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70-4158+2989-346+4868-65
46+2391-8343+1917+7992-5690-54
90-60+2443-8-3050+27-917+26+18
3、数学医院。
82399527
-17+48-16+73
7977799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XX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钟表26元足球35元茶杯10元
课后小结:
第11单元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页,“数的世界”第6~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加、减、乘、除法,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2、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哪些运算?今天继续到“数的世界”去看看。板书课题。
二、复习加、减法计算
1、完成第6题指名两人板演集体订正。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指出: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按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小组内互相说说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有哪些地方要注意的?(板书: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
2、完成第7题。每一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能看出哪几题可以简便计算吗?要运用什么运算律或运算规律呢?独立完成计算,交流算法。
3、完成第8题。从刘村到张村有几种走法?哪种走法最近?哪种走法最远?独立完成计算,交流算法。
三、复习小数乘、除法计算
1、完成第9题左边三题。指名板演,集体评价。这几题先把小数看作什么数乘的?为什么积里小数部分的位数不一样呢?在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指出:小数乘法,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完成第9题右边三题。指名板演,集体评价。这一组的三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呢?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怎样算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指出:小数除法,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商的小数点和转化后的被除数小数点对齐
3、完成第10题。怎样用“四舍五入”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说怎样求积或商的近似值的?指出:求积与商的近似值,只要看保留的位数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求出来。
4、完成第11题。每一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能看出哪几题可以简便计算吗?要运用什么运算律或运算规律呢?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交流算法。指出:在计算时,要根据数据和运算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律或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四、综合练习
1、口算第12题。
2、完成第13题。
3、完成第14题。应先求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复习的什么内容?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哪些和整数相同,哪些不一样?小数各种计算的关键谁再说一说?小数加、减法把小数点对齐,按整数加、减法计算。小数乘法看做整数乘法算,因数里一共几位小数,积里就有几位小数。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按照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数是小数的,移动小数点,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
复习内容:20以内的数。
复习要求: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复习重点:20以内数的组成。
复习过程: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2.数学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4=7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1、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3、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复习了哪些知识?
第八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一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口算卡片数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听算
12-914-615-716-913-7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3-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比一比,看谁说得的方法多方法好)
二、练习指导
1、退位减法表
(1)出示20以内退位法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学生回答。
b、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c、问:从减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启发学生回答。
2、练习
(1)让学生把差是6、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如:16-8=□-□,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所有等于8的算式。
(2)教师读算式,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3)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3、一画四式
师:你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吗?试一试。看书第24页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外作业
p24:2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四、思维训练
在()中填上适当的数
()-9<515-()>6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同学们熟练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且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7+5=125+7=128+7=157+8=15
12–5=712–7=515–7=815–8=7
本单元知识点:
1、八个基本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辨认,并能根据其中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
2、能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学会看简单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上限目标:学会主动整理本单元知识并灵活运用,培养良好的读题分析解题习惯;
下限目标:根据提问回顾单元知识,并在练习中熟练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
复习重点:回忆、梳理以上几个知识点。
复习难点:1、结合具体情境,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2、物体方向的相对性描述,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是易混易错的知识如:()在()的()方向。
课堂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看数学书p1-12,读懂每一个习题;
2、独立作一个方向盘;
3、观察身边的物体说一说:()在()的()方向。
()的()方向有()。
4、说说自己的上学路线。
二、开门见山,回顾知识
板书:位置与方向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同学们回忆一下从这个单元里你收获了那些本领。
学生介绍学会辨认8个基本方向
大家真的学会辨认方向的本领了吗?愿意接受我的大拷问吗?
三、基础知识,基础训练
根据具体情境辨认方向;
(1)西西在森林里迷路了,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他找到方向;
指南针(复习8个方向)年轮、太阳、树叶、北极星
(2)模拟情境给定一个方向,判断其它几个方向;
a、当夜晚你站在星空底下,你面朝北极星,那么你的左边是()方向,右边是()方向。
b、早晨你面向东方,北向是()方向,左边是()方向,右边是()方向
c、你用指南针,你的前面是南方,你的左边是()方向,右边是()方向。
(3)走进生活小区,认一认小青的家。
a、用小青家的()方向有()。小青家在()的()方向。()在小青家的()方向。选择不同的句式来说一说,重点是()在()的()方向。突出中心位置。
b、小青从家到健身园可以怎么走?
1小青向()走到公园北街,再向()走就到了。
2小青向西走到(),再向北走到(),最后向西就到了。
3小青向()走到和平大街,再向()走到十字路口,最后往()就到了。
指一指,说一说,画出行走路线。
c、小青去上学可以怎么走?
四、巩固深化,要用延伸
(1)看图解决问题
1、北京城区的西南下雨,用在图上标出下雨的位置;
2、北京城区东北方向受到冷空气袭击。用在图上表示出受袭击的位置。
3、北京城区西面气温最高,用在图上标出气温最高的位置。
(2)小丽从学校出发,先向西走了一段,又向南走了一段路,然后又向东走了一路回到家。图()表示了小丽回家的路线。
(3)跳格子游戏
第11单元整理与复习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3页,第21、2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到“统计天地”去参观。
板书课题:统计天地。
2、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知识?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知道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吗?在小组中说说。
二、复式统计表
1、出示第21题。
2、这张统计表是要统计什么情况的?需要统计什么数据?用什么方法调查?
3、提出统计要求:每人只能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学科。在调查中每位同学都要做好记录。
4、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5、喜欢哪一门学科的人最多?喜欢哪一门学科的人最少?哪一组喜欢数学学科的人数最多?算一算各门学科的“总计”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复式条形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是怎样统计结果的?
2、完成第22题。采用集体举手表决的方式对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进行投票。
3、这张统计图是要统计什么情况的?需要统计什么数据?从图中能看出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人吗?用什么方法调查?
4、提出调查要求:每人只能选择一项最喜欢的课间活动。在调查中每位同学都要做好记录及整理、汇总。统计时男、女生分开举手。
5、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6、小组中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互相解答。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觉得自己的课题表现如何?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如本书第13页知识结构图)。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除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35页第1~3题(或让学生翻开书自读这3题)。然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可直接写在书上。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3个问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计算,根据除法含义直接列式。)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第1题用口算,第2题用估算,第3题用笔算。)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2.请学生当小老师,由小老师点名让3~6名学生上台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业或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说算理过程进行评价。
四、小结
五年级上册四字词
1.东张西望不紧不慢自作聪明手舞足蹈惊慌失措欢天喜地
2.风尘仆仆不由自主气喘吁吁异口同声彬彬有礼不知所措
3.忠心耿耿劳苦功高满不在乎垂头丧气应有尽有
4.人山人海赤手空拳一五一十衣衫褴褛愁眉苦脸
5.自言自语喜出望外活蹦乱跳素不相识光彩夺目弱不禁风
6.倾盆大雨天水相接目不转睛视而不见斗转星移妙不可言
7.铺天盖地芸芸众生饱食终日遍体鳞伤应接不暇万水千山8.全神贯注横七竖八斩钉截铁居高临下粉身碎骨叽里呱啦9.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纹丝不动漫山遍野10.此起彼伏若有所思若有若无不声不响没精打采蔫头耷脑
11.平心静气怡然自得晕头转向千丝万缕小心翼翼一模一样
12.欣喜若狂怦然心动半信半疑不可思议熠熠生辉颜筋枊骨
13.铁骨铮铮弦外之音洋洋自得喜不自胜名正言顺流芳百世
14.善罢甘休深思熟虑唾手可得不屑一顾提心吊胆三番五次
15.老奸巨滑一劳永逸痴心妄想束手无策百折不挠家喻户晓
16.大吃一惊吉凶祸福急中生智借题发挥虚张声势
17.自言自语踉踉跄跄
教学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二 教学目标:1、会熟练运用比例尺来计算图形大小与面积。2、会进行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3、会灵活解答选择题。教学重点:分数与百分数互化,比例尺。教学难点:选择题解答。教学过程:1、数字能制造许多“游戏”下面我们可以来做做“选择”游戏,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前□内画“√”。①下列各算式中,哪一个算式的值不等于5?□500÷100□÷□×20□×分析:本题很容易计算,但要特别注意的是题目上“不等于5”中的“不”字。②下列各算式中,哪一个算式结果不等于0?□25×8×0×100□(34-27.5)×(0.25―)□(10―7.5―2.5)×15÷4□1+50÷25×0分析:本题与上题类似,也需注意“不”字。③下列四个数中,哪一个最接近1000?□859□958□987□1010分析:最接近1000含义即与1000之间差距最小。本题即考察1000与哪个数差最小。④练习:用3、9、5、2、0五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五位数,这个数是多少?□93520□95320□95230□95302分析:本题先组出所有五位数,再从中选出最大的。2、我国陆地用土面积大约960万千米2,其中森林面积大约115万千米2,草原面积大约320万千米2,淡水面积6.6万千米2,分别写出森林、草原、淡水面积与我国陆地用土面积的比,并化成百分比。分析:本题是复习关于比的概念,做除法即可,但需把比值分数化成有分数,要再乘以100%。3、看图填空:图(略)p45图。①量平面周长厘米,宽厘米,这学校占地面积米2。②绕操场跑一圈大约米,花坛占地米2。③小学全部建筑物占地面积米2,是学校占地面积%。分析:本题是复习关于比例尺的计算,需先把图中的距离量出来,再用比例尺换算。牢记:比例尺=。但严格禁止在图上算出面积后用比例尺换算。思考题:(请全班同学一起思考)。一个棱长4厘米正方体,若把它的棱长扩大到原来2倍,它的表面积扩大到原来几倍?体积扩大到原来几倍?分析:本题包括了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表面积=边长×边长×6,体积=边长×边长×(边长)(棱长)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了教学相关概念,比例、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作业:p46、11。
绚丽多彩高高飘扬一本正经白发苍苍惹人注意随风飘动
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研究成果手脚并用缕缕炊烟满载而归
欢蹦乱跳阳光明媚闻鸡起舞纪律严明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留心观察欣然怒放含笑一现准确无误逆风而行确确实实
浪费时间千里迢迢凌空起飞翩翩起舞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四处寻找垂头丧气半浮半沉五彩缤纷频频点头舒舒服服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毫无保留奔流不息滋润万物
世界闻名相互缠绕回首遥望历史遗产名扬中外清清楚楚
紧急时刻黑白相间轻重倒置舍近求远头重脚轻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左邻右舍里应外合远近闻名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相互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成群结队
飘飘摇摇千奇百怪四脚朝天祖祖辈辈海防前哨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严严实实舒舒服服来来往往酸甜可口又香又脆
又松又软又肥又大又唱又跳又说又笑不紧不慢不慌不忙
不闻不问不知不觉景色迷人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
世界各地一应俱全旅游胜地举世闻名夜幕降临五颜六色
洒落人间奔流不息高楼大厦光彩夺目五洲四海热情欢迎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一为二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相提并论和睦相处痛痛快快精美别致没精打采
刻舟求剑不假思索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如愿以偿彬彬有礼
恋恋不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满载而归目不转睛恍然大悟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1386.html
上一篇:〈Oxford优秀模板
下一篇: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