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经过查阅资料我找到了以下内容: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满足您的需求。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教案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上谁有语言?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习、发现吧!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4)、这首诗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顺序?“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5)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6)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7)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五、堂清检测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 具体介绍:

归纳全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检查预习,学生找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

明确:说明文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实和生动两种风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考,试答。再快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4、寻读课文。试根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小组合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根据同学的整理,师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书。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深读课文,探究顺序

6、根据结构板书,师生共同探讨全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其优点。

明确:文章全文采用逻辑顺序,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条理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知识点-----“说明顺序”:通常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强调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7、再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学生细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的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使用,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动说明

8、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衔接迁移练习小结: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现象了,真是了不起!原来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啊!可是回头想一想,这么枯燥的科学名词,如果你平时遇到了会不会感兴趣?如果本文名叫《物候现象》会怎么样呢?

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优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9、回看文章题目,读出文中与题目一样表达生动的文字。(1、2段)

10、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选取二、三个点,引导学生读透妙处即可。

六、小结:

感谢作者化难为易,用生动的语言拉近了我们与科学的距离,感谢作者循循善诱,用符合我们认识规律的说明顺序,将深奥的科学理念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秘。让科学着一袭纯朴的布衣,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证的细致,我们就可以————走进科学。

七、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的一篇主体课文。诗歌文字浅显优美,以“语言”做媒介,引导读者从气象、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感受他的神奇,激发探索研究他的兴趣。

二、说目标

本课的目标设计有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读课文,感悟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通过认—想———写———用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

3、根据诗歌的写作特点仿编诗歌。

三、说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难点:根据是个写作特点仿编诗歌。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课。通过生活中的而两个场景提问学生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时如何沟通、如何交流,引入“难道只有人才有语言?”然后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明白虽然大自然没有语言,但却清楚地传递着信息,从而引入课题。

2、检查预习。本部分设计了三个环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皆在检查学生是否将课文读流利正确了。

2、出示词语认读词语,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已将本课的字词障碍解决了。

3、指导书写“省”“略”“圈”,主要强调书写要规范和正确。

3、学习诗歌内容。本部分先让学生带着“诗歌共有几小节和诗歌主要写了什么?”两个问题大声读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然后让学生具体回答都介绍了哪些语言,意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具体的熟悉。同时说说自己搜集的资料,从而深刻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这些现象到处都有睁眼看见,作者发现了,你发现了吗?让学生欣赏书中的插图,谈内容,说感受,让孩子明白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做一个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的妙不可言。

4、分析文章结构。通过对诗歌2—8节具体细致的描写,让学生明白“分写”:通过对1、9节整体的把握,让学生体会“总写”。1、9节和2—8节的比较,体会总—分—总结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式。在让学生观察诗歌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拟人、比喻修辞的运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5、指导朗读。在对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的了解上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同时,也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然后小组配乐赛读,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和集体荣誉感。

6、拓展。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为仿写诗歌是打下基础。

7、结束语。告诉学生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多去观察,多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点名文章主题。

五、说板书

将诗歌中所提到的语言用重点的词语全部写出来,同时将文章的结构也体现出来,目的在于反映整篇诗歌的内容和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海啸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一、 说教材

1、地位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单元提示要求我们阅读时,注意说明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2、内容

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有严密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科学的语言,能在文本研读中完成科学思想的构建。

二、说学生

1、生活经验

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对田间地头的事物有特殊的感情,本课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

2、能力要求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对说明文基础知识有了了解,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

3、欠缺

但是农村的学生眼界局限性,平时阅读量少,他们在理清说明顺序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欠缺。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每段的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3、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知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和三维目标制定我把教学方法制定如下:

教法:以任务驱动学生

学法:1、五步读:初读、再读、研读、情读和拓读

2、小组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视频导入

利用图画、音乐、语言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学生自有朗读课文,积累的字词,最后教师展示积累的词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补充。

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筛选主要信息

课件上显示:“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根据这些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采用默读的形式,还要掌握一定速度,是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为下一环节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奠定基础。

4、研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读课文的6—10段思考: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

这一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和图片创设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会总结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还有古今差异的时间顺序。

展示三月内蒙古和海南,四月的内蒙和大连,四月的内蒙山顶上还有积雪而山脚下却绿意葱葱。这种直观的图片对比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经度、纬度、和高下的差异。

5、情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听完后用 “我听到了 我知道 说一句话。”

②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体会欣赏。

感受语言既是课堂重点也是学生欠缺环节,我采用了配乐泛读来创设情境,学生由品味词句“我听到了什么”然后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知道了什么”。学生由听到读,再到品读从而对文本理解和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科学的奥秘。

6、作业:以下两个作业任选一个

①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②写一篇观察日记

这两个作业完成都需要查找一些资料翻阅科普类图书,这一环节也是拓读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兴趣。因为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第一个相对容易一些,学生有选择空间。

六、预期效果

时间:合理的时间安排能保证各环节顺利推进,从而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

内容:内容设置上,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为起点,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方法:

1、五步法阅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任务,有方法,从而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2、运用小组学习法,克服了部分学生胆怯、不善言谈的弱点,加之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节课是从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构建的一节高效务实的语文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2、谁会读这个秘密?[出示第一小节]

3、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出示课题]

4、自: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言:

1)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

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你们听。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

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

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吗?

4)给“临”扩词

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2、第二节

1)会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

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节

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

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

3)“甩”的动作是怎样的?(摇动、摆动)

4、“我问你答”的游戏(教师引背)

1、引读

2、妙:怎样记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

粗:找好朋友

3、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段小诗?

3、读词语开火车

4、书写指导

11、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蚂蚁 树桩 蝌蚪

采用知识迁移的指导,有意识地将第二节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3—5小节同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分析。本文篇幅教短,读来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教师采用练习提示、教师引背、同桌问答的形式,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出。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

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还可以具有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激趣导入法,由解题引出物候与物候学。

2.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3.话题活动由“面”到“块”再到“点”,逐层深入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1.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的特点。

2.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体会“说明事物的语言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间,第十一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力量。

2.品味鉴赏第一段的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优美。

采用朗读课文、主要问题设计与追问、讲解与练习等方式,按从“面”到“块”、从“块”到“点”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语言特色。

(一)解题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并思考: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另一种说法叫什么?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解题: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把物候现象比成大自然的语言,形象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设计意图】了解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与“物候”的关系,自然引出文章主体──物候及物候学。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及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二次走进文本,从“面”到“块”,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说明事物的特点讲得有条有理,有主有次的。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六至十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追问一: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确】能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追问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追问三: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追问四: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作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追问五: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追问六: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我们感受到的是全文极具章法的美、结构的美。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了解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

(三)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第三次走进文本,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

练习1:解释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练习2: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时,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唐·杜甫《梅雨》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宋·苏轼《舶棹风》

练习3: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诗歌的理解。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高下差异)

(2)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唐·白居易《种荔枝》(古今差异)

提示:当时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时任忠州太守。

现在四川有荔枝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竺可桢的观点: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四川荔枝灭绝。──《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3)小时候的冬天,我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在湖南老家放牛(我们那儿属于江南丘陵地区)。天气很冷,太阳出来后,我们把牛赶向了山腰。那些牛儿呢,似乎有灵性,不约而同地撒欢儿往山腰去了……你能帮我解释一下吗?(逆温层现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物候知识并简单运用,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品味并鉴赏说明文的语言

引导学生第四次走进文本,由“面”“块”聚焦于某一“点”,深入品读第一段,品鉴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并品味鉴赏,谈谈这一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明确】开头一段用文学的语言,叙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生长、虫鸟出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显现春夏秋冬四季更迭。

“渐渐”是叶子枯黄的过程;“大地”“从沉睡中苏醒”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一句“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变黄”。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有力的铺垫。

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组织语言及表达的能力。体会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

提示:若课堂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感受到的物候现象,为写作训练提供思路。

(五)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内容,或以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①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②气象谚语6条。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多媒体展示画面,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研读小诗

1、小黑板出示小诗

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

②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第二小节(小黑板)。

①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

②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出示第三小节)

4、第四小节的画面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接下来还是你们自己先仿编——根据汇报出示第四小节。

①大自然已经把语言写在水面和蓝天,你们来读读吧,看看从这两个小节中的朗读中能有什么发现?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逗点”,“省略号”各指什么?)

②谁能把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遍?同学们想想啊,要是你有了什么新发现时,尤其是有趣的发现,心情会怎样?再读这两个小节。

③男女生轮读,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

5、刚才这几个小节中所说的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平常我们留心观察的同学也时有发现,下边再说的可能我们就不多见了,还是我来写大家猜———(板书第五小节)。

①这种大自然的语言你们明白吗?那谁能给大家说说年轮是怎么回事?画一画行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了解一些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4、情景导入-预习检查-朗读感知-阅读探究-课后反思

5、朗读比赛、知识抢答、知识讲授、自读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找同学回答。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很清楚的表达了大自然的语言。找同学说说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

指名学生介绍,大屏幕出示,共同掌握。

三、字词

音、形、意(大屏幕展示,以检查为主)

四、整体感知

1、 听朗读,根据提示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大屏幕出示结构问题,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之后指名回答。

2、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a、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

b、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 为“物候与物候学”?

五、具体研讨

分段进行,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具体阅读,分组讨论。

1、a、朗读分析第1自然段,概括段意

b、在文中划出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2、 朗读、分析第2、3自然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3、 朗读第4、5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

4、 朗读6-10段,归纳段意,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5、 朗读11-12段,研究物侯学有哪些意义?在文中划出来。并思考说明顺序。

六、小结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

七、拓展延伸

大屏幕展示,指明学生解释

1、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2、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b、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八、积累

说出你熟知的农谚,并作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0

(一)知识目标:

1、学会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掌握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1、相信学生人人有慧根。

2、~本节课力求落实“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追求课堂的生本、生态、生成、生动。因此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展示质疑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搭建学生展示质疑的平台。

1、在第三单元已学过几篇说明文,各校对教材处理不同,学生对说明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准确把握说明顺序还有一定难度。

2、本文知识性强,内容上有一些枯燥,要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3、八年级学生对语言品味有一定的基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还要适当引导,加以规范。

1。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事理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生动性。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导入】大自然的语言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

【测试】检查预习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惟妙惟肖(xiào)

~风雪载途(zài)一年半载(zǎi)

【活动】前置学习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完成下列前置学习:

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

【活动】讨论交流

自读课文,在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寻求答案,找到依据和例子。

【活动】展示质疑

在学生先学、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三个前置问题进行展示,教师相机点明重点,突破难点,并适时进行追问,加深学生思考与理解。

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2、说一说:以6—10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一品: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可否选一段仿写?

对第三问的展示,要求展示朗读,读中品味。

【活动】拓展延伸

~调动阅读或生活积累,举例分享图片、古诗、词、农谚中的物候知识。

示例: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作业】微写作及展示

~选取文中精彩的段落朗读、仿写。

教师再用导语示例: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1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11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提问: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又用词形象、典雅。

五、作业 (略)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9327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