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该文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针对教材的特点,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注重感悟课文以对话形式来说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语言浅显易懂,不需作过多分析、讲解。因此,教学时就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依据语气提示读好课文,就可以很清楚地感悟到了。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黄沙漫天”、“乱砍滥伐”,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练读课文。在学生读书时,我使用多媒体出示黄沙漫天的场景,并配上巨大的风声,把学生带人沙漠狂风之中去感受。这样学生就很到位地读出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悟到了“埋怨”、“心疼”,从而体会到森林的重要。二、注重积累课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和空调器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相机板书“树冠、树干、树下、土壤”几个词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同时这几个词清楚地表现了作者的记述顺序,在学生复述后,我就提示学生:“这些词语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明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的。以后的作文中,我们应该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这样的复述,既积累了妙词佳句、自然常识,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三得。三、注重迁移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听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你们就会饿死。”有的同学说:“你们要是再乱砍森林,就会被洪水淹死。”还有的同学说:“森林是大水库,是空调器,它给我们人类带来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感谢它,保护它,不应该破坏它,砍伐它。”透过这些精彩的回答,可见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受到了很深刻的环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感悟、积累、迁移”是语文教学的“三步曲”,只有依据此,我们才能真正地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小学语文研究》XX年9期)感悟积累迁移——《云雀的心愿》教学谈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内容是《沉香救母(一)》在读过第一小节后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却从来没有见过妈妈?”,于是引出第二小节的学习。
师:是啊,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自己读一读第二小节找找有关句子把它划下来。
生:(自读后找句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找到的句子再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
生:(朗读句子。)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沉香没有见过他的妈妈?
生:他的妈妈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底下。(朗读没有感情)
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他妈妈的善良与美丽?
生:(仅前半句读出了感情。)
师:没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嘛?谁再来?
师:你喜欢二郎神吗?为什么?那该怎么读?
师:读得真棒,把你对课文的理解都读出来了,真了不起啊!
师:听了爸爸的话,沉香心情怎样?他难过什么?他又气愤什么?
……
师:说得真好。所以,他——
生:(接读)狠不得马上就去解救妈妈。
师: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啊!所以他——
生:(再次接读。)
师:有点着急了。所以他——
师:沉香是怎么问他爸爸的呢?谁愿意和我演一演?
表演前,告诉学生他们是导演,要给我们提意见,给建议,帮助我们把它演好。表演时,教师不时地设置一些障碍请学生自己来解决,比如说,在表演的学生开口问:“爸爸,我怎么没有妈妈呢?”教师便故作迷茫:“我该怎么回答?”学生马上给出建议:“你不用回答,只要叹口气就好了,因为书上说‘爸爸叹了口气没有回答。’”在“小沉香”又一次发问的时候,设问:“我要回答他吗?”学生反映很快:“不要,因为书上说‘沉香再三追问’,意思就是说反复问了好多遍,问到爸爸没办法了才回答的。”在小沉香反复追问了好几次后,有学生给我建议“顾老师,你可以回答了。”“哦,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该怎么回答呢?”
在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一位导演的时候,他们很乐意去深入了解课文,解读文本,把自己读懂的,用于指导表演者的表演,而此时的老师也起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通过表演学生对文本是理解了,内容是明白了,兴趣是高涨的,但文本中所蕴涵的父爱子,子念母的人间真情,却因为这一热热闹闹的表演而遗失迨尽。由此,不由得我们不反思:我们所提倡的表演,到底适合怎样的课文?怎样的表演才能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两方面“双赢”?
师:如果当时你和朱德在一起挑粮食,你看到朱德这么大的年纪还和你们一块挑粮食,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很可怜。这么累了,还要来挑粮食。
生:我就跟毛主席说让他派个人来帮朱德挑粮食,让他不要这么累。(这是我们班级里学习成绩最烂得说得,很以外哦!)
生:如果我也在我就叫他把粮食放下了,休息会儿,等我把我自己的挑回去了再来帮他挑,不要让他累坏了。
生:我就把朱德的粮食放到我那边,让他少挑点。
虽然大家都这么劝他,但是朱德有没有听他们的话或者有没有动摇?
生:没有!
师:如果你是朱德,听到同志们这么关心你,这么劝你,你是怎么想的?
生:如果你们不挑我也不挑,你们挑我也挑。
师:哦,和士兵们同进退哦。
生:我要让士兵们吃到我挑的粮食。
生:我和士兵么要同甘共苦,我要和他们一样。
生:我要做好榜样,这样才能带领大家打败敌人,才能保卫祖国。
师:哦,好的,自己先当我大家的榜样,才能去领导其他人!
评:仅仅是这么一个小段,学生能够理解老一辈的精神,虽然抗日战争对他们来说是遥远的事情,朱德、毛主席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的,但是这一课的学习却让他们体会到了关心别人,要想领导别人得自己先做好榜样。
一、看一看,比较物体的质量
1.老师和同学谁重。
(学生张齐和老师站在一起)
师:我们俩站在一起,比一比,你能想到什么?
生:钱老师高,张齐矮。
师:也就是钱老师比张齐——
生:高。
师:张齐比钱老师——
生:矮。
师:这是在比高矮。还有谁想比什么啊?
生:钱老师比张齐重。
师:好,轻重比出来了。我比张齐重,张齐比我——
生:轻。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你的个子大,张齐的个子小。
生:大人食量比小孩大,大人比小孩吃得多,所以大人比小孩重。
2.什么物体比较重。
师:刚才几位小朋友说张齐比我轻,我比张齐重,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师:要比较两样东西或两个人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眼睛看。请你接着看一看周围,还有哪样东西比哪样东西重,哪样东西比哪样东西轻?
生:桌子比椅子重,椅子比桌子轻。
生:房子比电灯重,电灯比房子轻。
生:柱子比凳子重,凳子比柱子轻。
……
师:这是一本语文书,我拿一把尺子出来。
生:书重,尺子轻。
师:“看一看”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3.两个一样大的球谁重。
师:接着老师再请你看一看,老师拿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球(球用不透明的纸包着),一个是铁做的铅球,一个是用皮草做的垒球,那肯定是——
生:用铁做的重,用皮草做的轻。
师:但是这两个球是一模一样的,你能看出哪个是铅球,哪个是垒球吗?
生:(摇摇头)看不出来。
师:看来用眼睛看一看的办法比较物体的质量有时是不行的。
二、掂一掂,比较物体的质量
1.两个一样大的球谁重。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这两个球究竟哪个重,哪个轻呢?
生:用手掂一掂。
师:请你来试试看。
生:左边重的是铅球,右边轻的是垒球。
师:对了,有时候我们看一看就能看出来了,但有时候看不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去掂一掂谁重谁轻。
师:请你掂一掂桌上的东西,哪样重哪样轻?
(生尝试)
师:这说明“掂一掂”这种办法怎么样?
生:可以!
2.掂一掂质量非常接近的两个物体。
师:看来“掂一掂”也是个好办法。请你左手拿着语文作业本,右手拿着数学作业本,掂一掂,掂出什么来了吗?
生:数学作业本比语文作业本重。
生:我觉得语文作业本比数学作业本重。
生:我觉得两个作业本一样重。
师:啊呀!两个作业本比较,用手掂一掂有三种不同的意见。这怎么办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两个东西差不多的时候,“掂一掂”也不行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称一称。
……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4947.html
下一篇:小班社会认识交通规则教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