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教案__万能通用篇

时间:2022-01-09 第二学期教师总结 大自然幼儿教案

第二单元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三维目标

1.认真朗读,体味诗歌中的真情。

2.把玩揣摩,领会把握诗歌的各种抒情形式。

3.学会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在体验中完成对诗歌的把握。

单元解读

本单元选了一批抒情性较强的诗作,这可以帮助我们纠正对“抒情”的简单化理解。“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并非意味着不加修饰地“乱写”,而是展示多彩的情感表达途径,深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破析其独具的匠心。《故乡》《不是死,是爱》采用的是独白的方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展开,在情感表达上富于变化,一波三折,曲折地演绎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当你老了》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将时间拉后几十年,在一个虚构的场景中,对着已经衰老的恋人喃喃低语。《西风颂》《秋颂》则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不同之处是:前者上天入地,在场景的快速转换中,赞颂西风的伟力;后者则细腻地刻画了秋天诸多丰收的景象,传达出富足、喜悦的情感。而同样采用“客观化”的抒情方式,《狗之歌》以叙事的笔法写情,从一只母狗的不幸故事中,同样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波。

话题引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尽管情的种类不同,但情总归是一种深情。情到深处让人痛。品味诗歌中的情,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披情入文,在双方共鸣中体味情的升华。而与中国古代抒情诗有异的是,贯穿西方抒情诗始终的基本情感是自我情感。虽然这种自我情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但实际上是偏重感性。西方抒情诗的自我情感决定了诗的题材偏重内在心灵性。

本单元所选诗作,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这一切将带给你美的享受。学习这个单元,要进一步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意感受,品味诗歌的语言,更要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创造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问题导引

1.《故乡》是一首爱情诗,它在境界上与一般情诗有何不同?

答案:诗人没有止于诉说个人的痛苦,也没有过多地宣泄情绪,而是在一种“平静的回忆”中,在“痛定思痛”中,结合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2.关于《西风颂》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解读,你的意见呢?

答案:《西风颂》是借助对西风的描绘表达了对当时英国工人阶级运动摧枯拉朽的革命力量的赞颂。(或:诗人赞颂了季节转换之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大自然的力量,一种自然中蕴涵的破坏与创造的激情。)

3.如何理解《当你老了》之中的“炉火”意象?

答案:首先,过去的政治斗争、生活的动荡,已经成为往事,在炉火旁打盹、阅读,不止是幻想中晚年生活的写照,也代表人生休憩时刻的到来;其次,“炉火”投射出一个朦胧的世界,这就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惆怅的氛围;另外,“炉火”又象征了爱情之火并没有熄灭,穿越了人生的长夜,仍然在诗人的心中燃烧。

4.比较《狗之歌》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意象选择、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答案:《狗之歌》一诗中,诗人避开了常规的抒情方式,摒弃咏叹、独白等手段,而侧重于细节的营造,借此传递出母狗对子狗的深情,读来哀婉动心,催人泪下。《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献给“母亲”最真诚的颂歌,它的“自传性质”,决定了诗中极少用比喻意象,而纯以描述性意象为主。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坟墓”“瓦菲”“园地”等,如“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等,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命运就在这琐碎意象的不经意择取中凸现出来,表达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世界的反叛。

jk251.coM小编推荐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1.6《黑马》导读(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陈超

《黑马》写于1960年,是布罗茨基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它不乏深刻的象征意味,却不是那类“以形象指代思想”的简单化的象征诗歌。在这里,形象自身有着独异的生命,而构成它的方法也是自足和坚实的。如果我们一味忽略形象本身而只关注、索解其“象征”内涵,则不免辜负了这首杰作在形式上的贡献。因此,对此诗的“能指”和“所指”我们要同样关注。

一个夜晚,难耐黑暗和寒冷的人们燃起了一堆篝火。此时,一匹黑马来到他们身边,诗人顿时感到一阵奇异的激动涌上心间。那真正逼退黑暗的不是短暂的火光,而是比黑暗更黑的马儿。这匹黑马无疑是“黑”的,但“它无法与黑暗融为一体”。它的“黑”不是弥漫的、向外的,而是内凝的、有着巨大压强的。它是地层深处的煤,是钟的内部,是地窖深处的籽实……充盈着紧张和悸动。它的毛色凝定不变,黑得更为高傲、独立、清醒;它的眼睛“射出黑色的光芒”,乃成为黑暗的离心部分。诗人曲尽形容,以能指的洪流描述了“如此漆黑,黑到了顶点”的马匹,它坚卓独立,“呼吸着黑色的空气”,直到也使“我的体内漆黑一团”。

黑马之黑“令人胆战”,更令人清醒。“它为何在我们中间停留?”“为何把压坏的树枝弄得瑟瑟发响?”“为何从眼中射出黑色的光芒?”诗人说,那是由于它的孤独,它的命运伙伴──骑手的缺席所致:“它那没有鞍子的脊背上/却是另外一种黑暗”。因此,它在无言地召唤着那些能够并敢于深入黑暗的核心的骑手,在茫茫的黑暗中寻索,在幽冥的征途上保持内心的方向感。“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寻找能与黑暗对称和对抗的意志力。我们是否配骑上这匹黑马?在缄默中,诗人已从内心中挖掘出了答复。

此诗有如一具黑色的钢雕,以奇异的黑暗和寒冽直逼人心。全诗语象集中而强烈,围绕一个完整的语义单元反复隐喻、层层叠加。直到穷尽语象的全部意味,在结尾处诗人才返身“扛住”了能指的洪流,清晰地迸溅出钢錾与钢雕再次撞击后闪烁的火花。对这样的诗,我们应全心沉浸于语象自身的魔力之中,而它们的象征意义,自然会从语象中一点点地渗透出来。反之,如果我们一味跳离语象,急切地寻求“思想”,会给这个精纯的文本带来极大的损害。黑马(选自《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河北教育出版社XX年版)

诗歌鉴赏__万能通用篇


【课前预习2】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愁苦与无奈。

(2)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课后巩固1】

一、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二、“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课后巩固2】

二、“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同时烘托出了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高中教案单元 万能通用篇


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

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丰富的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中的遗迹、遗物、墓葬工具用具制造水平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通过遗存考察社会状况观察图片对比分析了解先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宏伟的宫殿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情况宫殿是王者居住地,社会政治中心宫殿建筑反映了当时建筑水平的发展问题探索居住建筑的优化美化特权化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不同的系类、质料、形制、纹饰陶器变化反映生活水平变化考察陶器与宫殿建筑的联系分析对比饮食器具进化,建筑材料的进化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初步掌握宫殿和陶器的一般知识。难点大型宫殿基址与都城的关系。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3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的文化遗存,宏伟的宫殿,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在遗存中突出对宫殿和陶器的介绍。本课引言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介绍陶器:因为陶器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反映时代特点、区域风貌,成为考古学界探索古文明的重要物件。仰韶彩陶、山东龙山黑陶、河南龙山灰陶是不是夏文化,有激烈的争论。第二部分:明确提出2个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大型宫殿遗址与都城的关系如何?二里头文化各期陶器有何异同?引发好奇心,激起对二里头遗址考察的关注,引向华夏文明的探索。第三部分:列出3个重要的概念,文化遗址与遗存,房址和宫殿基址,陶器系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一目“丰富的文化遗存”教材介绍了遗存的内容是指遗迹、遗物和墓葬三个方面的问题。1.先人足迹──遗迹:指灰坑、铲迹、房址、窑址、灶址。三期是繁荣阶段堆积较厚,内涵丰富。一号、二号宫殿基址考古意义最大。它反映这一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建议教师通过图片,补充以下说明。已经发掘的两座宫殿遗迹都建筑在夯土台基之上。1号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基址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四阿重屋式的大型殿堂建筑。殿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夯土台基正南边缘中部是大门。其东北约150米,为2号宫殿基址,南北长72.8米,东西宽58米。殿堂同样建筑在基址北部的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大间带有回廊的宫殿建筑。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两侧为塾。这两座由殿堂、廊庑、庭院、大门等单位建筑组成的宫殿,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其形制开中国宫殿建筑之先河。2.精神生活──遗物:二里头遗址出土遗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建议教师结合课本插图补充以下内容和图片。其中有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铜爵,另一件柄形饰物上雕琢有规整的兽面纹,纹样与后来在铜器上常见的一致,是目前已知年代较早的兽面纹样,工艺相当精致。还有一件兽面铜牌,用200多块绿松石镶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镶玉制品,也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二里头已经有了陶铃、铜铃等乐器。一些大口陶尊的口、肩部有二十多种刻划符号,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此外,还见有卜骨,大多用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这些遗物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奴隶主贵族的精神生活。3.等级差别──墓葬: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一批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墓。其中大型墓1座,位于2号宫殿基址中心殿堂与北墙之间。墓口东西长5.35米,南北宽4.25米,深6.1米。墓内填土经夯筑,遗物被盗,仅剩一些朱砂、漆皮、蚌饰片和涂朱陶龙头等,推测原来墓中的随葬品是相当丰富的。中型墓葬有6座,墓口长2米多,宽1米多。有的有二层台或腰坑,墓底铺朱砂,还有漆棺残皮。随葬有铜爵、戈、戚、玉璋、钺、圭、绿松石饰及各种陶器、骨珠、海贝等。小型墓葬有20多座,墓口长不及2米,宽仅0.6~0.7米。随葬品只有少量陶器。另一类墓葬在灰坑或灰层中,还散见30多具人骨架,有的捆绑双手,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和兽骨埋在一起,可能是被杀害的,或与祭祀有关。不同的埋葬方式,说明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第二目“宏伟的宫殿”教材详细介绍了一号、二号宫殿遗址的内容,要求学生研读课本,说出两者的主要区别。建议教师补充关于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的内容:考古学家最近在我国已知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2号宫殿下面,发掘出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将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的年代提早约百年左右。这座现编为3号的建筑基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它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二里头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它南北窄长,已探明的长度达150余米,主体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组成。有专家说过去由于材料所限,学术界对肇始期的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认识来源于过去发掘的二里头遗址1号、2号宫殿,认为其形制简单,独门独院,到了稍后的偃师商城时期,宫室建筑的结构才复杂起来,3号基址的揭露改变了这种看法。第三目“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教材从质料、型制、文饰等方面归纳其特点。二里头一期陶器陶色多深重,夹砂灰陶的色调多变,或泛蓝,或泛黑,或泛褐,砂粒粗大,往往凸现于器表。常见泥质黑陶或黑皮陶;以深腹罐最多见,其他常见器类主要有圆腹罐、鼎、甑、刻槽盆、捏口罐、壶、觚、盉、爵、豆、三足皿、圈足盘、折沿盆、平底盆、小口尊、矮领尊、缸、器盖等。夹砂陶以篮纹为主,绳纹次之,方格纹再次之。篮纹深而清晰,或竖或斜;方格纹多呈菱形,少数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绳纹很细,直而整齐。泥质陶多磨光,纹饰有篮纹、弦纹。到二里头三期时,陶器发生较大变化,与一期文化相比,判然有别。陶色浅而纯正,一般均表里一色。夹砂灰陶所占比例较前增大,砂粒多较细小,白陶、黑皮陶已不多见;卷沿盆取代折沿盆成为盆类的主流,盉取代鬶成为流行的酒器,浅盘口深腹罐大量出现,典型大口尊开始流行。深腹罐和圆腹罐最常见,其次是大口尊和卷沿盆,另外有缸、小口尊、矮领尊、器盖、捏口罐、刻槽盆、平底盆、三足皿、豆、平底盆、鼎、盉、爵等。以绳纹为主,早段流行细绳纹和偏细的中绳纹,偶尔可见篮纹,基本不见方格纹,少数器物的内壁上出现小麻点。晚段流行中绳纹,篮纹、方格纹基本消失,常见中型麻点。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丰富的文化遗存”一目的教学,重点掌握遗迹中宫殿遗址,并进行以下常规了解。宫殿建筑遗址共发掘2座,1号宫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残高0.8米;基址的中部偏北处有一长方形台基,长30.4米,宽11.4米,台基上有一周排列整齐的柱穴,每个柱穴前侧还有2个小柱穴,可能是支撑殿堂四檐的檐柱。据此可以复原出一座高大的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有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庭。在基址的四周还环绕着一面坡或两面坡式的廊庑建筑。这一宫殿遗址的发现引起史学界的关注,专家们认为,四阿式,从形制到结构都保留了早期宫殿的特点,为以后的历代宫殿建筑所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遗物中重点掌握文化的乐器有陶埙和石磬两种。文化艺术品多见陶塑,有蛤蟆、羊、龟、龙、鱼、蛇、猪、狗、乌等造型,陶刻有人像、饕餮纹、蛇纹、鱼纹、几何形等图案,其中有一片陶器残片上刻有两条蛇(龙)的形象,巨眼、利爪,身上饰有鳞片。关于“宏伟的宫殿”一目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宫殿的以下内容。①“宫”的象形意义:公元前11世纪以前的殷墟甲骨文“宫”是一个象形字,所表现的只是一座最简单的穴居小屋:顶上象形穴居小屋的屋顶,它下面的一个“口”字表示屋顶上的天窗,再下又一个“口”字为屋门。“宫”字最初的意义泛指所有的房屋,秦汉以后这个字才专属于帝王。“殿”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更多,原意是泛指高大的建筑。“宫”“殿”二字连用,就是现在一般理解的帝王宫室。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曾经发现过有可能属于晚夏的宫殿遗址,是在庭院内建造一座长方形殿堂。规模当然已经比“大房子”大得多了,却仍可看出“大房子”的影子,也就是说仍是合集会、祭祀与居住三项功能为一体的。殿堂前部开敞,称“堂”,面积最大,是处理政务、接见群臣和祭祀的场所;后部和左右隔为许多小房间,作居室,称“室”。②宫殿的功能作用:起初它是集居住、聚会、祭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古人生活活动场所,然后才与祭祀功能分化,发展为只用于朝会和君王后妃居住的独立建筑类型。在宫内,朝会和居住功能又进一步分化,形成为所谓“前堂后室”,以后发展为“前朝后寝”或称“外朝内廷”的规划格局。更后,约在西汉,又在宫内朝、寝之后,布置了御花园,一直到明清两代都是这样。二里头宫殿首次使用了院落式的群体布局方式。院落以横向的延伸来补偿木结构不易造成的高,以室外空间的大和多变以及室内外空间之间的丰富关系,来补偿木结构建筑单体内部空间的较为仄狭和形体变化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创造出宫殿建筑所要求的壮丽气势和谨严肃穆的氛围。关于“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一目的教学,请学生归纳其用途,并设想没有陶器时,人们饮食生活遇到的困难和不便。陶器为什么热不怕膨胀,冷不怕收缩?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们的发言归纳讲解如下。当人们开始用陶器烧煮食物的时候,发现普通泥质陶炊具没烧多少次就会破裂,这又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不便,那么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大家知道,绝大多数材料在受热时要膨胀,冷却时要收缩,而且热膨胀越大,冷收缩也越大,而不同材料在相同升降温条件下,其热胀冷缩的量是不同的,为了能对各种材料的这种性能作比较,在热物理学上确立了一个材料的测试指标,称之为膨胀系数,此系数大,说明材料的热胀冷缩量大,反则反之。由于普通泥质陶炊具的膨胀系数相对较大,抗冷热急变的稳定性就差,因此普通泥质陶炊具经不起多次烧(快速升温)和停(快速冷却)的考验而破裂。如何才能解决此难题呢?当时先民又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种夹砂陶,其工艺是在黏土中加入一定量的砂,混合均匀后,用此泥成形、干燥并烧成陶器。这种夹砂陶在很多新石器的遗址中都有发现。由于一般河沙中的主要矿物是石英,它的膨胀系数很小,因此陶器中羼和了砂,能使它的膨胀系数降低,而抗冷热急变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夹砂陶炊具的使用寿命延长。在那样早的年代,我们祖先就成功地利用配方来改进制品性能,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这种加羼和料技术至今还在使用,水泥混凝土制品就是例证。陶器出现的意义?分小组讨论归纳。1生活陶器:使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巨变,人们在进入新石器时期过起定居生活。使人类从生饮、生食和吃烧烤食物中解放出来,从而吃上既卫生又易消化的烧煮食物,使人类的饮食习惯获得重要突破。2建筑陶器:为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作出过重大贡献。陶水管: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有很多陶水管出土。陶瓦:在大型宫殿建筑顶部使用的有版瓦、筒瓦、瓦当和瓦钉等。陶砖:最早出现在距今25xx年左右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制作量还较少,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薄砖。到了距今23xx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各国在都城等地大兴土木,建造城市、宫殿和木梁砖瓦房,促进了建筑陶业长足的发展。而且很多世界闻名的建筑历史遗产如长城、宫殿、皇陵等,都离不开砖和瓦。直至近现代砖瓦还是我国建筑业的重要材料。2.教学案例案例一在学习丰富的文化遗存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介绍三幅图片。图片一:遗迹——房址:先人足迹图片二:遗物——嵌绿松石牌饰:精神生活图片三:墓葬——等级差别案例二在学习宏伟的宫殿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形成直观印象。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建筑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有四米多。整个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墙基。考古工作者根据基址遗迹进行了复原,发现基址中部偏北为一座大型的主体殿堂,殿堂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四坡出檐,外有一周挑檐柱。主殿堂的前面为平坦开阔的庭院,庭院南面为面阔七间的牌坊式大门。基址的四周还围绕着一组完整的廊庑式建筑。从整个来看,这是由堂、庑、庭、门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根据殿内发现若干埋有人骨架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建筑遗存。宗庙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它不仅是祭祖的地方,也是处理军国大事,举行策命典礼、外交盟会的地方。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这座宫殿的遗址发现于二里头第三期文化层中,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当夏代末年。据记载,夏末桀居斟。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桀的都邑斟。但也有专家称其为商都西亳。案例三在学习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二里头陶器。领会陶器怎样改进了先人们的生活。古往今来,每一次重要的科学技术发明都会对人的生活发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你仔细想想,很可能也会有同感。要证实这一结论的事例有很多,就拿不起眼的陶器被发明来说吧,它就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过巨大影响,这并不夸张,请看以下事实: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以生饮和生食猎物、野果为生,过着茹毛饮血、艰难困苦的不定居生活,不知经过多少岁月,才进入新石器时期,出现农业、畜牧业,人们开始定居下来。虽然在这以前已懂得使用火烤猎物,吃上烧烤熟食,但到新石器时期,人们迫切希望能吃上烧煮的食物,可是当时没有耐烧的器皿,要盛东西只能用破瓠和蚌壳之类。这些器物是经不住火烧的,因此可想而知当时要喝开水和吃煮熟的食物是多么困难,故先民迫切需要有一种耐烧的盛器。陶器被发明,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事实,使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巨大变化。开水和美味丰富的烧煮食物,促进了人体的消化吸收,并大大减少了病菌入口,从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延长寿命。吃烧煮食物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显而易见,这一饮食习惯的突破,是多么的重要。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你同意哪种推论?解题关键:古人对生与死的理解。思路引领:死是生的另一种活法。答案提示:对生的留念,死后仍然享用生前华丽的宫殿。【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二里头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哪些?解题关键:熟悉课本内容。思路引领:遗存的丰富内涵。答案提示:遗存的内容是指遗迹、遗物、墓葬。2.二里头文化的陶器有何特点?解题关键:从质料、形制、纹饰等方面归纳其特点。思路引领:课本文字和图片。答案提示:生活陶器、建筑陶器、泥质夹沙灰陶、卷沿侈口三足饰纹。

单元文化景观的构成教案 万能通用篇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

第一节文化景观的构成一、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狭义上的文化——仅仅指社会意识形态。(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定义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精神财富

内容

具有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

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

举例

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教材图3.2及图3.3)

语言、文学、艺术(图3.4)、宗教(图3.5)、法律、风俗、制度

二者关系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许多精神文化内容也具有物质形式。(教材46页图3.4及图3.5)

阅读比较(教材45页图3.5及图3.3),说明它们反映的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它们反映的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何不同?二、文化景观的构成(一)自然景观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就是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到人类的影响。(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注意的问题——不是所有可以看见的文化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作为文化景观。如街头流动的艺术表演属于文化现象,由于它没有固定在地表上,就不属于文化景观。课堂提问:阅读教材(图3.2~图3.5)找出哪些不是文化景观?为什么?答:指南针、京剧剧照不是文化景观,因为它不是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再如傣族泼水节、各种文艺演出等。云南西双版纳傣家竹楼、龙门石窟佛像是文化景观,它们分别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的产物。反映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文化景观:农田、矿山、道路、城市、村落等。反映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化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

单元旅游景观欣赏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安全防范教案 万能通用篇


第二单元旅游景观欣赏与旅游活动设计

第四节旅游安全防范教案

教学目标:1、旅游安全防范的措施。

2、知道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对旅游造成的安全隐患及消除隐患的对应措施。

3、学会简单的野外生存技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减灾防灾能力。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旅游安全防范

教学难点:旅游安全防范教学过程:

主备教案[复习]1、什么是旅游安全?旅游安全有何重要性?2、影响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旅游安全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导入新课]影响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不仅有社会环境因素,而且还有自然环境因素和旅游者自身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做好旅游安全工作。[讲授新课]第四节旅游安全防范一、旅游安全防范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以下问题:a)旅游安全防范的措施有哪些?b)旅游安全防范只是旅游者自身的事吗?旅游经营管理者在旅游安全防范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c)旅游安全防范的关键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学生讨论,然后进行组间交流。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增强旅游安全防范意识”是前提,而“加强预防与管理”和“做好自我防范”是保障。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窗,了解以下知识:1、旅游保险的定义、特点、意义2、我国旅游保险现状3、旅游保险类型简介组织学生讨论活动。提示1:应结合当地实际,从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暴风、暴雨、沙暴、中暑、冻伤、传染病、高山反应、洪水、海啸、交通事故隐患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提示2:略承转:旅行中意外受伤、迷路或因自然灾害而被困野外,可能酿成悲剧,应沉着冷静并设法求救和自救。因此,掌握必要的野外生存技能,十分重要。二、野外生存技能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以下问题:a)野外生存技能有哪些?b)寻找藏身之处的技巧有哪些?c)发出求救信号的技巧有哪些?d)寻找食物的技巧有哪些?e)寻找饮水的技巧有哪些?f)辨别方向的技巧有哪些?学生讨论,然后进行组间交流。承转:在野外旅游时,如果遇到意外伤害,可采取哪些应急措施?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窗,讨论以上问题。[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旅游安全防范的措施,学会简单的野外生存技能,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减灾防灾能力。[布置作业]新学案[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教后记:

欧洲西部“自然环境”时 万能通用篇


教案示例1

——欧洲西部“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1.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

2.海岸线对欧洲西部气候的影响

3.欧洲西部重要的地理事物

【教学难点】1.欧洲西部与西欧的区别

2.冰川作用对海岸线、地形、湖泊的影响

【教具】自然环境教学课件

(导入)1.大家能否说出一些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

2.这些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位于哪个大洲?

(课件展示)欧洲西部的范围及划分

(引导学生明确西欧和欧洲西部的区别)

(讲解)欧洲西部是指不包括原苏联的欧洲部分的地区,按地理位置又可分为:北欧、南欧、西欧、中欧西部分。

(课件展示)欧洲西部的位置

(提问)本地区北、南、西三面都面临哪些海洋?

(讲解)本区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濒地中海,从形状上看好像亚欧大陆向大西洋突出的一个大半岛。

(提问)从纬度位置看,本地区绝大部分处于哪两条纬线之间?这样的纬度位置对它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讲解)本地区大部分处于35º~60º之间,位于北温带,并决定了在气压带和风带中的位置―西风带,这对欧洲西部的气候产生重大的影响。

(课件展示)欧洲西部主要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及景观图片

(引导学生依次确认欧洲西部的半岛、岛屿、内海和海,利用景观图片帮助记忆名称和分布)

(课件展示)欧洲西部轮廓与非洲轮廓对比图

(提问)对比两个地区的海岸线有何不同?

(讲解)非洲海岸线比较平直,而欧洲海岸线十分曲折,沿海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及对外贸易。其中直布罗陀海峡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联系了地中海和大西洋,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课件展示)直布罗陀海峡

(承转)(课件展示)欧洲西部的地形

(提问)1.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以何为主?

2.平原有哪些,分界线在哪里?

3.平原的特点,读出海拔,看平坦的状况

4.本地区还有那种地形分布较广?

5.主要的山脉都有哪些?分布在哪里?

(总结)整个欧洲的海拔都很低,是世界最低的大洲。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北海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主要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以莱茵河为界。地形向大西洋开放,适合海风吹入。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的阿尔卑斯山系。

(课件展示)阿尔卑斯山脉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景观图

(提问)欧洲西部的山脉两侧都分布有湖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海岸还非常弯曲,多峡湾,那么这种地理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讲解)欧洲西部现在的地形分布及特征,主要是长期以来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外力作用也对本区的地形有明显的影响。例如,西欧和中欧的平原地区有低缓的波状丘陵,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湖泊众多,半岛西侧有许多崖壁陡峭,幽深曲折的峡湾,南欧年轻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侧散布着湖泊等等,这些都是受到冰川作用的影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十四章欧洲西部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十分曲折的海岸线:

1.欧洲西部范围

2.位置:

3.岸线曲折

二、平原和山地为主的地形

1、深受冰川影响的地形

2、向大西洋开放的地形

万能通用篇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一教时

教材:集合的概念

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过程:

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

如:2x-1>3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

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集合的三要素: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例子略)

三、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Î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ÏA(或aÎA)

例:见P4—5中例

四、练习P5略

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

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1语言描述法:例{不2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再见P6例

3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4等式x-3>2的解集是{xÎR|x-3>2}或{x|x-3>2}或{x:x-3>2}再见P6例

六、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题略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F

七、用图形表示集合P6略

八、练习P6

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

九、作业P7习题1.1

照相机教案之二 万能通用篇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条件,知道什么是实像.

2.知道照相机的原理.

(三)教具:凸透镜(焦距已知),照相机(实物、模型或挂图).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已知),纸屏,蜡烛、火柴、光具座.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问:哪位同学使用过照相机?说一说你照相的过程.(学生说,教师提示,引起学习兴趣.)

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照相机能使人或景物在底片上形成缩小的像吗?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生实验: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

1.教师演示:改变凸透镜与蜡烛间的距离,可以在纸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或缩小的像.

2.向学生说明实验的目的和做法,介绍实验装置.

3.学生分组按课本上的步骤进行实验.

提醒学生注意做每一步骤时,要注意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的大小,像的位置的变化,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4.实验完毕,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介绍什么是物距、像距.

讲解实像:照课本图6?17画出板图,说明像是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的会聚点,是实像.让学生跟平面镜所成的像作比较,进一步说明什么是虚像,什么是实像.

三、照相机的原理

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性质.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胶卷上有感光物质.

四、简介照相机的构造和使用

展示照相机挂图或模型、实物,对照讲解以下各部分的功用:

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以便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像.调焦环上面的数字是指被照物体到镜头的距离.

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环上的数字越小,进入镜头的光越多.

快门:控制曝光时间.快门上的数字表示多少分之一秒.数字越大,曝光时间越短.

五、照相和洗相过程简介

胶片上有化学物质,感光后起化学变化,留下潜影.

洗相时先显影,再定影,得到底片(负片).

印相时,用底片使相纸曝光.再经过显影和定影,得到相片.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节后的练习题

如果家里有照相机,回家观察照相机的构造,向家长请教如何选择和调节光圈、距离和快门.

板书:

三、照相机

1.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

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照相机的原理

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性质.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能源 万能通用篇


单元练习C组

一、填空题

1.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________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

2.利用放射线的________能力,可以用来检查金属内部是否存在裂缝。

3.α粒子就是________原子的原子核,它是由________个质子和________个中子组成的。

4.重的原子核分裂成几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的变化,叫做________,几个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质量稍大的原子核的变化,叫做________。

5.太阳灶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________能,硅光电池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________能,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成________能。

6.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________变,释放出的核能以________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

二、选择题

7.下面各组能源中都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A.煤、石油和潮汐能。

B.天然气、水能及地热能。

C.核能、太阳能及水能。

D.煤、石油及天然气。

8.原子弹和核电站的根本区别是[]

A.原子弹利用核裂变,核电站利用核聚变。

B.原子弹利用核聚变,核电站利用核裂变。

C.原子弹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裂变的链式反应速度。

D.原子弹对聚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聚变的链式反应速度。

9.十分巨大的新能源是[]

A.核能和太阳能。B.化石燃料与水能。

C.核能和潮汐能。D.太阳能与地热能。

三、计算题

10.地球表面所受太阳辐射热为75600J/dm2,阳光经过一个直径为1m的太阳灶曲面,20min能接受多少太阳能?它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干木柴所产生的热量?

单元练习C组答案

1.放射性现象2.穿透3.氢,2,2

4.裂变,聚变5.内,电,化学6.聚,电磁波

7.D8.C9.A

10.1.18×106,0.1kg。

弹力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的有无和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第三节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的概念:

3、: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越大.弹簧的,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式中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372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