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一、群()群力
二、修改病句:
1、秋天的张家界风景区,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2、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教育。
3、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馆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4、我国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国家。
5、老师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
6、校园里屹立这一棵棵白杨。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变换。
1、巴金说:我爱月亮,但我也爱星星。(改转述句)
2、海鸥们朝遗像扑过来。(改比喻句)
3、这些北京来的客人水平非常高。(改变词序,改变意思)
4、我们自己辛苦。我们给别人增加麻烦。(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
四、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爷爷很快恢复了健康。
b、小刚的肩膀被沉重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c、这次语文测试,全班同学普遍成绩提高了。
d、尽管天气很冷,小明每天早晨就锻炼身体。
五、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森林报》是苏联作家维比安基办的一份报纸。()
参考答案:
一、群(策)群力
二、修改病句:
1、秋天的张家界风景区,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张家界风景区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或秋天的张家界风景区,是美丽的。
2、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教育。把使通过去掉,这个句子犯了没主语的毛病。
3、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馆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把古迹改为地方。
4、我国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国家。改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5、老师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改为老师听取并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6、校园里挺立着一棵棵白杨。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变换。
1、巴金说,他爱月亮,但他也爱星星。
2、海鸥们像潮水一样朝遗像扑过来。
3、这些来北京的客人水平非常高。
4、我们不仅自己辛苦,还给别人增加麻烦。
四、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五、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森林报。
()是科普读物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乘除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乘除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课前我先学
列式:12×25(你能想到几种简便算法?)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2×2512×2512×25
===
===
一、课堂合作学习
1、组内交流课前学习结果,初步沟通学习收获。
2、组间汇报,互动质疑。
教师引导的核心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有许多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这时,我们要加以整理,然后进行比较,找到适合于我们自己的解题方法以及简便方法,最后,运用恰当的算法进行计算,做到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6页第4题。
2.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50÷25+224×5×236×99
【提高练习】
3.红星小学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的图书角有42本书。这个学校的图书角一共有多少本书?
4.商店卖出8箱苹果,每箱25千克,每千克3元,商店收入多少元?
第十课时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9页例6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课前小研究第1题)
1、开火车学生做5以内的乘法口算练习。
2、出示练习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4+4+4+42+2+25+5+5+5+53+3
[设计意图]复习相关的旧知,为用乘法解决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正准备盖房子呢。他们请来了力气最大的小象,帮他们运送木头,你们看他们来了!
2、引导观察主题图,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从图上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小研究)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解决问题,这位同学提出了“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这个问题大家能够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各组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2+2+2=6(根)
3×2=6(根)2×3=6(根)
5、教师小结,刚才在解决“一共有多少根木料?”的问题时,有的同学是按以前学过的加法来解决的,还有的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思考方法,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进步成长。
三、巩固练习
1、课本59页《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课本60页1~3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
四、拓展性练习
1、填一填,再写出乘法算式。
2、1副手套有2只,5副手套有□只。□×□
3、1颗五角星有5个角,3颗五角星有□个角。□×□
4、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4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5、1个笼子里有3只小鸟,4个笼子里有□只小鸟。□×□
a)图中有几个□?请你写出算式。
b)把1、2、3、4、5、6、7、8这八个数填在下面的□里。
□+□+□+□=18□+□+□+□=18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他们自主发展的机会。
五、随堂练习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知道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一种美德。
3.知道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事例。
情感:
1.同情有困难的同学,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体验帮助同学、伙伴时的高兴心情。
行为:
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伙伴。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编写的。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具有这种品德的人,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热情的帮助。
本课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主人公“我”主动热心帮助同学的两件小事。第二部分,通过老师和“我”的对话,说出为什么“我”爱帮助同学。
本课设有五个栏目,即“说一说”“议一议”“学一学”“想一想”“夸一夸”。
“说一说”栏目,设在课文的前面,起导入作用。
“议一议”栏目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一学”栏目是学儿歌。学会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想一想”栏目,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帮助有困难同学的具体行为指导。
“夸一夸”栏目,意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号召大家向这些同学学习,形成一种主动帮助有困难同学的风气。
教法建议:
1.在教学“想一想”栏目时,不要强求学生回答的答案是唯一的,应鼓励学生设计多种答案。
2.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3.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课上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学校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孔融让梨"的传统故事。
2.知道同学之间互相谦让的事例。
3.知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
情感:
1.愿意向讲谦让的同学学习。
2.当自己谦让别人时感到心情愉悦,别人谦让自己时,有感激的情感产生。
行为:
1.在好处和方便面前想着别人。
2.与同学相处时,把好处和方便让给同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具有这种品德的人,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热情的帮助。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
教育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提问:
你看到过同学有困难吗?当时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此问题为栏目一中的问题)
2.教师小结并过渡:
同学们都很热心,在同学有困难时,能够主动帮助。老师认识一位同学,他和你们一样也很爱帮助同学,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帮助同学的。
二、明理
1.教师演示课件一(内容:学习课文的思考题及课文全文)
2.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目:
(1)小新的同学遇到了哪些困难?
(2)小新是怎么做的?
3.学生回答问题。
板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4.教师提问:
(1)小新为什么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得到帮助的同学会怎么想?
板书:高兴温暖
5.教师小结:
遇到困难的同学都会很着急,小新同学能够替同学着想,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得到帮助的同学会非常高兴,心里感到很温暖。老师和同学都夸小新爱帮助同学,同学十分感激小新。
6.请学生讨论问题:
(1)如果同学之间都能做到互相帮助,有什么好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并板书。
板书:关系密切团结友爱
7.教师用"学一学"中的儿歌强化观点。(文字片)
同学生活在一起,
你帮我呀我帮你,
互相关心多温暖,
团结友爱真亲密。
过渡语: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大家非常爱帮助同学,那么,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们知道怎么办吗?
三、导行
1.想一想:
如果遇到下面情况,你该怎么办?
(1)教师演示课件二
内容:"想一想"中的两幅插图。
(2)教师讲解图意
图一:有位同学做数学作业,找不找尺子了。
图二:有位同学因脚扭伤没来上学。
(3)学生小组交流想法后进行汇报。
(4)师生共同评价谁的做法好,对同学的好想法师生共同鼓励。
2.夸一夸:
班里谁经常帮助同学,大家夸夸他。
(1)学生和老师一起列举本班乐于助人学生的事例。
(2)请学生作小记者,采访被夸奖的同学当时是怎么想的?
(3)对于受到夸奖的同学可以进行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以巩固学生的这种好行为,为全班同学树立榜样。
3.帮一帮(此内容为备课教师补充的内容,目的是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同学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你帮帮他们?
(1)教师介绍情境,并出示图片。
情境一:
美术课上,小红的同学忘带彩笔了,小红想把自己的彩笔借给同学,可是又有些不舍得,因为这是爸爸给他新买的。
情境二:
在操场上,张强看到一位同学摔倒了,刚想上去帮助可又停住了脚步,他想这位同学又不是我们班的同学。
(2)同学谈看法。
(3)教师小结: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相信这些同学听了你们的建议一定会感谢你们,他们也会像你们一样爱帮助同学。
四、全课总结
1.教师总结:
为了记住今天学习的内容,我们再读读刚刚学过的那首儿歌:
同学生活在一起,
你帮我呀我帮你,
互相关心多温暖,
团结友爱真亲密。
2.师生共同朗读儿歌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七
高兴、温暖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关系密切
团结友爱
探究活动
1.召开一次的主题队会。
2、办一期主题为的队报展览。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情感:
1.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
2.愿意帮助残疾人。
行为:
1.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尽力帮助。
2.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
3.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照课程标准中“遵守公德”的有关要求编写的。本课与第8课同属“遵守公德”单元,本课主要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同情心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课题为“爱心”就是以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残疾人,并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
教法建议:
1.由于学生对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建议本课教学要注重对残疾人的感情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2.要找出残疾人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残疾人中的强者,使他们认识到残疾人照样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残疾人也是值得尊重的。
3.本课教学要扣住“社会公德”进行,把同情、帮助、关心、尊重残疾人这一社会公德,做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教育学生做一个遵守公德的文明人。
教学设计示例
六
认知: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情感:
1.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
2.愿意帮助残疾人。
行为:
1.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尽力帮助。
2.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
3.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重点:知道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能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愿意向残疾人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
教学难点:残疾人的学习、生活中有困难,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他们在精神上更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尊重,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育过程:
一、试验导入:
1.进行小试验:
(1)老师说一句话,请同学闭着眼睛在纸上写出来。
(2)请同学用一只手系鞋带。
(3)请同学不许说话,告诉大家他想说的一句话。
2.小组交流:
通过亲身试验,请同学想象一下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3.全班交流:
4.小结:
平时我们正常人的生活,感受不到这样的痛苦和不便。而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的是看不到我们生活的美丽的世界,有的不能开口说话,还有的听不到各种美好的声音,还有的有其他方面的残疾,作为一名正常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向残疾人献爱心》。
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
赵敏为什么会担心,他担心什么?
四(3)班的同学们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是怎样主动关心、帮助赵敏的?
3.小结:
同学们不仅在生活上照顾赵敏,而且想办法在其他方面帮助他。同学们为他开欢迎会,课后主动陪他玩,春游的时候大家不怕麻烦,带着他一起去。
4.小组交流:
赵敏虽然身有残疾,但是他身上的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呢?
5.小结;
赵敏身有残疾,在生活上,他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他的毅力和坚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在身体上是残疾的,但是他们在意志上是无比坚强的。
6.小组讨论:
我们为什么要帮助残疾人?
7.小结:
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从生理上、心理上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因此需要我们去关心、同情和帮助他们。残疾人是非常不幸的,但是,他们应该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待遇,享有人格上的尊严,所以,我们要尊重残疾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是自强不息,战胜了许多困难,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人们去尊敬。
8.请同学举例:
说说你都知道哪些身残志不残的残疾人?从他们的身上你都学到了什么?
(张海迪、海伦、保尔的故事)
9.全班交流:
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残疾人呢?
10.小结:
首先,我们要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心和照顾。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再有,我们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为他们解除思想上的压力和痛苦。
板书:生活上有困难同情、关心、帮助
精神上有压力理解、尊重、鼓励
三、联系实际,辨析导行。
1.说一说: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残疾人吗?在生活的周围,有残疾人吗?他们是怎样生活、工作的?
平时你是怎样做的,怎样帮助和照顾残疾人的?
2.出情境题:
在十字路口,看到一个盲人准备过马路……
在车厢里,看见一个拄着拐杖的肢残青年上了车……
在路上,看见一个提着东西的肢残阿姨……
在校园里,看到一个残疾同学摔倒了……
(1)同学现场表演
(2)现场采访:
访问扮演正常人的同学:你为什么要帮助他?
访问扮演残疾人的同学:当他帮助了你后,你心里怎么想?
(3)小结:
主动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坐车时主动给残疾人让座;主动帮助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把摔倒的同学扶起来。
3.出示投影片(“议一议”中的题)
提问:小佳和小伟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小结:
模仿残疾人的样子是不尊重残疾人的表现,这样做是不对的。主动帮助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关心残疾人的表现。
4.说一说:
(1)我国政府是怎样关心和保护残疾人的?
出示投影片,“看一看”中的五幅图,用来补充同学的发言
师:组织残疾人乐队、给残疾人捐款、社会办福利工厂、修残疾人坡度通道、开办残疾人学校。
(2)你知道社会上还有哪些设施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吗?谈谈你对国家这样做的看法。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读一读课文后的自读材料,谈感受。
2.小结:
关心、是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表现,我们从小就要为其努力,做到在生活上同情、关心、帮助残疾人,在精神上鼓励、支持他们,成为文明的好少年。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以小队为单位开展调查。
(1)调查学校及住家附近有哪些方便残疾人的措施。
(2)调查学校附近的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需要哪些帮助?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过程:
(1)以小队为单位到大街上、社区里开展助残活动。
(2)制作精美助残宣传卡,发给路人,唤起大家的爱心。
(3)排演助残活动,到福利院为残疾人表演。
帮助一位你身边的残疾人,并坚持下去。
帮扶过程:
(1)调查、了解身边的残疾人,然后选一位作为“手拉手”帮扶对象。
(2)了解他会遇到哪些困难,需要得到哪些帮助?
(3)制定帮扶计划。
(4)与帮扶对象谈心,共同实施帮扶计划。
(5)定期小结,随时调整帮扶计划。
第七课时.练习内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80÷568÷498÷7
864÷4936÷2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知道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一种美德。
3.知道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事例。
情感:
1.同情有困难的同学,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体验帮助同学、伙伴时的高兴心情。
行为:
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伙伴。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编写的。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具有这种品德的人,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热情的帮助。
本课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主人公“我”主动热心帮助同学的两件小事。第二部分,通过老师和“我”的对话,说出为什么“我”爱帮助同学。
本课设有五个栏目,即“说一说”“议一议”“学一学”“想一想”“夸一夸”。
“说一说”栏目,设在课文的前面,起导入作用。
“议一议”栏目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一学”栏目是学儿歌。学会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想一想”栏目,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帮助有困难同学的具体行为指导。
“夸一夸”栏目,意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号召大家向这些同学学习,形成一种主动帮助有困难同学的风气。
教法建议:
1.在教学“想一想”栏目时,不要强求学生回答的答案是唯一的,应鼓励学生设计多种答案。
2.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3.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课上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学校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孔融让梨的传统故事。
2.知道同学之间互相谦让的事例。
3.知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
情感:
1.愿意向讲谦让的同学学习。
2.当自己谦让别人时感到心情愉悦,别人谦让自己时,有感激的情感产生。
行为:
1.在好处和方便面前想着别人。
2.与同学相处时,把好处和方便让给同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具有这种品德的人,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热情的帮助。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
教育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提问:
你看到过同学有困难吗?当时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此问题为栏目一中的问题)
2.教师小结并过渡:
同学们都很热心,在同学有困难时,能够主动帮助。老师认识一位同学,他和你们一样也很爱帮助同学,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帮助同学的。
二、明理
1.教师演示课件一(内容:学习课文的思考题及课文全文)
2.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目:
(1)小新的同学遇到了哪些困难?
(2)小新是怎么做的?
3.学生回答问题。
板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4.教师提问:
(1)小新为什么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得到帮助的同学会怎么想?
板书:高兴温暖
5.教师小结:
遇到困难的同学都会很着急,小新同学能够替同学着想,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得到帮助的同学会非常高兴,心里感到很温暖。老师和同学都夸小新爱帮助同学,同学十分感激小新。
6.请学生讨论问题:
(1)如果同学之间都能做到互相帮助,有什么好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并板书。
板书:关系密切团结友爱
7.教师用学一学中的儿歌强化观点。(文字片)
同学生活在一起,
你帮我呀我帮你,
互相关心多温暖,
团结友爱真亲密。
过渡语: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大家非常爱帮助同学,那么,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们知道怎么办吗?
三、导行
1.想一想:
如果遇到下面情况,你该怎么办?
(1)教师演示课件二
内容:想一想中的两幅插图。
(2)教师讲解图意
图一:有位同学做数学作业,找不找尺子了。
图二:有位同学因脚扭伤没来上学。
(3)学生小组交流想法后进行汇报。
(4)师生共同评价谁的做法好,对同学的好想法师生共同鼓励。
2.夸一夸:
班里谁经常帮助同学,大家夸夸他。
(1)学生和老师一起列举本班乐于助人学生的事例。
(2)请学生作小记者,采访被夸奖的同学当时是怎么想的?
(3)对于受到夸奖的同学可以进行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以巩固学生的这种好行为,为全班同学树立榜样。
3.帮一帮(此内容为备课教师补充的内容,目的是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同学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你帮帮他们?
(1)教师介绍情境,并出示图片。
情境一:
美术课上,小红的同学忘带彩笔了,小红想把自己的彩笔借给同学,可是又有些不舍得,因为这是爸爸给他新买的。
情境二:
在操场上,张强看到一位同学摔倒了,刚想上去帮助可又停住了脚步,他想这位同学又不是我们班的同学。
(2)同学谈看法。
(3)教师小结: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相信这些同学听了你们的建议一定会感谢你们,他们也会像你们一样爱帮助同学。
四、全课总结
1.教师总结:
为了记住今天学习的内容,我们再读读刚刚学过的那首儿歌:
同学生活在一起,
你帮我呀我帮你,
互相关心多温暖,
团结友爱真亲密。
2.师生共同朗读儿歌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七我爱帮助同学
高兴、温暖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关系密切
团结友爱
探究活动
1.召开一次我爱帮助同学的主题队会。
2、办一期主题为“我爱帮助同学”的队报展览。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8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