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3-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材料用具
见课本相关内容。
方法步骤
制片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2.用消毒的牙签在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刮取口腔碎屑,在载玻片液滴中涂几下;
3.将上述装片烘干。
水解
1.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2.30℃水浴保温5min。
冲洗
用蒸馏水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染色
1.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多余的水分;
2.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2滴染色5min;
3.吸去多余的染色剂;
4.盖上盖玻片。
观察
先用低倍镜找到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换用高倍镜观察。
实验结果
细胞核区域染成绿色,细胞质区域染成红色。
实验结论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表2-3-2dna和rna的比较
比较项目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基本单位
名称
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4种)
核糖核苷酸(4种)
成分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含n
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尿嘧啶(u)
连接
每个核酸分子是由几十个乃至上亿个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dna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
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
第4节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
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提问学生,设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体上看到哪里物质、行为具有致癌/诱癌作用,你会怎么做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进入情境,回答问题(二)致癌因子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三)癌症的防止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四)练习略
第3节一、教学目标:
【知识】:
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了解水平)
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情感态度】:
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技能】:
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难点:
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自由基学说相关的纪录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引入及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设置情景:学生想象自己衰老之后,和现在身体的特征进行对比,说出区别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会表现为个体的衰老吗?婴儿的体内有衰老的细胞吗?个体衰老是由于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解释婴儿、老人体内都有衰老细胞,为什么老人会表现出衰老呢?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二)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特征,注意几个特征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例如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色素积累影响物质运输都是造成细胞呼吸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细胞衰老的原因:利用纪录片辅助讲解自由基学说;端粒学说。引导学生对延缓衰老的争议进行讨论。讨论,表达(三)细胞的凋亡以神经细胞为例,讨论细胞死亡对于个体的影响。提出问题:细胞死亡总是带给生物不良的影响吗?以人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手的发育等例子,讲述细胞凋亡对生物体的重要性。提出细胞凋亡的概念,并举出所包括的例子。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四)技能训练略(五)练习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活动建议是: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依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了知识方面的目标“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制定了技能方面的目标“制作细胞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这主要是帮助学生加强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鉴于本节内容十分突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还制定了相应的情感目标,以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思路
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微观水平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因此教学过程既要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教学内容要增加直观性,促进学生的理解。下面是本节的第2课时“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教学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习阶段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旧知,引起注意
导学
主动探索,获得知识
加工信息,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概括反馈
提问:“观察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回忆一下,细胞的主要结构有哪些?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什么功能?”质疑:“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都与蛋白质合成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介绍帕拉德对“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的设想、采用的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过程。
引导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资料分析。
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总结出分泌蛋白合成的场所、运输的过程及能量的供给。
提问:在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中,有哪些膜结构参与?
引导观察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示意图。
讨论:有哪些膜结构参与了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引导观察:内质网膜与细胞膜、核膜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小结:细胞器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强调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正是通过细胞中各种结构(包括细胞器)在结构上的联系、在功能上的协调配合而形成统一整体的。
观察并回答问题,简要说出细胞组成及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都与蛋白质合成有关。
倾听,获取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分析讨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注意膜结构的重要性。
结合各种细胞器协调配合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思考回答问题。
描述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明确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细胞膜参与了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观察内质网膜与细胞膜、核膜相互联系的图解,理解细胞内膜结构间的关系。
明确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构成了生物膜系统,以及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举例说出在细胞内细胞器的分工合作。
完成练习。
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使学生认同科学研究成功的要素──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及技术手段的支持。
强调膜结构的重要性,为建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奠定基础。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获得知识。
师生共同讨论,进一步掌握知识要点。
了解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实验原理
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在分裂周期中,细胞和细胞中的dna、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认识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各个时期遗传物质的变化。
目的要求
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变化。
2.在实验中,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典型特征。
3.通过实验,理解细胞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形成对细胞有丝分裂的感性认识,并为减数分裂的同源染色体和二倍体的概念打下基础。
材料用具
白色纸板一块。红、黄、紫、白色缝衣线各两条,其中红、黄色线长20cm,紫、白色线长30cm。黑色水笔一把,铅笔一支,橡皮擦一块。
方法步骤
用白色纸板代表分裂周期的细胞;缝衣线代表dna分子,缝衣线条数代表dna分子数;用黑色水笔在缝衣线上涂色,表示蛋白质;经过黑色水笔涂色的缝衣线,代表染色质;用黑色水笔涂色的缝衣线进行对折螺旋形成的粗线,代表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用铅笔在纸板上画出核膜、核仁、纺锤体、细胞板的出现,用铅笔擦擦掉,表示消失。实验中取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
1.分裂间期
取白色纸板一块,两端往背面各折起大约六分之一,代表细胞;用在纸板中央画一个圆圈代表细胞核膜,在核膜中画出核仁;在圆圈内,随意放入经过水笔涂色的红、黄、紫、白四条缝衣线,表示体细胞染色体。数出其所代表的染色体、dna、姐妹染色单体数,及现象填入表格。
分别在四条缝衣线旁放入同色等长的缝衣线,并和原来的线交叉,代表dna的复制,交点为着丝点;对新放入的缝衣线涂色,表示蛋白质的合成;姐妹染色单体形成。将折起的两端放开、展平,代表细胞质的增长。
2.分裂期
前期
在纸板两端画出纺锤体,同时用铅笔擦擦去核仁和核膜。
分别对两条红色缝衣线进行数次对折螺旋成粗线,并把它们交叉放在纸板中,代表染色体,然后再对黄、白、紫线进行同样的操作。观察、计数并填写表格。
中期
按住粗线交点移动,分别将四种颜色的粗线排列在纸板中间。观察、计数并填写表格。
后期
分别把交叉的粗线分开,移向两端。观察、计数并填写表格。
末期
分别把粗线解开,放在原位。用铅笔擦擦去纺锤体,画出圆圈将细线围起来,并画出核仁。
在纸板的中央向两边,画一条直线,代表细胞板,两个子细胞形成。观察、计数并填写表格。
把子细胞和母细胞进行对比,看看它们间的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有何变化。
实验结果
将观察到现象和实验结果填入以下的表格: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数
→
dna分子数
→
姐妹染色单体数
→
典型特点
讨论
1.如果该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2对,那么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数目各为多少?
2.亲代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的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这对植物有什么重要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模拟实验,你对哪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6657.html
下一篇:主要山脉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