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比0小的数(一)教学设计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崔宁宁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第二章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概念课.因此,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本节课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恰当的情境:气温的表示和一个小游戏的结果的表示,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小学里所学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意识到引入其他新数的必要性.紧接着展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图片引进负数.
本节课的第二个处理点是将“有理数的分类”提前,而将“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放置第二课时,因为可以说“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对正、负数的一个应用,这样在第二课时不仅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复习,而且还对有理数进行应用,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
本节课的第三点就是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这点主要是用指出有理数所包含的全部对象的方法给出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而有理数的分类实际上是有理数的定义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这里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类思想,也开始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不同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会将有理数分类;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辨别正数与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有理数的分类.
难点:1.负数概念的建立;
2.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学过哪些数?是不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量都可以用它们来表示呢?(可先让学生举例回答)
由此创设下列情境:
情境一:据气象台播报,2005年1月12日,南京的最高气温为零上9度,最低气温为零下3度,问:若将零上9度记为9℃,零下3度能记为3℃吗?
情境二:某班举行数学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四个代表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下载完整版:2.1比0小的数(一)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下载,请右击用迅雷下载)
上一篇:2.1比零小的数(2)
下一篇:没有了
第二节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经历画坐标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
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三:教学难点
能能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出点的坐标,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要在平面内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2:练习如图你能确定各个景点的位置吗?“大成殿”在“中心广场”西、南各多少个格?“碑林”在“中心广场”东、北各多少个格?
二)新课
1:我们可以以“中心广场”为原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分别取向右和向上的方向为数轴的正方向,一个方格的边长看做一个单位长度,你能表示出“碑林”的位置吗?“大成殿”的位置吗?(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2: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成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上或向右为正方向,水平位置的数轴叫横轴,铅直位置的数轴叫纵轴,它们的公共原点叫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3: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其它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4: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过该点分别向横轴、纵轴作垂线,垂足在横轴、纵轴上对应的数分别叫该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例1写出多边形ABCDEF各顶点的坐标
y
AB
FOCx
ED
5:想一想
(1)点A与B的纵坐标相同,线段AB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线段DB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6:练习P131做一做
三:小结(1)怎样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4)知道点的坐标怎样描出点?
四:作业P132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怎样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练习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y
A
BC
Ox
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求出各顶点的坐标?
(3)道点的坐标怎样描出点?
二:新课
例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1)(-6,5),(-10,3),(-9,3),(-3,3),(-2,3),(-6,5)
(2)-9,3),(-9,0),(-3,0),(-3,3)
(3)(3.5,9),(2,7),(3,7),(4,7),(5,7),(3.5,9)
(4)(3,7),(1,5),(2,5),(5,5),(6,5),(4,7)
(5)(2,5),(0,3),(3,3),(3,0),(4,0),(4,3),(7,3),(5,5)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y
Ox
三:练习P134做一做
四:作业P135习题5.4(1、2)
第三课时
一;新课引入与复习
1)怎样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应注意些什么?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过该点分别向横轴、纵轴作垂线,垂足在横轴、纵轴上对应的数分别叫该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二:新课
例3如图,矩形ABCD的长与宽分别是6,4。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
y
BA
解:如图:以点C为坐标原点,分别以CD、CB所在
直线为x轴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此时C(0,0)
O
CDx
由CD长为6,CB长为4,可得D,B,A的坐标分别为D(6,0),B(0,4),A(,4)
思考:(还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吗?与同学交流)
例4对于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ABC,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
A
BC
三:小结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的坐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找出坐标原点。
2)要说明横轴与纵轴的位置。
3)要求出必要的线段的长度。
四:练习P161(议一议)与随堂练习
P162习题的第一题
五:作业P162习题的第二题
六:课外练习P162(试一试)
鱼的变化第二课时
一:复习点的坐标的特征
1)关于横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相反
2)关于纵轴对称的两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相反
3)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反,纵坐标相反
二:看图确定点的坐标
1)左右两幅图关于Y轴对称,已知A(1,3)B(-3,-1),试确定点C,D的坐标?
AC
BD
2)左右两幅图关于Y轴对称,已知A(-3,2)B(-3,1),试确定点C,D的坐标?
y
AD
BC
x
三;练习
1)P142做一做
2)P143随堂练习
四:小结P143议一议
五:作业P144习题(做在书上)
第五章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1)在平面内,确定点的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举例说明。
2)在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确定给定点的坐标?举例说明。
3)在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系轴上点的坐标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在直角坐标系中,将图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变化前后的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5)在直角坐标系中,将图形上各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加上一个数(或乘-1),变化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二:练习
P145复习题A组
三:小结点的坐标•一: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b︱,到Y轴的距离是︱a︱,到原点的距离是√a2+b2•二:对称性1)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2)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互为相反,纵坐标相等。•3)关于原点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互为相反,纵坐标互为相反。•三:平行1)两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不相等,则这两点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与X轴垂直。2)两点的横坐标不相等,纵坐标相等,则这两点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与Y轴垂直。举例•1)点P(-3,4)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点A(6,-3)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3)点A(a,-4)与B(2,b)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4)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练习•1)点P(4,-3)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点A(-2,-3)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3)点A(a-1,-4)与B(2,b+3)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4)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点的平移练习•一:1)点P(-2,3)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2)点P(-2,3)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3)点P(-2,3)沿Y轴的方向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4)点P(-2,3)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5)点P(-2,3)沿X轴的方向先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6)点P(-2,3)沿X轴的方向先向左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5)点P(-2,3)沿Y轴的方向先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6)点P(-2,3)沿Y轴的方向先向下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二1)把点P(3,-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5,-2)•2)把点P(3,-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0,-2)•3)把点P(3,-2)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2)•4)把点P(3,-2)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1)点的坐标练习•1)点P(3,-4)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2)点P(-2,5)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3)点P(0,-3)沿Y轴的方向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4)点P(-1,-3)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5)点P(4,-2)沿X轴的方向先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6)点P(-2,0)沿X轴的方向先向左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7)点P(-1,3)沿Y轴的方向先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8)点P(-2,1.5)沿Y轴的方向先向下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9)把点P(-2,-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5,-2)•10)把点P(3,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0,-2)•12)把点P(3,-2)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2)•13)把点P(-3,-4)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1)•14)点P(4,-2)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15)点A(-4,-1)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16)点A(a,3)与B(-2,b)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17)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18)点P(-2,-3)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19)点A(5,-2)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20)点A(a+1,-4)与B(2,b+3)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21)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22)X轴上的坐标为0,Y轴上的坐标为0。•23)点P(a,b)若a=0,则点P在,若b=0则点P在。若ab=o,则点P在。§7.2转盘游戏
教学目标:
1.在试验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通过试验总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通过转盘游戏进一步突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复习一些基本统计量的意义、运算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4.能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1.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难点: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针指在什么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大?
条件:任写6个-10至10之间的数.
二、课堂活动:
1.游戏规则:
(1)任意抽一组数,算出这组数的平均数;
(2)自由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落在某个区域;
(3)根据转动和刚才的计算得到结果.
2.议一议:
(1)这个转盘转到哪部分的可能性大?
(2)在做上述游戏的过程中,你如何调整卡片上的数据的?
(3)将各小组活动进行汇总,”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次数的百分比的多少?”平均数减少1”的呢?
(4)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还是减少?
3.试一试:
请设计一个转盘,使得它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比落在白色区域的大.小明设计的转盘有三种颜色,你觉得可能吗?
4.练一练:
下面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分别转动这两个转盘,你认为转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说明理由.
5.小结: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一定发生的、很可能发生的、可能发生的、不太可能发生的、不可能发生的?
6.作业:
1.见作业本.
2.书面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重点、难点亚洲、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1、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3、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柏林意大利——罗马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瑞典、芬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士、希腊、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马耳他、安道尔四.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4、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料了解欧洲各国。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5、主要河流分析莱茵河、多瑙河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6、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总结: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作业: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教学后记: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正多边形无缝隙、不重叠地覆盖平面。
2.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探索和解决镶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各种体验。
二、教学活动的建议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心得学习方式,它不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而是学生自己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去探索研究生活中有趣而富有挑战问题的活动过程。
建议本节教学活动采用以下形式:
(1)(1)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2)(2)学生自己设计制订活动方案;
(3)(3)操作实践;
(4)(4)回顾和总结。
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引导学生对探究性活动进行反思,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
三、关于镶嵌
1.1.镶嵌,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探究性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如果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那么用正方形的地砖铺地,就是“正方形”这种几何图形可以无缝隙、不重叠地拼合。
(2)“几何“中研究图形性质时,也常常要把图形拼合。比如,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或一个矩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又如,六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正六边形,四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较大的等边三角形等。
2.2.各种平面图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是图形拼合后同一个顶点的若干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1)用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只要正多边形内角的度数整除360°,这种正多边形就能作平面镶嵌。比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能作平面镶嵌,而正五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九边形、……的内角的度数都不能整除360°,所以这些正多边形都不能镶嵌。
(2)用两种或三种正多边形镶嵌,详见163~166页内容。
(3)用一种任意的凸多边形镶嵌。
从正多边形镶嵌中可以知道:只要研究任意的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能否作平面镶嵌,而不必考虑其他多边形能否镶嵌(这是因为:假如这类多边形能作镶嵌,那么这类正多边形必能作镶嵌,这与上面研究的结论矛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2.教学难点:矩形的本质属性及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及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具演示、创设情境,观察猜想,推理论证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平行四边形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它的特殊性质,同样对于平行四边形来说,也有特殊情况即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制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堂上进行演示图,使学生注意观察四边形角的变化,当变到一个角是直角时,指出这时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使学生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在于一个角是直角,深刻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矩形的性质:
既然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就应具有平行四边形性质,同时矩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个角是直角的条件,因而它就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继续演示教具,当它变成矩形时,学生容易看到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的对角线也相等(写出这两个结论),指出观察出来的结论不能做为定理,需要证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角的性质证明得出.
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对角线相等.
由矩形性质定理2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实际上是△的一个重要性质,即△斜边中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它在求线段长或线段部分关系时经常用到)
例1已知如图1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求矩形对角线的长.(按教材的格式)
(强调这种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防止学生离开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单纯进行代数计算)
【总结、扩展】
1.小结:(用投影打出)
(1)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从属关系如图.
(2)矩形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特有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3.思考题:已知如图,是矩形对角线交点,平分,,求的度数
刘义庆〖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古文,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简洁传神的语言3、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4、难点:体会用独特悼念方式表达深厚的兄弟情谊,感受凄美的爱的感情熏陶。〖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了(liǎo)不悲笃(dǔ)舆(yú)奔(bēn)丧恸(tòng)亦卒(zú)不调(tiáo)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教学步骤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实词:笃:(病)重;索:要;舆:轿子;径:直往;素:向来,一向;卒:死虚词:而:表承接,不译;了:完全;既:已经;俱:全,都。因:于是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奔丧事,一路上都没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2.探究(1)、子猷以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独特在哪?(2)、你如何理解子猷的独特的悼念方式?3.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4.拓展延伸:手足情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生活中你有没有真切的体会?第三块:布置作业将本文扩写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对子猷悼念弟弟前后的神态、心理、动作进行合理想象。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的概念.
2.掌握的表示方法,的公理和相交的概念.
3.使学生熟悉简单的几何语句,并能画出正确的图形表示几何语句.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一些几何语句(如:某点在上,即“经过”这点;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有且只有”的双重含义,即存在性和惟一性)的教学,训练学生准确地使用几何语言,并能画出正确的几何图形.学生通过“说”与“画”的尝试实践,体验领悟到“言”与“图”的辩证统一.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严密的思考方法及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学习好数学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公理的讲解,举出实例说明它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从实践到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再进行实践的认识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激励学生要勤于动脑、敢于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模型的观察,使学生体会物体的对称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体会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并尝试指导与阅读相结合.
2.学生学法:自主式学习方法(学生自己阅读书本知识,总结学习成果)和小组讨论式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的表示方法,的公理及相交线.
(二)难点
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理解,公理的理解.
(三)疑点
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实验法解决公理的理解;通过逆向思维解决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软盘)、三角板、木条、铁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知识点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及其性质,通过画图及对几何语言的认识培养学生图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方式.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逐步领悟,教师概括总结和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投影仪显示本章开始的正十二面体的模型,学生观察这一复杂图形中有哪些是我们认识的简单图形?(学生会很快找出线段和角.)
演示:投影从正十二面体的模型中分离出某一部分,即线段、角.
引出课题:要掌握比较复杂的图形知识,需要从较简单的图形学起.本章我们就学习最简单的图形知识,即线段和角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的两个图形.在这个基础上,以后我们再学习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等等.
【板书】第一章线段角一、射线线段1.1
探究新知
1.的概念
师: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小学就已经认识了它,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形象的例子吗?
【教法说明】学生有小学的基础,会很快说出一些实际例子,如:黑板边缘、书本边缘、拉直的线、笔直的公路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演示: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利用电脑显示一些实例,如:黑板、书本、笔直公路等等.然后变换抽象成一.
师:我们在代数中,常用一条特殊的,你知道吗?
(学生会回想起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几何中的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我们可以用直尺画,但画出的只是的一部分.
2.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自然段,总结的表示方法.
【教法说明】对于的表示方法很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理解.但记忆不一定深,这种采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一是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爱看书且会看书.自己学到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告诉的记忆深刻得多.
由学生小结,得出的两种表示方法:
(1)用上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记作.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记作.
【教法说明】用字母表示图形,小学没有介绍,现在学生初步接触,所以教师这里要补充说明点的表示方法.同时指出:以后学习中,常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便于说明与研究.
3.点和的位置
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找一点.然后,引导全体学生讨论:平面上一条和一个点会有几种位置关系呢?
师生共同总结:
(1)点在上,如图,叙述方法:点在上,或经过点.
(2)点在外,如图,叙述方法:点在外,或不经过点.
【教法说明】在点和的位置关系中,要注意几何语言的训练.点在上和点在外,各有两种不同的叙述方法,要反复练习,以培养他们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
4.的公理
实验尝试:用一个铁钉把木条钉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转动木条,并观察现象.教师在木条上加上一个钉子,再让学生转动,并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以上实验你认为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相互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经过两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同时板书公理内容.
[板书]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简言之,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
体验证实:教师小结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经过一点和两点画.
【教法说明】(1)学生通过实验,对公理有认识,但欲言之而不能,或虽能表达出意思但不严密.此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一定要强调几何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向学生们讲清“有且只有”的两层含义.第一个“有”说明的是存在性,过两点有存在.“只有”说明的是惟一性,经过两点的不会多,只有一条.如果把公理说成是:“经过两点有一条”就是错误的了.(2)公理得出后,让学生再次动手验证,使学生体会到公理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便于学生对公理的记忆.(3)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教师补充等手段,使学生了解公理的应用,如:木匠怎样在木料上画线;植树时怎样能使树坑排列整齐等等
【教法说明】通过公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使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只有现在好好学习,积累本领,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并体会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
5.相交线
师:根据公理,过两点有几条?
(学生会答出:有且只有一条.)
师:反过来,两条不同的可能同时经过两个点吗?
(学生容易答出:不能)
师:两条不同的不可能同时过两个点,也就是说,两条不同的不能有两个公共点,当然,也不能有更多的公共点.因此,我们得出一个新概念;
[板书]如果两条有一个交点,我们叫这两条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这两条叫相交.
如图,和相交于点,点是和的交点.
【教法说明】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是本节课的难点.从公理入手提出问题,再反过来考虑,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突破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1)
1.问答题
(1)经过一点能否画?能画几条?
(2)经过两点能否画?能画几条?
(3)只用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是否可以?用上的两个点表示呢?
2.读出下列语句,并按照这些语句画图
(1)经过点.
(2)点在外.
(3)经过点的三条.
(4)与相交于点.
(5)经过、、三点,点在点与点之间.
(6)是外一点,过点有一与相交于点.
【教法说明】问答题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巩固公理,作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言”与“图”的转化能力.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以下知识点:
八、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补充:按照下面的图形说出几何语句.
(1)(2)
(3)(4)
(5)
附答案
补充:(1)过(点在上).
(2)点在外(不过点).
(3)、相交于点.
(4)过、、三点.
(5)、、、都过点.
思考题:课本第16页B组的第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三)德育渗透点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单项式和多项式在前二章,特别是第一章已有新接触,本节课来研究多项式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体现了数学的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法,以训练为主,注重尝试指导.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多项式有关概念→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3.疑点: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多项式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出示投影1)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2,,,,
2.圆的半径为,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板书]3.1(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板书]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出示投影2)
练习:下裂代数式,,,,,,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次数是1,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板书]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中,这一项不是.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1.填空:
2.填空:
(1)是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是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是_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_.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节中“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
[板书]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并做了述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下列各代数式:0,,,,,,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的关系.
(五)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1.单项式,,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2.是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3.是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
4.的2倍与的平方的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5不是多项式()
(2)是二次二项式()
(3)是二次三项式()
(4)是一次三项式()
(5)的最高次项系数是3()
2.填空题
(1)把上列代数式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0,,,
;;
;;
.
(2)如果代数式是关于的三次二项式则,.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149页习题3.1A组12.
(二)选做题:课本第150页习题3.1B组3.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2.(1)单项式,多项式;
;
二项式;
三次三项式;
(2),.
作业答案
教材P.149中A组12题:(1)三次二项式(2)二次三项式
(3)一次二项式(4)四次三项式
教材P.150页中B组3题:有,,项;各项系数依次是1、-5、;各项次数依次是6、4、2;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6。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师版第十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
出示一个长方体,指名摸它的表面。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会计算每个面的面积,今天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二、探究学习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1:我们组是这样算的:842+452+852=184cm2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2+长高2+宽高2。
生2:我们组是把6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后再相加。
生3:我们组是先算“前面+左面+上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即:(84+45+85)2=184cm2。
师: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就可以了?
生:长方体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的面相等,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一半,再乘2就可以了。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长高+宽高)2。(师板书)
师:观察真仔细,归纳能力真强。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交流交流吧。
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怎样算呢?
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
汇报交流。
生1:我是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2:我是用(长宽+长高+宽高)2的计算方法来做的。
生3:我觉得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了。
师: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
生: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是相同的。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2题。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集体评析。
2练习十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3751.html
上一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范文推荐
下一篇:高三,你好__万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