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时间:2023-01-0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9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理念:

1、学习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2、学习的方式以自主探新、合作交流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许多漂亮的小旗,准备奖给我们听的认真、说的好、合作的好的小朋友。你有信心得到吗?下面老师带小朋友去动物学校参加动物运动会吧。瞧,运动场上多热闹啊!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在比赛?他们在比哪两项运动呢?

运动员们都在为集体争荣誉,你是否也想为运动员做点服务工作呢?说说你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小朋友们真懂事,都懂得要为集体服务,我们一起拍拍手表扬自己。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按运动项目统计

①提出问题

老师也想为运动员们做点事,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做吗?第一件:给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的运动服,给参加跳高的运动员每人发一件蓝色的运动服。该分别发几件呢?你准备怎么做?(学生思考、回答)

②收集数据。

要知道分别发几件运动服,只要分别统计出(板书课题:统计)参加跳高和参加长跑的运动员各有几只小动物就知道了,也就是按运动的项目进行统计。

③整理数据。

课件出示第92页的第一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完成统计表。

④交流汇报。

组内推荐组员汇报。

⑤分析数据。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⑥解决问题。

现在知道要发几件红运动服和绿运动服了吗?你能看着统计表回答吗?

2、按动物种类统。

①提出问题。

运动员们出了好多汗,我们要为他们准备点好吃的东西,有谁知道他们爱吃什么吗?(学生自由说)那我就请你们为小动物们去买吃的,可要当心哦,小动物爱吃的东西可不一样,去商店之前你先要统计出什么呢?

②收集数据。

对,先要统计出参加运动会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

③整理数据。

(课件出示:第92页第二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教师巡视。

④交流汇报。

组内推荐组员汇报。

⑤分析数据。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⑥解决问题。

你能看着统计表说说你要买哪些食物吗?

3、归纳小结。

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说说两次统计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分类的标准不同)

从每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大家学的真棒,我想请你们看电视,好不好?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学生自由说)老师准备了这些电视节目(课件出示93第1题的第1个表格)

①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最喜欢看的一类电视节目。(组长负责统计)

②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合计,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

③分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④你还想调查我们班的什么情况?(学生自由回答)

统计最喜欢的一种球类活动。(在小组内调查、统计)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图形)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图形分一分吗?小组讨论,填好统计表。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活动

今天小朋友的表现很好,有许多小朋友都得到了小旗,请得到小旗的小朋友到前面把小旗举起来。

我们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这些小旗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

现在我问这个小朋友,怎么你两次站的位置不一样?

小结:原来分类的标准不同,所以两次站的位置也不同。

六、布置实践作业

小朋友今天表现真棒,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统计,课后仔细观察,如果确定了统计的内容,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统计。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猜想、观察、验证、应用等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

掌握商不变性质,学会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结合教学过程、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并渗透变与不变

、对立与统一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掌握及应用。

教学总体设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

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有序的观察、比较,充分运用讨论手段,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每个学生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学习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获得知识的理解与深化,自主建构新知识,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促进合作与讨论,评价与发展,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过程基本设计:

一、课前游戏:1听口令做动作(坐下、起立);2听口令做相反动作(坐下起立

,起立坐下);3看手势做动作(手正面起立,手背面坐下);4看符号做动作(1手

正面,2手背面)。后问:这当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渗透变与不变、对

立与统一等辨证思想。

二、本节课我们要学会这样的探究学习法ABCDEFG型学习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

学习方法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上完了,你们也肯定知道了。

三、揭题提问

1、84=2你能举例商等于2的算式吗?(学生说)

⑴、从这么多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⑵、是啊,这些算式为什么都等于2呢?难道这里边有什么决窍吗?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这一个问题。

2、揭示课题商不变性质。

⑴、你已经知道了有关商不变性质的哪些知识?(学生说)

⑵、看到这一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

⑶、学生思考。指名说(学生提问题)。

3、根据学生提问,教师积极引导,即时概括,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诸如:

⑴、什么是商不变性质?

⑵、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

⑶、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不变?

⑷、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

四、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⑴、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第⑵、⑶这两个问题,好吗?谁能大胆地猜想一下,到底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也就是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会变呢

⑵、先让学生独立猜想。

⑶、指名学生说。(教师注意倾听、激励评价,并板书重点意思的词)

如:同时加上

同时减去

同时乘以

同时除以

⑷、大家说得好,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就以168=2为例(或让学生自己主动设计来进行验证),请大家努力思考,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分别举例验证这几种猜想。研究一下,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商才不会变呢?你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2、验证猜想。

⑴、学生小组间共同合作学习。

⑵、哪一小组先来交流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相同的数这种情况?

⑶、小组交流。(教师板书)这样的式子写得完吗?怎么办呢?(用表示写不完。)

⑷、大家仔细观察以上这些算式,从验证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说明了什么?(商不变。)商

不变,什么在变呢?(被除数和除数在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同时乘以

一个相同的数,)师板书商不变。(这一验证的结果重在让学生主动交流与补充,不

必一问一答,重点抓住以上几项。)

⑸、师小结。然后提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又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⑹、现在谁能把商不变的两种情况连起来说一说?(师板书完整)(学生说。)或者你

是怎样理解的呢?谁还想再说一遍?

⑺、继续验证同时加上、同时减去两种情况。学生间展开交流。提问:商不变,这说明了什

么?

⑻、现在谁能回答第二个问题了?(即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学生互说,全班交流,

教师进行激励评价。

⑼、说得真好。现在大家对于商不变的条件还有没有问题?(如果学生在此前主动发现了

0要除外,则完整了。如没有发现就引导学生发现0除外,除以0,不行,那么乘以0行吗?)

⑽、咱们再来完整地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说)讲得太棒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自己共同

探究出来的商不变性质。

五、明理内化

1、商不变性质还可以怎样说呢?(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轻声朗读,再次体会并理解。

2、你在体会的同时,觉得要提醒大家些什么呢?为什么?(0除外、同时、相同、扩大、缩小)

3、大家理解得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自己掌握的水平,好吗?

基本练习。填空,(从①②中任选其一,或都选)并且感悟从中又有什么体会?

①、1173=(1179)(3□)

35400300=3540□=354000□

②、30060=(300□)(60□)

248=(244)(8-□)

244=(24+□)(4+□)

1005=(100-□)(55)

六、组织第二次探究活动。

1、继续探究。下面我们继续研究第4个问题。

⑴、先请你再来猜猜,学习商不变性质什么作用?(指名说)

你能举例说明使计算简便吗?(指名说)怎么算的?根据呢?

⑵、还能再举些例子吗?(指名说、互说)

⑶、你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有什么决窍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引导学生小结:当被除数和除数未尾有0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使一些除法计算简便。(关键:以未尾0少的为标准。)

3、综合应用。

⑴、根据144001200=120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144012=14400000120000=2880002400=

你们自己也能设计这样的题目吗?(学生设计,小组内验证)

⑵、①很快说出下出各题的得数,并说出道理。

45002592000125

交流与反馈:关键的思考(45004)(254)或(45005)(255);(920008)1

258)。

②、在□里填上合适的数。59535=5950(35□+□)

七、激励评价,拓展学习思路。

1、学生相互评价(小组内评价为主),出示评价基本标准,等级为棒极了、优秀、良好、需努

力四个等级。

2、针对刚才相互间的评价,请你说说今天这节课中你有些什么新的收获,对老师、自己和同学们有些什么建议,想与他们说什么呢?

3、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说)这些问题中学生能回答的让他们回答,如遇到较复杂的或是今后学习的问题,则建议: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后去研究,好吗,(可以设想一下:你准备怎样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习惯和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习惯和验算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习惯和验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对比练习

71151325517

710151030255017

7100151003002550170

①独立计算

②反馈,结果有什么特点

③归纳

2、卡片出示练习八第1题,抢答

3、练习八第2题,分组练习

①独立完成

②做得最快的同学板演

③反馈,说说计算方法

④628396该怎么验算

4、练习:第3题

选择其中一题进行计算

二、综合练习

1、小医生:找出病因,并订正

练习八第4题

2、文字题

①练习八第5题

②小组内反馈校对

3、应用题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思考过程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

四、作业

《作业本》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应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发展符号感。

(3)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笔算。

(4)掌握四则混合的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能运用规律简便计算。

(5)进一步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能正确判断基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正确判断2、5、3的倍数

(6)进一步认识升与毫升的意义,并能进行换算。

(7)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8)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会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把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发展空间观念。

(9)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用折线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反思本册教材的学习情况,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投影

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

1、在小组里交流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2、填写表格。

二、第1题

1、学生结合计算过程简要说说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2、第二、三组题重点要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上的共同点。

三、第2题

1、重点指导学生根据每个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笔算、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

2、第(2)题比较笔算和估算的结果,体会笔算与估算的价值并明确估算的基本方法。

3、合理利用前两题的结果,并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四、第3题

重点指导学生根据每道题的特点以及自己的计算能力合理选择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第4题

1、指导学生写出合乎规范的含有字母的式子。

2、提示学生规范书写求字母式子的过程。

六、课堂小结

七、完成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5题

36+30012848-8001612

(132+68)(97-57)972(720-2133)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计算顺序,再独立进行计算,帮助学生整理并巩固对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

三、第6题,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应用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情况,提高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

四、第7题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进一步解释所列算式的实际意义,明确解决问题思路。

五、第8题

可以要求学生列分步式解答,再要求学生根据分步式的思考过程列出相应的综合算式。

六、课堂小结

七、完成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第9题

要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1与其他数的关系。

三、第10题,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哪些是3的倍数?

121521303536445057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判断的理由。

四、第11题,把下面的数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

21581720

可以把这些数分成基数和偶数,也可分成素数和合数。学生如有其他分法,只要合理,也应给予肯定。

五、第12题

重点指导学生用画图连线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要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想到可以列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六、第13题

启发学生思考:当长是8米时,宽应该是几米?结合画图明白宽1米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面积。

七、课堂小结

八、完成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14题

1、指名读题。

2、你想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画线段图)

3、学生在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时,只要能大致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即可,不必要求画得过于具体、精细。

4、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

5、交流、评价。

三、第15题,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让学生借助具体例子说说对1升和1毫升的认识,再让学生借助1升和1毫升的直观表象以及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理解完成相应的填空。

四、第16题

1、学生独立填写括号。

2、反馈、交流。

五、第17题

1、学生在点子图上按要求独立画一画。

2、引导看图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六、第18题

1、引导学生回忆这几种图形的高的含义。

2、再分别画出底边上的高,并标上直角标记。

七、第19题

1、用小棒实际操作感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第(1)题解释操作结果。

3、第(2)题通过操作和讨论,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八、课堂小结

九、完成课堂作业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20题

1、独立解答。

2、说说思考的过程。

三、第21题

1、独立画一画。

2、交流画图的过程,展示操作的结果,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把一个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平移或旋转90度的方法。

四、第22题

1、教学前,要预先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自己上学以来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数据。

2、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两幅其它内容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所表示的信息以及它们表示数量的不同特点。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以下是我们花时间整理的《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1

一、复习旧知,引出意义。

1.让学生看图和实物回答问题。

①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这个苹果的多少?

②把一张纸平均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得这张纸的多少?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阴影部分。

(附图{图})

3.在下面图中,用阴影表示分数。

(附图{图})

4.7分米=()/()米

3厘米=()/()米

通过复习,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亲自实践,认识意义。

1.了解分数的产生。

让学生看问题:

①两个小朋友分一块糕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

②用1米长的尺子去量黑板的边沿,如果量得3米多一点,怎样用数量表示?

③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用折纸的方法,分别折成表示1/2,2/3,1/4,3/4的图形。

通过以上实践,小结:

把一件东西平均分成2,3,4份,分数是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课本第52页第一段课文后,再小结:

人们在等分物体或在测量和计算中往往不能得到整数,为了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常把1个单位(或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再用它的1份或几份来表示,这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

2.理解分数意义。

①突出平均分。

回顾前面的复习旧知与教例,指出平均分这一前提,增强学生的均分意识。

②明确单位1。

1)让学生看课本第52页与第53页列举的6个图,讨论各表示什么意义?

板书:每份是几分之几:1/2,1/3,1/5;

阴影或括号部分表示几分之几:2/3,3/4,5/8。

2)教师指出:从6个图形中可以看到,一块糕、一个圆、一条线段、一个长方形在没有等分前,都是一个完整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或整体1。

3)出示课本第53页的苹果图,提问:

这图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4)出示红旗图,提问:

这幅图是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2面红旗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5)教师小结:单位1具有以下三性:

A.概括性。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件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盒乒乓球、一个班的学生等,所以单位1应加上引号。

B.可分性。即可以根据需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C.相对性。即每个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如把半块饼看成1/2,它的单位1就是一块饼。如把4块饼看成一个整体(单位1),那么一块饼就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1/4)了。必须注意,单位1要根据对象范围来确定。

③认识分数意义。

1)引导学生重看课本第52页与第53页的6个图,从第52页3个图中可看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指着图解释若干的意思),只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是(指着上述板书的第一排数)1/2,1/3,1/5;从第53页3个图中可看到,把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后,表示其中的几份,得到的分数是(指着板书的第二排数)2/3,3/4,5/8。

2)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设计练习,巩固意义。

在完成书本上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下列几组练习,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下面各图用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附图{图})

2.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①把15支钢笔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钢笔总数的1/3,是把钢笔总数看作整体1。

②把全班人数分成5个小组,4个小组是这个班的4/5,是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3.说说下列题中把什么作为单位1,题中的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1分米是1米的1/10。

②一堆煤有30吨,已运走了2/3。

③五年级甲班女同学人数占全班的3/5。

④玲玲看了一本书的1/5。

四、小结归纳,强化意义。

1.演示:教师在一个纸盒内放上6支粉笔,让学生分别从盒内拿出这些粉笔的1/2,1/3。接着,使纸盒中增加到12支粉笔,又让学生从盒内分别拿出总数的1/2,1/4,1/3,2/3,3/4。在此过程中,归纳出:首先要确定把多少支粉笔作为单位1,再平均分后取出所需的支数。

2.讨论:前面我们分了些什么?还可以分哪些东西和物体?

归纳出单一个东西(一个水果,一块糕)

位1一个计量单位(1米,1吨)

一个整体(一所学校,一项工程)

3.引导总结:把表示单位1的量都是怎样分的?(平均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若干份)分数是表示这样的多少份的数?(1份或几份)然后总结什么叫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旨在从三方面去区分周长与面积:①从概念上分清;②从计算方法上分清各应该怎样算;③从计量单位上分清各该用什么单位。

本节课设计采用了饭店招牌这一实物图,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情趣,使学生乐于探究问题,通过学生观察、计算,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根本上加以区分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练习题设计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饭店招牌的平面图.教师激趣:小明家的饭店要开张了,需要制作一个招牌.招牌的底色要漆成白色,四周还要装饰一圈彩灯.要完成这些任务,小明要告诉工人些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什么是周长?

3.引入课题:面积和周长是两个有着根本区别的数学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容易混淆,为了使大家正确区分、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我们今天就来对面积和周长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活动展开.

1.请学生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它的周长和面积,并用手摸一摸.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周长和面积.

2.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自己的方法.

3.出示例1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4.思考: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周长和面积又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4.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习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DG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通过对称轴对折能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从这幅图我们知道A和A'是一组对应点,B和B'也是一组对应点。那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师:对应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对应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连接图中点A和点A',你看对称轴和对应点的连线怎样? 连接B和点B',他们的连线和对称轴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巩固新知

师:练习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五、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测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合理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度数和等于180°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在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理解内角、内角和概念

1、谜语引入: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猜一猜是什么?

Q:结合谜面的信息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介绍内角:这三个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内角。

Q: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3、介绍内角和:把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活动2【活动】观察图形

1、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

ppt依次出示

Q:这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内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指?

出示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指?

质疑: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预设1: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说想法)

预设2:一样大。(说想法)

预设3:180度。

小结:三个三角形的样子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三个内角也不一样,但内角和是一样的。

(二)活动二:猜想内角和不变的度数

Q:这个一样的度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听说过,学过。

预设2:直角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预设3:等边三角形。

这两个都是我们知道度数的特殊的三角形,请你根据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大胆的猜猜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不是180°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活动3【活动】测量验证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过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谁来介绍介绍量的方法?

预设:要想研究内角和,只要把三个内角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动手测量

PPT:操作建议:

1、请你找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用彩笔标序号1、2、3。

2、用量角器仔细测量后,记录角的度数。

3、列式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度数。

动手测量

(三)汇报交流:

学生1展示测量的过程。

Q:还有谁测量的这个锐角三角形,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却不一样?

Q: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Q:观察这些数据,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很接近?

小结:测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内角和,但是测量有误差。

活动4【活动】拼角验证

(一)思考其它验证方法

Q: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没有反应。

师引导:说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预设2:撕拼法

Q:怎么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生不撕,教师帮助突破,撕下三个内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吗?

预设3:折叠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们听懂了吗?一会儿可以试试。

预设4:描画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吗?

其他同学观察他在做什么?

引语:刚才说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二)动手拼一拼

操作要求:

1、请你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来。

2、用彩笔标出三个内角。

3、尝试操作。

动手操作

(三)汇报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刚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画出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无论是撕拼、折叠、还是描画的方法,都是在把这三个内角拼在了一起,转化成一个平角,我们发现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活动5【活动】几何画板验证

引:但我们时间有限,研究的三角形个数有限,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看一看。

师:介绍: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比较精确地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

观察:老师拉动一个顶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也就是,无论我们怎么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它的内角在变化,但三个内角和的却是不变的,都是180度。

活动6【练习】基础练习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个锐角是40°,求另一个角?

3、说一说: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能有两个钝角吗?为什么?

4、拼三角形

师:两个180°不是360°吗?

小结:看来,组合以后的图形还要分清楚哪些是内角。

活动7【练习】拓展练习

(一)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那四边形有没有内角和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课件演示。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同一平面.

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

2.学生摆小棒.

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

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

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

(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

(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

三、画平行线.

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

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34页第1题.

检验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平行线?

完成第134页第2题.

检验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完成P134页第3题.

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

4.判断.

①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③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互相平行.()

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六、拓展练习.

和1号棱平行的有哪些棱?还有哪些棱互相平行?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分米

3平方分米=()平方米

0.08平方米=()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三、总结。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学生:认识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由学生来说明。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习。

(1)计算25×4 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呈现:酒;14元 凉拌豆腐:3元

肉丝:5元 青菜:3元

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8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4. 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1+2+3+4……+98+99+100

②999×9、9999×9、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活动课本第36页的“练一练”。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教法:启发法

学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干过家务活吗?谁能说说都做了那些家务?(学生发言)

周末小明也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瞧,他做了些什么?(课件出示)

项目扫地擦桌子烧开水

时间8分钟2分钟10分钟

他把做家务的时间也记录下来了,你猜:小明完成这些家务一共需要几分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沏茶问题

谁沏过茶?请举手。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估一估,做这些事情你需要多长时

间?(指名说)

(2)看一看,淘气沏茶要做几件事情?(出示课件)从画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如果淘气一件一件地完成,需要多长时间?但小明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他想什么呢?(出示课件),怎样才能尽快

地让客人喝上茶?”尽快”二字怎样理解?

聪明的小明就想跟大伙比比,看谁能设计出一个最佳的沏茶方案。出示课件。

小明也给咱们发来了一个温馨提示的信息:设计时应该考虑:1、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些事又可以同时做?2、可用

箭头“→”标出做事的先后顺序3、经你合理安排,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时间?节省了多少时间?下面,就以小组为单

位,合作探究,与小明比比吧。板书示范。

③互相交流,比比谁的设计方案即合理又省时。

(3)学生展示、解说设计方案,学生集体观察。

方案A: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1+1+8+1=11(分钟)

方案B: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1+1+8+1=11(分钟)

方案C: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沏茶1分钟

1+1+8+1+2+1=14(分钟)

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同时)?学生说,师板书工序流程。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

流程图。

此时,小淘气的方案也出来了。(出示课件),你能看懂他的沏茶方案吗?

请同学们再想想,在哪个时间内还可以做些什么事?(学生说)能节省多长时间?多做了几件事?(揭示:同时做的事

情越多就会越节省时间)

像小明写的这样图示,我们把它叫做“流程图”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2页的烙饼。小组汇报交流。

四、当堂训练

1、判断:这样安排时间合理吗?为什么?(课件出示)

A、小东边吃饭边看电视。

B、边打电话边骑车。

C、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D、在马路上踢球。

五、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老师把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课件):“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

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六、作业

板书设计:

统筹安排时间

先后有序同时完成科学合理

最佳方案: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

同↓洗茶杯

时找茶叶

课后反思: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第4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准备:

1、师、生自备计算器。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计算器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情

1、出示一组计算题,师生同时进行计算比赛。(教师用计算器,学生用笔算。)

1706-92379.2-0.43+9.546840.030.83

19.20.03228.36+1.94-23.50821.283.17.6

通过比赛,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认为这种比赛不公平,用计算器当然算得快等等,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你已经知道了有关计算器的哪些知识?(请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

3、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符号说出常用键的名称以及它的功能,也可能有学生会说如何使用计算器等。)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Ⅸ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2.使学生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认识小数并理解小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设疑激趣.

1.我们都学过那些数?举例说明。(整数、分数)

2.你还见过那些数?(小数)

3.你在那里见过?(学生举例,教师可以适当出示:如出租车的计价牌、商场的价签等。)

4.你对小数还有那些了解?你想知道有关小数的那些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小数的意义,产生,与整数、分数的关系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产生.

①口算:1010=110=

10010=1100=

100010=11000=

教师提问:你能说说两组题有什么特点吗?

②学生活动:分组测量课桌的长与宽.(利用直尺)

教师提问:从测量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在进行计算和测量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除了可以用分数的

形式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就是小数.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①根据图意,填出对应的分数.

()米()米()米()米

②教师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分米,是()米;

这样的3份是()分米,是()米.

③教师指出:1分米=米,也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米,也可以写成0.3米.

④教师提问:你能将刚才填写的另外两个分数改写成小数吗?

(米=0.5米;米=0.9米)

⑤教师小结:你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了吗?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⑥教师提问:0.2米表示什么?0.8米呢?你再说两个一位小数,并说出他们的意义。

(2)认识两位小数.

猜一猜:你能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吗?

①教师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厘米,是()米;这样的7份是()厘米,是()米.

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教师出示的习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

(指名回答并板书:1厘米=米=0.01米;7厘米=米=0.07米.)

③教师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认识三位小数.

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后,教师出示1厘米的放大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的,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1米是千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001米.

(板书:1毫米,米,0.001米)

教师提问:8毫米是千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呢13毫米呢

(板书:8毫米,米,0.008米13毫米,米,0.013米)

教师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教师说明:照这样分下去,还可得到米写成0.0001米

(板书:米,0.0001米)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教师提问: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

教师讲解:①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②把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学生讨论:什么叫小数?

教师补充并概括: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3.教学例1.

教师出示:1角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

2分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

2角5分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

牛奶每袋8角5分,用元作单位是()元.

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名说一说每道题都是怎样想的?

教师提问:你发现分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05里面有()个百分之一.

0.009里面有()个千分之一.

2、把下图中图色的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3、用线段把相等的小数和分数连起来.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今教师对准备教案已经不再陌生。教案可以帮助老师顺利解决在课堂上突发的教学情况,新人教师如何写好教案呢?栏目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学号的卡片。

设计理念: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竞猜引入新课

1、让学生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学生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学生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学生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学生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理解概念

1、师:智慧从手指问流出,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除法算式。(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开写)再向学生说明:如果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学生特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板书三十乘法算式,和几十相应的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学生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学生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让学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学生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学生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学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可能会出现0()=0的情况,借此向学生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学生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还必须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学生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习: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357=53+4=7

(1)学生回答后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习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三、探索方法发现特征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思考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办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学生独立思考,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学生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学生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设计说明: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使学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学生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学生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让学生找3的倍数,比一比谁找得多。

(2)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数可以用3乘连续的自然数1、2、3,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3的倍数时要借助省略号表示结果。

(3)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3、2、5的倍数情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说明:让学生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汇报后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并且探索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想不想检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想想做做的第l题。学生表述后强调哪个是哪个的倍数(或因数)。

2、想想做做的第2题。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中的应付元数其实都是什么表格中为什么用省略号

3、想想做做的第3题。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格中所有数都是什么这个表格中为什么没有省略号?

4、游戏找朋友。让学生拿出各自的学号卡片,找出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使学生发现每个学号数的因数都在全班的学号数以内;再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学号数的倍数,井说一说能不能在全班学号数内部找到一个,还有其他的吗

设计说明:第l题是基础练习.可以巩固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2、3两题联系实际,使学生感悟到其中蕴藏着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以及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第4题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综合应用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再次认识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五、自我梳理探索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向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2、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通过探索使学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数是两位数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计算。

设计说明: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收获可以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同时通过探索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可以巩固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的性质,会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使2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掌握化简小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知道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你能用含有小数的的一句话,说说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吗?

出示情景图,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或想提什么问题?

二、探究

1、教学例4

谈话:刚才有的同学说,这两样东西的单价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那也就是说,可以用等号把0.3和0.30连接起来(板书:0.3=0.30),是这样吗?

启发:你能理解解释0.3和0.30为什么是相等的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分别从钱数的多少和每个小数所含的计数单位的个数来进行解释。

2、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分别找出100毫米、10厘米、1分米,说说分别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

100毫米=(填分数)米=(填小数)米

10厘米=()米=()米

1分米=()米=()米

提问:你能比较0.100米,0.10米,0.1米的大小吗各自说说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100=0.10=0.1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说明0.1=0.10=0.100吗?

3、总结与归纳

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右往左看,你又能发现什么?同桌相互说一说。

概括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小数的性质)

4、教学例5

出示例5,提问:小强买了四种食品,这些食品的价钱中,哪些0是可以去掉的?在书上填一填。并组织交流反馈。

小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5、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能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吗?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重点指导把10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方法。

6、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练习后,结合交流让学生再说一说每组的两个小数是否相等。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交流后提问:为什么0.6和0.60是相等的,而0.6和0.06是不相等的?你能用其他的方法再解释一下吗?

三、应用

1、练习六第1题

学生练习后,在小组内说说,再指名口答,并追问为什么。

2、练习六第2题

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不能把0.018和0.180连起来?

3、练习六第3题

4、练习六第4题

重点讨论80是怎样改写成三位小数的?

5、练习六第5题

学生练习后,讲解:用元作单位表示人民币的数量时,因为元后面还有角和分,所以通常要用两位小数表示。

四、总结与反思

谈话:读一读课本第34-35页的内容,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加、减法各部分问的关系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关系的理解。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20题。

让学生把口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同桌同学互相订正。

二、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1.做练习十二的第2l题。

让学生先自己写,写完后说一说所写的加、减法算式分别是根据什么关系写的。

2.做练习十二的第22题。

写出两小题的得数后,让学生说一说各是根据什么关系写出的。

3.做练习十二的第23题。

第(1)题,既可根据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再加一遍进行验算,又可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的方法用减法进行验算。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验算并说一说两种验算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第(2)题,两种验算方法都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进行的。做完后,也要让学生说说验算的依据,以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

三、简便算法

1.做练习十二第2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多说各题是怎样计算的。

2.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5题。

四、选做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做下面的题。

1.做练习十二的第26*题。

2.做练习十二的第27*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8*题。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的产生。

(2)认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会用小数正确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具实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让两名学生测量黑板长度。(用米作单位)

2、交流测量结果,展开讨论。

3、引导小结:

在测量时,得到的结果往往不能用整数表示,就需要一种新的数小数。(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认识一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结合分数的意义说明)

②用小数表示是:0.1米。

③谁来说说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分米,是米,也可以写成0.1米。)

板书:1分米米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分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分米呢?

板书:3分米米0.3米

5分米米0.5米

②说说0.3米和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2、认识两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厘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③④谁来说说0.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1厘米,是米,也可以写成0.01米。)

板书:1厘米米0.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厘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厘米呢?

板书:3厘米米0.03米

5厘米米0.05米

②说说0.03米和0.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3、认识三位小数。(出示学生尺)

(2)在尺上找出1毫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01米。

③④谁来说说0.001米表示什么?

板书:1毫米米0.001米

(3)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毫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毫米呢?

板书:3毫米米0.003米

5毫米米0.005米

②说说0.003米和0.0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照这样分下去,还可以得到米也可以写成0.0001米。

象刚才小圆点后面一位的小数叫一位小数,两位的小数叫两位小数

三、抽象概括:

1、概括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1)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来表示?

(2)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几分之几?举例说说。

2、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100、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启发讨论)

(1)米里有几个米?米里有几个米?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2)整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3)因为整数和分数相邻两个单位间进率都是10,所以这些分数也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个位的右面,用一个小圆点(小数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0.1、0.01、0.001)

四、巩固应用

1、学习例1:

(1)思考并讨论:

1角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角5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8角5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交流汇报。

2、P86做一做

3、练习二十(1)

用分数、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填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练习二十(2)(用线段把相等的小数和分数连起来。)

5、练习二十(3)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学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4页例3,第17页练写四第1--3题。

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解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

2.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知。

1.题板出示: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

新镇小学

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2.提问:请根据这一组条件,提出问题,想提什么就提什么。

3.同位两人,一人提问,二人口头解答。

4.当学生提出:三、四年级一共多少人时,将题目板书完整。即:新镇小学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

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5.学生齐读题目后,指出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二、讨论,探索新知。

1.教师启发:大家提出的这个问题,可比刚才的难多了,刚才提出的问题都可以一步解答,这道题怎么解答呢?该分几步?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请大家认真讨论,同位的互相说一说。

2.放手学生,大胆讨论。

3.学生回答讨论结果,鼓励学生回答出不同的想法。

第一种:先根据三年级4个班,每班40人,求出三年级人数。再根据四年级3个班,每班38人,求出四年级人数。最后算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结合回答板书:

第二种:要求三、四年级一共多少人,要先算出三年级有多少人,还要算出四年级有多少人,最后才能算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结合回答板书:

4.小结:大家真聪明,讨论得非常认真,回答的也非常清楚,并且提出了不同的想法,请大家再互相的说一说这两种想法。

5.看书质疑:学生翻开课本,把例3解答完整。找一名学生口头回答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三、改题,拓展新知。

1.将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2.将四年级有3个班改成四年级4个班该怎样解答?

3.将每班38人改成每班40人该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对于2、3两题启发学生找出简便的解法。

四、练习,强化新知。

1.看图,口述题意,再解答。

2.根据算式补充问题

一列火车3小时行216千米,一辆汽车5小时行180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

(1)2163(2)1805(3)(2163)(1805)

(4)2163-1805

3.独立完成课本17页练习四1、2两题。

设计意图: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应用题选材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要求。一是例题、练习题的出示方式,尽力避也正正规规的文字叙方式,通过表格式的、线段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二是复习题的设计改变了三步应用题却两步应用题引入的常规作法,而是只给学生一组条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自由提问、自主学习的空间,面向全本,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上述要求的同时,采取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方式,促使每个学生自始自终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差互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依据教材的前提下,在改题,拓展新知部分增加了两道题,鼓励学生找出简便解法,可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利于以后乘法分配律知识的学习。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作者:海安县南莫小学范强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修订本)第26页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2410)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简便算法,会正确的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一个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练习

42200=24300=18500=15400=60800=56100=25600=600700=

完成后评议:说说你有什么窍门能又对又快?

2、计算下面各题,并选择一个验算。

263205124407205602703172

a、学生试做

b、反馈。说说为什么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用一个因数百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要个百位对齐。

c、说说要注意什么?703172还可以怎样做比较简便?

(二)巩固练习

1、选做P83第三题第四题

任选两个做好后小组内改正。

2、文字题

602个245是多少?

247的306倍是多少?

两个因数分别是208和105,积是多少?

a、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b、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c、评议: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

(三)应用练习

加工厂计划加工食盐804袋,每袋重125千克,已经加工了85200千克。还有多少千克食盐没加工?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思考思路。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同一平面.

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

2.学生摆小棒.

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

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

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

(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

(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

三、画平行线.

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

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34页第1题.

检验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平行线?

完成第134页第2题.

检验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完成P134页第3题.

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

4.判断.

①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③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互相平行.()

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六、拓展练习.

和1号棱平行的有哪些棱?还有哪些棱互相平行?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摆长方形或正方形

活动目的

巩固垂直概念

学生准备

火柴棍(一盒)

活动过程

按老师要求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看谁摆的快、规范.

①用4根,摆一个正方形

②用6根,摆一个长方形

③用10根,摆一个长方形

④用12根,摆一个正方形

画场地

活动目的

1.巩固平行线的画法.

2.学会应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活动要求

在操场上画一个立定跳远的场地,同学们分组,可以为每个组画一个场地,比比看哪一组画出的最标准.(形如下图)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设疑激趣.

1.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看哪一个价钱贵呢?

2.出示:5,50,500,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在整数的末尾去掉一个0,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去掉两个0,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整数的位数越多,数越大)

3.你还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4.请你猜一猜:小数的大小与它末尾的0会有什么关系呢?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我们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当你们在商场中看到每件商品的标签这样写,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2.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教师提问:我们还没有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你能想个办法比较出这几个小数的大小吗?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2)根据学生的的回答,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出现直尺,体会:

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汇报:0.1米=1分米

0.10米=10厘米

0.100米=100毫米

(5)教师提问:从结论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6)教师补充说明: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7)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3.教学例2.

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

(1)出示两张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思考:怎样表示0.30和0.3?分组讨论并动手涂色,完成比较.

(2)学生汇报:0.30表示30个也是3个;0.3表示3个.所以0.30=0.3.

(3)演示讨论结果:将两张纸分别平均分成10份和100份,表示出0.30和0.3,将两张纸片重合,发现阴影部分也重合.

(4)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5)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引导学生口述:10个是1个,30个是3个,所以这两个数相等.

即:0.30=0.3

(6)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归纳小数的性质.

教师提问:通过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教师概括: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教师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

引导学生比较: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会有什么变化?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有什么变化?

5.应用.【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0.70=0.7;105.0900=105.09)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2=0.200;4.08=4.080;3=3.000)

思考: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3)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0.3001.8000500

5.7800.0040102.02060.06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0不能去掉的.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0.067003.0

908104.0315010.0142.00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的末尾添上0,原数就发生了变化.

3.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近似却不相等.

4.判断.

(1)0.02=0.2()

(2)小数点后面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80元可以写成80.0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五、布置作业.

1.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上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0.067003.0

908104.0315010.0142.00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2001.4503.0000.56000

0.0200.40500.00105.600

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4510.73.84.040010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7~118页例1~例4,第118页的练一练及练习二十四的1~6题。

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具体数量和图例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能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把整数或小数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1

师:如果老师在后面添上一个0就变成了多少?添上两个0呢?

师:我们发现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它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

师:那你能使它们相等吗?(比如说在它的后面加上单位名称)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就让我们用100分的热情10分认真的上1节你喜欢的数学课好吗?

2、前几天丁老师的红钢笔丢了,就想去买一支钢笔,我看中的一支钢笔在两家商店的单价分别为3.50元和3.5元(课件出示)。你们觉得哪一个更便宜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师:听!好象有人在争吵哎!我们去看看吧。哦,原来是小小猫和小兔子都说自己手中的数量是最大的,正为这而争论呢?你们能帮助他们比较一下大小吗?(课件出示)

师: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可以借助屏幕上的米尺。(小组讨论)

师:谁愿意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等式,从左往右看你能发现什么?四人一小组再交流一下。

汇报、板书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用自己的智慧不仅帮他们解决了难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有所收获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题

2、出示0.30和0.3。

师: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师:那我们可以怎样证明它们相等呢?

师:拿出练习纸,上面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左边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右边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请你用阴影部分在左边的图形中表示出0.30,在右边的图形中表示出0.3。(课件演示重合)

师:仍然从左往右观察这道等式,你又能发现什么?(板书)

3、小结:

你能把我们刚刚发现的规律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吗?你知道这叫做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内容,你觉得在这个性质中哪些地方需要强调?

(小数末尾)那么现在你能解决在课开始时老师给你们的难题了吗?

4、教学例3:

师:俗话说学以至用,那你认为我们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呢?

师: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出示例3:把0.60和203.0500化简.

学生口答。

5、教学例4:

师:刚刚我们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对小数进行化简,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却要根据需要,要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你在实际生活中见过吗?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请看,这袋饼干的单价是1.00元,实际上就是多少元?4.50元呢?(出示食品包装)

在实际生活中,为了保持统一,在价格标签上我们一般都用两位小数来表示价格。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题。

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4、3.16、10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口答。

三、总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发现小数的性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它不仅可以对小数进行化简,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下面我们再来共同研究几道题目。

四、巩固练习:

1、公正裁判:

(1)、小数点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2)、0.060=0.6()

(3)、908的末尾添上两个0,数的大小不变。()

(4)、150.00元可以改写成150元。()

口答并且说一说为什么错。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54000.09

30.67

804.2300

1.020002.95

做在练习纸上。

汇报并且说说用了什么方法?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54000.09

30.67

804.2300

1.020002.95

3、做累了吧?我们和小明一起去超市逛一逛。

今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逛苏果超市,妈妈帮他买了许多好吃的:

太平梳打2元5角

上好佳薯片1元

火腿肠5角

旺旺仙贝3元5角

你能帮小明列一个购物清单吗

注意:在清单上面至少包括食品名称和单价两个内容,其他的自己可以自由发挥。那么单价应该怎样来表示?

展示。

五、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模板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供您参考。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也许本文能为您提供一定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

课题:三种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目标:1.从已学习的求几个几的应用题中,分类概括出三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掌握三种常见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头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1)泥娃娃每个8元,买5个要多少元?

(2)钢笔每支6元,买3支要多少元?

(3)汽车每小时行使80千米,3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4)冬冬每分步行70千米,4分步行多少千米?

(5)一台印刷机每小时能印报纸4400张,2小时能印报纸多少张?

(6)一个建筑队每天平整地基80平方米,3天能平整多少平方米?

2.比较上面6题,

相同点: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关系式是每份数*份数=总数

根据事件的不同,给6道题分三类: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工作问题。

3.课题:三种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二、学习新知

1.找出上面6题每题的每份数、份数、总数

2.问:你知道在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工作问题中每份数、份数、总数又分别叫什么名称?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先说说,再看书自学)

3.讨论交流:(1)购物问题,什么叫单价、数量、总价,举例说明;

单价、数量、总价三者的关系怎样,举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符合上面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行程问题,(讨论过程同上,重点理解速度)

(3)工作问题,(讨论过程同上,重点理解工作效率)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3题

2.练一练第4、5、6题

四、变式深化

根据每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出另外两个关系式并把4、5、6题进行相应的改编。

课题:正归一应用题

目标:1.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掌握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

2.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

过程:

一.情景导入,理解"照这样计算"

买3瓶可乐要6元,你能知道买9瓶可乐要多少元吗?

1.讨论重点:3瓶同样的可乐,可以求出1瓶可乐的单价;要买的9瓶可乐与那3瓶是一样的可乐,才可以求出9瓶可乐的总价.

得出:在数学上,用了一个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叫"照这样计算".

2.学生说说对"照这样计算"的理解.

二.展开新课

1.出示完整的例题:买3瓶可乐要6元,照这样计算,买9瓶可乐要多少元?

2.学生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

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瓶6元

9瓶?元

方法一:6/3*9方法二:6*(9/3)

(要求说出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5,6题(体会两种解题方法的目前适用条件)

2.练一练第1题,找出3道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3.练一练第8题,进一步掌握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四.小结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在了解小数产生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小数和整数一样,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情分析:

三年级时学生已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认识小数以及读写法,知道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会进行两位以内小数大小的比较,以及一位小数的简单加减法。在生活中,小数的应用也普遍,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小数认识的基础。

教学方法:

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尝试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华东超市大家熟悉不熟悉啊?去过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再去哪儿逛逛,好不好?(课件出示)请大家在逛超市的同时,找找看,你在哪儿发现了数?是哪些数?

2.认识他们吗?读一读,生活中,这样的数多不多?还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数?

3.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小数,小数的用处可大了,所以,我们今后还要反复学习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去数学王国探究小数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一位小数

出示一米长的纸条

1.估一下,大概有多长?

2.确定是一米长的纸条。

出示长方形的纸片,老师想知道这个表的长和宽,怎么办?(量)

3.用一米的纸条做尺子,来量数位表的长。

4.发现:不够一米。不能得到一个整米数,怎么办?(用更小的单位,把一米分成10个一分米)

(板书)1分米

1/10米

0.1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

也就是说1分米是把1米平均分10份里面的1份,也就是1/10米

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

【设计意图】

用一米的单位来量,得不到一个整米数,然后用分的方法引出小数0.1,让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及其作用。

5.通过测量,得到:长是3分米。

3分米

3/10米

0.3米

6.学生活动

(1)把“1”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五份用分数表示是(?),用小数表示是(??)。

(2)在方格纸上涂出0.6,你打算把方格纸平均分成多少份?

涂其中的几份?

【设计意图】

即时练习,举一反三,通过想、说、做,使学生明白以为小数与分母是10的分数的关系,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二)认识两位小数

1.量出长方形的宽

比2分米长点,但不够三分米,没法用整分米数表示怎么办?(用更小的单位厘米,把一米分成100个一厘米)

(板书)

1厘米

1/100米

0.01米

2.得到21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21厘米

21/100米

0.21米

3.学生活动

(1)在方格纸上涂出0.06,你打算把方格纸平均分成多少份?涂其中的几份?

(2)如果要在方格纸上涂出0.65呢?

(三)认识三位小数

如果仔细看,这个数位表的宽比21厘米还多一点点,但又比22厘米少,如果要得到更精确的宽度,可不可以再分?(用更小的单位:毫米,把一米分成1000个1毫米)

1毫米

1/1000米

0.001米

(四)如果我们需要更加精确的数,可不可以再分呢?分的完吗?

【设计意图】

在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有层次,有规律地认识两位小数,学习三位小数,降低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难度。

(五)小数的计数单位

课件演示:用一个正方体的分解来演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分别写作:

0.1、

0.01、

0.001……

(六)教学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10个0.1是1,10个0.01是0.1,10个0.001是0.01,也就是说,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进率是10。

师:同整数一样,小数里面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进率都是10。

【设计意图】

直观演示,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加深学生对用“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意义的过程的理解,二是通过观察,能更容易的理解小数计数单位之间进率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勇闯智慧岛”

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

2.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

1.观察,思考,小数跟哪种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2.评价学生活动,下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52÷4=13(个)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18+20+19+19)÷4=85÷5

=76÷4=17(个)=19(个)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练习本、自制统计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准备了8个练习本,想奖给4个上课认真、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指名学生上台)

引导问:老师有8个练习本,奖给4个都很听话的同学,应该怎么奖呢?

8个本子,奖给了4个同学,每人得到了2个,谁能帮老师把这个算式列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4=2)

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活动“数小棒,求平均数”

早自习,老师分了不同数量的小棒给每位同学,现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组。

(1)组织学生活动,数一数、算一算,然后求出你们这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3)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活动:求平均身高

在小组内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2.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6】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前我对曾对班内几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发现已经有部分学生会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许多学生已知结论的课该如何去上?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采用了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导入,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了以下步骤:

(1)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编一步计算题,在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习。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试做另一道加法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4)“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接触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的情况,使学生知道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础知识练习:练一练(口算),判断改错,练习二1-3

2、应用性练习:练习二4-5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新华书店吗?其实在书店里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小明在书店里看到了他喜欢的三本书,价格如下:

《哈里波特》《快乐数学》《蜡笔小新》

2.58元3.15元5.7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一些一不步计算的问题吗?

2、对比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两类(加法和减法)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蜡笔小新》一共要付多少元?

一本《蜡笔小新》比一本《哈里波特》贵多少元?

一本《哈里波特》比《快乐数学》便宜多少元?

3、教学小数加法计算法则

①出示: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算式)为什么用加法算?

②讨论计算方法: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可以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大堂交流)

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板书计算过程,并说出最后结果)

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后再把结果转化为元,对于这样的算法你有何想法?(麻烦)

你能不能直接用小数计算?怎样摆竖式?为什么这样摆?这和那种方法是一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里的什么对齐?(板书小数加法竖式)

第二题你会做吗?完成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③讨论:通过上面两题的练习你觉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

④小结: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4、教学小数减法计算法则

①第三、四题怎样列式?5.79-3.15你会算吗?自己试一试

②谁来提醒大家小数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③3.15-2.58可以自己试一试

这一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退位)小数退位应遵循什么规则?

④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的小数点要怎样点?

⑤小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减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5、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你觉得小数加减法应遵循什么方法?(整数加减法)不同的是特别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6、今天我们学的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书上8、9页的内容,回去后大家在仔细看一看。

7、完成“试一试”

学生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比较在结果上和前面几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数末尾的0可以怎样处理,为什么?

8、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3题。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二第1、2、3题。

3、判断改错:(数位不对齐的,小数末尾0没去的,减法做成加法的三种类型)

4、做练习二第4、5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6.03十8.47=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做第l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不够减的十位退一,到个位当10的道理。

2、掌握计算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正确计算。

教具、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2-416-9

15-718-9

13-917-8

14-611-6

19-912-6

从2、4、6、8、9数字中挑出三个数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看谁写得多。

(1)49-726-464-6

64-292-476-9

(2)把算式分成二类

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

26-464-6

49-742-9

(3)试一试,计算下面各题

30+(15-8)40+(11-7)

学习例1

1、出图。问:图上一共有几个小木块?32减5呢?

2、想一想,怎么办?说一说怎么算。

3、用算式说明退位过程:

32-5=口32-5

20+(12-5)

=20+7

=27

4、提问:2减5不够减怎么办?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差的十位的数比被减数少1?

5、比较13-8与43-8

1)13-8竖式怎样写?得数写在什么位置十位上的1还要写吗?为什么?

2)43-8这道题会算吗?

提问:十位上为什么是3?

3)明确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上的数拿出一个作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所以十位上的数就比原来少1。

4)填一填:

43=30+口95=口+15

43-7=口+(13-7)95-8=口+(15-8)

三、学习例2,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10-3=712-7=5

40-3=3732-7=25

70-3=口62-7=口

90-3=口82-7=口

1)观察讨论:相同点和不同点?

2)按照第一组题的特点,计算第二组题。

3)总结;观察差的十位和被减数的十位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差的十位比被减数十位少1)(因为被个位数不够减减数,再从十位退一,所以差的十位比被减数十位少1。)

四、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2、填空:

34-5=20+(14-口)

65-5=50+(口-口)

73-7=口+(口-口)

3、判断差的十位数字是几?

4、口算

5、对比计算

43-943+9

6、笔算:

13-812-514-715-8

43-872-554-765-8

五、总结:退位减法计算法则,个位不够十位找,十位退一当作十。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 (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均数

(5+4+7+5+9)÷5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0÷5

=6(个)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课后反思: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篇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一般来说老师都需要使用教案来辅助自己教学,一份哪怕不那么优秀的教案,也能让老师在课程中游刃有余。教案应该要包含哪几个基本部分呢?为此,我们特意呈上“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你的品鉴!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到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红、黄、蓝星星各一颗(纸星星)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神秘嘉宾

2、验证——出示柯南图片

二、新知教学

1、2个条件

(1)师:现在柯南手里有两颗智慧星,一颗红的和一颗黄的。

出示:左手藏的不是红星星。

你能根据这个信息确定柯南左手和右手分别藏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尽管小朋友思路不同,但都用上了“不是……就是……”这样的词语。

教师小结推理方法:我们在进行简单推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提示排除一个确定另一个。

(2)快速抢答,猜一猜

课件出示:

小兔和小猫在玩捉迷藏,躲在房子后面的不是小猫,就是?

星期天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去吃肯德基,不是在白天,就是在?

小明生日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皮球和小汽车,皮球不是爸爸送的,就是?

2、3个条件

师:其实柯南带来的星星里还有秘密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红、黄、蓝星星各是一个数:9、22、30

红:我不是22

黄:我不是22,也不是9

蓝:

师:现在你能确定吗? 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

(2)反馈交流:

师:你觉得这里的那条信息能够直接确定一个数?为什么第一句不能马上确定一个数?

师小结推理方法:当我们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提示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3)如果黄星星说:我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你会从哪句开始分析。为什么?

3、送儿歌

“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哪个先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从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陈老师通过两个猜测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地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习有趣味的数学,并让他们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正是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气氛活跃、和谐。

有了前面最简单的推理的学习,学生学习例3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解决此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扎实地掌握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多重条件的推理。练习的逐渐深入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近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43页例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计算简便。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2、简算。

155+264+3625×5×4(20+18)×1583×115+115×17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简算。

20xx-368-1321814-378-422

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2)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

(3)学生列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种列式的理由)

第一种:1250÷25÷5

提问:1250÷25表示什么?(每个小组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第二种:1250÷(25×5)

提问:25×5表示什么?(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1250÷125又表示会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4)谈话:这两种列式都表示每棵树苗多少钱,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1250÷25÷5=1250÷(25×5)

(5)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我们可以怎样算?学生分组讨论。

(一种: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另一种: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和。)

(6)谈话:上面的连除算式怎样用字母表示?a÷b÷c=a÷(b×c)

(7)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2、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时指名说说这题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然后列式计算。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补充习题。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成人人节约用水的习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习、汇报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习、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平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师: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练习二:括号中应填几?

()×32=256 1430÷()=13 ()÷109=109 128+()=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练习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习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20×3= 60÷3= 30×9= 270÷3=

39÷4≈ 84÷6= 31÷3≈ 72÷4=

26÷5≈ 54÷3= 43÷6≈ 75÷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分别指名口算。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口算呢?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求80里面有几个20。

(2)指名列算式:80÷20=(板书)

(3)你能口算出这道题吗?你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A.8÷2=4 B.()个20是80…

80÷20=4 80÷20=()

教师完成解答。

2.想一想:83÷20≈ 80÷19≈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名汇报。

(2)以上这2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都可以依据80÷20来计算)

3.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1题。

注意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4.教学例2。

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解答在教材上,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5.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说一说解答的方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和第5题。

要求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解答。

“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表示一次最多只能载客40人。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6题。

指3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5.教材“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 )分米3平方分米=( )平方米

0.08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板书)广场花坛瓷砖

长:30米3米0.3米

宽:20米2米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完成这张表格:

现在看起来更加清楚了,说说你发现什么了?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交流)

(学生举不出0.5×0.2这样的例子,就由教师引出,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运用转化的策略算出0.3×0.2的结果,在学生初步会计算0.3×0.2的基础上,及时巩固计算0.5×0.3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算式并质疑“同样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根据表格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后,创设了验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认识。运用猜想——验证——概括的模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2)。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

(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0。05(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0。8+0。80。2+0。2+0。20。4+0。4+0。4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0。8+0。8+0。8=()×()=()

0。3+0。3+0。3+0。3+0。3=()×()=()

0。1+0。1+0。1+0。1+0。1+。。。=()×()=()(10个0。1)

1。2×2=()+()=()

()×()=()+()+()+()+()(可以怎样填?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2×0。40。3×03×1。19×0。80。6×45×0。20。7×1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集锦


教师,不辞辛苦育桃李,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是需要编写教案的,教案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更好的打好基础,你积累了多少高质量的教案模版呢?相信你应该喜欢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应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发展符号感。

(3)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笔算。

(4)掌握四则混合的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能运用规律简便计算。

(5)进一步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能正确判断基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正确判断2、5、3的倍数

(6)进一步认识升与毫升的意义,并能进行换算。

(7)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8)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会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把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发展空间观念。

(9)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用折线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反思本册教材的学习情况,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投影

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

1、在小组里交流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2、填写表格。

二、第1题

1、学生结合计算过程简要说说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2、第二、三组题重点要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上的共同点。

三、第2题

1、重点指导学生根据每个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笔算、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

2、第(2)题比较笔算和估算的结果,体会笔算与估算的价值并明确估算的基本方法。

3、合理利用前两题的结果,并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四、第3题

重点指导学生根据每道题的特点以及自己的计算能力合理选择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第4题

1、指导学生写出合乎规范的含有字母的式子。

2、提示学生规范书写求字母式子的过程。

六、课堂小结

七、完成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5题

36+30012848-8001612

(132+68)(97-57)972(720-2133)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计算顺序,再独立进行计算,帮助学生整理并巩固对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认识。

三、第6题,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应用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情况,提高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

四、第7题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进一步解释所列算式的实际意义,明确解决问题思路。

五、第8题

可以要求学生列分步式解答,再要求学生根据分步式的思考过程列出相应的综合算式。

六、课堂小结

七、完成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第9题

要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1与其他数的关系。

三、第10题,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哪些是3的倍数?

121521303536445057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判断的理由。

四、第11题,把下面的数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

21581720

可以把这些数分成基数和偶数,也可分成素数和合数。学生如有其他分法,只要合理,也应给予肯定。

五、第12题

重点指导学生用画图连线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要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想到可以列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六、第13题

启发学生思考:当长是8米时,宽应该是几米?结合画图明白宽1米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面积。

七、课堂小结

八、完成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14题

1、指名读题。

2、你想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画线段图)

3、学生在画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时,只要能大致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即可,不必要求画得过于具体、精细。

4、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

5、交流、评价。

三、第15题,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让学生借助具体例子说说对1升和1毫升的认识,再让学生借助1升和1毫升的直观表象以及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理解完成相应的填空。

四、第16题

1、学生独立填写括号。

2、反馈、交流。

五、第17题

1、学生在点子图上按要求独立画一画。

2、引导看图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六、第18题

1、引导学生回忆这几种图形的高的含义。

2、再分别画出底边上的高,并标上直角标记。

七、第19题

1、用小棒实际操作感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第(1)题解释操作结果。

3、第(2)题通过操作和讨论,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八、课堂小结

九、完成课堂作业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第20题

1、独立解答。

2、说说思考的过程。

三、第21题

1、独立画一画。

2、交流画图的过程,展示操作的结果,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把一个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平移或旋转90度的方法。

四、第22题

1、教学前,要预先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自己上学以来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数据。

2、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两幅其它内容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所表示的信息以及它们表示数量的不同特点。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P10。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数的组成,列举并解释整数数位顺序表、

2.能比较熟练地读写多位数,并结合读数内容,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整数数位顺序表

1.同桌相互依次说出整数的各个数位,并分级说出各级的数位。

2.同桌相互提问:第位是什么数位?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数位?一百万里有几个十万?是几个一万?几个一千万是一亿?十亿是几个一亿?最大(小)的位数是几?

3.练习

(1)口答,练习第2题。

(二)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

1.读出下面各数:练习一第5题。

235784343007430804300710980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练习一第6题。

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二五百万六千三百

三十亿零八十万二千七十六万零九

3.讨论:你是怎样读数写数的?读数和写数有什么不同?

4.老师拿九张数字磁性卡片(1一65张,3张0),在黑板上任意组成一个位数不确定的多位数,指名读或集体读。

(三)综合练习

1.在64002780中,个级上的数是(),表示有()个(),万级上的数是(),表示有()个()。

2.根据下面各数中0的读法,选择正确答案。(学生用手势表示)

30450005030004500403

500304054000034030050

A、一个0也不读。B、只读一个0C.要读两个0

3.练习一第8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9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理念:

1、学习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2、学习的方式以自主探新、合作交流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许多漂亮的小旗,准备奖给我们听的认真、说的好、合作的好的小朋友。你有信心得到吗?下面老师带小朋友去动物学校参加动物运动会吧。瞧,运动场上多热闹啊!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在比赛?他们在比哪两项运动呢?

运动员们都在为集体争荣誉,你是否也想为运动员做点服务工作呢?说说你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小朋友们真懂事,都懂得要为集体服务,我们一起拍拍手表扬自己。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按运动项目统计

①提出问题

老师也想为运动员们做点事,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做吗?第一件:给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的运动服,给参加跳高的运动员每人发一件蓝色的运动服。该分别发几件呢?你准备怎么做?(学生思考、回答)

②收集数据。

要知道分别发几件运动服,只要分别统计出(板书课题:统计)参加跳高和参加长跑的运动员各有几只小动物就知道了,也就是按运动的项目进行统计。

③整理数据。

课件出示第92页的第一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完成统计表。

④交流汇报。

组内推荐组员汇报。

⑤分析数据。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⑥解决问题。

现在知道要发几件红运动服和绿运动服了吗?你能看着统计表回答吗?

2、按动物种类统。

①提出问题。

运动员们出了好多汗,我们要为他们准备点好吃的东西,有谁知道他们爱吃什么吗?(学生自由说)那我就请你们为小动物们去买吃的,可要当心哦,小动物爱吃的东西可不一样,去商店之前你先要统计出什么呢?

②收集数据。

对,先要统计出参加运动会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

③整理数据。

(课件出示:第92页第二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教师巡视。

④交流汇报。

组内推荐组员汇报。

⑤分析数据。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⑥解决问题。

你能看着统计表说说你要买哪些食物吗?

3、归纳小结。

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说说两次统计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分类的标准不同)

从每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大家学的真棒,我想请你们看电视,好不好?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学生自由说)老师准备了这些电视节目(课件出示93第1题的第1个表格)

①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最喜欢看的一类电视节目。(组长负责统计)

②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合计,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

③分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④你还想调查我们班的什么情况?(学生自由回答)

统计最喜欢的一种球类活动。(在小组内调查、统计)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图形)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图形分一分吗?小组讨论,填好统计表。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活动

今天小朋友的表现很好,有许多小朋友都得到了小旗,请得到小旗的小朋友到前面把小旗举起来。

我们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这些小旗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

现在我问这个小朋友,怎么你两次站的位置不一样?

小结:原来分类的标准不同,所以两次站的位置也不同。

六、布置实践作业

小朋友今天表现真棒,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统计,课后仔细观察,如果确定了统计的内容,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统计。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关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试商能力,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够根据除数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试商方法;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根据除数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试商方法。

一.基础练习

1.P109页第1题(做于书上)比一比哪一大组做得最快。校对。

2、第2题

学生计算再比较。

小结:把除数四舍看成较小的整百数试商,初商易大,可调小1试商,把除数五入看成较大的整百数试商,初商易小,可调大1试商。

二.专项练习

1.列竖式,比一比谁最快。

81620414702941206134

校对说说你是怎样试商的。

2、文字题

1740里面有几个435?

3088除以386的商是多少?

三、应用题P109(略)

说说关系式

四、开放题。

()601460要使商是一位数,()里应填什么数字?要使商是两位数,()里应填什么数字?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00字合集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要知道写一份完整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加高效掌握知识点。那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00字合集,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

2、学会检验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检验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兴趣

1、(小黑板)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入><或=。

245()25454+6()60783()783

5018()518031-35()16239+1()2310

程序:

A、先口答什么号。

B、(板书如下)把这6个算式分成两类,应该怎么分?

245>25454+6=60

783<7835018=5180

239+1<231031-35=16

得出概念:(板书)用=连接,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那么这些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当然就叫不等式了。

2、(投影制成复合片)下列式子中有几个等式?

452<1009999-9991=87=6+1

X+18=2034+57240X=10

程序:

A、说出哪些是等式后,揭去不是等式的式子。

B、(板书)把这四个等式分成两类,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X+18=2040X=10

得出概念:(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突出两个条件:含有未知数、等式。)

3、(投影)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手势表示)

35-X=128412=74-X>3269+X=24564=X+60X5

4、(板书)方程中的不知数X等于多少我们能把它求出来吗?比如上面的例子:X+18=2040X=10中X等于多少?(板书解出来)得出:(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书面练习)判断哪个是方程的解?P22练一练3。

6、我们以前学习的求未知数X的值其实就是解方程。怎么解方程大家会不会呀?我们再学一点大家不会的,哪就是写出解方程的检验过程,写检验过程有它特殊的格式,我们应认真学好。(板书上面其中一题的检验过程)

检验:用X=4代入原方程,

左边=404=10,右边=10。

左边=右边,

所以4是原方程的解。(注意讲清各个步骤的含义)

三、反馈矫正

1、(板演)P22试一试。

2、(课堂作业)P22练一练2。(注意:写出检验过程)

3、(小黑板)看图列出方程并求解。(内容同《作业本》P19D3)。

四、评价激励

1、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四个概念,(复述概念)并掌握了检验的书写格式。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

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3)画线段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1条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对?为什么?不加两个端点行吗?两个端点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师:实际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线,比如当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才可以把它近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3位好朋友,下面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玩闯关游戏,好吗?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

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

(3)线段CD长5cm。( )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初步体会有序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4.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课件、小衣服的学具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课前游戏石头,剪子,布游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

(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无锡有许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小红和爸爸妈妈也想来无锡玩。

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小红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

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口述,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想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2.汇报过程。

请同学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过程。

小结:同学们都找到了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比较方法。

通过刚才的仔细观察,你觉得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呢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的好处。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4.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1)谁能具体地说说看,这一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呢

学生交流。

小结:这组同学是先拿上衣有序搭配的。

(2)除了先拿上衣有序地搭配,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发现也可以先拿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请两位学生合作完成先拿裙子的有序搭配。

5.小结。

(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拿上衣有序搭配,也可以先拿裙子有序搭配。

三、创新表示,体会符号思想

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条领带和3件衬衫。

1.讨论表示方法。

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的搭配方法,并且记录在表格当中,现在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提示连线的方法。

2.在作业纸上表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方法。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呢?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的方法更简洁明了。

4.小结。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它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拿领带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拿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四、通过变化,体会搭配规律

1.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搭配的总数是多少呢

交流。(板书:32=6。)

2.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搭配的总数又是多少呢

交流。(板书:43=12。)

3.通过刚才的变化,你有没有发现,搭配的总数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讨论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完成课题:搭配的规律。)

五、尝试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

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出发,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1)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学生交流。

(2)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呢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

2.奖品问题。

锡惠公园里有许多的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三种木偶,二种帽子,三条围巾,你一共有多少种选择呢

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红拿到了喜爱的奖品。

小红一家人继续在锡惠公园快乐地游玩。

3.游戏问题。

课前,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有没有我们研究的搭配的规律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怎样才能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汇报:请一组来玩。

交流玩法:一位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石头、石头,另一位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子、布。就这样连续地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9种不同的搭配。

六、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寻找了搭配的规律。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呢

小结:只要我们时常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就会有更多新发现。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浙江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56-57页。

教材简析:射线与角是在第四册直观认识直线、线段,第五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主要包括射线和角的意义、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记法及角的部分性质。它不仅是角的度量与分类、画指定度数的角、垂线等教学内容的必备基础,而且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有关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其作用还将延伸至中学几何知识、日常生活劳动之中。教学时应把握好角的意义这个重点同时要利用学生的主观想象、学具操作及直观教学等手段解决射线的特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难理解的知识点,充分体现让知识在学生的自我活动中悟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

1.出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仿画。

画后请大家谈谈有什么发现(如三条线的共同点、不同点及三条线的名称等,估计学生通过预习能说出射线的名称。)

2.屏幕闪烁一点然后直观演示从一点引出一条射线,并问还能延伸吗它会一直射到什么地方

3.看看书上又是怎样介绍射线(书:直线上的一点把这条直线分成两部分,这一点一旁的部分就叫做射线)请学生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在自己所画的直线上点上一点,相互说说哪个部分是射线一条直线分成了几条射线直线与射线有什么联系

4.引导学生利用射字组词。(如射箭、射击、发射、光芒四射等,同时教师配以从一点射向远方的动作)

5.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看作射线

6.判断练习:(①射线②线段③直线)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2.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予做准备.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13518091360901274

锐角()钝角()

直角()平角()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5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学生活动:(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5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的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有(按老师要求)

3.尝试画角.

教师要求: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检验)

学生活动:

(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5的角.

(2)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3)请学生介绍准确画角的技巧.

4.自学书中角的画法

(1)自学教材第125页角的画法.

(2)画一个65的角.

(3)学生讨论:画角的步骤(①重合②找点③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质疑问难.

师: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大家或要提醒别人要注意的问题?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利用三角板的30角)

2.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同学互相检验.

3.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

(1)动手尝试(2)集体订正(3)合作交流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135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2.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半圆仪用三角板)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第127页第13题.

看下图,已知1=60,求2、3和4的度数.

2.完成第127页第12题.

用一副三角板拼成下面度数的角.

18012013575105

3.完成第127页第16题.

下图中1=90,2是多少度?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学习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三量的含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迁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理解并叙述速度和、相遇时间及路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走路,比如今天我们就从我们学校出发共同来试验二小上课。我们走的是同一段路程,你们是坐车来的,用了20分钟就到了,老师是骑车来的,用了25分钟才到。这里面有没有数学问题呢?

师:在走路中涉及的数学问题,主要就是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三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速度时间=路程)

师:你能根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题吗?(板书算式)

2、汇报作业:(小组)

边表演边讲解

二、新课:

1、师:同学们遇到这么多情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两个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行走最后相遇的这种情况。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出题

小明和小红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他们每天都约好早上7:30从家出发,4分钟后两人正好在学校门口相遇。小明每分走50米,小红每分走60米,你知道小明家离小红家有多远吗?

(1)学生说已知条件,师在黑板上画图。

50米4分钟相遇60米

小明家学校小红家

?米

师:(介绍学具:绿色纸条表示什么?小明的速度粉色纸条表示什么?小红的速度这条线段表示什么?路程)

(1)先用学具演示,两人从同时出发到相遇的过程。

(2)通过演示,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3)说说每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吗?

3、小组演示,讨论。

4、小组汇报:(边摆边说)

(1)504+604=440(米)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之四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之四,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习。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0。02+0。02+0。02=()×()=()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今天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给您分享“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主题内容。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只有提前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体会较大数字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亿位的数,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十10个10000是多少,

10个100000是多少,

10个1000000是多少

一亿等于十个一千万

一千万等于十个一百万

一百万等于十个十万

二、亲身实践,巩固新知

1.指明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5万,7个一千万,

教师强调认准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七百万,然后一百万一百万的数,数到四千二百万。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满十进一”

的原则。

3.一千万一千万的数数到一亿。

4.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的数数到一百一十万;

从八百六十万一万一万数数到一千万;

从四千万起,一万一万数数到一亿

借助计数器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抽象程度

上使学生了解大数,明白“满十进一”原则

5.十万里有()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个十万

一千万有()一百万

一亿里有()个一千万

有关这个题,使学生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6.在计数器上拨出2345678,再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三、总结

不管数有多大,都要记住每相邻两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还要记住亿内数的数位顺序

四、学生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十万里有(10)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10)个十万

一千万有(10)一百万

一亿里有(10)个一千万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法则,会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使学生掌握分级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分辨出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在哪一位写0。

3.通过本节课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分析、判断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指出每个数含有几级,最高位是什么位?

5906780000962320860700030063890

(2)写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找1名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出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二千五百六十八三千零二十五千零六八千

通过写万以内的数,使学生回忆起万以内数的写法法则:写万以内的数,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板书: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学意图:回忆万以内数的写法,是为下面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作铺垫;全体学生在练习本写数位顺序,一是巩固复习这部分知识,同时为下面写亿以内数作准备。

2.进行新课。

(1)学习整万数的写法。

教学谈话引出新课:同学们写万以内的数学得很好,在此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学习写亿以内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出示例题:写出下面各数。(教师按顺序把题抄在数位顺序表左边)

七万

七十万

七百零八万

教师请学生思考:上面三个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使学生明确:七万是五位数,最高位是万位;七十万是六位数,最高位是十万位;七百零八万是七位数,最高位是百万位。

教师接着请全体学生试做:请你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对着数位顺序写出上面三个数。(教师行间巡视,并请一名学生板书。)

集体讨论订正,接着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观察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使学生明确,三个数共同的特点是:A、这三个数都含有万级和个级两个数级;B、个级上的四个数位一个数字也没有,写4个0。

②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共同的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4个0。

教师强调:个级上一个数字也没有,这样的数叫做整万的数。写整万的数,个级上各个数位上一定要写0占位。

练习:写出下面各数。(找一名学生板书)

六万九十万四千三百万五百零六万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教师谈话:写整万的数,你们学得很好,下面的数怎么写呢?同学之间商量一下,然后试着写一写。(教师参加同学的讨论)

出示例题,写出下面各数。(教师把题抄在上个例题的下面)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十二万零六百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二千零五万七千

五千六百零七万零八十

分组讨论后教师组织集体讨论:谁代表你们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写的?可举例说。

在众多的意见中,使学生共识:要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教师板书: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教师提问:逐题说明万级写什么?个级写什么?(学生回答时,教师在级的单位万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分级,并做如下板书)

试一试:写出下面各数,并想一想写数时哪儿难写?

五百零六万五万零三百八千零六十万零二十

(找一名学生板书)

订正上面的题。提醒学生注意:写数时哪一位上要写0。

(3)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说一说含有两级的数怎样写呢?

结合前面的板书,使学生明确,含有两级数的写法法则是:

①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②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学意图:新课教学共安排3个环节。第一环节,重点使学生学会万级的书写和整万的数个级要写4个0占位。第二环节,学会写含有两级的数,掌握分级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分级写,有利于学生分清楚哪一位上要写0。第三环节,总结归纳写法法则,使学生系统掌握写法的2条法则。

3.课堂练习

(1)先在本上写出数位顺序,然后对着数位写出下面各数。

五万三千二百万四千零五万

八十万六千零五十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对着数位接着写下面各数。

七万八千六百三十八十五万一千

二十六万零四百三百六十万二千

十万零五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3)写出下面各数。(找一名学生板书)

五十万八千五十八万零七百三十

二千四百四十二万二千四百万零四百二十

一千三百二十万二千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

学生板书如下:

(4)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①1994年我国共生产电视机三千一百八十四万台。

②北京图书馆馆舍面积是十七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二位;藏书一千四百万册,居世界第五位。

③1994年来华旅游总人数约四千三百六十八万人次。

以上各题订正时提醒学生注意别忘记单位名称。正确答案是:

第①题写作:31840000台。

第②题写作:170000平方米;14000000册。

第③题写作:43680000人次。

(5)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①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②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③八千万和四十。

订正。说一说万级上写什么?个级上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如下板书)

第①题写作:4853000

第②题写作:60090500

第③题写作:80000040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教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对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他们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这就为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难点: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通过平移认识“平行线”

活动1:我将让学生用铅笔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当我看到学生是这样移的时候,我将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问学生:“平移前后的两支铅笔有什么关系?”估计有学生回答:“平行”;我将及时给予赞许,并板书。

(结论: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平移后的两条直线组成平行线。)

2、画平行线

活动2:这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将直接演示用直尺和三角尺以及用两个三角尺画平行线给学生看,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动手画一画,用两种画法画平行线。这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并判断平行线

活动3:在这一环节中,我将让学生用纸折出一组平行线,这拓宽、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估计学生会折出以下这些情况等等,我将以其中一种折法作为例子直接演示来引导学生如何判断平行线,随后让学生判断自己折出的一组线是否平行。这能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论:两条直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活动4:找一找。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由易到难设计以下两道题目,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第一道题目是……,第二道题目是……。随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操作,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增强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3--24页。

(1)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2)认识算盘。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作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主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靠梁,就分别表示几十、几百、几千、几万,“0”用空档表示。

(3)计算器的认识。找学生说一说你知道计算器有哪些功能键?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1。

4、学生自主学习教材26页例2。

5、学生汇报交流。

6、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棒!

1、用计算器计算。

55846+7646=13027-8934=66280×23=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写出整万的数和含有万级、个级的数。

(二)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按数级写数。

难点: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数位顺序表。

学具:算盘、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指定一名学生说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成下表(在黑板的一侧):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30000430210040010520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七十七百零八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万以内数的写法是: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

(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3)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教学例3:整万数的写法。

同学们会写七,七十,七百零八,怎样写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呢?这些都是整万的数,请同学们在课本后面的数位表上试一试,写一写。

订正时,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写的。(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7,70,708燃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让学生读一读这三个数,检查一下写得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小结。提问:整万的数怎样写?(按照万以内数的写法来写,只要在后面添写四个0。)

2.教学例4: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1)教学写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先让学生在数位表上写出十万,并问:在什么级上写,怎样写?然后再写二千三百四十五。

教师说明:写数的顺序和读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万级,再写个级,个级上的数和以前学过的万以内数的写法一样。教师在数位表上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2)教学写三十二万零六百。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怎样写?千位上为什么要写一个0?

教师在数位表上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3)教学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再说一说是怎样写的?有几级?万级上写什么?个级上写什么?再让学生读一遍,检查一下是否写对。

例4的三个数在数位顺序表上这样写:

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

(1)含有两级的数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

(3)写数与读数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引导学生比较。提问:

读数和写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读数和写数都是先读(写)万级,再读(写)个级。

不同点:有关零的问题,读数和写数是不一样的。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先在算盘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在课本后面的数位表上写出下面各数。

六万三千二百五十七十三万八千四十二万零三百

二百五十万四千十万零七三千零八十万零四千

(2)口答:

①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几位数?

②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它是几位数?

③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千万位呢?

2.发展性练习。

(1)脱离数位顺序表,写出下面各数。

先说一说最高位是什么位,是个几位数,再写出来。(可以写在课本上。)

五百零六写作:________。

五万零三百写作:_________。

八千零六十万零二十写作:________。

(2)听老师念数,看谁写得对。

三十万四千六十七万零三百二十

一千零四万三千五百万零三百七十

五千三百四十万七千二千零七十二零三十

以上几项练习,均指名两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以便订正。订正时,都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再读一遍进行检验。教师巡视时,着重检查学生写的数中,该写0的地方是否都写对了。

4.课后练习:

练习二第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按级读出亿以内的数,并能正确地写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按级来写亿以内的数。因此,复习准备阶段紧紧围绕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新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整万数的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按照万以内数的写法来写,再在后面添写四个0就可以了,引导学生把旧知识迁移到新内容。第二层次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放手先让学生试写,订正时,强调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引导学生总结出写法规则,并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读法和写法的不同。

在巩固练习的设计上,注意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先对照数位顺序表写,再脱离数位顺序表写,最后进行听写。要求学生根据要写的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来确定是个几位数,并把写出来的数读一遍来进行检验,确保写数的正确性。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及用四舍五入法将大数按要求凑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将大数按要求凑整。

3、能根据生活实际的需求将一个数用合适的方法凑整。

教学重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方法。

教学难点:

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体会四舍五入是最常见的凑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领探究

1. 复习读写和四舍五入法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这就是我国近五十年人口增长统计图!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能读懂相关的信息吗?

①复习大数的读写读出1953—20xx年全国人口数这些数都比较大,读这些数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四位分级)写出1953—20xx年上海人口数

②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表示上海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的数量时做不到很精确,这时就需要用凑整的方法取一个近似数,你学过哪些凑整的方法?将上海人口数凑整到整万数。

2. 揭题: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凑整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关于“大数与凑整”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一:去尾法

1. 出示:小胖和小胖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正好赶上商场服装优惠促销,小胖发现原先的价格都变成了相邻的整十数。

自学提问

(1)用“四舍五入”法行吗?为什么?

(2)原价198元的套装优惠后的价格是多少?

(3)这种凑整的方法叫什么?(提问分星级+独立思考+求助讨论)

2. 小结:不管尾数是多少,全部舍去用“0”来占位,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去尾法”。

3.跟进练习:制定其余服装的优惠价格。

(二)探究二:进一法

1. 出示:妈妈带小胖去服装店买T-SHIRT,小胖的身高是143cm,可是商店里的T-SHIRT 只有140cm和150cm两种尺寸。

自学提问

(1)小胖应该买哪种尺寸的T-SHIRT?为什么?

(2)像这样的凑整方法叫什么?

(3)与我们刚才学的“去尾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2.讨论汇报。

3. 小结:不管尾数是多少,去掉尾数向前进一位,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进一法”。

(三)探究三

1.练习:学生当场编题将按下列要求凑整。四舍五入法 去尾法 进一法

2.比较这三种凑整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结:这些都是数凑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是需要看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无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三、感悟探究

(一)基础练

1. 下面用哪种方法凑整更合适?

(1)小亚有480分的积分,每200分可以换一个奖品,最多能换几个奖品?

(2)某商店有85根雪糕需要装盒冷藏,每个盒子只能装10根,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3)小明体重35kg,一部电梯的载重为1000kg,这部电梯最多能乘像小明这样体重的小朋友多少人?

(4)某工地有垃圾86吨,一辆卡车每次运8吨,需要几次才能运完?

2.178025用“去尾法”凑成整万数是(),用“进一法”凑成整万数是(),它们相差()。由此可见,用“去尾法”凑整,数字总是变(),用“进一法”凑整,数字总是变()。

(二)综合练习选择

1. 按去尾法在万位上凑整得7□8078≈740000,则□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2. 74590≈75000,它是按()规则凑整成整千数的。

①四舍五入或进一法

②四舍五入或去尾法

③进一法

④去尾法

(三)即时反馈练习

1. 书P90、91页最后一题。

2. 按“进一法”在万位上凑整得8□3068≈830000,则□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3.一桶纯净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20xx÷19=105(桶)5(千克)答:最多可以装105桶纯净水。

(四)拓展练习

1.某个数,经“去尾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2999 ),最小为(72001 )。

2. 某个数,经“进一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1999 ),最小为(71000 )。

3. 某个数,经“四舍五入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2499 ),最小为(71500 )。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三种不同的凑整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将数进行凑整。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PPT: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40米。

时间是3分钟,路程是24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也就是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小象和小羊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象和小熊比赛,小熊跑的快,因为小象和小熊跑相同的路程,小熊用的时间短,所以跑得快。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

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3=210(米)210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80╳4=320(米)280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

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第二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三分钟跑的路程;第三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四分钟跑的路程。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师:他们的速度和什么有关?

生:时间和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出示题目

1、“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 )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看着黑板表示疑惑):“神七”飞船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他们的速度一样喽?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时8千米。

师: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分别写成8千米/秒,8千米/时。

师:1小时、1分钟这些都是单位时间。那么单位时间还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应该是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路程。

师:读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生:表示神七每秒飞行8千米。

师: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复合而成的。请同学们将刚才走路速度单位也改一下。

师:其实速度不仅在我们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师:谁能说说这些速度表示什么?

生答

师:刘翔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有多快?

师:从讲台到教室后面大约是8米多,我们一眨眼,刘翔就从这跑到教室后面了。快不快?

生呼应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知道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那?

生答

师小结: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能用刚才的知识解释了自然现象,真是太厉害了。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上述几个速度,你对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说说速度表示什么吗?

教师先请学生间说一说,在组织交流。

生:平均时间内行的路程,如每秒多少米,每分多少米,每时多少米。

师:速度就是每秒、每分、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师:速度怎么计算?

生:路程÷时间=速度(教师板书)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谁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对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

师: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8】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

(2)学会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口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过程中数的记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投影出示,抢答)

27+3864-3829+1546-27

670+80780+90530-400540-80

350+200+70280+300+90920-7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准备题:25+47,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导语:25+47我们会算了,那么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在末尾添上一个0变成例2)又该怎样口算呢?

教师板书例2:250+470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把这道题化成以前学过的口算?

(3)同桌小声商量。

(4)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想法板书出来。

①25+47=72所以250+470=720

③25个十加47个十是72个十,也就是720

③250+400=650650+70=720

④250+450=700700+20=720

⑤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⑥250+500=750750-30=720

(5)请学生打开书本,看哪种方法和课本中小明、小华的想法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讨论后,教师提示:以后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7)反馈练习:(15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部分题)

250+490520+480

360+180260+160

请学生说思考过程及得数,不拘限于一种算法。

2.教学例2

(1)准备题;170+370怎样算?

(2)板书例2:口算54O-370

导语:170+370我们已经会口算了,那么540-370会算吗?

(3)鼓励学生抢答540-370的口算方法,教师给予适当点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

①540-300=240240-70=170

②54个十减去37个十是17个十,也就是170

③因为170+370=540所以540-370=170

⑤540-400=140140+30=170

⑥540-340=200200-30=170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反馈练习:(做一做中部分题目)

410-240520-150330-80

说出思考过程及得数。

3.教学例3

(1)准备题:把下列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简写成(),70000简写成()

40000+70000简写成()+()得()

(2)请学生打开书,把例3在书上填充完整,一生在胶片上做。

(3)集体订正,投影出示学生试做的式题,引导学生说说口算整万数加减时应注意什么?

(4)反馈练习:

口算:

34万+18万250万+750万69万+26万

23万-18万50万-27万82万-54万

24万+6万15万+35万40万-18万

(抢答:直接说出得数)

三、巩固发展

1.填空:(幻灯出示)

(1)370+280=()想:370+()=()

()+()=()

520-360=()520-()=()

()-()=()

(2)250+()=720()-480=290

520-()=360()-150万=390万

2.填上><或=

170+320()850-390650+180()860-47

910-180()502+290100-51()460-380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4.比一比,赛一赛:

练习四第2、3题。

5.抢答:说出与下列各数组成1000的数,

470、290、380、990、860

6.开火车游戏:上面或下面的数每移动一格,口算上下两数的和差各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必须记好每一步的得数,怎样算比较简便就怎样算。

五、布置作业:练习四.4.

六、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250+470=720想:①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

所以:250+470=720

②250+400=650

650+70=720

③200+400=600

600+120=720

例2:540-370=170想:①54个十减37个十是17个十,

所以540-370=170

②540-300=240

240-70=170

③540-400=140

140+30=170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9】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它的编排改变了九年义务教育原材料把“大数的认识”分成“亿以内的数”和“亿以上的数”两个单元,在四年级上下两册分散编排的做法,而是在四年级上册整合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这样编排的意图,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比三年级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的概念内容;另一方面考虑到只是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识,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本单元的编排还突出了教学的文化特色,渗透了教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为顺序表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4、通过介绍人口普查状况、算盘的发明等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小节的内容。

教学难点:

正确的读写含两级、三级的数。

课时划分:13课时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上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教材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和角,并行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按指定度数画角。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教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难点:

直线的认识,周角的含义。

课时划分:5课时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简析:

本单元内容是第二学段学生要学习的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也是最为复杂的整数计算知识。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体现学习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第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迁移类推能力。第三,注重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第四,注重知识的巩固,适当加大练习量。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方法,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两种关系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

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课时划分:8课时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有关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在头脑中已积累了许多表象,对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认识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本单元教材着重编排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它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中除了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课时划分:4课时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材简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是加大教学步子,例题从现行九年级义务教育教材的16个减少为6个,留给学生更大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

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的方法。

课时划分:14课时

第六单元统计

教材简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表提出一些简单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的现实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本单元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表的绘制方法。2.提供丰富的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功能。3.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同学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课时划分:3课时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找出最优的方案。

教学难点: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找出最优的方案。

课时划分:4课时

课时计划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的数的读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

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数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

2.考考你:这些数你会读吗?(在万以内数据中选择4条:一般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让学生尝试读数)

3.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4.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

(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4)组成:例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数。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屏幕上随即展示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及北京人口等有关数据。)

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

……

亿

3.计数方法:

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亿级

万级

个级

……

亿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7.练一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四、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

2496249600006407000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

56900024600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

标上数位再读。

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五、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数位顺序表、计数器。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0】

本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数据、讨论读法、巩固与应用下完成的。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读数而读数,而是通过会读较大的数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本节课完成较好的部分有以下几部分:

1、创设了让学生收集大数这样一个活动。主要让学生知道了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在读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关注合作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数,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反馈。

3、在巩固与应用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地练习,但出现的问题不少。如:在读书时,读万级的数漏写“万”字。不足之处在于,我有时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没有很好地把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

《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

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64——65页内容,练习十一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三角尺、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直线和角的知识,谁还记的?

2、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直线和角的知识。

3、老师举起一张白纸说: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这张白纸看成一个平面,想象一下,这个面变大了,能想象出来吗?请大家闭上眼睛。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还在变大,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中的这两条直线是什么样的?

4、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两条直线用彩笔画在纸上。(老师巡视)

(1)学生回忆口答直线和角的知识。

(2)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平面无限变大,出现两条直线。

(3)学生动手画两条直线

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找准知识起点,展开精彩的课堂。

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请把你的作品举起来,互相看看,画的一样么?谁想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在同一个平面内想象的两条直线竟出现了这么多样子,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为了分类方便,我们给它们编上序号)

3、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类,老师巡视指导,听取学生的想法。

4、组织交流

(1)让分的类多而细的小组汇报。

(2)哪个组和他们分的不一样?⑶、谁还有调整的意见?

5、谁能说说,我们把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按什么标准分成了几类?下面这一类直线真的不相交吗?你有什么办法

确定它们真的不相交?(老师口述:象这样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互相平行吗?课件演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无限延伸而不相交。

6、在同一平面内,我们任意画出两条直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互相平行,下面我们再来看相交的这种情况。

(1)两条直线相交出现了什么?出现了哪些角?哪幅作品相交出现了直角?还有哪幅?

(2)它们真的是直角吗?你有什么办法来确定呢?

(3)老师口述: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互相垂直?(课件演示)

7、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同研究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垂直与平行。

8、学生贴作品。若学生贴的类型不全,老师把自己准备的作品补充在黑板上。

9、学生小组合作分类。

10、学生讨论交流,汇报交流结果。一人说,一人贴,学生充分说明道理,并拿尺子演示,量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两边的宽度一样,直到分成两类为止。

11、学生用直尺检验角是不是直角,并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互相垂直。

以分类为主线,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汇报、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实践应用

1、判断。练习十一第一题,补充长短不一的,相交85度角的,一条直线的,是互相垂直的但是没有相交在一起的四幅图。(课件动画演示)

2、课件展示主题图,提问:从图

中你发现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

3、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老师举例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这句话的重要性。(教室、长方体)

4、我们学过的知识中,那些出现

过垂直与平行?练习十一68页第二题(课题中的垂直与平行中找)

5、摆一摆。第65页做一做第2题。

摆一摆。第65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讨论、交流、检验。

(2)学生看图交流。

(3)学生举例交流。

(4)学生回忆交流。

(5)学生操作交流。

让学生通动手折去寻找信息,用心观察生活中现有信息等活动,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谁愿意和大家分享?

学生交流、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说学习体会和收获。

五、课外拓展。

练习十一68页第三题。

加深理解概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精选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教师而言,要编写好教案。学生在教案中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你知道我们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吗?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1

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适用年级:四年级

活动目标:

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4、通过数学活动,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的是什么?

生:时间。

师:是呀,时间是最长的而又是最短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安排它呢?为了讨论这个话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看,她是

生:佳佳。

师:我们来看看佳佳小朋友星期天的安排。先来看她的早晨。

二、展开活动

活动一:起床后

师出示图片。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1:佳佳起床后,就洗脸刷牙、听英语、烧饭、吃饭。

生2:佳佳起床用了2分钟,洗脸、刷牙用了3分钟,听英语12分钟,烧饭用了18分钟,吃饭用了8分钟。

师:做完这些事,佳佳一共用了几分钟?

生3:43分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28分钟。

师:你们各是怎么想的?

生3:把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加起来。

生4:先起床、烧饭。在烧饭的同时听英语、梳洗,最后吃饭。共用28分。

师:你觉得哪一种安排比较合理,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5:我觉得28分钟的安排比较合理,因为省了很多时间。

师:为什么会节省那么多的时间?

生6:因为把事情穿插起来做,节省了很多时间。

师:节省了多少时间?

生7:43-28=15

师:15分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看来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

师:这种最合理的安排谁还会说?你会在本子上表示出来吗?

生1:先起床2分钟,接着烧饭18分钟,同时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最后吃饭8分钟。一共用了28分钟。

生2:(1)起床2分钟

(2)烧饭18分钟(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

(3)吃饭8分钟。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2

数学活动课《怎样滚得远》是我本学期的第一堂活动课,为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前,我仔细的阅读了教参,制订了课堂教学目标,尽量考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体验到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同时,自己亲自将整个实验做了一遍,是为了能够想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以便提前预设。课虽然是备好了,说心里话,还是没有底。都说活动课不好上,学生兴奋度高,课堂比较乱,不好控制,教师喊破喉咙,学生依然沉浸在自我活动中;另外就是学生不会合作,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这节活动课能否成功上下来,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分工合作,所以教师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上课了,大家席地而坐,来到体育馆上数学课,他们透着一股新奇劲。我拿出一个圆木棍,问:如果将圆木棍不借助外力,轻轻地放在平地上,它会滚吗?不会。那怎样才能让它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滚动起来?放在斜坡上。对,有时候为了节省体力,我们经常会利用斜坡,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例子吗?在学生例举了一些例子后,我引入了正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滚得远。然后引导学生猜测,你觉得怎样滚得远?学生大多认为板放得越高(既斜坡的坡度越大,)滚得越远。适当介绍坡度就是木板与地面的夹角,并画出图示。也有个别学生认为不是这样,他们觉得坡度越大,向下的冲击力越大,反而影响它向前,坡度应该适中,才会滚得远。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大家一致认为在0到90度之间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度数来进行实验,最后选定了30、45、60这3个度数进行实验。

接下来就是本节课的重头戏了。

我请了几个学生和我一起做了第一个实验,边做边讲了一些注意点,特别强调了要反复实验几次,求出平均数的必要性。然后再由学生分小组完成剩下的两个实验,得出结论。然而,我观察到,请上来的学生对于即将要做的工作毫无头绪,在我的指点下,完成了分工和实验,而其他旁观的学生,则只是好奇的看着,有的干脆一副与我无关的样子。到了分组实验的时候,我观察到一些小组分工不明确,有的学生无事可做,造成其他学生既要做这个又要做那个,费时费力;再有学生坡度搭好后,不经意间慢慢塌了,他们还没有感觉到,继续在实验,操作的数据不准确,影响对结果的判断。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我觉得我先前对学生的预设还是没有到位,对学生的困难分析不够。学生不会合理分工,课堂上除了对实验本身的指导外,对于如何合理分工也需要指导,而且在观摩实验时需要调动每一个人的注意力,以便对自己的独立操作有个好的参照。在反思之后,我开始第二个班的教学。

我将实验指导分这样几步进行:

首先我请学生思考:你觉得在这个实验中要做哪些工作?六个人该如何进行分工?指名学生回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要有人测量斜坡并要给予固定,要有2人;有人测量,要有2人;有1人滚木棍捡木棍;有1人记录。在此基础上让小组先进行分工。由于有了指导,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然后请一个小组上来演示第一个实验,同时要求其他的小组关注,并思考:你从事什么工作,你认为他们这组在这个环节中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这个小组由于分工明确很快完成了第一组实验,而其他学生由于刚才已经进行了分工,对于自己所要做的工作很清楚,观察别人实验时就有目的的观察,而且观察得也很仔细,并不时在窃窃私语。之后,大家针对刚才操作的情况,提出了改进,如:坡度要量准并适当用手固定,测量时皮尺要绷直,并在接头处做好记号,滚木棍时要轻放,不用力,每一次测量的结果都不相同,要多量几次,算出平均数等。

最后再分组进行独立的操作。在独立实验时,我不断巡视,发现学生的状态比较好,各尽其职,效率也比较高,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对比两堂课,我深有感触。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困难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即课前的预设一定要准确到位,只有这样才有有效的生成。第一堂课由于学生分工不明确,示范实验时又没有很认真的关注,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不断,效率不高。第二堂课由于学生对要做什么,有了认识,分工明确,实验效率就提高了,节省了时间。其次,老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给学生提出一个合适的、具体的任务,有了具体的任务,他们才会认真地、有目的地去关注,去参与,才能尽最大可能抓住每一个学生。第一堂课中,老师设计了示范实验,选了一些学生,让其他同学看,参与面比较小,看的学生没有明确任务,注意力很快分散,造成一些注意点没有听到,影响后面的操作。而第二堂课上,一组学生在实验,其他学生看,由于有了明确的任务,对照自己的工作,看他们操作时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他们带着问题来看别人的操作就比较仔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由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引入,先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说一说算法,然后通过现实问题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提问学生:这样的算式与刚才我们做的有什么不同呢?你会计算吗?学生找出了他们的不同,并且异口同声地回答会做,这时我趁热打铁说那你就试一试吧。学生开始了计算,我巡视了一圈,发现有的学生能做对,但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错误各不相同。我找了出现错误的学生去板演,然后探讨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应该如何来避免这种错误,接着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练习,这节课上完了。

下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这节课,我认为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成功之处是我注意到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出笔算的一般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作为一名参与者,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算法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真正做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不足之处课堂中没有让学生充分进行估算的练习。在课堂开始时,出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就应该让学生充分进行估算,但我只是一带而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4

选材设想

《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标实施,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第八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之一是简单的植树问题。

之前的某日,我在区研发中心四年级资优班上课,内容恰巧也是《植树问题》。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面对来自全区各校优秀的学生上植树问题,学生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的是班级的所有学生,我又该怎样去运用教材让全体学生学得最为有效呢?

这是一个挑战,于是决心尝试。

教学分析、目标制定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目标有以下阐述: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目标制定为:

知识性目标: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过程性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15-1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100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

(2)估计勺子的容量,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用比较的方法,估计约10毫升)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1)拿出碗、杯子分别倒入50毫升的水,仔细观察水面,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

(2)动手验证,得出结论:杯子容量约200毫升,碗的容量是350毫升。

(3)说明: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1600毫升。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

(4)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1、猜测:通过测量我们知道刚才的杯子的容量约200毫升,5杯大约是1升,猜一猜,1升等于多少毫升呢?

2、验证:我这里是1升水,用这个量杯来测量一下看一看是不是刚好1000毫升,在实验中先依次倒入100、250、500毫升的水,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读出数据。

3、结论:通过实验我们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对的,1升=1000毫升

4、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三、生活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猜数游戏

(1)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350毫升的果汁、150毫升的旺仔、50毫升的墨水)

(2)学生进行估计,教师用太大了和太小了进行引导。

3、阅读你知道吗?

说说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四、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拿出100毫升饮料,喝一喝,大约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

【教学反思】:

今天是在学生学习容量和升的基础上来学习毫升,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容量都是用毫升作单位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知道升与毫升的进率,并通过观察估计验证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估计的能力。

1、生活引入,唤醒生活经验

通过观察常见物体的容量,发现这些物体的容量都用毫升作单位,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用升作单位,从而初步认识在计量较少的液体时,常用毫升作单位。

2、观察实验,体验1毫升的概念

在学生初步知道毫升是一个较小的容量单位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毫升有多少,并及时出示1毫升水,让学生在观察中修正自己在头脑中1毫升的表象。为了在头脑中形成对1毫升的清晰的表象。组织学生数一数1毫升约有多少滴水,放在手中,看一看1毫升水有多少,掂一掂1毫升水有多重,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

3、猜测验证,掌握升与毫升的进率

对于1升等于多少毫升,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测,而是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1升可以倒5杯)应用简单的推理去估测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通过量杯去验证1升=1000毫升。从直观的操作中实现1升=1000毫升的意义建构。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6

今天执教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练习课,从学生练习反馈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作业全对的学生仅占全班人数的50%,这令我很费解,因为我觉得这两天教学还是挺不错的。作业改完之后,我并没有急于发给学生订正,我打开了存在错误的21本作业本,仔细寻找着错误的原因。最终我发现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为两类:一是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一类是积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又打开了书本重新审视起教材来,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对教材的钻研仍然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估计不足。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执教四年级新教材了,我自认为对教材的例题编排十分清楚,其实不然。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课时新授课的教学存在问题。教材中只安排了一道例题:14415。我的教学是从口算训练(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以整十数)引入的。在教学中通过1415与14415的计算方法比较,使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理解了其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明确了四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需要再继续学习了,因为其方法也与今天学习的方法是一致的,仅仅数值更大一些。到此为止,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就按照书本训练逐个完成。可问题就出在了训练上。教材的训练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有3道训练,有两题是积末尾有0的乘法,一题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第2题改错题中也安排了一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课堂中训练的效果也不好,当时我想可能是第一节新课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吧,也可能是因为刚学了一道例题就训练学生还没完全理解方法吧。

其实不然,乘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这之前学生只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怎么可能中间有0呢?所以像想想做做中的30926这样的题目教师应该用教学例题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应该在学生尝试笔算的基础上,充分呈现学生的笔算过程,尤其是呈现一些错误的笔算过程,通过对错误资源的辨析、占有,真正掌握笔算的方法。

而乘积末尾有0的乘法学生的错误主要还是因为三位数的引入,如《补充习题》中的48225的笔算,学生的在进行258的计算时没有任何问题,到再用百位上的2乘以8并加上进位的2时学生错误较多,许多学生都是加的1。面对这样的错误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一位数乘加类两步口算习题的训练,如:28+2,帮助学生将笔算的过程直观化分解。并要提醒学生注意进位数字,改变进位数字通常是1的惯性思维方式。

以上反思是否有用尚不得而知,仍需在教学中加以试验。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大数的意义,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和千万,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使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的数量的多少,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师:(屏幕呈现计数器)认识吗?

生:认识,这是一个计数器。

简要回顾计数单位、数位。师:我们可以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出大小不同的数。不过,每一位上最多只能拨几颗珠?(9颗)

师:要是再添1颗,那就得

生: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了。(板书:满十进一)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这样的计数器,还有一些珠子。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拨数游戏,好吗?(好)

师生共同完成拨数游戏,依次拨出3、30、300和3000。(学生很快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快速地拨数)

师:刚才四个数大小一样吗?(不一样)可每次用的珠子的个数

生:都一样,都是3颗。

师:那有什么不同?

生:它们所在的数位不同。

师:看来,同样的3颗珠,拨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既然大家已经找到规律,猜猜看,第五个数该拨谁了?(三万)

师:(屏幕呈现30000)30000是一个较大的数,看看这个数,再看看你手中的计数器,你能想办法拨出这个数吗?(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意见)

师:瞧,出现不同的声音了!认为能的同学,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可以在千位上拨30颗珠。因为10个千是一万,30个千就是三万。

生2:不能这样拨,计数器每个数位上最多只有9颗珠,哪来30颗珠?

生3:在计数器上拨珠,满十就得进一,更不要说满三十了。

师:用这个计数器拨不出三万,是算珠不够吗?

生:不对,是我们计数器上的数位不够。

师:(相机询问同桌的两个学生)你的计数器有几个数位?(四个)你的呢?(四个)如果允许同桌俩合作,你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拨出三万这个数吗?

学生稍作思考,随后兴奋地把两个计数器合在了一起。

师:谁来说说你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我们发现一个计数器只有四个数位,于是把两个计数器合并到一起,并在左边的计数器的个位上拨上3颗珠。

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该生的拨法(如图)。

生1:个位上拨3颗珠,表示的是三,不是三万。应该把左边这个计数器上的个改成万。

生2:因为千的左边应该是万。

生3:改成万以后,这一位就成了万位,万位上拨3颗珠,才是三万。

生4:我还有补充,既然这里的个改成了万,那左边的十百千也该改一改。

师:说得真好!那你们会改吗?试试看。

同桌俩合作,边讨论,边将左边的十百千改成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交流后,教师在屏幕上依次呈现如图。

组织学生交流调整计数器的方法,突出直接在十百千的后面添上万得到十万百万千万的方法。

师:这样看来,新增加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原来的四个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还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呢!(多媒体演示)

师:瞧,普普通通的计数器上,还隐藏着有趣的规律呢!那这些新的计数单位究竟有多大,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下面,让我们拨珠数数,进一步研究大数的计数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一万开始,一万一万地数到十万,揭示10个一万是十万,继而十万十万地数到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到一千万,并依次揭示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师:计数器变了,相应的数位顺序表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对照计数器,说一说千位左边是哪四个数位,并全班交流。

师:新增加的四个数位都和什么有关?(万)而且这四个数位和原来的四个数位还一一对应,所以,我国的计数方法中把这四个数位统称为万级,而原先的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则统称为个级。(呈现拓展后的数位顺序表)

师:有了合适的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我们就能认识更大的数了。张老师是个汽车迷,这两天从网上收集了几款汽车图片及它们的价格。先来看这辆大众车。(学生轻声估价:20万、30万不等,教师随即出示价格:二十三万元)那二十三万究竟是多少,你能在新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吗?

学生试拨,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并请一个学生上台试拨。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在十万位上拨2颗珠,表示二十万;在万位上拨3颗珠,表示三万,合起来就是二十三万。

出示表示23的计数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23个一和23个万所表示的意义。

师:会写二十三万吗?对照计数器,试着写一写。(学生试写,教师请一个学生板演)

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一开始写成23000,看完黑板上的写法后,及时改正过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二十三万的写法)

师:老师还带来了另两款汽车。出示宝马、奔驰汽车图片,其中宝马汽车标价一百零四万,奔驰汽车没有标价。(学生纷纷估价)

师:既然同学们都想估一估这款奔驰车的价格,那好,给你一点提示:它的价格比这款大众贵多了,但要比这款宝马便宜一些。你们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它的价格吗?(三个学生估计的价格分别是:100万、102万、98万)

师:这些价格都有可能。如果老师再给你一点提示:如果要在计数器上拨出这款奔驰车的价格,只需要1颗珠就够了。

生:(欣喜地)一百万!

师:真棒!(出示价格)那一百零四万和一百万究竟有多大呢?下面,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把这两个数分别写下来。

学生拨数、写数,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拨出并写下一百零四万,随后简要交流拨数、写数时的想法。(教师从学生中收集到三种不同写法:10000、100000、1000000)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交流,明确10000、100000、1000000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借助计数器认识了一些较大的数。观察这些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个级上都是0。

师:像这些个级上都是0、表示多少个万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整万数。(板书课题)这些整万数,会读吗?谁来读一读?

学生试读,教师结合学生的读法,引导学生体会:像这样的整万数,万级上是多少,就读多少万。

师:光会写、会读这些数还不够,像二十三万、一百零四万、一百万究竟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来真切地感受一下。

课件呈现:1张一百元、100张一百元捆成一捆、23捆、100捆和104捆,帮助学生感受它们的实际大小,并通过交流这些数的组成,理解大数的意义。

师:还想玩拨数游戏吗?(想)不过,有一个特殊的要求:老师报的数如果需要在个级上拨珠,请同桌俩坐右边的同学拨,如果需要在万级上拨珠,请坐左边的同学拨。拨完后,再把这个数写下来。

明确游戏规则后,教师引导学生先后拨出并写下150000、15、2100000、210、30030000、3003六个数,并用课件成组呈现相应的计数器的图片。

师:观察每一组中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表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再呈现几个整万数,引导学生通过画分级线的方法深入探索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课一开始时的拨数游戏上来。利用3颗珠,我们从3拨到30,再到300、3000、30000。还能继续往下拨吗?下一个会是多少?

生:三十万、三百万、三千万。

师:如果还是这个计数器,能拨出第九个数吗?

生:不能。

生:如果要拨出第九个数,那得用三个小计数器合起来。

生:那得用到亿级。

师:没错。新增加的亿级又会有哪些数位,含有亿级的数又该如何读、如何写,下一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反思

有效的教学方法,源自于学习内容自身的规定性及儿童内在的心理需求。我们一直提倡要解读教材、分析学情,道理就在这里。

鉴于此,备认识整万数一课,在正式确定教学思路之前,我始终努力思考着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在整数这一知识序列中,整万数究竟处于怎样的特殊位置,它具有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次,对于一个只具备认识万以内数的经验的四年级学生而言,整万数的认识将对其构成怎样的认知难度与思维挑战:仅仅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可实现对新知的同化?还是需要借助知识结构的顺应,在重构中完成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课前,我们又借助问卷进行了非正式的随访,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整万数的了解、接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知之甚多。事实上,在他们的生活及视野范围内,整万数并不多见。尤其是,不止一个学生将340000读作三十万四万。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已有的读数经验似乎无法同化新知,当一个数出现万级后,那就不再沿袭原有的读数方法,而改之以分级计数的方法。这是一次方法系统的飞跃,也是学生读数方法的一次突破。而这,仅凭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无法通过方法迁移顺利实现的。

如此想来,如何引导学生鲜明、深刻地建构起对级这一规定性知识的认识,是这节课的节骨眼,并将直接制约着学生对整万数的意义、读法及写法的掌握。而相应的教学思路也就据此展开。

导入从拨数游戏开始。这一过程,是学生对计数器、计数单位、数位的一次回顾,是他们相关经验储备的唤醒和复苏。至于比较的过程,意在帮助学生感受位值原理,为后续整万数的学习奠定基石。而由3000到30000,是规律的自然延展,是新知的自然引入,更是认知冲突的引发。教学至此,可谓课伊始,疑已生。

随后的教学过程,恰恰见证了这样一点:学生的智慧潜力是值得尊重与信赖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同桌两位同学通过合作,想出将两个小计数器合并成一个大计数器时,我以为,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更是学生知识结构的一次拓展。对于四位一级的分级计数方法,简单的告诉固然可以,但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对这种分级计数方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而4+4的拼合过程,恰恰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构造出了级的雏形,为学生随后进一步感悟并理解分级计数的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当然,仅有拼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拼成的新计数器中,右起第五个计数单位个为什么要改成万?相应的十百千又该作怎样的调整?这当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这一规律与分级计数又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课堂上,对每一个问题的追问与慎思,事实上都促发了学生更深层面的数学思考,而关于计数单位、数位、级、分级计数等一系列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恰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得以建构与生成的。

例题以汽车及其价格作研究题材,这一选择有其明显的失误:汽车的价格超过千万的实属少见,这就大大限制了例题中数据的选择。之所以选择这一题材,一方面,城市学校中有很多学生对汽车极为喜好和关注,对汽车的价格也比较熟悉;另一方面,生活中关于人民币的交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那就是整万元的现金,通常都是以一万元(在银行中表现为一捆)为单位的,如:230000元则表现为23捆。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整万数的组成,进而更好地理解分级计数的方法。

练习量显然偏少,这与学习计数器、计数单位及分级计数方法时的充分展开有必然关系。但有限的练习如何用好,我们仍然围绕分级计数的方法进行。学生每拨一个数之前都需要思考:这个数是万以内的数还是整万数,需要在哪一级拨珠?用的珠子个数相同,为何拨出的数大小、写法、读法不同?每组中的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等等。从而始终将学生的思考聚焦于本课的节骨眼,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结尾处是对课首小游戏的一次呼应。三万不是这个数列的终结,有了新的计数器,三十万、三百万、三千万也就顺理成章。如果还是这个计数器,能拨出第九个数吗这一问题的抛出,对学生而言又是一次新的挑战。事实上,再加一个数位,或者再加一个四位的小计数器都能解决问题,但区分处也恰在于分级计数的方法与意识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会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交流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师:(拿着数学课本)问这是一本?

生:数学课本

师:数学就是关于数的学问,我们的身边有数吗?

生:有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1:我有7本书。

生2:我有3个好朋友。

生3:我们班里有26名女同学。

2.根据信息组成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课件出示)

A组B组

(1)35张圣诞贺卡(8)共用去6.6元

(2)每本练习本2.2元(9)平均分给11个同学

(3)有5个同学给灾区捐款(10)共捐了15.5元

(4)小红每天读2页课外书(11)已经读了24页

(5)买了4枝同样的钢笔(12)共用布15米

(6)小东参加三门考试(13)共考了273分

(7)做7套同样的校服(14)小明带32元钱买钢笔

师: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选择两条相关的信息组成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学生伴随轻音乐读题思考)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看,你先择的是哪两条,求的是什么?怎么列式?

生1:我选(2)和(8)求的是可买多少本?列式为6.62.2=3

生2:我选的是(1)和(9)求的是平均每人得到几张贺卡,列式为3511=32

生3:

共得到7道算式,分别是:6.62.2=33511=3215.55=3.1

242=12324=82733=91157=21

[学生的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自己,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观察以上这些算式,并根据算式的特点分类,分好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己分好类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师:为了方便,老师给它们加上序号。(分别给7道算式加上序号)

①6.62.2=3②3511=32③15.55=3.1

④242=12⑤324=8⑥2733=91⑦157=21

生1:我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为一类,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第三类的除数都是整数。

生2:我也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是没有余数的。

生3

师:从同学们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分类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同。那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分类来研究。(课件出示)

师:(先择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这位同学他是按是不是除尽来分类的,那什么叫除尽?什么又叫除不尽呢?

生:商是有限小数的就是除尽,商是无限小数的就是除不尽。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在头脑中建立了小数除法、有余数的整数除法和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三种类型的除法的表象。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

三、归纳特征

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些除尽的算式(①6.62.2=3③15.55=3.1④242=12⑤324=8⑥2733=91),看看这些算式还能不能再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生:①6.62.2=3和③15.55=3.1分为一类,因为这里面有小数,④242=12、⑤324=8和⑥2733=91这三个算式分为一类,因为这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师: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类后)指着整除的一组算式:象这样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除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称它为整除(板书整除)(课件出示)

师:那我们仔细地观察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呢?

生:除尽的范围比整除的大。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大圈来表示除尽,那整除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圈。(课件出示集合图)

师:你还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

生1:42=2。

生2:305=6

生3:28070=4。

师:整除的算式实在是太多了(在整除的小圈后加)那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概括整除算式呢?

生:用ab=c(板书)

师:是不是要加个什么条件呢?

生:b0(板书),因为b=0,除法就无意义了。

师:如果a、b、c都是整数(板书),且b0,那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

[教师先从圈中拿去除不尽的除法算式,再将这些能除尽的算式进行分类,揭示出整除的算式。这样以集合圈的形式,渗透整除和除尽的关系。在学生找出了整除算式的特征后,教师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算式,让学生再次感悟和应用整除算式的特征,并体会象这样的算式有无数个。并通过用一个含有字母的算式来抽象概括,既让学生感悟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整除的概念。]

师:如153=5,我们就说15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15。谁来说说这几道的(指着黑板上的几道整除算式)?

生1:242=12我们就说24能被2整除,或2能整除24。

生2:324=8我们就说32能被4整除,或4能整除32。

生3:2733=91我们就说273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273。

师:我们一起看看书P49的练一练1。(课件出示)

生答

[教师针对内容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必要的。在教师揭示了数的整除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请学生说和学生自己任选两个算式说给同桌听,到一起其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读来区分两种说法的区别,自我感悟。]

四、感悟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数

[推荐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之四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推荐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之四”,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10个0.1是( ),10个0.01是( ),72个0.01是( ),26个0.1是( )。

2、0.6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0.008是( )小数,它表示( )分之( )。0.15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3、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第四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第三位的计数单位是( )。

5、5.376是由( )个1、( )个0.1、( )个0.01和6个( )组成的。

6、在4.04中,左边的4在( )位,它表示( ),右边的4在( )位,它表示( ),左边的4是右边的4的( )倍。

7、一个小数的十位是5,百分位是6,其它各位都是0,这个小数写作( )

8、一个小数由7个一百,3个一,2个十分之一,5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小数写作( )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6807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