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古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古井,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古井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1.引导思考并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一段?段意怎样概括?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古井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作者把古井比作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又是怎样哺育平原上的儿女的?课文是通过哪些个体事例来说明的呢?
明确:(1)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2)村里人长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不要报酬。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
明确: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
明确: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古井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古井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古井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
明确: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
明确: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1)总让大家白出力气中的总,白的意思是什么?歉意,怎样理解?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反问句加重语气,突出了古井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古井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
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句子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不但还)这个句子的前半句总结了课文哪方面的内容?后半句又总结了哪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强调了哪个内容?
3.陶冶是什么意思?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古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3.教师总结: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井?怎样通过写古井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1)哺育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用哺育?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样使用络绎不绝的?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赞扬了那些默默地无私地为人们做着贡献的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共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扫清文字障碍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教师层层设疑,按照学生划分出来的段落,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时适当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案示例二
5古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哺育、络绎不绝、水桶、吱悠、水缸、报酬、歉意、不仅、陶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
[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设计特色]
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概括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怎样细致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法,又以此指导读书实践。
二、学习写岭的一层。
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普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句。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三、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
1.为什么同是绿,却绿得不一样?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把绿写具体了。
2.学生体悟: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
3.通过有目的、多形式的读,在体悟描写手法的同时记诵精彩的句、段。如,写花的一层不仅句子美,而且内容很有层次,值得积累。
教师没有多余的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在读与说理解与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但都必须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理解了的则易于记忆,课堂上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背诵或记诵,积累好词佳句与精彩片断。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自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如:(1)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2)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年龄、经验等的限止,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导发挥作用。
2.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五、自荐朗读或记诵最喜欢的自断。
六、作业。
以《╳╳一角》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有序地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写生动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评点]
本案设计真正体现了读占鳌头,更见可贵的是设计者对作为教学行为的读所作的诠释:有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阅读教学应当以营造书香社会为己任!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