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作文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作文
目的要求:1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写一篇作文,围绕趣选择材料,突出有趣。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3作文题目自拟。
4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不通顺的语句。
教学重点: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中心明确。
教学难点: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习作准备:学生汇报自己在暑假中做过哪些有趣的事。
指导步骤: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刚刚过去,你们一定有很多有趣的经历想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就来回忆一下,在暑假中你参加过什么有趣的活动?做过什么有趣的游戏?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事?看过什么有趣的电影、电视?从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最有趣的事写成一篇作文。
二、明确要求
1、写一件事
2、发生在暑假里的
3、亲身经历的
4、必须是有趣的
三、指导选材
1、这次作文应围绕哪个词来写?(有趣)
2、什么样的事才是趣事呢?
3、暑假里我们经历过的事有很多,该选择怎样的趣事来写呢?(印象最深的趣事)
4、讨论交流,评议选材情况,确定作文材料
(1)分组交流,围绕你准备写一件什么趣事,这件事为什么有趣?来讨论。
(2)全班交流,评议选材情况。
四、指导写法
1、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具体的描写。
2、练说趣事。
3、大家评议。
五、练写
教师下水文
一次有趣的小实验
一天中午,烈日放出耀眼的光芒,晒得柏油马路都变得松软了。这正是做小实验日光烧纸的好时机。
于是,我忙把一张白纸铺在院子的空地上,然后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照。当放大镜距离纸面12厘米左右时,白纸上出现一个杯口大的光圈。随着镜片向下移动,光圈逐渐缩小。离纸面只有5厘米了,纸上的光圈只剩下一个亮点,发出电焊火光一样刺眼的光。我好奇的用手指去摸,哎呀!像被开水烫着似的,我赶紧把手缩了回来。我两眼紧盯着亮点,不一会,聚光点下的纸由白变黄,由焦黄渐渐变黑,刹那间,奇迹发生了,我大声喊起来哥哥,快来看,纸冒烟了!还没等我说完,纸已经烧了一个大窟窿。
今天的小实验真有趣,我会不断的学习,努力探索科学的奥秘。
讲评步骤:
1、选择学生习作中内容具体,叙述比较清楚的作文进行交流讲评。
2、投影出示一篇不成功的习作,师生共同评一评,修改不恰当的地方。
3、同座互相修改,找出不足之处。
4、相互交流,拓宽思路。
教学反馈
根据您的要求我们编辑了“小学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以满足您的需求,如果你认为这份资料有用请将它发送给你的伙伴们。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产物。
课题一: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一第1、2、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再引导学生总结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主题图情景,引入新课
1、观察主题图,根据信息条件提出问题。
(1)说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的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滑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二、结合情景,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解答。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71—44+85 =27+85 =113(人)
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再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92×6 =2×987 =1974(人)=1974(人)答:
第一种方法中,因为是照这样计算,就是照每天接待同样多人数计算,先算出987÷3一天“冰雪大地”接待的人数392人。再算6个一天接待的人数392×6(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争。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小结:同级运算:+(X)号在前就先算+(X),-(÷)号在前就先算-(÷)
三、巩固练习
第5页做一做第1、2题。
1、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室有故事书多少本?
2、一箱橙汁48元,一箱有12瓶,芳芳要买3瓶,须付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1—4题。
【板书设计】
课题二:没有括号的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例3,做一做,练习一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掌握“先乘除后加减”,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什么?找出信息条件。
2、引导提问: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结合情景,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小组交流:结合主题图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学生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答:购门票需要60元。(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2、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乘除,后加减。
三、巩固练习:
1、第7页做一做第1、2题,2、练习一第5、6题。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的知识你需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7、8、9题,第10题有能力者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三:带有括号的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P10例4,做一做,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再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正确计算三步式题,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什么?找出信息条件。
2、引导提问:如果每30人需要一名保洁员,180人需要几位保洁员?
二、结合情景,教学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合作: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可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小组代表汇报:老师根据汇报板书(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先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在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最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答: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3名保洁员。
(3)比较式子(1)和(2)的计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小括号起了什么作用?
2、小结: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再计算过程中要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妈妈用100元,先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又给她买了一副手套,一件冬衣54元,一副手套6元,妈妈还剩多少元?
2、计算:
45÷3+30×4(45+35)÷7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1、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四: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内容】课本P11例5,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培养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四则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5(小黑板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想一想,它们各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查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概括运算顺序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第12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辅导,再学生互评,最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二第4题。
【板书设计】
课题五:有关“0”的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P13例6,练习二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2、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重难点】
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小黑板出示:
100+0 = 0+568= 0×78= 154—0= 0÷23= 128—128= 0÷76= 235+0= 99—0=(25-25)÷25=(25-25)×25=
二、教学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提出问题:0是否可以做除数。全班辨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4、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不能做除数。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说? 四,作业:练习二第4题。
课题六: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的第5—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1、先说说运算顺序(小黑板出示)(72+108÷36)×64(400—75×2)+125 63÷12÷(38—29)
2、计算下面各题:
45+35÷5(45+35)÷5(135-135)×64(75-75)÷15+125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生列式解答,师提示:求平均数怎么计算?再集体讲评。
2、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再师讲评。
提问:如果180÷72这样行吗?(不行,因为180表示大象每天的食物,而72是表示熊猫2天的食物,所以不能相除。)
3、完成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再教师讲评 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
分析:“5秒航行60千米”通过这一句话可以求出什么? 学生分析后再列式解答。
5、完成练习二的第10题:看看哪组方法多。
三、拓展练习
1、练习二第9题,生活中,小学生很喜欢玩这种游戏,你会吗?学生试练,再小组讨论,最后集体讲评。
6×4×(3-2)4×2×(6-3)……
2、练习二第14题,提示:一个符号就是代表一个数,你能根据运算顺序用符号列出算式吗?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意义吗?
四、作业:练习二第11、12、13题
【教学后记】
一、填空题。
1.根据4615=690,157515=10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4.615=0.460.15=15.750.15=15.751.5
2.0.8+0.8+0.8+0.8用乘法算式表示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用乘法算式表示是()。
3.在下面各题的()里填上>、<或=。
7.50.8()7.57.57.5()1
7.50.8()7.57.51.8()7.5
4.3.73的商,用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表示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5.李师傅4小时做20个零件,平均每小时做()个零件,平均做一个零件需要()小时。
6.3.470.62,商是5.5时,余数是()。
7.一个三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是1.50,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最小()。
8.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比原数少2.52,这个小数是()。
二、选择题。
1.如果两个数相乘的积小于被乘数,那么乘数()。
(1)大于1(2)小于1(3)等于1
2.30分=()时
(1)0.3(2)3(3)0.5
3.2.50.01与2.5100的结果比较()。
(1)商较大(2)积较大(3)相等
4.24.64.6+2460.44+24.6用简便方法计算应该是()。
(1)24.6(4.6+0.44+1)(2)24.6(4.6+4.4+1)
(3)24.6(4.6+4.4)
5.一个小数扩大3倍后得到的数比原数大7.2,原来的小数是()。
(1)21.6(2)3.6(3)2.4
三、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4.50.07=6.30.09=2.53.6=
19.83.3=50.25=0.760.4=
2.用竖式计算。
(1)5.080.6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9.620.158(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14.211(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3.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用简便方法算,并写出简算过程。
(1)63.91.25(2)0.1386.40.12
(3)10.25(1.283.2,/SPAN)
(4)4.872.34+48.70.266
4.列式计算。
(1)3.06除以0.25与68的积,商是多少
(2)2.5与0.4的积,乘以2.5除0.4的商,积是多少
四、应用题。
1.一种花布,每米价钱是10.95元,买2.5米要付多少元
2.张师傅3.5小时生产28个零件,照这样计算,生产140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
3.一辆汽车24分钟行驶18千米,照这样计算,2.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一间课室,长7.5米,长是宽的1.25倍,里面坐48个学生,平均每个学生占地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学校购买每张单价是140元的课桌,买了30张还多480元。如果用这笔钱买椅子,可以买40把。每把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
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教案
四下作文教案
第一单元作文(写校园的景色)
教师:王文易
一、习作内容:
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它也许仅有平房,几棵老树,一个小操场。不管怎样,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都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日子。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校园里发生的事。
教学目标:
① 引导学生走进校园里的春天,感受校园里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②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③学生完成习作后对自己的习作作一次修改。
一、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春天也悄悄地来了,春姑娘用自己的巧手,打扮着迷人的春天,你们想看看吗?最好是能够看得仔细些,看完后给大家介绍介绍。出示教学挂图(灯片或播放多媒体课件。如果当地正值春季,最好带学生走出教室,直接感受春天。)
2.导入新课。春风吹来,燕子回归,桃花盛开,小草绿了,柳树发芽,小朋友们放起了风筝。好美的一幅春景图呀!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
3.师: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面容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
4.当我们浏览春天的校园时,你有什么新发现?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同学们真的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新主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校园的春天,描述一下校园的春天,好吗?
(二)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为了帮助大家描绘春天的美丽,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亦从此描述春天的成语,读一读下面的成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还知道哪些?
鸟语花香 百花齐放 繁花似锦 桃红柳绿 春色满园 春意盎然 大地春回 大地回春 富于春秋 春晖寸草 春回大地 春满人间 柳暖花春 满脸春风 杏花春雨 阳春白雪 一年之计在于春 满脸春色 满面春风 满袖春风 满园春色 妙手回春 春风得意
2.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读一读下面的诗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你还能补充一些吗?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唐王涯《春游曲》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晚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三)激发情趣,游戏引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想象春天美。说一句想象春天的话,注意用上比喻或拟人的手法,赞美春天。比一比谁想的一句话新颖有趣。
二、中作文:奇思妙想我能行
(一)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师: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
2.同学们,让我们在脑子里放放电影,还记得校园中哪些地方最让你觉得最美呢? 3.春天来啦,校园里的景物变化很大。校园里的景物也很多,我们按什么顺序来说呢?
4.我们知道了说的顺序,请大家在小组内按一定的顺序说一校园里春天的景物的美丽?比一比谁聪明,说的最棒。【小组内交流】
5.小组汇报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听了刚才同学们的谈论,我觉得大家对校园里的春天的美丽知道的很多。如何把我们感触了的校园春色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还需要“更上一层楼”。为了帮助大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特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彩的范例。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读一读下面的佳作片段,说一说你的感悟和收获。
2.展示佳作,引导评议,读中学写。【展示佳作片段一】
春天来到操场上。操场上的小草从泥土里探出头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操场边上白杨树也长出了新芽,呈现出勃勃的生机。白杨树旁边的垂柳,抽出新的枝条,微风一吹,摇摇晃晃,像是在做广播操;细细的柳丝上,不知从什么地方送来的嫩黄色,定眼望去,又有些像绿色。她们的腰好软,轻风将下梢托起,整齐又好看;换个角度看,又一齐垂下来,仿佛梳齐的头发。我不禁诗性大发,吟起了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讨论:这段话描写了什么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哪些特点?运用了什么方法?(学生讨论,老师相机点拨)
【展示佳作片段二】
我来到校园东北角的花园里。啊,好美!有山茶、月季、一串红、紫荆„„五颜六色,竞相开放。瞧,西边的桃花开得多好啊!粉红粉红的。由五片花瓣组成的,鹅黄色的花蕊镶在粉红的花朵上,十分显眼。那粉红的花朵躲在那翠绿的叶子下,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微风徐徐吹来,北边的桃树轻轻摇摆,小蜜蜂和小蝴蝶在桃树周围飞来飞去,从这朵花上飞到那朵花上。那景色人见人爱。啊,什么香?随着一丝清香,我来到一棵开着紫色花朵的小树前。听别人说,这叫紫荆。紫荆花的花朵小小的,密密麻麻,好不可爱。那花是一串一串的,开在枝干上,像珍珠。最特别的是紫荆先开花,后长叶,你说这奇怪不奇怪?在东边,有一片不知名的花,那花也是一串一串的,不过是红色的。听人说把花蕊拉出来,吸里面的汁,很甜很甜的。那山茶花有的开放了,红红的,像天上的朝霞;有的含苞欲放,花骨朵饱胀得快要裂开了。整个花园仿佛仙女织的一块花锦。
讨论:这段话描写了什么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学生讨论,老师相机点拨)
【展示佳作】
我们的校园坐落在群山环绕、依山傍水的“椅山”山洼里,很隐蔽。步入校园,才能见到一座教学楼,像一个巨人似的,安然坐在碧绿的“沙发”上,非常幽静。
我们的校园不算很大,但花草树木遍布,在群山的映衬下,一年四季有迷人的景色:春天,桃红柳绿;夏天,花草繁茂;秋天,菊花飘香;冬天,松青雪白。不过我最喜欢的是校园的春色。
春姑娘悄悄地、轻轻地、默默地走进校园,校园里顿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也破土而出,给校园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仔细看,它们嫩嫩的、毛茸茸的,十分喜人!光秃秃的树上也吐出了新枝嫩芽。那嫩芽,就像一个个绿色的珍珠,翠亮翠亮的。柳树垂下那柔软如丝的柳条,在春风中轻轻地摇动,好像在向人们招手。几只春燕自由自在地从校园上空飞过,一群小鸟儿在树丛中唧唧喳喳地叫着,像似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花坛里,各种花儿纷纷开放,红的艳,白的娇,黄的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散发出阵阵清香。树阴下,蚯蚓日夜不停地疏松土壤,蚂蚁遍地乱爬,寻找新的巢穴。花、草、树木、小鸟、昆虫们沐浴在太阳公公的温暖中,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春光。
春意盎然的校园给我们创造了优美的学习环境,辛勤的园丁──老师们,在精心地备课,用心血和汗水哺育我们这些花朵。同学们正抓紧这宝贵的时间努力学习。有的同学目不转睛地听老师讲课;有的在聚精会神地写作;有的同学站在窗前,凝视天空,对着那美丽的朝霞在幻想;有的在高声朗读,校园里一片琅琅的读书声。课间休息,同学们尽情欣赏着满园生机勃勃的春色,趁着大好春光进行着各种活动,有的在跳高、有的在跳远,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打乒乓„„春天的气息多么清新,同学们都陶醉在这春色中。
啊!春天给校园带来了生机,春天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春天给我们创造了优美的学习环境。我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栋梁之材„„
讨论交流:
(1)这篇文章描写了什么地方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学生讨论,老师相机点拨)
(2)划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体会句子的妙趣。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你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3.如果让你写一篇描述校园春天的文章,你打算写一个什么题目?小组内讨论一下,比一比谁想的题目新颖有趣。
(三)快速行文,一气呵成:轻舟已过万重山
1.师:同学们,春姑娘穿一身绿色的衣裙,踏一辆绿色的车,摇一路绿色的铃来了,来到了我们的校园„„春姑娘是个插花的能手,她悄悄地来到了人间,把一朵朵美丽的花插满了大地,春姑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她在白白的大地上,画上了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还有露着笑脸的太阳及棉絮般的白云,更有那可爱的花朵,活泼的蜜蜂、蝴蝶,顽皮的小鸟,使得大地看起来更生动了。赶快拿起笔来,描绘一下我们的美丽校园吧。
2.学生习作,老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作中指导。指导的重点一是写具体,二是按一定顺序写。
三、后作文:快乐体验更新颖
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大珠小珠落玉盘
1.学生完成习作后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靶不具体的地方改具体。划出自己认为是精彩的句子和段落。
2.同桌互相交流,评改。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
3.小组内评优点,评出大家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
4.小组内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5.推荐一篇参加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元测试一
一、口算.
7+8=15-9=9+8=11-6=16-9=
3+8=15-7=12-5=11-3=12-6=
8+7=15-6=14-5=7+7=14-6=
4+9=8+8=12-9=13-7=14-8=
二、填().
9+()=178+()=157+()=16
6+()=133+()=125+()=14
三、填□.
四、在○里填上><或=.
14-9○618-8○912-6○6
五、填空.
1.第一行摆6个○,第二行摆△,要比○多3个.第二行摆_______个△.
2.摆14个○,9个△.○比△多_______.
3.8+7=□9+8=□
□+□=□□+□=□
15-8=□17-9=□
□-□=□□-□=□
六、
七、
17-9-4=16-7+8=14-8-5=6+7-9=
八、
九、小红有8本连环画,小明有7本.两人一共有多少本?
□○□=□(本)
答:两人一共有_______本.
十、小红有16本车环画,借给小明9本,还剩几本?
□○□=□(本)
答:还剩_________本.
参考答案
一、时间5分钟,先算一算,后收回,再做其他题.
二、略.
三、略
四、<、>、=
五、略.
六、12-6=615-8=7
七、4、17、1、4
八、略.
九、8+7=15(本)
十、16-9=7(本)
单元测试二
1.口算.
(1)6+2=(2)6+5=(3)6+7=(4)12-9=
(5)7+8=(6)14-8=(7)12-7=(8)9+6=
(9)12-8=(10)16-8=(11)7+5=(12)11-4=
(13)13-7=(14)14-6=(15)5+9=(16)15-7=
2.○里的数对不对?对的在()里画,错的在()里画.
(1)18-7=9()(2)12-8=8()(3)15+5=20()
(4)6+9=15()(5)13-6=5()(6)11-6=5()
(7)16-8=8()(8)15-7=9()
(9)11-2=9()(10)13-9=5()
3.填表.
加数
7
9
10
68
加数
8
6
89
8
和
15
13
14
12
16
17
4.填空.
(1)15比()多3.(2)()比12少5.
(3)()比19多1.(4)17比()少3.
(5)()比12多4.(6)()比20少5.
5.在()里填上+或-.
(1)12()8=20(2)8()6=14(3)11()7=4
(4)12()6=18(5)10()3=13(6)9()4=13
(7)8()8=0(8)18()9=9(9)8()8=16
(10)7()7=0(11)19()10=9(12)13()8=5
6.填>、<或=.
(1)7+8()17(2)17-8()6(3)13-9()14
(4)16-7()9(5)16-7()8(6)14+3()17
7.用5、9和14这三个数,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8.写出6道和是11的算式.
9.计算.
(1)15-9=(2)17-9=(3)16-7=(4)11-8=
(5)15-8-7=(6)8+8-9=(7)13-9+7=
(8)8+5-6=(9)11-2+6=(10)12-3+5=
10.应用题.
(1)小红和小丽共画了15只蝴蝶,小红画了7只,小丽画了多少只?
(2)橘子和苹果共16个,有苹果9个,有橘子多少个?
(3)小华有18支彩色水笔,小飞借去了9支,小华还有几支?
参考答案
1.口算.
(1)8(2)11(3)13(4)3
(5)15(6)6(7)5(8)15
(9)4(10)8(11)12(12)7
(13)6(14)8(15)14(16)8
2.○里的数对不对?对的在()里画,错的在()里画.
(1)(2)(3)(4)(5)
(6)(7)(8)(9)(10)
3.填表.
加数
7
99
10
6
8
7
9
加数
8
6
4
8
8
4
9
8
和
15
15
13
2
14
12
16
17
4.填空.
(1)12(2)7(3)20(4)20(5)16(6)15
5.在()里填上+或-.
(1)+(2)+(3)-(4)+(5)+(6)+
(7)-(8)-(9)+(10)-(11)-(12)-
6.填>、<或=.
(1)<(2)>(3)<(4)=(5)>(6)=
7.用5、9和14这三个数,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5+9=149+5=1414-5=914-9=5
8.写出6道和是11的算式.
2+9=113+8=114+7=115+6=116+5=118+3=11
9.计算.
(1)6(2)8(3)9(4)3(5)0
(6)7(7)11(8)7(9)15(10)13
10.应用题.
(1)8只(2)7个(3)9支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
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71-44+85
=27+85
=113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987÷3×66÷3×987
=329×6=2×987
=1974=1974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72-44+85987÷3×66÷3×987
=27+85=329×6=2×987
=113=1974=1974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24+24+24÷2
=24+24+12
=48+12
=60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4×2+24÷2
=48+12
=60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270÷30-180÷30
=9-6
=3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30
=90÷30
=3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24+24+24÷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270÷30-180÷30÷30
=48+12=60=9-6=90÷30
=60=3=3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
5、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42+6×
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42+6×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00+0=
0+568=
0×78=
154-0=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练习一第1、2、5题
本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让学生在学会计算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教材分十几减9,十几减8、7,十几减6、5、4、3、2,单元复习四部分。
1教学十几减9,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
学生经过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不但掌握了这些加法的计算方法,而且积累了通过实物操作探索算法的经验,这就为主动学习退位减法创造了条件。教材把十几减9的教学设计成四个层次。
(1)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操作进行计算,教学的重点不是算出得数,而是计算的过程与方法。例题教学13-9,学生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列出减法算式后,由于首次接触退位减法,很自然地会进行从13个桃里减去9个的操作,而且减去9个桃的过程与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学生的多样算法是客观存在的。教材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考进行操作并交流方法。教学时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操作的步骤。如,先在盒子里减去9个,再把剩下的1个与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又如,从12根小棒里先减去2根,再减去7根。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理解同伴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中,算减想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它既能凸显出减法的意义,很快算出退位减法的差,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但是学生借助操作实物进行计算,一般不会用加法算减法。因此,教材通过大卡通提出这种算法,并联系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2)想想做做第2、3题引导学生算减想加。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一共有8道题,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教学其中的3道题,另外5道题安排在想想做做第2、3题里教学。在计算后5道题时引导学生算减想加,先是看图思考:9块和(6)块合起来是15块,15块去掉9块剩下6块。然后是看算式思考:9+(2)=11,11-9=2。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算减想加,又不能勉强全体学生都用这种算法。如果部分学生喜欢其他方法也是允许的。
(3)想想做做第4题通过口算练习初步掌握十几减9,教材把10-9、19-9与8道退位减法题集中在一起,不仅联系了旧知,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退位减法的特点和算法。这道题可以反复使用,暂时不要对学生提出计算速度方面的要求,而要关注计算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可以抽出少数几题,要求学生说说计算时的思考。
(4)想想做做第5题整理十几减9,按被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些算式,学生从中会有新的发现。如相邻算式的变化,各道题的差与被减数个位上数的联系等。这些发现渗透了函数思想,扩展了计算思路与方法,有助学生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得数。
练习一是配合十几减9安排的。第1题利用情境图重温减法的意义和十几减9的算法,第2~5题进行口算练习。教材避免让学生进行枯燥的练习,尽力提高各道题的练习价值,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第2题按被减数是单数且从小到大的顺序和被减数是双数且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排列8道减法算式,学生在练习中会有新的感受。第3题以顺利跳过每个树桩的情境激励学生认真计算,培养良好的计算心理。第4题检测和反馈计算情况,让师生了解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效果。第5题在加减两步计算中综合练习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提高计算能力。
2教学十几减8、7,加强算法的抽象思考。
十几减8、7是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教学的。十几减9较多地借助实物操作或依靠操作表象进行计算,十几减8、7则把实物操作活动抽象成数的计算活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有7道题,十几减7的退位减有6道题,这些题分别安排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里教学。
(1)遵循规律,组织抽象思考。
学生学会抽象思考的一般过程是:实物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根据数的运算再思考应用到其他计算上。
第5页例题教学15-8,先让学生操作实物,把十几减9的操作方法应用于十几减8,为开展抽象思维构筑平台。教材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喇叭,既是一种学习策略的提示,也便于开展操作活动,实现算法多样化。
把操作小棒抽象成数的有序运算是例题的教学重点。破十减和平十减都要分两步计算,因为相应的操作是分两步进行的。如从15根小棒中拿掉8根,可以先拿掉5根,再拿掉3根。因此,15-8可以先算15-5=10,再算10-3=7。教材引导学生看着小棒图反思操作活动,经历抽象成数的运算的过程,在学会计算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里反复说说15-8的计算方法,有助于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试一试里的两道题,教材没有提供形象思维的支撑材料,也不希望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结果,而是鼓励学生能举一反三,用例题中获得的方法计算其他退位减法的题。
教材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算法,并通过交流加强对算法的体验。想想做做第1题虽然在图上圈一圈就能看出得数,但仍然要求学生算一算,再次经历把操作实物的活动抽象成数的运算的过程,更好地体验算法。
(2)进一步引导算减想加。
在十几减9的时候,曾经教学了利用9加几计算十几减9。由于初步教学这种算法,许多学生还不习惯使用。在十几减8、7时再次教学算减想加,希望更多的学生学会并喜欢这种方法。想想做做第2~5题把算减想加的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首先是直观引导下的思考,图中显示了8和几合成14,那么14减8就等于几;接着把8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8,7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7编成题组,让学生先算加法的和,再算减法的差,体会利用加法能得到减法的结果,并感受这种算法的简捷;最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层次里不仅学会了算减想加,而且对这种算法产生了兴趣,因此,要鼓励学生自觉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练习二通过第1题和第8题继续加强算减想加的引导。第1题让学生体会只要说出进位加法里的一个加数是几,就算出了相应的退位减法的得数是几。第8题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关系,发现一道进位加法的题能算出两道相关的退位减法题的差。通过这样的安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算减想加的方法。
3教学十几减6、5、4、3、2的退位减法,更尊重学生的算法选择。
经过十几减9、8、7的教学,学生基本形成并掌握了自己喜欢的方法。退位减法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说出十几减几的差,只要算得对、算得快,使用哪种算法都可以。因此,教学十几减6、5、4、3、2时,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独立计算的空间。第9页例题仅出现11-5和11-6两道算式,不规定必须使用某种算法,让他们自主选择算法。
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题,都把两道有联系的减法算式编在一起,用同一道进位加就能得出两道退位减的结果。这样的安排能引导大多数学生自觉地算减想加。
4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复习第2~4题引导学生整理本单元教学的退位减法,有层次地安排了五项活动。
(1)列出减法表。
第2题的减法表的左边第一竖排依次写出了十几减9退位减的所有算式,其他竖排里写出了部分减法算式。教材先引导学生竖着看表格,发现各个竖排里从上到下依次排列11减几、12减几的算式。了解表格的结构以后,再让学生在空格里填写其他减法算式。通过整理减法表,回顾了本单元教学的全部计算题。
(2)继续研究减法表,发现更多的规律。
教材引导学生横着看减法表,发现从上往下每个横排依次是11减几、12减几18减几的算式;在同一横行里,减号后面的数从左往右依次大1,算式的得数依次小1。教材还要求学生斜着看减法表,发现同一斜行里的减法算式得数相同,如12-9和11-8的得数都是3;斜着看还能发现得数是2的算式只有一道,得数是3的算式有两道得数是9的算式有八道。随着规律陆续发现,学生将进一步熟悉学过的退位减法,并有结构地保存在记忆中。
(3)寻找有联系的算式。
第3题以13-6和13-7为例,引导学生先寻找它们的联系,看出在计算时用的是同一道进位加法。然后编出像这样有联系的几组算式,进一步加强算减想加的计算思路。
(4)在减法表上进行口算练习。
第3题还让学生从减法表中任意选算式、说得数,为学生提供了简便易行且高效率的练习活动。这道题可以在班级、小组或者同桌间进行练习,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增加练习的容量。这一练习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是直接说出得数,不必详细地说出思考过程。对少数尚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算法指导,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也可以利用其他算式进行推算;另一方面应要求他们努力记住这些题的得数。
(5)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
第4题写出与12-6或16-8得数相同的其他减法算式,这是在熟练口算退位减法和发现减法表里斜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道题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要经历算式到得数、得数到算式的思考过程。虽然思维难度大了,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熟练掌握口算退位减法是很有好处的。
5结合计算教学,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本单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如第9页例题,11个蘑菇减去一种蘑菇的个数就得到另一种蘑菇的个数。又如第9页想想做做第1题,排球(或足球)的总个数减去虚线一边的个数,就得到虚线另一边的个数。这样的数量关系还有第10页第5题、第12页第5题、第15页第10题等。教学这些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理解数量关系,比较相同和不同,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
《通分》教学设计
-----双辽市第二小学 马茹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比较大小。
2、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历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及培养环保意识。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环保小卫士:同学们,我是环保小卫士叮叮,现代科技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在太阳系中适合人类生存的只有地球。大自然形成了适宜的气侯、绿色植物、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但现在多种原因造成了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目前,我国人均垃圾产量440公斤,已经高于人均粮食产量。现有城市近700座,生活垃圾日产1亿吨, 2/3的城市被垃圾带包围,从经济和环境压力上看。垃圾的分类处理势在必行。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吗?(学生回答)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
2.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分一般方法的概括过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8和9 9和27
教师提问:求最小公倍数有几种情况?
(1)一般情况下,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短除的方法,除到两个商互质后,把各除数和商连乘.
(2)特殊的情况是:
①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时,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②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积.
2.填空.
3.比较下面分数大小.
○ ○ ○ ○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通分的意义.
1.出示例3,比较 和 的大小.
2.小组讨论:怎样运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3.教师明确:这个相同的分母叫做两个分数的公分母.这个公分母应该是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4.教学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教师板书:
5.教师明确: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二)如何比较分数大小.
思考:通分时先干什么?然后干什么?
(三)教学例4.
1.出示例4:(1)(2)
2.启发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想?
(四)教学例5.
1.出示例5:把、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板书: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随堂练习.
1.说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的公分母.
2.做一做 把下面每组中的分数通分,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3.下面哪组分数的通分是对的?哪组不对?哪组不够简单?
(1)(2)(3)
4.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 ○
五、布置作业.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目标: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观察表格:你已经学会比较大小了,你能从表格中看出哪种空气质量的天数多一些?
你还想提哪些问题?
生:空气质量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总天数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 + = 大家观察一下,分母一样吗?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进行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2.学生交流:
师:你能说说:分母不一样的时候怎么样进行加减呢? 生: 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3.师生小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进行计算。
4.巩固练习:绿点问题自己尝试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操作,交流小结)
师小结:异分母分数减法怎么样计算?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是一道看图填空的题目。填完括号想一想为什么要化成分母是6的分数?
2.独立完成第2题,做题时候要注意看清加减,计算结果记住约分 3.独立完成想一想,一共占在校时间的几分之几,是把谁当成“1”?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与比较,填在对应的集合圈内。进一步巩固分数大小比较。
4.第6题,学生先估测,再进行计算。让学生讲清估测的依据及计算的方法,再比较估测结果与计算结果,进一步提高估测能力。
四、看书质疑,总结收获。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分母不一样的分数你能怎么样快速进行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下面各题。11215+
-
4+ 34125102、口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同一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遇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探索研究
1.揭示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332.教学例1:计算+-
2410学生读题,思考并回答。
①这是一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你能说出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吗?(从左往右计算)
②在计算之前,先要做什么?(先一次通分)③通分以后,再怎样计算?
(通分之后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让学生试算,同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3.教学例2 513出示例2 :计算-(+)
3106学生读题。
请学生比较,例2与例1有什么不同?(有括号)运算顺序应该怎样?(先算括号里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最后集体订正。注意简便写法。
三、课堂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
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四、课堂实践
教学内容:
信息窗2、自主练习1
教学目标:
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个小朋友看到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可高兴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看到了哪些美丽景色?(出示挂图)
看这三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记录)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好带回去给其他的小朋友看看。
二、新授
(一)教学第一个红点标示的内容
1.他们都记录了些什么?
(1)他们首先想要记录什么?(天上、冰上的贼鸥)根据图中内容表述贼鸥的数量。
2.天上的贼鸥
(1)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天上贼鸥的数量吗?根据计数器上的表示写出数量,并学会读数。
(2)你能够根据计数器上的珠子数量写出天上贼鸥有多少只?(板书:47)谁能读一读你写的数量?(根据学生的读法,板书:四十七)
(3)小结:像我们平常在本子上写数字的方法叫做写作,也就是我们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数量,而我们用语文的方法将我们口头读的形式记录下来叫做读作。
3.冰上的贼鸥
(1)下面你能否自己记录下冰上贼鸥的数量?并把它读出来?
(2)通过记录贼鸥的数量,我们可以发现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二)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内容
1.刚才我们记录出天上的贼鸥有47只,冰上有32只贼鸥,老师又有问题了,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你是怎样比较出来的?
2.六十几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42和49比较谁大?你是怎样比较的?100和50呢?99和100呢?9和100呢?
3.十位相同,比个位,个位大的数大(63和61)
个位相同,比十位,十位大的数大(28和38)
个位不同,十位不同,看十位(28和32)
(三)练习
自主练习1: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读一读。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的?怎样读的?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并且还比较了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3=4+5=6+2=
3+4=9-6=7-1=
8-5=5-4=6-1=
二、新授
(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出示:20+30=?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一会儿交流一下。(10个10个地数;数的组成;一位数到两位数的迁移)
2.在你的计数器上拨一拨,看看你算得对不对?
3.出示90-60=?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在你的计数器上拨一拨,看看你算得对不对?
4.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考虑十位就行了,不要忘记在个位上加0。下面我们来看另一类题目。
(二)整十数加减一位数
1.出示:20+3=?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做的。
2.在你的计数器上拨一拨,看看你算得对不对?
3.出示46-4=?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在你的计数器上拨一拨,看看你算得对不对?
4.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它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计算的时候可要分清个位和十位。把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
(三)练习
30+50=84+5=47+2=
25+3=90-30=87-4=
68-5=50-40=20+70=
56-5=78-3=42-2=
35+4=76-4=11+8=
67-2=32+8=70-60=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要想成为口算小能手,就必须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教学反思:
教师的职责之一是要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当然这些教案和课件的内容必须非常完善。教案和课件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本文提供的“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整理的内容可以为您带来新的视角,请认真对待并参考!
大人们这样说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龙这个主题分别讲述了龙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赋予它深刻的含义:龙象征着腾飞的中华民族,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龙的含义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并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构想:
首先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的激情。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阅读的体会,深入体会课文最后一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相应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朗读,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新课
(以图片形式展示赛龙舟、舞龙灯、北海的九龙壁)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图片的名称吗?你发现这些名称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回答)那么龙在你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哪?那同学们你们见过龙吗?关于龙大人们是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认识的生字小组合作解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生字新词你都认识了吗?让我们开火车的形式来读一读?(指名读,评价,纠正)
2)齐读生字新词。
3、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关于龙大人是怎么说的哪?
4、学生自由回答,评价。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爷爷
怎样说的?
奶奶
怎样说的?
爸爸
怎样说的?
妈妈
怎样说的?
老师
怎样说的?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通过学生美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龙在不同人心目当中的不同形象体会龙的深刻含义,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小结)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了这篇小文章,你认为那一段,那一句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齐读:在美读中体会作者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文章主题自然水到渠成)。
龙象征的我们腾飞的中华,那么你再来开动脑筋继续想一想龙还有什么含义哪?(自己续编,然后小组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龙象征的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世界的。(播放课件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的腾飞,不断的进步。)
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老师指名回答)
(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作业设计:
1.把这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听。
2.用你知道的事实,试着在第五段后面继续写几句话
3.谈谈你作为龙的子孙又有那些感想。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爷爷
怎样说的?
奶奶
怎样说的?
爸爸
怎样说的?
妈妈
怎样说的?
老师
怎样说的?
龙腾飞的中华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小练笔。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语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背诵课文,同学间展开擂台赛。
二、练习巩固
1、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爷爷、奶奶说的龙和妈妈、老师说的龙一样吗?
3、品读,感受作者激情。
指名同学扮演诗歌中的人物:奶奶,爷爷,爸爸,妈妈,老师,朗读课文,想象他们对我们说话时的情感。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应该怎么读?其他同学要仔细听,用心听,能否听出来?(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从感情方面说说读得怎样?)
4、选择几段读给你的同位听听,让你的同位给你评评,并记录下来。
5、指名朗读。
6、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想老师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这些的话语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
7、美读,与作者共鸣
我们注意了关键的词句,把这些词句读好了就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和作者一样的情感美美的读读这篇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回顾全文,想想现在人们赋予龙什么新的含义?
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你同意吗?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事实或查阅的资料。
1、看一看:
出示:八达岭、嘉峪关、黄河、长江三峡的图片。
2、说一说:你觉得这些图片像什么?你感受是什么?
3、谈一谈:你还觉得祖国的那里像龙一样?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试着在第五段后面再写几句。
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仿写一个或多的小节。
交流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
预习《叶公好龙》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妈妈:龙在腾飞
老师:巨龙震惊世界
4* 珍珠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教学准备: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搜集关于泉水的其他资料。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出珍珠泉。
在中国绵延数百万公里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象。有巍峨雄壮的长城;有接天荷叶无穷碧的西湖;还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漓江。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板书“珍珠泉”。(多媒体出示珍珠泉的画面和名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2、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三、自主学习,以读代讲。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说说课文围绕“珍珠泉”都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讨论,找出有关语句:珍珠泉的周边有哪些景物?泉水是什么样的?泉水是怎样冒出的,为什么叫珍珠泉?
四、以导促学,落实目标。
听录音:想想珍珠泉究竟美在哪儿?请你划出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1)课件出示: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师:谁能看着画面,把这句话读好。生:(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脑海里好像出现了那又清又绿又静的珍珠泉水了,我不禁要说“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2)课件出示: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
生:这句话写出了水泡的样子是那样的晶亮、饱满。生:还写出了水泡的声音:一嘟噜一嘟噜 师:谁能读好这几个词语?
生:读,(一个比一个进步,一个比一个有趣)师:放到句子中你们能读好吗? 生:很自信的说能。
3)课件出示: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生:这句写出了泡泡的颜色很多。
生:写了泡泡像珍珠一样闪亮闪亮的非常美丽。师:你说得真棒,我想你一定也能把他读好。生: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4)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是的,珍珠泉确实很美!因为它有(指板书)绿、清、深的水,还有那彩色珍珠般的水泡。我就会情不自禁的说:“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易读错音
镶嵌 缘 涸 2.形近字组词
褐()固()泼
喝()涸()拨
3.思考题
1、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排比)。
2、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扑哧一笑”这是把泉水当作什么?
3、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文章先介绍了珍珠泉在__________,接着重点描述了珍珠泉周围的__________,以及潭底冒出的___________,最后抒发了作者对珍珠泉___________之情。
4、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
六、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的写作顺序。(见板书及课件)
七、板书设计:
珍珠泉
位置
叙 清、绿、深
述 特点 美丽 水泡色彩斑斓
顺 有趣 冒水泡
序 喜爱之情
八、布置作业:背诵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段。
一、课题:《爱爸爸妈妈》
二、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田方看到妈妈在做家务,就帮妈妈擦桌子;看见爸爸看报,就给爸爸送上热茶的事。
三、本课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会六个生字和一个部首
四、本课难点: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每个笔画的安排分布
五、重难点突破
1、指导书写时分析字形,掌握笔顺,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哪个位置及每个笔画的安排。例如:早的日字头要写得扁一些;要在左上格接近竖中线位置起笔,横折拉向右上格的中间,里面的横不要写到头,要短些,第五笔的横在横中线上要长些,竖要接近竖中线一定要直。方的第二笔不要写得太平,第三笔是横折钩,不是撇,这里一定要反复强调,反复书空。让学生找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一笔一笔指导下来。
2、仔细观察图画,练说图意,突出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重点,可利用问题设计:
(1)出示第一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①图上画了哪些人?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妈妈怎样?
②请学生用连贯的语言说说图意
(2)出示第二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①晚上爸爸在哪里干什么?
②我为爸爸干什么?
③请学生用连贯的语言说说图意
3、反复诵读句子,突出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重点,读前可利用问题设计:
(1)读第一、二句话
①小朋友帮妈妈扫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②我为什么要帮妈妈扫地?
③为什么妈妈笑了?我为什么也笑了?
(2)读第三、四句话
①晚上我为什么要给爸爸送一杯茶?
②为什么爸爸笑了?我为什么也笑了?
六、典型习题配备
1、仿句说话
妈妈扫地,田方拿起抹布擦桌子。妈妈笑了,田方也笑了。
妈妈(),我()()。妈妈(),我也()了。
2、学完这篇课文以后,你打算帮父母做些什么?
七、相关资料:
欣赏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劳动最光荣》
八、向您推荐: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春晓》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闻:前鼻音wén。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2、感悟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3、想象意境。
(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2)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二)学生练习。
一、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认识2种笔画和1个偏旁。
2、会认9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乡。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儿歌形式的韵文。全文有三句,前两句讲河上及两岸的景色,第三句讲江南是物产丰富、风景如画的地方。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图片或观看录像,了解祖国的江南风光。
准备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放大的插图及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学习生字。生字要注意读准儿、米的音,要求会认的字要重点指导读准顺、流、唱、南的音。儿在生字教学时读r(二声),在鸟儿、鱼儿等词语中读er(轻声)。
随生字鱼的学习,认识偏旁(角字头);随生字鸟、乡的学习,认识笔画(竖折折钩)、(撇折)。
指导写字,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笔画和偏旁识记字形,培养识字能力。注意鸟字中几个笔画的位置要找准;鱼的第二笔是横折撇;禾的第一笔是撇,但要写得平一些;乡字中的要注意角度才能写得好看。
(三)朗读、背诵指导
本课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读几遍就能了解,无需过多的分析讲解,可用指导朗读的方法代替串讲。竹排是南方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北方学生见得少,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认识。
课文中生字较多,朗读时有一定困难,应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让学生先读读每一个音节,注意读准三拼音节,区别易混音节xiǎo、niǎo、mio,liǎng、jiāng、xiāng,shn、shuǐ,li、yōu、yu。绿油油常误读为lǜyuyu,要按标准语音读作lǜyōuyōu。
要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还可以通过范读或录音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适当的停顿和重音。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四)练习指导
第三题,可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自由地画、随意地画。
(五)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看图,揭示课题
1学生一边听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一边看图。
2板书课题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小竹排是什么小竹排怎么能在画中游)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播放乐曲,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复习巩固生字词
(六)练习用ABB的什么格式说词语
(七)指导学生写字
(八)做我在画中游的游戏
ⅰ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三、选字组词。
辨、辩、辫奏、凑彩、采接、结
演()拼()神()()论
分()色()连()()果
四、先完整词语,再写出几个有关龙的成语。
云()霞()()暗()明
心()神()()涛()浪
风()雨()()峦()嶂
五、先按原文境空,再按要求答题。
才下过几阵()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的柳丝。()的草,()叶,()的花,都像()聚拢来,形成了()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这一段主要写()。作者主要抓住()、()、()、()、()、()和()这几种景物来写的。
六、默写白居易的词《忆江南》。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任何一艘横渡太平洋的船舶经常会一连好几天有那种较小的信天翁伴航。这些信天翁能陪伴着船飞行一小时之久而看不出翅膀有什么动作,或者只是偶尔挥动一下。信天翁在滑翔飞行的鸟类中首屈一指。这类鸟能够驾驭空气,使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但是在空气的阻力面前又不得不屈服。野鸭、鸽子、鹧鸪等则是以另一种方式飞行的鸟类。它们具有坚强如钢的肌肉,以势不可挡的力量使劲扇动短小的翅膀,在精疲力尽之前可以在迎面吹来的大风中顶风飞行很长的距离;但是,一旦精力耗尽了,它们也就飞不动了。如果海面上的风迫使它们作了长途旅行,你可以从地上拾起那些再也飞不动的野鸭、鸽子。燕子充分把这两大类鸟的飞行优点兼而有之。它不会疲倦,也不会夸耀自己的力量。它是天生的空中之物,从这里飞往北方营建家园,又从那里飞回来,一路上可能飞行几千公里,并且沿途喂着它们已经会飞的雏燕。
1.结合句子,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疲倦()夸耀()首屈一指()
2.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3.这篇短文按内容可分成几个自然段来叙述,请用‖标明。
(二)
古时候,橄榄坝人的祖先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们多想找一块富饶美丽的土地,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啊!
一天,突然从天上传来一阵叫声:到橄榄坝去吧,那里会让你们过上幸福的日子!
大家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绿孔雀。绿孔雀说完,就展翅向远处飞去。人们欢欢喜喜地跟着绿孔雀向前跑。
跑啊,跑啊,历尽了艰难困苦,终于到了一个大坝子。但是,那里到处都是沼泽,成群的蚊子黑压压地飞来飞去,毒蛇缠在树上吐着芯子。有的人看了,说:绿孔雀不是骗大家吗?
但是一些坚强的人留下来了,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来建设橄榄坝。
一年年过去了,橄榄坝变了样。一片片整齐的竹楼;竹楼周围是数不清的竹丛和果树,有芒果、木瓜、荔枝、椰子、柚子、芭蕉一树树、一枝枝挂满了累累果实;远处是葱郁的树林、成群的牲畜、金黄的稻田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绿孔雀没有骗人。
后来这个寨子就起名叫绿孔雀寨。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
2.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3.画出描写橄榄坝原来的样子的句子。
4.作者写橄榄坝现在的样子是按由()到()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具体写了哪些事物,用画出。
5.你从这篇短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一、增添、聚拢、偶尔、嫩叶、音符、曲谱、俊俏、荡漾
二、
三、演奏、拼凑、神采、结论、分辨(分辩)、色彩、连接、结果
四、云(蒸)霞(蔚);(柳)暗(花)明;心(旷、领)神(怡、会);(惊)涛(骇)浪;风(狂、调)雨(骤、顺);(层)峦(叠)嶂
龙跃凤鸣、龙骧虎步、龙腾虎跃、生龙活虎
五、蒙蒙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青绿各色鲜艳赶集似的光彩夺目赶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细雨微风柳丝草叶花小燕子
六、略
七、
(一)
1.疲乏炫耀独占鳌头
2.主要介绍三类鸟飞行的特点。
3.不屈服。‖野鸭鸽子。‖燕子
(二)
1.绿孔雀寨
2.流浪安定
3.那里到处都是沼泽吐着芯子。
4.近远;竹楼、竹丛、果树、树林、牲畜、稻田
5.要点:安定幸福的生活靠自己的双手来建设。
4《珍珠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课文是按珍珠泉所在的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深,清可见底。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如同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
三.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泉水的图象资料,或一些图片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泉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向他人求教有关泉水的知识。熟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见过泉水?我国有许多神奇的泉水,你们看!(出示制作的关于泉水的课件二,播放的同时老师做介绍)
2.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欣赏一个泉水,它叫珍珠泉。(板书:4.珍珠泉)3.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教师相机对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出示课件三)认读词语:镶嵌 青苔 蕨草 青褐色 缘故 嘟噜 绽开 筛下 干涸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珍珠泉那些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也可以和同伴讨论。
(三)细读课文,研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那些方面描写珍珠泉?(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2.提问:你最喜欢课文描写珍珠泉的哪一部分,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3.珍珠泉所在位置。(出示课件四)
(1)提问:珍珠泉在哪儿?(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2)你喜欢这山林吗?喜欢就用朗读来表达吧!(读出幽静和生机)4.四周环境及泉水
(1)出示句子:水是那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出示课件五)提问:这里描写了泉水的什么特点?(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水绿、水深、水清。)
(出示课件六)提问:珍珠泉四周环境 是怎样的?(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
(2)对比朗读,出示句子
A.水是那么绿,那么深,那么清。
B.水是那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提问:多种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谈哪句写得好。(3)这样的潭水多美啊,我们用朗读来读出它的美吧!5.泉水涌动的特点
(1)(出示课件七)珍珠泉最有趣的是什么?怎么有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光斑交错,水泡闪亮闪亮,象一串彩色的珍珠)(2)出示句子: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重点指导:扑哧是水泡绽开的声音,扑哧一笑是拟人句,把水泡当作人。你看水泡多活泼可爱,我们来有感情地读读吧!
(3)出示句子: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提问:读到这,你知道珍珠泉名字的由来吗? 这水泡多美啊!让我们来读一读。6.体会家乡情怀。
(1)面对这美丽的珍珠泉,作者不由地说了一句——“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让我们读出作者的自豪和骄傲吧。以及对家乡无比地热爱。
(2)(出示课件八)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美丽景点。
(四)课堂小结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在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摘抄背诵。
2.看看自己的家乡有没有这佯美好的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4.珍珠泉
位置——泉水——泉水涌动——爱家乡,热爱大自然
泉水(绿、深、清)
水泡(扑哧一笑、彩色的珍珠)
八.教学反思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一文描述了家乡珍珠泉的美丽、有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才能使将所学的景象深深的印入脑海中呢?我想应是体验,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只有让学生徜徉在语文文本的真实情境之中,经历一次次美的享受,如此,留在心里的情境才是真挚的,才是永恒的。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其生动形象的图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有所感悟,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天地分五大板块:日积月累、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笔下生花和金钥匙。其中日积月累包括:注意书写加点的字、抄写词语、照样子写词语,读一读,比一比、读一读,背一背。这一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注重词语的积累、让学生从不同的句子中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读背古诗部分提供的是一首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与本单元的内容联系密切,加深对单元内容的理解。开卷有益部分通过《奶奶最喜欢的铃儿》短文,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中体会到浓浓的祖孙情。畅所欲言和笔下生花利用说一说、做一做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家庭中的亲情。通过金钥匙部分的练习,训练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注意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为以后的说话、写话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易错字的正确写法,牢记字形。
2、会写会用部分词语。
3、比较句子的不同,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4、体会家庭中的亲情。
5、积累读书时遇到的好词佳句。
三,教学重难点:
比较句子的不同,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具体。体会家庭中的亲情。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下面加点的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1、指读生词
2、小组讨论交流:
①在这些生字中最容易写的生字?说一说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
全班交流。
②写上面这些生字应该注意什么?你认为哪个地方最容易写错?
3、写一写
二、抄一抄。
1、同位互相读一读。
2、从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最优美的词语。
3、小组交流。
4、将好词语摘抄到书本上。
5、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话
三、比一比,再写出几个词语。
一瞬间一眨眼一刹那
立刻顿时马上
1、自己默读这些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表示什么意思?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并填写到书本上。
四、读一读,比一比。
①当他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瞬间,他一定是下了死亡的决心,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
②他下定了死亡的决心,决定给妹妹输血,这是很大的勇气。
①确认真的没事,男孩就又一次伸出胳膊,挽起袖子,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
②确认真的没事,男孩就伸出胳膊,挽起袖子,对医生说
1、指读句子
2、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五、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说一说从古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3、比一比,谁最先背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开卷有益:
一、自由朗读短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说一说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畅所欲言:
一、想一想,你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都有哪些令人高兴的事。
二、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班内交流。要求在说话的时候把意思表达清楚,用词要准确,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笔下生花:
①到父母工作的地方看一看,列出他们每天的作息时间表,记一记自己了解的情况。
②和家人一起制作家庭小档案
一、从上面两个任务中选一项切实可行的认真完成。
二、把完成任务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在日记上。
金钥匙:
一、读书的时候,把什么样的句子抄下来呢?
二、同组内讨论。
三、班内交流。
四、把你平时抄写的句子找一部分读一读。
13.an、en、in、un、{n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an、en2个复韵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教学重点:
1.学会韵母an、en2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学会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读准音节juan、quan、xuan。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到目前为止学习了哪些复韵母?能按顺序说说吗?(ai、ei、ui、ao、ou、iu、ie、üe、er)。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再认识几个韵母朋友,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这课书的内容比较多,有信心学好吗?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前2个韵母及音节。
板书:13anen
二、看图学习韵母an、en
1.学习韵母an
(1)出示an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自己试着发an(安)
(3)教师指导发音:把嘴张大,摆好a的口形,让气流从前鼻腔里出来,也就是n的尾音。
(4)学生练习读,体会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5)同桌同学互读,纠正发音。
(6)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习韵母en
(1)出示en图,问:你们看这个人在干什么?
(2)借助摁的第四声交成第一声学生练习发en的音。
(3)en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e和n)发音时,先发e,嘴半闭,舌尖抬起抵住上牙床快速读,鼻子出气,一口气读出en的音。
三、书写韵母an和en
1.观察an、en2个韵母,说说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字母要写紧凑。学生观察。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改。
四、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
1.学习bpmf与en组成的音节
(1)出示
让学生自己练习拼读。
(2)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
2.学习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
(1)出示
自己试着拼一拼
(2)同桌小伙伴互相拼。
(3)指名拼,开火车拼。
五、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1.出示yuan图,图上都画了什么呀?什么形状的?
2.把圆的第二声变成第一声,让学生试试。
3.指名读,教师示范纠正。
4.师讲:yuan这个整体认读音节较长,可以用分解音节的方法帮助记忆它的形。yuan是由(yu)和(an)组成的。
5.采取多种形式读,巩固读音。
六、照着板书读读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附: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
13.an、en、in、un、{n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an、en2个复韵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教学重点:
1.学会韵母an、en2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学会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读准音节juan、quan、xuan。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到目前为止学习了哪些复韵母?能按顺序说说吗?(ai、ei、ui、ao、ou、iu、ie、üe、er)。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再认识几个韵母朋友,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这课书的内容比较多,有信心学好吗?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前2个韵母及音节。
板书:13anen
二、看图学习韵母an、en
1.学习韵母an
(1)出示an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自己试着发an(安)
(3)教师指导发音:把嘴张大,摆好a的口形,让气流从前鼻腔里出来,也就是n的尾音。
(4)学生练习读,体会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5)同桌同学互读,纠正发音。
(6)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习韵母en
(1)出示en图,问:你们看这个人在干什么?
(2)借助摁的第四声交成第一声学生练习发en的音。
(3)en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e和n)发音时,先发e,嘴半闭,舌尖抬起抵住上牙床快速读,鼻子出气,一口气读出en的音。
三、书写韵母an和en
1.观察an、en2个韵母,说说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字母要写紧凑。学生观察。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改。
四、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
1.学习bpmf与en组成的音节
(1)出示
让学生自己练习拼读。
(2)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
2.学习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
(1)出示
自己试着拼一拼
(2)同桌小伙伴互相拼。
(3)指名拼,开火车拼。
五、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1.出示yuan图,图上都画了什么呀?什么形状的?
2.把圆的第二声变成第一声,让学生试试。
3.指名读,教师示范纠正。
4.师讲:yuan这个整体认读音节较长,可以用分解音节的方法帮助记忆它的形。yuan是由(yu)和(an)组成的。
5.采取多种形式读,巩固读音。
六、照着板书读读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in、un、ün3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n、yun。
3.学习声母与in、un、ün组成的音节,准确地拼读音节。巩固ü上两点省略规则。
教学重点:
1.学会3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式,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和声母与in、un、ün组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1.准确地区分un、ün。
2.yun的右半部分是un还是ün学生易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前鼻韵母in、un、ün。板书:in、un、ün
二、看图学习in和yin
1.学习韵母in
(1)出示in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2)学生借助树荫的荫学习in的音。
(3)发in时,先发i,然后舌尖上抬,顶住上牙床前发鼻音n,快速连读,读出in的音。
(4)教师范读,学生随读,指名读。
2.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n。
(1)师讲:韵母in不能独立成音节,要想给汉字注音,怎么办?(用大y来帮忙,就可以给汉字注音了。)
(2)出示yin,请同学读一读。
(3)你能试着读读yin的四个声调吗?请同学找一找相应的汉字音。如:阴天的阴,银行的银,饮料的饮,脚印的印。
三、看图学习un
1.出示un图,这是什么呀?
2.自己试着读读。
3.为了区别于ün的写法,教师可以开一句玩笑:千万不要让蚊子咬疱哇!使学生在会意的笑声中明白了un头上没有点。
四、看图学习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n
1.出示ün图,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借云的音平读第一声就是ün的音。学生练习读。
3.发音时,摆好ü的口形,然后发n音,就是ün的音。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4.怎样区别un和ün呢!为了区别于un,我把ün头上的点叫做小雨点。可以编儿歌帮助记忆:反正门就是un,加上两点就是ün。
5.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n,ün是韵母,不能给汉字注音,要想给汉字注音,怎么办呢?
(需要大y来帮忙,ü的两点要去掉)
6.为了让学生明白yun的右边是ün,教师可以创设下面的情境进行教学:带着ün头饰的小孩找不到妈妈了,急得大哭起来,这时走来一位带着大y头饰的阿姨走过来说:小朋友怎么啦!为什么哭呀!,小朋友哭着说:我找不到妈妈了,这时阿姨说:擦去你的眼泪,阿姨带你找妈妈去。通过表演使学生明白音节yun的右半部不是un而是ün。
五、学习声母与in、un、ün组成的音节
1.出示3组音节:让学生自己试着拼一拼。
2.同桌互拼,相互纠正。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j、q、x与ün相拼时ü两点省写规则。
六、书写in、un、ün3个字母
1.书写3个字母对学生来讲并不难,让学生自己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3.展示学生作业,进行评改。
附: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准确地看图拼读音节。
2.学会读儿歌。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读准liàn、qiān等音节。教学过程:
一、复习
照着板书的内容,复习巩固。
二、看图拼读音节
1.把书中p40页下面的图放在实物投影上,让学生边看图边拼读音节。2.指导学生读好yuan、qian、lian、ju等音节。3.同桌同学相互读。4.指名读。
三、读儿歌
1.把儿歌中出现红色的字母读一读,巩固本课学习的韵母。2.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试着读读小儿歌。3.请同学读,其他同学听。4.同桌互读。5.指名读。
四、通读全文(教师再次指导读书顺序)
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采取多种形式读,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1、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诵读,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特点,伟岸高洁的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切入: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
二、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全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2、小组练读,交流问题,组内讨论解决一些问题。
思考: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
(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
3、从诗的表现形式来看,课文可分几个部分?
第一段(1):写祖国幅员辽阔,总结全诗。
第二段(26):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7):总结全文。
4、齐读全诗,初步体会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
2、思考:(1)这一段是从哪两个写祖国幅员辽阔的?
(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写字
1、巩固生字的读音。
2、在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3、你想提醒同学写哪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4、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作业
1、朗读诗歌。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品读体味:
1、学习第2节。
(1)朗读并理解词语:清奇俊秀浓妆淡抹飘渺波澜壮阔
(2)读了这几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祖国有哪些美丽风景?说一说。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小结学法。
2、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36节,再交流谈论,教师适当指导补充。
第三节:介绍祖国名产。着重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四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结合图或录象简介:傣家族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词语巍峨
第五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理解新歌、滚滚春潮、希望之火。
第六节:伟大的民族精神各指什么?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迷人可爱。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7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来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
3、齐读,表现出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4、朗读、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第一单元测试1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写出下面字的笔顺
秋:
泉:
母:
北:
三、比一比,再组词。
四、照样子填一填。
五、把括号里不对的字划去。
1.小(鸟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
2.春天,我们村成了花(园元)。
3.江水、河水都要流进海(羊洋)里。
4.爸爸(每母)天都要看新闻。
六、按原文填空。
1.()流进小溪里。()流进江河里。()、()流进海洋里。
2.春天,梨花(),苹果花()。秋天,()熟了,()也熟了。
七、用下面的词语各写一句话。
1.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桃花苹果许多黄河
海洋江河西湖祖国
已经到处母亲长城
二、秋:
泉:
母:
北:
三、
四、
五、1.划去岛。
2.划去元。
3.划去羊。
4.划去母。
六、1.泉水溪水江水河水
2.开了也开了果子苹果
七、1.妈妈喜欢我,爸爸也喜欢我。
2.我们的校园多么美啊!
第一单元测试1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写出下面字的笔顺
秋:
泉:
母:
北:
三、比一比,再组词。
四、照样子填一填。
五、把括号里不对的字划去。
1.小(鸟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
2.春天,我们村成了花(园元)。
3.江水、河水都要流进海(羊洋)里。
4.爸爸(每母)天都要看新闻。
六、按原文填空。
1.()流进小溪里。()流进江河里。()、()流进海洋里。
2.春天,梨花(),苹果花()。秋天,()熟了,()也熟了。
七、用下面的词语各写一句话。
1.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桃花苹果许多黄河
海洋江河西湖祖国
已经到处母亲长城
二、秋:
泉:
母:
北:
三、
四、
五、1.划去岛。
2.划去元。
3.划去羊。
4.划去母。
六、1.泉水溪水江水河水
2.开了也开了果子苹果
七、1.妈妈喜欢我,爸爸也喜欢我。
2.我们的校园多么美啊!
第一单元测试2
一、读一读.再填空
苹果桃花秋天长江黄河西湖
泉水祖国柳枝发芽盛开鲜花
城市海南岛大兴安岭
二、照样子填空。
例:上下
出()来()
左()开()
北()熟()
三、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写字。
四、读一读,写一写。
五、看拼音,写词语。
六、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七、读句子,写句子。
1.桃花开了,苹果花也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
2.雪花多么白。
_________多么____________。
八、照样子回答。
九、看图选音节。
十、读儿歌。
秋风(fēng)
秋风起(qǐ),
树(sh)叶黄(hung),
南飞大雁(yn)排(pi)成行(hng)。
秋风起,
树叶黄,
漫(mn)山遍(bin)野(yě)披(pī)金(jīn)装(zhuāng)。
参考答案:
一、略。
二、进去右关南生
三、略。
四、略。
五、已经、耳闻、祖国、到处、许多。
六、1、春天,果树开花了。秋天,果树熟了。我们村成了果园。2、泉水流进小溪里。溪水流进江河里。3、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长江两岸,树枝已经发芽。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
七、1、春天,草绿了,树叶绿了。2、大海是多么的蓝呀!
八、花园校园动物园
九、略。
在课前,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小编为你推荐《【课件收藏】 项链教案其五》,希望您喜欢。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表现可真好,谢老师要送一份礼物给你们,期待吗?那就闭上眼睛吧!(播放海浪声和大海图片)
听着这声音看着这图画你是什么感觉?(高兴、舒服……)今天我们继续高高兴兴舒舒服服地学习这篇课文,读课题。
2.大海想问大家生字宝宝都掌握好了没,我们来开火车喊出他们的名字吧。
3.各请一位小老师带读词语。
二、诵读一段,感悟大海之美
(一)数句子
1.任务:数一数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在句号的上边标上序号。说说为什么是3句话。
2.小结:有3个句号,所以有3句话。
3.借助拼音读第一自然段的3句话,特别是第三句,是个长句子,有的地方很难读,“哗哗地笑着”中连续两个词读轻声,“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比较长,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或者小老师带读的方式反复练习。
4.找找,这个自然段描写了哪些美美的景物?
5.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学习第一句
1.读第一句。交流:你看到过大海吗?谁来夸夸大海?
2.课文是怎么夸的?
3.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导学,并指导朗读:怎么才能读出海水很蓝很蓝的感觉来呢?老师范读“蓝蓝的”,学生跟读,反复练读。
4.引入:大海有多宽,又有多远?学生可以说一说,也可以用手势来比一比。教师带读:大海无边无际,看不到头,真是“又宽又远”,学生跟读,反复练读。
5.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又宽又远”?
6.再读,读出“又宽又远”
(三)学习第二句。
1.读第二句。交流:你知道这一句在说什么吗?
2.理解并指导朗读。交流:哪些东西软软的?你想在软软的沙滩上做什么?
3.提问: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漂亮又舒服,你能夸一夸吗?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作者多了不起啊,写出了两个“又宽又远”,我们来跟作者比一比看能不能说更多这样的词语又()又()
(四)学习第三句。
1.引入:请同学读读这个长句子。教师反馈。
2.你喜欢句子中的浪花吗?说说为什么喜欢。
3.浪花啊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读诗歌,看!它让这句话变成了一首小诗,谁想读读看?
4.你最喜欢三句话中的第几句?喜欢第几句的就站起来读。
过渡:看到这样美的海螺和贝壳,你最想做什么?
三、品味第2自然段——快乐
(一)第一句
1.海螺是哪里来的?你学会了联系前面的内容来读课文,真了不起!我们把这个方法学起来吧!
2.读者读者,你读出了小娃娃怎样的感情呀?
3.我们四个组来比一比谁读得最快乐。
(二)第二句
1.瞧!小娃娃把项链挂在胸前多快乐呀,还有一个伙伴也挂起了美美的项链呢,知道是谁吗?谁想带小朋友们去看看?读第二句。
2.让我们说说这串项链是什么样的吧!(金色的、脚印形状的……)
3.这串项链是由什么穿成的?它是谁的?它挂在谁的胸前?所以,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4.挂着这串金色的项链,大海是什么心情?(快乐)让我们读读大海的快乐吧!
5.男生读第一句小娃娃的快乐,女生读第二句大海的快乐。
四、语言运用
1.小娃娃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漂亮的词语,大家看,这些词的后面可以搭配哪些伙伴?
2.还可以搭配哪些呢?说说吧!
3.大海呀说小朋友们说得太好了,要送一份礼物给大家,你们看!生字——“白”、“的”
4.你们的字写得跟课文一样美,让大海再听听你们美美的读书声吧!
5.小朋友读完会发现,课文中的词语就像沙滩上的贝壳一样多,一样美,你们可以说说自己从项链这篇课文里收藏了哪些词语吗?
6.看,我们把词语串成项链,挂在胸前,走到哪里都是最美的。
复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高尔基-苏联-《海燕》《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魏巍——《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
脱脱——元代——《赵普》-《宋史》
二、字音字形字音:发绺()两颊()诅咒()踱()步地窖()赫()然窘()迫踌()躇()摩挲()颓()唐抖擞()()揩()油虐()待恣()情剔()透遗孀()聘()用 牛犊()遴()选 轩()然 萦系()()抉()择勘()察笨拙()字形:弓弦-炫耀即使-既然后悔-教诲跻身-拥挤多音多义:颤抖-寒颤提问-提防调动-调节模样-一模一样恶毒-厌恶-恶心盛放-盛开负荷-荷花三、词语积累1.教师引导学生识记课文注解中的词语2.教师强调注意的词语:颓唐:精神萎靡恣情:放纵感情诅咒:咒骂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轩然:比喻打的纠纷或风潮。四、古文阅读《赵普》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注解,一边读课文,一边疏通文意。2.词类活用碎裂奏牍掷地(使动用法使……碎裂)2.古今异义词龌龊()():古义: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3.一词多义乃:(1)太祖乃悟()(2)见渔人,乃大惊()虽:(1)虽多忌克()(2)虽乘奔御风()以:跪而拾之以归()(2)乃以瓦布之()(3)虽乘奔御风()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4.解释词语a、阖户启箧()b、卒用其人()c、普少习吏事()d、寡学术()碎裂奏牍掷地()e、既薨()f、读之竟日()5.用原文语句填空文中写赵普刻苦读书的语句是:晚年手不释卷;表现他精力旺盛的语句是: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表明赵普性格特点的语句是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51302.html
上一篇:[计划必备] 美术教学计划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