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比比例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时间:2022-03-11 比例尺课件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1~3题,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五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2)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3)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人,女生有()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70页的第2题。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正比例反比例

共同点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

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

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

值(商)是一定的。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

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

缩小(扩大)。M.JK251.CoM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

一定的

四.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除第(2)、(7)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创意作业:同桌二人说说比、比例、和比例尺之间的区别。

jk251.cOm扩展阅读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整理复习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4~5题,练习十九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有些应用题就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用小黑板出示第70页第4题

教师解释:运行一周就是绕地球一圈,人造卫星的速度是一定的。

提问“这道题有几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转的周数/时间=速度,而速度是一定的,所以转的周数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解:设运行14周要x小时

6:10.6=14:x

6x=10.×14

x=148.46

x≈24.7

答:运行14周要用24.7小时。

2.用小黑板出示27页第5题

一个农业专业组平整土地,原来打算每天平整0.4公顷,15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2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平整多少公顷?

指名学生读题,当学生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3.总结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题在解答时,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4~6题。90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就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2.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创意作业:回家搜集有关资料,编写有关正反比例应用题。然后小组交流。进行解答。

整理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第11单元整理与复习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3页,第21、2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到“统计天地”去参观。

板书课题:统计天地。

2、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知识?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知道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吗?在小组中说说。

二、复式统计表

1、出示第21题。

2、这张统计表是要统计什么情况的?需要统计什么数据?用什么方法调查?

3、提出统计要求:每人只能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学科。在调查中每位同学都要做好记录。

4、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5、喜欢哪一门学科的人最多?喜欢哪一门学科的人最少?哪一组喜欢数学学科的人数最多?算一算各门学科的“总计”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复式条形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是怎样统计结果的?

2、完成第22题。采用集体举手表决的方式对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进行投票。

3、这张统计图是要统计什么情况的?需要统计什么数据?从图中能看出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人吗?用什么方法调查?

4、提出调查要求:每人只能选择一项最喜欢的课间活动。在调查中每位同学都要做好记录及整理、汇总。统计时男、女生分开举手。

5、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6、小组中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互相解答。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觉得自己的课题表现如何?

比例 优秀教案推荐


第三单元比例

第1课时

课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页码32~34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全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教具准备课件或投影片教后随笔

一、准备练习

1、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看你有什么发现?5:84:612:2010:251.5:2.55/12:2/31:1(1/2).6:1.5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新授

1.引入:同学们,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你们知道在那些场合要用到国旗吗?学生交流。

2.比例的意义不错,在很多场合要用到国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1)请大家把图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求出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这几幅国旗图的长和宽的比值都相等,我们就可以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2.4:1.6=60:40或归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组成比例的条件是什么?组成比例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两个相等的比;二是用等号把这两个比连起来。

(5)试一试。(课件出示)

3.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自学:p34思考: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4.比例的基本性质

(1)“补项”游戏②30:36=500:600这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各是多少?它们相等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归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试一试。(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课题总结。

1、什么是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能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

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巧妙地寓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于检验之中,融巩固新学数学知识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于一体,相互学透。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第76页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类问题的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白球的只数与黄球的比是1:3。

师问: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白球占总数的1/4,黄球占总数的3/4

生答:白球占黄球的÷,黄球是白球的3倍。

。。。。。。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弄清题意,让学生说一说3:2所表示的含义。

提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2)学生尝试练习,用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大组交流。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30÷5×2=12(格)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说红色方格有3份,黄色方格有2份,一共5份。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总格数×3/5=红色方格数;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总格数×2/5=黄色方格数。

师小结:这种方法我们是用分数来解答的,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总数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答案的对错呢?

生答:可以把两种颜色的格子数相加,和是30。

这里可以让学生通过涂色来验证。

生答:计算的两个结果组成的比是3:2,就对了。

(5)比较两种算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6)说说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教学“试—试”。

师问:如果把上图的30个方格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

(1)指名说说1:2:3所表示的含义。

(2)学生尝试练习。

(3)汇报交流。

提问: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小结:观察以上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4)怎样解答?

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答,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部分量。

3.完成“练—练”。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你想到了什么?

(2)“练—练”第2题。

问: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班,就是把180按什么来进行分配。

学生相互解答,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四第2题。

(1)先估计比赛已用去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2)再计算出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少分?

3.练习十四第3题。

(1)提问: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核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比例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p40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改进意见一、练习回顾谈话导入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2、化简比:12:48:183、求下面比的比值:12:48:185.4:0.94.4:4二、主动探索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4)尝试练习: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6)明晰方法: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三、巩固练习,明晰概念1、做练一练读题分析、说明理由2、做练习九第3题。3、做练习九第4题4、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四、全课小结,提高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五、课堂作业练习九第5、6题。板书设计自我满意度:a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d特别不满意()教学反思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677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