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认知:
1.使学生懂得小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需要父母的教导。
2.运用正反事例,使学生懂得,不任性,会少犯错误,少受损失,事情办得好,进步快。
情感:
爱父母,愿意,不愿意惹父母生气。
行为:
不任性,不向父母发脾气,不坚持错误。耐心倾听父母的教导,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孝亲敬长”德目中“敬爱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不任性”的教学要求编写的,属于爱人民教育。
本课教学面对的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及各方面知识比较少,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往往考虑问题不周到,做事也常不顾后果,更需要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正确教导,因而应重视对他们进行听从父母教导的教育。
本课课文是写在天气变暖时,王林劝赵勇听妈妈的话,不到河里去滑冰的故事。
本课共有四个栏目。
课文前面的“说一说”栏目,是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否,既可放在导入环节进行,也可以与课文后面的“说一说”栏目的第2道题合并在一起使用。
课文后面的“说一说”栏目有两道题。
第一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说一说小朋友为什么要。
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说说有什么好处,不有什么害处。
“议一议”栏目,“图中的小朋友怎样?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又是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扩展。
“想一想”栏目,是针对有些学生任性的表现而编排的。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不,任性;怎样做是,不任性。使学生对任性的行为产生厌恶,愿意做不任性的好孩子。
教法建议:
1.注意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小型的家长座谈会或给家长下发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的实际表现,并对调查的情况进行统计、整理,以便教学中应用。
2.坚持正面教育。课上要大力表扬本班学生中平时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做得好的学生的事例,为全班学生树立行为的榜样。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使学生懂得小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需要父母的教导。
2.运用正反事例,使学生懂得,不任性,会少犯错误,少受损失,事情办得好,进步快。
情感:
爱父母,愿意,不愿意惹父母生气。
行为:
不任性,不向父母发脾气,不坚持错误。耐心倾听父母的教导,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从正反事例的比较中,使学生懂得听父母教导的益处,从而使学生愿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教育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每一个同学一定都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平时你听爸爸、妈妈的话吗?
板书:四、
2.学生思考后举例说明自己的做法。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小结并进一步提问:
很多同学平时做到了,那么,大家想过为什么小孩子要吗?
4.学生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5.教师小结并过渡:
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谁的想法对呢?让我们看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初步明理
1.教师出示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了解事情的梗概,为明理奠定基础。
演示课件一(名称: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的文字内容)
(1)故事中有谁?
(2)他们对待什么事情意见不统一?
(3)谁的意见是正确的?
2.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二(名称:)
(1)学生观看完课件二的内容回答问题。(故事中有赵勇和王林两个人物,他们对于到小河里去滑冰是否危险,有不同的看法,王林的意见是对的。)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
①为什么王林的意见是正确的?
②他为什么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③如果他们不听家长话,到小河里去滑冰会有什么结果?
3.教师提问:
看完这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说一说,小孩子为什么要?(此问题是栏目二"说一说"中的第一题。)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小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比较少,有些知识没有大人掌握的多,有时考虑问题不够周到,不想后果,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所以需要大人教导。王林同学听了妈妈的劝告,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板书: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避免危险、
三、深入明理并导行
1.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说说有什么好处,不有什么害处?(此问题是栏目二"说一说"中的第二题。)
此环节的说明:在进行这个环节时,如果教师课前召开了家长的座谈会或下发了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情况有了解,因此,课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为同学进行补充,特别要注意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为其他学生做榜样。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并板书:
听父母的正确劝告可以使自己少犯错误,避免或减少损失,还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板书:少犯错误、损失;进步快
3.出示课件三(名称:议一议)
内容:"议一议"中的内容。
讨论题:图中的小朋友怎样,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4.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讨论的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既可以任选其中的一道题,也可以三道题都选,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照顾学生的差异。
5.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并板书:
认真听从父母的批评意见,可以使自己尽快改正错误,有利于自己的进步;虚心听取父母的建议,可以使自己把事情办得更好,更成功;耐心倾听父母劝告,可以避免危险,减少损失。
板书:认真听意见虚心听建议耐心听劝告
6.教师演示课件四:(名称:想一想)
内容梗概:星期天,一位小朋友跟妈妈出去玩,经过食品店时,这位小朋友让妈妈给她买儿童食品,妈妈说:"你的嗓子发炎,今天不买了。"小男孩坚持要买。
7.教师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
8.学生讨论后进行模拟表演。
9.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提出引导性问题: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劝告?
10.教师小结:
不听父母的劝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任性表现。如果不听父母的劝告,养成了任性的坏毛病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且这样做也是不爱父母的表现。而同学们的做法是听从父母的劝告,这说明你们都是爱父母的好孩子。
四、根据板书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讨论了听从父母教导的问题,经过讨论我们知道了由于我们小学生的年龄小,经验少,有时考虑问题不太周到,所以要听从父母正确的教导。听父母的教导,可以使我们避免危险,少受损失,利于我们的进步,所以,平时我们要认真听从父母的意见,虚心听取父母的建议,耐心倾听父母的劝告。希望同学们记住今天讨论的问题,更希望同学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板书设计:
年龄小认真听意见
经验少虚心听建议避免危险、损失;少犯错误;进步快
知识少耐心听劝告
探究活动
小采访:课后学生采访听从父母教导的同学
活动过程:
1.教师在上课结束时,介绍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名单。建议学生课下进行采访。
2.学生开展采访活动。
3.学生将采访结果,在下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汇报,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还可以播放采访录音
粉色玫瑰老师执教的是《天鹅的故事》中的第一课时。听完课,我看了粉色玫瑰的教学设计,对比课堂教学实况,好像有一些出入,不知是临时做了调整,还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果能先看看执教老师的自我反思,评课也会比较准确到位一些。所以,建议大家以后都将自己的反思一起传上来。不在于长短多少,只要把自己上完课后的一个基本的自我认识写下来就行,可以谈谈感受,也可以做个设计说明。
粉色玫瑰老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课标精神和年级特征,目标定位也比较准确。如在第一课时,她就拟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练习分段。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词。3、初步感受课文所传递的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美好品质。品读好最抓心的第五重点自然段。
从课堂实施来看,粉色玫瑰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其中前两个教学目标落实得十分到位,体现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1、预习扎实。课堂伊始,老师提出“通过预习,你了解了什么?”一个孩子说他知道天鹅的故事发生在30年前;另一个孩子说他了解到斯杰潘老人曾经是个很爱打猎的人;第三个孩子概括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得好,将预习落到了实处了,不仅有布置,而且有检查,检查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基本学情,而这,不就是教学的起点吗?
2、字词教学扎实。老师课前将本课生字带拼音组新词板书出来,然后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进行生字词的检查,检查分五个步骤:(1)齐读生字;(2)快速记忆字音,想一想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的,指名提醒读音,易错字多读几遍。(3)老师擦去注音,再齐读生字。(4)开火车读生字,先是按顺序读,然后是随机抽取生字读。(5)指名给生字组词。如此检查,即面向全体,又重个别指导;即重字音,又重字义,应该是扎实有效的。
3、分段指导扎实。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理清课文脉络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这个重难点的突破,粉色玫瑰老师也做得较好,体现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她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看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写出你的感受。”指导学生“读书时一段一段地读,读完以后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本文有几个自然段?写天鹅的故事的是哪几个自然段?”激励学生“真聪明!每个同学都认真地读了课文,只有认真地读课文,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当学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的时候,她说:“分段没有唯一的标准,思考的角度不同,分段的结果也往往不一样。”并重点引导学生精读过渡段,弄清过渡段在文中承上启上的作用,以及根据它与上下段联系的紧密程度确定它所归属的逻辑段。我认为这样的指导是扎实的,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
最后也提一点小小建议:本课的生字词教学固然是扎实有效的,但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中年级阅读教学任务重、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字自学能力这三方面的原因,生字词的教学环节还是应该缩减一些时间,抓住易错字重点指导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果在此处腾出些时间,那么第三个教学目标“品读好最抓心的第五重点自然段”就能有充裕的时间落实完成了。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石榴》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今天听了蒋春梅老师执教的《石榴》一课,我有几点想法,很不成熟,而且,也是个人的浅见,供大家探讨。
1、蒋老师能运用媒体,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如果在课前能将网上的这些优美的图片重新进行组合,设计课件,那么在课堂上会充分发挥媒体的辅助作用,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
2、准确把握练习说话的契机。其实在无锡听课时,我也听了一堂《石榴》的第二课时的教学。那位上课的老师很会抓住学生练习说话的契机,通过学生图文结合,发挥想象,拓展说话,真正做到了语言的积累。如石榴花还是花骨朵时,老师让学生观察图,完成这样的句式填空:()的花骨朵,像()的小葫芦。然后学生练习说话。石榴花慢慢地开放,老师再问:“在小朋友的眼中,这刚开的小花,还像什么?”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各种各样的想象展现在课堂上:“像点燃的火把”“像小姑娘的裙子”“像小铃铛”“像羽毛球”等等。石榴花完全开放了,老师又问:“这时的石榴花又像什么?”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由这里我觉得这位教师很会找学生练习说话的契机,而且训练层层深入,学生好象有说不完的话。
蒋老师课堂上也进行了说话的练习,但由于预设与生成相差太远,因此,使得这一环节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蒋老师要求同学们用“先……逐渐……最后”说句话,一看到这组词,我的心里就泛起了嘀咕:这怎么说呢?这时蒋老师有启发学生说:“比如早晨起来……”学生没经过多少思考就起来回答:“早晨起来,我先穿衣服,逐渐……?”学生哑然,怎么表达呢?这时才发现练说话的句式有那么点的错误。
所以在课堂上设计练说话时要准确地把握好时机,确实有练说的价值,我们再去让学生说话,而且要指导得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语言的积累真正落实到实处。其实说来容易,但自己操作起来也很困惑啊,希望在语文教学中能共同学习,相互探讨,一起成长。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8454.html
上一篇:在大海中永生 小学教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