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并且强调对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的教法建议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与保护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的措施。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回答]海盐资源、石油资源。
[活动]读我国沿海盐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看看北方海域和南方海域哪个产的海盐较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北方海域产盐多。这与气候有关(降水少,雨季短)。
[提问]我国最大的盐场在哪里?(长芦)
[转折]大家看我国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已经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转折]对于,应该说我们开采得还很不够,但是鉴于人类对陆地资源开采的教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开采方式呢?请大家讨论“想一想”中的题目,哪一种捕鱼方式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进一步解释]然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地区的渔民确实在采用第一种捕鱼方式。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转折]在开发的同时,人们又不知不觉地污染了海洋。污染源包括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等。针对海洋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
'
探究活动
1、活动名称:海产品调查
活动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海产品在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我国海产品的现状。
活动步骤:
(1)寻找10种日常用品,条件是原料必须有海产品。
(2)了解近来这几种产品的销售变化情况和原因。
(3)开一个主题为“人类与海洋”的班会,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2、活动名称:是可再生资源吗?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对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意识到尽管是可再生的,但这是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案:安排学生查找人们破坏或不合理利用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是可再生资源吗?请你用你的资料来说明你的观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海洋资源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法建议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回答]海盐资源、石油资源。
[活动]读我国沿海盐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看看北方海域和南方海域哪个产的海盐较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北方海域产盐多。这与气候有关(降水少,雨季短)。
[提问]我国最大的盐场在哪里?(长芦)
[转折]大家看我国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已经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转折]对于海洋资源,应该说我们开采得还很不够,但是鉴于人类对陆地资源开采的教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开采方式呢?请大家讨论“想一想”中的题目,哪一种捕鱼方式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进一步解释]然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地区的渔民确实在采用第一种捕鱼方式。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转折]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人们又不知不觉地污染了海洋。污染源包括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等。针对海洋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
探究活动
1、活动名称:海产品调查
活动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海产品在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我国海产品的现状。
活动步骤:
(1)寻找10种日常用品,条件是原料必须有海产品。
(2)了解近来这几种产品的销售变化情况和原因。
(3)开一个主题为“人类与海洋”的班会,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2、活动名称: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意识到海洋资源尽管是可再生的,但这是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案:安排学生查找人们破坏或不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请你用你的资料来说明你的观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本学期总第39课时本单元第7课时授课日期12、8课题第五节海洋资源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海洋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2.使学生了解我国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渔场分布。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分布状况。4.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重点难点1.认识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2.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具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图,我国沿海主要渔场分布图。教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新课导入大海是生命之源,它不仅美丽,而且富饶。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讲授新课一、丰富的海洋资源1.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国国土辽阔,海陆兼备,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有6500多个岛屿,海洋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盐资源、海洋能源。2.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意义海洋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向海洋进军,让海洋资源眼务于人类,对我国经济的发请同学们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回答:(1)我国从北向南濒临哪几个近海?(2)你认为我国海岸线的长度是长还是短?大陆架的分布是否宽广?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我国鱼类、虾、蟹、贝、藻、海洋石油、海洋能源、滩涂等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概括出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特点。535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三展具有重要意义。二、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1.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2.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是多种经济鱼类洄游的必经之处,每年有小黄鱼、墨鱼、带鱼等几次大鱼汛。三、海盐和海底石油为什么我国北方海域产盐多,南方海域产盐少?(从地势、气候两方面分析)。我国最大盐场在哪儿?(长芦)四、海洋资源的保护1.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2.防止海洋污染【小结】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各种先进的科技为手段,在海洋进行各项经济活动将是21世纪的工作之一。你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一定要有海洋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好海洋资源,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好。从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的丰富饵料;近海从低纬北上暖流和从中高纬南下的寒流交汇所带来的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这三方面说明我国具有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1.我国主要海盐生产地和最大的盐场2.丰富的海底石油学生讨论回答:1、加强立法管理;2、建设一支开发、利用海洋的科技队伍;3、增强全民海洋意识。5
板书设计:
第五节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二、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
三、海盐和海底石油
四、海洋资源的保护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知道海洋中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2)理解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
(4)记住我国主要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和近海油的分布。
(5)了解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2.智能的培养:通过读图,分析我国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
3.思想教育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海洋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记住最大的渔场、盐场和近海油田的分布。
教学难点: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
--:
复习提问:
1.我国主要的煤田有哪些?
2.我国主要的油田有哪些?
3.我国主要的铁矿有哪些?
4.江西德兴、云南个旧、山东招远,
甘肃金昌分别以哪一种有色金属矿为主?
今天我们学习第5节海洋资源。
海洋不仅美丽,而且富饶,有人称海洋为“天然的蛋白质仓库”、“乌金的储存库”、“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这说明海洋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读图回答:
1.我国拥有多少千米海岸线(18000多千米)
濒临哪几个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我国海域南北跨哪几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北温带)
由此可以说明我国海域十分辽阔,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海洋资源也十分丰富。下面大家看一组数字。(找同学读课文)
二、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
由于我国大陆沿岸的海域广阔,对发展海洋水产事业非常有利。下面大家看p1006.18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渔业的有利条件。
1.我国大陆边缘的海洋,多为深度超过200米的浅海区。海水浅,阳光可直射海底,水温适宜,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2.在这些浅海中,有众多的河流注入海洋,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海洋业提供了大量的饵料,又有从高、中、低纬南下的沿岸流。在寒暖流交汇地方,海水容易发生搅动,下层的营养盐类冷到上层,使得上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特点丰富,吸引大批鱼群。
3.此外,我国沿海港湾,岛屿特别多,浅海渔场多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水温适中,冬季不结冰。
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其中舟山渔场是我国第一大渔场。
海盐和海底石油:
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提供了丰富的矿产。
1.我国是海盐生产大国。
(1)我国海岸线长,其中有很多地势平坦的泥质,海滩适于晒盐,这些适于发展盐业的海滩就有几百万公顷。
(2)海水晒盐依靠自然蒸发,我国多数盐场都有良好的蒸发条件。其中河北长芦盐场为我国最大的盐场。(这里雨季前的二、三个月,天晴风多,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全年的海盐大部分就是在这时生产的。
2.海底石油的开采。
我国近海石油资源相当丰富,近年来,经过多次钻探,已在几个海域中发现了含油气的盆地。看图p6.22主要含油气的盆地: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东沙盆地。
三、海洋资源的保护。(找同学读课文理解)
板书提纲
§5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二、主要渔场和盐场。
(东海)舟山渔场长芦渔场(河北)
中国最大中国最大
三、海洋资源的保护。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首先从开发的角度介绍了我国的主要利用类型,并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安排学生读图,最终了解我国在利用类型构成上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介绍我国的特点,其基础是“我国利用示意图”。同时通过联系气候、地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材在第三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利用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制定法规、“开源节流”和保护建设,尤其介绍了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工程”,这是对待破坏问题的最积极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我国的分布规律及对土地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法建议
由于初中地理不要求建立的完整概念,所以读“我国利用示意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图例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属于,从而消除学生习惯印象中土地即耕地的错误观念。
在讲述“及其分布”时,应充分利用“我国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结构百分比图”,将的特点和利用状况结合起来,并联系到农业生产上,以认识其利弊。
首先,农业用地所占比例小且分布不均,农业生产的发展缺少物质基础。其次,农业用地的人均占有量小。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需要结合前面的资源总特点以及一些数据资料使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因为此,再加上难以利用的土地所占比例大,所以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受到了约束。第三,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又遭到严重的破坏,人为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从利用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保护的重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设计方案1
[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状况如何。
[板书]第三节
[解释]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及未利用的土地等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林地与森林、草地与草场、草原的区别。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占了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回答]略
[提供图表]1992年我国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
土地类型
面积
(万平方千米)
世界地位
(第几位)
中国人均
(平方米)
世界人均
(平方米)
土地总面积
960
3
8100
27762
耕地
95.1
4
802
2501
林地
128.6
5
1085
7170
草原
313.3
3
2644
6235
[提问]从这个表中,你还能看出我国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我国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这是受国土面积、地形、气候、土壤等多种条件影响的结果。
2.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小。世界上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我国的人均耕地居倒数第三位,总量第四,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
3.耕地和林地比重小,不易利用的土地面积大。
[转折]了解了我国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们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分布的。
[活动]安排学生读图,思考:每种类型在干湿地区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如何分布?品种上有什么地区的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丘陵(秦淮以北为旱地,秦淮以南为水田)。
林地: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
草地:西部非季风区的高原山地
[转折]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板书]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活动]读书上所给的资料,请你来概括一下,我国的都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读资料,讨论]略
[教师小结]
1.当前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1)相对减少原因:人口的增长使人均占有量减少
工矿、交通、城市的发展使总量减少
(2)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问题、草场超载等)
2.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采取的措施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开源节流(合理规划各项用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加强的建设和保护
[结课]土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近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每年6月25日,是中国的土地日。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土地。
板书:
第三节
一、我国的开发利用类型
1.土地类型多样
2.人均占有量小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二、主要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利用中的问题
2.解决对策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重点: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教学难点: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投影片、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讲述]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状况又如何呢?
[展示]中国利用类型图。通过演示课件,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状况(演示包括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和景观图片)。最后得出我国的第一个特点——土地类型多种多样。
[展示]表格
土地类型
面积
(万平方千米)
世界地位
(第几位)
中国人均
(平方米)
世界人均
(平方米)
土地总面积
960
3
8100
27762
耕地
95.1
4
802
2501
林地
128.6
5
1085
7170
草原
313.3
3
2644
6235
通过阅读表格中的数据,得出我国的第二个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展示]中国利用类型图、中国土地利用比重图。通过读图,得出我国的第三个特点——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
[讲述]了解了我国的现状,知道了我国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展示]本别展示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利用类型图、水田和旱田的图片、草原自西向东的变化示意图、森林的分布图(投影或计算机)、问题(计算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我国的耕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是如何分布的?在林地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差别?(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我国的草原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是如何分布的?草原自西向东是如何变化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
*我国的林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是如何分布的?在林地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差别?(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
[讲述]耕地、草地、林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们都是可以更新的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就不能继续利用。目前,我国的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各三组,说明耕地、草地、林地的破坏现状。
[展示]漫画
[提问]从漫画中你看到了什么问题?我们自己生活的地区中还有哪些破坏与污染的现象?还有哪些乱占耕地的现象》请大家讨论一下,派代表回答。
[讲述]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有以下几种措施:
(1)由国家制定政策法令,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要求公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违者要追究责任,受到处罚。
(2)做到的“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开荒与植树造林相结合,控制建筑用地。
(3)加强的建设与保护,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在风沙危害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等。
[展示]防护林体系示意图、沙漠边缘的防护林带景观图
[启发]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有这些措施?这些措施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吗?你还有哪些保护的建议?
[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的特点:
1.土地类型多样
2.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
二、我国主要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三、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
2.解决问题的对策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为主题写一篇倡议书
活动目的:
通过学习一课,学生对我国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既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生拓展思维,思考保护的措施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真正投入到环保的行动中来,不再做一个旁观者。
活动要求:
在学习一节之后,根据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有关的信息,写一篇关于“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倡议书。字数500-800字。拓展思维,写出自己的想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优秀的作品集中起来在全校展出,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教学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含义,知道我们日常应用的水资源有哪些。
2、了解水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懂得我国节水标志的含义。
3、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我们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解决措施
【教学用具】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除了土地以外,就是水资源了,今天我们学习一下水资源的分布和特征。
2、读课文,了解水资源的含义,找出最多的水资源和日常用到的水资源。
讲解:水资源在地球上占的比重很小,可利用的更少,因此水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板书:一、水资源与生产生活
分析我国节水标志的含义,知道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时间。
(转承)我们水资源人均较少,分布怎样呢?
板书: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结合日常实践和课本的黄河,长江流量曲线,得出我国的水资源季节分布特点。
小结: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使有的地方的水土矛盾十分突出。例如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
怎么解决这些矛盾呢?
讲述:这两个措施是今天学习的重点内容,尤其注意跨流域调水中的南水北调,要看懂南水北调示意图,熟悉三条调水线路,知道东线和中线已经开工,并且开始使用,西线是一个计划。
读课本知道,水资源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最多的是冰川水,日常应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
世界水日:3月22日,
中国水周:3月22日-28日
阅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找出水资源的分别规律,结合前面的降水示意图,知道和降水密切相关。
读课本找出解决时间不均的措施:修建水库。空间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
讨论:除了以上措施,我们在生活中海能够有什么做发可有节水。例如:植树造林、海水淡化、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
【作业设计】
我国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定义的分类,能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了解我国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存在的问题。
3、知道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理解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教学重点】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1、自然资源。
据图说出自然资源的定义,重点注意自然二字。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常见的可再生资源有:土地,水,阳光,空气,生物等。
常见的非可再生资源有:矿产。
结合煤和石油的分布图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
2、土地资源。
结合课本插图找出土地资源的四种利用类型,总结其利用特点: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列表总结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情况。
项目季风区地形干湿地区
耕地
林地
草地
对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一些漫画掌握。
3、水资源。
我们日常生活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水和部分地下水,而最多的水资源是冰川水。
水资源短缺的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也非常严重,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时间和标志。
(讨论)生活和生产中的节水措施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应对措施:时间:夏秋多,冬春少,措施:修水库。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措施:跨流域调水。
(强调)要特别注意跨流域调水中的南水北调线路和意义。这是一个学习的重点。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特点,重要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多分析一些关于环境的漫画,做相关题目练习。
【作业设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解决措施。
教学内容人多地少类型齐全共几课时2课型新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重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75">点难点
利用图表资料认识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资源的分布、地区差异的成因。
资源选择《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中国耕地分布图》,《中国地形区》预习设计阅读课本,地图填充图册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导学设计
教学反思或修改意见一,观看图表,进行数据的分析比较,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陆地面积为多少?局世界第几位?2,人口为多少?人均绿地面积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3.我国耕地面积1.3亿公顷,居世界第几位?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
二.类型齐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1.土地资源分为哪几类?2..我国耕地面积大约有多少?占世界耕地的百分比是多少?
3.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土地资源构成以什么类型为主?人们是采取什么措施开发利用及保护这些资源的?
三.区域差异明显看书回答问题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干湿地区?
3.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形区?4.西北内陆地区耕地相对集中分布的地方,一般应具备哪些自然条件?
5.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6.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7.我国的原始林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四.单项选择题1.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是()a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b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c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耕地后备不足d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2.我国土地资源不利的条件是()a土地资源丰富b土地类型齐全c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例不合理d土地资源多种多样为发展农、林、牧、副、渔提供了有利条件3.下列地区与土地资源利用类型连线不正确的是()a、平原-------耕地b、高原-------草地c、山地-------林地d、城市-------草地检测反馈设计课中检测完成练习册、课本活动课后巩固板书设计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人多地少二、类型齐全三、区域差异明显1.中国的耕地分布2.中国的草地分布本学期总第37课时本单元第5课时授课日期12、4课题第二节水资源和水能资源(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2、三个主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3、我国水能蕴藏量4、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措施节约用水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措施教具投影仪、大背投教法讲述、读图、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复习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有何特点。(过渡)如何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的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8、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带来的问题。9、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带来的问题。10解决水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的措施。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东线,西线,中线兴建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1030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三11、设问:我国许多江河的中上游河段多流经哪些地形区?径流有什么特点?12、谁能说出我国水能资源丰富的具体数据。13、我国已经和正在修建的水电站有哪些?
教学反馈水能资源方面总结、评估
多流经高山和高原地区,水流湍急,落差较大,特别是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界线上,落差更明显。1、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2、70%的水能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3、长江水系水能蕴藏量最大,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和珠江水系。雅砻江上的二滩水电站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水电站黄河上的龙羊峡水电站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电站1、完成教学反馈2、反思学习中的得与失,可自我评价。
10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水能开发水资源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板书设计:水能蕴藏量教后记: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资料知道的综合效益,初步利用世界分布图,分析世界森林分布概况,理解急剧减少的后果和保护的意义。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森林的作用、的分布、森林的利用和保护。
关于森林的作用,课文重点讲解了森林的环境作用,即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为森林的作为一般的物质作用,是人们从古到今一直在使用的、是常见的,但是作为环境资源,人们一般不容易直接感觉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森林的环境作用甚至更为重要,而且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通过文章中的一组数据和两幅示意图,很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关于世界的分布,课文提供一张地图,结合曾经学过的自然带的概念,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世界森林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其中针叶林分布亚洲与欧洲最多,阔叶林以热带雨林为主,还有一部分亚热带常绿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关于森林的利用和保护,课文讲解森林的破坏主要是人类的滥砍滥伐,尤其是热带雨林减少的速度很快,并通过漫画,描述的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通过“想一想”提出森林利用的三种方法,通过“读一读”,提出如何保护及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对于森林的作用,建议用观察法和讨论法。利用森林作用的录相或VCD等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景,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中。同时提醒学生森林具有重要的环境作用。通过观察与讨论,归纳得出森林的作用。教师总结时,突出森林的环境作用,强化学生的认识。
对于世界森林的分布,建议用谈话法。学生读世界森林分布图和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主要林种的分布问题,同时复习大洲的分布。
对于的利用和保护,通过人类对不合理利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反过来印证的环境作用,接着提出解决的方法。采用小组活动的方法,通过阅读资料、图片及其它媒体,经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通过自己思考,提出倡议。由于是学生自己看到、想到的、提出的,所以对会更多一份了解和责任感。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的重要性;世界森林的减少与保护的措施
【教学手段】
录像:的作用或VCD《维也纳森林》
计算机课件:PowerPoint幻灯片
【教学过程】
放映《维也纳森林》的VCD。
(引入)在人类生存中有一种必需的物质,如果缺少了它,可能几分钟就会死亡它是什么?(氧气)。地球上的氧气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大面积的植物即森林被称作"地球之肺"。这是为什么呢?森林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来研究。
(板书)一、森林的重要性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将各组学生代表回答的内容写到黑板上,和学生一起归纳
(幻灯片)森林是重要的物质资源
(讲解)森林作为一种物质资源,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就受到重视,而作为环境资源,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有哪些环境作用呢?
(学生活动)读数据或景观图片,对照思考森林的环境作用,回答
(幻灯片)森林更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承转)世界上大面积的森林分布在何处呢?想一想学过的自然带的内容,对照世界森林分布图回答。(有条件应放映复合片:世界森林分布图中主要的类型可以用Flash做成动画,树标滑过即闪动,点击时出现不同林种的代表景观)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和北半球中高纬的亚寒带针叶林。
(板书)二、世界的分布
(提问)为什么中纬度原始森林分布较少?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原因。(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人口集中,建筑物多;耕地面积广;生活用烧柴多;等等
(板书)三、的利用和保护
(讲解)森林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可人们往往只重视森林作为物质资源所起到的作用而忽略其环境作用,使森林遭到破坏。
(提问,出示幻灯片)遭受破坏文字资料、漫画"小鸟的悲哀"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滥砍滥伐,森林火灾,病虫害等使森林面积减少,森林失去调节作用;野生动物丧失了理想栖息地)
(转折)如何保护和利用呢?课文"想一想"(学生回答:第三种方式好)保护的有效措施是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幻灯片,有条件可以看录像)读《水土保持》、《防风护田》示意图,森林是如何起到保持水土,防风护田作用的?(林冠可以截留一部分雨水,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落到地面的雨水,透过表层的枯枝落叶层渗到地下贮存,旱季时再补充给河流;斜坡上的泥沙随水往下流动,水流不断下渗,水量减少,泥沙因流速减慢沉积,河水的含沙量减少,再经过两道或多道防护林后,到达河流的就是清水,森林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害风经过防护林时,一部分气流从树梢上绕过,一部分被枝叶分割成方向不同的小股气流,摩擦增大,风力减小,沙尘逐渐降落,到达田地后是微风,起到了保护农田的作用。)
(讲解)为了保护,人们采取不同的措施,读课文"读一读",你赞成那种方式?
(总结)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的重要性,大家想一想,我们每个人能够为保护做些什么?(学生回答)
(作业)写一份倡议书或画一幅漫画或做一个节约的计划(如可以从节约纸张、不用木筷子等),并向你的家人邻居进行宣传。看那个同学想得好想得妙.
【设计思想】
由于有前面章节学习的铺垫,所以学习本节知识并不难。但是必须抓住本节的特点: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全章围绕森林的环境作用展开,通过步步学习,形成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各部分已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的结论为主,使学生始终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对于森林的重要性,学生日常生活的积累和了解较多,所以采用小组讨论比赛回答的方式,激发兴趣,归纳总结的结论建立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教师的作用是提供问题的情景、思考问题所需的资料。放映VCD,使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和优美的图画伴随下进入学习的情景。
对于世界森林的分布,因为已有读图能力的培养,所以并不难。观察后就可以很明确地回答,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于:(1)指出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都是原始林(2)温带地区大面积的原始林很少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森林面积的减少与人类的增多和不合理的利用有关系。接着提出的合理利用问题。
对于的利用和保护,应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分析和得出结论,教师补充和引导即可。讲到植树造林时,对将教材中的护田林与护坡林两幅图进行调整到此处讲解,说明人工种植不同作用的森林有不同的作用,与后面资料中的三北防护林的内容呼应。(也可以将这两幅图放到森林的环境作用中讲解)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是有办法的。同时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保护人人有责。设计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将课堂上形成的保护的意识得到深化。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森林的作用
二、世界森林的分布
三、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的重要性;世界森林的分布
【教学难点】读图理解护田林带和护坡林带的作用;保护森林与获取木材的关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学习的,即该资源的重要性、分布、利用和保护。现在,我们也按这个思路来学习。
(提问)你知道森林有什么作用?
(展示)森林的作用
(讲述)森林为我们提供了木材,使我们可以造房子、做家具、造船、造纸等等。然而森林还有另一个方面的作用,即保护环境。
(展示)"一亩树林一天的作用",体现了森林保护环境的作用
(练习)用直线把相应的现象与森林保护环境的作用连接起来
(边讲述边演示)"水土保持护坡林带作用示意图"。一座山坡,上面长着人工培育的护坡林。此时,天空阴云密布,大雨滂沱。雨水汇聚成水流,挟带着泥沙从山坡上滚滚而来。但遇到了护坡林带的阻滞,水流的速度减弱,部分泥沙沉积在坡上,水流下渗。再经过一道护坡林,水流进一步减弱,泥沙进一步沉积,变成微量清水流入山下的河流。
(提问)
1、护坡林为什么能使地面径流减少?图中森林起到了什么作用?
2、如果山坡上没有森林,从坡上到坡下径流量及其含沙量将怎样变化?这将引起什么灾害?(水土流失)
3、山坡上的水和土流失了,有什么后果?(土地干旱缺水,土层变薄,植物难以生长)
4、山坡上的水和土流入河里,会产生什么后果?(大量水迅速进入河流易形成洪水,泥土进入河流会淤塞河道,使排洪不畅,容易引起洪灾)
5、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的发生跟哪个地区的水土流失有关系?为此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长江洪灾跟长江中上游,特别是四川的水土流失有根大关系。为此,现在四川已禁止砍伐天然林。)
(归纳)由此可见,保护森林不仅可保护树木,而且还保护了水(水资源)、保护了土(土地资源),还能防洪、防旱。自然界中的水、土、风、沙、大气成分、空气湿度都与森林作用有密切关系。因此,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展示并提问)读"世界森林的分布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世界上主要有哪几个自然带是森林自然带?
2、目前世界上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森林的是哪两个自然带?
3、世界上哪个森林自然带已没有大片原始森林了,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温带阔叶林已被大量砍伐,目前世界上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带还保留有大片原始森林。但是,这两种森林也在急剧减少。特别是热带雨林,现在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如不阻止这种趋势,几十年后,地球上将没有热带雨林了。而与此同时,人们植树造林的面积却很少。
(展示)热带雨林的景观图片
(展示并提问)看漫画,思考: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破坏森林不仅使野生动物丧失栖息地,同时也是破坏我们自己的家园)
(展示)热带雨林和破坏后的热带雨林的图片
(提问)思考:现在,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如何处理,有如下三种不同意见。
1、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把10000公顷人工用材林地,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即1000公顷。砍伐以后,随即补种树苗,10年后成材。
你赞成以上哪一种方法?为什么?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你能为保护森林做哪些事情?
(第三种好。它既满足了人们获得木材的需要,又可以使森林得到保护和更新,从而使森林提供木材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价值都体现出来,是对最充分的利用)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调查绿色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准备工具:温度计、湿度计、风向仪;记录用笔、纸张
行动过程:
1、分组:2—4人为一小组,每两个小组为一大组,利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
2、地点选择:每大组分为有森林和无森林、有草地和无草地分别观测
3、时间:每天早、中、晚各观测一次,连续一周的时间。
4、方法:两个小组同时调查,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进行观测。两个小组进行观测的两个地点不要相距太远。观测要同时开始并记录有关的数字,主要有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内容。将数字比较分析,看绿色植物(树木、草地等)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6775.html
上一篇:黄河初中教案精选
下一篇:水资源水能资源相关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