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基础工业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荐】

时间:2022-03-08 迅速发展的印度基础工业 施工业主工作总结

教案示例2

——“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分析四大工业的特点。

【教学用具】我国主要钢铁工业的分布图、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分布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学习了哪几种基础工业?

(导入)除此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业—钢铁工业。

(板书)5.钢铁工业: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钢材的广泛用途。

(总结)所以说,钢铁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学生活动)读图“我国主要钢铁工业的分布”:

1.读出我国大型钢铁工业中心。

2.这些钢铁工业中心的分布与铁矿资源的关系,举例说明。

(总结、板书)在铁矿产地、

(提问、学生讨论)太原、北京、上海等地钢铁工业的建立,并非在铁矿产地,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总结、板书)煤炭产地、消费市场、交通便利地区

(提问)综合以上五种基础工业的分布状况,找出全国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

1.读图查阅,讨论回答。

2.将讨论结果与图“中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对照,并结合课文读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3.在图中四大工业基地处,分别用①、②、③、④标注,同时也在课文中用相应的符号标注。

(板书)二、主要工业基地

(讲述)以上五种基础工业主要是为其它工业部门的生产提供物资的,我们把这种工业称为重工业;把为人们生活提供物质的生产部门,称为轻工业(如食品工业)。

(学生活动)说出自己知道的其它重工业和轻工业。

(提问)四大工业基地分别以哪些工业为主?

(学生活动)分四组,每组负责一个工业基地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可见,四大工业基地各具特色,有的是重工业基地—辽中南;有的是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沪宁杭;有的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

(板书)1.重工业和轻工业:

2.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点:

(总结)略

【板书设计】

一、基础工业的分布

5.钢铁工业

二、主要工业基地

1.重工业和轻工业:

2.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点:

Jk251.coM编辑推荐

氯碱工业【精】


1.掌握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基本原理及其产品的主要用途。

2.了解先进的电解制碱技术离子交换膜法。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课本56页图4---7)⑴一根碳棒作阳极,一根铁棒作阴极,即电极为_______电极,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根据放电的先后顺序,阳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阴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总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⑵电解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现象_____________,随着电解反应的进行,溶液颜色由_______________,两极极板上都有_______________产生,如何检验气体的种类?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在饱和食盐水中接通直流电源后,溶液中带负电的OH—、和Cl—向阳极移动,由于Cl—比OH—容易失去电子,在阳极被氧化成氯原子,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放出;溶液中带正电的Na+、和H+向阴极移动,由于H+比Na+容易失去电子,在阴极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放出;在阴极上得到NaOH。

[评价]

1.怎样除去饱和食盐水中Fe3+、Mg2+、Ca2+、SO42-等杂质,(方法、药品及反应方程式)。

硫酸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讨论


学习目标

1.了解硫酸工业“三废”的处理和利用。

2.通过对硫酸工业“三废”、能量的利用以及生产规模、厂址的选择等的讨论,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硫酸工业“三废”的处理和利用:

(1)尾气中的SO2,用吸收,可得到肥。反应方程式是

你认为还可以用等物质吸收,请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污水中含有,可用吸收,反应方程式是。

(3)废渣的利用。

2.硫酸生产过程中的三个反应是热反应,请你提出充分利用这些热能的方案。

3.如果要筹建一间硫酸厂,你认为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4.讨论:学过的化工生产(如钢铁工业、合成氨、硝酸工业、煤和石油化工、氯碱工业等)中,应该如何处理环境和综合经济效益等问题?

二、总结与评价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课就硫酸工业中的环境和综合利用等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评价】

1.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定期公布空气质量报告,在空气质量报告中,一般不涉及()。

A.SO2B.NO2C.CO2D.可吸入颗粒物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硫酸工业的尾气必须回收、净化处理,主要为了充分利用原料

B.“酸雨”中主要含有硫的氧化物以及所形成的硫酸及硫酸盐

C.大气中,大量的SO2来源于煤和石油燃烧、金属矿石的冶炼

D.消除大气污染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以下烟气经净化处理后,可用做气体燃料的有()。

①硫酸工业尾气②硝酸工业尾气③高炉煤气④焦炉煤气⑤炼钢过程中产生的棕色烟气⑥煅烧石灰石的气体产物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⑤D.④⑤⑥

4.为防治酸雨,降低煤燃烧时向大气排放的SO2,工业上将生石灰和含硫煤混合使用。请写出燃烧时,有关“固硫”(不使含硫化合物进入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煤做燃料,不仅是极大的浪费,而且燃烧时生成的SO2排放到空气会形成酸雨污染环境。若煤中含有5%的FeS2,燃烧时有90%的硫的化合物转化为SO2。我国计划从2001年至2005年,将SO2的排放量从1995万吨降为1800万吨,意味着2005年比2001年应少燃烧这种煤多少万吨?若以形成硫酸酸雨计算,2005年雨水中减少排放硫酸多少万吨?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精】


【知识目标】1.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的城市化的推动力和发展规律。2.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3.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4.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5.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能力目标】结合本案例掌握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法。【教学重点】把握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不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因素。【教学难点】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教具安排】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导入回忆城市化的概念与标志。2.了解工业化:所谓工业化即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3.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如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差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类似我国先富带后富政策)。二、案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学生自学完成)1.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图:4.17)①由哪三条河流冲积而成?(东江北江西江)②位于我国哪个方位?(南部沿海)③由哪几个地级市组成?(广州、中山、肈庆、江门、珠海、东莞、惠州、佛山、深圳,现还包括香港、澳门。)2.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开放的前沿,有着特定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调整?)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b.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国内条件: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3)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4)良好的人文基础: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三、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阶段(自学完成)1.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2)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也相对较慢。(图: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早期外资工厂生产的一般模式)(3)一些工厂迅速成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2.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1)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图: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工资水平的提高,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由于改革开放范围的扩大,使得原有的政策优势丧失。转: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渐增大,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2)城市化进程加快a.一方面,许多乡村地区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的规模迅速扩大。b.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四、问题与对策(分小组讨论)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脆弱性思考:为什么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具有脆弱性?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外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其发展受外资的制约性很明显,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日显不足。──珠江三角洲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市场腹地范围较小。学生通过读地形图来体会(教师出示课件)。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与长江三角洲相比)a.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b.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的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国内的其他地区,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a.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b.珠江三角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c.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3)生态问题日趋严重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的酸雨中心之一。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水质性缺水:即水质受到污染,以致水不能使用,或使水生生物死亡。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d.耕地锐减,土地肥力下降。e.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3.采取的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思考:如何来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2)构建大珠三角洲城市群思考:形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遍地开花,分散发展”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实施大珠三角经济圈(区),包括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形成可以与境内外区域经济相竞争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它将拥有中国20%以上的gdp总量,和占有60%左右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和出口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世界重量级的“成长大三角”。(3)加强规划与管理a.各城市都制定了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b.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一方面,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五、总结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珠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外资的推动下,得以迅速发展。也正由于外资的作用,使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呈现了一定的脆弱性。六、补充:泛珠三角的发展泛珠三角包括: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①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区域合作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②有利于发挥区域内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建立共生共赢的经济体系。③区域合作是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④“泛珠三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并且在不同体制框架下实现的区域组合,区域内互补性很强,加强合作将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城市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七、课堂练习1.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着重发展的产业部门有()a.石化b.纺织c.玩具d.服装2.下列不是珠三角面临的生态问题是()a.酸雨严重b.水污染严重

c.耕地锐减d.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3.下列不是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的是()a.国际经济环境b.对外开放政策

c.侨乡d.重化工基地

关于高中教案高二历史次工业革命的高中教案推荐


历史:4.1《第二次工业革命》复习教案

自然科学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70年后)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开始。

(2)成就:

①电力广泛应用——最显著特点,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的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问世,电灯、电车、电影相继问世,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及使用。以煤气、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和飞机等得到迅速发展。

③新通讯手段的发明。70年代,贝尔发明电话,90年代,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④化学工业的建立。80年代起,科学家们开始从煤炭中提取氨和苯染料等化学产品,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80年代改良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

⑤推动就工业革命的发展

⑥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二、垄断组织形成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

①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推动企业间竞争加剧,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②竞争中壮大了规模较大的企业之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

(2)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促进了生产发展。

②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国家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③垄断组织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万能通用篇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与能力;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知识有哪些?例如,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然后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和古代手工业主要内容(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

(2)“田庄手工业”一目,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首先需要使学生明白“自然经济”的含义,然后结合教材中几个实例,理解庄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内容,其处于辅助性地位,是副业。

(3)“工官”制度一目,主要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学生除了解官营手工业产生的原因、特点外,重点理解官营手工业存在哪些弊端。

(4)“织女的劳绩”一目,主要以朝代为序叙述了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与成就。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适当增加古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等一些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情景,使学生认识蚕桑丝织技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5)“攻金之工”一目,主要讲述我国古代冶铜和冶铁技术的发展。教学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青铜器、冶炼厂、铁器等有关实物和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情景的再现;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冶铜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内容,认识到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6)“夺得千峰翠色来”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的陶瓷业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瓷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参观景德镇或当地瓷窑,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及瓷窑建设史,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及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相关)【荐】


现代旅游业定义

(1)定义旅游的三要素

尽管上文中所提及的技术定义应当适用于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这两个领域,但是在涉及国内旅游时,这些定义并没有为所有的国家所采用。不过,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定义中的三个方面的要素:

——出游的目的

——旅行的距离

——逗留的时间

(2)对出游的目的定义

以该尺度为基础的定义旨在涵盖现代旅游的主要内容。

——一般消遣性旅游,非强制性的或自主决定的旅游活动。他们只把消遣旅游者视为旅游者,并且有意把商务旅游单列出去。

——商务和会议旅游,往往是和一定量的消遣旅游结合在一起的。参加会议公务旅游也被视为旅游。

——宗教旅游,以宗教活动为目的的出行活动。

——体育旅游,与重大体育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旅游。

(3)对旅行距离的定义

异地旅游(non—10caltravel):许多国家、区域和机构采用居住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往返距离作为重要的统计尺度。

旅行距离:确定的标准差别很大,从0到160公里)不等。低于所规定的最短行程的旅游在官方旅游估算中不包括在内,标准具有人为和任意性。

(3)对逗留时间的定义

过夜游客:为了符合限定“旅游者”的文字标准,大多数有关旅游者和游客的定义中,都包含有在目的地必须至少逗留l夜的规定。

“过夜”的规定就把许多消遣型的“一日游”排除在外了,而事实上,“一日游”往往是旅游景点、餐馆和其他的旅游设施收入的重要来源。

(4)其他方面

旅游者的居住:在进行市场定位和制定相关市场战略时,了解旅游者的居住地要比确定其他的人口统计方面的因素,如民族和国籍等更为重要。

交通方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规划,一些目的地通过收集游客交通方式(航空、火车、轮船、长途汽车、轿车或其他工具)的信息来获得有关游客旅行模式的信息。

推荐:高中教案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学习导航【荐】


1.学习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线粒体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举例说明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异同,解释有氧呼吸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主要代谢途径,认同生命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观点。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2.学习建议

(1)本节内容首先要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探究,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检测和分析对照实验的结果,认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和生成物;推而广之,总结出细胞呼吸的概念、方式和意义。

(2)运用比较法,梳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各阶段发生的场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例如,有氧呼吸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是哪个阶段?释放能量的是哪个阶段?释放能量最多的是哪个阶段?哪个阶段产生[h]?有水参与、有水生成的分别是哪个阶段?co2在哪个阶段产生?o2在哪个阶段参与细胞呼吸?有机物分解放出的能量的去向如何?

用表格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进行比较,对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过程和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具有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样,通过各种“信号”的刺激可使自己对细胞呼吸的第一次感知深刻而鲜明,才能将有关内容准确地同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条件

有机物分解程度

反应场所

释放能量多少

过程

实质

意义

葡萄糖在体外燃烧

葡萄糖在细胞内燃烧

相同之处

反应条件、是否可控

能量转化

产物种类

(3)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实,分析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除了分析教科书中的相关图文资料,还要特别注意联系有争论价值的事例,在讨论争辩中提升对细胞呼吸的认识。例如,蛔虫能否在体外有氧环境中培养?用酵母菌酿制果酒时为何总先来“水”后来“酒”?在储存水果、蔬菜、种子时要从哪些方面考虑?一定要在绝对无氧环境中才能延长储存时间吗?种子堆放时为什么会发热?

关于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高中教案推荐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关注蛋白质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

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蛋清、试管、熟鸡蛋、食盐、清水。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入

(二)氨基酸

(三)蛋白质的结构

教师活动

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设问作为引入。婴儿要以奶为主要食物,因为奶是一种还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蛋白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安利蛋白粉实际上是水解植物蛋白,里面还有氨基酸,那么氨基酸与蛋白质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把蛋白质水解后,可以得到一类有着共同结构的物质,叫做氨基酸。用幻灯片展示几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式,引导学生观察,找出氨基酸化学结构的共同点。然后进行小结:氨基酸的共同结构是什么;造成有多种氨基酸的原因是什么——r基团。让学生看一些课本没有的例子,以及一些不是氨基酸的例子让学生尝试分析。

介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可以把9种必需氨基酸展示给学生看,指导学生选择食物时如何注意氨基酸的均衡吸收。必须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

设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但是蛋白质的种类成千上万,单单一个细胞里面的酶估计就有8000种以上,这20种氨基酸是怎么样组成千差万别的蛋白质呢?引导学生观察p2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示意图”,以问题作为引导。1、蛋白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20种氨基酸为什么能构成多种的蛋白质?

3、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是依靠什么进行结合?

4、你怎么理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归纳总结氨基酸的结构:

1、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虽然只有20种,但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种类不同,就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

2、氨基酸是怎么样通过肽键相连的(板书或者幻灯片展示缩合的过程)(可以尝试让学生

学生活动

观察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式,找出共同点。

阅读p2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示意图,讨论问题并进行交流。

教学内容

(四)蛋白质的功能(五)课后练习以及扩展内容(六)科学史话、科学前沿(七)本节小结

教师活动

跟着老师做一两个范例)3、肽链最后如何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可以简单渗透一点蛋白质的各级结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种类、空间结构。

旁栏部分:用实际的例子推导出,水分子数量=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目。

用演示实验简单介绍关于蛋白质变性的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p23内容,然后进行归纳。1、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物质:肌肉干重80%、皮肤70%、血液90%;2、生命化学反应的主要物质,简单讲讲酶的重要性;3、有运输能力;调节生命活动,例如某些蛋白质类的激素;免疫功能。

1、对、对;2、a(羧基与氨基要连在同一个c上);3、b。

学生活动举出一些蛋白质相关功能的其他例子。与老师共同完成练习

主要地质灾害 精选版


【教学目的】

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

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按震级分类为: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4.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

1.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①我国山区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如监测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动,掌握火山喷发前兆(地震频繁、地温升高等),力求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我国正在启用27个地震监测台网。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如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区颁布了防震减灾的地方性的法规。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

光的偏振【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振动中的偏振现象,了解什么是偏振现象,知道偏振是横波的特点.

2、知道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知道偏振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现象和机械波的偏振现象的实验对比,理解光波是横波的实质.

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的物理实验习惯,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验来验证理论.

知道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做好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在复习前两节内容干涉、衍射的基础上进行小结,让学生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说明光是横波.

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波的偏振现象,然后演示现象实验,最好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观察偏振光.引导学生分析横波的偏振特性,区别纵波的无偏振特性,再让学生区别偏振光与自然光.并分析讲解偏振光的产生方式,这一部分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查找资料.最后进行总结。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1、可以用激光演示仪和偏振器进行演示.

方法:使激光束的行进方向正对着学生的观察方向,使激光束通过偏振器.转动偏振器的某一个偏振片,用毛玻璃屏接收透过偏振器的光束,可以在屏上看到光的亮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当两个偏振片平行时,透光最强;当两个偏振片垂直时,透光最弱.

2、本实验也可以将偏振片分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用两个偏振片对着光线来观察现象.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问题: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表明光是一种波.我们知道波有横波和纵波,那么,光波是横波还是纵波呢?

让学生思考、猜测.

教师让学生观看机械波的偏振实验.

(二)教学过程

1、首先用机械波来说明横波和纵波的主要区别.

我们已经知道绳波是横波,如果在它的传播方向上放上带有狭缝的木板,只要狭缝的方向跟绳的振动方向相同,绳上的横波就可以毫无阻碍地传过去;如果把狭缝的方向旋转90°,绳上的横波就不能通过了,这种现象叫偏振.

横波的振动矢量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时,偏于某个特定方向的现象纵波只能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所以不可能有偏振.

光是否也会产生偏振呢?

2、演示现象:

自然光:从普通光源直接发生的天然光是无数偏振光的无规则集合,所以直接观察时不能发现光强偏于一定方向.这种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的光叫自然光;太阳、电灯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包含着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这种光都是自然光.

让太阳光或灯光通过一块用晶体薄片作成的偏振片P1,在P1的另一侧观察,可以看到它是透明的.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偏振片P1,这时看到透射光的强度并不发生变化.

再取一块同样的偏振片P2,放在偏振片P1的后面,通过它去观察从偏振片P1透射过来的光,就会发现,从偏振片P1透射过来的光的强度跟两偏振片P1、P2的相对方向有关.

把晶片P1固定,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偏振片P2时,从P2透射过来的光的强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当P1与P2的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的强度最大,当P1与P2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的强度最弱,几乎等于零.把上述的光现象跟机械波的偏振现象比较,表明光通过偏振片时产生偏振现象,由此确定光波是横波.

要求学生总结上述现象,尝试类比机械波的偏振来解释上面的实验现象?

自然光通过第一个偏振片P1(叫起偏器)后,相当于被一个“狭缝”卡了一下,只有振动方向跟“狭缝”方向平行的光波才能通过.自然光通过偏振片Pl后虽然变成了偏振光,但由于自然光中沿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所以不论晶片转到什么方向,都会有相同强度的光透射过来.再通过第二个偏振片P2(叫检偏器)去观察就不同了;不论旋转哪个偏振片,两偏振片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最强,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最弱.

现象并不是罕见的.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除了从光源直接射过来的,基本上都不是自然光,只是我们的眼睛不能鉴别罢了.如果用偏振片去观察从玻璃或水面上反射的光,旋转偏振片发现透射光的强度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知道反射光是偏振光.

3、的应用:

现象在技术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拍摄水下的景物或展览橱窗中的陈列品的照片时,由于水面或玻璃会反射出很强的反射光,使得水面下的景物和橱窗中的陈列品看不清楚,摄出的照片也不清楚.如果在照相机镜头上加一个偏振片,使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与反射方向垂直,就可以把这些反射光滤掉,而摄得清晰的照片;此外,还有立体电影、消除车灯眩光等等.

探究活动

1、利用偏振镜观察现象.

2、考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559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