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认知:
知道爷爷奶奶是长辈,应当敬爱他们。
情感:
爱爷爷奶奶,愿意让爷爷奶奶高兴。
行为:
对爷爷奶奶有礼貌,会问候,有好吃的先请他们吃,做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与第一课组成一个单元,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孝亲敬长”德目的有关要求设置的。孝亲敬长的教育属热爱人民的教育范畴。本课着重向学生进行尊敬老人的教育。
尊敬老人、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讲了千秋万代的老话题。对老人的尊敬与爱戴,应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在今天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成了家里的掌上明珠。有些小学生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生活,被百般照顾疼爱。有些孩子不孝亲,不尊老,过多地享受到老人对自己的疼爱和照顾,依赖心理较强。他们在老人面前只知索取,撒娇、任性,支使老人为自己干事情,有时还嫌老人动作迟缓。爱唠叨人,等等,给老人造成难以言说的痛苦。因此,设置此课也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课文以图按辈分出示孩子、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照片来导入新课,目的是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家中的老人关心、疼爱自己的事情,并通过“说一说”,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激起敬爱老人之情。让学生带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我们很亲,是自己的亲人的美好情感开始本课的学习。
课文以连环图配文的形式,讲小宝在家尊敬老人的故事。五幅图从不同的侧面讲小学生在家里应当怎样尊敬老人,每幅图说明一个要点,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是具体的行为指导。
为了形成鲜明对比,课文在“看一看”栏目中,以四幅图出示学生对家中老人不尊敬的几种行为,启发学生心理换位,分析这样做时老人会怎样想,最后得出只有说话、做事都要替老人着想才是对的,并明确了应该怎样去做。
教法建议
1、在讲解本课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在家里爷爷奶奶为自己做过什么?自己又为爷爷奶奶做过哪些事?
2、对于学生在家的具体做法,教师给予正确地指导。
3、尊敬老人的社会意义本课没有涉及,但教学中可以适当渗透。例如,老人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都做出过贡献,为养育子女和晚辈付出过许多心血,等等。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启发学生体会老人一生的辛苦,激发他们尊敬老人的情感。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课
教学目标
认知:
知道爷爷奶奶是长辈,应当敬爱他们。
情感:
爱爷爷奶奶,愿意让爷爷奶奶高兴。
行为:
对爷爷奶奶有礼貌,会问候,有好吃的先请他们吃,做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
教学重点:知道爷爷奶奶是长辈,应当敬爱他们。
教学难点:爱爷爷奶奶,愿意让爷爷奶奶高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展示上堂课填写的表格
填表
家庭成员名称(与你关系)
家庭成员姓名
年龄
教师提示: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有很多是相同的或相近的,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回答的问题一一记下来,然后分组讨论总结,爷爷奶奶为我们做了多少事?然后由各组代表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爷爷奶奶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送我们上学,放学接我们,假日带我们出去玩等等,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事情表演出来呢?
板书:说说爷爷奶奶
教师提示:同学们我还可以为你们多加上几条,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教师提示:现在,还有没有同学知道以后还可以为爷爷奶奶做哪些事,你打算怎样做,可以补充。
教师把学生为爷爷奶奶做的事做成卡片,每个人发一张,并告诉学生,以后你每做一件不同的事后,都可以上面加上某年某月某日,你为爷爷奶奶做了什么,放假前做一次评比活动,看谁做得又多又好。
板书:怎样尊敬爷爷奶奶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谁和故事里的孩子做得一样,请举一下手。
教师提问:请你们分别猜一猜,你这样做的时候,爷爷奶奶当时的心里应该是怎样的?
教师提示:同学们猜得都很对,那你今后还会不会让爷爷伤心了呢?好,现在,就请这几个同学看一下课本11页中的看一看,现在请你帮助这几个同学改正缺点。
教师提问:现在,大家知道爷爷奶奶需要我们哪些帮助?
教师小结:看来,现在同学们都知道该怎样对待爷爷奶奶了。
板书:不让爷爷奶奶伤心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孔融让梨”的传统故事。
2.知道同学之间互相谦让的事例。
3.知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
情感:
1.愿意向讲谦让的同学学习。
2.当自己谦让别人时感到心情愉悦,别人谦让自己时,有感激的情感产生。
行为:
1.在好处和方便面前想着别人。
2.与同学相处时,把好处和方便让给同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小学一、二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要求编写的。
本课教材选用了《孔融让梨》这个流传久远的古代故事。
本课设五个栏目。
“想一想”栏目,设在课文前,起导入作用。通过让学生看“两只小羊过独木桥”的图,并思考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议一议”设两个问题:第一题,让学生站在孔融的哥哥、弟弟及家人的角度进行情感体验,体验一下被人谦让时的感受,达到激发情感的目的。这样利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说一说”是在明理的基础上门辨析,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好处、方便时做到讲谦让。
“夸一夸”是通过夸身边同学讲谦让的事例,树立榜样,表扬鼓励讲谦让的同学。
“讲一讲”中课后作业,通过让学生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中“知道讲谦让的传统故事”的要求。
教法建议:
1.课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的方式,体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谦让,可以怎样谦让。
2.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灵活的课件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帮助学生理解到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孔融让梨的传统故事。
2.知道同学之间互相谦让的事例。
3.知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
情感:
1.愿意向讲谦让的同学学习。
2.当自己谦让别人时感到心情愉悦,别人谦让自己时,有感激的情感产生。
行为:
1.在好处和方便面前想着别人。
2.与同学相处时,把好处和方便让给同学。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为什么要讲谦让。
教育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两只小山羊,它们同时走到一座独木桥前,两只小山羊都想先到河的对岸去,它们同时走上了小桥。
2.教师开始演示课件一并继续讲述:(名称:小羊过桥)
(1)教师讲述:
两只小羊各不相让,结果怎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一:
课件内容:两只小羊各不相让,同时掉入河中。
3.教师提问:
两只小羊为什么都掉进河里了?(它们不懂得谦让)
4.教师小结:
两只小羊都想自己先过桥,谁也不谦让谁,结果都掉到河里去了。
5.请学生谈谈看了小羊过桥的事情,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课题:六、好儿童讲谦让
二、学文明理
1.教师提问:
谁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如果学生没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播放录音故事。)
2.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补充。
3.出示课文P27的插图。
4.教师提问:
(1)当哥哥让孔融拿梨时,他是怎么做的?
板书:不抢先能让人
(2)他为什么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板书:懂得讲谦让
5.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弟弟,哥哥、弟弟会怎么想?孔融的爸爸妈妈又会怎样想?
6.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7.分组汇报。
8.教师小结:
孔融四岁就懂得讲谦让,爸爸、妈妈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哥哥、弟弟跟他的关系更加亲密。(板书:关系亲密)而且,讲谦让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板书:美德)所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9.教师提问:
听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懂得什么叫谦让了吗?
板书:好处方便
10.教师小结:
在好处、方便面前能够做到不抢先、能让人,就是讲谦让的表现。
11.再次演示两只小羊过桥的课件:
(1)教师提问:
同学们想一想,两只小羊怎样做就可以安全的过河了?
(2)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小羊互相谦让安全过河的情景。
(3)教师鼓励学生:
在你们的帮助下,两只小羊顺利的过河了,你们也是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三、联系实际
1.请学生讨论:
(1)讨论题:
在学校里,同学之间互相谦让,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教师小结:
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大家就像一家人,学习、活动时都会觉得很愉快。
板书:亲如一家非常愉快
2.请学生演一演:
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1)出示三张插图。
内容:栏目三说一说中的插图。
(2)教师描述插图中的情境:
情境一:
下课了,小明和小强同时来到饮水桶前,都想喝水。
情境二:
丽丽和小军一起打球,打了一会儿,小刚来了也想打球。
情境三:
春游结束了,同学纷纷登上回学校的汽车,最后上来了两位同学,可是,车上只剩下一个座位了。
(3)学生讨论后,进行表演。
(4)同学、教师共同评价,对于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3.请学生夸一夸
(1)同学中谁能谦让?请你夸夸他,说说他是怎样做的?
(2)师生共同夸奖平时能做到讲谦让的同学。
(3)请得到夸奖的同学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4)教师奖励每位讲谦让的同学一朵谦让花。
4.请学生想一想
在日常生活中,学校生活中,家庭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讲谦让?
5.学生思考后回答。
6.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补充或表扬。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生活节俭.不比吃穿是一种美德。
2.懂得和别人比吃穿是好虚荣的表现。
情感:
1.以生活节俭、不比吃穿为荣。
2.反感比吃比穿的行为。
行为:
1.生活上注意节俭。
2.不和别人比吃穿。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中“生活节俭,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的要求编写的。如同第一课所分析,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的条件下,不少家长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有求必应,有的家长本身就存在着攀比,社会上一些人比吃比穿,讲排场的不良之风对学生也有影响,使一些学生滋长了爱比吃穿,不注意节约等不良习气。为此,编写了这一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本课的导入“说一说”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发生在他们中间的一些事情进行思考,积极地投入学习,使教学更容易收到实效。这里只要求学生简单地说一说,不要求他们展开讨论。
本课课文用的是辽国丞相张俭注意节俭反对奢华的故事。这一故事有力地说明,生活节俭,不比吃穿,古已有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法建议
本课课文用的是辽国丞相张俭注意节俭反对奢华的故事。这一故事有力地说明,生活节俭,不比吃穿,古已有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分析课文时,可围绕方框中的两个问题来展开。
1.张俭为什么坚持穿旧衣袍?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分析时,可把它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有层次地进行:(1)当时辽国出现了什么风气?“有些大臣追求享乐,讲究吃穿,常以穿华丽的衣袍来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2)面对这种风气,身为丞相的张俭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张俭感到这是一种不好的风气。他决心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并从自己做起。他坚持穿旧衣袍,并公开表示:“作为丞相,应该考虑如何把国家治理好,至于衣服,还是俭朴一点儿好。”(3)当辽王劝张俭换件新衣袍并让他挑选衣料时,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张俭还是认为,大家都互相攀比谁穿得豪华的风气不好。但对辽王不能违令,只好从有的是绫罗绸缎的内库里挑选了三段普通的布衣料,这说明张俭还是坚持节俭的好作风。
2.大臣们为什么感到羞愧?张俭身为丞相,想的是国家的事情,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而自己却只顾追求享乐,讲究吃穿,与张俭相比,相形见绌,所以部羞愧地低下了头。
学设计示例
第二课不比吃穿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生活节俭.不比吃穿是一种美德。
2.懂得和别人比吃穿是好虚荣的表现。
情感:
1.以生活节俭、不比吃穿为荣。
2.反感比吃比穿的行为。
行为:
1.生活上注意节俭。
2.不和别人比吃穿。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生活节俭.不比吃穿是一种美德。”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养成生活节俭、不比吃穿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选择:当你看到别人的东西(用具、玩具)比你的东西好的时候,你怎么想?
A特想要B很羡慕C想要,但听从父母的意见
学生回答并统计A、B或C所占的比例。
师问:是的,同学们都有一些羡慕或想要的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一看到别人的东西比自己好时就应该要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出示书中的“说一说”栏目,并谈一谈,如果你是小美,你会怎样做,为什么要那样做?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师问:同学们说得很对,要勤俭节约,不要和别人比吃穿,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请同学朗读课本第二课的第一、二段。
同学举手朗读。
师问:同学们请想一想,张俭为什么还穿着这样的衣服,他是没有钱买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小结:对,张俭不是没有钱买,而是他认为作为丞相,应该考虑如何把国家治理好,至于衣服,只要简洁干净就行,俭朴一点没什么不好。
板书:衣服要简洁干净
二、师问:张俭为什么坚持穿旧衣袍?请同学分组看一下课文第三、四段,然后组内讨论并请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师小结:很多同学都说到了,张俭的衣袍虽然很旧,衣料也不太好,但是可以御寒,再说,大家若都相攀比,看谁穿得豪华,会形成不好的风气,尤其是丞相,更不应该那样做?他做得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古人是这样做的,我们呢?应该怎样做?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答:我们更应该保持优良美德。在学校里,不比穿,不比吃,尽量都穿校服,做一个清洁干净讲卫生的好学生。
板书:不要相互攀比
三、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五六段,读后请说一说,大臣们为什么感到羞愧?
学生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并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补充。
师小结:张俭的做法也得到了辽王的赞赏,说明勤俭节约的作风是受到爱戴的,是受到尊敬的,相互攀比是可耻的,不应提倡的,因此,我们小学生更应该如此,你简朴,别人不会瞧不起你,而会更尊敬你,你们说对吗?那么现在请大家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并发言。
师问:好,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好的做法和意见,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卡片,就你把刚才所说的都到自己的卡片上,然后贴在板报上,我们都对照着去做好不好?
学生领取卡片,并贴在板报上。
板书:保持传统美德
四、师问:请看课本中的评一评和议一议栏目,一共4个小题,请下面的四组同学们各抽选一个题目进行讨论,并请代表汇报结果。
五、师小结:好,四个组同这都做得很好,希望我们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让我们为自己的好习惯鼓鼓掌吧!
板书:
二不比吃穿
衣服要简洁干净
不要相互攀比
保持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在取得成绩和胜利时不能骄傲,懂得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2.能举例说明正确对待成功和表扬才能不断进步。
情感:
对戒骄戒躁的人产生钦佩感,对骄傲的行为产生厌恶感。
行为:
1.取得成绩和受到表扬时不骄傲。
2.把成绩看作是前进的阶梯,继续前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勇敢坚毅”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而设置的。设置本课的目的是因为小学生经验少、幼稚,常常在取得成绩,受到表扬时,就自以为是,骄傲起来,以致影响进步,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胜不骄的教育,这对他们不断进步有重要意义。同时该课也是对学生进行一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启蒙教育,使学生懂得骄傲可以使人从进步转到落后、从胜利转到失败的道理。
教法建议
1.本课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三点:一是知道在取得成绩和胜利时,不能骄傲;二是懂得骄傲会导致失败;三是明白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成功和胜利。
2.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骄傲使人落后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懂得,胜利只能说明过去,在胜利面前如果不保持清醒的头脑,盲目地骄傲,忘乎所以,就会使自己退步,由胜利转化为失败。
3.教学的难点是为什么骄傲会导致失败。教师可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懂得骄傲的害处,即骄傲会使人停顿不前,不再进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后导致失败。也可以分析巴甫洛夫的话,把这一难点讲清楚。
4.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要着力于对课文事例的分析,并进行一些对比,让学生认识到骄傲的害处。同时,教师还可补充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观点。
教学设计示例
第四课胜不骄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在取得成绩和胜利时不能骄傲,懂得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2.能举例说明只有正确对待成功和表扬才能不断进步。
情感:
对戒骄戒躁的人产生钦佩感,对骄傲的行为产生厌恶感。
行为:
1.取得成绩和受到表扬时不骄傲。
2.把成绩看作是前进的阶梯,继续前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当你取得了成绩,受到老师、同学或家长夸奖时,是什么心情?当时有什么想法?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叫小东的上海中学生,他在第34届世界中学生数学邀请赛中,获得满分第一名后做到了胜不骄。为什么要胜不骄?怎样才能做到胜不骄?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
板书课题:胜不骄
二、学文明理
学生读课文后,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小东获第一名时,大家怎样向他表示祝贺的?(人们向他寄来一封封热情的祝贺信,说出了一句句称赞的话。家人还为他设宴。外公把奖章、奖状挂在墙上。)
2.面对大家热情洋溢的祝贺,小东是怎样做的?(悄悄把奖状、奖章—一摘下来,收进箱子。取出校长的题词挂在墙上,从零开始,继续努力。)
3.小东对待成功的态度说明了什么?(获得胜利和成功后不骄傲,在成绩面前保持冷静。)
板书:成绩面前保持冷静
4.小东为什么能做到胜不骄呢?(因为他从生活中吸取了教训,懂得了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5.上面的事例使你懂得了什么?(一个人在做出成绩。取得胜利后,一定要做到不骄傲,要加倍努力,争取新的胜利。)
板书:加倍努力争取新的胜利
三、深化认识
1.出示“骄傲使人落后”的名言。
师:为什么骄傲会使人落后呢?请同学们听故事《骄傲的将军》。
问:将军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骄傲。)
2.请学生列举自己所知道的由骄傲导致失败的事例。
3.请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后讨论:
(1)当你在班上取得了铅球比赛第一名时,在全校或全区比赛会出现什么结果?(也许什么名次都拿不到。)
(2)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3)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所取得的成功和胜利?(把成功和胜利当做继续前进的起点和阶梯,当做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
四、行为指导
1.出示“议一议”中的题。
2.请学生列举班上或学校里同学胜不骄的事例。
3.读“读一读”中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的话。
五、学习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胜不骄的重要性,知道胜利只能说明过去,骄傲会使人落后和失败。因此,我们在取得成功和胜利后,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倍努力,为新的胜利而奋斗。
板书设计
四胜不骄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6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