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长方体的体积导学案 教案精选

按照惯例,小学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小学教案该怎么写?《长方体的体积导学案 教案精选》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长方体的体积

学案:

学习任务:

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难点:

怎样把求小正方体的个数的计算方法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内容:

1、观察课本63页“想一想”中的图(上下为一组),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分别用三句话概括这三组图说明了什么?(课前预习)

2、课本63页中“做一做”(小组完成)

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的得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小组合作完成: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

3、汇总、补充、完善长方体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用字母来表示体积公式。(全班交流)

4、独立练习,完成课本64页试一试1题、2题。

本节课知识点:(应知应会,老师把握)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宽、高相等的时候,约长,体积越大。

4、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5、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

教案

课堂中展示交流过程:(三个模块)

1、心中有数,带着问题进课堂!

整理回顾自己的预习作业,记住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准备在交流展示环节提问(1分钟)

2、展示自我,交流汇报同进步!

○1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收获和疑问。

○2展示组展示汇报预习学习情况,别的小组补充完善,提出疑问,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作总结发言。

3、练习运用,独立完成我能行!

独立完成课本第4页练一练的1、2、3题,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全班展示、点评。完成后按照1号检查6号、2号检查5号,3号检查4号的顺序进行组内批改及帮助,各组长督促检查完成情况。(6分钟)

备注

○1举手组员多的组优先发言。

○2发言时各组尽量观点不同,相同观点的可以补充别组不完善的地方。

○3若哪一组所有观点均与别组全部相同,则不用发言。

○4别组发言时,提倡提出有质疑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若对方无法解释或者解释不清,提出质疑的小组加双倍的分。

○5提倡有创意的想法。

○6只要发言的小组均加分,有创意想法的加双倍的分数。

jk251.coM小编推荐

采松果导学案 教案精选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班级一(3)班姓名

课题:采松果(教材22~23页)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学案教案一、自学导航活动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1)观察主题图,自编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2)思考25+4=?的算法。(3)如果用小棒如何计算?结果是()?(4)如果用计数器如何计算?结果是()?(5)那么思考4+25=?(6)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活动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法计算?(2)用小棒如何计算?(3)用计数器如何计算?(4)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活动三:综合(1)我会算25-2=48-7=76-5=45+4=60+9=36-5=67-4=26-4=58-4=69-8=35+3=54+4=62+7=87-6=34+5=(2)说出算法,结果如何?活动四:(1)先计算39=30+()62=65-()90+()=9972+()=7843+()=4862+3=()(2)讲算法活动五:自编数学问题1~2道,尝试自己列式解答,并思考计算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的交换律。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一、预习、质疑,看书数豆子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五,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二、交流展示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五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1.2.3.4.完善导学案2分钟。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导学案 教案精选篇


学案教案一、汉字文化五千年,我学我会我流传(读、标、圈、注、组、查)1、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给每个字组两个词。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解词:生态平衡、不折不扣、异想天开、轻而易举(批注在书上)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扫__()__()二、把握文章有整体,概括准确读流利(认真填写,课堂交流)这篇课文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1、用||把《打扫森林》分成两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的主要内容。(批注在书上)2、在第一题的基础上,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批注在书上)3、认真读《人类的老师》,想想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短文的哪一段概括了主要内容?(批注在书上)三、边学边思贵有疑,品词品句悟含义。1、想一想,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难度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2、认真读《打扫森林》,联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批注在书上)3、读《人类的老师》,说说课文中讲了哪两种动物是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批注在书上)4、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大自然中说说还有哪些是人类的老师(批注在书上)5、读了这两篇短文,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批注在书上)四、学海无涯天地宽,多读多闻要拓展读《百合花开》27、28课五、读罢掩卷心有感,口说笔记写新篇。说说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特性受到的启示或产生的创意。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教学过程:1、自学反馈2、交流质疑3、分组展示4、课后检测课后反思:

梯形的面积导学案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梯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板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计算右面图形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为什么要“除以2”?

3.指出右面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4.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这两方面的基础,

我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梯形面积。大家有信心吗?

二、探索新知:

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操作感知:你能用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拼拼看,并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2.学生操作,互相讨论、交流、汇报,最后教师

总结三种拼法。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方法,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板书)

3.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点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形式。

4.用字母表示公式。

引导学生知道: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s=(a+b)h÷2(板书)

5.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要“除以2”?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堤坝的横截面如右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2.计算下边梯形的面积,与同学交流你的方法。

四、总结全课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怎样用字母怎样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五、作业

1、课内作业:p30第3、4题。

2、优化作业

角形内角导学案 教案精选


三角形内角和(动手实践课)

学习目标:通过用量角器量一量,动手折一折,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培养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操作时出现误差,影响正确结论得出。

操作流程:

1、算一算拿出一副三角板,先相互说出每个角的度数,然后把每个三角板中三个角加起来,发现什么?这个结论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三角形?怎么验证?有那些办法?

2、验一验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按角来分可分为几类?你能借助量角器来算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吗?它们都接近多少度?为什么和上面结论有误差。

3、拼一拼第28页第1题,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课前准备的),用红笔标出三个角,把这三个角撕下来,拼一拼,看是多少度?

4、折一折第28页第2题。

5、想一想第28页第3题,第29页第1、2、3题。

6、议一议第29页实践活动,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五边形?六边形

7、课堂检测

一、填空。

1、在一个三角形中,∠1=38°,∠2=48°,那么∠3=()。

2、在一个三角形中,∠1=38°,∠2=108°,那么∠3=(),是()三角形。

3、在一个三角形中,一个内角是86°,是另一个角的2倍,第三个角是(),这是个()三角形。

4、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是30°,如果是锐角三角形,顶角是(),底角是();如果是钝角三角形,顶角是(),底角是()。

二、判断对错。

1、无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2、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3、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小于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4、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有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5、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得出。不要以为只有科学课要动手实践,数学课中同样要动手实践,学生自己实践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比老师讲10遍管用。

的乘法口诀导学案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

6、7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

(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7页的画面,营造商场情境)

教师:星期天,小红、小明一起去逛商场,瞧,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他们在买台历。

教师:从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知道每本台历6元。

学生2:我想知道买2本台历需要多少元?

教师: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吗?抽生回答并说出计算的过程。生看大屏,提问题目标展示

1.编口诀,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

2.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3.用6,7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引导自学1.8本、9本台历各多少钱?编出6的乘法口诀。2.看6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3.7个、8个星期各有多少天?编出7的乘法口诀。4.看7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学例1,例2。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计算6、7的乘法算式得数,并编出口诀。引导学生发现6、7的口诀的排列规律,并很快记住口诀。用口诀计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1.把口诀填完全。六六()()八五十六七()四十九()四十二七九()六九()2.说出乘法算式的积,并说出计算时用的口诀。6×9=7×6=8×6=9×7=3.完成练习九的1、2、3题。尚美评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6、7的乘法口诀6×6=36六六三十六7×7=49七七四十九…………6×9=54六十四7×9=63七九六十三教学反思

的倍数的特征导学案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学习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比较、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2.使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4.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2、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准备:小棒、计算器、数位表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前面同学们已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能用3、4、5这三个数字来组成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吗?(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组数,教师板书出学生组数的情况:354、534。)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这样组数呢?同样用这三个数字,你们能组成是5的倍数吗?(教师根据学生组数的情况板书出:345、435。)你们是怎样想的呢?(设计意图:这样采用组数的方法,既复习了2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又可为下面学习新的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新知学习(一)设疑引入如果仍用这三个数字,你们能否组成是3的倍数的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教师根据学生组数的情况板书出:543、453。)这两个数是3的倍数吗?(学生通过试除验证,得出这两个数都是3的倍数。)从这两个是3的倍数的数来看,你想到了什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在研究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时,会很自然地想到看个位上的数。这里正是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巧妙地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学生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二)制造认知矛盾刚才同学们是从个位上去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的,那么个位上是3的数,它就一定是3的倍数吗?(我紧接着举出13、23、46、126、49等数让学生试除判断,从而由此引导学生推翻假设。)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这几个数个位上的数字,个位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但它们的结果有的是3的倍数,但有的数却不是3的倍数,那么我们能从个位上找出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吗?(三)设问激趣我们再看看刚才的那3个数字,你们还能利用3、4、5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然后再看看它是不是3的倍数,好吗?(学生再通过3、4、5这三个数字任意组成一个三位数,通过试除发现:所组成的三位数都是3的倍数。)通过刚才的发现,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教学小陷阱,引导学生提出3的倍数的特征的假设,然后推翻假设,引发认知矛盾,并再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的设计不仅有效地避免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且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四)操作中发现规律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活动,要求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完成。1.活动一: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小棒和一张数位表,先请同学们拿出其中的3根小棒,在数位表上摆出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然后再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例如:用3根小棒摆出两位数:个位摆1根,十位摆2根,组成21)请把摆出的数填在下面的表中:

小棒的根数摆出的数3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

学生完成操作并填写表格。问:你摆了哪些数啊?(根据学生回答,填表)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吗?(请在表里画 )追问:用3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不是3的倍数的数来吗?(通过这样的设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有学生认为能摆出一个不是3的倍的数来,就请他自己在下面摆一摆,然后一起验证,再下结论。2.活动二:再请同学们拿出5根小棒,按刚才的方法在数位表上摆出几个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摆出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合作操作并填写表格。)问:用5根小棒摆出的数是3的倍数吗?追问:用5根小棒能摆出一个是3的倍数吗?(学生验证后回答)(设计意图: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来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改变了以往先列举几组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的数字,然后引导学生归纳特征的教法。这样做,不但提高了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性,而且让学生更好地经历了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先让学生用3根小棒摆出3的倍数,学生非常投入地去摆数,结果成功了。再用5根小棒去摆,可就是摆不出3的倍数来,从而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学生的困惑越大,继续研究的欲望就越强,从而为探索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3.活动三: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小棒的根数摆一摆,再按照刚才的摆法把结果填在表格里,并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从摆小棒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合作完成活动,并在小组里交流。)问:你选择的是用几根小棒摆的啊?结果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小棒的根数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如果小棒的根数不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4.活动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3的倍数的一些特点,谁能归纳一下是3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吗?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任意选取小棒数量来进行实验和全班学生的汇报,让学生自主地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进一步丰富前两次活动得出的结论,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从而更好的获得相应的知识。)5.看书质疑(通过活动总结了结论,再让学生看书,来发现问题,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三、达标检测:通过实验,我们现在已经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你能运用这一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吗?1、完成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的第4题。(简单说说理由)2、说一说。(同桌间合作,一问一答,1人随便说一个数让另1人猜该数是否是3的倍数。要求所说的数尽量别超过4位,然后调换角色。)3、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它们各有几种不同的填法?□74□5□4465□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填数方法:(1)先看已知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多少;(2)如果已知数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那么未知数位的□里最小填0,要填的其它数字可依次加上3;如果已知数位上的数字和不是3的倍数,那么未知数位的方格里可先填一个最小的数,使它能与已知数位上的数字的和凑成是3的倍数,要填的其它数字可在此基础上依次加上3。4、玩学号小游戏(上课前已分工好,按顺序一个号码代表一个学生,即学号)同学们刚才的题目完成得很精彩,最后我们再来玩一个小游戏。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学号是多少吧?那我们就来玩一个关于学号的游戏。请听:如果你的学号是2的倍数请你站起来;如果你的学号是5的倍数请你站起来;如果你的学号是3的倍数也请你站起来。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好象站起来2(3)次哦?你为什么要站起来2(3)次呢?请你用一句话说明理由。(重点突出30号、60号)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小结,得出新的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各种趣味性强的练习,既让学生内化了3的倍数的特征,又让学生能从游戏中轻松的获得知识,而且内容一层层深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延伸性。另外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乐趣。)四、学习小结通过这节课,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啊?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将心比心导学案 教案精选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会完成以下题目。

1.我会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画出。

沉重(chénchéng)涌到(tōngyōng)

输液(sūshū)尊重(zūnzhūn)

2、我能读准下面的多音字。

扎针不禁

二、初读课文,找出我所经历的两件事。(同桌相互口述)

三、再读课文,移情体会。分组合作学习。

1、要是你是文中的那位阿姨,你会怎么做?(第4大组完成)

2、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的母亲,你会这样做吗?(第3大组完成)

3、如果对那位护士进行责怪,甚至责骂,将会产生什么后果?(第2大组完成)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你对将心比心这个成语是怎么理解的?(第1大组完成)

四、全班汇报交流。

五、课堂小结。(用文中的话进行归纳)

六、拓展延伸。

1、说一说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将心比心的事。

2、积累有关将心比心的名言。

a.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b.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c.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d.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e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奶奶将心比心

妈妈护士将心比心

人人将心比心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1抄写词语:

道谢温暖沉重扎针抱怨鼓励患者

宽容尊重增加眼神将心比心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和()。

下主题学习汇报母爱导学案 教案精选


主题学习汇报(一)

《母爱》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导学重点:

积累好词佳句。

导学难点:

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课前准备:

主题学习丛书笔记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这节课我们学习《妈妈的爱》、《母亲》、《用生命谱写爱》,来进一步感受母爱。

二、分组学习

要求: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积累好词佳句。

4、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美读、赛读。

三、全班交流

1、指几名读课文。

2、说出由课文所想到的。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母爱。

四、将好词抄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母爱

《妈妈的爱》、《母亲》、《用生命谱写爱》

无私伟大

教学反思:

主题学习汇报(二)

《母爱》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导学重点:

积累一些好词佳句。

导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课前准备:

主题学习丛书笔记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这节课我们学习《老牛》、《鹿妈妈的故事》、《幸福的感觉》,来进一步感受母爱。

二、分组学习

要求: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积累好词佳句。

4、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美读、赛读。

三、全班交流

1、指几名读课文。

2、说出由课文所想到的。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母爱。

四、将好词抄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母爱

《老牛》、《鹿妈妈的故事》、《幸福的感觉》

教学反思: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746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