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短
南
大
长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北
小
长
南
大
短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12页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的划分。
2、理解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3、掌握黄河的开发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点】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
【教学用具】
黄河水系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引入:上一节学习了长江的基本情况,今天学习另外一条著名的河流——黄河。
2、展示黄河水系图,组织学生活动
讲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呈一个巨大“几”子,蜿蜒于我国北方大地。
(提问)为什么不称黄河第二大河,而是第二长河。
总结:黄河的概况是本节一个考点,要结合水系图在图上找出位置,记住名称。并且和长江做对比记忆。
读46页课本阅读材料,看说明了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活动,“地上河”主要出现在什么河段,泥沙主要来自什么河段。含沙量大的原因有几个。
讲述: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原因是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是滥砍乱发造成植被破坏。
板书:一、我国第二长河
1、黄河概况
2、含沙量大的原因
(转承)我们应该怎样对黄河进行利用呢?下面学习治理和开发。
阅读48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在不同的河段进行什么措施治理黄河。重点记住治理黄河的关键和重点。
讲解: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而治理的重点就是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读黄河水电站分布图,找出龙羊峡和三门峡,小浪底水电站,分析其位置。
总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害河”,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水能。也带来了洪涝,凌汛和断流等灾害,我们要趋利避害,使它真正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分成3个小组,分别找出发源地和入海,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各组派代表去黑板上指出。
对照上一节的主要河流表,得出,黄河只是长度第二,流量较小,因此是第二长河。
两个材料都说明了黄河的含沙量大。
通过阅读四个水文站的含沙量,知道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地上河主要出现在下游河道。
阅读三副景观图,知道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也有人为方面。
对比长江的措施,阅读课本,分析得出上中游开展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黄河上的水电站集中分布在一、二阶梯和二、三阶梯的交界处,这里落差到,水能资源丰富。
【作业设计】
描画黄河水系图,标出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是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七大洲是人类的居住地,人地关系的研究又是地理研究的重点,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二、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时,主要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三、课程目标:⑴教学目的:①让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③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的具体位置。⑵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⑶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的名称“地球”与“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四、教学重点: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五、教学用具:⑴自制的多媒体课件⑵地球仪⑶自制的大洲和大洋的拼图六、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七、教学过程:〖老师〗向学生展示“太空之旅”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太空的宇航员,他是谁呢?(学生回答)他在宇宙中看到一个美丽的、呈蔚蓝色的星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老师〗接着向学生展示“在太空中地球”照片然后,指着照片问,这颜色代表什么?(海洋)那颜色代表什么?(陆地)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板书】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课件〗通过对比“人类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和“人造地球卫星所拍摄的卫星照片”,然后提问:两幅图中的陆地面积都比海洋面积小,为什么还要叫它“地”球?〖活动〗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上的“地球”拆下,然后随意地把“地球”抛向上空,让地球仪转动,当用手接住“地球”后,注意观察你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是按在了陆地上还是按在了海洋上,另一位同学统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次数,并计算出海洋、陆地各占的比例。〖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按在了海洋上的次数要多一些,当然,由于我们班只有几十个人,加上抛地球仪的次数有限,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比例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课件〗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承转〗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只能靠远行: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可以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那么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⒈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陆地占全球面积的29%〖课件〗接着出现提问“地球?水球?”〖教师〗问:同学们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为学生的奇思异想加油。)〖教师〗根据人们的计算,我们知道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按这个比例来说,地球其实应该叫作“水球”,对吗?那为什么我们还叫它地球呢?〖师生〗由于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占29%),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所以可以将地球改叫为“水球”;称它为地球是因: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叫“地球”。〖课件〗依次展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特点。〖教师〗通过刚才课件的演示,我们知道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板书】⒉世界海陆分布特征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则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过渡〗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也经常听到大洲、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众多的称谓,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接着展示自已绘制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峡”图以及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两图上均标有注注记。〖教师〗让学生从图上自学“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地理名词的意义。〖课件〗依次点击画面上的大洲、半岛、岛屿、海峡、海洋等地理名词便会进入相应的地图以及各地理名词的解释,直到再次出现“世界海陆分布图”〖教师〗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学生〗七大洲学生边看图,边回答。四大洋〖课件〗展示世界七大洲的面积比较图【板书】二、七大洲、四大洋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从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补充〗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在希腊文中有“阳光灼热”的意思;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是以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亚拉丁语原意是“南方大陆”;直到19世纪初,俄国探险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新大陆,南极洲意为“地球最南端”。〖教师〗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快速记住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以及它们的位置后,教师指图上的大洲或大洋的位置,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课件最后给出它们的正确答案。〖教师〗让学生注意各个大洲的轮廓,以及它们各个大洲对应的简单的几何图形,练习画出它们的形状。〖课件〗展示世界七大洲的几何图形,“一笔画”世界。〖练习〗⒈用铅笔在教材P53的图3.17中填出七大洲的名称。⒉让学生在课件上练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填图⒊用自制的七大洲的几何图形,再给定了南北回归线、赤道、00经线、1800经线的情况下,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拼图。〖备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以下问题,也可将以下问题放到该节的第二课时去〖读图回答〗①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②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③西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④赤道穿过了哪些大陆?穿过了哪些大洲?⑤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分别是什么?⑥世界上最小的大洲和最小的大洋分别是什么?⑦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什么?⑧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⑨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答案〗①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②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③南、北美洲;④穿过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穿过了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⑤亚洲、太平洋;⑥大洋洲、北冰洋;⑦欧洲、北美洲;⑧南极洲、北冰洋;⑨南极洲、北冰洋。板书展示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⒈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陆地占全球面积的29%。⒉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则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二、七大洲、四大洋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从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1课我们是朋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学习,理解艺术作品中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技法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表达感情,传达对朋友的爱。
2、通过参与、展示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二、教学思路拓展
教学前让学生收集歌颂友谊的占诗词、当代诗歌
织欣赏作品,学生可以给诗歌朗诵配乐,画。
三、教学设计:
1欣赏“帮助盲孩子感受冰雪消融”的照片。
结合朗读涛歌“我的太阳”,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画面,感悟出友谊需要双方付出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找置身于冰雪之中的感觉,进入联想的美妙情景中。
教师用语言提示:假如你是一个盲孩子,你摸到了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在深深的水塘边,你什么也看不到,你害怕吗?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吗(通过引导学生对时空感、真实感的体验,让他们与画中的孩子进行角色对换,明白盲孩子需要别人帮助的道理)?
教师轻轻朗读诗歌“我的太阳”进行情绪渲染,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涛歌中的美妙意境与深刻含意。
教师指导井参与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帮助、付出、给于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作品进行展示。
3、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施以情感影响,通过情境表演,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消除隔膜。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给学生以亲近感,师生之间的关系进入到朋友境界为最理想。
4、总结
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正直、诚实、知识广博的人可以作为有益的朋友,而惯于走邪路,喜欢阿谀奉迎,会用花言巧语骗人的人是有损你的朋友。可见,古人也是非常注意择友的。
古人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
不闻其臭。因此,我们要结交益友,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5、布置下节课安排
[教学目标]1.能说出频数、频率的意义,知道频数与频率都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2.经历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重难点]正确理解频数、频率的意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数学实验室”为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学校举办“环保节”,要求每班选出1名“环保小卫士”,选举办法如下:(1)民主提名候选人,全班同学举手表决,得票数较多的前3名为正式候选人:(2)在统一发放的白纸(选票)上,各自写上你认为应当选的1名候选人名字:(3)将选票投入投票箱:(4)由全班推选的3位同学分别唱票、监票和记录统计:(5)根据统计结果,得票最多的同学当选为“环保小卫士”.二、概念1.频数: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2.频率: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议一议:1.选举“环保小卫士”用的是哪种调查方法?2.每位候选人得票的频数指的是什么?3.每位候选人得票的频率指的是什么?4.你认为.通过选举产生“环保小卫士”与指定某同学为“环保小卫士”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练习:练一练.三、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频数与频率是同一概念,且有时结果一样.()(2)在数l、2、3、2、1、2、3、2、2、1、2、3、2、1、2、1中“2”的频数是8,频率是()2.在数字l241421235623412141中,“1”出现的频数是______,“2”出现的频数是________,“4”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3”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3.下表是某班学生在一次身高测量中得到的统计结果:请回答:(1)这个班总人数是_______人;身高______、_____人数最多,分别是______人、_______人.(2)身高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米、________米,他们分别是_______人、_______人.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_______米.4.历史上许多学者做过大量抛掷硬币的试验,请看下表:请你根据上表计算出正面的频率,根据计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5.下表是对某班50名学生如何到校问题进行的~次调查结果,根据表中已知数据填表:6.七年级某班期中考试的数学成绩统计如下:如果80分以上(包括80分)定为成绩优秀,60分以上(包括60分)定为成绩及格,那么,(1)在这个班级的这次成绩统计中,成绩不及格的频率是多少?(2)成绩及格的频率是多少?(3)成绩优秀的频率是多少?[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能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知道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会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分析并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3、情感目标:
(1)、通过在本节,让学生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有关细胞的知识,初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形成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能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共性和区别
四、教学过程设计思路。1.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细胞结构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总结细胞,将静止的内容变为动态的过程。
2.通过步步设疑,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由平面到立体、由结构到功能,不断深入地认识细胞,从中总结出细胞的概念,将细胞的结构功能联系起来,并认识生物体生长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
1.通过学生们复习、回忆——细胞结构简图,引出教学主题。首先展示上节课学生观察的细胞结构简图,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结构都叫什么?细胞是平面结构吗?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区别吗?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细胞结构的兴趣。
2.展示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图。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细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另一方面借助于模型图讲解动、植物细胞结构。
(1)、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在介绍过程中渗透研究结构的方法——由外向内,同时采用边看图边讲解的方法。在讲到细胞膜的时候,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谁看到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讲清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到液泡时,由于学生容易将它与细胞质看成是两个并列结构,所以教师要强调液泡是细胞质的一部分。
(2)、介绍动物细胞的结构。这时也采用边看图边讲解的方法,同时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先找出动植物细胞的相同之处,即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再找出不同之处,即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质里没有液泡。实施对比学习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5367.html
上一篇:时旋转与角 教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