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课件] 给予树教案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课议课是语文教研活动的重要方式,是落实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是探索、诊断、检验课堂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方法,也是广大教师喜闻乐见的语文教研形式。
长期以来,我们青年教师将观课、学课作为自己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曾经无数次醉心于名、特、优教师的独具匠心的设计,痴迷于大家富丽堂皇的课堂气象。总以为,大家就是这样的,是高不可攀的,是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想法止步于听到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给予树》一课。
《给予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八岁的小女孩金吉娅,在随家人购买圣诞节礼物时,用自己原本准备为家人购买圣诞礼物的20美元,为一位陌生的希望得到救助的小姑娘完成圣诞愿望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内容浅显,但感情真挚,人物形象丰满感人。于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和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给笔者全新的感受——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也能上得很好。
一、精研课标,教学目标简明
按照课标要求,三年级的阅读教学第一条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条是“初步学会默读”,第三条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八条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1.读的目标落到实处。
在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他紧紧围绕课标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予以落实,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读的训练,目标达成度高。文中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话是表现她金子般美好心灵的重要部分,读好这段话对理解人物、感受语言至关重要。在学生读不出金吉娅对家人的愧疚,但又认为自己做的正确的复杂的心理时,于老师适时地进行了范读。在声情并茂的范读后他问学生“从我的朗读中,你觉得金吉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回答:“有爱心,有同情心,善良,仁爱。”“我在读金吉亚的话时,仿佛就变成了只有八岁的金吉亚。家里并不宽裕,妈妈好不容易攒了一百美元,每人只能分到20美元去选购圣诞礼物,而且妈妈要求每人至少要买四份圣诞礼物,但是我却用这二十美元给陌生的小女孩买了圣诞礼物。现在,我就站在母亲面前告诉她这一切。请大家把金吉亚说的话好好读一下,看谁能读出她的仁爱、同情、体贴和善良。”于老师说。在学生的练习中,老师还不时提示大家注意课文中“低”“难过”等词语,“她声音很低,因为她不敢大声说,她没有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没有买到四份像样的礼物,所以声音低,不敢说。再想一想她是个那么富有同情心的小女孩,你就能读好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把自己想成金吉亚,还原文中的情境,非常精彩地朗读出了这段话,使读书的目标圆满达成。
2.词语教学目标高标准达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于老师的词语教学独具特色,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于老师抓住“并不宽裕”这个并不起眼的词作为突破口展开词语教学训练。在理解“并不宽裕”的词义时于老师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这个词的理解程度直接制约着学生对金吉亚美好品质的理解,所以当学生说出“‘并不宽裕’就是家里不富裕,没大有钱”的认识后,于老师并没有满足学生此时对词语理解的反馈。他继续追问“书上怎么写的?从一二两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家里钱不多,生活不富裕?”并要求学生拿起笔,在书上圈画出哪些词句能说明“并不宽裕”的意思。学生按照于老师的要求默读课文,圈画词语。学生很快找到了“只攒了100美元”,“五个孩子分享”,“每个孩子二十美元”的句子,于老师板书下“一百美元”、“五个”、“二十”几个词。再一次让学生联系这些数字理解“并不宽裕”这个词。在最后他总结到:“同学们,好多词语的意思就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只要我们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就可以把它读懂。”并要求学生运用这个方法去理解“如愿以偿”。在教学的第三个板块,于老师根据课后习题设计了小练笔,并强调要“用上黑板上的所有词语”(如愿以偿、并不宽裕、一百、五个、二十、八岁),达到了积累运用的目的。只有会运用,才是真理解。可以说,于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紧紧围绕课标,简明务实。
二、精研文本,教学内容简要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的得当与否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的瓶颈。我们遗憾地看到,一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很多情况下是凭着“这里我要讲,我该教这里”的直觉在选择教学内容。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而不是其他内容,选择这些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我们的教师没有理性地追问过自己。这种下意识的选择行为导致课堂上教师该讲的内容不讲,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书上写的明明白白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上转圈圈。更有甚者,会把学生原来读懂的又教糊涂了。
依据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于老师抓住了“一二一”就高质量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即:读好一段人物语言,理解两个词语,写好一段话。金吉娅对妈妈的那一段话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描写生动,是理解金吉娅善良、仁爱的突破口。于老师紧紧抓住这段话的朗读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读不好的时候,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在学生的心和作者的心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一下缩短了作者和学者心灵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于老师说,学生读不好的原因是学生看到的是字而不是感情。当我们把学生引导到作者的感情轨道上使,文本的难点瞬间攻破。通过“并不富裕”和“如愿以偿”两个词的理解,即上下贯通了文本有使表现金吉娅品质的重点词语凸显出来,可谓精巧。在写话的训练中,于老师要求用上黑板上的所有词语。这些词语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节点,是体会文章感情的关键,是揣摩人物品质的凭借。当学生恰当的使用这些词的时候,它们已内化为学生的词语。
三、精研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简练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能否设计出并有效地组织好学习活动,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人提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在《给予树》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没有看到花哨的表演,繁复的环节。于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常态的,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平时采用的方式:读读书,交流交流,写写话。读、说、写是学好语文的常道。关键是在这些常道中如何达到不寻常的效果,那需要教师用心地用好每一种方式。有效的学习活动方式有时可以很简单。
在观课议课中我们老师要清楚观、议的要点,要思考语文到底教什么,给学生留下什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过关意识。只有这样,我们开展的观课议课活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改革。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最新教案: 教学设计《影子》问题探讨篇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林林:在《影子》这篇课文里而有一个偏旁,是友字去掉又,这该称什么?
聂在富:下面几点意见不知道是否对您有点参考价值,请您指正。
一、识字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字形、了解字义部首和字典的检字部首(一般称某某部,如:丶点部)不同。字典的检字部首不能作为识字教学中分析字形的依据。如亮在字典的部首检字索引中归入亠部,除去这个检字部首,余下的部分既不成字也不是部件。字典为了检字方便可以这样确定检字部首,但是在识字教学中分析字形,就不能这样拆分,因为这样拆分既不便于称说,又不符合字源,无助于记忆字形、了解字义。识字教学中如果要分析亮字,只能说上面是高字少个口,下面是个几字。
再如容字,《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把它归入穴部,除去部首,余下的部分就成了不成字的。这样拆分,在教学中既难以称说,又不利于了解字义。许慎说:容,盛也,从宀、谷。宀表示房屋,房屋中空,可以住人容物,谷是山谷,也有中空的意思,所以容的本义是中空能纳,引申为宽容、允许等义。如果把容字拆分为宀和谷两部分,则不但便于称说,也有利于了解字义。
二、有些字的某一部件没有通用的名称,这个部件如果为两个以上的字所共有,就可以根据其中最常用的一个字确定部件名称。如在和存这两个字有共同的部件,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就学了在字,到学存字时就可以把叫做在字旁。这样做可以充分体现利用旧知识、以熟带生的精神。带有这类部件的合体字还有:
有、左、右、友、布──共同的部件
,可以叫做有字旁;
营、莹、萤、荧、莺、萦、荣、劳──共同的部件,可以叫做营字头;
亲、条、杀、杂──共同的部件朩,可以叫做亲字底;
青、表、麦、素──共同的部件,可以叫做青字头;
卷、眷、拳、券──共同的部件,可以就做卷字头;
弄、异、弃、卉──共同的部件廾,可以就做弄字底。
有些合体字,两个部件中有一个是独体字或通用的部件,便于称说;另一个既不是独体字也不是通用部件,不便称说,可以采取变通称说的办法。如善字,可以这样分析:上下结构,下面是口字,上面是羊字加点、撇、横。羊字加点、撇、横就是变通说法。再如复字,可以说:上下结构,下面是折文底,上面是撇、横加个日字。撇、横加个日字也是变通说法。
如果我们心里不必老挂着考试,那么,怎么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就怎么教。如果考试要考这些东西,而且还有统一的答案,那可要小心了。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本站收集了《[优质教案] 《会走路的树》教学设计(篇二)》,供您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小朋友,树相信大家都见过,那大家见过会走路的树吗?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会走路的树》。(板书课题)
(1)指名读。
(2)生字教学“路”。我们走路的时候要用脚,所以路是足字旁。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学生质疑)
3、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和大家一样好奇,下面,我们就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来学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学生自由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觉得会走路的树是真的么?那是什么?那为什么把驯鹿称为会走路的树呢?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驯鹿被称为会走路的树了吗?(学生回答)
4、原来,驯鹿头上长着长长的角,而且角上还长着许多叉枝,看上去像一棵树。呀,小鹿在树林里到处走动,所以把它称为会走路的树。
三、生字教学。
1、小朋友,你们看,这就是鹿角。(出示鹿角图)
(1)谁来读准这个词语?(指名读—女生齐读)
(2)a、小鹿的角是鹿角,小牛的角呢?小羊的角呢?
b、在数学课上,我们学过由一个顶点、两条边构成的是?
c、小朋友,你们看,这是多少钱?角还是人民币单位呢!
(3)一个角字就有三种意思,让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词语。(齐读)
(4)驯鹿的角可真奇特啊,你看它的头像?身体像?蹄像?所以它也有和麋鹿一样的外号“四不像”。
2、这棵会走路的树可真有趣啊!课文中,它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板书:春天的早晨)
(1)(出示句子)谁来读?早晨就是?
(2)谁来读准这个词语?(注意轻声和前鼻音)
(3)小朋友,早晨来到学校后,你们会做些什么?一日之计在于晨,小朋友一定要抓紧早晨的时间读书和学习。(齐读词语)
3、 会读了这个词语,我们把它送入句子再来读一读。
(1) 指名读。
(2) 师范读。
(3) 齐读。
4、 小朋友,你们看到这棵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你心里觉得怎么样?
(1) 出示词卡。(指名读——男生齐读)
(2) 你在什么时候觉得很好奇?
(3) 你是怎么记住“奇”?你能给它找个朋友吗?
5、 课文中,小鸟和小朋友一样感到非常好奇,它还想到这棵小树身上坐一坐呢!
(1) 出示第2、3小节。(指名读)
(2) 小树把小鸟送回了家。(出示“送”)
(3) 课文中,小树把小鸟送回了家,老师把这枝铅笔送给XXX。你也能这样来说一说吗?【出示句式:( )把( )送( )】
(4) 相信大家一定记住了送,你是怎么样记住的?
6、 小树把小鸟送回了家,而且从这以后,它们还成了好朋友。
(1) 出示第3小节。谁来读?(指名读——指导朗读——齐读)
(2) 小树陪小鸟玩,你陪谁干过什么?
(3) 陪是什么偏旁?你还知道哪些左耳旁的字?
7、 小树天天陪着小鸟,而且带着它去了许多地方,还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1) 出示词卡:有趣。(指名读——齐读)
(2) 你看见过什么有趣的东西?为什么有趣?
【出示句式:( )真有趣,因为( )】
(3) 老师也也想来填一填,猜字谜真有趣,因为猜字谜可以让小朋友变得更加聪明。大家想不想猜字谜:兄弟两个齐走路。耳朵哥哥在右边,又字弟弟在左边。
(4) 相信大家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怎么把它在田字格中写漂亮?(兄弟两个齐走路,走之一捺要长,耳字一横要变提,又字紧靠耳)
8、 过渡: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小树和小鸟成为了好朋友,它们天天在一起玩耍,可高兴了(板书:高兴),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它和这棵小树告别了(板书:告别),要到第二年春天才会回来。转眼间,第二年穿天来了(板书:第二年春天),它们见面了,它们是怎样见面的?
9、 学生自读5-9小节。
(1) 刚才大家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句子也都读通顺了。在这5小节中还藏着5个生字宝宝呢!
(2) 出示词语。谁来读?你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3) 大概:字形,书空。
(4) 激动:字形与概字比较。
a、 小朋友,我国申奥成功的时候,全国人民都非常激动。
b、 XXX跑步第一名,全班同学都非常激动。
c、 课文中,小鸟知道去年那棵树就是小驯鹿的爸爸,它也非常激动。于是它坐在小驯鹿的角上,和小驯鹿的爸爸相见了。(板书:激动、相见)
10、下面,我们捧还书一起来读一读5-9小节。
四、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今天我们和许多生字、词语成为了好朋友,下面我们再来喊喊它们的名字。
2、出示生字。这样,大家还会读吗?
五、总结全文。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小树和小鸟成为了好朋友,它们天天在一起玩耍,高兴极了,可是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它和小树告别飞往了远方,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来,当它和小树再次见面后,知道去年的那棵树就是它的爸爸,它非常激动,于是坐在小驯鹿的角上,去见小驯鹿的爸爸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写激字。
六、指导书写。
1、师范写。
2、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
会走路的树
春天的早晨 高兴 告别
第二年春天 激动 相见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39752.html
下一篇:优质总结:岗位培训回顾最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