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新课标数学教案”,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学生___________班级_______家长签字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
【学习目标】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数学美。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复习引入: 1、算一算:①、 + + = ②、 + + =
2、想一想: 第②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_________ ;表示_____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______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那么 + + = ×3,所以 ×3=__________=
2、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阅读书本第8页例题1,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
1、说一说“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是什么意思?
☆友情小提示: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_______份,其中的______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自己动手,画出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问题标在线段图上?(画在反面)
3、结合自己所画的线段图,用多种方法列式计算,并思考分数乘整数应该如何计算?
4、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______________作分子,分母________。
(三)、用你自己总结的方法,尝试计算P9例2,看一看你乘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想一想分数乘整数有几种约分的方法?哪种方法简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小提示: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再计算的
习惯,注意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知识应用: 独立完成P9“做一做”1-3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横向条形统计图)例1,练习十第1题(第1课时)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矿泉水。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四.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五.巩固练习—练习十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获得什么知识?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熟练进行计算。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简便算法,掌握积与因数的关系,能灵活运用两者之间
的关系进行正确判断。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挑战自我。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简便算法,掌握积与因数的关系,能灵活运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判断。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1)、 × 6表示( );
× 表示( );
2)、一根绳子长81米,剪去 ,还剩这根绳的 ,还剩( )米,这里是把( )看作单位“1”。
二、合作探究:
例1、蜂鸟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鸟,也是唯一能倒飞的鸟。蜂鸟每分钟可飞行 千米, 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当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 )另一个因数(0除外);
当一个因数小于1时,积( )另一个因数(0除外);
当一个因数等于1时,积( )另一个因数;
2、
1)、一个数乘真分数,积小于这个数。 ( )
2)、几个假分数相乘的积大于1,几个真分数相乘的积小于1。( )
3)、X × ×X ( )
4)、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 )
5)、如果A× =B× ,那么A大于B。 ( )
4、解决问题:
1)、一根电线第一次用去 米,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 ,第二次用去多少米?
2)、学校合唱队有76人,舞蹈队的人数是合唱队 ,管乐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 ,学校管乐队有多少人?
认识圆
(三)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寻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实物图,剪纸、剪刀、方格作图纸,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纸片,并说明各是什么图形?(2)教师出示树叶、蜻蜓和天平的实物图,大家观察分析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3)说说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 1.实验
拿出准备好的白纸,把它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一个图形,用剪刀剪下来,打开,看看得到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2.教师指出:像我们剪得的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周对成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3.拿出准备好的图形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等。折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1)学生操作后再交流 2)分组汇报
4.让学生讨论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画一画,圆的对称轴是什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5.学生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6.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让学生拿出直尺,量一量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2)你发现什么规律?
3)教师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应用反馈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 1 2 3 4 5 6 7 8 9 2.下面字母中只有一条对称轴的有()个。
A B C D U V W X a.8 b.7 c.6 d.5 让学生仔细观察,判断,再填一填。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9页“做一做”第2题。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7题。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同学们把数学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教学难点和重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工具:
沏茶的六张图片同桌两个一份、三个小圆当饼、表格。
学生准备:
三个小圆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景
师:星期天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出示幻灯片,门及门铃声)
师:原来是李阿姨来做客,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一名同学说)出示图片。
师:谁还想说一说?
师:想一想沏茶时都需要做哪些事呢? 生1
师:谁还有补充?
师:好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生1、2
师:小明要干这么多事,你能帮小明想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的喝上茶吗?用你的图片,同桌摆一摆,并算一算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开始吧!师:好哪一组想来说一说你们俩的方法?1、2、3、(一、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共13分
(二、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共11 分最优方法
洗茶杯
找茶叶
师引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
师:好,还有更快的方法吗?那我们来看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地让客人喝上茶?
生1
小结:(同学们刚才这两种方法第二种是因为同时做了三件事所以最节省时间,所以我们在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时间就越少。
师:同学们请李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要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她(出示图片)师: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2
(了解到一个锅一次只能烙两张饼)
师:请你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你怎样算的?生1、2
师:如果烙两张饼呢?最快需要几分钟?生1
师:你怎样烙的?生1
师: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一共用的时间是(6分------)师:现在家里有小明、李阿姨、还有小明的妈妈,每人都吃一张饼,一共需要几张饼?生1
师:请你替小明的妈妈想一想怎样烙才能尽快的让大家吃上饼呢?
下面用圆片在小组内摆一摆,把设计的方案添在表格里带回请小组代表发言(记录在表格中)
小组讨论(1-5分钟)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好,你们这组来说一说吧!生1:
师:好,谁还有比他们这组更快的方法吗?生2:
师:还有比这组方案用的时间还短的方法吗?生:
师:那你认为哪一种方案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
师:为什么?(时间最短)
师:咱们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的?老师这有三个圆,分别代表三张饼,第一次先同时烙饼
一、饼二的正面,需要几分钟?三分钟。第二次同时烙饼一的反面和饼三的正面,三
分钟后,饼一烙好了,这是同时烙饼二和饼三的反面,再过三分钟,饼二和饼三也烙好了。
师:使用这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
师:同意吗?
师:同学们通过看表格,也发现了使用这种方法,锅里每次都有2个饼,这样就不浪费时间,我们把这种烙三个饼的方法,叫做烙三个饼的最佳方法,所用时间是多长呢?生:(九分钟)
师:好下面同桌用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烙一下。
师:同学们,那么烙4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生
师:还有比这更快的方法吗?(2、2共12分钟出示表格)
师:五个饼呢?(2、3共15 分)六个呢?(2、2、2或3、3共18分钟)
师:我们找出了烙1、2、3、4、5、6的最佳方法,同学们现在观察表格,饼数与所用时间有什么关系?生1、2、3
总结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用三分钟。
烙N个饼的个数×三分钟=烙N个饼的最少时间
师:你自己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
师:下面请你用我们总结出的方法算一算烙7、8、9、10张饼的最佳方法和时间?(表格出示)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数学广角中:怎样合理的安排事情最节省时间,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优化思想排队论思想对策论思想
教学目标:
向学生渗透初步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编排特点:
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或经典的数学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具体编排:
例1:优化理论(烙饼问题)
1.每一事件无顺序区别。
2.除了解决三个饼的问题,进一步扩展到4个、5个„„10个,让学生探索奇数个饼和偶数个饼的烙饼方案有什么规律,实际也是一种化归的思想。
例2:优化理论(烧水问题)
1.事件有先后顺序,有些顺序可以改变,有些不能改变。如洗茶壶、接水、烧水、沏茶顺序不能改变。
2.方案可以多样化,但最终要实现最优化。
3.要重点突出优化的实际意义。如“做一做”第1题,厨师做菜的时间固定,但客人的感受不同。进一步发展,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和排队论有相似之处。例如,从上菜开始,每个人平均10分钟吃完,是哪种方案更容易有空座。(数学模型可简可复杂,看考虑的其他相关因素的多少而定)
例3:排队论
通过计算,找到最优的上货方案。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规划有什么实际意义?对谁有实际意义?
例4:对策论
列出所有可能的对策,从中选择一种最优的方案。
教学建议: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比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
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
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感受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经历丰富多采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自我体验,获得、理解和应用知识、技能,并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包括电脑、实物投影)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
(一)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二)教学难点:理解、抽象出单位“1”。
四、教学方法
启发谈话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讲练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出示
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础知识
板书: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为新知做好铺垫。】
2.设疑:分数用在什么时候?
(指名1-2名学生读,如果发现有问题及时纠正)
师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用分数来表示。
【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3.课件出示分数的起源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探究欲望。)
【介绍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20xx多年前的中国,以及后来的印度、阿拉伯人所用过的各种分数表示方法。这些多种多样的表示方法或记号,可以让学生体会分数表示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历史面目,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二)唤醒已知,探究新知
1.唤醒已知
提示:用为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并给这几幅图进行分类。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
小组合作,解决分类问题。
板书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寻找生活中的分数
(1)找出图中的单位“1”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或者说你是怎么想的
(2)寻找教室里的单位“1”
(3)寻找生活中的单位“1”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加以肯定)
师:单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那么单位“1”不同,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3.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课堂练习:
(1)判断
(2)填空
(3)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三)认知分数单位
出示课件
1.以12块糖为例,引导学生动手分分数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是这堆糖的()
师:你来试一试吧!完成课堂练习。
用12个小正方体代替糖果,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这一填空练习,既是对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又能为紧接着学习分数单位提供具体的实例。】
2.认识分数单位
引导发现里有几个
里有几个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整数、小数都有计数单位,例如:整数9的计数单位是1,9里面有9个1,0.9的计数单位是0.1,0.9里面有9个0.1。分数也有分数单位。例如:里有3个,的分数单位是。
【从分数的现实来源和数学内部来源两方面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四)迁移类推,巩固认识
1.填空练习:
2.巩固: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3.提升练习:完成书上的练习题
(五)作业:
任选一个分数,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
(六)全课总结,疏理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份1份
4份3份
分数单位
(八)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课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分数在生活中的体现,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教学时举出大量实例或图形,引导学生运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分析。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1”的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认知、感知分数的意义
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其次,整个教学中我感到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深入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1”的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巧用生成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单位“1”的含义上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会较好的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说如果巧妙的运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教师的指导主体作用发挥恰当,再通过师生的互动方式加以有效利用,就会再次强化学生对单位“1”的正确认知,这样就能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 ,第二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 ,由此得出 ×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 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 = ,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 。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
(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 (km)
(3)学生独立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中介绍分数乘整数的另一种格式。
5、巩固练习:P11“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
(2)求 枝或 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 的 是多少,或 的 是多少。
2、练习三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
练习二第3、7、8、10题。
教学追记:
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这两堂课,我都注重从生活引入,并通过直观的线段图、折纸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课中,我能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算理的探讨、运算规律的归纳中来。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7×3 (3)15×(34-27)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 + × (2) × - (3) - × (4) × +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1)出示: × ×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出示: + ×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P14“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受韦恩图的作用。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集合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丰富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观感知
1.创设情境,出示图表。
2008年的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为了更好地迎接奥运会,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参加全民健身运动。昨天,我从三(9)班了解到部分同学课余时间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一个同学把它统计在一张表中,另一个同学把它填写在一幅图中。(课件同时出示表和图)
2.建立联系,整合信息。
(1)这张表和这幅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图与表联系:第一个椭圆中喜欢打乒乓的5人就是表中第一行列出的5个人;第二个椭圆中喜欢跳绳的6人就是表中第二行列出的这6个人。)
(2)从图与表中都可以看出(课件呈现):喜欢打乒乓的有5人,喜欢跳绳的有6人。既喜欢打乒乓又喜欢跳绳的有2人。
二、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打乒乓、跳绳活动?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计算。
2.自主探究,同桌互助。
3.数形结合,班内交流。
学生汇报算式,教师追问:你是看表计算的还是看图计算的?(算式、文字、表格、图形有机结合,评讲算式的含义。)
可能出现:5+6-2,3+2+4,5-2+6,6-2+5……
4.引导比较,优化方法。
(1)看图与看表,看哪个算得比较快?为什么?(如有错因:看表计算出错,主要是什么现象干扰了我们的思维?生:重复部分。对比中再次提升学生的思维)
(2)比一比,这张表和这幅图,你感觉哪个好?(生:图好)为什么?图有什么优点?(生:图比较直观,能把重复的形象的显示出来。计算不容易错。)
(3)简介韦恩及其研究成果,引出课题。
第一个用这幅图的是英国逻辑学家韦恩。他把两个椭圆交叉在一起,也就是部分重叠在一起。用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师板书韦恩图)
今天我们学习用这幅图来解决生活中的重复问题,重复问题又叫……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亲身经历,内化“重复”
1.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也有重复问题,他们有的会飞,有的会游,有的既会飞又会游,你能把它们贴到这个韦恩图吗?请打开书第110页看第一题。把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一生在课件上演示)
汇报:先判断对错。
填图时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填在这里?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课件呈现:各部分意义。)
2.师:同学们,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生活中到处可见。
“五一节”有很多同学在近地旅游,金老师调查了三(9)去江南长城和海山公园的同学,去江南长城的有15人,去海山公园的有28人,两个地方都去了的有10人。一共调查了多少人?
(1)独立计算。
(2)汇报算法。你是怎么想的?如果用韦恩图表示怎么表示?
(3)图、式结合解释。
3.小结:
师:同学们会画韦恩图,把重复部分放在特殊位置,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图更形象、直观,很容易看出,不易出错。
师:那今后遇到类似情况你们就可以用这样的图来帮助解决重叠问题。
强调重点:
师:计算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你们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生:“重复”部分,只算一次。
(对比中提升学生的思维)
四、知识延伸
大家对两部分重叠的都能看懂而且会解决,那三部分重叠的你会看懂吗?
三(9)班乙组同学喜欢乒乓、跳绳、篮球活动情况如下:
请你从中选一个说说他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你能挑一个比较有难度的说说吗?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重叠问题有两部分的,三部分的,我们用怎样的图帮助解决重叠问题的?责任编辑杨博
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计算、概括、建立倒数的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11324213245
2.把小数化成分数。
0.71.50.3750.75
1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知识——倒数。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2.倒数的意义。
(1)口算下面各题。
1171538801311180315783
问: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
计算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具备以上特点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所以我们就说,上面每个算式中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总结出倒数的定义。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2)教师指出倒数的两个条件:
①两个数。
②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838338
例如:3和8互为倒数,3就是8的倒数,8的倒数是3。
(3)讨论:
①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②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③5是倒数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说明: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4)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734385113和73和42和25 和8
(5)让学生举出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3.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出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3)讨论:①2的倒数是多少?
②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③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④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引导学生得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1.练习六第1、3、4题。
2.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合数、不为零的最小自然数,这三个数的和的倒数与这三个数的积的倒数相比较,是和的倒数大,还是积的倒数大?大多少?
六、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倒数的意义。
口算下面各题。
1171538801311180315783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本学期到那尔轰中学工作以来,我承担了语文教学任务。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我较快的进入了工作角色。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我的教学总结。
一、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收效不大,况且从高一到高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学生要在刚入学时就抓紧对语文的学习。我经常为学生分发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阅读。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我还选取了《项链》等课外课文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效果。为了克服遗忘,我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后,组织学生讨论,对文学、文化常识进行诵读,让学生在反复复习中加强记忆。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文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不必再专门进行语法方面的教学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发展,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加强教学基本训练,搞好常规教学
抓好常规课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所以我特别注重抓好常规课教学。
1、在刻苦钻研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我按照学校要求,提早做好教学计划,定期备课,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在备知识的'同时,我还注重备人,因为备人是至关重要的,我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力争用真诚打动学生,用真情感染学生,从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更好的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不断增强备课力度和效果。
2、课堂教学。重视训练为主这一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授课,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树立大语文观,全面进行大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聪明、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这一学期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诗歌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诗词背诵比赛。这些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基本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
四、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若某科成绩连续出现“滑坡”现象就容易自暴自弃,这时,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因此在诗歌鉴赏学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进行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学生的阅读量有限,鉴赏水平较低,必须让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有了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就会增加。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高中的学生也有不按时完成作业或者抄袭作业的现象,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另外,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要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语文是基础学科,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更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教师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我们教研组进行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新课标在以下几方面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注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价值和功能。这对我们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2、新课标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的要求。过程性评价是义务教育评价的一个新要求。之前可能只是在某些课堂中关注过程性评价,现在新课标提出来了,就必须是今后教学中常做的一个规定动作。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也可能是今后教科研重点研究的课题。
3、新课标对作业布置的量、方式和评价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在“双减”政策后,就对作业设计和布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作业布置少而精,布置方式多样,要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一直强调教师在批改作业后要及时反馈和真心赞扬。因此,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有备而来,并不慌张。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对作业的布置和评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而言之,这次的培训有很大的收获,明确了国家今后对义务教育学段语文教学的新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会虔诚地学习,而后积极地实践。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紧跟时代,为老师的教学指引方向。
总体来说,两版的课标内容,基本没有变,即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的标准没有变。学习新课标结合实际教学,让我感到变化比较大的就是从三年级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样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及时优化调整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以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是对本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从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到怎么把事物写清楚,体现了训练的梯度发展。本单元语文要素“写清楚”的内涵,一是指文章主要写“事物”的什么特点,二是了解文章是从“事物”的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比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先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入手,带着问题读课文,重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然后细读课文第2-6自然段,体会课文是从“光线、声音、动物、矿物”等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第4自然段围绕“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式来写的”。选择了5种最有代表性的动物的活动方式:它们有的向前进,有的向后退;有的自己活动,有的自己不动;有的速度极快,有的速度极慢。把第一句的意思说具体、写清楚。第5自然段是围绕“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这句话来写的。主要从色彩和大小两方面,通过比较和举例的方式,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教师的教学策略达成是语文要素落到实处的途径之一。
新课标还提出了和审美创造、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等与审美相关的要求。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品味是以前比较少提及的,新课标给出了新提醒。在实践中我们还要注重文化自信的培养。学习语文平时就是要多积累,小学阶段,老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诵读传统文化知识,从课内外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化中徜徉。
这次新课标吸收了过去课改的经验,并非是颠覆性的彻底革命。正如温儒敏在解读新课标讲座的主题,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会领悟精神,和学生共同成长。
本年度,我承担了高三(五)班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高考的挑战和压力,我与学生们共同努力,积极备战。以下是我对这一学期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针对高考的语文考试大纲,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结合历年高考真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讲解。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个性化辅导的加强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我加强了个性化辅导的力度。通过一对一辅导、小组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效果
1、学生成绩的提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期末考试中,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目标,部分学生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学生能力的提升
除了学习成绩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加强。
3、高考备考的成效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个性化的辅导方式,学生在高考备考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模拟考试中,学生的成绩稳定,对高考的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于个别学生的学习困难,还需加强关注和辅导力度等。
2、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针对个别学生的困难,将加强个性化的辅导力度,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总结与展望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也希望学校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学期,我承担高一(三)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如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方面。在课堂听写、默写及单元测试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良好,平均分达到X分以上。
2、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情况
本学期,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外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期末考试中,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的表现较为出色。
3、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情况
在写作方面,我注重个性化指导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多写、多练。通过日记、周记、作文等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学生的作文平均分达到X分以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突破
1、教学重点
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外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个性化指导和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点,提高写作水平。
2、教学难点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我通过强化基础训练、加强课堂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针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的问题,我注重个性化指导和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1、教学方法
本学期,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在讲解法方面,我注重深入浅出地讲解语文基础知识;在讨论法方面,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案例分析法方面,我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2、教学手段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制作课件、使用教学软件等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我还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料和自主学习资源。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1、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学生的表现尤其突出。同时,学生在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2、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仍需加强巩固;部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加强基础训练;加强个性化指导;加强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等。
3、未来教学计划与展望
未来教学计划如下:继续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等。展望未来,我将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随着凛凛寒冬的到来,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心里有着几分充实,几多感慨……本学期,我任教高二X、X两个班的语文。一期来,我对自己的的工作未曾有丝毫的懈怠,也所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现将一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语文教师平时不认真学习,教学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我积极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认真备课、辅导,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的丰富、提高自己。善学才能善德,善德才能善教,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认真撰写教学论文。
二、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仅为教师才能的施展供给了一个自己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在教研上观看有关教学录像,尽可能地扩展自身学习的空间;另外,为了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我积极参加课件的学习和制作,较熟练地掌握了幻灯片制作的基本技能,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多媒体课程讲课比赛,我制作的课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此次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
三、我组语文教师立足新课改,瞄准高考
一起仔细研究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和精神及高考考纲、考试说明,并以此作为我们平时学习和教学的准绳,重点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组的各位教师的团结协作和毫无保留的各抒己见,使得我在学习和教学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热情主动听老教师的优秀课,并谦虚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一期来,我没缺过一次教研活动,听课30余节,写业务笔记30000余言。所有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我所教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学校的四次大考中均居同年级同层次班级语文成绩的'前列,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景,我大胆改善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力争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把每堂课上活。一期下来,我所教班级的课堂氛围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也成了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之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在这个学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自身的奋斗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我将在下一学期工作中,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乘风破浪、勇于开拓,争取更佳成绩!
一、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个性心理方面趋于向稳定、成熟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高中生在求知欲方面更加旺盛,考虑问题谨慎,凡事经过深思熟虑后,在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才表露自己的想法。他们经常喜欢模仿成年人思考、处理问题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好怀疑、爱争论,对现有的书本知识不满足,喜欢对新事物的探究,希望别人对自己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希望摆脱大人的束缚,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独立生活。但其本身克服苦难的毅力不够,容易出现困惑、焦虑等现象。他们有着自己的广阔思维空间,自由地抒发个性体验。现代的教育工作中一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写作的个性化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个性化作文写作坚持下去,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能够用文字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思想。平时鼓励学生写周记、随笔,锻炼他们通过文字写作来吐露内心情感,消除对新的学习生活中持有的担忧和恐惧心理,热情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充满信心的成长过程中学会思考,发展健康独特的个性,了解学生的特长,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探微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杭琳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视野开阔、增长见识、开阔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写作,努力展现出最出色的一面。
二、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高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现代语文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性的影响。作文教学在前辈的教学工作中相对积累一些可借鉴性的经验,但时代发展的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对自身素质的提升也要同步进行。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人格修养的优劣,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高中作文教学工作中,其本身的意识、知识、观念、能力对于作文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有一定的个性化风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自身必备知识的加强是必然,对于国内外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和创痛教学中的精髓要合理吸收、运用并传承下去,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自身素质。在教学工作中时刻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自身的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加强自身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个有魅力的教师自然教出的学生也会个性鲜明、灵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具有足够的品味、活力和能力,敢于向过去挑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除了有本体性知识以外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在带领学生走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一个成功的教师是在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只有在汲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带领学生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要注重体验社会实践
传统的作文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空白,缺乏真情实感,对于某件事情的叙述似乎用很平淡的词语直接叙述完,没有一点感情色彩,甚至出现一些虚假性的编造现象,严重者甚至还有抄袭模仿、作文雷同的现象,每次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总是应付性的完成,久而久之面对作文写作,学生们开始出现厌倦、害怕等现象。其本质原因与传统的封闭式的作文教学环境有一定关联,学生对于自己一无所知的事物当然无话可说。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社会生活,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然后鼓励学生记录接触过的某些事物或建筑,加上自己内心的感慨,用文字叙述出来就是一篇好的文章。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倡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由发现、感受、体验并尊重学生对自然、社会的真实感受、活动体验、人生思考。在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观察和感受生活的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和自我,对于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要真正懂得,鼓励发展自身特长,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自己的独特解读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培养,进而培养参与作文写作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写作能力。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出现在美文佳作上面,更重要的是对活动体验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没有情感的文章,即使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震撼读者的心灵,高中语文的个性化作文写作主要是将社会实践、个人情感、教师的自我提升和学生的个性创新结合起来,在对传统文化精髓有一定传承的基础上加进时代所特有的气息,才能更好地展现个性化作文的独特之处。
这个学年,我担当高二年13、14班语文老师。我宠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训练理论,严格要求同学,敬重同学,发扬教学民主,使同学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下面是我本学年的工作总结:
一、备课
开学初,在备课组长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了并有所体会精神实质。不但备同学,而且备教材备教法。依据教材然后依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常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做到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同学留意力,课后准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二、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预备,不打无预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这样使得讲解清晰化,条理化,精确化,条理化,精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到到浅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同学的实际动身,留意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缔造性思维,使同学有举一反三的力气。培育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洁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
三、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同学进行辅导,留意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求,避开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不明白的急躁讲解,准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准时沟通状况,使家长了解状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苦痛的事情。
四、作业
依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细心地选择,有针对性,有层次性,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同学力气进展的、发挥主动性和缔造性的作业,同时对同学的作业批改准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同学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消逝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状况准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当然,由于本人的学问水平有限,在训练教学工作中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训练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果。
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学习"英语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到达"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话,才能顺应教育改革开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或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到达教书育人,不误人子弟的目的。
我对新课标的最大的体会是:新课标表达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开展的新理念。摒弃了过去的教学大纲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落后观念.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现代课程价值的取向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开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表达基础性.普及性和开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开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开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开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方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开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只有置身于轻松自由而愉悦的氛围之中,带给学生身心的放松与大脑的兴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创新欲望低,参与热情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学氛围紧张,教师严格控制课堂,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在教师的指定下进行。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畏于教师的威严,学生产生了服从心理,不敢提问,不敢发言,一切行为都是在教师的许可之下,而不敢有丝毫的逾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改变这种现象,要带动学生与教师一起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呼吸到自由的气息。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放松的心理状态与活跃的思维状态,能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激起学生强烈的创新热情。这样的课堂活跃着学生的身影,拥有了更多学生的声音,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体现教学的平等。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二是体现教学的民主。真正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而是要体现民主性,不只是在时间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思维,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让整个教学成为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发现的基石,创新的源泉。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学会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没有悬念的平白教学,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审视,在学生的知识增长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处来设计丰富的问题情境,以问启思,以问导行,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要提高问题的价值性与提问的时机性。首先,问题的价值性。问题是否具有思考价值,能否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封闭性问题只是让学生寻找特定的信息,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提取过程,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无太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留有一定的发挥空间,能够与生活结合起来,带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想,展开充分的想象。这样,学生就能从多个角度来思考,更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提问的时机性。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分时机的随意发问,只能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疲惫,而懒于思考,怠于思维。因此,教师要在最为恰当的时机提问,如文章的重难点处、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提问同样重要。较强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对此,爱因斯坦有过这样的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提出问题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路,要让学生寻着这条线来展开探究,在探究整合知识、融入生活,来提出富有见地的问题,这正是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的必然结果,正是学生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
三、创设语文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最终要体现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之中。脱离实践这个平台,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真正的大语文教学观,要突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材传授的教学,要将学习的空间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平台。如改编课本剧,文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文章或片段来创编课本剧,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站在文中角色的地位,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来体现人物的特点等。这样的活动将静止的文字还原于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更利于学生感受文字的无穷魅力,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同时有利于学生语文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依托语文学科特色,讲究教法学法技巧,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宽松的环境,创设实践的平台,以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从而造就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0xx年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简便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一样的课型,设计不一样的导入方式。能够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比如在教《《三峡》》一文我展示有关三峡的画面,播放有关“三峡”的歌曲,从视觉和听觉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本事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本事、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一样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经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我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供给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资料。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能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三峡》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选择自我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构成有序、趣味、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经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奠定了基础。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比如教《《三峡》》一文之前,我让学生利用地理学科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让学生从不一样角度,采用不一样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本事。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我的职责和本事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必须距离,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我们需要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本: 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范本”,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教案】
21.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的学习方法,去理解体会重点词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模仿声音等手段,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
你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麻雀在窗沿唱歌;当一只小狗忙着啃骨头,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老母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听过风的声音吧?当清风掠过明月,当微风拂过树梢,当寒风呼啸着穿过田野,当狂风卷起巨浪,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听过水声吧?当山间的清泉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砸向屋顶,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到盛水的盆里,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
2.学生自由阅读,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它。片段列举了风声、水声、动物的声音,这些事物我们再熟悉不过,但正是我们没用心去聆听,失去了听的兴趣,因而什么声音也没听到。同学们,丰富美妙的声音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地倾听生活中平平凡凡、朴朴实实、普普通通的声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精彩。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通过这篇课文我们来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要求:自己试着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
2.教师巡视交流情况。
3.检查字词:(课件出示)
美妙 演奏 手风琴 感受 激动 乐器 虫鸣 翻动 歌曲
拂过 温柔 狂风 合奏 雄伟 乐曲
威力 打击 热闹 窗户 雨滴 汇聚 小溪 轻快 散步
轻轻柔柔 敲敲打打 呢喃细语 汹涌澎湃 波澜壮阔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叽叽喳喳 哗啦啦 唧哩哩 淙淙 潺潺
(1)指名读,齐读,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2)教师指导好这几个字的读音“奏”读“zòu”,不要读成“zhòu”;“喳”读“zhā”,不要读成“zā”。
4.引导学生积累拟声词。
(1)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叽叽喳喳”这样的词语。
(2)交流体会: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
(3)在平时的阅读和交流中你都积累了哪些拟声词?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课件出示:
水声:叮咚 淙淙 滴沥 淅沥 哗啦 滴答 咕嘟 扑哧 扑通
鸟声:布谷 喳喳 啾啾 啁啾 叽叽 嘎嘎咕 刷啦 扑棱
动物:唧唧 喔喔 咕咕 嘎嘎 呱呱 喵喵 咩咩 哞哞 汪汪 吱吱
人物:扑哧 喃喃 哈哈 呵呵 嘿嘿
树声:喀嚓 嘎巴 簌簌 唰唰
(5)学生阅读积累。
5.指导写字。
(1)师强调并范写“滴、敲、演”等字。“滴”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敲”的右半部分不要写成“支。”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投影展示优秀写字作业。
三、读通课文,熟悉内容。
1.解除了生字词的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松地把课文读下来了,自由读读课文,在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节序。(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节序)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3.指名读(任意选择课文某一小节)教师与同学予以点评。
4.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风、水、动物)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指导朗读: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①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吗?谁来模仿一下?(指名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全班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
②教师评议小结:你听,这声音轻轻柔柔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小声说话一样,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
③指名读,教师作适当评价和指导。
(3)谈话过渡:微风是轻柔的,那狂风又是怎样的呢?
(4)指导朗读: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①你们都听过狂风吹起的声音吗?谁来学一学?(生模仿狂风吹起的声音:“呜呜呜!”)
②你看,狂风吹过来了,风声越来越大,森林的小树们都高兴起来了,兴奋起来了,激动起来了,这是一首多么有力量的乐曲啊!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吗?(学生自愿举手试读,师生评议,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大自然里的风,有时是轻轻柔柔的,有时是雄壮而充满力量的,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句完整的读一读好吗?(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6)教师小结:这段文字写得真美,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微风的温柔,再写了狂风的雄壮,用这种对比的方法,写得如此生动细腻,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说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
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7)谈话过渡: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喜欢水的同学们,你们都勾画了哪些句子呢?把你的感受和我们说一说吧!
2.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①“滴滴答答……叮叮咚咚……”这声音多好听,这声音多美妙。像这样描写声音的词,我们叫作拟声词。谁能把小雨滴落在这些不同地方发出的美妙声音,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自愿举手朗读)
②指导朗读:在同学们的阅读声中,我仿佛感觉到这些小雨滴落到树叶上了,声音那么清脆好听。这些小雨滴落到房子上了,多么深沉有力。这些小雨滴落到窗户上了,像风铃一样清脆悦耳。
③自由朗读。
(2)课件出示句子: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①指名朗读。
②教师评议并小结:是啊,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就开始了,滴滴答答,丁丁冬冬,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谁来读一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③个别读,齐读。
(3)教师小结过渡:从一首欢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水真是大自然里的音乐家。快来看啊,大自然的动物歌手们也来了,生活在这充满音乐的自然里,他们多么快乐啊!谁想读读这一段?
3.生自主朗读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句子分角色读。
①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②走在公园里, ;
③坐在一棵树下, ;
④在水塘边散步, 。
⑤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 ,
!”
四、诵读课文,背诵积累。
1.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2.小组合作,互相检查。
3.小组代表,展示背诵。
五、拓展延伸:
现在正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春天,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走进公园里,去倾听一下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它的美妙,或许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请把你的发现和感受写下来。好吗?
板书设计:
21 大自然的声音
风 呢喃细语
美妙 水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动物 唧唧喳喳 唧哩哩
…… ……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练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教材分析】
拼音练习: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读背训练:读出韵味,有感情,并背诵。写字训练: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训练: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教学要求】
、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字母的大写和小写。2、照样子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3、熟记4条成语和《三字经》摘句。4、观察秋天的变化,动手画画或写句子交流。5、学习使用礼貌语言,会向别人有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教学时间】
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1、审题。(1)指名借读拼音读题目。(2)教师进一步讲清题目要求。2、指导。(1)引导学生各自试读题目。(2)引导学生分角色读。(3)引导学生将形状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4)根据对话整理出模样差不多的大写字母。O--QU--VE--FC--GM--NB--D(5)整理不像的字母。(6)其余的字母你如何记呢?3、练习。(1)在书上练习(2)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GQSFDBNgsfdbnzq(2)指名对照认读。(3)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在括号里写出相应小写字母。F()G()M()Q()D()4、反馈(1)分小组竞赛(2)大小写字母配对子二、教学第三题。1、审题。(1)让学生清楚本题要求。(2)复习写字要求。2、指导。(1)指名认读动、散、都3个字。(2)引导学生说说字的结构方式及写字式要注意什么?(3)指导写出动。出示动字,学生观察,注意观察走的起笔和收笔。(4)指导学生写散、都。3、练习。让学生按要求认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4、反馈。第二课时一、教学第二题。1、熟继成语。(1)、审题。(2)、指导。①、学生自由读4条成语。②、教师范读。③、学生自由读。④、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3)、练习。①学生自由练读。②同位练习背诵。(4)、反馈。2、学习《三字经》摘句。(1)、审题。①指名读练习要求。②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2)、指导。①、借助拼音自由读。②指名读③教师范读④讲解意思⑤教师、学生读(3)练习①学生自由读②指名读③练习背诵,指名背诵(4)反馈①检查朗读②指名背诵二、教学第五题。1、审题。2、指导。(1)指导学生把课前观察到的有关事物,用自己的话说说。(2)出示题目:秋天到了,你发现大自然有什么变化?(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汇报)(3)练习:画秋天,边说边画第三课时一、口语交际1、借助拼音读题目2、当我们有事,要向别人提出请求时,我们应该怎样想别说呢?3、李燕在背诵古诗时想请奶奶把电视声音调小一点,他可能会对奶奶说什么呢?4、小组讨论试说5、集体汇报交流6、小组分角色表演7、创设情景在我们生活中还可能会遇到哪些事情?当你遇到时,该怎样与别人交流,怎样向别人提出自己的请求呢?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认识繁体字;
3、选词填空;
4、照样子写句;
5、熟记成语;
6、读背古诗《望岳》
7、说话:漫话奇思妙想
8、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目标中的3、4、5(重点)
目标中的7(难点)
主要板书计划:
奇思妙想
发现的源泉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完成练习一~五
口语交际:说说奇思妙想
课外:收奇思妙想写在日记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用钢笔描红;
认识繁体字;
选词填空;
照样子写句;
熟记成语;: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复习描红要求
2、指导描红
3、描红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读对照,认识繁体字
3、同桌互读
4、指名朗读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明确要求(选词填空)
2、学生自读
3、交流反馈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明确要求(照样子写句)
2、例句指导,例句: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写清了说时的神情。
3、学生照例写句子。
4、反馈交流。
五、教学第五题
1、审题明确要求(熟记成语)
2、让学生反复读
3、熟读记忆并说说成语大体意思。
六、作业:
练习3、4做在2号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说话:漫话奇思妙想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学第六题
1、审题明确要求(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
2、说说奇思妙想有什么意义;
3、在小组里全合作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
4、在班上交流奇思妙想;
5、鼓励收奇思妙想写在日记里。
二、学写毛笔字(略)
⒈按笔顺规则,把柴惶焰写正确、写端正。
⒉去部首成新字,在数笔画,学习并熟悉部首查字法。
⒊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四个排列混乱得句子调整成为一段条理清楚、语意连贯的话。
⒋按从上到下的顺序,用钢笔练写半包围的字。
⒌熟记成语。
⒍朗读、背诵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
⒎讲几个小笑话给同学们听。
⒏写毛笔字。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讲请本题练习的要求。
⒉指导。
⑴指名认读柴惶焰。
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笔顺。
⑶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写,了解笔顺。
⑷让学生说说哪个生字难写,难在那里?
⑸重点指导书写惶焰。
⒊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
⑵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本题的三个要求:
⒈弄清去掉部首后是什么字。
⒉把去掉部首后的字填写在括号里;
⒊数数去掉部首还有几画,并填写在横线上。
⒉指导。
⑴出示卡片:猜
①指名读。
②指名说说猜是什么结构的字,它的部首是什么。
③猜去掉反犬旁是什么字?
④数数青是几画
⑵按上面的步骤方法,指导练习其余7个字。
⒊练习。
⑴让学生拿出笔在书上填上答案。
⑵汇报填写情况,纠正汇报中的一些错误。
⑶小结:这是用部首查字典的基本操作方法,同学用这个方法可以查一查字典。
一、教学第三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⒉指导。
⑴请一位同学读本题中的四句话,帮助学生理解四句话中的内在联系。
⑵想一想这四句话大体上讲一件什么事?可以按什么顺序;来重现排列。
⒊练习。
⑴让学生按事件先后的顺序重现排列次序。
⑵填好后,要求学生认真诵读,凭借语感,体会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
⑶汇报自己重现排列情况。
⑷帮助排列错误的同学分析原因,并重现排列。
⑸齐读排列好的四句话。
第2课时
一、教学第4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⒉指导。
⑴从字形上看,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书写笔顺规则是什么?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范字,看准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在田字葛的位置。
⑶引导学生回忆描红与临写要求。
⒊练习。
⑴说说这4个字的笔顺。
⑵按要求在书上描红、临写。
⑶检查描红与临写情况。
二、教学第五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谈话帮学生明确练习要求。
⒉指导。
⑴学生自由练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⑵教师范读。
⑶学生自由读。
⑷理解8个成语的意思。
①请学生自己练说。
②学生回答,能说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
③教师讲解有难度的成语。
⒊练习:
⑴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⑵同桌练习背诵。
⑶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⑷集体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六题。
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要求读正确。
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⑶教师范读,学生想诗意。
⑷全班练读,要求读通顺。
⑸教师结合图意讲解诗意。
①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这首诗主要说明了什么?
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一边读一边体会: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③教师讲解每句话的意思。
⑹教师再次范读。
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座互读;
⑶指名读;⑷练习背诵;
⑸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⒋反馈。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教学第7题:
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⑵指导练习:
⑴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录像;
⑵教师示范讲笑话《一知半解》。
⑶学生说《一知半解》。
⑷学生讲自己准备的笑话。
⑸请一同学当主持人,指名学生到台上来讲笑话。
一、教学要求:
1、学习一些拟声词,初步掌握拟声词的构字规律,并运用拟声词将句子补充完整。
2、朗读、背诵4个成语和古诗《鹅》。
3、写铅笔字,认识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4、观察图画,按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知道如何向别人道歉和接受别人的道歉。
二、教学准备:
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习一些拟声词,初步掌握拟声词的构字规律,并运用拟声词将句子补充完整。
二、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练习4。
(二)学习字词句
1、屏幕4组拟声词,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
2、引导学生说出四组拟声词分别是鸽子、小鸡、小猫、和小青蛙。
3、对口练习:让学生再次亮开嗓门模仿。
4、指导学生说说这些表示动物叫声的词语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5、讨论:为什么表示动物的叫声的字多是口字旁?
6、归纳:发出声和口有关,所以加上口字旁。
7、启发说说还有哪些口字旁表示声音的字。
8、归纳引申:
一些小动物的发声,强调加上口字旁。
9、出示句子:
小鸡一边-------------地叫,一边在找虫子。
指名读句子,想一想,横线上应该填上什么词。
比较读,体会小鸡叫声后句子显得更加生动。
10、其余三句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11、交流反馈。
12、比较读,进一步体会。
13、扩散:
河水---------------流淌,好象在唱歌。
-------------发令枪响了,运动员飞快地跑出去。
指导学生完成。
比较朗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朗读、背诵4个成语和古诗《鹅》。
进行语文积累。
二、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成语和古诗。
(二)教学成语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
2、准确认读。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4条成语。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
3、了解大意。
看图思考:
图中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归纳:
骨肉之情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感情。
痛痒相关是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情深似海指感情像海一样深。
恩重如山恩情想大山一样深厚。
4、联系亲身体会,领悟父母与子女、兄妹之间的亲情。
5、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自由读。
(3)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
(三)教学古诗《鹅》
1、激趣导入:
相传骆宾王小时侯,有一次在池塘边玩耍,有人考考他,骆宾王对着白鹅,吟出了这首诗。
2、自由读诗,读正确、流利。
(1)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学生读。
3、了解大意,领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2)结合插图讲解诗义。
(3)图文对照,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领悟诗情。
(4)配乐朗诵。
4、熟读成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练背。
(2)指名试背。
(3)同桌互背。
5、巩固积累,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1.写铅笔字,认识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2.观察图画,按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知道如何向别人道歉和接受别人的道歉。
二、教学准备:
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写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
(二)学习写好铅笔字
1、指名读题目。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元、完、竞。
(2)复习描红和临写的要求。
(3)指导写元
提醒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横一短一长,第三、第四起笔处均与长横相连,但不互相连接,第四笔的起笔要靠近竖中线。
教师范写一个元字。
学生练习写元字。
反馈矫正。
(4)指导书写完、竞。
指导完中的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与元字不同,3个字的最末两笔宜宽放、舒展,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先上后下的笔顺规则。
3、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书写,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室里要注意保持安静,让学生集中注意书写,辅导时还要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4、反馈
(1)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
(2)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训练。
(三)学习口语交际
1、逐图观察,弄清图意
指导学生逐图观察,思考:每幅图上都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联系生活经验,逐图想象当时的情景,弄清图意。
第一幅图:小红搞卫生时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
第二幅图:小明碰掉了同学的文具盒。
第三幅图、第四幅图:小龙题球时将人家窗台上的花盆打碎了,正在向人家道歉。
3、分组讨论,学习道歉
(1)分成四组,一组讨论一幅图,组员各抒己见,也可以边表演边说,教师巡视,辅导。
(2)推选代表,组内排练。
4、汇报表演,评议点拨
(1)逐图表演道歉与接受道歉。
(2)台下学生既当众又当评委,要求评出优点与不足,教师相机点拨,归纳要领:道歉时行动要及时,态度要诚恳,有礼貌,而且要知错就改。
(3)师生共同表演,教师故意不接受学生的道歉,以弥补训练中的不足。
(4)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表演。
5、总结反馈。
(1)总结本次口语交际训练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
(2)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及时道歉,做个诚实、知错即改的人。
教材分析:
这次练习共安排了8道题目,包括按笔顺写字、写出相同偏旁的字、读一读、认识打比方的句子、修改病句、熟记成语、口语交际、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陷、遮、傻写正确,写端正。
2、写出带有指定偏旁的汉字各3个。
1)、读一读,认识含有数量词的词语。
2)、读一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打比方的。
3、照样子修改病句。
4、熟记8条成语。
5、通过口语交际实例,学会商量。
6、练习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1、审题。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指名认读陷、遮、傻3个字。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
(3)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习书写,了解笔顺。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难写,难在那里。
(5)重点指导:陷的第七笔是一左短横,第八笔是横折,第九笔是一右短横;遮的第五笔是一左短竖,第六笔是一右短竖,第七是一短横。
3、练习
(1)学生练习。
(2)根据练习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一、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自由认读这6个偏旁的名称。
(2)指名认读。
(3)出示反犬旁,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字中,哪些字是反犬旁
3、指导学生学习其他的偏旁,方法同上。
4、练习。
(1)学生各自在自己的书上分别填上带有指定偏旁的字,同时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填写。
(2)教师巡回指导。
5、反馈
(1)检查学生填写情况及黑板上学生填写情况。
(2)表扬做得正确的同学,指出问题并进行纠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三题
1、审题。
指名读题,说说这一题应怎样练习。
2、指导。
(1)请学生自由的试读6个词,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集体读,教师指导,读正确。
(3)指名读,思考:这6个词有一个相同之处,是什么?
(4)小黑板出示万众一心瞬息万变万里长城这3个词。
(5)小结:今后我们在学习时遇到类似的词语,就要细细地揣摩、分辨,搞懂它们的真正意思。
3、练习。
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自由练读。
4、反馈。
(1)请学生个别读。
(2)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
1、审题。
指名读题目,明确训练要求。
2、指导。
(1)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两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
(2)想一想:为什么云雾一会儿像忙忙的大海,一会儿又像巨大的天幕?
(3)教师范读,让学生想象这两个句子所要描绘的情境,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与以前所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3、练习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进一步加强加深体会。
4、反馈。
检查学生的情况。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例句。
(2)出示第一句病句。
(3)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一般步骤:一读;二找;三思;四改;五再读。
3、练习
(1)让学生用一读,二找,三思,四改,五再读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下面的病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4、反馈。
(1)评议第二句。
(2)同法评议第三句。
(3)表扬修改全对的同学,让有错的学生进行订正。
(4)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3个句子。
一、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第三课时
教学第七题
1、课前准备。
()准备好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可选择三幅图中的一幅,找几位同学排练一下,以便在课堂上示范。
2、谈话揭示课题。
要点: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能辉碰到做事拿不定主意,可能会碰到做事时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那么怎样才能拿定主意,怎样才能与别人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呢?我想,最好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去跟别人商量。会不会商量可是一种本领噢,今天我们就学习去跟别人商量。
3、自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
4、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5、让学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6、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每幅图中所遇到的事情的原因。
7、以第一幅图为例,让学生说说,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准备怎么办,你准备怎样去同别人商量。
8、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以下己方面的指导:(1)去同别人商量事情时,态度要诚恳;(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1、分组练习商量,准备表演。
2、以每幅图为例,让几组学生表演在遇到某种情况时,是怎样通过商量来解决的。
3、启发学生出题,想一想平时自己还遇到过哪些与课本上相似的情况,根据这种情况练习商量的话题。
4、选两组公开表演他们是怎样商量的。
5、小结:我们平时遇到难事时,这样可以把我们的事情做得更好些。
二、教学第八题(略)
目标:
1、进一步学会确定字的部首,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能根据意思写出学过的词语,能给同一类词语加上总的名称。
3、能正确的连词成句;能写出用判断词是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理解比喻句的意思。
4、能按时间的顺序把排列混乱的一段话整理通顺。
重点:句子练习47
难点:按时间顺序排列一段混乱的话
准备:投影仪、黑板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1-4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第一题
1、读题。知道这道题目的要求。
2、查字典比赛。
3、请冠军介绍经验,揭示规律。
4、做练习。
二、练习第二题
1、复习词语。
秋高气爽香甜可口热情好客风平浪静部分昼夜小心翼翼肃然起敬
2、直接在课本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3、把合适的词语代入划线的部分读一读,体会它的好处。
三、练习第三题
1、启发谈话:文具盒商店主要卖哪些物品?
2、试做第三题。
3、校对、补充。
4、补充练习。
给下面每组词加一个总的名称。
A: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影碟机()
B:青菜萝卜卷心菜茄子()
四、练习第四题
1、出示游戏。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另两句。
3、完成书面作业。
第二课时
内容:完成5-7题。
过程:
一、练习第5题
1、读题目。
2、读读第1句话。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
3、指导把第2个句子补充完整。北京是______________。
4、试做三、四句。
5、展开想象,独立完成第五句。
二、练习第6题
1、出示句子:梨树上青青的果实,,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
2、练习。
成熟的秋白梨,像一只只用玉雕成的葫芦,样子十分可爱。
(1)划出句子中写得生动的部分。
(2)读读这个句子,想象他的意思。
3、举出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三、练习第7题
1、按时间顺序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2、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3、让六位同学分别拿着六张写有句子的长条白纸在黑板前站成一排,次序不限。
教学目标:
1、纠正常见的错别字。
2、学会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并组词;能从一组句子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能按要求各词语分类。
3、能按要求将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初步学会修改句子中用的不合适当词语。
4、初步学会安指定要求默读短文,完成练习。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能改正学生中常出现的错别字。学会区别同音字,并组词;能从一组句子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能按要求给词语分类。
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学习第一题。
1、自读词语,逐词修改。
2、指名说说错在哪里,如何修改。
3、集体讨论评议。
4、学生自我订正。
三、学习第二题。
1、指名读一读,边听边辩。
2、学生独立完成。
3、说说,最易搞错的是哪几组?你是怎样区分的?
4、评议,小结,订正。
四、学习第三题。
1、什么叫近义词?题目要求是什么?
2、读句子,想想那几个词意思相近?
3、集体讨论评论。
五、学习第四题。
1、理解什么是农具、农活、农作物。
2、读词语,按要求逐项分类。
3、逐组讨论,集体评议。
第二课时
目标:
能按要求将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初步学会修改句子中用得不合适当词语。初步学会按指定要求默读短文,完成作业。
过程:
一、学习第五题。
1、读读想想,句子有那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什么内容?
2、讨论归纳。
二、学习第六题。
1、读题目,明要求。
2、自读句子,划出用得不合适当词语。
3、集体交流,说说修改的理由。
4、小结,自我订正。
三、学习第七题。
1、初读短文,说说短文讲一件什么事?
2、读题目,明确要求。
3、想想:在生活上什么时候可能用上果然一词?
四、课堂作业。
教材分析:
这次练习共安排7道题目,包括按笔顺写字、巩固汉语拼音中有关相近韵母的读音与写法、读一读几组有对仗关系的词语、读一读带有象声词的两句话,并仿写两句话,要用上表示声音的词、熟记成语、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搜、塞、藏写正确,写端正。
2、读一读,注意带点字韵母的写法。
3、读一读对仗关系的词语。
4、读一读,再写两句话,用上表示声音的词。
5、熟记成语。
6、口语交际。
7、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要求照练习中的提示的笔顺写字。
2。指导
(1)让学生认读搜、塞、藏3个字。
(2)从字形结构来看,这3个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3)这3个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什么地方值得大家注意?
3。练习
(1)按笔顺规则,一个字一个字地边说笔顺边书空。
(2)打开《习字册》每个字练写练写两遍。
4、反馈。
(1)指名三个同学板演,要求其他同学认真看,注意看他们有没有做到把字写得正确,端正。
(2)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的字,进行表扬评点。
(3)指出全班在书写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进行纠正性训练。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通过读,注意带点字韵母的写法。
2、指导。
(1)指名拼读第一组龙虾的虾与应该的该的韵母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用同样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三、四组。
3、练习。
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从中注意带点字韵母的写法。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每个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注意词语间有什么关系。例如:明对暗。
(3)齐读、指名读,让学生意识到词语间的对仗关系。
2、练习
好对()黑对()宽对()
表扬对()谦虚对()鸟语对()山清对()
3、反馈
(1)指名板演。
淡对()密对()楼对()
翠竹对()()对莺飞
()对芙蓉大海对()
(2)生自己试着说一两个词语间有对仗关系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讲解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句子,找出每句中表示声音的词。
(2)教师用语言描绘一些生活情境,然后问学生这时候应该用上什么象声词。比如:
①下暴雨了,雨点落在地上发出了怎样的响声?
②你敲门时,会发出怎样的响声?
③水龙头被拧开后,水流出来,会发出怎样的响声?
3.练习。
(1)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哪些响声?这些响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2)在本子上写两句话,用上表示声音的词。
4.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要求,想想它告诉我们些什么。
(2)复习有关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
2.指导。
(1)解题:什么叫约请?(预先说定邀请)
(2)约请的原因是什么?[三(1)中队将举办一次对全校开放的主题队会,准备由中队长约请教音乐的顾老师辅导同学们排练文艺节目]
(3)假如你是中队长,见到顾老师应该怎么说?
○指导学生看图,弄清顾老师正在干什么?中队长正在干什么?(约请顾老师辅导他们排练开主题队会的文艺节目)
○假如你是中队长,我是顾老师正在弹钢琴,你会怎样约请我?
中队长:顾老师,您好!打扰您了!我们三(1)中队将举办一次主题队会,想请您抽空去辅导一下我们排练文艺节目,好吗?
顾老师:好!我安排一下,明天下午放学就去辅导你们,行吗?(顾老师面带笑容满口答应)
中队长:行,谢谢顾老师!
3.练习。
(1)同座进行演练,一个演中队长,一个演顾老师。
(2)选一对同座到讲台前表演,大家评议。
(可根据内容表达是否正确,礼貌用语是否恰当,态度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等方面去评议)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应用文明礼貌用语,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好吗?
二、教学第七题(略)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陷、遮、傻写正确、写端正。
2、写出海带有指定偏旁的字。
3、读一读,认识含有数量词的词语。
4、读一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打比方的。
5、照样子,修改病句。
6、熟记8条成语。
7、通过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教学准备:小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
(2)看看这3个字是什么结构。
(3)从笔顺规则来看,这几个字的书写笔顺怎样?
(4)在书写时,你认为哪些地方该提醒大家注意?
(5)教师范写,学生注意观察。
3、练习
(1)按笔顺规则,边说边书空。
(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3)根据情况,及时小结。
4、反馈
(1)请同学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端正。
(2)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进行表扬。
(3)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练习。
二、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6个偏旁的名称。
(2)指名读一读。
(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3、引导学习其他的偏旁。
4、练习
(1)学生字自己的书上填上带有指定偏旁的字,请同学板演。
(2)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
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
三、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学生试读6个词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集体读一读,教师指导。
(3)指名读,思考:这6个词语有一个相同之处,是什么?
(4)小黑板出示:万众一心瞬息万变万里长城
*通过查字典,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结合词语,理解词语中的万。
*小结:这两个词语中表示数量的万并不是指一万。
*让学生用笔画出其他词语中表示数量的词,看看它们是什么意思?
(5)小结:遇到类似的词语,就要细细地分辨,揣摩,搞懂它们的真正意思。
3、练习读
4、反馈
第二课时
一、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同学读一读句子,其他同学思考:这两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
(2)想一想:为什么云雾一会儿像茫茫的大海,一会儿又像巨大的天幕?
*引导进行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增添感性认识。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情境,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与我们以前学的打比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3、练习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练习
4、反馈
二、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例句:
*讲解修改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指名读改过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改?
(2)出示第一个病句
*轻声读一读。
*找一找,这句话有什么毛病?
*思考:毛病找到了,该怎样修改呢?
*指导学生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让学生读一读修改后的句子,凭借语感检查是否正确。
(3)归纳修改病句的一般步骤:一读(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找(找出句中的毛病);三思(思考如何改);四改(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五再读(读改过后的句子,检查所做的修改是否恰当)。
3、练习
(1)让学生用以上的方法步骤练习修改两个病句。
(2)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反馈
(1)评议
(2)表扬修改全对的同学,让有错的同学进行订正。
(3)朗读修改以后的句子。
三、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练习读
(2)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找几位同学排演
一、第七题
1、谈话,揭示课题
2、自由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4、让学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5、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每幅图中所遇到的事情的原因
教学要求:
1、认识京剧脸谱,知道不同颜色的脸谱分别代表什么性格特点;知道有关人物的故事。
2、读背成语,了解军旅生活和军人气概;背诵《古今贤文劝学篇(下)》能联系自身谈谈对贤文的理解。
2、按规则,把述、淡、趣写正确,写端正。
3、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
教学重难点:
1、运用解析字面、结合课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成语及古文的大意
2、初步学习如何买卖东西,学会评价商品,选择物美价廉的东西。
教学准备:了解京剧脸谱的有关知识,查找有关人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用字词句
(一)认识京剧脸谱
1、放映京剧片段,认识不同颜色的脸谱,激发学生兴趣。
2、板书红、黑、白、猴的脸谱,说说在哪见过的。
3、师:我国京剧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净这一行当就是在脸上绘画各种图案,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试者说说这些脸谱是谁?是什么人物?(小组学习,集体交流)
(1)关羽,《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与刘备、张飞结拜兄弟,作战英勇;
(2)包公(包拯),是民间传说的铁面无私的清官;
(3)孙悟空,《西游记》中的美猴王;
(4)秦烩,南宋时的大奸臣,相传是害死岳飞的主谋。(学生完成练线)
(二)说说脸谱分别代表什么性格特点
1、指名读题,注意读准:忠勇、奸诈、正直
2、说说各色脸谱代表什么个性:
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正直;白色代表奸诈;猴脸有红色和黑色,表示孙悟空的忠勇的正直。
(二)讲讲有关人物故事: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人物讲讲有关故事。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一)成语
1、回顾《军神》一课,激发学生对军人的敬佩之情。
师:今天我们走近军人,去学习一组描写军旅生活和军人气概的成语。
2、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语(同桌互读检查)
3、指名朗读正音,重点指导:戎马一生、秋毫无犯、运筹帷幄
4、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成语的意思,想想哪些读懂了,哪些没读懂?
5、集体交流,理解词义,重点指导:戎马一生、秋毫无犯、刮骨疗毒(补充故事)、运筹帷幄
6、边想象词语情境边朗读成诵7、指名背,齐背
(二)《古今贤文劝学篇(下)》
1、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
2、师范读,生边听边思考语句的含义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不懂什么?(学生发言,互相补充启发)4、熟读成诵
三、写好钢笔字
1、读读小发现,观察字帖,掌握捺变点的规律
2、师举例范写淡
3、学生描红练习
《练习6》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母的认读和比较,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认读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偏旁、生字、词语。
3.抄写句子,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4.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偏旁写字和看图说话。
教学难点:区分形近的拼音字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和音节的拼读,巩固汉语拼音,提高拼读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偏旁、汉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提出要求
1、揭示学习目标:本堂课我们学习练习6的13题。
2、提要求:学习练习,我们必须搞清每一道习题的要求,开动脑筋,把学过的知识更好地复习巩固。
二、学习第1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一比、二读。
2、自由轻声读,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字母的形状很像)。
3、用卡片出示每一组字母,让学生认读并区分每一组有什么不同。
4、复习顺口溜,帮助区分。
5、开火车认读指名上来拿老师发音卡片。
6、音节拼读
nǔnǚmninhǔ
三、学习第2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卡片出示偏旁,认读复习偏旁的名称,也包括本单元的小字头和目字底。
3、学生独立写,校对。
注意力字旁错答成劳,劳是草字头。
4、超额题。竞赛:看谁组字成字速度快。
卡片出示:口小禾生日大力云
四、学习第3题
1、组字开花游戏。
花蕊内写果和学,比比哪组的花瓣多。
2、卡片出示第3题的词语,认读并想想词意。重点说说哪些是水果?
3、任意挑选一个词说一句话。
4、指导在作业本上抄写词语。
重点指导:放、学、看的结构和笔顺。
5、讲清要求:看一个字再写一个,不要看一笔写一笔。看谁的字写得最漂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抄写句子,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2.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4题。
1、指名读句子,一齐读一读。
2、两个句子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提示:谁和谁怎么样?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3、再读句子,分别说说句子中有哪几个词?
4、补充练习:出示有关插图,用什么时候,淮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
5、指导抄写句子:抄写时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要以词为单位来抄,标点符号也要抄上。抄完后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添字漏字。
二、学习第5题
1、看图说说图上的动物,用这是那是句式指点着进行说话训练。
随机出示动物的名称。
2、中上生指点两种以上动物,进行连贯说话,用上有还有的句式进行说话。
3、分别说一说羊、狗。鸭、公鸡。母鸡。小鸡是怎么叫的?
指名后,示范说:羊miēmiēmiē地叫或miēmiēmiē是羊在叫。依次说。
4、自己拼读旁边的音节,用线连起来。
5、听动物叫声的录音,说说是什么动物在叫。
6、把动物和它们的叫声连起来读一读。
7、你知道其他动物是怎么叫的吗?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案是不可或缺的。精心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写教案的格式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 ”,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第1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颂春为专题,选编了《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练习,一篇习作。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赞美春天、亲近自然,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单元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专题安排的。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读、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指定段落。
2.能力: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要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
3.思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春天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
1.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2.在古诗的学习上,解字词、明诗意、诵诗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我们主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春景。
4.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
1.通过不断的阅读,熟记并达到背诵。
2.在古诗学习上,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3.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理清课文段落,掌握课文大意。
五、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写会字词,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阅读时边阅读边想象画面。
2.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
3.通过小组读、师生对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朗读。
4.通过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扩展视野,掌握大量好词佳句,增加知识量。
建议本单元教学用14课时。
一、设计理念:
本课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了解儿歌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
3、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能正确通顺地朗读儿歌,识记生字,了解生字意思,并能运用生字组词说句。
四、教学难点:能正确通顺地朗读儿歌,识记生字,了解生字意思,并能运用生字组词说句。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七、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八、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美丽的汉字王国里做客。(播放课件,路上有已经学过的“叫、叶、鸣、啦、听、吧”等字)你们看,通往汉字王国的路并不好走,有许多小花等着考考你们,我们只有读出花儿身上的汉字,才能顺利到达。
师:祝贺你们顺利到达,你们有没有发现刚才读过的汉字有什么特点?(都有“口”字)
2、今天在汉字王国里接待我们的就是一些带“口”的汉字,我们一起去认识它们,好吗?板题
二、读儿歌,认识汉字。
1、教师范读儿歌,要求听准字音。
2、自由读儿歌,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用“○”和“…”分别找出这课中的会认字和会写字,反复读。
把儿歌读给同桌听,互相正音。
4、指名读儿歌,纠正读音。
5、小组比赛读。
你有信心读好哪句儿歌?自由找伙伴,把它读给你的小伙伴听。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2、指导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3、出示7个生字,让学生认读。
4、选喜欢的字助词说句。
小结:让学生谈谈游汉字王国有什么收获。
后记:
1、通过学习本课生字,激发学生的学习汉字的兴趣,他们利用熟字加偏旁去识字。学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熟读儿歌。并且能掌握本课的方法编出了很多添口歌。以后要多采取类似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这节课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节课充满激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学习本课的生字,大部分学生对生字的音、形、义能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朗读课文,以游戏的形式进行。
1、看卡片认读生字。
二、指导书写。
1、自由说说字的结构、部首、笔画、笔顺规则等。
2、学生观察教师范写。
3、学生独立书写。
4、检查书写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同步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tǔxiàchuìwèi
()泡泡()一跳()号()道好
2、比一比,再组词。
下()未()欠()
吓()味()吹()
几()合()土()
叽(&
nbsp;)哈()吐()
你还认识哪些带“口”的字?写下来。
3、按要求归类。
未土笑森欠尖明众
事哈笔品示汗舌晶
左右结构的字:————————————
上下结构的字:————————————
独体字:———————————————
品字形结构的字:————————————
小结:这次游汉字王国,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3添口歌
wèixiàqiànchuīhéwèitǚ
未吓欠吹合味吐
1:朱红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认识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书写时能按要求说出字的结构、部首、笔画、笔顺规则。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字形的方法,也就是用“口”加“下”字等方法来记忆字行。学生在田字格书写时也能把左右两边的字写匀称。但是,有的学生在组词写,以后在这方面多加指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好生字的音、形、义,能利用加部首的方法进行识字,但是,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以后还要指导。
教学目的
1、有表达的兴趣和自信,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2、用普通话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态度自然大方。
3、认真听别人讲话,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学生暑假生活情况,准备本课挂图。
学生:回忆自己的暑假生活,可先对家人讲一讲。
教材简析
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暑假生活中感兴趣的一件事情,并讲给同学听。在这里,“感兴趣”涵盖的面应宽泛,只要是自己想说的事都可以。如果学生没有话题,教师要随机应变,可以结合插图,联系生活,启发学生说话。诸如看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玩游戏、上网查资料、学游泳、跟爸爸妈妈干活、唱歌跳舞、读书做作业等。
认真听别人讲话,同时把要讲的话说得清楚、明白,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教学思考与设计(参考)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度过了第一个暑假,你有什么感受?你对哪些事感兴趣?讲给小伙伴听,好吗?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我”的暑假生活。
二、师生交流
看看插图,图上画了什么?你做过这些事情吗?是怎么做的?还做过其他的事吗?
三、学生交流
1、把你的感受讲给小伙伴听听,可以互相提提意见。
2、分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推选代表到班上交流。
2、评一评。
3、选出今天的“明星”。
五、总结
听了同学的发言,你认为谁的暑假生活过得有意义?为什么?
反思一
成功之处:
本节课,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想中的效果。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明白怎样的生活才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颇深:
第一,设置“语境”,让学生有话可说。这节课的引入,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朋友看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玩游戏、上网查资料、学游泳、跟爸爸妈妈干活、唱歌跳舞、读书做作业的情景。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欲望。
第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语技”。口语交际课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本堂课,做到了真正的互动,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多层次的交际,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进入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三,准确及时的评价,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反思二
13日上午的三年级教材网络培训一结束,我照瓢画葫芦,根据培训视频的一点提示——多学生多当众展示的机会,在三(2)班上了一堂口语交际课《我的暑假生活》。
我的心中大致有个模板,但时间仓促,更多的是临场发挥。开学以来,我本持着让孩子清楚自己要学什么的教学理念,一打开课件,出示"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这几个艺术大字,我便发问:"什么是口语交际?"
令我惊讶的是,班上大多数学生不知什么是口语交际,上口语交际的形式是什么,经过分层引导,先让学生理解"口语"的概念,再说说"交际"的大意,学生们才渐渐明朗起来。
对于这一部分临场发挥的教学设计,我心里挺高兴的,洪莹老师对我说,一堂课不要求讲的多,一课有一得,就足矣。在这堂课,孩子们至少知道了口语交际是什么,上口语交际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我一直给我教的孩子灌输"学习语文就是听说读写"的概念,口语交际就是"说"的这一部分。上口语交际要会说,还要说得好,别人说的时候,我们还要会倾听,也就是"听",会"说"不"听",会"听"不会"说"都不能算是学好了语文。
明确了我们"说"的主题后,我让学生开始讨论,这也是落实了"对话式教学"。以前我只知讨论就是讨论,不知讨论的重要性和好处,所以也不十分重视。经过暑假培训,明确了学生讨论也可以等于"对话式教学",我在我的每堂课都充分让学生讨论,美名其曰"思维火花的碰撞。"
另外,从讨论这一点教学设计我也学了点经验,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同伴有话可说,设计讨论话题时断不能是"一望而知"的,要"知意而口不能言"的问题,心中所想但只知冰山半角,通过和同伴的交流,心中答案能呼之欲出的,这才是有效的讨论。否则,我们的课堂上很可能出现学生聊天的现象。
充分讨论过后,我请班上口语表达较好的两位学生登台展现。这不是故意偏袒,而是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才刚刚起步,我寻思着要给这群刚刚起步的孩子们找个好榜样,有个合格的模仿对象。登台的两位同学虽略有羞涩,但也算大大方方,虽然说展现内容有些琐碎,但我的目标是能将意思说清楚就足矣,至于怎样才能说得好,来日方长,慢慢训练。
两位学生讲的均是沙漠之旅,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第一位学生说完,坐在台下的我举起了手,接二连三地问了好几个问题。其实我是在向孩子们示范,待别人说完后,我们是可以举手追问的,但不可以没说完就插嘴,这是不礼貌的表现。第二位学生登场,学生们纷纷效仿,对上台的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沙漠里的泳池长什么样,骆驼吃仙人掌会不会被刺伤等等,一时课堂好不热闹。
最后五分钟,我总结了这堂课学习到的内容,在黑板上板书下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提问。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课,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口语交际的上课规则,也让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倾听能力得到展现,提问能力得到提升。我将在接下来的三次口语交际课中,精心备课,砥砺前行,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笋芽儿》教学案例和反思
【情景说明】
《笋芽儿》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拟人体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娃娃,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祥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和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本课认生字、写字是重点,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不**物不同语气,让同学自主发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大熊猫爱吃什么呀?
生:竹子。
师:对,你们知道吗?竹子小时候不叫竹子,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笋芽儿。
(师板书课题,同学齐读课题,注意儿化音。)
(课件显示“雨后春笋”)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
生:(兴致勃勃)想。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或句子不好读?
生:“仍然”的仍不能读成“rēng”;
生:“撒娇”的“撒”不能读成“sǎ”;
生:“乐曲”的“乐”是多音字,不能读成“lè”;
生:“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这个句子很长,要注意停顿。
师:你们读得真用心!老师这儿有很多笋芽儿,你能送她们回家吗?
(课件出示生字)
(同学跃跃欲试,指名完成)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记住她们。
三、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师:认识了生字,你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生:想。
师:那好,接下来我们“挑战读”,看谁敢向同学挑战。为了你更有掌握,自身再好好儿读读课文。
同学再次自由朗读。
(同学情绪高涨,读得更专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谁把你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
生:(很自信地站起来,非常投入地读第四自然段)“轰隆隆……呼唤着笋芽儿。”
师:你真棒!谁敢挑战他?
生:(非常认真地读第一自然段)“沙沙沙……春天来了。”
师:请“评委们”评判,谁读得稍好一些?
(说法不一)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得好一些他把“重重地”“繁重地”这几个词读得很重,让我们就像真的听到了春雷轰隆隆地响声。
生: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读得好。春雨细细的,密密的,下得声音很小,所以是“低声呼唤笋芽儿”,她读出了春雨轻柔的感觉。
生:两位同学都读得好,“评委们”评得也很好,真是难分上下。
(第二位同学的读书声音、表情、感情处置都很好,得到大家公认。)
师:我们也学着她读读这一段。
(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同学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同学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我认为多种形式地朗读是语文学习之根本,在教学中,我注重声情并茂地读,全神贯注地听,调动同学多种感觉,让同学真真切切地直接感悟。如:你觉得哪个词不好读?你觉得谁读得好?这样同学在师生听读活动中,自身体会到每句话该怎么读好,自身感悟到了文本蕴涵的内涵。同时,也正因为有这样轻松的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和谐的氛围使同学无拘无束。
师:还有哪个自然段你想读?
生:我想读第六自然段,因为第六自然段里有描写春光的句子,写得很美。
师:那你美美地读一读。
生放声朗读。
师:读得真美!
(课件播放:美丽的春天)
生:我也想读这段。
师:读得真好!画出描写春光的句子,再读读。
生:我通过读第七自然段,感觉到笋芽儿很幸福,有这么多人关心她,协助她。
师:同学们真棒!边读课文还能边考虑。
(同学争着汇报自身的发现)
生:我发现笋芽儿像我们小孩一样喜欢撒娇。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动词用的好,“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完全一副没睡醒的样子。
师:你真会读书!让我们来读读,做做动作。
生:我觉得笋芽儿不怕困难,才干长成健壮的竹子。
(课件播放: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生:我从“不停地唠叨”这句话中,感受到笋芽儿的妈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时时关心着她,惦记着她。
生:我觉得笋芽儿胖乎乎的,挺可爱的!
(同学想说的欲望还很强)
四、角色扮演,情感升华
师:这么多同学还想说,我们在小组内说说,在小组内分角色读读。
(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师:你愿意扮演谁?来,戴上你的头饰。
同学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积累拓展
1、鼓励同学积累自身喜爱的本课词句。
2、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生长情况,课后查找资料。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同学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时实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生动的课件演示来调动同学的视觉器官,配以美妙的音乐作用于同学的听觉器官。从而打开心灵的窗户,调动同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走进课文,自主阅读,与文本进行交流。在同学读准、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抓住各自的语言进行情感朗读、合作扮演,在扮演中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以和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和态度,让同学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语言文字,同学动了情,入了境,发生了心动的感觉。
【专家点评】
课程规范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同学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化程度很高的概念,融合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形成和发展同学的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元的、丰富的,一般认为主要是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这位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朗读,用多种形式将课文读得充沛,比方:首先自由读全文,让同学对课文有整体感知,然后竞赛读,激发同学有兴趣将课文读通读懂,最后分角色朗读,让同学的情感得以升华。
孔子及其门人创立的儒家思想,在当时的春秋时代就有一定影响。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树儒术"以后,统治阶级更是把儒家思想视为教化中国百姓的正统文化。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儒家思想仍然反映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认识他,了解他。或许,我们从孔子的经历中,会体会出一些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经验。
《孔子学琴》的典故出自《史记》,讲的是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的一个小故事。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
课文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孔子是位思想家、教育家,有多方面的特长,还向师襄学习弹琴。表现了孔子从不自满、谦逊好学的优秀品质。从已经"是位音乐行家"了,"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五十岁的人了"还特意向鲁国的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可以看出。
课文第2~6自然段写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表现出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最终达到"炉火纯青"。
孔子学曲谱用了将近十天,从“毕恭毕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可以看出孔子做事很踏实,"弹完一遍又弹一遍"说明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
“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说明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但孔子仍不满足,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回答自己应该认真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弹奏起来才能感人。
师襄第三次看孔子弹琴,被孔子"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表明孔子的弹奏已经能够很好地表现乐曲的思想感情,但是,孔子仍然不满足,因为他要研究、发现更深层的东西,即从乐曲的内容与风格中体会乐曲的作者,这是音乐鉴赏的更高境界。最终,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孔子成功了。所以师襄称孔子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学会书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课前准备:查找孔子的作品,了解一下孔子是怎样的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司马迁写过《史记》,《史记》里有一篇写孔子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拜读一下好吗?
2、出示课后“我的资料夹”中《史记》原文,请课前预习的有能力的学生读一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下面我们家来看看现代文是怎样写孔子学琴的,首先我们要把文章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抽读绳子卡片,引导学生利用已经熟知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位与理解)
3、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必恭必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很塌实。
4、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5、孔子学琴的第三个阶段是那段?他领会了什么?满足了吗?最后呢?他弹琴的水平达到了什么境界?
6、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
7、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五、记忆字型,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词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知道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进行独立的写字训练。
与第一课内容联系起来,承上启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先读古文,增加传统文化的韵味。
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
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词,分层理解部分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朗读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生自由谈喜欢的动物。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那种动物?
师:看来,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你知道吗,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经过仔细观察,创作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2、欣赏丰子恺《白鹅》图,了解“鹅”字的衍变;出示课题。
师:这是的画家丰子恺老爷爷(课件,)请欣赏他画的鹅,(白鹅画)仔细看看。
师:这是鹅字的另一种写法,大家看,人骑在鸟身上,太不公平了,现在废除了。变成左右结构,人和动物平等相处,真好。
师:丰子恺爷爷还为它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也叫《白鹅》,(师板书),今天我们就走近
这只白鹅。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走近白鹅
1、初读课文
师:丰子恺爷爷喜欢白鹅什么?大家把书翻到63页,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默读课文,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师巡视提醒:注意呀,课文里藏着金钥匙,它总的告诉我们丰子恺爷爷喜欢白鹅什么,爱动脑筋的孩子才能找到。
2、从中心句、过渡句入手,理清脉络。
师:说说看,你们找到了哪句话?
(1)生1:“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谁也找到这句话,
学习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篇课文。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七、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做适当点拨;教师也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上。该教学设计示例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上还是有些不够。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理解古诗《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3、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射箭本领高强。
学习过程:
一、课前组内帮对检查
学案5、6、7题完成情况。
二、课内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互相检查:学案2(1、6号;2、5号;3、4号),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看哪个组读得最快、最正确。找一两个组的6号读,其余同学、老师相机纠正指导。集体读。
2、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组长分工),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集体交流:找一个组同学读课文,师生相机纠正指导。齐读课文。
3、质疑、解疑:
(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3)小组长汇报(写在各自的黑板板块上)。
(4)小组间解疑。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者精读时解决。
4、精读理解,感情朗读:
(1)齐读1、2自然段,说说“神勇无比”的意思。当时发生了怎样的一件事呢?
(2)下边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觉着李广将军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标画出有关语句。交流:李广将军怎么样?(力大无比)读读有关语句。教师相机指导,读出李广将军的力大无比——大家练习感情朗读。
(3)下边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觉着李广将军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标画出有关语句。交流:李广将军怎么样?(射箭本领高强)读读有关语句。教师相机指导,读出李广将军的射箭本领高强——大家练习感情朗读。
(4)结合3、4自然段,说说《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自己说——帮对说——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5)背诵并默写《塞下曲》:自己背——帮对检查——集体检查——自己默写——改错3遍。
5、李广的随从看到深深扎进石棱的白羽箭,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
说一说——自己写——小组交流修改。
6、找出课文中带引号的句子,探究一下这里的引号在用法上有何相同与不同。
这位“夜引弓”的“将军”(引用古诗中出现的词)
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引用人们对李广特别的称呼)
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嗖”的一声。(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或象声词)
7、搜集卢纶的其他诗作,读读背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爱、自强的健康心理和珍爱生命、正确对待平凡职业的积极人生态度。
2、在概括段意和层意的基础上,能够自行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3、学习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1、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2、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3、学习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和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方法:
1、小组研讨法
2、质疑点拨法
3、辩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思考:在学习新课以前,请同学们思考:“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呢?”
2、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当代作家毕淑敏女士就这一长期无人敢公开谈论的话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她从人的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深刻剖析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出了“我很重要”的结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撼人心灵的女作家毕淑敏。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测
战栗(lì)菽粟(sù)单薄(bó)回溯(sù)
雾霭(ǎi)混淆(xiáo)微蹙(cù)一沓(dá)
生死攸(yōu)关一模(mú)一样
这一题目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可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
2、文章体裁
本文并不是一篇空洞说教的议论文,而是将“理”与“情”融会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明确本文的体裁,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有重要作用。
三、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本文以“我很重要”为线索,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我不重要”的思想出发,引出了“我很重要”的观点,最后又勇敢地宣布了这一主张。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提出“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至第29自然段):分析为什么“我很重要”?
第一层(第8自然段至第15自然段):从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
第二层(第16自然段至第26自然段):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结束),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呐喊,充分肯定了个体的价值。
学生讨论回答。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四、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文章开篇为什么写“我不重要”?
明确: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说出这四个字就会有大祸临头的感觉?这一悬念很快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
2、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
明确:首先从文化心理上加以追溯。“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谦虚是做人的美德”,因此,比之于国家、集体、他人,因此个人显得“不重要”。作者列举多年来“我不重要”的例证:士兵与胜利相比、个体与集体相比、女性与家庭相比、众生与物质相比,都是“我”处于次要位置,阐发了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内容,理解主旨。
这一环节的处理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三题。作业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2、班级分成两个小组,请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为下节课的辩论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辩论“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教师指导:“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需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和体验。无论持怎样的观点,都要懂得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展现生命的光辉。
二、主旨探讨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揭示出“我很重要”?
1、从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首先从人体的物质构成进行论证,每个人都是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其次从人类的宏观发展历史进行论证,我们是人类进化最精致的一环,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最后从每个自我的个体诞生进行论证,每一个“自我”的诞生都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概率如同“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一样微乎其微,每一个“自我”都是造物主“鬼斧神工”的杰作。我们的降临是如此的偶然和神圣,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说自己不重要。
2、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论证。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文章着重从社会关系的五个方面论证了主旨。其一、父母。仰对父母,我们是“孤本”,承载着父母的关爱。此处,连续三段用假设关系的复句,以其强烈的语气,充沛的情感,写出了父母对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其二、伴侣。以色彩的调和为喻,说明终身的伴侣是双方感情的高度吻合。连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失去爱人的凄楚。失去了另一半,爱人的精神就会变得孤苦无依。其三、后代。我们有抚养后代的责任,失去了父母,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父爱、母爱,而且永远无法弥补。这里作者运用夸张和想象,“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万劫不复。”、“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道出了孩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每个“自我”应负的责任。其四、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作者用计算机中“不曾复制的文件”、“沙漠中的古陶”作喻,抒写了知音的珍贵。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将永失可以畅谈的知己,逢年过节,只好在风口默默地将我们祭奠。其五、事业。每个“自我”在各自的事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没有人能够替代。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每个“自我”在自己的事业中都是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恰当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揣摩文章关键文句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宣言?
参考:从“身份和地位”,“从成就事业的角度”,对“我很重要”的命题作了进一步补充。“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伟大。如一片叶子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一段染色体碎片对于一个孕育中的胚胎、一个油封橡皮圈对于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就是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
三、写作特点
1、本文并不是一篇空洞说教的议论文,而是将“理”与“情”融会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某些语句、语段富有哲理,催人思考,令人深受启迪。如“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是说人类的文明是代代相传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前人无可比拟的程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推动人类的进步。再如“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说明只要我们时刻努力了,即使不能做出巨大的成就,也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生。
2、文辞优美,比喻、排比、反问、夸张、反复、设问等多种修辞格运用得恰切得体,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用绿叶来作比喻,突出新生生命的旺盛。“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用金字塔的顶端体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中“孤本”一词比喻我们是父母中无可替代的最独特的一个。“假如我生了病,父母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一句中“皱缩成石块”生动而具体地把沉重的程度体现出来。“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古陶亦碎而珍贵,比喻朋友失去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了。
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势和情感力度。如开头列举四个“我不重要”的排比段,使人感到压抑、沉闷的同时,又有一种想要大声呐喊以证明自己价值的冲动。“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形象地说明了我在事业中“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的独特作用。
反问句语气强烈,起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如“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等等,突出强调了“我”的个体价值。
夸张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如“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烘托了父母失去子女后的悲伤心情。
运用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连贯,意义鲜明。如文章中阐述生命的诞生时,运用了三个连续的假设关系的复句,抒写了个体生命诞生的不可确定性。
四、作业
1、课后第二题、第四题。
2、预习《我的四季》。
课前准备:和其他学科老师先沟通交流(如美术老师、科技老师),帮助同学们用废旧垃圾制成工艺品。
创设情景: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出示:用废旧的布制成的“比伽丘”,动画片里的卡通造型)。 同学们兴奋得大叫:“比伽丘!欢迎比伽丘!” “谢谢1(2)班的小朋友,你们真热情,想不想和我玩一玩呢?”同学们听着老师模仿比伽丘的声音,开心的大笑:“想玩,想玩啊!” “那我可是最喜欢和聪明的孩子做朋友的,还要有礼貌,认真听别人讲话,多动脑。你们能做到吗?” “当然可以啦!”
二、直奔主题
1、出示课件(垃圾成群)提问:“我们身边的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 (2、)小组讨论(现说说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学习) 例一:我们小组要认真学习。例二:我们小组要认真合作。 …… (3、)小组交流开始。 (4、)全班交流。老师在黑板相机板书----我的发现
(一)、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这些垃圾都是人们把自己家的垃圾丢出来的。
(二)、我们小组的意见是这些垃圾时不讲卫生的人随便丢的。
(三)、我们小组同意别的小组的看法,可是有了垃圾比丢掉,留着还有什么用呢?
(四)、垃圾当然还可以有用的。我们小组也是觉得这些垃圾是我们人类的垃圾,但是还可以用。 (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第一个问题的完成1、垃圾是哪里来的?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在这样子的交流中要学生对身边的垃圾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成生了不同的意见。教学目的达到。 2、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呢?说说自己的看法?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一)、这些垃圾可以卖掉
(二、)这些垃圾可以丢进大海里去。 一个同学说:“我反对,不可以把垃圾丢到大海里去的。” 同学问:“请你说一下你的理由好吗?你要把我说服气,我就不把垃圾丢到海里去。” 回答:“因为大海的水会被垃圾搞脏了,这样子的话大海里的鱼就喝脏水,会死掉的。我们人类喝了不干净的水,就会得非典死掉的。” “你说得好像很有道理,我要问问比伽丘对不对?”这个同学转头问我“比伽丘,他说得多吗?” 我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就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 “谢谢,比伽丘!谢谢苏宏博同学对我的提醒。” “不用谢。”
(三)“我觉得有些垃圾可以再利用,有些垃圾就要把它烧掉,用它来发电。大家有不同意见吗?有问题可以向我提问。” 一位同学问:“请问,垃圾烧了会有火灾的呀!”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我会派工人守在那里值班,就不会找火了。你同意吗?” “谢谢你的回答,我同意!” “我有个问题不懂!”又有一位同学发问。 “请你问吧!” “你说垃圾烧掉了可以发电,我怎么不知道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位同学神气的说“是真的可以的。我和我爸爸上网查资料时知道的,你也可以去上网查一下。” “谢谢你,我一定叫我爸爸带我去上网,上网可以看到比伽丘和蓝猫吗? “当然可以看到的”。 听这两位神乎其神的神侃,我觉得这时候是我做老师最大的幸福,不单纯是为了他们知道如何与人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 3、展示台(这本来是语文园地的另一板块,我把它移到了口语交际里来了)
(1、)展示自己用垃圾制作的工艺品。
(2、)去和你喜欢的小朋友交流也可以和比伽丘来交流
(3、)放音乐----全班交流大会
(4、)到台上去展示自己的作品。
(一)“小朋友,你们看我这是什么呢?”一个同学拿着用矿泉水瓶制作成的花篮在问。 “我知道,你这是个花篮,请问是怎么做成的呢?” “我先找一个没用的瓶子,拿一把剪刀把上边剪去,再剪出一条条的花边,把花边圈起来就是漂亮的花篮了。你听懂了吗?” “听懂了,我回家也要做一个。”
(二)“同学们,我这是一条军舰,你们知道我是用什么制作的吗?” “用泡沫。” “用牙签。” “大家回答得很对。我把没用的泡沫和牙签还有一些纸片,制作成了这艘军舰。” “请问你制作这个有什么用呢?” “嗯!我制作这个……”开始不知道如何回答,想了想说:“我把它放在我的桌子上,总比当成垃圾丢在外边好吧?” “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 最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请其它班级的老师是和同学来参观。
三、扩展
(这是语文园地的另一板块---加油站) 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比伽丘对你们非常满意。请大家把你们收集的商标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读一读上边的汉字,一齐动手制作成喜欢的工艺品。 有用商标制成的彩带、门帘等等。
编辑根据您的需求整理了以下相关资讯:“小学语文优质教案”,如果想了解更多细节请查看我们的官方网站。上课前老师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只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就可以。教案是构建高效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一。
教师寄语: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让我们追随作者寻找黄河源头的脚步,去了解黄河源的奇景,体会作者对黄河源头的喜爱。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 我能了解黄河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我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我会学习、品析文章中对黄河源头水的描写“有趣”、“清澈”、“值得纪念” 。
知识链接:
黄河全长 5464千米,其长度在我国各大江河中仅次于长江。黄河从源头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源头一带方圆百多千米,有一百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
教学目标:
1、 我能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我能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全文的表达顺序。
3、 学习1—4自然段,我能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课前预习: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会听写。
2、搜集黄河源头的相关资料。(图片、诗歌、歌曲、优美的描写句段等)
方法指导:
1、在抄写本课生字后,可以选择组内成员或家长报听写、自己默写生字多种方式督促自己掌握本课生字。
2、要注意“缀、澈”是翘舌音,“恋”是边音。
3、注意“辩”和“辨”的区别。
4、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要学会通过读懂自然段或抓关键段来理清全文的表达顺序。
5、要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请学会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学会准确运用词语。
孩子们,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连绵不断的群山,奔腾不息的江河,一望无际的草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追随作者寻找黄河源头的步伐,去发现并体会作者笔下的黄河源头的奇景。
孩子们,你们对黄河源头有哪些了解呢?(请与你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再选出代表在班上交流)
1、大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课文中划记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和组内的组员交流,然后完成下面的题目。
(1)看拼音,我会写词语:
xiǎn jùn huǎn màn fēn biàn qú dào
diǎn zhuì hē shuǐ qīng chè mí liàn
(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2、朗读课文,我知道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先写要到黄河源头了,看到了______ 、 和______ ;再写到了黄河源头,看见黄河源头水______ 、______ 、______ 的特点,最后总写了作者的感受:_______________ 。
3、默读课文,我能体会到作者游览的顺序。
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 →______ →______ →______
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请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1、我们齐读第1自然段,品析第1自然段,我要抓住的重点句子“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来体会作者对黄河源头向往的程度之深,我从读中体会。
2、我会读第2自然段,品读第2自然段我抓住“飘舞、游荡、裹”去想象,根据文字来相信黄河源头的美丽,并与朗读结合起来。
3、我们小组读第3自然段。品读第3自然段,我们抓住重点句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朗读品味作者的情感,文中“趣”表现在哪里?
4、我自由放声朗读第4自然段,我知道“泉眼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像珍珠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水泡什么特点?我能用“……像……”造个句子?
教学目标:
1、 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我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3、 我能了解黄河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第5—6段,我能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笔带感情。
教学难点:
我能品读感悟作者对黄河源头的迷恋之情与忧患之感。
方法指导: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对理解全文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结合上文来理解。
2、边读边悟,并在相关语句旁边做好批注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学习方法,有利于我们走进文本。
4、在课文留白处进行自己创造性的补白,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能提高我们的理解创新能力。
5、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学会感情迁移,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真实想法。
作者曾对黄河源头感言“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作者对黄河源头的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动。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感悟作者对黄河源头的那份深刻情怀!
我自由地放声朗读第5自然段,重点读这句话“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我会联系上下文体会,开头的“啊!”包含了哪些感情。
我结合“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的有趣。”“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 品读感悟第6自然段。
我有感情朗读第6段,我会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我在书上做好批注,并说说我读了本段最后一句话后想到了什么?思考最后一句话我会抓住关键词“流过”、“绕过”、“越过”、“汇成”、“流入”来想象体会。
与我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标记最恰当、准确,谁的感悟最深刻。小组里谁说的比较好,好在哪里。大家可以互相评价一下。
4、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难怪作者对黄河源如此的向往,它不仅美丽,而且它是我们炎黄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可是今天,我们的母亲河却在哭泣。
教师出示一些黄河现状的图片或文字,我们谈感受。
教学目标:
学会3个生字,认识6个字,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国旗的情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声音响亮,比较自然。
教学重点:
准确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国歌。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旗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
我们参加升国旗仪式,你是怎样做的?别人是怎样做的?
2、学生讨论,与课文联系
板书课题:升国旗。学习生字“升”
指导“升”
师范写,注意各笔画的位置第四笔要长一些。
集体书空
描红
仿写
二、初读课文
1、利用汉语拼音读课文,标出句子序号。
2、前后桌互读,检查帮助。
3、小组内逐句读
4、指名逐句读
5、指名读全篇
三、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同桌互指互认
3、开火车读
4、你怎样记?你想到什么?能看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读课文
2、认识生字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停顿,但是学生不能做到有感情的读文,今后还应多练习。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
1、(播放课件《水浒传》主题曲)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一起唱。你知道刚才我们唱的是哪部连续剧的主题曲吗?(《水浒传》)
2、《水浒传》塑造了多少位(108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
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武松。
他因何而出名?(在景阳冈上打虎而出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景阳冈》。拿出手指跟着老师把冈字写一写
二、检查预习。
根据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这些字词都是同学们预习单上认为比较难读难记的字词,你会了吗?指名读。
因为课文是选自古典小说,所以有些字词意思与现在的不一样,你能理解吗?
大家在预习时都提了自己的问题,老师整理了一下,大家看看哪些问题,是提的有价值,有水平的。哪些问题在本课中是提的没有意义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大家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前讲一下。不能直接从书本中找到答案,要理解课文后才能回答的问题是有价值、有水平的,要多提。书中一看就能找到答案的,是一般性的问题,尽量少提。没有意义的问题尽量少提。)
(1)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A、课文比较长,你能用简短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课文比较长,你能用简短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在这四部分内容中,写得最精彩的是——打虎。
(指着板书说)。刚才我们从打虎这部分体会到了武松的机智敏捷、武艺高超、勇敢无畏这个形象。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课文在喝酒和上冈部分,武松又是怎样一个人呢?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读读,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教学目标:
真切感受到四季的变化之美,憧憬淳朴的乡村生活,思考大自然的现状与未来。
关注具体的词句,感受北国乡村的美丽景色。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了解窗外四季美景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关注具体的词句,边读边想象,感受北国乡村的美丽景色。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窗外》。(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呢?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窗外的景色怎么样?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什么叫“古朴美丽”?
这节课,让我们透过作者的窗子,去欣赏这古朴美丽的乡村四季。
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名学生分别读描写四季美景的段落,想想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
2、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想想美在哪里,把写得优美的词语、句子画出来,一会与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3、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
① 春天
抓住“披、如丝细雨、抹、扑面而来、唱”体会用词的准确贴切,比喻拟人的生动传神。
想象春天还会有怎样优美的画面?
春天给你怎样的感觉?你能读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吗?熟读基础上指导背诵积累。
② 夏天
想象“小河映夕阳”的情景。抓住“无拘无束、飞进”体会夏天的快乐,通过“微风习习、蛙鸣声声、眨、捉迷藏”体会夏夜的美丽宁静。
指导朗读。
③ 秋天
通过“一片金黄、一望无际”感受稻田丰收的场景,体会农民喜悦的心情。
指导学生读出丰收的喜悦。
④ 冬天
通过“遍身鹅黄、滚圆可爱”想象小鸡的样子,感受冬天的生趣。
这段结束时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吗?能发挥你的想象,帮作者补充完整吗?
三、感悟写法
1、乡村的一年四季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可惜这古朴美丽的景色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齐读第六段。
2、假如你是作者,看到窗外古朴的乡村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城市,会有什么感觉?指导读出作者对乡村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3、“很久以前”这个词让你想起了前文的哪个词?和前文的哪句话有联系?什么写法?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
小结: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有特色,开头结尾是总写,中间分别写四季,师板书“总-分-总”,以后你在习作中也可以试着应用。
四、拓展训练
作者窗外的景色如此美丽,同学们家窗外四季的景物老师相信更是迷人多彩的,愿意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吗?
五、总结
同学们,窗外的景色是不断变化的,热爱美向往美的心却永远不会变,古朴清新是一种美,现代时尚也是一种美,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就会无处不在!
六、板书设计:
(总)窗外美景
春---生机
夏---快乐 怀念乡村
窗 外 (分)一年四季 秋---丰收 热爱自然
冬---生趣
(总)古朴美丽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画里少了什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7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而明白生活中需要分工合作的道理。
〖设计思路〗
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能力在程度中等以上的学生一读就懂。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升华、延伸课文内容,从而实现课堂由书本世界向儿童生活世界的回归。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两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大家知道海洋世界是什么样吗?如果现在请大家画一幅画,你们会画些什么?
生:我想画海豚。
生:我想画美丽的珍珠贝。
生:我想画鲜艳的珊瑚。
生:我想画可爱的热带鱼。
1.师:可是,有一所学校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他们画的海洋世界和你们想画的不太一样,他们的美术老师说,他们的画里少些了东西。画里到底少了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画里少了什么》。(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请同学们同桌互相听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生字。
2.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生:我想提醒大家,“除”字右边的“余”字和“徐老师”的“徐”字右边一样,大家不能写出了头。而且“余”也是今天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生:我刚才查字典了,“卷”字除了读“画卷”,还有一个读音是“juǎn”,就是平时吃的“花卷”。
生:我觉得“剩”字的笔顺有点复杂,想请大家帮帮我。
生:那你想一千个往北方的人手里都拿着刀,就好记了。
[设计理念:给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时间,将课堂还给学生。]
(三)质疑、解惑
1.师:大家默读课文,并勾画出有疑惑的地方。
2.交流释疑。
(1)生:第3自然段里出现了“争先恐后”这个词,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生:第15自然段里也有这个词。
师:那请大家轻声自由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这个成语在句子里的意思。
生:我想“争先恐后”的意思是大家都急着画画。
生:急着画画是第3自然段里的意思,第15自然段讲大家急着发言。
师:你们俩的回答总结起来讲的是“争先”,那什么是“恐后”?
生:“恐后”是害怕自己落在了别的人后面。
生:“争先恐后”讲了大家都在争第一,担心落在同学的后面。
师:大家对这个词有了正确的体会。请大家再轻声自由读读第3、第15自然段,把词语的意思放进去感受,想一想,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同学们上课时很积极。
生:我读懂了,同学们上课时很认真。
[设计理念:将理解词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无意识的愉悦的学习过程中,词语的`意思及作用已经根植于他们的头脑中了。]
(2)生:我想问问同学们,第3自然段里写“老师一说‘开始’”,这里为什么“说”字后面没有“:”?
师:这个同学真善于思考!我们翻翻学习过的课文,找一找有冒号、上下引号的句子,读一读,再和第3自然段老师说的话比一比,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弄懂些什么。
生:我找的是《日月潭的传说》:
他们就问路边的一个老爷爷:“老爷爷,前面大潭里一亮一亮的,是太阳和月亮吗?”
我觉得用冒号、上下引号的句子比第3自然段里老师的话长一些。
师:有自己的想法。
生:但是我找到的句子也不长,是《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课里的:
还有一些人乘着酒兴,拿出一些硬币很响地扔在桌子上:“给你,拿去!”
师:你很勇敢,能说出与同学不同的想法。大家有了一些思考,我们试试将课文中老师说的话加上冒号,再读一读。(教师板书句子)
[1] [2] 下一页
老师一说“开始”,同学们立刻围上前去,争先恐后地动起笔来。
生:徐老师,我来改。
老师一说:“开始”,同学们立刻围上前去,争先恐后地动起笔来。
师:大家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不对,应该改成:
老师一说:“开始。”同学们立刻围上前去,争先恐后地动起笔来。
生:老师说“开始”一定很大声,很快!应该改成:
老师一说:“开始!”同学们立刻围上前去,争先恐后地动起笔来。
师:看样子,你们对这个自然段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才能有这样活跃的思维。再读读你们改的句子,看看还会发现什么?
生:我觉得好像有点不通顺。
生:我也发现了!应该是:
老师说:“开始!”同学们立刻围上前去,争先恐后地动起笔来。
师:现在再来对比课文中的句子和你们改的句子,你们觉得哪一句更能写出同学们动手迅速、争先恐后?
生:我懂了!课文中的句子更能写出同学们动手迅速、争先恐后。
生:课文中的句子像是一句话没说完,又接着说一样!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寻求最终的答案。]
师:对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说”字后面一定跟冒号,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用。课文中还有一些地方描写了老师与同学的对话,也没有用冒号呢!找找看!
生:第6自然段到第12自然段没有用冒号。
师:如果不停地加上“老师说、同学说”,会给读文章的人什么感觉?
生:太??嗦了!
生:太多余了!
师:来,我扮演文老师,大家从这几个段落中自选台词,分角色读一读,体会体会。
[设计理念:教师借课堂随机产生的教学契机,生成新的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进行应用、迁移。]
(3)生:第5自然段第1句话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因为这幅画里除了大鱼,什么都没有。
生:为什么只有大鱼的画是奇怪的画?
生:因为海洋世界不是这样的。
师:所以,文老师看到同学们的这幅画,感到十分奇怪。
(4)生: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同学们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是什么道理?
师: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通过阅读来解决。只要你细心阅读,一定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了解挑山工,感受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学习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新的单元《快与慢》。一提起快慢,老师就会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说)
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与快慢有关的一篇课文:《挑山工》。
课前布置同学们上网或通过其他的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下面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生汇报)
1、让学生带着任务,充分地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打开智慧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觉得自己说不好,也可以说一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或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释惑。各小组选择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在全班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几个:
①“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②挑山工肩背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
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能够读流利为止。
“开火车”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朗读习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
(1)各自默读思考,然后填写表格中概括差异的部分。
|___挑山工___|___游___人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结果:
(2)在小组内分析交流,开展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3、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是怎样理解“这个理”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精读细品,然后填写表格中“对比结果”部分。
(1)放手让学生自学。
(2)组织交流评议。
(3)通过朗读,你觉得在挑山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鼓励学生读出挑山工的精神。
4、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2、组织交流,形成共识,指导习作。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去登泰山,你会和挑山工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出示画面《与挑山工“面对面”》)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之时,你觉得哪些内容是自己最喜欢的,请你富有激情地读一读,再说一说理由。如果你心里的想法一下子无法表达出来,那么就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行吗?
【晌午】中午。
【哨棒】行路防身用的棍棒。
【店家】旧时指旅馆、酒馆、饭铺的主人或管事的人。
【一饮而尽】一口全都喝完。形容喝得豪爽、畅快。
【客官】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
【但凡】凡是;只要是。
【榜文】古代指文告。
【结伙】跟人结成一伙。
【半夜三更】深夜。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
【诡计】狡诈的计策。
【印信】政府机关的图章(总称)。
【酒力】饮酒后,酒对人的刺激作用。
【踉踉跄跄】形容人走路不稳的样子。
【说时迟,那时快】形容行动迅速、动作快捷或事发突然等。旧小说中常用的套语。
【掀他不着】掀不着他。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对人畜、植物、建筑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也叫落雷。
【定睛】集中视线。
【咆哮】(猛兽)怒吼。
【酥软】(肢体)软弱无力。
1、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店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进来看官府的榜文。”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
武松出言豪壮,可以看出他勇敢无畏、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勇猛打虎的行为做了铺垫。
2、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笑”说明武松看到树上的字,仍然不相信景阳冈上有虎,还认为是店家的诡计,真是固执己见。“我怕什么”表现了武松的无所畏惧,胆量过人。
3、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这句话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武松这时才相信冈上有虎,但是一点也不害怕。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和面子,他不愿下冈。表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4、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般:这里是指种、样。武松三“闪”,消耗了老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表现了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写武松在酒店喝了十八碗酒,不听店家的劝告,执意要上景阳冈。
第二部分(5~7):写武松上冈,看见官府的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部分(8~12):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猛虎。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问题归纳:
1.酒家为何给店取名为“三碗不过冈”?武松知道真的有虎,他为什么还执意上冈?
因为酒家的酒比得上老酒的滋味,凡是客人到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
的山冈,因此叫做“三碗不过冈”。武松之所以执意上冈,一是怕店家耻笑自己,二是对自己战胜老虎有很大的信心,表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英勇无畏。
2.老虎是怎样进攻武松的?这样详细写老虎的目是什么?
老虎的进攻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详细写虎是为了写人,以虎的凶猛衬托出人的勇猛。
3.文中多次用了“闪”这个动词,你觉得能不能换成“躲”?为什么?
面对老虎的凶猛进攻,此时武松的对策就是“闪”,一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像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不能换成“躲”字,因为“闪”字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武松在遭遇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二是“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4.从“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动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这段话具体详细地描绘了武松赤手空拳勇斗老虎的经过。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动词,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显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5.在打虎事件中,作者是怎样塑造武松这一人物的?
作者通过武松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塑造的。
6.除了打虎,作者在开始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打虎有什么关系?
1-4自然段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这些内容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对武松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打虎作了铺垫。
7.武松打虎是为民除害吗?为什么?
是。因为这只吊睛白额大虫一到天晚就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武松打死它,可以说是为民除掉了一害。
8.第9自然段写老虎扑人,武松沉着应对,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出了什么?
答: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扑”“掀”“剪”是老虎进攻的三招,这些动作把老虎的凶猛、让人生畏的气势显露无遗。武松用三“闪”沉着应对,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体现了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9.通过全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通过全文,我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武功高强、豪爽倔强、无所畏惧的武松。
小学语文优质课件
本次活动首先采用“优质课评选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校共有四名教师参加本次“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参赛的8节课都是选手经过精心准备的,凝聚着参赛教师和辅导人员智慧和汗水的较高质量的课,这8节课更贴近课改目标,更与常态教学吻合,更具操作性,达到了“以活动带动校内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
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板书都比较规范、精炼,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态自然大方,有亲和力。
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都把握得比较到位。教师不仅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还能站在作者的角度、编者的角度去思考、揣摩。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温芳老师,对文本读得细而透,切入点找得巧妙。
3.问题设计注意变换与整合,做得比较到位的有曾玲老师。
4.教师重视学法指导,能恰当处理课堂教学中形成的问题并及时作出合理的疏导与评价。
5.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适时地进行写作指导。随文练说写已不少见,且有用得恰当而有新意。
重点句段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努力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体验、感悟作品表达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二、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1.有的课堂问题缺少整合。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春天的美景。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生字,感情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天美景。
教学类型:精读课。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生:仔细观看
2、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略)
3、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鲜花,嫩绿的小草,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一块到课文中去“找春天”吧。
4、板书课题: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生:朗读圈点。
2、出示生字,请小朋友们想想办法,怎样记住生字和它们交上朋友。
生:小组讨论,同桌互教。
3、刚才小朋友们学得可真棒呀,现在请大家看生字,你最会学哪个字?怎样记住它?
生:我会认“躲”、“身”和“朵”组合起来就是“躲”,生齐读“躲”。
4、师演示“躲”,拿一朵小花藏在身后,让学生猜一猜。
生:做动作,演示“羞”、“遮”、“掩”、“探”、“触”。
5、真棒,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呀!现在请一位小老师再教大家认认这些生字。
6、师指名认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发现。
。
2、孩子们找到的春天多美呀!请大家再读读,读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3、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生:交流合作质疑(略)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读中悟文。
(过渡:同学们,通过我们留心观察,发现春天来了,大自有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让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生:如,“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2、“探出头来”是什么样子呢?做做动作,那小草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呢?
生做动作
4、把疑问的语气读出来。
5、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请找出来读一读。
生:举手表演
7、真棒,让我们来夸夸他。
全班读:我们看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
三、强化感受,升华感情。
1、是呀,美丽的春天来了,面花盛开,百鸟争鸣,泉水叮呼咚,花香扑鼻,柳枝柔柔,溪水凉凉。春天真是无处不在呀!
2、请小朋友们把你找到的春天向大家介绍。
3、请一位小朋友讲讲他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4、小朋友们,你们找到的春天可真美呀!
四、本课小结:
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已经轻轻地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优美的词句来赞美它吧!]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漂亮地书写。
2、总体把握内容,并能讲述故事梗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贺龙在艰苦岁月里的乐观、幽默、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热爱之情和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老师把课文的关键词句做成课件;搜集有关贺龙或其他革命前辈的故事。
1、出示“贺龙”的照片,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贺龙的故事。
2、读题,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再次读题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作为十大元帅之一,为什么不写他驰骋沙场的英姿,却写钓鱼这件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贺龙的生活。
1、自由朗读,想想课文将了一件什么是,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再次默读课文,讲述故事的梗概。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艰苦卓绝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读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再朗读体会。
2、贺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勾画出相关词句并体会,写出批注。
3、交流,点拨:
(1)分角色朗读第3----10段,抓住贺龙的语言和神态体会他的幽默和为战友着想的精神。
(2)读第11----14段,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些什么?
自读感悟,批注。
抓关键词句体会。
找出这几段中回忆的部分,说说加入这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老师引读11----14段,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4、出示最后一段话,抓住贺龙的预言、动作,体会他的幽默与乐观。
5、读第一段。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描写草地的美景?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地方练习朗读,要读出感情。同学互相交流、评价。
2、读了贺龙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写一个片段。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小编为你推荐《教案范本: 小学语文教案》,希望您喜欢。
教学目标:
1、能感受课文的叙述层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课文各部分内容。
2、在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读中,感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具体内涵。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分类搜集成语:
(1)形容注意力集中、专心的成语:
(2)形容技艺水平高的成语:
(3)形容勤奋刻苦的成语:
(4)形容持之以恒的成语: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品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内涵。
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
映滴水穿石的图片,引导:
1、这是太极洞里的什么景点?看到图片上的石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情景就是滴水穿石的现象。
2、听到什么声音?听到这样的滴水的声音,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课文用这些词语讲述了滴水穿石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
3、看到这样的现象,听着这样的滴水声,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并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作者在想到这些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的事情。
二、品读事例
1、过渡: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接下来他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课文介绍了哪些人的事例?映示李时珍的事例。
3、映示自读练习题
(1)、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努力的结果是:。
(2)、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段话?
4、学生自读事例,完成练习。
5、讨论交流
(1)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随机指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词语不懈努力:哪个词最能体现不懈努力?他二十几年一直干什么?
(2)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结果是什么?
(3)你认为应该怎样来读这一段话?
要点:读好刚才找到的能体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词语。
(4)指名练读:
师生评议,通过读后评议指导读好翻山越岭等词语,先读好词语再读好句子。
同时提醒学生读好其他要重读的词语
如果学生朗读不能很好地处理轻重,则教师范读,范读后,提问:你们听出来老师特别强调了哪些词语?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吗?
随机介绍《本草纲目》,指导读好本草纲目和巨著。
(5)自由练读
(6)齐读
6、过渡:从李时珍的事例中,我们感受到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想做的事情。爱迪生和齐白石又是怎样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呢?映示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请大家用刚才学习李时珍事例的方法来学习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事例。
(1)映示自读要求:
轻声朗读两个事例,找出你认为的最能体现爱迪生和齐白石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词语,再试着用你的朗读表现出爱迪生和齐白石是如何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准备朗读给大家听。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映示爱迪生的事例。
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说强调了哪些词语,为什么强调这些词语?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朗读的个性特点给予充分地肯定。
随机抓住学生提到的词语中的关键词语品读。
抓住迷恋、孜孜不倦想象并描述爱迪生做电学实验研究时的情景。
由自谋生计引出故事,感受爱迪生的非凡成果,适时指导朗读1093项。点拨:爱迪生在挫折面前仍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随机指导学生读好并列词语的节奏。
(5)自由练读,齐读。
(6)映示齐白石的事例。
引导:读了齐白石的事例后,齐白石的哪一点或者事例中的哪一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你把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引导朗读学生交流这句话为什么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句话中哪几个词应该要读好。
随机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关键词语:坚持不懈等,练读一句话,欣赏齐白石炉火纯青的艺术作品。
点拨:齐白石在成就面前是仍能继续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8)指名朗读完整事例。
(9)齐读
7、引出省略号:能说明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想做的事情的事例还有吗?从哪看出来的?课后查找事例,组织一个故事交流会,比一比谁的故事讲的好。
8、如果要是用一两句简短的话,对课文所介绍的三个事例进行一个概括,应该怎样说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映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段话。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有个性地朗读这段话。
点拨:你为什么要强调这几个词语。理解顽石和滴穿
点拨:古今中外这四个字分别对应的文中事例是哪一个。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遇到的顽石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
9、打开课本,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现在我们知道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要是不这样去做,那又会怎样呢?课文用雨水作了一个对比。
2、映示第四自然段
雨水是怎么做的呢?课文说得非常具体,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把它说得简单一些吗?
四、品读启示
1、小结:课文三四自然段分别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说明了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是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这个观点。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滴水穿石的启示。
2、那么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映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3、在这句话里,有两对反义词,你能发现吗?这两对反义词是用什么词连起来的?
4、像这样一种说法,把一对反义词用而不连起来,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勤奋而不懒惰,骄傲而不谦虚
为什么要把他们连在一起说?对比是为了突出其中的一个,这里是为了突出什么?还有一种办法能证明这句话确实是为了突出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映示两句话读,先读没有对比的句子,再读有对比的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有没有什么变化。
5、指名练读,齐读。
6、讨论:作者还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把这个启示讲得非常清楚,这是个什么关联词?
7、读了这个启示,你想到了什么?你能不能用上只要就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6和7机动处理)
五、布置作业
讨论:上完了这节课,课后你想干什么?
作业超市:
1、查找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的事例,举办故事会。
2、选择一个人,把《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内容较为具体地复述给他听。先想一想:讲给谁听?为什么要讲给他听?
3、仔细观察你身边的某种自然现象,再弄清它的形成过程,然后想想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模仿课文的结构,把你的发现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师范文大全栏目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欢迎阅读。
师德是一面镜子,教师编写教案是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借助教案能保证上课时更为顺利,您是否在想该如何写教案呢?敬读阅读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 ,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每个人都有名字,很多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或寄托了父母的期望,或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谁能告诉我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2、这篇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落华生(板书:落华生)他为什么要取这样的笔名呢?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学完了课文《落花生》之后相信你会解开这个谜的?(板书落花生)
3、根据你们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谁能告诉我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
出示课件(演示花生生长过程)
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植物学上叫它“落花生”。
二、自由读文,了解内容。整体感知,理清作者思路
下面我们先请几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下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理解“居然”收获了。你是怎么理解的?
那晚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放声朗读课文,按课文叙述的顺序说说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已经看出来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都写得很简单,因为文章的重点是通过议花生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抓住重点,自学课文,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文章的主要部分,重点理解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出示父亲的话
1、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话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段课文,同学们认真比较一下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有什么不一样?儿小组讨论。
(出示课件,填表格)
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果实埋在地里果实高高的挂在枝上
矮矮地长在地上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花生确实和桃子、石榴、苹果不一样,从这种对比中我们看出花生有什么品质?(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朴实无华)板书(不炫耀自己、朴实无华)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桃子、石榴、苹果、花生都来参加选美大赛了。同学们观看完比赛告诉我,你喜欢谁,为什么?
课件:桃子:我是桃子,你们看我皮肤多好,白里透红,百里挑一,你要是尝一口呀,准会甜到心里头,老人小孩都喜欢我。
石榴:这次选美,你们可要选我当冠军,因为我长得极新鲜,红通通地,人们见了我都喜欢我,都想接近我,而且我有助于人体健康。
苹果:要说比美,应该是我第一,先别说我的营养价值有多高,光是我那一身鲜艳的红衣裳,不管往哪儿一站,都是焦点。
落花生:其实这次选美我原本不想来,因为我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想对别人有好处,可不想跟别人比美。
(3)学生发表意见。
下面我们再齐读一下第十段。要读出父亲的赞美。
父亲仅仅是对我们赞美花生吗?(他希望我们要做花生那样的人)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段。看看父亲是怎么说的?指名朗读父亲的话,要读是父亲的语重心长。(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父亲的话可谓语重心长,他是来借花生来教育我们怎样做人。他想让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齐读十三段)(大屏幕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什么是体面?
理解“体面”的意思。体面:外表好看、美丽。
什么是只讲体面?(华而不实的人)
小组讨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像花生那样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人呢?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四.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本文是将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那么,你长大了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为什么?
师总结:对!有句名言说得好,“比喻总是跛足的”比较同样如此,父亲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来对比。是仅仅就过时是否漏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的。并不是说桃子、苹果和石榴只是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好处。其实做人的关键是对别人有好处,对社会有贡献。人各有特点,外在的美丽与朴实有些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重要的是我们要由美丽的内心世界!表里如一也好,表里不一也罢,只有内在的美心灵的美,能够为人类,留下有益的营养才是真正的美丽。有位作家说过:我们这个地球好比一个旅店,而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好比这个旅店里的旅客。如果每个人都从这旅店里带走些什么,那么这个旅店就会越来越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给这旅店里留些什么,那么这个旅店里就会越来越富有。
这篇课文学完了,它让我们收到了很多启迪和教益,现在同学们明白,许地山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落华生这个笔名了吗?(华和花在古文里是通假字,也就是说它们是可以通用的)许地山在一篇文章中也谈到了他的笔名.(我要向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指导朗读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看懂图意,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同时,受到爸爸、妈妈、尊敬长辈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读懂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受到爱爸爸妈妈的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导入
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很爱你们,对吗?那么你们爱爸爸妈妈吗?你们平时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第1课,看看书中的这样小朋友是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的。
板书课题:1.爱爸爸妈妈,请同学齐读课题。
二、指导看图
1.实物投影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她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怎么样?
2.学生看图,教师读课文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指着图上相关内容。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他们在干什么?
4.请认字多的同学读第二段,再请一名学生用教鞭指图中相关内容。
5.请同学照图再说说。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借助拼读多读几遍。
2.抽读生字卡片。
3.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纠正读音。
4.指名读,教师指导学生标出自然段和句子。(2个自然段,每段两句话)
四、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第一段
(1)提问: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妈妈在干什么?田方是怎样做的?“早晨”是指什么时候?早晨当妈妈扫地的时候,田方看到了想到了什么?田方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早上妈妈扫地,田方擦桌子
(2)讨论:看图说说为什么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3)教师范读指导,注意读出句子的停顿和重音。
(4)学生感悟,体会练习朗读。
(5)指名读,其他同学说说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太好?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从哪儿看出来的?
(3)爸爸在干什么?这时田方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板书:晚上爸爸看报,田方送茶。
(4)为什么爸爸笑了,田方也笑了。
(5)学生自己照着学习第一段读的方法,再读第二段。
(6)同学互读,相互指导。
(7)指名读,然后评议。
4.出示句子。
(1)妈妈笑了,田方也笑了。
(2)爸爸笑了,田方也笑了。
通过读两个句子体现“也”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用“也”练习说一句话。
5.课文中田方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板书:
6.说说你平时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
五、小结
同学们刚才说了很多爱爸爸妈妈的事例,非常好!爸爸妈妈是我们的长辈,我们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尊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最后我们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教材说明
本次写话教材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写话的题目“××真聪明”,这是半命题,由学生自由选择要写的人,根据人物名字把题目补充完整。二是文字提示,提示学生哪些事情可体现人聪明,所以本次作文和其他写人的事有所区别,所写的事一定要突出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三是一幅插图,表现了学习和生活中体现聪明的情景,起到了引发学生话题的作用,但指导学生写话时不要局限于内容提示,要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学生独立选材。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多观察思考、遇事积极动脑。
2.叙事清楚完整,符合要求。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叙事中体现人物的聪明,叙事生动具体。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以前读过的课内外写人的优秀习作。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
(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明确写话的内容和要求。
(2)启发回忆,确定写作素材。
可组织学生开展“夸××”或“××真聪明”的活动,唤起学生的记忆,搜集能表现人物聪明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又可选取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
(3)补充好题目。
3.读写联系,体会写法。
(1)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领悟写法,如本单元的课文。
(2)从课外的优秀习作中体会写法。
(3)总结写法。
让学生明确要表现人物的聪明,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可出示一篇典型“病例”,然后让学生讨论,体会写法。
4.先说后写,修改完善。
(1)个人练说。
(2)同桌互说,互评。
(3)选出好、中、差学生试说,师生共同评议。
(4)动笔写话,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5)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5.品读赏析,体验成功。
(1)朗读习作,集体评议。
(2)修改完善,同桌或小组内学生互相传阅,和大家分享作文快乐。
学习目的: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2.理解课文中两个故事的道理,从而养成勤于动脑筋思考的习惯,能从故事中书本中、现实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3.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学习重点:
从课文中两个故事的分析理解得出文章的论点。隐喻手法是教学难点。
学习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文本解读】
谋篇立意(导入)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文章脉络: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好批注)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里的道理。
第一层(2-11),论证分论点之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第二层(12-19),论证分论点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第三层(20-21),推而广之,以门和桥为喻,宣传人本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一、预习反馈(每小组派人上板,其他组员在导学案上独立完成所有反馈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上板单双各2个题,每题/0.5分)
爵 ( jué )士 仆( pú )人 矮(ǎi )小 徒(tú )步
效率( lǜ ) 辉煌(huáng ) 脱(tuō )离 尊( zūn )重
2.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上板为造句,单双各1个题,每题/2分)
A.伸张正义 寻根究底 不计其数 闭门造车
B.出死入生 同舟共济 真假难辩 崭露头角(“真假难辩”应为“真假难辨”)
C.长篇大论 为民请命 投机取巧 平淡无奇
D.匹夫有责 无独有偶 前呼后拥 各霸一方
3.下列词语各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泮宫(pàn) 晏婴(yàn) 爵士(jüé) ( “爵”应读“jué” )
B.仆役(bú) 玲珑(líng) 效率(lǜ) ( “仆”应读“pú” )
C.祭孔(jì) 称心(chèn) 状元(zhuàng ( “尊”应读“zūn” )
D.宰相(zǎi) 尊重(zhūn) 大殿(diàn ( )
4.解释词语(上板为听写词语单双各2个题,每题/0.5分)
贫寒:穷苦。 辉煌:光辉灿烂。
玲珑:精巧细致。 告帮:请人助以金钱。
徒步:步行。 仆役:仆人。
认死理: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二、合作探究(用5分钟速读、指名读课文,组内交流,指定小组完成相应课题,并声情并茂作答。)
1、本文依次写了哪些内容,各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词句进行衔接的,你认为这篇文章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依次写了大小猫洞、大小城门、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各部分之间依次用“无独有偶”联系了两个故事,用“话说”把上文的故事与下文的故事内容连接起来,再用“事实上”引导入各种门的作用,进而引出文庙的大门等。整篇文章思路流畅,层层联想。
2、作者在文章中分别在叙述了牛顿开猫洞和晏婴使楚的故事之后,文章内容是怎样进一步展开的,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叙述两个故事时,层次也极为分明。先叙事再分析,接着进行想象,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写使文章思路非常明确。
3、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4、大科学家牛顿养猫开洞的故事,曾经引起人们的笑话,说说你对牛顿的看法。
明确:牛顿是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牛顿不是思维不灵活,而是不从人的一面考虑,是从猫的一面进行考虑。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思维的角度不同。(因为文章用了隐喻手法:从开猫洞要从猫的需要出发,来说明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二课时
三、精句赏析 (默读读相关句段、思考、结对讨论,展示各自风采。)
1、“无独有偶”在文中有何作用?
赏析:“无独有偶,”是过渡句。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一个词“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联结了起来,准确简洁。“无独”是说上文的牛顿开猫洞;“有偶”是说下文的晏子使楚。
2、“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作者这句话阐发了什么道理?
赏析:楚国式的是门以人为准,因为历来都是贵宾到来,中门大开;普通人走侧门还得挂号等候,下人走后门,可见这里的“以人为准”是以人的等级为标准,人在门的面前是不平等的。既然中国传统的楚国式的是不平等的,是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的,那就是作者所要批判的。那么齐国式的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则应该是民主的,是做事从实际出发的。
在这里作者隐含的意思应该是大人是封建“官大人”,小人是自称“小人”的仆役丫环,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大国城大”,人多,为了方便人的出入,所以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人也少,开一个小门就够用了,是从人的方面出发,是符合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的,这以民为本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3.“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赏析1:本句既是文章的主旨句,又是文章的总结句(文章的中心)。文章从“牛顿开猫洞”故事里边有道理,“晏子使楚”的故事里边有道理归纳出了“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这一结论,它隐含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此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它作为总结句的角度来分析,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赏析2:是文章的主旨句,它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本句是,呼应文章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那就先从本文悟道理吧。)
4.文中两个故事本身揭示了怎样的道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这里我们把“猫”当成人,社会的管理不应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应当从每一个社会个体出发,考虑他们的需要;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门和桥的设置和使用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等级观念出发。作者就是要告诉读者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弱势群体与弱势个体的利益,和关心多数人的利益。
四、拓展提升 (巩固提升学习目标)
1、本文的社会价值在于文章中宣传人本思想,你认为本文的“人本主义”体现在哪里?
参考:本文的人本主义思想首先体现在第一则故事中。作者认为开猫洞应该从猫出发而不是从人出发,这里的“猫”隐喻的恰恰是人,是那些在社会中处于被管理者地位的人,而课文中人则指管理者。在社会的管理体系中,管理者如果能尊重被管理者,从他们的利益出发,就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就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2、本文是一篇立论,你认为用哪一句话来表达中心论点最合适?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故事里面有道理。)
故事里面有道理分论点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分论点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3、与你的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大猫和小猫的对话,然后想想作者的这一番想象,从语言的角度上看,有什么特点?
参考:大猫小猫的对话想象丰富,这样使文章的语言幽默,生动,读来娓娓动听,充满情趣。
4、各小组提问题,并互相解答问题。
例:“楚国式”是指什么?(门以人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齐国式”是指什么?(门以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总结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通过本文,学生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五、随堂检测
1、本文的作者是,笔名是 金克木,是我国家,著名的 文学家、学者。主要作品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学论集》,译作有《代致呵利三百咏》、《莎维德丽》、《梵语文学史》等。 2、晏子,字平仲,春秋 时期 齐国的大夫。
3、本文从 牛顿开猫洞 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城门联想到 文庙的门 ,从 文庙的门 联想到文庙的桥,从文庙的门和桥联想到现在的北大的门和桥 ,思路流畅,结构清晰。
4、解释词语
前呼后拥:
名满天下: 徒步:
5、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三百年前,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 ( 反问 )
(2)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要以我为主。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拟人 )
(3)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设问 )
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都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6、下列问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D、是反问 )
A.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B.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
C.若是各有一洞呢? D.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
7、“门以人为准”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吗?为什么?
参考:不是。作者在这里用了隐喻的手法,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门以人为准”实质是以等级为标准。所以,它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人本”思想的体现。
8、你认为“晏子使楚”的故事真实吗?
参考:两个方面:一是晏子使楚骑马乘车,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二是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
9、怀疑处处有学问,你能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要有见地,有深度、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见解独特即可。)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评: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战象”的意思,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评: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背诵第二、四自然段,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想想这首歌是唱什么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简介锡林郭勒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生字,读读记记。
3、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4、想想:课文主要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哪些特点?
交流反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生词,回顾课文内容:以拉幕的形式一组一组出示词语、句子。
光芒草滩牧民宝镜铃铛花山丹丹花
广阔欢腾矫健安闲满眼绿色一碧千里
铺向覆满挥舞骑马撒欢儿捉迷藏
1.草原上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2.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
3.各种各样的野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2、3两句中有一个多音字:散(sǎn)落、散(sàn)发)
4.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
过渡:
那你们还记得课文是怎样描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吗?
好,快快打开语文书找到课文快速浏览一下找出概括草原特点的句子。
板书:广阔美丽
欢腾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它是个欢腾的世界?
二、理解感悟:
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一)现在我们先轻声自由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这部分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让你从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美丽?
你能分别找出描写野草、湖水、野花的句子吗?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你们找的的一样吗?对不对?
在白板上用红圆圈圈分别圈出野草、湖水、野花三个词语
指导朗读:无论是山岭上、深谷里,还是平原上,到处都覆盖着青青的野草。绿得广阔!绿得美丽!请你自己读读这段话,读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带给我们广阔美丽的感觉吧!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还从哪儿描写草原的广阔美丽?读一读书中的句子。
再出示对比句:草滩上嵌着湖水。
“嵌着”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嵌着”指什么?出示图片:这是一洼什么?这又是什么?这有多少湖水
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让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宝镜的样子、作用,体会湖水的神奇与美丽。指导朗读句子。
野草和湖水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美丽。课文又是怎样来具体描写野花的?指名读一读书中句子。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说的三种花,指图解释。
只有这三种花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在白板上把“各种各样”这个词用红笔画上括号。
学生欣赏欣赏课件中野花组图,谈感受。
过渡:在青翠的草地上,点缀着婀娜多姿的野花,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并指导朗读。
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野草,然后描写了清亮的湖水,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野花,这一自然段是从这三个方面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再看1、2自然段,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么?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里的广阔而美丽。愿意背诵的同学试着把他背下来。
(二)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1)认识过渡段
出示句子:(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请同学们看课文,这句话是文中的哪个自然段,齐读
师:这句话前半句总结了上文,后半句又把我们引到了下文,很自然的把上下文连起来了。你们猜猜下面该写什么了?
为什么说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呢?我们一起来自学第四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用心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场面描写表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汇报交流
这么欢腾的场面你们想看看吗?
播放视频《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看完指名说一说
过渡:草原上这些充满生机的人和动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动物,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也构成了一幅大草原欢腾的画面,令人陶醉。谁能用欢快地声音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品味。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同学们让我们把大草原那美丽、欢腾的场面永远记在心中吧!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
2、(点击白板视频连接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同领略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独特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了那里的民族风情。今天这次愉快的草原之旅就要结束了,在歌声中让我们共同祝愿广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四、作业
1、背诵第2自然段
2、选做:自己或者和小伙伴合作画一幅草原美景图。
板书:
锡林郭勒大草原
野草
广阔美丽湖水
野花
欢腾动物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4、通过拓展阅读深化文章主题,通过打写练习内化文章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面前骄傲自满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2、通过拓展阅读深化文章主题,通过打写练习内化文章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拓展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质疑导入
1、(出示蜗牛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蜗牛吗?
2、大家谈得真好,可是你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蜗牛还长着一对大翅膀呢!看,(出示长翅膀的蜗牛)多可爱的小蜗牛!
3、看到这两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4、今天,我们来看看《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读题。学习生字“奖”,读准三拼音,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
二、初读课文
1、这只小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读书要求
A第一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B第二遍,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C第三遍,用自己的话说说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生字卡
B指名分自然段读
C谈谈蜗牛的翅膀是怎么丢失的吗?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到信息平台自学生字。
2、学生用口诀、谜语、顺口溜识记生字。
3、教师指导书写较难的生字,(翅、蜓、蜜)认识新偏旁(支)。学生当小老师。
四、学生描红,老师巡堂。
五、网上阅读10分钟
学生到跨越式平台阅读有关蜗牛的资料及一些名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我们都知道原来的蜗牛和现在的蜗牛完全不一样。原来的蜗牛是什么样的呢?读读这段话大家就知道了!(多媒体显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学生交流
2、指导朗读(突出“有力”“自由”)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蜗牛不仅能在天空自由飞翔,而且还飞得很快,在一次比赛中捧走了冠军奖杯呢!课文哪些词写了它飞得很快。相机理解“遥遥领先、甩下”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的飞行冠军又怎么会变成现在的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的蜗牛呢?它是怎样变成的?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交流相机理解“天长日久”(提问引导:背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勉强”(找反义词)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蜗牛为什么变成这样呢?看来我们还得回到它得奖后的那些日子。捧走了冠军后蜗牛是怎样做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2、学生汇报,教师相应出示句子。引导理解“得意洋洋”(表情朗读出得意洋洋的样子)“成天、唯恐、生怕”(换一种说法)
重点句子:
可是,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再也飞不动了。
理解“大”和“重”不仅是奖杯本身的大和重,而且还暗含着在荣誉面前骄傲自大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阻碍自己前进的寓意。提问引导:假如蜗牛不把这又大又重的奖杯背在身上,蜗牛会怎样?
3、让我们一起把蜗牛得奖后的所做所想用声音来表达。指导朗读。得意、担心、害怕的心情读出。
五、释放情感
过渡:(相机出示投影)从一个飞行冠军到只能慢慢爬行,从一个金灿灿的奖杯到一块毫不起眼的硬壳。蜗牛的心情又是怎样呢?(沉重)用这样的语气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它心理又会想些什么呢?
1、指名说。
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空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什么?(尽量用上自己学到的名言)(出示蜗牛图)
六、拓展阅读10分钟
过度:老师还有许多关于蜗牛的小故事,以及也有向蜗牛样在荣誉面前由于骄傲自满而影响了自己的故事,请大家到资料城阅读。
要求:边读边想
七、打写(任选一道)10分钟
1、前几天,蜻蜓、蝴蝶、蜜蜂……又举行了一次飞行比赛,小蜗牛背着它的奖杯也去观看了。这次是小蝴蝶得了冠军,小蜗牛看着高高站在领奖台上的小蝴蝶,再看看自己背上的奖杯,小蜗牛想起了很多往事,也有很多话想对小蝴蝶说。它会怎样劝说蝴蝶呢?小蝴蝶又会怎样做呢?
2、原来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告诉我们蜗牛以前会飞是它昨晚做的一个梦,是因为它前天在爬山看谁意志力强的比赛中,它由于坚持不懈,最终爬到山顶而取胜的。而其他的动物都因为半途而废最后都失败了。一早醒来,它见自己满头大汉,看着金灿灿的奖杯自言自语到:吓死我了,我怎么会那么骄傲自满呢?因为我知道……我还知道……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蜗牛的奖杯》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孔子教案——小学语文。
2、 理解本课的重点词语。
3、 学会写摘录笔记。
二、发展性目标
1、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 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叩拜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请同学回答,并顺势引出对孔子的介绍)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答:想。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点问题,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字;自学生字。
3、 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4、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台下同学当评委,看他们读的对不对。
5、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读几遍,纠正发音。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请同学们根据字面意思试着解释一下。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答:2、3句。
2、什么是因材施教?请同学解释一下,老师指正。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答:2、3段。(从而引出对2、3段的研究)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答:4个。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答: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4、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答: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5、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答:不及他们。
6、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问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7、就2、3段的内容,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
8、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三人一组,讨论交流,分别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一定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实事求是的说出同学的优缺点。(讨论后,老师请3-4组同学来回答)
9、大家都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心里话,真好!那么知道了彼此的优点缺点,你们将会怎么做呢?答:……
10、大家的想法非常好,孔老夫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大屏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齐读、分组读、个人读。请同学说说对本句的理解,老师点拨,使学生了解句意。再读。各自背,同位互相检查。
11、“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什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答:……
12、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用两个词概括。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事先师”,他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找出原因。答:一……(第一句),二……(第二句)
14、孔子桃李满天下,第一点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说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哪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例如不同年龄的人上不同的年级,学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因材施教等)
15、可见,孔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人!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答:……
16、整体回顾四、学写摘录笔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本子来,我们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找出你们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到本子上,如果你对有关孔子的知识感兴趣,也可以抄下来,另外,老师课上讲过的有关名句,也可以记下来。
五、作业
1、 生字一个四遍,组两个词。
2、 背过“三人行……”
3、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那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优选”,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学习目标】
1、发现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意。
2、认识9个生字,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3、能看懂图画的意思,能根据图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并乐于与同学交流、讨论。
4、能把自己所画的图画用文字表达出来。
5、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勇于展示课外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识字卡片、词语卡片。
3、竞赛评比用的小红旗。
4、让学生准备展示内容。
【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要引导学生发现: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一样,体会汉字表意的丰富性。
1、激趣:
今天我请了一位汉字朋友,它是谁呢?出示“回”字,用“回”字来组词。
2、引导:
这位朋友要教给我们新的知识,是什么呢?请你读读书上的三句话,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的伙伴。
3、结论: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意思。
4、扩展积累:
引导学生用“打”字练习组词、说句子,进一步体会汉字一字多意的现象。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激趣: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炊具、餐具,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的名称。(课件播放:结合实物出现词语)
2、小组内练习词语。
3、比一比:
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比赛,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好。同学来挑战,看谁最棒。
4、认读生字:
刚才我们认识的词语中有很多要认的生字:(课件出示:灶、铝、锅、漏、勺、铲、壶、汤、碟)
⑴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生字。
⑵ 老师用生字卡片抽查。
⑶ 听字音举卡片。
⑷ 小组讨论交流: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形?
二、读读背背
1、引入: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短短的几个字概括出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2、小组内练习读成语。
3、比一比看谁读得快,读得最准确,记得最牢固。
4、学生自由说成语的意思。
5、扩展积累:
你还能说出哪些成语?
〖口语交际〗
1、看图了解图意:
⑴ 出示挂图,提出要求:
先仔细看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自己看图、理解图意。
⑶ 在小组内连说。
2、续编故事:
⑴ 小组讨论:
如果你是这位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⑵ 列出学生想的办法。
⑶ 评一评谁的办法好。
⑷ 把续编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⑸ 推荐讲的好的同学把故事讲给全班听,评出“故事大王”。
3、扩展延伸:
⑴ 自主画一幅或几幅画,然后再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
⑵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画或写的内容,互相观赏,互相学习。
〖展示台〗
1、小组内展示课外学习语文的成果。
2、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
办一个班级小报展览。
【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中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字“回”。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进而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发展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查字典的方法选择字义,同时也巩固了查字典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过程建议〗
1、出示三个句子,学生自读。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想想“回”字在三句话中的不同含义。
2、自主思考,组内交流。
3、利用工具书,查找“回”字,结合句子,选择正确的字义。
4、回读句子,深入体会。
5、启发思考:
像这样一字多义的例子,你还知道吗?全班交流。
【日积月累】
这项练习由“读读认认”“读读背背”两个部分组成。“读读认认”中安排了表示厨具名称的八个词语,里面包含着九个生字的识读任务,在认读中丰富学生的汉字积累和生活经验。“读读背背”安排了团结合作,取长补短,错误思想方法、学习四个方面的十六个成语的积累。教材归类安排,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非常有利。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组织好教学。
〖过程建议〗
一、读读认认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些厨具吗?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些名字中提到的生字你们都会写吗?
2、出示八个词语,让学生猜读生字,然后加上拼音,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组内互读,正音,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字跟偏旁有什么关系,进一步理解字义。
4、组字游戏,巩固生字识记。
二、读读背背
1、分组出示四组成语,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每组中的四个成语有什么联系?在组内试着说说每个成语的意思。
2、组内互读,正音。借助同学的交流和工具书,弄懂成语的意思。
3、比赛读成语,比比看谁读得准。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成语。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以连环画的形式,引出了一个“自我保护”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思考图中小朋友应如何做的同时,生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教学中要从看图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图意,再联系实际生活,挖掘学生的认知,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指导学生的生活。
〖交际准备〗
1、课前布置两名同学练习表演教材图中的内容。
2、将学生他成若干小组。
3、准备画画用的彩笔和画纸。
〖过程建议〗
1、表演:
两生表演教材中插图的情景,学生边看边想,弄清故事情节。
2、续编:
如果你是故事片的小朋友,你会怎样想?怎样做?把自己的想法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教师要相机引导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如:外面来的是熟人?外面来的是陌生人?你分别应该采取怎样的做法。
3、续演:
组内合作,续演故事,分组展示,师生欣赏,共同评议。
4、感悟:
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交流,以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
5、画写:
学习前面的形式,自拟内容,画一画,写一写。组内交流共同评议,选出优秀的,在全班展示。
【展示台】
本次展示台以“猜谜”为线索安排了“填字游戏”和“谜语展示”两部分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进而体验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课外搜集、学习的热情。
〖过程建议〗
1、出示“填字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把词语填完整。
2、组内合作互读,检查。
3、引导学生观察所填写的字,进而发现“新世纪”“我能行”六个字。
4、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趣味性。
5、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谜语,小组互猜谜语。
6、集体猜谜比赛。
7、启发学生课处汇编成“谜语集”。
教学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精选难点:识字和积累谚语
精选重点:写字,尤其是“北“的字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谚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知识,而且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它交上朋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的讲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教师注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教师发字音,请小朋友赶快找出来。(也可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后,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文,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二、写字教学
1、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北”字,谁来提醒小朋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北的反义词是什么?(南)你会写吗?你觉得哪里最容易写错?(注意里面不是羊)
3、学生描红、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总结、表扬写的好和进步大的孩子。
三、自读课文
四、布置课下收集谚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自读生字。
2、教师指名、齐读。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整体感知谚语的特点:这些谚语读起来押韵,像诗一样,很美)
(2)自己读一读,感受感受。
2、理解课文内容。
(1)多媒体课件演示夜空月相变化的过程。
课文中哪一句说的是这个情景?(师解释农历、娥眉、团圆)
(2)第二句:结合观察课文插图,了解“北斗”,简介北斗星的指向。
(3)读第三、四句,知道“蜻蜓低飞”、“大雁北飞”、“燕子南归”都与天气变化有联系。让学生通过读文,自悟上述现象各预示了哪些变化。
(4)学生自读领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5)朗读课文。
三、积累
1、记背本课谚语。
2、交流收集到的其他谚语,并说说谚语的意思。
一、复习
1、把jqx三张卡片发给学生,老师读,拿卡片的同学上讲台领读。
2、jqx与u相拼时要注意什么?(去两点)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刺猬老师在教四个小刺猬认读字母。四个小刺猬学得很认真,纷纷举手要求认读,它们要认读哪三个字母?)
学生回答时,相机出示zicisi
2、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四只小刺猬,一起学字母。老师领着念,学生跟着读。
3、告诉学生:黑板上得3各歌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得内容。
二、教学声母zcs。
1、字母z,音节zi
(1)教学声母z的读音
a出示表音表形图一
图上画的是谁?她拿了个什么?(要求用一句话说出来)小女孩手里拿了一张数学字母2的卡片。
B出示声母z,告诉学生:z的读音和写字的“字”、字母的“字”读音差不多。
C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读z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憋住气流,然后舌尖稍微放松,让气流挤出。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字形及书写:
说说z的样子,引导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像数学中的“2”)“像个2字zzz”。看z有几部分组成,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3)教学zi及其四声。
Az有个特好的朋友叫i,出示音节zi
B告诉学生:i在zi中不讲话,是哑巴,它和z组成的音节zi,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只要将z的音读得长一点就行了。
C领读、齐读、指名读。
D比较z和zi发音方法的异同。指读z和zi的卡片。教师发音,学生判别,拿卡片领读。
E出示zi的四声,学生自由练读,引导用它的四声练习组词。
物资姿势;紫色子女;写字自己
2、字母c,音节ci
(2)教学声母c的读音
教学目标:
1、知道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要尊敬国旗,培养学生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的习惯。初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2、学会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和“升国旗的时候,我们要立正脱帽敬礼”两句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国旗。
看,黑板上挂着一面什么旗?
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看课本上的图,说说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这节课我们上入学教育听话说话第二课,要认识国旗,学习升国旗时向国旗立正、敬礼。还要学会说三句话。
1、我们的国旗是什么颜色的?
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这表示它是由许许多多英雄的鲜血染红的,红色代表革命。
2、旗面上有什么?
旗面上有五颗五角星,所以我们的国旗又叫五星红旗。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谁知道,大五角星代表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代表全国人民大团结。全国人民向着共产党,全国人民热爱共产党。
4、练说话:“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指名说、“开火车”说)
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指名练说)
二、热爱国旗。
1、想一想,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国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国旗代表国家,五星红旗代表中国。
2、回忆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为国夺得金牌,在升旗仪式上,热泪盈眶的情景。
3、国旗是代表我们祖国的。爱国旗就是爱祖国。
练说话:“我们爱祖国。”(指名说,走上讲台有感情地说,集体说)
4、我们小朋友都爱国旗,下面一起学一首儿歌:
国旗国旗我爱你,鲜红的颜色真美丽,
国旗升起我敬礼,全国人民热爱你。
(边做动作,边跟着老师念)
三、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
1、课本上的小朋友升国旗时是怎样做的?
小朋友们都站得很正,小眼睛看着国旗,还向国旗敬队礼。
我们一年级小朋友没有挂红领巾,升国旗的时候要立正,行注目礼,小眼睛一直看着国旗升到旗杆上。
2、练说话:“升国旗的时候,我们要立正敬礼。”(指名说,同桌互说)
3、看课件中的小朋友怎样参加升国旗仪式。
你听到了什么?
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4、学生练习升国旗时行注目礼(奏国歌)
(两人示范,同桌互查,全体练习)
四、总结。
这节课大家都学得很好,不但认识了国旗,学会了升国旗的仪式,还学会了说“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我们爱国旗”、“升国旗的时候,我们要立正、敬礼”这三句话。我们学校每星期一早上都要举行升旗仪式,老师相信,以后的每一次升旗仪式,我们小朋友一定回非常认真的。因为我们小朋友个个都爱国旗,爱祖国。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同学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二年级同学很少有人去过台湾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这里有所了解。课前教师要安排同学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并拓展文本,开展“宝岛台湾知多少”的实践活动,提高同学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
自主感悟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同学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或图片、音乐磁带、师生搜集的台湾和其他风景区的资料。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展示交流:
出示日月潭的风光图片:这是什么地方?
(假如同学不知道教师就直接告诉同学,这里就是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
(板书课题)
你们对日月潭了解吗?把你课外搜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同学对日月潭的向往;交流与展示,培养了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
2、谈话质疑: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
(同学畅所欲言)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板书课题)
师生在地图上找到台湾的位置。
师: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
(根据同学的疑问教师进行梳理: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里的风光怎么样?)
学会质疑是提高读书质量的有效手段。虽然这些“疑问”开始时是杂乱无序的,但是教师一定要维护同学质疑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并结合同学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和整理,将最有价值的问题出现在同学面前,使他们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提高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二、课堂预习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预习提示单,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预习提示单一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交流识字方法,注意“薄雾、茂盛、朦胧”等字的读音。
3、开展识字竞赛,看谁读得准读得快。
4、开展读课文比赛,看谁读得通顺,没有错别字。
2、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提示开始预习吧!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三、检测。
1、轻声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志。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没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
阅读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通过同学反复读文感知,既巩固了识字,又提高了朗读水平,培养了语感。
3、识字
(1)小组内由组长带领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后鼻音“朦、胧、境”,前鼻音“环、隐”,还要注意“绕”读第四声。
(2)组内自主识字交流:
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
鼓励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熟字加偏旁、猜字谜、联系生活经验等。
4、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
夺红旗──抢摘“丰收果”──竞猜。
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教师充沛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同学交流识字经验,在游戏和活动中巩固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四、交流问题,导学难点
1、默读课文,考虑:
自身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2、同学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第一自然段写日月潭的位置;第二自然段写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三四自然段写那里的秀丽风光。
自身提出的问题让同学通过自主阅读尝试解决,利于提高读书效率,享受阅读的乐趣。久而久之,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引导同学走上良性的阅读轨道,为同学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解决预估问题:
1、日月潭的位置:
⑴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练习说话:日月潭在……
第一句话说日月潭在台湾省,第二句说它在台中和近的高山上。教师引导同学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群山环绕”和“名胜古迹”的意思。
2、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⑴ 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写名字由来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⑵ 结合朗读,教师画出日月潭的平面图,同学画出日潭和月潭的位置。还可以让同学自身填空:
湖的北边像( ),叫( );湖的南边像( ),叫( )。
⑶ 比较感知,指导朗读:
① 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② 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弯弯的”写出了月潭的形状,太阳虽然不会变,但“圆圆的”可以跟“弯弯的”对应,读起来有美感。通过比较同学体会到了准确用词的好处。
读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状特点,使人明了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
⑷ 引导同学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日月潭名称的来历。
交流是检查同学与文本对话阶段性效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同学会不时修正自身的认识与理解,使同学充沛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乐趣。
六、练习
1、背诵
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背诵一、二自然段。
(看图背诵──想象背诵──根据板书背诵)
2、结合插图让同学用自身的话介绍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
七、书写
1、学习书写:
岛 展 环 绕 建 纱
教师根据实际重点指导:“展”字竖提左边不要多一撇,“建”字的偏旁要与走之儿区别。
2、同学练习书写,师生一起评价,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认读词语卡片:
猜词卡──以打擂的形式抢读。
2、分组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二、交流
1、默读三、四自然段,划出自身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2、交流自身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多媒体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湖面上飘荡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看到“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运用多媒体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意想,让同学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藏,有效渲染了气氛。
三、朗读
1、指导读文:
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江、隐隐约约”读得轻一点。
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时,音调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艳丽之美,第二句要舒缓,声音较虚,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
2、同学练习读──范读──配乐读。
四、读思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吸引”的意思。
2、根据教师的提问,同学读最后一句话:
⑴ 什么吸引了游人?
(突出“风光秀丽”)
⑵ 日月潭吸引了谁?
(突出“中外游人”)
⑶ 日月潭吸引了多少中外游人?
(突出“许许多多”)
阅读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采用问读的方式让同学带着自身的个性与情感进行个性化朗读,注重了同学对文本的多元化感悟,增强了他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配乐朗读全文。
五、背诵
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中喜欢的局部。
六、实践
1、交流日月潭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日月潭,争做最佳“小导游”。在给同学作介绍时,力争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2、办个“宝岛台湾知多少”的图片展。把搜集来的图片配上简要的说明,办个小展览。
(挖掘课外资源,拓展文本,进一步激发同学探究的兴趣,使同学与文本的对话更加深入)
七、写字
1、同学观察其他六个字的写法,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强调“隐约、茂盛、省”中“`”的位置和写法,同时重点指导:
隐:左窄右宽,右边“急”字中间的横不要超出右边的折笔。
茂:关键是下边的“戊”字,斜钩要有力度,右上的点不可漏掉,中间不能加点(与“戌”不同)。
省: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3、同学再写,体会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律。
4、班级展示同学作业,评选“小小书法家”。
引导同学发现生字的规律,大胆进行书写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了写字教学过程的实效。观察发现,书写评议,充沛发挥了同学在写字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同学的写字能力。
板书设计
9 日月潭
日潭 像太阳 清晨 隐隐约约 倒影
名字的来历 : 月潭 像月亮 美景:中午 清晰
雨天 一片朦胧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群山环绕:指日月潭四周有很多山,被群山包围起来。
名胜古迹:指前人遗留下来的建筑。
朦胧:模糊不清。
仙境:指传说中神仙住的环境优美的地方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了解西柏坡及其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柏坡这个地方的特点和变化。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5)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家乡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能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家乡吗?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个小朋友的家乡,他的家乡叫什么名字呢?(教师板书课题)
4.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课题。
5.指名读课题,然后齐读课题。
6.现在,你们知道这个小朋友的家乡在哪儿吗?
7.导入:西柏坡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呢?读了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15)
1.教师范读,学生装一边听一边找生字。
2.反馈找生字的情况。
3.认读生字。
(1)小组内自主学习生字。
(2)指名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
(4)游戏巩固。
4.朗读课文。
5.学生自由读,把课文读通顺。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10)
1.教师出示体现西柏坡这一地方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了这个地方的什么特点。
2.指名看图反馈。
3.教师导读:那么课文是臬介绍的呢?请小朋友们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西柏坡这一地方特点的语句。
4.指名反馈句子,集体读一读。
5.深入理解句子的内容。
(1)指名读,其它学生评议。
(2)指名说一说,读了这些句子后,你对西柏坡有什么了解。
(3)教师小结并板书:
石头多
山窝窝用石磨、石碾
(4)教师出示石磨、石碾图,让学生感知石磨、石碾的样子。
(5)让学生说说石磨、石碾可以用来做什么?
(6)反复读中感知,指导学生读出热爱、自豪的思想感情。
6.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1)教师出示句子:“石磨边走出了新中国”指名读,集体评议。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讨论、交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集体反馈,教师适当引导。
7.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四、熟读课文,复习生字(5)
1.自由大声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出示课后第二题,学生读一读。
4.要求学生照样子组词。
5.熟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认读。
五、布置作业(5)
1.认读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西柏坡
bǎi柏 pō坡 xínɡ行
一、揭题:
1、同学们,你们了解卫星是怎样上天的吗?讲解有关卫星是被火箭送上天的相关知识。以及火箭的规格,随着科学的发达,卫星越造越大,为提高运载能力,在火箭底部捆绑上几个装有更多燃料的助推器,以增大运载能力。
2、课题《新的跨越》中“跨”字是什么意思,“跨越”一词又可以怎样理解?这是一则消息,我们从上节课就已经知道,阅读一则消息应从标题开始,那么看了这一标题,你有什么样的问题要问呢?
3、带着问题轻声读课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这是一次“新的跨越”。
二、学习生字词语
1、指名读生字,要求读准每一生字,尤其是“碌”字,不要跟“绿”字混
2、读读课后词语。
跨越自行研制醒目忙碌陆续烈焰苍穹天际
解释“忙碌”中的“碌”字,“苍穹”中的“穹”字。结合课文理解“自行研制”体会我国的航天科技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3、提出在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三、学习内容。
1、回顾学习消息的方法:先看标题,再看课文开头,最后想这则消息有什么作用。
2、了解大意。刚才我们已经看了标题,这一标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课文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这个题目的意思?
3、那么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哪一部分中找出答案?
4、学习第一段:先划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再划出事情发生的地点,最后划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5、据回答板书:时间:北京时间七时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事情:我国自行研制蝗“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将美国制的通信卫星准确、顺利地送入预定轨道。
6、其中开头黑体字部分你是怎样理解的?(是新华社报道的这则消息)
7、知道了这个消息,你的内心有何感想,为什么?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完成作业本第一、二题。
3、说说读消息的方法。
如果您有兴趣深入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教案”,非常建议阅读这篇文章,但请注意本网页提供的资讯仅供参考,请谨慎处理。通常,老师在推出新的课程时会准备一份教案和课件,而在教案和课件中,知识点的设计尤为重要。教案作为建立高效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石之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来自简笔画掌握一个多音字。
2.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3.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会运用联想的方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丰富文章的思想。
1、以欣赏荷花录像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到祖国北方遥远的边境,观赏了一塘美丽的荷花,这节课,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再次走进荷花的世界吧!
2、播放荷花录像,学生欣赏。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
1、同学们,我觉得你们都很了不起,能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作者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打开语文书,读一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边读边拿笔勾画出描写荷花、荷叶的句子,把它多读几遍,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互相交流: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重点句;
“又走十步,果然见到由绿色的芦苇、蒲草围绕的宝葫芦形的湖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叶,大的赛过磨盘、芭蕉扇,小的如茶碗、酒杯。”
学生交流: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大荷叶比作磨盘和芭蕉扇;小荷叶比作茶碗、酒杯,从这个比喻句中能体会到荷叶的形状很美和大小不依?并指导读一读这句话,将体会到的美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浮在水面的圆圆荷叶密密层层,叶子上凝聚着水珠,晶莹剔透,光彩四溢。”
指导学生感受从“密密层层”这个词中体会荷叶很多,并想象“叶子上凝聚着水珠,晶莹剔透,光彩四溢。”是什么样子。
“叶子之间,点缀着三角形的菱角叶,是淡淡的嫩绿颜色。”
这句话主要写了荷叶的颜色。
这几句话都是描写荷叶的,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的,才是荷叶这样栩栩如生,仿佛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观察描写非常有序,先写荷叶的形状、大小再写荷叶多,有露珠的荷叶什么样,荷叶的颜色。在描写中运用了修辞方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作者笔下的荷花又是什么样的?
1、师过渡语;
读得多美啊!是的,这么多的野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师范读第三段)
3、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是她为我们造就了这么美丽的画卷。请你们把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试着把这一段背诵下来。
满塘的荷花虽美,但也并不希奇,作者为什么却对此拍手称奇?令作者称奇的仅仅是荷花的美吗?(是荷花坚强的品格)
荷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可能是那些原因?这是作者的——联想,那么请同学们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还有哪些可能?
白天的野荷塘是这样美不胜收,那么夜晚的野荷塘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去欣赏那里的“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让学生知道阿凡提是个聪明过人,乐于助人的人。
什么事吗?
二、学习新知。
1.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a.轻声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画出穷人是如何恳求阿凡提,以及阿凡提是如何说的相关语句。
b.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抓住“恳求、爽快、一口答应”等词语深挖人物性格特点。采用换词的方式进行,并分角色朗读,指导朗读。
2.学习文章第二部分。
a.轻声读这部分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线条画出阿凡提、卡子和巴依的不同表现。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b.感受卡子对待巴依和穷人的不同态度,你如何评价卡子这个人。指导朗读。
c.面对卡子和巴依的逼迫,阿凡提又有怎样的表现?
d.此时,阿凡提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
三、思维拓展。
怎么样的表现?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同学们像阿凡提一样把帮助别人看做是一件快乐的事。用心去帮助更多的人。
本单元的课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讲述的都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这些文章之所以有如此强的魅力,在于作者捕捉了这些人物最富表现力的细节材料来抒写情感的缘故。因此,本次作文引导学生意识到选材在作文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活和书本是积累材料的重要源泉,选择材料有哪些误区?怎样围绕中心处理选定的材料?
曾经有这么一幅描写写作文时愁苦情形的对联,让人忍俊不禁。同学们来看看,上联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下联是: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横批是四个字:写不出来。看了之后,同学们有何感觉?的确,写作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也不是无路可循的。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写得得心应手的话,也许就能更多地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了。
同学们写老师的周记的内容大多是:
2、听课时,生病了,老师给药学生,并告诉良方。
3、失败了,老师一番在情在理的话,学生感激不尽。
三、新课指导,回顾新学期第一单元学的课文,谈谈这些文章为了写人选了哪些材料?
1、对比同学习作和课本选文在选材方面有什么不同?
当当当……时针已经走到10点了,我还坐在电视机旁津津有味地看《镜花缘》呢!在一旁织毛衣的妈妈叫我赶快睡觉去,可我却无动于衷。
时针又转了一圈,我仍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视机前,这回妈妈可真生气了,站起来推了推我。我说:“等一会儿,再看5分钟。”可妈妈却不留情面,上前就把电视机关了。我想,不让我看我偏看,“啪一”电视机又被我打开了。接着就听“啪啪”两声,妈妈给了我两个耳光。我猛然一抬头,发现**的眼里充满了怒火。我说:“你凭什么打我?”“凭什么?凭我是你的妈妈,凭你顶撞我,凭你不听话!”妈妈愤怒地说。
我捂着脸跑回了房间……
夜深了,我却没有睡,还在哭泣。我忍受不了**的严厉,我是她的心头肉,她怎么忍心打我?总之,我觉得妈妈就是不对,不该打我。
想着想着,委屈的泪水又涌出了眼窝儿。
这时,门开了,妈妈走了进来。我赶紧用被子蒙上了头,闭上眼睛,强止抽泣,怕被妈妈看见。妈妈进来后,把我身下的被子掖了掖,又把头上的被掀开,摸了摸我的脸,小声地说:“娇,妈也不想打你呀,你一向都很听话,可今天……唉,这怎么不叫妈妈生气呢!你眼睛近视的度数够高了,再看电视不就完了,原谅妈妈吧!妈妈也是迫不得已的。’俗话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这时,一颗“珍珠”打在了我的脸上,顺着面颊流到了嘴里,好“甜”的“珍珠”呀!不知什么力量把我一下推起来,扑进了**的怀里,发自内心地喊了一声:“妈妈,你是我的好妈妈!”
是呀,母亲就是这样平凡,母爱就是这样伟大,不需从惊天动地的事中体现出来,也不需要物质的交换,而是靠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这时,我耳边响起了一首熟悉动听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2、你如何理解文章结尾?
3、本篇主题虽不新奇,但却能给人以亲切、新奇之感,为什么?
4、教师小结:
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写出新意呢?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本有许多无心的举动,凡此种种,都是写作的极好素材,这些曾经让你心动的时刻,你是否留心去把握了呢?正如乔治·桑所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1、“母爱”这个话题是古老的,是永恒的,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
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历中上描写母亲名篇名句有很多。你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2、由此可知,除了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我们还能在哪里寻找素材呢?
3、总结:阅读是我们寻找素材的另一个重要源泉。鲁巴金曾说过:“读书
就是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每个人的阅读爱好有着独特的个性特色,这也会使得我们的作文材料五彩缤纷,各具个性。
同学们,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充满激情的,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感情丰富,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人。每当我听到《**的吻》这首歌时,我就会想起儿时的点点滴滴,心里就很有种创作的冲动,想写点什么去赞美一下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美妙的歌曲,捕捉与母亲相处最心动的一刻,用最优美,最诚挚的笔触将它记录下来。
1、《母爱》。
2、《妈妈,你听我说》。
《班长的苦恼》
教学要求:
1、认识两个生字,积累“苦恼、绝交、屋顶、掀掉、过错、影子、静悄悄”等词语。
2、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4、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小干部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小干部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教学具准备:
黑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引入。
1、板书:苦恼 读词语,理解词语:苦恼—苦闷(痛苦烦恼) 那么,谁会有苦恼呢?
2、同学们,你有什么苦恼吗?(学生自由发言)
3、你们知道班长有什么苦恼吗?(学生自由发言) 请班长来讲一讲他的苦恼。
4、诗人柯岩也写过一首叙事诗《班长的苦恼》,今天让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 补充完整课题: 8班长的苦恼 齐读课题。
二、朗读感悟。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位班长有什么苦恼?)
2、这首诗中的班长,究竟有什么苦恼呢?默读整首诗,交流。
板书:整个中队不约而同与之绝交
3、为什么全班同学都会一起与这位班长绝交呢?指名分节读这首诗,交流。
4、如果你是班长,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板书: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5、正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三、语言拓展。
1、在平时学习生活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与同学相处呢?(学生自由发言)
2、师: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平等,并且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这样做,才能使集体更有凝聚力,让我们学习得更快乐!
四、布置作业
询问一下你身边的人的苦恼,然后想办法帮他解决。
板书设计:
班长的苦恼
——整个中队不约而同与之绝交
要公正、无私地处理问题
教材分析:
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都来源于自然界,科学家从自然界中动物的活动获得了有益的启示,从而发明了一些东西。《人类的“老师”》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发明飞机的曲折过程。发明飞机才1,但在这之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科学家们从鸟飞翔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又从蜻蜓翅膀上的厚斑找到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因而造出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提高了飞机的飞行质量。课文还介绍了人们从鲸的形体受到启示,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用手握鸡蛋,发现鸡蛋不易碎受到启发,建筑师设计出了“薄壳结构”的建筑。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在学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对于一些不明白的词语或专用术语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构想:
本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师要从整体出发,紧扣重点语句,挖掘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1、自由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3遍,记住字形。读词语2遍,准备听写。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准备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向老师、同学请教。
④准备交流初读收获、疑问。
2、指名4人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他同学写在自备本上。
3、指名读词语,齐读。
4、提出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教师适当指导。
(1)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
(2)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理解“轻而易举“)
(3)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倒装的因果句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
5、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或开火车读课文。读完一节,评一节;正音、指导停顿;个别句子领读、齐读。
1、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了“人类的‘老师’是谁”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1、2自然段。
2、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老师?课文哪些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3、4、5、6自然段。
在学生朗读每节后,做总结,并板书:
3、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这是一个感叹句,是作者通过这些具体例子说明后,发出的由衷的感叹。(与文章的开头联系起来,体会首尾呼应的特点)
4、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等六方面的例子。比较一下,这六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教师讲解两种写法:具体介绍、简单列举)
提示学生可以采用两种句式:
(1)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2)人们模仿……(制造)出了……
五、指导生字书写。?
1、自由记忆生字字形。
2、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读课文,至少2遍,争取读出感情(并试背、试默写)。
精读课文,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学生回答)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卡片: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
(9)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出示: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第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人类认真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我们人类从1903年到现在起,只花了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啊!
(14)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段动画,可惜是没有声音的,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出示图片)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呢?(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 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5)出示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建筑还有许多。(图片欣赏,教师稍作讲解)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3、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出示第六段,一起读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你们觉得这个自然段跟课文题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3)学生自读课题和一二两节,讨论交流,体会前后呼应的写法。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想干什么?
2、看来大家对……发生了兴趣,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多关于……的知识,老师送几个网站给大家,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投影网站)
作业设计: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搜集有关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下节课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维护动物。
2、认识本课生字,能准确认读。
3、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动物与人互相依存,有维护动物的意思。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动物的拍手歌好吗?(打开书)
2、将生字圈出来并大声读一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再读课文,巩固字音。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文中都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动物?请你默读课文,画出动物的名字。
3、同学们都查找了动物的资料,你们愿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大家都准备了动物图片或头饰,假如你就是这种小动物,请你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自身好吗?
(1)在组内介绍资料,交流。
(2)各小组推荐展示。
4、听了大家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5、除了文中介绍的几种小动物以外,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都很有趣,有意思,我们也来听听它们的介绍好吗?(指名介绍)
课文以拍手歌的形式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你们愿意两个人拍手读读吗?(两人一组拍手读)
(四)总结:
地球是人类与动物一起的家园,动物与人类互相依存,维护动物是我们的责任。
(五)实践活动:
根据课后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讲卫生的拍手歌,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拍手歌在全班展示。
《莫泊桑拜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讲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莫泊桑三次去福楼拜家中求教的情况)
3、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默读课文后回答。
1)朗读第一句:“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①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②从他直截了当地说,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2)朗读第二句:“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①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莫泊是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福楼拜讲的这句话,想象福楼拜那娓娓道来的样子,对“滔滔不绝”加深感悟。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结合幻灯片,将师生对话的情景再现出来。
3)朗读第三句话:“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①为什么说这句话在这段中最关键?下面的哪些话分别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②这些再次说明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指导朗读。
4、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
(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方面去努力。)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莫泊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讨论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请学生上台各抒已见,师适当表扬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2、朗读课文。
小学英语说课稿
● Good morning, my dear judges.I am No.28.I’m glad to interpret my teaching design here.The teaching content is Part A Read and write,Unit 2 of PEP Primary English, Grade 5.The topic of this unit is My favorite season.Now, I will explain the less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1.Firstly, let’s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The lesson is a new period of Section A.It includes 2 parts: a passage and three related questions.In part 1,it is a converation ,and there are two persons talking about the season they like.In part 2,there are 3 questions,it mainly ask students to answer them after learning the passage carefully,and it can help the students review the knowledge of this lesson.2.Secondly, it is about the students.Our students are in Grade 5.They are active, curious, and interested in new things.And they have already mastered some basic English background knowledge after learning English for several years.So the teacher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m, providing them the chances of using languages.3.Thirdly, I set the following aims.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ad, recognize, and use
these words:
And, these sentences: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Ss can understand the passage and get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the
passage through attentive listening and reading.Ss can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make a new conversation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In this lesson, the emotional aims are:
to foster Ss’ consciousness of good-cooperation and proper
competition
to help Ss cultivate their abilitie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independently.to make sure that Ss can use the target languages correctly and skillfully.to develop Ss’ interests in English.The difficult points are: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new words and the use of the new sentences
4.Fourthly, it talks about teaching methods.In this lesson, I will mainly use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PR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5.Fifthly, let’s focus on the teaching procedures.I will finish the lesson in five steps.It will cost about 5 mins.After greeting with the Ss, I will begin the lesson by singing the song together with the Ss in order to help them form a better English learning surrounding ,and it provides situations to review the learnt knowledge for
the next step at the same time.It will cost about 15 mins.Firstly, after teaching the students the new words, I will encourage them to read the words by competition.We will praise the one who reads the fastest and the most accurate.Of course , I will never forget impart the knowledge of pronunciation rules in teaching the new words.And then, turn to page 18,let’s focus on the passage.And I will ask them to underline the key sentences of the passage at the same time.After learning the passage , I will let them read after me in order to make them read it fluently.And I check them to read it in pairs.And then, let them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of the
passage.It will cost 10 mins, due to the Ss’ age, I set a situation of the seasons by showing some pictures on the blackboard to let the students describe.I ask them to focus on the passage again to draw the whole Ss’ atten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age, and let them to find the desciption words about the seasons as quickly as possible.And then, I encourage
them to put up their hands to write their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It will cost 7 mins.In this step, I will give Ss a free space to show their abilities.I will show the pictures again, and then let them discuss the topic in groups ,and encourage some groups to show their ideas in front of the class.The activity is to develop Ss’ abilit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heir abilities of cooperation will be well developed.Making a new dialogue is to check if Ss can use the target languages correctly and
skillfully.It will cost about 3 mins.In this step, I will guide the Ss to conclude what they learnt today and then , place the homework.6.Now, this is my blackboard design.That’s all for my teaching design.Thank you a lot for listening.(GONG)
小学语文访谈《恐龙》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课学习10个生词,理解由生词组成的单词。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状和生活习性。教学难点: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课文介绍了哪些恐龙种类及其特点,并了解课文如何详细描述它们的特点。
教学过程: 1. 揭示主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本是关于一种大师,他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爬行动物,请猜猜这是什么动物,2。这段文字是基于这种动物的名字。看到这个话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词汇。
自由轻柔地阅读课文,画出不熟悉的单词和单词。能够读写网格中的生词;能读出格子前面的生词。查字典并使用上下文或看插图来理解单词的含义。 2.检查自学效果。
显示生词和生词,并按名称和一起阅读。
引导观察字形,理清每个生字的结构和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有重点地写。名称在上下文中解释单词。一起读生词。
3.尝试单独阅读课文,要求发音准确,句子完整。 4. 在自然段落中按名称大声朗读文本。 5. 阐明层次 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对文章进行分段。
第一段解释了恐龙的寿命、优越的生存环境、广泛的活动范围和数量众多的恐龙。第二段介绍了恐龙及其近亲的种类和生活习性。第三段恐龙消失了,但原因仍然是个谜。
6.老师总结:恐龙是2亿年前地球的主人,属于爬行动物。它们与神话传说中的“龙”毫无关系。 恐龙有很多种,一般有大有小,生活在陆地或水中。它在大约 600 万年前消失了。文章标题用“恐龙”直截了当,既能突出文章所描述的对象,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引言的第一自然段命名阅读正文。 2 / 15
告诉我,从这段自然通道中你知道了什么,并引导学生把握“两亿年”、“大片”、“密集”和“到处漫游”、“遍地世界”等词来理解恐龙的长寿、优越的生存条件、广泛的活动范围和数量众多。
指导学生情绪化地大声朗读。一起阅读。四、作业布置 1、展示生词。 2. 解释生词的要领。 3. 学生画红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5、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长篇电视剧吗?这三国指哪三国?这里边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能跟大家说说吗?
《三国演义》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由于各效其主,为了领土的大小,他们之间进行了无数次的生死搏斗。每一次战役都充满了智慧的较量与实力的比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演义》中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
1、出声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课题的含义。
4、检查学生的对课题的理解:
(1)“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2) 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5、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 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能否用课文中的话告诉大家)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3) 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却拥有80万大军,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5) 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7) 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却拥有80万大军,周瑜利用火攻的办法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的前4个自然段。
1、赤壁之战,曹吴两军兵力如此悬殊,周瑜却可以反败为胜,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选用了好计策,火攻的计策是谁想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计策?
找到段落,画出重点的句子。
黄盖认为火攻很有把握,应该怎样对都督周瑜说呢?读一读。
2、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非做船不可”怎样理解?
3、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要渡过长江不可呢?曹操想夺,东吴肯拱手相送吗?
5、课文前三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起因、战前准备、对策)
6、自渎课文前三段,按课文的顺序复述这三段的内容。
一、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
1、周瑜同意黄盖的计策吗?既然说火攻是个好主意,为什么还得想个计策?(计划周密)
2、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说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3、汇报交流:
(1)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解词“自不量力”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骄傲轻敌)
(2)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 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
(3)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划出描写东南风的句子,探讨风与火、船的关系,火借风行,风助火势、风推船移――天时)
指导读6-8,读时讲“眺――望”,“果然”用在什么地方,你试着用一次)
(4)点火烧曹军,为什么在两里处点火?(欲防不能,措手不及、火势旺盛――地利)
(5)结果怎样?理解“不计其数”
读9-10段,注意读出场面来。
(6)火攻到此结束没有?周瑜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丢盔弃甲”表面是说――,说明当时的场面―――)
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对比的意味。
(7)再读故事,复述给同桌听。
(8)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2、曹操要想取胜,必须―――
四、写作顺序指导: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火攻计策实施用什么顺序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情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我们在作文时也要做到叙事清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去写。
五、自由读课文,读你喜欢的部分。
六、布置作业:把“赤壁之战”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读三国故事。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59591.html
上一篇:祝福考试通过文案
下一篇:村委述职述廉报告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