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小城*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课题:海滨小城
2.课题由哪两个词组成的?我们一看课题,就知道课文写哪些内容?(课题由海滨和小城两词语组成。课文是写海滨和小城的美丽景色。)
3.什么叫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
(二)提出学习目标
1.海滨小城美丽的风景有什么特色?
2.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抓住的特点进行描述的?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些什么?
2.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第1自然段:蔚蓝色的浩瀚的大海上,许多船只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海鸥,飘着云朵。
第2自然段:早晨,海面上到处都被朝阳镶上了一层金黄色。
第3自然段:沙滩上遍地是各种各样的贝壳。捕鱼的船队归来时,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第4自然段: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许多树。
第5自然段:小城公园里的榕树很美。
第6自然段:小城的街道多,而且用细沙铺成,十分干净。
(四)指导分段
1.第一段:1-3自然段。
第二段:4-6自然段。
(提示:课文是根据海滨和小城不同的类别分段的。)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海滨小城的?
明确:从海滨小城,也就是从远近的顺序观察的。
(五)学习写海滨部分的课文
1.自学这个部分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浩瀚:本课指海面辽阔无边。
交界:两地相连的地方。本课指远远看去海面和天空相接的地方。
水平线:本课指海平面。
镀:使一种金属附着到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一个薄层,如镀金、镀银。本课指阳光照在物体和人身上,好像镀上一层金黄色。
寂寞:孤单、冷清。
喧闹:声音很大,很热闹。
3.讲读海滨部分的课文
(1)从这座小城看大海是什么样的?
(2)这部分课文,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是怎么写的?
明确:景物:大海、天、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沙滩、贝壳及船上的鱼虾、蟹、海螺等。大海是蓝色的、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有许多机帆船和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云朵。
(3)大海什么时候景色最美?美在哪里?
明确:大海在早晨的时候,景色最美。因为海面上的各种景物和人们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4)海滩有什么特点?
明确:遍地是美丽的贝壳,人们都不会理睬,贝壳只好寂莫地躺在那里;满载而归的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5)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海滨的美?
明确:一是概述了景物的色彩,通过蓝、棕色、银白、白色、灰色、金黄色、青色、银光闪闪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突出海滨的美;二是在写海滩特点时,先写贝壳又多又美和它的寂寞,再写渔船归来时的喧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突出了海滨景色的美丽,生机勃勃,惹人喜爱。
(6)读这部分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给人以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写海滨部分,写了哪两个地方?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学习写小城部分的课文
1.自学这部分的生字。
2.学生讨论自学情况。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庭院:正房前的院子。一般统指院子。
亚热带:从气候上划分的地理区域,是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与热带相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气温比温带高,植物在冬季仍能缓慢地生长。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每逢:每次遇到。
甚至:连词,有进一层的意思。
3.讲读写小城部分的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小城的特点的句子来。
明确:作者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个地方。文中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这句话概括了小城的特点。
(2)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庭院特点的句子来。
(3)作者怎样围绕着总述句来写庭院特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围绕总述句先写树的种类,再写按树的香味满街,最后写凤凰树开的花像一片片红云。另外,从树的种类,也可以看出是写了南方特有的树。这样写的好处是具体地写出了庭院很美丽。
(4)有感情地读这段课文。
(5)总结学法:我们学习这段课文,先找这段课文的总述句,再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总述句具体写,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6)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写小城公园和小城街道这两段课文。(小城的公园更美和小城街道也美这两句话分别写出了这两处地方的特点。其中,写小城的公园美,具体写了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写小城的街道,具体写了街道多是用细沙铺成的,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
(7)作者写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的特点与小城的特点是什么关系?
明确:这些特点都是围绕着小城美丽整洁的特点来写的。两者是先分述再总述的关系。
(8)有感情地朗读写小城部分的课文。
(9)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文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读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课文写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想想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是抓住了每个地方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明确:由远及近。先写海滨的美,再写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3.作者怎么抓特点写具体?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六)随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1.作者按________的顺序,抓住海滨和小城的________,描述了这座海滨小城________。
2.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________的贝壳。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________躺在那里。远处响起了汽笛声,那是出海捕鱼的船队回来了。船上满载着________的鱼,还有________的是虾和蟹,________的海螺。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了。
(1)写出喧闹的近义词的反义词
(2)用||把这段话分为两层,写出每层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孩子们不去理睬那美丽的贝壳,是因为________海滩上热闹起来,是因为________这些都是海滨小城沙滩的特点。
(三)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再加上标点符号
1.人们把街道打扫得
2.看见一望无际的大海
3.蓝蓝的天空飘着
4.住在海滨小城的孩子们
教案点评:
本篇教学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加强对写景状物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海滨小城》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了解、体会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从而感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文中描写小城美丽景色的语句。懂得怎样按一定顺序观察,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念方法,休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理清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具:实物投影,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欣赏了大海的景色,你们觉得美吗?好,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跟着教师回忆课文内容。
2、多媒体播放海滨录像,边看这引读。
3、作者写海滨先写了什么景色,再写了什么景色?(板书:大海、沙滩)
4、你觉得大海美在哪里?沙滩呢?(板书:色彩绚丽、动静结合)
5、在这样广阔无垠而又绚丽多彩的海滨的衬托下,小城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前往――海滨小城。你会看到另一番迷人的景色。
二、学习第二部分:小城。
1、自由读四-七段,说说作者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再想想小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读后交流。(师板书:庭院、公园、街道。美丽、整洁)
找出留给你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小城的美丽和整洁的呢?
3、我们随作者先来到庭院。学生观看录像,师范读。
指名朗读,找出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第一句)
自由读这一段,说说你觉得哪句话写得美,为什么?
实物投影出示句子: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①热闹:写出花多,花艳,争相开放。含拟人手法。
笼罩:覆盖,花多,几乎满城都是。
一片片红云:花多,花红,很美。板书:花美
你见过这样的树开这样的花吗?这就是海滨城市特有的。
②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③你能把美的感受带给大家吗?指名多人读,齐读。
④再看录像,加深印象。
⑤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庭院中的树――(很多)板书:树多;有这些树都是亚热带树木,这也是海滨小城的特色。
⑥你还能找出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吗?(板书:叶香)
⑦齐读第四段。
4、总结学法。
小黑板出示:先找中心句,抓特点,再理解词句,感情朗读。
下面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自学五、六段。同学们可以分组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投影出示思考题:
⑴每一段各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划出。
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用划出,并圈出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⑶小城的公园、街道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5、学后交流,检查自学。
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那么你通过自学已解决了哪些问题呢?指名交流。
投影出示句子:
(1)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一棵棵:树多。
绿绒大伞、密不透风:颜色绿,树冠大,树叶茂盛(板书:榕树大,树叶密)
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再次体会公园里到处是绿树,体会榕树的大,树叶的密不透风。看着这绿树成阴的公园,你还能用什么句子来描述它,你还想说什么?(我真想去小城的公园坐一会儿)
是啊,这里真是小城人民的休闲好去处。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理解每逢,并指导造句。
(2)人们把街道都没有。
理解甚至,造句。板书:清洁
小城街道的特点还有许多路是用细沙铺成的。你去过沙滩吗?在沙地上走过吗?那是怎样的感觉?(软软的,松松的,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样的路也只有在海滨小城才看得到。这也是小城的特色之一。
6、齐读第五、六段。
7、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三、总结全文。
1、小城的树美、花美、环境美,你们知道这样的美是谁创造的吗?(小城勤劳的人民)
他们在这样美丽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工作,一定会感到很愉快。难怪作者一开头就自豪地告诉大家――(第一句)。
2、由此可见,小城的人们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你热爱你的家乡吗?好,教师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用一段时间留心观察,以我的家乡在江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为开头,写一段话,介绍你的家乡苏州,写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大海(色彩绚丽)留心观察、抓住特点
海滨
;美丽沙滩(动静结合)
海滨小城
整洁
庭院(树多、叶美、花美)
小城公园(榕树大、树叶密)
街道(干净、用细沙铺成)
语文教案示例--习作二我的建议
教学要求:
指导阅读例文,感知建议的内容与基本特点。
指导阅读习作要点提示,了解建议应该怎样写。
指导学生按要求写一篇关于春游的建议。
一,范文引路
引导学生自读例文《我的建议》,思考:
这篇习作与一般写景的习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提示。
这篇例文主要是提出建议,写建议要去的地方的景物,是让大家想去。
二,深入讨论,掌握写法。
指导学生自读习作要点提示,思考:
建议应该怎样写才能被大家采纳?
讨论交流。
写建议最重要的是理由充分,写的时候要把自己建议要去的地方些具体,要有真情实感,要能说服别人。
三,动手写作,巡视指导。
四,认真誊写。
语文教案:鸬鹚
第一课时
一、题揭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优美、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不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到鱼后,就会把鱼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书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读后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共抽5位学生,分别朗读、、、、自然段。教师注意正音。例如:
▲这个地方没读好。不要紧,你可以请一位同学帮你读。
▲这个词语没念准,请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没念通,听老师读。
▲这个新词念得非常准,咱们听他再念一遍。
▲这个句子比较长,你能读得这样通顺,可见你平时对朗读是化了功夫的。咱们请他再念一遍。
▲整段话没念错一个字,真不简单。
▲这样长的一段话,能够念得这样通顺,这样连贯,可见你读书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同学们的感受又都是与众不同的。大家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在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③教师:哪些同学想情不自禁、真心诚意地夸夸自己的同桌?(抽几对同桌,一人读,一人夸)
读后教师小结:能受到别人的夸奖,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但是,你们往往不太清楚,真诚地夸奖别人,其实更能让自己快乐。只要你留心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快乐是很多的。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当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1)从恢复这个词上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2)从渐渐这个词上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3)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
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柔光悠然喉囊
一望无垠波光粼粼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默写新词
1.看图片默写新词。
用课件呈现3幅图片,每呈现一幅,学生写出相应的新词。
①根据第1幅的内容,可默写一望无垠。默后反馈,了解学生默了哪个词。
②根据第2幅的内容,可默写夕阳、柔光、波光粼粼等词语。默后反馈。
③根据第3幅的内容,可默写炊烟袅袅。默后反馈。
2.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读,对小糊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果,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重点对下列词句有所感悟:
▲第1句: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平、亮、清)
▲第2句:再读读这个浮字,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感觉来?(轻、稳、平)
▲第3句:为悠然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来读读这句话。(悠闲、自由自在、舒服、无忧无虑、从容、轻松自如)大家看,轻松自如地坐在船尾,自由自在地望望风景,无忧无虑地吸着土烟,这种感觉、这种情景,就是悠然呀。
④在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你们听老师读。
▲这句话,谁能比他读得更平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语文教案:古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古井,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古井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1.引导思考并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一段?段意怎样概括?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古井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作者把古井比作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又是怎样哺育平原上的儿女的?课文是通过哪些个体事例来说明的呢?
明确:(1)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2)村里人长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不要报酬。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
明确: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
明确: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古井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古井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古井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
明确: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
明确: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1)总让大家白出力气中的总,白的意思是什么?歉意,怎样理解?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反问句加重语气,突出了古井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古井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
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句子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不但还)这个句子的前半句总结了课文哪方面的内容?后半句又总结了哪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强调了哪个内容?
3.陶冶是什么意思?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古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3.教师总结: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井?怎样通过写古井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1)哺育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用哺育?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样使用络绎不绝的?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赞扬了那些默默地无私地为人们做着贡献的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共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扫清文字障碍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教师层层设疑,按照学生划分出来的段落,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时适当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案示例二
5古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哺育、络绎不绝、水桶、吱悠、水缸、报酬、歉意、不仅、陶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
[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设计特色]
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概括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怎样细致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法,又以此指导读书实践。
二、学习写岭的一层。
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普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句。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三、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
1.为什么同是绿,却绿得不一样?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把绿写具体了。
2.学生体悟: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
3.通过有目的、多形式的读,在体悟描写手法的同时记诵精彩的句、段。如,写花的一层不仅句子美,而且内容很有层次,值得积累。
教师没有多余的提问与讲解,让学生在读与说理解与积累上下功夫。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但都必须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凡是理解了的则易于记忆,课堂上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背诵或记诵,积累好词佳句与精彩片断。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自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如:(1)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2)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年龄、经验等的限止,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肤浅,这就需要教师的导发挥作用。
2.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五、自荐朗读或记诵最喜欢的自断。
六、作业。
以《╳╳一角》为题写一段话。要求有序地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写生动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评点]
本案设计真正体现了读占鳌头,更见可贵的是设计者对作为教学行为的读所作的诠释:有以美感人的赏读,以情动人的品读,以扶为主的教读,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阅读教学应当以营造书香社会为己任!
语文教案:月光曲
10、月光曲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5)系统练说: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6)是这样的音乐(指板书)引起了这样的联想(指板书)。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不过我想: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象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音乐欣赏)
(7)想象练习:你听着这首曲子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1)有感于知音: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2)寄情于月光: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出示朗读第8小节)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练说:
五、课外延伸:
1、教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网络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点击网络)介绍:他的乐曲热情激昂,像一团熊熊的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学习,你结识了谁?对他有哪些了解?
2、背诵《月光曲》的内容(9)(伴《月光曲》)
二、写作迁移:
1、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联想到的事物?
2、写作练习: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3、组织交流。
三、巩固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指读
2、引导学生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字词进行分析比较。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1、(《月光曲》音乐起)齐读课题:曲是什么意思?
2、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相机教学1)
3、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相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4、过渡: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交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出示9:(指名读课文)
(1)这段写了什么?(大海和月光的变化)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2)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读课文9末)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4)教师小结: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荡)
语文教案示例:新型玻璃
教学目标:
1.认识19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新型、陈列、博物馆、急促、企图、犯罪、特殊、即使、打碎、改变、集中、对付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抓住并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通过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你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吗?它们有什么用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玻璃的课文:新型玻璃
新型是什么意思?(新的类型,新的品种)那么这篇课文中有哪些新型玻璃呢?它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各自读课文。思考: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同时划出不懂的词语。
明确:本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有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2.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同时画出本课生字。
3.重点讲解下列词语。
企图:图谋,打算。
藕断丝连:这里指玻璃虽然破碎了,但里边的夹丝没有断,把碎玻璃片连在一起。
安然无恙:没受一点损伤。
磅:英美制重量单位,一磅合453.59克,一百磅,合45公斤多,合90多市斤。
分贝:计量声音强度大小的单位,在大、中城市的繁华街道上都有这种计量装置;科学家说,声音超过54分贝就称为噪音,对人体有害。
4.认读生字,指导读准平舌音(促cù罪zuì踪zōng)、翘舌音(殊shū)重点分析恙、型、罪三个字的字形。
5.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篇课文中的五种新型玻璃各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来逐段课文,首先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三)讲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段意。
明确:这一段主要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2.默读这一段用_________在文中画出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用划出它的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种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罪犯划破玻璃,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是它的特点。
它的用途: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3.这段课文中开头三句话讲什么?这三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开头三句话讲的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破获一起防盗窃案,这样写更能突出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4.改变人称,练说《夹丝网防盗玻璃的自述》
教师:现在老师想分别请几个同学来扮演一下这种玻璃,向大家进行一下自我介绍,这也叫做自述。说一说你的特点和用途,自述时必须用第一人称。
例文:我是夹丝网防盗玻璃,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在银行、珠宝店等存放重要物品的建筑物中如果使用我,就可以防盗,因为我是一种特殊的玻璃,我的身体里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所以罪犯划破玻璃,碰着金属丝网,警报就会响起来。
5.总结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法
(1)读概括段意
(2)读画特点、用途
(3)讲新型玻璃的自述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自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填表
名称
特点
用途
夹丝网防盗玻璃
自动报警
银行及存放重要物的建筑中防盗
(二)自学第二、三、四、五段
1.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自学二、三、四、五段课文,思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用途?
2.填写表格
名称
特点
夹丝玻璃
非常坚硬,安全可靠
用于高层建筑
变色玻璃
反射阳光
随阳光强弱变色
调节室内光线
吸热玻璃
炎夏,能阻挡阳光
寒冷,能阻挡冷空气
使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
消除噪音
减弱噪音强度
3.检查自学情况。
(1)分别请同学根据自学时填写的表格说说每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①这节共有三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二句为第一层,讲变色玻璃的第一个特点,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这一特点的说明,即具有这一特点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②会随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的意思是:阳光强,玻璃颜色就暗些,室内光线就暗;阳光弱,玻璃颜色就谈,室内光线就亮。所以说它能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
分别请同学按以上表格概括段意,练说几种新型玻璃的自述。
(三)练习朗读第一至五自然段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第六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意思?
明确:一句话,中间用了分号,是两个分句,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是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层是人们不会创造出更多品种的新型玻璃。
3.理解正在和将会两个词。
4.最后这句话在全文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句式多变化。
2.每段都先讲各种玻璃的特点,再讲各种玻璃的作用。
3.语言生动有趣。
(六)总结
学习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不少新知识,希望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同学要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争取长大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布置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2.选字组词
(噪澡)音(综踪)合(制治)止
洗(噪澡)行(综踪)(剥治)理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用途_________________
夹丝玻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用途_________________
变色玻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
吸热玻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
吃音玻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1.教师采取自读、自画、自述的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通过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让学生学习其他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教师指导学生用列表格的方法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
2.教师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的总结,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提高写作技巧。
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到商场调查各种新型物品的种类、用途、作用。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3790.html
上一篇:语文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
下一篇:语文教案示例 她是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