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2、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3、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二、教学重点:1、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成完整的认识。三、教学难点:细胞的分化。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导入高楼大厦平地起,其主要构建单位是什么?从而引出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地基、水泥,还有砖头细胞分化成组织动物的生长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受精卵受精卵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构成人体的各部分的细胞一样吗?受精卵—两个细胞--四个细胞—多个细胞这多个细胞一开始形态、结构都很相似,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秉承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对于分化和组织的概念要求用笔画好。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组成,具有保护和分泌的作用。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产生和传导兴奋。结缔组织—种类很多,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学生分辨几种组织是属于哪种?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那么,我们体内的大脑、胃、心脏也是组织吗?器官和组织是由几种组织组成的,所以不是,例如胃是由上皮、神经、结缔、肌肉组织组成。不是,因为含几种组织。不同的细胞形成系统食物进入人体首先经过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些都是器官,那共同完成我们消化这个过程的器官统称为系统。人体还具有八大系统,分别是刚才介绍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正常进行。总结
一个细胞多个细胞
多个相同细胞组织
几个不同的组织器官
几个不同的器官系统
分裂分化构成构成小结:构成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练习:1、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a、受精卵b、上皮细胞c、肌细胞d、神经细胞2、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的组织是:()a、上皮组织b、肌肉组织c、神经组织d、结缔组织3、组织的形成是:()a、细胞分裂的结果b、细胞生长的结果c、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结果d、细胞分化的结果4、下列属于组织的是:()a、大脑b、胃c、肾d、血液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细胞永远具有分裂能力b、所有的细胞都不能再分裂了c、有一部分继续分裂d、细胞的功能都是相同的6、组成组织的细胞()a、结构相同,功能不同b、结构功能都不同c、结构不同,功能相同d、结构功能都相同7、下列不属于消化系统的是()a、口b、十二指肠c、肾脏d、肝脏8、构成生物体的细胞多种多样,它们的形成是通过()a、细胞分裂b、细胞分化c、细胞增殖d、细胞生长课后练习:p651、2、3教学反思: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类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学起来还相当困难。由细胞组成组织,由组织组成器官,由器官组成系统,由系统到整体,其顺序是一级级递进的。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这是微观层面上的难点,各系统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则是宏观上的难点。解决第一个难点时,从珠状的受精卵分裂为许多球状细胞开始,引起学生思考:构成人体的各部分的细胞是一样的吗?引出组成人体的各部分细胞是不相同的。这一部分的处理可以用先演示各种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由学生推论其相应的功能,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组织的概念。
本章内容涉及许多动物,又有不少探究活动,似乎有些杂乱。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本章内容始终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1)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分别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环境的?
(2)动物各主要类群的特征是什么?
(3)环境的变迁对动物的生存有怎样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是本章各节的核心问题。我们一节一节地看一下。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重点是探究鱼怎样适应水中生活。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鱼的游泳是靠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完成的,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推动力,各种鳍的协调配合使身体保持平衡并且控制运动的方向;呼吸是靠鳃来完成的。鳃之所以能完成呼吸功能,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以及其他与呼吸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陆生动物怎样适应陆地生活。基本思路是通过将陆地环境同水域环境相比较,来分析动物在陆地上生活所面临的挑战,再分析动物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的。例如,陆地气候相对干燥,动物面临着体内水分散失的威胁,与此相适应,陆生动物的体表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在对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做了总体分析后,教材又以蚯蚓和兔为代表作进一步分析。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重点探究鸟和昆虫怎样适应空中飞行生活。关于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要求进行较全面的探究。关于昆虫,则重点观察各种形态的翅。
第二个问题涉及动物的许多类群,因此需要弄清重点。重点是了解五大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表1),这五大动物类群是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
五大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动物类群主要特征
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来源:学|科|网][来
节肢动物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脊椎动物
鱼类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鸟类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除上述五个类群外,本章还介绍了不少其他类群的动物,如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等,对这些类群有大致了解即可。
第三个问题包括第一节中“水域环境的保护”和第二节中“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两部分内容,在课本中占的分量不重。应该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认识到保护动物栖息环境的重要意义。
关于本章内容还应该注意避免两个误区。第一,不要误认为动物可以严格分为水中的、陆上的和空中的三大类,课本中这三节的标题并不是动物类群的名称。第二,这三节标题只是就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范围所作的大致划分,实际上,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环境,而是跨越多种环境,如两栖动物,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则营水陆两栖生活。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能说出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
3、能说出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情况。
教学重点:
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也是本可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2、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是本课的另一难点。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学生阅读《寂静的春天》第一章明天的寓言。
提问:人类为什么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
再介绍唐代诗人杜甫和杜牧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使学生产生比较,突出动物和这个大自然的关系。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动物在生物圈中是一个重要成员,生态系统的平衡离不开动物的存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使它们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2、四边互动
(1)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明确:在植物部分里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养育着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又如何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4-46。从三个方面讨论、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有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作用
③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再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出以上结论。
(2)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上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时。建议各小组应把一种动物放到生物圈中去考虑。因为每一种动物都是生物圈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断了,就会影响食物链的其他生物的生存。
出示食物链图例
引导学生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列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3)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提供一幅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食物网的图。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知道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网传递、在生态系统内形成循环的情况。
(4)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明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给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可以说:植物时动物最大的“恩人”那么动物也不能做“忘恩负义”的小人呀!就寻找一切机会去报这个大恩大德。其中就有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引导学生分析ppt上四幅画中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
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帮助植物的行为是不是一种“报恩”行为?
总结:这是生物圈中常见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3、达标反馈:
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牧草却生长良好。请解释其原因。
4、学习小结:学生表述当堂所得,并补充。
5、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待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和3.7℃。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和7.3℃。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北京比纽约大7.3℃。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请同学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同学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呈现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征。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比,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一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4)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l.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教学要求】
1.会正确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
3.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4.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观察温度计或刻度尺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直观地将小学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推广到用来表示有理数,正确建立数轴的概念.除温度计和刻度尺外,杆秤、天平等都是较好的数学模型.
2.探索活动
(1)观察温度计或刻度尺上的刻度,根据课本上两个卡通人的提示,引导学生讨论:直线上的点能表示负数(如一10,一15)吗?通过在温度计上找一10℃、一15℃的位置的活动,感受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负数.
(2)依据画数轴的步骤,正确画出数轴.可以在安排2~3名学生“板演”的同时巡视全班,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操作指导.
数轴的位置通常是水平的,但也可以是任意位置的,要发现并及时展示那些画法正确但放置方向不同、单位长度不同的数轴.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标注负数.
可以让学生对照“做一做”的几个步骤共同评价“板演”作业,形成对数轴的正确认识.
3.例题教学
例2是让学生学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教师还可以再增加一些练习,然后引导学生评价卡通人的结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提及“数轴上任何一点是否都表示一个有理数”之类的话题,因为虽然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惟一的点与它对应,但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并不一一对应,而这是学生当前无法认识和回答的.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在数轴上表示分数的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二课时)】
1.探索活动
借助生活经验(温度的高低),引导学生探索:
数轴上的点的位置与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得出“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大于左
边的点所表示的数”.
“议一议”中的第2个问题,应组织学生认真操作,为得出上述结论增加感性认识.
对于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学生比较陌生,教学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在数轴上,表示一3的点a在原点左边3个单位长度,表示一2的点b在原点左边2个单位长度,不难看出点a在点b的左边,即得一3
数轴上的点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它所表示的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这种规定与日常生活结论是一致的.
2.例题教学
例3较简单,直接应用结论的第二部分进行判断;例4给出了利用数轴比较两个负数大小的规范表述.
3.小结
“数形结合”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的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小结时,除要讲清数轴本身的意义外,还应通过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这一方法带来的便利.
上一篇:2.2数轴学案
下一篇:华师大版七上2.2数轴(含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的概念和尿的形成的基础知识。
2、掌握肾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3、了解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猪肾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和膀胱的剖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内有着非常完善的自身结构——泌尿系统,同时也使他们领悟到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1、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排便、排尿等都称为,本章中要纠正这种错误的理解,了解正确的的概念。也为后面新陈代谢的学习,打好基础。
2、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排尿是的主要途径,也是本章的主题。肾脏是尿形成的场所,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在了解了肾脏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尿的形成。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结构复杂,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即使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创造在显微镜下观察肾脏切片的机会,学生也很难找到完整的肾单位。而肾单位是产生尿液的结构单位,是看不到却很重要的关键知识点。突破肾单位这个难点可以为尿液的形成订好基础。
2、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与成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尿的形成与成分。这里必须让学生明白肾单位中血液的来龙去脉和尿的产生与排出途径,也就是说要血路、尿路都清楚。然而,让学生理解看不到的结构与其功能确有难度。
本章知识要点
教法建议
本章教学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主要讲述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第2课时了解尿的形成,尿的排出以及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在开始本章的学习之前,先通过复习旧课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对体内代谢废物有一个初步认识。如:“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进行了那些物质的交换?”“哪些些物质要排出体外,为什么?”,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概念。
在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时,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式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课件进行演示,教师依照泌尿系统组成表中所列器官的顺序依次讲述。肾脏的结构是本章的重点,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动物肾脏的解剖实验,或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在实验中对照课文的插图或挂图,辨认皮质、髓质和肾盂,使学生对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的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
讲述肾单位的结构时,利用彩图10指出出球小动脉在肾小管外形成了毛细血管网。讲清楚肾小囊有肾小管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肾小囊囊壁的内层细胞紧贴肾小球和外层细胞与肾小管相连的知识。
关于尿的形成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抓住结构特点说明功能。2、讲述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述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时,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一昼夜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实际排出的尿量只有1.5升?为什么原尿中会有葡萄糖,而排出的正常尿中却没有葡萄糖?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本章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回忆呼吸的全过程。
设疑:呼吸全过程的最后一步,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将血液中的氧供给了细胞,氧进入细胞去做什么?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总是比动脉血多,这些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来的?
解疑:原来,人体通过消化、吸收得到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被利用。其中,有机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的参与。有机物分解消耗了氧,产生了二氧化碳。
引出本章课题有机物的分解还产生水、尿素等其他废物(当然,有些废物能在体内“变废为宝”,不宜称为废物)。这些物质通常被称为代谢终产物。它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这就是本章要学习的课题——。
2.比较与排便(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应尽可能少给或不给专业性较强的名词术语,故不直给排遗的概念〕的区别,理解的概念。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务是什么?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或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醒学生想着自己身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的功能。
4.通过观察与实验活动,认识肾脏的结构:
活动(1),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学生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观察得更细致.讨论得更充分。每个小组最好都有一个标本进行观察。观察后的肾脏可以用福尔马林浸泡起来.制成浸制标本,供下一届学本观察。
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认识与肾脏相通的管道,肾门处的血管与输尿管;肾的皮质与髓质;肾孟。
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由于标本小,要配合挂图或投影片讲解,肾脏实物要放在解剖盘中让学生传看。
活动(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肾脏纵切片,在显微镜的,视野中找到较完整的肾小体。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看挂图、看投影片等认识肾小体。教师还可以制造简单的直观教具,如,向气球内吹气,当气球稍鼓时,一只手捏紧进气口;另一只手将鼓起的气球向下按,模拟肾小囊等。通过实验、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归纳肾单位的结构。
进而由学生小结肾脏的结构。
5.请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提示总结的范围: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
6.为下堂课置疑:我们已经知道了肾脏的结构,那么.究竟尿液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七章
一、——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肤——一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
泌尿系统——一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肾脏的结构:
1.肾脏纵剖1:皮质、髓质、肾盂。
2.肾单位的结构。
三、第二课时:
1.复习提问;
(1)对照挂图(或投影片)简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2)对照挂图(或投影片)悦明肾单位的结构。
2.从学生答案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的。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尿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怎样用这些知识指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是本堂课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3.安排自学与讨论活动,学习尿的形成。
给学生一些相关数据,结合书上P.72尿的形成示意图,在复习了肾单位的结构以后,通过小组讨论,抓住结构特点学习尿的形成过程。
活动(1),读书与思考。
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一滤过和重吸收。两个阶段中被滤过和被重吸收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②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完成滤过和重吸收作用相适应?
③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参看下表,思考:血浆与原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原尿与终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终尿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血浆、原尿和终尿的主要成分比较表
成分
血浆(g%)
原尿(g%)
终尿(g%)
水
90~93
99
95~97
蛋白质
7~9
(微量)
-
葡萄糖
0.1
0.1
-
尿素
0.03
0.03
2
尿酸
0.002
0.002
0.05
肌酐
0.001
0.001
0.15
氯化物
0.37
0.37
0.6
钠
0.32
0.32
0.35
钾
0.02
0.02
0.15
氨
0.0001
0.0001
0.14
⑤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何处?
活动(2),小组讨论思考题。经过讨论,请一个代表完整叙述尿的形成过程,其他组员补充,使答案完善。
希望在讨论中能提出与泌尿系统有关的其它问题,鼓励同学提问,提倡组内互助。
活动(3),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指图(或投影片)讲述尿的形成过程。教师点评。
4.以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学习尿的排出。
①参看泌尿系统模式固,了解尿的排出路径。
②观察膀胱的模型或膀胱的剖面图,了解尿液排出的机制。重点学习膀胱壁的结构(平滑肌)与功能(贮存尿),尿道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了解尿的排出。
③通过讨论,了解排尿的意义。
5.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学习的目的重在指导自己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小结:请学生概括尿的形成过程和尿的排出。
【板书设计】
四、尿的形成:
五、尿的排出:
六、排尿的意义和泌尿系统的卫生:
1.意义:①排出废物②调节水盐含量,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2.卫生:①适量饮水②及时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洁
探究活动
尿蛋白的定性检验方法
【问题】患有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尿液与正常人有什么不同?
【假设】患有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尿液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设计】
(1)材料用具:正常人新鲜尿液和患有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新鲜尿液,酒精灯,试管,试管夹;2%乙酸溶液,20%磺酸水杨酸溶液。
(2)实验方法:对比法。通过加热尿液,然后滴加乙酸或者直接加入磺酸水杨酸,比较正常人与肾炎患者的尿液有什么不同。
(3)预期:如果正常人尿液与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液成分有不同,则用第一种方法加热正常人的尿液不会浑浊,或者浑浊后加入20%乙酸溶液后即刻消退,而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液会出现浑浊,加入20%乙酸溶液浑也不消失。第二种方法加入20%磺酸水杨酸,正常人的尿液不会浑浊,而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液会出现浑浊。
(4)实验过程:
方法一:加热乙酸法
①取A、B两只试管,A试管中加入正常人新鲜尿液3毫升,B试管中加入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新鲜尿液3毫升;
②分别将A、B两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到煮沸;
③对比观察A试管略微有浑浊(或没有浑浊),B试管出现浑浊;
④分别在有浑浊的A、B试管中加入数满2%乙酸溶液进行观察,A试管浑浊消退,B试管浑浊不消退。
【方法一:结果】A试管中的尿液煮沸后出现略微浑浊,是由于加热而产生的磷酸盐沉淀而引起的,所以在加入乙酸后浑浊即消失。而B试管中的尿液煮沸后出现浑浊,由于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被加热后产生变性,溶解度降低,因而形成沉淀。在加入乙酸后变性蛋白质并不分解,所以尿液仍呈浑浊。
方法二:磺酸水杨酸法
①取A、B两只试管,A试管中加入正常人新鲜尿液3毫升,B试管中加入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新鲜尿液3毫升;
②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20%磺酸水杨酸一二滴;
③观察A试管没有浑浊产生,B试管有浑浊产生;
【方法二:结果】A试管没有浑浊,表明A中的尿液不含有蛋白质;B试管出现浑浊,表明尿液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结论】患有肾小球肾炎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支持假设)。
教学目标:1.学会用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体会示意图与表格在分析应用题中的特点;会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求解,会检验结试论是否符合题意.2.经历和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划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及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用示意图结合表格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方法.2.熟悉常见问题情境的含意.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具体问题的情境,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教学准备:用实物讲解问题(5),用多媒体课件讲解问题(6)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1.1.呈现问题(5)1.2.问题:从图中你可获得什么信息?1.3.展示实物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示意图.【学生活动:先观察图形再与同学交流,再观察实物分析解决问题】2.解决问题:2.1.设可制作甲种纸盒子x个,乙种纸盒y个,你会如何分配这两种材料呢?2.2.解(略)2.3.检验:求出的解符合题意吗?【学生活动: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列表、分析解决问题】3.情境之二:3.1.投影问题(6)及图片,让学生先想象问题的具体情境,理解示意图.【学生活动:尝试分析问题,想象情境,试画出示意图】3.2.动画演示情境,帮助学生丰富经验,理解题意.【学生活动:观察动画,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3.3.用示意图结合表格分析.
v
s
t
情形(1)
情形(2)
【学生活动: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列表、分析解决问题】3.4.列方程组求解(略)3.5.检验合理性(略)4.拓展与延伸:两列火车分别在两平行的铁轨上行驶,其中快车长168m慢车长184m,如果相向而行,从相遇到离开需4s;如果同向而行,从快车追上慢车到离开需要16s;求两车的速度.4.1先让学生自行审题,画出示意图,想象情境.【学生活动:尝试分析问题,想象情境,试画出示意图】4.2动画演示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活动:观察动画,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4.3列表列方程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列表、分析解决问题】5.巩固练习:课本p119页1、2【学生活动:练习,板演】6.小结:用示意图和表格分析问题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分小组议一议,在教师组织下达成共识】7.作业:课本p120-121:5、7板书设计:(略)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
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求法。
难点:函灵敏处变量取值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概念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什么叫分式?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x+2/2x+3有意义?
(答: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分式,分母≠0,即x≠3/2。)
3.什么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指数是2的根式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0。)
4.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并指出式中的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新课
1.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解析法的意义:用教学式子表示函数方法叫解析法。并指出,函数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和列表法。
2.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有时要受到限制这就可以引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并说明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是:
(1)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函数解析式(即是函数表达式)有意义。
(2)自变量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讲解P93中例2。并指出例2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推广与联想:请同学按上述三类题型自编3个题,并写出解答,同桌互对答案,老师评讲。
4.讲解P93中例3。结合例3引出函数值的意义。并指出两点:
(1)例3中的4个小题归纳起来仍是三类题型。
(2)求函数值的问题实际是求代数式值的问题。
补充例题
求下列函数当x=3时的函数值:
(1)y=6x-4;(2)y=--5x2;(3)y=3/7x-1;(4)。
(答:(1)y=14;(2)y=-45;(3)y=3/20;(4)y=0。)
小结
1.解析法的意义: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解析法。
2.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两个方法(依据):
(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
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②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0;
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0。
(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庆原函数值。
练习:P94中1,2,3。
作业:P95~P96中A组3,4,5,6,7。B组1,2。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与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比如例2、例3中各是4个小题,对每一个例题均可归纳为三类题型。而对于例2、例3这两道例题,虽然要求各异,但题目结构仍是三类题型:整式、分式、二次根式。
2.注意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优质联想能力。要求学生仿照例题自编题目是有效手段。
3.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良好学习方法。比如对于有实际意义来确定,由于实际问题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就要具体分析,灵活处置。
unit7foodsanddrinks(language)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掌握现在完成时的基本意义及形式。
2.帮助学生了解现在完成时中出现的副词:alreadyandyet;everandnever;sinceandfor;的用法及区别。
3.能在练习中较好地运用现在完成时。
教材分析
重点和难点1.掌握现在完成时的基本意义及形式
2.副词:alreadyandyet;everandnever;sinceandfor;的用法及区别。
3.过去分词的构成。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step1.leading-in
guessinggame,languagea1.showthepicturetothess,askthemtolistencarefullyandtrytofindoutwhatitis.
step2.revision(3mins)
reviewwhatwehavelearnedyesterday.
asksssomequestionsusingthepresentprefecttense.letthemanswerthequestionsinwholesentences.
e.g.t:“haveyouhadbreakfast?”
s:“yes,ihave.”/“no,lhaven’t.”
step3.learningandpractice(30mins)
1.alreadyandyet(10mins)
(1)t:"areyouhungry?”and“whydoyoufeelso?”
accordingtotheanswersofthess,theteachercanwritedownthesentenceswithalreadyandyetontheblackboard.andguidethemtofindtherulesinthistwoword.(groupwork)
rules:alreadycanbeusedinthepositivesentences.
yetcanbeusedinthenegativesentences.
(2)finishexaonpage103
2.everandnever(10mins)
(1)t:”whichbreakfastdoyoulike,westoreast?”tcanshowthepicturesatthesametime.t:”haveyouevervisitedaboard?”andwritedownthesentenceswitheverandneverontheblackboard.guidesstofindtherules.(groupwork)
(2)makeupasimilardialoguetoexbonpage104.
3.sinceandfor(10mins)
(1)readtheconversationbetweenhansanddoris.
a.introducethenewwords:”hamburg,hamburg.
b.askssfinishtheexerciseandtellthowtheyfindtheanswers.
(2)letthemsumuptheusageofsinceandfor.
step4.morepractice(6mins)
choosesomeexercisesfrombookb.
step5.homework(1mins)
(1)finishlanguageonbookb.
(2)makeupseveralsentencesaboutthelanguagespointstheyhavelearnedtoday.
教学反思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