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八年级力教案

时间:2024-06-08

八年级力教案9篇。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方式,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专为读者整理“八年级力教案”文章由我们亲自挑选,建议您将此页面收藏以便长期保存!

八年级力教案 篇1

▲学习《石壕吏》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石壕吏》写作背景简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3、介绍体裁:这是一首叙事诗

4、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5、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6、小组合作翻译(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7、当堂抽查翻译(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8、理清情节

本文共叙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到底谁是主人公?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都有些什么活动?(为下面演小品做铺垫)

二、研读《石壕吏》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小组合议,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一个小品《石壕吏》。

2、一组同学上台表演故事《石壕吏》,其他同学评表演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是否相符。

3、评价表演,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步,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故事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学生根据情节提示,读诗,背诵。

(通过演小品,让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把握课文;评价表演,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本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配乐能令朗诵效果更好)

四、拓展延伸

(一)看课文,自由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生可能提出或教师启发的问题有: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孀妻弱子无依,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结合文本理解字词,更切实际)

3.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捉尽壮丁,及于老弱。

4.为什么夜间出动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5、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

6、背诵诗歌,抽查过关

(二)课外作业:

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学学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一则故事。

提示:

1. 注意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

2. 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拓展作业不仅是本课的总结,它还是学生课外迁移的方向)

(三)总结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而当时的杜甫看着老妇人泪别,万分同情,却不能解救。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他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六、说板书

采用提纲式,使全文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对复杂的课文尤为重要。书写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加深理解与记忆。在黑板上画出。

总之,作为一名授课者,我们应该吃透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施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评委,谢谢大家!

八年级力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27课。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确定: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稳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的特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意境,读出情感,领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发爱国热情,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

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这篇文章较浅易,对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本文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三)、教法学法分析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朗读法:为了营造氛围,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讨论法:结合课文条理清晰,文意浅显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究文本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2、学法

①反复“读”。以朗读训练为主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博大胸怀,并从中发展自己的朗读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在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

(一)、教学准备阶段。作好课前铺垫,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

(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同时,为深入学习文本奠定基础)我要学生:1、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2、分为两组查找资料。:一组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并将它写成《“岳阳楼”导游词》;另一组搜集范仲淹的有关资料,并整理成《走近范仲淹》。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图书馆、网络等。

(二)、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学生个体体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第一,主体参与,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提问:我国有四大名楼,其中我们湖南就有一座,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岳阳楼)同学们想到岳阳楼一游吗?那就请我做大家的导游吧!利用多媒体有关资源介绍岳阳楼。同学的解说,优美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

然后再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出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感情,我再次设问: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重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播放名家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作者记了岳阳楼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并找出文章主旨句。声情并茂的朗读,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中,学生能初步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三,选读、美读,把握作者感情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先说说对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让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选第三、四、五段探究朗读。选择相同段落的可组合成学习小组。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对比美读(探究第三段的同学读第三段,写景句男生读,抒情句女生读;探究第四段的同学读第四段,写景句女生读,抒情句男生读;第五段全体学生读,男生读问句,女生读答句)。

第一、二段的理解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是:1、剩下一、二段写了什么?它们与主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2、你认为该怎么朗读?学生分组探究朗读。学生汇报朗读,师生点评。

第四,齐读、美读,读出感情

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进一步受到情感熏陶。我用抒情的语调激发学生朗读激情:同学们,想象我们登上岳阳楼,眼望浩浩汤汤的洞庭湖,一起来表达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心声吧!打开多媒体“背景资料”中的“背景音乐”,学生一起配乐美读全文。

第五,联系生活,畅谈忧乐观。

为了让学生实现与自我的对话,完成自我价值观的提升。于是,我说:同学们,父母不理解时你痛苦过吗?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悲伤过吗?学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请以“ 时,我想对自己说……”说一段话。

第六,拓展思维,丰富知识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我将学生分为四组,要求每一组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分别探究:(1)、我国四大文化名楼特征;(2)、与四大名楼相关的诗文;(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观;(4)、与岳阳楼洞庭湖名胜比较,谈谈如何开发与利用东江湖的旅游资源。然后安排学生在第二课时交流,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能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对东江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的探讨,开发了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树立从建设好家乡到建设好祖国的崇高理想。

板书设计:

我考虑以“事、景、情、理”四字为主线,并截取文中相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板书,对应整齐,一目了然。

岳 阳楼记

范仲淹

事滕子京谪守

阴 ———— 悲

景 情

晴 ———— 喜

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效果分析

本次教学使我认识到: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的合理运用,能一改沉闷的课堂,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活力四射。它能创设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生灵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养素同时受到熏陶,使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大胆尝试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包括使用简捷方便的多媒体,优化教育过程,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八年级力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走进作者,识记字词及文学常识

2、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预习独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胆怯()怒吼().蜿蜒()飞翔()

火焰()呻吟()悬崖()深渊()

2、填空

《海燕》是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_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着“____________”之意。高尔基,_______国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了解: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在高尔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则吉尔婆婆的故事》《鹰之歌》《海燕之歌》(1901);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进军的号角。高尔基还写了许多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剧本,如《小市民》(1901)、《底层》(1902)。1906年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问世。自传性的三部曲《童年》(1914)、《在人间》(1916)、《我的大学》(1923)。“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完成了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同时又创作了几个剧本,其中著名的有《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1932)等。高尔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诗式的不朽巨著。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我们读了巴金《日》、《月》两篇短文,巴金通过写“日”、“月”表达了什么情感?(由“日”、“月”这寻常的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表达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情怀,……)

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诗),要“透过文学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今天,我们把视角投向高尔基的《海燕》,去感受作者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激情。走进作者,亲近文学

二、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2、指名朗读。方法:以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3、听录音带朗读(或听教师范读)

(1)静听感受(2)随录音朗读(3)模仿朗读。

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4、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

5、找出作者写作本文时的背景资料,给同学们讲一讲

三、探究课文结构

朗读时,结合海燕战斗时乌云天气的变化,抓住关键语句给文章划分结构,并概括层意

四、探究课文内容

a、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1、海燕是一种什么样的海鸟?结合背景,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海燕的形象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2、从文中结合海面上的变化,看看海燕有什么表现?其它海鸟表现怎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结合上面的两个小题,请仔细品析探究a的内容

b、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划出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分析其好处。

2、抓住文中一些字、词、句的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时的炼笔技术

例如:

五、结合时代背景探究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小组内交流

大海:

海燕:

暴风雨:

风、云、雷、电:

海鸥、海鸭、企鹅: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小组准备展示

3、小组展示

4、教师补充总结:

四、朗读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的句段,具体说说你对这些描写的理解。

b.文章的末尾,为什么海燕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

八年级力教案 篇4

(一)教法设计

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指导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年级力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新人文读本》八下第一单元“永恒的亲情,永远的感动”中的最后一篇。根据本书的选编宗旨“精选当代美文,张扬人文精神,倡导自主阅读,提升写作能力”,因此,我特意选择这篇叙事性散文《那一年我到外面走了走》。作品讲述我年轻时心情不顺到外面走了走,父母为此四处寻找,焦急万分,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挚爱亲情。作品构思精巧、叙事清晰、语言精练、人物情感细腻。因此,我旨在通过本文的示范性阅读,引导学生运用“三到”阅读法,掌握赏析文章的要领;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挚爱亲情。

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对于叙事性散文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懂得从记叙的六要素分析问题。但是对于如何运用“三到”阅读法,抓住关键语句,准确把握作品的要领,从而把握作品的主题、体会人物的细腻真挚情怀仍有一定的困难。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因此,我的教学构想是: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深入体会,通过反复品读关键语句,展开讨论,赏析作品。在这种注重探究的过

程中,达成重点、难点的突破,完成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因素,确定教学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三到”阅读法掌握赏析文章的要领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父母的挚爱亲情

3.过程和方法:朗读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掌握赏析作品的技巧——三到。

2.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3.方式方法:“三到”阅读法点拨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加之,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练习;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采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我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探讨: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运用“三到”阅读法,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词语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互帮互学,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所以,我播放歌曲《外面的世界》

1.教师导入语:在我们的生命中不能丢失的东西有许多,同学们认为都是什么呢?

2.学生交流

3.总结概括,如下:时间、亲情、生命、诚心、知识等。教师讲述,可是年少的我们听烦了父母的唠叨,厌倦了眼前的生活,就难免想要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下面就让我们追随作品《那一年我到外面走了走》,去体味作者那一段特殊的历程。

二、初读作品,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一: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交流:

我心情不顺到外面走了走,父母为此四处寻找,焦急万分。

思考二:试以“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作品。

2、启发思考阶段

①我为什么出走?

我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真情存在。

②家人真的不爱我吗?

爱我,真诚热烈

③家人为寻找我做了那些事情?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板书:

父亲跑遍全镇找我

父亲病中四处寻找

父亲求神拜佛找我

母亲夜夜噩梦担心我

哥哥准备登报找我

三.再读作品爱的体味

阅读启示:采用“三到”阅读法,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并加批注

1.学生自由朗读作品

2.学生交流

例如:A、父亲,一连找了10多天,嘴唇上起满水泡,逢到认识我的人就问:“你见到我儿子了吗?”后来说不出话来,嗓子完全哑了,就用笔在白纸上写了我的名字,下面写:“你见到他了吗?”

赏析:细节描写,表现父亲找我的艰难和执着,突出爱子情深。

B、父亲操一根棍子在手,喝一声:“看我不打断你的腿!”一脸黑气地冲过来。

赏析:动作描写,表现父亲对我出走的生气,侧面表现爱子情深。

C、父亲手中挥舞的'棍子,悬在我的头上,没有打下来。片刻,那只胳膊缓缓的、缓缓的,像电影里的镜头似的软下来。猛地,父亲用粗大的手掌把我的脑袋搂进他的怀里,一边哀哀得哭:“儿子,你可回来啦!”

赏析: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了父亲为我回归的高兴和爱子深情。

四、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一)作品归纳

1、请学生归纳从本文的学习中你收益了什么?从阅读方法和情感体悟角度分析。

2、学生交流

3、教师归纳补充;

屏幕出示:赏析文章的要领:

A掌握主要内容

B体会文章情感

C关注精彩字词

D留心作品写法

此外,赏析文章的语言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生动准确的字词,集中于动词、形容词;准确无误的修辞手法,集中于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种类不一的句式,长句、短句,散句、骈文等

(二)拓展延伸

1.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和本文都刻画了父亲形象,试比较二者在写法和情感方面的异同。

2.学生交流

3、教师补充:两文都写了父亲,前者采用“截取法”抓住父亲的背影,表现父亲的年老体弱、动作艰难、爱子深情;而本文则选取典型事例,以动作、细节、语言、外貌描写,表现父亲寻子之辛苦艰难执着,从而突现爱子深情。

五、布置作业温故知新

1.运用“三到”阅读法品读作品《娘的特异功能》,并完成相关练习

2.给父母一封信,倾诉你的心声,吐露你的爱语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了,遗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但也指出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因此,以及时的阅读训练,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强化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温故知新。

而给父母的信,则强化学生对父母、对亲情的体味和、珍视。

总之,通过这两项作业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力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讲述的都是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先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与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交往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老王的突出特点就是命苦心善。作者就是通过写与老王平平淡淡的交往中来体现了老王的不幸之至和善良之至,不仅如此,还可看出“我”或“我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从深层次讲,这是不幸者对厄运中的人的爱,也是厄运中的人对不幸者的爱,这是人间至情之爱。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而我个人也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2)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主旨,体察作者的爱心;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二、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初二的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是很浅薄的。加之我们的学生又是乡镇中学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是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这一指导思想,我在进行本课教学中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合作探究法,质疑法,点拨法,诵读法,采用多媒体,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1、教学相长,为了更好地教,让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如果每一课都能把课前预习落实好,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就要把预习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预习题。

预习题:1)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轻松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歌曲《爱的奉献》、图片资料

五、教学程序

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导语:同学们,正如这首歌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能以纯真的情感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人,那么人间将会多一份温暖,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份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我国著名作家杨绛女士通过写与一位普通车夫的交往,向我们诠释了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设计说明:使学生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接着介绍作者杨绛及写作背景和她的丈夫钱钟书。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写作背景,既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环节三、检查预习

将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请学生到旁边小黑板上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然后订正。

(设计说明: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这也是考试中必有的考点,这既可以作为字词训练,又可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环节四、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我”与老王的交往。

2)阅读文章1-4段,说说都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设计说明:熟悉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王,为下面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环节五、合作探究

1)深入分析老王这一人物形象

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老王什么样的性格?这些片段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表达出来。

(设计说明:这个题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文本,且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

2) 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设计说明:这三个题目逐层深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善,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心。又激发学生的爱心。领会本文的主旨。这进一步深入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本文教学的重点。)

八年级力教案 篇7

各位评委:

你们好!下面我开始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三峡》。首先分析教材。

一、说教材

1、选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依据

《初中语文大纲》在古文阅读上要求诵读诗词,积累、感悟和运用。我把课文结合单元来分析,甚至置于整个初中古文学习的阶段来分析。宏观看,本单元都是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本文更是开启山水游记的先河,借山水抒性灵,对后一代的柳宗元影响颇深。由此可知酷爱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为以后学习山水游记打下基础,具连贯性。微观看,本文不单写景优美,且语言明易,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力。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新课改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纲要》指出:“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背默课文。(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联系,落实双基目标。)

能力目标:

1、重视朗读训练,能借助工具书翻译;(叶圣陶语“非读无义训练语感,非读无义激发美感”)

2、学习写景方法,体会语言精妙之处;

3、结合作者情况,体会作品意境,逐步提高鉴赏力。(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渔”如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方法。即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如教给学生写景方法,抓事物特点进行刻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据这一依据我定以下重、难点,但初中生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要注意循序渐进。

重点:抓精彩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特点。

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摘抄,感悟语言的精妙之处。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初二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或许在感悟语言优美上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

(一)、总体设计及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力,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意之间的联系”因此,我的教法总体设计:导读—感悟—设疑—解疑。

(二)、教学方法及培养的能力

1、导读,用朗读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指导学生每次读书的侧重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2、感悟,指用圈点批注法体会语言内涵。(现代人大多情感粗糙,对身边事物缺乏敏感,学生则表现为冷漠麻木或浮燥急进;因此,我着重培养学生感悟,发掘思考的创造力和深度,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能力。)

3、讨论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集中热点问题,并解疑。培养学生怀疑精神。

(三)、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利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收集有关课文的资料。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发展思维力,加深了对课文理解。

四、说学法

新课改中,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己翻译。经讨论,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感悟语言,并摘抄优美语言,我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质疑。

学习方法是:

1、诵读训练法:落实双基目标

2、合作探究法:落实重点

3、设疑法:突破难点

4、创设情景法提高写作能力

5、练习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法上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结合。例如:我创设情景提问学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说课稿二》,来自网!

生对秋景一段怎样读?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带冷清萧杀的哀婉,”依据是“哀转久绝。”有的说“带天高云淡的舒畅”依据是“晴初”和“林寒涧肃”等等,虽然有的答案出乎意料,却颇能显示学生的思考力和个性。

五、说程序

(一)、课堂结构:导入、讨论,教师点拨,课堂练习布置作文。

(二)、简要过程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本节课据此设计如下:

1、初读感知课文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让学生自由朗读,画出疑难的地方,为下面设疑作准备。

2、通读全文,教师解疑

学生互评朗读并翻译,要求读准字音、句读,重点句段能意译,理清作者思路,为下面环节扫清障碍。

3、研读重点段落,体会语言精妙

学生在上面的各环节提出问题,教师分问题讨论,为下面的写作练习做准备。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鉴赏的潜能,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全篇百余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请举具体例子说明(考查学生感悟、鉴赏的能力)

本文读来音韵和谐,你能发现作者怎样营造这种效果?指出对偶、韵脚(培养学生语感)

想像文章描绘的画意,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思路。(培养学生想像力)

4、析读课文,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自己探求真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请学生当一会老师给别的同学出题,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如“沿溯阻绝”指陆路还是水路被隔绝,既被隔绝为何“王命急宣”时能急传王命?

如作者如何安排写景顺序,为何不按往常的春夏秋冬的顺序?

5、练习延伸,学本文写作方法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学习本文写景方法。)

6、归纳总结

板书

两岸连山—山多峡窄

山壮正侧结合

隐天蔽日—山高峡陡

《三峡》襄陵阻绝

夏水奔放美

水美朝发暮至

素湍绿潭

春冬清悠美

清荣峻茂

霜旦寒肃

秋凄婉美

猿啸悲歌

八年级力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为:

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㈠、课前准备:

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㈡、教学设想:

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㈢、导语:

对于“苏轼”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谁能对他作以简单的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加以补充)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谛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件工艺品。

(这样导课既介绍了这件工艺品的创作背景,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印象)

㈣、检查预习情况

1、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

2、请几位学生翻译课文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与纠正。

3、对文中的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及一词多义加以归纳并投影出示。

㈤、作品赏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1、集体朗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

①、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层次应怎样划分?

②、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③、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顺序和那些说明方法?

④、纵观全文,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那里?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㈥、总结全文

对照板书,让学生回顾全文,接着再齐读一遍课文,最后说:“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比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下它的有关情况”

㈦、作业布置:

介绍一事物

五、说板书设计:

舟(正面)

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16个字)

核舟(主体部分)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一人仰面啸呼状

记舟子(船尾)一人俯听茶声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这样设计板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体现出雕刻家的“奇巧”)

八年级力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培养专题探究能力,合作学习,创新精神

2、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课前学习:

搜集相关的科技网址

网络教学环境:

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网站和新浪、百度搜索引擎。

课堂学习:

第一块:确定探究专题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明确任务

2征集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3明确各组成员以共同兴趣来制定学习小组

教学反思

第二块: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制定计划

2搜集资料

成果制作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进一步加工完善自己的成果

第三块:科技新闻发布会

课前学习:制定活动方案,选出发布会主持人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新闻发布,先展示成果,再回答记者提问

2组织交流评价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相结合

3活动总结自我总结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搜集推荐一篇有关纳米技术方面的文章。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6521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