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5个字,认识4种笔画。
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识字12个,会写生字5个,注意区分“目”和“木”。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识字王国里,小朋友认识的“字朋友”可不少啦!还认识它们吗?(出示生字卡片)生(抢读生字)
师:读得真好!在上一节课,小朋友因为采用了多种识字的方法才把这几个生字记得有准有牢。现在识字王国里,又有极为有趣的新朋友正焦急得等着跟小朋友见面呢。希望你们能交上朋友。
二、学习生字
师:(显示六个生字)现在,我们就从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六个生字中找出一个一起来学一学。这个字笔画最多,我们就先把它所表示的实物请出来(显示兔和兔子的彩色图片)仔细看一看,它怎样读?
生齐读tù兔。
师:你是怎样记住它?
生:上面的“儿”字头像兔子的两只耳朵,中间的口像兔子的头,下面像兔子的身体和爪子,一点像兔子的短尾巴。
师:对比着事物的形状来学习的,真不错。
生:免费的免,加上一点就是兔。
师:和自己认识的字对比着学,这个办法真好!
师:谁能给“兔”找个朋友?
生:兔子。
师:小白兔。
师:我们都知道兔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那你对兔子的了解有多少呢?
生:它爱吃萝卜爱吃菜。
生:它蹦蹦跳跳很可爱。
师:同学们学得真好,真了不起!老师决定把剩下的五个生字交给小朋友自己学习。有信心吗?
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究学)
交流自学情况。
师:你们学会了几个生字?能用哪个字来组词或者说一句话?
认读生字:
领读: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让学生领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由教师领读。
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尖子学生可以自己介绍识记的方法)
三、指导书写
师:咱们认识了这么漂亮的字,现在让我们拿来起笔写一写它好吗?
师:在学写字之前,让我们先认识2种笔画,第一种:“丿”从右上到右下,起笔重,越来越轻,收笔时比较快(板书),第二种笔画“乀”从左上到右下,起笔轻,越往下越重,收笔时更重,稍稍顿一下轻轻收起(板书)。
生:(分别练习二种笔画,注意书写姿势)
师:看“木“字,我们先书空它的笔顺。(师生书空)
师:“木”字一横写在上半格里,竖写在竖中线上,一撇一捺起笔在一横一竖的相交处,收笔要比竖高一些,竖不是带针尖的。
生:(练习写“木”)
师:最后练习写“禾”,一撇写在上半格里,是横撇,要短而平,下面与“木”字写法相同。
生:(练习写“禾”字)
四、拓展延伸
完成课后练习,看看谁的眼睛最准,能把字和图正确连起来。之后学生交流。
五、课堂小结
学习汉字是不是给你们带来很多快乐呢?其实,小朋友不仅可以在我们的学校、课堂、书本中认识许许多多的生字,当你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个个美丽的标牌,当你在家中看电视、看课外书籍的时候,只要你留心、用心,同样也能认识许多的生字。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教案:失物招领课堂实录打印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我班的值日生捡到了两块橡皮。请丢失的同学到我这儿来认领。
2、揭题。刚才这叫“失物招领”。(出示,练读,注意读准“失“的字音。)谁知道什么叫“失物”?那么借给别人的东西叫不叫“失物”?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2课就叫“失物招领”。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借助拼音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什么事?
3、反馈。老师边听学生回答边板书出人物、事情等。
4、连起来说说,看谁说得又连贯又具体。
三、识记生字
1、在文中圈出生字,读正确,组成新词的把词划下来。
2、把圈划出的生字词读一读,再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和同桌互相读读,看谁读得准确。
3、出现无拼音的生字,哪些字是你以前就认识的?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4、指导读准字音:“才”是平舌音;“准”、“双”、“专”是翘舌音;“请”、“同”是后鼻音。
5、开火车认读,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生字。
四、朗读感悟
1、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指名读。
2、读后有什么不懂处可以向四人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请教,读懂的可以出题考考大家。
五、思考练习
1、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词,并用上生字词说话。
2、看课文插图,讲讲故事。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今日教案: 《矛与盾的》教案(标准示范)》,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习目标】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2、小结,过渡: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1、读文后“泡泡”里学习伙伴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提问:你能举例说明这句话吗?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上课的工具---教案。教案,是老师根据所规定的的教学任务而准备的教学工作计划。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好教案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语文公开课雪地里的小画家优秀课堂实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1.认识“群、竹”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着”的字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之情。
3.结合插图,知道小动物脚印的不同形状,了解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谜底(雪花)欣赏雪景图,引导学生高兴地读出“下雪啦,下雪啦”,再引出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二、多种方法识字
1、小老师领读,领到“着”字时,出示三种读音及组词
2、说出自己掌握不好的字,谁有办法帮助他(运用已有识字方法)
3、齐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挑兵点将
5、识记词语----去掉拼音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数一数共有几句话。
2、交流,屏幕出示,6句话
3、男女生单双句对读,师生对读
四、再读课文
1、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有谁?它们都画了什么?
2、交流,小画家都有谁?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
3、读读这句话,出示图片,齐读这句话,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小画家都有谁,还告诉我们它们都画了什么,谁来说说?
4、交流
5、同学们画画时要用到什么?
6、出示: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他们是怎么做画的?
7、出示四种小动物脚印与四中叶子的对比图,并进行说话练习“因为()的脚印像(),所以()画()”
8、指导朗读:小画家们不用颜料不用笔,“了不起”,喜欢它们的画,要读出赞扬喜欢的语气
9、看图,这么热闹,谁没参加?由青蛙没参加引出冬眠,普及冬眠知识,并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动物也冬眠。
10、指导朗读:青蛙睡着啦,我们不吵醒它,要轻声读
11、整体读文,注意语气
五、作业
今天我们认识了四位雪地里的小画家,其实每位小动物都是一位小画家,回去后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看看它会画什么?
板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鸡竹叶
小狗梅花
小鸭画枫叶
小马月牙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汉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4、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孩子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脚印
课前准备:
1、录音机,情境图。
2、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图片及它们的爪(蹄)的图片。
学生: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四种动物中的一种动物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圣诞老人给我们送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想不想看?
(出示展现一幅大雪纷飞的配乐雪景图)
(一)欣赏雪景,自由表达
1、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感受雪后大自然的美)
2、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
在学生尽情表达后,老师说:“那就赶快呼唤小朋友到雪地里一起玩耍吧!”
出示句子:下雪啦,下雪啦!
3、指导朗读
(1)让学生自由朗读:“下雪啦,下雪啦!”
A、发现了什么?(学习新标点“!”)
B、知道这里为什么用感叹号吗?(特别高兴、开心)
(2)比赛朗读:个别读、 男女生读
(二)观察画面,说话训练
小朋友,你们喊着喊着,看把谁喊来啦?
(出示小动物跑出来的动画)
1、引导学生用不同句式说话。(如用“和”“还有”等词说话)
(1)自由说。 (2)个别说 (3)同桌互说
2、出示句子“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1)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2)理解“一群”,区别“一群”与“一个”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质疑
小朋友,刚才读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梳理问题:
1、小画家指谁?
2、小画家画了什么?
3、小画家怎样作画?
(二)小组合作学习
1、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上述3个问题。
2、讨论交流
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找自己的好伙伴交流。
(三)汇报学习情况
1、小画家指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图片贴在黑板上。
2、游戏对号入座
#教案# 导语: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小画家们上交的作品搞乱了,小画家们又没写姓名,请你们帮帮忙,找到画的主人,好吗?
出示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爪(蹄)的图片,将它们贴在相对应的动物图片后面。
3、朗读训练
出示句子“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自主读 个别读 小组读
4、理解想象
(1)理解句子
读了句子,你知道了什么?请选一种动物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因为小鸡在雪地上走过,留下的脚印像竹叶,所以说小鸡画竹叶。……)
(2)想象说话
A、它们的脚印还像什么?
(小马的脚印像弯弯的小船,像香蕉等。)
B、说说雪地上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画了什么?请仿照句子说一说。
5、朗读1—4句
(四)表演
(自由选择角色,创造性表演)
#教案# 导语:小动物们在雪地上快乐地作画,它们会一边画一边夸奖呢?咱们也当当小画家,演一演,好吗?
1、教师示范表演
2、学生表演
(戴上自备头饰)
A、同桌表演
(自夸、互夸)
B、上台表演
(五)学习第5、6句,并拓展
#教案# 导语:咦,我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这么好玩的雪地画画,我们的好朋友青蛙怎么没参加?
1、出示句子,理解“参加”
2、指导朗读。 师生对读、 同桌对读
3 、想想还有哪些动物像青蛙一样要冬眠呢?
(仿照句子说一说)
三、揭示课题
#教案# 导语:小朋友,咱们说着,读着,演着,竟完成了一首小诗,想不想读?
1、学生朗读全文。
2、给诗取个什么题目好呢?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四、配乐朗读背诵
1、配乐做动作表演朗读。
2、借助多媒体配乐背诵。
五、趣味识字
1、在文中识字
指名在文中找出生字,并领读及口头组词。
2、离开诗文识字
出示在雪景某处动态跳出生字,学生抢读,分析字形。
六、情境写字
(播放轻音乐)
跳出“几、用、鱼”三个生字。
1、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
2、说说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随机出示笔顺)
3、学生边书空边看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4、学生书写
(播放轻音乐)
教师巡视指导,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
七、课外拓展
(作业菜单,任选二题)
1、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到雪地画画,请画一画它们的脚印。
2、仿照课文编一首小诗。
3、读一读有关小动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小画家”雪地作画的快乐之情,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插图,知道小动物脚印的不同形状,了解青蛙冬眠的特点。
3、会写“牙、马”2个生字。
一、激趣导入,引出小画家。
1.游戏激趣,猜一猜:
(1)(涂白半块黑板)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雪地”,认读。
(2)下雪啦,你喜欢在雪地上做什么?(自由发言)
(3)所以当你发现下雪了的时候,你会怎样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出示:下雪啦,下雪啦!(指导读)
2.引出课题,指导认读。
(1)快乐的呼喊声引来了一群小画家。
出示句子,指导读: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2)揭示:雪地里都有哪些小画家呢?这节课,我们再来读读小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师生同写课题,指导认读)
二、自读发现,认识小画家。
1.自读发现:
读读课文,想一想: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圈出小画家的名字。
2.汇报交流: 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有谁?
根据回答,相机认读词语:小鸡 小狗 小鸭 小马 (板贴)
3. 指导看板画,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4. 这么多小画家就叫做---一群小画家。你知道至少几个才能称得上一群吗?(指名说)
其实有一个成语,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出示成语:三五成群。认读,揭示:一群至少有3个。(再读句子: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过渡:这群小画家分别画了什么呢?
三、图文阅读,话题交流。
(一)走近小画家,发现脚印特点
1.出示导学单,指导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
,联系图画想一想:小画家们画了什么?
(2)划出藏着答案的句子多读两遍。
2. 交流汇报:
(1)小画家们在画什么呢?
l 指名汇报,相机认读带图词语:竹叶 梅花 枫叶 月牙
l 指导读句子: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3)为什么它们的画各不相同呢?它们用什么来作画?
图文联系,引导发现脚印(爪或蹄形状)的不同。
相机指导读: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相机学习生字:用 几)
(4)角色扮演,体验作画:扮演四个小动物,把它们的脚印准确地贴在黑板上小画家下面。(其余同学是导演,听导演指挥作画。)
(5)师生检查贴画,看板贴画,引背:小鸡画----小狗画----......
(6)还有谁也会到雪地上来作画?
引导自由想象发言,出示图片,引导说一说:
(二)走近青蛙,了解冬眠。
1.在雪地上画画这么有趣,青蛙为什么没参加?(指名说,相机交流对冬眠的认识)
指导读句子: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2.还有谁也在冬眠,没来画画?(交流冬眠的动物)
3.还有谁会来雪地上画画?它会画什么?相机出示图片,引导想象说句子:
(三)整体回顾,感受画画的快乐。
1. 拍手读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感受儿歌欢快的节奏。
2. 儿歌夸夸小画家:拍手欣赏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播放儿歌),听会了后,也可以跟着试唱儿歌。
四、拓展延伸
1. 出示作家图片,简介作者,引出另一首儿童诗《比尾巴》。
2. 引导读一读,发现两课相似的句式,做问答游戏。
五、指导写字。
1、教师边范写边提示要点,学生书空。
2、指导描红,临写。
六、小结,布置作业。
1.把《雪地里的小画家》这首小诗背给家人听。
2.搜集有关小动物的小诗读一读,并在班级里交流。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4、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冬天大雪场景图片、录音机,生字卡片、小红花、彩色笔。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会读并记住生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小动物的兴趣;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谈论冬天:
导语:1冬天到了,漫天飘起了雪花,湖面很快就变成了大玻璃。那些红色的、黄色的叶子都冻在玻璃里了,多美的一幅画呀!谁来和老师一起说说冬天?
(引导学生从看到过的场景、儿歌、歌舞等多个方面、多种形式来谈论冬天。让学生有极大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地用语言、歌声、舞蹈来抒发对冬天的喜爱之情。)
2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全都白了。早晨天晴了,一群群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他们玩得多高兴呀!这时候,又来了几个新朋友,也想跟他们一起玩,他们在干什么?引出《雪地里的小画家》并板书。
3出示冬天雪后小朋友堆雪人、打雪仗图片。一边放音乐,一边说出自己看到的事物。(让学生能从不同侧面了解冬天,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主动识字:
1、请学生自己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查生字表、问同学、猜一猜等。
2、同桌俩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想一想: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有谁?
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都来参加这次美丽的画展,他们都画了些什么?你们想不想参加?
3、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多美的一幅画呀!赶紧再读课文,找找可爱的青蛙在干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冬眠动物?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再次读课文,师生共同交流信息。
四人小组内认字,看哪个小组记的方法多、方法好:
(1)4人一组。由四人小组长负责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读;
(2)当小老师教读;
检查认读生字情况:开小火车——抽读——接读。
(三)赏读课文,扩展想象:
1下雪了,大地像一块白白的、软软的地毯,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参加《雪地里的小画家》
评比活动,他们都画出了非常美丽的图画,一起看看他们都画了什么?
学生边说,老师边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
2为什么称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3让学生自主赏读喜欢的地方。
4小动物们是小画家,你们也是小画家,快快拿出自己的画笔,发挥你的想象力,把自己想到的用画笔展现给大家。在柔美的音乐声中挥笔作画。
(四)作业:完成图画,朗读课文。
山东临沭大兴中学春歌守开
前言:
阅读文章,贵在寻找“突破口”,“突破口”可能在一疑一问,一顾一颦,也可能在一段一句。由线索能突破,由人物可突破,由景物易突破,由对话不是不可突破……当然,“突破”应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教师是不该也不应越俎代庖的。
那么,《社戏》的突破口放在哪儿呢?
课堂实录:
师:读社戏,最难忘的是“偷豆”,最引人的是喝豆浆,看社戏,因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因为那夜的豆真的好吗?那夜的戏真的精彩吗?
生:实际上那夜的豆还是那普通的豆,或许还比不上六一公公第二天送的。毕竟是夜里“偷”的,摸,难保个个都大,而白天挑,自可仔仔细细,尤其是要送人,岂能不精挑细拣。
生:那夜的戏,真的不算好,既没有连翻八十四个筋头的铁头老生,也没有蒙了白布的蛇精,更不用说套了黄布跳老虎。实际上我们也看的模糊,看的打哈欠,看的扫兴,看的熬不住最终骂着走了。
师:哪为何作者这样说,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不!
生:因为那夜的豆是和小朋友们一起“偷”的,一起“吃”的,“偷”的愉悦,“吃”的尽兴,“豆”不是普通的“豆”,是“感情豆”。
师:“感情豆”,太好啦!这让我想起一首诗,《红豆诗》。
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师:少男少女们为何会衷情红豆,喜爱红豆呢?不就是红豆可以寄托相思,表达相思之情吗?这也是“感情豆”啊!
生:那夜的戏,也可以说是“感情戏”。不在于戏,而在于看戏过程中的所经所历,驾船去时的轻松,撑船回来时的愉悦,“两岸的豆麦”、“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豆浆”,更有“旺相的罗汉豆”。
师:是啊!“豆”是“感情豆”,“戏”也是“感情戏”,平桥村虽然极偏僻,但却是“我的乐土”;这里有我的朋友,有幽雅的风景,淳朴的乡民,难忘的生活;这里少喧嚣,少尔虞我诈,少物欲横流。难怪孟浩然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难怪陶渊明会挂冠归田园,“悠然见南山”了。
师:我们是农村的孩子,当珍惜蓝天、碧水、当珍惜浓浓的乡情,当爱我们的家乡,建设我们的家乡。等到我们走出去的时候,我们仍然不要忘记乡村是我们的根,精神的寄托。
后记:
教师是应该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的运用各种手段去激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去想。
当然,教师的激发和引导不能脱离教材本身,应结合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可资利用的资源,寻求“突破口”,并由此深入,或对话、或想象、或拓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讨论、分析、归纳,掌握知识,拓宽视野,进而“逐步形成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标)作者邮箱:
上一篇:三张图片上《社戏》——毓君教学实录
下一篇:《社戏》学习要点
揭示课题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今天学习“圆的面积”。(教师板书,学生齐读)师: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会想到什么?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呀?生:这堂课我们要学习圆的面积是怎样求出来的。生:学生圆的面积公式。师:你们知道圆的面积公式后,你们还想到什么问题?生:圆的面积公式根据什么推导出来的。师: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跟老师想的一样。这堂课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出示小黑板上的板书,学生齐读。)1.计算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2.这个公式是怎能样推导出来的?[评:这种揭示课题,设计新颖,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师: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生: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用投影机放出上述图形)。师:上面这五种图形和今天学习的圆形有什么显著的区别?生:上面五个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下面的圆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师: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计算圆的面积就比较困难了。能不能直接用面积单位去量呢?生;它是圆的,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是有困难的。师:究竟用什么方法,请大家阅读课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学生阅读课本后,纷纷举手要求回答)生:我们可以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求圆的面积。师:这个办法很好。那么把圆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呢?生:长方形。师:以前我们学习的哪些图形也是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用投影机放出几种图形的转化图解,边出示,边讨论)[评: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这种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生新知识作好铺垫,能够促进学生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进行新课师:我们先用一个简单办法,猜想一下圆面积的公式。把一个圆4等分,用半径作边长画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可用r2表示。在这个圆上可以画同样的4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可以用4r2表示,你们观察一下这个圆的面积等不等于4r2?生:不等。师:为什么?生:因为,这个圆面积还要加上外面的4小块,才是4r2。师:这个圆的面积比4r2小,等不等于3r2呢?生:看上去比3r2又要大一些。师:现在我们可以大致估计一下,这个圆面积要比3r2多一点,也就是r2的3倍多一点。至于多多少,现在就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要求学生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个圆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拼成一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可以一边看书,一边操作)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拼成的是什么图形?生:近似于长方形。师:说得很好,为什么说近似长方形,哪里不太像?生:长边都是许多弧形组成,不是直线。师:这里我们把圆分成16等分,还能分吗?生:可以分成32等分、64等分、128等分……师:究竟能分多少份呢?生:无数份,可以永远分下去。师:对。这就是说,分的份数是无限的。你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分的份数越多,长边就越接近直线,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师: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在课桌上拼出的图形,一边讨论,一边逐步写出推导的过程。)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πr×r=πr2师:现在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圆面积是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多少倍呢?生:π倍。生:约等于3.14倍。师:刚才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圆面积的3r2多一点,现在推导出来的圆面积公式是πr2,也就是约等于3.14r2。师:现在请同学们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完整地说一遍。(学生回答略)[评:打破了过去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的框框,而是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并渗透转化、无限等数学思想,让学生自己从尝试中推导圆面积的公式。]巩固新课采用抢答比赛的形式巩固新课。把学生分成4组,每组的底分为100分,答对1题加10分,答错1题扣10分。抢答题用投影片逐题出现:(1)计算圆的面积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一个圆的直径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圆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3)半径是1米的圆,面积是3.14平方米,半径是2米的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4)圆能不能转化成三角形,来推导出求圆面积的公式?(出示第4题前,教师宣布:第4题比较难,要先用学具摆,用相等的16个扇形先摆成三角形,然后观察,再写出推导过程。谁回答正确得30分。学生情绪高涨,都积极思考,抢着摆学具,抢着到黑板上写出推导的算式。)三角开面积=底×高÷2=×4r÷2=×4r÷2=2πr×r÷2=πr2[评:用抢答形式巩固新课,设计新颖,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特别第4题作为思考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小结师:这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热烈发言,最后教师总结,解答了课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叮铃铃,下课钤响了,这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评:课堂小结时间虽短,但能使学生认识升华一步,同时做到前后呼应,使整堂课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能充分发展思维。]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58697.html
上一篇:写漫画教师左右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