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意思是_________。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文章记叙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必须先__________________,要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必须先去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样子写词语。
将心比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闷闷不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语段阅读。
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和()。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充满了()与()。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这段话是母亲的_____________描写,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3如果你是文中那位被扎针的母亲,你会这样做么?如果对那位护士进行责怪,会有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a2先帮助别人,为别人着想宽容鼓励别人
二大错特错心服口服将计就计心心相印翩翩起舞文质彬彬
三宽容鼓励2语言将心比心,为自己女儿着想
3我会怎么做,如果对护士责怪护士该永远不敢面对病人
★学什么
导学提示: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不仅体现了我国高超的科技水平,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国与国的交往,打开了崭新的一页,每个
炎黄子孙都会因此而骄傲。学习生字,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复述课文。
★怎样学
一、读文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扫清障碍
把你不懂的词语划下来,然后借助词典理解词义。
三、仔细推敲
划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旁边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测一测
一、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遣()魁()夷()拳()
遗()魅()姨()券()
缰()俘()乘()撕()
疆()浮()乖()嘶()
二、词语世界(把词语补充完整)
雄伟()()浩浩()()扶()携()
()()自若化险()()()()摸摸
严()以()万里()()人()人()
三、句子平台(在课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
1、。
2、。
五、课文传真(先按原文填空,然后按你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朗读。)
1、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这些大船又叫“”。每艘室船长,宽,有那么高。船上有振桅杆和面风帆,可以乘坐,需由人驾驶。船
上配备着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2、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先,希望。各国君臣看见,使者的,没有,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老百姓听说的船队来了,也都,
争相。
3、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狂风,海水。巨浪,仿佛。面对,郑和总是,指挥船队在,一次次。
4、郑和远航,之大,之长,之广,达到了的顶峰。它表现了,也开阔了。
★再提高
相关链接
郑和航海知识小考察
从年月日起,朝的率领船队先后次远航,最远曾到达。关于郑和远航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在下面:
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第5页至第7页
教学目标
1、会人“咏”、“柳”、“碧”、“垂”、“似”、“剪”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咏柳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认识美。
1、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你们喜欢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之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
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ǒng)柳(liǔ)。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打开书借助横条里的拼音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读是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2、请同学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4、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5、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
7、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8、指名读,互相评议。
9、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品味美。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①看柳树远景图。
②想象表达:你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③诗人发出的感叹是什么?图下出示两句诗。
④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
(1)碧玉,翠绿而晶莹,很美。而随风轻拂的柳枝就像千万条丝带。诗人比喻的多好啊,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可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呢?
(2)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4)激励赛读。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①过渡,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接下来咱们读第三、四句。
②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③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指导学生理解裁:裁剪。
④小组交流各自理解。
⑤指名说:这两句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表现美。
a、自由读。b、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c、齐读。
1、过度,学了这首诗,柳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可以美美地把它读出来,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呢?
2、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①开朗读会。②绘画。③写话。④当解说员。
3、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五、古诗表演大看台,群英聚会展示美。
1、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内化情感。
2、指导背诵古诗,师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①扮演耳背的奶奶。②扮演不懂事的小妹妹。③扮演严格的妈妈。
其中有意设置语音、语意障碍以纠正学生读音,强化学生理解,增强学生记忆。
3、激励学生课外多读经典诗文。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横线。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频来入梦:
3、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谈谈?
4、仔细读画的句子,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写出你的体会。
5、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这个文段表达了作者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77页,练习十三第8~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被除数(除数)变化,除数(被除数)不变,商也随着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完成练习十三第8题。
集体口答,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不同。
2、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巡视指导。
完成后交流,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3、完成练习十三第10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4、完成练习十三第11题。
独立完成计算。
观察每组中的三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被除数扩大,除数不变,商随着扩大;被除数缩小,除数不变,商随着缩小。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
二、提高训练
1、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课件出示表格。
从统计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界碑村去年楼房的户数是前年的多少倍?应该怎样列式?
其余两个村呢?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从计算的结果你可以看出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每一步的实际意义。
3、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出示表格。要求平均体重,首先要求出什么?
怎样列式呢?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训练
1、出示思考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根据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正好等于乙数,说明乙数是甲数的多少倍?
4、如果把甲数看作1份,乙数就是多少份?
5、甲乙两个数合起来,就是这样的多少份?
6、每份是多少怎么求?
7、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16.5 11=1.5甲数1.510=15乙数
四、课堂总结
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关小数的除法计算是经常要用到的,大家掌握好方法后,就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后面我们还将继续学习小数除法的计算。
1、比一比
123520432158035325472503651169单价数量总价风筝13.5元3个风筝24.6元4个风筝36.4元6个2、3、猜一猜下列算式的积各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验证一下。4.7612=57.122.853=1148.41030.25=25.753.0134=12.052你有什么发现?4、马秋月家开了一个水果店,这是水果价码表。有4位顾客分别购买了以上几种水果,他们各用了多少钱?5、王阿姨用来算账的计算器坏了,计算器的显示屏上显示不出小数点,你能帮她算出下列算式的结果吗?已知:14823=3404,那么:14.823=1480.23=1482.3=0.14823=6、下面各题做得对吗?如果有错,你能改正吗?7、小华一家要到200千米外的姑妈家作客。爸爸汽车的油箱里有25千克汽油,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6.8千米。爸爸中途要加油吗?8、挑战自我(1)下面几题的结果,可能是怎样算出来的?根据积,在因数上点上小数点。3219=60.85441=22.1432465=210.6(2)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看谁填的最多!()()=0.48★填入合适的词
一()大象一()墙四()柱子
一()石头一()秤一()大船
★★1、选一选
象像
画()好()大()气()
在再
现()()见()三()家
2、读读做做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一边一边。
★★★读读完成练习
掉进花丛的羽毛球
有一次,我和哥哥打羽毛球。一不小心,球被打进了花丛里。如果到花丛中捡球的话,肯定会伤到小草的,怎么办呢?我开动脑筋想了一个办法:我把两个球拍轻轻伸进花丛里,再用球拍夹住羽毛球,轻轻往外抽。这样既捡回了球,又没有破坏花草。哥哥看到后,直夸我是会动脑筋的孩子。
1、短文一共有()句话。
2、我想的好办法是什么?用画出来。
3、用这个办法拿球有什么好处?请﹋画出来
巩固:
一、看清楚,拼准确,写美观。
tiāocháitòngkǔfèichúzǔzong
chánzúshòuzuìjìránkòngxián
二、火眼金睛,先比一比,再组词
柴()祖()痛()既()
紫()组()疼()即()
三、给句子加上合适的词,使意思表达得更具体。
⒈猴子爬上了假山。
⒉灯光下,老师正在批改作业。
⒊一阵秋风吹过,梧桐树叶飘落下来。
⒋一只只五彩的气球升上了天空。
四、我会改病句:
看了这部电影,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同学们跳绳的积极性很大。
我们要讲究卫生的习惯。
如果不专心学习,学习成绩很难增加。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⒈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也不怕吃苦,、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姐姐。
⒉姐姐缠足后,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再也没有听到。
这说明了。
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他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
拓展:
一、封建社会曾经有许多陋习,查找有关资料,列举一种陋习,和同学讨论其危害。
二、你还知道孙中山的哪些故事呢?讲一个给父母听。
父母为我打☆:
我为自己打☆: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水村山廓酒旗招风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通过对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8453.html
上一篇:小班体育找找小动物教案范文
下一篇:在大海中永生 小学教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