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数学教案-定理与证明教案模板

时间:2022-01-22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怎样写好自己的初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数学教案-定理与证明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真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具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难点: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最优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学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建议

1、四个注意

(1)注意:①公理是通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而都承认的真命题;②公理可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根据.

(2)注意: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一般选择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真命题作为定理,可以以它们为根据推证其他命题.这些被选作定理的真命题,在教科书中是用黑体字排印的.

(3)注意: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上,必须经过证明,才能作出真实可靠的判断.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如果只采用测量的方法.只能测量有限个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是相等的.但采用推理方法证明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那么就可以确信任意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

(4)注意: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①论据必须是真命题,如: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和巳知条件;②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于论证的真实性;③论据应是论题的充足理由.

2、逐步渗透数学证明的思想:

(1)加强数学推理(证明)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做到,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学过的概念和命题,即进行语言准确性训练;能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论证语言,如“因为……,所以……”句式,“如果……,那么……”句式等等;提高符号语言的识别和表达能力,例如,把要证明的命题结合图形,用已知,求证的形式写出来.

(2)提高学生的“图形”能力,包括利用大纲允许的工具画图(垂线、平行线)的能力和在对要证命题的理解(如分清题设、结论)的基础上,画出要证明的命题的图形的能力,后一点尤其重要,一般通过图形易于弄清命题并找出证明的方法.

(3)加强各种推理训练,一般应先使学生从“模仿”教科书的形式开始训练.首先是用自然语言叙述只有一步推理的过程,然后用简化的“三段论”方法表述出这一过程,再进行有两步推理的过程的模仿;最后,在学完“命题、定理、证明”一单元后,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进行多至三、四步的推理.在以上训练中,每一步推理的后面都应要求填注推理根据,这既可训练良好的推理习惯,又有助于掌握学过的命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推理要有依据;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能说出证明的步骤.

2、能用符号语言写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通过对真命题的分析,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证明的步骤与格式.

教学难点: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

2、根据题设,应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答:两条平行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

3、结论的内容在图中如何表示?(答:在图中标出一对内错角,并用符号表示)

二、例题分析

例1、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a∥b,c是截线.

求证:∠1=∠2.

分析:要证∠1=∠2,

只要证∠3=∠2即可,因为

∠3与∠1是对顶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

易得出∠3=∠2.

证明:∵a∥b(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例2、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如图,∠AOB+∠BOC=180°,

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F,只要证明∠EOF=90°,即∠1+∠2=90°即可.

证明:∵OE平分∠AOB,

∴∠1=∠AOB,同理∠2=∠BOC,

∴∠1+∠2=(∠AOB+∠BOC)=∠AOC=90°,∴OE⊥OF(垂直定义).

三、课堂练习: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四、归纳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然后见投影仪.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435、(2),7.

六、课后思考: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Jk251.coM编辑推荐

定理与证明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真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命题的证明步骤与格式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数学必具备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有大量的证明问题;另一方面它还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难点:推论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因为它体现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逻辑的理解不深刻,往往找不出最优的思维切入点,证明的盲目性很大,因此对学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建议

1、四个注意

(1)注意:①公理是通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而都承认的真命题;②公理可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根据.

(2)注意: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一般选择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真命题作为定理,可以以它们为根据推证其他命题.这些被选作定理的真命题,在教科书中是用黑体字排印的.

(3)注意: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上,必须经过证明,才能作出真实可靠的判断.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如果只采用测量的方法.只能测量有限个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是相等的.但采用推理方法证明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那么就可以确信任意两平行直线的同位角相等.

(4)注意: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①论据必须是真命题,如: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和巳知条件;②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于论证的真实性;③论据应是论题的充足理由.

2、逐步渗透数学证明的思想:

(1)加强数学推理(证明)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做到,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学过的概念和命题,即进行语言准确性训练;能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论证语言,如“因为……,所以……”句式,“如果……,那么……”句式等等;提高符号语言的识别和表达能力,例如,把要证明的命题结合图形,用已知,求证的形式写出来.

(2)提高学生的“图形”能力,包括利用大纲允许的工具画图(垂线、平行线)的能力和在对要证命题的理解(如分清题设、结论)的基础上,画出要证明的命题的图形的能力,后一点尤其重要,一般通过图形易于弄清命题并找出证明的方法.

(3)加强各种推理训练,一般应先使学生从“模仿”教科书的形式开始训练.首先是用自然语言叙述只有一步推理的过程,然后用简化的“三段论”方法表述出这一过程,再进行有两步推理的过程的模仿;最后,在学完“命题、定理、证明”一单元后,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进行多至三、四步的推理.在以上训练中,每一步推理的后面都应要求填注推理根据,这既可训练良好的推理习惯,又有助于掌握学过的命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知道推理要有依据;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能说出证明的步骤.

2、能用符号语言写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通过对真命题的分析,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证明的步骤与格式.

教学难点: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

2、根据题设,应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答:两条平行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

3、结论的内容在图中如何表示?(答:在图中标出一对内错角,并用符号表示)

二、例题分析

例1、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a∥b,c是截线.

求证:∠1=∠2.

分析:要证∠1=∠2,

只要证∠3=∠2即可,因为

∠3与∠1是对顶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

易得出∠3=∠2.

证明:∵a∥b(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例2、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如图,∠AOB+∠BOC=180°,

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F,只要证明∠EOF=90°,即∠1+∠2=90°即可.

证明:∵OE平分∠AOB,

∴∠1=∠AOB,同理∠2=∠BOC,

∴∠1+∠2=(∠AOB+∠BOC)=∠AOC=90°,∴OE⊥OF(垂直定义).

三、课堂练习: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四、归纳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然后见投影仪.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435、(2),7.

六、课后思考: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位置关系怎样?

数学教案-切线长定理教案模板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切线长定理及其应用.因切线长定理再次体现了圆的轴对称性,它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属于工具知识,经常应用,因此它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与切线长定理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问题.如120页练习题中第3题,它不仅应用切线长定理,还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知识连贯起来.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观察、猜想、证明,并深刻剖析切线长定理的基本图形;对重要的结论及时总结;

(2)在教学中,以“观察——猜想——证明——剖析——应用——归纳”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掌握切线长定理;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对定理的猜想和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切线长定理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切线长定理的灵活运用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猜想、证明,形成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如图,P是⊙O外一点,PA,PB是⊙O的两条切线,我们把线段PA,PB叫做点P到⊙O的切线长.

引导学生理解: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2、观察

利用电脑变动点P的位置,观察图形的特征和各量之间的关系.

3、猜想

引导学生直观判断,猜想图中PA是否等于PB.PA=PB.

4、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证明.

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关键是作出辅助线OA,OB,要证明PA=PB.

想一想:根据图形,你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OPA=∠OPB(如图)等.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5、归纳:

把前面所学的切线的5条性质与切线长定理一起归纳切线的性质

6、切线长定理的基本图形研究

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直线OP交⊙O于点D,E,交AP于C

(1)写出图中所有的垂直关系;

(2)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3)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4)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说明:对基本图形的深刻研究和认识是在学习几何中关键,它是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

(二)应用、归纳、反思

例1、已知:如图,P为⊙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

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

求证:AC∥OP.

分析:从条件想,由P是⊙O外一点,PA、PB为⊙O的切线,A,B是切点可得PA=PB,∠APO=∠BPO,又由条件BC是直径,可得OB=OC,由此联想到与直径有关的定理“垂径定理”和“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于是想到可能作辅助线AB.

从结论想,要证AC∥OP,如果连结AB交OP于O,转化为证CA⊥AB,OP⊥AB,或从OD为△ABC的中位线来考虑.也可考虑通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可获得多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连结AB.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OP⊥AB

又∵BC为⊙O直径

∴AC⊥AB

∴AC∥OP(学生板书)

证法二.连结AB,交OP于D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APO=∠BPO

∴AD=BD

又∵BO=DO

∴OD是△ABC的中位线

∴AC∥OP

证法三.连结AB,设OP与AB弧交于点E

PA,PB分别切⊙O于A、B

∴PA=PB

∴OP⊥AB

∴=

∴∠C=∠POB

∴AC∥OP

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以上证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2、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分析和解题略)

反思:(1)例3事实上是圆外切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请学生记住结论.(2)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对角互补.

P120练习:

练习1填空

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3厘米,PO=6厘米,PA,PB分别切⊙O于A,B,则PA=_______,∠APB=________

练习2已知:在△ABC中,BC=14厘米,AC=9厘米,AB=13厘米,它的内切圆分别和BC,AC,AB切于点D,E,F,求AF,AD和CE的长.

分析:设各切线长AF,BD和CE分别为x厘米,y厘米,z厘米.后列出关于x,y,z的方程组,解方程组便可求出结果.

(解略)

反思:解这个题时,除了要用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和切线长定理之外,还要用到解方程组的知识,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计算题.通过对本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

1、提出问题学生归纳

(1)这节课学习的具体内容;

(2)学习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3)应注意哪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2、归纳基本图形的结论

3、学习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作业

教材P131习题7.4A组1.(1),2,3,4.B组1题.

探究活动

图中找错

你能找出(图1)与(图2)的错误所在吗?

在图2中,P1A为⊙O1和⊙O3的切线、P1B为⊙O1和⊙O2的切线、P2C为⊙O2和⊙O3的切线.

提示:在图1中,连结PC、PD,则PC、PD都是圆的直径,从圆上一点只能作一条直径,所以此图是一张错图,点O应在圆上.

在图2中,设P1A=P1B=a,P2B=P2C=b,P3A=P3C=c,则有

a=P1A=P1P3+P3A=P1P3+c①

c=P3C=P2P3+P3A=P2P3+b②

a=P1B=P1P2+P2B=P1P2+b③

将②代人①式得

a=P1P3+(P2P3+b)=P1P3+P2P3+b,

∴a-b=P1P3+P2P3

由③得a-b=P1P2得

∴P1P2=P2P3+P1P3

∴P1、P2、P3应重合,故图2是错误的.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674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