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小继承发扬。
2、知道要诚恳、友善,在小事上不计较,能谅解别人,不要得理不饶人。
3、懂得,与人为善,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使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情感
1、体会是高尚的。
2、敬佩的人。
3、赞同诚恳、友善;厌恶为小事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的刻薄行为。
4、愿意培养的好品质,做一个的人。
行为
1、做到当别人由于误会而冤枉了自己或无意中伤害了自己时,能谅解别人,得理饶人。
2、做到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态度诚恳、友善,不尖酸刻薄,更不抓住不放。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六年级“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第三框中关于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设置。本课教育内容在小学是第一次出现,主要是教育学生与人为善,能原谅别人的过失,不记恨人,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将来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列举了两个事例,充分说明从古至今宽厚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为大家学习这种好品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法建议:
1、本课教学应重点抓住两点:(1)对自己来说,当别人由于误会或无意中伤害了自己时,能谅解、得理饶人;不计较小事,与人为善,和他人和睦相处。(2)对别人来说,在批评别人错误时,态度诚恳、友善,不尖酸刻薄,更不要抓住不放。
2、教学中要注意讲清:宽厚待人与讲原则是协调统一的。对集体和大家的利益应强调原则,不可拿集体和大家的利益送人情;对自己来说,如果是小事可以不计较。
3、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分层教学:先结合具体事例讲清什么是宽厚待人,引导学生悟出宽厚待人的真正意义。再指导学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明确宽厚待人与讲原则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小继承发扬。
2、知道要诚恳、友善,在小事上不计较,能谅解别人,不要得理不饶人。
3、懂得,与人为善,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使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情感
1、体会是高尚的。
2、敬佩的人。
3、赞同诚恳、友善;厌恶为小事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的刻薄行为。
4、愿意培养的好品质,做一个的人。
行为
1、做到当别人由于误会而冤枉了自己或无意中伤害了自己时,能谅解别人,得理饶人。
2、做到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态度诚恳、友善,不尖酸刻薄,更不抓住不放。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宽厚待人?(主要通过具体事例)和为什么要宽厚待人?(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宽厚待人和讲原则的度。主要从个人和集体两方面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明辨是非)
教学过程:
一、列举事例、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几天在班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王刚进教室发现自己的书掉在地上,而且上面还被踩了一脚,这时教室里只有林红一个人。王刚冲着林红大声喊:讨厌!眼睛看什么呢?林红回过身说:"不是我踩的,"王刚更生气了,冲着林红直瞪眼。林红拿起书举到王刚的眼前:"看看看!这根本不是我的鞋印!"这时,王刚发现这鞋印真的不是林红的,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林红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怒视着王刚:"凭什么冤枉好人?走!咱们找老师评理去。"
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对林红的做法怎么看?想一想,结果会怎样?
(把学生遇到过的事再现出来,引起大家的思考。学生会觉得林红得理不饶人,这样做的结果给老师带来麻烦,影响同学的团结。)
小结:谁也不愿受到伤害,谁也不愿被冤枉,可是这一切都是由于不理解、或者误会造成的呀,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2、请大家看一段录像《墨花》
(在自习课上,陈洁准备写大字,在研墨时,不小心将墨汁溅到了张敏的花衬衫上。陈洁想:这下可糟了,她会不会以为是我故意溅的呢?正不知怎么办时,张敏和气地说:"没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回家以后我自己洗一洗就行了。"陈洁忙问:"如果洗不掉怎么办呢?"张敏爽朗而幽默地说:"不要紧,只当衬衫上又添上几朵新花,不知底细的,还以为是什么新花色呢!")
3、提问:张敏是怎样对待陈洁的?张敏这样做的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思考,初步体会的表现。与前边林红的做法形成对比。做法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也截然不同。)
小结:在生活中,一个人怎样对待别人,特别是当别人无意中冤枉了你,或无意中伤害了自己时,我们应当怎样做?是斤斤计较,不依不饶?还是以宽容的态度原谅别人?
我想大家从心里都会佩服张敏,因为她是一个的人。
板书:六
二、学习课文深入明理
1、听故事《韩琦玉佣人》,同时演示表现故事内容的投影片。教师加以描述。
(把课文故事,进行细节描述,使学生深受感染。)
提问:北宋名臣韩琦家中发生了什么事?佣人为什么痛哭流涕?
(使学生弄清事情的基本内容,体会佣人由于打碎玉杯,知道自己闯下大祸的害怕心理。)
提问:韩琦本人此时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他神色不变?
(了解韩琦难过的心情,并且懂得由于他知道佣人不是故意的,所以用自己的神色不变,泰然处之,从而谅解佣人。)
提问:韩琦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韩琦的话语和做法,从而讲清的行为。)
小结:像韩琦这样,在别人无意中给自己带来损害时,能够做到宽容谅解别人,表现了宽宏大量的气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板书:能谅解别人宽宏大量
提问:像韩琦这样做,佣人和在场的人会怎样想,怎样说?
(使学生懂得,的人,会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赢得人们的尊重。)
小结:韩琦这样,表现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他的故事流传到今天,说明人们都敬佩他,同时也说明这种作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板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过渡语:通过前面的录像,我们知道张敏是一个的人,看了下面这件事,相信大家会对她有更深的了解。
1、请大家看一段录像。(课文后半部分,张敏批评陈洁把墙弄脏。)
提问:张敏为什么批评陈洁?
(使学生弄清张敏维护集体利益时,坚持原则的表现。)
提问:面对张敏这样的表现,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张敏对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敢于批评,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同时批评时态度诚恳,说话在理。)
板书:批评在理态度诚恳
提问:想一想当陈洁弄脏张敏衣服时,张敏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认识张敏在个人受到损失时,不计较。这样两件事相互对应,形成对比。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反思。)
板书:小事不计较
提问:张敏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陈洁和同学们会怎样想?
如果她不这样做,会是什么结果?
(引导学生体会的两点好处,一是个人心理健康;二是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
板书:个人心理健康
集体增强团结
小结:像张敏这样,在原则问题上,批评人时态度诚恳,以理服人;在个人问题上,不计较小事,能谅解别人。张敏做到了。张敏这样做,既有利于个人心理健康,同时又有利于团结。
2、夸一夸班上能够做到的人。
(学生联系实际,学习身边的榜样。同时让被表扬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当时是怎样想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观点的理解。)
3、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遇到下面情况,自己会怎样做。
①当别人错怪了你,未向你道歉时……
②当别人无意中弄脏了你的衣服时……
③当别人在气头上对你说了气话时……
(主要目的使学生联系实际,深入认识的具体表现。学生可以在联系实际时,结合具体事件谈出自己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开阔思路,让学生说出在其它情况下,自己应当怎样做。)
小结:宽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人人应当以健康的心理,学会谅解别人,不在小是小非上斤斤计较。只有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和谐,增强团结。
四、运用观点、辨析练习
1、看投影:(课后评议题)
提问:张娟这样做好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在方面:首先吴蕾冤枉张娟是不对的,知错后主动道歉是对的;张娟受到冤枉非常气愤,当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依不饶是不对的,别人主动道歉,就应当宽容别人,不应当的理不饶人。)
2、投影辨析:说一说,他们应当怎样做?
①投影一:小名有一本十分讨人喜欢的漫画书,同学小强借着看时,不小心个弄脏了。小名应当怎样做?
(引导学生懂得,同学不是故意的,他无意中损坏了你的东西,应当谅解。在小事上,不和同学斤斤计较。)
②投影二:同学们在一起玩,小李把果皮、易拉罐随手扔到路边,张明和同学们一起批评小李不应当这样,并且要求小李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小李认为,大家这样是跟他过不去,不能。小李的认识对吗?
(引导学生认识,不等于对错误现象不批评,只要从友善出发,善意地帮助同学改正缺点,就是正确的。小李应当正确的理解。)
③投影三:在汽车上,由于人多十分拥挤,小倩被别人踩了一脚,新鞋黑了一大块,心里十分懊恼。这时,那个人不但不道歉,反而怪小倩自己不留神。小倩这时应当怎样办?
(小倩首先应当想,别人并不是故意以的,应当原谅他;即使那个人不懂得礼貌,不主动道歉,也不为自己受到损失,而与别人争吵,影响了乘车秩序,这才是宽厚待人。宽厚待人要从我做起。)
小结:同学们能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了的道理,培养的好品质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宽厚待人是一个人的好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和发扬。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好品质,就会培养爽朗的性格、健康的心理,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一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希望大家都学做的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听一听、讲一讲、想一想
1、与父母说一说的话题。听一听他们的见解。
2、请你找一找的事例,讲给大家听。
3、想一想自己以前的做法,看看是否做到了宽厚待人,谈谈利与弊。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访友、交谈、聚会、就餐、观看演出和比赛等场合讲文明、有礼貌,注意衣冠整洁,仪态大方,做到彬彬有礼。
教学要点:同“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即兴表演
你是值日生,要把收齐的作业本送给老师,进出办公室该怎么说,怎么做。
学生评点:谁表演得最好。
2、揭题并板书
二、学文明理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灯片出示)
A、周苗、王明、赵莲各抽到了什么特殊的作业,他们是怎样完成的?
B、你知道哪些待人接物的礼节?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以上问题。
(读文、独立思考,与同学讨论……)
3、汇报交流
(你弄明白了哪个问题就说哪个问题)
4、教师小结:
大象刚才讲得都不错,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我们小学生从小就要学习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都要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三、辨析导行
1、帮一帮
小果不懂电话交谈的礼节,请你教教他。
①指名读
②师生共同表演电话交谈
2、学一学
向他们学习。
要做到:彬彬有礼,注意仪表、尊重他人
3、读一读
就餐时注意礼节
读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四、总结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访友、交谈、聚会、就餐、观看演出和比赛等场合讲文明、有礼貌、注意衣冠整洁、仪态大方,做到彬彬有礼。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是尊敬别人的表现。
2.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对人应该有礼貌。
情感:
1.以为荣。
2.愿意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行为:
对人说话和气有礼貌。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文明礼貌”德国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
文明礼貌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要教育小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是文明社会做人的起码要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行为准则。要把当前的小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主人,应当从小就教育他们讲文明、懂礼貌。人人讲文明。懂礼貌,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比较正反事例,懂得应该,知道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只有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使别人愿意与之交往。要使学生以讲文明礼貌为荣,愿意,为下一课学习礼貌用语打下基础。
教法建议
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1.本课的重点是从正反事例比较中引起学生思考,提高认识。比较的事例有课文故事,有“比一比”栏目中的事例,有回忆自己的事例,还有比喻手法中“风”的艺术形象,比较的角度有的是从对方的不同表现比,有的是从自己的感受比,也可以是从对方和自己一方交互比。从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清道理。讲道理不要脱离事例,分析事例不要就事论事,要将事与理教合,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2.在比较正反事例时,不要只强调对人不礼貌就办不成事,为办成事就要,似乎只为办成事才需,使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这是不符合礼貌教育的本意的。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要着重提出: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树立自己讲文明、有礼貌、有教养的形象。当然不文明,对人不礼貌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会使别人不高兴,不愿与你交往,因此事情也就办不成。
3、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亲自表演路路主动要求还锤子的过程。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课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是尊敬别人的表现。
2.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对人应该有礼貌。
情感:
1.以为荣。
2.愿意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行为:
对人说话和气,有礼貌。
教具准备
1.根据“想一想”栏目和课文内容制成录像带。
2.根据“比一比”栏目制成投影片两张。
3.根据“读一读”栏目制成录音带。
4.采访使用的话筒一个。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1.看录像:路路去传达室借锤子,推开门就进去,对着传达室的老爷爷喊:“嘿!锤子在哪儿?”老爷爷看报纸,没理他。
提问:
路路为什么没把锤子借来?
2.小结:
路路对老爷爷没礼貌,不尊敬老爷爷。老爷爷对他很不满意,就不愿意把锤子借给他。
二、议一议。
过渡语:
路路没有把锤子借来,平平拉着路路一起又去借锤子,这次他们借来了吗?
1.看录像:平平去传达室借锤子(课文内容)。
提问:
(1)平平是怎样向黄爷爷借锤子的?
板书课题:
(2)黄爷爷对平平什么态度?
小结:
平平,黄爷爷喜欢他,愿意把锤子借给他,还夸奖他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学生分组讨论。
从路路和平平借锤子的事情中,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有礼貌别人喜欢
小结:
与人交往时要,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使别人愿意和你交往。反之,对人没礼貌,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别人不愿意和你交往。
板书:尊重别人
三、演一演。
过渡语:
路路知道错了,决心向平平学习,主动要求去还锤子。你知道路路是怎样还锤子的
吗?
1.请学生表演。
2.提问:
这次黄爷爷对路路什么态度?.
3.小结:
是好孩子,人人都会喜欢。
四、比一比。
师:冬冬家附近有一个足球场,常有人把球踢过铁栏杆,让冬冬帮助捡球。
1.出示投影片(“比一比”栏目内容)。
提问:
(1)冬冬两次都把球扔过去了,但两次的心情不同。你知道冬冬这两次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不同?
(2)假如你是冬冬,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想?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结:
在和别人交往中,应该有礼貌。对别人以利相待,尊重人家,他人和自己都高兴。反之,对别人不礼貌,不尊重人家,他人和自己都不高兴,事情也办不成。
五、说一说。
过渡语: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要讲礼貌。下面,请你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讲礼貌和不讲礼貌的事情。
1.说说你与别人之间互相有礼貌的事,并说说事情的结果。
2.说说你见过的不讲礼貌的事。
3.小结:
,能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增进团结和友谊,使别人高兴,还可以把该做的事做成。对人不讲礼貌,损坏友谊和团结,让人讨厌。我们要做有礼貌的好孩子。
六、读一读。
师:为了记住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
1.看书17页。
(1)听儿歌的录音。
(2)学生跟老师读。
(3)师生齐读。
2.提问:
读完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结:
对人温和有礼貌,人人心里温暖,处处受人欢迎。
七、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三课,知道了对人说话和气,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这样做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三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待人宽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小继承发扬。
2、知道待人宽厚要诚恳、友善,在小事上不计较,能谅解别人,不要得理不饶人。
3、懂得待人宽厚,与人为善,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使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情感
1、体会待人宽厚是高尚的。
2、敬佩待人宽厚的人。
3、赞同诚恳、友善;厌恶为小事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的刻薄行为。
4、愿意培养待人宽厚的好品质,做一个待人宽厚的人。
行为
1、做到当别人由于误会而冤枉了自己或无意中伤害了自己时,能谅解别人,得理饶人。
2、做到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态度诚恳、友善,不尖酸刻薄,更不抓住不放。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六年级“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第三框中关于“待人宽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设置。本课教育内容在小学是第一次出现,主要是教育学生与人为善,能原谅别人的过失,不记恨人,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将来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列举了两个事例,充分说明从古至今宽厚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为大家学习这种好品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法建议:
1、本课教学应重点抓住两点:(1)对自己来说,当别人由于误会或无意中伤害了自己时,能谅解、得理饶人;不计较小事,与人为善,和他人和睦相处。(2)对别人来说,在批评别人错误时,态度诚恳、友善,不尖酸刻薄,更不要抓住不放。
2、教学中要注意讲清:宽厚待人与讲原则是协调统一的。对集体和大家的利益应强调原则,不可拿集体和大家的利益送人情;对自己来说,如果是小事可以不计较。
3、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分层教学:先结合具体事例讲清什么是宽厚待人,引导学生悟出宽厚待人的真正意义。再指导学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明确宽厚待人与讲原则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待人宽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小继承发扬。
2、知道待人宽厚要诚恳、友善,在小事上不计较,能谅解别人,不要得理不饶人。
3、懂得待人宽厚,与人为善,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使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情感
1、体会待人宽厚是高尚的。
2、敬佩待人宽厚的人。
3、赞同诚恳、友善;厌恶为小事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的刻薄行为。
4、愿意培养待人宽厚的好品质,做一个待人宽厚的人。
行为
1、做到当别人由于误会而冤枉了自己或无意中伤害了自己时,能谅解别人,得理饶人。
2、做到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态度诚恳、友善,不尖酸刻薄,更不抓住不放。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宽厚待人?(主要通过具体事例)和为什么要宽厚待人?(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宽厚待人和讲原则的度。主要从个人和集体两方面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明辨是非)
教学过程:
一、列举事例、导入新课。
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对林红的做法怎么看?想一想,结果会怎样?
(把学生遇到过的事再现出来,引起大家的思考。学生会觉得林红得理不饶人,这样做的结果给老师带来麻烦,影响同学的团结。)
小结:谁也不愿受到伤害,谁也不愿被冤枉,可是这一切都是由于不理解、或者误会造成的呀,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2、请大家看一段录像《墨花》
(在自习课上,陈洁准备写大字,在研墨时,不小心将墨汁溅到了张敏的花衬衫上。陈洁想:这下可糟了,她会不会以为是我故意溅的呢?正不知怎么办时,张敏和气地说:没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回家以后我自己洗一洗就行了。陈洁忙问:如果洗不掉怎么办呢?张敏爽朗而幽默地说:不要紧,只当衬衫上又添上几朵新花,不知底细的,还以为是什么新花色呢!)
3、提问:张敏是怎样对待陈洁的?张敏这样做的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思考,初步体会待人宽厚的表现。与前边林红的做法形成对比。做法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也截然不同。)
小结:在生活中,一个人怎样对待别人,特别是当别人无意中冤枉了你,或无意中伤害了自己时,我们应当怎样做?是斤斤计较,不依不饶?还是以宽容的态度原谅别人?
我想大家从心里都会佩服张敏,因为她是一个待人宽厚的人。
板书:六待人宽厚
二、学习课文深入明理
1、听故事《韩琦玉佣人》,同时演示表现故事内容的投影片。教师加以描述。
(把课文故事,进行细节描述,使学生深受感染。)
提问:北宋名臣韩琦家中发生了什么事?佣人为什么痛哭流涕?
(使学生弄清事情的基本内容,体会佣人由于打碎玉杯,知道自己闯下大祸的害怕心理。)
提问:韩琦本人此时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他神色不变?
(了解韩琦难过的心情,并且懂得由于他知道佣人不是故意的,所以用自己的神色不变,泰然处之,从而谅解佣人。)
提问:韩琦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韩琦的话语和做法,从而讲清待人宽厚的行为。)
小结:像韩琦这样,在别人无意中给自己带来损害时,能够做到宽容谅解别人,表现了宽宏大量的气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待人宽厚。
板书:能谅解别人宽宏大量
提问:像韩琦这样做,佣人和在场的人会怎样想,怎样说?
(使学生懂得,待人宽厚的人,会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赢得人们的尊重。)
小结:韩琦这样待人宽厚,表现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他的故事流传到今天,说明人们都敬佩他,同时也说明这种作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板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过渡语:通过前面的录像,我们知道张敏是一个待人宽厚的人,看了下面这件事,相信大家会对她有更深的了解。
1、请大家看一段录像。(课文后半部分,张敏批评陈洁把墙弄脏。)
提问:张敏为什么批评陈洁?
(使学生弄清张敏维护集体利益时,坚持原则的表现。)
提问:面对张敏这样的表现,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张敏对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敢于批评,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同时批评时态度诚恳,说话在理。)
板书:批评在理态度诚恳
提问:想一想当陈洁弄脏张敏衣服时,张敏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认识张敏在个人受到损失时,不计较。这样两件事相互对应,形成对比。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反思。)
板书:小事不计较
提问:张敏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陈洁和同学们会怎样想?
如果她不这样做,会是什么结果?
(引导学生体会待人宽厚的两点好处,一是个人心理健康;二是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
板书:个人心理健康
集体增强团结
小结:像张敏这样,在原则问题上,批评人时态度诚恳,以理服人;在个人问题上,不计较小事,能谅解别人。张敏做到了待人宽厚。张敏这样做,既有利于个人心理健康,同时又有利于团结。
2、夸一夸班上能够做到待人宽厚的人。
(学生联系实际,学习身边的榜样。同时让被表扬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当时是怎样想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观点的理解。)
3、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遇到下面情况,自己会怎样做。
①当别人错怪了你,未向你道歉时……
②当别人无意中弄脏了你的衣服时……
③当别人在气头上对你说了气话时……
(主要目的使学生联系实际,深入认识待人宽厚的具体表现。学生可以在联系实际时,结合具体事件谈出自己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开阔思路,让学生说出在其它情况下,自己应当怎样做。)
小结:宽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人人应当以健康的心理,学会谅解别人,不在小是小非上斤斤计较。只有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和谐,增强团结。
四、运用观点、辨析练习
1、看投影:(课后评议题)
提问:张娟这样做好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在待人宽厚方面:首先吴蕾冤枉张娟是不对的,知错后主动道歉是对的;张娟受到冤枉非常气愤,当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依不饶是不对的,别人主动道歉,就应当宽容别人,不应当的理不饶人。)
2、投影辨析:说一说,他们应当怎样做?
①投影一:小名有一本十分讨人喜欢的漫画书,同学小强借着看时,不小心个弄脏了。小名应当怎样做?
(引导学生懂得,同学不是故意的,他无意中损坏了你的东西,应当谅解。在小事上,不和同学斤斤计较。)
②投影二:同学们在一起玩,小李把果皮、易拉罐随手扔到路边,张明和同学们一起批评小李不应当这样,并且要求小李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小李认为,大家这样是跟他过不去,不能待人宽厚。小李的认识对吗?
(引导学生认识,待人宽厚不等于对错误现象不批评,只要从友善出发,善意地帮助同学改正缺点,就是正确的。小李应当正确的理解待人宽厚。)
③投影三:在汽车上,由于人多十分拥挤,小倩被别人踩了一脚,新鞋黑了一大块,心里十分懊恼。这时,那个人不但不道歉,反而怪小倩自己不留神。小倩这时应当怎样办?
(小倩首先应当想,别人并不是故意以的,应当原谅他;即使那个人不懂得礼貌,不主动道歉,也不为自己受到损失,而与别人争吵,影响了乘车秩序,这才是宽厚待人。宽厚待人要从我做起。)
小结:同学们能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了待人宽厚的道理,培养待人宽厚的好品质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宽厚待人是一个人的好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和发扬。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好品质,就会培养爽朗的性格、健康的心理,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一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希望大家都学做待人宽厚的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听一听、讲一讲、想一想
1、与父母说一说待人宽厚的话题。听一听他们的见解。
2、请你找一找待人宽厚的事例,讲给大家听。
3、想一想自己以前的做法,看看是否做到了宽厚待人,谈谈利与弊。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是尊敬别人的表现。
2.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对人应该有礼貌。
情感:
1.以为荣。
2.愿意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行为:
对人说话和气有礼貌。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文明礼貌”德国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
文明礼貌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要教育小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是文明社会做人的起码要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行为准则。要把当前的小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主人,应当从小就教育他们讲文明、懂礼貌。人人讲文明。懂礼貌,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比较正反事例,懂得应该,知道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只有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使别人愿意与之交往。要使学生以讲文明礼貌为荣,愿意,为下一课学习礼貌用语打下基础。
教法建议
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1.本课的重点是从正反事例比较中引起学生思考,提高认识。比较的事例有课文故事,有“比一比”栏目中的事例,有回忆自己的事例,还有比喻手法中“风”的艺术形象,比较的角度有的是从对方的不同表现比,有的是从自己的感受比,也可以是从对方和自己一方交互比。从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清道理。讲道理不要脱离事例,分析事例不要就事论事,要将事与理教合,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2.在比较正反事例时,不要只强调对人不礼貌就办不成事,为办成事就要,似乎只为办成事才需,使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这是不符合礼貌教育的本意的。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要着重提出: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树立自己讲文明、有礼貌、有教养的形象。当然不文明,对人不礼貌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会使别人不高兴,不愿与你交往,因此事情也就办不成。
3、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亲自表演路路主动要求还锤子的过程。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课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是尊敬别人的表现。
2.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对人应该有礼貌。
情感:
1.以为荣。
2.愿意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行为:
对人说话和气,有礼貌。
教具准备
1.根据“想一想”栏目和课文内容制成录像带。
2.根据“比一比”栏目制成投影片两张。
3.根据“读一读”栏目制成录音带。
4.采访使用的话筒一个。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1.看录像:路路去传达室借锤子,推开门就进去,对着传达室的老爷爷喊:“嘿!锤子在哪儿?”老爷爷看报纸,没理他。
提问:
路路为什么没把锤子借来?
2.小结:
路路对老爷爷没礼貌,不尊敬老爷爷。老爷爷对他很不满意,就不愿意把锤子借给他。
二、议一议。
过渡语:
路路没有把锤子借来,平平拉着路路一起又去借锤子,这次他们借来了吗?
1.看录像:平平去传达室借锤子(课文内容)。
提问:
(1)平平是怎样向黄爷爷借锤子的?
板书课题:
(2)黄爷爷对平平什么态度?
小结:
平平,黄爷爷喜欢他,愿意把锤子借给他,还夸奖他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学生分组讨论。
从路路和平平借锤子的事情中,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有礼貌别人喜欢
小结:
与人交往时要,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使别人愿意和你交往。反之,对人没礼貌,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别人不愿意和你交往。
板书:尊重别人
三、演一演。
过渡语:
路路知道错了,决心向平平学习,主动要求去还锤子。你知道路路是怎样还锤子的
吗?
1.请学生表演。
2.提问:
这次黄爷爷对路路什么态度?.
3.小结:
是好孩子,人人都会喜欢。
四、比一比。
师:冬冬家附近有一个足球场,常有人把球踢过铁栏杆,让冬冬帮助捡球。
1.出示投影片(“比一比”栏目内容)。
提问:
(1)冬冬两次都把球扔过去了,但两次的心情不同。你知道冬冬这两次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不同?
(2)假如你是冬冬,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想?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结:
在和别人交往中,应该有礼貌。对别人以利相待,尊重人家,他人和自己都高兴。反之,对别人不礼貌,不尊重人家,他人和自己都不高兴,事情也办不成。
五、说一说。
过渡语: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要讲礼貌。下面,请你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讲礼貌和不讲礼貌的事情。
1.说说你与别人之间互相有礼貌的事,并说说事情的结果。
2.说说你见过的不讲礼貌的事。
3.小结:
,能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增进团结和友谊,使别人高兴,还可以把该做的事做成。对人不讲礼貌,损坏友谊和团结,让人讨厌。我们要做有礼貌的好孩子。
六、读一读。
师:为了记住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
1.看书17页。
(1)听儿歌的录音。
(2)学生跟老师读。
(3)师生齐读。
2.提问:
读完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结:
对人温和有礼貌,人人心里温暖,处处受人欢迎。
七、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三课,知道了对人说话和气,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这样做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三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对人有礼貌是尊敬别人的表现。
2.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对人应该有礼貌。
情感:
1.以对人有礼貌为荣。
2.愿意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行为:
对人说话和气有礼貌。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文明礼貌”德国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
文明礼貌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要教育小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是文明社会做人的起码要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行为准则。要把当前的小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主人,应当从小就教育他们讲文明、懂礼貌。人人讲文明。懂礼貌,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比较正反事例,懂得应该对人有礼貌,知道对人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只有对人有礼貌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使别人愿意与之交往。要使学生以讲文明礼貌为荣,愿意对人有礼貌,为下一课学习礼貌用语打下基础。
教法建议
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1.本课的重点是从正反事例比较中引起学生思考,提高认识。比较的事例有课文故事,有“比一比”栏目中的事例,有回忆自己的事例,还有比喻手法中“风”的艺术形象,比较的角度有的是从对方的不同表现比,有的是从自己的感受比,也可以是从对方和自己一方交互比。从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清道理。讲道理不要脱离事例,分析事例不要就事论事,要将事与理教合,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2.在比较正反事例时,不要只强调对人不礼貌就办不成事,为办成事就要对人有礼貌,似乎只为办成事才需对人有礼貌,使对人有礼貌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这是不符合礼貌教育的本意的。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要着重提出: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树立自己讲文明、有礼貌、有教养的形象。当然不文明,对人不礼貌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会使别人不高兴,不愿与你交往,因此事情也就办不成。
3、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亲自表演路路主动要求还锤子的过程。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课对人有礼貌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对人有礼貌是尊敬别人的表现。
2.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对人应该有礼貌。
情感:
1.以对人有礼貌为荣。
2.愿意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行为:
对人说话和气,有礼貌。
教具准备
1.根据“想一想”栏目和课文内容制成录像带。
2.根据“比一比”栏目制成投影片两张。
3.根据“读一读”栏目制成录音带。
4.采访使用的话筒一个。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1.看录像:路路去传达室借锤子,推开门就进去,对着传达室的老爷爷喊:“嘿!锤子在哪儿?”老爷爷看报纸,没理他。
提问:
路路为什么没把锤子借来?
2.小结:
路路对老爷爷没礼貌,不尊敬老爷爷。老爷爷对他很不满意,就不愿意把锤子借给他。
二、议一议。
过渡语:
路路没有把锤子借来,平平拉着路路一起又去借锤子,这次他们借来了吗?
1.看录像:平平去传达室借锤子(课文内容)。
提问:
(1)平平是怎样向黄爷爷借锤子的?
板书课题:对人有礼貌
(2)黄爷爷对平平什么态度?
小结:
平平对人有礼貌,黄爷爷喜欢他,愿意把锤子借给他,还夸奖他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学生分组讨论。
从路路和平平借锤子的事情中,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有礼貌别人喜欢
小结:
与人交往时要对人有礼貌,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使别人愿意和你交往。反之,对人没礼貌,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别人不愿意和你交往。
板书:尊重别人
三、演一演。
过渡语:
路路知道错了,决心向平平学习,主动要求去还锤子。你知道路路是怎样还锤子的
吗?
1.请学生表演。
2.提问:
这次黄爷爷对路路什么态度?.
3.小结:
对人有礼貌是好孩子,人人都会喜欢。
四、比一比。
师:冬冬家附近有一个足球场,常有人把球踢过铁栏杆,让冬冬帮助捡球。
1.出示投影片(“比一比”栏目内容)。
提问:
(1)冬冬两次都把球扔过去了,但两次的心情不同。你知道冬冬这两次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不同?
(2)假如你是冬冬,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想?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结:
在和别人交往中,应该有礼貌。对别人以利相待,尊重人家,他人和自己都高兴。反之,对别人不礼貌,不尊重人家,他人和自己都不高兴,事情也办不成。
五、说一说。
过渡语: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要讲礼貌。下面,请你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讲礼貌和不讲礼貌的事情。
1.说说你与别人之间互相有礼貌的事,并说说事情的结果。
2.说说你见过的不讲礼貌的事。
3.小结:
对人有礼貌,能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增进团结和友谊,使别人高兴,还可以把该做的事做成。对人不讲礼貌,损坏友谊和团结,让人讨厌。我们要做有礼貌的好孩子。
六、读一读。
师:为了记住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
1.看书17页。
(1)听儿歌的录音。
(2)学生跟老师读。
(3)师生齐读。
2.提问:
读完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结:
对人温和有礼貌,人人心里温暖,处处受人欢迎。
七、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三课《对人有礼貌》,知道了对人说话和气,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这样做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对人有礼貌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三对人有礼貌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做客的基本礼节。
2.懂得做客有礼貌是尊重主人的表现,能密切主客关系,增进友谊。
情感:
从内心尊重主人,愿意。
行为:
做客时做到:
敲门、问好、不乱动主人的东西,走时说再见。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与上一课均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待客与做客是互相关系着的两个方面,只有主客互相尊重,互相有礼貌,才能密切双方关系,增进友谊。上一课强调要当好小主人,待客要热情有礼貌,本课以上一课内容为基础,重点进行做客有礼貌的教育。
本课课文设计了一个小学生李明到同学家去玩的故事,既说明做客的一般礼节,又强调小孩子到别人家做客时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设有四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想一想”,主要起导入作用。
第二个栏目“说一说”,是对课文内容的归纳和总结。
第三个栏目“议一议”,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做客有礼貌、懂礼节的意义并有针对性地导行。
第四个栏目“活动”,目的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客、待客的礼节,做个有礼貌的小学生。
教法建议:
1.教学中,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对做客有礼貌的道德意义认识的更加深刻,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客人的积极性。
2.教学栏目四“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班的具体情况活动内容。例如:有的地区人烟稀少没有条件去别人家做客,教师就可以选择课上演练的方法,现场让学生表演并谈体会,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八课
认知:
1.知道学习用品是学习必须用的。
2.知道学习用品来之不易。
3.知道应当爱惜学习用品。
情感:
1.产生对学习用品的珍爱之情。
2.愿意爱惜学习用品。
行为:
1.爱惜学习用品,小心使用,尽力爱护。
2.对学习用品不故意损坏,不乱仍,不浪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做客要懂礼节,并能熟练掌握做客的一般礼节。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做客懂礼节的道德意义。
教育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招待客人,大家都愿意做一个热情有礼貌的小主人。你们到过别人家做客吗?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小客人呢?(有礼貌的小客人)
板书课题:九
2.过渡语:
老师认识一位小朋友,他叫李明,李明就是一个有礼貌的小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二、学文明理:
1.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李明的故事。
讲述内容:与课文内容一致。
2.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李明是怎样去同学家做客的。
3.各小组按李明做客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汇报。
(1)学生汇报李明进门时的做法。
①教师重新演示课件场景一:
内容:李明敲门时情景。
②提问:
李明是怎么做的?他跟同学这么熟悉为什么还要敲门?
板书:先敲门尊重有礼貌
③小结:
到别人家做客时首先要敲门,得到主人允许后才能进门,这是尊重主人有礼貌的表现。
(2)学生汇报李明进屋后的表现。
①教师重新演示课件场景二、三、四、五:
板书:问好、跟主人交谈、双手接水杯、道谢……
②教师提问:
李明这么有礼貌,同学会怎么想?同学的父母又会怎么想?
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到别人家做客时,对待主人有礼貌会使主人感到你很尊重他们,他们会从心里欢迎你这样的小客人。主客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密切,友谊会更深。
板书:关系密切、增进友谊
(3)学生汇报李明走时的做法。
①教师演示课件场景五:
②教师提问:
李明是怎么做的?李明同学的妈妈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
③教师小结:
像李明这样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客人大家都欢迎。
三、指导行为
1.说一说
①李明为什么受到周新一家人的欢迎?
②你到别人家做客主人欢迎你吗?为什么?请举例说说。
③教师小结:
到别人家做客要彬彬有礼,懂得规矩,就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真心欢迎。
过渡语:李明是个懂礼貌的小客人,受到了周新一家的欢迎。可是,小熊却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客人,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应如何帮助小熊。
2.议一议(栏目三中的内容)
①教师演示课件:小熊做客的故事。
②学生讨论这样的小客人会受欢迎吗?为什么?
③学生谈观后感,并帮助小熊改掉不足,使小熊成为有礼貌的小客人。
④教师小结:
到别人家做客不仅要有礼貌,还要大大方方,懂得规矩,确实需要主人家的东西时,一定要得到主人的允许,像小熊这样没有礼貌是不会受到主人的欢迎的,会给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四、全课总结
学完今天这节课,老师建议大家安排一次到别人家做客的活动,做客时运用做客的礼节,老师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受人欢迎有礼貌的小客人,一个月以后我们搞一次有礼貌的小客人的汇报活动。
板书设计:
九
先敲门
问好、跟主人交谈、双手接水杯、道谢……
说再见
尊重有礼貌、关系密切、增进友谊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争做“有礼貌的小客人”
活动过程:
1.在一个月内,自己选择一位同学、好朋友或亲戚,利用节假日去他家做客,做客过程中,按照做客的礼节去做客。
2.搞一次谈做客体会的座谈会,交流一下有礼貌地做客,主人对你的感觉怎样。开会时还可以邀请一些家长,请他们谈谈体会,鼓励学生到别人家做客要有礼貌。
板书设计:
九
先敲门
问好、跟主人交谈、双手接水杯、道谢……
说再见
尊重有礼貌、关系密切、增进友谊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6661.html
上一篇:满招损谦受益 教案精选
下一篇:热心公益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