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人造卫星【精】

按照学校要求,高中各科老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老师的精心构思,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对于高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案人造卫星【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jk251.coM小编推荐

人造卫星【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人造卫星(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使学生对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有初步了解,使多数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较正确的图景;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通过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个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的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的发射与回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人造卫星的运动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二、人造卫星的发射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A、8000kmB、1600kmC、6400kmD、42000km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高中教案【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的讲述,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内迁的情况,引申出羌族与党项族之间的渊源,以此培养学生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和归纳、整理历史线索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屏幕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结合地图指出),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一、契丹的兴起

(屏幕显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契丹的起源”的传说,并思考“白马”和“青牛”的含义是什么。然后说明,在契丹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由“白马”和“青牛”两个氏族发展而来的。北魏时,契丹族就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隋唐时期,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显示契丹人的相关图片,了解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唐朝末年,不少汉人来到契丹境内(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契丹任何汉人长期交往的必然结果,促进了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也为阿保机以后统一契丹各部创造了条件。

二、阿保机建国(916年、上京)

1.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课文,归纳出阿保机为契丹族的强大作出了哪些贡献。

阿保机的贡献主要有:(1)统一契丹各部;(2)提倡农业;(3)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4)916年,称皇帝,建立契丹国;(5)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

引导学生得出:阿保机是契丹族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政治家。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进一步指出,契丹国是当时北方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契丹获取幽云十六州

随着契丹的强大,契丹贵族经常南下掠夺中原地区。(结合地图说明,辽太宗时,契丹是如何获取幽云十六州的),请同学们思考:契丹获得幽云十六州后,产生了什么重要后果?

幽云十六州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它使契丹的国力大为增强。同时,幽云十六州的军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从此,契丹可以直接南下进入中原地区,对后来建立的北宋构成严重的威胁,辽宋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战争。

三、澶渊之盟

1.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结合电子地图,讲清北宋对辽用兵的目的是夺回幽云十六州),失败后,只好对辽采取防御政策。(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演示相关图片,由于时间所限,不宜补充太多内容)。辽国在挫败了北宋的两次进攻后,于1004年秋,大举进攻北宋,一直达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到北宋的都城东京。

2.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

(结合地图,简述澶州之战的经过,明确澶州和东京的位置)

北宋在获胜的情况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同辽达成和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8页的相关内容,思考:澶渊之盟对辽宋双方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有据,鼓励创新观点)

讨论结果归纳:对辽的影响:(1)辽从战争中安然脱险,“不胜而胜”;(2)每年从北宋那里获得大量“岁币”,经济实力增强。对北宋的影响:(1)北宋“不败而败”,“岁币”成为人民沉重的负担,这也是导致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2)“澶渊之盟”是北宋屈辱的象征;(3)暂时结束了宋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北宋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

评价: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的产物。一方面,它暂时满足了契丹贵族掠夺的愿望,增强了辽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对北宋而言,它使一个屈辱的合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这种以“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也是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如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长期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双方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的。

四、夏宋间的战与和

1.西夏的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引导学生回忆“五胡内迁”的有关知识,明确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成为西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屏幕显示党项族的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元昊建立大夏国(1038年、兴庆)

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西夏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古今地名)

思考:为什么说元昊也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与耶律阿保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意义,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

随着西夏的强大,它与北宋的关系又会怎样呢?

2.宋夏关系

对照宋辽关系,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请同学们比较“宋夏和议”与澶渊之盟有什么不同?(学生参照澶渊之盟,讨论回答“宋夏和议”对双方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夏在与北宋的交往中,积极学习中原文化,还设立太学,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不仅促进了西夏的发展,而且使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更加密切。

归纳总结:

本课内容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实际上是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民族之间既有刀兵相见,更有和平相处。请同学们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课后学生活动提示:

请同学们收集整理杨家将故事中的精彩片断,写成文章在班级内交流或者进行讲故事比赛。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825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