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记: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6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抓住小鸟的动作“跌”,体会当时情况危急,速度快。“血从树隙落到地上”的“落”字,体会到小鸟的伤势很重。我又让学生抓住老鸟的动作“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我让学生反复读,从中体会到亲情的伟大。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只小鸟后来怎样了?孩子们的心情怎样?他们会怎样想呢?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喜爱。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认识8个生字,用积累的方法理解词语。初步体会“觅、倾、弹、跌”四个生字的写法。
(3)体会动词的作用,并初步学习在场面描写中使用动词。
(4)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亲情的伟大,懂得爱护鸟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词语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会读课文抓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动词的用法并学习运用。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悟。
(1)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新课《一只小鸟》(板书课题)
看老师手里的这幅图,你想说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其实鸟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经历,它也需要爱,需要亲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冰心奶奶就为我们写出了一只经历不寻常的小鸟。
(听课文录音)
(3)提问:你听了录音,知道了什么?(谈收获)
想深入研究课文吗?请在小组里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学习字词,了解动词用法。
(1)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这些字词你是否认识了?
(丰满、啁啾、翎毛、倾听、弹子)
(树隙、仰望、景致、柔美、鸟巢)
(2)这些词中你理解了哪个?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
(3)老师在黑板上抄了两个句子,请你按要求读一读:
(出示小黑板)
要求:认真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你能换个说法吗?
(1)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
(2)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了下去。
(3)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
讲解:动词在我们的作文中的作用也很大,它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看下面一段话,是什么场面的描写?能用上什么动词?
大家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只见她()紧拳头,()紧牙关,猛()一脚:“进球了!”大家欢呼起来。
三、同学们对动词的理解很到位,我们来研究下面几个字的写法(觅、倾、跌、弹)要点:重点笔画在哪?什么结构?注意什么?跟写一个,自己再写一个,同桌评价。
四、扫清了字词障碍,再读课文,你会有更新的发现。
(1)课文写了发生在一只小鸟身上的一件事,这件事除了鸟还和谁有关?(一群孩子)孩子们一开始对小鸟有怎样的感情?为什么?
试读:一、二自然段(个别读、自读)
(2)由于喜欢爱它们产生了什么想法?你怎样评价这些孩子的作法?(齐读三、四自然段,感悟)
(3)两只老鸟会是谁?它会是怎样的心情?读出怎样的语气?
(个别读、同桌读五、六自然段)
(4)这件事最后有了怎样的结果?(齐读七、八自然段)
五、谈话拓展:课文我们有了初步的了解,你怎样看鸟和人类之间的这种关系?怎样评价这群孩子?
六、总结归纳:请大家概括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课文讲了一只——的小鸟,每天——孩子们因为喜欢用弹子——,两只老鸟——。批评了——赞扬了——。
板书设计:
一只小鸟
喜爱射伤
孩子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认识身份证
孩子们,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那么你的爸爸妈妈每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明,那就是身份证。你知道身份证上有哪些知识吗?
(二)活动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每个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妈妈时,都表现得非常自豪,可见你们是非常爱妈妈的。爱妈妈就要付诸行动,老师让你们回家帮妈妈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你们做了吗?在干这些活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把你们各自的活动记录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一说是如何安排这些工作的,怎样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小组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三)活动三:做实验
这是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的小实验。
1.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漏掉一杯水用几分?一时漏掉几杯水?
2.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几分(用整分计算)。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在盛满水的纸杯底部用大头针扎一个小孔,把纸杯漏水的部分正对着瓶口,把纸杯坐在瓶子上,并开始记时。注意观察纸杯里的水滴完所用的时间。
在进行“纸杯滴水”实验的同时进行下面的内容。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几杯水?”,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一个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过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具体天数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数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数也不同,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同。)
我们每个人一年需要这么大的饮水量,可见水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出示
3.反馈“纸杯滴水”实验所用的时间。
4.让学生独立推算出1时、8时、1天漏掉多少杯水。学生交流推算的结果及方法。如果坏了的水龙头和这个水杯漏水的速度相同,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有什么想法?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今后你将怎样去做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年、月、日
2、认识平年和闰年
3、认识24时记时法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要学习年、月、日;认识星期;认识24时记时法。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有很多经验,所以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了“说一说”,意图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
24时记时法是国际上通用的记时法,它与12时记时法有对应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用24时记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更方便。
看日历教学目标
1、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2、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子。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看日历,让学生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教学时,要充分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练一练,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猜生日教学目标
能结合具体活动,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猜生日是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教学时要充分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说一说、猜一猜、填一填,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淘气、笑笑和另外一个小朋友正在为智慧老人过生日,这一天是10月12日,星期日。淘气说: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笑笑说: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三天;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刚过完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问题是:他们每个人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设计这样情境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应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学会推算日期。
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知道:智慧老人的生日是10月12日,星期日;因为10月是大月,有31日,所以淘气的生日是11月12日;笑笑的生日是12月29日;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生日是9月30日。
教学时,可以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每个学生间接地说一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说一说是怎样猜的。活动时可以分成多个小组同时进行,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数感和提高推理能力。
一天的时间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
2、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了看电视节目预告、邮箱取信时间、阅览室开放时间、儿童作息时间表等情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24时记时法及其应用价值。教学时,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如一些公共场合,一般都要用到24时记时法,使学生认识到24时记时法简捷明了,从而激起学生学习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互换的兴趣。
首先提出问题:一天有几时?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比如:早上6时起床,12时午休,晚上6时看电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这期间时针正好走1圈,经过了12时。结合生活经验学生能够体验到白天大约12时,夜间大约12时。如果从夜里0时算起,时针走1圈,经过12时;再走1圈,又经过12时,一共经过24时。
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1课时:确定位置(一)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点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一、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2、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3、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3)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5、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
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6、巩固练习
1)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把地图填写完整
6、游戏:寻找秘密点。游戏激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采用采访的形式
2)学生完成座次表
3)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a:学生口答
b:学生上讲台展示作品,并说出理由
c:学生尝试完成
d: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e: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种表示方法,并能正确的找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数对表示法。
第2课时:确定位置(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重点难点:
1、能掌握看图确定的方位。
2、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能正确测量方位。
教学准备:
小方向盘纸、小猴纸片、小鹿纸片、小熊猫纸片
教学过程:1)学生看图,收取有用信息。
2)学生用工具测量它们的方向。
3)把学生获取的信息综合起来。
2、出示情境图:
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象馆、熊猫馆和鹿苑在猴山的位置。
3、完成“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1)师生按要求共同演示。
2)同桌互相摆、说。3)全班交流。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5、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1)同桌互相讨论。
2)意见反馈,相互补充。
学生动手测量
小组交流讨
学生自己演示,逐步体验。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确定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仅靠单一的方向和距离是不够的,只有当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从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
使学生体会两物体的方向是相对的。
理解到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6、课堂小结。
7、作业布置:练一练的第二题。学生思考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神奇的计算器。
2、教师:我们的计算工具是如此的神奇,你知道它们神奇在哪里吗?
二、引导探索
1、认识一些功能键。
(1)由学生来说明。
教师:我们现在用的计算工具最普遍的是普通计算器,你会用吗?老师请个小老师来向大家讲解下如何用计算器好吗?
课件出示:例如68+201,20÷4,56×12×13。
让一个小老师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解如何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闭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
数键的使用。如按12。显示屏就显示“12”。
④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3、尝试练习。
(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课件出示:
菜单酒:14元凉拌豆腐:3元
肉丝:5元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甜点:8元
青菜:3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4、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师:现在同学们都会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了,那现在你们想跟老师一起利用玩下数字游戏吗?
学生:想啊。
教师:好,在我们玩之前先听老师介绍一个小知识啊。
课件出示: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记数法,就是满2进1.它使用的数字只有0和1.0代表0,1仍代表1,满2就向左边相邻数位进1.因此,二进中“1+1=10”。
(1)课件出示
用1,2,3,4,5这5个数字,任意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用计数器求出它们的积,积大者获胜.例如:三位数是342,两位数是51积是17442。
在这个游戏中由四个同学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他们讨论后由一个代表来汇报结果。然后下一个汇报的结果要比上一个的大。
(2)教师:在这个游戏中你们玩得开心吗?还想不想继续玩啊?
课件出示:用计算器算出下列各式999×99999×999999×9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反馈计算结果。
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啊?那么你能直接说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
课件出示: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三、课后小结
课件出示:你能谈下你学完这节课的感受和体会吗?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