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古诗《八阵图》教案

古诗《八阵图》教案。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教师个性化教学和授课能力的有效展示。感谢阅读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整理的“古诗《八阵图》教案”,所有提供的建议仅供参考最终决策需要您自己做出!

古诗《八阵图》教案(篇1)

古诗《八阵图》教案是一项关于教授和研究这首古诗的计划和指南。这个教案旨在通过详细而生动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八阵图》这首古代文学作品。


《八阵图》是一首流传于中国古代的诗歌,由南朝宋代的文人、书法家和诗人曹操创作。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战场上的阵法,以及其中士兵们的英勇和奋斗。它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独特的构图,刻画了一幅逼真的战斗场景。


教案的第一部分将对《八阵图》的背景和作者进行介绍。学生将了解到曹操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军事才能的历史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介绍曹操的背景,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他创作这首诗的目的和意图。


第二部分将对《八阵图》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诗中展现了八种不同的阵势,包括锥形阵、锁阳阵、龟背阵等。通过分析每种阵势,学生将熟悉不同的军事战术和策略,并了解到曹操在战场上的智谋和决断力。


教案的第三部分将注重对《八阵图》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将学习和理解古诗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通过这种分析,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曹操在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部分是对《八阵图》艺术价值和影响的讨论。学生将了解到《八阵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对其艺术价值进行评价。他们将探讨这首诗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贡献,以及它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教案将提供相关的课堂活动和讨论话题,以加深学生对《八阵图》的理解和欣赏。这些活动可以包括诗歌朗读、讨论小组、写作练习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力和理解力。


《八阵图》教案将成为学生学习和理解这首古代诗歌的重要工具。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并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力和兴趣。同时,这个教案也将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和欣赏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古诗《八阵图》教案(篇2)


导语:


《八阵图》是唐代文学家文征明创作的一首古诗,描述了古代著名军事家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运用八阵图来布置军事阵型的情景。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到的艺术构思,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认识世界的视角。本教案以《八阵图》为教学素材,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语言和结构,启发学生对古代军事战略和文化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导入:


引导学生们从标题中获取一些信息,并通过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1.你们对于“八阵图”有什么了解?


2.你们认为“八阵图”与什么有关?


3.诗歌中的“八阵图”可能有何寓意?


第一部分:诗歌阅读与解析


1. 教师朗读诗歌,并根据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a.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b. 诗歌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了八阵图的壮丽场景?


c. 诗歌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于八阵图的欣赏之情?


2. 分组讨论:


a.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出现的一些难点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尝试解释其意义和寓意。


b. 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八阵图的理解,探讨诗歌中的“八阵图”可能对军事阵列有何启示和指导意义。


3. 个人解读:


a. 学生们进行个人解读,写出自己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于八阵图的认识和感悟。


b. 学生们归纳总结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形成一个独立的观点。


第二部分:文化内涵的解读与拓展


1. 探究古代兵法的发展和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a. 学生们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了解古代兵法的相关资料,例如《孙子兵法》等。


b. 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比较八阵图与古代兵法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教师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并与八阵图进行对比研究。


a. 教师向学生们讲解赤壁之战的战术和军事重要性。


b. 学生们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并撰写一份小论文,探讨八阵图对于赤壁之战的意义和作用。


3. 创作活动:以八阵图为灵感,学生们进行创作。


a. 学生们可以通过绘画、写诗、写故事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八阵图的理解和感受。


b. 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三部分:诗歌鉴赏与创作


1. 探究《八阵图》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


a. 学生们回顾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例如比喻、夸张、对偶等技巧。


b. 学生们找出诗歌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诗句,并解读其含义和寓意。


2. 学生们仿写诗歌,表达自己对于八阵图的感悟和体验。


a. 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八阵图的认识和体验,进行创作。


b. 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诗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古代军事战略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文学作品《八阵图》的阅读和解析,培养了他们对于文学鉴赏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将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和未来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古诗《八阵图》教案(篇3)


《八阵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诗篇,刻画了中国古代军事策略中的八个阵型。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八阵图》这首诗,在学生中培养对古代军事战略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理解《八阵图》中所描绘的八个阵型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指挥策略。


2. 感受古代军事战略与现代战争的联系与区别。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与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在开始学习《八阵图》之前,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中国古代战争的基本特点,例如:古代战争主要以步兵和骑兵为主,战争往往采取密集的阵势等。


二、阅读理解(20分钟)


学生阅读《八阵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八阵图》是描绘了哪八个阵型?


2. 每个阵型的特点和相应的指挥策略是什么?


3. 通过阅读诗歌,你觉得古代战争中的阵型对战斗的重要性如何?


三、小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一个问题:如何运用八个阵型中的某一个阵型来应对具体的战争情景。鼓励学生思考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四、开展辩论(20分钟)


选择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一个小组负责支持某个阵型,另一个小组负责质疑该阵型的有效性,并提出自己的理由。辩论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展现各自的观点。


五、拓展阅读(15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对比,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章或者阅读关于现代战争的材料,并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课堂讨论。


六、欣赏古诗(15分钟)


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带领学生欣赏古代诗歌,以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可以选择其他旷诗作为欣赏材料,或者要求学生朗诵诗歌。


作业:


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八阵图》的读后感或者评论,字数500字以上。


2. 让学生自选一首古诗进行背诵,并在下节课时进行朗诵。


评价方式:


1. 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以及辩论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朗诵的表现。


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本节教案,学生可以从文学角度欣赏《八阵图》中所描绘的古代战争形势,加深对中国古代战争战略的理解。同时,通过辩论和拓展阅读,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战争与古代战争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欣赏古诗,学生可以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与欣赏能力,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古诗牧童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古诗牧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古诗牧童教案 篇1

标题: 乡村之声——古诗《牧童》的教案设计

教案目标:

1. 了解古代乡村生活与牧童的角色;

2. 学习古诗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

1. 介绍乡村与牧童的背景知识;

2. 学习古诗《牧童》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运用;

4. 进行情感和想象力的引导与表达。

教学步骤:

一、导入 (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是否有过在乡村玩耍的经历;

2. 让学生描述一下他们心目中的乡村风景。

二、知识讲解 (15分钟)

1. 介绍乡村生活的基本特点,如自然环境、乡村风景等;

2. 解释牧童的角色和意义,以及他们在乡村中的生活和工作;

3. 分析古诗《牧童》的背景和内容。

三、诗词鉴赏 (20分钟)

1. 分组朗读《牧童》;

2. 学习诗句的语言特点,如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

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四、情感交流 (1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在乡村的经历,分享自己的感受;

2. 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白天与夜晚在乡村的感知和变化;

3. 鼓励学生发表对乡村和牧童的喜爱与思考。

五、创作活动 (20分钟)

1. 分组或个人创作一首古诗,以表达对乡村和牧童的思念和赞美;

2. 引导学生运用韵律和意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

3. 学生之间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

六、总结与反思 (10分钟)

1. 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2. 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进行小结和反思。

教学资源:

1. 乡村图片,包括田园风光、牧童等素材;

2. 乡村音乐,如农村舞曲、山歌等;

3. 古诗《牧童》的解读和注释。

教学评价:

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导入与情感交流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表达力评价:通过学生的创作和展示,评估他们对古代乡村生活和牧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运用能力评价:分析学生对古诗《牧童》的语言特点和意境的把握程度。

通过这一教案的实施,学生将有机会了解古代乡村生活和牧童的角色,并通过学习古诗《牧童》进行词汇、修辞的学习与应用。通过情感交流以及创作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并加深对乡村生活与牧童的喜爱与热爱。

古诗牧童教案 篇2

古诗《牧童》的教案

一、 教学目标

本课以学习古诗《牧童》为主题,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牧童》的作者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古诗《牧童》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通过诵读和朗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生词:岑(cén)寂(jì)

2.古诗《牧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课题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介绍生词“岑寂”及古诗《牧童》。

Step 2:讲解课文

1.简要介绍古诗《牧童》的作者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逐句讲解《牧童》的词义、语言特征和表达的主题。

3.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中表达的情感,体味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Step 3:朗读与默写

1.诵读古诗《牧童》。

2.分组朗读《牧童》并评出最佳组。

3.让学生默写《牧童》。

Step 4: 课堂讨论与写作

1.以小组形式为基础,让学生就《牧童》中屈原对人生观的思考和感悟进行讨论。

2.让学生就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写出与《牧童》相关的作文。

Step 5: 总结反思

1.让学生自行总结课程知识。

2.征集学生对课程的反思和建议。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牧童》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诵读和朗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评估

1.课堂上的课堂讨论和写作评估。

2.测试学生对《牧童》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

1.了解屈原的其他代表作。

2.介绍其他与《牧童》相似的古诗并进行比较分析。

古诗牧童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古诗《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理念:

本科时教学的内容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以“童年”为专题编写的,《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

教科书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一是通过学习,理解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丰富语言积累;三是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意图是通过故事引入,从作者的特殊性入手,制造兴趣点,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我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了一下步骤,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学习精神。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教师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我安排这个环节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想象,在读中悟出诗意。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意在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将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意境。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熟读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知道,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古诗牧童教案 篇4

古诗牧童的教案主题范文

引言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其中的一首《牧童》更是被誉为“童真之诗”的代表作之一。它表现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那么如何教授这首古诗?本教案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牧童》这首古诗的价值和意义。

2.让学生了解《牧童》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4.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自然环境的留恋和向往,增强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1.课文:《牧童》

2.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录音机等。

3.教学素材: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

1.热身(5分钟)

通过播放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生活、自然环境等与《牧童》主题相关的内容。

2.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牧童》这首古诗的来源、背景和作者。

3.阅读理解(15分钟)

指导学生通读整篇诗歌,认真听朗读,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结构。引导学生分段阅读、理解每句诗句,结合诗歌语言、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和解读。

4.感受体会(15分钟)

通过诗歌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感受诗歌的美丽和价值。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自然环境等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思考和意识。

5.学以致用(15分钟)

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童年生活、自然环境的博客或小作文,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也可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6.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意义、作者的创作意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带领学生认识到诗歌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熏陶和启示。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2.收集和评估学生作品,了解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生态保护意识是否得到提升。

3.了解教案设计是否合理,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加以修改改进。

古诗牧童教案 篇5

古诗《牧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作品,描绘了一个牧童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的快乐生活。以下是关于《牧童》的教案主题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案主题】感恩自然,快乐生活

【教学目标】

1. 了解《牧童》的创作背景和诗歌内涵;

2. 掌握《牧童》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恩意识;

4.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快乐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 《牧童》的创作背景和诗歌内涵;

2. 《牧童》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恩意识;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快乐生活的态度。

【教学准备】

1. 《牧童》的课文和注释;

2. 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展示牧童的生活场景;

3. 乐器等音乐道具,帮助学生体验牧童的快乐生活。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段音乐、图片或视频展示,引入《牧童》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牧童自由快乐的形象打动学生的情感。

2. 观察与感知(10分钟)

让学生观察展示的图片或视频,并回答问题:“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觉得牧童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是不是很快乐?”。通过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和情感。

3. 朗读与理解(15分钟)

给学生分发《牧童》的课文,让学生跟着老师读一遍,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然后,请学生再读一遍课文,然后回答问题:“牧童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快乐?”。

4.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 你为什么觉得牧童快乐?

- 牧童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快乐的事情吗?你能否描述一下并分享给大家?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他们的快乐经历。

5. 学习《牧童》的表演(30分钟)

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表演,可以是朗诵、舞蹈、乐器演奏等形式,表达对快乐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邀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他们的作品,然后请他们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你认为《牧童》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生活中你觉得应该怎样才能快乐?”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白日依山尽》、《静夜思》等,进一步了解和体验大自然的美和诗歌的魅力。

2. 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参观农田、动物园等自然景观,培养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恩意识。

希望这个教案主题范文对您有帮助。

古诗牧童教案 篇6

古诗《牧童》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牧民的生活方式及牧童的职责;

2.了解古诗《牧童》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山野中一份宁静和简朴的生活情趣,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

4.培养学生品味“洁净”的文化情趣,向学生细微之处注入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古代牧民的生活方式及牧童的职责;

2.了解古诗《牧童》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山野中一份宁静和简朴的生活情趣,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

2.培养学生品味“洁净”的文化情趣,向学生细微之处注入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教学内容

1.引入:

教师请学生先看下面一幅名画《牧童图》,请学生描述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画面所表达的主题;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一下,我们的人生应该怎么度过比较充实,丰富,有意义呢?”

2.逐句讲解古诗《牧童》

学生阅读课上,教师指出古诗的重点,在讲解诗句的同时,注重阐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古诗解读

学生了解古代牧民的生活方式及牧童的职责,教师围绕这一点展开古诗的解读。通过解读古诗《牧童》,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牧童的生活非常单纯,而且没有任何琐事,他们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对自然充满着热爱。

4.现代生活的反思

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是否值得我们去追求。听听学生的想法,让他们思考和珍惜生活中那些细节,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以及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教学方法

1.视觉化教学法

2.朗诵教学法

3.情感化教学法

4.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古诗《牧童》的诗意;

2.要求学生通过古诗《牧童》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简约、洁净、高尚生活的思想。

七、教学评价

1.课前测评

2.课堂练习

3.口头表达评价

4.书面作业

5.课后综合评价

八、教学设计

时间:1课时

1.引入:教师先请学生看一幅名画《牧童图》,请学生描述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画面所表达的主题;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一下,我们的人生应该怎么度过比较充实,丰富,有意义呢?”

2.逐句讲解古诗《牧童》,阐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中理解和感悟。

3.古诗解读:学生了解古代牧民的生活方式及牧童的职责,教师围绕这一点展开古诗的解读。通过解读古诗《牧童》,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牧童的生活非常单纯,而且没有任何琐事,他们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对自然充满着热爱。

4.现代生活的反思: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是否值得我们去追求。听听学生的想法,让他们思考和珍惜生活中那些细节,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以及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5.作业布置:请学生跟读古诗,感悟古诗之美,在生活中体会简约、洁净、高尚的生活情趣。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从一个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体味到了人文情怀的美妙,听取学生关于生活的想法,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生活的向往,从中感悟生活之美。本次课程以诗歌为载体,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气息,追寻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内蕴,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春晓古诗的教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应当具有针对性和重点突出。这里是小编准备的您可能需要的“春晓古诗的教案”,请阅读下方文章以获取更多有关该主题的信息!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1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制定了以古诗春晓为主题的音乐的教学设计方案,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共存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通过图片贺音乐引出古诗春晓,试着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或节拍曲调表现《春晓》,然后教学生用两种曲调学习歌曲,最后已合作的方式,男生女生合作一起演唱,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将音乐图片和视频呈现出来,是学生深切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曲调的唱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创作表现春晓及其他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课是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的内容,古诗春晓几乎人人都会背诵,,但其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则会令人耳目一新,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富有灵活性和吸引力。

本课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古诗深切理解和感受春天的内容,另一种则是以诗为词进行各种曲调的学习与创作,全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一步步引导学生一起展开活动。

学习者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其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其起点水平相对较低,他们的学习风格一般为对于有趣且新鲜的事物感兴趣,一般处于被动,内部动力相对较少,所以在面对他们呢讲课时,尽量要以独特的风格,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传授其技能。 对本课主题春晓这首诗几乎从会被的基础上,着重于理解,和对音乐节奏的体验,但

让每个学生会背古诗春晓,了解春天的特征。

师:同学们听过《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吗?让我们随着音乐跳起来吧。

1、歌曲表演《春天在哪里》。

师: 同学们,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那么春天到底都哪些迷人的变化呢?(重点引导孩子们说出:鸟儿飞回来了,春雨,花开等)

3、刚才大家演唱了赞美春天的歌曲《春天在哪里》,那么还有哪些同学能够吟诵赞美春天的古诗呢? (分两种情况。1.如果有小朋友回答出春晓,那就引导幼儿去理解古诗所讲的意思,给小朋友机会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果说不出来或者说完后教师则以讲故事的形式附图片吧春晓的解释讲出来;2.如果没有人回答春晓则教师把春晓以讲故事的形式附图片讲述出来,)

师: 刚才我们随着诗人的美妙诗句一起感受了诗歌春晓感受了春天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诵读这篇古诗吧! (师生共同朗读春晓)

师说:刚刚同学们朗读的太好了,倒是 呢老师现在有另一种方式把这首诗表现出来(教师教幼儿以四二拍节奏边朗诵诗歌边打拍子)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首诗除了刚才表现的几种方法,还能唱一唱,这种唱法叫古诗新唱,想听听吗?

1、欣赏童声合唱动画版视频《春晓》,感受歌曲情绪。

2, 男生领唱,女生伴唱。

4. 分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

5, 、教师指挥完整演唱一遍。

6.播放两种形曲调的《春晓》歌曲让学生们仔细聆听有什么不同?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夜、落、少、村、扬、烟、童、散、忙、趁、纸12个生字。

2.会写少、处、忙、村、知、放、春7个字。

3.学习竖心旁木字旁失字旁反文4个部首。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2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7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4个部首。

2.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儿歌,你们能背下来吗?(全班齐背两首儿歌)

背得真好!对于春天,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话,进行语言训练,同时激发学习情趣)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和我们一样,古时候的文人也作了很多诗来赞美春天。请看这首诗(图片(或看书)出示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

4、齐读课题,学习村: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出示挂图)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赏。

3、朗读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同桌研究,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3

活动领域:语言、科学。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春晓》并感知古诗的意境。

2、观察春天的季节特征。

3、探索春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幼儿用书《春晓》。

二、请幼儿欣赏图画,想象古诗的内容

早上醒来的时候,常听到什么声音?

春天的早上,我们会听到什么声音?

三、播放磁带,请幼儿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声音。

四、请幼儿想象一下听到的各种声音,用语言简单叙述声音表达的情境。

区域活动

1、语言活动区

提供配有图画的故事图书,鼓励幼儿阅读。

2、美工活动区

投放多种美工材料,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如提供彩笔和纸,幼儿可以绘画;提供彩色皱纹纸和树枝,幼儿可以撕贴、制作春天的花树;提供油泥,幼儿可以制作小蝌蚪等。

活动评价

能说出家居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活动反思:

在上节课的儿歌学习中,孩子们对《春晓》的内容已经掌握,并且在教授儿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所以在手之舞那一环节,进行的非常顺畅,旋律模唱对我们小班孩子来说,一直都是个难题,唱名是记住了,而且唱得很好。但是画出唱名泡泡,让孩子们自己唱,很多孩子就不会。他们还是没有掌握每个不同音的唱名,所以很难边指边让孩子们自己唱,还是得有老师带领。

在感应乐句的环节,我们用纱巾开花游戏来完成的,清唱时孩子们都能依乐句表演,一旦播放音乐,能力强的孩子在游戏中,都能依乐句开花。还有个别孩子们就开始乱了,还是不能独自完成,还需要锻炼与培养。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同学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身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同学的生活经验,激活同学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只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竞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同学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干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协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协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引导生看图,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1、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说)。

2、电脑演示: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听配乐朗读古诗。

3、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学生注意听):《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二声。(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指名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边读边思考)。

1、结合插图与实际理解前二句诗。

(1)边读、边看电脑演示,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什么意思(看图自悟,讨论)。

(2)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所查字义来分析)充分想象。

(3)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

(4)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电脑显示古诗,学生答出来词义后,电脑再显示答案,最后,屏幕上清楚地展示古诗及注释,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2、仿照上面两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两句。

四、准确把握。

1、自读全诗,说说诗的意思。2、指名读。

3、指导朗读: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3)和同学交流(4)指名读,读读评评,并配乐朗读。

五、课外拓展:

古诗中,描写春天景色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说一说大家自学一下,如《春夜喜雨》《咏柳》(学生自学,师点技)

六、总结方法:

掌握了阅读方法后我们就能自学古诗啦,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学古诗。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6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7

1、识字写字。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看书,谁能读准确?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⑶ 自由练习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⑴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2、学生描字,说──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生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一个多音字。

2、初步懂得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课时布置:两课时

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现在正好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身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2、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

3、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史”

三、学习课文

1、自身小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看图,说一说春雨的特点

3、指名读第一句,边读边理解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这真是一场好雨,你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吗?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

4、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5、齐读第一句

6、指名读第二句,边读边理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滋润着万物。

7、齐读第二句。

教师范读,同学自身练习。

8、有感情地背诵。

四、小结

这首诗赞美了和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背诵《春雨》。

2、今天,我们还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二、学习《春晓》

1、范读课文,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 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 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局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三、朗读背诵课文。

1、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请同学反复读诗,在注意停顿的基础上,注意生字读音。

3.请同学背诵课文。

4.指导生字。

(1)复习旧字。

浇 民 耳 帝

(2)请同学说出新字。

晓 眠 闻 啼

(3)指导重点字。

晓:右上角最后一笔为撇,没有点。

5、看图读诗,体会文中意境,注意语气。

四、指导练说。

1、指导同学说话。

(1)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2)花、草、树有什么变化?

(3)小动物有什么变化?鸟和自身所见到的动物有何变化?

2、教给同学说话方法。

(1)注意说话次序,回忆上次《春天》看图说话的次序。

(2)要加进想象和形容词,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

3、广泛让同学练习说话。

(1)单个说。

(2)同位子说。

(3)请同学到前面说。

五、作业

1、让同学通过观察说出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再让同学练习写一写。

2、收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5 春 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喜爱****;

2.初步学习按古诗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中景象的图片一幅,多媒体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古诗《清明》,请全体幼儿一起朗诵1-2遍。

(二)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1.小朋友有没有记得《清明》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啊?(春天)

2.对了,春天到了,那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发现春天带来的变化呢?(幼儿自由回答)

(三)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画,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地上和河里的花瓣是怎么来的呢?它怎么会落下来的啊?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这是因为,在春天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场雨,到了早晨的时候,树上的很多花瓣就飘落了下来。当时呢,就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他就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幼儿一起跟教师跟读两遍。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让我们来听听看这首诗到底是怎么写的。(教师播放课件)

(四)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小朋友们都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啊?(春晓)

2.教师讲解诗的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于是他就想到要写一首诗,古人写诗常常能用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

3.下面请小朋友们听老师来读一遍。教师朗诵第一遍。

4.教师朗诵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联想诗人所写的景象。

(五)幼儿学习朗诵。

1.古诗中有的词语有很多意思,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朗诵时要慢一点,音要拖的长一点,别人才能听的懂。

2.幼儿师范朗诵诗3-4遍(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朗诵等)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在家学会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并要求幼儿回家后把今天学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在家还可以学一些古诗。

参考资料: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朗读。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能用四个字的成语说说吗?(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

2.师:是啊,古人也很喜欢春天,写了好多好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播放孟浩然的图片,是啊,这首诗就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

3.板书课题:春晓,指名学生读,并让学生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从而进行解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因此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早晨。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这首古诗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了?

①指名学生读。

②全班齐读。

2.师:现在老师把课文当中的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了,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招呼吧。课件出示“我会认”的字。

①指名学生读生字。

②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③进行词语认读游戏:出示“睡眠、到处、新闻、闻见”等词语让全班同学进行认读。

④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的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风吹了一晚上了,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师边读边指导学生看图。

2.师:那么诗人是怎样来写这么一幅画的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学习一、二两句诗。

①学生自由读这两句诗。

②师:春天的早晨,睡得多么舒服,一醒来就听到美丽

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③学生试着高兴地读这两句,接着再指名读,齐读。

(2)学习三、四句。

①师范读,学生再跟读。

②师:我们的作者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就觉得很可

可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④学生试读,再全班齐读。

(3)学生试背全诗。

3.导背

①看图试背,指名背。

②全班齐背。

4.配乐朗读古诗。

(四)指导书写“古、声、多”

1.出示三个生字,学生认读,并对生字进行组词。

2.学生观察生字,说说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

3.老师范写,学生描红并书写两个生字。

4.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春晓》。

2.古、声、多各写两行。

六、板书设计

4.春晓

鸟啼

雨后的早晨 美丽的春景图

花落

教学反思:

1、古诗对幼儿是一种即陌生又熟悉的一种文学活动,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不能很好的真正的理解其中古诗的含义。所以在教学中我夹着现在的、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幼儿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

2、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运用优美的旋律《春野》进行导入活动,展示《春晓》大挂图,让幼儿感知春天的美丽。在记忆古诗时,加上相应的动作,使幼儿能形象的进行记忆,更好的对古诗进行理解记忆。

3、在导入时选用班得瑞的《春野》轻音乐,或许比较抽象,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我相信动听的声音,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提示,对培养小朋友的音乐欣赏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春晓古诗的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有、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感悟古诗中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1、用幻灯片出示2首古诗。

2、学生配诗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学习了前面几篇课文,和你的所见所感,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师: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讲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指名读古诗名(题目);比较“春”和“村”的发音。

二、自学生字、自读古诗

1、生自由读诗:

师:一边读古诗,一边把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师:要来读一读吗?一定要读准字音。

⑴区别平、翘舌音:诗、首、处—村、醉、散。

⑵字形:

①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②诗:讠字旁;醉:酉字旁;忙—忄旁

3、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4、同桌抽读生字。

三、书写指导

1、引导生观察书写、掌握要领。

2、师范写,生观察:

“古”字横要长而凸。

“多”要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

“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

“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的垂直且稍长。

四、课外作业

查找有关诗人、古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导入

1、生看课文插图,听师配乐朗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愿意听老师先来读一读吗?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那你们也想来读吗?

二、朗读、体会、理解古诗

1、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要想读好这两首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还要读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复多读几遍,因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达很丰富的意思。最后,还要看谁的想象力丰富,一边读诗,一边能在大脑里作画!

2、生自愿汇报读。

3、生赛读(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竞赛)。

4、背诵古诗:

师:一不留神,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背诵古诗了,来站起来,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体会:

师:愿意把你们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体会用画笔画下来吗?选择其中一首作画。

间休:在作画前,我想为大家朗读一段文字。(教材简说)。

交流诗画,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师: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三、完成“课后练习”

1、生口头扩词:

师:看看谁的词汇量大,是我们班的“小词霸”!

2、动手实践:

师:希望利用周末或课余的时间,同学们回家做一只风筝,要记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参与动手哦!

牧童古诗教案实用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要知道高效教学水平可以体现在老师写的教案课件里面。那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牧童古诗教案实用”,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牧童古诗教案 篇1

古诗《牧童》是元稹创作的一首写牧童生活的诗篇。在这首诗中,牧童成为了主要的象征,通过描述牧童的生活,揭示了牧童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本文将从牧童的生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揭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牧童的生活是这首诗的主题之一。牧童的生活平凡而朴实,没有华丽的衣物和豪华的住所,只是在草原上放羊,过着与自然紧密联系的生活。诗中描绘了牧童采花宛如初恋少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象。这种生活状态表现出牧童对自然的亲近和探索,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其次,牧童与自然的关系是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诗中,牧童和自然交融在一起,牧童的欢声笑语成为了草原的声音,他们与风、与花、与蝉一起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诗中还描绘了牧童在雨中游玩的场景,他们淋着雨水歌唱,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牧童和自然的关系表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以及牧童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最后,本诗还通过描写牧童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牧童的生活虽然平凡,但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琐碎,用微笑和歌声点亮自己的生活。诗中还通过描述牧童与飞鸟的对话,表达了牧童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他们虽然无法像飞鸟一样自由飞翔,但通过与自然的亲近和对自由的向往,他们在内心中找到了一种自由和满足。

总之,《牧童》这首诗以诗人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牧童的生活和与自然的关系,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虽然牧童的生活看似平凡,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生活的美好,并通过与自然的亲近,寻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这首诗凭借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生活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并对人们提出了对自然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的思考。

牧童古诗教案 篇2

教案主题:古诗牧童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诗人对牧童生活的描绘;

2. 理解诗中蕴含的牧童哲理和人生感悟;

3. 学会欣赏、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

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资源

1. 《唐诗三百首》;

2. 《宋词三百首》;

3. 电子屏幕或投影仪。

三、教学流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给学生播放一段以牧童生活为主题的古诗词影像或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田园意境,讨论并思考牧童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2. 了解(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的牧童诗和宋词中的相关作品,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

3. 欣赏(30分钟)

教师挑选数首古代诗词,以屏幕投影或手写方式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展示诗词的字面意义和抒情意境,并逐行解读、解释其中的隐喻和意象。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品味古代诗人对牧童生活的描绘。

4. 分析(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古诗中牧童形象所传达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例如“善良、俭朴、勤劳”等等。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诗人的作品,寻找相同的或相似的主题和感悟。

5. 创作(30分钟)

教师布置学生以“牧童”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古诗词,展示自己对牧童生活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创意和技巧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创作出符合古诗风格的作品。

6. 展示(10分钟)

学生逐一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和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提供对学生创作的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诗人对牧童生活的描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此外,学生在创作中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态度,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了全方位的培养。

牧童古诗教案 篇3

古诗《牧童》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该诗描绘了牧童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下面是一份关于《牧童》的教案,以及相关主题范文。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牧童》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

2.理解诗中牧童的生活状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通过诗词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牧童》的基本含义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抒情情感;

2.引导学生从诗中感知自然的美和生活的快乐。

四、教学方法

诗词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1.结合图片和诗的标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猜测诗的主题;

2.介绍《牧童》的作者白居易以及其创作背景。

Step 2:诗词欣赏

1.朗读《牧童》,让学生听一遍;

2.再次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3.让学生分组交流,归纳各自理解的重要内容;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归纳出来的内容。

Step 3:理解诗词

1.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和抒情意境;

2.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牧童形象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领会诗人怀旧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Step 4:个人感悟

1.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自然的美和生活的快乐;

2.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Step 5:展示和分享

1.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悟;

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范文:

《牧童》是一首充满乡村风味的唐诗,它通过描绘牧童快乐自由的生活状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诗中以牧童为主角,以田园景色为背景,以抒发怀旧情绪为主线,生动地刻画了牧童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情感。

诗的开头四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时当窗捲,将缺叠书琴。”勾勒出一个幽静、美丽的田园乡村,牧童在其中嬉戏玩耍,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这里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以形容这个地方幽静、自然,给人以清幽安祥的感觉。而“有时当窗捲,将缺叠书琴”则让人感受到牧童在这里度过欢乐时光的景象,窗外的美景,空中的鸟鸣或许都是他们快乐的伴侣。

接下来的四句“座上无尘人,触处不得淸。泠泠且凉风,斋祆挛粮礻。”描述了诗中牧童清贫的生活状态,他们不为名利所动,思想纯净,不受外界的熏染。他们享受风雨来临时吹拂脸颊的清凉,虔诚地给予节令的供奉,以此向大自然表示敬意。这些都是无拘无束的牧童享受自然的一面。

之后的四句“度日春风朗,走牛涤荡尘。锦褥堆人眠,针线借碧線。”描绘了牧童在春风中奔跑嬉戏,驾驭着牛群涤荡着尘埃。他们把锦褥堆积在一起休憩,洗涤疲劳。而“针线借碧線”则表现了他们精巧手工技艺,活泼向上的性格。

最后的四句“当前窈窕处,过望白云翬。记见许多事,心中自笑間。”一方面描绘了牧童在远处眺望白云漫漫,憧憬未来;另一方面也抒发了牧童对过去回忆的怀念之情。诗的结尾,“心中自笑间”表现了牧童对过去稚嫩岁月的自我调侃,明白自己所经历的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甜蜜时光。

《牧童》通过展示牧童的快乐自由的生活状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了牧童的心灵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真善美。它教给我们要珍惜和享受眼前的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快乐地面对每一天。

牧童古诗教案 篇4

古诗《牧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描绘了一个贫穷的牧童从早到晚勤劳努力地放牛的情景。这首诗通过描绘牧童傍晚时分驱赶放牛回家的过程,展示了牧童清贫但勇敢和坚韧的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具有深远的主题,可以启发学生关于生活态度、价值观和奋斗精神等方面的思考。下面是一个相关主题范文,题为《牧童的辛勤和奋斗》。

牧童的辛勤和奋斗

课题:牧童的辛勤和奋斗

教材:《牧童》

目标:通过学习《牧童》,引导学生理解牧童的辛勤和奋斗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于勤劳努力的正面态度和价值观。

一、导入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田园牧童和现代社会中工作辛苦的人们的场景对比,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思考辛勤努力的重要性。

二、导入诗歌

教师朗读《牧童》,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和意境进行适当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诗歌赏析

师生一起分析《牧童》诗词的同时,挖掘诗歌中所蕴含的主题。例如:

1. 牧童的辛勤

学生们对诗歌中描述的牧童的辛勤工作进行分析,发现他早出晚归,不惧炎炎酷暑,对生活充满了坚持和奋斗的精神。

2. 牧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生们理解到牧童通过放牛所赚来的微薄工资,希望能够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诗中写到:“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愿我如彩云又如雾,随君托付无限路。”牧童在辛勤努力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盼。

四、主题讨论

通过诗歌赏析,学生们自由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并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如牧童的勤劳和坚韧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以及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等。

五、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诗歌的启发下,想象自己是牧童,描述自己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绘画或演讲等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分享。

六、心理疏导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启示,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不懈,不断努力追求进步。

七、总结与拓展

教师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传达诗歌的价值和启示。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古诗《牧童》启发学生对辛勤和奋斗的理解与思考,引导学生对于勤劳努力的正面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习古典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哲理和情感。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奋斗精神,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牧童古诗教案 篇5

主题:牧童情怀与自然韵味

范文:

古诗《牧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诗篇。诗人以深情的笔触,将牧童的快乐、自由与对自然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牧童生活的韵味,也渗透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与对世俗生活的思考。通过探究《牧童》这首古诗,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牧童情怀与自然韵味。

一、诗歌鉴赏

在阅读《牧童》前,可以通过让学生先阅读并理解整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歌的结构与节奏,如诗的韵律、诗句的朗朗上口等。并可以请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探索其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二、牧童情怀

1. 理解牧童的生活

展示图片或短片,介绍牧童的生活场景。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体验牧童的自由与快乐。可以请学生以牧童的角度描绘心目中的田园风光,写下自己心情的小诗。

2. 牧童情怀的表达

结合自身经历或想象,让学生写下一篇以“牧童情怀”为主题的短文。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牧童对自然的敬仰、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理想的追求。

三、自然韵味

1. 自然与人的关系

通过诗歌里的自然描写,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提出问题如:人应如何对待自然?自然对人有何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当代社会的生活有何启示?

2. 创作自然诗

要求学生到户外或课外活动中去观察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挑选一样自然的事物或景象,尝试创作一首自然诗。可以组织学生上台读诗或互相交流创作体验。

四、联想与拓展

引导学生回顾其他古代诗词中有关自然和农耕生活的描写,如《登鹳雀楼》、《江南春》等,对比牧童的快乐与自由,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

五、艺术表达

鼓励学生运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表达牧童情怀与自然韵味。可以进行手工制作、绘画、摄影、音乐等方面的创作。最后,可以组织展示或评选,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牧童》这首诗歌中牧童情怀与自然韵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恩之情。同时,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与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牧童古诗教案 篇6

古诗牧童的教案

主题:田园生活的风景与思考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初中生

学科年级:语文七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本课时学生具有以下基础知识:

1. 对唐诗宋词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2. 能够进行简单的会话和交际。

3. 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有较好的朗读能力。

本课时学生需要学习:

1. 了解牧童正是中国传统的劳动人民形象之一。

2. 通过学习文章,了解田园生活的风景和生活。

3. 学习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能够准确的吟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② 能够理解牧童不易的生活,以及亲近自然的精神。

③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童年田园情景的描写,形成自己的创造性表达。

2. 目标能力:

① 能够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价值,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② 能够理性思考价值观和人生观。

3. 情感目标:

① 培养学生对田园生活和自然界的热爱,对劳动人民和美好生活的尊重。

② 培养学生感恩心和珍惜生活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①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了解田园生活的情景和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感恩心。

② 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描写童年田园情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表达。

2. 难点:

① 发掘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寻找自己的良心、感情、理性和创造力。

②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巧、经验和感悟,提高自己的思考、表达和感悟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

2. 教学步骤:

(1)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童年田园情景。

(2)教师向学生介绍一首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并让学生朗读。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中的意境,并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情景和生活的讨论。

(4)引导学生类比诗歌中所描写的美好田园情景,发掘自己童年田园情景的美好片段,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5)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进行交流,互相学习。

(6)教师对学生的作品逐一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相关建议。

三、板书设计

主题:田园生活的风景与思考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任务型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解读,学生们能进一步认识和感悟生活中那些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劳动、古朴、真挚、感人的美好,加深对“田园生活”的了解和感悟。

教学创设环境和课程内容都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使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教与学氛围中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教学效果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同时也对学生的品德、人文素质和升学路上的成绩获取,带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牧童古诗教案 篇7

题目:古诗《牧童》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牧童》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并能够通过诗歌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诗歌赏析:介绍唐代诗人温庭筠,了解《牧童》的诗句、诗歌节奏与韵律;

2. 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文化、牧童生活的背景和特点;

3. 形象描写:分析诗歌中牧童形象的描绘与意义;

4. 情感体验:通过诗歌欣赏与表演,使学生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1. 利用音视频资料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2. 引入古代牧童的生活,介绍唐代牧童的人物形象与生活场景。

第二步:诗歌赏析(15分钟)

1. 介绍《牧童》的作者温庭筠,并简述其代表作和文学地位;

2. 分段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解析其中的修辞手法与意象;

3. 听读《牧童》,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美丽的自然景物。

第三步:文化背景(15分钟)

1. 介绍唐代文化的繁荣与盛世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2. 了解当时牧童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住房和社交等方面的特点。

第四步:形象描写(20分钟)

1. 分析《牧童》中牧童形象的描绘,包括外貌特征、行为和心理特点;

2. 引导学生理解牧童形象与大自然的关系,揭示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五步:情感体验(20分钟)

1.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韵律与美;

2. 分组进行诗歌表演,通过舞蹈、朗诵或配乐等形式,将诗歌中的意境再现出来;

3. 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探讨《牧童》所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第六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牧童》的形象描写和主题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在家自行查找并朗读其他古代牧童相关的诗歌或散文作品。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讨论的表现和表演的质量;

2. 诗歌欣赏: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朗读,评价他们对诗歌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感想或创作一首古风诗歌。

五、拓展活动:

1. 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田野考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牧童的生活乐趣;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牧场等相关场所,了解现代牧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扬古诗牧童的主题,生成自己的作品。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观摩、倾听、分析和拓展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唐代牧童的生活之美,体验到诗歌的韵律与美感。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此外,通过与现实结合的拓展活动,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牧童的工作与生活,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牧童古诗教案 篇8

古诗牧童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背诵古诗《牧童》。

2.理解古诗《牧童》所表达的意境。

3.学会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牧童》所表达的意境。

2.了解古诗的韵律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拿出一段歌曲《草原之夜》,并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是描绘草原上的美丽景色和牧民的生活习俗,引导学生想象草原上的美景,涌动的人群和各种动物。

2.学习

教师将《牧童》一诗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听完学生读诗后再简单地讲解一下诗句含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用意、意境和修辞手法。

3.讲解

学生通过阅读和讲解理解古诗《牧童》。这首诗是作者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绝诗,共四句,是作者在泛舟长沙浏览岳阳楼时,看到湖面上的牧童和水牛,感慨自己不如这些天真而自在的牧童,想要抛却尘世的扰攘,寻找内心的宁静。

4.朗读

通过学生的理解和朗读,让学生对这首诗留下深刻印象,并抓住古诗的韵律和情感用意。

5.创作

学生通过理解和朗读自创同样的七绝诗,让学生体验写诗带来的乐趣,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宁静。

6.总结

教师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的实际创作中检验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

本课案教学目标清晰,针对性强,教师以多角度引导学生对古诗《牧童》的理解和朗读,合理设置了实际创作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牧童古诗教案 篇9

古诗《牧童》描写了一位孤独的牧童和他与牛羊共度时光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体验,表达了对快乐和自由的向往。《牧童》这首古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即在繁忙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应该怀着一颗纯真的心态去品味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牧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

2.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观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内容:

1. 学生通过导入,了解古诗《牧童》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共同讨论古诗的意义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

3. 学生开展自由写作活动,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的作文;

4. 老师指导学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

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

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古诗《牧童》的背景情节和主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

Step 2. 分析古诗

师生共同分析古诗的意义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Step 3. 课堂讨论

老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互相交换思想,并运用个人想法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思维。

Step 4. 自由写作

以古诗的形式为基础,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的作文。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Step 5. 亲近自然活动

安排一次户外活动,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可以选择公园、山地、湖泊等自然景区进行一日游,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Step 6. 总结

通过课堂讨论和亲近自然活动,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回顾。

范文:喜欢的自然景色

我最喜欢的自然景色是四季的变化。春天里,大地苏醒了,万物复苏了。春风拂面,花开满园。桃花、樱花、杏花等等,花的海洋,美不胜收。溪水也开始奔流,那清澈见底的溪水,如同一块镜子,倒映着整个春天的美丽。

夏天来了,太阳公公变得火辣辣的,照得大地灼人。但是,夏天也是最好玩的季节。沙滩上漫步,水中漂浮,让我感受到夏天的热情和快乐。不仅如此,夏天也是大自然最奇妙的时刻,夜晚的天空,它变成了灿烂的星河。我喜欢看星星,它们像是點點繁星,散布在夜空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秋天悄悄来临,大自然变得黄灿灿的。秋天的枫叶是红的、黄的、橙的,像是一幅幅绚丽的图画。我喜欢在枫林中奔跑,感受秋天的美好。也喜欢撑伞在秋天的雨里散步,听雨声敲打地面,它像是在唱歌。秋天的一缕微风,也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

随着秋天的结束,冬天悄悄走近,大地白一片。冬天的景色就像是素描一样,简单而美丽。我喜欢冬天的雪花,它们像是一朵朵小小的桃花,悄悄飘落在大地上。雪地里跑步、打雪仗,也是一种乐趣。

四季的变化,给了我无尽的美好。每一季都有独特的景色和魅力,我喜欢每一个季节所呈现的不同面貌。大自然的美丽如同一本书,我愿意每天都去翻阅,去感受,去品味。

古诗首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朗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题西林壁》这首诗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上中。”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背诵第一首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学习读诗句的押韵。

过程:

一、导入:

生背已学古诗,并及时指导语气。

二、新授:

1、生介绍作者苏轼。

2、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

(1)边读诗边注意字的读音,注意读诗的韵味。

(2)对照注释或和同学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小组交流。

(4)指名讲古诗的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体会诗意理解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5、作业: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预习下两首古诗。

反思:通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学古诗的方法,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基本达到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读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昨天学习的古诗,并说出大概意思。

二、新授:

1、你们还记得昨天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得吗?

2、看注释自学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也可小组合作学习两首。师及时到各组点拨。

3、一生试讲,其它学生补充。

4、结合诗句说说这两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

6、汇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用你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反思:自己学习古诗,方法得当,理解也较深刻。

古诗元日教案汇总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照要求仔细编写好教案课件。编写好教案,对于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古诗元日教案》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希望我能通过分享让您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古诗元日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本次教学教师执教的是《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生字不多。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昼、耘”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Mp3音乐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忆江南的画面,播放音乐。教师朗诵《忆江南》。江南的风景令无数诗人折服,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我们一起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古诗词三首)

2、想象一下,漫步在江南,你听到、看到、闻到些什么?(课件播放图片)

3、南宋时期,浙江有一位诗人翁卷把江南的田园风光描绘的淋漓尽致,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欣赏他的——乡村四月

4、了解诗人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他喜欢田园生活,擅长写田园诗。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配乐朗诵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让学生配乐欣赏江南风景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出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教师范读。

3、再读诗句,读准节奏。

4、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古诗,解决所有的障碍。)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美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读一读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互相交流,理解一下诗的意思。

思考:乡村四月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景美人勤)

师生、生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逐句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我认为古诗教学更应多读。所以,在此环节,我主要采用齐读、个别读、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方法。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

四、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总结,学生背诵古诗。

2、师生共唱本诗。

(设计意图当读诗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通过唱来抒发了。学生学诗的情趣更浓)

五、自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生借助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2、全班交流,说一说农人在忙些什么?并用“才了……又”的句式造句。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吟一吟,用你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乡村四月》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乡村忙碌的只有四月吗?”引出《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自主阅读,思考,感悟古诗,进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再次体味乡村人们的勤劳忙碌。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1、在忙忙碌碌中,转眼又到丰收的季节了。看,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的确,乡亲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所以,许多诗人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那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诗词,拓展学习内容,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串起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认知材料,用诗词中的语言和情感熏陶学生,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推荐作业

老师向大家推荐《山居秋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课下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元日教案 篇2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二、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别董大》和《暮江吟》这两首诗。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三、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附: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课外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古诗元日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4.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举起空白的第四课)同学们,老师今天这节课没有准备,想请你们来当我的老师!

大家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当我的老师,你教教我怎么学这两首古诗呢?

(二)师生共同设计自学步骤:

1.我们先用第一首诗做实验。(生讨论如何教老师,全班交流)

2.师引导小结(即学生自学方法)并板书:

①解诗题(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②解难解词。

③理解诗句(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

④归纳中心(体会作者情感)

⑤谈读诗感受。

⑥有感情朗读。

(三)实施师生共同学习:

1.请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全班和老师解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2.理解难解词: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诗意:

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串讲: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b积累词语:听到喜讯为何还“涕泪满衣裳”?可以用哪个四字词形容他?(喜极而泣、唏嘘不已……)

c有感情地朗读。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看插图,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词语积累:“喜欲狂”和“涕泪满衣裳”矛盾吗?可以用哪个词解释?(悲喜交加)

c想象:诗人离开家乡这几年,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师补充: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d串讲: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e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串讲:在大晴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b“白日”每天都有,为何此诗要强调呢?象征着什么?(诗人的生活重见天日,心情愉悦)

c读出诗人的好心情。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诗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么?可见诗人语言精练。

b串讲: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⑤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5.师引读,生齐读.

6.请一位同学带大家读背古诗。

(四)师引导生认识这首古诗结构、韵律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⑤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古诗元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在田字格里规范的书写生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学生古诗词网站。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教学时,首先出示课件的精美画面,感受春天,从视觉上抓住学生,为诗文的理解做好铺垫。教学时不要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结合课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古诗文,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熟知诗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细致学习,可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出识记的方法,在小组内实行,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识记的快,选出最好的识记方法,激发学生动脑、自学的意识。《春晓》一课,生字较少,且部分学生可能已会,可以先学习古诗,在处理生字;《村居》一课生字较多,课先学习生字,后学习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播放引入课题

1、请学生观看画面:春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所看到的,引出要学的古诗《春晓》。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先来学习第一首(板书课题:春晓)认读生字“古、诗、首”。

3、第一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

二、诵读古诗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课件出示古诗。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同学先展示一下自己,然后同学教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⑶ 自由练读,实行小组监督检查制度。

⑷ 抽查个别同学,给与恰当的评价。

2、学习诗文:

⑴ 课件播放诗意的相关画面,将抽象的意思以直观的图像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帮助其理解诗文。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播,讲诗句的意思说给学生听,使学生有个模糊的记忆。

⑵ 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⑶ 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如:“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眠”是睡觉的意思;“啼鸟”即鸟啼。

三、播放音乐,诵读古诗

1、在音乐的渲染中体会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在诵读中加深对本首诗的理解。

2、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泉出诗中不熟悉的生字,先自己借助拼音认读,然后请同位检查。

2、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检查生字认读:

⑴ 齐读。

⑵ 同桌互读。

⑶ 开火车。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古、多、处”,认读并扩词练习。

2、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引导认识“折文”。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3、学生描红并仿写。

古诗元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明确古诗词中考考点。

2、熟悉古诗词中考常考题型。

3、掌握常考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鉴赏课内外古诗词,从不同角度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把握品析古诗句、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熟练运用古诗词中感悟情感主旨,和字句赏析类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一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考古诗词阅读是必考点之一,但也是大家丢分最多的阅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拨开云雾,见答题技巧。

二、活动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一学)

学生根据近三年泸州市的古诗赏析中考题,归纳考题的特点。再分小组合作完成《醉花阴》的诗词赏析。

1、学生谈中考诗词题型特点,(教师明确),以及读古诗的步骤。

2、听朗读后有感情朗读《醉花阴》

3、学生讲述该诗的内容,以及简介作者。

4、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诗词赏析题,并用规范的语言和答题模式回答。

5、总结答题模式

三、活动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练一练)

1、学生阅读《望岳》,根据今天大家一起讨论的中考题的两个出题的角度为《望岳》出两题,并附上参考答案,看看谁做的最快最好!

2、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做诗词鉴赏阅读时,只要我们牢记这几点,拿出“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气势,多练习,多总结,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诗元日教案 篇6

认知目标:理解“遥”“应”“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根据诗句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2、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1、板书全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蓬头稚子垂纶莓苔遥招手不应人。指名读,齐读。

3、学写生字:稚,侧。学生描红。

4、指名多人读诗。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齐读。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稚子:小孩子。(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了解这里的“蓬头”其实是指由于孩子较小,头发细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乱蓬蓬。)纶:丝线,这里指钓鱼线。垂纶: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应:应答。

2、指名多人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通过评价激励与引导学生。

1、古诗是高度的浓缩了的文学作品,简洁明快的几十字,有的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有的就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的就像《小儿垂钓》这样,是一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你们想演一演吗?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是问他们原因。

2、小组表演。第一组教师采访。第二组开始让学生采访和评价。

要点:(1)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2)为什么这么远招手?招手是什么含义?

随机板书:认真专心天真可爱

1、短短28个字,简简单单的“遥招手”这个词,诗人胡令能向我们描画了一个专心学钓鱼的可爱孩童的形象。孩子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开心果,也是诗人非常乐意表现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另一个诗人的一首“童趣诗”(板书)。

2、猜诗人。出示《池上》,师范读。

3、生自读,读准,读通,努力理解。

4、学生交流诗意。指名说,评述对词语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说,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说。

5、体会“童趣”。领悟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童趣的。

引导学生对“偷采”进行探讨,通过“不解藏踪迹”一句(对照插图)体会小孩的行为与“偷盗”是不同的,诗歌正是通过这句反应了小孩的天真纯朴。

6、练习读背。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童趣诗”,诗人通过学钓鱼和偷采白莲这两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1、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2、读背这两首古诗。

小儿垂钓 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 童

侧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问遥招手, 诗 不解 藏 踪迹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 专心 天真 纯朴

天真可爱

古诗元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够用自己的笔触描写诗中画面,体会诗中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人呢?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这首传言是吕洞宾写的诗中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牧童》。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教师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出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7.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8.全班齐读此诗。

(三)深入研读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五) 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牧童》这首诗,说说牧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随机点名的方式请学生做出总结。

(六)作业

1、预习剩下的两首诗

2、搜集八仙过海的故事,下节课来讲一讲。

古诗元日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

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诗文就会知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穿插了儿童追捉蝴蝶的场面,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儿童情趣。这首小诗突出特点在于设色:黄黄的蝴蝶,飞进大片的金黄的油菜花中,一下子看不见了,这是一种绝妙的不同事物的色彩融合。面对这样一种情景,追赶蝴蝶的顽童会是一种怎样的神态?对照前面“急走”的`情形,我们不难想象,孩子是多么希望捕捉到那美丽的蝴蝶!然而,蝴蝶更加顽皮,它置身大自然这一切生灵的守护神的怀抱中,是大自然的博爱掩护了那娇小的蝴蝶。这时,孩子会有些惆怅,但小诗给我们读者留下的却是盎然的春意,别样的情趣!

《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

“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

今天读到“茅檐低小”“白发翁媪”时,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也许有些凄凉、衰败,但和“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活动联系起来,传达给我们的则是一幅温馨、充实、和谐。辛弃疾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勾画了一幅古时南方农人依山水而居,勤于农时,满足、悠闲的生活画面。

古诗元日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对夏季美景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四、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2、教师引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情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画》教案锦集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重要内容被忘记,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来看看教师范文大全为您推荐的“古诗《画》教案”怎么样,这篇文章将会让你有所发现!

古诗《画》教案(篇1)

《菊花》作文教学设计

虞城县实验小学:郭美玲 教学要求:

1、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种植物,看清楚菊花花朵的特点,并写清楚。

2、能用一段连贯的话把菊花的样子、颜色、姿态写清楚。 教学重点: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种植物,看清楚菊花花朵的特点,并写清楚

教学难点:能用一段连贯的话把菊花的形态、颜色写清楚 教学准备:图片、一盆菊花实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秋姑娘穿着她那美丽的五彩裙悄悄地来到了人间,她也来到了咱们的校园。在咱们校园的小花坛四周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花,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对,现在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刚才老师经过那儿 ,用相机拍下了一些菊花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老师用课件播放各种菊花的图片。 二:练习说话

1.看了这么美的菊花图片,你想说点什么吗?(菊花真美啊)(板书:美)菊花美在哪呢?

- 14.瞧,我们一起合作把菊花的颜色说得真美啊,下面我们接着合作,把菊花的姿态说一说。

5同学们看,这些菊花的颜色不同,他们的品种一样吗?不同品种的菊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6.请同学们观察,看,摆在咱们面前得这几盆菊花,它们的花瓣是什么样的?(提示;长还是短,宽还是窄......)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它的花瓣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练说,教师紧接着问:展开想象,它像什么呀?(小姑娘的卷发,像胡须。像金条)

7.用“______ 的花瓣是__________, 就像_____________”把它说完整。

8.课件出示:这些菊花的姿态各不相同:看有的__犹如___,有的___好像__,有的___就像___;还有的__________......) 9.学生小组合作,练习说话。 10.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有的花瓣全都向下伸展,就像垂下的厚厚的门帘。

有的只开了一半,黄中带粉的花瓣伸向四周,就像是一只美丽的凤凰在拍动翅膀,飞向蓝天。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就像夜空中盛开的焰火。还有的所有的花瓣全都向里卷,整朵花就像一个大花球) 11.师生互动,评价学生的发言,给予适当鼓励。 12.当一阵秋风吹过,美丽的菊花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 3

古诗《画》教案(篇2)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古诗《画》教案(篇3)

一、说教材:

古诗《所见》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mei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三、说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说难点:

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五、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3.质疑法:通过一连串的提问,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4.以读代讲法: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六、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看、找、读、思、品、背”等方法学整首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学生逐步掌握其学法,达到自求得之的目的。

七、说教学程序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第一,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媒体,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于是,在学习古诗时,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当然,在我实施教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小朋友理解“歌声振林樾”时,引导不好,究竟是谁的歌声就是引不出来,最后有小朋友说到了是牧童的歌声,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说是蝉的叫声,我只好以它们共同的歌声结尾。

古诗《画》教案(篇4)

古诗二首教学方案设计

本课教材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中抒发的是作者一人在江边散步时愉快高兴的思想感情。古诗用直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游园不值》作者是宋朝诗人叶绍翁。此诗用含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一首小诗中经历了感情由扫兴到欣慰的变化。

本校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积极按照市古诗文诵读工程的要求,开展每周一诗活动。学生对古诗朗读、背诵都很感兴趣,对古诗意境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

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总评: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古诗二首》的教学,崔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探索。

本课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习难点的设计上,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这是诗的点睛之处。老师在处理满园春色时,提出拍电视片段,让一幅春天美景图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古诗《画》教案(篇5)

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珍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内容是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然后再抒情,但表达出来的感情却完全不同。课后题要求比较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表达感情的不同,以及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才能读出感情。

说教学设计: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一个思想:六年级学生了,我不再就诗讲诗,而是通过当事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把学生的思绪引入那个场面,去体会全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是充分地运用古诗的外延,来解释诗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我主要运用对比教学法。

首先,我检测预习。要想新课进行的顺利,就必须有扎实的预习效果。我检测了以下三个方面,1、课文朗读是否正确流利;2、重点字词是否掌握扎实;3、古诗的大概了解。

检测过程中,我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称呼问题,他是作者和朋友亲密关系的一个体现;二是使的意思,他表明王维再见元二的不可预知性。

紧接着,我出示不同颜色的古诗,让孩子发现两首诗相同的结构:景+情。然后再逐诗学习,让孩子体会不同的诗不仅描写的景色不同,表达的感情更不相同。

《别董大》一诗,描写的景物非常凄凉,但是高适却用豪言状语激励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浅知诗意后,我出示董庭兰的资料,让孩子明白董的坎坷生平,并告诉孩子,当时高适也不得志。了解这一时代背景后,让孩子明白高适是一个达观,自信,对未来的生活抱着极大热情的人。体会完后,让孩子再读古诗,体会就会更深一层,他们知道,高适不仅仅是在勉励朋友,而且也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朗读时,就自然而然的激情满怀,那么此诗的豪迈也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紧接着,我又进行了《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这首诗的景色非常清新,但它在此起的作用是反衬安西的荒凉,进而体现了王维不想元二远去的依依惜别之情。此诗我的重点放在品酒上,一遍一遍地品酒,让学生品出悲伤,品出不舍,并且通过朗读把那种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完毕后,我同时出示两首诗,进行比较。同是送别诗,一首豪迈,一首缠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孩子有些懵,我适时地出示了资料,让孩子明白《别董大》之所以豪迈,是因为高适家境的艰难造他乐观的生活态度,而王维少年得志中年受累则影响他总是惆怅满腹,于是《送元二使安西》则缠绵绯则。正是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的诗作风格迥异。在此,我给孩子举例:同样是送朋友去安西,高适写道“离魂莫愁怅,看取宝刀雄。”同样是在春柳歧路旁,高适写道:“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而王维却往往是:“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是王维赠别诗的一贯特色,而心怀仗剑报国之志,充满旷达豪迈之气,却是高适赠别诗的主要特征了。

通过这一番比较,孩子们不仅明白了诗中景不同,情不同,而且还知道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当然,他们的理解也及时的通过朗读展示给了大家。而我所举的例子,也是给学生拓展,虽然他们不一定能理解,但我想这是一个熏陶的过程。很可能在发现两个诗人迥异的风格之后,会对他们的诗作感兴趣,当然也就会找些赠别诗来读,那就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课的最后,我还设计了情景让孩子反复地记忆诵读名句,我的目的是把积累进行到底!

我的整个教学思路就是这些了,当然这只是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相信经过大家的指点,我们学校的古诗教学会趋于成熟,而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蜕变过程,它会使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更加精彩!

[教案]《古诗》教案如何写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教案]《古诗》教案如何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关于语文古诗教案模板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有关“语文古诗教案”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语文古诗教案 篇1

微课题研究小组

抓住关键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

教学内容

4.秋天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

语文古诗教案 篇2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语文古诗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手法独特,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已经开阔,有种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教授两首古诗。采用教学模式:激趣导入——学习生字——古诗赏读——互动交流。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导入。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净慈寺风光,教师讲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其中就有诗人杨万里。展示杨万里的简介,直接导入要学的诗题,请同学齐读解读。

2.学习生字。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跟读,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音韵美。同桌之间互相正音,小组比赛认读生字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字拆解后编顺口溜或字谜来记忆。

开火车认读生字,根据动画演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纠正,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3.古诗赏读。逐句讲解,指名学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给出生词解释,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佐以西湖四时风光、荷花映日图片加深理解。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所以不必逐字深讲,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碧”“红”突出的视觉感。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曾读过的关于西湖风光的诗。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相互评议,比赛背诵。

语文古诗教案 篇4

教材分析:《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谈春,导诗。

师: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生:《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生:《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中架起桥梁,唤起学生对春天的遐想,而且为后的说春、议春、颂春做好了情感铺垫。】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一首是杜牧写的《江南春》;一首是程颢写的《春日偶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二、说春,学诗。

生:自由轻声读这两首诗。(反复读上几遍后)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自读,老师已能感受到大家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诗了,能不能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生:个个跃跃欲试地。(指34名学生)读这两首古诗,教师穿插其中适时给予评价。

师:大家都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那么这两首古诗,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描绘出了春天怎样的一幅画面?下面分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重点选择一首诗,结合诗的译文进行讨论,然后汇总本小组的建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求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研究的价值,要能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适合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这里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是基于文本内容的考虑,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从诗句和译文的理解中获得对诗的整体感受。】

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走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

师:大家学得真投入,而且讨论得也相当激烈,哪一小组先来展示一下本小组合作的成果呢?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江南春》这首诗。我们小组成员认为这首诗围绕春天,写了莺、红花、绿树、村子、城廓、洒旗等景物。我们是结合译文和古诗的描述讨论出来的。

生:(迫不及待地)我们小组也是讨论的这首诗,我们认为他们所叙述的景物不全面,还应包括寺庙和楼台。

生:我们通过预习知道,《江南春》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诗人想到唐代以前的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师:你们小组预习的真深入!确实,后两句诗是作者想到以前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春日偶成》这一首诗。我们觉得这首诗主要写到了云、风、花、柳、河。我们是通过译文和诗句的描述所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丰富,讨论的问题很深入。而且结合古诗和译文,描绘出了两首古诗的画面,能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下来。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出只要是切合学生实际的,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学习方式都是可取的。教师在这里让学生画一画,不光是将诗句内容的具体化,而且是对诗的情感的积淀,因为学生只有在画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才能创造多彩的画面。】

生:纷纷地开始勾画画面。

三、议春,悟诗。

师: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能说说你为什么描绘这样的一幅画吗?并说说画这幅画时的内心感受。

生:老师,我们这小组是合作完成的这一幅画,我们画的是《江南春》这首诗的画,翠绿的树叶上莺在鸣叫,绿树映衬着红花,一条小河从村前缓缓地流过,不远处的茅亭过的酒旗在风中飘舞。我们画完了这幅画后心情很高兴。

生: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你看淡淡的云从天空中飘过,一棵棵垂柳长得很茂盛,柳树下是各色各样的花儿。

生:老师,还有我。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我用不同的色彩描绘了刚才那位同学所叙述的景物,而且我在这些景物中还画了一个人,他就是作者。因为在这大好的春光里缺少了人物,那是一种遗憾。

师:同学们画得很细致,说得也很精彩。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那么两位诗人所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他们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你能猜测一下吗?(教师适时地介绍一下有关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

生:我猜测杜牧当时的心情一定是很高兴,因为在如此美好的春光下,目睹着如此之多的景物,他的心情怎么不开心呢?

生:我也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我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悲伤的。因为面对如此美好的景物,想到南朝的许多寺庙已隐没在茫茫的烟雨,怎能不触动他的伤心之情呢!

生: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相互争辩。

师:同学们既然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带着自己的意见课后再深入地去体会一下,看看到底谁的理解更有道理。

【设计意图:猜测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悟才能由表及里。】

师:大家揣摩的很有见地,你们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四、颂春,背诗。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描绘我们心目中的春天吧!可以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诗歌、散文、对联等)

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对春天的赞美。

师:《江南春》、《春日偶成》也是赞美春天的优美诗篇,让我们一起将它深深地记在脑海中吧!

生:背诵这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从古诗唤起对春天情感的积淀开始,到用古诗升化学生对春天的歌颂,一气呵成。】

语文古诗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__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第一句:(1)、生读句子,说诗意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__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日幕:黄昏时分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第二句:(1)、生读句子,谈感受。(2)、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为《宿建德__》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__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__清月近人。

语文古诗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四年级是学生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发展的过渡期,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比较弱。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人以景写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刻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主要教法有“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品味法”、“角色体验法”等。

主要学法有“想象画面法”、“联系生活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1.背诵《赠汪伦》: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3.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二、复习方法,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1)自读自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2)查读正音: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3)集体交流: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4)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2)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3)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4)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2.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2)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3)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汇报说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1.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3.请同学们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4.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5.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

五、扩展延伸

1.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六、总结,诵读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3.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诵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激情入境,揭示课题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2.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3.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教师总结诗意,学生回顾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3)学生配乐齐读。

三、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2)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生齐读)

(3)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地相距大概有3000多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2)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3.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4.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5.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6.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读。

7.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叙事抒情 写景

借景抒情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依依惜别之情

附:相关链接

送别诗几首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语文古诗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幼儿古诗的画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关注学生的反应情况,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基于网友的需要,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整理了幼儿古诗的画教案,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幼儿古诗的画教案(篇1)

1、新授新知识:引导孩子学习新的知识。

2、活动目标

3、课程的总结: 总结当天所学新的知识点。

4、8、给每个垂直文本框添加动画效果,这样在幻灯片播放的时候更加生动有趣。

5、10、OK,我们的动画到此已经全部完成

6、2、画出圆角矩形之后,在“格式”选项卡下,调整矩形的填充颜色,为了村托文字,这里不建议大家填充较深的颜色。

7、上课流程:

8、二、引出古诗《乐游原》

9、三.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授课教师带领幼儿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简单总结

10、选中文字,动画中选择“飞入”

11、出示萝卜,幼儿帮小兔拔萝卜(幼儿随老师慢读古诗)。

12、活动延伸

13、在飞入的效果后有箭头(上下左右),先记下箭头就可以改变方向了。选择需要的”自右上角飞入“。PPT的动画功能比较强大,可以选择各种出现和消失的动画,用户也可以自定义路径,是一个比较强的功能。

14、小兔家还有许多蘑菇,请小朋友朗诵古诗,谁背的好就送给谁蘑菇。

15、课前的组织:老师要用歌曲、古诗和手指操等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去引导孩子在短时间内进入上课的状态。

16、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17、6、切换到“插入”选项卡,选择“文本”组中的“文本框”,作者名称用横排文本框插入,诗句用垂直文本框插入。

18、新课程的导入:用讲故事、唱歌曲和猜谜语等等开头语,引出新课程的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9、课前礼貌问好: 问好的形式多种多样,老师要保持微笑,并以优美的姿势向孩子鞠躬。

20、重点练习:把学习到的新知识点做进一步的练习和巩固。

21、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

22、根据活动需要,合理安排桌子、椅子等班级的环境创设工作,并准备好教材。

23、课程的延伸:布置作业,引导孩子把学习到的知识点作进一步的延伸,课后进行复习加以巩固。

24、出示大灰狼,怎样把大灰狼吓跑呢?(幼儿快读古诗)

25、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教师带领孩子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做一些简单性的总结。

26、启动PowerPoint2013,切换到“插入”选项卡选择“形状”组中的“圆角矩形”,插入到页面中。

27、一.课前组织:老师要用歌曲,古诗,手指操等形式,让幼儿快快坐好,进入活动的状态;

28、9、大家还可以插入音频文件,营造一个气氛,让学生更好的领略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

29、5、然后右击标题框,编辑文字,输入诗歌的题目并改变字型、字号、颜色等等。

30、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让幼儿看幻灯片,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1、小兔子的家到了,看看小白兔家有什么。(幼儿把看到的说一说)

32、幼儿在大家面前齐背古诗。

33、图片:小兔子、蘑菇、萝卜、大灰狼等。

34、一、请一名幼儿朗诵一首古诗

35、四.课程导入:可多种导入形式,故事,歌曲,谜语等等

36、教师提前备课,写教案及制作课件,并准备好教具、学具、用具等。

37、幼儿听电脑课件播放古诗,请幼儿欣赏。

38、教学准备

39、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古诗课件、古典音乐等。

40、教师可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教育内容的安排注意各领域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

41、7、在文本框中输入文字,因为我们插入的是垂直文本框,这样就不需要在改变文字方向,简单许多。

42、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43、活动准备

44、教师分句教幼儿说古诗。教师请幼儿有节奏的`拍手说古诗(教师说一句,幼儿说一句,谁读的好,奖励小兔子卡片)

45、活动过程

46、二.课前问好:可多种形式问好,授课教师要站着,保持优美的姿态向幼儿鞠躬;

47、教学过程

48、小白兔邀请小朋友去做客,幼儿搭小火车。小朋友边走边说古诗,说古诗的小朋友就有车票了。

49、3、再画出标题框,右击页面空白处,右键菜单中选择设置背景格式。

50、4、弹出“设置背景格式”窗格,勾选“图片或纹理填充”,选择填充背景。

51、五.知识新授:学习新的知识

幼儿古诗的画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诵读的兴趣。

2、引导幼儿能够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头饰人手一个,塑料地毯围成一个小“池塘”。

三、活动过程:

(一)通过鹅妈妈带着鹅宝宝去游泳的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宝宝们,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妈妈带你们到池塘里去游泳吧!

2、听音乐做戏水的动作。(伸伸脖子、理理羽毛、划划水)

3、游累了,我们来休息一下,你们看哪里也有小白鹅,哪些长的是什么样子的呀?(模仿小鹅的手型)

4、我们仔细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呀?

(二)结合多媒体,初步欣赏古诗《咏鹅》。

1、哦,原来呀,小鹅看见这么多的客人来了,正在高兴地欢迎我们呢!你们看,有这么多的小鹅?(鹅鹅鹅)

2、小白鹅一边在欢迎我们,一边还在跳舞呢,我们再来看看它们是怎样来跳舞的?

(三)再次结合多媒体,通过模仿动作,进一步感知古诗《咏鹅》。

1、它们是怎么在跳舞的呀?它们的脖子是怎样的?(它们伸着脖子,头还抬的高高的一边跳舞一边还唱着歌呢:曲项向天歌)集体模仿动作。

2、它们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白白的羽毛)哦,你们看它们还在水里游泳呢?(白毛浮绿水)集体模仿动作。

3、它们的小脚可真漂亮,是什么颜色的呀?(红红的)那它们是怎么在游的呀?哦,像划船一样的,我们来学学看,(红掌拨清波)集体模仿动作。

(四)和着音乐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我们现在听着音乐轻轻的来学学小白鹅边唱边跳,好不好。(轻音乐)

2、这次我们大声的唱给小白鹅听。(轻音乐)

3、小白鹅,它送来了一盒它唱歌的磁带呢,不过它唱歌的速度有点快,我们跟着小白鹅一起唱,好吗?(跟念)

4、这一次,小白鹅想请你们能找个朋友表演给它看,你们愿不愿意呀?(快)

两只两只小鹅手牵手到草地上去玩。

幼儿古诗的画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背诵古诗,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萌发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提前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水稻种植、种植过程等。

2、物质准备:PPT图片、米饭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朗诵故事,理解诗歌意境。

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

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

3、学习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话。

4、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

三、尝试背诵,加深理解。

在幼儿对古诗内容及含义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看图,尝试背诵。

四、交流讨论,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

1、提问: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一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2、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费。

幼儿古诗的画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

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

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

2.请幼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幼儿古诗的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来看看这首《江南春》、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讨论题意、(江南的春天。)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以七绝最为出色、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让大家只用几个词语来描绘春天,大家肯定会觉得不够全面、不够客观、那么,诗人杜牧是怎样用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请大家自由诵读全诗,感受诗中的春景。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诵读研讨,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过渡: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且读出感情。

(3)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意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大家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有什么高招吗?(学生讨论:抓住重点字词、查工具书、了解相关背景等。)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大家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懂全诗、实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难点;

(2)四人一组,交流学习。

幼儿古诗的画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20xx年5月21日第十四周星期四第一节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幼儿古诗的画教案(篇7)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10篇》这是优秀的大班主题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第1篇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这首古诗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原诗8行4句,课文摘用其前4行,诗题改为《草》。这4行诗句的意思是: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课文概述了野草的特点,赞颂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是学会4个生字,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小草,了解有谁种它,长得怎么样。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荒原野草图。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学习生字,注意读准原、岁、吹的音,记住原的里面由白小组成,不能写成泉;吹右边第二笔是乛,下面是人,不能写成乂。

2、写字教学

指导写字,要引导学生整体识记生字的间架结构,注意重点笔画的写法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岁字上部的山与下部的夕的比例是上短下长,不能写得一样长;吹字左边的口稍窄些,右边的欠稍宽些;又字的下部基本平齐,撇、捺相交在中线上。

(三)词句教学

古诗中的词语不要求学生全都准确理解,学生只要熟读背诵大概了解诗意就行了。本课中个别词与学生日常用语有所差别,可直接告诉学生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如: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岁指年;荣就是茂盛的意思。

(四)朗读指导

朗读古诗,一是每个字都要读得正确、清楚,速度稍慢一些;二是要读出节奏、韵脚,五字一句的诗一般都是前两个字连起来读,后三个字中按词语稍有停顿,句末的字要读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学时要通过教师范读,听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掌握读法。注意诗中的两个一读音不同,可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五)练习提示

第三题是区分平翘舌音的练习。要让学生独立完成,选正确后,再读一读古诗,达到把每个字读正确。

第四题为的是复习巩固生字词,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练习前可先背一背课文;填写时要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填写后同座可交换看一看,检查一下填对了没有。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出课题,范读课文。

1、提问:在花、草、鱼、鸟中,你们最喜欢什么?

2、揭示课题,简介课文:诗人白居易赞美草的古诗。

3、范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三)学习生字词,解释离离岁荣。

(四)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填空练习。

五、参考资料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远芳侵古道,一岁一枯荣。晴翠接荒城。

野火烧不尽,又送王孙去,春风吹又生。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对野草的描绘来表达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感和友情的深厚。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大诗人。陕西渭南县人。出身比较贫寒,29岁中进士。经历了安史之乱时期,使他对当时社会的激烈矛盾和人民的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许多创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荒淫腐朽的本质,具有同情人民的思想,成为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了近三千首诗,著有《白氏长庆集》。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第2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古诗教案《山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第3篇

【设计意图】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画或写,或读或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让学生用自己创作的动作和语言,表达独特体验和感悟,体会学习的快乐。

2、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辅以多媒体的配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文章的情趣和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审美、积淀语感。

【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十一个生字,会写“你、们”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感受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五彩缤纷的奇妙变化。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词语、语言的意识。

【课前准备】

1、教师:

课件、三种小鸟的头饰。

2、学生:

观察寻找春天,重点了解春天的各种颜色。

【教学流程】

一、结合生活、学习实际揭题

1、说一说,春天里有什么?

板书“春”字。

请小朋友说说和春有关的事物,如春风、春雷、春花等。

2、看一看美丽的春景:

欣赏春回大地,柳绿花红的美景;电闪雷鸣,春雨淅沥的情景。

3、顺势激疑,你们知道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吗?板书课题。

二、自提学习要求,整体感知

1、说一说:

读新课文要做些什么,要注意什么?

2、读一读:

按照刚才大家的建议,自由读课文。

3、露一露:

多种形式展示自学成果:

⑴课件出示词语。你认识这么躲在课文中的词宝宝吗?

⑵小组合作,和生字交朋友:

早就认识的,是老朋友打上“∨”,今天可以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它的,成为你的新朋友的,打上“★”,哪些字你觉得学起来特别困难,但是你又非常非常想跟它交朋友,就打上“?”,跟周围的小朋友一起交流,争取跟所有的字交上好朋友。

⑶开门游戏,卡片认读生字。

⑷把生字送回家,接龙读全文。

三、入情入境,品读文本,感悟春雨的美

1、借助音图文,多方品读春雨的轻柔美:

⑴再现春雨景色(课件展示)。

⑵感悟交流:

和可爱的春雨娃娃亲亲热热打个招呼,你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听一听,你又听到了什么?

⑶指导体验朗读:

出示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读一读这段话,喜欢吗?喜欢的话就反复地读一读。

学生朗读、体验、感悟、交流。

2、围绕“争论”,合作探究春雨的深层美:

⑴联系实际,理解争论:

说说平时你和谁争论过,争论什么?

⑵引发争论主题,指导朗读:

小鸟们在争论什么呢?

个性化朗读。

⑶小组合作,探究争论,体验文本:

①自己读3~5段,划出哪些小鸟在争论?划出春雨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②小组内自主分工,互相协作(有画的,有写的,有读的,有说的等),完成如下作业:

小鸟色彩画一画补充小燕子麻雀小黄莺

③小组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挑战:

(结合交流,教师课件展示小鸟们看到的景色图)

⑷朗读演绎:

①找出表示小鸟们不同观点的词。

②扮演你喜欢的小鸟,读一读,演一演。

③学生戴头饰表演,互动评价。

四、拓展争论,积累语言

看课件,模仿书上的句式说一说。

(播放:小鸽子飞过花园,看到了百合花,飞过果园,看到了满园的梨花。喜鹊飞过山坡,看到了,飞过田野,看到了遍地的紫云英。)

五、多方感受快乐,向课外延伸

1、谈话感受:

听了大家的争论,春雨心里会怎么样?

2、朗读表达各种形式读。

3、律动展示:

听,春雨快乐地唱起歌来了。播放动画:《小雨沙沙》,进行律动创造表演。

4、总结,拓展:

小朋友,春雨下得多快乐呀!那,春雨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呢?你心中有了答案吗?让我们到课外再好好地去找一找,然后把你心中春雨的色彩画下来,好吗?

六、灵活运用形式,复习巩固生字

1、课件配合,游戏巩固:接小雨点(生字):

⑴同桌合作,认识每一个雨点儿。

⑵接雨点儿,抢读生字。

2、自主识记,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记方法。

3、自主发现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从偏旁、结构等方面着手)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第4篇

活动目标

1、欣赏和体验散文诗优美的意境。

2、理解散文诗的内容,能声音洪亮地朗诵。

3、能发现句末的押韵,并大胆地想象、仿编诗句。

活动准备:

1、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散步时在老师的启发下发现并感知春天万物的变化。

2、幼儿用书《虫虫乐园》

教师准备:

1、一栋可爱的房子、成串雨滴、小鸟、云层里的太阳、叶子下的毛毛虫、油菜花、浪花、紫藤花的卡片教具。

2、背景音乐,各色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欣赏画面

提问:画面里有什么景物?(房屋、小河、草地、太阳、紫藤花、油菜花)猜一猜这是什么季节?(春天)

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叶子、紫藤花、油菜花、浪花,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幅春天的图画美吗?引导小朋友们用语言描述出这样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春天来了,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缓缓流过,洁白的浪花一路唱着欢快的歌,门前是一大片绿绿的草坪,红红的太阳暖洋洋地照在身上,大树上一只小虫子正在绿叶间露出头来,呼吸这空气中的香味呢。原来呀,树上有一株美丽的紫藤花倚在树上,开得正烂漫呢。地上还有各种零星的小花,远处还有油菜花,樱桃花,杏花,开得正旺呢,空气中散发着醉人的花香。

二、春天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五彩斑斓的季节。到处都盛开着各种花儿,空气中飘着花香,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季节。春天的雨有颜色吗?那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这个颜色呢?请小朋友们欣赏一首好听的散文诗《春雨的色彩》,听一听散文诗里是怎么说的?

1、完整地欣赏老师朗诵配乐散文诗。提问:诗的名字叫什么?诗里说了什么?里面都有谁?

2、再次边欣赏诗文边用教具在黑板上贴出来

提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它们各是怎么说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三、学习朗诵散文诗

1、看着教具朗诵

2、情景表演朗诵,分角色朗诵

3、启发幼儿试试朗诵每句的句末,发现押韵的特点。

四、学习仿编诗句

1、谈话:春雨是暖暖的红色,是扭来扭去的绿色,是清香的黄色,是滚来滚去的蓝色,是一串串的紫色。春雨还可以是什么颜色的?

指名说:娇艳的桃花说,春雨是温馨浪漫的粉红色,杏花说,春雨是黄色,梨花说,春雨是白色,苹果花说春雨是粉红色,柳树说,春雨是绿色。

3、小组活动:仿编散文诗,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4、在班上交流仿编的诗句

五、引导幼儿共同小结:

春雨让变成什么颜色,它让春天变得万紫千红,绚烂多彩,说明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雨水。

六、完成幼儿用书《虫虫乐园》第16-17页,请幼儿为空白处涂色。边涂边想:是谁告诉小鸟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第5篇

设计意图:

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丽,我选择了《春雨的色彩》这样一首优美抒情又具有丰富意境的散文诗。让幼儿在享受语言美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了解春雨的特征及植物生长的自然知识。

活动以“小鸟的叫声”引入,通过谈话启发幼儿初步的经验表述,在欣赏过程中,通过配乐、课件欣赏、相互间讨论、学习角色对话、游戏等环节来帮助理解散文诗内容,最后和孩子们到室外一起寻找“万紫千红的春天”,满足了幼儿对春雨继续探究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感受散文诗所表现的春天的美,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习角色间的对话,理解词语:万紫千红。

教学重点:

理解散文诗内容,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万紫千红的涵义。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小白鸽、小燕子、小麻雀、小黄莺头饰;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小鸟的叫声”引入课题

1、播放音乐《下雨了》,带幼儿进入“春天”活动场地。

师:小朋友下雨了,赶快进来避避雨吧。(师幼做着避雨的动作进入活动室,在“草地”上坐好。)

2、播放小鸟的叫声,启发幼儿说出对“春雨”的初步印象。

师:今天也有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它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播放小鸟的叫声)你们听听小鸟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呀?(不知道)让老师来听一听——噢!原来它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师:有谁来告诉大家春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二、欣赏散文诗,理解散文诗内容

1、倾听教师配乐朗读散文诗,激发幼儿猜想。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好听的诗,名字叫《春雨的色彩》让我们来听听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师:这首诗听起来感觉怎么样?(很好听、很舒服、很优美)它的名字叫什么?(春雨的色彩)

(重点提问能力较一般的幼儿,让他们有回答问题的机会)第一幼儿教育儿童网站

师:里面有哪些小动物?(幼儿边回答问题,教师边出示相应的课件)

师:它们在争论什么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2、播放课件,幼儿再次欣赏散文诗一遍。

师:小朋友要边听边想,小白鸽、小燕子、小麻雀、小黄莺它们分别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它们为什么这么说?(教师有表情地再朗读散文诗一遍)

3、结合图片进行提问,加深幼儿对散文诗的理解。

师:小白鸽是怎么说的?(春雨是无色的,你们伸手接几滴瞧瞧吧。)

师:小燕子是怎么说的?(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在草地上,草地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儿绿了。)

师:接着又是谁发表意见啊?(小麻雀)为什么小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杏树上,杏花红了。)

师:小黄莺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它是怎么说的?(春雨是黄色的。它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它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的花也黄了。)

师:春雨最后告诉大家它是什么颜色的?(无色的)

4、讨论思考:

师:春雨真的是无色的吗?为什么说春雨给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春雨是无色的,因为春天来了,草地变成绿色,桃树开了红色的花,还有油菜花开了黄色的花……)(理解词语:万紫千红)

小结:是啊,春雨本来是无色的,但当它落在各种各样的花儿身上的时候,五颜六色的花儿都开放了,非常鲜艳,非常美丽,大地变得“万紫千红”。

三、学说散文诗中的角色对话,并进行表演。

师:小朋友,刚才小鸟们的话,你们还记得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变成这些快乐的小动物来学学它们的对话吧!

师:现在我请四组小朋友分别当小白鸽、小燕子、小麻雀、小黄莺我们一起来表演。(老师引导幼儿讲出小动物之间争论的语气)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小白鸽、小燕子、小麻雀和小黄莺头饰,请四个小朋友戴上头饰来表演它们的对话。

四、结合游戏,师幼配乐完整朗读散文诗。

师:请小朋友当“桃花”“杏花”“柳树”“油菜花”,在草地上蹲下来,老师当“春雨”。音乐响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诗。“春雨”走到谁的身边,谁就站起来,随着音乐表演动作。

五、活动结束:

师:欣赏了这首优美的散文诗,知道春天有很多漂亮的颜色,我们一起去外面寻找一下万紫千红的春天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走出活动室)

六、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投放录音机、磁带及头饰,让幼儿表演,进一步熟悉散文诗内容。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第6篇

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并学会朗诵诗歌。接下来要给大家推荐的是幼儿园大班语言诗歌教案,欢迎阅读以及参考!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并学会朗诵诗歌。

2、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背景挂图: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河水、绿绿的草地、红红的花儿、幼儿园。

2、图片: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

3、人手一份:纸和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熟悉诗歌内容。

1、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欣赏一些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地方是哪里(揭开三幅图片),问:小朋友你觉得这些地方漂亮吗?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地方吗?(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绿绿的草地),小朋友说的真好,我们继续往下看,(揭开三幅图片)这些地方又是哪里呢?(青青的河水、红红的花儿、快乐的幼儿园)。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么美丽的地方吗?

2、这里的小主人知道小朋友们要来,早早的就出来欢迎了。(小朋友们好,你们好)。看看它们是谁?(出示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并请小朋友一起模仿它们的动作、声音等。

3、师:小主人们都来欢迎小朋友了,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个困难,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把它们送回家,你们愿意吗?(请个别幼儿分别把白云、小鸟、小羊等贴到相应背景中,并说出完整的句子。比如: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4、小朋友们把小主人都送到了自己的家,小主人们为了表达对小朋友们的谢意准备了一首诗歌送给大家。

二、学习诗歌《家》。

1、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主人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叫《家》。(老师完整朗诵诗歌一遍)

2、请幼儿说说诗歌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了诗歌里说什么?现在我们一起念念这首诗歌。(老师、幼儿一起念)

3、朋友念得真好,这一次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有节奏再朗诵一遍。(教师指图,幼儿拍手、朗诵诗歌)。

4、现在,老师来问,你们来回答。(如:师:蓝蓝的天空,幼儿:是小鸟的家),再让幼儿问,家长回答。

5、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我抽去几张图片,看你们能不能把诗歌念出来。再一起念一遍。(请爸爸妈妈评一评,我们小朋友念得好吗,给点掌声)

三、仿编诗歌。

1、师: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太阳、星星、月亮),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还可以有其他小主人去住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笔和纸,请你想一想、画一画,还有谁可以住在这些漂亮的地方?画好后带上你的画回到座位上。(幼儿按照小组到座位上画一画)

2、幼儿操作,老师巡视。

3、(幼儿操作回座位),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画了什么,什么地方是它的家?(把幼儿的画贴在相应的家里)教师与幼儿、家长一起朗诵仿编的诗歌。如:蓝蓝的天空是太阳的家,密密的树林是蘑菇的家。绿绿的草地时小兔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蝌蚪的家。红红的花儿是蜜蜂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老师的家。

四、教师小结。

我们小朋友可真能干,今天不但学会了朗诵诗歌,而且还学会了仿编诗歌。现在请小朋友带上你的画和爸爸妈妈一起编一编诗歌。

附诗歌《家》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红红的花儿是蝴蝶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第7篇

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二、理解古诗《池上 》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三、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四、学习古诗。

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五、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教学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第8篇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黑暗社会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第9篇

【活动设计背景】

通过“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和“歌曲:我上幼儿园”,让幼儿获得想上幼儿园的积极情感体验,萌发了爱幼儿园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爱幼儿园、爱老师、爱同伴的情感和适应集体的能力。

2、初步培养幼儿能安静、专心听故事的习惯。

3.教会幼儿各种大型运动器械的正确玩法,培养幼儿愉快、健康的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自由的创编动作,在音乐游戏课中老师带领幼儿边唱边表演。

2.幼儿回家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家长也及时鼓励、教育幼儿

【活动准备】

挂图,音乐《我上幼儿园》,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操场,大型器材

【活动过程】

1.做“打电话”的游戏;

2.幼儿听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后讨论:故事中有谁?它们都干什么?

3.老师结合挂图,分段讲述,设计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小白兔先遇到谁?又遇到谁?他们是怎么上幼儿园的?

4.幼儿园里有些那些设备和家里一样吗?(如有厕所,有玩具,可以做饭,可以睡觉等。)

————比一比,幼儿园的哪些地方与家里不一样?讨论:我们小朋友应怎样上幼儿园?

(幼儿园的物品比家里的大、多,幼儿园的厨房、游戏室、午休室是分散的而且房间特别大,幼儿园的人比家里的多,所以说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

5.带领幼儿参观各种大型运动器械,并向幼儿介绍器械名称,教师演示玩法。

——幼儿自由选择器械和玩具玩耍,教师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如:玩滑滑梯要排队,不能推人。幼儿园的玩具要大家玩,不挣不抢。)

6.老师小结:带领玩累的'幼儿坐在草坪上休息,并请幼儿讲一讲玩了哪些器械,感觉怎么样?幼儿园好不好?鼓励幼儿天天来幼儿园。——放音乐《我上幼儿园》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第10篇

一、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所以我想让幼儿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在规律,进行创造性的仿编,并在活动中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大胆的.运用语言能力进行表达。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

二、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能力目标:尝试改编诗歌内容,激发幼儿感受散文诗中语言的美。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三:活动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引出春雨——学习诗歌——仿编诗歌

1、采用提问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题。

春雨落到哪里?幼儿能从生活经验来说。

2、学习诗歌。

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1)重点学习诗歌中“下吧,下吧,我要、、、、、、”这一句式。

在学习诗歌前,我没有直接朗诵诗歌的内容,而是逐幅欣赏时通过幼儿猜测,也就是培养幼儿的拓展性思维。种子会说些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概括出第一句“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在老师的示范下,接着几幅图,让幼儿运用诗中的句式“下吧,下吧,我要开花、、、、、、简单建构诗句。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整首诗。

(2)朗诵诗歌

采用诗歌的配画在幼儿产生视觉形象再随轻柔的音乐朗诵一遍。

要求幼儿作出相应的表演动作和运用丰富的感情语调来朗诵诗歌。

目的都是加深幼儿对诗歌的印象。

3、拓展经验,用替换的方法创编诗歌。

(1)幼儿学习创编诗歌。

启发幼儿想一想:春雨还会落到哪里,他们会说什么话?

请一幼儿上台选图编,也就是为下面幼儿作选图创编如何操作作示范。

(2)幼儿自由选图编。

三、最后分享诗歌内容,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创作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10篇这篇文章共35731字。

幼儿古诗的画教案(篇8)

1、儿歌:数小鸡

2、*喂小鸡吃食。

3、研究教材、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现,但更多、后者是“隐性备课”;前者是“备课于书”、后者是“备课于心”。误区之一:写教案=备课;误区之二:教案越详细越好;误区之三:教案可有可无。

4、活动过程:

5、草地背景。小鸡,小鸭,小猫,小狗,小兔等卡片(数量1-4)若干,小虫,小鱼,骨头,萝卜等图片各若干。

6、学习的自立能力。

7、了解寒露节气的养生知识;

8、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概括:他们都是4只小动物。

9、能够一边操作一边讲述,能有序的整理操作材料。

10、数数小动物:鼓励幼儿逐个讲述每张卡片上动物的数量,帮助幼儿获得确认物体数量的基本方法是手口一致地点数,进一步体验最后一个数字表示被数物体的总数。

11、教师:草地上有许多小动物,看看他们各有几只。

12、喂小鸡吃食。

13、鸡妈妈数小鸡,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只小鸡在吃米,两只小鸡抢东西,四只小鸡叽叽叽,躲在妈妈怀抱里。

14、活动准备:

15、、增强数学活动的兴趣,

16、这首歌挺好听

17、小动物找朋友

18、教师:用什么来表示小动物各有几只呢?

19、换组活动。

20、知识目标:了解自立的表现和重要性;知道依赖的危害。

21、探究、活动的能力。

22、教师鼓励幼儿先数数每张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再喂食物,边喂边说:例如:4只小鸡吃4条小虫子。

23、*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

24、教师:喂鸡吃饱要回家了,我们先把小虫子放到小碟子中,再把小鸡放到盘中。

25、唱儿歌活动结束。

26、教师:小动物要找朋友玩,找谁呢?小动物要找和自己一样多的动物作朋友。

27、学习过程

28、上课时,坐端正,两手放平看老师。 老师讲  认真听 , 不打断 表尊敬。    要发言,先举手,老师允许再回答。 回答时,字清晰,同伴发言仔细听。

29、幼儿用点卡表示小动物的数量。

30、请个别幼儿示范喂一只,鼓励幼儿边喂边说:1只小鸡吃1条虫,2只小鸡吃2条虫。

31、会背一些有关寒露的儿歌。

32、小碟若干。

33、幼儿数一数说一说,草地上有1只小黄鸡,2只小黑鸡等

34、教师出示虫子。

35、幼儿操作,将一样多的小动物摆放在一起。

36、*送小鸡回家。培养幼儿从小养成有序整理学具的良好学习习惯,

37、教师:小鸡肚子饿了,它喜欢吃什么呢?每只小鸡吃一条虫子,谁愿意来喂它们。

38、了解寒露节气的特点和气候特征;

39、感知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实物并说出总数。

40、露气凝结。幼儿了解寒露节气的基本知识。

41、学习目标:

42、幼儿学习寒露儿歌。

43、活动目标:

44、小组讨论

幼儿古诗的画教案(篇9)

1、古诗:《江畔独步寻花》、《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渔歌子》、《寒食》、《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元日》、《泊船瓜洲》、《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春江晚景》、《题西林壁》、《夏日绝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汇报生字词解决情况,教师相机强调。

3、让同学们准确的读写古诗绝句,并大概的了解诗句的意思。

4、《诗经》——《子矜》、《鸡鸣》、《短歌行》、《陋室铭》、《大学》第一章。。

5、神话故事两则:《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6、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7、每周利用星期一的诵读课进行赏析品诵,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8、每日在校读1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经典诵读课、晨间背诵。

9、在掌握古诗《咏鹅》的基础上,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浓浓诗意。

10、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11、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12、《诗经》(关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云章》(第

13、寓言故事五则:《愚公移山》、《螳螂捕蝉》、《卖椟还珠》、《曾子杀猪》、《朝三暮四》。

14、《论语》——《颜渊-成人之美五章》(第

15、24章)、《为政-为政以德七章》(第

16、重点指导“绝”与“岭”的写法。

17、启发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8、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19、抓住字眼,理解诗意,重点理解“含”、“千里雪”和“万里船”。

20、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21、学生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22、《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九章》(

23、25章)、《泰佰-任重道远三章》(第

24、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5、神话故事三则:《鲧禹治水》、《女娲补天》、《嫦娥奔月》。

26、填句: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28、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29、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30、让同学们准确阅读需要认识的字,准确写出需要记住的字。

31、带着理解,再次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2、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33、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34、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

35、人手一盒*笔,白纸一张。

36、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37、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38、二行诗。学生自由读,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出*山的美和春风吹来时阵阵花香的舒畅感觉。

39、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40、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41、领会古诗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2、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4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45、杜甫的生平及情感取向。

46、古诗:《示儿》、《四时田园杂兴》、《题临安邸》、《墨梅》、《石灰吟》、《竹石》、《己亥杂诗》、《送友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望》、《过零丁洋》。

47、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48、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画面上的景象,并自主尝试朗读第

49、4行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50、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流利;边读边用笔划出古诗中的生字。

51、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

52、拍起小手填诗句,背一背古诗。

5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绝”“含”“岭” “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练习组词。

54、师打节拍范读古诗,生学着打节拍读古诗。

55、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6、古诗:《游园不值》、《乐游原》、《村居》、《春夜喜雨》、《七步诗》、《滁州西涧》、《浪淘沙》、《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

57、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58、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59、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60、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61、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6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63、掌握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64、通过动词及形容词来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歌内容。

65、揭示课题,板书作者和课题。

66、认识古诗中的生字,会写生字。

67、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68、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69、能读懂古诗《绝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70、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71、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7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绝句》,理解诗句的大意。

73、体验文学、动作、**等艺术美带来的愉快心情。

74、《老子》从“道可道”到“道法自然”。

75、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绝”“含”“岭” “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练习组词。

76、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77、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生说师画。

78、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0分钟。

79、介绍作者:杜甫,唐代诗人。这是他重返成都时写的。他自幼好学,七岁就会吟诗,他的诗很有名。

80、自由读古诗,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81、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82、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83、请同学们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并说一说,自己所找到的春天。

84、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85、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86、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87、每学年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给学生定级。每学年一级,共6级。由语文教研组长组织老师考核六年级,由年级负责人组织部分优秀学生考核其他年级,如:六年级考核五年级,以此类推。

88、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89、已会念古诗《咏鹅》,初步了解作品大意。

90、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9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掌握“行”1个多音字。

92、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93、现代诗文:《鸽子》、《西湖的女神》、《雾》、《等了许久的春天》、《深闭的园子》。

9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95、古诗:《游子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日》、《咏柳》、《回乡偶书》、《小池》、《山行》、《竹里馆》、《江雪》。

96、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97、大自然的景色是如此的多彩美丽,让我们善于发现身边春天景色的美丽,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春天的诗句读一读,去写一写,画一画自己身边春天的美丽景色。

98、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99、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等词语。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6498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