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推荐:高中教案群落的动态

随着高中的教学工作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工作的依据,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教学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高中教案如何写呢?本站收集了《推荐:高中教案群落的动态》,供您参考。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群落的演替属于理解层次水平,即在知道的基础上,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并能对群落演替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解释。教科书首先从火灾破坏原有群落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入群落是变化的观点之中,并以探究活动“云杉林群落的演替”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动态规律。通过对群落的动态规律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二:教学目标1.分析群落的动态演替的过程,学会运用系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作出合理的判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观念。2.通过探究“云杉林群落的演替”过程,加强理论知识的运用,初步学会应用现实生活理解理论知识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正确理解科学、社会、技术之间的关系三:重难点1.阐明群落的演替的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2.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及结果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群落演替有关的录象,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增强直接感受,领悟群落的动态变化及稳态调节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先结合火灾后的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的变化,引入“群落是变化的”的观点,得到群落演替的概念,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活动“云杉林群落的演替”材料。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出不同阶段生物的变化,从而深刻理解群落演替的动态过程及控制因素五:具体教学过程(一课时)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有关群落演替图片或录象或播放教科书美国黄石公园同一地点大伙前后照片,引出群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进而得出群落演替的观念群落演替问题导入“既然群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演替,那么演替如何进行?其过程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和控制呢?”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云杉林群落的演替”解决这些问题。探究之前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得出“生物即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并以此为线理解探究活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图中文字总结归纳成图解形式:云杉林↑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杨、桦混交群落)↑小叶树种阶段(桦树、小叶杨群落)↑杂草群落↑采伐迹地分析讨论:1。云杉林被采伐后所发生变化的速度和方向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内外两个因素:①各种外界环境气候条件主要是光照,水分,温度等其他环境因素②与自身有关,即有机体本身的活动有一定关系)2。成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是否一样?说明理由(不一样。群落时刻处于一种动态演替中,随时间变化,相同地点的环境条件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和其他若干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生物种类和数量均发生变化,各种不同生物竞争生态位,导致群落发生变化)综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演替是群落朝着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它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3)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通过探究活动及多媒体播放生态问题,让学生总结出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三类:一类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三类是人类活动。并引导学生得出人类活动是影响最大的(举例人工顶极群落)(4)群落的稳定性强调一点: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不再进行,此时,群落的结构最复杂,最稳定,既而得出群落稳定性的概念(举例强调理解稳定性的两方面)六:本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尽量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整个演替的过程,让学生看图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中应广泛联系观察生活,列举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治理沙漠,封山育林等,使学生理解我国政府提出的退耕还林,还湖,还草的政策,树立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关于高中教案驻波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现象,了解产生的原理。

2、观察的实验现象、能够解释现象的发生。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有趣物理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这一节内容较少,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重点需要强调产生实际是波的反射、波的叠加,教师可以通过两个有趣的物理实验:

1、用琴弦和打点计时器进行的演示;

2、用音叉通过盛水玻璃管内的声波演示。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典型例题

关于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两波节之间的各个质点的振幅都相等;

B、相邻的两波节之间的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相同;

C、相邻的两波腹之间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不完全相同;

D、相邻的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本题是考察的基本知识:只有两个波节中点振幅为最大,两边这副逐渐减小,故不选A项;两波节间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都相同,故B选项是正确的;相邻的波腹以波节为界,一边振动方向向上,另一边质点振动方向向下,故选C选项;由波的干涉可知:相邻的两个波腹之间的距离萎半个波长,故选项D正确,总之,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关于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重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其中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中的重点。唐代诗歌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在我国诞生得很早,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千锤百炼之后,到唐代,它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诗人辈出,佳作竞放,流传下来的就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而在这光彩夺目的唐代诗坛中,最耀眼的三位大诗人当数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风格迥异,但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和造诣,其作品有很多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令人爱不释手。他们在文学领域的成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密不可分,更是那种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

难点分析

将唐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传奇等庞杂的内容放在一课时中讲解,是本课最大的难点。唐代的时间跨度长,著名的诗人和作品很多,而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又有着不同的角度和风格,虽然学生对有些诗歌比较熟悉,但若要他们系统地理解这些诗歌的背景、内涵及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还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唐代散文、传奇中的名篇名作,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点上产生混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重点内容。

重点突破方案

诗歌的学习:

(1)鉴于学生对唐诗比较熟悉,采用启发式谈话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小结介绍的诗人、作品比较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设表格,把知识按类进行归纳、总结,再用对比的方法,深入了解诗人的不同写作风格。

(3)教师可适当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史料,把诗人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他们不仅有高超的诗艺,还有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通过学生在课下的预习、搜集、整理,在课上按阶段向大家讲解某位诗人的生平及作品特点,使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开阔眼界与活跃思维。

难点突破方案

本节课出现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较多,可通过列表归纳、总结唐代诗人及诗歌的特点使知识条理化,让学生一目了然;详略得当,重要的部分,在时间安排上和学法引导上做特别的处理,使学生依据时代特点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名篇佳作的内涵,以此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可采用以下一些记忆方法:

(1)分类记忆法:本课知识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类,即文学类和艺术类。文学类主要有诗歌和散文,艺术类主要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2)数字记忆法:本课内容也可用“3、2、2、2、1”这串数字来表示,即本课介绍了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两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两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两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和一项石窟艺术。

(3)列表记忆法。

关于的高中教案推荐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五节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案

【方法导引】

首先应分层次理清一战的原因。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对外扩张侵略的本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重新分割世界的争霸中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因此而形成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是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而直接引发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不过是一借口而已。

在大战性质问题上,大家应学会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来评价某一历史现象。

对于大战的评价问题,则应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战争总具破坏力,帝国主义战争更是如此。但事物总是复杂的和多侧面的。大战在给人类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在战后引发民族解放运动又一高潮。

【疑难解析】

如何看待美国参战借口反对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

在主力舰队无法突破英国封锁的情况下,德国企图用潜水艇来打破英国的海上优势。19xx年2月,德国就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对环绕大不列颠和爱尔兰领海以及英吉利海峡中的敌国商船一律击毁。事先不加警告,中立国的船只也不例外。由于美国的强烈抗议,德国19xx年5月暂时停止,但到了1917年2月德国对在陆上赢得战争已越来越不抱希望,又恢复了无限制潜水艇战,英国的海上运输趋于瘫痪。面对严竣局势,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反潜措施,美国也以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使许多美国人葬身和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等为借口,1917年4月正式对德宣战。

事实上,19世纪末开始,美德矛盾已逐渐激化,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对手,到19xx年美国在拉美投资17亿美元,德国为9亿美元。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同交战双方作生意。由于英国对德实行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额急剧减少,而同协约国的贸易额猛增,这样美国同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已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再加上美国看到参战时机成熟,为捞取战利品,以反对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为借口而参战。

【典例精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本性共同构成一战的根源。

答: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而加剧了。当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退居第三,新兴的美国跃居第一,后起的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倒挂的状况。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关于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 基因染色体的关系 例题分析的高中教案推荐


例1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b.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c.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d.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解析减数分裂包括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然后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细胞,而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并未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都不含同源染色体;第二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分开,然后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

答案b。

例2下列各项中,属于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共有的选项是()。

a.纺锤体形成b.着丝点分裂c.联会d.dna复制

解析本题对三种分裂方式的区别比较,是将细胞的分裂、减数分裂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无丝分裂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和染色体的复制,也就不存在纺锤体的形成和着丝点的分裂,但有dna的复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有纺锤体的形成和着丝点的分裂以及dna的复制。联会是减数分裂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例3下图中,属于同源染色体的一组是()。

a.①②b.③④c.④⑤d.③④

解析根据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即图示颜色不同;因此,应是④中的两条染色体,⑤中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c。

例4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三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

(1)甲表示时期;

(2)乙表示时期;

(3)丙表示时期;

(4)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细胞;

(5)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细胞。

解析甲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乙和丙均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是乙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每一极都有二对同源染色体。丙不含同源染色体,每一极只有两条染色体。

答案(1)减数第一次分裂(2)有丝分裂后期(3)减数第二次分裂(4)体(5)精子。

例5下图中a、b表示人类体细胞染色体组成。请分析图中染色体组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染色体形态和组成来看,表示女性的染色体是图,男性的染色体组成可以写成。

(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3)血友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请将该染色体在a、b两图上用笔圈出。

解析女性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男性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的第23对染色体为同型性染色体x与x;男性的第23对染色体为异型性染色体x与y。染色体的成分为dna和蛋白质,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该致病基因可能位于a图中第23对中的左染色体和b图中第23对的两条染色体上。

答案(1)b22对常染色体+xy(2)dna和蛋白质(3)a图中第23对中的左染色体和b图中第23对的两条

关于高中教案杠杆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

2.知道有关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的力臂。

3.理解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0;23、图13#0;24,图13#0;25说明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0;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的定义。

教师指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的特点。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

2.描述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0;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的平衡条件

(1)教师:的平衡是指静止不转动或匀速转动。今天研究的平衡是指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两端的螺母使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关于高中教案整理复习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内容

教科书125页,练习三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

2.通过,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化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从而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体验,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略)

(二)复习

1.这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2.回忆并概括,板书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为做准备)。

(三)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1)出示1(1)

用字母表示数——每天跑步的米数用X表示。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一星期跑的米数7X。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现在每天跑步的米数x+2凹

(2)出示1(2),引导学生解答。

(把用字母表示数,按的类型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

2.解简易方程

(1)方程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忆。

解方程的意义

出示练习三十二1题,进行反馈练习。

(2)3题

①口述解题步骤

②使学生明确:根据加、减、乘、除运算关系进解答,这在以前解含有未知数尤的等式中已经掌握。

③出示练习三十三3、4题,部分题分组进行解答,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边整理边反馈练习,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充分体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④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

①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②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③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方程

④解答,检验与答答话。

(2)4题

分组进行交流,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三十三4题,用方程解,独立计算。

(4)5题

①先分组用不同方法解答

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使学生明确:

用方程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

1.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勃口列式。1.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2。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2.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关系,引出含有未知数x

的关系,引出含有末知数x的等式。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注意:用方程解应用题,得数不注明单位名称;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得数要注明单位名称。

今后题目中除指定解题方法以外,自己选择解题方法。

(5)练习三十三6题

订正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七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三3、4题部分题,7、8题。

八板书设计(略)

关于高中教案电功率教案二的高中教案推荐


电功率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的意义(反映电流做功的快慢)、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公式(P=UI)和单位(瓦);能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计算用电器(只限于一个)的电功率问题。

2.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具

1.标有不同额定电压和不同功率的灯泡各一个。

2.45伏左右的电源一个。

3.安培计、伏特计、变阻器各一个。

4.灯座一个、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电功大小与什么有关?电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2)电力机车上的电动机和电扇上的电动机。哪个做的功多?

(引导学生如下回答:不能确定,因为未告诉各自做功的时间。在相同时间内,肯定电力机车做的功比电扇大得多,但如果电力机车做功时间很短,电扇工作时间很长,那就不一定了。)

2.引入新课

由复习提问自然引入:电力机车和电扇的电动机做功大小不好比较,那末它们做功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答:做功快慢不同,电力机车在单位时间做的功多,电扇在单位时间做的功少)

为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引人电功率的概念。

3.讲授新课

(1)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

这个单位时间就是1秒钟,如果通电时间为t秒,电流所做的功为W焦,则电功率是

P=W/t

∵W=UIt

∴P=UI

即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2)电功率的单位。第一册中学过功率的单位是瓦,即每秒钟做功1焦其功率为1瓦。电功的单位也是焦,所以电功率的单位也是瓦。由P=UI可知:U的单位为伏,I的单位为安,P的单位就是瓦。(以上均采用边讲边启发的方式得出)

电功率的单位还有千瓦

1千瓦=1000瓦。

l焦=1瓦·l秒=1瓦·秒

如P取千瓦,t取小时为单位,则得一电功的新单位:千瓦时(kw·h)

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瓦·秒

=3.6×106焦

联系上节课讲的电功单位“度”,可知

1千瓦·时=1度

注意:“度”是生活中的说法,今后一律用千瓦·时。(以上采用讲授方式)

(3)例题《以下例题应预先抄在小黑板上)。例①一只小灯泡所用的电压是:3伏,通过的电流是0.3安。通电时间是100秒。求电流所做的功和灯泡的电功率。

解I:由W=UIt=3伏×0.5安×100秒=150焦。

P=W/t=150焦/100秒=1.5瓦。

解Ⅱ:由P=UI=3伏×0.5安=1.5瓦。

W=P·t=l.5瓦×100秒=150焦。

两种解法是一样的,但解Ⅱ在计算上简便些.

例②一只电阻丝,接在40伏电路中,通过的电流是安,电阻丝的电功率是多少瓦?如把它接在20伏的电路中,电阻丝的电功率又是多少?

解:接在40伏电路中的电功率

P=UI=40伏×5安=200瓦

接在20伏电路中的电功率

∵R=U/I=40伙/5安=8欧

I′=U/R=20伏/8欧=2.5安

∴P′=U′I′=20伏×2.5安=50瓦

可见:同一用电器(电阻不变)所加电压减小到原来的1/2,则电功率减小到原来的1/4,即电功率与所加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例①解后应强调思路和方法,例②解后应强调用电器的功率随所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4)从例②中可以看出,同一个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电功率是不同的。可是为什么日常使用的用电器都有一定的功率值呢?

(演示课本讲述额定功率的实验。取一标有电压和功率的小灯泡,分别接在标定电压、高于标定电压、低于标定电压的电路中,观察发光情况。最后接入220伏的照明电路中。灯泡浇毁)

所以我们说用电器的功率是多大时,必须指明电压是多少。由于照明电路电压都是200伏,所以我们说15瓦的电灯。1000瓦的路灯,40瓦的日光灯等等,都是指在220伏电压时的功率。但在这些用电器上必须同时标明电压和功率。

(出示各种用电器,让学生认明标记)

不同厂家生产的用电器上的标记大同小异,如40瓦电灯泡,标记为“220伏40瓦”、“220V40W”、“PZ220梍40”等等。用电器上标定的电压和功率叫做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其功率才是额定功率,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用电器工作才是正常的。例如电灯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若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就发光暗淡,高于额定电压就发光强烈,时间长了就容易烧坏,若远高于额定电压,就立即烧毁;因此,使用用电器时,一定不要使电压高于额准电压。

%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是一切用电器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都标在用电器上或使用说明书中。

(5)一些电器设备的功率。

(根据学生日常用到的电器设备举例)

指出:

①家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均为220伏。

②小灯泡只标有额定电压如“1.5V”、“2.5V”、”3.8V”等。

最后指出:功率大说明单位时间做功多,功率表示了电电器做功本领的大小。如电炉1500瓦比500瓦发热快,电灯100瓦瓦比40瓦发光强等。

4.巩固练习

(l)本节课文中的例题(让学生不看书,自己解出来,然后和课本解法对照)

(2)有一标记为“12V3W”的灯泡,接在15伏电压的电路中:①如果灯丝电阻不变,灯泡的功率是多少?②实际上灯丝电阻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设这时灯丝电阻是正常使用时电阻的1.2倍,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解:①灯丝额定电流I=P/U=3瓦/2伏=0.25安

灯丝电阻R=U/I=12伏/0.25安=48欧

电压为15伏时的电流

I1=15伏/48欧=5/16安

∴.功率P1=5/16安×5伏=4.7瓦

②灯丝实际电阻R′=l.2R=1.2×48欧=57.6欧

实际通过的电流

I2=15伏/57.6欧=0.26安

实际功率是P2=15伏×0.26安=3.9瓦

说朋:在功率的计算中一般不考虑电阻变化的影响。但在电灯的使用中,电压不同灯泡的亮度不同,灯丝温度差别较大,故电阻的变化亦较大。因此,使用电压高下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低于计算值;反之,实际功率高于计算值。(本题第2问,也可改为定性说明题而不做计算,可视学生接受能力而定)

5.课外作业:本自习题一第2、3题。

6.板一书设计

电功率

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公式:P=UI或P=W/t

单位:1瓦=1伏·安=1焦/秒

l千瓦=1000瓦

电功单位:1焦=1瓦·秒

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1度。

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四)设想、体会

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内容较多,计算较复杂,要安排三节课才能完成:这一节讲电功率的意义、公式及额定功率的意义及其适用条件,后继两节课为实验和计算。三节课的知识内涵和深度是相同的、只是从不同方面来加强和巩固,使学生达到对电功率的理解和掌握。

这节课从实际的大小不同的电动机,它们工作有什么不同引入新课,这样既突出了电功率的意义,也突出了电功率和电功的区别。

在讲过电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后,没有采用课本的例题,而另编了两道较浅的例题:例①意在使学生理解电功率和电功都有两个式子(P=W/t=IU,W=IUt=Pt)和两种算法;例②意在使学生理解电功率大小随所加电压而变,为顺利过渡到额定功率的讨论提供预备知识。课本的例题是联系实际照明电路的题,计算较复杂,题的内容也统包含了这节课的全部知识,因此用作授完新课后的巩固练习。这样就使整堂课中的例题和练习,都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为教学目的服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成为推进教学的有力工具。

最后巩固练习中,提出了灯泡的功率随电压变化。而电压变化又将引起灯丝温度变化,从而引起灯丝电阻变化。电阻变化又影响实际功率的大小,这是一道联系已学知识的扩展加深的题。在教学中可视学生情况而定:如学生都是优等生,可做定量计算。对一般学生可做定性说明。

这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混淆不清,解题中需把电功率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反复运用,更加造成了困难。解决这一困难,一是要把有标记的灯泡接入不同电压的演示实验做好,二是解题中要分步计算,把每一步的已知什么求什么讲清楚。由于以后有一节课专门讲计算,因此本节课的练习应以直接用公式的简单计算为主。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第九章

关于高中教案常见的碱设计思路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与定位

碱是学习了酸后又一类重要化合物。《常见的碱碱的通性》一节共四部分(分两课时),它是从常见的物质入手,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原则安排的。学好常见的碱对总结碱的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学科中,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本课时侧重于NaOH、Ca(OH)2的化学性质。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情况和本节内容特点,我的教学设想是:打破教材的顺序,采用对照比较、类推猜想、实验探索的方法。对比学习,突出实验,体现学科特点。

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古诗名句导课激趣

明朝诗人于谦所写的《石灰吟》中的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粉身碎骨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才能获得成功。它不仅包含重要的思想意义,也包含着贴切的化学意义。展示[实验3-25],体会"粉身碎骨",然后提出问题:(1)白色粉末是Ca(OH)2,属哪类物质?(2)前面学习中遇到过的碱还有哪些?学生讨论分析,引出本节课题。

2.物理性质实验观察

固体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了解其颜色、溶解性。演示[实验3-23][实验3-26],展示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表1)

3.化学性质实验探索

(1)以旧促新对比类推

对NaOH与Ca(OH)2的化学性质,在前面已经零散的学过一些。例如:NaOH与指示剂反应、酸碱中和反应、Ca(OH)2溶液与CO2的反应、NaOH与CuSO4溶液的反应等。这些内容由学生回顾并归类展示,然后类推猜想另一种碱的性质,用以培养学生的对比猜想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类推"的研究方法。(表2)(2)分组实验自主探索

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把学生引入探求答案的学习情境中,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教材中[实验3-27](Ca(OH)2与指示剂反应)、[实验3-24](NaOH与盐反应)、[实验3-28](Ca(OH)2与盐反应)均为试管实验,便于学生操作,因此设计为分组实验,学生自己探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的观察。实验完毕让学生自我展示,描述现象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填写表2中的②⑧③④),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再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设计实验突破难点

NaOH与CO2反应教材中没有设计实验,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又是本节的难点,学生直接接受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设计"喷泉实验"。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吹气"实验,但实验后无现象,不能确定是否反应,出现疑虑,增强求知欲望。然后展示"喷泉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为验证生成物是什么,再次设计实验,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先猜想,再验证,后总结的研究方法。(填写表2中的⑥)4.阅读教材自学用途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自我总结的能力。

5.畅谈体会注重应用

(1)通过体会大家谈,让学生相互交流,畅谈自己的收获或体会,进行小节,填写完整表2中的①⑤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首尾照应,学生讨论:"粉身碎骨""要留清白"的化学意义,感受"诗情化意"。

(3)创设问题情境:如何保存和鉴别两种碱?学生讨论,展示答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信息来源: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堡集一中

信息作者:孙国翠

关于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可持续利用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识记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面临的任务

理解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含义

教学重点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和把握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原则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引言,提问:为什么现在的北京不能整个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引申出世界遗产的登录条件和保护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

第二目“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大力保护?然后着重讲述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两个保护原则的深刻内涵。所谓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特征,即保存遗产的原貌,反对在遗产地增添新的非遗产建筑(包括宾馆、饭店、水泥路面)和改变景观面貌的设施(如铺设水泥路面、架设索道、修建公路、在空中拉电线、电缆等)。这点只要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对完整性的内涵,可让学生先阅读有关的课文和“学思之窗”栏目有关长城的完整性的小字,并让他们以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为例来说明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展开讨论,真正弄清完整性所包含的两层涵义,即有形的范围上的完整性和无形的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最后,在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为保护遗产所作的几项规定时,要着重讲出执行这些规定何以能起到有效保护遗产的作用。

最后一目“艰巨的保护任务”

建议教师用“喜”与“忧”两个字作为基本线索进行讲述,“喜”指的是世界遗产的影响力和申遗热潮的高涨,“忧”指的是世界遗产遭到的破坏。可结合本省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或准备申遗的项目(可从后面参考资料或报纸、网站上查找)进行讲解,以便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二)泰山的地方官曾提出“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的口号,并修建了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修建了大批宾馆、饭店、娱乐城、电影院,使非遗产的商业建筑远远超过了遗产建筑,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三)洛阳龙门石窟申遗之前曾在宾阳中洞、惠简洞、万佛洞中重塑早已遗失、毁坏的本尊佛像,在联合国专家前来评审前才匆忙撤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四)颐和园万寿山智慧海的“无梁殿”外壁上的千尊琉璃小佛像,因遭英法联军的破坏而残缺不全,至今仍然保存原貌而未加修复,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朗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一目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就是要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环境作任何的改动,反对增加新的不协调的建筑,反对滥加假古董,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最后达到增强保护意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关于集合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实例人手,引出与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的例子.

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符号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时可以配备一些需要辨析概念、判断符号表示正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加深理解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1.关于牵头图和引言分析

章头图是一组跳伞队员编成的图案,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这个实际间题,必须用到和逻辑的知识,也就是把它数学化.一方面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说明和简易逻辑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基础.

2.关于的概念分析

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则是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

初中代数中曾经了解“正数的”、“不等式解的”;初中几何中也知道中垂线是“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等等.在开始接触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从而阐明概念如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现实世界.

3.关于自然数集的分析

教科书中给出的常用数集的记法,是新的国家标准,与原教科书不尽相同,应该注意.

新的国家标准定义自然数集N含元素0,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以便早日与之接轨,另一方面,0还是十进位数{0,1,2,…,9}中最小的数,有了0,减法运算仍属于自然数,其中.因此要注意几下几点:

(1)自然数与非负整数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含0;

(2)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其他数集{如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内排除0的集,也可类似表示,,;

(3)原教科书或根据原教科书编写的教辅用书中出现的符号如,,…不再适用.

4.关于中的元素的三个特性分析

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的元素.例如“中国的直辖市”这一的元素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中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果a是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

要正确认识中元素的特性:

(l)确定性:和,二者必居其一.

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这就是说,给定一个,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的元素也就确定了.例如,给出{地球上的四大洋},它的元素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他对象都不用于这个.如果说“由接近的数组成的”,这里“接近的数”是没有严格标准、比较模糊的概念,它不能构成.

(2)互异性:若,,则

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的,中相同的元素只能算是一个.例如方程有两个重根,其解集只能记为{1},而不能记为{1,1}.

(3)无序性:{a,b}和{b,a}表示同一个.

中的元素是不分顺序的.和点的坐标是不同的概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l,0)和点(0,l)表示不同的两个点,而{1,0}和{0,1}表示同一个.

5.要辩证理解和元素这两个概念

(1)和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符号和是表示元素和之间关系的,不能用来表示之间的关系.例如的写法就是错误的,而的写法就是正确的.

(2)一些对象一旦组成了,那么这个的元素就是这些对象的全体,而非个别现象.例如对于,就是指所有不小于0的实数,而不是指“可以在不小于0的实数范围内取值”,不是指“是不小于0的一个实数或某些实数,”也不是指“是不小于0的任一实数值”……

(3)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合条件.

6.表示的方法所依据的国家标准

本小节列举法与描述法所使用的的记法,依据的是新国家标准如下的规定.

符号

应用

意义或读法

备注及示例

诸元素构成的集

也可用,这里的I表示指标集

使命题为真的A中诸元素之集

例:,如果从前后关系来看,集A已很明确,则可使用来表示,例如

此外,有时也可写成或

7.的表示方法分析

有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它们各有优点.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l)有的可以分别用三种方法表示.例如“小于的自然数组成的”就可以表为:

①列举法:;

②描述法:;

③图示法:如图1。

(2)有的不宜用列举法表示.例如“由小于的正实数组成的”就不宜用列举法表示,因为不能将这个中的元素—一列举出来,但这个可以这样表示:

①描述法:;

②图示法:如图2.

(3)用描述法表示,要特别注意这个中的元素是什么,它应该符合什么条件,从而准确理解的意义.例如:

①中的元素是,它表示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

②中的元素是,它表示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即;

③中的元素是点,它表示方程的解组成的,或者理解为表示曲线上的点组成的;

④中的元素只有一个,就是方程,它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单元素.

实际上,这是四个完全不同的.

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无限集,不宜采用列举法,因为不能将无限集中的元素—一列举出来,而没有列举出来的元素往往难以确定.

8.的分类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叫做有限集,如图1所示.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叫做无限集,如图2所示.

9.关于空集分析

不含任何元素的叫做空集,记作.空集是个特殊的,除了它本身的实际意义外,在研究、的运算时,必须予以单独考虑.

教学设计方案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的有关概念(例子见书):

1、的概念

(1):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

(2)元素: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记作R

注:

(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

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

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

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

1、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问题如下:

1.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二)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的方法。

例如,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该只有一个元素。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的方法。

格式:{x∈A|P(x)}

含义:在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为:或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可以表示为: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有些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

(2)有些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1000以内的质数}

注:与是同一个吗?

答:不是。

是点集,=是数集。

(三)有限集与无限集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记作Φ,如:

练习题:

1、P6练习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

①{1,4,7,10,13}

②{-2,-4,-6,-8,-10}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

①{x∈N|x是15的约数}{1,3,5,15}

②{(x,y)|x∈{1,2},y∈{1,2}}{(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④{-1,1}

⑤{(0,8)(2,5),(4,2)}

{(1,1),(1,2),(1,4)(2,1),(2,2),(2,4),(4,1),(4,2),(4,4)}

三、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的有关概念:(、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共3种)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四、课后作业:教材P7习题1.1

五、板书设计:

课题

一、知识点

(一)

(二)

例题:

1.

2.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教会学生学习的表示方法,在认识时,应从两方面入手:

(1)元素是什么?

(2)确定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表示时,与采用字母名称无关。

探究活动

【题目】数集A满足条件:若,则()

(1)若,试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2)自己设计一个数属于A,然后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3)从上面两小题的解答过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并大胆证明你发现的这个“道理”.

【参考答案】

(1)其他所有元素为-1,.

(2)略

(3)A中只能有3个元素,它们分别是,,且三个数的乘积为-1.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720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