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教案范本: 语文教案《古诗》 月度范文精选

时间:2022-07-23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案

随着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教案范本: 语文教案《古诗》 月度范文精选》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 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 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 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

④ 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 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 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韵律:

① 齐读古诗。

② 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 自由练习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 感悟节奏:

①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 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课件或挂图: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② 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⑷ 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⑴ 引导书写“夂”。

⑵ 捺要写出小“脚丫”。

(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2、学生练习。

Jk251.coM编辑推荐

教案范本: 桥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本: 桥教案 月度范文精选》。

活动目标:

1、在亲自实验过程中,认识纸桥的形状不同,承受力大小也就不同。

2、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开展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并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4、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重难点:

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桥的承受力大小与桥的剖面形状有关系。

活动准备:

1、 A4纸(每组5张)

2、 直尺、剪刀或小刀、胶水或双面胶或、字典、砝码

活动过程:

一、欣赏导入,创设情境

1、欣赏桥的图片

2、认识桥的组成(板书:桥)

师:看了刚才的图片,再联系我们生活中的桥,想想桥有哪几部分组成?

生: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3、想办法自己搭桥

(1)师:生活中的桥都是用哪些材料造的?可是现在我们没有水泥、石头等材料,你能利用我们现有的东西也来搭一座桥吗?

为什么看似柔弱的纸张能承受这么重的重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搭一座纸桥(板书课题:纸桥)

(2) 师:现在老师先来搭一座纸桥。我拿两个字典做桥墩,这里老师强调一点,两个桥墩之间的距离大于15cm。(师量距离)接着我用一张A4纸来做桥面。

4、认识平面桥的力量很小。

师:看,桥搭好了,那这桥怎么样呢?我们来试一试。老师手上有一个砝码,现在我把它放在桥面上,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桥面塌了)

师:桥面为什么会塌?

5、提出问题

师:平面桥真是太不结实了,连一个砝码都承受不了,能承受的重量太小了。但是一座桥最重要的是什么啊?要能够承受足够的重量。(板书:承重)

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不改变桥墩的距离,还是用这些纸,重新设计桥面,让它能承受住更多的重量呢?

那今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举行一场纸桥承重比赛,请同学们来做设计师,看哪组同学设计的桥面承受能力强。

二、设计、制作桥面

1、出示比赛规则

既然是比赛,那就要有比赛规则,请同学们注意比赛规则。(课件)谁愿意来给同学们读一读?

(1)用5张a4开纸制作桥面(折、裁、剪、粘、贴)

(2)纸桥跨度不少于15厘米,桥面距离桌面高度不少于4厘米

(3)在桥面上放砝码,承受重物最多者为优胜

(4)各小组给本组的桥面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5)使用小刀、剪刀时注意安全

2、猜想那种形状的桥面承受力最大

明确了而制作要求和比赛规则后,你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纸桥来参加比赛呢?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看看谁的想法最奇特,与众不同。

三、纸桥承重比赛

1、各组上台比赛,记录结果

现在我宣布科技兴趣小组纸桥承重比赛正式开始!

请各组代表带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先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介绍完后听我口令开始摆砝码,其他同学一起来为他们加油鼓劲好不好。

2、揭晓比赛结果

经过紧张的测试,我们的比赛结果终于出来了:XX组同学设计的XXXX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夺得了本次比赛的胜利,让我们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3、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刚才的实验结果,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你认为桥的承受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生:与桥面形状有关系。

小结:桥的承受力大小与它的形状有关.

四、联系生活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发现什么?

2、师总结

生活中改变物体形状的做法不光运用在造桥中,还有好多的地方应用了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有很多物体,为了增加承受力,往往要改变它的形状。让我们看几个优秀的作品,(课件)注意看,哪些物体它的哪个部分应用了我们今天学的道理。

只要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就会发现大自然中的许多奥秘。最后,有一句话,老师要和同学们共勉:不断尝试,不断探索,这就是科学发现的魅力。

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赠汪伦(教案范文精选)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查工具书理解诗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扮演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对小老师发问。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赏析语言、观看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自己编故事、演故事。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范文精选)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月度教案精选 语文教案打印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度教案精选 语文教案打印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难点】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教学法】自主合作讨论

【课时】1 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课堂提问:同学们通过预习对《世说新语》有何认识?了解哪些?

2.作者链接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合作·探究·展示】

一、读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复读书培养语感,为翻译,背诵奠定基础)

1、学生朗读作品,教师纠正字音:

笃( dǔ ) 都( dū )丧( sāng )( sàng )

了(liǎo) 舆( yú ) 调( tiáo )恸( tng )

2、体朗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注意在范读期间,容易读错的字音要重读)

二、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学生活动:学生读出他们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在《世说新语》中对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记载。

教师补充资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子敬: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东晋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洛神赋》

三、扫清字、词、句等障碍(使学生能掌握作品大意,为理解作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小组活动:

1.以平时要求的四人为一小组活动。

2.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

3.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加互动性,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检测一:找出下列翻译的不当之处。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子猷向左右问:“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错: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错: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了:完全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翻译:(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床。

改错:(子猷)径直坐在灵床上。

比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晋书列传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两个语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语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性,请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个性的语句体会子猷的形象,并说一说这些语句与语段二之中哪些语句相照应。

3、子猷对弟弟有深厚的情谊,但弟弟死后他一开始并没有哭,这是为什么?你能从语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吗?

(教师通过对此题的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后人用“人琴俱亡”一词表达对死者无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四、小结:

课文内容结构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 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 月余亦卒

在此结构之中,小说的雏形依稀可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业已具备。叙事较为完整,情节波荡起伏,首尾呼应,实为一佳作。在整理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试背文章,完成大纲要求。

五、布置作业:

拓展思维:根据《人琴俱亡》写一篇亲情故事,更好的体味其中的情感。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子猷( ) 病笃( ) 了( )不悲

舆( ) 不调( ) 恸( )绝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而子敬先亡。

(3)何以都不闻消息。 (4)语时了不悲。

(5)便索舆来奔丧。 (6)子敬素好琴。

(7)便径入坐灵床上。 ( 8)弦既不调。

(9)因恸绝良久。 (10)月余亦卒。

3.《人琴俱亡》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朝代)文学家,人琴俱亡的意思是:“ ”

4.文中说“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的原因是:

5.《世说新语》中很多故事发展为成语《人琴俱亡》发展的一个成语是 。这则故事表现了:

6.翻译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因恸绝良久。

1.yóu dǔ liǎo yú tiáo tng

2.俱 :都。而:顺承,不译何以:以何,为什么。语:说话。了:完全。便:就。索:要。舆:轿子。素:一向。 径:直往。既:已经。因:于是。绝:气息中止。卒:死

3.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人琴俱亡,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4.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5.人琴俱亡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6.(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3)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116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