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反思

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反思(汇集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计算工具的认识数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运动。

2、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3、知道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4、学会判断我们身边的物体是否在运动,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5、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

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

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并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

【教学难点】

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并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运动的物体图片、课本插图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各种各样的运动

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

风儿起了,

穿过柳林,

枝条轻轻摇曳。

鸟儿飞了,

掠过湖面,

水面泛起涟漪。

船儿起锚,

驶离港湾,

留下片片浪花。

2、学生自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描写了哪些物体?它们都在干什么?

这首小诗描写了风儿、鸟儿和船儿三个物体。风儿穿过柳林,鸟儿掠过湖面,小船驶离港湾。

3、教师引导:这三个物体都在运动,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运动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运动的物体。

4、教师出示课本14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预设:

我们刚才列举的物体都是在运动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体的运动。

活动二:判断物体的运动

1、出示课本15页的两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对比这两幅图,看一看这两幅图中的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你又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

汽车是在运动的,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草地的一边行驶到了草地的另一边。

骑自行车的人是运动的,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天空中的老鹰是运动的,它从一棵树的上空飞到了另一棵树的上空。

河里的鸭子是运动的,它从湖的中央游到了湖的边上。

路上的玩具小车是运动的,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2、刚刚我们分析了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请大家想一想,这些运动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3、教师小结: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上面两幅图中的汽车、骑自行车的人、天空中的老鹰、河里的鸭子、小路上的玩具小车等物体,他们的位置相对于这块草地上的两位小学生来说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说他们是在运动的。

活动三:情境题

1、出示课本16页上面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想一想怎么判断电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运动了没有?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预设:

电梯上的人相对于电梯旁边的物品来说,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电梯上的人是在运动的。

这个小女孩是在上电梯,另外两个人是在下电梯,另外两个人相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判断电梯上的'两个人是运动的。

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相对于路边的小树、电线杆等物体来讲,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乘客是运动的。

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坐在座位上,乘客相对于另外的乘客来说,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说,乘客又不是运动的。

2、特别说明:在这里判断物体是否是运动的,学生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我们都要给予肯定。

活动四:运动物体的位置

1、出示课本16页中间的地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能描述图中的小汽车相对于乘客的位置吗?

2、全班交流:小汽车的位置是在乘客的哪个方向?

东北方向。

小汽车的位置距离乘客还有多远?

0.2公里。

小汽车开到乘客的位置,还需要多长时间?

两分钟。

3、请一位同学具体的说一说小汽车相对于乘客的位置。

预设:

小汽车正在这位乘客的东北方向,曲线距离0、2公里的地方,大约2分钟之后到达乘客的位置。

4、教师引导:我们在描述一个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时,要准确地说清楚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5、出示课本16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进一步体会怎样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出示课本15页下面这幅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这辆汽车相对于两位小朋友的位置。

活动五: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1、教师引导:我们发现,平时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却是静止的,不过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发现物体都是运动的。那么,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呢?我们的地球在转动时,房子和树运动了吗?

2、全班交流,预设:

地球在转动时,房子与树相对于月球来说就是运动的。

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活动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我们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板书设计】

5、运动与位置

各种各样的运动

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寻找参照物

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反思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时期人类发明的计算工具,认识算盘和计算器,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难点: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出示教材第23页图片,指名学生介绍这几种计算工具。

1、算盘。

教师指出:算盘是我国一千多年前发明的,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1)你见过算盘吗?说说算盘上都有些什么。

算盘上1颗上珠表示5,1颗下珠表示1。

(2)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运用算盘计算要根据珠算的'口诀,正确地拨珠;运用算盘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等等。

2、计算器。

(1)现在人们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

(2)拿出自己的计算器,结合教材第25页图示,了解各个键的名称及使用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器上依次找到相应的键,并介绍这些键的功能。

(3)运用计算器计算要按题目的计算顺序来按键计算。

3、阅读教材第27页上的有关资料,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教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

386+179= 825—138=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一试CE键有什么作用。

(3)自己试一试。

26x39= 312÷8=

(4)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1)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x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x2);2,7(9x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x5= 9999x7= 9999x9=

(4)9999x6和9999x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5)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题。

用计算器算出左边三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右边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四”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教材“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3、教材“练习四”第4题。

(1)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个算式的得数。

(2)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规律,并分小组进行汇报。

(3)根据找到的规律,直接填写后面算式的得数。

4、教材“练习四”第2题。

小组同学互相出题,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你认为计算器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反思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分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通过对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三角形主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多边形的内外角和。本章节是后两章的基础,了解了相关的知识,教学时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开展好数学活动。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三章 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四章 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第十五章 分式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性质、能用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重视和分数类比,加强分式、分式方程与实际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反思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等。

其中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16人,女生较多的特点使得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比较高,对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经适应,也深深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的现象经常发生,随意讲话,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课后作业喜欢拖拉,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上好课的同时,还要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创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扩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6、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7、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五、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 ,实验教材的编者为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59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反思 篇5

一、班级情况。

四(3)班有45名学生,该班的学生整体来看思维活跃,优生面广,但是有几个同学的思维习惯很差,家长包办代替较多,养成不爱动脑的习惯。新转来1名同学,从第一周的情况来看,上课好动,要搞小动作。

四(4)班有49名学生。该班的学生相对比较朴实,比较听老师的话,但整体思维不活跃,有个别的学生基础较差,比较调皮。从整体来看,中等生和差生较多,优生较少。

两个班的情况虽不尽相同。但孩子们在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活后,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在不断的进步,本期还要继续做好中等生的转化工作。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

数与代数: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三单元《乘法》第5单元除法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空间图形:第二单元线与角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6单元方向与位置

统计与概率:第8单元统计

三、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5、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8、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9、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10、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1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3、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4、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5、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6、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7、通过具体的情境,体会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8、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三)统计与概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2、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

3、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四、教学重点

1、大数的读写。

2、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画角。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4、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5、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6、学会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7、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8、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或单式折线统计图。

五、教学难点

1、数位中含有0的读写。直线、射线概念的理解

2、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3、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4、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5、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六、主要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册教学中本人要注重: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加强估算,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

4、在课堂上利用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时效性。

5、后进生辅导做法、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6、同时注意中等生的提优工作;针对优生在课堂吃不饱的现象,鼓励每天思考两道奥数题,为竞赛做好准备。

7、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虚心向同组及全校的教师学习,听课20节,上组内研究课1节。

七、教学进度表

(略)

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进一步感受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

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

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

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

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⑤联系实际激发情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

2、出示1997-2000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

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渗透环保意识)

四、拓展应用

1、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2、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五、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反思 篇7

【教材分析】

《运动与位置》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使用方向、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本课带领学生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到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初步建立世间万物都在运动的意识。

本课是认识物体运动的第一课,主要是认识运动和位置之间的关系:一是可以用距离另一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来判断该物体是否处于运动当中,二是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教材呈现的四组图片,交流各种各样的运动,这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归纳,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都可以运动,自然物在运动,人造物也可以在运动。第二个活动区别图片中哪些物体在运动,然后归纳出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给出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准。第三个活动则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认识到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人们对于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状态的描述也就不一样,通过网约车的生活实践,认识到如何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最后一个活动是拓展活动,交流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初步建立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位置这一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使用方向、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同时四年级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用位置的变化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但关注的比较多的是孤立情境下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同一物体相对于自身而言各部分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而很少将运动置于两个物体的相互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上进行判别,也不能很好的区分运动的形式,片面认识电梯上的人或是列车上的乘客是静止的,地球上的房屋与树木是静止的。因此需要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既保持了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同时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学习的方法。因此本节课中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通过活动的引导,四年级学生可以习得,并应用该方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知道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3、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科学探究:

1、能描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运动。

2、能依据不同的参照物体判断某一物体是否运动。

科学态度:

1、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2、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的实例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奥秘。

【教学重点】

能够借助某一参照物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教学难点】

认识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长直尺或木棍之类的器材。

学生材料:科学教科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运动

1、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你能说说哪些物体在运动吗?

2、学生回答。

3、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至14页,认一认教材中的例子,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为什么说他们在运动。

4、同桌学生交流。

5、师:我们先看第一组图,谁来说说看,为什么说他们在运动。

6、学生回答(依次交流四组图片,突出运动和位置这两个词)

7、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动物(人)的运动,植物生长,交通工具的运动,以及一些没有生命的物体的运动等等。我们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就是要看什么?

8、学生回答

9、师:是的,看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是来研究“运动与位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各种各样的运动,调动学生头脑中关于对物体运动的已有认知。并通过交流“为什么在运动”,调动学生的前概念——位置,从而引导进一步研究运动与位置的关系。]

二、了解“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方法

1、师: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片,你能判断图片里哪些物体运动了吗?

2、学生回答

3、师:那老师再给你一幅图,你可以判断出哪些物体在运动吗?说说你的理由。

4、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5、师:刚刚同学们找出了一些在运动的`物体,请你用这样的格式说一说:

因为________相对于_______的位置发生变化,_______在运动。

谁先试一试?

6、学生回答(教师可指导,一定让学生独立、完整地说出来)

7、师:其他同学也会了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每人说3个,不要雷同。

8、同桌交流。

9、随机抽取几位学生按照格式说一说。

10、同学们已经找到了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你能帮老师完成这张思维图吗?

11、师生交流(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同时用固定格式来说一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判断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

三、选择不同物体作为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一)行驶汽车上的乘客是否在运动?

1、师:大家都学会判断某个物体是否在运动了吗?

2、学生回答

3、师:那考考你们,(出示图片)这是一辆在行驶的校车,车上的乘客在运动吗?

4、学生回答。(引导用固定格式回答)

(________相对于_______的位置发生变化,_______在运动。)

5、师:可乘客小明却说,小红就在我前面的座位上,她没有运动啊!有同学能解释一下吗?

6、学生回答。

7、师生交流。

可事先准备两根木棍或米尺之类的器材,再请两位学生,分别手握前端和后端,模拟乘车情况,在教室内缓慢“行驶”,引导学生观察两位“乘客”之间的位置。

导用学生用下面的格式说一说

(________相对于_______的位置没有变化,_______是静止的。)

8、师:谁能举个相似的例子?

9、学生回答。(司机相对于小红的位置没有变化,司机是静止的。)

10、师:当我们参照不同的物体来判断某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11、学生回答。

12、师:在行驶的汽车里,当我们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时,乘客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当对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判断结论,不一样但又都貌似合理时,矛盾产生了。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同时初步意识到选择的参照物体不相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二)乘电梯的人是否在运动?

1、师:在其它地方也是这样吗?我们到商场里转一转。(出示图片)怎么判断乘电梯的人是否在运动?

2、学生思考。

3、师:不少同学有了想法,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内说一说。友情提醒:

(1)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尽可能多说;

(2)能对其他人的说法作出相应地评价。

4、学生小组交流。

5、学生汇报、学生互评、师生交流。

6、师:这次大家有什么发现?

7、学生回答。

8、师:确实像同学们发现的那样,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更换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和描述,从而熟练掌握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并进一步认识到选择的参照物体不相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三)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1、师:逛完商场,准备回家了,看看约好的网约车到哪儿了。(出示图片)相对于乘客,网约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学生回答。

3、你能描述图中这一时刻,小汽车相对于乘客的位置吗?

4、学生回答

5、师:小汽车在乘客的东北方向,距离乘客0.2公里两分钟的车程,目前正由玄武门由北向南驶来。

6、师:因此,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网约车的生活实践,认识到如何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四、认识到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1、师:坐上网约车,汽车广播里提出一个问题:地球上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2、师生交流。

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也就不同。静止只是一个物体对于它周围的另一个参照物保持位置不变,所以也只能是相对静止。

3、师:地球转动时,房子与树动了吗?

4、学生回答。

5、小结:相对地球而言,地球表面的许多物体例如房子和大树,相对地球的位置不变,他们是相对静止的。但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一直在改变,地球上的一切又是运动的。

6、师:现在同学们明白怎么用位置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了吗?

7、学生回答。

8、师:恭喜大家有所收获,下课。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进一步理解运动与位置的关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运动与位置》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使用方向、 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本课带领学生认识运动和位置之间的关系:

1、可以用距离另一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来判断该物体是否处于运动当中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本课教学中的重点是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原有概念,建立起“参照物”和“一切都子运动中”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对位置的变化有着一定的理解,但是很难理解参照物的作用和“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需反复强调并通过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进而加深体会参照物的重要作用,学会用规范科学的语言表述物体的运动与否创设情境,拉近学生距离,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在情境中发现描述位置包括距离和方向两个方面,同时借助描述自己和周围某个同学的位置来巩固新知。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9888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