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数学教案-角的比较初中教案精选

时间:2022-01-22

初中教师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高质量的教案对初中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自己的初中教案如何写呢?本站收集了《数学教案-角的比较初中教案精选》,供您参考。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难点是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角的比较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和画法,以及进一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角的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方法:

(1)重合法:即把要比较的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再比较另一条边的位置;

(2)度量法;即比较两个角的度数.

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

2.利用比较角大小的上述两种方法,就可以画出角的和、差、倍、分,并进而比较角的和、差、倍、分的大小.

3.对于角平分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它是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并且是一条特殊的射线,它把角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2)要掌握角平分线的数学表达式:若OC是的平分线,则或

4.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应注意角的大小只与开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边画出部分的长短无关.这是因为角的边是射线而非线段.若用射线旋转成角的定义,也可以说转得较多的角较大.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材,完全可以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倍分,以及中点的意义来进行.两者是十分相似的.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把角叠合起来,一定要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否则不能进行比较.这可以通过叠合两块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的实例来说明.这和线段大小比较十分相似.

3.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在本课的练习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以后经常遇到的图形,提前让学生见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在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中,由于度、分、秒的四则运算还没有讲到,因此只进行度的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3.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等,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角平分线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几何识图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这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学生自己作角及角平分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直观演示、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二)难点

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

(三)疑点

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知识点,再经过练习,解决难点和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一副三角板、自制胶片(软盘)、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角的比较中掌握方法,理解相应概念,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二)整体感知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画图相结合,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他们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可能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

投影显示:两个度数相差1度以内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师: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困惑时教师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比较.同学们提出的比较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规范.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掌握角的比较等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板书课题)

[板书]1.5角的比较

【教法说明】由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各角的比较入手,把学生带入比较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出现了不标度数,观察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

探究新知

1.角的比较

(1)叠合法

教师通过活动投影演示:两个角设计成不同颜色,三种情况:

,,,如图1所示.

图1

演示:移动,使其顶点与的顶点重合,一边和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的另一边的位置情况,你能确定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板书]

①与重合,等于,记作.

②落在的内部,小于,记作.

③落在的外部,大于,记作.

【教法说明】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和投影(电脑)显示,既加强了角的比较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

(2)测量法

师:小学我们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较.度数大的角则大,度数小的则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

学生活动:请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法说明】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

反馈练习:课本第32页习题1.3A组第3题,用量角器测量、、的大小,同桌交换结果看是否准确.

2.角的和、差、倍、分投影显示:如图1,、.

图1

提出问题:如图1,,把移到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移到上,才能保证的大小不变呢?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移到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小学测量的基础,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的度数,然后以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作作一个角等于,出现两种情况.如图2及图3所示:

(1)在内部时,如图2,是与的差,记作:.

(2)在外部时,如图3,是与的和,记作:.

【教法说明】在以上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几何语句表达能力,如与的和差所得到的两个图形中,还可让学生观察得到图2中是与的差,记作:,或与的和等于,记作:,图3中是与的差,记作:等进行看图能力的训练.

图2图3

反馈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

已知如图4,,画,使.

师:两个的和是,那么是的2倍,记作,或是的,记作:.同样,有角的3倍和等等.角的和、差、倍、分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倍、分.

图4

3.角平分线

学生观察以上反馈练习中的图形,,也就是把分成了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的平分线.

[板书]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几何语言表示:是的平分线,(或).

说明:若,则是的平分线,同样有两条三等分线,三条四等分线,等等.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投影显示:

1.如图1填空:

图1

2.是的平分线,那么,

图2

3.如图2:是的平分线,是的平分线

①若,则

②,,则度

【教法说明】练习中的第1、2题可口答,第3题在教师引导下写出过程,初步渗透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推理过程由已知入手,联想得出结论.

(四)总结、扩展

找学生回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教师归纳得出以下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B组第1、2题.

作业答案

1.解:,若,那么,

2.解:∵是的平分线,∴.

又∵是的平分线,∴.

又∵,∴.

说明:学生作业或回答问题,尽量要求用“∵∴”的形式,为以后解证明题打好基础.

九、板书设计

同七、(四)的格式.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数学教案-相似三角形初中教案精选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

BM=MC,

∽,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1的证明,重点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41中3、教材P247中A组3.

八、板书设计

角的比较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难点是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和画法,以及进一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角的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方法:

(1)重合法:即把要比较的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再比较另一条边的位置;

(2)度量法;即比较两个角的度数.

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

2.利用比较角大小的上述两种方法,就可以画出角的和、差、倍、分,并进而比较角的和、差、倍、分的大小.

3.对于角平分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它是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并且是一条特殊的射线,它把角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2)要掌握角平分线的数学表达式:若OC是的平分线,则或

4.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应注意角的大小只与开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边画出部分的长短无关.这是因为角的边是射线而非线段.若用射线旋转成角的定义,也可以说转得较多的角较大.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材,完全可以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倍分,以及中点的意义来进行.两者是十分相似的.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把角叠合起来,一定要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否则不能进行比较.这可以通过叠合两块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的实例来说明.这和线段大小比较十分相似.

3.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在本课的练习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以后经常遇到的图形,提前让学生见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在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中,由于度、分、秒的四则运算还没有讲到,因此只进行度的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3.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等,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角平分线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几何识图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这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学生自己作角及角平分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直观演示、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二)难点

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

(三)疑点

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知识点,再经过练习,解决难点和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一副三角板、自制胶片(软盘)、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中掌握方法,理解相应概念,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二)整体感知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画图相结合,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他们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可能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

投影显示:两个度数相差1度以内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师: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困惑时教师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同学们提出的比较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规范.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掌握等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板书课题)

[板书]1.5

【教法说明】由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各入手,把学生带入比较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出现了不标度数,观察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

探究新知

1.

(1)叠合法

教师通过活动投影演示:两个角设计成不同颜色,三种情况:

,,,如图1所示.

图1

演示:移动,使其顶点与的顶点重合,一边和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的另一边的位置情况,你能确定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板书]

①与重合,等于,记作.

②落在的内部,小于,记作.

③落在的外部,大于,记作.

【教法说明】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和投影(电脑)显示,既加强了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

(2)测量法

师:小学我们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较.度数大的角则大,度数小的则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

学生活动:请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法说明】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

反馈练习:课本第32页习题1.3A组第3题,用量角器测量、、的大小,同桌交换结果看是否准确.

2.角的和、差、倍、分投影显示:如图1,、.

图1

提出问题:如图1,,把移到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移到上,才能保证的大小不变呢?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移到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小学测量的基础,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的度数,然后以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作作一个角等于,出现两种情况.如图2及图3所示:

(1)在内部时,如图2,是与的差,记作:.

(2)在外部时,如图3,是与的和,记作:.

【教法说明】在以上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几何语句表达能力,如与的和差所得到的两个图形中,还可让学生观察得到图2中是与的差,记作:,或与的和等于,记作:,图3中是与的差,记作:等进行看图能力的训练.

图2图3

反馈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

已知如图4,,画,使.

师:两个的和是,那么是的2倍,记作,或是的,记作:.同样,有角的3倍和等等.角的和、差、倍、分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倍、分.

图4

3.角平分线

学生观察以上反馈练习中的图形,,也就是把分成了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的平分线.

[板书]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几何语言表示:是的平分线,(或).

说明:若,则是的平分线,同样有两条三等分线,三条四等分线,等等.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投影显示:

1.如图1填空:

图1

2.是的平分线,那么,

图2

3.如图2:是的平分线,是的平分线

①若,则

②,,则度

【教法说明】练习中的第1、2题可口答,第3题在教师引导下写出过程,初步渗透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推理过程由已知入手,联想得出结论.

(四)总结、扩展

找学生回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教师归纳得出以下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B组第1、2题.

作业答案

1.解:,若,那么,

2.解:∵是的平分线,∴.

又∵是的平分线,∴.

又∵,∴.

说明:学生作业或回答问题,尽量要求用“∵∴”的形式,为以后解证明题打好基础.

九、板书设计

同七、(四)的格式.

数学教案-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初中教案精选


第一课时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旋转不变性,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推论及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圆的内在美(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的推论.

难点: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现、归纳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一)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

学生动手画圆,对折、观察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圆的旋转不变性.

引出圆心角和弦心距的概念:

圆心角定义: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弦心距定义: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二)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应用电脑动画(实验)观察,在同圆等圆中,圆心角变化时,圆心角所对应的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得出定理的内容.这样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定理:在同圆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弦的弦心距也相等.

(三)剖析定理得出推论

问题1:定理中去掉“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否则也不一定有所对的弧、弦、弦心距相等这样的结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举出反例:如图,∠AOB=∠COD,但ABCD,.(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问题2、在同圆等圆中,若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将又怎样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老师与学生交流对话),归纳出推论.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推论包含了定理,它是定理的拓展)

(四)应用、巩固和反思

例1、如图,点O是∠EPF的平分线上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求证:AB=CD.

解(略,教材87页)

例题拓展:当P点在圆上或圆内是否还有AB=CD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使图形运动起来,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和研究几何问题)

练习:(教材88页练习)

1、已知:如图,AB、CD是⊙O的两条弦,OE、OF为AB、CD的弦心距,根据本节定理及推论填空:.

(1)如果AB=CD,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OE=OG,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OB=∠COD,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2、(教材88页练习3题,略.定理的简单应用)

(五)小结: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指导.

知识:①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它反映出在圆中相等量的灵活转换.

能力和方法:①增加了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以及弧相等的新方法;②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教材P99中1(1)、2、3.

第二课时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二)

教学目标:

(1)理解1°弧的概念,能熟练地应用本节知识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例题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应用.

难点:理解1°弧的概念.

教学活动设计:

(一)阅读理解

学生独立阅读P89中,1°的弧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

理解:

(1)把顶点在圆心的周角等分成360份时,每一份的圆心角是1°的角.

(2)因为在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以整个圆也被等分成360份,这时,把每一份这样得到的弧叫做1°的弧.

(3)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

(二)概念巩固

1、判断题:

(1)等弧的度数相等();

(2)圆心角相等所对应的弧相等();

(3)两条弧的长度相等,则这两条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相等()

2、解得题:

(1)度数是5°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的度数是多少?为什么?

(2)5°的圆心角对着多少度的弧?5°的弧对着多少度的圆心角?

(3)n°的圆心角对着多少度的弧?n°的弧对着多少度的圆心角?

(三)疑难解得

对于①弧相等;②弧的长度相等;③弧的度数相等;④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难的老师要及时解得.

特别是对于“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一定让学生弄清楚这里说的相等指的是“角与弧的度数”相等,而不是“角与弧”相等,因为角与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比较和度量.

(四)应用、归纳、反思

例1、如图,在⊙O中,弦AB所对的劣弧为圆的,圆的半径为2cm,求AB的长.

学生自主分析,写出解题过程,交流指导.

解:(参看教材P89)

注意:学生往往重视计算结果,而忽略推理和解题步骤的严密性,教师要特别关注和指导.

反思: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数与形互相转化,图形带有直观性,数则有精确性,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例题.

例2、如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CE∥AB,=40°,求∠BOD的度数.

题目从“分析——解得”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此时教师只需强调解题要规范,书写要准确即可.

(解答参考教材P90)

题目拓展:

1、已知:如上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CE∥AB,求证:=.

2、已知:如上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求证:CE∥AB.

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由学生自己分析证明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出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概括、归纳方法.

(五)小节(略)

(六)作业:教材P100中4、5题.

探究活动

我们已经研究过:已知点O是∠BPD的平分线上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则AB=CD;现在,若⊙O与∠EPF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请你结合图形,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OP为∠BPD的平分线.

解(略)

①AB=CD;

②=.(等等)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668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