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写一份小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第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教学重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2、看了课题,能回忆回忆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呢?3、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液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4、说说这些已经学过的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教师板书)板书:长度单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液体体积单位1升=1000毫升5、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6、提炼猜想,为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学生出现的猜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接触过的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出示自学纲要: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2、学具提供:①教师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2个,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使用。②挂图,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设计意图]一个环节教学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2、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3、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4、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5、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6、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7、完成书上31页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填表,让学生联系填表的过程再一次说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想办法探索并进行验证,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比较,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合作,最终有了自己的发现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关系,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三)完成书上30页练一练1、让学生先想一想:审题时先注意什么?试着说说要解决这些题目的过程和算理。2、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适当总结把相关体积单位进行换算的基本思考方法。要提醒学生运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的方法计算一个数乘或除以1000的得数。3、小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1、完成31页第2题让学生先审题,观察这一组题目有什么特点?在解决的过程中要突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都要乘相应的进率。2、完成31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一题。说说自己的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方法,形成技能。3、完成31页第4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回顾升与毫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升、毫升与本单元所学的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关系。四、全课总结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疑问,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出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让数学能最大限度地影响着、激励着一部分学生。五、布置课堂作业(略)

Jk251.coM编辑推荐

圆锥的体积 教案精选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锥的体积。

2、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预案: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1、提问: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公式)追问:为什么要乘1/3?

2、填空: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3、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2分米。

(2)底面积0.4平方分米,高45厘米。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是1米,高0.6米。这个沙堆的体积约是多少立方米?

(1)出示题目后,学生解答。(一人板演)

(2)解答后交流自己的思路。

2、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状的谷堆,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是8分米。这个谷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立方分米的稻谷约重200千克,那么这个谷堆的稻谷约重多少千克?

3、张师傅要把一根圆柱形木料(如图)削成一个圆锥。

(1)削成的圆锥的体积最大是多少立方分米?

(2)最少削掉多少木料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圆锥?

4、如图,是一个草垛,请计算这草垛的体积

(1)让学生看图后发现这个草垛是由一个圆柱和圆锥组成的。

(2)这个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是相等的。

(3)请学生解答后交流。

三、应用与拓展

1、第32页上第10题,将带来的圆锥物体进行测量并计算,交流测量方法合计算方法。

2、思考题:读题后分析理解。

四、独立作业:第32页上的第6、7、8、9题,如有时间当堂组织校对交流。

领学生进家范例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小诗。它清新、自然、朴实,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设温馨情景、引学生入文

在这节课上,由多媒体展示出:蓝天白云、泥土种子、森林小鸟、小河鱼儿等多幅画面,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的亲密关系。我打开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让学生听着录音机里传出的拟扬顿挫、轻柔和谐的解说,再让学生经过思考走进自然美的意境之中。随之,我轻轻朗诵课文:“蓝天/是白云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再让学生跟读一遍,声音好美、好美,仿佛是领学生走进了诗文中的“家”里。此时,题目《家》正在电脑的画面上徐徐升起,同学们激qing涌动,朗诵的声音此起彼伏,声声动情。

二、用提问寻思、用细读品味

在学生轻声朗读之后,我随机又展示了蓝天白云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把蓝天比作白云的家呢?”学生这时展开想象,有的回答:“白云只有在蓝天里才会有温馨的感觉”。有的说:“白云只有在蓝天才自由、快乐。”……说得多好。“谁能读出感觉来?”这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同样的方法,我又让学生想像森林和小鸟、小河和鱼儿、泥土和种子的亲密感觉。这些想象和描述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读时感情充溢。在理解内容、品位文字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继续诵读课文,去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把体验到的情感移植到文本之中,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优美的声音把体会感悟出来。

三、让角色转换,再体验温馨

当学生还沉浸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之中时,我逐次在身上贴上蓝天、森林、小河、泥土的图片,向一个个学生招手。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角色转换,变成了一朵朵白云,一只只小鸟、一条条鱼儿、一粒粒种子,与之相对应的亲切温馨、和谐的关系展现出来。在我的身边飘浮、玩耍、游动、静伏。文本不再只是一种文字,而是有形、有声的体验,学生也变成了有感情的文本角色。此时,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已浑然不觉地经历了两个层次的体验:接触文本,在字里行间中的体验;超越文本,在文本创设的意境中去体验。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到此,课文已经基本讲完,但是我并没有打住,又展示出了另一幅画面。我说:“自然界里有它们的家,那我们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呢?”学生齐声诵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此时我打开课件中的一首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儿真鲜艳……”。

在这节课上,我用一颗未泯的童心引领学生与文本解除对话,在诵读、表演、对话中去体验、感悟语言带给我们的温馨。在这种体验中,学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一堂精心准备的语文课到此结束了。

这节课带给我的不但是快乐、感动,而且是审美的情趣。让我感到教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滋有味的。这首小诗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保持语调欢快、流畅和幸福、愉快的感觉。

教学时让学生体验、感悟诗中的意味,发自内心对祖国的抚育的喜爱之情。

圆柱的体积⑵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p33,例5练一练,练习七4-9【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计算圆柱体容器的容积。【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方法,正确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2、计算下列各圆柱的体积。①底面积6平方厘米,高4厘米。②底面半径10厘米,高20厘米。③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分米。④底面周长6.28米,高2米。二、新课。1、揭示课题,圆柱体的容积。①说明圆柱体容积的意义。②用什么方法计算圆柱体的容积呢?(用计算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来计算圆柱的容积,应测量圆柱容器里面的有关部位的长度)2、教学例5。⑴出示例5,指名读题。⑵讨论:①题目里要我们计算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②题目里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是否符合容积的要求?⑶学生试做,阅读课本。⑷集体评讲。①列式是否正确。②书写是否规范。③单位名称是否统一。④取近似值是否符合要求?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90平方厘米,底面积是15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多少?3、一个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为1米的圆木。①如果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割开成两个同样的半圆柱,表面积增加()平方厘米。②如果把它截成三个小圆柱体,表面积增加()平方厘米。③如果把它的底面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沿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平方厘米。四、总结、质疑。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五、作业:练习七5、6、9。

测量物体的体积 优秀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运用等积变换的方法,以及联系某种物质的比重,通过测量相应物体的质量,计算其体积的方法,来测量和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测量的步骤,注意测量过程中的细节。体会测量中发现的规律的实质含义。

教学准备:

(1)圆柱体的玻璃容器1个,土豆1个,大小不同的铁块3块,天平1架。

(2)学生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30厘米的圆柱体,圆柱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2、将3个不规则的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柱体,那么这3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一共有多少立方厘米?

二、动手测量

(一)测量土豆的体积

1、提问:怎样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

2、组织交流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

(1)准备好相应器材。

(2)测量圆柱体容器底面直径,计算底面积。

(3)在圆柱体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量出水的高度。

(4)把土豆完全浸入容器中的水里,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

(5)计算水的体积。

3、按要求测量土豆体积。

小组合作完成。

4、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三、测量铁块的体积

1、先让学生用测量土豆的方法测量前两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

2、在天平上称出它们的质量。

3、引导学生把数据填在书上第37页上的表格中,并计算出比值。

四、应用知识,求出第三块铁块的体积。

1、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交流:用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根据上面2块铁块的体积与质量的体积比,你能计算出第3块铁块的体积吗?

你是怎样想的?

五、介绍“你知道吗”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导学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8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

五、布置作业:在家里找几种物品说一说它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乘法分配率 优秀教案推荐


乘法分配率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率;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联想、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星期天,王老师去了趟书店,发现有很多好书。如:

a《智慧背囊》b《百科知识》c《哈利﹒波特》

每套60元每套108元每套42元

1、请你任意选择你喜欢的2种书,分别买2套,一共要付多少钱?

2、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3、汇报交流,并板书如下:

(60+108)×2336元60×2+108×2

(60+42)×2204元60×2+42×2

(108+42)×2300元108×2+42×2

二、探究新知

1、每题中2种方法的结果相等,两个算式间可以画上什么符号?

2、观察每组算式,前后比较,它们有什么联系?

观察3组算式,上下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左、右两个式子间的关系吗?

4、是否所有像这种有联系的算式,都符合这种规律呢?你可以想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举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等式)

5、从以上这么多的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归纳规律

(2)叙述规律

(3)用字母表示

6、揭题:乘法分配率

7、练习:

(1)课本89页练一练1、2,填写在书上。

(2)根据乘法分配率填写算式。

15×26+15×14=________

(37+18)×23=________

42×(30+6)=________

(□+△)×☆=________

□×〇+△×□=________

三、拓展知识

如果我买以上的三种书,分别买2套,一共要付多少钱?

1、书店还有每套58元的《四大名著》。这4种书,我分别买3套,一共要付多少钱?

(1)以上2题用不同的方法列式。

(2)看了以上2组算式,结合刚才学到的乘法分配率,你有什么想法?

(3)说明:乘法分配率同样适用于3个数的和与1个数相乘。

3、2套《百科知识》比2套《哈利﹒波特》贵多少元?

3套《四大名著》比3套《智慧背囊》便宜多少元?

(1)以上2题用不同的方法列式。

(2)看了这2组算式,结合刚才学到的乘法分配率,你又有什么想法?

(3)说明:乘法分配率同样适用于2个数的差与1个数相乘。

4、联想:乘法分配率还适用于哪些情况?

四、综合练习

根据乘法分配率填空。

53×49+53×1=〇(〇)

53×49+53=×(+)

26×15+43×15+31×15=〇(〇〇)

64×(12+55+38)=〇〇〇〇〇

47×11–47=×(–)

a×(b–c)=〇〇〇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圆锥的体积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37—38页例1。【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圆锥,并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高的方法。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圆锥特征,体积计算公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并导入新课。1、说说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p37教材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板书课题),指出本书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二、新授。1、认识圆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2、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联系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⑴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⑵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3、探讨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和圆锥体积的转化。4、实际操作。⑴根据讨论情况,测量圆锥的高。⑵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4、小结。要求圆锥体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6、教学例1。⑴尝试练习。⑵规范格式,强调公式中的—不能遗漏。三、巩固练习。p40页1—5。四、课堂作业。p38页练一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39页例2。【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应用这个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空。⑴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倍。⑵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比圆柱体积小——。2、指名板演,其余座练。⑴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8厘米,高是15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⑵已知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3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二、新授。1、揭题。2、教学例2。⑴出示例2,自由读题。⑵讨论,回答。①这道题目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②怎样求沙堆体积?③学生试做,指名板演。④评讲板演,小结解题注意点。⑤阅读课本。三、巩固练习。1、p39页练一练。2、填空。⑴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6米,它的体积是()。⑵一个圆锥的体积是84立方分米,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这个圆锥的高是()。⑶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一定是96立方厘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圆柱比圆锥的体积大()。⑷一个圆柱形木块的体积是180立方厘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要削去()立方厘米木块。四、总结。说说本课学习收获。五、作业。练习八8、10。

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梳理立体图形的知识,能熟练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一、揭示目标阶段

1、实验引出体积概念

将不规则铁块用绳子系着放入盛满水的圆柱水槽中,水溢出水槽进入长方体水槽。

师:谁能用数学知识解释水中现象?

揭示体积概念。

2、明确复习内容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在黑板上:(四种立体形图)然后揭示课题:立体图形的体积

3、出示学习目标

(1).学生交流讨论目标。看了这个课题,你认为应复习哪些内容?

(2).教师归纳总结后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

a.理解并掌握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形成知识体系。

b.能正确、灵活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c.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再现知识阶段

1.围绕目标自主复习:以四人一小组自主复习。

1)独立完成课本p127表格(体积公式)

2)回忆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复习情况:

师:我们是怎么得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

生:长宽高各可以摆几个小立方体,算出共有几个小立方体就用长,宽高的乘积。

师:圆柱的体积又是怎么得出的呢?

生:可以通过切拼把圆柱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体。

师:圆锥的体积公式呢?

生:做实验发现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1÷3

小结:从刚才你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一些新的知识可以转化成旧知识解决。

三、疏理沟通阶段

1.小组讨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有没有一个大家公用的公式?

2.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1).讨论后归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具有统一的求体积公式v=sh

(2).形成网络: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

四、深化提高阶段

1.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正方体棱长和是60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学校沙坑长5米,宽3米,深0.5米,每立方米沙重1400千克,填满这个沙坑需要多少千克?

3)一个圆柱体的容积是42.39立方米,底面积是7.065平方米,求这个圆柱的高。

4)图:一个长6厘米的圆锥和圆柱,底面半径是4,求他们组合的体积

2、列式计算

图:一个长宽高分别为20、15、2的游泳池。

问:泳池的站地面积是多少?

要挖掉多少沙?

若每立方米沙重1400千克,需要载重1.5吨的卡车几辆?

若在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砖,要贴多少面积?

如果注满1.5米深的水,需要多少立方米的水?

3、走进学习

如果想知道刚才实验中铁块的体积,你准备怎么做?

a.学生演示测出溢出的水在长方体水槽中的高度及长方体的长和宽。

b.学生将铁块拉出水面后,测量圆柱水槽槽囗到水面距离及圆柱的底面直径。

c.集体计算,然后比较计算结果。

4、实践活动:

每个小组带1千克大米,想:怎么计算1千克大米的体积

生:堆成圆锥或长方体

生:放在铅笔盒内

小组合作选择方法测出体积

交流汇报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5-26页。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发问题1.师:同学们,非常高兴今天又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趣的数学问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能说说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谁能用手势分别比划一下1cm3、1dm2、1m3的物体大约有多大?2.师:老师手上的这个小正方体棱长是lcm,它的体积是多少呢?3个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呢?6个呢?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可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要看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如果求这本大词典的体积呢?如果求我们电教室这根水泥柱的体积呢?(生:疑惑)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长方体不能切或切不开,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找出求长方体体积的一般方法)长方体可能与哪些数量有关呢?(再次让学生猜想:可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猜想就是我们的思维向导,长方体到底与哪些数量有关,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师揭示课题)[教学设想:通过师生共同直观演示,复习导入,拓展学生空间概念,并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操作实验,探索新知(一)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1.同学们任意拿出一些小方块(允许学生拿出相同或不同数量的小方块),小组合作,在桌面上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相关数据和你们的发现填人《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长/cm宽/cm高/cm小方块的数量体积/cm2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了。2.请2~3个小组汇报、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启发学生发现规律。3.老师在电脑上用同样多的小方块也摆了一些不同的长方体,能让老师也展示一下吗?(师多媒体依次演示,师生共同填写实验报告单,并让学生比较四种摆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实验报告单长/cm宽/cm高/cm小方块的数量体积/cm2431121232212121211121262112124.比较分析:以上四种摆法,长、宽、高不同,所用小方块数量相同,即摆出的长方体体积相等。它们共同的规律是体积都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5归纳概括:同学们的实验与老师的实验都发现了什么共同的规律?长方体体积=长×宽×高(v=abh)6.练一练(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手上这个长方体教具,长7cm,宽4cm,高3cm,它的体积是多少cm3?[教学设想: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拼出不同的长方体,填写实验报告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广阔的时空。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比较、分析、概括实验过程,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和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练一练让学生尝试运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解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二)探究正方体体积的计算:1.师出示一个长方体,长4cm,宽和高都是3cm。问: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求它的体积呢?如果老师把它的长也缩短到3cm,那么它就变成了一个什么物体?(师: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求呢?(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或v=a3)2.师强调:“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练一练(学生自主完成):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是6dm,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教学设想:运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把正方体归为特殊长方体来学习,既加深了对长、正方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又加深了对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三、灵活运用,巩固内化1.明察秋毫当判官。(1)0.73=0.7×o.7×o.7…………()(2)5x3=15x…………()(3)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2=16(立方分米)…………()(4)一个长方体,长7米,宽4米,高2分米,它的体积是56立方分米……()(5)一个正方体棱长6cm,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2.讲究方法对巧快。长方体长/dm宽/dm高/dm体积/dm3622538正方体棱长/m体积/m30.32043.学会知识任我行。(1)一个长方体儿童游泳池,长30m,宽20m,水高1.2m。如果每立方米水约重1000千克,这个游泳池有水多少吨?(2)一个正方体魔方玩具的棱长总和是60cm,这个正方体魔方玩具的体积是多少?(请两位学生板演,教师集体评讲)4.轻松一刻请你猜。(游戏:让学生猜猜一个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如果变了是怎样变的?)①当你翻开书本自学新课的时候。②当你用积木搭一座20xx北京奥运城的时候。③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④刀切豆腐——两面光。⑤竹筒倒豌豆——全抖出来。5.解决问题显身手。求下面物体的体积。6×2×l+2×2×1=16(cm3)或2×2×2+4×2×1=16(cm3)……[教学设想:利用新颖多样的题型,把基础认知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内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目的。]四、总结评价,拓展升华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老师认为同学们这节课学得很棒!能评价一下吗?(启发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自评、互评)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只要勤动手,勤思考,一定会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2.挑战自己我快乐。(拓展题)“一块不规则的铁块,如果只能借助两种工具:一个装有水的正方体容器,一把直尺。你能求出这块不规则铁块的体积吗?”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实验、去思考、去解答。[教学设想: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105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