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数学上册单元期末复习指导

时间:2022-03-04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要点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角

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直线。

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射线。

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平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度。记做1°

3、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4、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90°,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180°=2个直角,周角=360°=2个平角=4个平角

特别注意:因为直线射线都无法度量,所以在判断题中,与直线射线比较长短的都是错误的。

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邻角和等于180°,只需要量一个角的度数,就可以知道其他几个角的度数,

5、角的个数=n×(n-1)÷2n为边的条数。数线段的方法也如此。

6、75度=45度+30度

15度=60度-45度=45度-30度

120度=30度+90度

150度=60度+90度

135度=90度+45度

Jk251.coM编辑推荐

数学上册单元期末复习提纲 优秀教案推荐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重点单元)

(一)知识点

1、会用竖式计算整除的除法:24÷6=

2、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26÷5=

(以上均注意商要商在个位)

3、知道余数都比除数小。

4、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应用题中有两个单位名称

(1)常规法

(2)加1法

(二)易出错的题目

1、一个数除以7,余数最大是()

2、()÷5=6……()中,余数最大是()。

3、()÷=5……7中。最小是()。

应用题:

1、有27个苹果,每6个放在一个盘子里,至少需要几个盘子?

27÷6=4(盘)……3(个)

4+1=5(盘)

2、34个苹果平均分给小红和他的4位好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34÷5=

(小红和她的的4位好朋友是5人,而不是4人)

如果读题后理解不了题意,画画图,分一分是很好的办法。

数学上册单元百分数期末复习要点


(一)百分数的基本概念

1.百分数的定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百分数不能带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例如:25%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5%。

3.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分子部分可为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小于100或等于100。

4.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则: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则: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数学上册单元整理与复习优秀模板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3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5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苏教版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


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总课时:6课时本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4——105页期末复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估算、笔算。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方法的复习

1.完成期束复习第1题。

(1)完成第一组:43+25、43+28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笔算过程。

比较:这两题在笔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

(2)完成第二组:86—54、86—58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笔算过程。

比较:这两题在笔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

(3)完成第三组:75+675-6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比较:进位加、遇位减在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通过刚才的计算、比较,你认为笔算加法、减法时要注意些什

么?

师小结。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期末复习第2题。

(1)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

(2)说说自己的估算结果、方法。

(3)分组笔算验证,指名板演。

(4)师小结。

2.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1)3分钟内完成,了解按时完成的情况。

(2)针对错误及时纠正。

3.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1)学生读题,估计鸭、鹅的只数。

(2)学生列式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笔算加、减法应注意的问

题。

课堂练习

1.口算。

87-30=14-8=85-40=64-60=

92-8=87+8=80-3=23+70=

62-4=65+90=46+40=39+2=

42+8=56-7=39+8=53-8=

8+56=7+26=81-5=53+8=

2.用竖式计算;

7+28=7735=48十37=

58+32=6927=73—8=

拓展训练:

如果明明给军军3张邮票,那么两人的邮票就同样多了。原来军军比明明少几张邮票?

数学上册单元比的认识期末复习要点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一)比的基本概念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3.比的后项不能为0。

4.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6.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求比值

1、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三)化简比

1、化简比: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分数的比值后,在把分数比值改成比。

(四)比的应用

1、比的第一种应用: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60÷(5+7)=5人;第二步求男女生:男生:5×5=25人

女生:5×7=35人。

2、比的第二种应用: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另外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男生25人,男女生的比是5:7,求女生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男生25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数量。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25÷5=5人;第二步求女生:

女生:5×7=35人。全班:25+35=60人

3、比的第三种应用:已知两个数量的差,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的男生比女生多20人(或女生比男生少20人),男女生的比是7: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4、要求量=已知量×

5、比在几何里的运用:

(1)已知长方形的周长,长和宽的比是a:b。求长和宽、面积。

长=周长÷2×a/(a+b)

宽=周长÷2×b/(a+b)面积=长×宽

(2)已知已知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的比是a:b:c。求长、宽、高、体积

长=周长÷4×a/(a+b+c)

宽=周长÷4×b/(a+b+c)

高=周长÷4×c/(a+b+c)

体积=长×宽×高

(3)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比是a:b:c,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三个角分别为:

180×a/(a+b+c)

180×b/(a+b+c)180×c/(a+b+c)

(4)已知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比是a:b:c,求三条边的长度。

三条边分别为:

周长×a/(a+b+c)周长×b/(a+b+c)周长×c/(a+b+c)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468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