-10=28(元).

唐老鸭:38+10=48(元)

米老鼠:38-10!

唐老鸭:38+10!

师: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们比较一下,到底青年号比口琴贵多少元?

先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看到我们班同学这么聪明,唐老鸭还有问题.

(课件演示)唐老鸭说:我还有一题做得不知道对不对,你们能帮我做一下吗?

2.第104页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有表达的欲望与需要,安排唐老鸭与米老鼠的吵嘴,给学生一次我当小老师的机会,不仅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更使他们对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五、告别数学王国.

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在数学王国里玩了半天了,也该回去了.看!数学王国的国王来送我们了,他也要给我们出几道题目,愿意吗?

第104页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齐读.

六、总结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这一趟数学王国之旅,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师:听!数学王国的国王有几句话送给你们,听听他要说什么.

(课件播放)同学们,感谢你们来到数学王国,在这里玩得高兴吗?你们一定都有不少收获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都离不开数字,你们要做个有心人,多动手、勤动脑,用你们的细心与智慧,相信你们会越变越聪明!

巧妙地运用数学王国国王这一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来给本课做个总结,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

数学复习课教案(篇5)

第8单元 总复习

第2课时 位置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 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 (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数学复习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能给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发展学习有关方向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难点: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策略与方法: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材中创设了1路车站台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了1路车的路线图,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起点说出1路车所经过的地点,使学生看懂简单的路线图。以教材中的路线图为例,将往返路线、回家路线这一系列的认识路线和方向的教学活动融于“春游”这一大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这样一个大情境中学会知识、认识路线,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昨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新的方向,你还记得吗?看看这个方向板,你能填出共余七个方向吗?(请生说一说)

回顾昨天学习内容,思考七个方向的填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和北的中间是东北方,西和北的中间是西北方,西和南的中间是西南方,东和南的方向是东南方。)

通过复习熟习新认识的四个方向。

数学复习课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98-99总复习第5、6、7题,102-103练习第十八第3、4、5、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初步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具的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富有思考的习题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最初步的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正确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总复习第5题的口算卡片、第7题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练习纸一张。

教学步骤:

一、复习口算:

1、师拿出装有口算卡片的纸盒,随意指名上台口答。

2、出示练习十八第3题。

(1)13连续减2:13、11、、、

(2)15连续减3:3、15、、、

生读题并解题。

3、指名学生上台汇报结果。

4、出示练习十八第4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代表上台汇报。

二、复习加、减混合计算

1、出示43+20-7=62-9+11=

生上台计算并说出运算顺序。

2、出示总复习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复习用数学解决问题。

1、多媒体课件演示总复习第7题。

学生观察思考。

2、师: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概括图意。

3、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分组计论提出数学问题并一一列在纸上。

4、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交流。

5、多媒体出示题目(1)蝴蝶和蜻蜓一共有24只,其中蝴蝶有8只,蜻蜓有多少只?

生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6、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算?

生--用减法计算。

7、师:为什么用减法算?

生:因为要求蜻蜓有多少只,必须从一共有24只里去掉蝴蝶的只数,所以用减法。

8、出示题目(2)有蝴蝶8只,蜻蜓16只,蜻蜓比蝴蝶多几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算?

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提问题?

生:蝴蝶比蜻蜓少几只?

师:为什么也用减法算?

9、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答。

10、出示练习十八第6题。、

学生读题并解答。

11、出示练习十八第7题。

生分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并且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表现得真不错。

五、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复习

(1)13连续减2:13、11、、、

(2)15连续减3:3、15、、、

43+20-7=62-9+11=

经典初中教案周长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直线形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利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玩玩具吗?看,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个。一根红色的电线,你能把它围成哪些图形呢?

2、师:同学们做的很棒,那么刚才大家用这根红色的电线围成的各种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3、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周长单元的知识,好吗?

二、整理知识点:

1、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整理了周长单元的知识点,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整合知识点,现在就开始吧。(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师:谁愿意来说一说周长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3、师:大家整理的真全面,那么你有信心运用他们解决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一)求周长

1、师:你能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准确。不知道大家的眼力如何?敢接受挑战吗?仔细观察,请你来估计一下他们的周长长度?谁长,谁短?

师:老师帮同学们量好了各条边的长度,你能算出并比较他们的周长吗?试试看。

师:通过比较,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3、师:是呀。周长相同的图形,形状可能不同。那么,你能画出周长是16cm的不同的长方形吗?请你在格子图中画画看。

4、师:看到同学们画的那么好,老师也画了起来,但是只画了一半,你能把图形补充完整并算出他的周长吗?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老师在添几笔,把它变成这样的图形,你能算出他的周长吗?

(二)折周长:

1、师:大家喜欢折纸吗?老师为同学们每人准备了一个长方形,你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师:如果用这个长方形这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请你折一折算一算,

3、师:请同学们拿起这个长方形对折成两个小长方形,小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

(三)拼图形

1、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全面,我们一起玩一会拼图吧。

2、师:老师用5个变长为2cm的小正方形拼成了下面三种图形,周长相等的是谁和谁?

3、师:你们想不想也拼一下,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6个小正方形,你能把它们拼成长方形并计算出他的周长吗?有几种拼法,想想看。

(四)、算一算

1、师:同学们真聪明。看到大家这么聪明,李奶奶想请大家帮一个忙。你们愿意吗?

2、师:李奶奶篱笆围了一个长10米,宽6米的鸡舍,由于要扩大养殖,她想用这些篱笆建一个正方形鸡舍,你能算出这个正方形鸡舍的边长吗?

四、说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好。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呢?

湾龙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计划 关于教案的范文精选


湾龙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计划

高三语文复习,注重提升能力和规范习惯,回归真实、朴实、扎实、充实的课堂,力争做到学得扎实求高效,教在点上不包办。为此,我们将紧紧围绕熟、读、精、思四个字展开高三语文复习,现就具体想法和做法简述如下:

1、熟

熟悉学生学情。要求备课组教师心中有学生,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动态地、适时地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明确知道自己的学生缺什么,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

熟悉考纲考点。组织备课组教师仔细研读20xx年《考试说明》,了解考纲变化,明确考试范围,熟悉各考点的考察内容、考察形式,难易程度,找准合适的复习方法,分项训练,逐项落实。

熟悉命题走向。组织备课组教师认真研究20xx、20xx、20xx近三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把握浙江高考语文命题的特色与走向,在细致解读中对20xx年高考做出准确把脉。

熟悉答题规范。要求备课组教师准确把握不同考点不同题型的答题规范与常用术语,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意识,通过错因探究、典例示范、修改升格等方式,努力提升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

2、读

读的内容:①20xx年浙江高考语文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具体篇目见附件四);②字音、字形、词语(实词、虚词、成语、熟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诗歌鉴赏等专题整理与积累的材料;③作文主话题阅读材料及讲评材料;④优秀报刊杂志,学生摘记的内容。

读的时间:早读(周二、周四)、晚背(级段统一订时间,教师安排各班课代表根据班级实际自由布置、组织)。

读的方式:齐读、自由读。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睡前进行影像记忆,回忆早读晚背时记诵的内容,尝试在睡梦中读书背书。

读的考核:早读晚背的内容要求课代表当晚统一组织片段默写检测(十分钟以内),级段定期进行默写等专题检测。

3、精

精挑精选。基础(如字音、字形、成语、熟语等)的积累不再级段统一,千人一面,力争体现差异性、自主性。要求备课组教师按要求把自己手头积累的东西全部转成电子稿(最好是Excel表格),学生利用回家休息时间网上自测,删除会的,保留不会的,并自行编辑打印,使得自己的整理记诵内容更有针对性、目的性。

精练精训。鼓励备课组教师自己多做题,根据自己负责的专题精心筛选、编拟专题检测卷和精读训练卷,要求紧扣考纲要求,难易适度,题量适中,以小片段训练为主,学什么,考什么,精练精训,查疑补漏。

精批精讲。有练必改,有测必批,而且要全批精批,统计典型错例,有针对性的精评精讲。

精查精编。每次专题检测卷都会为每班多准备十张,供老师在精批精讲后对当次检测中成绩后20%的学生进行检查巩固练习。同时,根据老师们在批阅、讲评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错例,精选精编同类型题目,让学生在进一步巩固中得到提升。

4、思

善于思辨。根据浙江省近几年作文命题走势,我们鼓励学生多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在日常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我们将努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对材料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和以辩证的观点分析论点的能力,学会思考,做有思想的人。

学会反思。创设条件,让备课组教师常交流,多沟通,勤反思,并引导学生学会及时反思。唯有反思,才能发现不足;唯有反思,才能改进教学;唯有反思,才能寻求高效。

附件一:《湾龙中学20xx届高考语文复习方案》

附件二:《20xx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略)

附件三:《20xx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晨读计划》(略)

附件四:《20xx年浙江高考语文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略)

附件一:

湾龙中学20xx届高考语文复习方案

专题时间方法策略备注

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字音、字形的整理与识记2周教师系统整理、学生自查自练、级段专项测试、学生测后巩固、注重日积月累1、每个专题均配有若干专题检测卷,限时完成

2、国庆假期后开始《题型组合周周练》,时间40或50分钟(依据不同组合题型而定)

3、下学期开始《基础天天练》(20分钟)

词语(实词、虚词、成语、熟语)的理解与使用1周

语病辨析1周1、选择性补充相关语法知识(词性、短语、句子成分等),指导学生学会主干分析法。

2、引导学生明确基本的语病类型,掌握基本的修改方法。

语言运用2周1、引导学生明确语句扩展、语段压缩、句式仿用(变换)、语言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等)、图文(表)转换等题型的答题要求,提高学生的规范意识。

2、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感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感。1、同上述要求

2、第二学期进行专项的语用创新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5周1、实词、虚词(18个)、句式的复习要回归课本,结合会考篇目要求,整理落实。

2、要转变学生文言学习中字字落实全翻译、看不全懂惧答题的陋习,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注重对文段的整理理解;培养学生的句式意识、直译意识(只限文句翻译题)、牵引意识(课本、已做题、前后文等);强化学生的语法意识、语境意识,提升学生的合理推测能力。落实高考背诵篇目的背诵与默写

古诗词鉴赏2周1、以课内古诗词(含《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部分)为依托,拓展训练。

2、古诗词忌讳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与感悟能力。

3、引导学生积累并学会规范使用准确的常用术语(情感,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等)。落实高考背诵篇目的背诵与默写

《论语》阅读2周1、引导学生以专题标题为依托理解《论语》的思想体系。

2、培养学生用现代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的能力。落实高考背诵篇目的背诵与默写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4252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