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教案

历史必修一教案

时间:2024-07-25 历史必修教案 必修教案

历史必修一教案8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根据您给出的指示编辑为您准备了一篇“历史必修一教案”文章,感谢你留意我的作品我会继续创作更有价值的故事!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1

1.孔子生平第1课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2、孔子的思想学说

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3、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4、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二、老子的学说

1、老聃和《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2、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天发道,道发自然”否定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2)提出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守静”可以“以弱胜强”。

3)政治上“无为而治”,反对使用权谋,威逼百姓,要以“无事取天下”。4)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3.评价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高中新课改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我们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我们的课本,展开我们的教学活动呢?今天我将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一节教学过程说一说我的一些尝试。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时是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二章第六课内容。教材紧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罗马法的相关基础知识。教材利用多类罗马法的相关原始资料,说明了罗马法的形成过程、内容及影响。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课前准备:

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翻阅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翻阅初中的历史教材。

六、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主要采用适当、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下面我将利用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

(一)新课导入:

有这么一个故事,发生在外国某个大学食堂。一天中午,学生到食堂打饭。外国学生在学生窗口整齐地排队,中国学生则是一窝蜂地冲教师窗口。还有几个中国学生讥笑美国学生:“美国人真傻,还排什么队。”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法制观念,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更好完成情感训练目标,调动学生探究法律起源的积极性,同时导入新课。

什么是罗马法?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广义上的罗马法指通行于古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上的罗马法仅指罗马公民法。

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③如果还是这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

④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联系教材《十二铜表法》的内容节选进行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十二铜表法》颁布前后,古罗马司法程序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观看地图后,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讨论后回答,是由罗马帝国的扩张决定的。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古罗马帝国扩张的过程,联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罗马法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其中,以上内容除习惯法外,都可以作为罗马成文法的代表、

材料一:宣扬君权神授:“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材料二:保护奴隶制度: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摘编自《民法大全》

材料三:担任高级官职的人必须选自出身自由的人,特别规定自治市中已获公民权者对被释奴隶的各种权利。 ————根据罗马帝国西班牙行省自治市市政法

材料四:[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 ———马克思

学生活动:讨论后由一名同学总结,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产生的作用:

2、稳定社会秩序;3、巩固帝国统治等,同时点出罗马法的实质。

(2)罗马法对于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拿破仑法典》的内容出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3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遍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材料二:“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一起追求幸福的权利。”

材料四:“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学生活动:对比罗马法与给出的案例,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阅读教材内容后回答:

罗马法如何影响到以后各国的立法?

小结:

1、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

2、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3、奠定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

4、对中、日的法律制定也有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并突出了重点。

(三)课堂总结:

学生小结:罗马法的定义、发展过程、作用及影响。教师点拨完善。

设计意图:小结有利于学生对一节课的整体认识,学生自己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并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四)课业评价:

材料:在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之前约一百年,也就是公元前536年,中国正处于春秋时代,在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子产的政治家把当时的法律条文铸造在一只大鼎上,使法律条文不能再改动,也使得人人都可以看到这些条文。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许多贵族纷纷对子产发起攻击,认为这种做法会引起社会大的动荡。一个叫叔向的人给子产写信,信中说,我们的祖先都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量刑的,现在你把所有的法律条文都公布出来了,那么犯案的人就会拿着这些条文跟你争论不休,甚至会盗贼蜂起,牢狱人满为患,国家都有可能因此而灭亡。然而子产却毫不动摇,他认为叔向的这番话简直就是因果倒置,明确法律条文并不会导致盗贼蜂起,相反人们都搞不清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反而会导致盗贼蜂起。那么子产这个铸鼎的举动到底引来了什么后果呢?据史料记载,子产做了郑国丞相三年,郑国的社会治安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m.wj62.com 泡泡演讲稿】

罗马人颁布的《十二铜表法》和中国的子产铸鼎都反映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要不要把法律公之于众。请思考:

为什么要不要把法律公之于众这件事情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它说明了什么?通过本课学习,写一篇你眼中的法律是什么?

(五)课后探究: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最为持久的征服。”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本节课通过多个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历史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在过程中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过程都以故事为导引,吸引学生注意力,效果应该不错。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3

1. 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代。

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见P77-78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4

一、设计思想:

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内容作为初中历史的重要内容,对高一学生来说已经比较熟悉,一般的知识点已掌握,但是所获得的知识范围较狭窄,内容也相对陈旧,在历史事实上没有较多的补充,在观点上也没有更多的辨析,如果现在再一味重复教材,通过讲授强化学生对教材的印象,这样,不仅激不起学生对这块内容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甚至容易使学生形成以教材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为全部的历史现象的错觉,这对学生是极为不利的,无论是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深度或广度,还是学生探索研究历史现象的一般能力。基于这一点考虑,笔者在充分体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并利用2005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契机采用一种活动式、问题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这节课。

二、教学内容分析: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所进行的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武装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是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这节里,从三方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第一目“全民族抗战”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侵华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然后进一步阐明了国共两党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的情况;第二目“日军的滔天罪行”则通过三个事例揭露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淫掠的强盗暴行;第三目“抗战的胜利”,先以百团大战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作战为例,描述了中国军队在国内外战场英勇抗日的情景,紧接着概述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意义。在教学中,要利用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和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学习这一段历史,可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壮举、人类战争史的奇观,它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规模空前并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抗战,加深对外来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的认识,充分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所具有的特别突出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在思维品质方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明显,质疑探究问题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在性格特征方面,成熟冷静与幼稚浮躁;多情善感与冷漠无情;活泼外向与孤僻内向;自我表现与自我封闭在他们身上矛盾地统一着。

高中学生对待历史课,在课堂上,他们比较轻视历史学习,因为历史课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弹性、隐性,都使被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所感染的学生难以在表层对其加以认同,但在深层,他们能够初步感知到人文学科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历史学科在他们心目中可能已是兴趣的边缘。就这点来说,作为历史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让那些深层的东西表象化,从形象入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使其形成思考的紧张,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

抗日战争的历史内容对高中学生来说已不再陌生,一般知识的陈述和讲解已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因此,选择好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质疑探究的欲望显得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对抗日战争形成独到而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

例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2)掌握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3)掌握侵华日军的罪行,归纳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通过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来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4)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5)综合比较中国近代发生的几次日本侵华战争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

(4)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5)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原则的学习方法,以召开研讨会的形式学习和研究大量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对抗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通过对抗日战争这一课的学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五、教学重点

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六、教学难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抗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课后作业

书后习题以及练习册上相关作业

十、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歌曲,营造气氛)

师:200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世界各国理所应当对战争作深刻的反思,然而日本却悖逆世界人心之举,对过去的侵略战争不仅没有任何反思,而且变本加厉。据中新网2005年3月5日报道,日本外相声称要求中国“改善”历史教育,包括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示方式等。2005年4月5日,由日本右翼势力支持,严重歪曲事实的《新历史教科书》已经被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通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抗日战争》,重温那段真实的历史。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抗日战争

〖讲授新课〗

师:《抗日战争》这节课大家都很熟悉,初中时都已经学习过,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再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的主要素材,平时接触的也很多,因此课前我已经让同学们进行了以抗日战争为题的研究性学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问题)

1、你已经知道抗日战争的哪些知识?

为此我设计了这节课的讲解思路,那就是教材中涉及的同学们都很了解的相关知识点一带而过,重在介绍新知识、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当今中日关系,战争给人类的启示等。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日军侵华地图)

这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罗列在一起,充分说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已经处于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迅速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所以说,日本侵略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是国共两党走向合作的过程,因此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板书)

师:日军在抗战期间的暴行惨无人道、令人发指,下面请同学为大家介绍。

(学生上台演示电脑课件)

师:听完同学的介绍,不知大家有何感受。(请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发表的意见都以你们的方式表达了爱国的激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凶残,什么是野蛮,什么是人性的泯灭。但听了大家的发言我还有一些强烈的不安与恐慌,我也许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在放飞“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灾祸”。我又想起有同学给我提过这样的问题:为何日本人在中国胡作非为却得不到报应?为何我们不能让他们血债血偿?我不想直接来回答大家这个问题,只想告诉大家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板书)

师:上面我们已经简单向大家介绍了抗日战争教材叙述的相关内容,即抗日战争的经过,下面我们就教材中未能涉及,但源于教材同学们又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问题)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后小结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6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7

清朝政局的变化

重点: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难点: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出现

教学过程:

利用ppt文件向学生介绍本章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清政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导入新课。

向学生提出其在自学中所要回答的问题:

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怎样变动,为何要变,变化带来了哪些直接影响?

由学生分组进行自学,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整理出本学习小组在自学中遇到的本组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

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之后,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一下问题:

“清朝政局的变化为什么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不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60年代前的中国为什么不设立外交机构?”、“列强和慈禧为什么都要重用奕訢?”等问题。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将这些问题根据本课内容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类,按照课文内容的编排顺序逐一解决。并穿插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提出问题:

“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清朝为什么改变倚重满族官员的既定方针开始重用汉族官僚?”、“被清政府倚重的汉族官员主要有哪些,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8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①“--”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受“---”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jk251.cOm扩展阅读

化学必修教案汇集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身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幼儿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化学必修教案汇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必修教案 篇1

我说课题目是《物质的分类》,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所谓提纲挈领则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两种方法

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体验分类在,生产社会中的作用,领悟分类在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中的意义,体会科学探究的价值。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即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意义。

模块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含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

【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比如垃圾的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在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分类的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1、1观看垃圾分类广告,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

1、2感受广告内容,认识分类及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以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思维的发散,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所带来的便捷,并且通过对大量对分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分类标准的理性认识,为更好的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做好了铺垫。

【问题情境】拉瓦锡对元素是如何分类的?

【提出学习任务】任务1:对拉瓦锡元素表中已学过的元素进行重新分类;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我让同学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活动是想要学生明白,其实分类它本身并不是重点,而是我们如何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去寻找分类方法才是关键。

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2、活动表现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

化学必修教案 篇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现行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大纲对原电池的原理作了C级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了解原电池的用途;能力、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处理

一、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其中原电池的原理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便于教和学,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采用实验“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留有“空白”、“开发区”,如在实验中要想验证是否有电流产生等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可用电流表、小闹钟、音乐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领略创新成功的喜悦。同时除实验外,还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肉眼看不见的电子运动情况,这样可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辅助教具:计算机、实验仪器及药品等无论运用哪一种媒体,都不能让其仅起着教师讲课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学生“享受”现成结论,而应使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过程

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及设计的依据

导课:引入一个医学小故事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

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

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

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化学必修教案 篇3

物质的量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质量

千克

时间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

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

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

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48一、二

化学必修教案 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解质的概念。

难点:电解质的概念;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翻页笔,白板笔

教学过程

[引言]按照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按照化合物种类的划分,我们又可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在化学反应中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没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非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离子反应。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投影]据初中所学判断,下列物质中能导电吗?为什么?请大家思考。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K2SO4溶液、酒精溶液、Cu,NaCl溶液。

[讲]石墨、铜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和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这些自由的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可以?让我们一起进入微观世界,了解氯化钠溶解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Flash演示:NaCl的溶解和电离

[讲]当氯化钠固体还没有进入水溶液的时候,水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加入氯化钠固体之后,水分子包围固体溶质并分布在固体表面。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个时候吸收了一定的热量,请大家注意温度计温度的变化,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板书]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离

[讲]把氯化钠投入水中,我们观察到的是氯化钠溶解的现象,这个现象本质上是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了钠离子和氯离子并结合生成水合离子。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就是他们能够导电的本质原因。

[过渡]现在我们不仅知道溶液里面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么产生的,也知道了溶液导电的原因。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另一个问题的产生。

[追问]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也就是说那些物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导电呢?

[板书]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讲]很好,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板书]

2、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点击试题]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NaCl溶液能导电,所以NaCl溶液是电解质

B、固态NaCl不导电,但NaCl是电解质

C、HCl水溶液能导电,所以HCl是电解质

D、SO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

E、Cu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F、BaSO4的水溶液不能导电,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

[投影小结]注意事项:

③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而Cu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H2CO3、H2SO3、NH3.H2O是电解质

④BaSO4AgCl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⑤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

⑥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过渡]明确了什么是电解质,我们回头想想,刚才氯化钠的溶解,其根本的原因是氯化钠在水中发生电离,由于水分子作用减弱了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使NaCl发生电离并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与水合氯离子,为了方便,仍用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

[副板书]NaCl=Na++Cl―

[讲]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板书]3、电离方程式

[投影并分析]H2SO4=2H++SO42-HCl=H++Cl-

HNO3=H++NO3-

[讲]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_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_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大家能不能一起回答?

[投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讲]非常好,现在大家动手练一下:写出以下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投影试题]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3

KCl=K++Cl―Na2SO4=2Na++SO42―

AgNO3=Ag++NO3―BaCl2=Ba2++2Cl―

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讲]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投影小结]注意:

1、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堂上练习]

以下12种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①Cu②NaCl③NaHSO4④SO3⑤H2SO4⑥C2H5OH⑦CaCO3⑧BaSO4⑨Cu(OH)2⑩Fe(OH)3⑾NaOH⑿NH3·H2O请按下列分类标准回答问题。

(1)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

(2)能电离出H+的是,属于酸的是_____

(3)属于碱的是_______,其中难溶性碱是_______

(4)难溶的盐的_________

课后小结

见教学过程。

课后习题

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A.Ba(NO3)2+H2SO4==BaSO4↓+2HNO3B.BaCl2+Na2SO4==BaSO4↓+2NaCl

C.BaCO3+H2SO4==BaSO4↓+H2O+CO2↑D.BaCl2+H2SO4==BaSO4↓+2HCl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盐酸与碳酸钡反应CO32-+2H+==CO2↑+H2O

B、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Ba2++2OH-+Cu2++SO42-==BaSO4↓+Cu(OH)2↓

C、_银溶液中加入铜粉Ag++Cu==Cu2++Ag↓

D、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Ba2++OH-+H++SO42-=BaSO4↓+2H2O

B、氯化铁溶液中加铁粉2Fe3++Fe=3Fe2+

C、过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CO2+2OH-=CO32-+H2O

D、少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CO2+OH-=HCO3-+H2O

4.在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NH4+、Fe3+、SO42-、NO3-B.K+、Na+、HCO3-、NO3-

C.K+、NH4+、MnO4-、SO42-D.Na+、K+、NO3-、SO42-

5.在PH=1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Ag+、NO3-、Cl-B.Mg2+、NH4+、NO3-、Cl-

C.Ba2+、K+、S2-、Cl-D.Cu2+、Na+、NO3-、SO42-

6.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7.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氢氧化钠与盐酸;氢氧化钠与碳酸

B.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Ba(OH)2溶液与H2SO4溶液

C.Na2CO3溶液与_溶液;CaCO3溶液与_溶液

D.石灰石与_反应;石灰石与盐酸

8.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CO2↑+H2O

B.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Ba2++SO42-===BaSO4↓

C.铜片插入_银溶液中:Cu+Ag+===Ag+Cu2+

D.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Fe+3Cu2+===2Fe3++3Cu

9.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CO3-、Cl-、SO42-、NO3-、CO32-等阴离子。

(1)当溶液中有大量H+存在时,则上述阴离子在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溶液中有大量Ba2+存在时,则上述阴离子在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溶液中可能有下列阴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Cl-、OH-、S2-、CO32-、SO32-、SO42-。

(1)当溶液中有大量的H+存在时,则不可能存在:

(2)当溶液中有大量Ba2+存在时,则不可能存在:

(3)当溶液中有大量和阳离子存在时,上述所有阳离子都不可能存在。

11.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Mg2+,Cu2+中的几种离子。

(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稀_,白色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有关的离子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2)的滤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

(4)原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下列A-D中的(填序号)_________。

A.Cl-B.NO3-C.CO32-D.OH-

板书

第二节离子反应

Flash演示:NaCl的溶解和电离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离

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2、、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3、电离方程式:

KCl=K++Cl―Na2SO4=2Na++SO42―

AgNO3=Ag++NO3―BaCl2=Ba2++2Cl―

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化学必修教案 篇5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二、设计思想

本节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和氢键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氯化钠固体,液态水和酒精。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思考、讨论、回答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

[板书]第二节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们就以NaCl和HCl 为例,研究存在于它们中的相互作用力。

阅读教材,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是以怎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作用力?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Na+

课件演示: 形成过程

观看,倾听,思考。

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离子键

1、概念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提问:定义中的静电仅指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吗?离子可以无限接近吗?

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对概念深入理解

2、实质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记录

提问: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那么HCl 的形成和NaCl一样吗?

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件演示:HCl的形成过程

观看,倾听,思考。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

板书:

二、共价键:

1、概念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共用电子对就像双面胶一样将两原子联系在一起。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是否都正好处于两原子正中间,不偏不倚?

思考,回答:不是,成键两原子如果相同,两者吸引电子能力相同,则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成键原子不同则吸引电子能力也不同,电子对将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小结:共用电子对不偏移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

板书:2、类型:

1极性键:电子对偏向于成键原子其中一方;(X--Y)

2非极性键:电子对处于在成键原子中间。(X--X)

理解、记忆总结:

NaCl和HCl是通过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把这种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倾听、体会、正确认识

归纳抽象出概念。

板书:

三、化学键: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称为化学键。

练习: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有共价键?哪些是极性键?哪些是非极性键?

KCl、NH4Cl、H2、N2、Na2S、MgBr2、KOH、CO2、CH4、NH3、CaO、Na2O2

运用刚才的抽象概念,从电子式角度判断、比较、回答:(1)只含有离子键的式KCl、Na2S、MgBr2、CaO。

(2)只含有共价键的是:H2、N2、CO2、CH4、NH3

(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NH4Cl、KOH、Na2O2

(4)含有极性键的是:CO2、CH4、NH3、NH4Cl、KOH。

(5)含非极性键的是:H2、N2、Na2O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如何判断物质中含有离子键还是共价键?

讨论、思考、归纳:

从成键的元素判断:一般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1、离子键的成键条件:

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

(1)活泼金属元素:Na、K、Ca、Mg……

活泼非金属元素:O、S、F、Cl……

(2)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阴离子(SO42-,NO3-)及OH-

(3)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

(4)很活泼的金属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氢化物如 Na、K、Ca与H。

2、非金属元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1)非金属单质:H2、X2 、N2等(稀有气体除外)

(2)共价化合物:H2O、CO2 、SiO2、H2S

(3)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

理解、记忆

巩固概念,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初中我们学过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从化学键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呢?以H2和Cl2反应为例,思考。

思考并回答:H2分子中H-H键和Cl2分子中Cl-Cl键断裂成H原子和Cl原子结合成HCl,形成了化学键H-Cl键,所以,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板书:四、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第二课时)

了解、预习

本节课解决内容:

1、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和非极性)的形成过程。

2、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判断。

3、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之间的区别。

五、作业布置:

1、有下列物质:1Na2O、2Na2O2、3NaOH、4NH4Cl、5CH4、6H2O、7CO2、8N2、9H2SO4、10Ar。

其中只存在离子键的是 ,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 ,存在非极性键的是 ,不存在化学键的是 ,只存在共价键的是

2、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物质的化学式

(1)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2)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的是

(3)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具体的例子——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进行对比,找出它们成键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发现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补充,由学生归纳出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从微观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宏观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化学必修教案 篇6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引导】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同时了解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而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二次能源,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又是如何转化,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过渡】通过图2-7,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中,火电仍居榜首。结合图2-8燃煤发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回答】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提问】上述能量转化过程有何弊端?

【小结】环境污染,转化步骤多、损失大。

【提问】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必须要选择合适类型的化学反应。电流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引起的,在前面学过的哪种反应类型有电子的转移?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实验2-4改进)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

①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何变化。Cu和稀硫酸能反应吗。

②将锌片与铜片并排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③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次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铜片表面的气泡可能是什么?

②该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③电子从何而来,如何流动?

④该过程有电流产生吗?如何证明?

④在铜片和锌片之间连接电流表(或小灯泡)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这个过程实现了哪些能量之间的转化?(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②如何判断该原电池的正负极?

③如何用式子表示正负极表面的变化过程?

④在内电路中,溶液离子的流动方向如何?

实验改进: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改成“小试管+锌粒+铜棒+稀硫酸”原电池,现象更明显,而且能明显观察到铜片表面产生气泡速率的变快。

【过渡】原电池的发明实现了化学能和电能的直接转化,怎么判断一个类似的装置能否组成原电池?(能否有电流产生或使用电器能够运行)

【学生活动】P41“科学探究”,学生自行从给定的用品中选择组成原电池,画出电池装置示意图。根据小组画出的示意图进行实验,讨论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使学生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探究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实验用品:锌片、铜片、铁片、石墨电极各两套,导线、金属夹、灵敏电流表、果汁、酒精、250mL烧杯。

【讲解】根据学生实验结果Cu-Zn、Cu-Fe、Cu-C、Cu-Cu、Zn-Fe、Zn-C、Zn-Zn、Fe-C、Fe-Fe、C-C等可能组合进行分析,得出可形成原电池的装置。

【思考与交流】通过以上实验,原电池应由哪几部分构成,各起什么作用?构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

【小结】原电池应由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电解质溶液作反应介质,提供离子移动;导线,使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课外作业】

1.制作水果电池,并画出水果电池的构造示意图,下节课作交流展示。

2.从课本、商场、网上等了解化学电源的发展,了解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下载相关图片、录像、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以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引导】将上节课介绍的原电池真正应用到生活中是很不方便的,但是真正要改造成化学电源给予应用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几种有代表性的化学电源。

【展示】一粒锌锰电池

【投影】图2-11(省去电子转移方向)

【提问】①图片中几种物质的作用;②电子移动方向;③负极电极方程式

【学生回答】

【思考与交流】P42“思考与交流”,分析锌锰电池为何失效,如何改进?

【过渡】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最大弊端是什么?(一次电池,电池垃圾,引出二次电池)

【投影】图2-12(略去正负极的标注)

【提问】①图片中几种物质的作用;②电子移动方向

【学生回答】

【过渡】现代社会对耗电量高的便携式电器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对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更加青睐。

【投影】展示一系列新型充电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

【讲解】每种电池优势

【过渡】燃料燃烧的本质也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直接燃烧转化成的热能再转化成电能时转化率不高,燃料电池的面世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投影】图2-15(略去电子移动方向、正负极标注和H+移动方向)

【提问】①判断正负极;②电子移动方向;③负极电极方程式;④H+移动方向;⑤该电池总反应;⑥与干电池或蓄电池的不同之处

【小结】化学电源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第二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教师】请同学们展示你们制作的水果电池,并分组讨论,推出最优秀的作品。

【学生】交流与展示自己作品,并讲解制作过程。

【教师】原电池转化成技术产品就是化学电源,最早使用的化学电池是干电池。下面请我们的同学展示有关三种化学电源工作原理的演示文稿。并讲解。

【学生】交流与展示。(①干电池:锌锰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②充电电池:铅蓄电池、镍镉电池、锂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③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要回收废电池?废电池如何处理?

2.为什么说燃料电池是绿色能源?

化学必修教案 篇7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习]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引言]今天我们来认识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板书]1、钠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活动]分组 ①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

②把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观察其物理性质、表面的氧化膜。

[归纳并板书] 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存放方法。

[板书]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金属钠放在空气中易被氧化,那么对金属钠进行加热又将如何?

[学生实验]钠的燃烧。

[学生活动]描述实验现象

[设问] 生成物是氧化钠吗?

[学生回答]不是,生成物呈浅黄色,而氧化钠是白色固体

[讲解] 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板书] 2Na + O2 Δ Na2O2

淡黄色固体

[投影] 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潜水艇供氧剂。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CO2 == 4Na2CO3 + O2

[板书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中的氧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要求学生写出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氧化剂、还原剂)

[引言]初中我们学习过铝在氧气中的燃烧,若铝在空气中加热,又有什么现象呢?

[板书]2、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学生实验]用坩埚钳钳住一块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描述实验现象] 逐渐熔化,失去光泽,但不滴落

[讲解] 铝的熔点 为665℃ 氧化铝的熔点 为20xx℃ ,铝表面的致密氧化膜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落下。

[引言]如果我们去掉氧化膜再加热,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实验]用坩埚钳钳住一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描述实验现象] 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磨去氧化膜的铝片在空气中很快又形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板书小结] 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回顾]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图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设问]能否看出金属的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有什么关系?

[小结]可以看出: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就越易进行(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金属活动性越弱,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反应条件较高(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就说明金在加热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总结]请学生根据今天所学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金属反应条件 (常温/加热)反应 现象氧化物 的颜色化学方程式钠铝铁铜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的保存及其物理性质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加热 2Na + O2 Δ Na2O2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小结]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总结]钠、铝、铁、铜与氧气的反应

化学必修教案 篇8

△ cultural /'k?lt??r?l/ adj. 文化的

valuable /'v?lju?bl/ adj. 贵重的;有价值的

dynasty /'din?sti, 'dai-/ n. 朝代;王朝

△Taj Mahal /

△Frederick William I /'fredrik 'wilj?m ?? 'f?:st/

△Prussia /'pr???/ n.(史)普鲁士(位于北欧)

△St Petersburg /s?nt 'pi:t?zb?:g/ n.圣彼得堡

reception /ri'sep?n/ n. 接待;招待会;接收

△CatherineⅡ /'k?θ?rin ?? 'sek?nd/

△ mystery /'mistri ;US 'mist?ri/ n. 神秘;神秘的事物

△ rebuild /

△Leningrad /'leningr?d/ n.列宁格勒 (苏联城市)

△Windsor /'winz?/ Castle 温莎城堡 (英国著名城堡)

△ eyewitness /

△ Jan Hasek /'j?n 'h?z?k/ 简·哈兹克(男名)

△Czech Republic /'t?ek ri'p?blik/ 捷克共和国(东欧国家)

△Hans Braun /'h?nz 'br?:n/ 汉斯·布朗(男名)

sink /si?k/ (sank,sunk; sunk,sunken) vi. 下沉;沉下

△Anna Petrov /'?n? 'petr?v/ 安娜·帕特罗夫 (女名)

△Johann Webber /j?u'h?n 'veib?/ 约翰·韦伯(男名)

debate /di'beit/ n. 争论;辩论 vi. 争论;辩论

化学必修教案 篇9

物质的量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

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

板书课题:物质的量

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学生答:买一盒、买一箱

看来同学们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们用盒子把粉笔装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我们之前说我们不能取用分子、原子等微粒来进行化学反应是因为它们都太小了!那我们可不可以也用一个“盒子”将它们按一定数目的集合体的形式“装”起来呢?

其实早就有人想到这个“盒子”了!国际科学界是用“物质的量”来“装”这些微粒的。

物质的量它是一个物理量,就像同为物理量的质量一样,它也是有符号和单位的。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紧跟思路,渐渐进入课题

紧跟课堂节奏,思考老师的问题,兴趣提升

意识到微观粒子时需要集团概念的

通过对物质组成,分子等微观粒子共性的回顾,让学生懂的在研究微观粒子时“集团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分组达到了使问题简化的目的。

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概念

板书: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2)符号:n;(3)单位:摩尔(mol)(4)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5)注意:

“物质的量”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能把它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这一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等),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问]能否说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

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粒子的集体,但没有限定是何种粒子集体,因此,我们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要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例:1molNa+或n(Na+)=1mol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摩尔氧

(B)1.5摩尔O2

(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E)0.5摩大米

那这个“盒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个微观粒子呢?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

并且也给这个数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阿伏伽德罗常数

板书:2、阿伏伽德罗常数

定义: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NA;单位:mol-1。约为6.02×1023mol-1

跟进老师的节奏,结合预习开始学习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知识;

正式过渡,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题;

通过上面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老师又有问题了,请问1molFe含有多少个铁原子?那2molFe呢?

请问你们是怎样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的呢?

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了:

N=n×NA即:n=N/NA

板书:二、基本公式

N=n×NAn=N/N

强化练习:

1、1molH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6.02×1023;

2、2molO2含1.204×1024个氧分子;

好,来给大家简单说说NA≈6.02×1023mol-1的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

将1分硬币排列成1mol,可来回地球与太阳之间400亿次。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我们有了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以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思考并回答:1molFe含有6.02×1023个铁原子;2molFe含1.204×1024个铁原子。

回答:2×6.02×1023就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

跟进思路,思考问题,强化记忆

通过实际练习得出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易于接受、记忆深刻;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实例使学生印象深刻,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有一定的认识

请同学们看教材12页,

1molH2O的质量是18g,约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

0.5molH2O的质量是9g,约含有3.01×1023个水分子;

1molAl的质量是27g,约含有6.02×1023个铝原子;

2molAl的质量是54g,约含有1.204×1024个铝原子;

数学是很奇妙的,数据中常常会体现出一些规律!那么在这些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提示:当它们的物质的量都为1mol时它们的粒子数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当它们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1mol的粒子的质量与他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结:

1、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6.02×1023个粒子;

2、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在这里科学界又达成了共识!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是相对分子质量。

板书:3、摩尔质量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g.mol-1)

练习:

Mg的摩尔质量是24g/mol;

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g/mol;

那么:我们接着探讨上面数据中的规律,表中显示1mol的Al质量为27g,2molAl的质量是54g,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Al的摩尔质量是27g/mol。我们从这里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质量(m)和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

m=n×M也即:n=m/M

板书:n=m/Mn=m/M

我们说:学以致用!

那么我们能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怎样的问题呢?现在老师这里刚好有一瓶“380mL的农夫山泉”我们怎样才能通过计算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知道了它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密度求得它的质量为300g,那么物质的质量和它所含的微粒个数之间是通过什么纽带来联系的呢?(通过公式,提示学生运用物质的量)

解:m=ρ×V=1g/mL×380mL=380g

M=18g/mol

n=m/M=380g÷18g/mol=21.1mol

N=n×NA=21.1mol×6.02×1023mol-1=1.27×1025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算出一瓶水里面含有多少水分子,假如现在老师手里的是一瓶纯净的气体呢?我们有怎样求算其中的微粒数目呢?下次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地预习和思考。

紧跟课堂节奏,认真分析,教材12页的材料,得出结论;紧跟老师的提问得到摩尔质量的概念;

认真听讲,分析题目,得出答案;

认真分析,得出答案;分析规律;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忆课堂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教材实例,让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通过题目使学生对摩尔质量的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得出结论,加深记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回顾课堂,达到加深学生记忆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公式

含义

符号

1、N=n×NA

单位(符号)

1、物质的量

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n

2、n=m/M

摩尔(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NA

mol-1

3、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M

g/mol(g.mol-1)

七、教学反思

化学必修教案 篇10

△ calculator /'k?lkjuleit?/ n. 计算器

△ PC (=personal computer) 个人电脑;个人计算机

△ 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掌上电脑;

△ analytical /

universal /

△ Charles Babbage /'t?a:lz 'b?bid?/

operator /'?p?reit?/ n. (电脑)操作员;接线员

logical /'l?d?ikl/ adj. 合逻辑的;合情理的

logically /'l?d?ikli/ adv.逻辑上;合逻辑地;

technology /tek'n?l?d?i/ n. 工艺;科技;技术

technological /

revolution /

artificial /

intelligence /in'telid??ns/ n. 智力;聪明;智能

intelligent /in'telid?ent/ adj. 智能的;聪明的

△Alan Turing /'?l?n 'tju?ri?/ 艾伦·图灵 (英国数学家)

△ mathematical /

personal /'p?:s?nl/ adj. 私人的;个人的;亲自的

personally /'p?:s?n?li/ adv. 就个人而言;亲自

△ transistor /tr?n'zist?/ n. 晶体管

total /'t?utl/ adj. 总的;整个的 n. 总数;合计

so … that … 如此……以致于……

application /

explore /ik'spl?:/ vt. & vi. 探索;探测;探究

anyhow /'enihau/ adv. (也作anyway)无论如何;

download /

△ programmer /'pr?ugr?m?/ n. 程序员;程序师

signal /'siɡn?l/ vi. & vt. 发信号 n. 信号

type /taip/ n. 类型 vt. & vi. 打字

arise /?'raiz/ vi. (arose, arisen) 出现;发生

electronic /

appearance /?'pi?r?ns/ n. 外观;外貌;出现

语文必修四教案


这份特别为您准备的“语文必修四教案”一定可以让您心满意足,为了方便操作建议您收藏本网页的地址。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实现课程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1)

课前预习内容: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

讲授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教师启发指导:以下提供一种示例,其他可从“专项评价”中,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以上可适当使用板书或卡片或荧屏演示等多媒体)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 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

引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的比喻特点:

立于微风中嗅那馨香,时有时无;听那远处歌声,时断实续,沟通了不同类的感官。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 5、6段中比喻、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

结束对前所提问题的讨论,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仍可布置其他作业)

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时任江苏东海县承审。为人谨慎,性格谦和,百姓对他颇为敬重。

字小坡,饱受儒学思想熏陶,他觉得,只有生下男丁,家族才有香火继承人!

当他看到苏东坡诗“腹有诗书气自华”,便给儿子取名“自华”。

算命先生说儿子五行缺火,便取名 “秋实”。因“秋”字半边是“火”,取“春华秋实”之意。

平安长大最重要。

周氏早先已生两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

朱自清是她第三个孩子,家里看得极贵。

为了好养,给朱自清耳上穿孔,戴上金耳环。取小名“大囡nān”。

3、为了实现民族自由和民主,而同缺乏民主的制度进行斗争的人被称为民主战士。

五四运动,是19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

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

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

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

段祺瑞执政府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 。(有说法指出,段祺瑞当天并不在执政府里,开枪的命令也不是他下的 )

在昆明,朱自清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了王瑶等大批人才;一方面以笔为枪,进行文人抗战。在这些日子里,他集中精力撰写了《新诗杂谈》、《抗战与诗》,把抗战期间的诗作详细的评点。他认为,抗战以来新诗的趋势是胜利的展望。这种观点非常独到。

八月十五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朱自清兴奋异常,到大街上和老百姓一起狂欢,深夜未睡。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8、1948年8月12日11时40分,朱自清与世长辞了,享年51岁。

《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比较优美的散文,尤其是课文的4、5、6三段。我把教学重点定在了对这三段的赏析上,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以每一大组为单位,每一大组一段,请学生自行鉴赏这三段。课堂效果很不错,学生积极性很强,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在提到作者为什么觉得心情苦闷这一问题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朱自清想离婚”,这与孙绍振关于朱自清心情苦闷原因的“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从中引出孙绍振的“伦理论”和钱理群的“政治论”,对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可见,信任能创造美的世界。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2)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接着,作者又童话般地叙述了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对大鹏的嘲笑。蜩和学鸠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文章的第二段,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辩也”止,大意是说:商汤王问他的臣子棘:“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那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边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天盖地的云,它乘着羊角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越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飞往南海。沼泽里的小麻雀讥笑它说:‘它要到哪儿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算是我最好的飞翔了。而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啊!”

这一段,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这段描写,内容上与上文有明显重复之处。这种写法在一般散文家笔下很少见到。其实这正是庄子的有意之笔。《庄子》的《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有所寄寓之言,重言是重复之言,卮言是随意变化之言。庄子说他的文章中寓言和重言所占的比重很大,随意变化的“卮言”则日出不穷,这很合于自然之道。这四句话实际概括了庄子散文的特点。“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运用,正是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通过这一段与开头部分那一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第三段从“故夫知效一官”至“圣人无名”,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庄子告诉我们:有些人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行动能庇护一乡之众,道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要求,而才能得到全国的信任,他们虽然自我感觉都不错,但也只不过像仅仅能腾跃几丈的小麻雀罢了。宋荣子禁不住要嘲笑他们。宋荣子能做到让全社会都赞誉他,却不会因此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都批评他,也不因此而沮丧。能认清自身和外界的区别,明白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但也不过如此罢了,虽然他对于社会不去计较什么,但仍有未达到的境界。庄子接着又告诉我们:列御寇这个人能够驾风而行,轻巧极了,他飞行一次,十五天以后能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并没有专心专意去追求。但他虽然可以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靠和凭借的。庄子设想:如果能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好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那么他还要依靠和凭借什么呢?所以他的最后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句翻成现代汉语就是:修养高的人,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业;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更连任何名位都不追求了。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蝉、小鸟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小见,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大鹏和能驾风远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仍不得不有所依靠和凭借,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清人林云铭评论《逍遥游》说:“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逍遥游》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异观”。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3)

(阅读课创新尝试)阅读是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创造条件构建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方式。本课试以语文教学的对话理论为指导,结合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教育实践,对初中语文阅读主体创新型探究方式的构建作一肤浅的尝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心声》,《心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阐述、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说明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心声》是当代作家黄蓓佳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一篇反映教育问题的儿童小说。作者通过区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文章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2、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老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提倡编者意图、写作意图和学习意图的和谐会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依据这一理念,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确定为:

①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学习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②技能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进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促进健康的师生关系。

②理解“心声”的含义。

4、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明确组长及分工。

二、教法阐述:

1、学生现状分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感人,比较适合初二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但初次阅读小说,需要在方法技巧上加以点拨指导。

2、所学内容特点及教学设想:本文故事简单,单纯停留于解读文本表面含义容易流于肤浅,在批判教育现象的同时,我发现本文还有更能给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启发以帮助的东西,即在人生的道路上,当美好的愿望遭到拒绝、嘲讽时,该怎样正确面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沙滩中捡拾并珍藏一颗颗精美的珍珠,来充实他们的头脑,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少些困惑,多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能最好的体现语文人文与知识、能力的整合。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设计及理论依据,重点难点的突破办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我采用速读、跳读、选读、品读等阅读形式,充分发挥读在现代文教学中的作用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激趣、启思、点拨式教学。

解读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然后通过质疑问难、探究合作的方式分析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多角度解读主题。最后通过合作辩论的方式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突破。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其中感知人物性格特点,学习心理描写时运用情景联想的方式;质疑发问阶段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拓展延伸环节采用反思评价、联系应用、自由辩论的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凡卡》这篇文章吗?谁能简单讲讲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做自由补充)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凡卡的故事也打动了另外一个和你们一样天真善良可爱的孩子,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故事呢,让我们听听他的心声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从小学熟悉的课文谈起,容易打破学生的拘束感,引起表达欲望。同时熟悉课文很重要的一个陪衬情节,为更好的理解主人公及主题服务。]

(二) 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不同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1、 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对文中的人物有怎样的看法?(学生速读、思考)

2、找一个学生概括故事,其他同学评价添补。

(区公开课前李京京很想朗读《凡卡》这篇课文,程老师怕他沙哑的嗓子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后来在公开课上,当被指定朗读的同学因紧张都不敢举手时,李京京坚决地举起手,用饱含真情的朗读打动了在座的所有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故事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 文章有两个主要人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李京京和程老师,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如果他们现在就在你面前,你最想对她或他说些什么?

形式可以为:

①程老师,你知道吗?-------②李京京,我特别------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或对程老师的做法表示不满,或对李京京表示同情、感动、高兴,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意图:任何深入地探讨,源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深入的个性的解读上,否则单纯形式上的交流只会让学生随波逐流,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①此设计力求避免以往对人物支离破碎的解剖,让学生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尽量全面、深刻,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②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③初步感悟文章基调,明确主要人物,把握文章主旨。]

(三) 质疑发难,合作探究: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的.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应该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研究探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在智力发展的阶梯上,不断迈上一个新台阶。]

1、大家刚才在阅读课文时有什么疑问吗?请快速回顾整理一下。

2、集体答疑解惑。[以学生自问自行解决为主,难题适当点拨,难点重点突破。]

⑴学生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②为什么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却朗读得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③第55段写读书时想到的内容不够真实。

④句中人物为何有这样的表情和动作?

52段“他咬紧了嘴唇,郑重的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的望着程老师。”

53段“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可结合具体情境想象一下他们此时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很多都涉及到本文的一个特色也是教学重点即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展开联想想象,加深对心理描写这种写法的认识与应用。]

⑵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深入品读:

学生讨论后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公平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渲泄。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抒发了作者及社会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和感情的心声等等,言之成理均可。)

II 你对程老师安排的这次公开课的看法。

(这些问题均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要求紧扣文本,鼓励每个组员各抒己见,看哪个小组的观点深刻、全面而有见地。教师对学生的这些不同的声音表示肯定。)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扎实有效而又不流于形式,我认为①要在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深入思考后②要在大家的确有认识差异值得交流之处。此问题是全文重难点,符合这两个条件。]

[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认为:“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张力的发现与消除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解释者,他们的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的审美能力还限于初步的、浅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和文本之间必定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去发现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并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达到视野融合,张力消除。因此,教学中设计以下问题。]

1、李京京用深情的朗读表达了心声也打动了所有的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经历与老师、父母、朋友间的各种考验或困惑,你是否有心声想向他们表达?(思考后学生畅所欲言)

2、同学们,倾诉是一种勇气,听到你们真诚的声音,老师很高兴:思考与苦恼意味着你们慢慢长大了。从大家的倾诉中,我发现一个困惑的根源:面对别人的讽刺、拒绝或不理解,该怎么办?李京京的做法给你怎样的启发?

3、学生思考后畅谈认识。(如: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理解;不要轻言放弃,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提高自身的能力,做一颗珍珠,用事实证明一切。)

[设计意图:指导生活实践--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当他们的纯真愿望遭他人的怀疑,甚至是讽刺拒绝时,该怎么做?灰心沮丧,放弃心中理想?怀恨在心,处处伺机报复?不言放弃,执著努力追求?李京京的经历或许给了学生最好的答案。他们会懂得在挫折面前不能倒下,努力进取,争取机会,才有成功的可能。人生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恍然大悟,其效果远远胜过长篇累牍的政治说教,学生若能筑起如此坚实的心灵城墙,在漫漫人生路上,难道还会害怕洪水猛兽吗?]

(五)总结回顾 ,激情辩论。

2、 结合你的收获,如果让你对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生各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如:老师不能------学生面对不公平待遇时应------)

4、 明确正反方后,小组合作交流准备。

5、 五分钟激情辩论。

[设计意图:①强化学生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认识 ②锻炼探究思考,信息综合加工提炼,合作交流的能力 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脑动手并动口。]

(六)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以讲述《弯弯的月亮》这个简单却感人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作结,强化学生对本文所探讨问题的认识,然后布置探究作业,由学生根据自己情况任选一题完成。

1、比较故事中的主人公与本文中的李京京性格上的相似之处,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2、学完本文后,再写写你的心声。

3、学习本文心理描写的手法,试选择其他人的角度写写他们的心声(如程老师、赵小桢等)。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难度问题的设置,尽量照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是他们都有话可说,有山可攀,从而培养探究发现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李京京                                           程老师

天真纯朴 执著坚强                              认真负责 弄虚作假

3、 说课综述:

阅读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怎样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的阅读方式,我以语文教学的对话理论为依据,将教学分为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2分钟)--自主阅读,初步感知(8分钟)--质疑发难,合作探究(20分钟)--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5分钟)--总结回顾 ,激情辩论(5分钟)--教师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六个步骤,确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最终实现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理想与现实总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年轻的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

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老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 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

这件事情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做了教师。

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静默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大家,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镰刀。”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想启发同学们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镰刀之外,还像不像弓?像不像豆角?” 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 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几十年过后,已退休闲居在家的星子,接到女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创作、刚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

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送给我最敬爱的启蒙老师: 感谢您给我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您的学生:田菲

星子看后,脸上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4)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必修四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苏东坡的达观处世态度,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

【教学重点】

领会东坡的旷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想冒昧的问在座的女生一个问题,如果你要嫁人的话,你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春风得意的和倒霉透顶的,你选择哪一个?家财万贯的和囊中羞涩的,你选择哪一个?工薪白领的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你选择哪一个?大权在握的和屡遭排挤的,你选择哪一个?(自然得出世俗的答案)

那么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坎坷多磨难。苏轼自己曾写一首诗自嘲,精炼的概括了他坎坷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就是这样一个东坡,却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高声呼喊着要嫁给他。她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坡翁的魅力尽在他的粗犷豪放,旷达乐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二、朗诵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全班朗诵全词。

2、自由读全词,看小序部分在全词中的作用。

3、根据我划出的节奏,再读全词,整体感知全词的风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学生朗诵全词,看能否读出豪放的味道。

5、名家朗诵范读。

三、鉴赏

让一学生朗读上阙。

1、上阙是怎样描写自然风雨的?(穿林打叶──大、猛、急)

2、上阙哪些词最能体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态度?

莫听、何妨、谁怕。

在把这些词放回原句中,再读,说说通过这些词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苏轼?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疾风骤雨中且缓行且吟啸,从容不迫,处之若常。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

其中道理,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百姓的),身份比较卑微的人所用。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是忙人所用的.。

赢在心态: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已经等同于一个农民。分明是“无官一身轻”超旷、达观。

4、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

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平生祸难:从时间上看(过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十年的贬谪生活,之后因乌台诗案,入狱103天;现在,被贬黄州,人生不自由;以后,预测不到的风雨更多,改贬汝州,后回朝,又外调到杭州,再回朝,又贬谪到颍州,惠州,儋州,再被召还,却死于途中。时间长达32年,被贬的地方之多达10个,无人能及,足可见他的心灵伤害之大)

然而作者却用一个“任”字,随便,不怕,我可以像对待眼前风雨这样从容应对任何一场政治风雨。

5、作者为何可以从容应对平生的风风雨雨呢?请看下阙。(读一遍)说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晴)。是词眼,如何理解?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风雨:逆境、挫折、穷、失

晴:顺境、达、得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都不在乎。

6、到此刚才的问题答案出来了吗?那么作者对待人生风雨的这种襟怀叫做什么?旷达(板书)

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全词,找学生朗读

四、读,背诵全词

五、研深

作者认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如何才能做到?

归去。一种淡出江湖,达到真正超脱的境界。这是一种佛道的避世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苏轼的整个贬谪生涯。

如:他在《满庭芳》中“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在他的《临江仙》中说: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吓得对他负有监管之职的黄州太守赶忙派人寻找,以为苏轼顺江逃跑了。)

又如《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那么苏轼是否就是那种一味纵情山水,消极避世,追求清净无为,想过上桃花源式隐逸生活的人呢?不是。他还一直受着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激励着他建功立业,在遭受打击后道家思想在帮他取得内心的平衡。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他最开始在朝中做着大理评事的大官,当他看到王安石的过激改革给百姓带来严重不便时,他上书进谏。于是被排挤出京城。司马光上台被召回朝廷,他原可以接受教训,学会明哲保身的,可他又因为发对旧党废除王安石的免役法,再次被贬出京城。他想在官场上春风得意,壮志能酬,希望一展才华,实现理想,他始终忘不掉对功名的追求。

如,他在《赤壁怀古》中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又如《临江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在一首《满庭芳》里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又如《浣溪沙》中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依然奋厉有当世志,看到溪水能东流,悟出,难道人生不能再少吗?休要一味感叹时光逝去。他虽处困境,依然力求振作。)

又如《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可是,在做官上他是失败的。他始终不会媚俗,不会趋附,不会明哲保身。他一直是那么的艰难,多磨难。所以他只好看淡名利场上的一切,在淡漠中等待崛起的那一天。所以他的这种旷达,背后隐含的是一段又一段苦难的经历,一个又一个辛酸的故事。是东坡忍下泪水亮给我们的坚强。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读东坡,让我们看到一种醒醉全无,无悲无喜,胜败两忘,宠辱不惊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面对政治祸难,东坡总能看的远,放的下,从容不迫,处之若常。

常言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我们人生中也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坎坷磨难挫折不顺,当我们再次面临人生的磨难坎坷时我们不妨学学东坡。

语文必修四教案(篇5)

必修五语文《逍遥游》教案

一、自读要求:

(一)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

(三)熟读课文,背诵的一段。

二、学习侧重点: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解说)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对比鲜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体文章,因此重点研究学习这些方面,对于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发挥与创造极有帮助,有利于我们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自读程序]

一、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二、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对自读时存在的问题、疑难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四、强化性自读检测。

(解说)对于阅读课文,教师必须对学生放开手脚,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自读习惯,提高他们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研究习惯。

[自读点拨]

一、庄子及其作品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_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庄子的思想

庄子哲学是生命哲学。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那些从某种意识形态立场出发的批评家们必然缺乏与他对话的基础,更没有无端攻击他的权利。

人活着,这是第一个无可怀疑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基本事实,没有比它更优先的。

人活着,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幸福的生活,更欢乐的人生,这是最高目的,没有比它更重要了。

以这样一个事实为起点,以这样一个目的为旨归,庄子问:人,尤其是被抛在滔滔乱世中、作为个体的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创造生命。

上一章讲天道观,天道作为\'大宗师\',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全部思想的纲领。以下几章皆由此延展开拓出去,反过来又深化了这一主旨。

庄子说\'有\',但首先要认清人生的苦难和苦难的根源。既然苦酒是自己酿成的,还是要先尝一口。

这是个乱世。\'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之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过,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庄子说,百年大木,被割开做成\'牺尊\',加以青黄之色的文饰,而不用的部分被弃于沟中,牺尊与弃木相比,美丑虽有差别,但从丧失本性来说是一样的。夏桀、盗跖与曾参、史鱼相比,行为的好坏是有差别的,然而从丧失本性来说都是一样的。(《天地》)

但这并不是说,善恶本身没有差别,而是说,相对于天道和天人合一的本性来说,这种对立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在\'失性\'上是一致的。有人认为道家鼓吹无恶不作与居仁行义一样自然,一样合理,其实是莫大的误解。

庄子接着说,丧失本性的表现有五种:一是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是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是五臭熏鼻,激扰嗅觉;四是五味浊口,败坏味觉;五是好恶迷乱人心,使性情浮动。这五者,都是生命的祸害。(《天地》)

那么,是不是五味浊口人就不该吃饭?五色乱目人就该做睁眼睛?五声乱耳就该掩耳盗铃?当然不是。五色未必乱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么当然心神摇荡,追逐美色去了。好恶未必乱心,但有好恶就必然有某种立场和先入之见,如果固执地坚守这种立场和由此而来的善恶正邪分别,那么要是它们不合天道的话,则必然带来恶果。

所以庄子批评主张纵欲的杨朱和主张禁欲的墨子,认为他们只是在欲望数量的增减上做文章,却没有考虑到二者都是不合人性的,没有考虑到还有实质上的变化,即不追逐欲望而又不扼杀欲望的\'无无\'境界。换言之,假如有了良好的生活意识和合乎天道的本心,欲望是不可能困扰人生的。因此,所谓\'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的名言,其实是把人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永远解决不了人生问题。庄子讽刺道,那些人好恶声色充塞心中,冠冕服饰拘束着身体,栅栏塞住了内心,绳索捆住了身体,眼看着在绳捆索缚中还自鸣得意。要是真有所得话,那么被反手缚绑的罪人、囚在兽栏中的虎豹,岂不是也可算作自得了?\'(《天地》)

庄子既不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也不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派头。他知道对于天道,无论谁都应该敬畏,都不该太狂妄太自负,都不该固执于成见,师成心而自用,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否则,天道就被小的成就所遮蔽了,至言就被浮华之辞遮蔽了,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就属此类,更何况一般人呢?

\'小夫之知,离不开应酬交际,劳弊精神于浅陋琐事,却想普渡众生,引导万物,以达到太一形虚的境界。像这样,只是为宇宙形像所迷惑,劳累身体而无法认识太初之境。……悲哉乎!你们的心智拘泥在毫末小事上,怎么会知道大宁的境界呢?\'(《列御寇》)

因此,人生并不必然痛苦,至乐、天乐也是可以获得的,这就看你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三、关于《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除了庄子又有谁创造得出呢?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美丽形象,将那种境界人格化、具体化,使人明知其假,宁信其真。

把自己的缥缈幻想写得这样实在,这样美妙,除了庄子,恐怕也没有第二个人了。庄子随心所欲地想像出这些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诳人,而是其构思匠心的必然体现。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

大鹏必须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难想见;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为、无己,在\'无何有之乡\'去作逍遥游!

其次是炽烈而隐蔽的情感。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庄子耽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

庄子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所以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背后有深深的苦闷,虚幻的\'无何有之乡\'产生于对人间世的绝望,他追求着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中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把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写得那样美丽绝伦,其中不正燃烧着他那炽烈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火吗?还有,他虽然提出应该\'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可见这个一心要飞离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会,而只是人生社会的黑暗和肮脏。这里还有必要提到大鹏这个形象。尽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但是却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用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了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比较想像: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这种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四、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棗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庄子寓言的解释,众说纷纭。

《逍遥游》原文及译文

【原文】

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枪榆枋(24)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

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高达三千里,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九万里。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野马似的空中雾气也好,飞扬的尘埃也好,凡空中带有生气之物,都是靠着风力的吹动而飘扬的。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为一只小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托着它,然后它才能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准备飞到南方去。

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突过榆树和檀树的树枝,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为什么要飞九万里的高那么费劲地去南海呢?”到近郊野林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小年比不上寿命长的大年。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小年。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大年。只活了800岁的彭祖现在却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于世,大家都把他同冥灵、椿树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名叫棘的大夫,也有这样的话:“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有的人才智只能担任一官之职有的人行事只能庇护一乡之地,有的人德性只能迎合一国之君的心意,有的人只能取得一国人的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也就如同斥鷃小雀一样。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而且宋荣子能够做到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如果能够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顺应自然界的意外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有何必要有什么凭借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注释】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上古传说中的大鱼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⑥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一说指鹏鸟在海面飞行。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16)极:尽。

(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0)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21)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22)蜩(tiáo):蝉。学鸠:一种小灰雀,这里泛指小鸟。

(23)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24)枪(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25) 控:投下,落下来。

(26) 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飡(cān):同餐。反:返回。

(29)犹:还。果然:饱的样子。

(30)宿:这里指一夜。

(31)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蝉,春生复死或复生秋死。

(35)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

(36)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

(37)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

(38)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

(39)匹:配,比。

(40)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

(41)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42)修:长。

(43)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

(44)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45)绝:穿过。

(46)斥鷃(yàn 即暥雀,喻志向狭隘。鸟名

(47)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48)至:极点。

(49)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50)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

(51)行(xìng):品行。比:比并。

(52)而:通作“能”,能力。徵:取信。

(53)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仍然。

(54)举:全。劝:劝勉,努力。

(55)非:责难,批评。沮(jǔ):沮丧。

(56)内外:这里分别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57)境:界限。

(58)数数(shuò)然:急急忙忙的样子。

(59)列子:郑国人,名叫列御寇,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驾驭。

(60)泠(líng)然:轻盈美好的样子。

(61)旬:十天。有:又。

(62)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

(63)待:凭借,依靠。

(64)乘:遵循,凭借。天地:这里指万物,指整个自然线。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65)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作“变”,变化的意思。

(66)恶(wū):何,什么。

(67)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68)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

(69)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与舟的比喻,说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正如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为了证明: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待”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接着,作者又童话般地叙述了蜩(即蝉)和学鸠(小鸟名)对大鹏的嘲笑。蜩和学鸠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与冥灵(大乌龟)、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这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文章的第二段,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辩也”止,大意是说:商汤王问他的臣子棘:“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那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边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天盖地的云,它乘着羊角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越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飞往南海。沼泽里的小麻雀讥笑它说:‘它要到哪儿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算是我最好的飞翔了。而它究竟要飞到哪儿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啊!”

这一段,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这段描写,内容上与上文有明显重复之处。这种写法在一般散文家笔下很少见到。其实这正是庄子的有意之笔。《庄子》的《寓言》篇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有所寄寓之言,重言是重复之言,卮言是随意变化之言。庄子说他的文章中寓言和重言所占的比重很大,随意变化的“卮言”则日出不穷,这很合于自然之道。这四句话实际概括了庄子散文的特点。“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运用,正是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通过这一段与开头部分那一段的呼应和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第三段从“故夫知效一官”至“圣人无名”,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庄子告诉我们:有些人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行动能庇护一乡之众,道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要求,而才能得到全国的信任,他们虽然自我感觉都不错,但也只不过像仅仅能腾跃几丈的小麻雀罢了。宋荣子禁不住要嘲笑他们。宋荣子能做到让全社会都赞誉他,却不会因此更加努力;整个社会都批评他,也不因此而沮丧。能认清自身和外界的区别,明白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但也不过如此罢了,虽然他对于社会不去计较什么,但仍有未达到的境界。庄子接着又告诉我们:列御寇这个人能够驾风而行,轻巧极了,他飞行一次,十五天以后能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并没有专心专意去追求。但他虽然可以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靠和凭借的。庄子设想:如果能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好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那么他还要依靠和凭借什么呢?所以他的最后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句翻成现代汉语就是:修养高的人,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业;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更连任何名位都不追求了。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蝉、小鸟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小见,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大鹏和能驾风远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仍不得不有所依靠和凭借,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文中的一系列寓言,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这些寓言故事性很强,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读者,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丰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开大合的写法,纵横跌宕、浩荡奇警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的。这篇千古妙文,不讲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转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挥洒,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清人林云铭评论《逍遥游》说:“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逍遥游》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异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历史教案集合六篇


在这里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推荐一篇值得一看的《初一历史教案》文章。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编写完整的教案是完成授课任务的保障。请您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会不断努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初一历史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资料: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初一历史教案(篇2)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

(二)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乱”?

2、怎么“乱”的?

3、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1、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小组讨论)

(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乱世出英雄(板书)

1、总括: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1)退避三舍;

(2)秦晋之好;

(3)问鼎中原;

(4)卧薪尝胆。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东方,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b)锐意进取,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c)战略战术——“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树立了威信,最终成就霸业。

(2)结果:齐桓公吹响了争霸有号角,诸侯之间互相兼并,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出现了以齐、宋、晋、秦、楚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割据状态与规模缩小,有利于国家向统一迈进。而且,诸侯国的兼并,使不同习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4、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秦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

(1)秦为何成为“后来者”

a)地处西北,国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国轻视,被拒于诸侯盟会大门之外。

a)鼓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爵与田宅;

c)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b)涌现了一大批军事新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强化国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

e)但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惨遭酷刑而死。

三、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课后思考: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初一历史教案(篇3)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荷马时代”:公元前12世纪后的3个世纪,对希腊历史的了解主要根据盲诗人荷马的史诗。当时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又有人称为“黑暗时期”。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导致了什么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

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_,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但是,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不可能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化解雅典的政治危机必须进行真正的社会政治改革。

2.表现:经济作物发展、手工业和造船业取得进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3.影响:

(1)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沿海地区的一些经营工商业的平民日益富裕;有些贵族也开始经营工商业,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2)雅典公民的分化与矛盾:

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各自的主张及主张不同的根本原因原因:代表的阶级阶层不同。

教师指出,政治现状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所有这一切成为梭伦执政和改革的历史宏观背景。这就是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思考: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方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臸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作为海岸派,他们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呼吁改革,成为后来支持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1、疯诗人事件:

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附近一些城邦在经济上和军事上赶上并超过雅典,以致梅加腊城邦占领了雅典出海门户萨拉米斯岛,这就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雅典几次派兵去争夺,结果都失败了,而后,为压制民众的不满,_竟颁布了一条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议去争夺萨拉米斯岛,违者必处死刑。梭伦从文献资料、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考证出萨拉米斯本应属雅典所有,他对_的这种懦弱行为深为不满,为了唤醒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同时避开不公正的法律的残酷制裁,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佯装疯癫。于是“疯”了的梭伦经常出现在雅典的中心广场上。只见他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手不住地擂打着自己的胸部,招来许多围观的百姓。这时,他就会对着人群大声朗读他的诗篇:“啊,我们的萨拉米斯,她是多么美丽,又多么使我们留恋,让我们向萨拉米斯进军,我们要为收复这座海岛而战,我们要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在不明_的人们的惊叹、惋惜声中,梭伦滔滔不绝地朗诵着,终于用激越的诗篇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思考:疯诗人事件的实质是什么?有何意义和影响?实质是梭伦在贵族专臸时代宣传爱国思想的手段。

梭伦的诗句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也因此得到大家的拥护,为后来的上台执政奠定了基础。

2、萨拉米斯岛问题思考:

(2)雅典丧失萨拉米斯岛的原因有哪些?(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梅加腊等城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了雅典。)

(3)丧失萨拉米斯岛对雅典将产生什么影响?(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外贸易)

(4)围绕萨拉米斯岛问题,雅典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疯诗人事件梭伦指挥雅典军队收回萨拉米斯)

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的一个重要契机──萨拉米斯岛问题。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附近一些城邦在经济上和军事上赶上并超过雅典,以致梅加腊城邦占领了雅典出海门户萨拉米斯岛,这就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雅典几次派兵去争夺,结果都失败了,而后,为压制民众的不满,_竟颁布了一条屈辱的法令;任何人都不得提议去争夺萨拉米斯岛,违者必处死刑。梭伦从文献资料、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考证出萨拉米斯本应属雅典所有,他对_的这种懦弱行为深为不满,为了唤醒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同时避开不公正的法律的残酷制裁,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佯装疯癫,终于用激越的诗篇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1)原因:

①梭伦指挥收回萨拉米斯岛,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公元前6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赫赫军功使梭伦声望大增,成为雅典最负名气和影响的人物,也为他日后实现改革弊政的宿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再度激化,内战一触即发。

(2)当选: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全权负责修订法律,进行改革。

(3)影响:一场自上而下、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开始了,雅典城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合作探究】梭伦登上政治舞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有哪些?从梭伦的成功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客观条件: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使改革成为的出路。

主观条件:梭伦丰富的人生阅历、充足的知识储备、高远的理想抱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睿智的斗争策略、善于抓住机遇的敏锐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等等

启示: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动时代发展;雅典文明在曲折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

在结束课堂学习时,教师可以教材引言中提到的《研究的主要问题》为题,细化解析(参见本课《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部分),投影打出,要求学生做书面回答,作为笔记小结。

【学思之窗】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答案提示: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臸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

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臸政治的出现。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臸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臸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1、试简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提示: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简述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方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臸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作为海岸派,他们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呼吁改革,成为后来支持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初一历史教案(篇4)

【摘要】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0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本课重点:

了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简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1.要求学生掌握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饲养的禽畜品种、房屋特点和彩陶艺术。

2.通过了解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综合课型的方式进行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展示文字、图表,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强信号刺激,使之专注投入,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3.通过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调动思维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氏族聚落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教学准备:

1.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

2.查阅、收集有关氏族聚落时期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复习提问:

1.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

2.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它们生活的集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

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差别?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讲授新课:

(投影)“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大屏幕)

(讲述)山顶洞人以后1万年过去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时候,祖国境内的氏族聚落逐渐繁荣起来。东北至黑龙江,西北到新疆,西南到云南和西藏,东南到台湾,先后出现了祖国各民族祖先的氏族聚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的生活,生动的展现了那时的情景。(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巩固第1课所涉及的知识,并在大屏幕上找到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的分布地点)

(提问)半坡人距今约多少年?生活在哪里?吃什么?是怎样获得食物的?住在哪里?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3.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

(投影)“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教师指出,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看“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并阅读课文第8页小字部分和材料)

启动思维――原始农牧业发展,人们衣食来源稳定了,要求生活相对安定;改善了生存

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磨制石器。

(投影)“钻孔石斧”“石磨盘”等。学生仔细观看,认真听讲。

(讲述)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已懂得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到半坡居民时,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这时,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制作技术有了发展。考古学上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旧石器时代吗?

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巩固已学知识。

比较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总结)在制作方法上,旧石器主要采取打制方法,形态粗糙,新石器则是在打制的基础上采取了磨制技术,工具更加精细。在功能上,旧石器是与采集渔猎生活相适应的,效率低,新石器则是与农耕生活相适应的,劳动功效要高得多。

5.粟的种植。

(讲述)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

学生阅读课文第8页小字部分,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6.陶器的制作。

(投影)“鱼纹彩陶盆”。

(提问)同学们知道陶器是怎样出现的吗?知道什么叫彩陶文化吗?

(归纳)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聚落后的一项重要成就。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大多是红色底子,上面画着青蛙、鹿形等黑色和褐色的花纹,所以称为彩陶。科学家把发现了彩陶的原始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半坡聚落的几个知识点,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河姆渡聚落。

(学生根据已学习的半坡聚落的知识点,自己阅读第2目及小字部分,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合作精神)

按自己的理解画一幅想像图,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力。

(投影)“栽培稻谷的遗存”。

5.磨制石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并凿孔,用来捆绑木柄,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进步。

(投影)“骨耜”。

(投影)“刻划猪纹黑陶体”。

(讨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归纳)共同之处: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期:都以农业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都普遍地能制作和使用新石器、陶器等等。不同之处:处于不同地理环境;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代表性农作物不同;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等等。

(过渡)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斗争中,顽强拼搏,不断前进。

学生阅读第三目,了解这时农业已是重要的生产部门,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通过思考题对本课进行小结)

(提问)同学们知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吗?

学生阅读课文第11页的“每课一得”,通过自己探究所得知识点,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特征,加深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理解,主要从概况、生产状况、生活状况三个方面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农耕文化是指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虽存在一些差异,但更具一致性,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国农耕文明。

1.本课考古材料较多,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应以学生阅读和教师启发式讲述为主。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课件等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初一历史教案(篇5)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

历史说课稿

开封市水稻中学

李士昌 2017年11月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活动课四。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地位、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学生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地位

历史地图,作为直观教具,是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科书中,这一课被放在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运用历史地图能更好地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更好地运用历史地图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而在2012年的第一题以及2014年的第二题,都是关于历史地图运用的题。所以,对于历史地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历史地图,对历史地图与现代地图进行比较,知道同地不同名和同名不同地这两种现象,从而注意历史地图与现代地图之间的区别。以在历史地图上再现历史情景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地图的释读,同时培养学生的复述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历史地图,绘制历史简图,结合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认识历史地图;能够在历史地图上再现、复述历史的过程:最后能运用历史地图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运用历史地图能更好地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正确理解我国疆域的变化,形成对我国当代疆域的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重点难点

整节课以图片的对比变化为主线,在地图上再现历史是教学的重点,而古今地名的变化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与记忆,应该作为教学难点进行突破。我将通过视频导入为切口,通过设置问题,你所知道的自己家乡的古今地名的变化?让同学们以小导游的形式向其他的同学介绍自己家乡地名的变化,在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将而我们查阅特定历史地图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历史地图,理解历史地图所要表达的内容,如《赤壁之战形势图》,该怎样阅读该地图?地图中每一个图标所表达的含义是怎样的?我们能够从该地图上获取怎样的信息?这一方面我将作为重点去陈述。

四、说学生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上学期的学生,他们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对中国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地理课程上已经了解了地图的基础知识。可以说,一方面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进而具备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总希望老师讲课的内容新鲜、有趣,最不喜欢死板、空洞的说教。因此,根据这些特点,我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图表归纳法、情景教学法,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具体是以历史地图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和情景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们在具体看一看我的教学过程。这个部分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学习、课堂小结和巩固复习四个方面展开。

1、课程导入

本节课我以视频导入的方法,以视频的方式通过展示开封从古至今地名的变化开导入新课。从而自然引出本课的主题——“学习历史地图”。并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么向游客介绍自己家乡古今地名的变化?

(1)如何认识并使用历史地图

本课是学生初次系统地接受历史地图的学习,因此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先通过屏幕演示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例如战争,都邑等。使学生对历史地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再通过东汉疆域与现在中国地图的对比,比较历史地图和现代地图的不同,进而引导学生从图片的对比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完成表格。最后总结,历史地图上的河流山脉和现代地图上的大体一样(个别有变化),不过名称有不少与今天不同。

区分不同类型历史地图的作用

区分不同类型历史地图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此,我将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采用情景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课堂的生动有趣,从而进入角色、充分思考、自主探究。具体做法:创设三种情景:军情观察室,大国崛起和徒步探险。在“军情观察室”这一部分,我将以“秦灭六国”为主题,让学生们感受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国的魄力以及各路大军的行军路线,如果你是秦始皇,你能否通过此图来向满朝文武讲解你的行军策略?在“大国崛起”这一部分,我以秦统一后的版图为例,秦的疆域东起东海,西至陇西,北达长城,南抵南海,如果你是政策的制定者,你将如何向皇帝简述你的行政区划设计?在徒步探险这一部分,我将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主题,在张骞这一路,都经过了哪些地点?这些地点的名称到现在是否有变化?之后我会通过张骞出使西域图,来帮助同学们通过观察地图,来了解张骞所经过的地区。 课堂小结

历史地图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们应该进行掌握。同时通过对历史地图的学习,了解中国各个行政区划、地名的变迁以及中国疆域的变化,从而让学生重视历史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另外使得学生知道历史地图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活学活用。 巩固复习 课后,我会用课外探究方式来巩固同学们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利用所学的知识,归纳历史地图的不同类型。通过课外搜集资料,简述中国重要古都名称的变迁。另外,我还会向学生推荐与本课相关的网站和书籍等。 说板书设计

本课,我的板书设计包括板书和图示两方面内容,由于此课要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历史地图,所以我将以图示为主,板书为辅进行设计。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反思用明了的图示辅以简洁的板书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将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中来,提升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兴趣,把学生顺利引入教学的情景。

总之,在对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坚持“引导为主,讲述为辅”的方针,注重保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做到教学相长。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敬请各位老师赐教!谢谢

初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模板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共6篇)

初三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知识

初一历史教案(篇6)

课标内容: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①唐朝疆域的四至;②唐朝的关系;

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④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⑥金城公主入藏;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导学程序:

导入新课: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要:一、天可汗: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唐蕃和亲与会盟: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 ),西达( ),东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领( ),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 )在天山以南设立( )都护府,( )在天山以北设立( )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 )统一各部,建立政权,以( )( 今西藏的拉萨)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 ”了。

8、( )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 )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14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制度。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您考虑阅读一下“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转变!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1)

一 教材分析

这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英语必修一。这套教材是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编写的。以话题为主线,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真实的教学行为。它的语言教学理念是强调语言的运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习的策略,培养创新精神,突出实践能力。本单元的话题是Travel Journal,Reading是整个单元的核心部分,是上一课时Warming up的延续和升华,也是后面第二篇阅读文章的引子;另外,大部分的重要词汇和语法也在这个课时中呈现出来。文章讲述王坤和姐姐王薇的一次长途单车之旅的梦想,计划。还介绍了湄公河的大致情况。文章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也唤起学生保护河流及自然环境的意识。

1. 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词汇、短语:ever since; persuade ;graduate; stubborn ;organize; journey; valley; be fond of ;care about; change one`s mind ; make up one`s mind; give in 。

掌握重点句子:

It was my sister who had the the idea to cycle along the entire Mekong River from where it begins to where it ends.

When are we leaving and when are we coming back ?

Where are we going ?

4 My sister and I have dreamed about taking a great bike trip.

5 Although she didn`t kno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 ,she insisted that she organize the trip properly.

② 技能目标

通过skimming,scanning , careful reading ,generalization ,inference 等阅读技能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技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③ 情感目标

倡导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学生产生保护大自然的使命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

2.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掌握重要语言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渐了解旅行日志的篇章布局,把握旅行日志的写作程式,为后面的写作输出做好储备。

3.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的习惯。

二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初步完成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已不满足老师教材的简单重复与重现,同时自我意识增强,不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渴望得到关注和赞赏。通过对上一课时Warming up的学习,学生对于现代的各种交通方式已经有一定了解,可以表达对不同交通方式的优缺点,还大略学习了本文档的相关词汇。虽然旅行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但是他们因为词汇量的局限,更习惯于用汉语表达。所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把文章中的词句和自己的理解用英语来阐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处理这一堂课时,我会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自己发现本单元重点语言结构,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感悟相关的语言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感。

三 教法学法分析

1 教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因此,就本课的学习,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问答法,快速阅读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实现task-based teaching,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并能有效交际,有效处理信息,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运用Scanning ,skimming and Detail reading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 学法

课前预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标记不懂的知识点,便于课堂集中精神听课。

精读材料,深入理解教材,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练习,有助于学生回忆课堂知识点,巩固所学要点,查漏补缺。

四 教学过程

步骤一:Lead-in and pre-reading :

1展示几张河流图片让学生猜测,选择两个学生回答问题“what river is it ?”学生对中国的河流比较熟悉,能快速调动课堂气氛。

2 展示万泉河污染前后照片,让学生两人一组做问答对话“what should people living along the river do?” 从中让学生自发的意识到河流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3 展示湄公河的全图,引导学生依次列出河流经过的国家名称。以此引入后面的阅读材料。

步骤二:While- reading :

1快速阅读:屏幕上给出各段落的中心大意,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每段落的首尾句后将段落与中心大意匹配。因为学生还没有独立进行归纳的能力,这样可以降低任务的难度,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略读和查读捕捉信息的能力。

2深层阅读:逐段播放课文录音,同时让学生细读段落全文。给学生展示一些与第一段相关的句式,要求学生稍后做出正误判断,并说明理由,找到文段中相关的句子,并讲解句中出现的短语及句式 。处理文章第二段前,让学生思考“Is it a difficult journey to cycle along the Mekong River ?why?”学生可能不能完全作出归纳,教师要引导学生标出段落中的关键词句并帮他们组合到一起,以培养学生总结慨括的技能。给出问题“Hodoes the water of the Mekong river change?” “What can you see when you travel along the Mekong river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最后一段,然后以四人小组的形式来解答问题直到全部要点均无遗漏。这样操作能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有助于训练他们的协作精神。之后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 glacier ;rapids; wide valley; deep valley ;lovalley ;waterfall; delta; 让学生对这些新词汇有更深的记忆。

3 巩固回味:在提取各段落大致详细内容后,要求学生回头重读全文,并思考“Where is the source of the Mekong river?“Hodoes Wang Kun and Wang Wei prepare the trip?”第一个问题相对容易,基础薄弱的学生都能作答。第二个问题稍难,教师给出部分提示词,让学生把全部内容贯连起来,这样对全文和重点词句的把握又深化了一步。

步骤三:Post- reading

1 要求学生完成课本19页第三题中的表格,前两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第三项教师先示例表述自己对这种旅行的看法,然后启发学生口头表达各自的观点。既锻炼学生合作进行信息收集,又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

2 复述全文:让学生自选以王坤或王薇的身份向全班复述旅行的梦想和计划,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讲述曾经或将来的旅行梦想和计划。通过假设情境引发思考,让学生能通过体验学习,感悟语境,实践语言,以达到强化学生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的目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学生不能表达得很完善,教师要特别注意提供帮助并赞赏他们积极参与的精神。

步骤四:Homework

1完成课本20页第一题和第三题

2 标出所学文章中有用的词汇,短语与句式。

五教学效果预没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从新课标的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学习方式等个性差异。设计任务时,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为出发点,相信学生通过参与本课教学活动,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合作,发展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2)

Period IV Grammar(必修4,unit4)Teaching aim: Grasp the usages of-ing form used as the attributive and the adverbial I.Preparation for the grammar by oneself before class.[自学探究](SB P29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II.Students work toghter to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during class.[合作学习]

STEP1.现在分词作定语

现在分词及其短语可以在句子中作定语,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其动作和谓语动词同时发生,与其修饰词之间是主动关系,也就是说现在分词的动作就是它修饰的那个词的动作。

1.现在分词作定语时的位置

(1)现在分词作定语时多置于它所修饰的名词之前;分词短语用于它所修饰词的后面。例如:

He is an attacking player.他是一个攻击型的运动员。They lived a room facing the north thirty years ago.三十年前,他住在一个朝北的房间里。

(2)如现在分词修饰由some/any/no + thing/body/one所形成的不定代词或指示代词those时,分词在这些被修饰词的后面。例如:

Anyone swimming will be punished.正在游泳的任何人都将受到惩罚。

重点把握:动词-ing形式中的动名词也可用作定语,它表示用作…的,而现在分词作定语通常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如:

a writing table = a table used for writing ;a sleeping boy = a boy who is sleeping

2、现在分词作定语时与谓语动词的时间关系

现在分词表进行意味和主动意味,因此,用现在分词作定语时,其表示的动作是与谓语动词同时发生的,或是正在发生的动作。例如:

There were no soldiers drilling.= There were no soldiers who were drilling.没有士兵在操练。The man running over there is our chairman.= The man who is running over there is our chairman.正在朝那边跑的那个人是我们主席。

重点把握:having done(现在分词的完成时态)表示该动作先于另一个动作,现在分词的完成时态永远不能作定语。

3、如果一个及物动词作定语,既要表达进行意味,又要表达被动意味时,可用现在分词的被动语态。例如:

The meeting being held is very important.正召开的会议很重要。The skyscraper being built is still higher than that built the year before last.正在建的那幢摩天大楼比前年建的那幢还高。STEP2.现在分词作状语

现在分词及其短语可在句子中作状语来修饰谓语动词或整个句子。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原因、结果、条件、让步、或伴随情况等。例如:

Climbing to the top of the hill, we saw a beautiful view.爬上山顶后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景象。Being sick I stayed at home.我因病呆在家里。

重点把握:如指将来的动作就可用不定式的被动语态,如: a meeting to be held 将要召开的会议 如表过去可用过去分词 a meeting held 开过的会议

1、现在分词作状语与谓语动词时间关系

(1)现在分词表示的动作和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或几乎同时发生分词用一般形式。例如:

Not recognizing the voice, he refused to give the person his address.因为没听出这个人的声音,他没把自己的地址给他。

It rained heavily, causing great damage.大雨滂沱,造成了很大损害。He ran up to her breathing heavily.他气喘吁吁的跑到她面前。【重点把握】

分词作作状语时必须注意分词的逻辑主语必须与句子主语保持一致。但是,有几个常用词组不符合这种语法限制。如:

generally speaking, considering, judging from, talking from,supposing(为连词意思为假如),(2)现在分词表示的动作和谓语表示动作(或状态)是同时发生或几乎同时发生的。否

则现在分词需用完成形式。例如:

Having already seen the film twice, she didn’t want to go to the cinema.这电影他已看过两遍,他不想去看了。

Not having received his father’s letter, he decided to make a call to him.因为没收到他父亲的信,他决定打个电话给他父亲。

思维拓展

过去分词状语时,其表示的动作时句子主语承受的动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Given more attention, the trees could have grown better.如果对这些树更关心一些,他们本来会长的更好。

2、现在分词作状语时,现在分词的动作就是句子主语的动作。因此,句子主语与现在分词之间是主动关系。例如:

I run out of the house shouting.我喊叫着跑出屋来。I got home, feeling very tired.我疲惫的回到家里

3、有些现在分词作状语时,其前可用after, before, since, when, while, whenever, once, until, on, as等词。例如:

After talking to you, I always fell better.和你谈过话后我总感觉好一些。When telephoning London numbers from abroad, dial 1, not 01.从国外往伦敦打电话,请拨1,不是01。III.Teacher work toghter with students STEP3.[典例解析]

1.The secretary worked late into the night, ____ a long speech for the president.A to prepare

B preparing C prepared

D was preparing [解析] 本题考察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用法。分词与逻辑主语之间为主动关系,故选B。2.____ a reply, he decided to write again.A Not receiving

B Receiving not

C Not having received

D Having not received [解析]分词短语表示的动作在谓语动词之前发生,故用现在分词的完成时态。Not 要放在非谓语动词之前。

3.“Can't you read?” Mary said ____ to the notice.A angrily pointing

B and point angrily

C angrily pointed

D and angrily pointing [解析] 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分词与逻辑主语之间为主动关系,故选现在分词。故答案为A。

4.The meeting ____ now is very important.A held

B to be held

C being held

D holding [解析]会议是被召开的,故排除掉D。根据时间状语now我们知道会议是正在召开的,而不定式作定语表将来。故答案为C 5.If you want a letter ____ , you must keep in mind several rules while ____.A written;written

B well written;writing

C well writing;writing

D well written;write [解析]第一个空为过去分词作定语,分词与他修饰的名次之间有被动关系,所以用过去分词。第二个空是while加现在分词作时间状语。现在分词与其逻辑主语之间为主动关系。故答案为B。

6.He never spends a _____ day.A more worry

B most worrying C more worrying

D more worried [解析]因句子具有“a day worried him”即a day is worrying的意义,所以需用worrying。故答案为C。

7.——— speaking, women live longer than men.A.Judging from

B.generally

C.Supposing

D.Taking everything into consideration [解析] 此句子考察的是表示说话人态度的一些惯用法。依据句子意思应是一般说来的,通常说来,故选 B IV.当堂达标

1._____to understand what he doesn’t, he makes a fool of himself.A.Always pretended B.Having always pretendedC.Always being pretended D.Always pretended 2.To get there in time, they came _____all the way.ning C.ran D.to run 3.We’ll go to have a picnic tomorrow or the day after _____ on the weather.A.depended B.depending C.depends

D.is depending 4.It has rained nonstop for ten days, completely _____ our holiday.A.ruining

B.to ruin

C.ruined

D.has ruined 5.They set out _____for the _____.A.searching losing B.searching lost C.to search lost D.searched losing 6.It’s a pleasure to watch the face of a _____baby.A.asleep B.sleep C.sleeping D.slept 7.The boy sat there _____what to do.A.doesn’t knowing B.didn’t knowing C.not know D.not knowing

8.The secretary worked late into the night, _____a long speech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A.to prepare B.prepared C.preparing D.was preparing 9.European football is played in 80 countries _____it the most popular sport in the world.A.making B.makes C.made D.to make 10.The _____Prime Minister expressed his satisfaction with his talks, _____that he had enjoyed his stay here A.visiting ,add B.visited, adding

C.visiting, adding D.visited, added

11.Due to the heavy rain and flooding, ten million people have been forced _____ their homes.A.leaving

B.to leave

C.to be left

D.being left

语法同步练习

1----5 DABAB 6---10CDCAC B

STEP4.Summary and homework.Do the exercises toghter with the text.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3)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Ⅰ单元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Goals

Talk about English and its development,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Talk about difficulti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earn to make dialogue using request & commands

Learn to transfer from direct into indirect speech

Learn to give opinions and organize ideas by way of brainstorming

Learn to make a poster showing your ideas clearly Ⅱ目标语言 功能句式

Talk about English and its development Refer to Introduction in the teachers’ book

Talk about difficulti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speaker may come from different place, so they may use different words and dialect, such as subway-underground、left-left-hand-side、two blocks two streets.Make dialogues using request or command: Pardon? Could you repeat that, please?

I beg your pardon? Can you speak more slowly, please? I don’t understand.Sorry.I can’t follow 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 How do you spell it, please?

词汇

1.四会词汇

include role international native elevator flat apartment rubber petrol gas modern culture AD actually present(adj.)rule(v.)vocabulary usage identity government Singapore Malaysia rapidly phrase candy lorry command request retell polite boss standard mid-western southern Spanish eastern northern recognize accent lightning direction ma’am subway block 2.认读词汇

Shakespeare Noah Webster Lori dialect Houston Texas Buford Lester catfish 3.固定词组

play a role(in)because of come up such as play a part(in)

语法

Command & request

Open the door.Please open the door.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Indirect Speech

He told(asked)me to open the door.Ⅲ.教材分析和教材重组: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通过对世界英语这一话题的探讨,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了解,对当代语言特别是英语发展趋势的了解.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由于英语在世界上的广泛使用,它不断地吸收、交融、容纳、创新,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带有国家、民族、地区特色的英语.没有人们认为的那种唯一的标准英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通过本课文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了解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惯用法,和不同的发音规律。

1.1 Warming Up简要介绍了世界英语的分支以及英语语言在不同国家产生的差异,使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多文化、多层次、多元性,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不同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1.2 Pre-reading通过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以便参与课堂活动。

1.3 Reading简要地说明英语语言的起源、发展变化、形成原因,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1.4 Comprehending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1.5 Learning About the Language主要通过各种练习帮助学生重温本单元前几个部分所学的新单词和短语,同时也通过新的例子展现了美国英语、英国英语的差异,并着重介绍了本单元的语法项目(Request & Command and Indirect Speech)。

1.6 Using Language其中的reading and talking主要介绍了当今世界各地各国说英语有自己的特色,即便是美国东西部、南北部,说话均有所不同。为帮助培养跨文化意识,可以让学生学完课文后讨论中国的方言,使他们感受到本国的文化差异。

2.教材重组

2.1 导入 把Warming Up 作为一堂课。

2.2 精读 把Pre-reading、Reading 和 Comprehending整合在一起作为一堂课精读课。

2.3 语言学习把Learning About Language和Workbook中的Using Words, Using Structures 结合在一起。

2.4 写作

2.5听和说 把课文中的听和说整合成一堂课。

2.6 练习课 workbook exercises & other Exx.3.课型设计与课时分配

1st period Warming Up

2nd period Reading &Language Study

3rd period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r& grammar 4th period Writing

5th period Listening & Speaking 6th period Exercises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One Warming up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student’s book;warming up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

a.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world Englishes

b.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nglish and Br.English

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

more than;include;play an important role;because of;international;native;elevator;flat;apartment;rubber;petrol;gas;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a.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world English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nglish and Br.English.b.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jokes caused b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Englishes.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

a.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b.Listening c.Discussion

四、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

a computer;a tape-recorder;a projecto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I.Leading-in

Fun time: warm the students up by asking them to greet each other with their dialects.At the same time, lead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topic of this unit--“language”.Step II.Warming up.1)A quiz about the national flag of countries speaking English as their first or second language.Lead the students to the topic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2)Ask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about the “world Englishes”.Step III.Talking about “world Englishes”,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1)Listen to a dialogue between an American and an Englishman.And try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m.2)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mainly about vocabulary and spelling)Step IV.Speaking Task.Students make up a dialogue with a misunderstanding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like the dialogue they listened to.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Two Reading

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through this passage.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s)

Get the knowledg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能力目标(Ability aim)

Get some knowledge of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语言目标(Language aim)

Grasp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play a role in /because of/ come up/ play a part in and learn the grammar--the indirect speech of the imperative clause 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The indirect speech of the imperative clause 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task-based approach 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multi-media computer

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1 Warming up.Warm the students up by ask them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Step 2

Pre-reading.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some questions about “English” in pairs.1.H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in the world today? 2.Why do so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3.What has helped to spread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4.Do you think it important for Chinese to learn English? Why? Step 3

Reading.1)The first-reading.Ask the students to scan the text and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 in the book.2)The second-reading.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and get some detail information.a.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agraph, students answer some questions

b.For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agraph, students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to fill in the tab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c.For the last paragraph, students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India speaks English.Step 4

Discussions:

1.Do you think it matters what kind of English you learn? Why? 2, Why do you think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ant to learn English?

3, Do you think Chinese will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 in the world instead of English in the future?

Step 5

Extension

Give the students some information of origin of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The formation of British English From 17th century—19th century

The UK colonized Ireland and joined with Scotland long ago

Colonized;North America, the Caribbean India, including Pakistan, Bangladesh, Australia, New Zealand, Palestine, parts of sub-Sahara Africa,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he Pacific Islands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English

American colonial rulers also brought their English to:

Hawaii, Puerto Rico, the Philippines and other Pacific islan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Introduce the situation of English speaking in China.Tell them some proper items.Native speaker: A person who speaks English since birth but who may not speak a standard form of it.L1 speaker: A native speaker of English who uses it as his or her mother tongue or an immigrant to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who always prefer to use it ESL: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L2 speaker: A second language speaker of English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ep 6

Homework

1.Finish the exercise on page 11.2.Read passage on page 51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nd make notes about Murray’s life.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Three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student’s book;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

a.Enable students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request and a command.b.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the Indirect Speech(requests & commands)c.Enable students to use the Indirect Speech(requests & commands)

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

command;request;retell;polite;boss Indirect Speech(requests and commands)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a.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request and a command.b.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Indirect Speech(requests and commands)c.Students can use the indirect speech.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

a.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b.Discovering the structure through examples c.Practice

四、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a computer;a projecto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Warming-up(Revision)

Warm the students up by asking them to go over the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Do some exercises : change a statement or a question into Indirect Speech.Step 2.Talk about Request and Command.1)Talk about the polite and Impolite tune.2)Change the commands into Requests.3)Learn to give requests or command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Step 3.Talk about how to change a request and a command into Indirect Speech.ask(ed)sb(not)to do sth tell/told sb(not)to do sth

Step 4.Practise changing a request or a command into Indirect Speech.Step 5.Using the structure.A game: choose two students act as two robots.One listens to the requests, the other listens to the commands.Other students give either requests or commands, and the robots do what the students asked them to do.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Period Four)writing

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a.Let students get to know how to write a statement by using brainstorming

b.Try to use connecting words or sentences to make it as an essay or passage not just several sentences.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s)Write a statement

能力目标(Ability aim)

Using the brainstorming way to collect sentences and then arrange them properly 语言目标(Language aim)I think, I believe,In my opinion…

We learn English to do…

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How to arrange sentence correctly.Try to use connecting words.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Brainstorming way

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multi-media computer

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1 Leading in

Use the brainstorming way to ask students “Why should we live?” which is a simple ques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might be various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ich will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Step2 Presentation

Also use the brainstorming way to ask “Why should we learn English?” and “how can learning English help China?” Step3 A poster

Write a poster to collect all their ideas.try to use completely sentences, such as : I like to study English and use it for business in the future.I want to study English well so that I can read English books.Say,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down your ideas, trying to use complete sentences, such as: If I learn English well, I can bring in the advanced foreign technology to China.So China will become stronger.I decide to learn English well, in this case I can read many English novels, so I can translate them into Chinese, then more Chinese can know more things about the world.Step4 Write an essay

The title is “Do we need to learn English?”

Step5 Display the structure on how to write the essay.1.State your points of view. the supporting reasons.3.Get a conclusion Step6 Show them the connecting words which can help them to join the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Illustration: I think , I believe, In my opinion,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Addition: firstly, secondly, then, besides, at last… Contrast: however, but , on the other hand… Summary: in short, in a word, therefore, so…

Step7 Give them a simple example which is not complete Do we need to learn English?

I strongly think we not only need learn English but also learn it well…Why should we learn it…How can learning English help China in the future?…So… Step8 Homework My Experi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Para1.My problems in learning English.Para 2.How I can improve my English.Para.3.What I like about learning English.Para Para 4.How I hope to make use of my English.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Five Listening & speaking

一、学目标(Teaching aims)

教材(Teaching materials)listening materials on p12 and p14 on the textbook, another one attached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enable Ss to catch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and understand them and distinguish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try using them in dialogues.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distinguish some words used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some dialect and accent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understand words used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which have the same meanings and some dialect accent

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listening and talking

四、教学准备(Teaching aids)tape recorder and get students’ answer sheet printed out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1 Listening

Listening 2(text book p14)

Listen to the tape, getting to know American dialect and accent.Step 2 Speaking

After listening to different dialects and accents, see if Ss know how to pronounce the following words:

ask after either neither kilometer box……and more

Unit Two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The Sixth period Exercises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Finish the exercises on the workbook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

a)Enable the students to command “commands and requests” b)Through cooperative work find out correct answers themselves 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dings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Understanding the main ideas of the passages 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a.Fast and careful reading

b.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 c.Discussion

四.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a compute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1.Warming up

Step 2: speaking task(Review commands and requests)

Offer them situations and try to make dialogues with commands and requests Step 3 :Do the “Reading” on P13 and answer questions on it briefly.Step 4: Finish the “Reading Task” at p.51 and complete the form after it.Step 5: Group work:

Ask them to sum up what codes and short forms of words they often use when they often chat on the net with others.Step 6: check up their researching result.Step 7: homework.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4)

Unit 1 Friendship : Reading——Anne’s Best Friend 教案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友谊。这一课时主要是围绕阅读部分来讲,阅读是整个单元的核心部分,是在学习上一课时Warming up and Pre-reading的基础知识上接着对阅读文本“安妮最好的朋友”中词汇知识点和阅读技巧等的学习,为接下来的第三课时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及以后的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练习打好基础。文章通过一个虚拟的采访——两千年前古希腊作家帕萨尼亚斯与一位当代女孩李燕的对话,向学生介绍了古代和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及奥运会的一些基本情况。文章讲述了犹太女孩安妮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藏身于小阁楼中,并把日记作为自己朋友,通过写日记来表达自己孤独和郁闷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reason;list;share;feeling;Netherlands;German;series;outdoors;crazy;nature;purpose;dare;thunder;entirely;power;according;trust;indoors;share...with...;go through;hide away;set down;a series of;be crazy about;on purpose;in order to;in one’s power;face to face;according to;2.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觉得最困难单词和短语,并帮助他们理解。3.了解强调句型。(二)技能目标: 1.更好地掌握Skimming和Scanning。

2.能分析并总结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疑问和陈述)的规律,能熟练地进行两者间的转换,并在生活中运用。

3.能介绍Anne的基本情况,说明她当时的心情和内心的渴望。(三)情感目标: 1.通过Anne的日记,了解犹太人被纳粹迫害的悲惨命运。2.体会自由,友谊的珍贵。

3.通过学习此阅读文章为学会珍惜朋友间的友谊,并能分辨他们的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和虚伪的朋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训练scanning and skimming等阅读技能。

2、认识朋友的真正含义以及与人相处的问题。难点:

1、阅读技能的训练。

2、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相转换(人称的变化、时态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他们是否有考虑过和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个物品交朋友,为什么或为什么不?让学生们分析原因。(二)课前 阅读开始前,先给学生复习一下上一课时讲过的Skimming(略读)和Scanning(寻读)阅读技巧,并要求学生们用这两种方法进行下面文章的阅读。1.skimming(略读)的方法和技巧:

Read the title Rea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paragraph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Read the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

Notice any pictures and charts

Read the summary or last paragraph 2.Scanning(寻读)的方法和技巧:

①学生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并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写出每段的大意。②全班默读文章。③读安妮的日记

1)Ask the students how Anne felt in the hiding place.2)Guess the meanings of “spellbound” “ho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from the discourse.3)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ry again and try to retell it.④大声朗读 : 播放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听并跟读。(三)讲授新课: reading 阅读

1.让学生阅读非日记体部分的内容,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只通过阅读标题和看图,先不阅读文章,让学生试着猜猜看安妮的朋友是什么。3.让学生浏览前两个段落来确认他们的猜测。

4.让学生快速浏览安妮的日记,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并概括段落大意.鼓励学生先列出一些关键词,如:Anne, crazy, nature等

Para.One: Ann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whom she could tell everything.Para.Two: Anne’s diary acted as her true friend during the time she and her family had to hide away for a long time.Para.Three: Having been kept indoors for so long, Anne grew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5.给学生讲解本课的生词。1.add(to)v.1)to put together with something else so a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size, or importance;

2)to join(numbers or amounts)so as to find the total.eg: The fire is going out;will you add some wood? The snowstorm added to our difficulties.Add up these figures for me, please.2.ignore v.to take no notice of;refuse to pay attention to

eg: His letters were ignored.Even the best of men ignored that simple rule.My advice was completely ignored.ncern v.使担心;使不安

(+about/for);涉及,关系到;影响到 eg: The boy's poor health concerned his parents.He is concerned for her safety.The news concerns your brother.He was very concerned about her.4.loose

adj.not firmly or tightly fixed.eg: She wore loose garments in the summer.I have got a loose tooth.Some loose pages fell out of the book.5.purpose

n.[C] an intention or plan;a person’s reason for an action.eg: What is the purpose of his visit? The purpose of a trap is to catch and hold animals.Did you come to London to see your family, or for business purpose?

6.series n.(of)a group of things of the same kind or related in some way, coming one after another or in order.eg: Then began a series of wet days that spoiled our vacation.This publishing firm is planning a new series of school textbooks.The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test the new drug.7.cheat.1)v.to behave in a dishonest way in order to win an advantage;2)n.a person who cheats;dishonest persons

eg: They cheated the old woman of her house and money.The salesman cheated me into buying a fake.He never cheated in exams.I see you drop that card, you cheat!

I never thought that Sam is a cheat.8.share

1)vt.&vi.(inwith amountbetween)to have, use or take part in something with others or among a group.2)n.(inof)the part belongs to, owed to or done by a particular person.eg: The money was shared out between them.Sam and I share a room.We shared in his joy.They always share their happiness and sorrow.I have done my share of the work.9.crazy adj.1)mad;foolish

2)[+about] wildly excited;very interested

eg: You're crazy to go out in this stormy weather.John's crazy about that girl./ She is just crazy about dancing.10.dare v.& v.aux..1)+ to do;2)+ v

to be brave enough or rude enough(to do sth.dangerous, difficult or unpleasant).eg: How dare you accuse me of lying!/ How dare you ask me such a question? My younger sister dare not go out alone./ He did not dare to leave his car there.11.trust

1)n.[U](in)form believe in the honesty, goodness or worth etc, of someone or something

2)v.to believe in the honesty and worth of someone or something;have confidence in

eg: I have no trust in him./ I don’t place any trust in the government’s promises.Why do you trust a guy like him? / I trust your wife will soon get well.12.suffer v.(for)to experience pain, difficulty or loss

eg: I cannot suffer such rudeness./ He suffered from poverty all his life.My father suffers from high blood pressure./ They suffered a great deal in those days.13.advice n.[U] opinion given to someone about what they should do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v.advise to give advice to

eg: I want your advice, sir.I don't know what to do./ I asked the doctor for her advice.If you take my advice, you won’t tell anyone about this.He gave them some good sound advice.municate v.1)(to)to make(opinions, feelings, information etc.)known or undby others.e.g.by speech, writing or body movements;

2)(with)to share or exchange opinions, feelings, information etc eg: Our teacher communicates his idea very clearly.He had no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his brother.Did she communicate my wishes to you? We learn a languag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Deaf people use sign language to communicate.15.calm

1)adj.free from excitement, nervous activity or strong feelings;quiet 2)n.[U] peace and quiet 3)v.to make calm

eg: You must try to be calm./ The high wind passed and the sea was calm again.The police chief advised his men to stay keep calm and not lose their tempers.There was a calm on the sea./ She calmed the baby by giving him some milk.We calmed the old lady down.Useful expressions:

1.add up : to join(numbers or amounts)so as to find the total.eg: Add up 3, 4 and 5 and you'll get 12./Add up your score and see how many points you can get.If we add these marks up, we'll get a total of 90.2.calm down : to make or become calm

eg: Calm down, sir.What's the trouble?/ Just calm down, there’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We tried to calm him down, but he keep shouting.3.be concerned about with : to worry or interest

eg: My parents are concerned about my studies./Don’t concern yourself about with other people’s affairs./She’s concerned about his son’s future.4.go through

1)to suffer or experience;2)to look at or examine carefully;

3)to pass through or be accepted eg: The country has gone through too many wars./ The new law did not go through.Let’s go through it again, this time with the music.5.set down

1)to make a written record of;write down 2)put down

eg: I have set down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I will set down the story as it was told to me.Please set me down at the next corner.6.a series of + pl.& n 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 一连串的,一系列的,连续的eg: There has been a series of car accidents at the crossing.These days I have read a series of articles on reading.A series of TV play is on Channel 1 these days.7.on purpose : intentionally;with a particular stated intention eg: He did it on purpose.“I am sorry I stepped on your toe;it was an accident.” “It wasn’t!You do it on purpose.”

I came here on purpose to see you.8.according to : as stated by sb.or sth.eg: They divided themselves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age./Please arrange the books according to size./According to the Bible, Adam was the first man./According to her, grandfather called at noon.9.fall in love : begin to be in love(with sb.)

They fell in love at once;it was love at first sight./What will he do if his daughter falls in love with a poor man? /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for years.10.join in

: to take part in(an activity)

They are going to join in the singing./She started dancing and we all joined in./Would you like to join in my birthday party?

(四)巩固练习: 阅读后

1.让学生做理解部分的练习。2.利用“理解”部分的练习,问学生: Imagine you had to go into hiding like Anne and her family.What would you miss most? Give your reasons.让学生讨论,并且将答案列出来。每一组可以决定出本组认为最好的答案。最后全班选出最佳的答案。

(五)布置作业:

1.再次通读一下这篇短文,尝试复述它。2.做完练习册的作业。

3.用几句话表达你对朋友和友谊的理解。设计意图:为了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考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课后反思:本节课分层教学,在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文知识点的细致处理。需要改进的地方:单词短语部分讲解过多,占了很多时间,可以将其改为课后练习的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改进。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5)

Unit 1

1. add up 合计

add up to 总计达

add… to… 把。。加到。。。里

add to 增加增添 扩建

2.calm… down平静下来

3.have got to 不得不,必须

4.be concerned about / for 关心

5.walk the dog 遛狗

cheat …of 欺骗

6.go through 穿过

go ahead 同意某人的请求

go by 流逝

7.set down 记下

set up 建立

set off 出发 引爆

set out to do=set about doing 着手做某事

8.a series of 一系列

9.on purpose 故意地

byaccident= chance 偶然地

10. in order to=so as to 为了

11. at dusk 在黄昏 at dawn 在黎明

at midnight 在午夜 at noon 在中午

12.face to face 面对面

13.no longer= not … any longer 不再

14. settle down 安顿下来

suffer from 遭受,患病

15.recover from 恢复 ,痊愈

16. get/ betired of 对…感到厌烦

17. make a listof 列清单

18.pack… up 装箱打包

19.get along/ on with与…相处,/ 进展

20. fall in love爱上

21. be gratefulto sb. for sth.对某人因为某事表示感激

22. join in/take part in /join/ attend 参加… 加入

23. make sb/ sth+ 宾语补足语 使…

24. havesomething/little /nothing to do with 与..有关, 与。。。无关

25. it’sbecause….. +原因

26. it’s why…. +结果

27.dare + (to) do (实义动词)

do (情态动词) 敢

28. a year and ahalf= one and a half years 一年半

29. it’s nopleasure+ doing sth

没有乐趣做。。。

30. happen to dosth 碰巧做。。。

31.have trouble/ difficulty with sb /(in) doing sth

做某事有困难

32. exactly 的确如此 not exactly 不完全是

33. find it +adj. + to do sth 发现做。。。很。。。

34. make friendswith 与。。。交朋友

35. swap … with 与。。。交换

36.it is / was + 序数词 time + that +has done / had done ….某人第几次做。。事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6)

建议某人做某事 suggest doing sth; advise sb to do sth, advise doing sth 努力做某事 take pains to do sth, take pains in/over doing sth

养成……的习惯 develop/form/get into/be in the habit of

革除……的习惯 get out of/get rid of the habit of

跟上,不落后 keep up with 对……作出选择 make a choice/choices about

从……中选择,挑选 choose from 选择做某事 choose to do sth

对……有益,有好处;适宜,有效 be good for 对……好 be good to

擅长做某事 be good at 适用于某人/物 go for sb/sth

减肥 lose weight; be/go on a diet 增肥 put on/gain weight

做……的方式 way to do sth, way of doing sth

准备做某事 be ready for/to do sth; be prepared for/to do sth; make preparations for sth

即使,尽管 jeven if/ though 不时地,偶尔 now and then

缺乏,短缺 be short of 是……的缩写 be short for

一点也不 not a bit 一点 a bit/little, alittle bit

很多,非常 not a little 在将来 in the future

使……强壮 make…strong 小心做某事 be careful to do sth

小心某事/物 be careful with sth 垃圾食品 junk food

……的原因 reasons for… 列单子,造单 make a list of

给某人一些建议 give some advice on sth 发烧 have a fever

感冒 have/catch a cold 一直 all the time

大量,许多 plenty of 抵抗疾病 fight disease

对……有害 be harmful to, do harm to 保持健康 keep fit

以……而著名,闻名 be celebrated for 盛装打扮 dress up as/in

听说有关的人/事 hear about 听说过某人/物 hear of

了解有关……人/事的情况 know about 听说过,知道(有)…… know of

聚集,团聚 get together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 in the following days

允许某人做某事,允许做某事 allow sb to do sth, allow doing sth

与……相似之处 be similar to出于对某人的敬意,为了纪念…… in honour of

不仅…而且…;既…又… as well as 尽可能…… as… as one can

信赖,信仰;支持;主张 believe in 捉弄,戏弄某人 play tricks/ a trick on sb

欺骗,吸收,摄入,理解 take in 起飞,成名 take off

占据(时间/空间);开始从事 take up 呈现 take on

将A与B比较 compare A with B 将A比喻为B compare A to B

与……比较 compared with/to 要求某物 ask for sth

过去常常做某事 used to do sth 事实上 in fact

与某人分享某物 share sth with sb 与……相似 be similar to

以……为根据,依据 base on; be based on 不得不 have (got) to

该轮到某人做某事 it is one’s turn to do sth

认识/识别某人/物 recognise sb/sth (by sth) 毕竟;然而 after all

承认某人/物有效,认可recognise sb/sth (as sth)

因为,由于 because of 最重要的,首先 above all 与某人结婚 marry sb; get/be married to sb 编造 make up

A将B嫁给C A marry B to C 访问某人;号召,呼吁 call on sb

值得做某事 be worth doing sth; be worthy of being done; it is worthwhile doing sth/to do sth

提出,想出 come up with 将……扮演出来,将……付诸行动 act out 在某人去某地的路上 on one’s way to

扮演角色 play a role in 日日夜夜 day and night

至少 at least 宁愿(不)做某事 would rather (not) do sth

继续做某事 continue to do sth 十年的辛苦工作 ten years of hard work

解开谜团 solve the mystery 在舞会上 at the ball

不幸运 without luck 为什么不做某事 why don’t you/why not do sth

选择做某事而不选择做某事 prefer doing sth to doing sth; prefer to do sth rather than do sth

选择某人做某事 prefer sb to sth 拿回来,使恢复 bring back

浪费某事 a waste of sth 浪费……做某事 waste sth on sth/in doing sth

在将来 in (the) future 利用,使用 make use of, take advantage of

做某事仔细,小心be careful doing/with/about sth 对某人有利to one’s advatage 免费地 free of charge 负责,掌管 in charge of

被/由……管理 in the charge of 结果证明是 prove to be/turn out

突然哭起来 burst into tears 含泪,流着眼泪 in tears

将某物撕成碎片 tear sth into pieces 扯下,拆毁 tear down

撕裂/毁 tear up 由……组成,构成 be made up of

由……制成(看不出)be made from (看出)be made of

把……制成…… be made into 在……生长,产 be made in

毫无疑问的 there is no doubt that; without/beyond/no doubt

怀疑地 in doubt 依某人看来 in one’s opinion/in the opinion of sb 将……和……联系在一起/将……和……绑/系在一起 tie…to…

将……和……绑/系在一起fasten…to… 保护……免受……protect…from…

为争取……而斗争 fight for 为反对……而斗争 fight against/with

和……并肩作战 fight with 在……(身上)做实验 test on

处理 do/deal with 挑选,辨别出 pick out 接收,捡起,中途搭载,无意中学会 pick up 接近,靠近get close to 制造噪音make noise

对……有益 be good for 对……有害be bad for/harmful to

因……而闻名be famous/known for 作为……而文明 be famous/known as

为……所熟知 be famous/known to sb 全世界 all over the world

在十八世纪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做实验 do/conduct/carry out experiments; do/conduct/carry out an experiment

站立 stand up 将……加到……上 add…to… 加起来达到 add up to

在某人的控制之中 in the control of sb; under control失去控制 out of control 阻止做某事 prevent/stop/keep…from… 至少/多at least/most

例如such as 照顾 take care of 当心,小心 take care, look out, be careful

有/没有权利做某事 have right/no right to do sth

大量,许多A number of, a great many, a great deal of, plenty of, lots of, a lot of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7)

必修三英语课文课件

第1课时 Talk about festivals: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Spring Festival春节

Qingming Festival 清明节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阳节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七夕节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

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The Yuanxiao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

*Festivals are meant to celebrate important events.

*What’s your favorite holiday of the year?

*What festivals or celebrations do you enjoy in your city or town?

*Do you like spending festivals with your family or with your friends?

*What part of a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the music, the things to see, the visit or the food?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o f all kinds are held everywhere.

*They lit fires and made music because they thought these festivals would bring a year of plenty.

*Some festivals are held to honor the dead or satisfy and please the ancestors.

*Festivals can be held as an honor to famous people or the gods.

*The most energetic and important festivals are the ones that look forward to the end of

Winter and to the coming of spring.

*Festivals let us enjoy life, be proud of our customs and forget our daily life for a little while.

第2课时【自主学习】单词预习学案

1.庆典,庆祝 n._________ v.__________

庆祝严寒的结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起源,由来n._________

Her mother is French __________(原籍)

宗教 n. _________ adj._______ 宗教信仰__________

3.到达n.________ v._____________

幸存,生还 n._____________v.____________

4. 独立 n.____________adj.___________

从英国人那儿获得独立______________

5.盼望春节的到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__________(pronounce)the words.

6.与家人玩得开心_________ 取笑某人,拿某人开玩笑___________

I did it_____________(闹玩地) 搞某人的恶作剧____________

7.必要性,需要;必需品n._____ 必需的adj._______ 生活必需品______

8.守信用,履行诺言 __________ ___________ 食言____________

9. 道歉v.__________ n.___________ 因某事向某人道歉__________

Please accept my ______________(道歉) for that

Me to ___________ (道歉)to that fellow? No way!

He _________________(向我道歉) for stepping on my foot.

10. 淹没,溺死v. __________ pt ___________ pp ____________

a drowning man(译)_____________ a drowned body(译)_____________

drown oneself in work(译) __________ drown one’s sadness in wine __________

11. 哭泣,流泪v._____________ pt___________pp_________

He ______________(因失败而哭泣)his failure.

扫v._________________ pt._____________ pp.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2. 用dress, clothes, clothing, cloth适当形式填空

1)The ________ (衣服)need washing, can you have _______(it, them)washed?

2)The shop sells children’s___________ only.

3)Please cover the table with a 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件衣服)

5)People are expected to wear formal __________ in a wedding.

13. in memory of; in celebration of; in honour of; in the shape of, in search of 填空

1)The boys went_________________ something to eat .

2) He wrote a poem _________________his wife.

3).Many people joined them ______________(寻找那个失踪的孩子)

4).People eat food _________ skulls on festival of the dead.

5)A ceremony was held _______________those killed in the earthquake

【当堂检测】

1)The great floo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any villages.那次大洪水把许多村子都淹没了。

2)You mu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迟到向你朋友道歉)。

3).Finlan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ussian during World War I.

芬兰在一战中从俄国中独立出来。

4). The job will ___________________his parents (使他独立于父母)

5). Last summer I took a course on ______________.

a. how to make dresses B. how dresses be made

C. how to be made dresses D. how dresses to be made

6). He wept _______ joy at the news that he was admit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a. for B. as C. to D. in

第3课时

内容 Reading—A sad love story

【自主学习】Step I :Reading Comprehension

1. Li Fang was heart-broken because _________

a. his girlfriend said goodbye to him

b. his girlfriend didn’t love him any longer

C. his girlfriend didn’t turn up

d. he didn’t love his girlfriend

2. Why couldn’t Niulang follow Zhinv to the Heaven?

a. Because he lost his way

b. Because he lost heart

C. Because he had to take care of the babies.

d. Because the Milkey Way stopped him

3. The truth of the story is that ________

a. Hu jin doesn’t love Li Fang any longer and want to say goodbye to him.

b. The two lovers waited for each other in different places.

C. Li Fang should have waited in the tea shop.

d. Hu Jin should have waited in the tea shop.

Step II: Translate the phrases

1. 出现,到达,露面 ______________

2. 守信用,履行诺言________________

2. 用咖啡解愁 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人间,究竟 ________________

5. 动身往家走 __________________

6. 把花和巧克力都扔掉_______________

7.展翅搭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Step III: Translate the sentences

1. He was not going to hold his breath for her to apologiz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It was obvious that the manager of the coffee shop was waiting for Li Fang to lea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Finding that Zhinv was heart-broken, her grandmother finally decided to let the couple cross the Milky Way to meet once a yea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dn’t turn up. She could be with her friends right now laughing at hi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nguage Points:

1. But she didn’t turn up.

Turn up: vi.1). To arrive 到达;来到;露面

We planned to meet at half past seven, but she never turned up.

2). (被) 发现。(被)找到

don’t worry about the letter . I’m sure it’ll turn up.

Vt. 开大;调高(音量;热量等)

Could you turn up the radio?

短语链接:

Turn down 关小(声音,灯等);拒绝 turn against 背叛 turn in 上缴;拐入

Turn on/off 打开/关上 turn over 翻身/ 页;移交 turn away 打发走

Turn out 结果证明是;生产; 制造 turn to 求助于;转向做…

【巩固练习】

用turn短语的正确形式填空:

1. He promised to come, but hasn’t _______ _________ yet.

2. She tried to join the army but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because of poor health.

3. Whenever in trouble, you can _______ _______ the police for help.

4. The weather _______ ________ to be fine.

5. Hundreds of people were __________ _________ from the island, so it was called “the land of tears”.

3. I don’t want them to remind me of her.

remind sb. of sth. 使某人想起某事;提醒某人某事

e.g. The photo reminded me of my childhood.

Please remind me of this afternoon’s meeting.

拓展: remind sb. to do sth. 提醒某人做…

e.g. Remind me to write to mother, please.

remind sb. that 提醒某人某事

e.g. I reminded him that he must go home b efore dark.

【巩固练习】

1).Travelers ________ ______ _______(被提醒) climbing the hill is dangerous.

2).He _______ ______ ______(提醒我)take an umbrella along.

3).The photo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使那老人想起) what he had suffered in the war.

3. It was obvious that the manager of the coffee shop was waiting for LiFang to leave.

It is / was obvious that … 显然, …是显而易见 的。 其中的it是形式主语

That引导的是真正的主语, 此句型可以改为:“Obviuously, …”

e.g. 1. Obviously, you misunderstood him.

2. It was obvious to everyone that he was very nervous.

【当堂检测】

1.在咖啡店遇到某人, _________2.下班后_______,3突然出现;到场;调大(收音机等)_____, 4.right now,______5.嘲笑,______6守信用;履行诺言______, 7.look forward to ~ing 8. all day_____9 be alone with sb______7, be like a fool_______, 8、hold one’s breath______, 9.drown one’s sadness in coffee,_________10. it is obvious that….._________, 10.wait for…to leave_________, 11.wipe the table________, 12., turn on the TV_______, 13.a weaving girl_____, 14.a herd boy______,15. fall in love with_______, 16.get married secretly_______________ 17., be married to sb._________, 19.return to Heaven, _______ 20.cross the river______, 21once a year_________, 22.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__________, 23. hear about_________,24 set off for home_________, 25, remind sb. of…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_在回家路上,27. hear…~do/ ~ing, _________28.wave at sb.______,29. have a gift for sb.___________ 30. a happy Valentine’s Day_________

Ⅰ.课文词汇填空(旨在复习本课文中的单词拼写和主要词语等)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语法填空,注意单词拼写和词语用法:

There are all kinds of celebrations1 (遍及)the world.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estivals. Festivals of the Dead are held to honour the 2 (death) or to satisfy the ancestors. Festivals can also 3 (hold) to honour famous people. In China,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onours the famous 4 (古代的) poet, Ou Yuan. The most energetic and important 5 (节日 )are Spring Festivals 6 look forward to the end of winter and the coming of spring. At the Spring Festival in 7 , people eat such things 8 dumplings, fish, and meat and give children lucky money in red paper. Som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very 9 (excite) carnivals, which take place forty days before Easter, usually in 10 (二月).

Ⅱ.课文大意概括(旨在训练用30个单词概括大意的能力) 阅读课文,试着用30来个单词概括课文大意或翻译下面短文。

文章告诉了我们世界各地五种重要节日并解释了人民为什么,在何时以及如何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节日。

The passage tells u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组(共10小题;每小题0.5分,满分5分)

11. 有意义,行得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在我)看来,(依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定居, 安下心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对……有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为了纪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以……为自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使某人想起某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对… 感到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使某人高兴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导致某事,造成某事 ______

一 多项选择

1. In order to save the animals out of danger, they ____ a special place for them to live freely.

a. set free B. set off C. set out D. set aside

2. I didn’t mean to keep you waiting here for a long time. There are several traffic jams on the way. Can you ____ me?

a. apologize B. interrupt C. forgive D. behave

3. I am surprised that you should have been fooled by such a ____.

a. role B. deal C. test D. trick

4. It’s the ___ in the country to go out and pick flowers on the first day of spring.

a. use B. habit C. custom D. normal

5. ---Have you heard the story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No. When and where does the story ____?

a. take up B. take off C. take on D. take place

6. Washington, a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named _____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presidents.

a. in favor ofB. in need of C. in search of D. in honor of

7. The police are offering a $ 60,000 _____ 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killer.

a. reward B. priceC. awardD. prize

8. We invited her to dinner but she didn’t even bother to _____.

a. turn toB. turn upC. turn on D. turn down

9. On Halloween, children in American like to ____ as ghosts to frighten people.

a. make upB. put onC. dress upD. spy on

10. Almost all of us ____him for his courage in front of difficulty.

a. award B. admire C. accept D. forgive

11.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got everything ready to ____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our school.

a.congratulate B.celebrate C.inspect D.respect

12. Three university departments have been ______ $600 ,000 to develop good practi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promoted ?B.included C.secured D.awarded

13. In order to find a cure to the disease,he travels about the world _____ facts about little known diseases.

a.gathering B.searching C.collecting D.receiving

14. Tom _____ friendship and experience from the local residents, working with them for 3 years.

a.beat B.won C.gained D.made

15. History is about forgiving not forgetting. If some people forget history we should _____ them.

a.repeat B.remember C.remind D.r ecord

16. Since my childhood, I have been dreaming of _____ on a journey round the world. But till now, the dream doesn't come true.

a.putting off B.setting off C.taking off D.going out

17. The old man was almost dying, terrified with darkness and loneliness. He really _____ love and care.

a. turned to B. relied on C. starved for D. referred to

18. It _____ a few days later that he failed to pass the tests to get a place to study at the key school.

a. turned up B. turned out C. turned off D turned to

二 完成句子

1. 们家乡在过去的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take)

Great chang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our hometown in the past 20 years.

2. 那老师因迟到向学生道歉。(apologize)

The teach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te.

3. 我一直渴望再次见到你。 (forward)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 again.

4. 黄色的花朵总使他想起在乡下的童年。 (remind)

Yellow flowers alway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the countryside.

5. 今天上午我在办公室看到了她,她不该不经医生允许就回来上班。(come)

I saw her in the office this morning. S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without the doctor’s permission.

6. 打扮成圣诞老人,他很受孩子们欢迎。 (dre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ather Christmas, he is popular among

Children.

8. 他耍花招使我相信了他说的话。(trick)

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ke me believe what he said.

9. 她讨厌在公共场所被开玩笑。(trick)

She hat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public.

10. 他站在山顶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admire)

He stood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11. 他看上去很困倦,昨晚一定熬夜写论文。 (stay)

He looks sleepy. He mu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st night,

Writing the essay.

12. 别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来帮忙整理桌子。(do)

don’t sit th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e and help me with the table.

13. 天气许可的话,明天我会来的。 (permit)

I’ll come tomorr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这是一次小型的非正式的老同学聚会,你不必盛装打扮。 (dress)

It’s a small informal party among our old classmates--- you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那边可能是谁呢? ---有可能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总穿红衣服。(be)

--- Wh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ver there?

---It may be our Chinese teacher who is always dressed in red.

第4课时 Grammar: Modal verbs:

May / might, can / could, will / would, shall / should, must / can的用法

【自主学习】

1. may 与might的用法

May 与 might

1)表示允许、许可。否定答语一般要用mustn’t,表示“禁止、阻止”之意。 --- May I watch TV after supper?

--- Yes, you may. / No, you mustn’t.

2)在表示请求、允许时, might比 may的语气更委婉一些。在日常口语中,用can征 询对方意见更为常见。 ---Might I use your telephone?

--- Yes, please.

--- May / Can I go home now?

--- Yes, you may / can.

3)表示可能性的推测,含有“或许”“大概”“可能”之意,用might代替may时,则语气显得更加不肯定。

What he said may be true.

She may come tomorrow.

He might have some fever.

2. can与could的用法

Can 与 could

1)表示能力Some of us can use the computer now, but we couldn’t last year.

2) 表示客观的可能性It will be sunny in the daytime, but it could rain later on this evening.

3) 表示请求和允许 --- Can I go now?

--- Yes, you can.

4)表示请求,口语中常用could代替can,使语气更加婉转Could you wait a few day for the money?

Could you please show me the way to the station?

5)表示惊异、怀疑、不相信的态度(主要用于否定句、疑问句和惊叹句中)

Can this news be true?

It can’t be the headmaster. He’s gone to Beijing.

How can you be so foolish!

3. will与would的用法

Will与would 1).用于表示意志或意愿。Will指现在,would指过去 I will never do that again.

They said that they would help us.

2).表示请求、建议等,用would比用 will委婉、客气些 Will you please take a message for me?

Would you please pass him the book?

3).表示习惯性动作,译为“总是”“惯于”。Will指现在,would指过去 Fish will die without water.

every evening, she would sit by the window, deep in thought.

4).表示预料或猜想 It would be about ten when he left home.

I thought he would have told you about that.

5).用于否定句中,表示“不肯”“不乐意No matter what I said, he wouldn’t listen to me.

4.shall与should的用法

Shall 1)用于第一、第三人称疑问句中,表示说话人征求对方的意见 What shall we do next?

Shall I do the washing-up?

When shall my brother be able to leave hospital?

2)用于第二、第三人称的陈述句中,表示 说话人给对方的命令、警告、允诺或威胁

You shall go with me. ( 命令)

You shall have a new dress for your birthday.(允诺)

He shall be punished.(威胁)

Should

1)表示劝告或建议,作“应该”讲 We should be strict with ourselves.

You should keep your promise.

2) 表示推测,作“可能”、“该”讲The roads should be less crowded today.

I should have finished reading it by Friday.

3)Why / how + should结构表示说话人对谋事不能理解、感到惊异等意思,译为“竟会”

Why should you be so late today?

(你今天怎么来的这么晚?)

I don’t know why you should think th at I did it.

(我真不明白你凭什么认为这件事是我干的。)

5. must, may (might) 和can表示“推测”的用法

Must 只能用于肯定句,表示可能性很大的一种推测,作“肯定”“一定”讲 (1)--- Look, someone is coming. Who can it be?

--- It may be the headmaster.

---It can’t b e him. He has gone to Shanghai.

--- Then it must be Mr Zhang. He looks like the headmaster.

(2)--- What can they be talking about?

--- They may / must be talking about the question raised at the meeting.

(3) --- Can they have finished the work?

--- Yes, they may / must have finished it.

--- No, they can’t have finished the work so soon.

--- Then they must have played so much.

May /might 用于肯定句中(可能,或许,大概);用于否定句中(可能不)。表示可能性较小的一种推测

Can 表示推测时,只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

【合作探究】:I. 单项填空:

1. Write in simple English in order that everybody ______ understand

You. A. may B. must C. should D. will

2. You _______ miss the lecture, though you ______ have it.

a. mustn’t; needn’t B. needn’t; mustn’t

C. mustn’t; mustn’t D. can’t;

needn’t

3. --- Better not have the operation right now.

--- ________.

a. I mustn’t B. I shouldn’t C. I won’t D. I can’t

4. The train was ten minutes late, so I ______ have run all the way from my house to the station.

a. couldn’t B. shouldn’t C. needn’t D. mustn’t

5. I’m not going simply because I don’t see why I _______.

a. will B. would C. should D. shall

6. --- It must be Mr. Li who did it.

--- No, it _____ be Mr. Li.

a. mustn’t B. can’t C. wouldn’t D. may

7. --- It’s getting cloudier and cloudier.

--- Yes, I’m afraid it ______ be raining soon.

a. must B. should C. might D. can

8. I promised to get there before 5 o’clock, but now the rain is pouring

down. They _____ for me impatiently.

a. may wait B. ought to wait C. could wait D. must be waiting

9. --- ______ you make so much noise?

--- Sorry, I’ll take care not to.

a. Must; B. Can C. May D. Would

10. On Sundays when I was a child, Father and I _____ get up early and go fishing.

a. could B. would C. might D. should

11.I ______ have written to him because he phoned me shortly afterwards

a. ought to B. must C. couldn’t D. needn’t

12. --- _____ the plane have taken off on time?

--- I’m afraid not. The fog was too thick then.

a. Need B. Should C. Can D. Must

13. This looks like a different kind of stone. What _____ we do with it?

a. will B. shall C. would D. do

14. He has much money at the beginning of every month, but by the end of it he _____ little left.

a. can have B. will have C. should have D. need have

15. How _______ you say that you really understand the whole story if you have finished only part of the article?

a. must B. need C. may D. can

【当堂检测】II. 用适当的情态动词填空:

1. There is 20 minutes left. We _______ (not) have to be in such a hurry.

2. Where is my watch? I really can’t find it. Where _____ it be?

3. The doctor told the old man that he ______ avoid eating fat.

4. It’s too late. I think he ______ go to bed.

5. ______ you mind my troubling you with a few questions?

第5课时

【自主学习】

I. 单词拼写

1.Tom celebrated the a_________(到达)of the New Year with a party for his friends.

2. Getting food to s__________(挨饿的`) people does nothing to stop the war.

3. We just can’t find enough good second-hand cars to s__________(满足) demands.

4. The fruit was often served at wedding f__________(盛宴).

5. Is Russia a E_______(欧洲) country or Asian country? Many people are puzzled sometimes.

6. Carolina was a__________ (奖励)the prize for both films.

7. No one is to see the document without the p__________ (许可)of the writer of the report.

8. I’ve made up my mind, but it’s o_______(显而易见)that you need more time to think it over.

9. Dolphins have sometimes been known to save d__________ (快要溺死)swimmers.

10. I used to a__________ (羡慕)him as a true scientist and hard worker.

II. 短语翻译

1. 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饿死 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 4. 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__

5. 纪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盛装 ____________________

7. 开玩笑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

9. 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玩得开心 ________________

11. take place _________________ 12. day and night ______________

13. a couple of ________________ 14. hold one’s breath ___________

15. keep one’s word ____________ 16. apologise to sb for sth _______

17. be meant to _______________ 18. do harm __________________

19. have one’s origin as _________ 20. set off for _______ __________

【合作探究】III. 词语辨析

a)forgive, excuse, pardon

excuse:“原谅”,指有意放过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具体行为。如失礼,疏忽或失职,不予以指责和惩罚,常用于口语。

Forgive:“饶恕,宽恕,赦免”,感情色彩较浓,表示不但放弃一切报复要求,且打消一切复仇的心理,不再愤恨,强调主观和内心的宽恕。

Pardon:“原谅,宽恕”,正式用语,指放弃处罚要求,予以赦免,尤其指由上级按法律正式赦免过失或过错。作原谅讲时,同excuse,较老套、正式,主要用于“知道自己的言行将冒犯对方时候”。

1Please __________ me for using your telephone without asking for permission. I thought you wouldn’t mind.

2 She was so kind as to __________ her close friend who had done harm to her when she was in a great difficulty.

3 The two spies were __________ by the President yesterday.

b)collect, gather

Gather和collect均可表示“收集”,但collect有区别挑选之意,表示收藏某类物品时多用此词,gather则强调将散乱的东西集中起来。指“聚集” 时两者同义。

1. One of Tony’s hobbies is __________ rare birds.

2. Clouds __________ before a thunderstorm came.

C) think of, think about, think over

Think about指“考虑”、“对......有某种看法”,此时它可与think of 换用。但当think of 作为“想起,想到”讲时,of一般不能改为about。think over有“仔细考虑”之意,相当于think about... carefully, 但about是介词,后可直接接宾语。over是副词,所跟宾语是代词时,代词要放在think 和over之间。

1. I can’t think _________ his name at the moment

2. Universities may be forced to think again __________ the courses they provide due to the new employment situation.

3. Why don’t you think it __________ and give me a call in a couple of days?

d) gain, win, earn

Gain侧重指经过努力或有意识行动而取得某种成就或获得某种利益或好处。

Win主要指通过努力、斗争、比赛等而获得胜利。

earn侧重指依靠自己的劳动或因付出代价与有功而获得,其宾语多为金钱、荣誉和理应得到的东西。

1. He has __________ a lot of money by working in the evenings.

2. He ___________ experience while working for the newspaper.

3. Who do you think will __________ the next election?

e) mean to do, mean doing

Mean to do sth.“打算干…事”; mean doing sth.“意味着…”.

1. I meant __________ (give) you this book today, but I forgot.

2. Missing this train means _________ (wait) for another hour.

F) lonely, alone

这两个词都有“单独”,“独自”,“孤单”的意思。但alone只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通常不带感情色彩,强调独自一人,没有别的同伴,无褒贬之意,只能用作表语或后置定语,另外alone还可作副词。而lonely只能作形容词,表示一种感觉,带有感情色彩。指人时,强调内心的“孤独”,“寂寞”,“冷清”,希望有人陪伴,可作表语和定语。另外lonely还可表示“偏僻的”,“人迹罕至的”,而alone没有这一意思。

1. On the island Chuch had to learn to survive all __________.

2. The old man lives __________, but he never feels __________.

3. The old man lives a __________ life in that __________ mountain village.

G) cry, weep 这两个词均指因痛苦、悲哀或伤感等出声地流泪。 weep 书面用词,指小声哭或无声地哭,侧重流泪。而cry则较为强烈,常指大声的哭.

1. We all __________ in silence for the dead.

2. We heard her __________ far outside the house.

【当堂检测】IV基础测试

a. 单词拼写

请根据汉语提示或首字母写出单词的正确形式

1. The proud man said he would rather s_______(挨饿) than beg for food.

2. What he said couldn’t s________(满足) his parents, so they kept asking him.

3. A boy l_______(带领) us to the old man’s house, so we had no trouble in finding him.

4. He is a famous p________ (诗人)and his poems are popular with the youth.

5. It is not his custom to d________(淹没) his sadness in wine.

6. She entered the lab without _____________ (许可).

7. There is now no ______________ (可能) that she comes to apologise to us.

8. Do you know when India gained its _______________ (独立) from Britain.

9. He is the most _________(英俊) man I’ve ever met.

10. He got a lot of __________ (奖状) for his excellent study.

1 Don’t look forward to the day you stop suffering, because when it comes you know you’ll be dea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A dog starving at his master’s gate predicts the ruin of the state. 树死先从叶子黄.

3 I would rather have a mind opened by wonder than one closed by custom. 宁愿创新,不愿陈腐.

4 Gather you rosebuds while you may, old time is still a flying,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tomorrow will be dying. 未雨绸缪.

5 However big the fool, there is always a bigger fool to admire him. 傻瓜总会发现有比他更傻的人在赞美他.6 Belief, then, is the great guide of human life. 信仰是生活的向导.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8)

1.attitude to/towards

sb/sth

2.take/adopt/have a

positive/negative...attitude

3.previous adj.ver.1.2.3.4.5.6.5.be covered with/by.... 6.enthusiastic adj.(about)

7.enthusiasm n. 8.amazing adj.9.amazed adj.(to

do)(at/by)10.amaze v

11.amazement n. 12.to one’s amazement 13.in amazement rmation n. rm sb.of sth.16.instruction n. 17.instruct v. 18.bored adj.(with)19.boring adj.20.bore v.

21.embarrassed adj.22.embarrassing adj.23.embarrass v.

24.embarrassment n. 25.behavior n.(U)26.behave oneself 27.description n. 28.describe v. 29.impressive adj.30.impress sb with...=sb

be impressed with/by. 31.impress sth on sb/on

one's memory32.leave/make an

impression on sb 33.encouragement n. 34.encourage sb.to do sth.35.discourage sb.from

doing sth.36.disappointed adj.37.disappointing adj.38.disappoint v. 39.disappointment n.40.disappear from sight 41.appear vi.42.(Link-v.)appear

adj./n./to be..43.It appears that从句 44.appearance n.45.be similar to sb.in sth.46.far from 47.nothing like 48.in other words 49.in a/one word 50.in words

51.keep/break one's

word/promise

52.have a word with sb 53.have words with sb 54.word come that....55.leave word with sb.56.=leave a message to sb.57.look forward to

(doing)sth.58.pay attention to

(doing)sth.59.be/get used to

(doing)sth.60.get down to(doing)sth.61.stick to(doing)sth.62.devote...to(doing)sth..63.lead to(doing)sth.64.at the start of 65.at the end of 66.go to college 67.be divided into

68.divide(up)...among/be

tween

69.divide....in half/in

two/into halves

70.separate...from/by.....71.took an active part in...72.take part in 73.join 74.join in 75.attend

76.attend to...1.2.77.I don't

think/believe/imagine/suppose/expect that.....78.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as big as that one.=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bigger than that one.=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that one.79.Tom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recently.—Oh,so he has and so have you.80.①So+系动词/助动词/

情态动词+主语②neither/nor+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③So it is with.../It is the same with...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9)

一、设计思路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该课程标准强调“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地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英语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的实质是交际。从这个意义出发,阅读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思考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与阅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思想交流的过程。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人们进行广泛而有效的阅读,因而对阅读技巧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结合新课标和学生的实际,以任务型教学模式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完成。阅读活动由整体入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教学过程中,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优势,图文并茂让学生对主题信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整个教学活动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活动。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1、这节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这套教材是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编写的,它以话题为主线,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真实的教学行为,它的语言教学理念是强调语言的运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习的策略,培养创新精神突出实践能力。

2.第3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旅游”,是一个时尚和热门的话题,不同地区的文化氛围、风土人情和地理特征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阅读部分,是王坤写的一篇日记,讲述了她和姐姐想骑山地车旅行,选定了湄公河作为旅游路线,文章具体谈到了他们为这次旅游做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阅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些有用的单词和词组,训练他们的阅读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关旅行的知识,例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旅行地点,确定旅行路线,查阅相关信息,制定旅行计划等,激发学生旅游的兴趣。

(二)学生分析

高中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初步完成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同时自我意识增强,不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渴望得到关注和赞赏。

高一的新生应该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求知的欲望,具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运用的能力,但是高一学生尚未养成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技巧都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帮助学生利用略读等策略找出关键词;运用关键词和所预习的生词复述课文;认读东南亚国家名称,了解与湄公河相关的英语表达。

2、技能目标:通过skimming, careful reading ,generalization ,

inference 等阅读技能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技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

理信息、运用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与旅游文化相关的话题;学会用英语设计旅游计划。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湄公河背景文化知识,开拓视野,增强学生在旅游中接受异国文化的能力,并让学生感受主人公做事认真,准备充分的态度和好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提高略读、寻读、详读技能。

3、通过课程资源的挖掘,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如何利用略读、查读等阅读技巧来确定关键词、主题句、形成

阅读策略。

2、如何帮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怎样以阅读课的教学为依托,使学生学会用英语交流旅游计划,谈论旅游话题,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任务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1、通过设置情景和教师讲授,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关于湄公河的背景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

2、运用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任务设计,引领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关注涉及主题的关键信息,深化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

3、结合所给信息和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及思维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六)学习策略

通过pair work, group work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通过Brainstorming发散学生思维,借助联想建立相关知

识之间的联系。

2、交际策略:通过同桌、小组的讨论,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

4、资源策略: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资源都

给予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Step 1 pre-reading 10’

1.Warming up and leading-in

1. Present some pictures which I took of beautiful places to arouse their interest of traveling.

Have a free talk with the students. Ask them a question: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y?

2.Share some pictures of rivers. Let them guess the names of these rivers.

3. Ask students: “Have you visited the Mekong River?” If no, show a map to them, then introduc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Mekong River and show a video of Mekong River.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我自己拍的旅游图片,采用谈话方式导入有关旅游的话题,拉近师

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进一步给学生分享一些河流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河流名称,引出湄公河这一主题,让学生看地图,并介绍湄公河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全面的课堂参与作有力的铺垫。

2. Prediction

学生预测课文内容,教讲解预测策略。

设计意图: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增加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效率。

Step 2 while-reading 25’

Task1略读

快速阅读文章,帮助学生归纳文章大意。简单讲解略读策略。

Task 2.跳读

教师把文章分成二个部分,学生分组阅读不同的内容,奇数排的学生阅读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 Who have the journey down the Mekong River ?

2.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3. Where did they go?

4. when did they get the chance to realize their dream?

5. How did they travel along the Mekong River? Why?

偶数排的学生阅读二,三段,找出问题答案。

Q1: Where is the source of the river and which sea does it enter? Q2: What difficulties did Wang Kun and Wang Wei find about their journey?

Q3: What can you see when you travel along the Mekong?

将学生重新组合,奇数拍与偶数排组成一组,共分成若干小组,在一起讨论,问答,交换信息。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差,是学生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把所缺的信息补充完整,达到对课文内容全面了解的目的。

Task 3 detail reading

学生详读课文,尝试概括总结王坤和王薇对待这场旅行的不同观点态度。 Task 4 Language learning

让学生从文章里找出一些重要的单词和短语,并能够记住它们。

1. Words and phrases that indicate people’s attitude and

personality:

dream about , be fond of, care about, determined, stubborn, insist, shortcoming, make up her mind, change her mind, give in, reliable

2. Words and phrases that relate to a trip plan

ever since, persuade, graduate, cycle, organize, schedule, journey

3. Names of certain places

glacier, rapids, valley, waterfall, delta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掌握有用的词汇和表达,并应用到实际语言交际中。

Step 3: Post-reading 10’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单词,短语,be doing结构)制定旅行计划。

Group discussion: A travel plan Destination: Reasons: Transport: Reasons: Budget: Preparations: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们在这个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思考、表达及交流。该阶段也是学生们在课堂上运用英语的一个真实展示。

Step 4 Homework

1. Make a travel plan for your summer holiday, use the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learnt from in this class.

2. preview the tasks in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三、板书设计

主要罗列本节课所学重要单词及表达,突出知识重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阅读课,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紧扣主题设计了教学环节,

以在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教师设置任务后,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师生活动

等形式组织教学,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本人在设计本课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思路,课堂活动多样。导入部分,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搜集与主题相关资料,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略读部分,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了解文章大意,提高概括能力。跳读部分,设定任务,设计问题,采用分组阅读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体现了层次性与任务设计的有效性。

其次,阅读文章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如果预习不充分,可能会消化不了。没有完全注重到学生的个别差异。Discussion部分可再让两三个学生起来展示,结束得比较仓促。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10)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_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_、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_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3)以史为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进行,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但也没有表示明显的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11)

九年级英语unit5课件

九年级英语unit5重点短语与句型归纳

Unit5 Topic1

China attracts millions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h.

【重点短语】

1.It has been+时间段+since从句

It is+时间段+since从句

时间段+has passed+ since 从句

自从……以来已经多长时间了

2.know very little about 对……几乎不了解

3.places of interest 名胜古迹

4.all over the world 全世界

5.a great number of 许多,大量

6.the second longest 第二长

7.the birthplace of ……的发源地

8.fetch sb. sth.= fetch sth. for sb.

为某人取某物

9.in detail 详细的

10.millions of 数百万

11.be worth doing sth. 值得做某事

through 流经

13.lie in 位于……之内

lie on 和……紧挨着,相邻

lie to 隔……相望,不相邻

14.a/the symbol of ……的象征

15.imperial power 帝王权利

16.play an important part/role

扮演重要的角色

17.stretch from…to…

从……延伸到……

18.join…together 把……连接在一起

19.wear away磨损,消耗

20.seperate…from… 把……与……分开

21.bring…into…把……带入,使达到

22.be regarded as 被看做……

23.the home of ……之乡

24.the largest number of 最多数量

25.along/together with… 和……一起

26.begin to do sth. 开始做某事

27.since then 自从那时起

28.be similar to 与……相似

29.the pronunciation of ……的发音

30.the same as 和……一样

31.be famous for 因为……而著名

【重点句型】

1.Chinais a great country with about 5000 years of history.

/Chinais a great country (which/that) has about 5000 years of history.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

2.It is a book with details aboutChina.

/It is a book (which/that) introducesChinain detail.

这是一本详细介绍中国的书。

3.And some of them are very famous, such as Mount Tai, Mount Huang, Mount Song and Mount Emei.

并且他们中一些非常著名,例如泰山,黄山,嵩山和峨眉山。

4.That correct! 非常正确!

Unit5 Topic2

He is really the pride ofChina.

【重点短语】

1.in the field of 在……领域

2.be born 出生

3.wise sayings 至理名言

4.the importance of ……的重要性

5.receive/get/have a good education

接受好的.教育

6.at the age of 在……岁时

7.travel around 环游

8.search for 搜寻,搜查

9.good rules of behavior 好的行为准则

10.in one’s thirties 在某人三十多岁时

11.the rest of 剩余的

12.pass away 去世

13.set up 建立

e to an end 结束

15.be proud of/take pride in 为……感到骄傲

be the pride of 是……的骄傲

16.play an important role/part

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17.succeed in doing sth. 成功做某事

18.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earlier than

比……早半个多世纪

19.die of 死于(内因)

die from 死于(外因)

20.sail to 航行到……

21.graduate from 从……毕业

22.as well as 和,又,和……一样好

23.make contributions to 为……作出贡献

24.from then on 从那时起

25.in charge of 主管,负责

26.be honored as 被誉为……

27.the father of ……之父

28.have great influence on 对……有好的影响

29.depend on 依靠,取决于

30.be used for 被用于……

31.at the end of 在……末

32.the method of ……的方法

【重点句型】

uld you tell me more about him?

你能告诉我关于他更多的吗?

2.It’s hard to believe.很难相信

3.What a great explorer!多么伟大的探险家!

4.He was a great thinker who had many wise idea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behavior.

他是一个对人的本性和行为有很多真知灼见的伟大的思想家。

5.He was also a famous philosopher whose sayings have influenced many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至理名言对不同国家的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6.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I may be able to learn from them.

三人行,必有我师。

7.He who learns but does not think is lost, he who thinks but does not learn is in danger.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12)

阅读完第一模块教材文章后翻译下列六个句子:

1.我宁愿工作也不愿无所事事地(doing nothing)待在家中。(prefer to ……rather than……)

2.这台电脑与那台电脑不同的另外两个方面是存储(storage)和速度。(in 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

3.对于汉语来说,四川省与贵州省之间的发音差异很有可能与他们省内的发音差异一样多。(as much ……within the two provinces as between……)

4.一位北京人在理解广东话方面有些困难。(have difficulty in doing something)

5.现在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你轻轻按一下开关就有自来水(running water)。(so that 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

6.专家说这种顾客对顾客的服务体系(customer to customer service system)使得人们买到更便宜东西成为可能。(mak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do something)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情绪的单词:feel, sad, angry, happy, worried, afraid。

能完成本页的看图完成句子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

1. 能够听、说、读、写有关情绪的单词:feel, sad, angry, happy, worried, afraid。

2. 能够正确使用上述单词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情绪

三、教学难点 Let’s wrap it up板块

四、教 学 过 程

【自主学习】

1.Greeting

2.引用学过句型,How does he \she feel ?操练交流。引出People have different feelings .

教师利用挂图呈现A Let’s learn 板块第一幅插图,提问学生:Who is she? What is it? What are they doing? How does Sarah feel? Why?引导学生谈论图片,引出并教授描述Sarah和小猫不同的情绪单词:angry,afraid.

【合作探究】

1、教师利用视频呈现不同动物的表情和动作,引出观点:Animals have feelings .

2、教师播放小狗puppy 的视频,整体呈现并教授描述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词汇,如:angry,afraid等,教师提问学生:what is puppy doing ?how does it feel ? What will it do ? 要求学生将小狗的情绪和动作进行匹配。

3、教师呈现A;Let ‘s learn 板块的挂图,与学生谈论图片 :not only the dog ,but also the cat has feelings,too .chen jie has a pet cat ,what are they doing ? How does sarah feel ?how does the cat feel ? Why ? 要求学生观察图片,猜测Sarah和宠物猫的情绪,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展示交流】

1、记忆游戏

教师出示四幅编好号的图片。教师描述图片,学生迅速找出对应的图片并报出号码。也可以变成教师报数,学生说出对应的单词或句子。

2 学生制作本课的单词卡片,每张写有一个表达情心理状态的单词,是大写字母,如: sad, worried, happy.学生四人一组,学生A快速展示一张卡片再放下,其他三名学生说出所见单词。首先,说出的得一分,然后到学生B展示卡片,以此类推,得分最多者获胜。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14)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pen pals。主要语言功能项目是talk about countries, cities and languages。语法结构为 Where…from; Where…live and whatlanguage…speak。先以Activity1复习语言与国家的配对练习入手,Activity2a, 2b一个综合的听力训练来展示学生的听力能力,并以听力内容为基础,通过Activity2c中假设的两人对话操练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多沟通与多交流。

Activity3a是一篇email形式的阅读文章,并有相关问题由学生在阅读后进行回答Activity3b 是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填空的写作练习,Activity3c是一篇模仿写作,让学生给自己的笔友写一封关于本人信息的email。我在各课时教学中设计各种各样的小活动,通过Discussion,Classifying,Guessing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用学会的知识与外国的笔友自如的交谈是学习本单元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语言目标

a. 重点词汇:

Countries: Canada, China, France,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Singapore,Australia,The United Kingdom, Paris.

Cities: Sydney, New York, Toronto, Toyo, London

Languages: English, French, Japanese, Chinese.

b. 重点句型: -Where…from? -She‘s/He‘s from…

-Where does…live?-She/He lives in …

-What language does she /he speak? -She/He speaks ….

2、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在文段中寻找信息的能力;

b. 学会用英文给笔友写回信,简单介绍个人情况;

c. 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d. 在连惯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快速反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

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新句型来谈论年龄和日期。

3、交际目标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方式与世界各国朋友交流。

4、德育目标

了解世界,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风俗;学会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

三、单元重难点分析

重点: 1. 谈论国籍、民族及其语言。

2. 询问并回答人们的住处。

难点: 1. 含from的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

2. 含live的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

四、课时结构

为了能较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将本单元授课时定为四课时。

Period 1 Section A 1a—2d

Period 2 Section A 3a—Section B2c

Period 3 Section B 3a---3c

Period 4 Summing up Section A and B and the grammar.

五、教学过程设计

The First Period

Teaching aims:

1.Learn to express the main countries and cities.

2.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countries.

3.Master where- sentence structure.

Key points:

1. Words: pen pal, Australia, Japan, Canada,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Singapore,the United Kingdom, country, Sydney, New York, Paris, Toronto,Tokyo world

2.Sentences: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He‘s from Australia.

-Where does he live? - He lives in Paris

-Where is John‘s pen pal from ?

Teaching aids:

Some cards with cities and countri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Lead—in (1a&2a)

First greet the students. Then teacher begins the topic with the Spring Festival. Do you have a nice Spring Festival? Do you go to many places? I do. Then use the fresh pictures through computer to teach the students names of countries, cities.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groups, then show the flags and pictures, let them guess the names of countries and cites. At last finish 2a on page2. 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完成本单元的新单词的导入,通过提供给学生每个国家的地图,让学生猜出国家名称及相应的城市,学生能有意识的记忆国家及城市的名称,并为整节课任务的完成奠定最基本的词汇基础。在看图片时学生能够做到精神集中,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Practice(1c&2d)

①Teacher says: I goes to many place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o I have many pen p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ne of my pen pals is Sandy. She is from the UK. She lives in London. Ask the students: Do you have a pen pal? Some say yes, some say no. Then go on with ―Where is she/he from?‖ and ―Where does she/he live? Ask some students to stand up and practice with teacher.

②With these sentence structures, ask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m in pairs.

③Make a Survey to understand your classmates better.

上面这些句型的操练都是为了最后一个任务作铺垫。操练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然后让学生填写调查表,了解全班同学的笔友分别来自哪个国家以及居住在哪个城市,同时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国家和城市相关地理文化知识,

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where…from和where…liv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综合运用目标语言, 询问并回答人们的国籍和住处。

Step3.Listening comprehension(1b,2b&2c)

After practice, do a lot of listening exercises. Finish 1b on page 1 and 2b & 2c on page 2.在口头练习的基础上,在他们熟练掌握本课时句型以后再做这些听力应该是不难了,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并且这些听力材料的设计也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层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Step4.Homework

Revise Section A1a—2d

Make a similar dialogue about pen pals

The Second Period

Teaching aims:

1. Go on to learn the countries and cities.

2. Master where- sentence structure.

3. Learn the new sentence structure: -What language does she/he speak ?

- He/She speaks…

Key points:

1. Words: language, Japanese, French, in English.

2. Sentences: -What language do they speak?

-What language does she /he speak ?

-She/He speaks ……

Teaching aids:

Some cards with cities and countri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Revision (Brain Storm)

Use fresh maps of some countries, let the students say the names of these countries as quickly as possible.用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既复习了上一课时的单词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为这一节课新知识的教授作好了衔接。使新课的导入自然又轻松。

Step2.Lead—in (3a&SectionB1)

The teacher says we have known the names of these countries, but do you know what languages do people speak in these countries? Let‘s look at the map and guess. Then do a matching exercise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At last do 3a and sectionA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那个国家讲什么语言,学会说这些语言的单词,为下面的任务做准备。

Step3.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B2a&2b)

Do some listening exercise to review what we learned before.通过这个听力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下一步的学习举了一个范例,相当于一小步导入。

1My pen pal is . She is from speaks has .

2.Teacher shows the information of pen p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 students and asks them to choose their favorite pen pals, then Ss introduce their own pen pals.

The structures::My pen pal's name is... He/she is from.... He/She lives in... He/She speaks…. He/She likes….

3.Discuss with your deskmate.

4.Make a survey about the information about other students' pen pals, including their names, ages, nationalities, countries, cities, languages,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实用十四篇)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准备,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实用十四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

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3、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1)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平衡

(2)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平衡方程可写成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受力情况;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牛顿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在对一个物体用力的时候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这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2)物体的大小(线度)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1.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

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2.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

1、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物理的学习。其实学习每一科的时候都是由易到难的,当遇到不好理解的知识时,要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不要有畏惧心理,首先老师以及各种学习站会为你的学习保驾护航,难理解的知识,慢慢来,从懵懂到知道到理解到灵活应用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那么怎么提高物理的学习兴趣呢?首先,物理学与生活、科技、社会联系很大。把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趣的现象用物理的知识解释,会使我们感觉物理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生动有趣的,慢慢就会发现物理学习的乐趣。然后可以购买或观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或节目,你会发现物理的奥妙。

2、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我们学习物理知识不是为了背诵定义公式,也不是为了做题,物理最大的魅力是当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时,它可以为你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比如说利用简单机械的知识,可以制作称或者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惯性的知识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交通运输中为什么货车为什么要减速慢行,火车为什么刹车距离以及启动到规定速度时距离很长。

还有神奇的电学、我们可以看懂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简单的电路,处理简单的电路故障。利用这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就可以学以致用。

3、重点关注实验:

物理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相关规律并能更深入理解好公式。同时物理的电学和力学实验是中考的压轴题,今年的长春中考物理压轴题就将难度加大,把浮力和电学综合在一起,很多小伙伴都没答好。对于实验,最基本的要求是我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能画出相关图像。学会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难度大的实验往往是中考重点,也经常出现在平时考试的压轴题中,如特殊法测密度测电阻特殊法测电功率等。还有一些小实验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条件来做,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及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

4、做好练习十分重要:

我们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前提是我们正确的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概念,并能达到灵活应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距离的概念与位移的模(或大小)并不完全相同。由于位移是不同时刻(运动起始和终结两个时间点)的同一物体(在质点力学下指的是质点)所处位置的矢量差,其模对应的这一位置之间的连线长。其中由于位移与不同的参考系相关,而不同的参考系可能对应的状态不同,从而带来的问题是不在同一时刻下的坐标空间两点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理过程的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而在现实世界里,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确定的,譬如北京和伦敦隔了八个时区的距离,但是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系,一个物体经历八个小时从北京的经度移动到伦敦的精度,该物体的横向位移大小为零。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2)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资料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好处及相互关系;

(3)明白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2。以实验为基础,透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潜力、概括潜力和分析推理潜力。

3。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物体的a、F、m三个物理量进行研究;运用列表法处理数据,使学生明白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资料是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读取数据,从而有说服力地归纳出a与F和m的关系,即可顺理成章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式。因此,熟练且准确地操作实验就是本课的关键点。同时,也只有讲清实验装置、原理和圆满地完成实验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才能到达掌握方法、提高素质的目标。

2。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好处和相互关联;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好处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透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三、教具

小车、木板、滑轮、钩码、投影仪。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牛顿第必须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即加速度不为零。因而力又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与力有关。

由牛顿第必须律还可知:一切物体总持续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性质叫惯性。而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因而加速度跟质量有关。

那么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物体质量及受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透过实验来探求。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实验设计

(1)启发学生按如下思路得出实验方法:对于一个物体(使m不变),不受力时加速度为零→受力后加速度不为零→受力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用同样的力(使F不变)作用于不一样物体→质量小的易被拉动→质量越小加速度越大。

就是说,在研究三个变量的关系时,要使其中一个量不变,即控制变量的方法。

(2)启发学生按如下思路得出实验原理:测定物体加速度的方法有多种,如利用打点计时器、分析纸带等,这些方法较精确但费时→寻找一种用其它物理量直观反应加速度大小的办法→由

我们的实验就是由两个小车在相同时光内的位移来反映加速度大小跟力和质量的关系

(2)实验装置

实验采用必修本所述装置稍加改善。在图1中a、b、c三个位置加装光滑金属环以控制线绳位置不使脱落;另外透过环a将两绳合并在一齐可直接用手操作,以避免铁夹操作的困难。这样虽然增大了阻力,但只需使木板稍前倾平衡摩擦力即可。木板侧面的刻度用以读出位移大小。

3。实验过程

(1)加速度跟力的关系

使用两个相同的小车,满足m1=m2;在连小车前的绳端分别挂一个钩码和两个钩码,使F1=F2。将二小车拉至同一齐点处,记下位置。放手后经一段时光使二小车同时停止,满足时光t相同。读出二小车的位移填入表1:(投影)

表1

第一次 第二次

m/kg F1/N s/m F′/N s′/m

小车1 0。2 0。2 0。32 0。3 0。31

小车2 0。2 0。1 0。15 0。1 0。10

比较可得,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a∝F。

(2)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将小车1上加0。2kg砝码,使m1=2m2;二小车前面绳端都挂一个钩码,使F1=F2。将二小车拉至同一齐点处放开经一段时光使其同时停止,读出各小车位移记入表2:(投影)

表2

第一次 第二次

F/N m/kg s/m m/kg s/m

小车1 0。1 0。4 0。15

小车2 0。1 0。2 0。31

4。定律导出

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写成数学

(2)上式可写为等式F=kma,式中k为比例常数。如果公式中的物理量选取适宜的单位,就能够使k=1,则公式更为简单。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定义的:使质量是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为1N,即1N=1kg?m/s2。

可见,如果都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就能够使k=1,那么公式则简化为F=ma,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公式。

(3)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牛顿第二定律也是正确的,但是这时F代表的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是: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公式是:F合=ma。

5。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状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还应注意到定律表述的最后一句话,即加速度与合外力的方向关系,就是说,定律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所以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定律中各物理量的好处及关系

F合是物体(研究对象)所受的合外力,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如果研究对象是几个物体,则m为几个物体的质量和。a为研究对象在合力F合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a与F合的方向一致。

(2)定律的物理好处

从定律可看到:一物体所受合外力恒定时,加速度也恒定不变,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合外力随时光改变时,加速度也随时光改变;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物体就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以简单的数学形式证明了运动和力的关系。

6。巩固练习

(1)从牛顿第二定律明白,无论怎样小的力都能够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但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物体时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答:没有矛盾,由公式F=ma看,F合为合外力,无论怎样小的力都能够使物体产生加速度,这个力应是合外力。现用力提一很重的物体时,物体仍静止,说明合外力为零。由受力分析可知F+N-mg=0。

(2)对一个静止的物体施加一个力,物体必须做加速运动,对吗?

答:略。理由同上。

(3)下方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速度越大。

C。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D。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必须受恒力作用。

答;B、C、D说法不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的合外力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大小和速度大小无关。所以,B说法错误。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说明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合外力减小但方向不变时,加速度减小但方向也不变,所以物体仍然做加速运动,速度增加。C说法错误。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加速度大小不变,若方向发生变化时,合外力方向必然变化。D说法错。

(三)课堂小结(可引导学生总结)

1。这节课以实验为依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一方法今后在电学、热学的研究中还要用到。我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设计实验、探索规律是物体研究的重要方法。

2。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1,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明白它所对应的文字资料和好处。

3。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所受合外力恒定,其加速度恒定;合外力为零,加速度为零。即合外力决定了加速度,而加速度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况。因此,牛顿第二定律是把前两章力和物体的运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的纽带就是加速度。

五、说明

1。本课以必修教材为依据。实验采用课文所述装置,简单直观,易得出结论。缺点是不够精确,操作亦须谨慎,否则会出现误差较大的情形。重复实验时,也可逆向操作验证。先确定二小车距终点位移,然后放手由同时到达终点验证,操作较容易。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气垫导轨、光电门进行精确测量验证。

2。透过定律的探求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资料和任务。本节资料即为一典型探求过程:运用控制变量、实验归纳的方法研究三个变量的关系。这种方法在热学中研究p、V、T三量关系,在电学中U、d、E的关系等都要用到。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常用方法。所以本节课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应明白定律是如何得出的。

3。牛顿第二定律透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转文字的现象。数学语言能够简明地表达物理规律,使其形式完善、便于记忆,但它不能替代文字表述,更不能涵盖与它关联的运动和力的复杂多变的状况。否则就会将活的规律变为死的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3)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显示微小形变。

(二)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必要条件);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触的物体上.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

图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1-11(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形变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1)搁在光滑竖直墙与粗糙水平地面间的棒在A,B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有挤压作用,因A,B两处的支持物都为平面,所以其弹力垂直平面分别向上和向右.

(2)搁在光滑半球形槽内的棒在C,D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4);

分析:棒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弹力垂直其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沿球半径指向球心;D处弹力垂直跟它接触的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垂直棒斜向上.

(3)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图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墙壁,拉引绳子,所以墙产生的弹力垂直墙面指向球;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着绳子向上.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

(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

(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

(5)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

完成课后“训练与应用”第1、2、3、4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4)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3000字)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标准是“理解功率,关心生产和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物理概念。机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区别和联系。

(5)具有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

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功

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

(一)新课引入

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的差异。)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事例:①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砖块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楼顶上,起重机和搬运工相比,起重机要比工人快得多。③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楼(如8层),乘电楼比走路要快得多。⑤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具体数据,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如在某高楼建筑中需要搬运一批砖头

到一高层上,在搬运砖头过程中,起重机和搬运工人的生产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

③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功率

(1)定义式:物理学上用物体所做的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作为在该时间内物体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 P=W/ t(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P:功率,单位:瓦(W),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W:力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单位换算:1kW = 1000 W1W=1J/s(4)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

(5)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②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

(6)认识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①汽车发动机:5×10 W ~ 15×10 W ②摩托车约2×10 W ③喷气客机约2×10 W ④火箭的发动机约 1×10 W ⑤ 人的平均功率约 1×10 W,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⑥人心脏跳动的功率 1.5W左右 ⑦万吨巨轮 10W以上 ⑧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 等等。61324438 2.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预测学生会回答:

①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

②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③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回答应是①)。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汽车在上坡和下坡时功率、速度和牵引力会怎样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提出问题: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在牵引力大小为F,运行速度为V,试求此时汽车牵引力F的功率为多少?

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应用功和功率的定义式进行分析和推导。

课堂分析结果: P=F〃v

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注意:这里的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

分析讨论:由V=S/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此时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即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

(1)总结:

①平均功率P=Fv(v是平均速度)

②瞬时功率P=Fv(v是瞬时速度)

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交流讨论问题:由求出的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由公式求出的功率,反映了该力在t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故由公式求出功率是平均功率。

(2)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认识

问:人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车做功那样快呢?汽车做功能否像飞机做功那样快呢?人如果做功过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汽车超负荷运转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人做功过快,会引起疲劳、甚至受伤、生病等,汽车超负荷工作会造成发动机熄火或烧毁。)

问:奥运长跑运动员能否用100米短跑的速度来完成5000米的赛跑路程呢?为什么?

提示:奥运比赛是一种挑战运动局限的比赛,人与机器一样,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短跑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时间不过是十几秒,能以最大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运动员的输出功率是正常时的数十倍。在5000米的长跑运动中,运动员不可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因此长跑运动员不可能一直保持百米赛跑那样的速度。

说明:此问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身边所熟悉的问题,认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以及概念的意义。

①额定功率:指动力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

②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会损坏机械。③很多机械的铭牌上都标有这台机器的额定功率,请同学将家里的电器设备上的额定功率都记录下来,并计算家里的每部机器每天要做多少功?要消耗多少电能?哪一部机器最耗电?请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当汽车输出功率一定时,根据公式P=FV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牵引力F成反比,如果汽车需要较大的牵引力,就必须减小运动速度。

思考: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①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到达坡顶。②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驶到坡顶。

师生共同分析:①根据P=FV 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②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少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

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行驶速度?

3.学生进行测功率活动。(建议课后安排)

问题:如何才能知道在某种运动中自己做功的功率呢?请同学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说明:应激励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方案,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实验方法和感受实验成果的喜悦。实验方案举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实验)

方案1:学生快速跑上楼,来测量做功的最大功率。

方案2:估算学生自己平时上楼或爬山过程的功率。

方案3:设计沿某一竹杆或树杆上爬一定的高度,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4:利用跳绳运动,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5:测算自己举起杠铃时的最大功率(需要同学的帮忙)

说明:①有关实验方案、原理、器材、数据的测定及同学协作等,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讨论、分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给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机会。

②方案选定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求功和功率,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是否存在误差问题,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测量。

③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观看,最后还可以进行评选活动。

④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达到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功率”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在引入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等概念时,都注意通过生产、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和有趣,学生易于认识和理解“功率”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体会比值法在定义“功率”概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测定人在某种运动中做功功率实验,来达到内化和强化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实现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的联系。

在“功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生活与物理,物理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较好地体现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理念。

四、相关链接

1.瓦特其人其事

生平简介

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年)苏格兰发明家。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格林诺克。童年时代的瓦特曾在文法学校念过书,然而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瓦特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一家钟表店当学徒。

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和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19年8月25日瓦特在靠近伯明翰的希斯菲德逝世。

科学成就

1763年,瓦特修理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台纽可门泵,得以仔细研究了结构和工作原理,找到了热量损失消耗大量燃料的症结所在,他终于想出了加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汽缸外装上绝热套子,使它一直保持高温,新的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瓦特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1781年他又制造了从汽缸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作蒸汽机,并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瓦特还设计了离心节速器,利用反馈原理控制蒸汽机的转速。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蒸汽机迅速被各工业部门采用,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蒸汽机车加快了19世纪的运输速度。蒸汽机→蒸汽轮机→发电机,蒸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力发展铺平了道路。

趣闻轶事

童年时代的瓦特和茶壶的故事

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茶。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茶盖。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

蒸汽机与产业革命

罗尔特所著《詹姆斯〃瓦特》中,曾写道:“瓦特蒸汽机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

2.机动车辆常见的两种启动过程

对于汽车或机车等交通工具,在静止开始启动的过程中,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满足公式P=F〃v,在P、F、v三个物理量中,若保持一个量不变,当另一个量变化时,第三个量也随之变化。关于汽车的启动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下面我们就两种常见的启动过程分析如下: ①汽车(或机车)以恒定的功率启动和行驶过程(请把握教材的难度和课标的难度)

汽车牵引功率保持恒定时,由P = FV可知,牵引力大小与速度成反比。结合牛顿第二定律F – f = ma可知,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过程,随着汽车速度V的逐渐增大,汽车的加速度逐渐减小,直至加速度等于0,最后汽车做匀速运动。

思考:当汽车在平直公路行驶时,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应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只靠加大油门能否顺利到达坡顶?

②机车以恒定的牵引力启动的过程:机车做的是加速度a=(F-f)/m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汽车的输出功率P随汽车速度增大而增大,直至汽车输出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匀加速过程结束。接着汽车保持功率不变,汽车通过减少牵引力,进一步提高速度,直到加速度a=0,最后做匀速行驶运动。这一过程中各量的变化,可用下列流程图来表示。

案例来源:陈峰主编,《走进课堂——高中物理(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5)

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

4.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方向始终相同。特别,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反。

举例:假如两辆汽车开始静止,均匀地加速后,达到10m/s的速度,A车花了10s,而B车只用了5s。它们的速度都从0m/s变为10m/s,速度改变了10m/s。所以它们的速度变化量是一样的。但是很明显,B车变化得更快一样。我们用加速度来描述这个现象:B车的加速度(a=Δv/t,其中的Δv是速度变化量)

6.注意:

1.当物体的加速度保持大小和方向不变时,物体就做匀变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

2.加速度可由速度的变化和时间来计算,但决定加速度的因素是物体所受合力F和物体的质量M。

3.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也可以很小。

4.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相对于同一参考系)。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看作是无数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合成。

5.加速度因参考系(参照物)选取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

6.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时,即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是正数;反之则为负数。

特别地,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恰好等于90°时,物体既不加速也不减速,而是匀速率的运动。如匀速圆周运动。

7.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产生加速度,或者说力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说明当物体做加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时,加速度为正值;当物体做减速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时,加速度为负值。

8.加速度的大小比较只比较其绝对值。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基本知识

(1)内容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

F=kma,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k是比例系数.

2.思考判断

(1)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

(2)我们用较小的力推一个很重的箱子,箱子不动,可见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较小的力.(×)

(3)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没必然联系.(×)

探究交流

如图所示的赛车,为什么它的质量比一般的小汽车质量小的多,而且还安装一个功率很大的发动机?

【提示】为了提高赛车的灵活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要使物体有较大的加速度,需减小其质量或增大其所受到的作用力,赛车就是通过增加发动机动力,减小车身质量来增大启动、刹车时的加速度,从而提高赛车的机动灵活性的,这样有益于提高比赛成绩.

二、力的单位

1.基本知识

(1)国际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N.

(2)1N的定义

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_m/s2的加速度的力叫1 N,即1 N=1 kg·m/s2.

(3)比例系数的意义

①在F=kma中,k的选取有一定的任意性.

②在国际单位制中k=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ma,式中F、m、a的单位分别为牛顿、千克、米每二次方秒.

2.思考判断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kma中的比例系数k

(1)只要力F的单位取N就等于1.(×)

(2)在国际单位制中才等于1.(√)

(3)只要加速度单位用m/s2就等于1.(×)

探究交流

在一次讨论课上,甲说:“由a=Δt(Δv)可知物体的加速度a与Δv成正比,与Δt成反比”,乙说:“由a=m(F)知物体的加速度a与F成正比,与m成反比”.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提示】 乙的说法正确.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是由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共同决定的,与速度的变化量及所用时间无关.其中a=Δt(Δv)定义了加速度的大小为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而a=m(F)则揭示了加速度取决于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质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的几个性质

【问题导思】

1.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发生变化时,加速度是否变化?

3.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分力也能产生加速度吗?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指明了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决定因素,对牛顿第二定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它给出了测量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这是物理上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它揭示了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及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例:如图所示,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

A.向右做加速运动 B.向右做减速运动

C.向左做加速运动 D.向左做减速运动

【审题指导】 解答该题注意应用以下程序

力和运动关系的定性分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先由受力情况分析加速度,再由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分析运动性质,即同向加速运动,反向减速运动.

四、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

【问题导思】

1.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加速度吗?

2.求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有哪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矢量合成法和正交分解法.

1.矢量合成法: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反之,若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也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物体所受的合力.

2.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求物体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受力分解,且将加速度所在的方向选为x轴或y轴,有时也可

例:质量为m的木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倾角为θ的斜面向上滑动,斜面静止不动,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所示.

(1)求向上滑动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若此木块滑到最大高度后,能沿斜面下滑,求下滑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解析】 (1)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因木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故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建立坐标系时,以加速度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木块上滑时其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根据题意,加速度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将各个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正交分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θ+f=ma,N-mgcosθ=0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7)

[高一物理必修一]

绪 言 物理学与人类的文明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好高中物理的积极性

2.使学生对物理学有概括的认识,它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

3.知道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二、重点

理解学习物理的方法

三、难点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习方法

四、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绪言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物理学家的思维方法。

五、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绪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2.对绪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阅读课文,讲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展示物理学美好的发展前景,激发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2.播放序言的视频文件(教材光盘)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的关系: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物理学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

3.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物理学的发展孕育了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物理学与思维观念: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改变和扩展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观念进步的伟大阶梯。

5.物理学的未来: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运动状态,往往既不是完全确定,也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但为理解这类现象的混沌理论还远未成熟。6.怎样学好物理

(1)学会预习,提前看书,上课认真听讲、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重视观察和实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理解,讲求方法。(3)宏扬动手、动脑、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4)多问多思,独立完成作业和练习。

三、总结

四、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8)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五种交通工具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析: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提问: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3)两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呢?

分析(1)物体:(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40秒内属于的改变量为,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方向方向相同,即与方向相同。

分析(2)物体:②作匀变速直线运动,5秒内速度的改变量为,说明与方向相反。,说明方向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B.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C.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却向西。

总结: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怎样建立速度时间图象?

(2)图1.5—3中两条直线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异同点?

(3)在图象中如何表示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义。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3、能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课本P31练习五3、4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9)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

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a=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 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恒定。当a与v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②平均速度:

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Δx=xn+1-xn=aT2。

(2)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重力加速度g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的值最小,随高度增加g的值越小,通常情况下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3)规律:与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相同。vt=gt.H=gt2/2,vt2=2gh

竖直上抛: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的运动.一般定V0为正方向,则g为负值.以抛出时刻为t=0时刻.

③ 物体下落时间(从抛出点——回到抛出点):

④落地速度:,即:上升过程中(某一位置速度)和下落过程中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大小总是相等,方向相反.

【例1】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g=10m/s2)

提示:

从气球上掉落的物体并非一脱离开气球就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而是会先竖直上抛,速度减到0之后再自由落体落下。这一点需要同学们注意!

1、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

(4)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

(1)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图线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不表示轨迹。

(2)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切线的斜率表示某时刻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横截距表示物体出发的时刻,纵截距表示零时刻物体的出发位置。

(1)横坐标表时间,纵坐标表速度。图线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切线的斜率表示某时刻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横轴上方为正,下方为负)。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⑴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 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 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胡克定律: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典型例题:

如图所示,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处于自然状态的弹簧一端靠着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A,现对物体作用一水平恒力F,在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这一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² 典型例题:

用水平外力将木块压在竖直墙上,使木块保持静止不动,如图所示,当水平外力增大时,则木块 ( )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一个物体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这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

(1)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1.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基本单位就是根据物理量运算中的实际需要而选定的少数几个物理量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确立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2.在物理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与其它的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力学单位制。选用不同的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力学单位制,其中最常用的基本单位是长度为米(m),质量为千克(kg),时间为秒(s),由此还可得到其它的导出单位,它们一起组成了力学的国际单位制。

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小车便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

(1)性质:是一种变速运动。作曲线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和所受合力不为零。

(2)条件:当质点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质点做曲线运动。

(3)力线、速度线与运动轨迹间的关系:质点的运动轨迹被力线和速度线所夹,且力线在轨迹凹侧,如图所示。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一是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效性和等时性;二是各分运动具有独立性。

(3)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是要对相关矢量(力、加速度、速度、位移)进行合成与分解,使合矢量与分矢量相互转化。

①分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零,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为g。

②合加速度:合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因此,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①分速度: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分速度为vx=v0;竖直方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分速度为。

, ,α为物体的(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①线速度(v):,国际单位为m/s。质点在圆周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③转速(n):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所转过的圈数,单位为r/s(或r/min)。

④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国际单位为s。

⑤向心加速度: 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国际单位为m/s2。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角速度、转速、周期、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向心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可以是某一性质力充当,也可以是某些性质力的合力充当,还可以是某一性质力的分力充当。

² 质量为m=0.5kg的小球用长L=0.4m的细线悬挂后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已知在最高点的速度v1=4m/s,则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细绳拉力多大?(g=10m/s2)

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提示了天体的运动规律,回答了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

1.开普勒第一定律说明了不同行星的运动轨迹都是椭圆,太阳在不同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表明:由于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所以行星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越近速率就越大,离太阳越远速率就越小。所以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最大,在远日点的速率最小;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告诉我们: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比值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仅与中心天体——太阳的质量有关。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同样适用于其他星体围绕中心天体的运动(如卫星围绕地球的运动),比值仅与该中心天体质量有关。

V1=7.9 km/s(使卫星上天成为地球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最大的环绕速度)

V2=11.2 km/s(使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成为太阳系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运动,其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

2.了解斜抛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迁移应用.

过程与方法

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相关问题,以数学中的抛物线方程及图象为工具建立物理模型,理解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知识方法的应用能力.

2.领略抛体运动的对称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2.用运动的分解、合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研究抛体运动的特点,知道平抛运动可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交流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斜抛运动.掌握研究抛体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抛体运动

探究交流:体育运动中投掷的链球、铅球、铁饼、标枪等(如图所示),都可以看做是抛体运动吗?都可以看成是平抛运动吗?

1.基本知识

(1)定义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平抛运动

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抛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特点

①初速度沿水平方向.②只受重力作用.

2.思考判断

(1)水平抛出的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中要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

(3)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重力垂直.(√)

二、平抛运动的速度

1.基本知识

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由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t时刻的速度为:

(1)水平方向:vx=v0.

(2)竖直方向:vy=gt.

(4)速度变化特点:由于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其加速度恒为g,因此在平抛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Δv=gΔt,由于g是常量,所以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方向竖直向下,即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相同,如图所示.

2.思考判断

(1)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越大,下落得越快.(×)

(2)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下落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越来越大.(√)

(3)如果下落时间较长,平抛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变为竖直方向.(×)

3.探究交流

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y=gt,除该公式外,还有求vy的公式吗?

【提示】由于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

例:关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做平抛运动的物体,速度和加速度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B.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加速度保持不变

C.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D.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答案】BC

三、平抛运动的位移

1.基本知识

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经时间t物体的位移为:

2.思考判断

(1)平抛运动合位移的方向与合速度的方向一致.(×)

(2)平抛运动合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路程.(×)

(3)平抛运动中,初速度越大,落地时间越长.(×)

3.探究交流

飞机向某灾区投放救灾物资,要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点,是飞到目标正上方投放,还是提前投放?

【提示】物资离开飞机前具有与飞机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当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它们仍然要保持原有的水平向前的运动速度,另外,物资又受到重力作用,于是物资一方面在水平方向向前运动,另一方面向下加速运动,因此,只有提前投放,才能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方.

4.小结:平抛运动的特点

1.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变化,故它是变速运动.

2.轨迹特点: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故它是曲线运动.

3.加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恒定不变,故它是匀变速运动.

综上所述,平抛运动的性质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B.平抛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C.任意两段时间内加速度相同

D.任意两段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答案】ACD

四、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规律

【问题导思】

1.如何研究平抛运动比较简单?

2.平抛运动的合速度、合位移怎么求出?

3.试推导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1.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1)由于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速度、位移的方向时刻发生变化,无法直接应用运动学公式,因此研究平抛运动问题时采用运动分解的方法.

(2)平抛运动一般分解为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1)分运动

五、平抛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问题导思】

1.平抛运动的飞行时间与初速度有关吗?

2.平抛运动的落地速度决定于哪些因素?

3.平抛运动的速度偏向角与位移偏向角间的关系如何?

1.平抛运动的时间

A.tan φ=sin θ B.tan φ=cos θ

C.tan φ=tan θ D.tan φ=2tan θ

【答案】D

六、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

例:如图所示,女排比赛时,排球场总长为18 m,设球网高度为2 m,运动员站在网前3 m处正对球网跳起将球水平击出.若击球的高度为2.5 m,为使球既不触网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范围.

2.思考判断

(1)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

(2)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3)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的加速度相同.(√)

3.探究交流

对斜上抛运动,有一个点,该点的速度是零吗?为什么

【提示】在斜上抛运动的点,竖直分速度为零.水平分速度等于v0cos θ.故该点的速度v=v0cosθ.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见课件

[新课导入]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变成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去.

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

生:a∝F/m

师: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

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

a=kF/m

师: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kma.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即1 N=1 kgom/s2 .

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k=1,F=ma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生: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

(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5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2 s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 s后的运动情况如何?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踊跃回答这个问题.

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F/m,代入数据可得a=lm/s2,2s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2 s以后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2s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呢?

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师:非常好.以后我们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即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来进行处理.

[课堂训练]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 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答案:ABCD

教师点评:牛顿第二定律是表示力的瞬时作用规律,描述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是产生加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该物体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的.当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F=ma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使再小的力也可以产生加速度,那么我们用一个较小的力来水平推桌子,为什么没有推动呢?这和牛顿第二定律是不是矛盾?

生:不矛盾,因为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是合力.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应该怎样求物体的加速度呢?

生:先求物体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产生的加速度.

师:好,我们看下面一个例题.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1)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逐渐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 B.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生l:物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由于原来合力为零,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时,合力应该向西逐渐增大,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方向向西.当物体向东的力恢复到原值时,物体的合力再次为零,加速度减小.所以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2: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速度也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加速度是有一个减小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所以速度应该一直增大,直到加速度为零为止.

师:对.一定要注意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速度就一直增大.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3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3)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新课导入]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变成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去.

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即1 N=1 kgom/s2 .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生: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

(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5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2 s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 s后的运动情况如何?

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F/m,代入数据可得a=lm/s2,2s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2 s以后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2s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师:非常好.以后我们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即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来进行处理.

[课堂训练]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教师点评:牛顿第二定律是表示力的瞬时作用规律,描述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是产生加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该物体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的.当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F=ma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使再小的力也可以产生加速度,那么我们用一个较小的力来水平推桌子,为什么没有推动呢?这和牛顿第二定律是不是矛盾?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应该怎样求物体的加速度呢?

生:先求物体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产生的加速度.

(例1)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逐渐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

生l:物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由于原来合力为零,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时,合力应该向西逐渐增大,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方向向西.当物体向东的力恢复到原值时,物体的合力再次为零,加速度减小.所以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2: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速度也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加速度是有一个减小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所以速度应该一直增大,直到加速度为零为止.

师:对.一定要注意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速度就一直增大.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4)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九年级历史课件推荐8篇


小编从众多资料中精挑细选推出了这篇最受欢迎的“九年级历史课件”。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制定好教案需要教师对教育思想的认识和掌握。希望我们的阅读之旅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奇妙!

九年级历史课件(篇1)

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②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世界统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养: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19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27个国家参加会议,实际最后决定权操纵在和会的“三巨头”手中。(请学生看教材《巴黎和会“三巨头”》图和小字内容,了解各大国争霸图谋和矛盾,然后补充讲解)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有位历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气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门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

(请学生阅读教材凡尔赛和约内容,概括成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5个方面,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领土问题,请同学们对比教材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凡尔赛和约”口号。

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维护这个“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国际联盟。

创设国际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辞句,但这不过是战胜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板书)

早在19英日缔结同盟条约,相约互相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这成为战后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张的极大障碍。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法、日、美缔结《四国条约》,取代了英日同盟。

争夺海军优势的斗争近乎于疯狂,最终达成的妥协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请学生看《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的限额》表,讨论分析这种规定对英、美、日的不同影响。教师归纳讲解)英国丧失了传统海上优势;美国取得与英国平等的海军军备权;日本海上强国地位得到欧美列强承认。

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忙于“一战”厮杀的有利时机,侵华势力急剧膨胀,独霸中国态势日趋明朗。这直接损害了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引起美英等国的忌恨和不安。中国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头戏。在美英的压力下,经中日双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弃一部分侵略中国的权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相应内容。提问:中国收回山东等部分主权,能否仅仅看作是美英压力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并明确: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的反帝救国斗争。)

1922年2月,与会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实际上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放弃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华盛顿会议是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使中国又回复到受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它与巴黎和会共同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爪分世界的安排。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请同学们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说明这一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原因。(归纳学生分析并讲解)首先,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帝国主义列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随着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必然动摇这一体系的基础。其次,各战胜国的扩张野心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特别是日本和意大利认为自己所获甚少,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和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已经使这个体系出现了解体的裂痕。

九年级历史课件(篇2)

拜占廷帝国和-

重点:-会的演变过程

难点:-会的演变过程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参见第9课图片。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罗马帝国是怎样分裂的?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然后引入本课主题。

一、拜占廷帝国

本目属于阅读教材,教师只按照教材讲清楚以下三点既可:①拜占廷帝国的出现及其疆域;②拜占廷帝国的文化。上述内容可以参看"扩展资料"部分。

二、-

1、-的产生

关于-的产生,教师首先简单介绍-产生的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的犹太人中间?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2、-会的出现

关于-会的出现,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会开始出现时,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按照"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3、-的传播和-会势力的扩大

关于-的传播和-会势力的扩大,教师首先简单介绍-的相关教义,然后要求学生看教材相应内容,再提问学生:-会是穷苦人的组织,罗马帝国皇帝对其也采取敌视、镇压态度,可后来为什么转而承认-会的合法地位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4、-会的第一次大分裂

关于-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分裂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其结果如何?

5、-会的第二次大分裂

关于-会的第二次大分裂,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分裂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会的第二次大分裂?其结果如何?

最后要求学生按照先后顺序列举-的三大派别(派别名称、出现时间、主要流行地域、代表的阶级利益)。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会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相关问题的设置和教师对于学生答问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九年级历史课件(篇3)

(1)冶铁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的国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①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②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的一大成就。③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④隋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⑤明朝: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云南采矿业也很有名。⑥清朝: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青铜铸造业:①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青铜铸造业兴盛,西周时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②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现,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③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有些动物形状的器皿栩栩如生。⑤春秋战国时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贵名器;战国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青铜雕塑艺术也有创新,器物上已有建筑雕塑图案。

(3)纺织业:①商周: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②春秋战国:的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③魏晋:曹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缫丝质量高,蜀锦、邺锦、回纹锦。④隋唐: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来州、毫州最,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多。⑤明清: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陶瓷业:①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一次飞跃。②秦:多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④隋唐: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最为有名;还出现了秘色瓷。⑤明清: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很细,有春土、澄泥、造坯、字画等十几道工序。

(5)造船业:①两汉: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发明了橹、舵、布帆和使用锚。②三国:吴国造船技术很高,卫温曾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③隋唐:能造当时世界上的海船,而且最早出现了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洪州是的造船中心。④宋元:北宋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南宋造船业中心有明州、泉州、广州,海船载运量大。⑤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可以从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远洋航行成功上得出。

(6)煮盐业、酿酒业:①甲骨文中有关于商周时期酿酒技术的记载。②春秋战国:煮盐业有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人们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③两汉: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反映了盐在当时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汉代开发的盐,分为池盐、海盐、井盐等,那时,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四川吃井盐。

(7)造纸业:①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②魏晋南北朝:纸张质量提高,逐渐取代简族,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造纸中心:洛阳、长安、建业、扬州。

(8)制漆业:①原始社会: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红漆碗。②商朝:漆器出现了浮雕式花纹,并镶有绿松石和钻花金箔。③周朝:漆髹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种植漆林,已被征收税赋。④战国漆工艺有新成就,已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漆器。⑤秦朝:专设官吏管理漆园的种植和漆器的制作生产。⑥两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都是汉代漆器当中的精品。

(9)玉器雕刻业:商周玉器加工有了很大发展,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仅安阳妇好墓就出土玉器七百多件。

九年级历史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掌握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等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综合、深入分析问题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各国共同协作、相互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了取得重大胜利。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和平发展的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难点: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认识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一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一场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发动这场战争蓄谋已久,英法美等国对其侵略持纵容态度,它们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对所占之地,进行烧杀淫掠,犯下滔天罪行,法西斯国家的暴行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世界人们日益走向联合。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形成的基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野蛮、凶残的侵略战争,给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胁。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才有可能打败法西斯。这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主要内容: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互相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和议和。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作用是什么呢?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建立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了正义和平力量对邪恶战争势力的大包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以后,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异;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援助。二战出现转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斯大林格勒战役

师问:德军为什么要进攻斯大林格勒呢?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于是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之间的交通要道。

2、请学生观看视频,深刻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情况。

时间:1942年7月

地点:斯大林格勒

作战双方:苏德

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了。为了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希特勒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共投下100多万枚炸弹,整个城市几乎夷为平地。但是,英勇的斯大林格勒军民并没有被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们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与冲进市区的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搏斗,打退了德寇一次次的集团冲锋,顽强地守卫着每一寸土地。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德军防线,转入反攻, 1943年元旦过后,苏联红军开始了歼灭德军的战斗,历时180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苏联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德军遭到了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3、讨论: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德军经此战役后,元气大伤。从此,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了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4、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请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诺曼底登陆的具体情况

时间:1944年6月6日领导者:艾森豪威尔

在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下,一支庞大的舰队载着登陆部队,由700多艘舰艇和上千架飞机掩护,横渡英吉利海峡,向德军防御薄弱的法国诺曼底地区进发,一个月里,登陆的同盟军超过了100万人。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从此,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便陷入了东、西夹击之中。不久,盟军势如破竹,被法西斯占领的国家一个个获得了解放。

观看视频后教师总结:盟军发动了诺曼底战役,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这是区别于当时苏德战场的另外一个战场,所以被称作欧洲第二战场。

5、雅尔塔会议(引导学生看书后回答)

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那么它的具体情况又是如何呢?

(1)时间:1945年2月

(2)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3)参加者: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三国首脑

(4)内容: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欧洲战争的结束

时间:1945年5月

1945年4月27日,苏军攻入柏林市中心,红军战士经浴血奋战,于4月30日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上。就在这一天,恶贯满盈的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代表正式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了。

2、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出示《日本投降仪式》图)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日本损失惨重。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击中国东北和朝鲜。毛泽东主席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抗日军民展开全面大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日本无条件向盟国投降。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内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宣告结束。

观看视频后学生讨论: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你有何看法?

(1)美国政府:在日本拒不投降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极端措施是必要的。(2)日本的法西斯分子: 他们是战争的罪魁祸首,罪有应得。(3)日本人民:日本人民是无辜的,是战争的受害者。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通过出示二战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统计表让学生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

破坏和灾难前所未有,人类多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4、感悟历史:

学习本课有那些收获?

(1)和平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4)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5)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

这场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以千百万人的宝贵生命赢得的,和平之不易,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1)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素质。(2)树立开放,平等和参与的全球意识,培养合作意识,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提高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四、总结全文

二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了六十多年,今天我们仍要回顾与思考的目的就是: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在优美的歌声中,让我们共同唱响世界和平的主旋律,让我们祈祷世界永远和平,让世界永远充满爱!

九年级历史课件(篇5)

“蒸汽时代”的到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部门开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汽船和火车机车问世;工业革命的影响。

2.能力的培养:①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后果进行思考,加以认识,从而提高辩证看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从而培养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3.思想品德的培养:①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努力掌握科学技术。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影响;瓦特改良蒸汽机。

难点:工业革命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世界古代史,你们能不能说出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14世纪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的出现)手工工场阶段从14世纪就在欧洲开始了,持续了大约400多年,当历史发展到18世纪60年代时,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发生了。这次革命被恩格斯称为工业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英国之后,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迸行了工业革命。为什么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而不是英国以外的什么别的国家?因为英国最先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前提,所以,它首先在英国而不在其他国家发生。工业革命的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都有哪些?①雄厚的资本;②充足的劳动力;③丰富的资源和原料;④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

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早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资本、劳动力、资源、市场这四个必要条件,所以,一场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业革命就在英国首先开始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产生于棉纺织工业部门。

一、珍妮机的故事

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是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然而,必然性又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从飞梭引发的。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使织布速度大大加快,棉纱顿时供不应求,这就引起了纺织工业各部门各环节的连锁反应。到了1765年,经过几年心血的研究,纺织工人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终于发明了手摇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纺纱功效一下子提高了16~18倍,他用女儿珍妮的名字命名这台机器为“珍妮纺纱机”,它被认为是工业革命的第一台机器,工业革命以此为起点开始了。

二、瓦特与蒸汽机

以水力为动力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一种更方便而又更有效的动力来带动机器。解决机器动力问题的人是学徒出身的瓦特。他童年时就善于观察事物。他经过20多年的研究,同时吸收前人成果,终于在1785年制成了改良蒸汽机。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它是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把它装到纺纱机中。就能带动机器纺纱,把它装到织布机中,它就可以带动机器织布。后来,不仅纺织工业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而且在冶金、采矿等部门也都进行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上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即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也都进行了工业革命。

三、火车的诞生

随着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被提到了日程。工业革命以后,大机器生产需要运进大批原料并及时把堆积如山的产品运到各地。人力、畜力和简陋的运输工具就无法胜任了。于是交通运输的革新又被提到了日程。这方面的突破首先发生在美国和英国。哪位同学能说说在交通工具的革新上有哪些成就?(富尔敦发明了汽船,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因此被称为“火车”。1830年,英国正式使用了火车,从此,铁路交通飞速发展。

哪位同学能简要叙述一下工业革命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发明?从工业革命过程中的发明家身上,你们发现他们有些什么共同特点?(教师进行小结如下)英国工业革命中最具有重大意义的几项突破性发明之间是互相推动的。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新动力又推动了冶金、采矿等重工业部门采用新技术,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工业革命的影响: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2.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3.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引发了工业带来的交通、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强国后,它们以世界为市场,密切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外掠夺和倾销造成了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以印度为例,英国对印度的棉纱输出造成印度棉织工业急剧衰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于18世纪首先发生在英国不是偶然的,1689年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九年级历史课件(篇6)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科学和思想的力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上册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为主题,以“思想启蒙的火种”和“科学的革命”两目为线索,独自成篇地介绍了世界近代历史上科学技术和思想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在“思想启蒙的火种”一目中叙述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和历史作用;而在“科学的革命”一目中叙述了英国科学家牛顿的力学三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出生于德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主张及其影响;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二)、能力目标

本课教学要使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一是通过了解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培养学生树立并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去建设、改造社会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 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思维特征和本课教材的叙述,重点、难点分别是科学的革命和思想启蒙的火种。

五、教学方法

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

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

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视频)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订。”这些内容出自哪个国家的哪个文件?

学生:法国《人权宣言》

教师: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美国也发表过哪些类似的文件?

学生:英国有《权利法案》,美国有《独立宣言》。

教师过渡:欧美资本主义能够产生和发展,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还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一目内容——思想启蒙的火种。

【讲授新课】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

1、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卢梭、孟德斯鸠等。

教师提问:由上所述,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 二是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2、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在讲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考眼力”的环节,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要讲述的思想家和科学家。

在讲述伏尔泰及其思想主张时,我向学生展示选自《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的两段文字以引出这位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

随后我通过问题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以达到让学生掌握三位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教学目标。

3、启蒙运动民(思想)的影响

在讲述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卢梭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启蒙思想的作用。

在学生理解、掌握启蒙思想的作用后,我顺势利用教材中的动脑筋题目“请联系中国实际,说说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有什么作用”进行难点突破。在这一问题上,我先让学生讨论,随后进行点评和归纳总结。

A.戊戌变法→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 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为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学习“思想启蒙的火种”这一目之后,为巩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我特设计了“知识延伸”这一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科学的革命

1、近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设计了两个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总结近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对科学家牛顿的勤奋精神和高尚品质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2、近代科技革命的突出表现

这一目是教材的重点,通过学生探究,课件展示,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主要成就。为了让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在这一目我选取了两个视频文件。通过播放关于爱因斯坦的视频材料,强化学生对其提出相对论这一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以此教育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通过播放视频文件《杰出女性居里夫人》,使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主要贡献,让学生明白伟人们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兴趣、勤奋、创新和坚持不懈的实践探求。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培养他们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3、近代科技成果的作用

通过指导学生看教材,帮助学生归纳四位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得出结论:科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学习完这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好几位思想家和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通过这个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已见,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基础知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多重目的。

最后我设计了知识回放和课堂效益检测两个环节,以强化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九年级历史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掌握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等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综合、深入分析问题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各国共同协作、相互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了取得重大胜利。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和平发展的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难点: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认识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一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一场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发动这场战争蓄谋已久,英法美等国对其侵略持纵容态度,它们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对所占之地,进行烧杀淫掠,犯下滔天罪行,法西斯国家的暴行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世界人们日益走向联合。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形成的基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野蛮、凶残的侵略战争,给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胁。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才有可能打败法西斯。这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标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主要内容: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互相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和议和。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作用是什么呢?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建立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了正义和平力量对邪恶战争势力的大包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以后,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异;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援助。二战出现转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斯大林格勒战役

师问:德军为什么要进攻斯大林格勒呢?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于是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之间的交通要道。

2、请学生观看视频,深刻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情况。

时间:1942年7月

地点:斯大林格勒

作战双方:苏德

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了。为了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希特勒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共投下100多万枚炸弹,整个城市几乎夷为平地。但是,英勇的斯大林格勒军民并没有被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们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与冲进市区的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搏斗,打退了德寇一次次的集团冲锋,顽强地守卫着每一寸土地。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德军防线,转入反攻, 1943年元旦过后,苏联红军开始了歼灭德军的战斗,历时180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苏联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德军遭到了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3、讨论: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德军经此战役后,元气大伤。从此,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了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4、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请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诺曼底登陆的具体情况

时间:1944年6月6日领导者:艾森豪威尔

在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下,一支庞大的舰队载着登陆部队,由700多艘舰艇和上千架飞机掩护,横渡英吉利海峡,向德军防御薄弱的法国诺曼底地区进发,一个月里,登陆的同盟军超过了100万人。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从此,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便陷入了东、西夹击之中。不久,盟军势如破竹,被法西斯占领的国家一个个获得了解放。

观看视频后教师总结:盟军发动了诺曼底战役,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这是区别于当时苏德战场的另外一个战场,所以被称作欧洲第二战场。

5、雅尔塔会议(引导学生看书后回答)

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那么它的具体情况又是如何呢?

(1)时间:1945年2月

(2)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3)参加者: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三国首脑

(4)内容: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欧洲战争的结束

时间:1945年5月

1945年4月27日,苏军攻入柏林市中心,红军战士经浴血奋战,于4月30日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上。就在这一天,恶贯满盈的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代表正式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了。

2、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出示《日本投降仪式》图)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日本损失惨重。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击中国东北和朝鲜。毛泽东主席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抗日军民展开全面大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日本无条件向盟国投降。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内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宣告结束。

观看视频后学生讨论: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你有何看法?

(1)美国政府:在日本拒不投降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极端措施是必要的。(2)日本的法西斯分子: 他们是战争的罪魁祸首,罪有应得。(3)日本人民:日本人民是无辜的,是战争的受害者。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通过出示二战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统计表让学生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

破坏和灾难前所未有,人类多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4、感悟历史:

学习本课有那些收获?

(1)和平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4)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5)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

这场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以千百万人的宝贵生命赢得的,和平之不易,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1)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素质。(2)树立开放,平等和参与的全球意识,培养合作意识,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提高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四、总结全文

二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了六十多年,今天我们仍要回顾与思考的目的就是: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在优美的歌声中,让我们共同唱响世界和平的主旋律,让我们祈祷世界永远和平,让世界永远充满爱!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 发表时间:2010-3-7 22:14:50 访问次数:626 )

【课题】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课型】新授课

【开课地点、时间】尤溪县汤川中学 12月18日 星期五

【设计简说】

本课主要以问题探究为主,通过问题引路,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再让学生试着寻找史料来证明结论的正确。也就是教给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并掌握这一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学生在对历史资料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层层设疑,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探究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实际运用。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整合“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最后的胜利”两个子目录为“团结、转折、胜利、反思”四个环节。让学生更感性地了解战争的方方面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掌握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等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掌握“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并掌握这一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综合、深入分析问题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各国共同协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了取得重大胜利。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和平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团结”这一环节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作用和分析反法西斯胜利的原因有关,故为重点,“反思”一环节,彰显历史教育的功能,以史为鉴,所以即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分析教材内容为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知识)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之后规模不断扩大,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了这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中,法西斯恐怖笼罩着全球,这场浩劫的结果如何?今天我们就一同回顾这段历史。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随着战火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遭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到面对共同的敌人,各国何去何从?是继续妥协或孤立作战,还是携手联合?下面开始第一个环节:

一、团结:

问: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总是屡屡得手?(P39动脑筋)

从二战前的30年代开始,英、法、美等国推行一种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政策,即绥靖政策。具体表现在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等。特别是英法的纵容,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反法西斯国家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合作,这是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总是屡屡得手的主要原因。

而战争的发展终于使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的必要性。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野蛮、凶残的侵略战争,给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敌人。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才有可能打败法西斯。这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标志: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C、《联合国家宣言》主要内容是?

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作用是什么呢?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从此不同社会性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民紧密团结,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形成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了正义和平力量对邪恶战争势力的大包围。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以后,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异;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援助。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反法西斯国家多次召开会议。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那么它的具体情况又是如何呢?

2、雅尔塔会议(引导学生看书后回答)

a、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b、时间:1945年2月。

c、参加国: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d、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e、内容:

(1)德国战败后对其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从会议的三点主要内容看,它对于协调盟国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力量是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结合课本第40页楷体材料关于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理解美苏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过渡)

二、转折:

1、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转折点(引导学生看课本)

问:德军为什么要全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呢?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于是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之间的交通要道。

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德军遭到了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讨论: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德军经此战役后,元气大伤。从此,德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了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

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欧洲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美胜日)

3、阿拉曼战役(1942年10月)——北非战场的转折(英胜德意)

4、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

(教师简介)在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一支庞大的舰队载着登陆部队,由700多艘舰艇和上千架飞机掩护,横渡英吉利海峡,向德军防御薄弱的法国诺曼底地区进发,一个月里,登陆的盟军超过了100万人。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从此,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便陷入了东、西夹击之中。不久,盟军势如破竹,被法西斯占领的国家一个个获得了解放。

讨论: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P41动脑筋)

总结:盟军发动了诺曼底战役,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这是区别于当时苏德战场的另外一个战场,所以被称作欧洲第二战场。(使德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加速德灭亡。)

三、胜利:

1、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

1945年4月27日,苏军攻入柏林市中心,红军战士经浴血奋战,于4月30日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上。就在这一天,恶贯满盈的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代表正式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了。

2、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 二战结束

问:日本投降的原因是?(课文中找答案)

a、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b、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击中国东北和朝鲜。c、中国等亚洲各国抗日军民展开全面大反攻。

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日本无条件向盟国投降。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内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宣告结束。

讨论:日本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惟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你怎么看?

20 世纪30年代,日本走上了法斯西道路。日本是世界上惟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但日本的法西斯分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而不是受害者。日本人民同其他遭受侵略国家的人民一样,才是战争的受害者。(过渡)

不论是战胜国人民,还是战败国人民都为这场人间浩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不禁要反思这场战争。

四、反思:

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是一次伟大的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战争的非正义性,决定了它们的必然失败。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加强了反法西斯各国的合作,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这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九年级历史课件(篇8)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朝鲜王国的建立,大和统一日本,大化改新,武士阶层的形成,幕府统治的建立。

通过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对于日本大化改新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对于朝鲜和日本历史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通过学生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朝鲜和日本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本节教材简单讲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是与我国相临的东亚国家的历史。学习他们的历史,了解我国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情况,对于21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很有益处。

重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给出表头,由学生填写下列内容:

社会制度

开始时代

代表性政权名称

代表性政权特点

原始社会

自古以来

奴隶社会

公元前后

高句丽、百济、新罗

先后出现,三国鼎立

封建社会

676年

新罗

统一的封建王朝

②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后,教师对于上述两点内容稍做补充,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本节教材简单讲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是与我国相临的东亚国家的历史。学习他们的历史,了解我国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情况,对于21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很有益处。

重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给出表头,由学生填写下列内容: 社会制度

开始时代

代表性政权名称

代表性政权特点

原始社会

自古以来

奴隶社会

公元前后

高句丽、百济、新罗

先后出现,三国鼎立

封建社会

676年

新罗

统一的封建王朝

②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后,教师对于上述两点内容稍做补充,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参考教材小字内容分析公元7世纪时大和国尖锐的社会矛盾有哪些表现?你若是统治者,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巩固你的统治?然后回过头来再依照上述“重点突破方案”中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分析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学生分析时教师应该参照“难点分析”部分做出相应的补充说明。

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

日本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日本历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之一(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掌握它的内容,对于全面理解日本的历史非常重要。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经济上的“班田收授法”和政治上的加强中央集权,这两方面的措施都是日本的有识之士向先进的中国隋唐政权学习的结果(日本历曾经先后向中国派出了三次谴隋使和十三次谴唐使,另外还有几次送唐使)。

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

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是难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很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公元7世纪日本要进行大化改新,更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公元7世纪时,日本社会的各种矛盾都非常尖锐,这里的各种矛盾指的是以下两种矛盾:一是劳动人民与皇室、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矛盾,二是皇室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以孝德天皇为首的进步势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了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参见“重点分析”部分),而这两个方面的措施都是日本的有识之士向先进的中国隋唐政权学习的结果,而当时中国的隋唐政权正在处于封建制度的繁荣时期;改革以后,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就很自然的学习到了中国的封建性的政治经济制度;日本的历史也就很自然的向封建社会过渡。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内容虽然少(正文只有一段,小字部分有三段),但是却包含了朝鲜半岛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的历史史实;并且此间朝鲜半岛还历经了由分裂到第一次统一的全过程;小字部分还详细介绍了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和向中国学习政治思想文化的全过程。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①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教师给出下列表格,由学生填写:

社会制度

开始时代

代表性政权名称

代表性政权特点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②关于“日本大化改新”,教师在让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首先按照“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表格的式样填写关于日本列岛的相关表格如下:

社会制度

开始时代

代表性政权名称

代表性政权特点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然后依次回答下面的问题:分析公元7世纪时大和国尖锐的社会矛盾有哪些表现?你若是统治者,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巩固你的统治?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③在本节教材新课学习完毕后,教师布置作业如下:依照教材说明中国隋唐文化对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影响。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①新罗统一朝鲜半岛;②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直接说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导入新课。

一、新罗的统一和朝鲜王国的建立

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部分的内容,参见"重点突破方案"中的建议处理。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由学生填写关于朝鲜半岛的相关表格。

关于"高丽王朝的建立",教师只简单给出时间(10世纪初)和人物(王建),不必补充其他内容。

关于"朝鲜王朝的建",教师应做如下讲解:①朝鲜王朝的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国号朝鲜。②朝鲜王朝的历史地位:朝鲜王朝是朝鲜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直至20世纪初朝鲜被日本吞并。

二、日本的大化改新

参见"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中的关于"日本大化改新"部分内容处理。教师在让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首先按照"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表格的式样填写关于日本列岛的相关表格,然后依次回答下面的问题:分析公元7世纪时大和国尖锐的社会矛盾有哪些表现?你若是统治者,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巩固你的统治?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做相应的补充说明。

三、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

关于"武士阶层的形成",教师首先依照教材相关内容,给出武士阶层定义,然后依照教材内容讲解武士阶层形成的背景即可,不必补充更多内容。

关于"幕府统治的建立",教师首先依照教材相关内容,依次给出将军、幕府的定义,然后介绍幕府统治的建立。最后补充说明日本幕府统治前后共计700年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也叫德川幕府)

最后参见"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中的作业,提出如下思考题:依照教材说明中国隋唐文化对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影响。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填写相关表格和回答关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设计相关表格和设置一系列相关问题及其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025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集锦14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教案是促进师生教育教学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工具,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经过栏目小编的整理以下为大家提供了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的相关内容,如果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那我也就满意了!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2】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5、土地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和两方面。、、和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4、预计到2010年,,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一旦这些资源枯竭,将影响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

当堂检测: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不是同时形成,各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而整体的宇宙则经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这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平均温度15c: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就过高,则热扰动太强,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生命物质。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气,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的过程,演变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量的液态水: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结晶水汽化;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在地面低洼处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4】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从世界看中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三、广阔的海域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附表:表1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表2世界主要国家海岸线比较表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教学重点

1.准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养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

教学手段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彩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讲授】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承转到省级行政区的学习】

【板书】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 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

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1)认形状:教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掌握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注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转入行政区简称的教学】

【板书】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

【讲授】 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

【展示投影】 简称和全称连线。

学生练习。

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

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

(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5】

1.说出第一文库网自然灾害的类型,解释每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运用地图能够说出世界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1.通过洪涝、地震、海啸、蝗灾等灾害图片、音像资料、动画课件的呈现,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有着感性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提取、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3.利用地图进行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以文释图”或“以图释文”的能力;利用表格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和防御,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归纳的能力。

1.通过洪涝、地震等灾害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呈现,刺激学生的感官,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强化学生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目的。

2.通过对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灾害及其关联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树立全球合作,共同防灾、减灾的思想。

【新课导入】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断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灾害与资源、环境、人口被认为是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四个主要因素。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才能使自己的损失降至最低。你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区域分布吗?

【讲述】自然灾害的类型划分,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类型也就不一样。

【思考活动】下面是研究者对自然灾害进行的一些其他分类。你知道这些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请把它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讲述】自然地理环境共有四大圈层,每一个圈层要素发生异常变化都会形成灾害,按照与人类生存活动关系密切的四大圈层及成灾原因来划分,大体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首先我们来学习气象灾害。

【思考】你知道的自然灾害中,哪些是气象灾害?

【学生回答】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等。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15页正文内容,填写下表。

【阅读】阅读课本第10页材料“世界现代史上最严重的旱灾”,通过阅读了解到世界现代史上最严重的旱灾发生在非洲萨赫勒地区,时间长达之久。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干旱带来的危害。

【思考活动】阅读课本第10页材料“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思考:干旱造成植物缺水有哪两种类型?

【学生回答】土壤缺水导致根部缺水引起水分收支平衡失调;空气缺水导致水分不足引起水分收支平衡失调。

【思考活动】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①在农业生产上,只要满足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降水量需要,就算作风调雨顺。因此,即使全年降水量很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没有降水而造成缺水,仍然会发生干旱。相反,全年降水量不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有了及时雨,农业生产也不会出现干旱。

③一般来说,达到干旱标准的干旱都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因此,对干旱和旱灾没有必要进行严格区分( )

④少干旱容易引发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城市火灾及农林病虫害等次生灾害 ( )

【点拨】①√②×③×④√

【承转】水过少导致干旱,水过多则就会出现洪涝。

【阅读】阅读课本两则材料“雨涝是如何危害农作物生长的”和“ 洪涝灾害’”的来历”,通过阅读,认识到: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等。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思考活动】读图l-12,说一说世界洪涝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区。

【点拨】通过读图,可以看出:世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探究活动】1.读图1—13,找出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三个地区,分析这些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何特点。

2.从气压状况分析,热带气旋属于低压系统还是高压系统?

【学生回答】1.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

(1) 形成龙卷风的天气系统。

(2) 美国多龙卷风的原因。

(2)美国多龙卷风的原因:主要与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关。美国国土大部分处于北纬20°~50°之问,而南部为墨西哥湾,其海面上的暖湿空气在春夏季节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大陆,当与西面或西北面越过落基山脉而来的干冷空气相遇时,因暖湿空气急剧上升而出现强烈的对流,不断产生作为“龙卷风之母”的雷雨云。此外,人工改造下垫面,如草原垦荒、地面硬化等,也为龙卷风的生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思考】除了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外,你还知道哪些气象灾害?

【学生回答】还有大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干热风、雷暴、沙尘暴、连阴雨、冻雨、雾等。

【新课导入】与人类生存活动关系密切的四大圈层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形成自然灾害,岩石圈的异常变化形成地质灾害。

【启发提问】说出你知道的地质灾害类型。

【学生回答】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过渡】在各种地质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地震。

【阅读】结合图1-16 地震构造示意图,阅读课本第17页材料“地震小词典”,了解:

(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前震、余震等基本概念。

(2)说明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6页正文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

(2)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

(3)你知道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1)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可以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出。

(2)地震烈度: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地震烈度不是通过仪器测定的,而是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的房屋、工程建筑、器具等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来确定的。

(3)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露、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思考】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几个烈度?

【启发学生回答】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一种激烈的形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因此震级也只有一个。但不同地区受同一次地震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地震烈度有多个。

【思考】烈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启发学生回答】地震烈度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有关,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越差,烈度越大。

【思考】你认为同级别的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者中,哪一种地震的破坏性最大?

【学生回答】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阅读】阅读课本第16页材料“地震级别与人的感觉”,了解以下内容:里氏3级以下的地震为微震,3级以上的地震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探究活动】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读图l-17,回答问题: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

2.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中,受神户地震影响较小的是哪两个岛?

3.如果其他条件相同,A、B两地测得的震级和烈度哪里大,哪里小?

【点拨】1.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2.九州岛和北海道;

3.A、B两地震级相同,A由于离震中近,所以烈度大于B。

【讲述】世界上地震的分布很不均衡,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读图分析】读图l-18 世界浅源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世界上地震分布有何规律?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一种激烈的形式。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相关,地球内能选择地壳薄弱地带进行释放,而地壳薄弱地带主要在板块的边界,板块运动造成岩石圈发生断裂或错位,引发地震。

【探究活动】 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多地震。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月26日早晨5点28分,伊朗东南部古城巴姆遭受强烈地震袭击。这次地震震级在里氏6级以上,死亡人数超过3万。巴姆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今巴姆古城的大部分建筑已被地震摧毁。地震还切断了巴姆的水、电和天然气供应,使成千上万人失去了家园。

(1)伊朗为什么多发地震?

(2)地震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

2.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出现断裂和错位,引起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环太平洋地区正处于板块边界地带,所以多地震。

3.(1)伊朗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处。

(2)地震可以摧毁建筑、使人们失去家园、造成人员伤亡、诱发其他灾害共同影响人类,比如火灾、海啸等。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第18~19页材料“美国旧金山的地震”,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多地震的原因。

【学生回答】美国加利福尼亚洲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

【承转】影响我国的主要地质灾害除了地震外,还有滑坡和泥石流。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9~20页内容,填写下表:

(1) 滑坡:

① 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

坡下滑的现象。

② 分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滑坡的危害,中国、美国、日本、

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印度、捷克、斯洛伐克等是受滑坡危害比较严重的国

家。

③ 主要危害:常常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所造成的破坏和

① 成因: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 分布:全球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都有泥石流发生。中国、日本、印度、哈

萨克斯坦、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瑞士、美国、秘鲁、智利等国的

泥石流活动较为频繁。

③ 主要危害:阻塞河道,冲毁农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

【思考】我国川、黔、滇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频发,请你分析原因。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我国川、黔、滇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频发的原因:川、黔、滇接壤地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地震导致山体岩石松散,再加上这里地势起伏,降水较多,且夏季多暴雨,因而滑坡、泥石流频发。如下图所示:

【新课导入】由于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沿海地区又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带,所以海洋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提问】什么是海洋灾害?海洋灾害有哪些?

【学生回答】海洋灾害概念: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性激烈变化,而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称为海洋灾害(Marine hazard)。

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海洋灾害。其中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是风暴潮。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0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3) 全球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有哪些?

【学生看书后回答】(1)风暴潮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2)分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叫热带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叫温带风暴潮。

(3)危害:不仅可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而且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过渡】海啸是另一种形式的巨大波浪。

【阅读】阅读课本20~21页材料“海啸是怎么回事”,说明海啸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海啸的危害。

【学生回答】(1)海啸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2)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

【过渡】近年来,对沿海地区影响较大的海洋灾害还有赤潮。

【讲述】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以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无毒赤潮是指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因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造成生物缺氧而死,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

【思考活动】渤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夏季水温较高。 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水体富营养化。

【承转】其实赤潮也属于生物灾害。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2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生物灾害?

(2) 常见的农林牧生物灾害有哪些?危害有哪些?

(3) 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属于哪种类型的灾害?

【学生回答】(1)生物灾害概念:一般来说,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生物灾害。

危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广义的生物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第22页活动部分的“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分析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找出防止森林火灾的办法。

(1) 森林火灾发生原因:

人为火源:人们用火不慎引起,分为生产性火源、非生产性火源、人为纵火几种

火源 天然火源:主要有雷击、泥炭自燃、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等

走火途径:各种烧垦烧荒、烧木炭、打靶及爆破、吸烟、野炊、烧火、照明、雷击火、火山爆发等。

(2) 防止火灾最主要的是控制火种和走火途径。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6】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说明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的状况;其次从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不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二者差别的实质是什么?由此说明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怎样起到削弱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资料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具体事例,如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青藏高原紫外线辐射强烈等说明大气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特点。通过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大气削弱作用强弱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

关于大气的保温效应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穿的羽绒服,盖被子等说明保温作用原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图像或教师自制的课件,分析日、地、气三者之间的辐射关系,特别应该使学生明确的是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这种辐射也属于长波辐射。关于全球热量平衡的知识,教师应将重点放在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日、地、气三种辐射,使全球气候变暖,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课上大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 关于全球热量平衡问题的教学分析

对于全球热量平衡问题,应该明确以下三点:一是从全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地球收入和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二是全球热量平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全球热量平衡,使全球的多年平均气温较为稳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三是人类活动对全球热量平衡的影响,即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影响了地球上的热量收支平衡,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从而对全球生态及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通过对大气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教学手段】录像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温室效应的产生》;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引课)北京秋季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极端温是多少?极端最低温是多少?→(引导提问)虽然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但与月球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

(出示课件,下载)通过课件中所提供的月球与地球温度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出:月球无大气的保护,温差很大;地球有大气保护,温差较小的结论。

(提问)为什么大气的存在能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很高?夜晚的温度不会很低?大气是怎样起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录像所给的信息得出结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提问)大气通过什么方式削弱太阳辐射,从而使地表白天的温度不会很高?→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总结概括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特点:吸收作用有选择性,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提问)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削弱作用的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得出结论,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阳高度角,它的大小会影响太阳穿过大气路径的长短,穿过大气路径越长,削弱越多。

(教师总结)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的辐射关系,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穿过大气时被削弱53%,47%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增温并辐射能量,由于地面的温度比太阳低,辐射波长与温度呈反比,因此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吸收,使大气增温向外辐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散失到宇宙中,更多的能量则给向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它也是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出示课件,下载)根据课件所提问题,分组讨论。并根据课件提供的图像,请相关小组给予回答。

(教师总结)从地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其能量的收入和支出应该是平衡的,但是现实情况又如何呢?

(录像展示)《温室效应的产生》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大气环境问题?还有哪些大气环境问题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知识有关?

(总结)由于人类的活动影响了大气的某些成分,进而影响到地球热量的收、支平衡,这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等现象出现,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可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设计思想】

本节课重点有三个方面:知识系统部分应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关系;能力系统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对资料、信息进行认定、提取、加工、处理的能力;价值观念部分侧重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教育。针对以上三部分,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料分组讨论,分析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即便是分组讨论,自主学习,教师也不能放任学生,完全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发挥,而应该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价值观念的教育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较好,特别是大气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探究活动

题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可能带来什么后果?

分析:本活动既可用于课内提问,也可用于课外的探究。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当然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是否是其主要原因在学术界并没有绝对的定论。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和资料很多,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然后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展现出来。通过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让逐步了解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让学生区分清温室效应和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区别。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通过阅读形象直观的图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并由此达到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教学分析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冬季时北半球陆地是冷源,在大陆中心地区形成高气压中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这个冷高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夏季北半球大陆是热源,升温速度非常快,因而在陆地内部形成低压中心,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这种高低气压的分布特点教材通过一、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阅读掌握。由于这种高低气压的存在,因此在不同季节,陆地和海洋之间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就会出现随季节改变风向的风,这就是季风的形成。应该明确的是季风环流也属于大气环流的一部分,通过知识间的相互关联,可以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但也有例外,南亚的夏季风其形成,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即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因此形成季风环流的因素应该由两个,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环流的知识教材配备了相应的图像,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部

分知识。

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教学建议

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可以从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利用黑板上已绘制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边讲解边绘图,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素材库提供的动画演示,以亚欧大陆为例,使学生明确,夏季时,亚欧大陆是一个热源,空气强烈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压,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时,亚欧大陆是一个冷源,空气受冷下沉,近地面大陆内部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引入季风环流,比较利于学生递进式的学习,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学习季风环流应该明确三点:第一,注意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资料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第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上的差别,使学生明确季风的成因除海陆热力差异外,还有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原因;第三,无论是东亚季风还是南亚季风,冬、夏季风的特点一及影响的范围应该明确,这为学习气候知识奠定基础。运用各种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应该是本课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的教学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此地球表面受太阳辐射多少的变化就会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因此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季节移动,移动规律教材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形象直观,利于学生判读理解。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教材没有明确提出,但在后面章节中会用到这部分知识,因此教师在这里可以适当补充,一般情况下高气压控制的地区,由于气流作下沉运动,水汽不易凝结,多呈晴朗天气,低压控制地区,空气作上升运动,水汽容易凝结,多阴雨天气,对于风向,一般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运动的空气,随着空气的运动,气温不断上升,水汽不易凝结,而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运动的空气,随着空气的运动,气温不断下降,水汽容易凝结,多阴雨天气。

关于三圈环流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即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分析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等。关于三圈环流的知识,使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切入,首先明确赤道与极地间冷热不均,引起赤道地区空气上升,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形成赤道与极地之间近地面和上空气压的差异,导致赤道与极地之间近地面和上空的大气作水平运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则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由于三圈环流的成因各不相同,因此七个气压带的成因也各不相同,其中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由于近地面有了高低气压的差异,因此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教材通过图像形式体现出来,便于学生掌握。

关于三圈环流的教学建议

三圈环流不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内容,但了解其形成对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应该讲清楚其形成过程。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时,注意知识的迁移及图文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引出赤道和两极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分别形成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低空由赤道向两极的运动,高空由两极向赤道的运动;当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时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空气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从而形成三圈环流,教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绘制教材中的图2.16,或用计算机动画演示这个形成过程。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所绘制的三圈环流图,思考赤道附近地区空气上升,两极附近地区空气下沉,在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纬度30°附近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纬度60°附近地区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可以了解不同纬度地区气压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气压分布规律,完成由形象直观图像的判读达到抽象思维的水平。明确了气压分布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图上绘制高低纬度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并提问学生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风向应如何绘制?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同时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图像,了解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的规律,使学生明确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另外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特性也应该让学生明确,这对后面学习相关的气候知识有一定的帮助。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高气压区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较为干燥;低气压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容易出现云雨天气;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风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运动,水汽不易凝结,较为干燥;西风带,风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运动,水汽容易凝结,多云雨天气。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①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②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③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范围。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教师绘制板图或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板书)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设计思想】

本节以讲授、谈话法为主。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板书设计】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探究活动

题目: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的鱼米之乡?而与之纬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区却是沙漠广布?

分析: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内使用(放在已经讲授了全球大气环流还没有讲季风环流时进行。这样可以引入季风环流的教学。本探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实际上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7】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 ③距离遥远。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内部条件 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FormatTableID_0#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 耀斑---色球层 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 周期约为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FormatTableID_1#

备注: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FormatImgID_0#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60度837km/h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FormatImgID_1##FormatImgID_2##FormatImgID_3#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FormatImgID_4#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FormatImgID_5#

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晨昏线:

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

B.特点:

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

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昼弧代表昼长,夜弧代表夜长,如果昼弧>夜弧→昼长夜短,昼弧

c.只有在二分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经线圈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全球各地6点日出,18点日落。

d.二至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e.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

?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④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昼长夜长的计算)

①规律:

A.经度相差3600,地方时相差24小时;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②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15°(东加西减)

2.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为同一个时区,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就相差1小时。

②区时的计算步骤:

a.求时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余数部分7.50,取商+1)

c.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的选择,根据“东加西减”原则)

人为日界线: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

从东十二区到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从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

#FormatImgID_6#

自然日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那条经线,又称为子夜线,它是前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开始的经线

注意:顺着地球转动,从0点到180?为新的一天,180?到0点为旧的一天

#FormatTableID_2#

简便计算:太阳高度=900-两地的纬度差(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③气候四季的划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

#FormatTableID_4#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震波的波速变化: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FormatImgID_7#

大气的分层: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

#FormatImgID_8#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选择性 性。平流层 臭氧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

散射: 有选择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FormatImgID_9#

3.形成过程:

#FormatTableID_5#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三种情况:一力: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FormatImgID_10#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FormatImgID_11#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这种情况只在高空中出现。

#FormatTableID_6#

三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这种情况在低空中出现。

风力大小的判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FormatImgID_12#

(2)风带:共6个风带,00-300为信风带;300-600为西风带;

(3)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随太阳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FormatTableID_7#

备注:

总的而言,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的原因在于:北半球海洋与陆地相间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呈条带状分布就在于: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性质比较单一(均匀)。

亚洲低压形成的原因: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

亚洲高压形成的原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气体受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东亚地区 东南风 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全球气候类型:

#FormatTableID_8#

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气温、降水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从地形、洋流、风是否来自海洋(主要大陆东岸考虑风)。如果形成的特殊气候比理论上的气候降水多,考虑的因素(位于迎风坡、暖流、风来自海洋吹带来丰富水汽);如果形成的特殊气候比理论上的气候降水少,考虑因素(位于背风坡、寒流)

#FormatImgID_13#

⑴从全年降水总量看: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750毫米~1000毫米。 孟买的雨季月降水量可达600mm,而巴马科却只有250mm。从年降水量来看,孟买大约是巴马科的两倍。

⑵从雨季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偏短,为6月~9月,且集中在夏季;热带草原气候雨季偏长,为5月~10月,干、湿季明显。

⑶从降水过程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过程具有突变特点;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过程具有渐变特点。

(5)从最少月降水量上看:热带季风气候没有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乔木;热带草原气候可能出现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一年生草本植物。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2)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3)类型:

#FormatTableID_10#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北半球)。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 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 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 天气。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 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 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 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 在锋前。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 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

全球变暖可的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种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在第一阶段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是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第二阶复习时,应重点复习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知识之间内在联系。针对复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多换角度思考,多借助几个载体来整合知识,从而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速度。如气候知识,就可根据气候的具体分布、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这一线索进行知识串联;也可利用区域图对中国各分区之间、中国某区域与世界某区域之间气候资源的利用等进行对比联系;还可对各大洲相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影响因素的逐一对比等。还要注意知识归类。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1)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命题的图像多种多样,而且多数是课本中图的变形或创新。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或区域地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如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读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判读曲线图,应先看清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再认清各种图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然后去读图、析图。注意利用曲线图的连续性,向两边进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说明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去解决问题。又如分析统计图表时,要按下面步骤进行:一读图名、图例,二读坐标、数据,三读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作答。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概念。

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学习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

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但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发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题具有一定的程序。

(1)注意试题的数量和分数的分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要确实弄清楚每道题的题意,搞清楚题目所给予的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要求,因为考试要求可能与自己习惯的答题要求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按题意和要求去回答。要认真解读试题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搞清楚设问与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从题干、设问和图表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间关系的判断,互相论证或排除错误判断。更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否则就可能造成误答或答不全。

(3)对于有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凭“想当然”作答。要将考题与平时做过的题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细枝末节”上的区别。如有,把这些“区别”看出来,就可避免失误。

在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地调动和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针对不同的题型,应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试题基本上是两种类型,即选择题和综合题。对选择题来说,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试题往往要求以果推因,有时则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时这样解题会更快一点。综合题的解答时要有整体性思维,因为综合题的设计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全面思考,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思路,去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即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方面入手,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发展方向或解决措施。如分析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时,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虑自然原因,如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口的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等。

第二阶段复习做题时要多联想、多琢磨、找思路、找规律,在思考、总结、深化上多下功夫。每做一道题,不能只满足于知道答案,还应总结出解决这类题型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还要研究高考试题答案,要知道这个答案的来龙去脉,这样你就对做高考题有一种感觉,包括获取和解读有效的地理信息以及答题规范的感觉,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应考能力。

(3)相对位置:相邻地区(国家、经济发达区);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描述哪个方位是以什么地形为主即可。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1)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2)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5)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1)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2)降水少,时间分配不均匀;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

(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6)水能资源: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1)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澳大利亚中西部等)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2)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中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8】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其他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读图、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等。掌握了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题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例如在学习洋流模式图时,头脑中就要有全球风带图,用盛行风、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等地理术语来描述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从而得出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并且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规律。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

第一、“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即形成“脑图”。在地理试卷中,都有许多无图考图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重视构建“脑图”的训练。

第二、抓“读图”明“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从往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

第三、地图学习要学会分类、读图、变图、用图。学会分类,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等值线图等。学会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

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

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

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学会用图,如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用图记忆等。

三、要合理使用教辅资料。

高中地理教材只有章节文字内容、插图和极少量的“活动”,基本没有课后习题。我们平时在上完每节课后,在熟记课本的知识点的同时,还要在老师的指引下合理使用教辅资料,做一些同步练习册的相关习题,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9】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识记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了解了“大陆漂移假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特别是本章的第一节学习了内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岳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所以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借助模拟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运用原理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并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理念。

启发式教学:本节教材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对图的理解与分析。因此,采用在学生读图分析、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以其形象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感人的解说,增加了真实性、趣味性。在短时间内使大量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呈现在眼前,激发联想,有利于课堂教学。

可用讨论法,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更多的学生有交流、发言的机会,其正体现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出现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减少,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热状况、大气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将结论描述出来,至于作用机理留待后面相关章节进行解决。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11】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方法与过程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4.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3.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环流形式:三圈环流。

[板书]一、三圈环流

[教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那从理想状态上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

[学生回答]赤道极地

赤道与极地间

的闭合环流图[教师]对。在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上图。

[板书]1单圈环流

[教师]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板书]2.三圈环流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板书](1)低纬环流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暖空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板书](2)中纬环流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板书](3)高纬环流

[教师]同理分析,南半球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教师]可结合p38的活动题2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板书]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师]图2.11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同时,也由于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承转]我们上面讲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了一个个气压中心。

[板书]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教师]请同学们先读图2.13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4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全球的气压分布不是成带状的?

2.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结合p39活动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分析]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3和2.14。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被切断的气压带亚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1月副极地低压带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7月副热带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教师]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板书]三、季风环流

1.概念

[教师]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结合课本p41活动题看看季风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风向怎样变化?

[板书]2.东亚季风

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正如歌曲黄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实际上指的就是东亚季风。

[教师]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

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板书]南亚季风

读图2.15,同学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怎样?

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教师]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我国就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来临时,给我国也带来了许多好处。

[教师]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亚、北非。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所以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主要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板书]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全球来说,大气环流把热量水分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之间,海陆这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形成务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和风带控制下有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是。

结合p42案例1。

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不同

气温:

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确定热量带。

(1)最冷月均温15℃为热带。

(2)最冷月均温在0℃~15℃为亚热带,但有一特例,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均温0℃。

(3)最冷月均温0℃为温带。

降水:

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冬雨型:冬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较少

气候带分布地区成因及特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赤道低压带控制下

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气温高年,分旱雨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

常年干旱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25--35大陆东岸,受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30---40大陆西岸,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温带温带季风气候35---55大陆东部,冬夏风向明显交替。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30---60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温带海洋性气候40---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寒带苔原

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全年严寒,降水少冰原

气候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全年酷寒,降水少。高原气候

和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首先,要求同学们明确三圈环流的形成同样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结果。

其次,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

再次,掌握季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变化情况,以及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最后还学习了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

(3)高纬环流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被切断的气压带亚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1月副极地低压带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7月副热带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三、季风环流

1.概念

2.东亚季风

3.南亚季风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12】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带雨林区的民居,西-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③(中国的岛屿、半岛和海峡示意图)。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大西洋)西(太平洋)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多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④(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结合投影片④,总结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练习】看投影片④,完成练习2和练习3。

练习2.对照《中国地图册》的“中国政区图”,把“中国疆域图”中的邻国按编码写出国名:陆上接壤的国家:①朝鲜、②俄罗斯、③蒙古、④哈萨克斯坦、⑤吉尔吉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尔、(11)锡金、(12)布丹、(13)缅甸、(14)老挝、(15)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练习3.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13】

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其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对水循环地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有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5、该“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仍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对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用给予适当和关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将出现阶段性的高原期和飞速发展期,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接近于成熟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2、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认识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1、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更能深刻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3、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总要意义,进而由学生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1、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关注我国大江大河利用现状,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篇14】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是将复杂、运动的地理事物进行分解,直观地展现出来,深化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本次模型制作,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分享七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1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感觉烧杯变凉 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 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 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 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 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 混合物成糊状 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 酸 HNO3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mol/L

碱NaOH 50 mL 1 mol/L NaOH 50 mL 1 mol/L 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t3

结论 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2


高一化学怎么学的方法

一、抓主干

研究下高中化学书的目录就会发现,其实化学教材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元素周期表中的5个纵行〔Ⅰ,Ⅳ,Ⅴ,Ⅵ,Ⅶ〕,反应类型,平衡,有机。还是我前面多次提过的那个思想,得对化学到底学了些什么有个大体的概念,才能在现在已经算很较短的时间内有个更快更大的进步。还有前面在讲数学时说的玩数学的方法,也可用在化学上的。

这样的目的,是要抓住主干。只有主干知识过硬才不怕考题有多灵活,这同样在数学和物理中也很重要,再罗嗦下,完全空中楼阁式靠大量练题而产生对各种题做法的认知,试图借以弥补或代替夯实基础的作用,是很难有质的进步的,也很容易出问题。

但并不否定练题的必要和重要作用,练题也是提高应试能里的最重要途径。用一个数学语言来解释,基础和练题都是提高成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二、记零散

我当时是遇到一个零散的知识点就抄下来,有点记点,记忆也讲方法把有颜色的沉淀溶液什么的归纳到一起记,其实说起来真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却只有真的在坚持的人才能看到效果。

三、针对应试

分析试卷考点安排,提炼常考考点。由于各地试卷考点安排和常考考点不同,我就拿四川卷为例,8个选择题,一般考点分别为:化学在前沿科学的应用,实验,离子共存或反应,热化学方程式,周期表与周期率,化学计算,平衡,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

每年的题都是如此安排的〔除地震那年特殊〕。发现了这个就可以在第二轮复习中找到重点了,后面的4个大题也一样相当的有规律。

高一化学的学习对策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这方面还可以参考高一培训材料中的内容。

2、转变观念、钻研大纲和教材、更新教法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大纲和新教材、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高一化学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本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导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的利用它们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可根据化学课堂教特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一化学的考试反思

一、月考战略思想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我月考的目的是以考促学,营造学生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师新课改的贯彻实施,使学生重视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现在就化学月考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二、考后学生情况调查

考试过程由学校统一组织,严格认真地进行。考完后学生情不自禁地跑来给我说:考题太难,学会的化学式和实验又忘了。卷子批改后,分数不理想,学生情绪低落,但经过老师实施心理教育以后,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学习兴趣提高。

三、考卷的侧重点

本次化学试卷侧重于考查学生通过知识点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和方式。其本质是知识点的变形应用。

四、听取学校教研意见

我校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化学科教师重任在身,要把分数提起来,要提高学习兴趣,多做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五、调查学生后的分析及对策

1、化学式和化学计算是学习上的重难点,如果化学式扎不牢,化学计算将难以开展,更影响到第五章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2、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综合性地运用知识来分析某一问题的能力上,要求学生加强学习,探究和应用。找出分析问题的思维切入点,找出运用知识点来解决新问题之间的‘着陆点’、‘桥梁’和‘纽带’。形成新旧知识的重建构造,有机化合,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学科,所见题型太少,要通过练题熟练地掌握一些基础题型,然后再拓展一定层次的综合性和难度的题的训练。

练题可以增长见识,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探究的本领。

4、面对全体学生,实施了思想心理充电。

主题是;面对事实,振作精神,科学探究,继续行动。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若不能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不能提高分数了。

5、展开几种辅导工作:1指导同学们购书,展开课外阅读,相互交流,互相帮助。

带着不懂的化学问题问老师,问同学,学问结合。2理出课外学习计划表,劳逸结合。

六、开发评卷教学的功能

1、评卷教学的功能认识

评卷教学,应是课改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课题。如何开发化学评卷教学领域的思想教育价值,化学智力教育价值,化学美育教育价值。如何在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根据学生的化学语言、文字表达折射出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联系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掌握状况。既给我们老师课改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素材和源泉,教学相长。也为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2、通过评卷教学,实现化学计算的归类整理,复习应用,开发学生智力资源。

采用归类题型评卷教学的方法,逐类旁通。在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计算的基础上,对综合的化学计算题所涉及到的几个公式间联系,每个公式中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加以比较,会灵活应用,综合考虑。只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题来训练,一点就通,一通百通,使学生从练题中发现,头脑灵活。

强化一定量的题型训练,在求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比、质量分数、化合价、化学式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换算公式推导应用,是最先开始的基础化学计算。再经综合性的习题训练。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的理性思维能力。这里必须强调题型的归纳总结,提升知识,抽象认识化学原理规律。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七、如何突破学生学化学式这个难点

1、要在掌握常见常用的化学元素符号的基础上,学习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

要区别元素符号和单质的概念意义上的不同和联系。

2、具体学习1——4章涉及的物质的化学式。

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元素符号和原子个数不好记忆,要帮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

3、在实验中学习化学式。

把实验药品拿到课堂上或在实验室中学化学式。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这种强烈的直接的刺激感官,学生爱不释手,此种方式学生最容易学化学式。有少数学生记忆不准确,再反复观摩学习。

4、通过化合价的学习来指导掌握化学式。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化合物里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子个数与化合价关系密切。

5、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分散——集中——分散学习方式。

不宜一开始就集中学习化学式,学生会失去信心,宜分散到练题讲新课中来学习。每章结束后集中复习、检测。每章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在每章小结时一个一个力争突破学习它。

6、印发1——4章化学式。

分成单质、化合物两大类学习,既可以加深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又可以牢固地把握。采用对化学式的进行抽问、检测、考试,纠正错误,强化知识。反复学习。

八、综述月考认识

月考是检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经验积累,学生科学探究的认知过程。考试和评卷教学为交与学双方提供了因材施教和基础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成功平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的认知过程。提高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服务。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3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以及由此拓展出的离子共存问题。 教学难点

【引入】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如果不同的溶液混合后,这些离子还会依然存在吗?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分组实验1】向盛有5ml 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l/L的NaCl溶液(即下表中的①和②混合),观察现象。

S:蓝色的CuSO4溶液被无色的NaCl溶液稀释。

T:下面我们来分析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变化情况,并填写上表。 (学生每人有一张表格,自己独立完成相关的部分)

T小结:通过分析表一的第一行可以看到,混合前后Cu2+、SO42-、Na+、Cl-四种离子均没有发生变化。

【分组实验2】向盛有5ml 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l/L的BaCl2溶液(即上表中的①和③混合),观察现象。

S:有白色沉淀生成,液体分层后上层为蓝色透明溶液。 T:白色沉淀是什么,上层溶液为什么是蓝色?

S:白色沉淀应该是BaSO4,上层溶液为蓝色说明含有Cu2+。 T:根据你的分析填写上表相关部分。

T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家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互结合,溶液中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 和Cl-依然存在于溶液中。能用实验证明你的结论吗? (学生相互讨论,提出方案。) 主要的方案有:

1. 滴加稀硫酸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Ba2+。(少数学生能够提出) 2. 滴加BaCl2溶液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SO42-。(多数学生提出) 3. 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Cl-。

(教师鼓励学生的实验设计,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溶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

T: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①和③混合后发生了化学本化,溶液中有的离子消失了,有的离子还存在。我们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 反应前 反应后Cu2+ + SO42-

BaSO4↓ + Cu2+ + Cl-

Ba2+ +Cl-

T:上述反应中Cu2+和Cl-反应前后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没有参加反应,那么该反应的本质就是??

【板书】Ba2+ + SO42- == BaSO4 ↓ T:这种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学生练习】分析下列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写出离子方程式。(见表二)

(学生练习,独立完成上表,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投影学生作业,全班交流。)

T:从刚才同学们的练习中,我们发现四个不同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同,离子方程式却相同,这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与OH-结合生成H2O。也说明离子方程式表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化学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T:下面老师演示几个实验,大家仔细观察现象,判断生成了什么产物并完成下表。

【拓展练习】1.写出NaHCO3、NaHSO4的电离方程式。

NaHCO3 == Na+ + HCO3- NaHSO4 == Na+ + H+ +SO42- 2.写出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硫酸铜与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aCO3 + 2H+ == Ca2+ + H2O + CO2 ↑ HCO3- + H+ == H2O + CO2 ↑

Cu2+ + Fe == Cu + Fe2+

【教师点评】1.酸、碱、盐的电离一般只电离出阴离子(包括算是酸根)、阴离子两个部分。NaHSO4的电离属于特殊情况。

2.除了与酸碱盐有关的复分解反应外,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也属于离

子反应。

【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的应用。

利用离子反应鉴定明矾水溶液中的Al3+、SO42-;

利用离子反应把混合物提纯:如粗盐中除去Ca2+、Mg2+、SO42-。

【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略。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4

第二节 离子反应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推进新课〗

老师提问:“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

学生思考、讨论。

〖小结〗

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金属导电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电子,而电解质溶液导电则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

〖板书〗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例题剖析〗

【例题一】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②naoh③h2so4④h2o⑤盐酸溶液 ⑥小苏打 ⑦fe⑧ca(oh)2

〖学生回答〗略

〖教师精讲〗

电解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所以⑦错误;电解质也不是混合物,所以⑤也是错

误的,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小苏打(nahco3)是电解质,因此,最后的正确答案为:①②③④⑥⑧。

〖小结〗我们接触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

〖结论〗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

〖板书〗

2、类型:酸、碱、盐和水

〖推进新课〗

我们还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板书〗

3、电离方程式

〖老师提问〗

请同学写出硫酸、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书写〗

h+2-

2so4=2h+so4

naoh=na++oh-

na2so4=2na++so2-4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p27第一段。

〖学生回答〗

课本介绍了酸的定义,即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讨论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答案〗

碱: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板书〗

4、酸、碱、盐的定义

【布置作业】

p29 1、2、3、6 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类型:酸、碱、盐和水

3、电离方程式

4、酸、碱、盐的定义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 在学习离子反应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具准备】

cuso4溶液、bacl2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过渡〗

有上述知识作基础,下面我们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反应

必定有离子的参加,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就叫做离子反应。离子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板书〗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课堂实验〗

1、5 ml cuso4+5 ml nacl 现象:无明显现象

2、5 ml cuso4+5 ml bacl2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

cuso4+bacl2=cucl2+baso4↓

cuso4和bacl2在溶液中分别发生了电离:

cuso4=cu2++so42-

bacl2=ba2++2cl-

当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混合时,cu2+和cl-之间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ba2+和

2-so4之间则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该反应的实质是:

ba+so4=baso4↓

〖板书〗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推进新课〗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为:写——改——删——查

3 2+2-

〖举例〗ba(oh)2+h2so4—

〖答案〗略

〖板书〗

(1)、书写的步骤:写——改——删——查

〖小结〗

从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中可以得出:我们要对初中学习过的溶解性表熟记。 〖黑板演练〗按10%的葡萄糖溶液,振荡、水浴加热。

有红色沉淀生成。

【多媒体】: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

ch2oh(choh)4cho+2cu(oh)22oh(choh)4cooh + cu2o↓+ 2h2o

[板书]生理氧化:c6h12o6(s)+6o2(g)错误!未找到引用源。6co2(g)+6h2o(l)

【动手探究】:怎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淀粉可以遇碘变蓝色呢?

生:(设计方案,当堂验证)

1.把碘酒滴到土豆片上;

2.把碘酒滴到面包片上;

3.用淀粉水溶液在白纸写字,然后晾干,制成化学密信等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那么,蛋白质有什么特征反应呢?

[演示]取一小块鸡皮,置于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也可以取用鸡蛋白溶液,加入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这个反应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

【链接生活】视频材料:李奶奶上街买毛线,无法区分晴纶线和纯毛线,你能帮助她吗?

【视频】纯毛毛线的灼烧(学生观察后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师:蛋白质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常用来鉴别蛋白质。

【过渡】:刚才认识了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呢?

【板书】: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师: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够发生水解反应。下面先以糖类中的二糖代表物蔗糖为例,观察

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演示】:实验3-6,如图连接实验装置,验证蔗糖的水解反应。

1.取1ml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分钟后取少量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的ph至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备的氢氧化铜,加热3-5分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 取1ml20%的蔗糖溶液,加入少量新制备的氢氧化铜,加热3-5分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多媒体】c12h22o11+h2o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生:淀粉和纤维素等多糖能否水解呢?

师:可以,不过它们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多媒体】:

【多媒体】肥皂工业制法生产流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肥皂就是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也称为皂化反应。 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初中生物上学习的蛋白质消化过程,在酶等作用下,蛋白质最终水解的产

物是什么呢?

生:氨基酸。 师: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我们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可见其重要性。

【例题剖析】

例1、 (20xx·理综)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产生白色泡沫,溶解氧渐渐耗尽。随后,酵母菌繁殖速度迅速下降,糖度加速降低,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当糖浓度下降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鲜啤酒。

根据以上过程,回答下述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

(3)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发酵产物,其余1.5%则是用于________。

(4)请写出由麦芽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葡萄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酒精的反应方程式。

(5)如果酵母菌消耗的糖(设为麦芽糖,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42)有98.5%(质量分数)形成了酒精(相对分子质量为46.0)和其他发酵产物。设有500 t麦芽汁,其中麦芽糖的质量分数为8.00%,发酵后最多能生产酒精浓度3.20%(质量分数)的啤酒多少吨?

师:本题是一道化学和生物联系的理科综合试题,前三问是生物问题,后两问涉及化学知识,如何解决呢?

生:前三问是生物问题,考查了呼吸作用和生殖方式知识。后两问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

和简单计算,容易得到结论。

例2.现有五种有机物:①甲苯 ②乙酸 ③葡萄糖 ④淀粉 ⑤蛋白质。其中除甲苯外其余均为水溶液。可分别用五种试剂加以检验。试将选用的试剂、对应现象的代号和结论填入表格

用心 爱心 专心

课堂小结:由于课时有限,内容较多,设计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

特点,知道他们共同的性质,并能简单地加以鉴别即可。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活动和讨论为主。 布置作业:p76t5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探究实验:如何证明淀粉已开始水解?如何证明淀粉已水解完全?注意检测时溶液酸碱性的调节。

2. 有关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小论文评选和专题演讲。

3. 可放油脂水解的录像,或实验室中制取肥皂的录像;也可以将制取肥皂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课外进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4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5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 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感觉烧杯变凉 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 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 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 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 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 混合物成糊状 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 酸 HNO3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mol/L

碱 NaOH 50 mL 1 mol/L NaOH 50 mL 1 mol/L 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t3

结 论 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6


高中化学首先要学习的是必修一课件,这个课件内容涵盖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将了解到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为深入学习高中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化学与实践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们将会了解到化学对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学习化学的动力和兴趣。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基本单位和组成,以及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学生们将会学习到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们还将学习到原子量、摩尔质量等重要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化学计量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们将学习到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了解摩尔和质量之间的转化关系。还将学习到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化学反应中的限量问题。


第四章:原子结构与电子排布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将学习到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的概念,了解原子中电子排布的规律。同时,学生们还将学习到周期表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离子反应与溶液中的电离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离子反应和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学生们将学习到离子的概念和离子反应的特点,了解酸、碱和盐的基本性质。同时,还将学习到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以及溶液的电离平衡。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生们将学习到氧化和还原的定义,了解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概念。同时,还将学习到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性,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和应用。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学生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化学的起源和应用,还能够掌握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化学计量和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还将学习到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学习,学生们将能够深入理解化学的本质,为高中化学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7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3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中的“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知识是本专题的重点之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的知识,并为下一节“钢铁的腐蚀”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部分知识体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模式,而是从熟悉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事例着手,引发学生对“他们在自然界如何存在?人类如何获取这些物质”的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了解化学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通过“铁三角”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1、了解铁、铜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掌握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3、掌握的Fe2+、Fe3+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铁、铜制品及课堂表述,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在“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的过程中体验实验探究的方法技能。

3、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使实验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精神。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铁、铜的化学性质、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难点: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关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先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然后通过结论总结铁、铜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模拟发现过程,通过推测、设计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Fe2+、Fe3+的区别和转化。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三方面的结论要点,尝试用简洁的图示方法自主构建“铁三角”关系。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五、教学的程序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铁、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金属材料,它们的用途特别广泛(展示图片:江阴长江大桥、火锅、门锁、电线等)你能根据图片说出它们的物理性质吗?学生回答,教师幻灯片投影总结

2、交流与讨论对于铁、铜参加的一些反应,在初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请你写出下列(课本72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若是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你还知道有铁、铜参加的其他反应吗?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比一比哪组既快又正确。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活动

1、活动与探究————Fe2+、Fe3+的性质及互相转化

先告诉学生Fe2+、Fe3+的性质及检验方法,其次介绍Fe2+、Fe3+可以相互转化,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探究实验,最后由学生得出Fe2+、Fe3+转化的条件,尝试构建“铁三角”关系。

告诉大家:Fe2+、Fe3+的检验:

⑴观察法:含Fe2+的溶液颜色为浅绿色;含Fe3+的溶液颜色为黄色色

⑵显色法:Fe3+遇KSCN溶液显血红色;Fe2+遇KSCN溶液不显血红色

【分组实验】现有下列试剂:铁粉、0。1mol·L—1FeCl3溶液、0。1mol·L—1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双氧水)、其它试剂和仪器。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Fe2+和Fe3+之间的转化?

【归纳】能否用简洁的图例表示(归纳)Fe、Fe2+、Fe3+转化的关系?

2、活动与探究————Cu、Cu2+的性质及互相转化

这个实验由老师做,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创新应用

创新应用一:

实验室中配制氯化亚铁溶液,试剂瓶中为何要放一枚光亮的铁钉?

创新应用二: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Fe2+和Cu2+的氧化性强弱。

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课本第78页5、6、7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72873.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