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内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考查方式1物质的变化选择题102以常见的实验、生活、自然现象为对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选择题102以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为对象,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选择题10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本讲内容在XX年我省中考中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在考查本单元知识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并结合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生活常识对考点进行考查,占试卷分值为2分,预计XX年我省中考仍然会延续以前的形式,且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可能性比较大。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____________的变化本质区别没有________生成有________生成微观变化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____________,变化的是粒子的______构成物质的粒子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的粒子宏观现象通常在______和______方面发生改变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及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举例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等木炭燃烧、钢铁生锈等联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过程中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______同时发生化学变化【温馨提示】爆炸、变色、发光、放热等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锅炉、气球等因压强过大而发生爆炸,清水中滴入红墨水,电灯泡发光、放热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发生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确定方法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利用化学变化来观察和测定性质内容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氧化性等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温馨提示】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在物质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不容易(难)”“具有”等词语。如铁生锈为化学变化,而铁容易生锈则为化学性质。描述物质变化时一般表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多用“变成了”“生成了”等词语。命题点1物质的变化(·河北)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水通电分解b.物体热胀冷缩c.手机电池充电d.植物光合作用思路点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手机电池充电过程中消耗了电能,将电能转化为蓄电池的化学能储存在电池中;植物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和氧气,以上变化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邯郸一模)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熔化b.升华c.爆炸d.燃烧2.(·河北)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给轮胎打气b.粮食酿成酒c.铁水铸成锅d.过滤粗盐水3.(·安徽)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命题点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河北)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b.钨用于制作白炽灯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氦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思路点拨: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是利用镁和氧气反应的性质;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性质;氦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是利用氦气不活泼的性质;利用钨的熔点高这一性质制作白炽灯丝。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4.(·邯郸一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气焊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d.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5.(·石家庄裕华区毕业模拟)在我们身边化学无时无处不在,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无水酒精清洗手机屏幕b.含烧碱的洗涤剂去除油烟机上的油脂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白色汗渍d.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6.(·石家庄十八县重点中学联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用于去除油污b.用碳素墨水写文字档案,便于长期保存c.石墨的导电性比铜差,故可用作半导体d.钨丝的熔点高,可用于制作白炽灯的灯丝第三单元物质的化学变化第12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选择1.(·张家口一模)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如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2.(·广东)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a.水力发电b.煤燃烧发电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3.(·娄底)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干冰能升华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4.(·石家庄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用水作为暖气的传输介质c.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资料d.用氮气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5.(·扬州)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表述错误的是()a.铝可用作导线b.医用酒精可用于杀菌消毒c.氢氧化钠可用作调味品d.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6.(·廊坊广阳区二模)下列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b.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c.浓硫酸溅到木材上,木材变黑d.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7.(·石家庄十八县基础摸底联考)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鸡蛋清凝固铝制品压制铝箔b.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燃放烟花c.铁水铸成锅灯丝熔断d.粉笔写字食醋除水垢8.(·佛山)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用途等说法正确的是()①干冰用于人工降雨②石墨可作电极③氧气可用作燃料④氢氧化钙能改良酸性土壤⑤kno3属于复合化肥⑥生活中可用氢氧化钠来除去炉具上的油污,也可治疗胃酸过多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⑥9.(·佛山)XX年5月16日,山西省阳城县某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二硫化碳(cs2)泄漏事故。二硫化碳是一种易挥发、易燃、有毒、难溶于水的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硫化碳中硫的化合价为-2价,它属于氧化物b.二硫化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反应c.二硫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应该密封保存d.二硫化碳泄漏后,可用水稀释溶解除去10.(·烟台)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错误的是()物质用途性质a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d洗洁精洗涤油污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二、填空及简答题11.(·天津)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①氮气②盐酸③淀粉④熟石灰⑤金刚石⑥氯化钾,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1)可用作钾肥的是________;(2)可用来裁玻璃的是________;(3)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________;(4)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_______;(5)焊接金属时常用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_;(6)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________。12.(·济宁)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分别利用的性质是:(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________;(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__________。第三单元第12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解读考点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其他物质其他物质没有发生变化间隔发生了变化其他物质状态形状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一定不一定考点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各个击破例1b例2b题组训练1.d2.b3.c4.b5.b6.c整合集训2.a3.c4.b5.c6.b7.d8.c9.c10.a(1)⑥(2)⑤(3)②(4)④(5)①(6)③(1)易升华(2)具有特殊的颜色和金属光泽(3)遇酸碱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4)具有吸水性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场景发现重复构成,理解并掌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格的形式及其变化特征。
技能目标:运用重复构成变化规律合作完成设计作品。
情感目标:体会重复构成带来的视觉秩序美和震撼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格的形式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将骨格的形式变化有机地和物象或图式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重复构成作品
学生准备:卡纸、各种谷物
四、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课
1、媒体播放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片段,学生欣赏并谈感受,陈述原因。
2、思考:假如击缶只有一个人,你还能感受到那种气势吗?为什么当一个单元在不断重复以后,会形成全新的视觉感受呢?带着思考进入课题《重复的魔力》。
(二)寻找重复
1、呈现自然界中一些具有重复现象的图片,通过欣赏,学生发现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的重复现象。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并举例说明。
3、教师展示生活中利用重复原理设计的物品,请学生思考:图片中是什么形象进行的重复,给了你什么样的视觉感受,为什么要重复呢?
4、感受古人对重复构成的应用。
(三)初步体验
以小组(2人一小组)为单位,在卡片上,以手里的谷物做重复排列,并介绍你是如何排列组合的?
(四)探究重复
1、师生共同分析单元基本型和骨骼。
2、教师小结重复构成的要素:
单元基本形:组成重复图形的个体
骨骼:构成图形的框架、骨架。为了将图形元素进行有秩序的排列,而画出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格子、线、框,称为骨骼线。
3、感受不同的基本形,可以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美感。
4、小组讨论:相同的基本形,做不同的重复构成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变化?
基本形的方向变化
基本形的颜色变化
骨骼排列方式的变化
(五)合作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在卡纸上用谷物做粘贴。
要求:1、小组设计一个基本形,做重复排列。
2、从基本形方向、色彩、骨骼排列方式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有美感。
(六)展示评价
将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组合粘贴,感受组合后的美好的家园。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阐述自己的创意构思。
(七)拓展延伸
1、了解重复构成的其他方式。
2、呈现生活中运用重复构成的设计作品与美术作品,了解重复不仅运用在设计上,很多纯艺术家也同样运用这种手法来进行创作。
第1节饮食与营养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说出食物中主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水分、各种无机盐和维生素
2、说出五谷杂粮根茎类、蛋豆鱼肉类、蔬菜类、水果类、奶类等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3、根据有关性质及变化,推测、鉴定营养成分的种类
能力目标
1、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表达、分析能力
2、学习认识事物的途径之一——尝试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目标
1、认同食物选配与人体健康生活有密切联系,关注饮食与营养
2、关心家人的饮食健康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鉴定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
教学难点:
充分组织生活经验与已知,运用、分析中获得有用信息,全面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哪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策略:
本节课以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为中心,以讨论法、实验法为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末末同学为家人准备的三餐的故事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末末同学为家人准备了汉堡当三餐,用料有面粉、生菜、鸡蛋、牛肉、黄瓜、奶油、牛奶。
说出自己的看法。
为家人
选配三餐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些食物做三餐?选好后让我们比较以下是谁的三餐有营养。
列举一日三餐的食物。
归纳:常见食物类型有五谷杂粮根茎类、蛋豆鱼肉类、蔬菜类、水果类、奶类等;食物中有主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水分、各种无机盐和维生素
介绍自己的三餐食物选配。说出理由。
通过实验鉴定食物中的
主要营养成分
一日三餐真的为我们提供了这些营养物质吗?看看末末是如何鉴定面粉、鸡蛋、牛肉、黄瓜、奶油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面粉加入水在滴加碘液变成蓝色;鸡蛋清加入热水凝固;黄油在纸上按出油斑。
分析末末的操作:根据提示,末末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说出鉴定三大营养成分的方法。
现在有以下问题,需要大家分组探究,请分组选择课题并实验:
你的三餐食物中哪些有淀粉(或油脂或蛋白质)?淀粉(或油脂或蛋白质)主要存在哪些食物中?各类食物中主要含什么营养成分?
提示:实验中酒精灯的使用等安全事项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分组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请各小组介绍本组探究情况
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讨论分析得出探究结论。
测试与小结
小结各类食物中含有的主要成分
让我们用电脑来测试食物中的营养。
利用网络资源,对末末选配的食物汉堡进行测试,了解到三大营养物质应该有合理比例。
课外延伸
请课后上网测试自己的三餐食物以及探究实验,填写一张评比表。
课外探究:烹饪方法、食物的混合等对营养物质的影响、三大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等
《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导学案
目标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并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意义
重点培养自立能力要多实践、多锻炼
一、预习检测1、依赖心理的危害?(了解即可)
2、如何培养自立的能力?(理解并识记)
3、自立与帮助、依赖的关系?(理解)
二、合作研讨1、阅读教材41页的情景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个学生以前改不了睡懒觉的坏习惯,有哪些原因?为什么她后来改正了?
(2)你认为自立自理的关键是什么?
2、阅读教材41--42页的情景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假设学校取消了班主任制度,没有班主任的约束,你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
(2)假如父母因故外出一周,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
3、阅读教材43--44页的表格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在以上情景中,你能看出这名中学生犯了哪些错误?缺少什么能力?
(2)培养自立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三、展示交流1、分组分别展示预习部分的内容,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第二部分展示内容是课堂研讨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四、归纳提升
李强强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上中学后很想自立,可做了几天就觉得很累,这时父母也说:“好了,强强等你长大了,自然就能自立了,现在有父母照顾你,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李强强心想也对,这样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学习。
(1)李强强的想法对吗?这是一种什么思想?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和李强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2)当我们有了自立的意识后,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五、达标闯关1.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要成为真正自立的人,只有()a.告别师长,走向自我b.挣脱家庭牢笼,独自闯天下c.明确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d.相互帮助,相互依靠
2.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要在水中反复练习。这告诉我们()a.要培养自立能力,就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b.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做到自主c.告别依赖,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d.梨子的味道很好吃,游泳有利于身体健康3.基础训练选择题
六、收获平台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本章将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我的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从中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学会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从而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任务]1.认识各种绚丽多姿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3.知道微粒与微粒之间是有间隔的。4.通过学习,培养科学的态度,训练操作技能,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知识准备]1.请写出你知道的一些常见物质名称,并列举它的1~2条性质或用途(看谁知道得多)。2.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进入“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分别闻到了什么?为什么?[课堂练习][资料查询]:调查家庭厨房和实验室的物品,图书馆查岗、访问医院等单位。[问题研究]1.完成课本p57页的实验,并完成其中的问题。(整理后写在书上)2.据调查,浴室水池里的水常呈淡蓝色,请由此设计探究题,并解释原因。[讨论交流]1.通过上述问题探究,受到哪些启发或想法,请相互交流。同时写出生产生活中类似的实例1~2则。[观察思考]:实验操作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2:重新配制甲溶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3:在烧杯b中以蒸馏水代替浓氨水,重复实验1的操作。观察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和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取一根长约50cm的玻璃管,一端设法封住,往管中先后加入等体积的水(可红色)和酒精至满,用塞子塞住管口密封(不留空间)。然后把玻璃管两端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静置后,观察变化。然后用酒精灯火焰小心地加热管外壁一会儿,又有何变化?再冷却后,又有何变化?通过探究和讨论,得出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1.我们能够嗅到这处花香的事实,可以说明()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b.微粒与微粒之间有空隙。c.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性质。2.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c.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3.据报道,广州市一市民在家中浴室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法医化验后确认是氯气中毒。氯气(cl2)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经调查该市民为了获得强的去污能力,竟把家用洗涤剂、浴液和洁厕精等3类共5种洗涤用品混合使用,导致悲剧发生。请问,导致该市民中毒身亡的氯气是如何产生?从此事件中应吸取哪些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用你最熟悉的化学实例来说明“1+1不一定等于2”,并用微粒的观点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列举一个简单的实验事实,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试解释下列现象:(1)打开一瓶香水,立即闻到香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一滴碳黑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在菜汤中加入少量的味精,味道会变得很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湿衣服晾在日光下容易干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有人将一瓶水全部倒掉后说瓶内没有物质了,你认为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学习][家庭实验]:请做一个小实验来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且微粒之间有空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宽视野]1.讨论比较温度计里的水银能否用水或酒精来代替?(做比较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观察加热碘晶体发生的现象,归纳碘晶体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一长条滤纸上均匀滴上几滴酚酞试剂,伸入一支干燥洁净的试管里,在试管口处塞一小团棉花,并用仪器a滴十几滴浓氨水于棉花上(1)描述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2.c3.这3类5种洗涤用品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氯气,而氯气由于运动于空气被人吸入而中毒。在使用洗涤用品时,不能随意混合使用。4.主要从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考虑。5.答案很多,只要符合题意均可。6.(1)打开香水瓶盖,由于香水中微粒不断运动,分散到空气里被人呼入。(2)由于碳墨水的微粒不断运动,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里,故逐渐溶解而变黑。(3)味精中微粒由于不断运动而扩散到菜汤微粒的间隙里,故可感觉到味精的鲜味。(4)因为太阳晒着的地方温度高,微粒运动的动能增大,故水中的微粒易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5)防止因酒精、汽油里的微粒由于不断运动而散失。(6)瓶里还应存在空气,瓶壁附有水。
学习目标:
1、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干流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的名称
2、在图上找出并记住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和河南省旧孟津
3、知道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工程的名称及分布
4、理解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5、理解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6、住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7、知道治理黄河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学习重点:
1、黄河的自然特点2、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3、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4、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导学思考题一: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而不说是中国的第二大河?
2、阅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发源地、长度和注入的海洋?
3、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那些省、自治区?
4、在黄河水系图上,依次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黄河水系图上,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源头;四条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看他们各位于哪个省区?
6、黄河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什么平原?
7、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哪一段?在黄河上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及水电站有哪些?什么河段梯级开发最密集?
强化训练题一: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山,全长千米,注入海。
2、黄河源头是,在山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在陕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
3、黄河发源于高原,依次流经高原、高原和平原。
4、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内蒙古的和河南的。
5、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着之一,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平原和平原。
6、黄河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7、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并已建成了、、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
当堂达标题一:选择题:
1、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是:()
A长江B黄河C珠江D黑龙江
2、有关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长度和入海水量均居我国第二位B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因此多支流和湖泊
C黄河上中游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D黄河携带的泥沙主要来自于下游
3、兼跨黄河中下游的省区是:()
A山东B陕西C山西D河南
4、下列平原中,属黄河主要塑造的是:()
A华北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成都平原D东北平原
5、黄河在下列哪个省区入渤海?()
A内蒙古B河南C山东D河北
6、在陕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
A洮河B渭河C汾河D湟水
导学思考题二:
1、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他有什么危害?
2、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又说他是一条“害”河?
3、建国后,治理黄河主要做了哪几方面的工作?
4、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各是什么?
强化训练题二:
1、全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据观测,黄河下游河床仍在以平均每年厘米的速度向上升高。
2、治黄的关键在于。黄河泥沙90%来自,因此
是治黄的根本。
3、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将与附近的水利枢纽配合使用,不仅使下游
大大减少,也是总体的大大提高。
当堂达标题二:选择题:
1、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的原因是:()
A气候干旱B地上河C地势低平D工农业生产耗水过多
2、黄河90%以上的泥沙来自:()
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C河套平原D宁夏平原
3、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B下游修整黄河水堤
C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D治理泥沙
4、目前正在建设中的黄河上的大型水利枢纽是:()
A龙羊峡B刘家峡C三门峡D小浪底
5、全部是黄河下游河段过境的省区是:()
A河南B山西C山东D河北
6、黄河最大支流注入的河段是:()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中下游交界处
7、小浪底与三门峡水利枢纽联合使用,可抵御多少年一遇的洪水:()
A千年一遇B百年一遇C60年一遇D500年一遇
8、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
A陕西、河南B四川、湖北C青海、西藏D青海、四川
读图题: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山脉:①⑥源头:A注入海洋:②
支流:BCDE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FG
地形区:③④⑤
水电站:⑦⑧⑨⑩
其中,正在建设中的水利枢纽是(填代号)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3186.html
上一篇: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