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算”也能帮助感悟──草船借箭教学例优秀模板

时间:2022-01-31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缩写草船借箭

【案例】

在导读《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演算”,使学生具体的感受到周瑜心胸狭窄,逼人之“急”,和诸葛亮神机妙算,处事之巧。

师:周瑜嫉妒诸葛亮,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生:要诸葛亮10天造10万支箭。

师:大家计算一下,这里可有好几道计算题,如10天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平均每天要造多少支?每小时造多少支?

生:(口算后)每天要造1万支,每小时要造416支。

生:如果除去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每天按8小时计算,每小时最少要造1250支。

师:这能造得出来吗?为什么?

生:造不出来,不仅因为数量大,而且周瑜不给造箭用的材料。

师:诸葛亮对此是什么态度?

生:诸葛亮不但接受了周瑜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只要3天就完成造箭任务造箭,完不成造箭任务,甘受惩罚。

师:按诸葛亮的计划,3天完成任务,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每天要造多少支?这也可以计算比较一下。

生:(计算后)最少每天要造33000支,比原计划要多造23000支。

师:很明显,这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完不成后果将会怎样?

生:周瑜会借此杀害诸葛亮。

师:通过这些计算你感受到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会这样去算,诸葛亮当然会算得仔细。

生:诸葛亮就是在计算思考之后,懂得周瑜要加害于他,把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要他完成,才另设了“草船借箭”的妙计。

生:我还觉得这么一算使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教学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心,贵在“因文而异”、不拘一格。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其感悟的途径也迥然不同。在阅读本课文中这一“算”,便“算”出了文内之意和文外之韵。这说明,教师点拨、引导之法,从根本上说是“教无定法”,“无法即法”,其基础还在于深谙课文,精于设计,化解传统的长篇大论式的单向讲解,于指导学生感悟发现的互动活动之中,既高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有机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敏于发现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草船借箭时说稿 教案精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草船借箭随堂练习 教案精选篇


一、群()群力

二、修改病句:

1、秋天的张家界风景区,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2、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教育。

3、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馆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4、我国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国家。

5、老师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

6、校园里屹立这一棵棵白杨。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变换。

1、巴金说:我爱月亮,但我也爱星星。(改转述句)

2、海鸥们朝遗像扑过来。(改比喻句)

3、这些北京来的客人水平非常高。(改变词序,改变意思)

4、我们自己辛苦。我们给别人增加麻烦。(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

四、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爷爷很快恢复了健康。

b、小刚的肩膀被沉重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c、这次语文测试,全班同学普遍成绩提高了。

d、尽管天气很冷,小明每天早晨就锻炼身体。

五、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森林报》是苏联作家维比安基办的一份报纸。()

参考答案:

一、群(策)群力

二、修改病句:

1、秋天的张家界风景区,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张家界风景区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或秋天的张家界风景区,是美丽的。

2、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教育。把使通过去掉,这个句子犯了没主语的毛病。

3、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馆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把古迹改为地方。

4、我国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国家。改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5、老师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改为老师听取并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6、校园里挺立着一棵棵白杨。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变换。

1、巴金说,他爱月亮,但他也爱星星。

2、海鸥们像潮水一样朝遗像扑过来。

3、这些来北京的客人水平非常高。

4、我们不仅自己辛苦,还给别人增加麻烦。

四、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五、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森林报。

()是科普读物

简便计算例优秀模板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乘除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乘除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课前我先学

列式:12×25(你能想到几种简便算法?)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2×2512×2512×25

===

===

一、课堂合作学习

1、组内交流课前学习结果,初步沟通学习收获。

2、组间汇报,互动质疑。

教师引导的核心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有许多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这时,我们要加以整理,然后进行比较,找到适合于我们自己的解题方法以及简便方法,最后,运用恰当的算法进行计算,做到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6页第4题。

2.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50÷25+224×5×236×99

【提高练习】

3.红星小学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的图书角有42本书。这个学校的图书角一共有多少本书?

4.商店卖出8箱苹果,每箱25千克,每千克3元,商店收入多少元?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优秀模板


第十课时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9页例6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课前小研究第1题)

1、开火车学生做5以内的乘法口算练习。

2、出示练习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4+4+4+42+2+25+5+5+5+53+3

[设计意图]复习相关的旧知,为用乘法解决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正准备盖房子呢。他们请来了力气最大的小象,帮他们运送木头,你们看他们来了!

2、引导观察主题图,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从图上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小研究)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解决问题,这位同学提出了“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这个问题大家能够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各组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2+2+2=6(根)

3×2=6(根)2×3=6(根)

5、教师小结,刚才在解决“一共有多少根木料?”的问题时,有的同学是按以前学过的加法来解决的,还有的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思考方法,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进步成长。

三、巩固练习

1、课本59页《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课本60页1~3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

四、拓展性练习

1、填一填,再写出乘法算式。

2、1副手套有2只,5副手套有□只。□×□

3、1颗五角星有5个角,3颗五角星有□个角。□×□

4、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4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5、1个笼子里有3只小鸟,4个笼子里有□只小鸟。□×□

a)图中有几个□?请你写出算式。

b)把1、2、3、4、5、6、7、8这八个数填在下面的□里。

□+□+□+□=18□+□+□+□=18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他们自主发展的机会。

五、随堂练习

我爱帮助同学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知道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一种美德。

3.知道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事例。

情感:

1.同情有困难的同学,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体验帮助同学、伙伴时的高兴心情。

行为:

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伙伴。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编写的。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具有这种品德的人,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热情的帮助。

本课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主人公“我”主动热心帮助同学的两件小事。第二部分,通过老师和“我”的对话,说出为什么“我”爱帮助同学。

本课设有五个栏目,即“说一说”“议一议”“学一学”“想一想”“夸一夸”。

“说一说”栏目,设在课文的前面,起导入作用。

“议一议”栏目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一学”栏目是学儿歌。学会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想一想”栏目,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帮助有困难同学的具体行为指导。

“夸一夸”栏目,意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号召大家向这些同学学习,形成一种主动帮助有困难同学的风气。

教法建议:

1.在教学“想一想”栏目时,不要强求学生回答的答案是唯一的,应鼓励学生设计多种答案。

2.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3.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课上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学校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孔融让梨"的传统故事。

2.知道同学之间互相谦让的事例。

3.知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

情感:

1.愿意向讲谦让的同学学习。

2.当自己谦让别人时感到心情愉悦,别人谦让自己时,有感激的情感产生。

行为:

1.在好处和方便面前想着别人。

2.与同学相处时,把好处和方便让给同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具有这种品德的人,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热情的帮助。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

教育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提问:

你看到过同学有困难吗?当时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此问题为栏目一中的问题)

2.教师小结并过渡:

同学们都很热心,在同学有困难时,能够主动帮助。老师认识一位同学,他和你们一样也很爱帮助同学,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帮助同学的。

二、明理

1.教师演示课件一(内容:学习课文的思考题及课文全文)

2.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目:

(1)小新的同学遇到了哪些困难?

(2)小新是怎么做的?

3.学生回答问题。

板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4.教师提问:

(1)小新为什么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得到帮助的同学会怎么想?

板书:高兴温暖

5.教师小结:

遇到困难的同学都会很着急,小新同学能够替同学着想,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得到帮助的同学会非常高兴,心里感到很温暖。老师和同学都夸小新爱帮助同学,同学十分感激小新。

6.请学生讨论问题:

(1)如果同学之间都能做到互相帮助,有什么好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并板书。

板书:关系密切团结友爱

7.教师用"学一学"中的儿歌强化观点。(文字片)

同学生活在一起,

你帮我呀我帮你,

互相关心多温暖,

团结友爱真亲密。

过渡语: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大家非常爱帮助同学,那么,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们知道怎么办吗?

三、导行

1.想一想:

如果遇到下面情况,你该怎么办?

(1)教师演示课件二

内容:"想一想"中的两幅插图。

(2)教师讲解图意

图一:有位同学做数学作业,找不找尺子了。

图二:有位同学因脚扭伤没来上学。

(3)学生小组交流想法后进行汇报。

(4)师生共同评价谁的做法好,对同学的好想法师生共同鼓励。

2.夸一夸:

班里谁经常帮助同学,大家夸夸他。

(1)学生和老师一起列举本班乐于助人学生的事例。

(2)请学生作小记者,采访被夸奖的同学当时是怎么想的?

(3)对于受到夸奖的同学可以进行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以巩固学生的这种好行为,为全班同学树立榜样。

3.帮一帮(此内容为备课教师补充的内容,目的是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同学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你帮帮他们?

(1)教师介绍情境,并出示图片。

情境一:

美术课上,小红的同学忘带彩笔了,小红想把自己的彩笔借给同学,可是又有些不舍得,因为这是爸爸给他新买的。

情境二:

在操场上,张强看到一位同学摔倒了,刚想上去帮助可又停住了脚步,他想这位同学又不是我们班的同学。

(2)同学谈看法。

(3)教师小结: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相信这些同学听了你们的建议一定会感谢你们,他们也会像你们一样爱帮助同学。

四、全课总结

1.教师总结:

为了记住今天学习的内容,我们再读读刚刚学过的那首儿歌:

同学生活在一起,

你帮我呀我帮你,

互相关心多温暖,

团结友爱真亲密。

2.师生共同朗读儿歌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高兴、温暖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关系密切

团结友爱

探究活动

1.召开一次的主题队会。

2、办一期主题为的队报展览。

同情帮助残疾人 优秀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情感:

1.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

2.愿意帮助残疾人。

行为:

1.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尽力帮助。

2.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

3.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照课程标准中“遵守公德”的有关要求编写的。本课与第8课同属“遵守公德”单元,本课主要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同情心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课题为“爱心”就是以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残疾人,并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

教法建议:

1.由于学生对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建议本课教学要注重对残疾人的感情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2.要找出残疾人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残疾人中的强者,使他们认识到残疾人照样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残疾人也是值得尊重的。

3.本课教学要扣住“社会公德”进行,把同情、帮助、关心、尊重残疾人这一社会公德,做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教育学生做一个遵守公德的文明人。

教学设计示例

认知: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情感:

1.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

2.愿意帮助残疾人。

行为:

1.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尽力帮助。

2.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

3.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重点:知道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能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愿意向残疾人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

教学难点:残疾人的学习、生活中有困难,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他们在精神上更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尊重,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育过程:

一、试验导入:

1.进行小试验:

(1)老师说一句话,请同学闭着眼睛在纸上写出来。

(2)请同学用一只手系鞋带。

(3)请同学不许说话,告诉大家他想说的一句话。

2.小组交流:

通过亲身试验,请同学想象一下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3.全班交流:

4.小结:

平时我们正常人的生活,感受不到这样的痛苦和不便。而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的是看不到我们生活的美丽的世界,有的不能开口说话,还有的听不到各种美好的声音,还有的有其他方面的残疾,作为一名正常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向残疾人献爱心》。

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

赵敏为什么会担心,他担心什么?

四(3)班的同学们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是怎样主动关心、帮助赵敏的?

3.小结:

同学们不仅在生活上照顾赵敏,而且想办法在其他方面帮助他。同学们为他开欢迎会,课后主动陪他玩,春游的时候大家不怕麻烦,带着他一起去。

4.小组交流:

赵敏虽然身有残疾,但是他身上的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呢?

5.小结;

赵敏身有残疾,在生活上,他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他的毅力和坚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在身体上是残疾的,但是他们在意志上是无比坚强的。

6.小组讨论:

我们为什么要帮助残疾人?

7.小结:

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从生理上、心理上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因此需要我们去关心、同情和帮助他们。残疾人是非常不幸的,但是,他们应该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待遇,享有人格上的尊严,所以,我们要尊重残疾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但是自强不息,战胜了许多困难,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人们去尊敬。

8.请同学举例:

说说你都知道哪些身残志不残的残疾人?从他们的身上你都学到了什么?

(张海迪、海伦、保尔的故事)

9.全班交流:

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残疾人呢?

10.小结:

首先,我们要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心和照顾。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再有,我们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为他们解除思想上的压力和痛苦。

板书:生活上有困难同情、关心、帮助

精神上有压力理解、尊重、鼓励

三、联系实际,辨析导行。

1.说一说: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残疾人吗?在生活的周围,有残疾人吗?他们是怎样生活、工作的?

平时你是怎样做的,怎样帮助和照顾残疾人的?

2.出情境题:

在十字路口,看到一个盲人准备过马路……

在车厢里,看见一个拄着拐杖的肢残青年上了车……

在路上,看见一个提着东西的肢残阿姨……

在校园里,看到一个残疾同学摔倒了……

(1)同学现场表演

(2)现场采访:

访问扮演正常人的同学:你为什么要帮助他?

访问扮演残疾人的同学:当他帮助了你后,你心里怎么想?

(3)小结:

主动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坐车时主动给残疾人让座;主动帮助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把摔倒的同学扶起来。

3.出示投影片(“议一议”中的题)

提问:小佳和小伟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小结:

模仿残疾人的样子是不尊重残疾人的表现,这样做是不对的。主动帮助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关心残疾人的表现。

4.说一说:

(1)我国政府是怎样关心和保护残疾人的?

出示投影片,“看一看”中的五幅图,用来补充同学的发言

师:组织残疾人乐队、给残疾人捐款、社会办福利工厂、修残疾人坡度通道、开办残疾人学校。

(2)你知道社会上还有哪些设施是为残疾人服务的吗?谈谈你对国家这样做的看法。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读一读课文后的自读材料,谈感受。

2.小结:

关心、是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表现,我们从小就要为其努力,做到在生活上同情、关心、帮助残疾人,在精神上鼓励、支持他们,成为文明的好少年。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以小队为单位开展调查。

(1)调查学校及住家附近有哪些方便残疾人的措施。

(2)调查学校附近的残疾人,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需要哪些帮助?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过程:

(1)以小队为单位到大街上、社区里开展助残活动。

(2)制作精美助残宣传卡,发给路人,唤起大家的爱心。

(3)排演助残活动,到福利院为残疾人表演。

帮助一位你身边的残疾人,并坚持下去。

帮扶过程:

(1)调查、了解身边的残疾人,然后选一位作为“手拉手”帮扶对象。

(2)了解他会遇到哪些困难,需要得到哪些帮助?

(3)制定帮扶计划。

(4)与帮扶对象谈心,共同实施帮扶计划。

(5)定期小结,随时调整帮扶计划。

除数是位数除法的算理计算》教案 优秀教案推荐


第七课时.练习内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结合习题渗透事物之间是有练习的这有简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旨在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除的顺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练习时不但对学生计算步骤方法要充分重视,同时要培养学生书写正确、整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练习,同桌校对

2.出示课本练习题。

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3.界上的许多事物,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数学也不例外。请同学们看第21页第3题。算算、填填、说说每一组上下有什么联系。

二、笔算练习

1.80÷568÷498÷7

864÷4936÷2696÷4

2.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出示小黑板练习题

三、作业

1.第21页第4题

思品教案我爱帮助同学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知道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一种美德。

3.知道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事例。

情感:

1.同情有困难的同学,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体验帮助同学、伙伴时的高兴心情。

行为:

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伙伴。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编写的。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具有这种品德的人,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热情的帮助。

本课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主人公“我”主动热心帮助同学的两件小事。第二部分,通过老师和“我”的对话,说出为什么“我”爱帮助同学。

本课设有五个栏目,即“说一说”“议一议”“学一学”“想一想”“夸一夸”。

“说一说”栏目,设在课文的前面,起导入作用。

“议一议”栏目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一学”栏目是学儿歌。学会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想一想”栏目,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帮助有困难同学的具体行为指导。

“夸一夸”栏目,意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号召大家向这些同学学习,形成一种主动帮助有困难同学的风气。

教法建议:

1.在教学“想一想”栏目时,不要强求学生回答的答案是唯一的,应鼓励学生设计多种答案。

2.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3.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课上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学校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孔融让梨的传统故事。

2.知道同学之间互相谦让的事例。

3.知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

情感:

1.愿意向讲谦让的同学学习。

2.当自己谦让别人时感到心情愉悦,别人谦让自己时,有感激的情感产生。

行为:

1.在好处和方便面前想着别人。

2.与同学相处时,把好处和方便让给同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具有这种品德的人,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热情的帮助。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

教育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提问:

你看到过同学有困难吗?当时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此问题为栏目一中的问题)

2.教师小结并过渡:

同学们都很热心,在同学有困难时,能够主动帮助。老师认识一位同学,他和你们一样也很爱帮助同学,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帮助同学的。

二、明理

1.教师演示课件一(内容:学习课文的思考题及课文全文)

2.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目:

(1)小新的同学遇到了哪些困难?

(2)小新是怎么做的?

3.学生回答问题。

板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4.教师提问:

(1)小新为什么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得到帮助的同学会怎么想?

板书:高兴温暖

5.教师小结:

遇到困难的同学都会很着急,小新同学能够替同学着想,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得到帮助的同学会非常高兴,心里感到很温暖。老师和同学都夸小新爱帮助同学,同学十分感激小新。

6.请学生讨论问题:

(1)如果同学之间都能做到互相帮助,有什么好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并板书。

板书:关系密切团结友爱

7.教师用学一学中的儿歌强化观点。(文字片)

同学生活在一起,

你帮我呀我帮你,

互相关心多温暖,

团结友爱真亲密。

过渡语: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大家非常爱帮助同学,那么,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们知道怎么办吗?

三、导行

1.想一想:

如果遇到下面情况,你该怎么办?

(1)教师演示课件二

内容:想一想中的两幅插图。

(2)教师讲解图意

图一:有位同学做数学作业,找不找尺子了。

图二:有位同学因脚扭伤没来上学。

(3)学生小组交流想法后进行汇报。

(4)师生共同评价谁的做法好,对同学的好想法师生共同鼓励。

2.夸一夸:

班里谁经常帮助同学,大家夸夸他。

(1)学生和老师一起列举本班乐于助人学生的事例。

(2)请学生作小记者,采访被夸奖的同学当时是怎么想的?

(3)对于受到夸奖的同学可以进行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以巩固学生的这种好行为,为全班同学树立榜样。

3.帮一帮(此内容为备课教师补充的内容,目的是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同学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你帮帮他们?

(1)教师介绍情境,并出示图片。

情境一:

美术课上,小红的同学忘带彩笔了,小红想把自己的彩笔借给同学,可是又有些不舍得,因为这是爸爸给他新买的。

情境二:

在操场上,张强看到一位同学摔倒了,刚想上去帮助可又停住了脚步,他想这位同学又不是我们班的同学。

(2)同学谈看法。

(3)教师小结: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相信这些同学听了你们的建议一定会感谢你们,他们也会像你们一样爱帮助同学。

四、全课总结

1.教师总结:

为了记住今天学习的内容,我们再读读刚刚学过的那首儿歌:

同学生活在一起,

你帮我呀我帮你,

互相关心多温暖,

团结友爱真亲密。

2.师生共同朗读儿歌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七我爱帮助同学

高兴、温暖

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关系密切

团结友爱

探究活动

1.召开一次我爱帮助同学的主题队会。

2、办一期主题为“我爱帮助同学”的队报展览。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828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