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 学生反应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这是我们为您整理的“对韵歌课件”相关的最新消息,每个人都有成为更优秀的自己的机会和责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对”“云”等7个生字,会写“虫”“云”等3个生字。
2.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3.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对韵歌》的兴趣,能自己对对子。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对韵歌》,并练习背诵。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象,(如:把地球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花草树木)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象。
那课文中又介绍了哪些美丽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这是一首《对韵歌》。(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注意听清字音,没听清楚(明白)的标上记号。
2.教师领读,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重点教读以下生字词:
对duì云yún雨yǔ风fēnɡ花huā鸟niǎo虫chónɡ水shuǐ秀xiù柳liǔ绿lǜ桃táo红hónɡ
3.学生小组内合作,互相帮助,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手指着,眼睛看着,小嘴读着。)
5.指名读生字,集体正音。(如:这个小朋友读得正确吗?我们应该怎么读?)
强调:“云、雨、鱼”是整体认读音节;“风、虫”是后鼻音。
教学目标:
1.认识“对、云、雨、风、花、鸟、虫”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风、虫、云”的字音。
教学重点:
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大自然有很多我们的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自然景物有关的《对韵歌》。(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对韵歌。
4.认识“对”字。
课件出示“又”,再出示“寸”。边演示边说顺口溜:好朋友,手拉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这个字宝宝念“对”,齐读三遍。出示字卡:对随机贴字卡。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对韵歌”又叫“对子歌”。自然界中谁和谁是对子呢,请大家打开书到13页,仔细听老师读,找出答案。
2.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3.自由练读。请孩子们自己学着读一遍吧!学生自由读课文。
4.检查读文。谁来试着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后,同桌两人听读。
5.师生合作读两遍。(老师当大喇叭,孩子们当小喇叭。)
三、图文对照,随文识字。
1.过渡:孩子们,儿歌中还藏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生字,你能找出来了吗?2.出示字卡“云”,指名学生领读。
2指导学生圈要求认识的生字。(课件出示课文及圈出的生字)
你认识哪个生字,领大家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选生字进行组词,说话练习。
4、游戏巩固生字。
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识字。出示字卡,找对子。
五、课中游戏,编对子歌。7
1.出示《金木水火土》,读一读,找出对子。
2过渡:孩子们学得真认真,一定有点累了,我们来做个课中操《拍手歌》放松一下,孩子们请起立,小手伸出来。跟着黄老师的口令来做拍手操。拍拍我的小手,摸摸你的眼睛——1、2、3;拍拍我的小手,摸摸你的耳朵——1、2、3(耳对——眼);拍拍我的小手,摸摸你的鼻子——1、2、3,拍拍我的小手,摸摸你的嘴巴——1、2、3(鼻对——口)拍拍我的小手,跺跺你的小脚——1、2、3(手对——足)。
随机大屏幕出示:耳对眼,鼻对口,手对足。总结:我们也能编对子,我们也是小小作家了,了不起!掌声送给自己!”请坐下。
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编的对子。
五、朗读训练,合作对读。
1.(出示课文)指名学生读。
2.我们来观察韵文,无论单字对还是双字对,他们字数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韵文。我们把对应的事物名称略读重一点儿,“对”字轻读。
3.师范读。
4.带上节奏读。
5.师生接读;
6.总结:通过读,我们发现,对韵歌读起来可以快,可以慢,可以重,也可以轻,这就是读书的抑扬顿挫,这样才能读出书中的味道。
7.背诵。
七、拓展延伸,推荐读书。
总结:孩子们学得真快,真是聪明的宝宝,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也非常聪明,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声律启蒙》,小朋友可以买来读一读。孩子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出示课件《声律启蒙》封面。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笔画撇折“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小诗中蕴含的对对子知识。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
三、教学难点:书写汉字
四、课前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字,认识笔画撇折“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小诗中蕴含的对对子知识。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树)。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课前布置孩子动手搜集生活中的资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习“对”字。
(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
(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
(3)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
(4)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
5、指导学习“云”“山”“虫”。
(1)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上有云、山、虫),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一看课文。
(2)学生汇报这是哪一句,并齐读。
(3)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
(4)指生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
(5)学习“云”和“虫”的字理。
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屏幕出示“云”和“虫”的字理演变图)
学生发表感想。
小结:古人特别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的特点,一点点写出了汉字,汉字多有趣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知识呢!
(6)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
6、指导学习“雨”“风”“花”“鸟”。
7、理解词语。
(1)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
(2)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
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
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4)理解“桃红柳绿”。
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
说一说:( )的桃花,( )的柳树。
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
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视突出识字教学。教师出示美丽的图片,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有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使教学变化灵活,生动活泼。
一、复习引入
1、小朋友,我们前两天认识了好多拼音朋友,这些拼音对我们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现在老师相要考考小朋友,看哪个小朋友的记忆最好。(出未拼音卡)记得这些拼音朋友的小朋友就大声念出来。
2、开小火车读卡片。
二、拼读音节
1、小朋友拼读音节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声母读得短,韵母读得这,现在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试着拼一拼这些音节。
2、出示课文下的音节
3、自由拼读,同桌互相检查。
4、用小黑板指名读,检查个别拼读情况。
5、全班大声拼读。
三、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现在我们就请拼音朋友来帮帮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对韵歌”全班轻声读课文,圉出不认识的字,用拼拼音的方法认一认这些字。
2、请小老师上前教生字,其他同学跟读。
3、出示生字苹果树,请同学把自己认识的字摘下来贴到相应的拼音篮子下,并教小朋友读。强调“苹、风”的后鼻音读法,李是一种水果。
4、齐读生字。
5、用自己喜欢的生字口头组词。
6、小组轮读生词。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学习第一句。
1、齐读第一句,找出句中的水果,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这些水果的名字有的是一个字的,有的是两个字的,在课文里它们是一对一对地出现的,比如葡萄——苹果,李——瓜。
2、观察图,葡萄长在什么地方(架),苹果长在什么时候方(园)。(板书)
3、你知道这些水果是什么味道吗?在课文中圈表示味道的词。甜——苦是一对什么样的词语(反义词)。
4、小结:像样子的词语,有的是一组意思相反的词,有的只是结构相同,意思相对的词语,就是一对对子。对对子是为了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好记,下面我们男女生来对一对。
5、试着用对对的的方法背诵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
1、自由读第二句。
2、找出相对的地方。
(三)齐读全诗,这篇课文有美味的水果,有凉风细雨的天气,多舒服,多美丽的景致呀!让我们美美地再读一读这篇课文,看哪位小朋友读得最美丽。
(四)试着很美地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认识3个基本笔画。
课前准备
1.搜集对韵歌。(师生)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游戏导入,激趣促学(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游戏:教师说一个词语,学生边拍手边说出它的反义词。
2.在几组反义词中间分别加上“对”字,让学生再次朗读。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学生拍手说反义词。如:老师说“天”,学生说“地”。
2.朗读变化后的词,初步感知对韵歌的形式。
3.朗读课题。
游戏时,要把游戏规则说清楚。鼓励学生大胆地和老师对反义词。
二、初读韵文,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读动漫。
2.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这首对韵歌。 3.检查并指导学生朗读。
1.认真聆听,感知对韵歌独特的语言形式。
2.借助拼音采用同桌互读、小组轮流读等多种方式自由读对韵歌。
3.朗读展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逐字逐句读准字音,读通韵文。
三、集中识字,读准字音(用时:7分钟)
课件出示带有音节的生字,请学生试读。
提示:哪个字最容易读错?哪个字 最难读?
2.指导学生同桌间把难读的字读一读。
3.指导学生,通过课件,逐字读生字。
4.屏幕出示所有生字。指导小组学习。
5.教师分组检查自学情况。
1.轮流当小老师相互指导读。重点读准
(1)翘舌音“虫”;
(2)后鼻音“风”。
2.同桌间互相交流,认读生字。
3.开火车读生字。
4.小组长出示卡片,组织学习。(1)自己认读生字。
(2)小组长拿生字卡片考本组成员。
(3)读对了竖起大拇指夸夸他,读错了帮助他。
5.被选到的学生小组成员齐认读生字。
教师要指导小组长组织合作学习,同时要对认真负责的小组长给予表扬,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朗读指导,识记字形(用时:10分钟)
1.出示第一句。
(1)指两个学生朗读第一句。
(2)相机学习“云”字。课件出示“云”。
①引导学生思考:由这个字的形状,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给“云”组词。
(3)指导学生拍手读第一句。
2.出示第二句。
(1)指两个学生朗读第一句。
(2)相机学习“鸟”“虫”。①课件播放“鸟”和“虫”的字理图。
②分别出示“鸟”和“虫”字。
③组词练习。
(3)指导学生同桌间对读第二句。
3.出示第三句。
(1)指两个学生朗读第三句。
(2)学习“山清对水秀”。①课件出示一幅表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画。
②用本课学过的词语怎样形容这座山?怎样形容这里的水?
③出示成语。指导朗读。(3)学习“柳绿对桃红”。①出示“绿意浓浓的柳树”和“桃花盛开”的图片。
②用本课学过的词语怎样形容这里的柳树?怎样形容这里的桃花?
③出示成语。指导朗读。(4)指导男女生对读第三句。
1.(1)朗读韵文第一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云”字。
①像它本来的形状。“云”上面的一横,就像浮在天上的云。
②汇报带有“云”的词语。(云朵、云彩。)
(3)拍手读第一句。
2.(1)朗读韵文第一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鸟”“虫”。
①观看字理演变。
②分别识记“鸟”和“虫”。③组词:鸟声、小鸟、飞鸟;鱼虫、虫子、飞虫。
(4)同桌对读第二句。
3.(1)男女生对读韵文第三句。(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山清对水秀”。
①观看出示的风景画。
②用“山清”形容山,用“水秀”形容水。
③学生个别读、齐读“山清水秀”。
(3)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柳绿对桃红”。
①观看图片。
②用“柳绿”形容柳树,用“桃红”形容桃树。
③朗读“山清水秀”。学生个别读,齐读。
(4)男女生对读第三句。
1.读清楚,特别关注“风、虫、红”的韵母是后鼻音。
2.在听读、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桌之间诵读,读准字音。
3.双字对是本篇韵文的难点。对于“山清水秀、柳绿桃红”这两个词语的内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图片或微课分别呈现。让学生看着图,说说画中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教师重点点拨“清”和“秀”。
五、借助课件,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指导书写“云”。
(1)指导学生识记字形,重点指导“云”字的第三笔。
(2)指导书写:上横短,下横长,撇折从下横的中心点起笔,与点对应,合成一个稳稳的三角形。
2.指导书写“虫”。
(1)指导学生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第五笔。
(2)指导书写:竖写在竖中线上,虫的“口”要写得扁一些。
3.反馈指导。
1.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云”的书写注意点:第三笔是撇折。下笔从重到轻,撇折交接时,转换方向从重到轻,稍稍往上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虫”的书写注意点:第五笔是提。下笔从左下到右上,从重到轻,收笔要出尖。
3.按照老师指导的笔画写法,认真书写。
1.讲解过程要清晰缓慢,给学生回味和模仿的时间。
2.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巡视关注,遇到书写困难的学生要手把手教,确保学会。
六、巩固积累,拓展延伸(用时:3分钟)
1.屏显对韵歌,指导学生拍手读。
2.鼓励学生把课前收集的对子读给家长听。
1.拍手读对子。
2.向家长展示自己积累的对子。
注意学生会读即可,不强调必须会背。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复习韵歌(用时:5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对韵歌》,你们还会读吗?
2.指导学生朗读对韵歌,读准字音。
朗读对韵歌,注意读准字音。
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回文朗读,巩固识字(用时:15分钟)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指名背诵《对韵歌》。3.开火车读本课的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1)拍着手读。
(2)同桌一人读一句。
(3)加上小动作读。
2.背诵《对韵歌》。
3.开火车读生字:对、云、雨、风、花、鸟、虫。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进行朗读,也可以拍手读,使学生从读中感悟韵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对子的独特魅力。
三、课件演示,指导书写(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识记“山”的字形,重点指导第二笔的笔画名称是“竖折”。
2.课件演示,强调“山”的笔顺及书写要点:中间的竖最长,竖折的竖最短,第三竖下端略出头。竖与竖之间等距。
3.反馈指导。
1.识记字形,交流“竖折”的书写注意点:下笔先写竖段,稍稍停顿改变方向写横段。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同桌、全班互相交流。
3.按照老师指导的笔画写法,认真书写。
对于比较集中、突出的问题可随时唤起学生注意,在黑板上重点讲解纠错;而对于个别问题不要在黑板上指导,以免形成误导。
四、巩固练习,拓展积累(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巧摘苹果”游戏。要求:读准每个苹果上的生字并组词。
2.出示一些简单的对子。
3.让学生汇报自己积累的对子。
1.进行摘苹果游戏。
2.回答老师出的简单的对子。
3.在全班汇报自己积累的对子。
教师出的对子不要过难,要简单,另外要鼓励学生对对子,只要意思对就可以。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对”“云”等7个生字,会写“虫”“云”等3个生字。
2.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3.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对韵歌》的兴趣,能自己对对子。
1.朗读《对韵歌》,并练习背诵。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象,(如:把地球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花草树木)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象。
那课文中又介绍了哪些美丽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这是一首《对韵歌》。(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注意听清字音,没听清楚(明白)的标上记号。
2.教师领读,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重点教读以下生字词:
对duì云yún雨yǔ风fēnɡ花huā鸟niǎo虫chónɡ水shuǐ秀xiù柳liǔ绿lǜ桃táo红hónɡ
3.学生小组内合作,互相帮助,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手指着,眼睛看着,小嘴读着。)
5.指名读生字,集体正音。(如:这个小朋友读得正确吗?我们应该怎么读?)
强调:“云、雨、鱼”是整体认读音节;“风、虫”是后鼻音。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对韵歌》说课稿
五道沟小学 牛 芳
一、教材分析
《对韵歌》是一首优美的对子,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苹果葡萄硕果累累的美丽景象,表现出丰收的喜悦心情。这首对子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中“李苦、瓜甜、习习、绵绵”等词的意思,并练习说对子。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简单的对子。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三、教法分析
从本课对对子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四、学法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采取的主要学法有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流程
1.复习检查。
通过检交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课文个别朗读的情况,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2.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法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安排以下几个步骤:(1)图画展示,创设情景。
(教师出示图画并用语言描述)小朋友,看这苹果园和葡萄架多美呀!(教师出示苹果园和葡萄架)。教师趁机提问:
a.串串葡萄挂在什么地方? b.苹果结在什么地方?(2)综合运用图画、语言、幻灯再创情境。(教师描述)老师想把这五颜六色的水果送给你们。慢慢地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着,想着,你置身在一个大果园里,有好多好多的水果,你都能想到哪些呢? 教师再出示李子和西瓜的图片,不难看出,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根据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往往为此而兴奋不已,学生情绪为之高涨,进入一个高潮。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3.朗读训练。
—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即范读指导。
接着进行引读激情。在这里引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采用逻辑引读。
(1)葡萄对什么?(2)李苦对什么?(3)风什么?(4)地对什么?(5)南对什么?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小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
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入飘香的果园。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读。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演读使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文字符号,借助教材的直观在大脑中建立鲜明的表像联系,而且实现表像的外化,那就是把头脑中的表像运用外显的形体动作和语调音色表达出来。
在这较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围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具体做法是: a.自由演读b.个别演读c.全体演读
4.创作想像画。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出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丰收的果园。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
六、板书设计
葡萄————苹果
李苦————瓜甜
风——————雨
地——————天
南——————北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风、虫”的字音。
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7个生字中6个字是对韵歌中呈现的事物名称。“花”是第一次出现的上下结构的字。“虫”是翘舌音,需重点正音。南方地区的学生受方言的发音影响,容易把“风”读错,教师需要重点示范。由于学生还未学习拼音,主要靠多种形式的示范朗读来正音。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趣味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1)示范朗读,跟读正音。对韵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创设朗读的氛围,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跟着读,再模仿边拍手边读韵文,在诵读中掌握字音。
(2)合作对读,认读生字。7个生字都出现在前两句的单字对中,特别是6个生字是两两相对的事物名称。教师可以借助生字卡片,与一位学生示范边对对子边找生字,然后引导学生同桌对对子。通过师生、生生找生字对对子,既认读生字,又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图文对照,理解字义。“鸟”字可回顾前一课的连线练习感受象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呈现象形字“云、雨、风、虫”的图片及古今汉字,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找到对应的图片和字。再引导学生结合字形,理解字义。
(2)抓特点,形象化识记。引导学生在整体识记汉字的基础上,抓住每个生字的特点来识记。如,“雨”的四个点好像雨点从云朵里飘落下来;“风”中间的撇和点就像刮风的情景;“鸟”中间的一点好像它的眼睛,促进字形识记,字义理解。
(3)组词拓展。如“花”,可以列举“玫瑰花、荷花、桂花、牡丹花、菊花、梨花”等词语,还可以列举生活中样子像花的词语“浪花、雪花、棉花、火花、礼花”等,在拓展中识记。其他词语列举:
云:乌云、白云、彩云
雨:暴雨、毛毛雨、雷雨
风:东风、南风、北风
可以结合生活,积累由熟字组成的新词,如“风雨、风云、对手、水花、火花、山花、花鸟”。
2.写字。
结合“虫、云、山”的书写,认识提、撇折、竖折3个新笔画。教师在示范时,要边示范书写,边说新笔画名称,让学生也跟着书空,帮助学生巩固笔画名称,记住笔顺。
本课3个字书写要点:
二、课文学习
这是一篇节奏明快的对韵歌,读出节奏韵味是本课朗读的重点。同时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对子间的对应关系,感受对韵歌呈现的美景。
1.朗读指导。教师在范读时,可以把对应的事物名称略读重一点儿,“对”字轻读,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感受汉语言的音韵美。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拍手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诵读。示范朗读时,要把声调读清楚,特别关注“风、虫、红”的韵母是后鼻音。在听读、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桌之间诵读,读准字音。
2.理解运用。借助图画,感受对应关系。本课分单字对和双字对两种形式,分句朗读理解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出示相应的图画,引导学生发现对子间的关系。还可根据同一类别组成新词读一读,如“云雨、风雪、花鸟、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图文对照,想象理解。最后一句双字对,是本篇韵文学习的难点。对于“山清水秀、柳绿桃红”这两个词语的内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图片或微课分别呈现。让学生看着图,说说画中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教师重点点拨“清”和“秀”。
通过单字对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对子间的相互对应,教学双字对时可以将“山清、水秀、柳绿、桃红”拆成“山、水、清、秀”等单个生字,借助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单个认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单字对。例如,“山”对“水”、“清”对“秀”、“柳”对“桃”、“绿”对“红”,最后将生字组合成词语。
对对子与成语、对联和古诗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可以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积累,在古诗、对联中寻找对子,尝试在不同的语境中诵读对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认识3个基本笔画。
课前准备
1.搜集对韵歌。(师生)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游戏导入,激趣促学(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游戏:教师说一个词语,学生边拍手边说出它的反义词。
2.在几组反义词中间分别加上“对”字,让学生再次朗读。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学生拍手说反义词。如:老师说“天”,学生说“地”。
2.朗读变化后的词,初步感知对韵歌的形式。
3.朗读课题。
游戏时,要把游戏规则说清楚。鼓励学生大胆地和老师对反义词。
二、初读韵文,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
1.播放课文朗读动漫。
2.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这首对韵歌。 3.检查并指导学生朗读。
1.认真聆听,感知对韵歌独特的语言形式。
2.借助拼音采用同桌互读、小组轮流读等多种方式自由读对韵歌。
3.朗读展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逐字逐句读准字音,读通韵文。
三、集中识字,读准字音(用时:7分钟)
课件出示带有音节的生字,请学生试读。
提示:哪个字最容易读错?哪个字 最难读?
2.指导学生同桌间把难读的字读一读。
3.指导学生,通过课件,逐字读生字。
4.屏幕出示所有生字。指导小组学习。
5.教师分组检查自学情况。
1.轮流当小老师相互指导读。重点读准
(1)翘舌音“虫”;
(2)后鼻音“风”。
2.同桌间互相交流,认读生字。
3.开火车读生字。
4.小组长出示卡片,组织学习。(1)自己认读生字。
(2)小组长拿生字卡片考本组成员。
(3)读对了竖起大拇指夸夸他,读错了帮助他。
5.被选到的学生小组成员齐认读生字。
教师要指导小组长组织合作学习,同时要对认真负责的小组长给予表扬,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朗读指导,识记字形(用时:10分钟)
1.出示第一句。
(1)指两个学生朗读第一句。
(2)相机学习“云”字。课件出示“云”。
①引导学生思考:由这个字的形状,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给“云”组词。
(3)指导学生拍手读第一句。
2.出示第二句。
(1)指两个学生朗读第一句。
(2)相机学习“鸟”“虫”。①课件播放“鸟”和“虫”的字理图。
②分别出示“鸟”和“虫”字。
③组词练习。
(3)指导学生同桌间对读第二句。
3.出示第三句。
(1)指两个学生朗读第三句。
(2)学习“山清对水秀”。①课件出示一幅表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画。
②用本课学过的词语怎样形容这座山?怎样形容这里的水?
③出示成语。指导朗读。(3)学习“柳绿对桃红”。①出示“绿意浓浓的柳树”和“桃花盛开”的图片。
②用本课学过的词语怎样形容这里的柳树?怎样形容这里的桃花?
③出示成语。指导朗读。(4)指导男女生对读第三句。
1.(1)朗读韵文第一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云”字。
①像它本来的形状。“云”上面的一横,就像浮在天上的云。
②汇报带有“云”的词语。(云朵、云彩。)
(3)拍手读第一句。
2.(1)朗读韵文第一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鸟”“虫”。
①观看字理演变。
②分别识记“鸟”和“虫”。③组词:鸟声、小鸟、飞鸟;鱼虫、虫子、飞虫。
(4)同桌对读第二句。
3.(1)男女生对读韵文第三句。(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山清对水秀”。
①观看出示的风景画。
②用“山清”形容山,用“水秀”形容水。
③学生个别读、齐读“山清水秀”。
(3)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柳绿对桃红”。
①观看图片。
②用“柳绿”形容柳树,用“桃红”形容桃树。
③朗读“山清水秀”。学生个别读,齐读。
(4)男女生对读第三句。
1.读清楚,特别关注“风、虫、红”的韵母是后鼻音。
2.在听读、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桌之间诵读,读准字音。
3.双字对是本篇韵文的难点。对于“山清水秀、柳绿桃红”这两个词语的内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图片或微课分别呈现。让学生看着图,说说画中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教师重点点拨“清”和“秀”。
五、借助课件,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指导书写“云”。
(1)指导学生识记字形,重点指导“云”字的第三笔。
(2)指导书写:上横短,下横长,撇折从下横的中心点起笔,与点对应,合成一个稳稳的三角形。
2.指导书写“虫”。
(1)指导学生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第五笔。
(2)指导书写:竖写在竖中线上,虫的“口”要写得扁一些。
3.反馈指导。
1.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云”的书写注意点:第三笔是撇折。下笔从重到轻,撇折交接时,转换方向从重到轻,稍稍往上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虫”的书写注意点:第五笔是提。下笔从左下到右上,从重到轻,收笔要出尖。
3.按照老师指导的笔画写法,认真书写。
1.讲解过程要清晰缓慢,给学生回味和模仿的时间。
2.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巡视关注,遇到书写困难的学生要手把手教,确保学会。
六、巩固积累,拓展延伸(用时:3分钟)
1.屏显对韵歌,指导学生拍手读。
2.鼓励学生把课前收集的对子读给家长听。
1.拍手读对子。
2.向家长展示自己积累的对子。
注意学生会读即可,不强调必须会背。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复习韵歌(用时:5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对韵歌》,你们还会读吗?
2.指导学生朗读对韵歌,读准字音。
朗读对韵歌,注意读准字音。
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回文朗读,巩固识字(用时:15分钟)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指名背诵《对韵歌》。3.开火车读本课的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1)拍着手读。
(2)同桌一人读一句。
(3)加上小动作读。
2.背诵《对韵歌》。
3.开火车读生字:对、云、雨、风、花、鸟、虫。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进行朗读,也可以拍手读,使学生从读中感悟韵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对子的独特魅力。
三、课件演示,指导书写(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识记“山”的字形,重点指导第二笔的笔画名称是“竖折”。
2.课件演示,强调“山”的笔顺及书写要点:中间的竖最长,竖折的竖最短,第三竖下端略出头。竖与竖之间等距。
3.反馈指导。
1.识记字形,交流“竖折”的书写注意点:下笔先写竖段,稍稍停顿改变方向写横段。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同桌、全班互相交流。
3.按照老师指导的笔画写法,认真书写。
对于比较集中、突出的问题可随时唤起学生注意,在黑板上重点讲解纠错;而对于个别问题不要在黑板上指导,以免形成误导。
四、巩固练习,拓展积累(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巧摘苹果”游戏。要求:读准每个苹果上的生字并组词。
2.出示一些简单的对子。
3.让学生汇报自己积累的对子。
1.进行摘苹果游戏。
2.回答老师出的简单的对子。
3.在全班汇报自己积累的对子。
教师出的对子不要过难,要简单,另外要鼓励学生对对子,只要意思对就可以。
教学目标:
1.认识“对、云、雨、风、花、鸟、虫”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风、虫、云”的字音。
教学重点:
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大自然有很多我们的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自然景物有关的《对韵歌》。(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对韵歌。
4.认识“对”字。
课件出示“又”,再出示“寸”。边演示边说顺口溜:好朋友,手拉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这个字宝宝念“对”,齐读三遍。出示字卡:对随机贴字卡。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对韵歌”又叫“对子歌”。自然界中谁和谁是对子呢,请大家打开书到13页,仔细听老师读,找出答案。
2.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3.自由练读。请孩子们自己学着读一遍吧!学生自由读课文。
4.检查读文。谁来试着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后,同桌两人听读。
5.师生合作读两遍。(老师当大喇叭,孩子们当小喇叭。)
三、图文对照,随文识字。
1.过渡:孩子们,儿歌中还藏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生字,你能找出来了吗?2.出示字卡“云”,指名学生领读。
2指导学生圈要求认识的生字。(课件出示课文及圈出的生字)
你认识哪个生字,领大家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选生字进行组词,说话练习。
4、游戏巩固生字。
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识字。出示字卡,找对子。
五、课中游戏,编对子歌。7
1.出示《金木水火土》,读一读,找出对子。
2过渡:孩子们学得真认真,一定有点累了,我们来做个课中操《拍手歌》放松一下,孩子们请起立,小手伸出来。跟着黄老师的口令来做拍手操。拍拍我的小手,摸摸你的眼睛——1、2、3;拍拍我的小手,摸摸你的耳朵——1、2、3(耳对——眼);拍拍我的小手,摸摸你的鼻子——1、2、3,拍拍我的小手,摸摸你的嘴巴——1、2、3(鼻对——口)拍拍我的小手,跺跺你的小脚——1、2、3(手对——足)。
随机大屏幕出示:耳对眼,鼻对口,手对足。总结:我们也能编对子,我们也是小小作家了,了不起!掌声送给自己!”请坐下。
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编的对子。
五、朗读训练,合作对读。
1.(出示课文)指名学生读。
2.我们来观察韵文,无论单字对还是双字对,他们字数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韵文。我们把对应的事物名称略读重一点儿,“对”字轻读。
3.师范读。
4.带上节奏读。
5.师生接读;
6.总结:通过读,我们发现,对韵歌读起来可以快,可以慢,可以重,也可以轻,这就是读书的抑扬顿挫,这样才能读出书中的味道。
7.背诵。
七、拓展延伸,推荐读书。
总结:孩子们学得真快,真是聪明的宝宝,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也非常聪明,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声律启蒙》,小朋友可以买来读一读。孩子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出示课件《声律启蒙》封面。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风、虫”的字音。
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7个生字中6个字是对韵歌中呈现的事物名称。“花”是第一次出现的上下结构的字。“虫”是翘舌音,需重点正音。南方地区的学生受方言的发音影响,容易把“风”读错,教师需要重点示范。由于学生还未学习拼音,主要靠多种形式的示范朗读来正音。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趣味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1)示范朗读,跟读正音。对韵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创设朗读的氛围,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跟着读,再模仿边拍手边读韵文,在诵读中掌握字音。
(2)合作对读,认读生字。7个生字都出现在前两句的单字对中,特别是6个生字是两两相对的事物名称。教师可以借助生字卡片,与一位学生示范边对对子边找生字,然后引导学生同桌对对子。通过师生、生生找生字对对子,既认读生字,又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图文对照,理解字义。“鸟”字可回顾前一课的连线练习感受象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呈现象形字“云、雨、风、虫”的图片及古今汉字,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找到对应的图片和字。再引导学生结合字形,理解字义。
(2)抓特点,形象化识记。引导学生在整体识记汉字的基础上,抓住每个生字的特点来识记。如,“雨”的四个点好像雨点从云朵里飘落下来;“风”中间的撇和点就像刮风的情景;“鸟”中间的一点好像它的眼睛,促进字形识记,字义理解。
(3)组词拓展。如“花”,可以列举“玫瑰花、荷花、桂花、牡丹花、菊花、梨花”等词语,还可以列举生活中样子像花的词语“浪花、雪花、棉花、火花、礼花”等,在拓展中识记。其他词语列举:
云:乌云、白云、彩云
雨:暴雨、毛毛雨、雷雨
风:东风、南风、北风
可以结合生活,积累由熟字组成的新词,如“风雨、风云、对手、水花、火花、山花、花鸟”。
2.写字。
结合“虫、云、山”的书写,认识提、撇折、竖折3个新笔画。教师在示范时,要边示范书写,边说新笔画名称,让学生也跟着书空,帮助学生巩固笔画名称,记住笔顺。
本课3个字书写要点:
二、课文学习
这是一篇节奏明快的对韵歌,读出节奏韵味是本课朗读的重点。同时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对子间的对应关系,感受对韵歌呈现的美景。
1.朗读指导。教师在范读时,可以把对应的事物名称略读重一点儿,“对”字轻读,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感受汉语言的音韵美。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拍手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诵读。示范朗读时,要把声调读清楚,特别关注“风、虫、红”的韵母是后鼻音。在听读、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桌之间诵读,读准字音。
2.理解运用。借助图画,感受对应关系。本课分单字对和双字对两种形式,分句朗读理解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出示相应的图画,引导学生发现对子间的关系。还可根据同一类别组成新词读一读,如“云雨、风雪、花鸟、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图文对照,想象理解。最后一句双字对,是本篇韵文学习的难点。对于“山清水秀、柳绿桃红”这两个词语的内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图片或微课分别呈现。让学生看着图,说说画中的美景和自己的感受。教师重点点拨“清”和“秀”。
通过单字对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对子间的相互对应,教学双字对时可以将“山清、水秀、柳绿、桃红”拆成“山、水、清、秀”等单个生字,借助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单个认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单字对。例如,“山”对“水”、“清”对“秀”、“柳”对“桃”、“绿”对“红”,最后将生字组合成词语。
对对子与成语、对联和古诗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可以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积累,在古诗、对联中寻找对子,尝试在不同的语境中诵读对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词语,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3、能够发现课文中事物相对应的方面,并且激发起学生寻找发现相对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2、能够发现课文中事物相对应的方面,并且激发起学生寻找发现相对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能够发现课文中事物相对应的方面,并且激发起学生寻找发现相对事物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词语卡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画面激趣导入
1、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看,用心去感受你所看到的图画(幻灯片展示组图)
2、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生汇报,师提醒说完整、说优美)
3、有位小作者,他看到这些水果和我们一样激动,写下了一首别出心裁的诗歌
4、先跟老师把诗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就在我们课本p56页。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读出诗歌的名字,将它写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对韵歌》)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同学们,这首诗整齐优美,自己先读一读,感受感受。(要求:左手压书,右手指字,手指字,眼看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用铅笔将它圈起来。
2、读的这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及时评价)
3、谁还愿意给大家展现一下自己?
4、一起来读课文。
5、课文中的这些字你们都认识了吗?那老师来考考你们。这些词语就隐藏在大萝卜后面,读出词语萝卜就会被你拔起。
个别读——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6、老师把这些词语分开,单独出现一个个字的时候,你们还能认识它吗?花姑娘的花瓣凋落了,好心的小朋友能帮它找到花瓣吗?读出这些词,花瓣就会回到花姑娘的身边了。
7、在大家的帮助下,萝卜被我们拔完了,花姑娘的花瓣也找回来了。可爱的生字词又回到了我们课文中。一起翻书,读读课文。看我们还能不能认识它们。
三、分析课文
听你们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了。老师读的时候,请你用手指字,边听边思考,这里写了哪些水果。
1、(幻灯片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要求:读得同学声音要宏亮,听的同学用手指着他读的字,想想小作者写到了哪些水果)
2、生汇报:(葡萄、苹果、李子、西瓜)葡萄生长在哪里呢?(架子上),苹果呢?(园子里),看来啊,架和园分别是葡萄和苹果生长的地方,所以作者说(葡萄架,苹果园)
3、看到小作者写的这两句,老师也写了两句。你们来当小裁判,说一说我和小作者谁写得更好,并且要说出为什么(幻灯片展示)
(1)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也请大家仿照课文这两句话的格式,除了它们生长的地方之外,我们再从其他方面来自己写一句,看看你们和小作者谁更聪明。
(2)我们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一听好不好?
(3)(学生齐读“李苦对瓜甜”)从这一句中,你认识了哪些水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李子苦,西瓜甜)
4、那我们再来齐读第一小节。(学生齐读第一节)
5、课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还有好几处,我们来读读第二小节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6、同学们,我们刚才在课堂上学了这么久,累不累啊?好,那就请大家把书扣在桌子上,和老师一起听听音乐,欣赏美丽的景色。(幻灯片展示音乐及图片)。
7、你觉得这种情景美吗?那就美美地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读出美的感受吧。
(自读——个别读——集体读)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画面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2、杜相对应的词语。
3、找朋友游戏。(拓展认读相关生字词)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特别的《对韵歌》,发现了很多事物都有相对应的方面,以后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大自然中更多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1、背诵对韵歌2、寻找生活中事物相对应的方面
七、板书设计(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对韵歌
葡萄(贴图)苹果(贴图)
紫红
小大
酸甜
在上课之前,准备好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老师都需要花时间来撰写教案和设计课件。写好教案和课件可以帮助老师避免遗漏重要的内容。如果您需要借鉴优质的教案和课件,栏目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份详细的“笠翁对韵教案”资料。希望您能仔细阅读本文的每一个部分!
教学设计思路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教学本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简介作者郑愁予的主要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读准“圃”、“喑”、“襁褓”、“锢”、“滞”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喧嚷”、“温声细语”、“知悉”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运用的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提高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
品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雨”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幻灯片展示:
1、走近《草原》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草原》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草原》。
一、说课标
《草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团结友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二、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课文语言清新优美, 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课文的结尾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二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三、说建议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开课之初(课件),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课件-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课件),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课件),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出示句子)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定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体会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飞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学文后的收获、感触并走上讲台朗读课文、赞美草原的诗歌或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课件),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体会草原上鄂温克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我能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能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2、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下册第四主题《我就是我》次主题一《独特的我》中《好男儿要自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教法学法的设计和活动程序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我就是我》这个主题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充满自信地展现自我,去迎接人生新的阶段。《好男儿要自强》这一活动在本主题中,就是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歌曲无论是铿锵有力的节奏还是豪迈的歌词,都能给人奋发向上的劲力,激励我们人人都要自强不息,如果再配以武术动作进行表演,更会给人带来力度与气势的震撼。
为了更好的的表现歌曲《好男儿要自强》强悍有力的气势,我在动作设计上做了调整,保留了马步、弓步、格挡等力度动作,丰富了冲拳、推掌等动作,这样更易于幼儿表现歌曲的特点,并从中体验成功与自信。
第二部分: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特点,能通过动作表现音乐的强悍、有力的气势,体验男子汉的威武与强壮。
2、了解方阵舞的基本特点,学会利用地上的标记点保持队列队形的整齐。
3、能在舞蹈中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第三部分:活动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用动作表现音乐的特点,感受音乐强悍有力的气势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能在舞蹈中保持身体的稳定性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第四部分:教法学法
在活动形式和活动方法上,我重视幼儿的主动参与性、音乐的表现性和活动的愉悦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基础,紧紧围绕活动目标,我呈现给孩子们的引导法、观察法、示范法、自主探究法、体验法等活动方法。
第五部分:活动程序
1、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我会让孩子们了解我的活动形式和一些常见的武术动作。
物质准备:场景的布置、课件
2、设计思路
我遵循《纲要》中提出的要求,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幼儿活动,努力为幼儿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我的基本策略是:通过阅兵训练营的形式激发幼儿兴趣,在训练营里通过引导幼儿说感受、比威武、赛气势、说想法这四个环节,引导幼儿在音乐中主动参与,自主体验,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强悍。本次活动以孩子们喜欢的武术动作贯穿始终。
3、活动过程
在活动过程中,我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很多,这样,教师不用再花很多时间去讲解过多的动作,只要在一旁提示就可以了,这样则能让孩子尽量多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强。
第一环节:说感受(感受音乐强悍有力的气势)
1、我利用刚劲有力的《解放军进行曲》带领幼儿踏步走进活动室,通过对解放军叔叔的崇拜,引出自己想做个小英雄。
2、出示音乐,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
3、老师总结后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了音乐,也知道了什么叫自强
第二环节:比威武(幼儿自主探究动作,表现音乐的特点)
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动作,通过相互学习,老师的指导解决动作要点:抱拳、并步合掌、弓步推掌、马步冲拳等动作,并提醒保持身体的平衡。
2、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幼儿的参与按音乐节奏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特点。
3、引导幼儿通过图谱掌握动作,并随音乐表演。
第三环节:赛气势(引导幼儿了解方阵、口号更能体现音乐的有力和气势)
1、通过观看解放军叔叔的表演,引导幼儿了解方阵舞的特点:整齐划一,为表现音乐增加了气势;并学会利用地上的标记点保持队列队形的整齐。
2、从视频的观察中,找到口号也是增强气势的一种方式。
第四环节:比想法(延伸)
1、通过自强在不同的形式下都能表现出来进一步了解自强的含义。
2、通过同一首音乐可以用不同的动作来表演,鼓励幼儿继续创编。
自强这个品质不是表现在几节教育活动中的,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我将鼓励孩子们在生活动做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
本节活动特点:
1、活动的设计具有递进性
2、活动体现了幼儿的探究性和主动性
3、注重了幼儿情感的体验
1.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能有条理地讲述一些动物的特点,能说出自己喜欢这种动物的原因,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2.在情境中感受与人交际时做到说话完整、生动、具体,交流有礼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自信。
3.在交际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特点,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和亲近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
我们学校处于农村,观察这些动物很方便,学生更能深入的去了解、观察动物的活动,学生能具体的描述动物的特点。
1、通过互动和谐的交际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特点。
2、在活泼开放的交际形式下,把话说完整、生动、具体,交流有礼貌。
1.布置学生业余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动物园或亲友家走一走,看一看有哪些可爱的动物,观察它们的样子,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课前要了解学生喜欢哪种动物多一些,方便在课堂中操作。
1.猜谜语导入: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老师也有喜欢的动物,大家来猜个谜语就知道了。
学生进行猜谜语活动。
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猫) 凸眼睛,阔嘴巴, 尾巴要比身体大, 碧绿水草衬着它, 好像一朵大红花。(金鱼)
2.揭示课题:这就是老师喜欢的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板书课题:说说你喜欢的动物)学生齐读课题。
二、说一说。
1.你们是怎么知道老师喜欢猫和金鱼的?
2.引导学生从谜语中找出动物的特点。(相机板书:外形、脾气)你还想知道动物的哪些事呢?(相机板书:吃(进食)、玩(嬉戏)、休息等特点)这就是动物的(特点)(板书:特点。)
3.玩游戏: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叫“你说我猜”,怎么玩呢?请看游戏规则。(出示游戏规则,老师读规则。)游戏规则:
你说:可以说谜语,也可以描述动物的一两个特点,让大家猜猜你喜欢的是什么动物。(回顾板书,动物的特点包括哪些。)我猜:根据别人的描述,猜出动物的名称,并简单说理由。
4.老师举例子,让学生学会用句型说话:它……老师利用板书,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动物的几个特点来说话: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先让学生两人玩游戏,再指名跟全班玩游戏。
5.刚才的游戏中,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再次了解自己说话的内容。
6.小结:看,抓住特点多么重要呀!动物的可爱的外形,古怪的脾气,有趣的休息方式都告诉我们了。学会抓住特点,就能讲得清楚。(板书:抓特点,讲清楚)
三、看一看。
1.动物世界奇妙无穷,我们一起到动物园去看看吧。
2.展示动物有趣的图片。
3.补充说话练习。老师只说一种动物的一两个特点(选取说话的这种动物必须是学生喜欢的,比较了解的),让学生来补充这种动物的其它特点,有趣的事。
4.小结:通过跟同学聊一聊这种动物,我们对它的了解更深了。
四、聊一聊。
1.课前老师了解到喜欢()()()这几种动物的同学比较多。(括号里是事先了解到的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某些动物)
2.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聚在一起,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这种动物的特点的?看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进行交流。
3.请代表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学生评价。
4.小结:平常细心观察,抓住动物的特点来介绍,使人听得更清楚、更明白。
五、议一议。
1.这些动物多可爱呀,可是总会发生这样的事,谁来救救它们呀?(看动物被抓,被伤害,家园被破坏的图片)
2.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它们呢?学生自由发言。
六、总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热爱它们,善待它们,人与动物是可以和平相处的。你还有什么办法去了解更多的动物呢?
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探究、去发现吧。
七、布置作业。
回家把你今天了解到的动物知识告诉你的家人、朋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材料和野生动物的分布,制作出小画册或分布图。
2、让学生懂得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录像、图片、彩纸、彩笔、剪刀等。
学生用具:
彩笔、彩纸、剪刀、双面胶等。
以动物世界的录象片和动物的图片导入课题:
1、让学生欣赏录像和图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和照片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指生点名回答。
2、小组讨论,说出野生动物的习性和分布。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最好。
三、说明野生动物受到人类的破坏在地球上渐渐的减少,师生讨论该什么去保护。
让学生了解一些珍稀动物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分布等。
师小结: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就别忽略了它的每一件东西,哪怕是小小的动物,这小小的动物能为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想象力和快乐。
四、探究如何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而展开设计。
引导学生于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学生要什么设计小报的想法说出来,然后经小组讨论。师提示学生展开思路,从封面、到内容的图片和文字的穿插排版等等。以及小组的分工。
1、以收集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资料和照片,制作环保的小报或画册。
2、以小组为单位来制作。
3、完成作业的手法可以多样,但以绘画和剪贴为主。
六、展示作业,总结评价。
1、是否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是否能把自己想造型与色彩,大胆的表现出来。
3、是否能在完成作业的方法上有所创新。
告诉学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是我们的责任。
七、教后反思:
三年级学生活泼、大胆而且独立。他们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热爱,对动物类的知识十分感兴趣。但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好动、好玩。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解野生动物,对野生动物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再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利用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资料和图片,制作出环保的小报或画册。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是我们的责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还不强,不敢自主的说,自由的画。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3、知道老奶奶为什么写“我为你骄傲”,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老奶奶为什么写“我为你骄傲”。
教学过程
一、给出语境,理解骄傲
师:上个星期,我们班小朋友通过集体努力,取得了接力赛的第一名,我为你们骄傲。你们最近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呢?
板书:我为你骄傲
师:谁愿意把课题读一遍?
课文中到底谁为谁骄傲呢?为什么事而骄傲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100页。自由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别忘了标上小节号。
读句子:
1、小男孩拾起一块光滑的石头扔向玻璃,顿时玻璃被打碎了。
2、小男孩把攒下来的钱放在一个信封里,然后投进信箱,表示歉意。
读生字:滑玻璃碎攒封歉箱顿。
三、深入理解,感悟文本
1、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板书:开心害怕很不自在轻松。
师:小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2、出示句子:
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师: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大家为什么觉得很开心?
(因为石头像……)
师: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他们是怎么玩的呢?
(他们偷偷地躲在老奶奶家的后院里,手里拿着石头,不停地往老奶奶的屋顶上扔。石头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他们觉得非常刺激,非常过瘾。)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把这样的场面带给大家吗?
3、师:真是太好玩了,于是我也忍不住拾起一块光滑的小石子,扔了出去,一不小心(配上玻璃破碎的声音)把老奶奶家的玻璃给打碎了。
引读: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
(板书:飞快地逃走)
孩子们,你们为什么要逃呢?
(因为害怕)
你们在害怕什么?
(是啊,我们害怕被老奶奶发现,害怕被老奶奶责骂,还害怕来奶奶会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所以我们逃走了,逃得像兔子一样飞快。)
引读:那天晚上,我一想到……
师:为什么我感到很不自在?读读第三自然段。
(我做错了事,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而老奶奶每天还对我微笑,我觉得过意不去,很内疚。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很想认错,又很害怕,心里很矛盾。也可能我猜到了来奶奶已经知道是谁打碎玻璃了。)
读出小男孩的不自在。
4、出示句子“一直等到天黑,我才悄悄地来到老奶奶家门前,把信封投到她家的信箱里。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
⑴师:后来我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这是为什么?
⑵你是从哪儿找到答案的,请你读读有关的句子。
(板书:真诚地道歉)
⑶出示课件:一封信的格式,这张便条里会写些什么?
⑷交流汇报,评价:便条的内容是不是在向老奶奶真诚地道歉?
师: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小组讨论
(在慈爱又善良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质──诚实、知错能改的品质。)
四、扩展延伸,再读课题
1、不仅老奶奶为男孩感到骄傲,连老师也为他感到骄傲,对着屏幕,夸赞──我为你骄傲
小朋友的心里是不是也在为小男孩感到骄傲?谁来夸赞?
(指名读,读出为小男孩感到自豪的情感,加上适当的手势动作。)
2、全班起立,齐读课题。
3、师:孩子的诚实让人感动,老奶奶你觉得她怎样?
(老奶奶心胸宽广,非常宽容,她那博大的胸怀也值得我们称赞……)
出示:当我们犯错时,我们应该──
当别人犯错时,我们应该──
五、书写指导
1、出示幻灯,学习书写:
骄傲
2、在田字格中各写2个。
学好古诗对于学习中华文化有很大帮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古诗江雪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活动目标
1、首先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不断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多媒体。
幼儿园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
老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
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出示图片,讲述冬天的山,雪花的形状。
3、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4、关于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江雪的图片)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我们听着音乐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幼儿操作:画出这首古诗中你认识的字宝宝,画出来给后面的老师读一读,你读的对不对,然后朗诵给老师听,你会得到一颗星星。
2、总结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可以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么?
出示打印稿件: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化学方程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理解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为什么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H的“+”与“-”以及为什么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用分数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视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技能的训练,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规范化。
二、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四、学情分析:
热化学方程式是学习热化学的重要工具,教材从化学方程式只能表明反应物分子转化为生成物分子时原子重新组合的情况,而不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个局限入手,说明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的必要性及热化学方程式的定义,重点介绍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化学方程式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化学键知识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五、教学方法: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知识,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是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回顾△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学生回答)
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反应热,那么如何在化学方程式中正确反映其热量的变化?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对比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并填写表格。
H2(g)+1/2 O2(g)= H2O(I) ?△H= - 285、8kJ/ mol
点燃
H2+1/2 O2====== H2O
学生回答:1、化学方程的右边必须写上△H,并用“空格”隔开,
2热化学方程式物质后需标聚集状态(s、l、g、aq),化学方程式不用。
再次让学生对比以下热化学方程式
200℃
H2(g)+I2(g)======2HI(g) △H=-14、9kJ/mol ①
101kPa
H2(g)+ 1/2 O2(g)==H2O(g) △H=-241、8kJ/mol ②
2H2(g)+ O2(g)==2H2O(g) △H=-483、6kJ/mol ③
学生讨论总结:3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为整数或分数。
普通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宏观上表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微观上表示原子分子数目,只能为整数,不能为分数。
4热化学方程式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如不注明条件,即指: 25℃ 1、01×105Pa;普通化学方程式中注明条件。
5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在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数值也加倍;
让学生自己总结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化学方程的'右边必须写上△H,并用“空格”隔开, △H:吸热用“+”,放热用:“-”,单位是kJ/mol或J/mol
2、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如不注明条件,即指: 25℃ 1、01×105Pa;
3、物质后需标聚集状态(s、l、g、aq)
4、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物质的量并不能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5、根据焓的性质,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H的数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H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燃烧热和能源,课后同学们预习这部分内容,着重分析燃烧热、中和热概念及其热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完成本节练习。
一、教学思想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事。学生经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论语选读》)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整体素养,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景分析
经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高中语文的基本结构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已经系统地学习的文言文以及运用和解决相关作文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分析和理解的本事比较差,对基本的知识点没有理解或理解不够深入,异常是个把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缺乏基本的理解本事和数学思想,这在必须程度上制约着语文学习的发展。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基本的合作探究本事,更不用说是动脑筋作文章了。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异常是部分男生,学习上比较贪玩,迷恋于一些课外爱好,比如部分学生爱好打篮球,以至于占用了大部分课余时间甚至学习时间,今后要认真纠正。不习惯合作学习,学习时不明白与别人交流。总体情景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十分强,学习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教师和家长随时提醒。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部分学生学习上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很刻苦,但学习效果很不明显,学习成绩总是不梦想,久而久之,产生了思想上的压力,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这部分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帮忙他们克服这些障碍,重新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有必修五和《论语》选读两本,必修五从说明文、诗歌、散文、古代文体记叙文这几种文体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
1.必修模块间的勾连打通
要想了解必修五在全套必修教材中的位置,首先应了解全套必修教材的资料。
从纵向看,必修一的四个单元分别为现代诗鉴赏、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和新闻与报告文学。整册书以叙事为主,注意了初高中衔接,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写作训练中侧重训练记叙文。必修二的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至南北朝诗歌,以抒情为主,兼有与记叙的融合,因而写作训练则是以抒情为主,兼顾记叙。其中第四单元的演讲辞正好与下一册书中的议论文写作相勾连。
必修三、必修四重点是表达交流,同时学习议论文写作。
必修五是对前面四册书的整体总结。以必修五的文言文为例,四篇文章《报任安》、《项脊轩志》、《逍遥游》、《陈情表》,文体不尽相同,朝代跨越很大,是对前四册书的一个回顾。在表达交流方面,不再侧重于文体的训练,而是在文章的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上下工夫,体现了高中写作训练的系统性。
2.阅读鉴赏部分是对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呼应、总结和提升下头具体谈谈本册书与前四册书的联系。
小说单元第一次出此刻必修三、四,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第二个小说单元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首先是与《林黛玉进贾府》呼应的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次是与《老人与海》对应的外国文学名著《装在套子里的人》,最终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边城》,虽与《祝福》风格迥异,却都属名家名篇,在现当代文学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主要呈现出人物群像及不一样的出场方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围绕中心人物展示丰富的细节、细腻的心理转变过程和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老人和海》经过人物很多的内心独白展示对于人生成败的主题认识,《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从特殊的“这一个”推广到普适的人性。《祝福》以一个找不到凶手的杯具人物揭示社会意义,《边城》则经过在善良、纯真的人群中出现的不和谐的感情杯具提出更深层面的思考。
3.认清必修五与配套读本、选修教材衔接时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承担着“授人以渔”的重要使命,所以在必修五的讲授中,提议在每单元引入读本上的相应文章,为学生铺路搭桥,点拨引导,令其学会自主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将此种方法运用于选修教材的学习中,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授课目的。以小说单元为例,本册读本《珍贵的尘土》设置了三个对应单元:历史投影、泥土芬芳、拷问灵魂。其中《群英会蒋干中计》可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照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能够让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使用的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有更深的认识。
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拓展和提高,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各类文本相对集中的编排有助于感知文体特征,将作家作品贯串起来,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文学作品是多种元素的复合体,在具体阅读和理解运用中,在必修教材中学到的方法完全能够打通使用,还应鼓励自主探究,获得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方式。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编写教案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只有严格按照教案的要求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今天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与“笠翁对韵教案”有关的文章,热烈欢迎您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满足您的需求!
从时间上看,善良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话题,从感情色彩来看,善良是一个带有人性光辉的褒义词。但是“善良”在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因而“善良”又常常被人们所怀疑甚至否定。这就是善良的复杂性。当代作家王蒙的《善良》,应该说就是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一个作品,文章从现实中人们的善良观(“善良……过时”、“善良即愚蠢”)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并试图在思辩上进行“抑恶扬善”,事实上文章也确实表达出了这种价值观念,它没有过多的说教味道,而是借助独有的“王蒙式语言”强有力地弘扬了“善良”的力量、属性、内涵、结果等正义的一面,在这样精彩有力的语言中,读者很容易在阅读之中被其折服。我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点。
《善良》并没有明确地答复“人们是否需要善良”这样的现实问题,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散发出善良的芬芳,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到“向善”的旨意,显然这就是作者所要表露的观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一向主张“惩恶扬善”,从这点出发,王蒙的观点并没有多大的突破,然而作为一篇富有时代色彩的议论散文,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社会性。本文写于1995年,正值商品经济大潮涌来之时,可以看出,它是基于人们价值观出现摇摆之时的社会现实而写成的。
“善良”是一个道德词语,像《善良》这样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规劝意义的文章,学生应该学什么呢?换句话说,通过接触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呢?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善良》是议论文单元里的基本篇目,我们可以从文体着眼,以文章为范例,以议论文要素为框架,进行议论文教学。我们也可以从思想教育着眼,从文章观点出发,进行“善良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水平。我们还可以从语言学习着眼,理解、欣赏、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我们甚至还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出发,分列不同的学习目标。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一篇文章的教学点是多角度的,然而在有限的40分钟内进行教学,多角只能变成几角,这就存在一个教学取舍的问题,那么,本文应该取什么,舍什么呢?
文本是学习之本,阅读教学的基点建立在文章上。《善良》这篇文章,从接受层面的角度讲,我认为学生通过阅读,应该能明白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做到“读懂”文章,同时,从文学层面看,学生还要感受好作品的语言,做到“欣赏”文章。因此,从文本研习的角度,我由此引申出两个学习目标,设定为:(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2)能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文以载道,从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很容易设定另一个学习目标,比如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端正学生的善良态度、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世界和人等等,归结起来就是要学生学会善良和践行善良。很多文章我们几乎都可以这样处理,很多时候我们也希望达到这样的教育意义,但我以为,一节课不足以解决人的价值观等许多精神层面的问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认识的提升要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我们课堂上的努力也许只是使学生“受熏陶”,而不是使学生“能做到”,更何况本文只是思辩上的.“崇善论”,(认真研究,会发现作者并没有讲清楚“善良”与“一味善良”的区分点),因此,对读者(学生)而言,本文与其作为一个“善良教育”的作品,还不如作为一个“善良讨论”的作品,换句话说,就是《善良》的作品真正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宣扬了善良的正面,而在于它启发了读者(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很多人生观、价值观的普遍性内容,我们不是没有价值,缺乏的是主体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因此,我认为文学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此。如果从这样的角度设定学习目标,我想既符合文章实际,也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将第三个学习目标设定为: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只要学生读完这个作品之后,对善良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进而形成比较独立的看法,我想就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了,作为一个高一的学生,已经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分辨一般意义上的善恶,我想无须担心他们会走向异端,他们所要做的是就是思考,以及思考后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上的思考永远比课堂上的结论重要,没有答案的课堂并非一概坏事,反而会更具精神张力和筛选空间,这也许就是作品的“立人”意义。
综合来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
(2)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3)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
学习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因此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在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呢?怎样学习才能积极欢乐高质高效呢?这其实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像《善良》这样具有很大讨论空间(内容、语言、思考等方面)的文章,我打算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进行,在对话中提出问题,在对话中领会文章,在对话中激发思考,在对话中产生疑问,在对话中研究问题。
根据这三个学习目标以及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本课的学习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就是思路、观点、语言和讨论四大内容,学习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阅读--感受--理解--思考四个程序,阅读与感受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属于感性认识;理解与思考是学习的第二阶段,属于理性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提升,整体上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
具体来说,过程如下:
首先,学生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做好这一点,分两步走:一是上课前让学生各自至少自读文章一两遍,二是讲课前学生再阅读一遍。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文章的结构如何?争取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在文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一些观点。
(3)你是如何看待善良的?争取能用生活实例加以解说。
第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把握文章结构,这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一环,是从感知整体到感知局部内在联系的学习转移,这个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点评,同时我也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跟学生交流。我的看法是:全文可从“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这一段划开,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谈善良的现象(现状)和自己对善良的叩问(思考),后一部分作者对善良进行阐释和表明自己的态度。从“现象”到“阐释”,从“叩问”到“态度”,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比较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当然这样的划分并不太符合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其实本文也大体上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这一逻辑思维),我所考虑的是是否能给学生一个更好的认识过程,是否能有一种更符合文本的解说方式。
第三,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对善良的看法。这个内容,也拟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阅读结果,要注意的是作者所批判的观点和作者所表明的观点。
第四,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本文语言运用的两大技巧是排比和对比(我更愿意将其说成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不是对比论证的使用,在于从修辞的角度讲解和学习,学生会有更好的体会,而用“对比论证”来分析,虽然扣紧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但削弱了语言欣赏的效果)。当然还有疑问、设问、语言的准确性等欣赏点。
第四,跳出文本看文本,引发学生对善良进行思考,重在激活学生思维,答案不必求同,
从作品的解读、目标的设定到过程的设计,整个教学设想体现了我的一些教学主张,应该说大体上是比较完满的,当然课堂始终是个动态的过程,相关的因素众多,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待教学实践来检测。
1、议论文的文体教学重在文体知识的学习还是文本内容的探讨?两者兼顾就一定是最好的教学吗?如果不是,轻重问题怎么判定?
2、是否可以根据不同的篇目而判定文体知识或作品内容探讨的学习侧重?是否可以完全分离?
3、文本是否可以作为一个话题、问题,而进行探究式的讨论或对话?阅读教学一定是先文本后拓展吗?如果不是,拓展就一定属于“失败之举”吗?
4、文体的写作知识对于学生的写作究竟有多大意义?“四不像”文章一定不是好文章吗?文章的好坏由文体来定还是由语言思想定?
5、阅读教学上成“人生探讨课”是否就是“政治课”?上成纯粹的“人文”课,是否就没有了语文味?工具性和人文性一定要在一节课中都体现吗?这样的课就一定是完整的课吗?可否分情况而论?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ɑieiui。
2.引导学生记住并会运用这些复韵母组成的音节词。
3.认识“乌、龟、爬、白、兔、睡”6个汉字。
教学准备
彩色图片、音节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今天文文和龙龙要带我们到拼音乐园去游玩,想去吗?看,文文和龙龙现在要考考小朋友,谁能读准它们,谁就会成为拼音乐园中最受欢迎的客人。(复习学过的声母和带调的单韵母)
看到你们这么聪明,拼音乐园中的小动物来和我们交朋友了,看看是谁?(教师把小燕子在电线上排队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小燕子还给我们送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投影出示课文)老师读给大家听(师范读)。这首儿歌你喜欢吗?怎么样,你们来试一试?现在请把书翻到第28页《拼音与识字11》。(板书课题)
(用亲切有趣的导语,使枯燥的复习趣味盎然,同时利用创设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二、熟读儿歌,引入新知
(一)读儿歌引出要学习的韵母。
1.多种形式读儿歌。如,老师大点儿声,学生小点儿声;老师小点儿声,学生大点儿声;谁能自己读一读等。
2.细心的小朋友可能发现了在儿歌中有一些带有蓝色字母的音节。请你们在书上快把这些音节画出来吧!
3.小朋友快看看,有3个音节跑到了黑板上(贴出páifēiduì卡片),声母p、f、d是我们学过的,声母后面的字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3个新朋友。(板书ɑieiui)
4.仔细观察一下,这3个韵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单韵母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吗?对呀!两个单韵母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新的韵母,这样由几个字母组成的韵母就叫作复韵母。
(运用儿歌引出音节,引导学生去发现复韵母这个新知识。这样,可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学习ɑi。
1.这个复韵母想问一问小朋友,你们都挨着谁?(我挨你,你挨我,一起学习多快乐!)小朋友,这个韵母就读“一个挨着一个”的“挨”。请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下。
2.跟老师读,认真看,仔细听。(师范读,生跟读。)
3.谁想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也可再加上开火车读、分男女生读、齐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会读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
4.现在我们知道了ɑi的读音。那么,我们怎么来记住它呢?(指名说一说识记方法)
5.我们来给ɑi标上声调读一读。该标在谁的头上呢?没关系,我们请文文和龙龙来帮忙告诉我们标调的窍门。(出示标调儿歌)这个小窍门就在书上的第40页,认识这些字的同学跟着老师大点声读。(读儿歌)看这首儿歌跑到屏幕上了,你们还认识吗?有了这个标调的小窍门,你们就该知道把声调标在谁的头上了吧!
6.现在ɑi戴上声调小帽子了,我想知道你们会读吗?先读给自己的同桌听一听。
7.给标上声调的ɑi来点点名。(先正着读,再倒着读)看老师指哪个,就请你读出它的声音来好吗?
8.老师和一个同学站在一起,你能用ɑi四个声调中的一个音说句话吗?(老师摸摸学生的头)小朋友你还能用ɑi四声调中的一个音说句话吗?(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用看表演说话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拼音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学习ei。
1.小朋友,拼音乐园的主人现在邀请我们参加扳手腕的游戏,怎么样,比一比同桌谁的力气大。比赛要注意规则,先做好准备,我喊开始,再使劲。预备,开始!加油,加油!好,胜利者举起手。刚才我听到小朋友憋足了劲儿,拉长声音都发出了ei的音。比赛时嘴里喊着ei是不是能给自己加劲儿,增加点儿力气啊?刚才我们给自己加劲儿的ei长一些,响一些,就是这个复韵母的读音。(师指着ei)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2.谁想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多种形式读)
3.哪位同学说说怎么记住它?(指名说)
4.如果把它们加上声调,你们还会吗?想一想文文和龙龙告诉我们的标调小窍门,看看谁能准确地标上声调。
5.现在ei戴上了声调小帽子,你们来试着读一读。
6.ei娃娃特别高兴,它让妈妈发了很多名片给小朋友,现在它想知道他的朋友在哪里,我问小朋友来回答。先读出它的音,然后再高高地举起来。(发给学生带有声调ei的卡片)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ei的四声。)
(四)学习ui。
1.同学们学得真认真。为了鼓励大家,现在拼音乐园中的小燕子导游要带我们到大山里去听回声,你们愿意吗?(师:ui,大山,你好!生:ui,大山,你好!)
2.刚才我和这位同学向大山问好发出的音,就是这个ui!(师指黑板上的ui)现在同桌两个人相互读一读。(多种形式练读)
3.谁愿意说说怎样来记住它?(指名说)
4.现在谁来给这个韵母标调?先想一想应该把声调标在谁的头上。(指名标后,请其他生评价,并采用多种方式读)
三、回归儿歌,扩大语境
小朋友们个个都学得这么认真,现在小燕子给大家出了一个谜语,如果你们能猜中的话,你们就会成为小燕子的好朋友了。现在老师读给你们听:“一只小鸟穿黑袄,尾巴尖尖像剪刀。又衔泥来又衔草,屋檐下面把房造。”
猜中了的同学请举手!哦,原来谜底就是小燕子自己,小燕子可真淘气!请大家想一想,在这个谜语里有没有我们今天学过的韵母朋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词语里,还有好多含有韵母ɑieiui的词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找一找,就会有很多收获的。下面让我们再朗读一遍书上的儿歌。(师生同读)谁来试试背诵一下怎么样?(指名背诵儿歌,再全体背诵)
小朋友,现在小燕子要把小朋友们认真学习的故事带到南方去了,让我们和小燕子说声再见吧!
文文和龙龙也要和我们再见啦。他们悄悄告诉我说,你们已经成为拼音乐园中最受欢迎的客人了,还希望你们能经常来拼音乐园做客。让我们和文文龙龙也说声再见。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了几个字母,分别是什么?
2在给ɑi、ei、ui标调时,有一个小歌诀,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3请你来认读。(出示带调的ɑi、ei、ui卡片,让学生读)
过渡:复韵母ɑi、ei、ui想跟你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我们就请它们到小本子上来做客吧!
二、学写字母
1教写ɑi。
(1)组成ɑi的两个单韵母我们以前已经写过了,当它们两个组合在一起时,要写得紧凑一些,表示它们是一家人。(师范写。)
(2)学生先在书上描1个,再在本子上写3个。
2学写ei、ui。
(1)先说说写ei、ui时要注意什么?(结合写ɑi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总结,要写得紧凑一些。)
(2)自己独立写ei、ui,先描1个,再写3个。(师巡视、指导。)
3写带调复韵母。
请你根据标调歌诀听老师读,把老师读的带调复韵母每个写3个。(用听写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字母及标调规则的掌握情况。)
听写的带调复韵母有:ǎiàiēièiuíuǐ。
(借助学生已有的书写知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写好新学的复韵母,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三、练习拼读
龙龙告诉我们:ɑieiui还能与声母交朋友呢。你们能读出它们吗?(教师出示:d——ɑi、t——ɑi、b——ei、m——ei、zh——ui、ch——ui。)
(1)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教师提示:读的方法和声母与单韵母拼读的方法是一样的,学生练习读时,教师相机指导。)
(2)指名读一读。谁能站起来读一读?读对了,大家就跟着一起读。
(3)给它们带上声调再来读一读。
(教师出示:dàitáitàibēiběiméimèizhuīzhuìchuīchuí。)
(4)龙龙问我们:ɑieiui还能和谁交朋友呢?
我们来看看:
ppɑi
\
g——ɑi—→gɑi
/
zhzhɑi
hhei
\
w——ei—→wei
/
ffei
ddui
\
g——ui—→gui
/
shshui
请你们来练习读一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任意指学生读。
(引导学生将声母与单韵母拼读的规律迁移到声母与复韵母的拼读中,通过大量的拼读练习,让学生的直呼能力得到再提高。)
四、游戏练习
1采蘑菇:(把音节词写在做成蘑菇形的卡片上贴在黑板上)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听老师读音节词,采蘑菇,看哪组采得最多。
词语:báicàipáiduìméiguīchuíziwūguī
fēijīzhāihuāměilìduìwuchuíbèi
cāimíláiqùzàijiābēizilèilɑ
2夺红旗:在一座高山上(师板画),插着一面红旗,(师板画)大家有信心夺取红旗吗?全班共同努力,来读出山路每一个路标上写的音节句子,就能夺取红旗,获得胜利。
句子:①māmɑdàiwǒqùmǎicài.
②bóbozàiwǔshuì.
③zhèfútútàiměilɑ.
④mèimeigèziǎi.
⑤fēijīzàifēi.
⑥wǒjiāmāmɑzuìlèilɑ.
(通过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音节词、句的练习,使拼读能力、语言能力共同提高。)
五、学习生字
文文看到大家这么优秀的表现,带我们去看一幅图。文文说她会看图、看字讲故事,你们会吗?
1看书上的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谁能请汉语拼音帮帮忙,读出这几个字?
3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童话故事,叫《龟兔赛跑》。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给大家讲一讲。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5愿意做谦虚的小朋友,一定会把这几个字记住的。
我们再来认一认。
(1)带拼音认。
(2)去掉拼音再认。
(3)打乱顺序认。
(4)随意抽卡片认。
(讲故事与认汉字结合起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明白不能骄傲的道理,记住要认的生字。)
六、总结
学习了复韵母后,同学们的拼读能力又增强了,你们进步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继续努力吧!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视、幻灯、录像,欣赏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喝啊!……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欣赏了,还是观赏,或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小结写作方法:
1.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赏"了桂林的山水,我们好象走进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三教时
一、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第四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总结全文,读背第二段,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3、读背第三段。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二)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小组、个人欣赏朗读后质疑问难。
(三)利索用板书,指导背诵。
桂林山水
赞赏——描述
总述:甲天下?——观赏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自己预习,巩固生字词的能力。提高诵读的能力,了解人物描写的一般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音乐巨人的一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伟人也是一般人,但又不同于一般人。
师:谁知道这首热情奔放,催人奋进的曲子是什么曲子?
师:同学们课下都预习的很好。带着对音乐大师的崇拜再次倾听《命运》,提两点要求:
(1)在音乐巨人的面前,我们似乎显得很渺小,但不要在巨人的面前显示我们的无知吧!
(2)今天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准备好了吗?谁来演绎我们的 音乐大师?
大家表现的都很出色,下面,我们为这篇文章起一个副标题:
在女佣的'眼里,贝多芬是一个厌世者--
在客人的眼里,贝多芬是一个爱世者--
我们说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那么关于描写分为几种,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看到这样的外貌,听到了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不由给我们震撼,
我想,这样一个扼住了命运咽喉的人,他的许多言语都深深的打动了我,有没有这样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你?说说你的看法!
最后,让我们拥有着大师对明天的憧憬与祝福中,告别大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那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对酒歌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主题:酒歌音乐教案
一、引言(100字)
酒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其歌词内容多以饮酒、品酒、赞酒为主题,曲调欢快,富有节奏感,常常伴随着乐器的伴奏,是一种极富吸引力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本教案旨在通过对酒歌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欣赏酒歌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加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200字)
1.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演变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酒歌音乐的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酒歌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4.通过学习酒歌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400字)
1.酒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酒歌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酒歌音乐的特点,包括歌词内容、曲调节奏、乐器伴奏等方面的表现特点;
3.酒歌音乐的风格,根据地域和历史时期的不同,介绍不同地区和时期的酒歌音乐风格;
4.学习一首经典的酒歌曲目,通过欣赏和演唱培养学生对酒歌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5.学习酒歌音乐的表现手法,包括音乐延长、乐句演奏、音高变化等技巧。
四、教学方法(200字)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发展、特点和风格,使学生对酒歌音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欣赏法:播放酒歌音乐的录音,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感受酒歌音乐的节奏和表现力,培养其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3.演唱法:通过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音乐发音和演唱技巧,让他们在教室内进行小组合唱或个人独唱,提高他们对酒歌音乐的表演能力。
五、教学步骤(200字)
1.学生观看引导下的酒歌音乐视频,导入课堂话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发展和地位,让学生了解酒歌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播放一段酒歌音乐的录音,让学生聆听和欣赏,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节奏、情绪和表现力;
4.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经典的酒歌,彼此欣赏对方的表演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互动合作提高演唱能力;
5.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表演,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教师给予专业评价和指导;
6.总结课堂内容,回顾酒歌音乐的特点和表现手法,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评价(100字)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表演中的表现、听取同学的评价和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酒歌音乐的了解程度、欣赏能力的培养情况、演唱表现的水平等。同时,可以通过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评价。
七、教学拓展(100字)
1.学生可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与酒歌音乐相关的知识,并撰写小论文或做课堂报告;
2.组织学生观看酒文化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加深他们对酒文化的认知;
3.鼓励学生自己创作酒歌曲目,培养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举办校内的酒歌演唱比赛,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自信心。
八、教学反思(100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酒歌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很高,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和表演欲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了讲授、欣赏和演唱等形式,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审美情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的表演积极性不高,需要采取更多的激励和引导措施。同时,还需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主题:酒歌音乐教案
范文:
一、引言
酒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以饮酒为主题,歌颂了酒的美妙、酒的快乐以及与酒相关的一系列情感和体验。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酒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本教案将针对酒歌音乐进行深入研究,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们更加了解和欣赏酒歌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并演唱一首经典的酒歌;
3. 分析和解读酒歌歌词的意义;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酒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酒歌音乐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辞和唐代的乐府诗。随着时间的推移,酒歌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其特点包括音乐节奏欢快、歌词内容丰富多样、酒文化的浓厚表达等。
2. 学唱经典的酒歌:
选择一首经典的酒歌,如《夜合花》、《敬酒歌》等,教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模仿音乐家的演唱,学生们可以逐步掌握酒歌音乐的节奏、调性和情感表达。
3. 分析与解读酒歌歌词的意义:
选择一首酒歌,帮助学生们深入分析歌词中所蕴含的意义。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酒歌中对酒的歌颂、友情、爱情、人生等方面的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4. 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通过酒歌音乐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合唱演唱、音乐欣赏和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合作学习法:学生们分组进行合唱演唱、音乐欣赏和创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体验式学习法:通过实践操作、音乐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酒歌音乐的魅力和乐趣。
五、教学评估
1. 合唱演唱评估:对学生进行合唱演唱表现的评估,包括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
2. 创作评估:对学生进行酒歌音乐创作的评估,包括歌词内容、曲调创新等方面;
3. 学习笔记评估:对学生完成的学习笔记进行评估,包括对酒歌音乐的理解、分析和解读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
1. 酒歌音乐的录音、视频和文献资料;
2. 电脑、投影仪和音响设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学生们创作的酒歌音乐作品。
七、教学过程
1. 酒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唱经典的酒歌:选择一首经典的酒歌,教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分析与解读酒歌歌词的意义:选择一首酒歌,帮助学生们深入分析歌词中所蕴含的意义;
4. 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们进行合唱演唱、音乐欣赏和创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八、教学拓展
1. 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酒歌,进行演唱和创作;
2. 组织学生们参观音乐会或音乐节等相关活动,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和文化素养;
3. 学生们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酒歌音乐的艺术性和文化背景。
九、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欣赏酒歌音乐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希望通过酒歌音乐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为他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快乐与美好。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案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学习酒歌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3. 学习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
4.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演酒歌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酒歌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演酒歌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酒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酒歌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3. 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
4. 酒歌音乐的欣赏和表演。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2. 组织学生参与的合作学习方法。
五、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酒歌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酒歌音乐的印象,是否听过或唱过这样的歌曲。
第二步:讲解酒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20分钟)
1.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酒歌音乐起源于古代民间,是人们在宴会、聚会等场合中欢聚一堂、畅饮畅唱的一种形式。
2. 介绍酒歌音乐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传统和发展,如中国北方的"梦游江南"、西部的"天龙八部"、南方的"酒狂歌"等等。
第三步:讲解酒歌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特点(20分钟)
1. 介绍酒歌音乐的主要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2. 介绍酒歌音乐的特点,如旋律悠扬、歌词简短而节奏明快等。
第四步:学习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30分钟)
1. 讲解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如气息控制、发声技巧等。
2. 示范演唱一首酒歌,并指导学生进行跟唱和模仿。
第五步:酒歌音乐的欣赏和表演(30分钟)
1. 欣赏一些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并讨论其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首酒歌音乐,进行表演,并进行评比和点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酒歌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仅了解了酒歌音乐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还学习了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并通过欣赏和表演来培养了学生的欣赏和表演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实际生活和学科知识,将酒歌音乐与其他领域进行关联,加深学生对酒歌音乐的理解和认知。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背景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音乐教学中,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酒歌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酒歌是古代中国民间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音乐形式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酒歌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文化内涵,从文化角度宏观认知酒文化的作用和酒歌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学习酒歌的曲式结构、节奏形式、调式和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能。
3.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将传统酒歌元素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适合自己的酒歌。
三、教学内容
1.酒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2.酒歌的曲式结构和节奏形式。
3.酒歌的调式和唱法。
4.酒歌的教学演唱。
5.酒歌的传统与现代创新结合。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概述
通过介绍酒歌的起源、历史文化分布和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认知酒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以及酒歌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第二步、酒歌的曲式结构和节奏形式
1.单调式:由于酒歌是用来表达情感、诉说心声的歌曲,因此往往采用单调式,即一种调式、一种节奏。
2.双调式:双调式演唱时,一般是先按一种调式演唱完毕,然后立刻转入另一种调式演唱,一个转调的过程。
第三步、酒歌的调式和唱法
1.江南调:清新淡雅、优美悠扬。代表作:《塘仔口》、《高山流水》。
2.西部调:豪放奔放,热烈开朗。代表作:《锁南枝》、《二冬桃花》。
3.关中调:浑厚豪放,慷慨激昂。代表作:《黄土岗上》、《刘三姐》。
第四步、酒歌的教学演唱
1.正确拉长发音:酒歌演唱时以发音准确、舒展自然、富有情感为宜,并要注意在演唱过程中尽量拉长音符。
2.正确分析韵脚:酒歌演唱中,分析单句的韵脚,把握整体旋律和韵脚的协调。
3.正确体现情感:酒歌演唱时,要通过语气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让观众产生自然共鸣。
第五步、酒歌的传统与现代创新结合
1.学生可以通过对传统酒歌的学习和体会,从中提取并创新发挥其中的元素,结合自己的创意和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一首适合自己的酒歌。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素养,选择不同的音乐形式,例如:流行、摇滚、电子等,将酒歌元素和现代音乐相结合,形成全新的音乐风格。
五、结语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酒歌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同时,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身的感性理解和审美认知,发挥自己的音乐创造力和个性风格,创作一首充满创意和个性的酒歌。通过传承和创新,让酒歌这个传统文化符号在今天发扬光大。
酒歌音乐教案
教案主题:酒歌音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酒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2、了解酒歌音乐的发展历程;
3、能够分析酒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
4、培养学生对酒歌音乐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
1、酒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2、酒歌音乐的发展历程;
3、酒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
4、酒歌音乐的欣赏和表演。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导入(15分钟)
通过播放经典的酒歌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了解酒歌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酒歌音乐的好奇心。
步骤二:讲解酒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
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讲解酒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酒歌音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以及它所使用的曲调、节奏和演唱技巧等。
步骤三:探究酒歌音乐的发展历程(20分钟)
通过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酒歌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和风格变化。同时,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步骤四:分析酒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20分钟)
通过分析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酒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帮助学生认识到酒歌音乐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演能力。
步骤五:欣赏和表演酒歌音乐(30分钟)
组织学生欣赏酒歌音乐的经典作品,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和身体语言表演酒歌音乐。通过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活动和表演情况,评估学生对酒歌音乐的理解和表演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延伸
1、请学生调查和研究当地的酒歌音乐文化,撰写学术论文或设计展示。
2、学生自行邀请音乐人或学者来学校进行酒歌音乐讲座或演出,加深学生对酒歌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3、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音乐会或演出,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资源
1、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2、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
3、音乐器材和设备。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酒歌音乐的定义和特点,了解了酒歌音乐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酒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并通过欣赏和表演活动培养了学生对酒歌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学习一些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并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3. 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
1. 酒歌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及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的介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音乐的好奇心。
2. 讲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15分钟)
通过PPT呈现,介绍酒歌音乐起源于古代民间饮酒文化,经过历代诗人、音乐家的创作发展成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3. 介绍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20分钟)
通过欣赏和讲解一些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如《夜半乐府》、《青杏小薄儿》等,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作品内涵。
4. 学习演唱一首酒歌音乐(30分钟)
选择一首曲调欢快、歌词优美的酒歌音乐,教学生学唱和表演相应的动作,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
5. 创作个人酒歌音乐作品(30分钟)
分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酒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编写自己的酒歌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注意歌词的押韵和节奏的控制,提高创作的艺术性。
6. 个人表演和评价(20分钟)
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表演他们创作的酒歌音乐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教师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激励。
四、教学结束:
通过此次教案的实施,学生将加深对酒歌音乐的理解,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材设计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酒歌”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习、欣赏和演绎酒歌音乐,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审美能力和表演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酒歌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演唱技巧;
(2)熟悉酒歌的音乐形式、节奏特点和唱法规律;
(3)学习欣赏优秀的酒歌音乐和表演录像片段,了解其艺术价值;
(4)通过唱、念、说、演等多种手段,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5)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酒歌音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通过欣赏和演绎酒歌音乐,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其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能力。
3、能力与素质
(1)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其音乐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
(2)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增强其自信和勇气;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提高其社交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浏览一些经典的酒歌视频,介绍酒歌的背景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酒歌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乐器演奏和唱腔特点。
2、学习过程
(1)酒歌音乐欣赏与分析
学生欣赏精选的酒歌音乐片段,分析其音乐元素及结构,加深对其音乐形式和艺术浪漫气息的理解和欣赏。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理解酒歌的激情、自由、欢乐和畅快的情感表达,欣赏酒歌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老师可结合音乐欣赏教学,有计划地进行酒歌的唱法和技巧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酒歌的演唱方法。
(2)酒歌课文分析和腔调训练
老师对酒歌文学和音乐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和把握腔调。酒歌的声调既有大小调,也有模仿人类语言韵律而变调。带领学生体验不同的腔调和表演风格,并指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试唱和吟诵,提高语音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
(3)以酒歌为基础的自由表演
以小组为基础,学生想象自己成为一名酒楼民歌演员。按照一定的创意思路和表演要求,自由创作和表演一首自己的酒歌,可以加入个人经历和情感抒发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自由和欢乐,增强自我表达和自信心。
(4)以酒歌为背景的艺术创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以酒歌为背景,创作自己的艺术品,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篇文章和一段视频等,以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和对酒歌的理解。
四、教学实施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阶段,适合进行音乐课或其他文化课的补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广泛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讨论、展示、引导等。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和多样化教学实施。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评价性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2. 通过聆听酒歌音乐,了解其韵律、旋律、节奏,进而对音乐进行欣赏和评价。
3. 通过探究酒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拓展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酒歌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 酒歌音乐的韵律、旋律、节奏及表现情感的手法。
3. 酒歌音乐的欣赏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 了解酒歌
1. 酒歌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酒歌是民间音乐中的一种,是在饮酒过程中演唱的歌曲。酒歌从远古时期开始流传,是古代饮酒习惯和文化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酒歌中不仅表现了人们对美酒的喜爱和赞美,还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聆听酒歌音乐
播放多组不同节奏、旋律的酒歌,并让学生听一听,感受酒歌音乐呈现出的不同情感,从而激起学生对酒歌的兴趣。
第二节 探究酒歌音乐
1. 酒歌音乐的韵律、旋律、节奏
介绍酒歌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韵律、旋律、节奏,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酒歌音乐中的起承转合、升降高低、抑扬顿挫等表现手法,并与其他音乐形式进行比较,从而了解酒歌音乐的独特性。
2. 酒歌音乐的情感表现
针对酒歌音乐的情感表现,教师可以选取一个较具代表性的歌曲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去感受这些情感。
第三节 欣赏与评价酒歌音乐
1. 酒歌音乐的欣赏
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欣赏酒歌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选取几首优秀的酒歌进行欣赏,指导学生理解酒歌音乐的内涵与表述,了解酒歌的历史背景,体验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2. 酒歌音乐的评价
酒歌音乐的艺术品质不同,评价与欣赏紧密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欣赏的酒歌音乐进行个人评价,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酒歌音乐的喜好程度,发展他们的个性审美。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酒歌音乐的教学,学生们了解了酒歌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在酒歌音乐的探究中,学生们体验了酒歌音乐中的韵律、旋律、节奏以及表现情感的手法,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欣赏与评价方面,学生们了解了不同类型酒歌音乐,了解了酒歌音乐的艺术品质和评价标准。这些都将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酒文化。
2.理解酒歌在古代社会/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学习并演唱一首酒歌。
二、教学重难点:
1.酒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
2.理解酒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学语言。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主题曲《酒狂》的播放,有一个喜庆、热闹的氛围。
2.介绍本课学习的主题——酒文化。了解酒文化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展示
1.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酒文化:任何一个酒文化的研究,都要历史与文化结合。酒文化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中国人在生活、劳动以及医疗保健方面的必备饮料。酒文化是人类对酒这种食品的吟咏。
2.用案例来介绍酒文化的内涵:百家姓中的第三十五个字——"赵",儒家学派 出现最早的一名学者,跟酒文化的关系不大,但“赵氏孤鸿,独立于天地之间”这句话却被广为传唱,终于形成了“赵孤氏”的习俗,而“赵孤鸿,独立于天地之间”的旨意,也常被用于酒席上互祝饮酒。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酒文化经久不衰。
3.讲解酒歌的特点和演唱技巧:酒歌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它融合了音乐、文学、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酒歌情感表达具有鲜明的表现形式,多样的音乐色彩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初学者需要注重调音、音高、韵律等方面的掌握。
三、练习
1.学习并演唱一首酒歌——《将进酒》,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酒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学语言,并积极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中。
四、总结
1.让学生们总结这次的学习心得,谈谈对酒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对酒文化展开思考,让学生们思考和探究酒文化的发展历程、背后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四、教学后记
在本次课程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学习和演唱一首酒歌,全面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们对酒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酒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们进一步感知到价值观、生活文化、社会风貌等不同领域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酒文化的内涵,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历史文化背景。
2. 学习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歌音乐。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人文素养,提高社交礼仪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并能熟练演唱一种酒歌。
2. 教学难点:学习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歌音乐。
三、教学方法
1. 给学生讲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展示相关音乐、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
2. 聚焦一种酒歌进行学习,由教师给学生演唱示范,讲解歌曲内涵和表达形式。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反复练习,加强音乐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4. 组织学生进行酒歌音乐的展示和评议,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内容
1. 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2. 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
3. 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歌音乐。
4. 社交礼仪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五、教学过程
1. 开场:教师介绍本次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和表达。
2. 演讲:教师讲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介绍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歌音乐。
3. 演唱示范:教师选定一首经典的酒歌进行演唱示范,并讲解歌曲内涵和表达形式。
4.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反复练习,加强音乐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展示和评价:学生进行酒歌音乐的展示和评议,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6.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和参与社交活动,提高社交礼仪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
本课程将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 老师听觉评估:老师将根据学生的音乐演唱情况,进行表现、音准、协调和个人贡献等方面的评估。
2. 其他专业评估:除了老师的评估,学生还将经过其他专业教师的评估,包括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表现水平等方面的评分。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将成为评价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这些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能力、发言品质等方面。
4. 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在课后将完成一系列与本课程相关的练习和习题,并将得到老师的评估。
七、教学资源
1. 讲义:包括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等资料。
2. 视频和音频:教师将准备相应的酒歌音乐视频和音频等资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3. 课堂布置:学生在课后需完成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并需要听取教师给出的额外参考和建议。
八、反思与展望
本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文化素养和社交礼仪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践中,教师需要借鉴学术前沿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技术,并积极探索更多有益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展望,不断吸取教学经验和意见,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今天栏目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对酒歌教案”的相关文章。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帮助教师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我们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主题:酒歌音乐教案
1. 酒歌音乐的概述
酒歌音乐是指那些以讴咏酒的歌曲为主题的音乐形式。它的特点在于表达出人们在狂欢喜庆中的喜悦和愉悦的情绪,同时还能抒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酒歌音乐的形式十分丰富,既有西方的狂欢节奏鲜明的“欢乐魔”舞曲,也有中国传统的“敬酒歌”和“捧花歌”等。这些歌曲通过音乐节奏、歌词和演唱手法等方式来表达出人们在欢庆活动中的热情和豪放。
2. 酒歌音乐的历史渊源
酒歌音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祭祀仪式、婚礼、节日和狂欢活动等中。而在中国,酒歌音乐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形式,在各种宴会、婚礼甚至官场上广泛存在。
在酒歌音乐的历史渊源中,它们不仅是讴咏美酒的歌曲,也常常融入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祖国的深情表达。这样的音乐不仅能使人在欢庆活动中尽情狂欢,还能让人在音乐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深刻的情感交流。
3. 酒歌音乐如何教授
在教授酒歌音乐时,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音乐水平定制合适的教学方案。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从简单的音符和节奏入手,通过唱歌和跳舞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酒歌音乐的欢快和热情。
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可以从更深层次的音乐结构和艺术技巧入手,通过解析音乐进行的方式深入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艺术魅力。通过这样一些专业的教学方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酒歌音乐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加深对其的喜爱和欣赏。
4. 酒歌音乐的意义
酒歌音乐不仅是一种美妙的音乐形式,更是人类历史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形式之一。它们既能让人在欢庆时结成深深的友谊和情谊,还能让人在音乐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在今天的社会中,酒歌音乐仍然保持着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大型活动中被广泛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音乐教育而言,教授酒歌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同时也将有利于传承和发扬酒歌音乐的文化艺术传统。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酒歌音乐及其历史背景;
学习酒歌音乐的表达方式和特色;
掌握酒歌音乐的基本节奏、旋律和歌词;
了解著名的酒歌音乐作品。
2.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酒歌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了解酒歌音乐的基本知识;
学生能够正确演唱酒歌音乐的歌曲;
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感受酒歌音乐的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掌握酒歌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学生集中注意力,介绍酒歌音乐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酒歌音乐的兴趣。
2. 导入新知识:
播放一段酒歌音乐,让学生仔细听并讨论感受。
3. 学习乐曲:
学生学唱一首酒歌音乐,并练习基本的节奏和旋律。
4. 分组合作: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共同编写一首属于自己的酒歌音乐,并自行演唱。
5. 音乐欣赏:
播放多首著名的酒歌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归纳:
学生小结酒歌音乐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以及对酒歌音乐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学唱酒歌音乐的过程,评价学生的唱功和音准。
2. 学生自评:
学生从学习酒歌音乐前后进行自我评价,评估自己在音乐表达和团队合作方面的进步。
3. 同伴评价:
学生互相评价学习成果,讨论彼此的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酒歌音乐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学会了基本的节奏和旋律。学生通过合作编写和演唱属于自己的酒歌音乐,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和音乐表达能力。同时,酒歌音乐的欣赏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节既有趣又有现实意义的音乐课程。
酒歌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感受酒歌音乐的美妙之处,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材设计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酒歌”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习、欣赏和演绎酒歌音乐,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审美能力和表演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酒歌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演唱技巧;
(2)熟悉酒歌的音乐形式、节奏特点和唱法规律;
(3)学习欣赏优秀的酒歌音乐和表演录像片段,了解其艺术价值;
(4)通过唱、念、说、演等多种手段,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5)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酒歌音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通过欣赏和演绎酒歌音乐,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其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能力。
3、能力与素质
(1)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其音乐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
(2)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增强其自信和勇气;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提高其社交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浏览一些经典的酒歌视频,介绍酒歌的背景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酒歌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乐器演奏和唱腔特点。
2、学习过程
(1)酒歌音乐欣赏与分析
学生欣赏精选的酒歌音乐片段,分析其音乐元素及结构,加深对其音乐形式和艺术浪漫气息的理解和欣赏。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理解酒歌的激情、自由、欢乐和畅快的情感表达,欣赏酒歌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老师可结合音乐欣赏教学,有计划地进行酒歌的唱法和技巧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酒歌的演唱方法。
(2)酒歌课文分析和腔调训练
老师对酒歌文学和音乐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和把握腔调。酒歌的声调既有大小调,也有模仿人类语言韵律而变调。带领学生体验不同的腔调和表演风格,并指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试唱和吟诵,提高语音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
(3)以酒歌为基础的自由表演
以小组为基础,学生想象自己成为一名酒楼民歌演员。按照一定的创意思路和表演要求,自由创作和表演一首自己的酒歌,可以加入个人经历和情感抒发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自由和欢乐,增强自我表达和自信心。
(4)以酒歌为背景的艺术创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以酒歌为背景,创作自己的艺术品,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篇文章和一段视频等,以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和对酒歌的理解。
四、教学实施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阶段,适合进行音乐课或其他文化课的补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广泛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讨论、展示、引导等。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和多样化教学实施。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评价性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主题:酒歌音乐教案
一、引言(100字)
酒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其歌词内容多以饮酒、品酒、赞酒为主题,曲调欢快,富有节奏感,常常伴随着乐器的伴奏,是一种极富吸引力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本教案旨在通过对酒歌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欣赏酒歌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加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200字)
1.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演变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酒歌音乐的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酒歌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4.通过学习酒歌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400字)
1.酒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酒歌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酒歌音乐的特点,包括歌词内容、曲调节奏、乐器伴奏等方面的表现特点;
3.酒歌音乐的风格,根据地域和历史时期的不同,介绍不同地区和时期的酒歌音乐风格;
4.学习一首经典的酒歌曲目,通过欣赏和演唱培养学生对酒歌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5.学习酒歌音乐的表现手法,包括音乐延长、乐句演奏、音高变化等技巧。
四、教学方法(200字)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发展、特点和风格,使学生对酒歌音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欣赏法:播放酒歌音乐的录音,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感受酒歌音乐的节奏和表现力,培养其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3.演唱法:通过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音乐发音和演唱技巧,让他们在教室内进行小组合唱或个人独唱,提高他们对酒歌音乐的表演能力。
五、教学步骤(200字)
1.学生观看引导下的酒歌音乐视频,导入课堂话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发展和地位,让学生了解酒歌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播放一段酒歌音乐的录音,让学生聆听和欣赏,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节奏、情绪和表现力;
4.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经典的酒歌,彼此欣赏对方的表演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互动合作提高演唱能力;
5.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表演,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教师给予专业评价和指导;
6.总结课堂内容,回顾酒歌音乐的特点和表现手法,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评价(100字)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表演中的表现、听取同学的评价和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酒歌音乐的了解程度、欣赏能力的培养情况、演唱表现的水平等。同时,可以通过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评价。
七、教学拓展(100字)
1.学生可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与酒歌音乐相关的知识,并撰写小论文或做课堂报告;
2.组织学生观看酒文化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加深他们对酒文化的认知;
3.鼓励学生自己创作酒歌曲目,培养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举办校内的酒歌演唱比赛,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自信心。
八、教学反思(100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酒歌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很高,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和表演欲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了讲授、欣赏和演唱等形式,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审美情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的表演积极性不高,需要采取更多的激励和引导措施。同时,还需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主题:酒歌音乐教案
一、引言
酒歌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生活体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承载着人们的欢乐、忧愁、思乡和对生活的热爱。本教案将以酒歌音乐为主题,通过学习酒歌的歌曲形式、历史渊源、情感表达等方面,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2. 学习酒歌歌曲的结构和特点;
3. 分析酒歌歌词的情感表达;
4. 提高学生对酒歌音乐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酒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A. 酒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B. 不同地区酒歌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酒歌歌曲的结构和特点
A. 酒歌的曲调、节奏和表达方式
B. 酒歌的旋律和和声特点
C. 酒歌的乐器伴奏材料
3. 酒歌歌词的情感表达
A. 酒歌歌词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B. 酒歌歌词的文学魅力和艺术表现形式
4. 学习酒歌的欣赏和演唱
A. 聆听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
B. 学习酒歌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法
C. 分享个人对酒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酒歌音乐,引发学生对酒歌音乐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讨论。
2. 学习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A. 呈现酒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B. 讲解酒歌音乐的文化意义和地域特点
C.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向其他小组介绍一个地区的酒歌音乐特点
3. 学习歌曲结构和特点
A. 分析不同地区酒歌音乐的节奏和节拍
B. 了解酒歌音乐中常见的旋律和和声形式
C. 学生小组进行创作,演唱一段自己编写的酒歌歌曲
4. 学习情感表达
A. 分析不同酒歌歌词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B.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读一首酒歌歌词并进行演绎
5. 酒歌音乐的欣赏和演唱
A. 聆听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学生进行欣赏评述
B. 学习酒歌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法,学生进行模仿演唱
C. 学生进行个人分享,分享对酒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资源
1. 酒歌音乐录音和视频
2. 课件和教学PPT
3. 音乐教材和乐谱
4. 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的指导材料
六、教学评估
1.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课堂教学问答和小组讨论评估;
2. 针对学生个人的音乐表达和演唱,进行课堂表演评估;
3. 结合学生的学习笔记和课堂讲义,进行书面测评。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认识酒歌音乐的特点和文化背景,通过学习酒歌的歌曲结构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自主创作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教学和评估的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分享,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酒歌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的意识。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特点和来源;
2. 学习和掌握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酒歌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
1. 酒歌音乐的特点和来源;
2. 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
3. 酒歌音乐的演唱练习;
4. 酒歌音乐的欣赏和评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酒歌音乐的特点和来源;
2. 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酒歌音乐;
3. 学生能够独立欣赏和评析酒歌音乐。
四、教学流程:
1. 引入(10分钟)
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背景和来源,提出酒歌音乐的概念。播放一段酒歌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10分钟)
详细介绍酒歌音乐的特点和演唱技巧。强调演唱时的节奏感和气息掌握。
3. 实践(30分钟)
让学生分组演唱一首酒歌音乐,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10分钟)
播放一些经典的酒歌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品味。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5. 评析(20分钟)
讨论学生对于酒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从音乐风格、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评析。
6. 总结(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和欣赏酒歌音乐。
五、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酒歌音乐;
2. 教师演唱和学生演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 学生分组合作演唱的形式;
4. 讨论和评析的手段。
六、教学资源:
1. 酒歌音乐的录音或视频资料;
2. 课堂多媒体设备。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酒歌音乐的特点和来源,学会演唱酒歌音乐的技巧,并能够独立欣赏和评析酒歌音乐。这对于学生培养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酒歌音乐的学习,学生还能够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素质。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历史文化背景。
2. 学习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歌音乐。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人文素养,提高社交礼仪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并能熟练演唱一种酒歌。
2. 教学难点:学习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歌音乐。
三、教学方法
1. 给学生讲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展示相关音乐、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
2. 聚焦一种酒歌进行学习,由教师给学生演唱示范,讲解歌曲内涵和表达形式。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反复练习,加强音乐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4. 组织学生进行酒歌音乐的展示和评议,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内容
1. 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2. 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
3. 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歌音乐。
4. 社交礼仪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五、教学过程
1. 开场:教师介绍本次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和表达。
2. 演讲:教师讲解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介绍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歌音乐。
3. 演唱示范:教师选定一首经典的酒歌进行演唱示范,并讲解歌曲内涵和表达形式。
4.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反复练习,加强音乐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展示和评价:学生进行酒歌音乐的展示和评议,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6.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和参与社交活动,提高社交礼仪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
本课程将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 老师听觉评估:老师将根据学生的音乐演唱情况,进行表现、音准、协调和个人贡献等方面的评估。
2. 其他专业评估:除了老师的评估,学生还将经过其他专业教师的评估,包括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表现水平等方面的评分。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将成为评价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这些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能力、发言品质等方面。
4. 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在课后将完成一系列与本课程相关的练习和习题,并将得到老师的评估。
七、教学资源
1. 讲义:包括酒歌音乐的起源和文化背景、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等资料。
2. 视频和音频:教师将准备相应的酒歌音乐视频和音频等资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3. 课堂布置:学生在课后需完成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并需要听取教师给出的额外参考和建议。
八、反思与展望
本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文化素养和社交礼仪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践中,教师需要借鉴学术前沿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技术,并积极探索更多有益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展望,不断吸取教学经验和意见,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Title: The Joy of Wine: A Music Lesson Plan
Objective: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wine through music, enabling them to appreciate the artistry and history behind wine songs.
Duration: 3-4 lessons, each lasting 45 minutes
Introduction:
- Begin by asking students about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with wine. Discuss their perceptions and any preconceived notions they may have.
- Explain that wine has been celebrated in various cultures through art, literature, and music. Today, they will expl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ine and music.
Lesson 1: Wine in Historical Context
- Begin with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wine, focusing on its role as a symbol of celebration, social bonding,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 Play traditional song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at celebrate wine, such as Italian tarantellas, French chansons, Spanish flamenco, and German drinking songs. Discuss the musical features and emotions conveyed in each piece.
- Assign a short writing task: Ask students to research and write a paragraph about the historical importance of wine in a specific culture or region of their choice.
Lesson 2: Lyrics and Emotions in Wine Songs
- Present a selection of wine songs from different genres and time periods. Examples could include "Red, Red Wine" by UB40, "Wine into Water" by T. Graham Brown, "Semi-Sweet" by Eyedea & Abilities, and classical pieces like Franz Schubert's "An die Musik."
- Analyze the lyrics, melodies, and instruments used in each song. Discuss the emotions conveyed and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wine presented in the lyrics.
- Divide students into small groups and assign each group one song. Have them create a short presentation on their assigned song, highlighting the emotions, themes, and musical elements. Encourage them to practice performing a portion of the song if they are comfortable.
Lesson 3: Wine Songs Across Cultures
- Explore wine songs from a variety of cultures, such as Napa Valley folk songs, Portuguese fado music, and Argentinian tango songs.
- Play representative samples from each culture and discus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wine songs.
- Ask students to choose a wine song from a culture they are less familiar with and research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Then, have them share their findings with the class, emphasizing how the song reflects the cultural values and connection to wine.
Conclusion:
- Recap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wine songs explored throughout the lessons, including historical context, lyrics and emotions, and diverse cultural expressions.
- Reflect on how music can act as a gateway to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wine.
- Encourage students to further explore wine songs on their own and appreciate the cultural richness embedded in this art form.
Note: The lesson plan can be adjusted based on students' age, musical proficienc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t is essential to adapt the content and select appropriate song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主题:酒歌音乐教案
一、前言
酒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以陶冶情操、抒发情感为主题,通过音乐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酒歌音乐,让学生了解酒歌的起源、特点,并培养他们对酒歌音乐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掌握酒歌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3. 培养学生对酒歌音乐的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通过演唱酒歌表达情感和思考的艺术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1. 酒歌的起源与特点(课堂教学)
a) 讲解酒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b) 分析酒歌的特点,如节奏明快、旋律悠扬、表达情感深刻等。
2. 酒歌的表演技巧(示范与实践)
a) 选择一首经典的酒歌,进行放映;
b) 分析演唱者的表演技巧,如声音的抑扬顿挫、动作的热情奔放等;
c) 学生按照示范进行模仿并进行反复排练,提高演唱技巧。
3. 酒歌的欣赏与评论(小组活动)
a) 分组进行酒歌欣赏,各组选择一首酒歌进行欣赏,然后进行讨论和评论;
b) 每组从曲调、歌词和表演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
c) 汇总每组的讨论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报告展示。
4. 酒歌的创作与演唱(个人创作实践)
a) 学生分组进行酒歌创作,可选择现有的酒歌曲调进行改编,也可自创酒歌;
b) 学生根据自己的词曲创作,在班级中进行轮唱表演;
c) 分享演唱者的感受和创作心得。
四、教学评价与总结
1. 课堂综合评价:根据学生学习酒歌的积极性、参与度、表现等进行评价;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对酒歌的欣赏和评论能力,以及对他人意见的尊重和接纳能力;
3. 学生个人表演评价:评估学生表达情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演唱技巧是否有所提高;
4. 总结酒歌音乐教学的效果,并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2. 通过聆听酒歌音乐,了解其韵律、旋律、节奏,进而对音乐进行欣赏和评价。
3. 通过探究酒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拓展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酒歌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 酒歌音乐的韵律、旋律、节奏及表现情感的手法。
3. 酒歌音乐的欣赏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 了解酒歌
1. 酒歌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酒歌是民间音乐中的一种,是在饮酒过程中演唱的歌曲。酒歌从远古时期开始流传,是古代饮酒习惯和文化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酒歌中不仅表现了人们对美酒的喜爱和赞美,还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聆听酒歌音乐
播放多组不同节奏、旋律的酒歌,并让学生听一听,感受酒歌音乐呈现出的不同情感,从而激起学生对酒歌的兴趣。
第二节 探究酒歌音乐
1. 酒歌音乐的韵律、旋律、节奏
介绍酒歌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韵律、旋律、节奏,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酒歌音乐中的起承转合、升降高低、抑扬顿挫等表现手法,并与其他音乐形式进行比较,从而了解酒歌音乐的独特性。
2. 酒歌音乐的情感表现
针对酒歌音乐的情感表现,教师可以选取一个较具代表性的歌曲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去感受这些情感。
第三节 欣赏与评价酒歌音乐
1. 酒歌音乐的欣赏
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欣赏酒歌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选取几首优秀的酒歌进行欣赏,指导学生理解酒歌音乐的内涵与表述,了解酒歌的历史背景,体验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2. 酒歌音乐的评价
酒歌音乐的艺术品质不同,评价与欣赏紧密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欣赏的酒歌音乐进行个人评价,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酒歌音乐的喜好程度,发展他们的个性审美。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酒歌音乐的教学,学生们了解了酒歌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在酒歌音乐的探究中,学生们体验了酒歌音乐中的韵律、旋律、节奏以及表现情感的手法,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欣赏与评价方面,学生们了解了不同类型酒歌音乐,了解了酒歌音乐的艺术品质和评价标准。这些都将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标题:酒歌音乐教案
导言:
酒歌是一种富有浓郁民间文化特色的音乐形式,常见于中国的乡村民间和农田劳动中。它既是一种劳动娱乐形式,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酒歌既有婉转悠扬的情歌,又有豪放热烈的山歌,充满了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学习和演唱酒歌,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学习酒歌的基本唱法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酒歌的定义和起源;
2. 酒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3. 酒歌的基本节奏和调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了解酒歌的定义和起源(20分钟)
1. 引导学生观看酒歌表演视频,让他们感受和体验酒歌的音乐魅力;
2. 通过讲解,介绍酒歌的定义和起源,引导学生了解酒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第二节:学习酒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30分钟)
1. 听取学生对酒歌的印象和理解,引导他们辨析酒歌的不同类型;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酒歌的内容和情感色彩,分析、总结酒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第三节:学习酒歌的基本节奏和调式(40分钟)
1.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学习基本的酒歌节奏,包括打击乐器和口诀的节奏;
2. 教师介绍酒歌常见的调式,学生学习唱几个常见的酒歌调式。
第四节:演唱酒歌并展示(30分钟)
1. 学生分组排练酒歌歌曲,根据不同歌词和调式进行分配;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展示他们所学的酒歌内容和表演形式;
3. 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讨论彼此的演唱经验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对酒歌的理解和反应,了解他们对酒歌的认知程度;
2. 评价学生的唱功和表演能力,包括节奏准确性、声音美感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
1. 邀请专业酒歌演唱家来校进行讲座和表演,增加学生对酒歌的了解和感受;
2. 组织学生参观民间艺人酒歌演出,让学生亲身体验酒歌的生动魅力;
3. 教师可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酒歌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结语:
酒歌作为中国的传统音乐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和劳动精神。通过学习和演唱酒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现能力。酒歌音乐教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也能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标题:酒歌音乐教案
导言:
音乐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表达情感、分享快乐,同时也是传递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而歌曲作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歌词和旋律将故事和情感传递给人们。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有许多关于酒的歌曲,这些歌曲通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引人入胜的旋律而受到欢迎。本教案将围绕“酒歌音乐”这一主题,介绍相关背景和历史,并设计了一堂课程,让学生通过酒歌音乐来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
一、主题背景介绍(200字)
从古至今,酒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习俗、宗教和庆祝活动密切相关。许多国家都有以酒为主题的歌曲,这些歌曲通常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情感表达和文化特色。例如,中国的《走四方》、美国的《乡村公路》和俄罗斯的《老朋友》等歌曲,都是以酒为主题,通过音乐和歌词传递出独特的文化信息,深受人们喜爱。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300字)
通过学习酒歌音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歌曲本身,还可以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地域和国家有着不同的酿造工艺、酒文化和饮酒方式,这些都会反映在歌曲中。例如,中国的古代乐府诗中就有很多描写酒的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古代人民对酒的热爱和饮酒方式。而在美国的乡村音乐中,酒经常被用来表达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热爱自然的心情。此外,通过酒歌音乐,我们还可以了解有关酒的传说、故事和民间传统,进一步认识到酒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目标(100字)
1. 学习和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酒歌音乐,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2. 通过参与歌曲表演和合唱,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对酒相关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兴趣,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400字)
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古代乐府诗创作的酒歌音乐,引发学生对酒歌音乐的兴趣。促使学生思考酒歌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2. 知识扩展: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酒歌音乐,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学生通过欣赏并试唱这些歌曲,逐渐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历史与文化探究: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酒歌,深入了解该国家或地区的酿酒工艺、酒文化和饮酒习俗。通过小组汇报和讨论,学生分享彼此的发现,并形成跨文化比较。
4. 合唱与表演: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首酒歌进行合唱和表演。通过学习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表演自己选择的酒歌,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00字)
1. 课堂表演评价:评估学生的歌曲表演和合唱效果,包括歌词准确性、旋律掌握和表演技巧。
2.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酒歌音乐教学的感受和收获,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酒歌音乐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结语:
本教案以酒歌音乐为主题,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酒歌音乐,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合唱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跨文化比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希望本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对酒歌音乐和跨文化交流的兴趣,并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丰富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体验。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案背景分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力。酒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形式,它以描述饮酒和歌颂酒的美好为主题。酒歌音乐作品通常旋律欢快、节奏鲜明、歌词质朴,常常用于庆祝喜事或祭祀活动。通过学习酒歌音乐,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酒文化,并感受到酒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艺术表达。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酒歌音乐的特点和起源,并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
2.学习演唱酒歌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通过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酒文化的态度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1. 酒歌音乐的特点和起源
(1)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酒歌音乐的形式特点和表现手法;
(3)酒歌音乐作品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2. 酒歌音乐的欣赏
(1)选择几首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特点,以及对酒文化的赞美;
(3)组织学生进行音乐作品的讨论,学生可以从旋律、节奏和情感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
3. 酒歌音乐的演唱
(1)选择一首简单易唱的酒歌音乐作品,教师进行示范演唱;
(2)引导学生共同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分组进行合唱练习;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唱,给予肯定和鼓励。
4. 酒文化的讨论和创作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酒文化的态度和理解;
(3)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酒歌音乐作品,并进行表演和分享。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1.通过学习酒歌音乐,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以及酒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艺术表达;
2.通过音乐欣赏和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通过讨论和创作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酒文化的态度和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并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肯定,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才华。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深入研究,拓展酒歌音乐的应用领域,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酒歌音乐教案
一、教案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学习酒歌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3. 学习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
4.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演酒歌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酒歌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演酒歌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酒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酒歌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3. 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
4. 酒歌音乐的欣赏和表演。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2. 组织学生参与的合作学习方法。
五、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酒歌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酒歌音乐的印象,是否听过或唱过这样的歌曲。
第二步:讲解酒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20分钟)
1.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酒歌音乐起源于古代民间,是人们在宴会、聚会等场合中欢聚一堂、畅饮畅唱的一种形式。
2. 介绍酒歌音乐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的传统和发展,如中国北方的"梦游江南"、西部的"天龙八部"、南方的"酒狂歌"等等。
第三步:讲解酒歌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特点(20分钟)
1. 介绍酒歌音乐的主要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2. 介绍酒歌音乐的特点,如旋律悠扬、歌词简短而节奏明快等。
第四步:学习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30分钟)
1. 讲解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如气息控制、发声技巧等。
2. 示范演唱一首酒歌,并指导学生进行跟唱和模仿。
第五步:酒歌音乐的欣赏和表演(30分钟)
1. 欣赏一些经典的酒歌音乐作品,并讨论其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首酒歌音乐,进行表演,并进行评比和点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酒歌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仅了解了酒歌音乐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还学习了酒歌音乐的演唱技巧,并通过欣赏和表演来培养了学生的欣赏和表演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实际生活和学科知识,将酒歌音乐与其他领域进行关联,加深学生对酒歌音乐的理解和认知。
主题:酒歌音乐教案
范文:
一、引言
酒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以饮酒为主题,歌颂了酒的美妙、酒的快乐以及与酒相关的一系列情感和体验。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酒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本教案将针对酒歌音乐进行深入研究,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们更加了解和欣赏酒歌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歌音乐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并演唱一首经典的酒歌;
3. 分析和解读酒歌歌词的意义;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酒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酒歌音乐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辞和唐代的乐府诗。随着时间的推移,酒歌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其特点包括音乐节奏欢快、歌词内容丰富多样、酒文化的浓厚表达等。
2. 学唱经典的酒歌:
选择一首经典的酒歌,如《夜合花》、《敬酒歌》等,教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模仿音乐家的演唱,学生们可以逐步掌握酒歌音乐的节奏、调性和情感表达。
3. 分析与解读酒歌歌词的意义:
选择一首酒歌,帮助学生们深入分析歌词中所蕴含的意义。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酒歌中对酒的歌颂、友情、爱情、人生等方面的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4. 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通过酒歌音乐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合唱演唱、音乐欣赏和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合作学习法:学生们分组进行合唱演唱、音乐欣赏和创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体验式学习法:通过实践操作、音乐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酒歌音乐的魅力和乐趣。
五、教学评估
1. 合唱演唱评估:对学生进行合唱演唱表现的评估,包括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
2. 创作评估:对学生进行酒歌音乐创作的评估,包括歌词内容、曲调创新等方面;
3. 学习笔记评估:对学生完成的学习笔记进行评估,包括对酒歌音乐的理解、分析和解读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
1. 酒歌音乐的录音、视频和文献资料;
2. 电脑、投影仪和音响设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学生们创作的酒歌音乐作品。
七、教学过程
1. 酒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酒歌音乐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唱经典的酒歌:选择一首经典的酒歌,教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分析与解读酒歌歌词的意义:选择一首酒歌,帮助学生们深入分析歌词中所蕴含的意义;
4. 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们进行合唱演唱、音乐欣赏和创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八、教学拓展
1. 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酒歌,进行演唱和创作;
2. 组织学生们参观音乐会或音乐节等相关活动,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和文化素养;
3. 学生们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酒歌音乐的艺术性和文化背景。
九、总结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欣赏酒歌音乐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希望通过酒歌音乐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为他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快乐与美好。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优秀的教案能帮老师们更好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幼儿园教案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红星歌教案实用,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歌曲“红星歌”感受雄壮的情绪
2、体会重音记号的作用,用队列行进形式表现音乐
3、热爱解放军的情感 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1、学唱 《红星歌》,体会重音记号。
2、用动作感受进行曲雄壮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导入:
战争岁月里,涌现出无数的优秀少年儿童,他们机智勇敢,电影《红星闪闪》中的少年潘冬子就是这样的典范。播放《红星闪闪》片段,介绍主题歌《红星歌》。
三、新授:
1、听录音范唱“红星歌”是什么情绪?
2、再听音乐“红星歌”体会进行曲风格
3、出示谱例,指导学生唱曲谱。学习重音记号。
4、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5、指导学生学唱歌词,随琴有感情演唱 体会重音记号的演唱方法
6、用行进的步伐做律动,边唱边做队形的变化。走出五角星的形状 ,再散开形成一个大圈。
7、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表现音乐雄壮的气氛。
8、总结歌曲的进行曲风格特点。
活动目标:
1、 在三只熊请客的情景中熟悉旋律,理解歌词,并初步学唱《欢迎歌》。
2、 尝试听辨不同的音色与角色形象进行匹配,体验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3、 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不同小动物的主要特征。
2、物质准备——《三只熊》PPT。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愿意参加唱歌游戏。
活动难点:
听辨不同音色与角色形象进行匹配。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 这么漂亮的房子是谁的家?让我们走近看一看。
2、 原来是三只熊的家,他们是谁?(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
3、 今天它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准备要开个生日餐会,想邀请许多朋友来参加。我们也一起去吧。
二、朋友来做客
(一) 小兔来了,熊妈妈来迎接,让幼儿感受旋律,初步熟悉歌词。
1、“哎,有个小动物也想去,是谁呢?!”(点出“小兔” )
“我们和小兔一起去三只熊的家吧。”(引导幼儿学小兔跳)。
“三只熊的家到了。”
“门上还有个门铃呢。”引导幼儿一起按门铃。(播放熊妈妈的声音)
2、 “是谁唱着欢迎歌来欢迎小兔的?”(幼儿猜猜讲讲)
(打开门,出现熊妈妈)“原来是熊妈妈。”“跟熊妈妈打个招呼吧”。(“熊妈妈你好!”)
3、“熊妈妈唱的真好听,声音柔柔的,我们请熊妈妈再来唱一遍吧。”
4、再欣赏一遍熊妈妈的歌。
提问:刚才熊妈妈唱了什么?是怎么唱的?(教师重复歌词)
“谢谢熊妈妈的歌!”
(二)小鸡来了,小熊来迎接,幼儿初步跟唱。
1、“叽叽叽,叽叽叽,这是谁来了?”(小鸡)“来了几只小鸡呀?”(两只)
2、我们带小鸡一起到三只熊的家去吧。跟着老师学做小鸡的律动。
3、 小鸡也来按门铃了。(播放小熊的歌声)。“是谁在唱欢迎歌迎接小鸡呢?”(出现小熊)。引导幼儿和小熊招呼。小熊的声音跟我们小朋友的声音一样可爱,我们也来跟着小熊唱欢迎歌好吗?(引导幼儿随着录音跟唱,学小熊唱歌)
4、小熊说:“小鸡请进,请坐”。
(三)小鸭子来了,熊爸爸来迎接。
1、“瞧,有一群可爱的小鸭也来了”。“小鸭子走累了,坐下歇歇。”
2、“我们来按门铃,听一听这次是谁来开门。”你怎么知道是熊爸爸。“原来熊爸爸唱歌的声音是粗粗的,低低的。
(四)一起唱歌
“熊妈妈唱得歌是柔柔的,熊宝宝唱得歌是稚嫩的,熊爸爸唱得歌是粗粗的低低的。那我们小朋友喜欢怎么歌声呀?”
“我们一起和三只熊来欢迎今天参加生日会的小动物吧”
活动反思:
在出示小兔的时候我们,我们可以以儿歌的形式出现,如“耳朵长又长,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按门铃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醒一下,动作可以做得更优美一些。小鸡出示的形式很好,和小兔的有所不同,但是噱头还是不够,教师的肢体语言还要再夸张一点。让宝宝们学唱的时候可以模仿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的声音,这样也能更好地完成活动的目标。
托班的教学活动最主要的是孩子开心,孩子在玩乐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本领。托班对于每个孩子的语言都是要有小结的,而且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地表扬她们。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学唱的时候我让孩子唱的还是比较少,还是需要多唱,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角色扮演进行演唱,以达到目标。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红星歌》
教学目标:
1、能自信的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红星歌》。
2、体会重音记号的作用。
3、能给红星歌编排舞蹈,并用列队行进的方式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能体会歌曲中雄壮的情绪,演唱时音高、节奏准确、咬字吐字清晰。
教学难点:能积极参加课堂互动活动,给《红星歌》编排舞蹈。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卡片等道具。
课 型:以唱歌和跳舞相结合的综合课。
教 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第五册。
课 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
(播放歌曲《军队进行曲》,学生随音乐进入教室)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要问问同学们,同学们都有哪些理想?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举手回答)
哦,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理想,那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理想吗?老师的理想呢是当一名女兵,因为我觉得军人看起来很厉害!很威武!很帅气!很有气质!可惜啊,老师海拔不够!所以没有当成,诶?有这么一个小孩儿,他也有一个军人梦。。。。。。。。
好!接下来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欣赏一段电影片段。
(《闪闪的红星》视频片段)
师:有没有同学看过这部电影?
( 有——那你们知道影片里的小主人公叫什么名字吗?老师来告诉你们)
师:故事发生在1931年到1938年间的江西红色革命根据地,一个年仅十岁穷苦农民的孩子——潘冬子一心想参加红军,这不仅因为冬子的爸爸就是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更因为冬子发誓要为被敌人残杀的妈妈报仇。后来他真的成了一名光荣的小红军。
(课件出示潘冬子照片)
师:这就是小潘东子,他机智勇敢,他相信,只有将敌人都消灭掉,百姓们才能不受压迫过上好日子。
同学们说他勇不勇敢?我们看小潘冬子走路神气不神气(放潘东子走路片段)
我们跟他比一比好不好?
二、同学们起立,现在我们都是勇敢机智可爱的小潘冬子。
好,同学们敬个军礼给老师看看(师鼓励并纠正做的不正确的)
听音乐跟老师做(放红星歌音乐,老师做动作)
1、原地向左向右转
2、火车似的走路多跳几遍
3、师做动作,一段两个动作(语言提示:要换动作了~~)
二、师:刚才小英雄偷偷告诉我你们表现特别棒,所以老师送给你们每人一个小礼物,同学们找找看?
同学们都找到了吗?告诉老师它是什么?。小!红!星!。。对,它是一颗小红星。
三、同学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就叫《红星歌》
1、第一遍:好,同学们看着歌词,我们来完整地听一遍思考一个问题
:本首歌的题材是什么?(听完出示课件)
第二遍: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这首歌用什么情绪演唱?(出示课件)
2、重音记号的介绍(出示课件)
3、(师富有表情的清唱歌曲 )
师:下面听老师唱一遍,注意老师的速度节奏和重音记号的运用
同学们把小手伸出来给老师打节奏
4、好,老师发现好多同学能跟着老师唱了,来,跟着老师的钢琴一起来一遍
(师:同学们身体坐直,两腿放平,把小手放在腿上)
①跟钢琴来第一段
②跟钢琴来第二段(指出不足,师示范唱)
③纠正后整体来一遍(提醒用自然的声音唱,不要喊唱)
④唱得好的同学上台唱(表扬要具体)
⑤师伴奏(错误及时纠正)
5、师:好,接下来我们大家来做一个小游戏,同学们全体起立。同学出来模仿红军战士走路。但是老师有要求,走路的速度要跟老师弹奏音乐的速度一样。(三段音乐)
第一段速度快。第二段速度特慢,第三段速度适中。
师:同学们觉得哪组才应该是红军走路的正确速度啊?(生回答,教师给与鼓励) 对 这就证明了(课件)
好,我们就用这个正确的速度,唱一遍
(跟音乐唱教师给与鼓励)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红星歌》,也知道了小英雄潘冬子,通过学习呢我们还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用毛主席毛爷爷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下课!!
《红星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精心,修改过多次,学生课堂表现活跃。但教师在教唱歌曲的环节层次不够清晰,应梳理并改进。教学过程中避免口语过多,比如“呀”“啊”等字眼。语言要简练、生动,环节要新颖,每个环节的连接过渡要自然,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加细心、用心!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嘎子嘎》,结合电影《小兵张嘎》了解革命历史,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景。
2、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3、能即兴随歌曲表演。
一、引入。
1、教师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断,并简介影片背景及内容。
2、初次欣赏,谈感受。
二、欣赏乐曲。
1、有节奏的读歌词,并了解歌曲内容。
2、出示节奏谱,引导学生唱。
3、逐段欣赏,并交流感受,完成课本填空。
4、完整欣赏,并尝试并听边打节奏。
三、创编活动:用动作表现人物、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红星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红星歌》,感受歌曲中进行曲的雄壮的风格。
2.体会重音记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欣赏的歌曲《嘎子嘎》。
二、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的片段。
2.介绍电影的主题曲《红星歌》。
3.播放《红星歌》完整的录音。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感受。
2.体会歌曲中雄壮的情绪。随音乐走步。
3.出示歌谱,唱旋律。4.学唱歌词部分。
5.体会重音记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要果断的、坚定的。
6.用行进的的步伐做律动。
7.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表现音乐雄壮的气氛。
四、感受进行曲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五、结束新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狂风暴雪的情景,同时了解一些蒙古族的风情,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通过静心聆听、朗读主题诗、模仿律动、画一画、敲一敲等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及音乐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学生律动进入教室(音乐可采用《秧歌调》)
二、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一)聆听乐曲引子,直接导入:音乐在模仿什么声音?这种声音好像把你带到哪里?你知道是什么乐器在演奏?
(二)出示图片,介绍木琴的形状、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
(三)朗读单元主题儿歌,导入乐曲欣赏:
1.师生相互交流自己对大草原的印象,朗读单元主题儿歌
2.完整听赏乐曲,思考:乐曲描绘了哪些情景?
3.介绍曲名——《我是人民小骑兵》
4.分段落听赏、交流。
(四)用律动参与的方式复听全曲,如:模仿骑马动作等
(五)相互交流自己听赏后的感受
(六)分组活动
1.画一画——试用各种不同的图形或符号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2.敲一敲——使用打击乐器来模拟马蹄声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3.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声音的渐强和减弱
三、总结
活动设计背景
《红星歌》是一首传统、古老的歌曲,在上学期大合唱我们就选择了这首歌,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唱,在唱时,他们自己会配上拍手有力的节奏,幼儿很喜欢。我就想这学期教材有这首歌,我就选择了它,让孩子用乐器为这首歌配上乐器。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谱,按图谱有控制地演奏。
2、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并按指挥的手势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3、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教会幼儿学习看图谱,按图谱有控制地演奏。
2、教会幼儿按指挥的手势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过该歌曲,能随乐做动作。
2、乐器:铃鼓、圆舞板、碰铃
3、《红星歌》的录音磁带、图谱一份
活动过程
一、律动入室
1、兴趣引入
师:“上次我们学习了一首歌曲,让我们跟着《红星歌》的音乐节奏,做好看的动作,。”(随音乐律动:在老师带领下,A段做走步动作、B段做挥舞红旗的动作)
2、引导幼儿发现歌曲的动作节奏
师:刚才这歌曲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它是什么结构的歌曲吗?什么是ABA?(三段体、前面和后面的乐曲是不一样的结构)现在我们请个小朋友说说A段做了什么动作?怎么做的?A段音乐听起来感觉怎样?(雄壮有力)你们知道这段说了什么事?(红军打仗时英勇顽强的精神)来,我们一起学一学(做走步动作)。我们再请个小朋友来做B段的动作。(哼唱,再请一幼儿示范)这音乐感觉怎么样?很缓慢很抒情的,这段说了什么事(红军胜利时挥舞着红旗与老百姓在一起庆祝胜利的情景)我们一起做一做。
二、引导幼儿看图谱,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型
1、观看A段图谱:我们先看A段,上面有什么?(五角星)表示什么?(一个五角星表示拍一下,圆圈表示休止)你怎么用拍手动作表现节奏 ?(请一幼儿示范)全体幼儿徒手练习A段的节奏型。
2、分析B段图谱:这是什么符号?(红旗、波浪线)可以怎么表现?(拍一下摇或晃的动作)请一幼儿示范(全班幼儿徒手练习B段节奏)。
3、引导幼儿发现重复A段节奏型的地方引导幼儿说说D.C(从头开始)和fine(结束)的意思。师哼唱,幼儿跟着音乐拍手练习节奏一次。
三、启发幼儿探索乐曲的配器方案
1、启发幼儿说说乐器特点
师:“瞧,我请来了三种乐器(出示铃鼓、碰铃、圆舞板),你们说说,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幼儿说说(铃鼓:可以拍或摇、晃,它声音清脆、明亮。比较延长、抒情;碰铃:声音宏亮、清脆;圆舞板:轻快活泼)
2、为乐曲配器
师:“你们觉得A段适合用什么乐器呢?A段开头空心五角星适合用碰铃;(贴上碰铃)开场热闹,雄壮有力;中间用什么乐器?(圆舞板)B段的比较抒情,可以延长的,适合用什么乐器?(铃鼓)最后的部分我们要让歌曲更热闹些,可以怎么做?(用上全部的乐器)
四、幼儿尝试用乐器演奏
1、师哼唱,让幼儿学习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
师:“请小朋友轻轻地自己选择小乐器,我们试试把乐曲演奏一遍吧。请认真看图谱,注意什么时候要轮到那种乐器演奏。”
2、指出演奏的不足,连贯地演奏一遍。
3、跟着音乐,看图谱完整地演奏1—2遍
师:“我觉得小朋友可以听音乐来演奏了,我们来试试吧。”
4、幼儿看指挥演奏1—2遍
师:“小朋友真棒,现在我有个更难的,请小朋友不看图谱,眼睛看着老师的指挥把乐曲演奏一遍,行吗?”
5、交换乐器让幼儿看指挥演奏一遍。
6、请部分幼儿演唱歌曲,其余幼儿持乐器,看指挥听音乐有节奏地演奏。(六一节快到了,我想请几位小朋友来演唱歌曲,其他小朋友当乐器演奏家,行吗?)
五、结束活动
师:“请小朋友带好自己的小乐器,不发出声音,到教室轻轻地放好小乐器吧”。
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年的打击乐研究和学习我在组织幼儿打击乐方面进步很多,如图谱的设计、演奏的常规、幼儿共同演奏的配合等等老师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次《红星歌》整个活动设计条理较清楚,图谱设计适合歌曲内容,选择的乐器适合歌曲的风格。活动中每个环节有层层递进,特别是最后环节让幼儿交换乐器、请部分幼儿演唱歌曲,把活动推向**使整个活动有提升。活动中幼儿和老师配合默契,幼儿识谱能力强,活动积极气氛活跃。在活动设计、场地布置上、乐器选择上、指挥方面得到莹莹老师、红瑜老师、雯雯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不足之处在最后环节应请个别幼儿指挥,教师及时退位,整个活动更加完整提升。在活动中注意加强个别调皮幼儿的演奏常规教幼儿握乐器的方法。
活动设计背景
《红星歌》是一首传统、古老的歌曲,在上学期大合唱我们就选择了这首歌,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唱,在唱时,他们自己会配上拍手有力的节奏,幼儿很喜欢。!出自:屈老.师!我就想这学期教材有这首歌,我就选择了它,让孩子用乐器为这首歌配上乐器。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谱,按图谱有控制地演奏。
2、根据乐曲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并按指挥的手势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3、体验共同演奏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教会幼儿学习看图谱,按图谱有控制地演奏。
2、教会幼儿按指挥的手势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过该歌曲,能随乐做动作。
2、乐器:铃鼓、圆舞板、碰铃
3、《红星歌》的录音磁带、图谱一份
活动过程
一、律动入室
1、兴趣引入
师:上次我们学习了一首歌曲,让我们跟着《红星歌》的音乐节奏,做好看的动作,。(随音乐律动:在老师带领下,A段做走步动作、B段做挥舞红旗的动作)
2、引导幼儿发现歌曲的动作节奏
师:刚才这歌曲叫什么名字
二、引导幼儿看图谱,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型
1、观看A段图谱:我们先看A段,上面有什么
2、分析B段图谱:这是什么符号
3、引导幼儿发现重复A段节奏型的地方引导幼儿说说D.C(从头开始)和fine(结束)的意思。师哼唱,幼儿跟着音乐拍手练习节奏一次。
三、启发幼儿探索乐曲的配器方案
1、启发幼儿说说乐器特点
师:瞧,我请来了三种乐器(出示铃鼓、碰铃、圆舞板),你们说说,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为乐曲配器
师:你们觉得A段适合用什么乐器呢
四、幼儿尝试用乐器演奏
1、师哼唱,让幼儿学习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
师:请小朋友轻轻地自己选择小乐器,我们试试把乐曲演奏一遍吧。请认真看图谱,注意什么时候要轮到那种乐器演奏。
2、指出演奏的不足,连贯地演奏一遍。
3、跟着音乐,看图谱完整地演奏12遍
师:我觉得小朋友可以听音乐来演奏了,我们来试试吧。
4、幼儿看指挥演奏12遍
师:小朋友真棒,现在我有个更难的,请小朋友不看图谱,眼睛看着老师的指挥把乐曲演奏一遍,行吗
5、交换乐器让幼儿看指挥演奏一遍。
6、请部分幼儿演唱歌曲,其余幼儿持乐器,看指挥听音乐有节奏地演奏。(六一节快到了,我想请几位小朋友来演唱歌曲,其他小朋友当乐器演奏家,行吗
五、结束活动
师:请小朋友带好自己的小乐器,不发出声音,到教室轻轻地放好小乐器吧。
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年的打击乐研究和学习我在组织幼儿打击乐方面进步很多,如图谱的设计、演奏的常规、幼儿共同演奏的配合等等老师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次《红星歌》整个活动设计条理较清楚,图谱设计适合歌曲内容,选择的乐器适合歌曲的风格。活动中每个环节有层层递进,特别是最后环节让幼儿交换乐器、请部分幼儿演唱歌曲,把活动推向**使整个活动有提升。活动中幼儿和老师配合默契,幼儿识谱能力强,活动积极气氛活跃。在活动设计、场地布置上、乐器选择上、指挥方面得到莹莹老师、红瑜老师、雯雯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不足之处在最后环节应请个别幼儿指挥,教师及时退位,整个活动更加完整提升。在活动中注意加强个别调皮幼儿的演奏常规教幼儿握乐器的方法。
活动目标:
1、感受并学习区分乐曲A段雄壮有力和B段 抒情的音乐性质。
2、尝试根据节奏选择乐器,并学期按指挥的手势正确地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3、体验与同伴合作扮演红军和老百姓的乐趣,培养交往能力。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感受。
A段音乐雄壮有力,表现红军打仗时英勇顽强的。
B段音乐缓慢抒情,表现红军胜利时和老百姓挥舞着红旗庆祝的情景。
2、组织幼儿分声部看指挥练习拍手动作。
3、引导幼儿根据节奏型和拍手动作探索选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例如:B段每一个小节用哪种乐器和方法演奏较合适?
4、看指挥,尝试分声部进行乐器演奏,教师注意启发幼儿根据音乐的不同情绪,用相应的力度演奏乐器,分角色表演。
5、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分角色表演。
6、请一部分幼儿扮演角色,另一部分幼儿持乐器演奏,合作表演。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红星歌》,感受歌曲中进行曲的雄壮的风格。
2、体会重音记号的作用。
3、用队列行进的方式进行扮演。
教学重点:感受进行曲的特点和重音记号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师弹奏《红星歌》,用进行曲节奏伴奏。
大家知道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冬子吗?冬子在游击队里逐渐生长,他参与战斗,为游击队筹盐、送情报……后来,冬子带上父亲留给他的那颗保管多年的红星,加入了红军。今天,老师把那颗红星带来了(出示道具——红红的大五角星),你们愿意将这颗五星亲手传送下去吗?可是,“五角星”担心被你们到处乱传,这样吧,老师来弹奏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主题歌《红星歌》,你们要随歌曲的节奏一拍一拍的传送。
引导同学听旋律找出歌谱中学过和没有学过的音乐记号(重音记号、渐强记号、反复记号、反复跳跃记号),然后,逐个讲解。
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让同学在读中了解歌词内容。
1、模唱歌曲,找出相同歌词不同旋律的局部。
3、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恰当运用重音记号,表示音乐雄壮的气氛。
边唱边做队形的变化,感受节拍的同时,走出五角星的形状,之后队伍散开,形成一个大圆圈。
出示卡片:跑步、走步、跳舞(从三种动作的图式中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动作确定音乐的特点);出示卡片:欢快活泼、雄壮有力、优美抒情(从中选出进行曲特点)。
分辨进行曲(教师分别播放《雪绒花》、《运动员进行曲》等等让同学从中选出进行曲),然后师生一起总结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让我们唱着《红星歌》,象潘冬子一样迈着有力的步伐走出教室。(再次让同学感受进行曲的风格)。
活动准备:设置运动障碍:小河(宽30-40厘米的平行线),海绵垫,小屏风,小猴、小兔头饰若干,桃子,蘑菇若干;红五角星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活动身体的各个部分
1、幼儿玩机器人的游戏:分别做上肢、下肢腰腹及全身的准备活动。
2、追逐跑(听音乐,教师追,幼儿躲闪跑)
二、幼儿第一遍游戏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第一跑到小河边,双脚并拢立定跳远跳过小河;第二爬过草地;第三绕过树林原路返回;第四回到队伍时拍一下第一个小朋友的手接着玩;完全按老师规则做的幼儿能得到一颗红星。
2、幼儿按规则游戏,教师记录结果。
3、给完全遵守规则的幼儿得红星。
4、集合提问:为什么他们得到了红星?为什么老师要制定规则?规则有什么好处?
三、第二遍游戏
1、交代新规则:第一先跑到篓子处,男孩子取小猴头饰,女孩子取小兔头饰并戴好;第二双脚并拢立定跳远跳过小河;第三爬过草地;第四小兔采2只蘑菇,小猴采了3只桃子返回;第五拍下位小朋友的手继续玩。
2、幼儿按新规则游戏,教师记录情况。
3、给遵守规则的幼儿得红星。
4、小结后再次游戏,鼓励没得红星的幼儿要遵守规则。
四、评价小结活动的情况:
1、提问讨论:除了在体育活动中有规则,什么时候我们还要遵守规则?规则有什么好处?
2、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规则,有了规则我们可以有秩序、安全、愉快地活动,小朋友们就要上小学了,更要懂得遵守规则。
3、表扬三次都得红星的小朋友,教育大家向他们学习。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58633.html
上一篇:《小伙伴》教学反思怎么写
下一篇:初中班级工作总结范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