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实用教案:小学数学教案(篇二)

时间:2022-06-28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小编为你推荐《实用教案:小学数学教案(篇二)》,希望您喜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复习关于表内乘、除法、角、方向与位置,统计与分类等内容。

2、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点。

3、热闹、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图中读取信息,发现知识点。

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情景图结合所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电教设备或挂图、多媒体课件、正方体等李具。

学具准备:学具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上节课我们对照所学内容从情景图中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现在我们一起来或故这些知识点。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

1、出示左上角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方位知识进行整理。

(1)师:今天刮的是西风,那么明天刮什么风呢?对于明天刮什么风我们不能确定,只能猜测,这就是我们前面学到的关于可能性的问题。

(2)师:房子的东面有条河,从真个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3)出示不同角度的汽车,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深刻体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着的位置。

2、出示课本102页的图。

(1)让学生算一算“有多少玉米”?让学生说一说师怎样算的。

用加法算:8+8+8+8+8=40(个)

用乘法算:8×5=40(个)

(2)让学生算一算“树上有多少只小鸟”,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

(3)让学生算一算鸭和鹅的只数,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

3、复习“角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分为直角、锐角、钝角

(3)简单画一些角,让学生比一比大小。

4、复习统计的有关知识。

再次出示课本108-109页的情境图引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整理

三、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

计算。

20—3×6 6×5+20 80—5×6 7×5—20 90—4×9 42—3×8 7×5—20 90—4 x9 42—3×8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实用精选:数学教案模板范文汇编五篇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小编为你推荐《实用精选:数学教案模板范文汇编五篇》,希望您喜欢。

数学教案模板【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

(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

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

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快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判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一定非常的开心,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评纠正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安排一个脑筋急转弯:见投影

(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热情,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五:点金帚(学后反思感悟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我经历了......

我体会到......

我感受到......

(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对顶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邻补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补

环节六:沉思阁(课后延伸张扬个性)

此为课后作业:

(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过程设计:学生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后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知识的全过程。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带着高涨的热情离开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究。

数学教案模板【篇二】

一、说教材

《比大小》是爱儿坊学前班数学下册主题三“数字的家”的一节活动课。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经验,制订出本次活动课的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认识50以内的数,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游戏的过程使幼儿经历发现、归纳数学知识的过程,感知学习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字概念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活动中结合周围环境和季节特点,以幼儿为主体,以春游为主线,以游戏为主导。根据幼儿认知过程的直观形象性,主要采取数、认、读、比结合法来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活动,以唱、玩、赞穿插入行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进步的方法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说活动过程

活动中我为了防止了“一言堂”和“满堂吼”的现象,注重幼儿秩序性的培养及探索能力的发展,设计了以下的过程:

1.设计一条活动主线

在本节活动课中我设计了春有这样一个符合季节环境特点的情境主线。以开火车这样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为主导,在“准备坐火车——开火车春游——春游进行时”三个环节中,第一环节引导幼儿丰富对5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环节通过有顺序、有目的的关注来引导幼儿尝试比较数的大小,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真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幼儿体验学习快乐,教师发现存在问题。整个活动调动了幼儿身体、感官、思维的活动,使枯燥抽象的数字在游戏中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幼儿园保教活动以游戏为主的目的。

2.培养一种快乐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尤其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户外活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同样的游戏也有玩腻的时候。通过开火车游戏的不同玩法,所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快乐感受和体验。我希望孩子们能培养出一种探索意识,获得一种探索的习惯。

3.关注每一个幼儿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获得表扬和赞许的权利,每一位老师也有表扬赞许孩子的义务。在每个孩子天真稚嫩的童心中,对表演赞许的渴望不亚于花儿对阳光的渴望。每一个幼儿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活动能力和身体各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在工作及这节课中我都一直去留心发现每一个幼儿点滴的进步,并及时说出来。在活动中鼓励那些不积极,不善于表达的幼儿参与活动,我发现:“多给机会,多进步。”

五、活动延伸

回家比比家里人的年龄,你会发现什么?鼓励幼儿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激发幼儿的兴趣。

数学教案模板【篇三】

课题:跳绳 (共1 课时,第 课时)

教学目的:

1.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3.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

难点: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指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花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跟跳绳照片。(课件出示)

师:大家看他们跳得多开心哪!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计算“8”的加减法。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

师: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不少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讨论一下。

2.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动手操作,摆花片,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说一说。

师:谁能说说“3+5”还可以表示什么?

4、巩固练习。

教材第39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跳绳(8、9的加减法)

8 0 1 2 3 4 5 6 7 8

8 7 6 5 4 3 2 1 0

9 0 1 2 3 4 5 6 7 8 9

9 8 7 6 5 4 3 2 1 0

作业设计:

在得数是9的算式后面画“v”,在得数是8的算式后面画“O”。

2+7( )5+3( )6+3( )9—9( )2+6( )4+5( )

数学教案模板【篇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十进制的数学建模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模型来表达数,建构适合自己的数世界。

2、认识数位顺序表。

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千及千以内的数,你知道这张图表示哪个数吗?(出示图)它表示(),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 写作(),读作()。

2、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示千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其它的数学模型来表达数。出示课题:小探究。

二、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积木块来建构千以内的数。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小正方体来表示数呢?

引导:一个一个地数10个小方块组成一条10个一就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条组成一板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个一百个地数10个百组成一大块10个一百是一千多媒体演示,完成表格。你们知道一块、一条、一板、一大块分别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吗?请你填入表格。导出数位顺序表:……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2)练习:它表示哪个数?书最后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用货币来表示数(课前准备好面值一百元、十元、一元的人民币)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学具中共有多少人民币?

(2)你是怎样数的?个别交流。

(3)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钱?它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综合应用

1、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达243。你怎样表示243?学生交流。多媒体演示。小胖:用货币来表达243。小巧:用小正方体组成的块、条、板来表达243。小亚:用千数图的简图来表示243。

2、现在我们来看图写数。书第三题,个别完成后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游戏:同桌互动,说说我摆的数或者我说数你来摆。

4、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四、拓展提高可以合成几(必须合成三位数)?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写出几种?

9 400 30

8 70 500

数学教案模板【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的比,对应叫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

①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②通过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比值的推倒,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思考

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感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

在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课前准备、幻灯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提出疑问“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是否只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性质?”从而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认真听课、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讲解

1、做一做

以实际问题做引例,初步让学生感知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钳工小王准备按照比例尺为3∶4的图纸制作三角形零件,图纸上的△ABC表示该零件的横断面△ABC,CD和CD分别是它们的高。

(1)各等于多少?

(2)△ABC与△ABC相似吗?如果相似,请说明理由,并指出它们的相似比、

(3)请你在图4-38中再找出一对相似三角形、

(4)等于多少?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阅读课本材料,弄清题意,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画图,在练习本上作答。

依次回答课本提出的4个问题并加以思考

2、议一议

根据上面的引例让学生猜测,证明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已知△ABC∽△ABC,△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

(1)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高,那么等于多少?

(2)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角平分线,那么等于多少?如果CD和C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呢?

学生经历观察,推证、讨论,交流后,独立回答。

3、教师归纳

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学生理解、熟记。

归纳、类比加深对相似性质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底边BC=60cm,高AD=40cm,四边形PQRS是正方形。

(1)△ASR与△ABC相似吗?为什么?

(2)求正方形PQRS的边长。

阅读例题材料,弄懂题意,然后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写出解题过程。

四、探索活动:

如图,AD,AD分别是△ABC和△ABC的角平分线,且AB:AB=BD:BD=AD:AD,你认为△ABC∽△ABC吗?

针对此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后作答。

五、课时小结

指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本节课主要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判定推导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学生畅所欲言,谈学习的体会,遇到的困难以及获得的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节选。

独立完成作业。

教你写范文:数学教案《认识圆》(篇二)


在课前,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教你写范文:数学教案《认识圆》(篇二),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3、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i.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4)圆的半径都相等。()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五、布置作业。

书P60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之三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小学数学教案之三》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主要包括

1.活动内容:

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3.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4.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a)说明: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以便于自己检测教学设计上合理与否。

数学教案-二次根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观察上面几个式子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它们的被平方数都大于或等于零,其中,

,,,表示的是算术平方根.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遇到的,,,这样的式子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分析:,,,、、、四个是二次根式.因为a是实数时,a+10、a2-1不能保证是非负数,即a+10、a2-1可以是负数(如当a<-10时,a+10<0;又如当0<a<1时,a2-1<0),因此,与不是二次根式.

例2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1)(2)(3)(4)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1);(2);(3);(4)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三)小结(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小结)

1.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实际上是一个非负的实数a的算术平方根的表达式.

2.式子中,被开方数(式)必须大于等于零.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二次根式

分析:(2)中,,是二次根式;(5)是二次根式.因为x是实数时,x、x+1不能保证是非负数,即x、x+1可以是负数(如x<0时,又如当x<-1时=,因此(1)(3)(4)不是二次根式,(6)无意义.

2.a是怎样的实数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五、作业

教材p.172习题11.1;a组1;b组1.

六、板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乘加,乘减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1~4的乘法口诀算乘加、乘减题。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重点难点:1.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2.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减的原理。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出示挂图: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2条,其中最后一个鱼缸有彩纸事先挡好)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会列算式吗?学生列式4+4+4=12或者3×4=12谈话:看来小朋友们掌握的乘法知识还不错,那就再考考大家啦!准备接受挑战----(出示出第4个鱼缸)二、探究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提出疑问:这样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个鱼缸里的鱼一样多,才能改成乘法。师:原来是这样,那你认为可以改写成什么算式?生交流:(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板书4+4+4+2=14条4×3+2=14条三、拓展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四、归纳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五、应用教材第12页第1、3、4题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第3题,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猜一猜第(1)题图中的人数多,还是第(2)题图中的人数多?再列式算一算,你猜的对吗?提问:为什么第(2)题不能列出一步计算的乘法算式?第4题,能帮帮茄子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乒乓球拍吗?六、课堂作业教材12页第2题。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例题

a4+4+4+4+2=14b4×3+2=14

c2+4×3=14d2+4+4+4=14试一试

3×4-2=□

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数学教案-数学


数怎么不够用了

年级:初一执笔:徐城审核:授课时间:2004/9/16

2、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3、熟练地将有理数按一定的要求分类。

一、前提测评:

1、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计算:(注意观察图形所表达的含义)

加10分扣10分得0分

集体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均分为0分,四个代表答题情况如下表: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总得分

第一队

得分

第二队

得分

第三队

得分

第四队

得分

㈡自我评价

1、小结

1、对于比0分低的得分,我们引进“—”号。例:比0低10分表示为

“-10”。

对于比0分高的得分,我们引进“+”号。例:比0高10分表示为“+10”。

2、我们常常用负数:正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概念:

1、正数:像+5、1.2、…这样的数,举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数前“+”号可写可不写)。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举例如:_________________(负数前“—”号不可以省略)。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练习: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里。

+684+9.15—120—1—0.01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4、数的大小:所有的正数都大于0,所有的负数都小于0。

5、练习,比较大小:0—50+0.0010—100(填>、<=。

6、正负数的意义,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果零下5℃记作“+5℃”,那么零下5℃记作“—5℃”。

练习:(1)某人转动方向盘,如果+5圈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12圈表示为。

(2)某次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0.03克表示______________。

(3)在4个不同时刻,对同一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测量,记录如下:

上升3厘米下降6厘米下降1厘米不升不降

7、数的分类:正数正整数如:1、2、3…

(1)有理数如:、0.1、…

0

负数如:—1、—2、—3…

如:—、—0.1、—…

正整数如:1、2、3…

整数

(2)有理数如:—1、—2、—3…

分数如:1、0.1、+

如:—0.3、—、—4…

练习: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

2,—3.5,0,+32,—0.8,—3,—10,25%,+,0.0001

①正整数集合{…};

②负整数集合{…};

③正分数集合{…};

④负分数集合{…};

⑤有理数集合{…}。

8、小结:①有理数分数类;

②负数的意义。

一、判断:

(1)0既是正数,也是负数。()

(2)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3)0是最小的正整数。()

(4)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或零。()

(5)0是整数但不是正数。()

(6)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二、填空:

(1)高于海平面1250米的地方高度表示为海拔+1250米,低于海平面37米的地方高度表示为海拔米。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中午的零上2℃下降了7℃,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____℃,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____℃。

(4)_____统称整数,_____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_____。

(5)比较大小0___—5—___0100___25+0.101___0

(6)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内:

—135.20—7+—0.12π35%880+20

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2)小明和小华同时从A地出发,如果小明向东走36米记为+36米,则小华向西走记作_____米,这时两人相距_____米。

(3)产量增加-150千克是什么意思?

数学教案-


课题函数(二)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

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求法。

难点:函灵敏处变量取值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概念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什么叫分式?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x+2/2x+3有意义?

(答: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分式,分母≠0,即x≠3/2。)

3.什么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指数是2的根式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0。)

4.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并指出式中的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新课

1.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解析法的意义:用教学式子表示函数方法叫解析法。并指出,函数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和列表法。

2.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有时要受到限制这就可以引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并说明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是:

(1)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函数解析式(即是函数表达式)有意义。

(2)自变量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讲解P93中例2。并指出例2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推广与联想:请同学按上述三类题型自编3个题,并写出解答,同桌互对答案,老师评讲。

4.讲解P93中例3。结合例3引出函数值的意义。并指出两点:

(1)例3中的4个小题归纳起来仍是三类题型。

(2)求函数值的问题实际是求代数式值的问题。

补充例题

求下列函数当x=3时的函数值:

(1)y=6x-4;(2)y=--5x2;(3)y=3/7x-1;(4)。

(答:(1)y=14;(2)y=-45;(3)y=3/20;(4)y=0。)

小结

1.解析法的意义: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解析法。

2.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两个方法(依据):

(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

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②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0;

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0。

(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庆原函数值。

练习:P94中1,2,3。

作业:P95~P96中A组3,4,5,6,7。B组1,2。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与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比如例2、例3中各是4个小题,对每一个例题均可归纳为三类题型。而对于例2、例3这两道例题,虽然要求各异,但题目结构仍是三类题型:整式、分式、二次根式。

2.注意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优质联想能力。要求学生仿照例题自编题目是有效手段。

3.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良好学习方法。比如对于有实际意义来确定,由于实际问题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就要具体分析,灵活处置。

必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合集(4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如果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小组讨论: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喜欢)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准备给小朋友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动画片大餐,那么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呢?他们请老师帮忙调查一下。昨天老师对二(2)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老师根据调查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

(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统计图)

二、活动探究,认读统计表

(一)认读纵向统计图表

1、先独立思考: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举手

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馈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欢看《西游记》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边上有24就是个人(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这部分涂得)(实际上这种统计图我们可根据各种直条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最少。我们来数一数各涂了几格)

师:这边上有哪些数?这些数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欢看的人数《喜羊羊和灰太狼》。 师:从统计图里你还知道什么?

生2:喜欢《海绵宝宝》的小朋友有8人————————

师:(我们来数一数)谁还有补充吗?

生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的?

生3:它们都是8人,

师: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高度上看出它们是一样高的。你还会去比较 想法跟别人不一样,谁还能像他这样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4:喜欢———————比——多或少几人,一共有几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4、预测:根据这个调查结果,你认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在六一儿童节会播放什么动画片当作节日礼物送给大家呢?为什么?

过度: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的想法也跟我们小朋友一样,会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为我们送上节日礼物,大家高兴吗?

(二)认读横向统计图

过渡:六一儿童节我们不仅能收到电视台叔叔阿姨的礼物,我们学校也要为大家庆祝节日,学校准备举行一些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学生有1000多个受场地限制,学校要求每个班只选一个体育项目,请你从下面四个体育项目中选一个喜欢的,想好举手

1、生成统计表

指名不同学生回答,意见产生分歧

师:要决定到底举行什么活动怎么办?

生:数一数,统计

生成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能不能制成统计图呢?怎么制作?

生:在踢毽子那里画6格

师:怎么画?为了能让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一般把数字写在下面

师:再怎么画?为了区别不同的项目,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

3、读统计图:

师:在这个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预测:根据这副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组织哪项活动小朋友们的欢迎?为什么?(那么我们班就决定组织跳绳活动)

5、比较两幅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用直条表示人数,一格都表示一个人,都用不同的颜色

不同点:横、竖不同,说一说横竖都表示什么。

(三)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过渡: 有那么多的人要为我们庆祝节日,我们要精神饱满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刚才我们都计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时间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统计表和统计图好吗?

1、做统计表:要统计一组同学的睡眠时间有什么方法?谁来说一说

(小组完成统计表、集体检查)

2、画统计图:请根据统计表中的结果画好统计图,比一比谁画得对又漂亮

3、评价统计图

4、全班汇总

5、读统计图

6、小秘密:10岁小朋友一般应保证每天10时的睡眠,知道这个小秘密和我们班小朋友睡眠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的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好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米(m)厘米(cm)

2.用手比一比1米和一厘米有多长?

3.你能正确使用这些长度单位了吗?

(1)房子高约4( ); (2)一支铅笔长18( );

(3)米尺长100( ); (4)课桌高约7( );

二、互动解疑

1.认识分米

(1)猜一猜课桌高约7什么呢?

板书:分米dm

(2)探究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你对分米还有哪些了解?

1分米=10厘米1dm=10cm

(3)剪一剪,1分米到底有多长?你能从纸条上找出1分米,并把它剪下来吗?

(4)想一想,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分米?

(小棒、光碟盒的长度……)

(5)我们的直尺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2分米)

2.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1)请同学们在米尺上找出几个1分米,并汇报

0——10 10——20 40——50 90——100

(2)1分米与1米之间的关系

①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1米=10分米。

②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

所以1米=10分米1m=10dm

3.认识毫米

(1)请你先估算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2)讲述: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得更精确,我们要用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①关于毫米,你都知道些什么?

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所以1厘米=10毫米1cm=10mm

②建立1毫米的表象

A:一张IC卡,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它的长、厚度。

B:课堂练习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4.阶段性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精确,我们还可以用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三、实践运用

1.填一填

2dm=( )cm 70mm=( )cmm 800cm=( )m

6m=( )dm 80cm=( )dm 3m=( )cm

2.画线段

①20mm ②3cm5mm ③2dm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的长约( );课桌宽约( );一栋楼高( );

数学书厚5( );小亮身高135( );课桌高9( )。

四、总结评价

比划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一万。

2、数一数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课件出示:出示正方体图。出示10个正方体,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十个呢?

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还可以怎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5、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2、第23页练一练第二、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四题

板书设计: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就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参考]小学数学教案其三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小编为你推荐《[参考]小学数学教案其三》,希望您喜欢。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05~106页“节约用水”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体积,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1.调查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

2.学生分组测量一个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

3.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1.视频,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优美的水声。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预设:水)

教师:老师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有关“水”的报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宝贵的水资源)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教师:看完这篇报道,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或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预设2: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教师:是啊,同学们,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水是生命之源,人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在实际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教师:课前我请同学们调查了周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晒一晒”吧!(预设:洗车,水龙头没关等)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一些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很习以为常的小事,因为有些人意识不到水的珍贵。但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一下干旱之苦。(播放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图片)

3.观看图片,思考讨论揭示活动主题。

教师追问: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水声引入本课内容,并在课堂上连续呈现干旱地区缺水的生活场景图,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的艰辛,从而使学生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有了这种感情积淀,下面的数学活动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组织活动,交流体验

1.活动一: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出示相关图片)

教师过渡:别小看水龙头流下的这一滴滴小水珠,时间长了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昨天同学们已经调查过了,我们新世纪小学有多少个水龙头?(100个)如果每个龙头都漏水的话,大家猜一猜这样一天下来要浪费多少升水?(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这样漏一天,究竟会浪费多少升水呢?我们可以从1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开始研究。

2.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同学们之前已经做了调查,请说说你所调查的漏水的水龙头情况?

教师:大家调查的地点不一样,看来水龙头的漏水情况也不一样。大家认为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哪个数据来代表学校的水龙头漏水量?(预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师:那我们选一个统计量来进行计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0.05升,那么,一个水龙头一天又将漏水多少升呢?100个水龙头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要求,完成1号学习卡的任务。

3.建立直观印象。

教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升,你知道72升水有多少吗?我们的矿泉水桶的容积为18升,一天漏水的体积相当于多少桶矿泉水的体积?

教师:我们把同学们的统计表制成了折线统计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一所学校的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使学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三、联系实际,体验生活

教师:同学们,单单我们一个学校的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升,一年就是26吨水啊!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教师: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水的信息(如果1个人1年用30 t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如果制造1吨纸需用450吨水,这些水可以造多少吨纸?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同学们自己选一个问题计算,各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答案。)

教师:谈谈你看到计算结果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经历观察、计算、统计等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冲击,进一步激发学生重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四、联系实际,提出建议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老师相信大家也会节约用水的!接下来,对于节约用水,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方法要和大家分享的?(学生自由发言)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几个日常生活节约用水的例子,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结合计算结果,联系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约用水方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课后反思:

地球总水量、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之几等),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并了解我国缺水现状以及水的用途。其次是了解各自家中、学校的生活用水情况,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课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组图片,令学生感悟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介绍有关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现状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触动。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之四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精品]小学数学教案之四,供大家参考。

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学科的知识体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认识“体”,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开展实践活动。

1.直观认识“体”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物体。其好处一是学生有兴趣,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积木形状规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积木的场景—整理出典型的物体—揭示各类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寻找生活中相关的物体。

(1)让学生玩积木。教材通过堆积木的场景,引导学生玩积木,感知积木的形状。课前,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准备积木或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物体。这节课没有积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体,是无法教学的。在学生堆积木时,应要求他们边堆边感受积木的形状。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样子,想想它和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同。要防止学生只顾玩积木,而不感知积木形状的现象。

(2)把积木分类。经过玩积木,初步知道积木的形状是多样的,有些积木的形状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促进学生思考各种“体”的形状特征。在分类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圆形面等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的积木,只剩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形状的积木。在分类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把圆柱和球分成一类。这种分类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平面与曲面的不同,应给予表扬,再引导继续分,直至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开,把圆柱和球分开。二是让学生说说分类时的思考,只要求说出视觉、触觉的感受,如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面都是“平”的,圆柱和球都有“弯”(曲)的面。不要求语言严密、完整、有条理,更不能归纳“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给出名称。教材在两块彩色积木的下面画一个灰色的图形,并在旁边写出图形的名称。灰色的图形是四种立体的几何图形,每个几何图形都是大大小小同类积木的形状概括,是一类立体图形的标志。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以长方体为例:让学生看看分在同一类的许多长方体积木,闭起眼睛想想这些积木的形状,然后睁开眼看看老师画的灰色图形,体会这一类积木的形状都是这样的,从而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几何图形要课前准备,整体出现,不要展现画图过程。只要学生认为这样的图形像实物,能代表实物就行。

(4)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通过对积木的研究,初步认识长方体等四种形状的立体。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有两点教育意义: 一是进一步加强四种“体”形状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这些形状的物体。“想想做做”第1题“你还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这里的“它们”是四个几何图形,“朋友”是常见的物体。学生列举的实物,只要形状差不多就可以了。

2.联系教学的四种立体安排实践活动。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活动的内容有五项。“滚一滚”“堆一堆”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摸一摸”是反馈初步形成的表象。蒙着眼睛在口袋里摸物体,把手触摸的感觉和大脑中已有的形体表象相互作用,经过信息的筛选、过滤和相互对应,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对判断给予肯定或否定。这些活动能使四种形体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番茄”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一边摸一边体会物体的形状,然后说出摸的是什么形体;“蘑菇”卡通要求蒙眼的学生摸出一个圆柱,让同伴检查摸对了吗。这两个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有秩序地开展摸物体的活动。“搭一搭”是各种立体的形状特征的简单应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搭成的物体能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烟囱用什么积木?……做出这些选择都离不开对立体形状特征的体会。“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物体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立体的个数,还进行分类活动。

(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 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能找到积木当然很好,没有积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纸盒等代替。器材的数量要多准备些。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戏,不能称为数学实践活动。问题源于现象: 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问题源于需要:怎样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3470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