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线形动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31 线形动物教学设计 《动物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蛔虫和猪肉绦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通过学习猪肉绦虫的形态和结构知识,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别于绦虫的蛔虫,在结构上、生理上又有哪些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呢?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认识蛔虫,让学生们一方面要找到二类生物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要区别二类生物的不同点。通过比较和综合,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各自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最终目的是能更好地预防蛔虫对人类的感染所造成的危害。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因为:

虽然蛔虫也是寄生生活的种类,但它不同于猪肉绦虫的特点是:身体是细长的,消化道已有口和肛门的分化,身体表面有防止消化液浸蚀的角质层,这些特征有的是线形动物独特的特征,有的是进化的特征(与前类比)。可以说明线形动物比扁形动物在进化的方向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教学媒体:

蛔虫的浸制标本、蛔虫形态结构的录像片或挂图。

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言的设计:

(1)教师可以根据上章所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课课题:上章我们学习了有关猪肉绦虫的知识,知道猪肉绦虫是一种能够寄生在猪体内和人体内的寄生虫。除了猪肉绦虫,人体内还有哪些寄生虫呢?——蛔虫、蛲虫、钩虫等。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出本课课题。

(2)教师也可以用蛔虫的浸制标本,引出本课课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蛔虫的浸制标本(最好是雌、雄在一起)。然后提问:①大家认识这种动物吗?——蛔虫。②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寄生在人体内。③它的形态和结构与猪肉绦虫是否一样呢?然后,再放一段录像片,示意蛔虫的生活环境、体色、体形、外部结构以及雌虫和雄虫的区别。最后,请学生说出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2.关于蛔虫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结合录像片或挂图,由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①人体的消化道能够消化鱼、肉等食物,为什么不能将寄生在小肠内的蛔虫消化呢?②蛔虫在结构上有哪些比猪肉绦虫进化的地方?③蛔虫与猪肉绦虫共有的特点是什么?教师要始终围绕着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思维,同时要有意识地与猪肉绦虫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归纳出: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有哪些,各自具备的特点有哪些,以及结构上比绦虫进化的地方有哪些。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同时也可说明线形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线形动物出现原体腔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说明。如果在扁形动物门中提到过三胚层,在这里介绍一下原体腔也可以。千万不能过多展开,避免喧宾夺主。)

3.关于感染的途径,可以这样安排:教师课前绘制出蛔虫卵、幼虫、成虫的剪贴图,边讲边按蛔虫的发育顺序依次贴到黑板上,并写出一定的文字说明,最后形成蛔虫生活史的图解。

也可以结合录像片,请学生看后,自己写出蛔虫的感染途径简图。同时请一个学生到前面,在黑板上贴出剪贴图的正确顺序。

4.关于蛔虫给人体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的措施,可以请患过蛔虫病的学生现身说法,介绍一些症状。也可以结合录像或幻灯进行说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患蛔虫病的危害和症状,如蛔虫的幼虫在体内移动时,由于它的机械损伤作用、分泌物以及死后分解产物的毒素作用,能引起人的肠壁、肝脏和肺的病变,以及全身性的过敏反应。蛔虫的成虫在人的小肠里吸取半消化的食物,并分泌毒素,可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精神不安,如失眠、烦躁、夜惊、磨牙、抽筋、神经痛、头痛等。蛔虫数量较多时,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发育。

我国蛔虫病分布较广,受蛔虫感染的人较普遍,一般说,人群的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蛔虫病有哪些传播途径?预防蛔虫病可采取哪些措施?怎样克服不良的卫生习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5.关于其他线形动物,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介绍1~2种。

(1)钩虫:主要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长约1厘米,乳白色,活时微红,略呈“C”形,成虫用口腔吸附在寄主的小肠壁上,以血液或组织液为营养。成虫可以不断更换人体小肠壁上咬附部位,造成肠壁新老伤口流血不止,使寄主长期严重贫血、浮肿、丧失劳动力,甚至死亡。

钩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我国南方比北方更为流行。人感染钩虫病是因为用未发酵的粪便施肥,使丝状幼虫(钩虫的幼虫)污染了土壤,后来人又赤足走过那块土地或用手在那里劳动,钩虫的丝状幼虫就钻入了皮肤。

(2)蛲虫:主要寄生在人的盲肠、阑尾、升结肠及回肠下段,容易在儿童之间传播,分布较广。蛲虫的成虫像白棉线头一样,雌、雄虫大小相差很大。雌虫长约10~12毫米,因尾部长而尖细,所以显得两头尖。雄虫长约2~5毫米,尾部向腹侧卷曲。雌虫成熟后,到了夜间爬到肛门四周产卵,产卵后即死去。产卵时刺激肛门,使患者失眠、疲劳。儿童感到痒时,用手搔摸肛门,手指和指甲内就会带有虫卵,饭前便后不洗手,就可能重新感染。蛲虫的虫卵也可以通过被褥、衣服、空气重新感染人体。蛲虫除影响睡眠外,还可引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其他线形动物时,要有意识地点出钩虫和蛲虫与蛔虫相似的特点。为最后总结归纳出线形动物门的特征奠定基础。

6.关于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的教学,可以在教师讲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不同于扁形动物门的特征,最后,可以说明一下线形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有哪些比扁形动物高等,有哪些属于低等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进化观点。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环动物教学设计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从教材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在接触活体动物的过程中去了解它并思考问题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好方法,所以,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是本课的重点,观察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蚯蚓的系统了解过程,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例如,“蚯蚓没有脚,是靠什么来运动呢?”“蚯蚓没有眼睛可为什么能够对光线做出反应呢?”等等,同时,通过观察也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发下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科学方法的训练:

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

这样的实验虽然从“观察水螅”就开始了,但是,由于水螅的结构简单,个体又小,学生对其又不熟悉,兴趣性不高。所以,其效果是不明显的,而对蚯蚓的观察则大不一样。首先是学生对蚯蚓很“熟悉”,有着极大的兴趣;其次是实验的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很强;如将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的纸上和玻璃板上来观察其运动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提出疑问等等。这样仔细地观察蚯蚓即使是对那些非常“熟悉”蚯蚓的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因此,引导学生做好实验的每一步并充分理解该步骤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是认真按照实验要求去做的话,那么,其收获将超出教材的要求,因为在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现象并提出许多问题,从而使他们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不仅仅是有关蚯蚓的,其更多的知识可能是有关生物实验方面的。例如,“将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的前端附近……”棉球浸多少醋?浸什么样的醋?放在蚯蚓的前端附近是近一点好还是稍远一点好?……等等。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会在实际操作方面得到很大的收获。也许有些学生会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实验操作方法,它可能会与教材或老师的要求有差别,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更简练,更精确。所以,重视实验,尤其重视学生分组实验是达到本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决不能以讲述为主,而要以学生实验为重点。

本课的难点有二:其一是实验方面的,例如,在实验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步都要求学生得出结论,但由于实验材料的个体差异,每条蚯蚓的运动和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在实际观察中学生会产生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做为老师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包括知识及实验操作两个方面,而把握这两个方面最好的方法是做好准备实验,随机地从学生的实验材料中选取一条或二条蚯蚓,按实验步骤认真进行,从中既可发现在学生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许多问题,做到胸中有数;另外,在学生观察时会出现一些错误,应及时予以纠正,例如:抚摸蚯蚓身体腹面,应该感觉到比较粗糙,因为腹面有较多的刚毛,但可能会有些学生没有这种感觉。这时,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操作,首先要从颜色上分辨蚯蚓的背腹面(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然后在抚摸时要稍用力才能感觉到粗糙。这些细节,在准备实验时都应充分想到,否则,学生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其二是有关蚯蚓结构和生理知识方面的。这里有二个问题,第一是关于蚯蚓的体腔,前几章内容都没有提及体腔问题,是不是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没有体腔呢?学生会自然产生这样的疑问。作为老师应该做科学的解释,但不宜展开,对初中生应充分注意量力性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将水螅、绦虫、蛔虫和蚯蚓做一简单的比较:

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蚯蚓的结构比前几种动物要复杂,从而得出蚯蚓比前几种动物更高等的结论。由于蚯蚓出现了真体腔和身体分节的现象,所以,蚯蚓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第二个是蚯蚓索状神经结构的功能特点。这里出现了“神经节”的概念。教材中说明:“神经节是由许多神经细胞集合而成的”,……那么,由神经节和其发出的神经所构成的索状神经系统与前面学习过的水螅的网状神经系统有何不同呢?神经细胞集合成“节”与分散成网相比有什么意义呢?像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的。但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神经节的功能。这就是实验中对蚯蚓身体不同部位进行刺激,然后看其反应的步骤。通过观察学生会看到蚯蚓在接受刺激产生反应时的表现与水螅是不同的。而其不同的原因就是因为蚯蚓有了神经节,神经系统是索状的。可见,索状神经系统会使动物对刺激的反应不仅灵敏而且准确,不像水螅那样对刺激的反应慢且无方向性。所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理解蚯蚓神经系统结构的功能特点要比讲述解释容易得多,同时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加深和扩展,使学生直观地去理解那些教师难于讲清的生理功能。

教具准备

挂图、水蛭和沙蚕标本、活蚯蚓。

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言的设计:

本课要学习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蚯蚓,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入本课主题也就比较容易,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从实物引入,即拿一条蚯蚓向学生展示,当然要设计一些引入的话题。不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动物?”就不必了,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蚯蚓,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摸一摸,然后问学生有何感觉,进而提问:“谁能分辨蚯蚓的头和尾?”“谁能说说蚯蚓的背腹面有何区别?”“谁能学一下蚯蚓是怎样运动的?”……等等,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是初中生的特点,但在学生的回答中会出现许多问题。老师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将话题展开:“大家对蚯蚓了解得很多,但是都不是十分的清楚,如有些同学看到蚯蚓洞穴口常有一些粪便状泥土就认为蚯蚓是吃泥土的,蚯蚓果真是吃泥土吗?再有,刚才有同学抚摸了蚯蚓体表后感觉不同,有的认为蚯蚓体表是光滑的,有的觉得是粗糙的,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对蚯蚓做一番认真的研究。”这是以实物引出的方法。还有传统的复习引入法,即先对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提问。然后板书“第五章环节动物门”,这样引入的最大缺点是平铺直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蚯蚓感兴趣,但对什么是环节动物却是陌生的,所以应避免在引言中出现环节动物这个概念性词,最好将其放在学习蚯蚓体节中自然地提出,让学生自然地把蚯蚓这个具体动物与环节动物门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是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

因为此课是讲述与实验同步进行,学生一来到准备好实验的实验室就会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课堂内容。此时应用简洁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本课主题,而尽可能避免庸长的引言,这样会挫伤学生的兴趣。总之,本课的引言设计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以3到5分钟为好,否则就会使下面的时间过于紧张而完不成教学计划。

2.关于蚯蚓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的教学:

(1)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实验室上课。课前教师除了备课之外,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是很重要的。一般在大城市,很难一下捉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蚯蚓,通常都是向专供实验材料的部门订购。然而在广大的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这样的方式就行不通了。那么,发动学生去准备实验材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了。在课前一周,布置任务,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准备蚯蚓。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样的任务他们是乐于完成的,但教师应讲清注意事项:如不许毁坏菜地、农田;不要捉太多,保证每组一条即可等等,强调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至于其它实验用具教师也应充分准备好:玻璃板、棉球和醋不应成问题,手电筒不必每组一支,如果学校没有,也可以让学生自带。实在没有,也可以用小镜子反射阳光来替代手电筒的作用。总之,要将教材中要求的实验步骤全部完成,这样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2)上课

①引言:以备课中设计好的引言方式引入本课。

②过程:以“实验三观察蚯蚓”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问题之后简述其原因,并通过实验要讲清蚯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例如: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保持蚯蚓体表湿润,同时提出问题:“这样做是为什么呢?”预习过本课内容的学生会正确地答出:“是为了保证蚯蚓的正常呼吸。”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蚯蚓是怎样呼吸的。学生的叙述对他自己来说会比听老师讲述后的印象深刻十倍!所以,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理解,而教师不应在此耗费过多的时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从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思考问题,老师的话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小结:一节课完成这样多的内容,时间是很紧张的,但做3~5分钟的小结还是必要的。小结的内容应包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和通过实验仍没有弄清的问题,可以将这些问题做为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去讨论,并在下一节课上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3.其它环节动物及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活的水蛭、沙蚕)或标本,若有困难,准备水蛭和沙蚕的挂图也可以,总之是要有直观教具。

教学中,组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先对实物或挂图进行分析研究,当学生对水蛭和沙蚕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了解清楚之后,教师可以将内部结构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结构上进一步了解水蛭和沙蚕,并与蚯蚓相比较,找出其相同之处,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在此,教师要注意,教材中归纳出的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针对前几章动物而言的。所以在课的最后,应该以列表的方式将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及环节动物加以比较,使学生看到动物越高等,其身体结构就越复杂,从而有一个以进化为主线的、完整的动物学知识结构。

第五章的内容从教材上看是比较多的,在两课时内完成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有些内容在课上可以不讲或只提一下即可,因为教材中描述得很详细了,学生自己阅读完全能够了解,如蚯蚓对人类的益处等。所以,备课时认真处理好教材,明确重点及难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的具体过程对年轻教师是很重要的,对有经验的教师也是不能忽视的。

扁形动物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猪肉绦虫的生活史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猪是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猪是如何感染上猪肉绦虫的?人又是怎样传染上此寄生虫病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米猪肉”的理解也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尽量加强学生们的感性知识,准备一些清楚的实物(囊尾蚴、米猪肉)或标本,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2)学校现有的挂图和参考书中:都提到“六钩蚴”和“囊尾蚴”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以便把猪肉绦虫的生活史说清楚。

教学用具

标本(猪肉绦虫)、挂图、录像、投影片。

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言的设计:

本章内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地方的人都认识“米猪肉”或“豆肉”。教师可以用标本或者实物以问答的方式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听说过“米猪肉”或者“豆肉”吗?这种肉能不能吃呢?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这种肉是不能吃的。误食此肉,会使人得猪肉绦虫病。猪肉绦虫也可叫猪带绦虫,它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动物,下面我们就以猪肉绦虫为例学习扁形动物门的知识。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引入课题。例如,教师可以提问:①大家见过这种动物吗?②在哪儿见过,它生活在哪里?③它与我们见过的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题:这种动物叫猪肉绦虫,它是一种寄生虫。从它的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身体为白色带状,它可以寄生在猪体内又可寄生在人体内,故得名为猪肉绦虫。“绦”——白色带子。绦虫属扁形动物门。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2.关于猪肉绦虫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观察猪肉绦虫的成虫标本或挂图,同时思考:猪肉绦虫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特点?哪些是与寄生相适应的?

第二,在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主要特点:

(1)头节上有小钩和吸盘。

(2)生殖器官特别发达a.颈部能不断分裂产生许多节片(每条成虫约有700~1000个节片)。b.每个脱落节片内有大量的受精卵(约有5万多个受精卵)。

(3)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和感觉器官退化。

在归纳的同时,教师要指出:①小钩和吸盘是为了更好地在宿主体内固着——钩吸在宿主体内。②生殖器官特别发达——产生大量的受精卵,是与虫体更换宿主有关,加大虫体返回宿主体内的机会。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由于与外界环境缺少接触,所以逐渐地运动和感觉器官退化了。

3.关于感染途径和危害的教学,可以用剪贴图加说明的方式进行,使学生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它的幼虫生活在猪体内,幼虫发育成成虫是在人体内。

讲完生活史,可以请学生自己总结一下:①什么叫生活史?②什么叫寄生?③什么叫宿主?关于生活史的概念,不要讲得太多太杂了,可以根据猪肉绦虫的生活周期进行总结——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

教师可以补充说明猪肉绦虫对人和猪所造成的危害:成虫寄生于人的肠道,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如果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其危害性比成虫大得多。比如侵入眼部,可引起视力模糊甚至失明;大量寄生于肌肉,可引起痉挛;到达脑部,则出现癫痫,严重者导致死亡。感染囊尾蚴的猪,轻度者,猪肉要经无害处理后才能出售,大大降低了肉的质量;严重者,猪肉必须销毁。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好预防工作呢?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帮助学生认识到预防猪肉绦虫病的两个重要环节是:①不吃含有猪肉绦虫幼虫的“米猪肉”。②不让猪吃到含有猪肉绦虫卵的粪便。

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我们市场上供应的猪肉都应是经过卫生检验的,购买时要注意看卫生许可证和猪肉的质量;猪肉应煮熟后才能食用;不能害怕得猪肉绦虫病而不敢吃猪肉了。

4.关于其他扁形动物的教学,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

(1)血吸虫:可出示挂图和标本让学生认识血吸虫,并且重点讲解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放映录像片进行说明。血吸虫是寄生在人体内的血管中,吸取血液、肠腔内的营养物质,甚至可以经过血管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最终会夺去人的生命。

我国50~60年代放映的影片《枯木逢春》讲的就是解放前,我国南方某个小村庄,由于村民患有血吸虫病,无钱医治,造成村民大量死亡。“千村薛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是描述的当时的凄惨景象。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怀下,医务人员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已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影片中的主人公解放后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终于成为了一个健康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枯木逢春”。

教师可以用近几年某些地区血吸虫病又有死灰复燃的现象,借此进行环境保护、卫生清洁等方面的教育。

(2)涡虫:教师可以用挂图或录像片配合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涡虫。涡虫是扁形动物中营自由生活的一种。在北京的樱桃沟泉水中的石下就能找到涡虫。涡虫的身体长约1~1.5厘米,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

从进化的角度看:扁形动物的体内出现了三个胚层;涡虫的神经系统较水螅发达;涡虫有口、咽、肠等器官的分化。教师可以把水螅与涡虫的形态结构对照表,出示给大家看。

但是,扁形动物仍有其低等的特点,如:有口无肛门,器官、系统还不健全等。

5.关于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进行总结。告诉学生:门的特征应该是属于此门动物的共有特征。最后可请学生把门的特征记住。

人体动物体的组成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认识组成人体的各种器官。2.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3.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重点和难点】:认识组成人体的各种器官。【教学准备】:教师:大屏幕投影、电脑、人体模型、课件。学生:教材、补充习题、笔记本【教学评意】教研组长xx年月日【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植物体组成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答: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个体导入:植物体是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的有序整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也是这样呢?图片展示达芬奇的人体比例画,学生阅读“黄金分割律”。人体的“黄金分割比律”:头顶至脐与脐至脚底之比、髋宽与躯干长度之比、上肢与下肢长度之比、下肢长度与全身长度之比均近似于0.618。一、观察人体的外形图片展示:健美运动员、芭蕾舞演员、中国第一“人造美女”某女孩被称为中国第一“人造美女”,该女孩对全身10多处进行整形,历经手术数十次,历时近200天,耗资30余万元,从而彻底完成了所谓的“美女制造”工程。学生讨论:1.人体的外形在人体之美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吗?2.你对你自己的身体满意吗?3.“美”有标准吗?如何判断?教师点拨: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补充案例:超女王贝追逐过分的美丽整容死亡,付出了生命代价,主刀医生曾告知风险母女称不怕。)。4.你能说出你的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吗?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配合,对照人体外形图,认识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幻灯片展示讲解人体外形各部分名称。头、颈躯干:(前面)肩、胸、腹;(后面)背、腰、臀四肢:(上肢)上臂、肘、前臂、手;(下肢)大腿、膝、小腿、踝、足具体各部分名称要了解。教师针对个部分介绍一些简单的医学,生理学、运动方面等常识。比如:臀部外上部没有大的神经和血管通过,临床上常被选择作肌肉注射的部位。二、观察人体内的腔和腔内的主要器官学生观察图片《人体内的腔》,想一想,人体内共有哪些较大的腔?它们是由什么围成的?每个腔内各有哪些重要的器官?人体的头部和躯干部由皮肤、肌肉和骨骼分别围成颅腔和体腔。颅腔里面有脑,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相连人体内的腔:胸腔体腔(膈分隔)腹腔人体内的器官:气管、肝脏、胆囊、大肠、盲肠、阑尾、喉、心脏、肺、小肠、膀胱……人体模型观察讲解,熟悉人体各部分结构。三、练习完成《补充习题》p14填空题6:填写各结构名称四、作业课后学习p37信息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体的组成、各部分作用。

软体动物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

提出问题

导出课题

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

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①本节课先以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并让学生识别入手。待学生识别之后,再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②关于观察当地常见软体动物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取材方便,代表性强的实验材料,事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好实验材料,这里以观察河蚌为例来说明。观察前,教师要出示观察提纲,观察的项目有:

A.河蚌的体外有没有贝壳?有几片贝壳?

B.用铅笔碰一下张开的贝壳,河蚌会有什么反应?这个反应说明贝壳对它有什么作用?

C.将河蚌放在温度为50℃的水中,贝壳会张开,观察在贝壳的内表面是否有一层柔软的膜?这层膜里包着的身体是否柔软。

D.在河蚌身体的前端是否有一块肌肉质的、形似斧状的结构?

有观察提纲,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条不素地进行观察,并详细准确地作好观察记录。观察完之后,教师发给学生一张表格,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中。填完后的表格是:

河蚌

蜗牛

乌贼

贝壳:数量作用

两片保护

外套膜:作用

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

身体柔软

足的种类

斧足

③关于常见软体动物部分的教学,可采用观察填表比较的方式进行。在观察河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和乌贼,并将观察结果填在表格中。

河蚌

蜗牛

乌贼

贝壳:数量作用

两片保护

一片保护

一片支持

外套膜:作用

保护

保护

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足的种类

斧足

腹足

腕足

三种动物观察完毕,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这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④关于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教学,可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进行。讨论要有题目,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归纳性总结,软体动物有的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对人体有害,应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危害。

板书设计

第五章软体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有害:有的危害农作物,传播疾病

动物的运动的教学方案


第一节授课人:桂阳三中彭智明一、教学目标1、说明依赖于一定的结构。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关节的结构。2、认识肌肉的特性。3、掌握骨、肌肉、关节的协调运动。4、理解运动是各系统协调配合的结果。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鲜活关节标本、屈肘伸肘模型、幻灯片、肌肉受刺激收缩实验装置四、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动物,认识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特征。学习了有水中生活的,有陆地上生活的,有空中生活的。自然界中的动物之所以被称为动物是因为它们的哪种明显的特征呢?对!就是因为它们会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许能看到孔雀开屏、仙鹤起舞、大雁南飞、蜜蜂采蜜,等等。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是由哪些结构完成的,这些结构又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现在可以做个简单而常见的动作——伸肘与屈肘运动。想想这个简单的动作是靠哪些结构完成的?这些结构如果部分受损是否会影响运动。对!同学们想到了很多结构,这些结构的协调作用完成了运动的过程,那一部分受损都不能完成运动。其中,骨骼与肌肉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动系统。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影片资料。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骼和肌肉,其中骨骼又分为骨和关节。首先来认识骨。运动特征明显的动物都有骨。书上绘出了家兔的骨骼。我们来看看我们人体内的骨骼。在屏幕上的就是我们人体的骨骼。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自己手臂上的尺骨与桡骨吗?我们要怎样才能迅速的找到尺骨与桡骨呢?首先,伸出你的任意一只手,将掌心向着天花板,找到前臂的内侧与外侧。然后,记着这么一句话“内尺外桡”。那么,内侧的就是尺骨,外侧的就是桡骨。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就能很快的找到尺骨与桡骨了。简单的认识了一下骨后,我们着重认识关节。、关节是指活动的骨连接。在我们的身体上有许多的关节。同学们,你们能讲出多少你们认识的关节?对!大家讲了很多,有指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等。大家现在可以运动下这些关节看看它们是不是灵活自如,是不是活动的连接。我们在运动场上打篮球、踢足球时,正是有了这些灵活自如的关节才能实现。大家想想,这些关节中哪个是最灵活的,活动范围最广的关节啊!对,是肩关节,垂直面上,肩关节能有360度的活动范围,水平面上有180度左右的活动范围。现在屏幕上的就是一个关节,为了观察关节结构,这个关节已经剖开了。关节是有什么组成的呢?我们看看书上的关节结构图,屏幕上也有个一样的,我们的关节是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关节囊、关节软骨组成。关节窝中间凹陷象个窝正好容纳关节头,关节头与关节窝的相对面有关节软骨,关节软骨能缓冲运动的冲撞力,减少摩擦力。关节囊牢牢的包裹着关节头,关节窝,使之能在正确的位置上。关节囊所包围的空间就是关节腔,关节腔里面有滑液,也能减少运动中的摩擦。我们平时所讲的脱臼就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现在老师手中有个关节的鲜活标本,大家看看这个关节的形态,看看这个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等这些结构。下面请一位同学重新来填写这些关节结构名称,其他的同学看他填对了没有。好!这位同学都填写正确了。学习了骨和关节后,大家想想:骨本身能运动吗?不能,要靠肌肉的牵引才能运动。运动系统不仅有骨,关节,还有肌肉,肌肉主要是指骨骼肌,骨骼肌是指附着在骨上的肌肉。在我们的上臂上有着两块与伸肘和曲肘运动相关的肌肉,他们就是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样的,伸出手,掌心向上,上臂上,上面的是肱二头肌,下面的是肱三头肌。一块骨骼肌是由肌腱和肌腹构成。肌腱是指骨骼肌两端呈白色的部分,肌腹是指中间鼓起的部分,肌肉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肌肉受到刺激会舒张,并且,只有收缩时才有力量,能牵拉骨,停止刺激会舒张。舒张时没力量,不能推动骨。我们能通过下面这个实验来证明,当我们用电刺激腓肠肌时,腓肠肌收缩引起指针移动,停止收缩指针移动停止,并缓慢恢复到原来位置,所以,任何一个关节上都包裹着两块肌肉。(如图)任何一个运动都必须要有两组肌肉才能完成。在我们身体里面这种刺激是来自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刺激。骨,关节,肌肉,他们在运动中是怎么样协调工作的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做做伸肘和曲肘的动作,想想这三个结构有什么样的变化,也可以看讲台上老师手中的模型,模型模拟了伸肘和曲肘,想想三个结构是怎么样的一个配合过程。我们能发现运动是骨骼肌在受到神经冲动刺激后发生收缩牵拉骨绕这关节运动,无论是同学们自己做的,还是讲台上演示的都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三者配合的关系。我们完成一种行动,能否仅靠运动系统呢?运动系统的正常运转还需要其他系统的配合,运动系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又是提供能量的保障,所以,人体内各系统也是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哺乳动物靠四肢支撑起身体,骨在肌肉牵引下围绕着关节运动,使躯体能够完成各种动作,从而具有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这堂课里,我们重点认识了运动系统的组成,认识了骨、关节、肌肉。了解了肌肉的特性,以及三者在运动中是怎样配合的。认识到人体个系统的统一性。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么一道题。我们把运动中运动系统的各个部分和杠杆结构相比,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在杠杆的短端引起一个小小的位移,在另一端就会有会产生很大的位移。这就是杠杆的放大作用。运动中肌肉只收缩了一小段距离,而在骨的作用下却引起了很大范围的运动。所以骨就相当于杠杆结构中的杠杆,有杠杆作用,而肌肉就起着动力作用。杠杆是绕着支点运动,骨是绕着关节运动。所以关节相当于支点,有支点作用。通过今天这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运动系统。动物在运动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着各种行为。我们下堂课就讲讲动物的行为。

其他肢动物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四种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习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树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动物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的观念。

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四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对代表动物的学习,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几种代表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却都属于节肢动物,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也缺少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学生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才能逐步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归纳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和挂图、实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设疑启动引出课题

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

列表归纳比较

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课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来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学生: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章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来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课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来判断特性。同时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平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农村的学生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采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业生产有什么益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平方米(即1亩)稻田内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来计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生物防治的意义。历史上确有其人——威灵顿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来,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故事安排在讲解园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蜘蛛比较感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课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整合,完成板书表格。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来(或者把四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来),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习本章内容的最终目的。

空中飞行的动物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1、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2、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咱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活动的设计

三、课前准备教师:各种鸟类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录像片;蝗虫的图片;学生:搜集描写鸟类的诗句;观察、调查当地常见鸟类并做记录。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鸟1、认识各种鸟类及与环境适应的特点2、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昆虫其他环境中的动物1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姿态图片,思考其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3、观察各种鸟类飞行的录像片,思考并想像鸟类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4、列举自己最熟悉的一种鸟,描述它的生活习性。1、每位同学画出自己最熟悉的鸟的外形,推测它适于飞行的形态特点,实物投影,互相交流。2、折叠飞机扔向空中,感受形状的改变使纸飞想要克服的空气阻力减少,以此联想飞机的外形适于的特点。3、探究过程: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作出假设制定计划结论: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1、观察几种昆虫的翅,思考:昆虫的翅与鸟的翼是不同的,但就飞行来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2、观察蝗虫图片:身体分为几部分?体表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蝗虫运动器官是什么?长在身体的哪些部位?同学间进行交流。3、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列举实例并认识到: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水中、陆地或空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出示图片,播放录像片,创高情景,提出探究的问题。1、点拨、适时鼓励。2、提示学生由纸飞机联想到飞机的外形能减少空气的阴力。3、引导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巡视、组织小组间的计划交流、完善探究计划、实施计划、归纳分析得出结论。1、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昆虫的翅和鸟的翼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2、出示蝗虫图片,提出探究的问题。3、出示各种节肢动物的图片。补充、强调: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动物运动的形成的教学方案


一、骨与骨之间是怎么连接的?关节有什么特点?

教师活动

l、简单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同时提出

新的问题:人体有那么多骨头,它们是怎样连接的?为什么人能够很灵活地做各种各样的运动?

2、学生回答后,做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骨与骨之间以纤维、软骨和骨组织连接的,而关节是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并由此转向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关节的剖面模式图。讲解关节的结构。

3、做演示实验:观察关节的结构。进

一步加强学生对关节结构的了解。

4、指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并提出问题;不同的关节运动的方向是否相同?这种特性与人的运动功能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些关节很容易脱臼?

5、放幻灯片指导学生观看不同部位关节的运动方向。随后归纳总结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及与人体运动的关系。

6、指导学生观看人体骨骼的模型,讲解各个骨骼的特点及其功能,并随时让学生感受一些骨骼的特殊功能及作用,帮助学生记忆。

7、指导观看人体肌肉挂图,讲解肌肉

的名称、作用和特点,并让学生在自己身上相应部位找到挂图中的部分肌肉,让学生体验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8、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牛的腓肠肌。并提出问题:腓肠肌是组织还是器官?腓肠肌的收缩怎样带动骨骼

学生活动

l、认真听取老师对上节课知识的总结,并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骨与骨之间是靠关节连接的,人能灵活地做各种各样的运动也是因为有关节的缘故。

2很有兴趣地听取老师对问题的补充,注意自己未曾了解的结构,并跟随老师仔细观看挂图,牢记关节的牢记关节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

3、观看老师做演示实验,辨认关节各个组成部分,并把实际看到的关节结构与挂图上的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并向老师提出疑问。

4、配合老师,带着问题做体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不同部位的关节的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并根据常识回答肩关节等容易脱臼的原因?

5、认真观看幻灯片,比较体验活动中各个关节的活动方向是否与幻灯片中

说的一样,之后听取老师对关节结构和特点的总结,做好笔记。

6、认真观看人体骨骼模型,在脑子中区分各种骨骼的名称和特点及其所在的部位。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可以在自己身上相应部位找到所讲骨骼位置。

7、认真观看人体肌肉挂图,很有兴趣地听取老师对于不同肌肉特点的讲解,并思考其特点和其作用的联系,努力记住各个肌肉的名称,并在身上找到其所在的位置,以加强记忆。

8仔细观察牛的腓肠肌,辨认各部位的名称,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腓肠肌

运动?

9、总结:总述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说明人体骨骼肌的作用:除了参与运动外,还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感情、维持体温等。强调人体的骨骼和骨骼肌是相互协调才使人体完成各种各样运动的。教会学生在运动中怎样避免关节和骨骼受伤以及简单的急救方法。

是器官,腓肠肌收缩的时候牵拉骨骼使之运动。

9、听取老师的总结,掌握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区分各种骨骼和肌肉的名

称、特点及其作用。在脑子中形成一种观念:骨骼、关节和肌肉是互相调节才使人能够灵活运动的。并学会简单的关节脱臼急救方法,有意识的在以后的运动中避免关节的脱臼。

动物的行为学案相关教学方案


动物的行为学案

教学目标

1、区别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3、通过对动物独特的行为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物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

难点:区别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易错点:动物学习行为。

易混点: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易漏点:动物学习行为。

问题导学: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96页——p98社会行为上面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行为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物的学习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材料中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呢?哪些是学习行为呢?

(5)、阅读材料中的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6)、在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的实验中的三个问题你能回答吗?赶快回答吧!加油!

2、请同学们阅读p97社会行为——p100完成以下问题。

(1)、举例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2)、特征:群体内有明显_____

成员间有明确_____

群体内有明显_____

(3)、群体信息交流:动物进行分工合作时利用___、___动作、_____传递信息。

(4)意义:利用_____

控制_____

拓展提升:

1、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获得途径

适应特征

进化趋势

2、社会行为(1)、特点a..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

达标检测

1、选择题

(1)、今年的国庆节,王岩同学在青岛的“海底世界”看到海豚的顶球表演,海豚的这种行为属于()a.适应行为b.经验行为c.先天性行为d.学习行为

(2)、除哪种动物外其余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a.蜜蜂b.蚂蚁c.蝗虫d.白蚁

2、非选择题

(1)、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行为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

(2)、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______的基础上,通过______的作用,由______和______获得的。甲:无母的小猫当成自己的雏鸡,对猫无微不至的关怀,你看它像爱护雏鸡那样把小猫掩藏在自己温暖的翅膀下边。这两只小猫也安然地接受母鸡的抚爱,它们把母鸡当作了自己的猫妈妈,并且同它顽皮嬉戏,甚至会亲热地去舐母鸡的羽毛。但是,当小猫长大以后,它们最终会离开这位义母。乙:这是一只失去了雏鸟的美国红雀,它来到养鱼池边,对浮出张口求食的金鱼,立刻塞给它一条捕捉来的昆虫,就如同喂自己的雏鸟一样。就这样,红雀喂金鱼连续了好几个星期。丙:人们把黑猩猩爱吃的香蕉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是拿不到的,于是,它把几个木箱堆叠在一起,然后爬到木箱顶上,这样就可以拿到原来拿不到的香蕉了。

请说出以上行为是______先天性行为,______是学习行为。学后反思:通过本节的学习你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困惑是__________________。

水中生活的动物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动物的多样性1、种类2、生活环境3、运动方式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三、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四、其他水生动物1、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2、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它乌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3、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它乌体表有甲。4、其他: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五、水域环境的保护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1、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进行实验: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本互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观察录像,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3、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四人一组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结论。1、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仔细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用放大镜对照鳃的结构放大图观察鱼鳃丝。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看录像,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课前)搜集资料,根据问题,表述交流,达成共识,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创设情景(cai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质疑: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运河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探究。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将画面聚焦在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将画面聚焦在水中游泳的鱼。质疑: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出示探究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质疑: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呼吸?出示观察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同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录像播放金鱼在水中的生活情况:金鱼的口和鳃盖交替张合的动作;以及放大的鳃丝结构。出示观察提纲,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探究,得出结论。质疑:除了鱼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质疑: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育。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353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