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语文上古文两篇导学案 教案精选

时间:2022-02-04 两篇读后感250字 两篇读后感100字

29《古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学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教材简析本课安排了两篇浅显的文言文:一篇是《司马光救友》,另一篇是《矛盾》,都是我们很熟悉的故事。《司马光救友》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矛盾》通过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语言,讽刺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矛盾。这两则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易懂,叙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因为我们是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前,我们应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一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司马光救友一、导入新课把握生字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在读本文时要注意以下生字的字音。皆迸矛盾曰弗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1.请同学把课文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1.自读自悟。读一句,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提出与同学研讨。2.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3.全班交流。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②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2、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3、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2.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六、拓展延伸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交流关于司马光的故事————

Jk251.coM编辑推荐

采松果导学案 教案精选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班级一(3)班姓名

课题:采松果(教材22~23页)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学案教案一、自学导航活动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1)观察主题图,自编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2)思考25+4=?的算法。(3)如果用小棒如何计算?结果是()?(4)如果用计数器如何计算?结果是()?(5)那么思考4+25=?(6)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活动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法计算?(2)用小棒如何计算?(3)用计数器如何计算?(4)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活动三:综合(1)我会算25-2=48-7=76-5=45+4=60+9=36-5=67-4=26-4=58-4=69-8=35+3=54+4=62+7=87-6=34+5=(2)说出算法,结果如何?活动四:(1)先计算39=30+()62=65-()90+()=9972+()=7843+()=4862+3=()(2)讲算法活动五:自编数学问题1~2道,尝试自己列式解答,并思考计算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的交换律。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一、预习、质疑,看书数豆子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五,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二、交流展示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五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1.2.3.4.完善导学案2分钟。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导学案 教案精选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会完成以下题目。

1.我会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画出。

沉重(chénchéng)涌到(tōngyōng)

输液(sūshū)尊重(zūnzhūn)

2、我能读准下面的多音字。

扎针不禁

二、初读课文,找出我所经历的两件事。(同桌相互口述)

三、再读课文,移情体会。分组合作学习。

1、要是你是文中的那位阿姨,你会怎么做?(第4大组完成)

2、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的母亲,你会这样做吗?(第3大组完成)

3、如果对那位护士进行责怪,甚至责骂,将会产生什么后果?(第2大组完成)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你对将心比心这个成语是怎么理解的?(第1大组完成)

四、全班汇报交流。

五、课堂小结。(用文中的话进行归纳)

六、拓展延伸。

1、说一说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或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将心比心的事。

2、积累有关将心比心的名言。

a.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b.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c.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d.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e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奶奶将心比心

妈妈护士将心比心

人人将心比心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1抄写词语:

道谢温暖沉重扎针抱怨鼓励患者

宽容尊重增加眼神将心比心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和()。

角形内角导学案 教案精选


三角形内角和(动手实践课)

学习目标:通过用量角器量一量,动手折一折,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培养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操作时出现误差,影响正确结论得出。

操作流程:

1、算一算拿出一副三角板,先相互说出每个角的度数,然后把每个三角板中三个角加起来,发现什么?这个结论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三角形?怎么验证?有那些办法?

2、验一验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按角来分可分为几类?你能借助量角器来算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吗?它们都接近多少度?为什么和上面结论有误差。

3、拼一拼第28页第1题,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课前准备的),用红笔标出三个角,把这三个角撕下来,拼一拼,看是多少度?

4、折一折第28页第2题。

5、想一想第28页第3题,第29页第1、2、3题。

6、议一议第29页实践活动,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五边形?六边形

7、课堂检测

一、填空。

1、在一个三角形中,∠1=38°,∠2=48°,那么∠3=()。

2、在一个三角形中,∠1=38°,∠2=108°,那么∠3=(),是()三角形。

3、在一个三角形中,一个内角是86°,是另一个角的2倍,第三个角是(),这是个()三角形。

4、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是30°,如果是锐角三角形,顶角是(),底角是();如果是钝角三角形,顶角是(),底角是()。

二、判断对错。

1、无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2、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3、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小于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4、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有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5、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得出。不要以为只有科学课要动手实践,数学课中同样要动手实践,学生自己实践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比老师讲10遍管用。

的乘法口诀导学案 教案精选篇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

1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上的例3,完成课堂活动和练习二中3—7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1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教学难点用口诀正确口算。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

一、复习2的乘法口诀。

1.齐背2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生背2的乘法口诀,和老师共同对口令。目标展示1.编1的乘法口诀。2.用1、2的乘法口诀正确口算。引导自学1.摆小棒,边摆边写乘法算式,写口诀。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3.口诀的前半句表示什么,后半句表示什么?4.观察1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学例3。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解口诀里的每一个数的意思,以及整句口诀的意思。学生汇报发现时,老师按顺序观察,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积的规律,便于学生记忆。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1.对口令(1、2的口诀)。2.把口诀填完整。一()得八二五()一九()一六()二六()一三()3.算得数,并说出所用的口诀。1×25×18×16×12×94.指导完成练习一第3—7题。尚美评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1的乘法口诀例3:1×1=1一一得一1×2=2一二得二………1×9=9一九得九教学反思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896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