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一比,组词。
屠()符()爆()
著()付()暴()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一岁除(b)a、不计算在内b、去掉c、除法运算
2、曈曈日(a)a、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b、目光闪烁的样子。
3、千山鸟飞绝(b)a、断b、绝迹,不存在c、死d、达到极点的
4、万径人踪灭(a)a、不再存在b、停止燃烧或发光c、使熄灭
三、根据古诗填空。
1、《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诗的第一句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美好光明)的前景。第四句既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除旧迎新)的意思。诗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与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能动脑筋改成一幅对联吗?(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2、《江雪》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柳宗元)。前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茫茫冰雪),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调。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四、拓展练习。
元日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常使古人抒情感怀。请读背下列诗人的诗作,体会诗人的心境。
1、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唐李世民《元日》
2、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宋陆游《木兰花元日》
3、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宋杨万里《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水村山廓酒旗招风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通过对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课题:2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梁桂珍审核:二年级语文组执教:
智慧导学案
教案一、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查字典)1、自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会写会用并积累词语。2、给“我会写”的生字各组2个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二、走进作者相关搜索。白居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通读课文,疏通词句。理解诗句中词语,会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解诗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草》主要写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宿新市徐公店》主要写什么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五、细读诗文,深入思考,质疑解疑。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总结提升。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要联系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拓展。
你想到了哪首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模仿写。你想赞美什么,试着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教学目标:1、自学掌握生字音形义;会写会用。2、朗读诗句,了解内容,疏通诗句。3、会背诵。二、学时:2节三、教学过程:1、自学反馈2、交流质疑3、分组展示4、课后检测四、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朗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题西林壁》这首诗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上中。”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背诵第一首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学习读诗句的押韵。
过程:
一、导入:
生背已学古诗,并及时指导语气。
二、新授:
1、生介绍作者苏轼。
2、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
(1)边读诗边注意字的读音,注意读诗的韵味。
(2)对照注释或和同学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小组交流。
(4)指名讲古诗的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体会诗意理解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5、作业: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预习下两首古诗。
反思:通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学古诗的方法,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基本达到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读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昨天学习的古诗,并说出大概意思。
二、新授:
1、你们还记得昨天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得吗?
2、看注释自学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也可小组合作学习两首。师及时到各组点拨。
3、一生试讲,其它学生补充。
4、结合诗句说说这两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
6、汇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用你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反思:自己学习古诗,方法得当,理解也较深刻。
童眼看世界
儿童会经常语出惊人,下面是四则这样的小故事。
一
一个四岁的孩子,当看到邻居爷爷因为亲人的去世而哭泣,便跑过去坐在他身边,后来,妈妈问:孩子,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孩子回答: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帮他一起哭。
二
下班回家的路上,街边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儿童棒球赛。我停下车,走到场边坐下观看,问旁边的一个孩子比分是多少。那孩子微笑着回答:我们队正以0比14落后。真的吗?我说,可你看上去并不沮丧啊?沮丧?孩子不解地说:为什么要沮丧?还没轮到我们队进攻呢。
三
一年级教室里,老师正在和同学们讨论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家人。其中一个小男孩头发的颜色和家人明显不同。一个男生说:画中的男孩子一定是被这家人收养的。一个女生说:我知道关于收养的所有事情,因为我是被人家收养的。被人收养意味着什么?另一个学生问,女生答道:被人收养意味着你曾在妈妈的心里生长,而不是在她的肚子里生长。
四
学校排演戏剧,小海梅一心想参加这次演出,并想得到剧中的一个角色,海梅的妈妈知道孩子的心情,但她担心海梅会落选。分配角色的那天,小海梅激动地跑回家,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她大声说:妈妈,你果然猜对了,我被选中为演员们鼓掌喝彩。
【思考感悟】
读了这几个令你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你想过没有,它是不是还带给你一点思考和启迪。如果是这样,就给每个小故事写一句话,试一试。
故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故事一:哭在其中,分担爷爷的痛苦。
故事二:在乎的是过程,并不注重结果。
故事三:儿童眼里的一切是美好的。
故事四:喝彩也是一种表演,重在参与。
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课文学会自学生字新词,借助字典或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外积累苏轼、杜甫、龚自珍、林升的诗。
教学重点: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宋词千古流传,你知道那些唐代大诗人?他写了哪些诗,背一背。
二、作者简介:苏轼、杜甫、龚自珍、林升
三、自学古诗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2、借助字典或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3、小组交流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题临安邸》《江南逢李龟年》《乙亥杂诗》
四、进一步理解古诗
1、理解诗意,指生讲解古诗的意思,教师对于疑难的问题适当进行点拨。
2、指导朗读古诗。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古诗。
5、练习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积累古诗
课后反思:学生能借助已有方法自学古诗,有些同学还能通过查找资料理解,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对《乙亥杂诗》还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学中,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但不是“为朗读而朗读,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每一次的读都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体现了“以读带讲、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我巧妙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比如在体会雨中西湖的“奇”时,先让学生找出诗中带“水”的字,然后引出描写雨中西湖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并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描述中闭上眼睛想象雨中西湖的“奇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所以就有了孩子们的“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很美!”“我仿佛进入到仙境一般。”的感受。再亲自感受西湖雨中的“奇”(课件:诗句意境)在无形中,孩子对这一句诗的体会已经非常的深刻了。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孩子们的情感在诵读中得以深华。在引导学生质疑上也体现了“实”。在学生汇报了读懂描写西湖“晴”的诗句后,引出最后两句,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质疑,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西子是谁?”“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我并没有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转向了学生:“西子是谁呢?谁知道?”“是啊,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qing导入。
1、激发想象:
2、揭题
3、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师:(出示图画)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小华从家到体育场用4分钟,大生从家到体育场用4分钟。
生: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分钟跑152米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分钟跑152米,第二分钟也跑152米,第三分钟也是152米……
师:将有关联的两个信息组合起来,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根据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可以出大生每分钟比小华每分钟快多少米?
师:快多少?怎样想?
生:248-152=96米
生:根据小华每分钟跑152米,跑了4分钟,可以求出小华家到体育场一共有多少米?
师:怎样想呢?
生:152×4
生:根据大生每分钟行248米,行了4分钟,可以求出大生家到体育场一共有多少米?
师:怎样解答?
生:248×4
师:不计算,你能知道谁家离体育场远些吗?
生:大生家离体育场远。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大生每分钟比小华每分钟跑的多,那么大家都跑4分钟,肯定是大生跑的多。
生:152×4大约是600,248×4大约是100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52看作150,150乘4是600。248接近250,250乘4是1000。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出是大生家离体育场远,那么你能计算出他们离体育场各是多少米吗?
学生动笔尝试计算。
……
评析:
1、注重信息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部分内容是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材通过一幅情景图引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笔算这一新知。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没有简单的直接出示问题,而是放手让学生去找信息,引导学生去找相关联的信息,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处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训练中,学生看图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有效的提高。
2、注重三算结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这部分内容虽然是笔算,但教师将笔算、口算和估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得出两个乘法算式后,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在解释估算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估算的方法。让学生再次深入地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体会估算的方法和口算的应用,感受到口算、笔算和估算三算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文】
八达岭长城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加以修葺。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达岭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绵延。八达岭位于居庸关外口,有东、西两座关门,东叫“居庸外镇”,西称“北门锁钥”。长城东窄西宽,长城从“北门钥锁”关门城合台起依山而筑,城墙高低不一,平均高约7.5米,顶宽约6米,可容五马并驰,十人并行。该段长城的墙体是用整齐巨大的条石铺成,有的条石长达2米,重数百斤。内部填满泥土和石块,墙顶地面铺满方砖,十分平整。墙顶外侧筑有高1.7米的垛口,上有了望孔,下有射击洞,内侧建有宇墙。城墙每隔一段,筑有一个堡垒式的方形城台。城台有高有低,高的叫敌楼,是守望和军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墙台,高度与城墙相差不多但突出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在制高点上还设有烟墩,即烽火台,是古代传递警讯的设施。
从1995年10月1日起,每个周末八达岭长城从南至北四烽火台的1200米距离内,650盏彩色泛光灯同时亮起迷人的灯光。每日晚上18点30分至21点30分,对游人开放。欢迎大家晚上来观看。
【点评】
这个导游词向旅游者介绍了长城的历史、结构,这样的介绍使旅游者不仅对故宫有了基本了解,而且深切感受到参观游览的重要意义。从中亲自领略了长城的魅力与风韵,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语文园地五》习作指导
写导游词要注意三点:
1、导游词内容必须真实、客观。
2、优秀的导游词应该是生动的、有趣的。
3、条理清晰是导游词的又一突出特点。从何处开始,途径哪些景点、景观等,都需要导游词“明示”。因此,导游词要“言而有序”。
4、导游词也要有标题,一般都以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名称作为标题。然后要向旅游者表示问候、欢迎、自我介绍。接着重点介绍景观的概况和旅游价值,以及传说、典故等。在游览结束后,对游览的内容做一小结,如有未到之处可做一简要说明,最后,对旅游者的合作表示感谢,请留下宝贵意见,并表示祝福与告别。
《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
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7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