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三中艺术组曾芳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4课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画枝干和花瓣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的内容,学习使用国画用具,尝试国画的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画中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其他题材的欣赏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进行探究性地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艺术的伟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知识技能目标
1.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
2.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3.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由赏梅——咏梅——画梅展开,体会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体会笔墨的韵味;第二课时,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水墨技法,亲自感受中国传统画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涉及学科:生物、历史、地理、音乐、文学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图片、中国画材料等。
学具——课本、国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引入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花的世界里,生活因为有花而美丽。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花呢?(生答)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最喜欢的花,大家猜猜是什么花呢?(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
师:这些梅花美不美?有哪些同学和老师一样也喜欢梅花呢?为什么?(生答,教师予以鼓励)
师: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同走进的世界,去感受梅的高洁、梅的秀雅以及梅的坚毅。(情境导入——激趣)
二、赏析、探究
(一)赏梅:(多媒体展示)
师:梅花是我国的特产,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东一带的山地,大约6000年前分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3000年前即引种栽培,据科学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腊梅”、“元腊”已有2150年的历史。
活动一:
(教师分发问卷表,学生分组讨论填写)生长习性颜色形态特征
欣赏与描述:1.梅花的生长习性?它有哪些颜色?2.梅花的形态特征?(学生互相讨论后踊跃回答)
教师总结:
1。喜阳、耐旱,先开花、后发叶。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
2.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梅有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
(通过学生的互动学习,让他们用地理、生物等知识去了解梅花的特点,加强了学科间的互通性。)
(二)咏梅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展示咏梅诗词:毛泽东词《咏梅》、王安石诗《梅花》等)
(教师让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诗人的乐趣)
咏梅(毛泽东)梅花(王安石)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墙角数枝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凌寒独自开。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遥知不是雪,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为有暗香来。
活动二:
分析与研究:从这些诗词里我们感受到梅花的什么特性?它为什么会成为这些文人们笔下的宠儿呢?
生讨论回答:耐寒,性格坚强不屈,挺拔向上。
思考与讨论: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咏梅佳句吗?有哪些与梅有关的影视或音乐呢?
学生讨论得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等。
《红梅赞》、《一剪梅》、《梅花三弄》等。
(教师让学生吟唱,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互相交流,用诗词来感受梅花的个性,用影视金曲来诠释梅花的象征性)
*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师简介)
(师与生一同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经典名曲把对梅花的吟颂带入到高潮)
(三)画梅
师:画梅,据古书记载,早在南梁时就有张僧繇画《咏梅图》一卷。元代的王冕亦以画梅著称,所阳梅花生意盎然,别具一格。近代画家吴昌硕、关山月等都画有大量梅花佳作。(多媒体展示画梅精品)
活动三:
欣赏与分析: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情绪?能感受到中国画的特点吗?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互相讨论后作答)
教师总结: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不经风雪冰霜苦,哪有梅花分外香”,今天,我们应以梅花精神自励,开拓我们伟大的事业!(由欣赏作品直接感受梅花的铮铮铁骨)
三、体会、实践
1.认识文房四宝。
2.教师与学生一同体验笔墨的韵味。(教师演示)
传授小知识点:用笔:中、侧锋,轻、重、缓、急等。
用墨:干、湿、浓、淡等。
(学生在《梅花三弄》的乐曲中体验笔墨,为画梅做好前期准备。)
四、展评、拓展
1.展示部分用笔、用墨练习,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表扬与鼓励。
2.布置学生课余搜集自己喜爱的梅花摄影和图画作品,以及与梅花有关的诗词、散文、佳句等,编辑成册或办成小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借助梅花的传统画法的学习,激励学生在大胆尝试中感受作品意境,并能独立完成一幅梅花创作。
教学重点:梅花传统画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的韵味,用生动的线、形,在宣纸上画出高洁挺拔的梅花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国画用具等。
学具准备:自制小册、小报、国画用具、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讨论、引入
1.展示部分学生课余搜集成册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小报;
2.学生自由畅谈搜集的素材,并说说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梅花给自己的感受,老师予以充分肯定(学生互相交流、自主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二、体会、实践
3.线条的疏密。
4.花瓣的聚散和朝向。
5.勾花与点花。
(二)教师演示,学生体会。
(三)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画家作画的精彩过程,学生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
(通过欣赏大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
(四)学生尝试画梅,教师巡回指导。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优秀国画作品或有关诗歌、散文,大胆进行创作。
(教师进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亲自体会画梅的乐趣。)
三、展评、讨论
展示部分国画作业,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肯定与鼓励。
评价建议:
1.构思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用线是否流畅、大胆?
3.笔墨韵味的效果把握的如何?
(通过自评、互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
师:“以物寄情”是中国传统绘画里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同学们还知道梅花有哪些朋友也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呢?(生答)
*梅之佳友:
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
雪中四友:迎春、玉梅、水仙、山茶
师:同学们知道有关这些花卉的画家吗?(生答)(多媒体展示部分佳作)
(由梅花拓展到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荷、兰、竹、菊等,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那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布置一个课外练习,在学画梅花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尝试画一画这些题材。我会把同学们的这些画作举办一个小型画展,大家有兴趣吗?
教学拓展:
*熟悉对象
对所画对象仔细观察,了解它的生长规律和组织形态,可让中国学习联盟胆作画,反复体会。
*借鉴传统
中国绘画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初学者要多看历代名家优秀作品,从中汲取精华,让学生多搜集名画作品,走“以法致道”之路。
*重视书法练习
古人曰“书画同源”,因为中国绘画精神是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的,通过练习书法,提高对笔性的了解。
*提高艺术修养
中国古代文学及诗词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宝库,它与“四君子”画交相辉映,让学生上网搜集与“四君子”有关的文学、诗词、散文等,汇编成册,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教学参考资料
书籍:《国画梅兰》缪宏波编著网站:“青岛梅园”
附:《梅花三弄》内容简介
中国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宋代尚流传。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旋律,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静静开放的画面。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符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跃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氛,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的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一、教学目标
1、用愉快、愉悦的心情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曲。
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冰雪,热爱大好河山的豪迈情感,以及对待自然,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以及有表情的歌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加强对音乐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录音机,电子琴,u盘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调节气氛。
2、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导言:亲爱的同学们,请告诉老师,这个季节在我们这里最常见的一景是什么?学生答:白雪。一提到雪,同学们并不陌生,你们喜欢雪白雪白的雪吗?为什么?学生答:喜欢,飘渺、飘逸、纯净、纯洁。好,同学们,关于雪的音乐作品你们又知道哪些呢?
学生答:《踏雪寻梅》、《我爱你,塞北的雪》。
3、播放歌曲vcd
(学生被优美的旋律,神奇的雪景所吸引)
4、这首歌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谈感受,歌曲的钢琴伴奏对塑造音乐形象起了重要作用,歌曲开始1、2小节在高音区出现的音响好似飘洒的雪花,把你带进一个“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意境。
5、雪是那么乐观、坚强、不怕寒冷,来到人间装扮着银光闪闪的世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六、新歌教学
1、聆听音乐作品
2、简短讨论:
(1)歌曲的速度怎样?
(2)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
3、分句教唱以及电子琴弹唱。
4、有感情地演唱
七、巩固与表演
1、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现对雪的赞美与热爱。
2、视唱及吹奏旋律片段。
八、总结:
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2、学生谈雪对自己的启示。
3、教师总述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雪蕴含着我们的热情与渴望,浓缩着人类艺术的精华。大家想一想,没有雪怎能有“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奇景,又怎能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佳句。就让我们怀着对家乡、对雪的无比热爱和崇敬,再次唱起《我爱你,塞北的雪》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
⑵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⑶品味诗歌形象、意味深远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从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㈠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对比的手法。
⑵形象的语言,深刻的哲理。
2.难点
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㈡课时安排1课时
㈢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链接生活,入其境。
1.播放视频。
2.教师导语。
㈡诵读揣摩,感其情。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把握节奏、重音等,读出抑扬顿挫)。指名朗读。
3.感受诗中激情。
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诗歌副题为“纪念鲁迅有感”,请在诗中找出暗指鲁迅先生的诗句。
2.进而回忆鲁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事件,感悟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
3.捕捉诗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读诗要抓住意象,闭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现在你的眼前?
㈣联想延伸,悟其理。
1.诗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为什么以“有的人”为主题?
2.在历史或现实中,有许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这首诗唤起了你的哪些联想?
㈤激情诵读,抒其志。
学生设计中选方案:
[方案1]女生齐读每节诗的前两句,男生齐读每节诗的后两句。领会诗中的对比、反复手法。
[方案2]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后六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后六节的后两句。领会诗的总分结构。
[方案3]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二、三、四节,男生齐读五、六、七节,对应朗读,明确诗中的对应。
老师设计[方案4]教师诵读题目、作者,一女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前两句,一男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后两句,然后女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后两句,最后全班齐读第一节。
海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主题;
2.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重点)
3.学习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难点)
教学设想:
朗读——整体感知——分析精神——回扣生活
教学过程:
课前:诗歌朗诵训练《过零丁洋》
一、导入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
二、背景介绍
19xx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的未经审讯就急匆匆的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示威结束后,一位大学生激动的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利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就因为他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
海燕的写作背景:屏幕出示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xx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听读
多媒体播放《海燕》录音、图画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家?要求:要切合文章的内容;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四、学生试读
小声读,小组交流,完成任务。
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革命的先驱者划破乌云的利剑
五、再读课文
1.本文的抒情主人公是海燕,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2.作者是如何塑在它的性格和精神的?
六、分析
你从海燕身上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
海燕的人生因而;
我们的人生因而。
七、齐读
八、布置作业
以《海燕:我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随笔。
教学目标:
1.了解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2.学会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3.理解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和题目解说
本文作者魏志远,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以为你不在乎》等,本文就是选自这部集子。
小男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清晰详细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二、扫除字词障碍(给画线字注音)
油渍()痒()
濡湿()吮吸()
瞟()黏()
摁()咝()
三、理解词义
油渍:粘在衣服等上的油垢。
吮:把嘴唇聚拢在物体上吸东西。
拂动:轻轻吹动。
瞟:斜着眼睛看。
濡湿:沾湿。
四、温故知新
小说的三要素是:(典型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
本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叙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五、理清情节结构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写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向爸爸索要生活费。
第二部分(2-11):故事的发展。写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的情景。
第三部分(12-20):故事的高潮。写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找爸爸的情形。
第四部分(21):故事结局。写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而不能回家,晚上只能露宿菜市场凉棚。
(2)结构图表:
┏起因――母亲逼着孩向爸要钱┓
┃发展――找爸路上的经历┃无所依靠
小男孩┫高潮――楼上楼下找爸爸┣近似孤儿
┗结局――不能回家住凉棚┛
六、复述故事
七、结合全文,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八、合作探究
1、《小男孩》反映了什么问题?
2、在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多次写到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妈妈,这对表现小男孩有什么作用?
九、写法分析
(1)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
(2)注重细节描写
十、总结
十一、课外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后,假如你遇到了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什么?
2、小男孩决定运用法律手段要回生活费,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他希望你当他的律师,你如何才能帮他打赢这场官司?
十二、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完成细解中的同步练习。
教学设计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专题中,我们学习了《咏荷诗五首》,谁能背诵一下你喜欢的一首?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读荷”部分的第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何为“说”?【“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题意: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
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四、设疑自探: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
五、解疑合探:
六、质疑再探:
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是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善于借用文学笔调,用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对自然事物进行说明。《马》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节课我们采用“一课两读”的方式,去感受文章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二、读“散文”———选点寻踪。
1.跳读课文,从描写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绘马的四字雅词,如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豪迈剽悍、相得益彰……
描绘马的佳句,如表现马高贵美丽的句子;表现马忠诚善良的句子;表现马勇敢无畏的句子;表现马生活自由的句子;表现马团结友好的句子……
结论:布封对马的描绘是用形象的语言来画像,因而描写生动具体,饶有兴味。
2.品读课文,从情感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原因。
问题探究:文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状态下的马,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各有什么特性?
明确:人工驯养的马“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现其无畏的精神;“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现其驯良的性格。
天然野生的马“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其美质,“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现其美德,“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现其美貌。
结论:作者的笔触满怀情感,既有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又流露出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3.背读课文,从句式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的散文的原因。
要求学生背诵最喜欢的三句话,并仿写其中的一句。如“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
结论:文章句式优美,长短相间,很有节奏感。
三、读“说明文”———整理练笔。
1.比读课文,了解科学小品文在说明手段上的特点。
①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在前一部分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教师示范:第三段的中心句“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用富于哲理的句子点出了文章的主旨,即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②重点阅读第五段,通过与其他几种动物的比较,用图表的方式、平实的说明整理马的身材、颚骨、眼睛、耳朵、鬣毛、尾巴等外部特征。
2.选读课文,领悟写作方法。
要求:选取某一段落,以解说员的口吻写一段解说词,介绍马在某个方面的特征。
如选第五段:马,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
四、交流感受,激情结语。
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去感悟生命的可贵,让我们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创意说明:
本设计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了“一文两读”,采取多种形式来阐释课文。既有重表达的
“寻读”,又有重实践的“练读”,开拓出了阅读教学又一个新的境界,设计中所安排的丰富的学习内容、充分的活动机会及灵动的课堂气氛,丰富了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给学生思想上以深深的印记。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110.html
上一篇:经典范文:治水必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