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统计表课件(必备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8页例2及做一做,第31页第6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感知简单统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的结 果。
【教学难点】
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由课前播放的《爸爸去哪儿》音乐谈起,引出例题例2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不同标准下的不同分类
(1)出示例2
要求:给这些人进行分组。
(2)小组交流。
要求:
小组中商量是怎么分组的。
数一数,每组各有多少人?把分类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3)小组展示。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板书:按男、女分:
(4)我们来看看他们小组是怎样纪录的:先横着来看,第一行纪录着什么呢?用笔在纪录结果“男、女”下画一条线,第二行纪录了什么呢?竖着看,第一列纪录着男的有6人,第二列呢?(边说边画 3条竖线。)看!我们画出来一个表格。为了让看表格的'人知道第二行的数字表示什么,我们要在前面再加一条竖线,并在数字的前面一列写上“人数”。
2.引出课题:简单的统计表
3.学生完善记录结果,制成统计表。
4.展示不同分法。
5.(预设)还可以这样分:课件出示。
按左、右分:
6.小结经历统计过程
板书:分类----数数-----填数
7.观察2个统计表,小组交流讨论: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小结: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给全班同学分成两组
(1)交流要求: ?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全班汇报。
2.完成课本p31第6题。
(1)小组合作填表,展示。
(2)观察统计表,合作完成问题。
(3)全班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外作业
整理自己的书包,并根据里面的实物进行分类,把分类结果制成一份简单的统计表格。
板书设计简单的统计
分类-------------数数-------------填数
按男、女分:
分类的标准不同, 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按大人、小孩分: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几个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合理推理”的思想,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书籍?
一、知识引入
从刚才的谈话中,老师知道了你们喜欢的各种类型的书?为丰富我们小朋友的课余生活,最近,新华书店准备到我们官堂小学向同学们出售故事书、作文书、科技书,但新华书店的叔叔、阿姨不知道要带多少本不同的书,怕带多了卖不掉,带少了又不够,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他们呢?
二、知识构建
(一)数据的收集
1、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新华书店的叔叔、阿姨解决这个问题吗?
(1)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方案。
(2)汇报交流方案。可能出现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一个一个问过来?有的提出这样不好,调查的人太多了,应该是调查一个班级,然后就可以大概地知道我们学校学生需要各种书籍的数量。
2、你准备怎样调查我们班级同学喜欢各种书的情况呢?(可以让学生通过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3、让学生统计自己班级里学生准备购买书的情况。
(二)数据的整理。
1、怎样把刚才统计的结果表示得更简洁、清楚?
2、简单认识统计表。
老师这里就有一个统计表,请你认识一下。
3、形成统计表。
准备购买的书籍 故事类 作文类 科技类 合计
人数
几个空白处各应填些什么?
这里的合计表示什么?
为了让别人看得懂这些数据,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这个表取一个名字?(四(1)班准备购买各种书籍的人数统计表)
(三)数据的分析
1、从上面的信息或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你想提出些什么意见?
三、问题解决
1、学校准备在“六一”节的时候,准备在苹果、香蕉、梨、橘子中选出两种大家喜欢的水果作为活动时的食物,我们班的同学能不能帮学校的总务处想一想该买哪两种水果呢?
学生讨论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统计
预设:根据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组里喜欢各种水果的人数,让学生根据数据进行统计。(老师绘制好基本的格式)
让学生根据统计的数据提出一些问题。
2、观察一段投影,统计在一段时间内经过某路口机动车的辆数,合作完成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一共有几辆车,各种车各有多少辆(可以先放慢的速度,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统计这个路口的车辆,再加快速度让学生感到无法完成,)
通过学生的讨论后合作分工来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学生仍然感到无法正确地统计出来)再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来统计的?
自制表格,说一说你从这表中知道了些什么信息?你想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吗?
四、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认为统计有什么作用?(出示课题)
五、机动
1、欣赏六年级学生设计的漂亮的统计表。
2、我们学校在搬到新校舍后准备建一个新的停车棚,你认为建一个可以停几辆车的棚呢?
学习目标:
1、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以及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熟悉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体重,一块画有未填数据的单式统计表的小黑板
预设流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课件出示课本106页插图)问:同学们,图上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们知道自己现在的体重吗?能告诉我吗?(学生自由回答)
2、师:(小黑板出示未填数据的单式统计表)老师还想了解我们班15千克以下,1620千克,2125千克,2630千克,31千克以上的各有几人,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1)讨论选取收集以上数据的最佳方法。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上统计表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1、师:你们知道你们现在和一年级时比较,同学们的体重发生了什么变化吗?(当学生说不清楚时)教师课件出示一年级时同学们的体重情况统计表。(具体数量课前填好)
2、学生各自算一算,同桌互相说一说现在和一年级时的体重变化情况。
3、指名说说。
4、师:你们有没有觉得在两张表格上比较不大方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两张相关联的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的方法。
5、同桌合作试着完成课本107页的复式统计表,并回答后面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画课本107页的复式统计表。
6、指名汇报该复式统计表的填法,教师在黑板上填写。然后让学生说说填写复式统计表时要注意的地方
7、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分析统计表,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课本108页的做一做。(根据实际情况把题中的一班改为别的班)
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完成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都由学生来完成。
四、总结评价
五、课外作业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几个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教材中有说服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放大的例3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投影出示。
下面是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
数学组:男生14人,女生8人。
航模组:男生13人,女生4人。
生物组:男生7人,女生12人。
美术组:男生12人,女生12人。
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2.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每张统计表能反映出什么情况?
(2)如果想了解或者比较各个小组的人数情况,用这四张统计表是否方便?有无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
显然用这四张表比较不方便,为了便于比较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合编成一个统计表。
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讨论
(1)把这四张有联系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要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分组的情况,也就是分几个组;另一个是各组的人数情况,也就是各小组中男、女生参加的人数。)
(2)怎样划分统计表的栏目才能反映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呢?
(用投影一部分一部分地显示)
(①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②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学生性别和合计;③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
2.小组合作实践
①让学生翻开书第8页,小组合作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填写第9页上的第(1)~(4)小题。
②填好后回答:合编后的统计表有什么好外?
三、课堂实践
做第9页的做一做首先让学生口述怎样填写;再让学生独立去填;最后回答:从这张表中你能看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①今天学习的内容;
②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五、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的第1、3题。
课后反思: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2.求平均数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1、练习三的第2题。2、练习三的第1、3、4题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表格
4.标签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每年我们都要进行一次体检,在体检中有一项是称体重,你们还记得吗?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班同学的体重统计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1.1.你能简单地说一说同学们的体重情况吗?
1.2.你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说:我是从下面这张统计表中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生交流:同学们,课余时间你有什么兴趣爱好?
(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2.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
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2.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2.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3.课堂练习
3.1.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三个问题。
3.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思考:这个表格与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样阅读表格?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3.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要求:先将记录单中的数据整理在统计表中,再说一说这个班的体育成绩。
3.4.设计活动(课件出示对应内容)。
4.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小结
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新旧对比,积累经验
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把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板书
复式统计表
1.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的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2.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复式统计表结构的认识,数据的填写及分析。
课件,自制复式统计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学生课下活动图片。师:自从我校开展课外小组活动以来......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创造复式统计表
出示单式统计表,引出复式统计表,并分析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
师:观察一下两个单式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复式统计表好在哪里......
(三)数据分析,比较体验(复式统计表)
师:喜欢跳绳的男生比女生多还是少?
......
(四)练习巩固
出示有数据的复式统计表,(喜欢水果的)提问分析数据
师:喜欢吃苹果的男生比女生......
(五)填写表格
出示课件体育成绩单,学生会自己填写优,良,及格,不及格的有几人
(六)课堂总结,说说本课学到了什么
(七)课下调查
出示复式统计表,学生课下调查(关于书籍的)
师:同学们课下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
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
问:(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数据: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
(3)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制表知识把六年级为灾区人民捐款情况简明生动地表达清楚呢?
(学生分小组制表。)
(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
投影出示:
讨论:(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
(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
(3)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再加一栏百分数。)
①一、二车间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
②第二车间的产量是第一车间产量的百分之几?
③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百分之几?
2.做一做。
下面记录的是某班男生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单位:分)
100 93 69 99 89 76 81 100 88 65
91 87 92 81 87 93 78 85 78 77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男生考试的平均分数和及格率。
参加考试人数:__________;总分数:___________;
平均分数:___________;及格率:___________。
(1)让学生用画“正”字方法分类整理,然后填入表内。
(2)根据表后填空回答问题。
①怎么求平均分数?具体说出数量关系。
②什么叫及格率?怎么求及格率?
(三)巩固反馈
1.根据以下数据填统计表。
人民化肥厂生产情况如下:上半年计划生产15万吨,实际完成15。9万吨,下半年计划生产20万吨,实际完成20。5万吨。
教师提醒学生:不要把上半年、下半年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加起来。
教师引导分析讨论表后问题。
(1)“完成计划的百分比”是什么意思?
(2)如果改成“超产百分之几”怎么理解?怎么计算?数量关系是什么?
(3)“总计”一栏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王庄小学六年级学生体育达标情况如下:
六(1) 50人 达标48人
六(2)45人 达标42人
六(3) 48人 达标45人
六(4) 46人 达标45人
(1)算出各班达标率和全年级学生达标率。
(2)哪个班达标率最高?哪个班达标率最低?达标率最高的班和最低的班相差百分之几?
(3)哪几个班达标率比年级达标率高?把它制成统计表,要有“合计”。
3.改革开放20年来上海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如下:
(1)将它制成复式统计表,并分别算出职工工资和农民纯收入从1978年~1997年增长的幅度。
(2)比较一下1997年每人年收入是1978年每人年收入的百分之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什么知识?统计表有什么优点?(简明、生动、用数字说明问题。)正因为统计表有这样的优点,所以在统计工作中为表明数量关系往往利用统计表进行统计。
(五)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各班男生、女生人数并制成统计表。(注意写合计、总计。)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交通路口调查10分钟内机动车通过路口情况,作好记录,并制成统计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有关数量的百分数,使学生知道百分数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为灾区小朋友捐款的情况引入新课,学生易于接受。在巩固练习反馈中又增加了改革开放20年上海职工、农民收入情况练习制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一些国情教育。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2. 对表头的认识以及复式统计表中横栏、纵栏所表示的内容的认识。
教学准备:
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兴趣小组标签、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前几天我们称量了每个小朋友的体重,现在老师想统计我们小朋友的体重情况,比如20千克及以下的有几人?21-25千克、26-30千克、31-35千克、36千克及以上的各有几人?可以怎么统计?
2.学生自由回答统计的方法。(站起来数一数、举手、写票等)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用站起来数一数的方法来统计吧!
3.完成统计表。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情况完成统计表吗?(个别学生回答)
4.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生答师小结:进行体育锻炼及不挑食教育:胖的小朋友平时要多参加体育锻炼,瘦的呢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一日三餐吃饱吃好,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
师:这张是我们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学生比较)
2.师:你们都找到了答案了吗?但是刚才在比较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同学一会看这张,一会看那张,感觉如何?(麻烦、两张表格看起来不方便)
3.制作复式统计表。
(1)师:老师也觉得很不方便,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后得出:把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2)先让学生自己同桌之间试一试,然后让生演示各种合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上下一移,把范围这行重合这种方法最好。(能这样演示最好,不能的话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
(3)师:这样合并以后你能看出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了吗?
这样合并后和刚才比较哪个简单呢?(这样简单)
4.完善复式统计表,揭示课题
(1)师:这样合并以后,还有些问题,就是我们有两条数据了,不知道哪条是一年级,哪条是二年级了,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要对刚才合并的统计表稍微做些改动,(在两张统计表上改一改),老师已经制作了一张新的统计表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2)师:第一格我们称为表头,里面有些什么呢?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
(教师对横栏、纵栏及表中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
(3)我们已经认识了复式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两张单式统计表的数据完成手中的复式统计表吧。
5.观察、分析统计表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我们新做好的统计表,比较一下16-20千克范围内一年级比二年级多几人呢?31及31以上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呢?
(2)比较起来感觉如何?(生答)
师:的确如此,复式统计表在分析和比较多个数据时,更加简单和方便。
板书: 优点:便于比较和分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介绍: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计算机小组、篮球小组、舞蹈小组、田径小组。你想参加哪个小组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统计吧。
2.活动要求:
(1)现在老师先选出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拿好标签,你想参加哪个兴趣小组就站到哪一组,但是要按顺序排好队伍。
(2)请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统计好自己小组有多少位同学。
教师边把兴趣小组标签贴在黑板上的同时边让组长说一说自己组的人数,学生完成手中的统计表。
3.根据完成的复式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班参加( )兴趣小组的人最多,一班参加( )兴趣小组的人最少。
(2)我们班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比一班参加篮球小组的( )人。
(3)一班参加人数最多的兴趣小组比我们班参加人数最少的兴趣小组多( )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来解决他刚才提出的问题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真的很聪明呀,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了什么呢?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地方要用到复式统计表呢?
频道小编推荐: |
《复式统计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并分析单式统计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1是以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的活动为情境,并给出每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的统计表,引导学生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复式统计表且能对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练一练帮助学生体会复式统计表中每一届的数据竖着排列的变化。而练习二十中的第1,2题主要让学生巩固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体会用复式统计表描述数据的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变化。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能根据搜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统计观念。并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认识并填写复式统计表
教学难点:
复式统计表的分析和运用
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我来说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我作了如下四大环节的设计:
第一大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需要
先创境,介绍学校的特色项目,引出例1中的四幅场景图及四张简单的统计表,直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当学生填完表格后,比一比,问:这四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单式统计表做一个回顾,并对以下的合并和对表头中的栏目作适当铺垫。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时,并不强制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设计了一个抢答游戏,航模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民乐小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学生根据单式统计表很快便能看出。接着再问:四个小组哪个组的男生多?哪个组的女生多?学生是无法一眼看出有多少人,这个时候我就反问学生为什么速度没有那么快了呢?(因为现在的答案要看四张表,麻烦)那么有什么好办法,能够一眼看出来呢?当学生回答问题受阻时,就感受到了单式统计表的局限性。教师再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自然就想到将单式统计表合并。这时,再对统计表概念进行重构,就显得水到渠成,从而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
第二大环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考虑到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我在复式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上作了一些改变。不是出现一个现成的统计表,而是带领学生一起经历了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并逐步修改、优化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本环节我将分为5个层次来教学:
1、明确要求,小组合作
为增加学生思维强度与操作的有效性,特别给出小组合作要求:按照“航模小组、民乐小组、书法小组、美术小组”的顺序把四张表合并成一张表;可以对合并后的表格进行适当的修改、优化,使其更简洁。
2、展示作品,逐一优化
充分认可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他们尝试着合并几张单式统计表。虽然学生设计的表格有些粗糙,有的简化了多余的性别一栏,有的合并了四个标题,有的会进行再修改。但经过师生的互相启发和不断改进后,一张标准的复式统计表便呈现眼前。在这一知识的重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单式统计表纳入到一个更大的知识结构中,使之与复式统计表共同成为统计表大家族的一份子。虽然学生学得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们获得了丰富的学习经验。
3、进一步完善,理解表头
对于复式统计表中的表头,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把一格分成三部分这种形式的。所以,从表头只写“性别”这一个栏目是有问题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性别”只是横栏的名称,应该还有竖栏的“组别”,中间的数据“人数”这样的三部分,从而学生自己得到了表头,并从中也理解了它的含义。另外要比较“这四组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这个问题,应增加总计这一栏,并说一说“合计”和“总计”的含义,理解算法。让学生有个感知,这张统计表比前面四张统计表反映的内容更加全面。
4、回顾过程、体会优点
回顾的过程,也是学生一个方法的总结,一个学习体验、评价的过程。在充分比较后,学生不仅深刻认识到了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而且也体会到了知识重构的价值所在。 5、拓展、进一步认识
这里再次对于本张表的内容,出示一张横式的表,不光让学生了解了复式统计表的不同呈现形式,而且通过提几个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深入认识表中的各个数据对应的内容,提高学生读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在制作复式统计表时,应根据实际的需要来设计表。
第三大环节:实践提高、巩固新知
为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形成性的训练及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1、练习巩固:“练一练” 统计我国前由届奥运会奖牌数。
这一题主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给出的数据是按照奥运会的届数横着排列的,而复式统计表中每一届的数据都是竖着排列的,借此不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养学生更加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信息?不光让学生对于从统计表中能看出的一些基本信息有个了解,也是在给学生一个引导,如何去分析统计表,并且以此可以联想到从一张统计表中还能够看出别的信息来。
2、练习二十中的习题第2题。
这一题,在学生填写完后直接展示学生作业,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观察这张复式统计表与前面所学的复式统计表的区别,一是由于表中有两种类型的数据,一种表示面积,一种表示长度,难以采用统一的名称来写,所以这里可以没有表头。二是了解三个不同机场的面积总计是意义不大,而机场面积、长与宽之间进行合计是没有意义的。明确根据不同的内容统计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是否需要合计与总计是根据实际需要的。
3、了解生活中复式统计表的运用。
呈现生活中收集的几张复式统计表,问:复式统计表有几部分组成?并体会复式统计表的运用广泛,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总结
今天一起研究了什么?
一、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说教学准备
教具(男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不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学具(男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表,复式统计表),PPT课件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咱们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你们都参加了哪些?
生:跳绳、踢足球等。
师:爱运动的孩子总是最健康,最阳光。
师:为了更加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调查一下我们班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愿不愿意参与?真是积极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准备好了吗?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看大屏幕,学校都准备调查哪些活动?
生:画画、看书、踢足球等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收集数据
师:要想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生:预设(举手表决,站立表决,数一数)
师:不错的方法!
师:每人可以选几项?
生:一项
师:是的,为了数据准确,每人只能选择一项。
师:这些活动中,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一样吗?(不一样)不一样能一起统计吗?(不能)是的,我们应该分开统计。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个单式统计表,我们先来统计男生,谁愿意帮帮老师(注意:两位同学,一位同学主持并数数,向老师这样,喜欢…的有几人?另一位同学记录数据,明白?)注意选择的时候每人限选一种。
2、整理数据
师:数据收集完了,仔细观察:
①男生最喜欢哪项活动?女生呢?
②男生喜欢跳绳的和女生相比,谁多?
③咦?为什么回答第二个问题时,速度比第一个明显变慢了?
生:第二个问题需要看两个表。
师:是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看其中一张统计表就可以,而第二个问题需要看两张才能比较,麻烦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开始吧)
3、合并表格。
(1)汇报交流。
①纵向合并(这样比较起来就容易了,再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还需要再修整一下吗?)
②原始的复式统计表,隐藏相同的活动(为什么可以这样合并呢?)
(2)师总结:是的,这两个表格都有相同的活动,所以可以省略一个。(真善于发现)再看这个表格,你还能看出哪一横栏是女生,哪一横栏是男生吗?(如果一开始就给你这样的一个表格,你能分辨出来吗?)那怎么办?
生:如果标清哪个是男生哪个是女生就好了。
师:标在哪里合适呢?(请人上台试着指一指,这样可以吗?)剩下的这一栏就是?(女生)
(3)出示新的统计表,区分性别
师:通过我们的优化,老师又做了一张合并后的新统计表,对照这张统计表观察,第二横栏表示什么?
生:男生人数
师:第三横栏就是?(女生人数)
(4)认识“表头”
师:左上角的空白格我们将它分成了几部分?(三部分)其实,这是这个统计表的表头,它就相当于对整个统计表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分别代表横栏内容,竖栏内容和表中数据,横栏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活动”)应该写到哪里?(写在最靠近横栏的的位置)
我们新的统计表基本完成了,只剩下数据没填写,请快速的在作业纸上补充完整,一位同学板书。
真了不起,我们共同完成了一张完整的统计表,掌声送给自己!
4、对比表格,揭示课题
(1)回顾一下刚刚我们的三个表格,前两个表格和第三个表格各有哪些特点?(学生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汇报交流。)
小结:前两个统计表只统计出了一组数据,只能单纯的表示出男生或女生喜欢的活动,这样的统计表叫“单式统计表”,而最后一个统计表统计了两组数据,不仅能表示男女生喜欢的活动各有几人,还能方便的进行比较,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2)观察表格,回答问题
师:关于复式统计表,都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课件出示)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②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③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下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复式统计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请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2、4题。
1、问题1:统计表包含哪几项内容?
问题2:观察统计表中三届奥运会情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第28届奥运会俄罗斯获得的金牌最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2.下面是育人小学三(1)班学生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请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表中。
3.调查本班同学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和做家务的时间。
(五)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教材37页做一做
五、说板书设计
复式统计表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体会到制作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从而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形成、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欲望,同时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说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逐步“合并”形成复式统计表,并体会制作复式统计图的必要,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说教学难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并体会其优越性
说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1、收集信息,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周二下午开展的社团兴趣小组活动使大家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也都参加过,你参加了什么兴趣小组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青云小学,看看青云小学五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师: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各组的人数情况,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依次出示四个兴趣小组图和相应的统计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统计表。(板书:统计表)
2、填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纸表格。
(2)小组交流,全班校对。
3、制造冲突,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1)眼力大考验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的眼力了。根据这四张统计表,看看你能不能快速得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1:古筝兴趣小组男生有多少人?葫芦丝兴趣小组男生有多少人?(全班齐答)
请一列学生开火车回答,比赛。
问题2:古筝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3:葫芦丝兴趣小组女生有多少人?
问题4:笛子兴趣小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问题5:小提琴兴趣小组男生有多少人?女生呢?
问题6:小提琴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问题7:这四个兴趣小组男生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比较淡薄,多提几个,___比___多/少,男总,女总等)
师:(对着最后一个学生)你的速度最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交流:比赛不公平。前面几个问题可以在一张表中直接看出来,最后一个问题要看四张表,信息不集中,不能一下子看出来,还需要进行计算,感觉麻烦了。师:既然感觉麻烦,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3)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交流。(产生把四张合并成一张的需求)
二、自主探究,经历复式统计表的形成
(一)尝试、合作、交流
(1)刚才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一致认为要把四张表的信息合并到一张表中,究竟怎么合呢?请大家拿出老师准备的表格试一试。你可以使用整个表格,或选择表格中的一部分。要求:先独立思考,完成后小组交流,每组选择一张比较满意的作品准备展示。
(2)收集答案,展示。
(3)师生交流: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四张表合并到现在的一张表中,很不错,每一种都是你们创造的,了不起。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合并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其他几个呢?
a、(完全是机械性合并的)你有什么感觉?
b、(稍微精简一些的)这个怎么样,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善的?从这张表格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c、(更加完整的)刚刚四张表格中的信息在这一张表格中都能找到吗?
(这张表格已经和我们数学上规范的统计表很像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书上的统计表。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关注到表头部分)
(二)完善统计表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四张表合并到现在的一张表中,很不错,每一种都是你们创造的,了不起。通过进一步比较,大家认为方案三比较科学合理。好现在我们就针对方案三具体来看一看还有什么改进的地方吗?视情况而定:
1、重复的栏去掉。
2、标题错误的修改。添上制表日期。
3、添加“总计”一栏(为了更加方便统计四个组的男生人数和四个组的女生人数,咱们通常还要加上总计一栏,你会填吗?依次说一说是怎样填的,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完善表头。说说表格中各个项目。最上面一行表示的是性别,最左边一列表示的是四个不同兴趣小组的名称,就是组别。表格的右下方是数据,这里表示的是人数,单位/人。左上角写性别你觉得妥吗?在这一格中要反映出什么?如何填写呢?(根据学生回答分层完成表头设计)这三部分内容合起来我们称之为这个表格的表头。通过表头我们就可以很快知道这个表格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内容了。
(上面这一块要调整,重点认识表头,认识统计表的结构,可以说一说每一格表示什么含义)
(三)归纳小结,揭示“复式统计表”名称
我们已经把这四张简单的统计表合并成一张比较复杂一点儿的统计表了,简单一点的统计表我们叫单式统计表,比较复杂的这张表就叫复式统计表(板书添上“复式”)复式统计表是由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标题、制表日期、表格,最主要的部分是表格,在表格中我们主要是要看懂表头,这个表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性别、组别和人数。在这张表中,横栏反映的是性别,纵栏反映的是组别,数据栏反映的是人数。
(四)填写统计表
一齐填写,思考“合计数”怎么填写,“总计数”怎么算。还可以怎样算?(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比把两种不同算法的数字框起来。)
师:总计数有两种计算方法,正好起到了相互检验的作用。(总计数非常非常重要,必须要检验,横算则竖算检验,竖算则横算检验)
(五)眼力再考验
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再玩一次眼力大考验问题(把书上几个问题放进来)(“从复式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这个问题要让学生多说一说)。这次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复式统计图有什么优点?(板书:更集中、更丰富、好比较)(好比较放在最后)
三、组织实际调查(第85页练一练)
1、提出问题
师:刚才提到的四种乐器,古筝、葫芦丝、笛子和小提琴,如果选择其中一种,你想学习什么?其他同学呢?你觉得男、女生对这些乐器的喜好有什么区别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可以先进行调查)那我们需要调查哪些内容呢?
2、收集、整理数据
怎样来进行这个活动呢?(小组交流,集体评议,引导明确:先在小组内调查统计,分类整理收集数据,再把小组数据汇总到全班完成统计)可以请一名学生来组织全班的汇总。(给四个小组长提供记录表格纸)
3、描述数据
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到书上的复式统计表中,说一说合计栏和总计栏怎么填写。(表头先不出示,让学生想一想这张统计表的表头可以怎样设计)
4、分析比较
(1)全班同学想学习哪种乐器的最多
(2)男生想学习哪种乐器的最多?女生呢?你觉得男、女生对这些乐器的喜好有什么区别?
(3)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想到什么?
四、练习应用,感受联系(练习十五第一题)
阳阳调查了东山小学各个班级会游泳的人数,统计的结果如下:(课件出示)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一共六个年级,每个年级都是有3个班,每班都有一些会游泳的同学)你能把这些数据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吗?并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独立完成在书上。提醒他们认真填写,确保准确无误。全班校对。指名学生重点说一说合计栏和总计栏应该怎样计算,以巩固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交流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
(计算量非常大,可以尝试使用计算器帮助计算,重点要放在分析解决问题上面)
五、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力有关统计的知识,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表,叫什么?那你有什么收获呢?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复式统计表吗?
2、课后实践作业(练习十五第二题)。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并把数据整理到一张复式统计表中。说一说通过调查,你有什么发现。 【汪】要注意到复式统计表的几个注意点:
1、复式统计表结构的完整(标题、日期、表格)
2、复式统计表数据的准确(总计这一栏要重点讲,必须要检验)
3、复式统计表排版的美观(总体布局是横排还是竖排视情况而定)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的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这一节教学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这里没有重复教学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而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思考,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教材通过一个例题教学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启发学生想,只要在原来的统计表中再增加一栏,算出题中所需的百分数,依次填上就可以了.同时,在每一个统计表的后面,教材还通过填空让学生看表回答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统计图表提供的数据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合计和总计是小学阶段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中常用的两个数学术语,这两个术语常常在同一张表中同时出现,两者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容易混淆.总计与合计是根据表的性质和需要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单式的统计表只有合计.在复式的统计表中,一般既含有合计,又要有总计.合计是各个分类事物的统计数据之和,总计是反映各类事物的总数量.
教法建议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可以采用迁移法进行教学.通过1、复习旧知: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据表示什么和计算方法.2、质疑引新:现在的表格能反映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吗?应该怎么办?3、小组讨论:只要在表格的右侧增加一栏,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填入表中即可.4、对比深化:合计与总计有什么不同?5、分析表格: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说教学目标
1.学生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时,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通过对比,便于比较、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说重点难点
重点:
1.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
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说教学教具
相关课件
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你们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书,并制作了统计表?完成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统计结果。
二、新知探究
(一)感受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师:这是男生制定的统计表(出示男生制定的统计表),女生可以提问题。(预设: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
师:这是女生制定的统计表(出示女生制定的统计表),男生可以提问题,女生回答问题。 (预设:参加调查的女生有多少人?......) 师:反应真快!为什么回答地这么快?
那下面这几个问题你能很快回答出来吗?请听题,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调查?喜欢动漫类图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士多?你能很快说出来吗?
生:有困难。表格里没有,要两张表中放一起,通过比较或计算才能得到。
师:是呀,这四张统计表都是单一的反映了一种情况,如果要对男女生的一些情况进行对比或者了解全班的情况,这两张统计表就显得不太方便了,那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下子既能看出男女生组的情况又能看出全班的情况呢,有没有办法?
生:可以把两张表重新安排制作成一张新的统计表。
师:嗯,办法不错。把这两个小组的信息都反映在一张统计表上了。那你觉得这样的一张新的统计表应该反映出哪些信息呢?(或这样的一张统计表里应该设置哪些项目呢?)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预设: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出示他们想出的各种情况,提出改进的意见。从而引导学生制定出复式统计表。)
师:对!把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项目排列起来,首先要有性别,可以分为男、女两栏,然后加上表格线、表头,我们再给它添上一个名称,就可以制作成这样一张统计表(课件逐一展示)。出示统计表。我们把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板书:复式统计表。
(二)学习复式统计表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格(师指)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称为统计表的“表头”。(板书“表头”)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表头,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所以一个表头可分为三部分,横栏类别、竖栏类别、表中数据。课件展示并板书:横栏类别、竖栏类别、表中数据。在这张统计表中,“性别”是对横栏内容的概括,它包括男、女这两个栏目,“类别”是对竖栏内容的概括,它包括四种类型的书。那么“人数”指的就是表格中填的数据,清楚了吗?
师:好,表格制作好了,你会把相关的数据填进去吗? 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填写。(课件逐一展示)
师:现在,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你能不能很快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了呢?我们来试一试,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调查?喜欢动漫类图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士多?答案都可以从表中直接找到,方便吗?
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师:嗯,的确很方便。那么你觉得这张复式统计表和前面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呢?(课件)
(学生回答)
师:说得很好!这张统计表能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前面两张统计表多得多,全面反映了统计情况,而且便于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
板书:信息全面,便于比较。
师: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复式统计表”。比如:开学时,老师要统计我们学校每个年级的人数以及整个学校的总人数,就要用到复式统计表。学校对面的如海超市统计饮料销售情况也要用到复式统计表……
三、巩固拓展
复式统计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同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不仅爱看书,还有各种爱好。看看同学们都喜欢干什么?
1、请看一组信息。(出示课件)
(1)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独立完成这张统计表吗?拿出作业纸,完成这一题。(学生回答)
(2)那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还能回答哪些问题呢?(学生回答)
2、师:请各小组下去统计一下调查本班学生最喜欢哪种电视节目
(1)小组长汇报后,教师填在表格中,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完成这张复 式统计表。
(2)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回答问题)
四、全课总结
师: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36页,课下完成例1的内容。将你统计的结果直 接填写在书上。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复式统计表”,说说看,你有什么收获?你觉 得填写复式统计表要注意些什么?
生1:写表头的时候要注意不丢项目,并且填写的数字和每个项目一一对应。
生2:分析复式统计表的时候要认真,看清哪个项目对应的哪些数,不要看 串了。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大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 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你们表现很棒!继续努力!
教学内容:复式统计表
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题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一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还有几分钟就要上课了,老师想和大家聊一聊,聊什么呢,就聊一下大家的兴趣爱好吧。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呢,说说吧。
1、今天,张老师带来了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活动的图片。一起来看一下。从这些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吗?(,有四个组,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2、为了能更清楚看出各组的情况,通常我们把这些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表。(板书:统计表)
3、老师这里就有四张统计表。你能把四个组的信息填入相应的统计表中吗?
把书打开,填在书上。(学生独立填写)。
好了吗,请仔细核对数据。填对了吗?仔细观察这四张统计表,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性别,都有合计)。
合计数你是怎么求的?同意吗?课件逐步展示。
4、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四张统计表,回答老师的问题:航模组男生有多少人?(8人),美术组有女生多少人?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10人)
反应真快!为什们回答的这么快?
5、那下面这几个问题你能很快回答出来吗?请听题,哪个组男生最多?哪个组女生最少?四个组里面男生一共有多少人?这四个组一共有多少人?你能很快说出来吗?(有困难。表格里没有,要在四张表中找一找,再通过计算才能得到。)
6、是呀,这四张统计表都是单一的反映了一个组的情况,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一些情况进行对比或者了解四个组总的情况,这4张统计表就显得不太方便了,那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下子既能看出每个组的情况又能看出四个组总的情况呢,有没有办法?(可以把四张表重新安排制作成一张新的统计表)
嗯,办法不错。把这四个小组的信息都反映在一张统计表上!
7、那你觉得这样的一张新的统计表应该反映出哪些信息呢?(或这样的一张统计表里应该设置哪些项目呢?)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
8、对!把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项目排列起来,首先要有性别,可以分为男、女两栏,还要把每个组都列出来,最好要有总的情况,所以可以加上合计、总计,然后加上表格线、表头,我们再给它添上一个名称,最后加上日期,就可以制作成这样一张统计表(课件逐一展示)。出示统计表。我们把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板书:复式
二、新授。
1、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格(师指)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称为统计表的表头。(板书表头)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表头,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所以一个表头可分为三部分,横栏类别、竖栏类别、表中数据。课件展示并板书:横栏类别、竖栏类别、表中数据
在这张统计表表中,性别是对横栏内容的概括,它包括男、女这两个栏目,
组别是对竖栏内容的概括,它包括四个兴趣小组。
那么人数指的就是表格中填的数据,清楚了吗?
2、好,表格制作好了,你会把相关的数据填进去吗?
请同学们完成教科书上空白表格的填写。
学生填写。
3、请同学们看统计表,在填数据的过程中,你先填了哪些数据。是这一块吗?
你们也是先填了这些数据吗?为什么?
接下来,你填了哪些数据呢?合计和总计,好,我们把合计和总计数填上去,
这里的总计数18和21是怎么算出来的?(把每个小组男、女人数分别相加起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下面几个合计数呢?又是怎么算的?表示什么意思?
4、那这里的总计和合计交*的这一格39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可能(1)把竖列四个小组的合计人数加起来的。
表示什么意思?四个小组的总人数。
还可以怎样算呢?
(2)把横栏里男生、女生的总计加起来。
表示什么意思?男女生总人数,也就是四个组的总人数。
像这样横着算出总人数数再竖着算出总人数,虽然方法不一样,但计算结果一样,平时用这两种方法算一算,可以起到检验的作用。那如果两次计算得到的结果不同,说明什么?
以后在填这类统计表的时候,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一下。
最后填上日期。这张统计表就填写完整了。(课件逐一展示)
5、现在,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你能不能很快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了呢?我们来试一试,哪个组男生最多?哪个组女生最少?这四个组男生一共多少人?四个组一共有多少人?答案都可以从表中直接找到,方便吗?
6、嗯,的确很方便。那么你觉得这张复式统计表和前面四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呢?(课件)
学生回答。
7、说得很好!这张统计表能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前面四张统计表多得多,全面反映了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而且便于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信息全面,便于比较)板书
8、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复式统计表。
比如:
(1)开学时,张老师要统计我们学校每个年级的人数以及整个学校的总人数,就要用到复式统计表。
(2)学校对面的如海超市统计饮料销售情况也要用到复式统计表
三、教学试一试
1、复式统计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实在竞技体育中也往往会用到复式统计表。还记得刚刚结束的在我国举行的体育盛会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吗在这一届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奋勇拼搏,获得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一,取得优异的成绩。请看一组信息。(出示课件)看完了吗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独立完成这张统计表吗?拿出作业纸,完成这一题。
校对,你填对了吗?你先填的是什么信息?
谁来说说这里的总计326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回答。
还可以怎么算?都填对了吗?
3、那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回答。
你能预测一下,20xx年的伦敦奥运会中国队能夺得多少枚金牌。
好!那就让我们期待中国队在伦敦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吧!
四、教学练习二十
1、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迅速,最近几年民航机场的发展也很快,请看这一组信息。出示练习二十第二题。你会填吗?填在书上。
数字比较大,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忙。
校对,填对了吗?比较一下,这张复式统计表与前面的两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把总计合计放进去?(也许设计表格的人觉得放进去没意义)。
小结:复式统计表的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栏目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2、接下来我们来完成练习二十的第三小题。
1、请各小组长下去统计一下各小组拥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情况。小组长汇报后,教师填在表格中,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二,完成这张复式统计表。一起校对,教师填进去。
2、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复式统计表,说说看,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填写复式统计表要注意些什么?
六、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1剩下的题目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复式统计表》。
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板块:一、透视教材二、教、学法阐述三、教学设计
一、透视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复式统计表,后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经常联系统计表。教材中教学复式统计表的教学素材是有意义的。选择反映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提高的数据,如中国体育代表团奥运会获得奖牌情况;2004年城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增加数量,我国两江、禄口、浦东机场跑道面积等真实的数据,用统计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在教学统计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教育和鼓舞。
2、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的信息量大,结构复杂。通过复式统计表的教学,学生收集信息、表达数据和应用统计数据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将要结合复式统计表的知识学习复式统计图,并综合运用。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前后联系甚密,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特点,能根据搜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统计观念。
3)通过经历实际的调查活动,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
4、教学重、难点是: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二、教、学法阐述: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征,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是数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数学活动的平台。因此我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的嘉顺花园培训中心兴趣班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想获得新知的情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
2、经历过程,体会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直接将复式统计表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体验过程和方法。因此我设计了:比较四张单式统计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整合表格,在整合的过程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并突出对复式统计表中数据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点。
3、积极引“探”,注重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以合作交流为主,及认识——实践——再实践等多种学法结合。
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个版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三、实践提高、巩固新知;四、小结反思、回顾新知;五、学以致用、识见(实践)拓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5分)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景——嘉顺花园兴趣班为引子,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四张简单的统计表的出示,可以直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很快地填写表格。这样,既让学生在情境中回忆了单式统计表的结构和填写方法,又为引出复式统计表提供了素材。
然后引导学生比一比这四张统计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相同点,明确这几张单式统计表的结构都有性别和人数两栏;通过比较不同点,明确这几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某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情况。在此基础上,提问:书法班有多少女生?书法班和古筝班一共有多少女生?四个班级一共有多少女生?为什么你一开始回答很快?现在要犹豫一会?(因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一张表中,看得很快后面的问题答案在几张表中,要先看再算,所以比较慢),因此:把数据合在一张表中更有利于进行数据的比较。初步引导学生探究把四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应该怎样填?(5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5分)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是我在教学中考虑到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我在复式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上作了一些改变。不只是出现一个现成的统计表,而是带领学生一起经历了设计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1、初步感知:
让学生初步思考并小组交流:把四张单式统计表的信息合并到一张统计表中,要反映哪几个方面的情况?学生看着单式统计表,会很快就能想到一些表中的内容,例如:性别、人数、合计、男、女,但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零散的、片面的。因此可以利用这些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板书,并引导学生探索还需要填写哪些信息?从而不断地完善表格,并揭示表头的含义和各部分名称。(表头、横栏、竖栏、数据、标题、日期)——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
在学生全面认识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后,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学生都能很快填出来,再让学生汇报并说出各个数据所表示的含义,进一步感知这张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接着我针对填表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错误,让学生交流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的方法。认识到总计数既可以根据四个小组男、女生的总计数相加得到,也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合计人数得到。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用这两种方法分别计算可以起到检验的作用。最后再回顾观察:你填写完整了吗?有没有少了什么?由此提醒学生日期不能疏忽,也要填写完整。
学生经历了复式统计表的设计和填写之后,接下来是对这张统计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先让学生讨论从统计表中能很快地知道哪些信息,与刚才单式统计表比较,哪些数据单式统计表有,哪些数据复式统计表有?复式统计表增加了哪些数据?有什么好处?(不仅与前面相呼应,更体现出复式统计表的数据多,信息量大)。然后再让学生互相提问并解答,最后再一起小结讨论: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以及它与单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整个新课的教学中,都是让学生借助单式统计表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掌握填表和分析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复式统计表整理数据、描述数据是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15分)
三、实践提高、巩固新知(17分)
1、练习巩固:“练一练”是一条统计我国奥运会奖牌数量的题目。我在教学时先通过2008年奥运会引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接着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看题,弄清题目提供了哪些数据,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表头”,认识这个复式统计表的`结构,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并交流合计与总计的填写。最后让学生说说从统计表中了解些什么,要注意什么?明确:观察给出的数据是按照奥运会的届数横着排列的,而复式统计表中每一届的数据都是竖着排列的,借此不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养学生更加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3分)
2、综合运用:(7分)
练习十二第1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审题,理解“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不同含义,以及“每月新增电话业务情况”的内涵。而后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并交流反馈。要注意的是,在问题交流时要明确题中给出的数据都是该月新增的数据,在比较哪个月增加最多时,只要看数据本身,而不是比较月与月之间的相差数!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根据表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并共同讨论解答。
3、实践操作:(7分)
让学生分组调查全班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并填写统计表,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由于时间的原因,有效的组织和有目的的安排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前每个大组要安排好两个组长,他们手中有两个不同的单式统计表,一个统计本组固定电话数量,一个统计本组移动电话数量,还有一张综合表。统计好后把数据汇总到课件上,最后由学生根据信息填写复式统计表!
最后再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填写数据和单式统计表到合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不仅与例题教学相呼应,也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为下面的小结反思铺垫。
四、 小结反思、回顾新知。(2分)
根据板书: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通过怎样的一个过程,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势必要回忆、反思一下整堂课中的记忆最深学习活动,从而总结自己的学习新得。在潜移默化中,已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学生反思的好习惯。
五、学以致用、识见(实践)拓展。(1分)
根据不同的内容统计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我收集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统计表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栏目的设置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统计表的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
学生可以根据喜好,调查统计自己身边的事,并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意识到统计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向您介绍有关“折线统计图课件”的最新信息,希望我们的网站能成为您经常访问的地方。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相信对于教案课件的写作,老师们并不陌生。教案课件是备课工作的核心,必须认真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希望您能多加关注。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导成教材第131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下面是王强收集的20xx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
20xx年2-15日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
......厂甸庙会
......龙潭湖庙会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l)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3)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4)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第六单元实力评价
一口算。
1.23=0.3610=2.48=
0.40.8=0.250.5=32.3=
4.72-0.72=1.54=8.560=
20.2=1.2+3.5=5.65.6=
二小东向10名家有电脑并能上网的同学了解了一周上网的情况,结果如下:上网1小时的有1人,2小时的有4人,3小时的有3人,4小时的有1人,5小
时的有1人。根据以上数据,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东的同学一周上网情况统计表
人数
上网时间/时
1.这10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在()小时到()小时之间。
2.算出这10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三小北对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
1
1
1
3
5
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
12
13
14
15
l6
17
1.计算出15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某市运动会各区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五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2.()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3.表示一年里12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六先在下面折线统计图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然后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某超市20xx年电视销售情况统计图
1.普通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2.液晶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3.()季度两种电视销售差距最大,是()台。
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预测明年两种电视的销售情况。
七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20xx年
20xx年
20xx年
20xx年
万福商场
东方商场
某区两个大型商场20xx-20xx年营业额情况统计表
某区两个大型商场20xx-20xx年营业额情况统计图
......万福商场......东方商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例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谈话: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说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吗?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在比较两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时,重点要引导他们根据两条折线的走势做出判断,也可以通过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xx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做出判断。
2、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看图回答问题,从中得出以下分析结果:拥有电话的家庭用户在1998-1999年间增长最快,拥有电脑的家庭户数在20xx-20xx年增长最快。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从20xx年起这个班所有的家庭都已经拥有电话,而到20xx年大部分家庭也已经拥有了电脑。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很快的。
3、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
根据统计图里的数据,开始看到水仙花的芽和根分别是第8天和第4天。从图中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较慢,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迟,
激发兴趣:找一种植物种子,做一次这样的实验。
4、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横轴表示的是飞行时间,纵轴表示的是飞行高度。
看图回答三个问题,了解这两架航模飞机的飞行状态。
5、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两组数据独立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他们注意根据统计图右上角的图例正确选择实线或虚线表示相应的数据。注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评点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技巧。
在通过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时,认识到这两个城市气温变化情况正好相反,并产生了解这种现象原因的心理需求。
三、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阅读你知道吗:结合分析第6题时产生的为什么气温变化情况正好相反的疑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了解上海和悉尼的气温为何相反,再组织适当的交流。
2、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学材分析
数学十一册P-62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能看图准确分析图中包含的信息。
2、掌握当统计数据的时间不连续的时候,水平射线表示的距离要根据实际时间多少来确定的方法,并知道这样做的道理。
导学策略
讨论法、尝试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张数据统计表,学生准备一张方格统计图纸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2、设计一个某某城市的气象员,下面分管两个城市,即甲市,乙市,其他同学担任气象员助理。
(二)循序渐进,探求新知。
1、气象员走马上任,首先调出甲市和乙市一年气温情况统计表
2、观察书中已经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3、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4、回答书上的问题。
5、说说两城市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6、学生讨论。
7、两组折线在一个图中,我们怎样区分呢?
8、观察统计图,你从中又能获取什么信息?产生什么联想呢?
(三)巩固知识。做一做课堂作业相关题目。
(四)结束语:今天某某过了一把气象员瘾,其他同学也跟着过了一把气象员助理瘾,其实就在明天,我们这个地方经济发达。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认真学好统计的知识,并用统计的知识管理好我们的气象,让我们的气象为人们服务。
学生回答问题。
1、观察书中已经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学生讨论。
学生自己制作,交流评比。
自行设计,展示风彩,学生自评。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有趣的教学情境,能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根据需要收集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练习
三、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这节课进行统计图的练习。通过练习,大家要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并利用我们收集的体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一找一个人的生长过程有没有规律?
1、做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看题,师介绍人的正常体温大约37摄氏度。
问:这是什么内容的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了哪些时刻?纵轴上是怎样表示体温的?
请学生互说这位病人每天各个时刻的体温。
说明: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不同的数量各是多少,也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做练习十四第2题
小组讨论:你从统计图上知道了什么?
指出:根据折线统计图,我们可以知道统计图的结果和数据的一些特点。
1、做练习十四第3题
小组讨论:从统计图来分析,你认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做练习十四第4题
让学生根据素质报告书上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小组内讨论:看看自己哪一段时间体重增加得最快,和其他同学是不是差不多?全组同学体重增长有没有共同的特点?男生有没有什么规律在全班交流?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统计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感受
对于最后一个练习学生非常有积极性。
授课日期11月4日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入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它不仅丰富了统计的内容,还为今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作好知识贮备;通过正确地认读分析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
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实践操作法
演示引导法
观察对比法
合作交流法
拓展练习法
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知识“死板”、以老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生生交流少、课容量少效率低;而在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死板”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运功”起来,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容量方面更是超出传统课堂的几倍,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利用多媒体,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复习旧知
情境导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用简单的问句——你想知道老师在忙什么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时候老师出示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的东营市交通工具的数据(这在以前是办不到的),进一步让学生整理并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在学生展示时,进行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温故旧知的同时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为下面的对比教学做下铺垫。
学习新知
在传统的课堂中死板的统计图不可能将统计图的特点一一直观、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来,不易于学生发现和掌握,为此我借助多媒体,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这一优势,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图过程,更能突出图形的特点,为观察对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效地烘托学习的气氛。
通过多媒体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学生的复述,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清楚的知道了它是由点、线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图形形状的特点,给该图起个形象的名字,同时板书课题,加深对它的认识。为更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我设计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对比这一环节,在这里受学生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观察到的,表现出不全面性,这正好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各抒己见,有效总结,形成较为完整的结论。
在小组合作前:我向他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建议:
1、每位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请一位同学担当记录员,记录本组同学的意见,避免重复性叙述。这样即没有破坏合作交流的形式,又对学生的活动作了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合作中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成果,而不是流于热闹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小组的成果,虽书写不够工整,但却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结晶。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
在练习的选取上,舍弃课本提供的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关于东营市的各项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资源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事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家园——东营,感受到东营的发展变化。
第一题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折线的起伏,反应数量增减的变化,完善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统计图的整体变化预测出今后气温变化的可能性,是升高?还是下降?哪种可能性大,渗透概率论的知识;并分析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结合北京2008奥运会这一举国大事,进行环保教育。接下来是
东营市20xx~20xx年公共绿地面积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废水排放量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耕地面积统计图
都是围绕着东营的环境变化和基础建设开展的。
拓展练习
总结新知,收获体验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①折线统计图有何特点?与前面所学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画龙点睛的问题,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的内容。
②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让学生回忆本节课除了数学知识外,还积累了哪些新的学习经验,有了怎样的体会?这样不仅重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总结,还注意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布置作业:
本节课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安排作业时,我考虑到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还要能巩固新知识点,又要为下一步的画图,做一个预习,因此设计了这一作业,可为一举三得。
板书设计
在学生起名后,板书课题;在小组代表总结后,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教学内容: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xx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xx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68页的例2,练习11的第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据变化趋势。
教学关键统一统计图的标准。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反馈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4月26日~5月31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可以清楚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探索新知1、出示课本例2的统计图。
2、引导学生观察两幅统计图,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逐月上升,各月份数量,增幅大小等)
3、初看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感觉左图增幅较大。左图纵轴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较明显;右图反之。)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纵轴每格表示的数量不统一,不规范。)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11的第2题。
(1)初看这幅统计图,你感觉气温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的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布置作业完成补充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94~9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设计理念
小组合作,自我探索,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引入
2、揭示课题
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你知道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
出示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并进行分析:
师: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分析各个时间的气温情况......
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出示课本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道,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交流到:早上7点到晚上7点,每2小时观测一次,共7次;各个时间的气温情况;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2、联系生活举例。
3、了解结构。
师: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
师: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师: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得最慢吗?
师:那你认为就分析气温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师: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为什么要用折线统计图统计这些方面的数据呢?
师: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那我们是否需要了解一下它的结构呢?
师: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学生观察、回答:
①、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
②、温度变化情况、最高最低气温、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各时间段内温度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③、学生可能会说到看折线的上升或下降幅度。
生交流汇报: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三、巩固练习
1、统计心跳情况。
2、统计身高
3、阅读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都喜欢运动吧,你有没有注意过运动前后咱们的心跳情况?谁能说说?
师:这里有一幅折线统计图,反映了一个小朋友在跳绳前后的心跳统计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问: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吗?
师:你能预测再往后几分钟小红的心跳情况吗?
请你根据年龄的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相互问答
趋于稳定,不会一直下降,因为小朋友的心跳稳定在每分80~90次左右
学生独立将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身高增长情况,和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六、教后反思
2、选择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15年济南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如下: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的长短可以看出气温的什么?
师:条形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各个数据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的引入:
师:从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每月平均气温值,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平均气温的大小,但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用怎样的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呢?
3、揭示课题: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新授
(一)探究一
1、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1)在折线统计图中看到了一些什么?
(2)介绍横轴与纵轴、刻度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月份、温度)
师: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
(3)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
相同点:横轴与纵轴
不同点:直条表示数量、点表示数量。
(4)看数据师:2015年3月济南市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的?(先看横轴、再看纵轴)(11℃)
师: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7月)
(5)看上升与下降幅度
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上升幅度表示什么意思?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折线越陡峭程度)2~3月,3~4月
师: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10~11月)
师: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
(6)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趋势。
(二)探究二
快去看“科技展”!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数量变化趋势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在这里又一次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主要通过折线的起伏,来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略号省去空白部分。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优点)?
(1)“条形统计图”主要反映的是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体现数量的增减变化。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某地区一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都反映一天各个时刻气温的高低情况;
(2)不同:折线统计图还更能反映一天中气温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2、比一比:
当然是折线统计图!
3、选一选:
(1)某厂长想了解今年每个月生产
增减变化情况,那生产科长该制作。
(2)某数学教导主任想了解期中测试各班每个分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分析,每班数学老师会制作。
A。统计表B。条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
4、用一用: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5、猜一猜:
下面的图谁说得对?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使用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五、课后请欣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并借助此情景让学生认识了解什么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数和人口负增长这些专业词语。
(2)、技能目标——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人口老龄化情景教学以及联系设计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并关注国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
学习难点:
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及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先后认识了那几种统计图?
生: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中你认识了哪几种?
师:如果把我们所学的相关知识梳理一下,这个位置可能是什么?(师指ppt)
生: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如果有单式折线统计图,它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它自身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今天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
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喜欢看摄影展吗?
(喜欢)老师也特别的喜欢,有一组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们一起看……这些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老人)
师:因为我们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次摄影展的主题就是关于老年人。你知道什么是人口老龄化吗?
生: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7/100
师: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生: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
师:我们怎么知道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数据变化呢?
生:做调查
师:上海的小朋友就搜集到了一些数据并把它们进行了整理,(PPT)你认识这两幅图吗?(板书:搜集
整理)
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这两幅图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生:看标题知内容不同
生:出生人口数增长幅度大
死亡人口数增长幅度小
生: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都呈上升趋势
生:两幅图的横轴和纵轴相同
师:你能观图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吗?
2002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是多少?2002年上海的死亡人口数是多少?(这两问题学生很快都回答出来而且答案一致)
哪一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差距最大?(学生回答的慢也不一致)
师:怎么不一致了呢?这个问题你回答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需要上看一眼下看一下对比数据,有些麻烦。(引起认识上的困难,引导学生寻找方法)
师:有什么解决办法让我们看起来简便吗?
生:可以合并
师:以前有过这样的学习经验吗?通过回忆旧知探索新知找出类似的方法叫做类推。它满足合并的条件吗?
生:满足,横轴和纵轴一样
师:同学们会自己合并吗?请同学们同位合作,一个同学负责收集原始数据,一位同学负责画图。
同位合作画图
选择有代表性的三幅图进行展示
A没有标题
师:你有什么建议吗?
B没有图例
师:你能看清楚这幅图表示的信息吗?
生:缺少图例
师:如果想要清楚的表示两种不同的信息,我们该如何选择图例呢?
生:用不同线段区分
生:用不同的颜色区分
C
出示一幅完整的统计图
有标题
有图例
师总结:我们合并出的这幅图就叫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PPT演示)若想画一幅完整的统计图我们首先标题完整
标清图例……
师:现在再看哪一年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差距最大?(2003年)你有什么感觉?(方便,快)
师:(出示复式
和两幅单式)那对比一下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生:便于比较两组数据
师总结并板书:并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
师:仔细观图,你能回答这几个问题吗?(PPT)
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发言卡的方式讨论
小组汇报
全班交流
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整体都呈上升趋势
出生人口数上升明显,死亡人口数上升不明显
从部分看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数据是不稳定的
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都小于死亡人口数
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数据差距逐渐缩小
师:从专业的角度讲,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差距叫做人口自然增长数,图中出生人口数比死亡人口数少时,这是人口负增长现象,所以上海的老龄化现象尤为严重,从19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了。
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发现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差距越来越小,这样的信息我们在单式折线统计图中能发现吗?
师: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就是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板书邮电,再次强化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再结合全国的数据统计表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生:差距都是越来越小
师:那我们预测一下未来几十年中,我们全国也有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
通过分析判断
推断结论(板书)我们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达到未雨绸缪。(回顾整个制作到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图预测未来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收获提升
师:关于复试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啊?
1,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服务与我们的生产,方便我们的生活。
2.标题可能是什么,会分析。
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有什么打算?
少进日产或不进日产的,发扬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谈收获
实践作业
把自己的语数英成绩做成复试折线统计图,方便今后的学习。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知道了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呈现数量的多少,还清晰地表现数量变化的情况,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折线统计图的制图原理与条形统计图是一样的,都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是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度表示数量的大小,而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位置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大小,而且还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清楚、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绘制统计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小学生一般不易把握。而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渗透统计思想,增强统计意识,学会一定的画统计图的方法,培养简单分析数据或作出判断的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降低了绘制统计图的要求。在设计例题教学时,课前先画好统计图中的横轴纵轴的位置数据,让学生在这幅没有画完的统计图上补充完成,然后出示教材p47页的例1,带有变式的半成品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横轴必须是等间隔的标时刻。掌握统计图的画法后,紧接着让学生试着根据给出的例题自己来确定纵轴的数据,从而来判定所画出的统计图是否合理。整堂课不要求学生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而是通过小组讨论,团结协作来共同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负担。
扩展阅读
制作折线统计图
课题制作折线统计图
课时1班级四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书114—116页
2.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制图能力较差,本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绘制统计图,提高制图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引入
1、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2、小结: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汇报:刚进医院时病人正发着高烧。病人体温最高时是39.5度,最低时是36.8度。……
二、生活中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从报纸上、网站上、课外读物等收集到了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不想动手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呢?
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
师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1、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2、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3、制作折线统计图
4、学生讨论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
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2、北京20xx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3、北京20xx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预测:从20xx年和20xx年的旅游人数统计图中,你能预计一下,再即将到来的20xx年的第二季度游客将达到多少万人?
请从三组资料中选择一组,制成折线统计图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全班展示、评价
收集了许多资料,例降水量统计表,旅游人数统计图
四、小结师总结本课学习情况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制作折线统计图
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一、说教学内容
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
二、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
以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xx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为材料引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效教学资源。
(二)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教师叙述:为了清晰地表示出每个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情况。他们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你们又了解到哪些信息?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折线的上升说明什么?折线的下降又说明什么?从而突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这一特点。
(三)强化应用
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P38 A级部分内容来加深对折现统计图的认识,并进一初步做出预测。巩固练习中尝试独立思考交流。此题检验学生是否看懂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分析;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的能力。
三、说目标达成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教学观察折线统计图时,我分了二个层次让学生思考。第一,让学生观察表格,能得到哪些直接信息。学生能看出图上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这是表面的信息。第二,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月到几月?降得最快呢?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展示知识的生长过程。一开始出现的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又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这些前面学生已经学过)然后将条形统计图进行变魔术,让一个个的长条隐去,只剩下最上面的一横,后来索性缩成一个小点。最后再将这些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幅折线统计图。用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特点这一教学难点。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着重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统计图,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我通过气象小组测得的20xx年上海市气温情况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粉笔字写的不好,需要加强。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127页的内容及第129一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xxx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1、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中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反思:学生思维的僵化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的结合。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08页—109页第七单元《统计》例1及练习十九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作出预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幻灯片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科技馆参观过吗(没有)老师去年就到北京科技馆去参观了一次(点幻2),科技馆里的东西可有趣了,有许许多多的新型汽车,(点幻3)还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课件出示主题图及图片)每年都有很多像同学们这样的中小学生到里面去参观,下面就是1998年——20xx年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统计图(点击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这个统计图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同学们还认识它吗?谁来说说它叫什么名字?(条形统计图)用你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
师:
(1)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2)条形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引导学生回答:①标题,日期②横轴、纵轴③直条④数据。
(3)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口答)(板书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可以表示数量3万人和1998年的相交点上),很棒,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同时课件出示3万的点)这就是画折线统计图很重要的一步,描点。(课件出示并板书:描点)。从1999年到20xx年的点你能找出来吗?(能)把你们小组的纸片拿出来,互相合作,描上剩下的点。(教师巡视)
(2)学生尝试描点
(3)同桌交换看一看。(剩下的点都描好了吗?把你的作品和同桌互相交换展示一下,把你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告诉你的同桌)
(4)全班汇报,集体描点或指名回答。(如:4万人这个点,横轴对准4万,纵轴对准1999年……)
(5)连线
点描好了,折线统计图画好了吗?还要做什么?(课件出示并板书:连线)说得真棒!为了统计图的美观和顺畅,要用直尺把这些点连起来,而且用铅笔画,笔尖不能太粗了,这样画出来的折线统计图才漂亮美观。
(6)标数据
折线统计图画好了吗?(如:指着4万这个点,问:这个点表示有多少万人去参观?(4万人)所以我们最后还应该把数据标上。)
4、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的新朋友—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画好了,在画折线统计图时,我们要先描点,再把这些点用线段按顺序连接起来,并标上数据。
5、学生画的和课件对照,学生改错。
6、分析图中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小组讨论: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课件出示)
学生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小结: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逐年增加。
我的感想是:现在的科技展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看科技展了。)
(4)引导学生预测、教师自己预测。
师:20xx年是10万人,那么同学们,你们预测一下20xx大约是多少万人?(指名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师:老师认为20xx年大约是12万人,因为从1998年开始,大部分都是每年增长2万人,所以我认为20xx年大约是12万人。
7、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新朋友折线统计图,再加上我们的老朋友条形统计图,现在我们把它们俩个全请出来(课件出示),请同学们来对比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相同点:都有标题、日期、横轴、纵轴。横轴都表示年份,纵轴都表示人数。
不同点:条形统计图用每个直条表示人数,而这个统计图是用点表示人数,还把点顺次连接成线段。
特点的异同:
条形统计图:直观、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既能直观、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在原来的板书上板书:既…………,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当我们只是想知道数量的多少,我们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当我们既想知道数量的`多少,又想知道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用什么统计图合适?(课件出示)
考考你:
(1)当我们只想知道三小每个班人数的多少,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2)当我们想知道这一个星期以来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我们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请同学们打开书108—10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看一遍,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把它提出来。
看完的请举手,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画折线统计图,其实折线统计图和同学们的关系可密切了,只是同学们平时不注意罢了,同学们不信就请看大屏幕,这是图书室的老师对喜欢看科普读物的学生人数作的统计表,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吗?(课件出示统计表)
学生动手画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有困难吗?(没有)那把你画的和老师的对比一下,看看和老师的一样不一样?(学生对照)
难点:不在相交点上的点怎么描点。
同学们没有困难了,可老师有个疑问,26人这个点应该怎么确定?谁来帮帮老师?
(如:26人这个点应该怎么确定?我们知道纵轴要对准二年级,横轴要对准26人,可是没有26人怎么办呢?(指名回答:在20人和30人的中间上去一点点。)
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呀?(天气预报图),对,在气温变化方面我们就常用到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这是某地20xx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你能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回答书上的问题吗?
3、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同上)
同学们,这是某地区1997—20xx年每百户家庭彩电平均拥有量统计图,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交流回答问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外作业
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五、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画法:①描点②连线③标数据
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又可以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教材62页、63页例3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练习十三第2题,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渗透国情教育。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图线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
一、铺垫孕伏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通过复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孕伏。]
二、探求新知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出示折线统计图的投影片)
教师: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再打出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通过出示投影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通过比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为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打下了基础。]
2.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出示例3:指名读出例3中统计表中各数据,师边引导边教学制作步骤。
教师述: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指名说后,师出示画好的图纸(水平射线长6厘米,垂直射线长4厘米。)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师:指名说制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生: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师:折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说?
生: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师: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月份?(十二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应如何划分?
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量一量图纸中水平射线的长度。(水平射线长6厘米。)
师: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统计表中有12个月份,把水平射线平均分成多少等份?(13等份)
这里用0.4厘米宽的距离表示一个年份,教师完成下图: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指名说第三步干什么?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教师:垂直射线长4厘米,应如何划分?(把垂直射线平均分成7等份,每份大约0.5厘米)每一份表示5℃。
在垂直射线的箭头上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教师:第四步干什么?生答后,指名到前面试着画一画,师加以帮助,画成如教科书69页的折线统计图。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有了制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把学过的知识迁移新知识当中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图的4个步骤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三、四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巩固发展
1.65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自己画在书上,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检查,并说明这个服装店衬衫销售量变化的情况。(总趋势是上升的)
2.练习十三的第1题(通过这道练习,使学生学会看折线统计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的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08页—109页第七单元《统计》例1及练习十九部分练习。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作出预测。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幻灯片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科技馆参观过吗(没有)老师去年就到北京科技馆去参观了一次(点幻2),科技馆里的东西可有趣了,有许许多多的新型汽车,(点幻3)还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课件出示主题图及图片)每年都有很多像同学们这样的中小学生到里面去参观,下面就是1998年——20xx年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统计图(点击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这个统计图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同学们还认识它吗?谁来说说它叫什么名字?(条形统计图)用你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
师:
(1)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2)条形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引导学生回答:①标题,日期②横轴、纵轴③直条④数据。
(3)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口答)(板书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可以表示数量3万人和1998年的相交点上),很棒,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同时课件出示3万的'点)这就是画折线统计图很重要的一步,描点。(课件出示并板书:描点)。从1999年到20xx年的点你能找出来吗?(能)把你们小组的纸片拿出来,互相合作,描上剩下的点。(教师巡视)
(2)学生尝试描点
(3)同桌交换看一看。(剩下的点都描好了吗?把你的作品和同桌互相交换展示一下,把你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告诉你的同桌)
(4)全班汇报,集体描点或指名回答。(如:4万人这个点,横轴对准4万,纵轴对准1999年……)
(5)连线
点描好了,折线统计图画好了吗?还要做什么?(课件出示并板书:连线)说得真棒!为了统计图的美观和顺畅,要用直尺把这些点连起来,而且用铅笔画,笔尖不能太粗了,这样画出来的折线统计图才漂亮美观。
(6)标数据
折线统计图画好了吗?(如:指着4万这个点,问:这个点表示有多少万人去参观?(4万人)所以我们最后还应该把数据标上。)
4、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的新朋友—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画好了,在画折线统计图时,我们要先描点,再把这些点用线段按顺序连接起来,并标上数据。
5、学生画的和课件对照,学生改错。
6、分析图中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小组讨论: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课件出示)
学生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小结: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逐年增加。
我的感想是:现在的科技展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看科技展了。)
(4)引导学生预测、教师自己预测。
师:20xx年是10万人,那么同学们,你们预测一下20xx大约是多少万人?(指名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师:老师认为20xx年大约是12万人,因为从1998年开始,大部分都是每年增长2万人,所以我认为20xx年大约是12万人。
7、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新朋友折线统计图,再加上我们的老朋友条形统计图,现在我们把它们俩个全请出来(课件出示),请同学们来对比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相同点:都有标题、日期、横轴、纵轴。横轴都表示年份,纵轴都表示人数。
不同点:条形统计图用每个直条表示人数,而这个统计图是用点表示人数,还把点顺次连接成线段。
特点的异同:
条形统计图:直观、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既能直观、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在原来的板书上板书:既…………,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当我们只是想知道数量的多少,我们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当我们既想知道数量的多少,又想知道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用什么统计图合适?(课件出示)
考考你:
(1)当我们只想知道三小每个班人数的多少,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2)当我们想知道这一个星期以来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我们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请同学们打开书108—10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看一遍,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把它提出来。
看完的请举手,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画折线统计图,其实折线统计图和同学们的关系可密切了,只是同学们平时不注意罢了,同学们不信就请看大屏幕,这是图书室的老师对喜欢看科普读物的学生人数作的统计表,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吗?(课件出示统计表)
学生动手画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有困难吗?(没有)那把你画的和老师的对比一下,看看和老师的一样不一样?(学生对照)
难点:不在相交点上的点怎么描点。
同学们没有困难了,可老师有个疑问,26人这个点应该怎么确定?谁来帮帮老师?
(如:26人这个点应该怎么确定?我们知道纵轴要对准二年级,横轴要对准26人,可是没有26人怎么办呢?(指名回答:在20人和30人的中间上去一点点。)
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呀?(天气预报图),对,在气温变化方面我们就常用到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这是某地20xx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你能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回答书上的问题吗?
3、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同上)
同学们,这是某地区1997—20xx年每百户家庭彩电平均拥有量统计图,仔细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交流回答问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外作业
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五、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画法:①描点②连线③标数据
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又可以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二、通过对旧知的的复习,我们进入了下一环节:新知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比教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小组讨论的结果,由组长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给大家,并给予解说,利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学生展现自我和小组智慧的机会;从学生的讨论总结内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见,课件演示的作用明显。
三、接下来进入第3环节:寻找新知,运用新知。
在这里更加突出了多媒体的强大作用,我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制成课件,当学生举例时,一一呈现出来,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运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网络搜集到了5项关于东营市的环境及基础建设方面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融入到课件中,利用贴近自己生活的、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利用各种不同的统计图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训练突破第二难点。发挥多媒体环境下内容丰富、容量大的特点。
如第一题主要练习折线的起伏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
第二题通过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的分析预计将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合理推测能力,并结合下面三道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易于接受、理解;丰富的内容、高容量的练习更能让学生迅速的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实物投影仪的应用,更为师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板书的“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数学知识的内容体现在学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最新概率课件”,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心理健康》――“花季中的相思树”,相思树是一棵美丽的爱情之树,在中职校园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充满渴望与好奇,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异性价值观,此时最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接下来我从五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说我是如何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
我校使用的教材是高教社出版愈国良教授主编的《心理健康》,本课在教材第四单元14课,根据新大纲的“三贴近”原则,我把课文题目稍作修改,由“花季莫种相思树”改为“花季中的相思树”,我认为学生谈不谈恋爱,既不是课本说的算,也不是老师说的算,而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我希望在课堂上能保持价值中立,带领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理智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强迫。
认识目标:认识青春期自己的心理特点,了解友情与爱情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目标:能客观辨析中职生恋爱利弊,做出理智选择,树立正确的两性观;
帮助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辨析中职恋爱利弊,能主动控制与拒绝;
让学生能初步认识爱情,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现在还无法承受爱情的责任,需要等待自己成熟;这时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诱导,不可用填鸭强迫式,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授课过程中,对恋爱既不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与好奇,出现尝试的冲动;也别让学生产生过分畏惧抵触心理,老师需要把握好分寸,抓好“度”。
根据新大纲教学总目标要求,本堂课着重培养学生责任感与自律能力,对待中职生恋爱学会自尊、自爱、自护、自制。
本堂课的教学思想采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策略,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搭设学习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最后撤去阶梯,使学生达到独立发展的地位。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启发法、情境模拟法、讨论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同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接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交流,最终老师总结升华。这四种教学法层层递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学生与老师的角色问题,既不能把课堂的主角完全交给学生,毕竟学生的爱情价值观还未形成,老师会疲于应付各种不同的爱情观,甚至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也不能以老师为中心,一味强调恋爱是洪水猛兽,千万不能尝试,但有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又有谁能禁止的了这种朦胧的感情?最终我确立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把握方向善于引导,课堂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主动想、主动做。
前3部分主要实现认知目标,当中引导学生认识爱情与友情的区别与联系是重点;
第4、5部分实现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爱情,是难点;
第6、7部分要实现能力目标,当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辨析中职生恋爱的利弊是重点;
把想象中的相思树与现实中的做反差对比,引申现实中的爱情与憧憬的爱情是有区别,甚至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引导学生正视爱情,并播放FLASH《我是女生》,放松心理。
通过《女人是老虎》的故事,告诉学生就算是一个从未讲过异性的小和尚,在18岁的青春期,也会对老虎般的女人心动!而青春期的我们对异性充满渴望与好感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混淆友情与爱情,则会让自己陷入苦恼甚至伤害。跟进一个视频案例《健飞的故事》,让学生辨析他们三人的感情是友情还是爱情?很自然引出本堂课的一个重点。
㈢中职生!友情?爱情?
这是本堂课的第一个重点,帮助学生区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与联系,我说联系,学生讨论回答区别,大部分班级同学能说出2个,不足的由老师补充,并案例分析,基本上同学们对友情与爱情的区别都能有个理性的认识,之后问题来,既然二者不同,那什么是爱情呢?进入本课难点。
我通过5步骤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抛出4钟情境让学生辨析,这些是爱情么,如果不是,爱情到底是什么?再摆出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向学生解释亲密、激情、承诺的含义。接着设问:这个三角形中的三条边,我们现在能拥有几条?与同学一同分析,或许我们有非常亲密,无话不说的异性朋友,也会有非常仰慕、崇拜的异性同学,但现在有没异性能给你承诺?启发思考――没有!引导分析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还没有经济基础。一个衣食住行都靠父母,还不能独立的人,怎么能给你承诺,他给的承诺都是空头支票,在毕业的时候,或许他老爸一个电话,他就一溜烟的跑回家去了。之后教师小结:没有承诺底座的三角形随时都会倒塌!最后案例跟进:“二年中职生活,谈了一年的恋爱,毕业后一个月就分手了,最终二人都没能拿到毕业证书。”经过以上的引导、启发、分析、小结。同学们对什么是爱情,都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至少知道中职生恋爱不是爱情!那么既然不是爱情,我们现在该如何与异性相处呢?自然引入下个教学环节。
向学生提供三种与异性交往的准则,只要遵守,既能愉快的与异性相处,又不会让自己陷入烦恼。再引用一个“青苹果”的经典比喻,中职生恋爱就像一个青苹果,看起来很美味诱人,但如果你忍不住尝了一口,那味道一定又酸、又涩、又苦,而这被咬过一口的青苹果给你,你愿意要么?我相信大家都不愿意,那如何对待我们心中的青苹果呢?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学会等待,等待心中这颗青苹果成熟的时候,与你喜欢的人一起分享,味道一定是甜美的。
本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尝试使用之前学的,进行判断分析,能做出理智选择。首先创设情境各位评委老师可以看见:照片中的女孩挽着一个男生的手,他们正在热恋中,而一个月的恋爱经历,女孩发觉自己会旷课、会撒谎、原来要好的同伴都渐渐远离她,成绩更是直线下降,她不想沉沦下去,希望结束和男生的关系,可男生不愿意,还提出了5点交往理由,那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帮帮这个女孩拒绝男生?
列出男孩继续交往的5点理由,让学生讨论如何帮助女孩拒绝男生,并将讨论结果分享、交流,老师帮忙概括,之后小结:中职生恋爱在带来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烦恼、忧愁,甚至麻烦,当自己遇到中职生恋爱时,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这是本课的补充与再次总结升华,内容包括意外怀孕与预防艾滋病。根据新大纲要求,心理健康既要面对大众同学,也不能忽略少部分特殊生,部分中职学生或许已经在谈恋爱,甚至初尝禁果,有了过早性行为,希望这部分学生能把意外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最后再次强调等待的重要性,一同懂得等待,学会等待,生命之花因等待而更加灿烂!
课后作业:视频欣赏央视新闻调查――《长大未成年》,思考讨论案例中的4个女孩对待恋爱的态度,及不同的遭遇。
1、女生是青春期教育的重点;在中职生恋爱中,受伤最大的往往是女孩!
2、学生们是多么渴望得到家长、老师的指导;但真正能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青春期话题的家长、老师却不多,学生们只好从网络、影视、小说中寻找爱情的答案,而他们找到的却往往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3、感受到同学们对创新型心理健康课的喜爱;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分享交流,表现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对爱情的责任感,对中职生恋爱的理智选择,都深深的感动了我,谁说我们中职学生不如别人,我愿意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中职生挺起胸脯,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大家!
统计与概率 第1课时
教材内容
1.本节课复习的是教材114页6题及相关习题。
2.6题以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扇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是一个多余信息,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学会选择有效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调查、记录、查询等手段了解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教材117页17题主要复习根据统计图中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灵活选用乘法或除法解决问题。
3.教材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同总量之间关系的特点,并能根据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能对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读。2.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或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1.经历整理和复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乐于合作、善于交流、敢于表达。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根据统计图准确分析数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几种统计图分别具有什么特点?(1)小组内交流。(2)学生汇报。
生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很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生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设计意图:在复习扇形统计图意义的基础上,复习学过的统计图的种类及特点,在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了解。
⊙复习用扇形统计图知识解决问题 1.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114页6题)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正逐步提高,在2010年监测的330个城市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1)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2)了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讨论一下如何提高空气质量。2.解决问题。(1)解决问题(1)。
①思考:题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无用信息有哪些? ②汇报。
生1:题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是无用信息。生2:对于问题(1)而言,题中“330个城市”和“16.1%”是有效信息。③根据统计图算出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330×16.1%≈53(个)(2)解决问题(2)。
①组内交流:说一说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②全班交流: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生1:要改善取暖工程。生2:加强环保意识。
生3:严禁开私家车,统一乘坐公交车,这样避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生4:减少工厂废气排放。
设计意图:根据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进行相关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小红收集的各种邮票统计如上图。
(1)小红收集的风景邮票、人物邮票和建筑邮票数量的比是()。(2)小红收集的()邮票数量最多。
(3)小红共收集了200张邮票,其中风景邮票有()张。2.完成教材117页17题。⊙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它是本册第二章统计的延伸,又是后面“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的基础。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新课改以来考查的热点之一。
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⑴了解随机事件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
⑵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会用其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
采用实验观察、质疑启发、类比联想、探究归纳的教学方法。
在掷骰子的试验中,我们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
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为例讲授事件之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⑵从以上两个关系学生不难发现事件间的关系与集合间的关系相类似。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引出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⑴经过上面的思考,我们得出:
这样我们就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了,用已有的集合间关系来分析事件间的关系。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集合关系与事件关系之间的不同。
(例如:两集合A∪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而两事件A和B的并事件A∪B发生,表示或者事件A发生,或者事件B发生。)
「设计意图」为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打下基础,
⑵思考:①若只掷一次骰子,则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时发生么?
②在掷骰子实验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个会发生?
「设计意图」这两道思考题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为引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体验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⑶总结出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的图形演示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⑷练习:通过多媒体显示两道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巩固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学习,加深理解。
我们知道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由于频率在0~1之间,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质、
(通过对频率的理解并结合前面投硬币的实验来总结出概率的基本性质,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果)
例1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对立事件?
分析:要判断所给事件是对立还是互斥,首先将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
例2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1/4,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1/4,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与事件B的并,且A与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与事件D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
「设计意图」小结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味与深化,使知识成为系统。让学生尝试小结,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让学生经历试验等活动会判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3、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类型作出正确判断。
难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与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摸出红球表示运气好)
1、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只装的全部是红球的不透明盒子,让坐在教室左边部分的三四位同学摸球,显然学生摸到的全是红球,摸到红球的学生个个惊叹自己运气好啊。
2、教师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另一只装的全部是白球的不透明箱盒子,让坐在教室右边部分的三四位同学摸球,而学生摸出的全部是白球,摸到白球的学生个个唉声叹气,叹自己运气怎么就不好呢。
师:真的是教室左边部分的同学运气好,右边部分的同学运气不好吗?我们一起来观察两个盒子里的秘密。
3、教师揭秘,分别展示两个不透明盒子里的球,学生观察第一个盒子里全部是红球,第二个盒子里全部是白球。
师:这个游戏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呢?请大家思考
生1:第一个盒子里装的全部是红球,必然摸到红球。第二个盒子里装的全部是白球,摸到红球显然是不可能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坐。
师:如果现在让大家来摸球,你们可以确定摸出的球是什么球吗?
生2:在第一个盒子里摸球,摸出的球肯定是红球,在第二个盒子里摸球,摸出的球肯定是白球。
概念:(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2)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师:怎样使游戏公平呢?
生:把球混装在一起。
4、教师将两箱子里的球混装在一个盒子里,让同学们摸出红球,结果学生有的摸出红球,有的摸出白球。
师:你们能事先预测摸出的.球是什么球吗?
生:不能。
概念:(3)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学生阅读三个概念。
师:你们能举出一两个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吗?
(学生有的说抽签,有的说投篮,有的说掷硬币,有的说掷骰子等)
师:下面我们就分别来做抽签游戏和掷骰子游戏。
二、抽签游戏,体验新知
问题1 5名同学参加讲演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笔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笔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下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
(1)小军首先抽到的号共有几种可能?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吗?
(3)抽到的序号会是0吗?
(4)抽到的序号会是1吗?
学生阅读问题1后,强调本活动是小军一人首先抽签的重复试验.
1、活动准备:
(1)检验签的序号是否完整,签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
(2)观察每次抽签条件是否相同。
(3)在座每位同学记录每次抽签结果。
2、抽签活动:让四位学生扮演小军角色配合老师进行抽签演示试验,抽签的同学宣布抽签结果。
3、整理、分析数据
(1)试验的数据分别是什么?有多少个?
(2)这些数据的出现有规律吗?
(3)以上数据中,最小的序号是几号?最大的呢?
(4)每个序号出现的频数各是多少?序号1到5都出现了吗?
4、回答书中的问题,并判断以下三事件是什么事件:
(1)抽到的序号小于6。
(2)抽到的序号是0。
(3)抽到的序号是1。
三、掷骰子游戏,验证新知
问题2小伟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
别刻有1到6的点数,请考虑以下问题:掷一次骰子,在骰子向上的一面上,
(1)可能出现哪些点数?
(2)出现的点数大于0吗?
(3)出现的点数会是7吗?
(4)出现的点数会是4吗?
1、学生学生阅读问题2后,猜测以上问题的结果。并判断以下三事件是什么事件:
(1)出现的点数大于0。
(2)出现的点数是7。
(3)出现的点数是4。
2、掷骰子活动
(1)教师演示规范掷骰子的方法。(避免学生活动时骰子乱蹦,骰子转动的时间过长)
(2)学生分组,小组内每位同学都可掷骰子,但是必须记录每次掷的结果。(愿每个小组内的同学合作)
(3)小组内掷骰子活动。
(4)像问题1一样整理、分析数据
3、验证猜测结果的准确性。
四、抢答游戏,应用新知
教材P128练习
五、反思小结,回味新知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体会到了什么?
3、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
六、课后演练强化新知
作业:教科书P134页的习题25.1第1题。
活动2【测试】课堂测评
袋中只有5个红球,能摸到红球。
打开电视机,正在播动画片
袋中有3个红球,2个白球,能摸到白球。
将一小勺白糖放入水中,并用筷子不断搅拌,白糖溶解。
测量某天的最低气温,结果为-150℃
早晨的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小红今年15岁,她一定在念初三。
任意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
一个鸡蛋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从六层楼的阳台掉下来,
砸在水泥地面上,没有摔破。
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意义》,它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将从背景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法分析、评价分析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按照教学内容交叉编排、螺旋上升的方式,本章是在统计的基础上展开对概率的研究的,而本节又是从频率的角度来解释概率,其核心内容是介绍实验概率的意义,即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渐趋稳定的那个常数就叫概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理论概率的意义和用列举法求概率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概率的正确理解和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1)、学生初学概率,面对概率意义的描述,他们会感到困惑:概率是什么,是否就是频率?因此辩证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2)、由于本节课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因此丰富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对这节课的学习带来障碍,因此正确理解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是教学中的又一大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背景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知识技能:
1)理解概率的含义并能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确定概率。
2)能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和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概率相关的问题。
过程方法:
1)经历用试验的方法获得概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能力。
2)在由“试验形成概率的定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素材和数学史上著名例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2)结合随机试验的随机性和规律性,让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过程分析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学中,我设置五个教学环节(见流程图)。
活动1:复习巩固引入新知
活动2:创设情境实验探究
活动3:形成概念深化认识
活动4:变式训练 拓展提高
活动5:小结归纳课堂延伸
下面我重点谈谈整个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引入新知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问题:下列事件中,哪些是随机事件,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通过生动的实物图片和生活情境,一方面突出复习随机事件的判断,另一方面,可引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如(遇上红灯、生个儿子、天气晴好)。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探究过程中来。
2、创设情境 实验探究
要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抛掷硬币的试验既典型又方便,但如果教师简单直叙说要抛掷硬币,难免让学生觉得被老师牵着走,兴趣不大。在这里,我借助于学生具有的课外知识——对世界杯的了解,让学生先看到世界杯的冠军奖杯,自然想到今年德国世界杯足球比赛,再给一幅图,让学生猜想到这是在由抛掷硬币决定哪个队先开球。然后,顺势提问:这种决定方法对比赛双方公平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直觉判断:公平。可是,为什么呢?学生暂时答不上来。怎么办?能否用试验来验证?学生颇感怀疑。
无独有偶,历史上有几位著名的数学家都做过这样的试验,我们今天抛掷的结果会与他们一致吗?
第一步:分组试验
将全班分十组,要求每组掷一枚硬币60次,并把试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试验结果:
提问①:各小组正面朝上的频率一样吗?是否为0.5?
提问②:如果把全班十组结果进行累计,正面朝上的频率会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1:引导学生认识到随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通过提问2:引导学生发现在次数逐渐增大的情况下,频率数值渐趋稳定。
第二步:比较试验
试验者抛掷次数(n)正面向上的
次数(频数m)频率()
棣莫弗204810610.5181
布丰404020480.5069
费勒1000049790.4979
皮尔逊1200060190.5016
皮尔逊24000120120.5005
这个表让学生既了解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感受到他们为追求真理而不惜时间的精神(比如:皮尔逊投了24000次,可想而知需要大量时间),又惊喜的看到:几位数学家的试验结果跟我们今天的试验结果大致相同----大量试验次数下频率数值稳定于0.5。学生很有成就感,老师趁此鼓励:今天,你们就可以做出数学家做的事,那么明天,你们就是未来的数学家。
第三步:模拟试验
输入次数,电脑很快地抛掷硬币,得到正面朝上的频数和频率,并同时画出了频率随试验次数增大的曲线图。
学生一方面惊叹于信息技术为数学研究带来的方便(像这样的抛掷硬币,省时省力、直观形象),另一方面认识到:尽管是随机试验,尽管每一次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朝上的频率曲线越来越平稳:即稳定于0.5。
以上分三步实施的试验说明:“正面向上”的频率稳定于0.5,“反面向上”的频率也稳定于0.5。由两个频率稳定到的常数相等说明两者发生的可能性相等,从而验证了猜想,判断公平的直觉是对的。
到这时,学生已经看到,大量重复试验下,任意抛掷硬币“正面朝上”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刻画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形成概念 深化认识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p。其中m是事件A发生的频数,n是试验次数。
思考①:概率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
大部分学生能得出 0
思考②:定义中的“频率”和“概率”有何区别?
结合投币试验,同学知道各小组试验算出的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区别就是: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概率是频率趋于稳定的那个值。
你会求吗?
例:对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的数据如下:
抽取台数501002003005001000
优等品数4592192285478954
频 率0.900.920.960.950.960.95
1)计算表中优等品的频率(精确到0.01);
2)该厂生产的电视机优等品的概率是多少(精确到0.01)?
这个例题,是利用抽样检测这种大量重复试验,让学生先计算优等品的频率,然后观察频率稳定在哪个常数附近,从而选取这个常数作为优等品的概率。通过例题,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概率,巩固概率和频率的关系即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比如频率有0.92、0.96,概率为0.95。突破难点1。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是确定概率的一种方法。
4、变式训练 拓展提高
听两段情境对话,分组讨论对错并说明理由:
情境1):甲——我知道掷硬币时,“正面向上”的概率是0.5。
乙——噢,那我连掷硬币10次,一定会有5次正面向上。
2):甲——天气预报说明天降水概率为90%。
乙——我知道了,明天肯定会下雨,要不然就是天气预报不准。
对这两个情境,判断对与错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准确的用概率知识理解。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各组,及时点拨,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
设计意图:情境1强调概率是针对大量试验而言的,大量试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次试验中一定存在。情境2突出概率从数量上刻画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用这两个情境使学生正确理解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和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突破难点2。
5、小结归纳 课堂延伸
小结归纳:
1)学生分组讨论,谈本次课收获与疑问,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释疑。
2)教师表扬课堂上中参与积极、表现精彩的小组和个人。
3)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理解概率的意义,揭示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
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而知识的触觉是多方位的。为巩固本课知识,多角度提升能力,我设置了课堂延伸:
1)、P144 5,6题。
——进一步巩固由大量重复试验所得数据计算频率进而确定概率的方法。
2)、上网搜索并阅读有关姚明参加NBA以来罚球数据的统计,并根据你搜索到的数据,指出姚明在NBA比赛中罚球命中的概率。
——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和处理信息能力,让学生再一次感悟概率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方法分析
1、为了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体会随机现象特点,我采用情境激趣法,营造学习氛围。
2、为了让学生把对随机事件的直觉思维过渡为理性认识,我采用实验探究法,并且分三步实施:分组试验、比较试验、模拟试验,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趋于稳定,从而更好的理解概率意义,突出重点。
3、为了突破难点——理解好频率与概率、随机性与规律性的关系,我采用小组讨论法和启发点拨法。
4、教学手段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引用情境对话、制作电脑模拟试验,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为数学学习带来的方便,突出表现数学内在美。
五、评价分析
1、教学内容上:我关注教材的变化,概率统计内容在新教材里地位得到加强,但也有一个逐步渗透学习的过程。
熟悉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易误解的例子→加强概念理解
著名数学史料→延续求知热情
2、教学理念上: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学生的合作与讨论,随时发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及时享受成功的愉悦。同时,结合学生暴露出的思想或方法上的问题,给予适时点拨。
3、教学预想: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使严谨的课堂更具弹性,我还做了其他准备,比如气象部门怎样计算得出降水概率,姚明参加NBA以来罚球数据的原始资料及分析等学生感兴趣的且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适时的给学生拓宽知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娱乐、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说明:本教学案例使用的教材是人教A版必修3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概率论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分支,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中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新编高中数学教材中新增加了概率论的初步知识,适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本节内容是在初步掌握概率的概念基础上,结合生活中概率应用的实际和热点问题,体会概率的实际应用,体现了新教材在引言所说的"数学是有用的"这一观点的重要依据.概率内容联系实际与实际的方面力求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且为学生所熟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从知识应用涉及的内容看,联系日常生活的有体育比赛、科学选材、文娱活动、旅游、购物、分物品、存放物品、电话号码、储蓄、掷硬币、掷玩具等,联系社会生活的有出生率、药物疗效、天气预报、上(下)班等.联系学生生活的有选代表、排课表、课外活动、排节目、过生日等,联系生产实际的有产品检验、电路设计、测量误差、生产故障、种籽发芽等。
(二)学情分析: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艺术特色学校,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依赖性较强,自主探究意识薄弱,基础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较一般学校要低很多.因此从实例引入是笔者常用的教学手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思想方法及应用价值
(2)能力目标:能够用概率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能利用最大似然法作科学决策
(3)情感目标: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四)重点难点:重点是对概率统计定义的理解,难点是用概率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法与学法: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人教A版实验教材在内容处理上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更注重教师对教材个性化的处理.本教学内容在教法设计上力求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鉴于此,本课采取讲练结合,学生自主体会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粉笔黑板
授课过程
1.复习回顾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⑴经统计,某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为90%,对此有人解释为其投篮100次,一定有90次命中,10次不中,你认为正确吗?
[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巩固概率的概念,与频率进行区别,由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点评,对概念强化并使学生明确:"投篮命中"是一个随机事件,无论其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在一次实验中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发生的概率为90%只是说明此人在多次投篮中"命中"的比例大约为90%,或者说每一次投篮命中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⑵早晨起床时天气预报说:明天降水的概率为95%,问明天一定会下雨吗?现在给你两个选择:A带雨具上学B不带雨具上学,你会怎么选择?
[统计全班选A的人数和选B的人数,提问选A的甲和选B的乙,分别陈述理由,由乙同学的回答巩固概率的概念,由甲同学的回答引出最大似然法,]
2.新课讲授
⑴最大似然法:如果我们面临从多个可选答案中挑选正确答案的决策任务,"那么使样本的可能性最大"可以作为决策的准则,这种判断问题的方法称为"极大似然法"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xxx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获取屏幕图像》。我将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四、学法;五、教学过程分析。
《获取屏幕图像》是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 +office版)课本中第六章第1节。这节课是多媒体素材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为后面学习处理图像做好铺垫。获取屏幕图像在工作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如课件制作、简单图片截取等。
我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注重实践的特点确定以下目标:
1、掌握snagit软件中截取部分图像、抓取窗口、抓取对象的方法。
2、能使用snagit软件获取屏幕图像。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能力。
1、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共性是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但对计算机这门课程还是充满好奇心,由于进校学生来源不同,刚接触应用软件不久,一般还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应用软件操作的方法,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大。本课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更注重实用性,并对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进行考虑。
采用了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首先创设学习请讲,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情景——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实践操作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还是要具体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因此,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同学们,我们刚刚进行了秋游,同学们都照了好多的照片。老师也照了一些,同学们给评价一下,看看怎么样?
2、截取屏幕图像有哪些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节分为三个任务来完成,并把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
任务一:通过snagit软件对给定图像进行适当的截取操作。
提示:截取图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屏幕中有一个放大镜,是帮助用户精确定位和截取的。
(2)抓取窗口:在snagit主界面中选择“窗口”选项,按下快捷键或单击“捕获”按钮,此时移动光标到需要抓取的窗口上,围绕窗口形成一个红色边框,单击即可抓取该窗口。
(3)抓取对象:在snagit主界面中选择“对象”选项,按下快捷键或单击“捕获”按钮,此时移动光标到需要抓取的窗口对象上,围绕对象形成一个红色边框,单击即可抓取一个对象,例如,可以抓取窗口的标题栏、菜单栏等。
机动设计:静态的屏幕会截取,那么动态变化的能截取吗?
综合实践:
板报创意:在资源包任选20张图片,利用snagit截取等编辑完成一个板报的创意。
评价1:各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展示应用题目完成的结果,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2: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投票,确定优秀组。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我对本节课中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作业1:上网查找关于西藏旅游的相关网页,并将其截屏,编辑自己的名字上传qq群 .
作业2: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使用snagit完成屏幕录制,并上传至空间。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也是以后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的入门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
1) 计算机基础知识。
2) 具备WindowsXP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XP的基本操作。
3) 会使用因特网上网浏览、下载、收发邮件、聊天等。
4) 熟练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 演示文稿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分为两部分:一是概念、功能、理论的学习,一是掌握操作过程的学习。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本科各项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WindowsXP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尤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所必须的职业技能。
现任教的11级计算机专业学生是刚入学的新生,其中有少数没有使用过电脑的学生,他们和其他大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的基础相差较大。而绝大多数同学接触过Windows操作系统,但也没学习使用过集成办公软件诸如Word、Excel等软件,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比较肤浅,认为计算机就是用于游戏、聊天的一种工具,对于计算机的认知还不够,对于学习计算机的方法一无所知。表现在知识衔接不上,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三、教材分析
学生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专为中等职业高中学生而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1、教材特点:教材实用性强,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是比较适合高一计算机学生的使用。
2、教材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总共有七章,第一章认识计算机,第二章 WindowsXP操作系统,第三章因特网(Internet)应用,第四章 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第五章 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应用,第六章多媒体软
件应用,第七章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应用。
3、重、难点:重点在于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Windows的操作,会使用因特网上网浏览、下载、收发邮件、聊天,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难点在于对程度不一的学生,特别是从未操作过计算机的
学生,要在短短几个课时中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和操作两不误。
学生光有兴趣,不一定就能学好这门课程知识,要想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信
息技术知识,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进行引导,端正其学习态度。
2、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时间。
3、每节做小结,每结束一章要做总结并布置上机综合实训操作练习。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功能,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一些学生比较感
兴趣的课件,或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的
印象。每节课均采用演示――操作――提问――解疑的方法,让学生在观看演
示后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这样
使学生可以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考核:理论考试占30%;上机考试占50%;平时成绩20%;
1、上机考试或理论考试低于50分,总评为不及格;
2、平时上课、上机考勤;课后作业;上机作业;课程设计作品;课堂表现等都记录平时成绩。
“折线统计图课件”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希望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教案课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和智慧。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科书第117~120页上的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2、读懂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变化规律,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实际问题,能进行合理的判断与推测。
3、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有条理的初步绘制单式统计图。
4、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小学生观察、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绘制和分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绘制单式统计图 【教具准备】
有关奥运的统计图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1、师:大家都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国的奥运年,那么在刚刚闭幕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赢得了多少枚金牌?(51枚)我国代表团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成为百年奥运史上最强东道主!
2、师:那么你们知道我国在前几届的奥运会中各获得多少枚金牌吗?老师课前进行了调查整理,仔细看(课件: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的条形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师:看来大家已经能通过条形统计图读出数学信息。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很直观、很形象。老师也对近几届奥运会我国的金牌获奖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4、师:这还是刚才的条形统计图么?它又该叫什么名字呢?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强化特点
1、初步感知
师:大家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能)真的?请问在这幅统计图中,这条横线叫什么?(横轴)表示什么?(时间)这条竖线呢?(纵轴)表示什么?(金牌块数)纵轴中的每个小格代表少块?(10块)折线统计图除了有横轴、纵轴,和条形统计一样,它有标题、绘图日期几个部分组成的。
2、深入探究
(1)关于点:从折线图中,你能看出各届金牌获奖情况么?你是怎样知道的?点的作用是什么?
(2)关于线:线是什么意思?(引导看23-24届、24-25届、25-26届的变化)线是做什么用的?(板书:数量增减变化)线是怎样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引出变化的特点:平、缓、陡。
师:整体看折线的变化情况(手势演示折线变化趋势),你有什么感想?(如有预测下一届奥运会的金牌成绩的,可以适时点拨)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大家能通过折线图读出信息并谈感想,很了不起!
4、对比强化特点:
师: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突出特点呢?(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图) 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更突出的特点是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
5、现实应用:
师:现实中你见过哪些折线统计图?
(预设:学生回答反映股市行情图、心电图等也用到折线统计图)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折线图。(课件出示一些折线统计图)
6、课堂活动:联系生活,体验变化。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想体验这种变化的过程吗?好,请你用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变化过程。(课件出示)
(1)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3)九寨沟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三、动手绘制,形成方法。
1、明确制图步骤:
师:想不想自己亲手完成一幅折线统计图呢?让我们看看九寨沟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师:要想完成折线图先怎么做?再怎么做? (生回答略)
强调:找准点,标准数,线要直。并按顺序连接。
2、尝试绘制。
师:请同学打开数学书,翻到122页,试着画一画。(教师进行指导。)
师:完成了的请举手,画好的同学想一想,你觉得画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3、赏析
师:(展示学生作品)这位同学画得怎么样呢?谁来大胆地评价。 师:下面请把你的作品和同桌一起相互评价,相互欣赏一下。
4、强化
师:你认为我们在画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呢?
5、口答问题。
师:请你从画好的折线中图找一找: (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是几月? (2)月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下的月份有哪些?
(3)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到几月?下降幅度最大呢? 师:如果温老师计划去九寨沟旅游,根据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建议? 生:想看雪景选择什么时候 ………
师:由此可见,它对人们的帮助非常大.
四、实践应用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出示)
师:请观察,这两张统计图。猜一猜哪张图表示毛衣的销售量?哪张是表示衬衣的销售量呢?
为什么?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有什么考虑?
师:大家想想看,我们之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都靠谁帮的忙啊? 生:折线统计图
师:没想到吧?小小的两张统计图,居然是进货的依据之一,也能对消费者带来启发。真是太有用了。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说一说?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点:数量的多少 平—-没变化
线:上升――增加 增减变化情况
下降――减少 缓――变化小 陡—-变化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特征,感悟优势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
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
问:xxxx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
生:边指边答xxxx年489支。
追问:489在哪?
生:在xxxx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探究。
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
小组交流。
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
4.整体感悟。
交流: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生:喜欢科技、喜欢机器人制作和比赛的人越来越多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上找数据,为绘制折线统计图、画横轴与纵轴相交的点做好准备。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1.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么样?
学生自主交流
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xx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
(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生1:我能知道垃圾处理能力每一年是多少吨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而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为例一起来研究研究,从98年到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么样?
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全面。不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而且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况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可以整理成统计表,还可以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马上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习纸上。看谁最利索,画完的同学马上坐好!
3、生边思考边将想法画在作业纸上,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师:来,同学们坐好!刚才大家在完成任务的时侯,老师发现了两种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显示:)
法1:条形统计图。师:这是谁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请作者交流:用一个个竖条表示每一年的数量。(不少同学点头表示想法一样)
师:从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看出什么?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师:这位同学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从竖条的高矮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不错。
法2: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方法,老师直接展示。问学生看得懂吗?能看得出变化情况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是谁的设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点来表示每一年的数量,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线向下,就表示减少了。这条线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向下,向上表示增减变化,你们觉得合理吗?
2、优化选择。那这两种形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
3、点题。师:同学们,其实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引导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5、质疑提问。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怎么画?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6、学习画法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怎么画呢?现在让你自己根据数据独立画一副统计图,想一想,你能画出来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表达想法
(2)这几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
为了清楚每个点表示的数量,可以把数标在点的上方,最后用线段将点和点依次连起来。
7、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咱们不能光说不练,来请同学们拿出二号作业纸,将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画图。
(2)交流(大屏幕展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说得非常明白,清晰!大家觉得他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为什么要描在这个地方,纵向刻度部分的折线是怎么回事——数据大于20xx,省略0-20xx之间的数)
(3)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前面有的同学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其实生活和生产中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很大,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比方说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一下,20xx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会多一些还是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希望新水取水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对不对?
(4)现在知道为什么威海会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了吗?(无论哪项环保指标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最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师:看来大家学得真是不错,从认识到制作,到分析,学习得非常好。现在出个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1页。
(1)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说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但是大家通过学习在做一件事,做决定之前知道从多方面,综合来考虑问题,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完成课本122页第三题
师:看了这小彬1500米跑步成绩变化情况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跑步成绩不理想,但是她没有灰心,坚持锻炼,终于跑步成绩越来越好了,是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标数,最后连线)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条形统计图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整理数据。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数量的多少 增减变化情况
描点 标数 连线
学材分析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制作方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导学策略
讨论法、尝试法
教学准备
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方格纸。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以例题的数据为素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
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说明:在复式统计图上,为了区分不同的数量,都要先用图例来说明每种数量各是用哪种图来表示的,才能使人看得清楚。
3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说说折线统计图的意思,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你认为制作这样一份折线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提问:如果这个统计图上要表示出第二门市部相同年份的利润上缴情况,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我们就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说说两个门市部上缴利润情况统计表的意思。
2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的名称是什么?先要画什么?横轴上要哪几个年份?年份之间的间隔要怎样处理?纵轴上的数量至少要表示出多少万元?
让学生看看课本,想想自己画的对不对。
提问:图中两条折线各表示哪个门市部的数量?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加深认识
提问:谁来说说这个统计图的意思?
4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60~61页统计图下面的几个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5加深制图的认识
提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电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1题
学生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口答问题
2做练一练的题
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让学生看清图例,在方格图里描点连线,画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统计的过程包括哪些工作〉?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画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学生讨论:
提问:你是怎样看出同一年份中两个纸条各是哪一个门市部的呢?(根据图例)
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
学生讨论方法。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所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在全班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看清图例,在方格图里描点连线,画折线统计图。
学生讨论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
学生自己小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折线统计图学生能绘制,也能读懂
教学目标:
1、完成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3、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材分析:
1、例2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通过妈妈为陈东记录从出生到10岁的身高,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一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要清晰地反映陈东身高变化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会更好。
2、教材给出陈东从出生到10岁的身高数据,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学生补充并完成折线统计图后,教材安排了三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还要依据数据的变化特点对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进行合理的推测。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3、例2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对某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喜欢看科普读物的人数的统计,一方面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使学生感知统计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巩固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统计表,思考:陈东从出生到10岁身高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想了解哪些关于他身高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要想了解陈东的身高在不同年龄的变化,最清晰的表示方法是绘制折线统计图。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通过描点、连线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在完成折线统计图后,可以组织学生回顾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10岁儿童身高的平均值,对照陈东的身高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陈东未来的身高进行预测。
(2)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调查学生自己的身高,制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身高变化情况感受统计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追问: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单位 ,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谈话:从这两张单式统计图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无锡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上又获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具有哪些特点?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追问:是02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和05~8月降水量统计图。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教学效果的好坏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应情况来衡量,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认为“概率课件”这篇文章值得一读现向您强烈推荐,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希望能将它分享给需要的人!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随机事件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 解释随机事件的概率及其计算方法;
3. 掌握用频率法估计概率;
4. 能够运用概率计算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真随机事件与人工干预事件的区别;
2. 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随机事件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1)随机事件的概念:每次试验的结果不确定,但其结果的范围是确定的,称为随机事件。
(2)基本事件与复合事件:试验的每个基本结果称为基本事件,由几个基本事件组成的事件称为复合事件。
(3)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至少包含一个基本事件的复合事件称为必然事件,不包含任何基本事件的复合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4)事件的关系:事件的和、事件的积、互斥事件。
2. 随机事件的概率及其计算方法
(1)概率的定义:随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表示A在所有可能的结果中出现的频率。
(2)概率的性质:非负性、规范性、可列可加性。
(3)概率的计算方法:古典概型法、频率法、几何概型法。
3. 频率法估计概率
(1)频率:重复进行相同试验,并记录某个事件发生的次数,将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试验次数得到频率。
(2)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频率随着重复试验次数的增加,逐渐接近真实概率。
(3)频率的稳定性:重复试验次数足够多时,频率的稳定性增加。
4. 运用概率计算问题
(1)条件概率:事件B在事件A已发生条件下发生的概率记为P(B|A),表示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情况下,事件B发生的可能性。
(2)乘法定理:P(A∩B) = P(A) * P(B|A)
(3)全概率公式:P(B) = P(A₁) * P(B|A₁) + P(A₂) * P(B|A₂) + ... + P(Aₙ) * P(B|Aₙ)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通过举例子引出随机事件的概念,并让学生体验几个简单的试验。
2. 讲解随机事件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3. 引出概率的概念,并说明概率的性质。
4. 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包括古典概型法、频率法和几何概型法。
5. 介绍频率法估计概率,包括频率的定义、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以及频率的稳定性。
6. 讲解条件概率、乘法定理和全概率公式,并通过实际问题演示如何运用概率解决问题。
7. 综合练习: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8. 总结归纳:通过回顾所学内容,总结随机事件的概率及其计算方法。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布置的综合练习题,并正确应用概率解决问题。
3. 学生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对随机事件概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练习题及答案;
3. 实物或图表示例。
七、教学延伸
1. 搭建随机事件模型:让学生自行搭建随机事件模型,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随机事件的发生规律。
2. 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观察周围的随机事件,运用概率的知识解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学生对概率的认识和应用。
一、问题情境:
问: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估计它们恰好是一双的可能性?如果手边没有袜子应该怎么办?
答:不可以,用不同的替代物混在一起,大大地改变了实验条件,所以结果是不准确的。
注意:实验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替代物的选择必须是合理、简单的。
问:假设用小球模拟问题的实验过程中,用6个黑球代替3双黑袜子,用2个白球代替1双白袜子:
(1)有一次摸出了2个白球,但之后一直忘了把它们放回去,这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答:有影响,如果不放回,就不是3双黑袜子和1双白袜子的实验,而是中途变成了3双黑袜子实验,这两种实验结果是不一样的。
问:(2)如果不小心把颜色弄错了,用了2个黑球和6个白球进行实验,结果会怎样?
答:小球的颜色不影响恰好是一双的可能性大小。
二、问题3:
下面的表中给出了一些模拟实验的方法,你觉得这些方法合理吗?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用概率进行计算的方法。
3. 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并用概率进行描述和预测。
适用年级: 初中八年级
教案内容:
一、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0分钟)
1. 引入:学生们是否听说过概率这个词?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含义?
2. 解释概率的定义:概率是指某个事件在所有可能事件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用数学语言来说,概率是一个范围在0~1之间的实数。
3. 了解概率的性质:
a. 概率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
b. 在所有可能事件中,各个事件的概率之和为1。
二、用概率进行计算的方法(30分钟)
1. 引入:如果你玩掷色子的游戏,你怎么知道每个数字出现的概率是多少?
2. 计算概率的方法:
a. 理论概率:根据理论计算得到的概率,如同一个公正的六面色子,每个数字出现的概率应该都是1/6。
b. 实验概率:通过进行实际的实验来计算概率,例如反复投掷一个色子,统计每个数字出现的次数,然后用次数除以总次数得到概率。
3. 针对实验概率的方法,学生们可以组队进行实验,然后统计次数,比较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的差异。
三、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随机事件(30分钟)
1. 引入: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是属于随机事件的?举例子。
2. 活动:请学生们分成小组,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他们感兴趣的随机事件来进行分析,并用概率进行描述,如扔硬币的正反面、抽红色或绿色的球等等。
3. 学生们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计算概率,也可以通过实验来估计概率,并把结果与理论概率进行比较。
四、用概率进行预测(20分钟)
1. 引入:你能否预测一场篮球比赛的输赢?你能否预测明天是否会下雨?
2. 概率可以用来进行预测,但并不能保证一定准确。
3. 活动:请学生们分析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事件,并用概率进行预测,比如翻一次硬币,会是正面还是反面。进行实验后,与预测结果进行比较。
五、总结和讨论(10分钟)
1. 请学生们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各组请展示他们的分析和预测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 解答学生们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总结。
教案结束。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理解随机事件的基本性质;
3.熟练掌握计算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
4.能够应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随机事件;
2.掌握计算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随机事件的基本性质;
2.掌握应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5分钟)
1.利用有趣的问题或场景引入随机事件的概念。
2.提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随机事件?
第二步:讲解随机事件基本概念(15分钟)
1.通过实例详细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
2.介绍随机事件的基本性质。
第三步:计算概率(30分钟)
1.引入概率的概念,解释什么是概率。
2.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计算概率,包括基本事件、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等。
3.讲解概率的计算公式和步骤。
4.练习概率计算题。
第四步:应用概率解决问题(30分钟)
1.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2.讲解如何利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练习应用概率解决问题题目。
第五步:小结(10分钟)
1.复习随机事件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总结计算概率的方法和步骤。
3.回答学生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
1.通过随堂讨论、练习题等形式评价学生对随机事件概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布置相关作业,对学生进行巩固和扩展。
范文如下: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随机事件是在某一试验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其具有不确定性,可以通过计算概率来进行量化。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概率的方法对我们理解和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十分重要。本教案将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基本性质以及计算概率的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随机事件是在某一试验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具有不确定性,例如掷骰子的点数、抽卡的花色等。随机事件可以分为基本事件和复合事件。基本事件是不能再分解的事件,而复合事件则由多个基本事件组成。例如,掷骰子的点数为基本事件,掷骰子的点数为偶数为复合事件。
随机事件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每次试验只能发生一个随机事件;(2)必然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其概率为1;(3)不可能事件是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其概率为0;(4)对立事件是不能同时发生的事件,其概率之和为1。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如何计算概率。概率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用数值来表示。概率可以通过频率法和理论法进行计算。频率法是通过多次试验,统计事件发生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得到。理论法是通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总可能性的比值得到。
计算概率时需要考虑事件之间的关系。当事件之间互不影响时,称为互斥事件;当事件之间发生与否有对立关系时,称为对立事件。在计算互斥事件的概率时,可以通过将各个事件的概率相加得到。在计算对立事件的概率时,可以通过用1减去事件本身的概率得到。
我们通过例题来详细介绍计算概率的方法。例如,掷一枚骰子,求点数为3的概率。根据频率法,我们可以进行多次试验,统计点数为3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根据理论法,我们可以计算出点数为3的可能性为1/6,因为一共有6种可能的点数。
概率的计算公式是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否来进行的,即概率等于事件发生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例如,求扑克牌中取一张红心的概率,我们可以通过红心牌的数量与总牌数的比值来计算。
应用概率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已知的概率信息来进行推理和预测。例如,已知某班级男生和女生的比例为2:3,求随机选择一名同学为男生的概率。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男生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来得到答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随机事件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掌握了计算概率的方法,并能够应用概率解决问题。概率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概率知识,提高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一、教案简介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
2. 学会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
3. 掌握常见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4. 加强学生对概率概念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性质;
2. 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3. 概率计算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 随机事件的概念
教学内容:引入随机事件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随机事件的特点和分类。
教学步骤:
(1)通过举例引入随机事件的概念,如掷骰子、抽牌等。
(2)让学生讨论随机事件的特点,例如具有多种可能性、每次试验结果不确定等。
(3)引导学生思考随机事件的分类,例如事件的结构性质(简单事件和复合事件)、事件的关系性质(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
2. 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教学内容:介绍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包括频率法和几何法。
教学步骤:
(1)让学生回顾频率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2)介绍频率法计算概率的过程,例如试验次数足够多时,事件发生的频率趋于稳定。
(3)引入几何法计算概率的概念,例如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总可能性的比值计算概率。
(4)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频率法和几何法计算概率的方法。
3. 常见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包括等可能事件、复合事件、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等。
教学步骤:
(1)介绍等可能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扔硬币正反面。
(2)引入复合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某人同时抛掷两个骰子的点数和。
(3)介绍互斥事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为奇数。
(4)让学生探究对立事件的特点和计算方法,例如抛一枚硬币正反面的对立事件。
(5)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概率。
四、教学评估
1. 反馈与总结
教学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回答、讨论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学步骤:
(1)提出与随机事件和概率相关的问题,例如掷两个骰子点数之和为6的概率是多少?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回答和思考,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3)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知识要点。
2. 作业
教学内容: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教学步骤:
(1)为学生布置适当难度的练习题,例如抛两枚硬币正反面朝上的不同概率。
(2)要求学生按要求计算概率,并写下解题过程和结果。
(3)检查作业并给予评价。
五、教学资源
1. 教学课件:包括随机事件的概念、概率计算的方法和常见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
2. 练习题: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和概率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 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用十分广泛。了解和掌握一些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是学生今后参加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高中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新课标指出,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老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树形图解概率。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背景,创设情景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的注意力,进入情境。并以真实、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充分提现概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内容的教学中主要能成功地完成:
1.强化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模型化思想。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和建立概率模型求解数学问题的思想。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贯穿始终。本节课从建构表格到应用建模,再到知识的巩固拓展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完成,并延伸至课外练习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关注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巩固练习中关注学生发散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在应用建模环节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因为前面我已经介绍过列举法且概率的方法,所以本来这节课我是想以学生为主,老师起一个引导配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是我的一些做法抢了学生的角色,首先在读题的环节,我怕学生理解不好题意,还亲自给他们读题,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很坏的影响,对于一个学生读题读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我相信九年级的的学生在这方面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是在这个环节我没有完全相信我的学生,所以以后一定要注意。其次在分析题目寻找解题方法的时候,我不时的提醒他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学生没有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我的这节课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我碍于教学过程的完美,缺乏耐心急于让学生找到方法,缺乏对学生的信任,今后我一定要信任自己的学生,,所有的知识都要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空间,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我还有一个失误就是没有时刻照顾到了所有的学生,因材施教,为了让这节课顺利的进行,在有的问题上我就忽略了一些学生的想法,和理解程度,所以在一些问题上他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或者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过去了。同时在一些知识的引导部分说的也不够全面,不太到位。在肯定学生方面,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及时的评价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这些在我以后课堂上一定要注意,争取让每节课都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知识和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真心、真诚地赏识每一名学生,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份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通过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课后的教学反思很重要,只有每次认真树立自己的成败得失,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完美,成熟。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深刻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概率与频率的教学设计
概率与频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将从背景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反思评价这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统计的基础上展开对概率的研究,而本节又是从频率的角度来解释概率,其核心内容是介绍实验概率的意义,即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渐趋稳定的那个常数就叫概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理论概率的意义和用列举法求等可能性的事件的概率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我所处的是一所乡村中学,学生基础薄弱,好动,注意力容受外界影响而分散.学生此前学习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必然性及不可能性,可由已知知识入手,设计相关的生活情境作为课堂引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类型不同,尽量分层次设置问题和对问题运用多种展示手法。另外由于本节课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因此丰富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些在教学中国我采用了做试验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对这节课的学习带来障碍,因此正确理解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3,重点和难点
概率的实际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是本节的难点。
4,联系生活
生活很多方面可以用到概率的知识,如掷骰子问题,投掷硬币问题,打靶问题,转盘问题等等,这些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设计成教学情景,让数学变的有趣和富吸引力。
5,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以启发为主,分层次设置问题,加入适量的情景设置,运用实验探究展开课堂,对问题采用多种展示手法,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堂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要因时因事而变,灵活把握,因材施教。
6,教学媒介: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脑模拟试验,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为数学学习带来的方便,同时结合黑板记录和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二、目标分析
根据背景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知识技能:
理解概率的含义并能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确定概率。 能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和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概率相关的问题。经历用试验的方法获得概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能力。 在由“试验形成概率的定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
以分组做试验的方式导入和展开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课堂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分层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自信。结合随机试验的随机性和规律性,让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过程分析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学中,我设置六个教学环节。
1、课堂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问题对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进行复习。通过生动的实物图片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对事件的随机性和可能性作出判断, 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如(遇上红灯、生个儿子、天气晴好)。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探究过程中来。
2、课堂展开
要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抛掷硬币的试验既典型又方便,为了达到自然而然的效果,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两个同学举行象棋比赛,用一种公平的方式决定让谁先走棋, 学生会说出抓阄或者抛掷硬币, 顺势提问:用抛掷硬币对比赛双方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公平,而为什么公平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接着就提出能否用试验来验证?学生会心存疑虑。
第一步:分组试验
将全班分四组,要求第一组掷一枚硬币2次,第二组投掷硬币20次,第三组投掷硬币60次,第四组投掷硬币100次,并分别把试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试验结果:
提问(1):各小组正面朝上的频率一样吗?分别为多少?
提问(2):各小组反面向上的频率一样吗?分别为多少?
提问(3):如果把全班四个小组的结果进行累计,正面朝上的频率是多少,会有变化吗?反面向上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1:引导学生认识到随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2:引导学生发现在次数逐渐增大的情况下,频率数值渐趋稳定。
第二步:比较试验
让学生对历史上的数学家们所做的实验和自己分组所做的实验进行对比。历史上棣莫弗 、布丰 、费勒 、皮尔逊 都对抛掷硬币的正反面向上的随机性问题做过实验,书上也有相应的记载,让学生对比。这让学生既了解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感受到他们为追求真理而做的牺牲和努力,又可以得到:几位数学家的试验结果跟我们今天的试验结果大致相同,大量试验次数下频率数值稳定于0.5。这样学生会很有成就感,老师趁此提出鼓励和希望,只要努力你们也可以成为数学家。
以上的试验说明:“正面向上”的频率稳定于0.5,“反面向上”的频率也稳定于0.5。由两个频率稳定到的'常数相等说明两者发生的可能性相等,从而验证了猜想,判断公平的直觉是对的。
第三步:电脑模拟实验。利用电脑多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计算机中输入数据,然后看得到的结果,并和自己是实验数据,科学家的数据相对比,了解电脑的模拟功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大量重复试验下,任意抛掷硬币“正面朝上”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刻画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形成概念 深化认识
让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和对课本的自学,归结概率概念: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p。其中m是事件A发生的频数,n是试验次数。
思考(1):概率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
思考(2):定义中的“频率”和“概率”有何区别和联系?
结合投币试验,同学知道各小组试验算出的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区别就是: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概率是频率趋于稳定的那个值。
例:对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的数据如下:
抽取台数
问题一:计算表中优等品的频率
问题二:估计该厂生产的优等品的概率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让学生更具体的理解概率,巩固概率和频率的关系,了解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而是围绕概率波动。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量重复实验是确定概率的一种方法。
4,拓展提高。
问题一:投掷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0.5,那么连续投掷20次硬币,则一定会有10次正面向上,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问题二:天气预报说明天晴天的概率是80%,小明说“明天肯定是晴天,要不就是天气预报不准”小明说的对吗?
设计意图:问题一为了让学生辩证的对频率和概率二者间的关系加以认识。问题二是从可能性上让学生对概率有清醒的认识。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正确理解大量随机实验结果的规律性和每次实验结果的随机性。
5,总结归纳,问题延伸
问题一: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问题二:对频率和概率你是怎么理解的,二者间有什么关联和区别?
问题三:生活中那些问题会用到概率和频率,或者说概率和频率能解决生活中的那类问题?
6,作业,
作业一:课本144页第5题和第6题
作业二:上网搜索刘翔参加国际性的比赛已来的参赛次数和获奖次数并进行统计,并计算出刘翔的获奖概率,对他的下次比赛做出预测。
四,板书设计
对学生的实验结论展示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展示
对概率的概念总结
作业布置
例题解答
五,反思评价
1,通过回顾巩固,让学生为本节课的展开做好知识储备,设置情境性的问题营造了学习气氛。2,为了让学生对频率和概率二者间的关系和区别有清醒的认识,我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小组谈论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对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有了正确的认识。3,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利用了多媒体技术。4,教学理念上,关注教材的变化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启发式的逐步渗透的学习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肯定学生的进步,捕捉学生的发光点,对课堂上生成性问题,及时处理和组织学生探究。5,为了让课堂顺利展开,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是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提前的思考和准备,制定了应对的策略。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意画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是随机事件。
b.“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它是中心对称图形”是必然事件。
c.“概率为0.0001的事件”是不可能事件。
d.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次,正面向上的一定是5次。
【考点】随机事件.
【分析】根据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以及不可能事件的定义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a、“任意画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是必然事件,选项错误;。
b、“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它是中心对称图形”是必然事件,选项正确;。
c、“概率为0.0001的事件”是随机事件,选项错误;。
d、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次,正面向上的可能是5次,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以及不可能事件的定义,解决本题需要正确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必然事件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发生的事件.不可能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发生的事件.不确定事件即随机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心理健康》――“花季中的相思树”,相思树是一棵美丽的爱情之树,在中职校园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充满渴望与好奇,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异性价值观,此时最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接下来我从五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说我是如何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
我校使用的教材是高教社出版愈国良教授主编的《心理健康》,本课在教材第四单元14课,根据新大纲的“三贴近”原则,我把课文题目稍作修改,由“花季莫种相思树”改为“花季中的相思树”,我认为学生谈不谈恋爱,既不是课本说的算,也不是老师说的算,而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我希望在课堂上能保持价值中立,带领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理智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强迫。
认识目标:认识青春期自己的心理特点,了解友情与爱情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目标:能客观辨析中职生恋爱利弊,做出理智选择,树立正确的两性观;
帮助学生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辨析中职恋爱利弊,能主动控制与拒绝;
让学生能初步认识爱情,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现在还无法承受爱情的责任,需要等待自己成熟;这时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诱导,不可用填鸭强迫式,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授课过程中,对恋爱既不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与好奇,出现尝试的冲动;也别让学生产生过分畏惧抵触心理,老师需要把握好分寸,抓好“度”。
根据新大纲教学总目标要求,本堂课着重培养学生责任感与自律能力,对待中职生恋爱学会自尊、自爱、自护、自制。
本堂课的教学思想采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策略,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搭设学习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最后撤去阶梯,使学生达到独立发展的地位。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启发法、情境模拟法、讨论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同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接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交流,最终老师总结升华。这四种教学法层层递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学生与老师的角色问题,既不能把课堂的主角完全交给学生,毕竟学生的爱情价值观还未形成,老师会疲于应付各种不同的爱情观,甚至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也不能以老师为中心,一味强调恋爱是洪水猛兽,千万不能尝试,但有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又有谁能禁止的了这种朦胧的感情?最终我确立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把握方向善于引导,课堂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主动想、主动做。
前3部分主要实现认知目标,当中引导学生认识爱情与友情的区别与联系是重点;
第4、5部分实现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爱情,是难点;
第6、7部分要实现能力目标,当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辨析中职生恋爱的利弊是重点;
把想象中的相思树与现实中的做反差对比,引申现实中的爱情与憧憬的爱情是有区别,甚至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引导学生正视爱情,并播放FLASH《我是女生》,放松心理。
通过《女人是老虎》的故事,告诉学生就算是一个从未讲过异性的小和尚,在18岁的青春期,也会对老虎般的女人心动!而青春期的我们对异性充满渴望与好感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混淆友情与爱情,则会让自己陷入苦恼甚至伤害。跟进一个视频案例《健飞的故事》,让学生辨析他们三人的感情是友情还是爱情?很自然引出本堂课的一个重点。
㈢中职生!友情?爱情?
这是本堂课的第一个重点,帮助学生区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与联系,我说联系,学生讨论回答区别,大部分班级同学能说出2个,不足的由老师补充,并案例分析,基本上同学们对友情与爱情的区别都能有个理性的认识,之后问题来,既然二者不同,那什么是爱情呢?进入本课难点。
我通过5步骤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抛出4钟情境让学生辨析,这些是爱情么,如果不是,爱情到底是什么?再摆出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向学生解释亲密、激情、承诺的含义。接着设问:这个三角形中的三条边,我们现在能拥有几条?与同学一同分析,或许我们有非常亲密,无话不说的异性朋友,也会有非常仰慕、崇拜的异性同学,但现在有没异性能给你承诺?启发思考――没有!引导分析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还没有经济基础。一个衣食住行都靠父母,还不能独立的人,怎么能给你承诺,他给的承诺都是空头支票,在毕业的时候,或许他老爸一个电话,他就一溜烟的跑回家去了。之后教师小结:没有承诺底座的三角形随时都会倒塌!最后案例跟进:“二年中职生活,谈了一年的恋爱,毕业后一个月就分手了,最终二人都没能拿到毕业证书。”经过以上的引导、启发、分析、小结。同学们对什么是爱情,都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至少知道中职生恋爱不是爱情!那么既然不是爱情,我们现在该如何与异性相处呢?自然引入下个教学环节。
向学生提供三种与异性交往的准则,只要遵守,既能愉快的与异性相处,又不会让自己陷入烦恼。再引用一个“青苹果”的经典比喻,中职生恋爱就像一个青苹果,看起来很美味诱人,但如果你忍不住尝了一口,那味道一定又酸、又涩、又苦,而这被咬过一口的青苹果给你,你愿意要么?我相信大家都不愿意,那如何对待我们心中的青苹果呢?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学会等待,等待心中这颗青苹果成熟的时候,与你喜欢的人一起分享,味道一定是甜美的。
本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尝试使用之前学的,进行判断分析,能做出理智选择。首先创设情境各位评委老师可以看见:照片中的女孩挽着一个男生的手,他们正在热恋中,而一个月的恋爱经历,女孩发觉自己会旷课、会撒谎、原来要好的同伴都渐渐远离她,成绩更是直线下降,她不想沉沦下去,希望结束和男生的关系,可男生不愿意,还提出了5点交往理由,那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帮帮这个女孩拒绝男生?
列出男孩继续交往的5点理由,让学生讨论如何帮助女孩拒绝男生,并将讨论结果分享、交流,老师帮忙概括,之后小结:中职生恋爱在带来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烦恼、忧愁,甚至麻烦,当自己遇到中职生恋爱时,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这是本课的补充与再次总结升华,内容包括意外怀孕与预防艾滋病。根据新大纲要求,心理健康既要面对大众同学,也不能忽略少部分特殊生,部分中职学生或许已经在谈恋爱,甚至初尝禁果,有了过早性行为,希望这部分学生能把意外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最后再次强调等待的重要性,一同懂得等待,学会等待,生命之花因等待而更加灿烂!
课后作业:视频欣赏央视新闻调查――《长大未成年》,思考讨论案例中的4个女孩对待恋爱的态度,及不同的遭遇。
1、女生是青春期教育的重点;在中职生恋爱中,受伤最大的往往是女孩!
2、学生们是多么渴望得到家长、老师的指导;但真正能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青春期话题的家长、老师却不多,学生们只好从网络、影视、小说中寻找爱情的答案,而他们找到的却往往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3、感受到同学们对创新型心理健康课的喜爱;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分享交流,表现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对爱情的责任感,对中职生恋爱的理智选择,都深深的感动了我,谁说我们中职学生不如别人,我愿意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中职生挺起胸脯,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大家!
如果你想了解关于“概率课件”的相关知识,本文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阅读完之后,你可能会对该领域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对于新入职的老师来说,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是必要的,每位老师都应按要求进行备课。教案是实现教学成功的关键。
考研结束了,相信很多考生松了一口气。今年的考研数学试题从整体上看,与去年差别不大,难度相比去年略有提升。专家现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个科目出发,对今年的考试做一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出题的方向和题目的类型也都完全在预料之内,没有偏题怪题。只要考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复习全面,是很容易拿到高分的。细致地分析起来,今年的题目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依旧强调对概念的理解。如数学一和数学三的填空题,都是考查概念。数一的第七题,考查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只要掌握好概念,客观题是很容易拿到分数的。
二是仍以计算为主。如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还是以计算为主。无论是数一数三的.解答题还是客观题,每道题都需要计算。所以计算还是我们考试的主体。
三是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如数学一的第8题,就考查我们的分析能力。直接根据概念做是做不出来的,需要分析出他们的关系,从而解出最后结果。还有数三的第8题,需要先分析出X+Y=2的所有可能情况,然后才能得出正确结果。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高等代数不同,高等代数中计算技巧多一些,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念和公式比较多,对计算技巧的要求低一些,但对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高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些题目,尤其是文字叙述题要求考生有比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达到考试的要求只要公式理解的准确到位,并且多做些相关题目,考卷中碰到类似题目时就一定能够轻易读懂和正确解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公式不仅要记住,而且要会用,要会用这些公式分析实际中的问题。我在这里推荐一个记忆公式的方法,就是结合实际的例子和模型记忆。比如二项分布,要结合他的实际背景,伯努利试验中成功的次数的概率。这样才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记忆的东西既不容易忘,又能够正确运用到题目的解决中。
只有掌握了最本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做一定量的题去巩固所学知识。这样才能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到位,从而做题更加轻松快捷准确。
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从试卷本身的难度的话,在三门课程中应该算最低的,但是从每年得分的角度来说,这门课程是三门课中得分率最低的。这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时间不充裕,概率解答题位于试卷的最后,学生即使会,也来不及解答;另一方面是概率本身学科的特点,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概率非常难。
概率与数理统计学科的特点:
1、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高数是研究确定的现象,而概率研究的是不确定的,是随机现象。对于不确定的,大家感觉比较头疼。
2、题型比较固定,解法比较单一,计算技巧要求低一些。比如概率的解答题基本上就围绕在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参数的矩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这几块。
3、高数和概率相结合。 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和数字特征运用到高数的理论与方法,这也是考研所要求考生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很多考生因为积分计算不过关,导致概率失分。所以考生应该加强自己的积分计算能力。
在复习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过程中,把握住这门课程的特点,并且能够结合历年考试试题规律,概率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下面我们通过各章节来具体分析。
“随机事件”与“概率”是概率论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独立性”与“条件概率”是概率论中特有的概念。条件概率在不具有独立性的场合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是一种概率。正确地理解并会应用这4个概念是学好概率论的基础。对于公式,家要熟练掌握并能准确运算。而大家比较头疼的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计算问题,考纲只要求掌握一些简单的概率计算。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要陷入古典概型的计算中。
事件、概率与独立性是本章给出的概率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三个概念。事件关系及其运算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概率计算是本章的重点。注意事件与概率之间的.关系。本章主要考查随机事件的关系和运算,概率的性质、条件概率和五大公式,注意事件的独立性。近几年单独考查本章的试题相对较少,但是大多数考题中将本章的内容作为基本知识点来考查。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本章中的古典概型感到困难。大纲只要求对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会计算一般难度的题型就可以。考生不必可以去做这方面的难题,因为古典型概率和几何型概率毕竟不是重点。应该将本章重点中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彻底理解和熟练掌握。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将随机事件给以数量标识,即用随机变量描述随机现象是近代概率论中最重要的方法。本章的重点是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分布律和概率密度,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一些常见的分布。
近几年单独考核本章内容不太多,主要考一些常见分布及其应用、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是重点,这种题型是比较固定的,方法也是固定的,没有难点。例如,求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律分为三步曲: 定取值,求概率,和为1。
3、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
主要考查的是二维随机变量,是概率论重点内容。二维随机变量的学习类比于一维随机变量。在涉及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题中,常常要考生自己建立分布;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相关计算要涉及二重积分,要熟练地应用二重积分和二次积分。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基本上每年都以解答题的形式进行考察,考生要非常重视。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分为四中情况,其中两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是比较简单的,两个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是考试频率最高的,也是考生比较头疼的。因为它涉及到二次积分,如何正确的确定积分范围,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由于部分同学高数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在做此类题目时失分较多。所以考生要格外重视,加强训练。一个离散型一个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和分别以选择题和解答题的形式进行命题,这是比较新的一类题目。最后一种情况是求最大值、最小函数的分布,它的考试频率也是比较高的。对于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掌握每类题目的做题方法,多加练习,拿到满分是可以的。
另外,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条件分布也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深刻理解条件分布的定义,同时正确确定积分范围,这是和高数的积分计算相联系的。
4、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它是描述随机变量分布特征的数字,他们能够集中地刻画出随机变量取值规律的特点。这是概率的重点,近10年至少考了13次有关数字特征的问题,特别是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要灵活应用数字特征相应的计算公式,同时结合高数积分的性质,这会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
除了求一些给定的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外,很多数学期望或方差的计算都与常用分布有关。应该牢记常用分布的参数的概率意义,特别是二项分布、指数分布、均匀分布和正态分布。
5、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
它都是讨论随机变量序列的极限定理,他们是概率论中比较深入的理论结果。这部分内容不是重点,也不经常考,只要把这些定理、定律的条件与结论记住就可以了。
前5章是概率的内容,其中3、4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务必熟练掌握。后面的章节是数理统计的内容。
统计学的核心问题是由样本推断总体,要理解统计的一些基本概念。
掌握几个常用统计量,特别是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掌握三大分布的典型模式及其分位点。本章内容是数理统计的基础,也是重点之一,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若涉及到统计量的数字特征,也可能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例如的考题。
矩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是考试的重点,经常以解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对于数一来说,有时还会要求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这是和数字特征相结合。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只有数一的同学要求是历年考题中出现最少的一类内容。
以上这些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复习方法希望对的考生们能够有所帮助,也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多做些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效率。
◆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它是本册第二章统计的延伸,又是后面“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的基础。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新课改以来考查的热点之一。
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⑴了解随机事件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
⑵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会用其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
采用实验观察、质疑启发、类比联想、探究归纳的教学方法。
在掷骰子的试验中,我们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
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为例讲授事件之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⑵从以上两个关系学生不难发现事件间的关系与集合间的关系相类似。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引出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⑴经过上面的思考,我们得出:
这样我们就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了,用已有的集合间关系来分析事件间的关系。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集合关系与事件关系之间的不同。
(例如:两集合A∪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而两事件A和B的并事件A∪B发生,表示或者事件A发生,或者事件B发生。)
「设计意图」为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打下基础,
⑵思考:①若只掷一次骰子,则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时发生么?
②在掷骰子实验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个会发生?
「设计意图」这两道思考题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为引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体验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⑶总结出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的图形演示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⑷练习:通过多媒体显示两道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巩固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学习,加深理解。
我们知道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由于频率在0~1之间,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质、
(通过对频率的理解并结合前面投硬币的实验来总结出概率的基本性质,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果)
例1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对立事件?
分析:要判断所给事件是对立还是互斥,首先将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
例2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1/4,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1/4,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与事件B的并,且A与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与事件D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
「设计意图」小结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味与深化,使知识成为系统。让学生尝试小结,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说明:本教学案例使用的教材是人教A版必修3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概率论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分支,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中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新编高中数学教材中新增加了概率论的初步知识,适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本节内容是在初步掌握概率的概念基础上,结合生活中概率应用的实际和热点问题,体会概率的实际应用,体现了新教材在引言所说的"数学是有用的"这一观点的重要依据.概率内容联系实际与实际的方面力求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且为学生所熟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从知识应用涉及的内容看,联系日常生活的有体育比赛、科学选材、文娱活动、旅游、购物、分物品、存放物品、电话号码、储蓄、掷硬币、掷玩具等,联系社会生活的有出生率、药物疗效、天气预报、上(下)班等.联系学生生活的有选代表、排课表、课外活动、排节目、过生日等,联系生产实际的有产品检验、电路设计、测量误差、生产故障、种籽发芽等。
(二)学情分析: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艺术特色学校,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依赖性较强,自主探究意识薄弱,基础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较一般学校要低很多.因此从实例引入是笔者常用的教学手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思想方法及应用价值
(2)能力目标:能够用概率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能利用最大似然法作科学决策
(3)情感目标: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四)重点难点:重点是对概率统计定义的理解,难点是用概率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法与学法: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人教A版实验教材在内容处理上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更注重教师对教材个性化的处理.本教学内容在教法设计上力求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鉴于此,本课采取讲练结合,学生自主体会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粉笔黑板
授课过程
1.复习回顾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⑴经统计,某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为90%,对此有人解释为其投篮100次,一定有90次命中,10次不中,你认为正确吗?
[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巩固概率的概念,与频率进行区别,由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点评,对概念强化并使学生明确:"投篮命中"是一个随机事件,无论其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在一次实验中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发生的概率为90%只是说明此人在多次投篮中"命中"的比例大约为90%,或者说每一次投篮命中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⑵早晨起床时天气预报说:明天降水的概率为95%,问明天一定会下雨吗?现在给你两个选择:A带雨具上学B不带雨具上学,你会怎么选择?
[统计全班选A的人数和选B的人数,提问选A的甲和选B的乙,分别陈述理由,由乙同学的回答巩固概率的概念,由甲同学的回答引出最大似然法,]
2.新课讲授
⑴最大似然法:如果我们面临从多个可选答案中挑选正确答案的决策任务,"那么使样本的可能性最大"可以作为决策的准则,这种判断问题的方法称为"极大似然法"
初中数学有关概率的内容,在初一、初二、初三的章节中都有所体现,学生并不陌生。而本节内容跟实际生活经验较为接近,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从科学家计算神州七号成功发射的概率、转盘游戏、摇号摸奖、获奖的可能性、以及密码设置的安全性等话题引入新课,让学生真切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趣味性,最后在学生畅谈将如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概率知识到生活中去,如何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如何运用概率知识识破游戏骗局,减少做事情的.盲目性中结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应用与拓展环节,如何利用树状图或列表分析事件的各种可能性结果,从课堂练习的反馈情况可知,有90%的学生已掌握了这两种方法。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重点落实,难点突破。
本节课感悟最深刻的是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把握。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课堂中师生的心态也会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而发生变化,教师不应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强行抑制学生的各种思路和想法,而应该允许学生“插嘴”、“打断”、“不举手就发言”,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我想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把学生的各种想法加以引导、加以提炼,尽可能使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使课堂具有良好的生成性。
本节课也有一个疏忽比较大的地方,对解题过程的书写不够规范完整,本节所学的概率计算公式应用的前提是等可能性事件,但是,在两个例题解题过程的板演中,都对这一条件进行了略写,只是重在分析方法,导致学生也养成不规范的解题习惯,“课堂细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统计与概率 第1课时
教材内容
1.本节课复习的是教材114页6题及相关习题。
2.6题以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扇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是一个多余信息,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学会选择有效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调查、记录、查询等手段了解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教材117页17题主要复习根据统计图中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灵活选用乘法或除法解决问题。
3.教材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同总量之间关系的特点,并能根据给出的信息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能对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读。2.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或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过程与方法
1.经历整理和复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乐于合作、善于交流、敢于表达。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根据统计图准确分析数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几种统计图分别具有什么特点?(1)小组内交流。(2)学生汇报。
生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很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生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设计意图:在复习扇形统计图意义的基础上,复习学过的统计图的种类及特点,在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了解。
⊙复习用扇形统计图知识解决问题 1.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114页6题)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正逐步提高,在2010年监测的330个城市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1)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2)了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讨论一下如何提高空气质量。2.解决问题。(1)解决问题(1)。
①思考:题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无用信息有哪些? ②汇报。
生1:题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是无用信息。生2:对于问题(1)而言,题中“330个城市”和“16.1%”是有效信息。③根据统计图算出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330×16.1%≈53(个)(2)解决问题(2)。
①组内交流:说一说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②全班交流: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生1:要改善取暖工程。生2:加强环保意识。
生3:严禁开私家车,统一乘坐公交车,这样避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生4:减少工厂废气排放。
设计意图:根据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进行相关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小红收集的各种邮票统计如上图。
(1)小红收集的风景邮票、人物邮票和建筑邮票数量的比是()。(2)小红收集的()邮票数量最多。
(3)小红共收集了200张邮票,其中风景邮票有()张。2.完成教材117页17题。⊙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我今天说课的课程是《心理健康》。本次说课,我主要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法学法和课程单元教学等四个方面来简单介绍我对这门课程的设计。
课程性质,包括两个方面:1、是中专学生必修的公共课,良好的心态是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学生能够成才的重要保障。2、学科形式开展的活动课程:具有学科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但与传统学科课程又有显著差异,它不严格按照学科的结构组织教学,不单纯的以传递心理知识为宗旨,而是突出“学科活动”的位置。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与开放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学科课程的内容。
课程目标,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内外兼修,通过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灵力求建设和谐校园最后立足于学生的就业。内外兼修的内主要是指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正确的扮演社会角色,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无法通过其他学科提高的内在素质,通过内在素质的提高满足外在素质的要求。内外兼修的外主要是指通过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想、学会有效学习、提高就业求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方位、立体型现代职业人才。
使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所与职教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
该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定新教材,其主要特点有:
1、较强的时代感,书中阐述了很多新理念。
2、内容丰富,编排合理,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3、书中案例切合学生实际,容易引起共鸣,激发兴趣。
《心理健康》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中专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思路是以中职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以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提升中职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开展的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单纯的知识讲授,以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以讨论、心理知识讲述、心理测验或心理游戏为课程支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以学生课外实践开展教学。
《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以“四个学会”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中职学生的年龄多在16—18岁之间,这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面临人生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学会调控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会处理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进入中专后,中专学生大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的欲望,但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自信心不足等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很困难,导致人际关系较差。学会交往就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信心和能力,营造良好的关系网。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增强学习能力是我们提升自身竞争力,更好适应外界变化的根本。而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且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 让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
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作为中职的学生要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重点放在学会调控和学会交往上,难点是学会学习和学会规划,具体的课时安排为4 6 10 8 8共计36课时。
我校中职的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1、年龄大多为16-18周岁,思想不成熟,学习主动性差
2、多数同学中考成绩不高,有一定的挫折感。3、部分专业人数过少,男女比例失调。4、学习策略性差但好奇心重实践能力强。
针对这种学情,我主要采用了互动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采取讲授法、表演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和现身说法故事法等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问、想、做、评”的教学模式,显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改新理念。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兄弟院系的心理健康室以及网络资源。
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
主要依据学生的课程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完成作业综合考虑,给出一个合理的成绩。
期末考核主要采用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养成尊重和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引导学生理解、体谅、尊重父母。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买啊!”----引入代沟一词。
你和父母之间最大的代沟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代沟影响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呢?如何跟父母相处导入新课《珍视亲情 学会感恩》。
幻灯片展示课本上的心灵探索--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总结,设问我们的父母回答这些问题会是什么样子?!引出第一个话题:浓浓亲情,相伴一生.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安全港湾 我们和父母之间存在着绵延一生的爱和责任.讲汶川地震中年轻妈妈用生命保护婴儿的例子。布置一个课后活动:和父母翻阅以前的照片。
随着我们长大,我们慢慢的开始与父母产生了代沟,出现了矛盾,带入第二个话题:正视矛盾,敞开心扉。
1、代沟到底有多深。异和防御态度导致“代沟”,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填平:
父母冲突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 和孩子无关。我们可以选择下面某种方式保护自己:
安排课堂活动:当父母出现矛盾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有哪些感受?总结:家和万事兴,导入最后一个话题:温馨家庭,从我做起
谈论案例:妈妈辛苦了一天,七点多才到家。看到嘉明在家里打游戏,很生气,要求他帮忙做晚饭。但是嘉明不乐意,他说,难得回家可以放松一下。妈妈很恼火,直接夺过游戏机,锁到抽屉里,拽着嘉明就往厨房走。嘉明气愤极了,说:“就知道让我做这个做那个,我玩一会儿怎么了?烦透了!”
说说你对这个事例的感受。
在妈妈的角度,体会一下,妈妈为什么生气?嘉明哪里做的不好,他应该怎么做?
尊重父母的长辈身份,珍惜父母为我们所创造的生活。
沟通分享,是你与父母相互信任的法宝。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法课件(系列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
一、回忆复习
二、基本练习
三、提高练习
四、课后延伸
五、布置作业自己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0.65-0.256+0.34
1.6-0.44.5+0.50.82-0.42
0.83-0.59.2-62+2.8
3.4-3.117.6+3.93.6+2.4
0.45+2.850.73-0.23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0.51-0.374-0.82
5.26-4.7513-3.9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练习八的第五题
初步向学生渗透综合法的思想。
把学生典型的错误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共同纠正。
初步向学生渗透分析法的解决问题的思想。
课后感受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我的说课分以下几个环节: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下面逐一向大家介绍。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5页到67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通分、约分,分数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
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正确计算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所在,理解为什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加、减的道理就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样大小的圆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力图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以两个数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建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发展。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同学们你知道奥帆赛是在哪儿举行吗?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65页情境图)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从迎接奥运会的奥帆赛这一情境出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环节: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多个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课件出示两个数学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探究异分母分数加法算理
(1)首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操作,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各小组交流汇报时,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板书算法)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接加了。
3、算法优化,总结提升。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之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在计算比较合理。
接下来,我对策略进行提升,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表扬: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在遇到没学过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能想到画图的策略,或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或同分母分数加法,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及优化算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方法和策略的提升,又让学生的策略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4、迁移类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
也就是解决问题第二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算式:
在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把计算方法迁移类推到减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法:
这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分数算式与前面学过的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自然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5、及时总结,强化重点。
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教学,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此时我随机提问:你能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计算时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通分?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总结出计算法则
要先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进行计算。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有趣的,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游戏:
1.快乐出发、巩固基础:(抢答)
(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算理。)
2、火眼金睛:
⑴ += = = ( )
⑵ += += = ( )
⑶ -= -= ( )
⑷ -= - = ( )
(说明原因,进一步理解算理)
3.登高望远,展示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电线长米,剪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独立完成,并说计算过程,主要看是否会正确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相减)
(2)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全书的,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同第一小题)
在巩固练习中,顺着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小试身手,火眼金睛——登高望远,展示能力的练习顺序,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功感。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如果学生只从知识的掌握方面总结,我会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和情感方面进行总结。
四、说学习评价
下面给大家说一说本课所用的学习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四、六单元中,也已经学习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把假分数与整数进行互化的方法。本单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同时,三年级借助直观图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将为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但当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学习,没有引导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本小节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利用类推,让学生自主把握计算的关键——通分,填出通分后的两个分数,并算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结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方式:同桌交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观察能说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任务2:通过练习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大家相互补充,比一比谁整理的全面、系统。(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整理的结果。
学生大概会出现不同样式的网络结构图。
如:树状整理图,表格整理图,大括号整理图,编号整理图等。
内容包括: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法(2)异分母分数减法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a、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b、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学生交流时,采用边展示边补充的合作方式。下边的同学可以随时向台上的同学提问,质疑。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认识。)
师: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部分同学整理得都非常的全面,有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展现,既突出了知识体系,又有自己的个性。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回顾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回顾)
指名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总结完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小组或学生,要加以表扬。)
四、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组测试题,看看大家能否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
1、解方程
x+2/5=9/10x-(1/4+1/5)=7/10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8+1/5+5/82/5+3/5—5/7
5/12—1/6—5/6+7/122—2/7—5/7
4/7+(17/24—4/7)12/13—(12/13—2/3)+1/3
3、一段红布,做红领巾用去了3/10米,做小红旗用去了3/20米,还剩下7/20米,这段红布原来长多少米?
(二)评价完善
学生做完后,全班订正,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总结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自我评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活动目标】
1、进行学习数量的关系,了解加减法的意思。
2、进一步练习9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套1-9的数字卡、十、一、=、有关动物的头饰。
2、教师准备磁铁教具。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些玩具9个,让幼儿数一数。
2、让幼儿说出9的分合。
二、团体活动。
1、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图形宝宝。出示三角形(红色和蓝色)让幼儿说出加法算式。
师在问:9个三角形去掉1个还剩多少个?
怎样写算式?(书:9-1=8)
9个三角形宝宝去掉8个,还剩多少个?
2、出示苹果图形。
小朋友,老师又带来了什么?(7个红苹果、2个紫色苹果)一共有多少个?用什么方法算?(加法)怎样写加法算式?(书:7+2)还可以写加法算式(2+7)。
一共有9个苹果送给2个苹果给小朋友,还剩多少个?怎样写算式9-2=7。
9个苹果送给7个小朋友,还剩多少个?9-7=2。
三、操作活动:
1、先出球形,6个绿色的球,3个桔黄的球一共有多少个?怎样摆出算式:6+3=93+6=99-3=69-6=3
2、操作2出示梨子图形让幼儿说一说然后摆出算式:5+4=94+5=99-5=49-4=5
四、游戏动物找家。
游戏规则:带动物头饰的小朋友算好得数,然后找家。其余小朋友说“__动物你的家在哪里?”小动物回答“我的家在这里”。
[新知识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当学生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思考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学生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4.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学生险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
[课时安排]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课时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4.第五单元实力评价…………………………………………………………………1课时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教材第104一106的内容及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个是,里有()个。
(3)3个是(),是4个()。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口答:+,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这样思考:是1个,是3个,合起来也就是。
提问:+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提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板书:+===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出示例2。
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一、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四年级选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其中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编排了“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在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
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具有对新生事物好奇的特点,借助“克隆牛”这一较新鲜事物的出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20xx年我国克隆牛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我与姚明比身高等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克隆牛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两只克隆牛的对话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小数加法方法。然后根据表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小数减法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四、教学程序
(一)、以旧引新,知识迁移师:大家回想一下,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首先计算下面两道题,边做边思考。(指明回答,出示课件,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师:今天我们学习小数的加减法
(二)创设情境,激趣探究
(1)迁移情境,解决加法问题师:同学们,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国的克隆技术居世界前列。谁来说一下你对克隆的认识。(学生回答)20xx年10月29日和31日,一对克隆牛在我国山东省莱阳农学院出生。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一头牛叫“健健”,一头牛叫“壮壮”。这对可爱的小牛发出了信息:健健说:“出生时,我的胸围是0.77米”,壮壮说:“我出生时的胸围比健健多0.03米”。
设计意图:采取这种谈话式导课,一是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渗透师德教育。
1、师:你能否根据这两条信息,提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指明回答,课件出示问题)你能试一试吗?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2、列算式:谁能列出算式?0.77+0.03=?
3、说算法: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指一名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同桌交流以下问题:
(1)列竖式时,先让什么对齐?
(2)计算时,先从哪一位加起?然后再怎样计算?
(3)得数的小数点和谁对齐?
(4)得数末尾如果有“0”,怎么处理?根据是什么?师:指明回报并订正板演的竖式。强调:写竖式时,一定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与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4、验算:0.8这个结果对不对,我们需要怎么做?(验算)请把你的验算方法写在练习本上(指明板演)订正
设计意图: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引领作用,启发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2)独立思考,探究减法算法
1、我们再来看看克隆牛带来的其他信息?(课件)你能否根据这些信息,提一道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指明说)将学生分组,分别计算相同难度的不同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并验算自己的结果对不对。集体订正。设计意图:可以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探索出最简单的位数相同的小数减法方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得数的小数点和上面数的小数点对齐
2、探索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
(1)课件出示问题:管围多多少。
(2)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师:你能计算出得数吗?先独立思考,算完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板演并说说怎么做的。
3、小组讨论,探讨算法出示不同的书写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4、汇报交流,总结算法
(1)全班交流算法,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错的原因是什么?正确书写格式的依据是什么?在交流中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2)小结计算方法(重点是:①相同数位对齐;②哪一位上不够,用“0”补齐)。
a)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也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
b)你知道怎样对齐数位吗?(小数的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c)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d)差的小数点应与减数、被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总结:观察小数加减法算式,说说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全面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
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我跟姚明比身高
(1)课件出示:姚明身高2.26米
(2)你能说出你的身高,看看你和姚明差多少吗?
2、找朋友
(1)每人在小卡片上写下一个20以内的一位或两位小数。
(2)写完后任意两个学生出示卡片,计算两个数的和与差。
(3)一位同学起立,请他找到他的好朋友,对这两个同学的卡片进行计算
3、走进生活师:生活当中,买东西最常用的就是小数加减法来算价钱。已经让你们统计了部分课本的价格,我这里仅仅列出了两本,请补充完整。
(1)课件出示:语文数学科学英语课本价格。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从计算、改错到实际问题的应用,都渗透了本节课的知识点,特别是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
课后的延伸,实践的体验,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学习必然是积极主动的,有效地巩固了学习的成果。
四、总结
谈一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的加减法从低位算起
六、课后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锻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内容回归生活,“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书第24、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2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能看图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正确熟练的口算5以内的加法。
4、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理解加法交换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操作法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娃娃伴着徐徐的凉风向我们走来。他想和小朋友门一起做5的拍手游戏,好么?
拍手游戏:师:秋娃娃拍一,你拍几?
生:我拍四。(师生一起拍)
师:秋娃娃拍二,你拍几?
生:我拍三。(师生一起拍)……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游戏玩完了,秋娃娃玩的可高兴了,现在她想带大家到果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愿意么?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左边2棵果树,右边有3棵果树。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棵果树?
师:你会计算么?
生1:2+3=5(说原因)
生2: 3+2=5(说原因)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体会加法交换率。)
生1:这两个算式都是加法。
生2:他们的加号两边都是2和3,等号后面都是5。
生3:他们加号两边的数的位置交换了。
师总结:看来交换加号两边数的位置他们的得数不变。
利用操作,加深理解
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秋娃娃可真高兴,它决定送给你们一份奖品。瞧(电脑出示第二幅图)
师:秋娃娃送给她家什么奖品?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么?(同桌互相交流)
生:左边有1个苹果,右边有2个苹果。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1+2=3
2+1=3
师:说一说这两个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再次体会加法交换率。)
学生操作
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果园里的小动物可不服气了,说:“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问题那才叫本事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么?
摆一摆:左边摆一朵花,右边摆三朵花。(学生独立完成)
看着自己摆的图片和同桌互相说算式。集体订正。
1+3=4
3+1=4
二、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么顺利的解决了小动物的第一个题目,这会儿,小兔子急了,他也想给大家出个题目,瞧:(电脑出示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什么了?
生:有小兔子。
生:还有萝卜。
师:那么看了这幅图你能列出那些加法算式呢?
生1:4+1=5(上面有4只小兔子,下面有1只小兔子。)
生2:1+4=5
生3:1+2=3(上面有1个萝卜,下面有2个萝卜。)
生4:2+1=3
师:同学们真棒!能够看着一幅图列出这么都得加法算式。我要给你们一点掌声。可是小动物门的题还没完呢!
师:从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萝卜和盘子
师:你能列出什么算式?
生1:0+5=5
生2:5+0=5
师:为什么用0呢?
生:因为左边的盘子里一个萝卜也没有。
四、运用游戏、巩固新知
1、手指游戏
小朋友们刚才凭着自己的智慧勇敢的闯过了小动物门的重重关卡,咱们的朋友秋娃娃见了可真高兴!他向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做手指游戏。
师:快、快、快、准备好,我们来做手指操。
手指头动、手指头动,5可以分成1和几?
生:5可以分成1和4,1+4=5、4+1=5。
师:再把小手动一动、5可以分成2和几?
生:5可以分成2和3,2+3=5、3+2=5。……
师:小手、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做运动,
我出1,你出几?
生:你出1,我出4,1+4=5、4+1=5
师:手指头动,再来动,我伸0,你伸几?
生:你伸0,我伸5,0+5=5、5+0=5。……
(师生互对、同桌互对)
师:看了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林子里的小鸟也想来参加,瞧:(电脑出示图)
师:算一算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1:3+2=5(树下有3只鸟,树上有2只鸟。)
生2:2+3=5
生3:1+4=5(有1只大鸟,有4 只小鸟。)
生4:4+1=5
2、摘果子游戏
时间过得真快,秋娃娃要回家了。可是他想请同学们帮她一个忙,帮他把林子里的果子摘下来,你们愿意么?看来同学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可是这可不是一般的果子,你必须要回答出树爷爷的一个问题,这个果子才能送给你,你们有信心么?(出示一棵挂满苹果的苹果树,每一个苹果上又一个题)
4+1= 2+3= 0+4= 1+3= 5+0=
2>( ) ( )
1+4= 3+2= 0+5= 2+2= 3+1=
三、 课堂小结
1、学生自评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么完成了这么多地题,而且还帮秋娃娃把果园里的果子也摘下来了,那么庆同学们相依相你这节课的表现,如果你觉得自己近填表现的特别好,就给自己的5颗星,如果你觉得今天表现的还行,就给自己的4颗星,如果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得不够好,应该继续努力,就给自己得3颗星。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为自己把表示成功的星星图上颜色。
2、 教师总结板书设计:
秋天的果园
2+3=5
3+2=5
1+2=3 4+1=5 1+3=4
2+1=3 1+4=5 3+1=4
0+5=5
5+0=5
教学内容
得数是9的加法与9减几(教材第55页例题,56页“试一试”,完成第56页“想想做做”)
课时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根据一幅图画列出4道算式,加深对加、减法含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借助形象思维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9的加法和9减几。
教学具准备
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圆片、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哪些体育运动?
2、导入:有一个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体育运动,他们组成了短跑队、长跑队、跳远队、跳高队、投掷队等等。看,跳高队的小朋友正在练习跳高呢。(出示例题主题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从图画上看,跳高的小朋友可以分成几部分?哪几部分?(指名回答)
(2)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4道算式吗?先自己想一想,在书上写一写,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反馈:谁能把自己想到的4道算式说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8+1=9 9-1=8
1+8=9 9-8=1
(4)提问: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8+1=9表示什么意思?1+8=9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小结:两道算式都表示把没跳的人数和跳过的人数合起来,一共有9人,虽然8和1换了个位置,但结果都是9个人。
(5)提问: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9-1=8表示什么意思?9-8=1又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小结:两道算式都是从总人数里去掉跳过的人数,就得到没跳的人数,去掉没跳的人数,就得到跳过的人数。
要把两部分人数合起来,就用――加法,要从总人数里去掉一部分,就用――减法。
2、教学“试一试”。
(1)摆圆片:拿出9个圆片,分成两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但不能再分成刚才的1个和8个了,再写出4道算式。
(2)学生自主分花片,写算式,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不同的分法和算式。即时进行板书。
(4)观察黑板上的算式,说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加法算式得数都是9,减法算式都是9减几)
(5)提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谈话:大家今天学得很认真,小蜜蜂飞来了,它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第1题图,说说摆数字卡片的要求。
(2)活动:选出两张数字卡片,使上面的数字相加等于9。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题。
(1)谈话:小金鱼看到小朋友们成功解决了小蜜蜂的问题,也想和小朋友交朋友,它想让大家做减法题。
(2)活动:选择一张数字卡片,说出9-□=□。
(3)抽一个算式如9-6=3,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第3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
(2)指名汇报交流,统计做对的人数。
(3)集体订正。
4、完成第4题。
(1)出示第4题算式,提问:想一想,你能说出几道加法算式,几道减法算式?
(2)同桌两人一人说加法算式,一人说减法算式。
(3)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到的?怎样能有顺序地说了有的算式,不漏掉?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把数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购物素材,引导学生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交流中充分感知、体验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主动建构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探求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例题以购物问题呈现,货币写成以“元”为单位时,百分位上表示的是分,十分位上表示的是角,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的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四)、新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五)、德育渗透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六)、授课内容在全册教材和某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等内容:
第二单元编排了“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一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而且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习第一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二、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环节
课件出示情境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同时说明有很多数学问题,值得研究。
(二)新课环节
这一环节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能不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外书的价格。
《童话故事》:6.62元 《科学家的故事》:2.75元
师问学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提问。
教师筛选(出示)问题,师:我们来解决“买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课外书价格的情境,贴切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主提问,根据学生编出的问题,教师及时捕捉问题,引出小数的加减法。这样灵活地使用教材、同时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数加法:
学生比较容易就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计算的方法
(2)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①自主尝试。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想想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做好后,可以在小组内(或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是个预设性的的问题,学生能通过以往的学习,来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如:估算,口算,笔算……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②汇报交流。
A、估算这两本书总价是多少元?对有估算意识的学生及时表扬还要抓住机会是加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B、6元6角2分+2元7角5分=9元3角7分
C、用竖式计算6.62+2.75=9.37(元)
多数学生会选择用竖式计算,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通过学生口述计算方法,抓住时机追问,(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为什么要这样对位?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便可以直接相加了呢?)从而解决课的重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小数点对齐了,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
口述完毕一起观察整个竖式过程:再完整叙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抓住三点:①小数点对齐②最低位加起③满十向前进一
●小数减法:解决问题 “《童话故事》比《科学家的故事》贵多少元?”,列式后直接用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做。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仿照加法算理进行叙述,并加以比较总结。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知识作铺垫,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引导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引导概括出: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
(4)看书36页 读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三)拓展练习:
1.用竖式计算 4.37+2.93 7.54+6.84
【设计意图】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算法,同时暴露新的认知冲突,计算结果末尾有“0”,正确处理“0”的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正确认识和掌握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时候要化简,即划掉末尾的“0”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新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掌握新的本领。
(四)、课堂小结:
分为两部分,先看书36页,整理所学知识;再由学生谈收获、谈体会。归纳总结是否达到知识情感的预定目标。
(五)、作业设计:37页2题
(六)、板书设计:略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笔算整数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并且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为学习本课做了有力的铺垫。加、减法结合元角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学习小数的加减。本节课内容是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根据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购物”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难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现在的孩子接触钱的计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我准备这节课主要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铺垫——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整数极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课前进行已有知识的铺垫,课中探索发现新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五、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几道名数互化题。
2.利用商店里文具价格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笔算题,.复习整数加减的法则。看到图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自己列竖式解决吗?指名汇报。,注意选择性的指名叫两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叫同学们当小老师,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竖式对吗?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归纳整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并一起来读两遍。(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让学生学习过的知识重新唤醒,让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二)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还是刚才这家商店,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商店的商品打特价,你们仔细看,原来的这些文具的价格有了什么变化?(变的便宜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你们都认识吗?想想你们刚才的问题在结果上有什么不同啦?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算一下。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计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指名叫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样请两名学生来黑板上板书,这次的算式不作要求。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算对就要予以肯定。)仔细看看现在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了?对了,现在的算式是小数来加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六:说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0.8+0.6=1.4(元)
99—50= 87—40= 98—5= 66—20= 36—3=
76—2= 48—4= 77—60= 58—6= 89—20=
2、综合练习:玩“摘苹果”的游戏。
教师出示贴有苹果的六棵智慧树(每棵树上贴有6个写有本课所学两种算式的苹果)。
如图:
并说明游戏要求:每个组的小黑板上贴有一个得数,是这个得数的苹果有6个。请小组同学合作根据自己的得数接力摘苹果,最后教师评定。全对的小组可获得合作星。
(学生按要求玩游戏。)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练习: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游戏。
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获智慧星。
4、思考性练习:去智慧王国做题。学生随音乐做小燕子飞的动作来到智慧王国。
教师打开智慧大门出示思考题。
想一想:下面每个()里可以填什么数?
39—10>()
95—()<55
64—()=84—()
(这一题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留给学生课下完成。)
(四)课堂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2、师: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发言。
3、结语:通过学习,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师:(指25+8)谁来告诉大家这一题是怎样算的?
生1:5+8=13 20+13=33
生2:25+5=30 30+3=33
……
(3)练习:
师:这一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类题?
找学生出题大家回答。
(二)分小组活动
1、谈活明确任务、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总结呢?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2、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在巡视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瞧,这一小组四个小朋友配合的真默契,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还有一个当小老师检查对错呢!
3、交流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们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一评。(把汇报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小代表做讲解。重点提问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课本上有这样一组题(p78第1题),请直接写在书上。比一比谁做得又队又快。
(四)作业
第79页的第1题、第2题。
反思:
在和学生的相互合作中,学会了这么多知识,效果很好。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加减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小数加减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章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竖式计算。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其竖式计算的讲解,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知识迁移,但是对于本节课中小数末尾的0是否可以舍去以及小数的位数不同如何计算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加减计算的计算方法,会通过竖式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过程中,提升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加减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那么我先出示包含课本上情景的课件:克隆牛“健健”与“壮壮”出生时的胸围大小关系以及其出生时情况记录表并询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
利用教科书中的克隆牛的情景引入课题能够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有利于顺利展开后续的教学。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紧接导入中我提出的问题,我将收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将其汇总,并且顺势提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以及“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首先从第一个问题入手,我将先带领学生一起在黑板上列出算式:0.77+0.03,并询问学生应该如何计算,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的,需要我作为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我将提出问题:之前学习整数的加减运算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笔算的?学生通过之前的经验能够立刻想到利用竖式进行计算,我便顺势请几位比较积极的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板演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反馈,并提问全班:是不是所有人都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这时有可能有学生出现对于竖式计算最后得到的0.80中最后一个0的问题,我将着重提点:这个0是否可以去掉?根据学生之前对于小数的理解能够发现这个0可以去掉,我也会明确这一点。
在我与学生共同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之后我将把第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解决,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问题,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列竖式解决这个问题。
在规定时间结束后我还是同样请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板演,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我便再提出一个问题:你会计算1、3—1、25吗?对于同样是小数的减法学生能够立刻投入到问题解决中,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难点困扰学生,我便对其进行提问:小数的位数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呢?在这里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将小数都右对齐进行计算从而无法得到结果,故而我将明确提出: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将以上问题都解决之后我将组织全班学生一起思考: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请学生们积极发言,总结本节课所学重难点内容。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出示教材中自主练习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如:小数的小数部分最后有0可以舍去,小数进行竖式计算时要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尝试在生活中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小数加减法。
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和家长购物之后进行价格的计算,将数学真正带入到生活中。
教材简析:教学从得数是6、7的加法开始由过去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重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及内在联系的体会。教材安排了两组算式作为例题,其余一些得数是6或7的加法,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等方法去探索,学会计算,以及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并感受方法与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和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一幅图列两道加法算式的学习,体会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直观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加法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的计算出“两式”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一副图写两个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主题图,黄圆片4个,红圆片2个,2个邮箱贴图,7个辣椒图片。 学生:黄圆片4个,红圆片5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合成,下面我们来开开小火车。
师:出示卡片6(生:依次说出6的合成);出示卡片7(生:依次说出7的合成)。
同学们可真棒,今天我们就在学习了6.7的合成的基础上,一起来学习《得数是6、7的加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打下基础,简洁明了。]
二、运用情境,探索交流
(一)、创设情境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阳光小队的队员又出发了,你们瞧!(教师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从植树这个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他们在干什么呀?(植树)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个小朋友去植树,又来了1个小朋友。)
2.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加法)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复习看图说3句话,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以下的教学。]
(二)学习5+1和1+5
1、师:好,你怎么列式回答的?(5+1=6)
这里的5表示什么意思?(原来有5个小朋友);1表示什么意思?(后来来的一个);那6呢?(一共有6个小朋友)。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数字的意思,那谁能合起来说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呢?
(原来的5个小朋友和后来的1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6个小朋友。)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个数的意思,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呀,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不看图,你会算5+1=6吗?(注意:加法与合成有关)
(5和1可以合成6。)
师,你们可真会算。5个小朋友和1个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列成算式5+1=6,
师:那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吗?(1+5=6)
那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啊?(后来的一个小朋友和原来的5个小朋友合起来是6个小朋友。)你又是怎样算的呢?(1和5可以合成6。)
师:谁有和他不同的算法?
生:看到5+1=6,想到1+5=6.
3.师:这个算法又快又好,你真聪明!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即可以用原来5个小朋友加上后来的1个小朋友,也可以用后来的1个小朋友加上原来5个小朋友,结果都是6个小朋友。所以呀5+1=6和1+5=6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只是“=”前的两个数左右位置交换了,以后我们看到1+5=6,马上就能想到5+1=6。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一图二式,从观察角度的不同,了解列出不同算式的原因,再初步认识算式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及计算方法。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图二式,了解列出两个算式的角度,算式的意义,计算方法和相互联系。]
4.练习:(想想做做第一题)
下面又到了动手摆一摆的时候了,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小圆片,跟着老师一起摆一摆。师先左边摆4个黄色,再右边摆2个红色。
生跟着摆圆片。
提问:看着自己摆的小圆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呀?
生: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师:很好,求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算式。(4+2=6)
师:你的列式表示什么意思啊?
(左边的4个黄圆片和右边的2个红圆片合起来一共是6个圆片。)
师:哦---你们同意吗?(生:同意)还有小朋友和他想的不同吗?
(2+4=6)
师:你的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啊?
(右边的2个红圆片和左边的4个黄圆片合起来一共是6个圆片。)
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不看图,我们看到 4+2=6,能马上想到2+4=6吗?
生:能,因为它们是好朋友。
师:你们说的真好啊!给自己鼓励一下吧!
生:棒!棒!我真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经历,既巩固了得数是6的加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题主要目标是巩固看图说两个加法算式,并会说出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因此要学生多说。]
(三)学习3+4和4+3
1、师:(摆出小辣椒图片)你们看。谁来拉?
生:小辣椒。
师;谁会看图说三句话?(左边有3个绿圆片,右边有4个红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2、师:同桌说一说,根据信息求“一共有几朵花?”能列出几个算式?先学生自己说一说,再提问。
生:3+4=7 (师:你是怎么算的?)3和4可以合成7;
生:4+3=7 (师:你是怎么想的?)看到了3+4=7就想到了4+3=7。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得数是7的加法,课本选用了可爱的小辣椒,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出三句话,观察一下哪些学生会说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因为有了得数是6的加法为基础,让学生独立写出2道算式,并说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本题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独立列出2道算式,并说明是根据什么计算的。]
3、学生实际操作
看了一个式子就想到了它的好朋友,你真灵活!下面啊,老师要看看小朋友是不是都很灵活哦。拿出小圆片,听好老师的指示,自己摆一摆。先左边摆2个黄圆片,再右边摆5个红圆片。
生跟着指示摆圆片。
师:看图同桌互相说说,“求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并请同桌的两个同学来说一说(2+5=7 5+2=7)。
恩,你们同桌说的真好,和他们一样的把小手举起来(全班举手)。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全答对了。
4、小结:现在我们看到一幅图,就能写出2道加法算式了。
[设计意图:此题让学生跟着我的提示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在练习过程中,我可以说是完全放手了,做到了教学过程的由引到放。本题的目标是让学生彻底感受到一图二式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应用,运用新知
1 想一想,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师:这道题没有图了,怎样能很快的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引导学生用合成及好朋友来思考)
6+1=7(6和1可以合成7) 1+6=7(看见6+1=7就想到1+6=7) 3+3=6(3和3可以合成6,注意它没有好朋友)。
[设计意图:从图上升到没有图,是一个过度。本题要巩固学生的认知,牢记计算小朋友算得真准,现在呀有个小动物要向我们求救了,瞧,小青蛙要回家,可他不知道哪个水池才是自己的家,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帮帮小青蛙吗?
师:你最喜欢哪只小青蛙?(生:2+5的小青蛙)那我们就先一起帮这只小青蛙找一找回家的路。(师示范连线)
学生独立连线,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有序从一个方向连线。再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课上到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大集中了,用可爱的小青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帮助青蛙回家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爱心,促进教学效率。]
3找规律——“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第一组算式
让学生观察讨论,猜测出小规律。
(加号前面的数不变,加号后面的数慢慢变大,得数也慢慢变大。)
(2)学生独立完成,验证猜想。
(3)运用规律,独立完成剩下的两组算式。交流汇报。
4小游戏
师:邮递员叔叔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信,把不同的信放到相应的邮箱里,谁来做做小邮递员?(“信”就是加法算式)
请小朋友上讲台贴算式,我再将算式有序的排好(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
小结: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其实呀,“6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6的,“7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7的。请同学们齐读这些算式,看看这些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这样有序的记忆,我们就不会有遗漏的了。 [设计意图:书上“想想做做”的5,6两题,要达成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有序记忆,记住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而我设计这个小游戏,不仅能够很好的达到此目的,还能激起学生愉悦的心情,在快乐中学数学。]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得数是6、7的加法》,你知道了哪些小本领呀?
五、板书设计
得数是6、7的加法
6
7
1+5=6 5+1=6 1+6=7 6+1=7
2+4=6 4+2=6 2+5=7 5+2=7
3+3=6 3+4=7 4+3=7
0+6=6 6+0=60+7=7 7+0=7
教学目标:
1、复习3的组成,学习按图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学习列出算式。
2、让学生来理解加法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得数是3的加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在活动中体现游戏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平时仔细观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把学到的应用到生活中去。
A组同学通过实物和图感知物体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B组同学同学通过实物和图感知物体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c组同学掌握3的组成,能正确认读3的加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物和图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出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
2、难点: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简单的加法应用题
教具准备:
1、苹果教具3个、香蕉教具3个、数字卡片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3的组成(通过苹果教具演示3的组成)
2、认读3的组成(中重度学生)
前面我们学习了1+1=2,得数是2的加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数是3的加法:板书得数是3的加法。
二、出示直观教具,学习3的加法
1、出示ppt课件:一只小猴子,再出示2只小猴子,先让学生数一数,分别标上相应的数字1和2,再让学生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标上3,告诉学生求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可以通过数一数知道,我们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用1只小猴子加上2只小猴子,用加法算式可以这样表示:1+2=3,出示加法算式,讲讲算式的意思。
2、师带学生齐读算式:1+2=3
3、依次出示两只小猴,再出示一只小猴,让学生数一数,列出算式:2+1=3
4、师带学生齐读算式:2+1=3
5、师出示课件:兔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2+1=3
6、师出示课件:西红柿及花宝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列出加法算式:1+2=32+1=3
7、师在生活中找出物体让学生数一数,列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
8、师小结:告诉学生得数是3的加法共有两道:1+2=32+1=3(出示课件)
9、引导学生读3的加法算式
三、引导学生看图编3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出示课件:先出示两只熊,教学生认识一下,数一数,再跑出来一只熊,问学生现在一共有几只熊?引导学生列式计算:2+1=3
2、师出示水果教具让学生编一编,算一算,郭锐拿了1个香蕉,孙文娇又拿了2个香蕉,现在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香蕉?
请学生列式计算:1+2=3
四、巩固练习
1、教师用算术卡片出题,比如:1+2=2+1=,轻度学生直接计算说出结果,把算式贴在黑板上并写上结果。重度学生用数卡摆算式,看谁摆得又快又对,
2、填一填,连一连
3、看图写算式: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五、师小结
六、作业
1、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
2、教师检查,对书写有错误的学生给予帮助
教学内容
得数是8的加法与8减几(教材第54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54-55页“想想做做”)
课时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初步掌握8的加法与8减几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
2、让学生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问题间的联系,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写出四个有联系的算式。
教学环节
一、复习
口算,开火车。(口算卡片出示)
二、探究理解
1、教学例题。
(1)出示主题画,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画了什么?有几个?
(2)引导学生说完整话:有5个小朋友在游泳,有3个在岸边,一共有8个小朋友。
(3)先带领全班小朋友说,再找小朋友说,最后让小朋友互相说。
(4)要想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游泳,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
看到这个算式,你马上想起来哪个算式了呢?
齐读算式。
(6)我们刚才是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的,如果老师反过来,知道了总共有8个小朋友,在水中游泳的有5个,求在岸边的有几个,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
把算式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板书:8-3=5
如果知道了总共有8个小朋友,在岸边的有3个,求在水中游泳的有几个,你会求吗?
把算式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板书:8-5=3
(7)仔细观察四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教学“试一试”。
(1)媒体出示图画。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画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看着图画列一道加法算式吗?
(2)看到这个加法算式,你能马上想起来另一个加法算式吗?
(3)如果知道了总数,你能列一道减法算式吗?
(4)看到这个减法算式,你能马上想起来另一个减法算式吗?
(5)齐读四道算式。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仔细观察图画,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2)如果让我们列两道加法算式,你会吗?
先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在把算式写在书上。
(3)如果让我们列两道减法算式,你会吗?
先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在把算式写在书上。
(4)齐读四道算式。
2、完成第2题。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数字。
(2)让学生想一想,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8?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
(3)说给全班的小朋友听。
3、完成第3题。
(1)课件出示确目,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得数。
(2)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4、完成第5题。
(1)问: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遍?
(2)求走了几只是求总数还是求一部分?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在书上填写。
四、总结全课
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件系列] 《统计》教学设计(写作示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同组老师要上《统计》这一课,结合本周的教育沙龙主题写下不成熟的设计,要在讨论后得以成熟。
教学简析: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和认数的经验,这些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以便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本单元教材一共安排了一道例题和一道“想想做做”。
例题呈现的是“大象过生日”的童话场景,图中显示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或快乐地玩耍,或手捧鲜花向大象表示祝贺。教材以此吸引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接着,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初步产生统计的需要,要通过适当提示,启发学生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着整理好的象形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利用例题场景中小动物给大象送花的情节,引导学生把附页上的花分类整理出每种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使学生认识。
“想想做做”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统计喜欢的水果的人数,整理出象形统计图,并填写统计表。进一步巩固例题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方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经历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统计活动有所感悟。所有我在设计“统计”一课时,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强调经历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重视让学生初步学会对结论进行分析,认识统计的意义。数学不是听懂,也不是教会,而是感悟的。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过程。因此,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操作中体验、在活动中经历、在交流中感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是大象伯伯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客人,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你看到了哪些客人?
(看到的小猴,小猪……)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从图上看,大象家来的客人比较多,站得乱乱的,都挤在一起一下子看不出小猴来了几只,小猪来了几只,小狗来了几只。大象也犯糊涂了,它说:“客人这么多,谁能帮我忙?”
你能帮忙想个办法让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它们各有几个吗?
(数一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大象爷爷过生日”这一儿童熟悉的社会画面,具有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动画,悦耳的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图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引用情境揭示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但考虑到学生很大可能通过数一数直接说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让学生先用自己已有的方法帮大象伯伯解决问题,同时提出“还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索,经历过程
1.统计客人情况。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来站
师:这个办法好!我们先来把客人分一分类。分别有小猴、小猪和小狗。(板书:分一分)
(2)学生没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站
提问:我们刚才看到一共来了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说出有3种,分别是小猴、小猪和小狗。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动物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这些小客人的头像,我们来给它们排一排队。(板书:排一排)
(请2个学生上台排小动物。一个人指着图上的一只动物报出名字,另一个人就拿一个它的头像贴在黑板上。)(老师提供的动物头像是有多余的,供学生选择。)
师:其他小朋友睁大你美丽的小眼睛,观察指的小朋友有没有漏指,再看贴的小朋友贴得怎么样,如果你上去贴你想怎么贴。
(1)若学生横着贴
先强调横着排一般要从左往右贴,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引导学生说竖着排并在黑板上排一排)
(2)若学生竖着贴
师:这样能清楚的知道来的客人情况吗?我们的书上也是竖着从下往上排的(P76)下面的蓝色的线表示什么意思?
(从这条线开始排起,我们可以给它取得名字叫它“开始线”)
师:竖着排一般要从下往上贴,要做到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出示横着排的情况。
【思考】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希望让每个学生手脑并用都参与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过程亲自感受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但现实往往是不容乐观的,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老师经过两次试教后我还是觉得让每个孩子各自经历分一分,排一排后容易“散开来”,可是无法“聚起来”。而且统计这一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我们老师“手把手扶着走一段”。明确指出“蓝线表示开始的地方”,要求学生从下往上贴,暗示了制作统计图必须自下而上的方法,为以后的统计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三种小动物的队伍都已经排好了,我们来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只,请大家在书上填一填。(板书:数一数,填一填)
指名回答小动物的只数并板书。
师:最后请你看着黑板上排的小动物和填的数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像刚才这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思考】我们强调统计的过程,但千万不能放弃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尽管是在小学低年级段。统计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统计意义的理解,会用统计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领着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海阔天空。
2.统计鲜花情况。
师:在这张图上,我们还能统计什么?我们再来统计一下大象收到鲜花的情况。
操作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花,想一想怎样进行统计,得分几个步骤?先按什么分一分?(按照颜色)看看有几种颜色的花,再排一排,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排排整齐,你准备先排什么颜色的花?(建议小朋友们看一下下面的表,最好顺序和表中一样。)请大家贴在虚线方框内,最后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有几朵并填完整表格。
巡视指导,选择不同的统计的作业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作业情况。
有没有发现多了一列(行)怎么办?(空着)
师:经过这样的统计活动,你知道了什么?看表,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思考】统计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重视经历,强调体验”,具体说来都要求学生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教师千遍万遍的强调,抵不上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在经过老师扶持走了一段路后我们也应该适当放手了,所以统计花朵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经历过程,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创设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
师:大象今天特别开心,他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它的生日party,大象打算给我们准备一些水果(出示大象准备的水果)可是不知道哪种水果多买一点,哪些少买一点。怎么办呢?
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自由答)
师:但这些结论都只能代表你一个人的想法,要知道我们班的整体情况就得用上统计的知识。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同桌互相商量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鼓掌!
师:老师考虑到20以上的数我们还没学习,现在我们就先分小组来统计,其它方法课后再进行统计。
操作要求:因为是选你们最喜欢的水果,所以只能选其中的一种水果,把最喜欢的水果图交给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在白纸上排一排,排好后,数一数,填表;小组内说一说,看图和表知道了什么。看哪一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听清楚要求了吗?带上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和你的数学书和笔集合到小组长身边完成这一活动。
出示几张小组统计表,让学生说说从这张表上看出什么?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统计的过程很多活动都要与同学分工合作,各施其责。为了让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最后一个统计活动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将全班同学适当进行分组,对组内各位同学初步大概的分工,确立好小组长,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四、全课总结
1.师生共同小结。
师: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新本领?(统计)
对呀,我们可以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好方法进行统计。
师;你还想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统计些什么?
师:看来,统计的作用可大了!课后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与同学相互交流进行一次统计。
【思考】“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统计”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今天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分享了一篇网络上选出的“海鸥课件”文章。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一部分工作,所以每天老师都会按照质量和时间要求去撰写好教案课件。教案起着帮助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官网!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抓住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
上节课我们初识了吴庆恒老人,他的这尊塑像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公园里,但它不是政府拨款所建,也不是财团出资,而是市民自发捐钱塑造的,它成为昆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这位可敬的老人,来感受老人和海鸥之间的那份浓浓的深情。
二、回顾内容,整体感知
师:先来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回答。
课文重点为我们描述了那两个场景?(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
师:在这两个场景中,你对哪一个场景印象最深刻?使你深受触动?(预设:第二个场景)
三、细读课文,感受第二个场景
1、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我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在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时怎样描写这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海鸥的那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
2、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
生1: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一项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2:鸥群急速煽动翅膀,轮流在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海鸥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这太不符合常理了,是吧?
生3:过了一会,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衣天使。
师:竟在遗像前站成了两行,这样的情形平时生活中你见过吗?
生4: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地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翅膀扑得那样近、、、、、、
四、品读重点句,感悟“情理之中”
1、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海鸥会扑到老人遗像前?为什么海鸥会为老人守灵?
2、这群海鸥为什么会这样做,知道吗?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些什么?他与一般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下来,待会交流。
3、交流
生: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推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为海鸥的片断,你也画了这部分的请举手。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佤其他人的哪些不同?先说第一处。
生:我觉得老人与海鸥很熟悉,只要老人撮嘴呼唤,海鸥就会立即飞来和老人做伴。
师:非常熟悉,老人一呼,海鸥就马上──
生:应声而来。指名读第1、2句。
师:老人的呼唤是一呼百应,联系上下文,老人的呼唤和一般人还有什么不同?
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公主……从这儿看出老人与海鸥很熟悉,还给它们取了名字,说明老人与海鸥相处了很长的时间。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
生:子女;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生:名字。还有谁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体会。
指名读。
师: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是在呼唤,这分明是一首歌。在这首歌里你听出了什么?
生:喜爱。
生:老人看待海鸥就看待子女一样。
生:老人与海鸥亲密无间。
师:请女同学来读第一句,男同学紧跟着读第二句。
师:读到这儿,你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海鸥非常信任老人,因为你看,海鸥几下子就把饼干扫得干干净净。
师:带着这种理解,女生再读第1句,男生再读第2句。像他说的一样,男生要读得怎么样?
生:快一点。
生合作读。
师:往下看,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放食物的方法也不同。他是顺着栏杆边走边放,不是像一般的人一样随便扔。
师:那就把老人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这句话想像成一幅活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老人在翠湖边,顺着栏杆……
生:我看到这一切好像是一首会动的音符。
师:这会是怎时怎样的音符?
生:时快时慢的半符。
师:也就是说老人快,海鸥就快,老人慢,海鸥就慢。我想问问,老人为什么时快时慢呢?老人什么时候会快?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多的时候,老人就快。
生:海鸥吃得快的时候,老人就快。
师: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吃得有些饱的时候就慢。
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创设情境,指名读:
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谁能欢快地来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谁能更欢快地来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师生合作读,师读老人的话,生读海鸥的话。(师变化语气来读。)
4、小结: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在作者的笔墨里被渲染的如此有声有色,美丽和谐。这多像一副灵动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呀。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你听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又会说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⑴生自主写话。
⑵交流:
(指名3位写老人的和3位写海鸥的学生进行交流。)
师:老人和海鸥究竟在说什么呢?老人亲切地说──
生(老人):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我心满意足了。
生(海鸥):我真是要谢谢您,如果没有您,我真不知要怎样生活?
生(老人):……
生(海鸥):老爷爷,谢谢您!我想对您说,你每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食物,您不累吗?您将食物给了我们,您不饿吗?您不图回报这样照顾我们,您觉得值得吗?不,不,您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就是您的儿女,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生(老人):海鸥们,你们看,我又给你们带食物来了,你们要多吃,多吃才会健康。
生(海鸥):老爷爷,您心肠真好!您知道冬天我们找不到食物吃,您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细心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从城郊赶到翠湖来给我们送好吃的。就是因为有您,我们才会长得这么健康,这么活跃,我代表同类谢谢您!
师:老人与海鸥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他们是这么亲密,这么快乐。这真是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幅画面吧。
5、老人与海鸥怎么能这么亲密无间这么其乐融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吗?
生找──反馈: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像是他的──
生:儿女;在海鸥的心里,老人就是他的──
生: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一家人。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就成了决别了。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给海鸥做鸡蛋馒头的。朋友在翠湖边为老人立了一块墓,很多都在照片上签名,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签满了。海鸥呢?这群老人的儿女呢?它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
2、一群海鸥突然飞来(配乐齐读)──
3、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4、教师小结: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美丽的翠湖边,面对老人的遗像,你想对遗像中的老人说些什么,对那群知恩图报的海鸥说些什么,又想对围观的群众,地球上所有的人与动物说些什么?课件出示:写话。汇报交流(音乐起)
六、总结全文,请感升华
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老人与海鸥带给我们的震撼,这不仅是个感人的故事,更是一首感恩的歌,在2005年底时,很多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们被海鸥老人的行动所感动,在很短的时间里捐款数万元,在云南昆明的翠湖公园,在老人喂海鸥的地方,为这位可敬的老人塑了一尊像,好让他天天都能看到海鸥,在翠湖边每到海鸥飞临翠湖边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他们喂食。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但他的关爱动物的善举将永远在人们中间传承下去。
主要内容: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吴庆恒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食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文本结构: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我在这里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着重理清课文的脉络,切实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拟定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与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谊。揣摩作者是如何将海鸥对老人的真挚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研读第一部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三、研读第二部分,感受海鸥对老人多情。
四、总结全文谈感受。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默读课文,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新人一样”。然后,分析“和”这个词,从中体会出老人对海鸥是亲人般的关系,而海鸥对老人也是亲人般的关系。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默读是他们已经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概括能力。而本篇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晰,因此学生完成起来并不是十分困难。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很容易就能理清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老人每天喂养海鸥,与海鸥做伴;第二部分是老人去世后,海鸥为老人举行葬礼。
文章脉络理清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像亲人一样,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退色的过时布衣……”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
2、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有关老人的生活资料,让学生了解:老人已经退休,靠的是每个月二三十元的退休金维持生计,在自己生活如此拮据的情况下仍坚持购买食物,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路喂养海鸥,此时你感受到什么?
此时的材料无疑又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冲击。学生的心灵是无比单纯而感性的。他们很难想象:一位生活这样拮据的老人会这样做,他们更难想象这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此时他们的内心必定因此而震惊。同时亦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是多么伟大与无私。
海鸥能与老人和谐相处和老人每天来喂养海鸥,与海鸥做伴是密不可分的,这一部分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
研读第二部分,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哪些地方使我们感受到了海鸥对老人的情:
研读句子:
句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句②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句③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这里,海鸥们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通过这一部分学习,学老师无需做多大讲解,因为学生们早已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了深情厚谊。一次这个问题并不难。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感受海鸥的灵性。当老人每天都来照顾它们时,它们对老人产生了感激之情,当老人去世时,它们是多么的不舍,它们为老人举行葬礼,为老人送西行,正是这些海鸥们悲痛的表现。
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本篇课文教学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阅读为依托,是情文感相交织的一次教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三、再读课文,质疑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四、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读思结合,学习1至13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退色的过时布衣……”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三、学习第二部分
1、读14-19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自主学习后汇报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我们收遗像时,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2、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三、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学生可就在书上写,然后集体交流。)
四、拓展:交流收集的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说教法:
语文课堂应是简单的、高效的课堂。简单即在教学环节层次上简简单单,用几个简单的环节层次统领整个教学流程 ,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我主要运用对话、启发式教学。依据这些理念,我设计了本课教学设计。
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追求学生自主发展,即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言理解、运用能力的发展。我着重带领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走几个来回的过程就是学生熟读精思、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深化理解语言、品读感悟、升华情感认识的过程;每一个来回也是学生自我超越,实现自我情感体验的过程。
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培养学生抓重点词、结合上下文、结合语境等阅读的技能方法;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说重点、难点:
2、从字里行间,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开门见山,今天我们学习“老人与海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然后找学生给大家介绍一下海鸥,最后质疑:老人与海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在文中走“第一个来回”,实现第一次自主超越。
1、初读文章,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或有哪些疑问?先独立思考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或解决不彻底的,请求同桌或前后桌帮你解决。
2、你和你周围的同学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三、学生在文中走“第二个来回”,实现第二次自主超越。
再读文章,文章的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不妨拿起笔,把你的感受与认识写到相应段落的旁边,最后把你独特的感受与认识与大家分享一下!
四、学生在文中走“第三个来回”,实现第三次自主超越。
1、三读课文,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不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谈认识 )
2、朋友告诉我们这位老人常常步行二十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是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朋友告诉我们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是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3 、十多年啊,十多个冬季,多少个日子啊……
无论__________________,老人每天 __________________;无论__________________,老人每天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__________________,老人每天 _________。
五、拓展材料,情感升华。
出示下列文字材料 :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二十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6000多只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六、总结全文。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
5.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海鸥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你喜欢海鸥吗?您见过海鸥吗?谁能说说自己喜欢的海鸥是什么样的?
2.请大家展示您搜集到海鸥的图片,用一句话赞美一下海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老人和海鸥的故事。(板书课题,读一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促进学生从心理上更加接近海鸥。老师用教态的亲和力、语言的感染力以及机智的引导和热情的鼓励,很快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与老师交流的勇气。
二、引导质疑,指导自学
1.说说你读了这个课题,会有什么问题?(学生预设问题可能有:老人是谁?老人与海鸥感情怎样好?海鸥是怎么样的?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故事?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认为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先自己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个小组问的好,答的好。(学生自学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
三、检查效果,整体感知
1.刚才大家认真阅读了课文,并进行了讨论,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设想问题为: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中老人在哪里?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样的深厚情谊?课文是如何具体描述老人和海鸥的深厚情谊的?读一读您最感动的段落?)
2.学生分节读书,教师正字正音。指导理解相关字词。
3.讨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情谊的?(总结板书:识老人老人喂海鸥老人谈海鸥海鸥送老人赞老人)
4.你认为哪些段落写的好,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一下文章中的感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精读重点段落。)
5.把您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句子或段落划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进一步从整体上告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精读,可以获得个性和的阅读体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细细地读一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老人有哪些特点?
2.抓住描写老人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能够很容易从人群中找出那位老人。
3.老人从城郊来到翠湖是为了什么?
4.你觉得这一位老人有什么特点?
5.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老人是如何喂海鸥的?
6.说一说你对老人撮起嘴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这句话的理解,你从这句话中看到了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关系或感情。
7.细细地品味一下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句话,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一说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答案:写出了海鸥的动态美、色彩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使学生从理解与玩味中获得阅读的愉悦,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体验地朗读课文,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从而感悟文本的妙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的新字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而导入,温故而知新
1.复习生字词语。利用字词卡片,开火车读、组词、用词说话等。
2.分段指读课文内容。回顾课文大意。
3.说说课文的写作顺序和重点。
[设计意图]从巩固学习内容入手,实现自然过渡,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达到自然迁移,顺利地导入新课的内容。
二、研读谈鸟段,感悟人鸟情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老人为什么要给海鸥起名字?
②海鸥为什么能听懂老人的呼唤?
③独脚海鸥为什么能在老人手上吃食?
④一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为什么立刻动起来?
⑤老人为什么说海鸥最讲情谊?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⑥老人为什么说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你是如何理解白鸥飞处带诗来这句话的?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上述6个问题。可以研讨一两个问题,也可以研讨全部问题。
3.集体交流,感悟老人和海鸥的情谊。(①老人给海鸥起名字,说明老人对海鸥有十分亲切的情谊,把海鸥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②海鸥能听懂老人的话,是因为老人来此呼唤的多了,给海鸥喂食的次数多了,海鸥已经把老人当作亲人来看待。所以,老人一呼唤,海鸥就会飞过来。③独脚海鸥已经与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它知道老人是给它喂食的,不会伤害它。④一谈起海鸥老人就兴奋,就高兴,就来神,所以他的眼睛立刻会动起来。这说明老人对海鸥已经产生了浓浓的情谊。⑤海鸥向老人告别,连续五次落在老人的帽子上。从海鸥告别的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海鸥对老人的依依不舍的心情。⑥海鸥善解人意,可以预报天气,又是航标。因为海鸥爱在礁石附近飞鸣觅食,因此,航船可以安全地绕过海上暗礁。海鸥啄食后,飘举而飞,上下翔舞,洁白美丽的身影,充满诗意。所以说是白鸥飞处带诗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亲情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使学生人人有机会与文本对话,在队和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三、品读送别段,感悟海鸥情
1.过渡:海鸥善解人意,是人类的好朋友。海鸥把老人当朋友,老人把海鸥当亲人,海鸥已经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引导学生探讨海鸥送别老人的内容。)
2.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事?海鸥看到老人的照片,有什么表现?仔细读一读课文,读出海鸥的感情来。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飞、叫、站研读课文,感悟海鸥情。
①海鸥看到照片,为什么翻飞盘旋,连鸣带叫,姿势跟平时不一样?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只海鸥,你会怎么想?(预设答案:海鸥通人性,可能是悲哀,也可能会感到吃惊,会有很多问题,会)
②海鸥为什么会在老人遗像前肃立不动,站成两排?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直海鸥,你想对老人说一句什么话?(预设答案:海鸥在老人遗像前肃立不动,是告别,是守灵,是悲哀可能会说:)
4.当我们不得不收起老人的遗像时,海鸥有什么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如果你变成了一直海鸥,此时你会怎么讲?(预设答案:依依不舍,不忍离开、恋恋不舍、怀念老人可能会讲)
5.指导学生反复地、深情地地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和心地交流,是生命和生命地对话。此环节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停留在字、词、句、段、篇地教学上,停留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层次上,而是充分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练,体验升华情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一群海鸥中的独脚、或是灰头、老沙、红嘴、公主,你会怎样向老人说?(写一句自己心理最想说的话,然后大家交流。)
2.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预设答案:老人可能会说:再见了海鸥,我的朋友;孩子们,人类是爱您们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五、总结话和谐,激发和谐情
1.我们回头想一想,课文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写具体的,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同学们,我们国家当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和谐社会。读了这一篇课文,想一想,你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做一些什么贡献呢?(交流讨论)
3.你的周围有小动物吗?你愿意与小动物交朋友吗?说一说你打算怎样与小动物交朋友。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教学目标]
一、操作
1.以欢快而热烈的情绪,明亮而富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歌曲《海鸥》,并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2.按音与子拍的拍号划分小节线和改写旋律,培养学生的节拍感。
3.根据不同拍号的强弱规律进行节拍节奏训练,通过:跳橡皮筋”的游戏进一步发展学生听辨音高的能力。
二、认知
1.通过欣赏歌曲《我们的田野》,让学生初步体验各声部表现的丰富、和谐和音响效果和“鱼咬尾”式的旋律发展手法。
2.运用多种演唱形式来演唱《海鸥》,并结合复习巩固学过的全部唱名及其音高音位。
3.通过“练练一、练练二”帮助学生巩固、两种拍手的含义、节拍强弱规律和指挥图式等有关知识。
三、情意
1.通过欣赏歌曲《我们的田野》,引导学生从优美婉转的旋律和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祖国秀丽的山山水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将来把祖国山河装点得更为美好的感情和愿望。
2.通过演唱歌曲《海鸥》,感受其旋律的热烈、节奏的明快,从歌词赞美海鸥的刚强意志中体会出祖国新一代将不畏艰险、茁壮成长的深刻含义。
3.按要求进行看看敲敲的节奏训练,模拟并想象队鼓、队号所发出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节奏乐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巩固拍和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并能根据拍号改变旋律;复习巩固8个唱名的音高音位。
二、突破口
通过按拍号为旋律划分小节,边拍强弱规律边视唱,来感受不同拍号的节拍感觉。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我们的田野》。
1.第一遍欣赏,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用恰当的词汇和色彩表达心中的感受。
2,读歌词,听第二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美感。
3.完成课后练习。
4.听录音轻声哼唱。
(二)学唱歌曲《海鸥》。
1.看一段大海、海鸥的录像,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欢乐的情绪,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听教师范唱歌谱,让学生听辨出歌曲中相同的乐句,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3.跟琴划拍视唱歌谱,注意休止符的运用。
4.教师用钢琴伴奏,同学按节奏念歌词,理解歌曲的内容。
5.完整演唱歌曲并进行处理(可选择多种形式演唱)。
6.用口琴或竖笛吹奏歌曲。
7.进行队列舞表演。
教学随笔
在听范唱时,要求学生辨出第一乐句与第三乐句是相似的;还要指导学生听出第二乐段中前两句的节奏是相同的,以培养学生听辨旋律与节奏的能力。由于这首歌曲节奏轻快、琅琅上口,又有听两遍范唱和听辨乐句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可不拍节奏直接视唱。歌曲可以用多种演唱形式进行处理,最好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演唱方法与演奏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最后,教师结合歌曲中出现的do—do’各音的音高音位和拍号进行,为下学期的'学习作准备。
【内容简析】
本文讲述了作者的朋友和海鸥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动物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面临、一抹、乖巧、仿佛、欢愉、淡水、喂食、斩钉截铁、属于等词语。
2.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人和自然界动物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如何关爱动物。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人和自然界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该如何关爱动物。
【教具准备】
海鸥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又见过海鸥呢?说说你见过的海鸥。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鸥的课文。(投影海鸥图片。)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检查。
①学生开火车读生词,让学生说出难写的字并说出记字方法。如:佛、截、属等。
②指名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③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讲出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一)从外形体会海鸥的可爱。
1.出示海鸥图片,说说海鸥是什么样子的。
2.找出课文中描写海鸥外形的句子。
3.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句子,可以读一读,也可以画一画。
4.学生汇报。
5.指导朗读,提示画海鸥时注意:浑身雪白,翼尖灰黑。
(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默读课文。想:友人怎样喂小海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有着一种默契?
①学生汇报,打出句子。(课件)
②读句子,评议。
③联系上下文谈体会。
2.小组合作学习。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说喜欢的理由。
②学生汇报。
③师指导朗读,并讲读书方法。
3.读中质疑:霍然而起绕室徘徊是什么意思?
①师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词语方法: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联系上下文等。
②学生用动作演示,理解词语意思。
4.发散思维:友人与海鸥的深厚情谊真令人感动。此时,你感受到什么?想给大家说什么?(生畅谈,师总结。)
5.组织讨论:它应该属于大海应怎样理解?
四、总结升华,拓展训练
1.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爱护小动物,人与动物应该和睦相处,关爱他人等。)
2.说说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生字“衍”,通过查字典理解“繁衍”的意思。
2、能积累词语:“成千上万”、“成群结队”、“铺天盖地”、“四面八方”;并尝试运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介绍海鸥集体营救同伴的场面。
3、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小节。
4、能感受到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6个生字,能积累词语:“成千上万”、“成群结队”、“铺天盖地”、“四面八方”;并尝试运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介绍海鸥集体营救同伴的场面。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小节。
3、能感受到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图片,听老师讲述故事,要求认真听,努力记,等会儿要比一比谁记住的内容和我讲的最接近。
师:l在一座四面环海的小岛上,生活着许多美丽的海鸥。有个考察队员觉得好奇,想掏几个海鸥蛋看看,没想到还捉住了一只小海鸥。
小海鸥的叫声惊动了其他的海鸥,成千上万的海鸥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飞来,它们在空中飞旋、鸣叫、排屎,整个鸟岛的上空一眼望去,铺天盖地的全是海鸥,面对如此场面,这个队员招架不住了,情急之中,他向空中开了一枪,它本想以此吓唬一下海鸥,使自己脱困。谁知,向天而放的子弹却误伤了一只海鸥。令人更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
从海鸥群众飞出另一只海鸥,急速飞落在受伤的海鸥身旁,与它一起并排漂浮在海面上,随波而去……
2、现在谁能借助这个填空简要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出示填空
一只小海鸥被考察队员捉住了,紧急关头它发出了惊恐的叫声,听见同伴的叫声,海鸥们,情急之中,考察队员向空中开了一枪,子弹打中了其中的一只,这只被击中的海鸥挣扎了几下,落进海里。突然海鸥群中飞出了另一只海鸥,它。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故事,出示课题
齐读(指导读好“生死相随”)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而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检查一下彼此的读音是否准确。
2、流自学情况
a读准“繁衍”这个词
b “繁衍”的“衍”今天我们新学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c再读词语
d谁来说说“繁衍”是什么意思。
e出示:繁衍指海鸥在岛上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引读)
3、出示:鸟岛图(配乐师诵读)
1)师:这就是能让海鸥世代繁衍的小岛,那儿远离陆地,人烟稀少,给海鸥们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2)自己轻声地读读这段话
出示:这是一座四面环海的小岛,它远离陆地,一年四季都很少有人来。小岛上的海鸥很美很大,通身都是雪白的。他们自由自在地在岛上生息繁衍。
3)这是一段非常优美的文字,请女生用你们最柔美的声音来读一读。
三、深入学习课文第4、5小节
1、出示两幅图:
(1)师:有一天,在这个岛上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动人的画面,再读课文,你能快速读文找到与这两个画面的.相应小节吗?
(2)自己读;
(3)指名两人读
(4)男女生分节读
2、学习第4节(出示)。
(1)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亲眼见到了那天的情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第四节,当小海鸥惊恐的叫声惊动了同伴的时候,海鸥们以为这个人要伤害它,于是他们怎么做?请大家轻声读读这一节,圈出描写紧急关头海鸥们是怎么做的词语。
(2)出示:(飞旋、鸣叫、排屎)
(3)引读第四节
小海鸥的叫声惊动了其他的海鸥,它们――,只见――不大一会儿,那个队员就被臭气熏天的海鸥屎涂成了白色,尽管如此,可海鸥――,这是海鸥们在集体营救自己的同伴啊!(板书:集体营救)眼见海鸥们越聚越多,情急之中,那个队员――。
(4)鸣叫”是海鸥之间特殊的语言,想象一下,此时的海鸥好像在说些什么?
出示:海鸥们好象在说:“!”
(可从安慰小海鸥、警告考察队员、召集其它海鸥这几方面来说)
(5)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很会读文,真切地感受到了海鸥们为同伴着急、担心,急于想把这只被考察队员捉住的小海鸥救出险境的心情,让我们再一起来读好这句句子。
(6)这么多的海鸥赶来营救一只小海鸥,这种场面是我们难得一见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播放录像)
(7)你觉得录像里的海鸥是怎么样的?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指导读好“成千上万、成群结队、四面八方、铺天盖地”
(8)如此令人震惊的一个集体营救的场面,让我们在一起感受一下,读好这一节。
3、学习第5节(出示)。
(1)轻声读一读,这一节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海鸥的生死相随?(板书:生死相随)
(“急速落在、紧紧挨着、并排漂浮、随波而去”点击变红)
(2)师:是呀,这只海鸥是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落在受伤的海鸥身边,与它紧紧挨着,并排飘浮在海面上,随波而去,这是多么令人动容的一个画面啊,自己试着读好这一节,同桌可以互相指导,提提意见。
(3)指名读,
(4)引读:师:眼见这只被击中的海鸥即将落入无边无际的大海,突然从海鸥群中飞出另一只海鸥,只见它――它是怕那只被击中的海鸥落进大海后会孤单,所以它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陪伴在他的左右。
(5)想象一下,这两只海鸥会是怎样的关系,以至于它们要生死相随。
(父母子女、夫妻情侣)
4、总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海鸥之间的这种感情与人类是多么相似呀!我们人类所有的一种父母子女,骨肉亲情,海鸥也有,也同样令人动容,让人震撼。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全文
师:这个感人的故事打动我们的就是浓浓的“情”。当小海鸥遇险时,岛上的成千上万的海鸥会成群结队地赶来营救,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同伴之间的深厚友情(随即板书——友情);当一只海鸥被误伤落海时,它的亲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与她生死相随,这种亲情令人震撼!这一切让我们明白了:人有情,动物同样也受有情,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而作为当事者的考察队员一定也是感慨万千。
2、想像写话。
(1)太阳开始落山了,那对海鸥也渐渐在远处的海面消失了……面对此情此景,考察队员会想说些什么?(出示)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两个动人的画面,你是否能用上:成千上万、四面八方、成群结队、铺天盖地这些词语,把集体营救的场面用几句连贯的话写清楚。(出示)
3、交流
4、小结
五、拓展阅读
师:像这样描写动物间的真情的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同学手上补充资料上的《羚羊飞渡》、《一鼠落难,众鼠相救》也是如此,大家课后可以阅读。
补板书:
生死相随的海鸥
情
↙ ↘
友情亲情
(集体营救)(生死相随)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一、导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人与海鸥》(板书课题)。
二、概括主要内容:昨天我们初识了课文内容,扫清了字词障碍,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课题:课件出示:老人()海鸥;海鸥()老人。请同学们按自己的理解,在两个括号里各填上一个字。师生一起讨论哪个字最准确。
四、精读课文,说明理由。
1、按“自学——对学——群学”顺序探究话题。
(找描写老人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及海鸥的动作的语句来表达。)
2、分两部分汇报交流。师根据交流情况相机引导。①老人()海鸥
重点段落:【出示课件:“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的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用地方话学着老人唱一唱。
变式训练——改诗:
老人
顺着栏杆
边走边放
海鸥
依他的节奏
起起落落
排成
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
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对话:普通老人的“不普通” 【师讲述故事:老人是昆明化工厂的一个退休工人,真名叫吴庆恒。1995年每月才拿308元的退休工资。一个馒头一碗稀饭,一点咸菜,就是他的一顿美餐。他抽两毛多钱买一包的金沙江烟。他从来舍不得坐5毛钱的公交车,无论到哪儿,无论有多远,他都坚持走路;而每次出门,他都背着一个破布包,为的是沿途捡拾干树枝和煤渣拿回家当燃料„„邻居问他为什么这么抠门儿,他笑笑说:“来年红嘴鸥还会来,而且会来得更多,不积攒点钱,我怕养不起它们呢。”据说,吴庆恒病逝后,人们清点他的遗物,最值钱的家当,竟然只有六个鸡蛋,而那是他准备给海鸥的饼干丁配料。】
听完这段故事,你对老人又有怎么样的认识? ②海鸥()老人
体验:与“亲人”永别的动人画面
重点段落:【15段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16段“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把海鸥当作第一人称读17段:当人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我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去。我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他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思考: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5至19自然段,感受海鸥哀悼老人的动人场面。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理解,体味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美。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句的理解,体味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出示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的台标,让学生猜。同学都喜欢看电视吧,猜一猜它们是哪个电视台的台标?〈课件出示〉
2、出示昆明电视台图标:
①看看它像什么?(海鸥)板书 海鸥 ②知道这是哪个电视台的台标吗?
(这是昆明电视台的台标。一只飞翔的海鸥作为昆明电视台的图标,足可以看出海鸥在昆明人心目中的位置,昆明人对海鸥的感情与一位老人的关系可大啦。板书:老人 〈出示老人图片〉
这位老人是谁?关于他的事,你知道多少?
3、生简介吴庆恒老人
这位老人叫吴庆恒。十多年前的冬天,他在翠湖与海鸥相遇后,就爱上了海鸥这种可爱的动物。他每天步行20余里,从城郊来到翠湖公园,为的只是给海鸥喂食。他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甚至舍不得给自己买一点好吃的。可他却用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一半以上用来给海鸥买食物。4、5元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地买给海鸥,他知道,这是海鸥最喜爱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十年来,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4、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哪些镜头留给你的印象最深?(老人喂海鸥 唤海鸥 谈海鸥)透过这一个个动人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习“海鸥送老人”
过渡:是啊,老人对海鸥的款款深情,老人与海鸥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历历在目。然而,这美好动人的画面就将要永远地消失了。
音乐起,师动情描述:十多年了,每日必来的老人,竟然有两天没来,儿女是老人的心头肉啊,在家里躺了两天后,老人就再也躺不住了。也许他知道自己将不久离开人世。他特意换上唯一的一身新衣服,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走停停,步行20余里,最后一次去看他心爱的海鸥,与他们做最后的道别。几天后,老人去世了,我们把老人的照片放大,想把老人去世的消息告知于人,也告知海鸥。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起读
课件出示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不大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过了一会儿,海鸥们纷纷落地,竟然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他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他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1、这几个片段写了什么?〈海鸥送别老人的感人场面〉
想想海鸥当时送别老人时的心情,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舍不得、难过、悲痛、焦急„„)
2、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因为老人把海鸥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海鸥也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了。文中哪一句话直接点出了海鸥是老人的亲人?(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打开课本,再认真默读这几个片段,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认真体会,并在书上作批注。【默读时,不出声,速度快,读后有思考,这是默读的最佳状态。】
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
1、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海鸥也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2、生反馈找到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句子:(1)交流1: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① 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朗读后,马上说自己的体会。谁有补充?
此时此刻海鸥的叫声与姿态与往常大不一样,说明他们已经发现-----也就是说老人也与往常相比大不一样,谁来说一说,他到底哪不一样?老人再也不能(……)再也不能(……)
③预设: “盘旋”一词写出了什么了?
“盘旋”是“环绕着飞”的意思。海鸥们飞了一圈,还不够,还要飞第二圈、第三圈,一直盯着老人的遗像,围着老人的遗像盘旋翻飞,白色旋涡中,灰头来了,红嘴来了,老人的儿女们都来了。红嘴,你为什么和灰头在老人的遗像前停留得那么久?这是想要、、、、、、海鸥一定在想------说明~~(海鸥很舍不得老人)
海鸥们在那连声鸣叫,叫声和平时大不一样,它们在倾诉什么?老沙来了,公主来了,老人的儿女们都来了。老沙,你一惯最沉稳的,可今天怎么啦?公主,你泪眼汪汪的,这是为什么啊?
从这如泣如诉的氛围中,你听出了儿女们的----撕心裂肺、痛彻心扉,疑惑 凄厉 激动------说明了~~(儿女们对老人、、、、、、)„
④指导朗读:指名读。【带着自己的体会,用心地读书,这才叫会读书。】 这么多的海鸥突然扑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这场面是多么地壮观啊!
把我们的感悟化作深情的朗读(生齐读)
过渡:还有哪些场面让你深受感动?
(2)交流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①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请你说(舍不得„„)
② 从“急速”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海鸥的焦虑、急切的心情)指导朗读。(读出“急速”)我还请你读
③什么情况下你会去瞻仰一个人?(那个人去世的时候)联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当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去世时,许许多多的人都来悼念他,为他送行,看他最后一眼,是因为?(人们尊敬、爱戴鲁迅)。所以这里的“瞻仰”也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④【同学们,边读边体会,这就叫品读,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你们能很好地使用它。】【板书:品读】
过渡:还有令你感动的吗?继续说
(3)交流3:过了一会儿,海鸥们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①生反馈句子,并讲自己的体会。
②预设:“纷纷”给生作词意选择:一个接一个,有秩序。
③之前不是说海鸥在“翻飞盘旋“,为什么它们会从之前的“翻飞盘旋”变成现在的“肃立不动”呢?(“翻飞盘旋”是因为那时它们见到久别的老人很激动,很疑惑,初知老人去世的消息,不知如何是好;而“肃立不动”是因为现在它们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在哀悼老人。)独脚啊,你在老人的遗像前肃立不动,这是想要、、、、、、你来,大声点
④ 指导朗读: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好吗? 过渡:你还勾画了哪些句子?
(4)交流4:当我门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① 生反馈句子,并讲自己的体会。
预设:在生活中或电视上,你们有见到过旋涡吗?那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旋涡”意思。
旋涡:流体急速旋转所形成的螺旋形。出示
“旋涡”图片。(生看图片联想)
这么多白色的海鸥聚集到一块,让你感觉到什么?(这么多白色的海鸥聚集到一块,并围成一个圈急速旋转,让我感觉速度很快,头晕眼花的。)② 在这段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这里几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扇”“飞”呢?
生把扇飞带进去对比读。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扑”字?(想要和别人拼命、非常着急的情况下„„)那“扑“字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急切、悲痛、依恋 不舍 绝望„„)扑更能体现海鸥对老人的难舍难分,恨不得跟老人一起走。
海鸥们,当我们要收起遗像的时候,你们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大声鸣叫着,这是想要、、、、、、④ 指导朗读:指名读。这是一片悲痛的旋涡 是真情的旋涡。此情此景,让天地动容。把这种真情读出来。
这时候的你们心情是不是和那些飞扑着翅膀、大声鸣叫着的海鸥一样悲痛呢?把你们对老人逝世的悲痛之情通过读,呈现出来。(生齐读。)尽管海鸥不会说人的语言,但他们分明用人类想象不到的动作告诉我们:老人生前待他们如儿女,如今老人去世了,他们要做老人的儿女送老人最后一程啊!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
让我们纷纷起立,怀着对老人无比的崇敬之情,齐读这几句。
5、全班齐读四句话。〈课件出示〉
这一连串发生在眼前的海鸥送别老人的场景实在太令人意想不到了,这哪里是人与动物的永别啊!分明是儿女为老父亲举行的追悼会啊!
6、师引读这几个重点句子:下面让我们再回过头,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幕幕意想不到的画面吧!〈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两句〉
三、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爱海鸥、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善良、无私、勤俭、简朴„„)
2、学到这里,你还觉得海鸥送老人时盘旋翻飞、连声鸣叫,到后来纷纷落地、肃立不动,甚至到最后扑向遗像、大声鸣叫的场景出乎意料吗?
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出现这一感人结果的前提是~~读:“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课件出示)”
四、读写结合:
瞻仰老人雕像,表达内心感受。表达的方式可以是:挽联 碑文 诗歌 颁奖词 唱首歌、、、、、、出示海鸥老人铜像
1、老人走了,带着依恋,带着对海鸥深深的牵挂走了!老人的善举却感动了昆明的每一个人,市民为了纪念这位衣着简朴、爱鸥情深的老人,在翠湖湖畔筑了一座铜像,这也是第一座平民塑像。想一想,这铜像的塑立,是希望什么?
面对海鸥老人的雕像,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你想怎样表达你的感动呢?拿出你的纸笔,写下你心中的感受吧!(播放背景音乐《沉思曲》)
2、生自由动情地交流,指名交流。
3、出示真正的碑文
在雕像的底坐上刻了这样一段话来歌颂老人:〈碑文〉课件出示:齐读
“„„与鸥同乐,此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妙趣,岂非春城人民爱鸥情结之表征乎?如今斯人已逝而精神不泯,故铸像以誌其永恒。夫天人合一,国泰民安,乃华夏文明之精义,然则,“海鸥老人”之精神,亦可通天人之道也。”
4、质疑:课题可否改为《海鸥与老人》?说说你的理由。
五、总结、课外拓展:
1、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认识了一个人,了解了一段情。正是老人给予了海鸥无私的爱,才会使海鸥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这种震撼的情来报答老人,来送别老人。
2、因此,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心存关爱,心存美好,和大自然里的动植物和谐共处,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板书:和谐共处】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3、推荐书目:
①最后,老师向你们推荐一本法国的蒂皮·德格雷写的图文集《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②课件出示简介和多组图片:
法国小女孩蒂皮·德格雷,1990年出生于非洲纳米比亚。她从小跟拍摄野生动物的父母在丛林长大,与野象相亲,同鸵鸟共舞,变色龙、牛蛙、豹子、狮子、狒狒.豹子„„一个个给她带来奇趣、欢乐、惊险、幻想,以至皮肉之苦,最终都成为她最好的朋友。
本书是小蒂皮10岁回到法国巴黎后所写的她与非洲各种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动人故事和亲身感受,同时加入她父母现场拍下的130多幅极为难得的图片,是全球畅销书。
③同学们感兴趣的话,课外可以去看看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板书设计:
送
老 人 与 海 鸥 喂 唤 谈
《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结合老师的指导自主感悟和内化的。遵循这样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广泛的对话,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读,在读的过程中促进理解。通过研读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通过朗读感悟海鸥对老人令人震撼的情。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故事的经过,知道这感人一幕发生的原因。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体老人与海鸥之间如亲人般的感情。
4、学习作者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这种真挚感情具体化、真实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难点: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板书课题。
1、多媒体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2、引言导入:这首感人的歌曲是根据生活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的:一个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而那只被她救起的丹顶鹤,也因为再也见不到那个女孩,最终也抑郁而死。其实,和人一样,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相信,在这个真实故事里,我们的心灵会再一次受到震撼。板书课题:老人与海鸥(齐读)
【设计意图】 《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所讲述的故事,所表达的感情与本文非常相似。用这首歌作为本课的导入,一是在课前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二是让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的歌声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激发情感,提出问题。
过渡: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字词、及课文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本进一步的了解老人与海鸥感人的故事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读中批注感悟。
1、文中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老人爱海鸥的,请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你的体会。
3、作者又是如何表达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设计意图】 本文篇幅较长,令人感动的地方很多,这一环节,通过质疑问难,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学习欲望,产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阅读期待。
(二)品读14~19自然段,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
师:读完课文后,相信这幅画面会深深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课件出示:意想不到之一图片)老人去世了,人们完成了他的遗愿,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清边,让他再看一眼他的“儿女们”,就在那一刻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1、品读:意想不到之一(15自然段)
①指明学生找出相关句段(课件出示: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抓住“突然飞来”“翻飞盘旋”“连声鸣叫”等词语来谈感受。②创设情境,深入内心。师:同学们,看看这些海鸥吧,它们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可能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呢?(大屏幕出示文中插图)
③指导朗读。(激动、疑惑。。。)
2、品读:意想不到之二(16自然段)
师:海鸥们仿佛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给它们喂食了,再也不会呼唤它们的名字了,再也不会来跟它们说话了,意想不到的情景又发生了 ①(课件出示:相关句段)师读,生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急速扇动”“轮流飞”“肃立不动”等词语和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两个比喻句来谈感受。
②学生想象交流此时这群海鸥内心的感受。
③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用低沉、伤感的语气读出海鸥对老人的敬仰、怀念。。。)
3、品读意想不到之三(17自然段)
师: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①(课件出示:相关句段)师读,生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像炸了营似的” “扑过来”“大声鸣叫”“白色漩涡”等词语来谈感受。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海鸥的内心感受。(你们参加过亲人的葬礼吗?葬礼中逝者的亲人哪些举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③指导朗读。(亲人的离去真可谓是悲痛欲绝,海鸥也是如此,谁能用急促、悲痛的语气读出海鸥对老人的不舍。。。)
4、情感朗读,强化体验。(课件出示:15~19相关文段)
师:这些只有人类才会做出的举动(板书:动作),此时此刻,海鸥们都做出来了,它们仅仅是一只只海鸥吗?它们简直就是前来为老人送葬的儿女,以表对父亲的无比敬爱、怀念。(板书:儿女、敬爱)海鸥对老人的敬仰、依赖、不舍令我们震撼,让我们再一次去体验海鸥与老人诀别时那些意想不到的感人的场景吧!(师引读)
a.师:当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齐读15自然段。b.师: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学生齐读16自然段。c.师: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学生齐读17自然段。
5、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破折号 —解释说明;①省略号—语意未尽;②省略号—想象体会海鸥再也见不到老人那慈祥的面容、得不到老人那父亲般的爱抚的痛不欲生的画面。
6、师以读代讲19自然段。
小结:一切都令人意想不到,可是一切都似乎在情理之中,这“意想不到”,“这情理之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老人与海鸥那亲人般的深情啊!
【设计意图】
文章对海鸥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动作上,这些动作细致而传神,这部分的学习主要采用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在自主学习中感悟、体验和交流,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的情感意蕴。
(三)研读1~13自然段,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
过渡:是啊,海鸥在遗像边的那些举动真是太令人惊讶了,太令人意想不到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呢?(生交流)师:老人不是一般的爱海鸥,而是像父亲般的疼爱(板书:父亲疼爱)海鸥,这种亲人般的爱,都是通过一个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在课文中去寻找那一个个充满爱的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流露出来的就是那亲人般的爱。
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先读一读你所找到的语句,然后谈谈你读了这一段后的感受和体会,其他同学如果对同一段话有不同理解,可以补充。重点语段的引导。(教师随学生的交流随机引导)
(1)品读感悟:真情一(第2自然段)①指名读句子,(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抓住 “褪色”“每天”“二十余里” “只为了”等词语来谈体会。(板书:外貌)③从这一文段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生交流:勤俭节约。。。)补充如下资料。(课件出示:图片资料)
师:是啊,老人对海鸥所做的一切,与他的年纪,与他的生活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叫吴庆恒,是昆明市的一名普通退休工人,他被昆明市民亲切的称为海鸥老人,一生历经磨难,没有亲人。尽管他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308元,但老人从不舍得为自己奢侈地乱花一分钱,他每天只吃两个馒头,一碗饭就点咸菜,他穿自己缝制的粗糙布衣,只抽两毛钱一包的香烟,他每天来回走七个多小时,只是为了去给翠湖边的海鸥喂食,与它们相伴,风雨无阻。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因为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据说老人病逝后人们清点的遗物中最值钱的家当居然只有六个鸡蛋,那是他准备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的。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
(2)品读感悟:真情二(第3自然段)
师:老人对海鸥那父亲般的爱还体现在哪些细节中? ①指名读句子。(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②教师引导学生抓,“小心地放”“退”“撮”“呼唤” 等重点词谈感受(板书:动作)③小结:从老人喂海鸥的动作,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爱。
④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人喂海鸥曾经是翠湖边上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去看看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a、指名读句子: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点击出示第四句)b、理解:是什么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是什么飞成了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有声有色是什么意思?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美妙的歌)又看到了什么?(灵动的画)(学生想像并交流。)
⑤师生合作读。(点击大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老人与海鸥配合得那么默契,他们是那么和谐,老师也想读一读这段话,老师读描写老人的句子,同学们读描写海鸥的句子,希望我们之间的配合也是这么默契。(师生合作读)
(3)品读感悟:真情三(第4自然段)
师:还有哪些细节的描写体现老人对海鸥浓浓的爱?
①指名读句子。(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抑扬顿挫” “亲昵”等词语来谈感受。
②了解破折号和省略号的作用。
③指导朗读。(情感体验:用“抑扬顿挫” “亲昵”语气呼唤海鸥的名字,体会老人对海鸥父亲般的疼爱。)(4)文中还有体现老人爱海鸥的句子吗?找出来品读交流感悟。4~13自然段的学习生自由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
小结:从那细心地喂养,从那亲昵地呼唤,从那深情地诉说„„从老人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那份亲人般的关爱。这份爱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十多年,是几千个日子。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的重点句子深入理解品味。让学生直面文本,潜心会文,在学生获得充分的阅读体验后老师顺学而导,通过听、说、读、想象等语文活动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使学生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的情意。课外资料的引入,对文本进行了补充,与文本交相辉映,掀起情感的高潮。另外,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归纳也是对学生在写法揣摩上的一个引导。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课件出示:海鸥面对老人的雕塑诉说的图片,学生想象写出海鸥与老人诉说的话语。
师:老人与海鸥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普通人,如今老人已故去,昆明市的市民为了纪念这位关爱动物的老人,自发捐款为老人修建了一个雕塑,安放在翠湖边。海鸥纷纷赶来要向这位久违的父亲诉说自己的心里话,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此刻,学生有表达交流的欲望,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却依然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存续。通过之一一环节的训练,融情感升华与文字训练于一体,有效的提高学生写话说话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联系实际,促发行动
师:没有了老人的爱抚,这群海鸥生活的怎样呢?(齐唱儿歌《海鸥》)欣赏图片,感悟人鸥和谐相处的快乐,促发学生参与爱鸟护鸟、保护环境的行动
结束语:从优美的歌声、多彩的图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鸥和谐相处的快乐,“珍爱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话题。让我们像海鸥老人一样去爱护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灵吧!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训练中,让学生通过音乐图片的欣赏,感悟人鸥和谐相处的快乐,从而促发学生参与爱鸟护鸟、保护环境的行动让学生将文本与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实践活动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让课堂真正走进社会, 真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五、板书设计:
父亲
疼爱
外貌 动作
老人 与 海鸥
语言
神态
敬爱
儿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 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article/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21.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单元主题中的第一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赶到翠湖边与海鸥相伴,老人过世后海鸥为老人守灵的感人故事。故事背后阐述了动物也有情感,汇报人类之爱的温暖主题。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让学生从理解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到海鸥对老人那份震撼的情,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深刻领悟,仅凭想象难以感受其中的内涵,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并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配以音乐渲染,促进学生理解感悟。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塑、歇”等8个生字,识记并理解“亲昵、抑扬顿挫”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重点词语联想画面,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人鸥之间浓浓的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词语联想画面读中悟情。(重点)
指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写具体的。(难点)
教学准备:PPT 课前谈话:
在这里上课是什么心情?(紧张)那我们试着放松一下心情,请你对着摄像机打个招呼,做个鬼脸,或是向后面扫视一下这里的环境,和教过自己的老师招招手,都是帮我们放松的好方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引入: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描写动物的文章有哪些?这些名家笔下的动物因为倾注快乐作者的喜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从最初的怕生到后来歇落在作者肩头睡着了,作者倾泻下内心的感动写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人和动物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
3、板书课题:老人与海鸥
4、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梳理脉络
(一)、检查预习
1、首先听写几个生字,看看你们的预习情况 听写:塑料、抑扬顿挫、歇落、乐谱、2指导写:“塑”、“歇
(二)、读词语想画面:
1.读读屏幕上左右两组词语,说说你的发现:左边一组是“老人与海鸥相伴”时喂鸥、唤鸥、谈欧时的动作;右边一组是海鸥为老人守灵时的一组动作。
2.借助词语提示我们一起试着理清作者的行文线索,并试着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细读文本,感悟亲情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第一部分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1.生默读、汇报、屏显齐读屏显3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二)、品读感悟(屏4)1.边读,边思考,边批注
2.请你快速默读1-12自然段,哪些语句最能令你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浓浓的亲情?找到后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读后用笔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五分钟之后咱们来汇报。
3.巡视(边巡视,边说)找出句子读一读,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想画面谈感受,再把感受通过声音传递出来。读进去送出来才是最好的品读方法。
4.汇报:(显屏5)
老人为海鸥喂食(以扶为主)
a、抽生读一读 b、读一读红色字体老人的动作(放、退开一步、人少的地方、撮起嘴)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人非常爱海鸥,不想游客吓着海鸥,退开一步,撮起嘴----------想让海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安心吃食。c、读一读蓝色部分(应声而来、扫、起起落落、排、飞这一串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d、合作读,师读老人,生读海鸥
e、屏显图片6,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把你感受到的画面送到朗读中去,这段优美的语言像是一首可以唱和的小诗(师生再次合作读)显屏7 f、背诵第三段(这么美得文字需要我们嚼碎,咽到肚子里),给你2-3分钟的时间看看能不能背下来。
g、思考:作者用了怎样的表达形式,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写得如此生动?(动作描写)
以放为主,学习唤鸥、谈鸥部分
交流二:老人呼唤海鸥屏8 理解“抑扬顿挫、亲昵”联系生活中谁会在什么情形下给你亲昵的说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注第9段面对老人的呼唤,海鸥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 另一只在老人手上啄食
这是怎样的一种默契,这部分在表达上运用了(语言描写)板书:唤鸥、语言 交流三:老人谈论海鸥(屏9)10-12段 老人是如何谈论海鸥的呢? a.生找 b.汇报
c.此处有两处神态描写,你注意到了吗?,从老人的神情中你听出了什么?——
小结:作者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人鸥相依相随的感人画卷。这融洽的背后源于老人(回到屏3)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四、走进老人,互诉心声
1.让我们走进这位老人,屏显11,读一读
2.从这三个红色的褪色中你看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3.拓展资料音乐起,屏显12(昆明十多年里最真实的童话)孩子读 4.师:十多年中他风雨无阻,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可是有一天,二天他却没有来,直到第三天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他再不能像以前那样边走边放了,而是蹲在地上,身子弯成了一张弓,他在心里呼唤: 来了,来了,独脚、老沙„„,我来喂你们了。
5.此刻,你若是其中的一只海鸥你想说什么呢?(关心、感谢、回忆美好瞬间)请你动笔写一写。6.生汇报
7小结: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亲如家人,没想到这一看竟成了永别,老人过世后,海鸥又有怎样悲壮的举动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板书:相依相随、亲如家人)
五、板书设计:
喂鸥
动作
老人与海鸥相伴
唤鸥
语言
亲如家人
谈鸥
神态
相依相随 21.老人与海鸥
海鸥为老人守灵
„„
六、作业设计
1.背诵3、11段
2.预习第二部分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海鸥为老人守灵的情节写具体感人的。
3.拓展阅读:沈石溪《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等。
七、课后反思:
对于唤鸥、谈鸥部分的学习如果设置学习单的方式给孩子留足时间自学,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学习结果,同桌之间角色扮演读,同桌合作思考表达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学习本组课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本节课上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三个主要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品读课文,感悟深情。
3、回顾全文,揣摩写法。
下面具体谈一谈这一课的设计思路: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时间,问题设计整合,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时,我没有用琐碎的问题牵制学生,而是用较为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的时机,让学生与文本、与学习伙伴亲密接触,直接对话。交流时,仍然把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时相机点拨、引导,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虽然本课时重点教学15~17自然段,品味海鸥对老人超乎寻常的深情。但海鸥对老人的“情”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深入理解,必须结合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所以,我设计的学法提示中强调“……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前文和查阅的资料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要想理解重点语句,就必须对课文全盘掌握于心,对资料进行筛选、整合。老师在学生汇报、交流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和资料来理解重点语句、品味感情,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文章表达方式的把握
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大撒把,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15~17自然段前,我出示了学习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想一想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前文和查阅的资料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这段提示教给了学生理解语句、品悟感情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默读”“想一想”“画出”“抓住关键词语”“结合前文和查阅的资料说说”“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等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本课,还适用于日常学习。在学生品读感悟课文时,教师相机在学法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本课学习时知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教学中我会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告别时的场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海鸥为什么为老人守灵,理解文中为什么用“扑”而不用“飞”。文本与生活的结合,会使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海鸥对老人那深厚的情谊,很自然地通过朗读流露出来,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赛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四、注重读写结合
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顺势迁移,注重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在诉说什么,特别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设身处地的想像海鸥在倾诉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交流时,学生的语言往往是零碎的,不完整的,甚至是词不达意的,思想是肤浅的。而写,可以凭借有形的文字,作深入地思考、推敲、揣摩,可以对原有文字的进行删减、补充、调整、完善,引领思维走向深刻和有序。参赛课上,我拿出一整块的时间让学生书写内心的情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我相信,届时的教学效果会给读写结合的理论以有力的佐证,也给了我坚持读写结合的信心。
五、恰当使用多媒体,让媒体为教学服务
老人的照片、海鸥纷飞的图片适时出现,补充了学生经验的不足,能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品味感情;因为学法指导包括的因素比较多,如果教师只说一遍,学生仅凭记忆是无法操作的,而用大屏幕出示出来,学生在自学、交流时可以反复查看,对比学法指导要点,不断校正、完善自学和交流情况;在指导读两次“鸣叫”的语句时,在写话前和学生读自己的写话内容时,使用悲伤的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到的适当的感情基调中,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情感,品出情,写出情,读出情。
除了运用多媒体以外,我还运用了挂图、海鸥图片等传统教具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学生写话时挂上了老人的遗像,在学生朗读写话内容后将海鸥贴在老人的遗像周围,连缀成一幅飞翔的鸥群。遗像、鸥群、音乐,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诉说,相信会将师生的情感引向深入,将教学推向高潮。
首先我要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我没有级别的课;其次,我要衷心感谢在先后三次磨课过程中给予我帮助、为我出谋划策的领导和老师们,真的感谢你们。第三,我要感谢全塘中心小学领导给了我这样一次展示自己才华和暴露缺点的机会。展示才华,令我信心倍增;暴露缺点让我找准方向,知难而进。今天,我执教的是新课标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 通读完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后,那一幕幕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老人与海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在统领单元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把读与思、读与悟、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后续3篇课文做好学法铺垫。
本文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阅罢,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课文语言朴实、结构清楚,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这篇课文安排两课时,今天,我执教了《老人与海鸥》的第一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学习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朗读“褪色、撮起嘴、扇动、漩涡”等词语。2.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4.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这节课,我总的设计意图是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感受”;读中品悟,悟后赏读,在感悟文本之后再进行赏读,读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更好地读。尝试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由衷地感受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老人与海鸥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具体的操作策略如下:
1、课前通过吟唱歌曲,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氛围,消除了同学们紧张、恐惧的心理,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又调动了学生的口、眼、脑等多种感官,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堂。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应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2、教学思路力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初读课文,把握课文所描写的两幅画面——精读第3自然段,品悟老人喂海鸥时的默契、和谐—— 联系上下文,从“每天”、“十多年”来丰厚这幅默契、和谐的画面,从而探究默契背后的原因,感受老人对海鸥那份无私的爱。——品读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感受老人的勤俭节约,通过拓展资料,品读老人简朴背后的故事,然后通过小练笔走进老人的内心深处,领悟老人十多年来那份对海鸥永不褪色的爱,那份对海鸥永不褪色的情谊,从而丰满老人喂海鸥这幅温馨感人、默契和谐的画面。
3、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小学语文浙派名师张化万曾说,“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
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读”应该贯彻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因此,在本堂课上,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比如,教学“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这个句子时,先请同学说说,你是从这个句子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呢?当学生说到从“步行二十余里”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时,我马上追问: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从这个句子的什么地方也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呢?力求学生读中感悟,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从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赶、只等多角度、多方位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教学“老人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我出示“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和“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这两个句子对比朗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从而习得语言,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的用意。
4、读是为了更好地悟,悟是为了更好地读。当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品悟重点词句畅谈自己的体会后,我十分注重学生悟后赏读重点句,读中品悟,悟中蓄情,力争读出味道、读出感情。比如教学“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个句子时,当学生理解到位后,我说,这位老人为自己想得少、为海鸥想得多,怎么会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呢?让我们一起怀着对老人的深深敬意赏读这个句子。当教学“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个句子时,我问:同学们,这句话中有没有“默契”“和谐”这样的词,但你感受到默契、和谐了吗?这就是作者邓启耀的妙笔生花。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朗读出来呢?于是我创设三种情景来品读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5、构建活力课堂。我个人认为:活力课堂首先应该是有效的课堂,有效的课堂,首先应该是扎实的课堂。因为只有扎实,才有效;只有有效,课堂才充满真正的活力。
老师们,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世上没有十全十美,只有残缺的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老师们,《老人与海鸥》这篇文本,在专家、领导、老师的共同帮助下,我是这样解读的,也是这样执教的。我相信,同一篇文本,由于我们每一位老师站的角度不同,思考的出发点不同,因此解读出来的效果也肯定不同。正如有句话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此,我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给我提出批评意见,敞开你们的'胸怀,不吝赐教,为我更快、更好地成长助一臂之力,在此我深表谢意!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式课件(系列15篇)”,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本节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忽视对分式方程的解进行检验通过对分式方程的解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的重要性.
4.解决办法:(l)分式方程的解法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能用换元法的方程应尽量用换元法解.(2)无论用去分母法解,还是换元法解分式方程,都必须进行验根,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3)方程的增根具备两个特点,①它是由分式方程所转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②它能使原分式方程的公分母为0.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解方程,并由此方程说明解方程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
通过(1)、(2)、(3)的准备,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同.
在教师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例题讲解
例1 解方程.
分析 对于此方程的解法,不是教师讲如何如何解,而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用原来的方法,去通过试的手段来解决,在学生叙述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解:两边都乘以,得
去括号,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所以是原方程的根.
原方程的根是.
虽然,此种类型的方程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有一些学
生容易犯的类型错误应加以强调,如在第一步中.需强调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另
外,在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由于是解
分式方程,所以在下结论时,应强调取一即可,这一点,教师应给以强调.
例2 解方程
分析:解此方程的关键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而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关键是
正确地确定出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由于此方程中的分母并非均按的降幂排列,所
以将方程的分母作一转化,化为按字母终X进行降暴排列,并对可进行分解的分母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出最简公分母.
解:方程两边都乘以,约去分母,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它不等于0,所以是原方程的根,把
代入它等于0,所以是增根.
原方程的根是
师生共同解决例1、例2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
例3 解方程.
分析:此题也可像前面例l、例2一样通过去分母解决,学生可以试,但由于转化后为一元四次方程,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寻求简便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部分 和互为倒数,由此可设 ,则可通过换元法来解题,通过求出
y后,再求原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解:设,那么,于是原方程变形为
两边都乘以y,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整理,得
检验:把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分母,各分母均不等于0.
原方程的根是
此题在解题过程中,经过两次转化,所以在检验中,把所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的分母进行检验.
巩固练习:教材P49中1、2引导学笔答.
(二)总结、扩展
对于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出.
本节内容的小结应从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所学知识采用了什么数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
本节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在已有的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在具体方程的解法上,适用了转化与换元的基本数学思想与基本数学方法.
此小结的目的,使学生能利用类比的方法,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认知结构,便于学生掌握.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50中A1、2、3.
2.教材P51中B1、2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1
解方程:
分析:若去分母,则会变为高次方程,这样解起来,比较繁,注意到分母中都有,可用换元法降次
设,则原方程变为
或无解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
探究活动2
有农药一桶,倒出8升后,用水补满,然后又倒出4升,再用水补满,此时农药与水的比为18:7,求桶的容积.
解:设桶的容积为 升,第一次用水补满后,浓度为 ,第二次倒出的农药数为4. 升,两次共倒出的农药总量(8+4 )占原来农药 ,故
整理,
(舍去)
答:桶的容积为40升.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教学重点: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分式通分中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工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证(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 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 。通分如下: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例1 通分:
(1)
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 最简公分母是12xy2,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2b2c2,
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例2 通分:
设问:对于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通分如何找最简公分母?
前面讲的是单项式,对于多项式首先应该对多项式因式分解,确定各分母所含的因子然后再确定最简公分母。
解:∵ 最简公分母是2x(x+1)(x-1),
小结: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分解因式.
解:
将分母分解因式:x2-4=(x+2)(x-2).4-2x=-2(x-2).
∴最简公分母为2(x+2)(x-2).
由学生归纳一般分式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其步骤如下:
1.将各个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
2.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3.凡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因式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
4.相同字母或含字母的因式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
5.将上述取得的式子都乘起来,就得到了最简公分母;
6. 原来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最简公分母。
练习:教材P.79中1、2、3.
(三)课堂小结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六、作业
教材P.85中1、2.
七、板书设计
《分式的加减法》这节课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法》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必备的知识储备。
①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本课我主要以“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
问题一:某人用电脑录入汉字文稿的效率相当于手抄的3倍,设他手抄的速度为a字/时,那么他浸入3000字文稿比手抄用多少时间?
问题二: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路,每条路都是3km,其中第一条路是平路,第二条路有1km的上坡路,2km的下坡路。小丽在上坡路的骑车速度为Vkm/h,在平路上的骑车速度为2Vkm/h,在下坡路的骑车速度为3Vkm/h,那么:
(1)当走第一条路时,她从甲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2)当走第二条路时,她从甲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3)她走哪条路花费的时间少?少用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两个问题情境,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既体现了分式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想一想:
(2)猜一猜,同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如:b/a+c/a=……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多举类似例子进行类比,而后,小组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在学生通过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础上出示做一做:
(3)(x+2)/(x+1)C(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师通过让学生练习“做一做”的题目,加以验证和领悟,法则的形成打下基础,并导出分式加减运算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想一想:
老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类比得到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方法。
学生活动:参与交流、讨论、归纳异分母分式加减的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类比思想;同时通过讨论解决分式的通分,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式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1)回到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
分式(2课时)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一、复习要点
1、分式的通分和约分
2、分式的定义域
3、分式的化简和求值
二、复习过程
1、求代数式的值:①化 ②代 ③算
例:①已知x+y=5;xy=3,求x3y+2x2y2+xy3
②已知a=-1,b=-3,c=1,求 a2b--3abc
③已知a= 求 ÷( - )+
④已知x= y= ,求 +
2、分式的通分和约分
(1)通分最简公分母:小;高
(2)约分:注: 与 和
3、分式的定义域
①分式 (1)何时有意义(2)何时无意义(3)何时值为0
4、分式的化简和求值
①1- ÷ +
其他例题见复习用书13页5(6、7、8、)6
三、小结 1、分式的通分和约分
2、分式的定义域
3、分式的化简和求值
四、练习:略
五、作业:
见复习用书
分式(2课时)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星期
一、复习要点
1、分式的通分和约分
2、分式的定义域
3、分式的化简和求值
二、复习过程
1、求代数式的值:①化 ②代 ③算
例:①已知x+y=5;xy=3,求x3y+2x2y2+xy3
②已知a=-1,b=-3,c=1,求 a2b--3abc
③已知a= 求 ÷( - )+
④已知x= y= ,求 +
2、分式的通分和约分
(1)通分最简公分母:小;高
(2)约分:注: 与 和
3、分式的定义域
①分式 (1)何时有意义(2)何时无意义(3)何时值为0
4、分式的化简和求值
①1- ÷ +
其他例题见复习用书13页5(6、7、8、)6
三、小结 1、分式的通分和约分
2、分式的定义域
3、分式的化简和求值
四、练习:略
五、作业:
见复习用书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和有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2、能用分式表示现实情景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1、举例谈谈分数的意义。
1、问题1 有块稻田,第一块是4hm2,每公顷收水稻10500kg;第二块是3hm2,每公顷收水稻9000kg,这两块稻田平均每公顷收水稻 kg。
如果第一块是mhm2,每公顷收水稻akg;第二块是nhm2,每公顷收水稻bkg,则这两块稻田平均每公顷收水稻 kg。
问题2 一件商品售价x元,利润率为a%(a>0),则这种商品的`成本是元。
观察上面代数式: , , ,它们有什么特征?和整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2、你能写出几个和上面代数式类似的例子吗?
结合分数定义和p87分式定义,了解分式的概念。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4、思考:
(1)我们知道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同样,分式中的分母的值也不能为零,否则分式就没有意义。要保证分式有意义,则必须分母不能为零。
例1(1)当x取何值时,分式 有意义?
(2)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 的值有意义?
6、练习:
(1)一箱苹果售价a元,箱子与苹果总质量为mkg,箱子质量为nkg。每千克苹果的售价为多少元?
(2)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 有意义?
3、学习体会对照学习目标,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1、判断题,若是错的该怎样改正。
2、如果分式 的值为0,则x= 。
3、当x= 时,分式 的值为负数。
4、x等于什么数时,下列分式没有意义?
5、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走akm,乙每小时走bkm。如果从出发到终点的距离为mkm,甲的速度比乙快,则甲比乙提前几小时到达终点?
1、如果分式 有意义,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 。
(2)分式的值为负?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采取类比、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巧妙设置问题链,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设计的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形式上有:自学、对学、群学、展示、点评等。
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当x=____时,分式 没有意义。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是 。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前面学习的知识方法,使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好习惯。
1、幼儿园阿姨要把3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多少苹果?
2、
3、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抓住“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这几个关键字。为推导分式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2、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吗?说说看!
3、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需要注意什么?
的值不变。这个性质叫做分式的基本性质。
学生归纳以下要点:①分子、分母应同时作乘、除法中的同一种变换;②所乘(或除以)的必须是同一个整式;③所乘(或除以)的整式应该不等于零。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1) 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新知识;
( 2 )学生对“性质”的运用注意事项是否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问题为出发点,依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置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归纳、发现,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能力。
例2、下列分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口答,老师指导、矫正。注意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强调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
反思:为什么(1)中有附加条件y≠0, 而(2)中没有附加条件x≠0?
2、下列各组中的分式,能否由左边变形为右边?
(1) 都;(2)同一个;(3)不为零。
例3、化简下列分式:
学生先独立思考、作答 ,并安排两名同学板演。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问题(2),学生思考、归纳后,在小组进行交流,并综合各小组中同学的不同见解得出结论。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
(1) 大部分学生能否准确、熟练地完成任务;
(2) 学生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学生在运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是否积极。
(3) 注意解题格式的强调。
强调: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叫分式的约分.
议一议:你对书上小颖和小明的解法有何看法?与同伴交流!
分式约分的注意事项:
1、当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 。
2、找公因式(数字取各数字的` ;字母取 的字母,并且要取相同字母的 次幂。)
3、约分要 ,结果要化成最简 或整式。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以上几个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等值变形的技巧;掌握分式的约分的方法;会把分式化成最简分式。
说说我们本节的收获吧!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
2.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应注意什么?
3.化简分式我们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主要包括: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学习活动涉及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过程和语言表述进行反思;等等。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感受,积累学习经验。
化简下列分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考查了学生进行分式约分的能力;以便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
八、说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分数的通分法则及分式的基本性质,分析、归纳出分式的通分法则,并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和减法法则,并会应用法则进行分式加减的运算。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式的有关法则进行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4.引导学生不断小结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式的加减运算。
2.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分组讨论。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2.如何计算:3.若分母不同如何计算?如: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例1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是,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2)解:
例2通分:
(1)解:∵最简公分母的是2x(x+1)(x—1),
小结: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分解因式。
(2)解:将分母分解因式:∴最简公分母为2(x+2)(x—2),
练习:教材P,79中1、2、3。
(三)课堂小结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分式的定义?
2.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1.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学生小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其中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2.加深对分式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1 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
由学生口述分析,并反问:为什么?
解:∵
∴.
(2);
学生口答,教师设疑:为什么题目未给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解:∵
∴.
(3)
学生口答.
解:∵,
∴.
例2 填空:
(1);
(2);
(3);
(4).
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开展竞赛,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准确,并能小结出填空的依据.
例3 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的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
(1);
分析学生讨论:①怎样才能不改变公式的值?②怎样把分子分母中各项系数都化为整数?
解:.
(2).
解:.
例4 判断取何值时,等式成立?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结果:
∴.
(二)随堂练习
1.当为何值时,与的值相等()
A. B. C. D.
2.若分式有意义,则,满足条件为( )
A. B. C. D.以上答案都不对
3.下列各式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4.若把分式的和都扩大两倍,则分式的值
A.扩大两倍 B.不变
C.缩小两倍 D.缩小四倍
(三)总结、扩展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性质中的可代表任何非零整式.
3.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4.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的分子、分母化成整系数形式,体现了数学化繁为简的策略,并为分式作进一步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61中2、3;P62中B组的1
(五)板书设计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小时,所以 = .
3. 以上的式子,,,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本章从实际问题引出分式方程 = ,给出分式的描述性的定义:像这样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属于分式. 不要在列方程时耽误时间,列方程在这节课里不是重点,也不要求解这个方程.
1.本节进一步提出P4[思考]让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为下面的[观察]提供具体的式子,就以上的式子,,,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发现,这些式子都像分数一样都是 (即A÷B)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这些式子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P5[归纳]顺理成章地给出了分式的定义.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研究分式往往要类比分数的有关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了解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希望老师注意: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例如分式 可以表示为两个整式相除的商(除式不能为零),其中包括所有的分数 .
[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分式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才有意义?由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注意只有满足了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分式才有意义.即当B≠0时,分式 才有意义.
学习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通分。
教学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通分。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活动材料
一、前置自学(自学课本7-8页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下列约分是否正确:
(1)=(2)=(3)=0
2.通分
和、和
明确:(1)分式的通分与分数的通分类似;
分式通分的依据——。
(2)最简公分母的.确定:(1)系数取最小公倍数;(2)字母取所有不同字母;(3)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特别强调,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将各分母分解因式,在确定最简公分母。
二、合作探究
1、下列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是()?
(1)(2)
(3)(4)
2、通分:
(1);(2);(3)
三、拓展提升
通分:
(1)和(2)和
(3)和(4)和
四、当堂反馈
1.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分式中分子、分母各项系数化成整数为________.
2.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是_________.
3.通分:
(1)、
(2)、
(3)、
4.某人骑自行车匀速爬上一个斜坡后立即匀速下坡回到出发点,若上坡速度为v1,下坡速度为v2,求他上、下坡的平均速度为()
(1)(2)(3)(4)
5.已知,求分式的值。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分式”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后面分式变形、通分、约分及四则运算的理论基础,掌握本节内容对于学好本章及以后学习方程、函数等问题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由内向外的生长,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本节课中,学生原有的知识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这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自我构建新知识。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性质”的运用,再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其掌握“性质”的运用. 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
二、目标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2、数学思考: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情感态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索精神。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师提出问题,下列分数是否相等?可以进行变形的依据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猜想出分工有什么性质吗?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1)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得较好;(2)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是否有深厚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样安排,首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自我生成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样安排,学生的知识不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类比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分式变形。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灵活运用分式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1)学生能否紧扣“性质”进行分析思考;(2)学生能否逐步领会分式的恒等变形依据。(3)学生是否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教师出示问题训练单。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并安排三名同学板演。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1)大部分学生能否准确、熟练完成任务;(2)学生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3)学生在运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是否积极。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第二个问题指明了分式的变号法则。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等值变形.
3.了解分式约分的步骤和依据,掌握分式约分的方法.
4.使学生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能将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测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加强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分数的约分,推测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和约分,在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
3.将一个分式化简为最简分式.
教学难点
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约分.
教学方法
讨论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片六张: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3.1.2 A);
第二张:例2,(记作3.1.2 B);
第三张:例3,(记作3.1.2 C);
第四张:做一做,(记作3.1.2 D);
第五张:议一议,(记作3.1.2 E);
第六张:随堂练习,(记作3.1.2 F).
教学过程
Ⅰ.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想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定义判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了解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掌握验根的方法。
2.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求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去分母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教学难点:验根的方法。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下列方程中哪些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哪些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1);(2);(3);(4);
(5);(6);(7);(8)。
讲授新课:
1.由上述归纳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只含有分式或整式,且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2.讨论分式方程的解法:
(1)复习解方程时,怎样去分母?
(2)讲解例1:解方程(按课文讲解)
归纳: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3)讲解例2:解方程(按课文讲解)
归纳:在去分母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我们把它叫做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常把求得得根代入原方程的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0,若为0,则为增根,必须舍去;若不为0,则为原方程的根。
想一想: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巩固练习:P1451t,2t。
课堂小结: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为什么要检验?怎样检验?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127[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学生看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 /h,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90 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v /h.
轮船顺流航行90 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 所用时间小时,所以=.
3. 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例题讲解
P128例1. 当下列分式中的字母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的取值范围.
[补充提问]如果题目为:当字母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分母不能为零;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0 (2)=2 (3)=1
五、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 , , ,
2.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六、课后练习
1.下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与的差于4的商是 .
2.当x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像,以及根据图像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小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作图、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2.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研究,渗透反映其性质的图像的直观形象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教师采用类比法、观察法、练习法
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要与学习其他函数一样,要善于数形结合,由解析式联想到图像的位置及其性质,由图像和性质联想比例系数 k 的符号.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像、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因为要研究反比例函数就必须明确反比例函数的上述问题.
2.教学难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
3.教学疑点:(1)反比例函数为何与 x 轴, y 轴无交点;(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只能说在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而不能说经过第几象限,增减性也要说明在第几象限(或说在它的每一个象限内).
4.解决办法:(1)中隐含条件是或;(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四、 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提问:小学是否学过反比例关系?是如何叙述的?
由学生先考虑及讨论一下.
答:小学学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看下面的实例:(出示幻灯)
1.当路程 s 一定时,时间 t 与速度 v 成反比例;
2.当矩形面积 S 一定时,长 a 与宽 b 成反比例;
它们分别可以写成( s 是常数),( S 是常数)写在黑板上,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板书)
一般地,函数( k 是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即在上面的例子中,当路程 s 是常数时,时间 t 就是速度 v 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 v 是时间 t 的反比例函数呢?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只要满足( k 是常数,)就可以.因此可以说速度 v 是时间 t 的反比例函数,因为( s 是常量).对第2个实例也一样.
练习一:教材P129中1口答.P130 1
根据前面学习特殊函数的经验,研究完函数的概念,跟着要研究的是什么?
答:图像和性质.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课本上给出的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后
学生要研究其他函数,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研究.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例题:(出示幻灯)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像.
提问:1.画函数图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答:合理、正确地选值列表.
2.在选值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1)由于函数图像的特点还不清楚,多选几个点较好;
(2)不能选,因为时函数无意义;
(3)选整数较好计算和描点.
这个问题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关于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3.你能不能自己完成这道题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表、描点、连线,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到连线时可暂停,让学生先连完线之后,找一名同学上黑板连线,然后就这名同学的连线加以评价、总结:
注意:(1)一般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2)这两条曲线不相交;
(3)这两条曲线无限延伸,无限靠近 x 轴和 y 轴,但永不会与 x 轴和 y 轴相交.
关于注意(3)可问学生:为什么图像与 x 和 y 轴不相交?
通过这个问题既可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记忆,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提问:
1.当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增大怎样变化?
2.当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增大怎样变化?
这两个问题由学生讨论总结之后回答,教师板书:
对于双曲线(1)当:(1)当时,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少;(2)当时,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3.反比例函数的这一性质与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何异同?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能把学过的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便于记忆和应用.
练习二:教材P129中2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回指导.P130中2、3填在书上
上面,我们讨论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不同类型的例题:(出示幻灯)
例2已知 y 与成反比例,并且当时,,求时, y 的值.
用提问的方式对此题加以分析:
(1) y 与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
由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最后归结为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句话说明了:.
(2)根据这个式子,能否求出当时, y 的值?
(3)要想求出 y 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
(4)怎样才能确定 k 的值?用什么条件?
答:用待定系数法,把时代入,求出 k 的值.
(5)你能否自己完成这道例题:
由一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例3已知:,与 x 成正比例,与 x 成反比例,当时,时,,求 y 与 x 的解析式.
分析:一定要先写出 y 与 x 的函数表达式,
要用 x 分别把,表示出来得,
要注意不能写成 k ,∴
解:设,
.
由题意得
∴ .
(二)总结、扩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什么?
4.命题方向及题型设置,反比例函数也是中考命题的主要考点,其图像和性质,以及其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出现,在低档题中,近两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不少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几何知识、三角知识等综合编拟的解答题,丰富了压轴题的形式和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130中4,5,6
2.选做:P130中B1,2
六、板书设计
13.8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
引例:(1)例1:例2:例3: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 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感谢您提出的要求我们为您找到了一篇符合的“学校宣传课件”,如果这篇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启示请收藏起来!
学校宣传课件-弘扬校训,强化文化建设
尊重规律,遵守纪律,勇于探索,追求卓越。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在校园里每个角落都能看到这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话语。我们的学校弘扬校训,注重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使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能秉持着校训的精神,发扬传统文化的光辉。
一、弘扬校训,展现文化魅力
我们学校定期举办"学习校训,弘扬文化"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演绎校训。在校园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个精彩的校训行动,比如学生们自编自演的校训微电影、朗诵比赛、画校训比赛、校训草书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让校训深入人心,也展现了学校积极的文化建设氛围。
二、深入学习,提升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我们学校还注重课堂内外的文化教育。在语文课上,我们学习当代作家文化精华,了解地方文化;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在音乐课上,我们学习民族音乐、歌曲、舞蹈;在美术课上,我们学习国画、水墨画、油画等;在家庭课上,我们了解家庭文化的重要性。这些不同层面的文化教育,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三、文化和谐,美好校园
文化建设带来的不仅是学生们个人的提升,也为学校创造了和谐的校园环境。在这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校园里,学生们尊重规律、遵守纪律、充满团队意识。校园内各项活动的举办,参与的学生们彼此尊重、相互合作,让校园更为和谐美好。
四、校园文化前景,展望未来
我们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此成长,成为文化素质高、秉持校训精神的有用之才,更是可以为未来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我们相信,在弘扬校训、加强文化建设的理念引领下,我们的学校必将迎来更加美好、充满希望的未来。
综上所述,我们的学校着力于弘扬校训,加强文化建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此得到优质的教育和人文关怀。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完善,我们的学校必将成为文化精神和素质教育的楷模。
主题:弘扬中华文化,融汇世界文明
尊重传统文化、发扬创新精神,是我们学校一直秉持的理念。为了让更多的师生了解中华文化,我们定期举办了多场文化节活动来推广中华优秀文化。同时,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和国际接轨,开展着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融合不同国家的文化,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在这里分别从文化节活动和课堂教育两个维度来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1.文化节活动
每年我们都会组织“文化节”活动,以宣传中华优秀文化为主,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有春节联欢晚会、端午节、中秋节、国学经典比赛等活动,让师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活力和生命力。我们也邀请了一些文化名家,如曾宪梓先生、袁永及先生、杨洪基先生等做讲座,向师生们介绍中华文化和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2.课堂教育
在课堂上我们涉及到许多传统文化的知识,除了历史、地理、文学等课科,我们也将传统文化注入到艺术、美术、音乐等课程中。比如,我们在文学课上讲授古诗文,并让学生感受到其艺术美感;在音乐课上教授古乐器,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音乐特色等等。
二、融汇世界文明
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融汇世界文明?在教育中,我们从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两个方面来实现。
1.学习其他国家文化
我们学校一直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不仅要了解中华文化,更要了解世界文化。我们加强了英语教育和课程设置,增设了日文、德文、法文等语言课程,让学生多语种运用,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我们也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图书、多媒体、互联网等的应用,以便学生了解国际社会的许多重要信息。
2.交流活动
学校定期组织出国交流团队,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增加国际视野,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我们也接收不同国家学生来学校访问交流,让他们感受中国文化,促进学校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推动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总之,我们学校致力于为每位学生创造佳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尊重传统及尊重创新的理念之下,领略世界文明之美,掌握跨越国际的语言技能,涵养全球公民素质,成为对世界和谐发展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改造者和建设者。
学校宣传课件 - 窥探一个优秀学校的精神文化
一、前言
学校是人类文明输出的基地,作为教育事业和学生刻苦学习的场所,学校的功能不仅限于授课,更在于传承、继承和创新。然而,优秀教育资源稀缺,这也导致了很多学校教学水平落后、管理混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学校宣传课件作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承载着学校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髓,是学校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一种信仰和价值观。是传承、继承和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一种凝聚学校生命力的力量。一所教育水平高、师资力量强、管理科学的优秀中小学,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主独立、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可以推动学生发展价值,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优秀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吸引、培养、聚集一批优秀的教师,是学校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优秀的教师有着扎实的学科基础,深厚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同时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育热情。他们在课堂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深化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扎实基本功、创新思维、身心健康的优秀学生。
四、拓宽多元发展渠道
拓宽多元发展渠道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全面发展的提高。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让每个学生得到实际提高和发展。学校的多元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课外活动,更包括社会实践、学术创新、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多元化的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五、校园安全保障
校园安全保障是学校建设必须的一项工作,它关系到学校的秩序维护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的安全需要学校对内对外协同配合、多方合作。学校应该对课堂、寝室、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进行专门的安全检查,从根本上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健康。
六、结语
学校宣传课件是一个优秀学校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缩影。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在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发展渠道、校园安全保障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推进学校的发展和提高。希望各位学校管理者能够重视学校宣传课件的建设,让学校的宣传工作更好地展示学校的情况、精神面貌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给广大师生以更多信心和动力。
学校宣传课件
近年来,随着大众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学校宣传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宣传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更是为了向社会传达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选择该校。为了有效地传达学校信息,促进学校发展,学校宣传课件应运而生,成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
一、学校概况
在学校宣传课件中,首先需要详细介绍学校的概况。包括学校的名称、地理位置、创建年份、学校类型等。同时,还应该明确学校的规模,包括学生人数、教师人数以及校园占地面积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让受众对学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内容的介绍打下基础。
二、办学特色
在宣传课件中,还需要详细介绍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每个特色都是学校的一张名片,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如果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在课件中加入实验室、科研成果等相关图片,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机会和成果。如果学校注重艺术教育,可以加入学生的作品展览照片,展示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成就。通过这些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可以让受众深刻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强烈的兴趣。
三、师资力量
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学校宣传课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校可以在课件中详细介绍教师的资历和经验,以及他们在教学方面的成就。可以呈现教师的学历背景、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方法等。同时,也可以加入教师的个人荣誉和学术成果,比如教师获得的教学奖项、发表的论文等。通过这些介绍,可以让受众对学校的教师队伍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增加受众的信任和好感。
四、学校设施
学校的设施和环境是学校宣传课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学校可以在课件中加入校园全景照片,展示学校的建筑风格和硬件设施。可以呈现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同时,还可以加入学校的食堂和宿舍照片,展示学生们的生活环境。通过这些图片,可以让受众对学校的设施和环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增加受众对学校的好感。
五、学校成就
学校的成就是学校宣传课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学校可以在课件中向受众展示学校的各项荣誉和成绩。可以加入学校获得的各类奖项、学校出色的师生表现等。同时,还可以加入学校的合作项目和国际交流等提升学校知名度的亮点。通过这些呈现,可以让受众对学校的整体实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加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信心。
六、发展规划
学校宣传课件中最后一个方面是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可以在课件中向受众展望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可以介绍学校的发展计划、扩建计划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重点。通过这些介绍,可以让受众对学校的未来充满期待,并愿意选择学校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
学校宣传课件的编写需要全面、具体、生动地展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关注和选择自己学校。同时,学校宣传课件也是学校与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的情况,支持学校的发展。学校宣传课件的编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介绍,更是学校展示实力、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机会。只有通过全面、详细、生动的宣传,学校才能真正吸引到优秀学生和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题:探究班级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为了了解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关键问题。一般来说,学风建设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那么重要,它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以及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是什么。下面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探讨。
一、学风建设是什么?
学风建设的概念很容易被误解,大多数人可能认为学风只涉及课堂上的纪律和注意力,但实际上它远比这个要求高得多。学风建设是指学生在校内校外、课堂内外、学习和生活中遵守一定规则和准则,努力培养健康自律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包括提高团队合作、积极参与和分享等方面的能力。
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学风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学风建设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良好的学风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开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前景。
三、学风建设最基本的要求
1.班级准则的建立
班级准则应是由所有班级成员共同制定的。这些规则包括课堂纪律、行为准则、和睦的相处、衣着要求等社交礼仪,各项规则应明确而合理,所有学生应该清楚、自觉遵守规定。
2.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决定学风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直接的影响。学生应该端正对待学习态度,保持专心致志、积极进取的心态,激发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所有对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
四、学风建设的优点和不足
学风建设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此外,学风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团队意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交生活和未来的工作前景。与此同时,学风建设还会在不少情况下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可能有些学生对班级准则不太理解或者遵守意愿不够,还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对学生自由提出质疑和批评。
总之,探究班级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是有益的。正确的学风建设标准和措施能够开拓学校的管理与教育,让所有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尽情成长并充分发挥个人潜力。期望我们的班级可以借此机会共同推进学风建设,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和自我认知,为日后的成长打坚实的基础。
主题:培养创新能力,引领未来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代表学校宣传团队,向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宣传课件,其主题为“培养创新能力,引领未来”。
创新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人们在职场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我们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还注重对学生的品德、学习方法、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这种综合性的素质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技创新平台和资源。学校设立了多个实验室和工作室,建立了一些与学生研究所相关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以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同时,学校也积极引进和申请相关的科研项目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资源。
最后,我们学校还注重实践教育。学校积极邀请工业界和企业界的专家和企业家来学校演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经验。学校还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我们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长为优秀的创新者。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课件,让更多的同学和家长了解到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让更多的人们关注我们学校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成果,为我们学校的发展和推广创新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学校宣传课件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师生:
大家好,我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代表小明。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向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宣传课件。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优秀的小学,位于市中心。学校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气候宜人。学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建有标准教学楼、活动中心、图书馆、实验室等各种功能齐全的教育设施,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学习更加便捷。
学校拥有一批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他们勇担教育重任,用爱心和智慧引导着孩子们成长。教师们注重规范教育,注重学生成长,成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各个领域均表现出色。
本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学校推出了多项特色教育项目,如:英语角、科技馆、书法培训班、音乐剧社团等,学校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培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比赛和活动中不断锤炼自己,得到了广泛的成长和成就。
此外,学校墙报、班牌、音画展等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信地面对未来。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大家发出邀请:欢迎家长和学生前来参观学校,让优美的校园、过硬的教学设施、优质的师资力量、特色的教育项目和各种丰富的活动让您和您的孩子感受到学校的氛围和文化,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学校宣传课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某某高中的学生小李,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情况。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我们学校是一所重点中学,创建于1950年,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完备,学生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齐全。学校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博士、硕士学位持有者48人。学生人数1800余人,覆盖了所有年级和文理科,有国家级竞赛获奖者30余名,创新创业项目参赛者近200人。
第二部分 教育教学
我们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设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校园文化节、科技创新大赛、艺术节、运动会等。同时,我们的课程设置也非常拓展,除了常规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课程外,还提供了STEM、艺术、体育、心理、社会实践等专业选修课程。
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倡导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成果实践转化。学校已经建立起了智慧教育平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档案和学习计划。学校还建有举国领先的STEM实验室和VR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支持。
第三部分 校园文化
我们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品学兼优、 民主和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校训。学生自治组织负责校园活动和学生事务,学生社团极其丰富,学生自主发起了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我们学校的舞蹈团、乐团、美术团、科学团队等多个团队, 多次获得国家、省级荣誉称号。
第四部分 师资力量
我们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教师以“爱学生、爱教育、爱科研”为宗旨。学校改革创新也得到了教师们的积极响应,有多位教师在全国性比赛中斩获桂冠,“最美女教师”“最美男教师”等荣誉落在学校多位老师身上。
最后,某某中学秉承“以人为本,服务教育”的发展理念,努力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并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而不懈努力。谢谢大家的聆听!
学校宣传课件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很荣幸地向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情况。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城市中心,占地面积超过400亩,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完善的教育资源。学校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秉持“立足于校本研究,适应于现代文化”的办学理念,一直以来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养方案。
我们拥有一支富有经验的教师队伍,包括省部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在这里,我们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包括学生社团、校际比赛、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我们注重国际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留学项目和访问计划,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探索自己的未来,拓展视野和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
我们也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和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实践自己的想法,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最后,我要强调学校“人文关怀”的理念。我们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服务,让他们在健康、积极、有爱的校园氛围中茁壮成长。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让我们携手共进,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注:此文为AI生成,仅供参考)
主题:建设和谐校园,共创美好未来
尊师重教,创造高尚学风
师生和谐,营造和谐校园
青春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尊师重教,创造高尚学风
高尚品德、优良学风是我校的传统和优势,是我们学校一直注重发扬的精神。学校一直强调以尊师重教为根本,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师生和谐,营造和谐校园
学校一直强调师生和谐,注重发挥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注重优秀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积极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形成以师生和谐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
青春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学校一直强调青春奋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长观,积极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发展平台,提高学生的学术基础和科研能力,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结语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学校要以建设和谐校园、共创美好未来为奋斗目标,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全力推动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我们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学校宣传课件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宣传课件成为了提升学校形象和吸引更多学生的重要手段。学校宣传课件是一种既直观又生动的宣传方式,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向社会公众和潜在学生展示学校的环境、设施、教学质量和特色项目等,以便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并选择加入。
学校宣传课件要突出学校的环境。知道,学生在校园里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一个舒适、安全、有活力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宣传课件应该着重展示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和运动场等。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课件应该能够真实地展示这些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和良好的维护情况,让人们对学校的办学环境产生好感和信任。
另外,学校宣传课件还应突出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和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非常关注,因为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学校宣传课件应该通过图片展示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案例,展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比赛荣誉和学校所获得的专业认证等。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的介绍,让人们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信心。
学校宣传课件还应突出学校的特色项目。在激烈的学校竞争中,学校的特色项目成为了吸引学生和家长的重要因素。学校宣传课件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介绍学校的各类特色项目,如艺术特长班、科技实验班、外语交流项目等。这些特色项目不仅展示学校办学特色,还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
学校宣传课件还应突出学校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活动。学校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各方面的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宣传课件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展示学校所参与的公益项目,如环境保护、扶贫助困、志愿者服务等。同时,还应该展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培养,让人们了解到学校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学校宣传课件在提升学校形象和吸引学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直观、生动的展示方式,将学校的环境、教学质量、特色项目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展现给公众和潜在学生,以便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产生好感,选择加入。因此,学校宣传课件的制作需要注重细节,突出重点,以吸引更多的目光,并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学校宣传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学校,以下是我们整理的学校宣传课件。我们的学校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优越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管理体制赢得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信赖和好评。我们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成为有用的人才。
一、学校环境
我们的学校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山水之间,占地面积七十余亩,建筑面积达到五万多平方米。校舍整洁、安全、光线充足,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条件上的保障。我们拥有教研室、语音录音室、科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现代化教育设施,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教学质量
我们的学校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是学生和家长们高度评价的,我们的教师队伍由经验丰富的名师组成,他们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广阔的知识水平。我们的教师们以“育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学校教育团队普遍追求的目标。
三、课外活动
我们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在课堂里课事紧张、充实,而且在课外活动上我们也有不同的选择。我们有美术社团、音乐社团、体育社团、文学社团等多种兴趣爱好的社团供学生参加。同时,我们也积极组织各种文艺比赛和运动比赛,如篮球、足球、游泳、辩论等,让学生在学业中放松心态,更好地展现自我才华和实力。
四、家长参与
我们学校非常注重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和陪伴,学校会定期组织家长会,邀请专家来做相关的讲座和交流,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我们也会进一步拓展家长参与的层面,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里,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和您的孩子到我们学校来参观和体验,相信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会给每一位学生带来一个更好的未来。谢谢!
主题:建设绿色校园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建设绿色校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校园的建设也更加重要了。
一、为什么要建设绿色校园?
第一个原因是保护环境。建设绿色校园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大自然,保障环境质量。大量的落叶堆积在地上会导致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同时也污染了我们的环境,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
第二个原因是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绿色校园可以减少校园能源的浪费,最终还可以减少校园的运转成本,进而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
最后一个原因是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建设绿色校园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们更加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更加高度关注环保议题。
二、如何建设绿色校园?
第一个方面是提倡节能减排。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降低校园的能耗。例如,我们可以在校内设置智能节能灯,以便于根据场景自动控制开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水节电等方式,来达到有效的节能减排和环保作用。这样能够减少我们的资源浪费,促进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方面是推广绿色饮食。我们可以在校园内设置更多的绿色餐厅,推出更多的绿色菜品。我们还可以通过主题宣传周、科普讲座等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促进绿色饮食的发展。
第三个方面是加强环保宣传。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购物活动、废品回收活动,来唤起学生环保意识。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发布不同类型的环保宣传资料、展板等方式,来向大众传递行动的重要性。
总之,建设绿色校园是维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示范。通过实践和宣传,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环保议题,懂得如何科学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建设绿色校园做出一定的贡献。谢谢!
学校宣传课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我们学校的情况。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中学,学校占地面积广阔,环境宜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园区内拥有大量的树木和花卉,校园内部建筑也进行过现代化的改造和装修,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我们的学校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不仅有传统的文化课,还有各种文艺、体育、科技等方面的尝试性课程。我们学校注重全面育人,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同学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保持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学生组织和管理制度相当完善。学生会、文艺社团、体育协会等学生组织活跃,为同学们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学校特别重视同学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塑造,团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学校还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如音乐、舞蹈、曲艺、形体等文艺类课程;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种体育项目;电子科技、机器人等各种科技类课程等,活动类型丰富多彩,让同学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广泛的福利:伙食优良,住宿安全舒适,设施齐全,学生用品也一应俱全。学校内还设置了大量的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可供学生使用的房间,可以很好地满足同学们的各种学习和研究需求。
我们学校的口号是“锐意进取,卓越领先”,这也是我们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的管理和服务的不断改进,学生们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造就了现在的学校风貌。学校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尽情展示自我,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认可和照顾”的原则,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最后,请以我为代表向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致以最良好的敬意,并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我们学校度过一个快乐、充实、有意义的时光!谢谢大家!
主题:打造特色学校,开启创新之路
尊敬的评委、各位家长、亲爱的师生们,大家好!
我很荣幸能够在此给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宣传课件。我们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引领教育”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几个方面。
一、教学特色
我们学校非常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特色。在教学上,我们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我们针对艺术类专业设置了成果秀,让学生通过实际演出和展览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技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专业素养。
二、师资力量
我们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除此之外,我们学校还注重师生互动和合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果,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各个专业知识。
三、学生管理
我们学校注重学生管理,建立了一整套涵盖全过程的学生管理制度。在课外活动方面,我们注重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举办各种竞赛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共同体责任感。同时,我们通过校内自主学习中心,提供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咨询、帮助等服务,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领导能力。
四、实践教学
我们学校非常注重实践教学。我们开设了各种专业实践课程和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对将来的职业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还积极与企业、机构合作,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项目,了解职业岗位和相关行业动态,从而更好地准备自己的未来。
总之,我们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所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欢迎各位学生、家长和教育机构前来参观指导,共同分享教育的成果和经验。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邓小平课件系列15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北京天坛公园,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松柏,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邓小平爷爷亲手种下的高山榕,迎着南国的风,唱着春天的歌,长得枝繁叶茂。它向每一个驻足观看和拍照留念的游人,展示着春天的图画,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3月12日,是植树的好日子。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当又一个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邓小平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读着课文,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他不仅仅是在栽树,而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我们的未来呢?
二、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要点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让学生看生字条,看看有没有已经认识的字。把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勾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2)在解题和介绍背景时识字。揭示课题《邓小平爷爷植树》,认读邓、植两个生字。注意邓是后鼻音,植是翘舌音。结合课题简单介绍或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背景,如植树节是怎么会事,邓小平爷爷是谁,81岁高龄是什么意思,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节、岁、龄等生字。
(3)朗读课文时识字。学习第2、3自然段时,出示描写邓小平爷爷认真植树的重点句子,认读已、经、息、站、行、扶等生字。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亲手栽种时,落实亲、栽两个生字的认读。
2.生字的识记
(1)植、站是翘舌音,邓、龄、经、行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
(2)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构字规律,并和以前所学汉字的联系,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如熟字加偏旁:直植
熟字换偏旁:爷节那邓多岁冷龄
熟字相加:自+心息
形近字比较:己已
找相同部分:我栽拉站亲
3.识字的巩固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识记情况。
(2)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3)读词语,看看是否有不认识的字。如:
种植春节岁数年龄
已经经常气息站队
行走扶手栽树亲人
4.写字指导
本课写字指导应放在上下结构的字上。爷字上大下小,亲字上下相当,节、岁二字上小下大。爷和节都有一个部件ㄗ,前一个要写得比后一个短小些。本课新出现的双立人,可结合单人旁进行书写指导,注意竖的起笔位置。节、岁、亲、行四个字是既要认又要写的字,要重点指导学生识记和书写。可通过课件、投影展示,或在黑板上范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揣摩、临写。
(二)朗读感悟
本文是一则短小的故事。重点是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经过。朗读本文,要读得平实,读出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关键是体会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他的优秀品格有所感受。另外,从邓小平爷爷的行动中,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
可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只见他手握铁锹,在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可抓住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2.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抓住挑选、小心、挥锹进行品读。
3.他站到几步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抓住仔细、连声等进行品读。
4.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美丽的风景美在哪里?(树长得茂盛、漂亮;是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邓小平爷爷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很多人去参观,怀念邓小平爷爷)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了解邓小平爷爷的情况和植树节的来历。
2.课中活动
讨论:为什么要植树?怎样植树?
3.课后活动
参加植树活动。
四、教学设计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了解多少说多少)
2.老师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字词
1.听老师范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2.自由拼读,勾出生字词。
3.分小组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提示:看清声母读:植、岁、站、栽
看清韵母读:龄、行(多音字)
(2)我会记:学生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3)我会写:让学生先在田字格中写字,在对照课本中的字,发现规律,描红、临写。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线?
讨论方式:
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最后老师评价总结。
(四)实践活动
1.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植物画一画。
2.照课后说的那样做: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
一、教材分析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北京天坛公园,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松柏,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邓小平爷爷亲手种下的高山榕,迎着南国的风,唱着春天的歌,长得枝繁叶茂。它向每一个驻足观看和拍照留念的游人,展示着春天的图画,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3月12日,是植树的好日子。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当又一个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邓小平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读着课文,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他不仅仅是在栽树,而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我们的未来呢?
二、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要点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让学生看生字条,看看有没有已经认识的字。把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勾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2)在解题和介绍背景时识字。揭示课题《邓小平爷爷植树》,认读邓、植两个生字。注意邓是后鼻音,植是翘舌音。结合课题简单介绍或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背景,如植树节是怎么会事,邓小平爷爷是谁,81岁高龄是什么意思,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节、岁、龄等生字。
(3)朗读课文时识字。学习第2、3自然段时,出示描写邓小平爷爷认真植树的重点句子,认读已、经、息、站、行、扶等生字。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亲手栽种时,落实亲、栽两个生字的认读。
2.生字的识记
(1)植、站是翘舌音,邓、龄、经、行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
(2)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构字规律,并和以前所学汉字的联系,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如熟字加偏旁:直植
熟字换偏旁:爷节那邓多岁冷龄
熟字相加:自+心息
形近字比较:己已
找相同部分:我栽拉站亲
3.识字的巩固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识记情况。
(2)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3)读词语,看看是否有不认识的字。如:
种植春节岁数年龄
已经经常气息站队
行走扶手栽树亲人
4.写字指导
本课写字指导应放在上下结构的字上。爷字上大下小,亲字上下相当,节、岁二字上小下大。爷和节都有一个部件ㄗ,前一个要写得比后一个短小些。本课新出现的双立人,可结合单人旁进行书写指导,注意竖的起笔位置。节、岁、亲、行四个字是既要认又要写的字,要重点指导学生识记和书写。可通过课件、投影展示,或在黑板上范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揣摩、临写。
(二)朗读感悟
本文是一则短小的故事。重点是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经过。朗读本文,要读得平实,读出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关键是体会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他的优秀品格有所感受。另外,从邓小平爷爷的行动中,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
可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只见他手握铁锹,在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可抓住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2.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抓住挑选、小心、挥锹进行品读。
3.他站到几步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抓住仔细、连声等进行品读。
4.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美丽的风景美在哪里?(树长得茂盛、漂亮;是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邓小平爷爷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很多人去参观,怀念邓小平爷爷)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了解邓小平爷爷的情况和植树节的来历。
2.课中活动
讨论:为什么要植树?怎样植树?
3.课后活动
参加植树活动。
四、教学设计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了解多少说多少)
2.老师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字词
1.听老师范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2.自由拼读,勾出生字词。
3.分小组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提示:看清声母读:植、岁、站、栽
看清韵母读:龄、行(多音字)
(2)我会记:学生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3)我会写:让学生先在田字格中写字,在对照课本中的字,发现规律,描红、临写。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线?
讨论方式:
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最后老师评价总结。
(四)实践活动
1.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植物画一画。
2.照课后说的那样做: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的能力。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邓小平赢得小伙伴尊敬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赢得小伙伴尊敬的原因。
重难点突破法:朗读法讨论法
能力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
美育渗透点:体会邓小平爱动脑筋、不懂就问、不信鬼神的品质。
拓展:把邓爷爷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邓小平的图片,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邓爷爷是我国的伟大领袖,在邓爷爷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邓爷爷小时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分好课文的自然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2、注意读准以下生字的字音。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生字组词。
3、指导字形,师范写,讲要点。
4、生书写,师巡视。
5、示范写,讲要点。
6、生订正,师巡视。
五朗读课文。
1要求正确流利。
2课文讲了邓爷爷的几件事情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组词。
2出示句子测读。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看课文写了少年邓小平的几件事情?分别是哪几件?
2你最喜欢这三件事情中的哪一件,说说你的理由。
3听了小朋友们的理由,老师特别想和小朋友们一起乘坐时光机器回到邓爷爷小时侯,和他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爷爷的童年世界。
4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你们喜欢背书吗?你们平时背书的时候都有什么好方法呢?邓爷爷小时喜欢背书吗?他有什么好方法值得大家学习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出邓爷爷背书的好方法的句子和词语。为什么邓爷爷背书快,而且还记得牢?从这件小事中,你觉得邓爷爷是个怎样的孩子?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指导朗读。
5邓爷爷小时侯也和小朋友们一样是个活泼顽皮的孩子,在放学回家后,他又玩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爷爷的家里去看看吧。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大家都称他为小先生?他是怎么当的?他给大家当先生又会讲些什么呢?请你以四人为一小组,在小组里演一演。指导朗读。
6别看邓爷爷当时才6岁,可是他在6岁是就赢得了其他小伙伴的尊敬。他是怎样赢得大家的尊敬的呢?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对于爬上石乌龟这件事,邓爷爷是怎样表现的呢?其他同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从这件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三小结:
你喜欢邓爷爷吗?你觉得邓爷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在他身上你学习到了什么?在生活中希望你们也能做个不懂就问、勤动脑筋、不信鬼神的好孩子。说说你在和同学交往中有没有赢得他们的尊敬呢?
四作业:
把邓爷爷是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多看伟人小时侯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和许多汉字交上了朋友,还初读了课文,知道1985年的植树节,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亲手栽下了一棵柏树。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重点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问题(出示):(1)、邓小平爷爷是怎样种这棵柏树的?(2)、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种这棵柏树?
二、读文感悟。
1、出示:邓小平爷爷()地种柏树。
师: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课文,用--划出有关句子。然后想一想,()里填什么词比较恰当。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认为邓小平爷爷()地种柏树,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学会读课文,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里可填起劲、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小心等等,随机进行读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体会邓小平爷爷积极为祖国绿化作贡献的精神。)
(如:找出邓小平爷爷种树的动作词挖、挑选、移、填、站在、扶正,同桌伙伴,一人做动作,一人口述植树过程。移字可换放字比较理解。)
4、四人小组讨论:邓小平爷爷为什么种树?他是怎么想的?
(结合课前收集的邓小平爷爷的资料理解,体会邓小平爷爷一心为国之心,激发学生参与绿化的热情。)
三、拓展活动。
1、师:请每个学生对着柏树(课件、图片),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并把它写下来。
2、全班交流。
3、布置课后植树活动。
四、了解学生掌握课文情况。
1、出示习题,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日子()的柏树()的笑容
2、指导写我会写的字。
五、总结课文。
邓小平爷爷用改革开放的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81岁高龄的他,亲手栽下柏树,用实际行动告诉同学们要热爱祖国,绿化祖国。同学们,行动吧!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热爱祖国,绿化祖国的情感,并能将这种意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在课文开始,我先复习了昨日所学的生字词(黑板上书写一个学生跟读一个),再书写词语邓小平,当学生一起喊出这个名词,我便乘势问:有谁知道邓小平爷爷?你知道他的哪些事?这个时候很多平时爱看课外书的学生就显得相当激动,他们众说纷纭,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之后我作了一番总结,并引出要学的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并从课文的题目引出课文的内容,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划出课后的生字新词,在教生字时我采用开火车、小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课文中巩固生字词语;之后是讲解课文阶段,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朗读第一自然段,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思考问题:这颗柏树为什么叫做小平树?亲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亲手造一个句子?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可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在大段大段的文章中去选择有意义的语句,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另外我还安排了一个拟人化的环节:看着这棵柏树,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已过了一半的课时忽然变得轻松跟活跃起来,可惜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由于引导失误等原因,以致于学生所提的问题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要求,最后我改变了方式,说我也向小树提了几个问题,出示问题题板,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根据他们的回答画出示意图讲解,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让学生背一背,说一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是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4、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目标
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美育目标
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意义和他的心愿。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春天来了,柳绿花红。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植树的好日子。
2、简单介绍有关植树节的知识。
3、1985年的植树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为什么呢?
4、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5、板书课题,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生字。
1、范读全文;
2、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3、同桌互查:生字认识没有,课文能否读通;
4、邓爷爷用心地栽种着小树苗,你们呢,用心记住生字了吗?
5、认读生字词;
三、朗读感悟,展示交流。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说说读到哪儿你特别感动,用----划出来,多读几遍,再说说理由;
2、汇报交流:
(1)81岁高龄
(2)只见他手握......挖着......布满......仍......
3、读了课文,你觉得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文中哪儿看出来的?
4、小平树为什么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5、总结:由此可看出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你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2、认识了解邓小平
3、齐读课题。
1、听老师范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拼读,勾出生字词;
3、分小组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2)、我会记: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3)、齐读生字
练习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查阅有关邓小平爷爷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分析记忆字形,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
节、爷:下边部件相同,节的下边稍大一些;
岁:最后一笔落在竖中线上;
亲:三横长短不同
2、左右结构的字:
的:第一撇比第二撇位置稍低;
行:左高右低,注意双人旁的写法。
五、实践活动。
1、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
2、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读生字卡片。
巩固知识
1、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2、互相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好;
3、观察;老师范写;
4、独立描红,临写;
5、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6、把学生写的干净整洁的作业在全班展览。
1、去校园观察,仔细观察树的特点;
2、然后回来说一说;
3、在植树节,每人植一棵树。
练习设计
1、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亲手栽种一棵小树苗,给它浇水、施肥、锄草,让它茁壮成长;
3、画一幅你最喜欢的植物。
板书设计:
3、邓小平爷爷植树
欢迎光临学而思教育旗下奥数网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识记生字。
教学准备:课前了解邓小平爷爷的有关事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4.谈话导入:谁能说说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2、看图揭题。(投影仪出示)板书:邓爷爷植树
二.自主识字。
导语:想知道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吗?打开书,看课文。说说在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1.借助拼音,试读课文。(自由读)
2.自学生字。
(1)找出藏在课文中的认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字,纠正字音。
(3)出示所有生字,齐读。
(4)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5)去掉拼音,再打乱秩序读。
(6)汇报识字方法。
3.检测自学情况。
三.朗读感悟。
1.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指导读,评价。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第二自然段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朗读。如抓住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做登山看日出游戏,复习本课生字词。由低到高依次认读生字,一步2.读词语,看看是否有不认识的字。如:
种植春节岁数年龄已经
经常行走扶手栽树亲人
3.导入:小朋友识记生字真是太棒了,那么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植树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和三、四、五自然段,并思考: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植树的?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先学生自由朗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评价总结。
2.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3.朗读全文。(自由读、齐读、个别读)要读出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
三.书写生字。
1.学生先观察,再说说如何记住这6个字。
2.学写爷、节、岁、亲、的、行。
a.观察田字格中的位置。
b.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3.学生练习,强调笔顺。
4.展示学生写字本,指各学生点评。
四,布置作业:
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一起去植树吧!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读字卡,口头组词(读得正确可以得到字卡)。
2.把生字按结构分类(得到字卡的学生自动分为四组,其他同学观察纠正站错位置的人)
左右结构:邓植岭经站行扶
上下结构:节岁息亲
半包围结构:栽
独体字:已
3.读词语卡片,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4.这篇课文主要讲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你心中有哪些问题
二、抓住问题,朗读感悟
1.邓小平爷爷是怎么植树的
(1)你能学一学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动作吗
(2)请找出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自然段再读一读,读出感情。
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段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有什么体会
读第3自然段提问:请画出表示植树动作的词语,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3)读第4自然段,提问:邓小平爷爷笑了,你能猜到他心中想些什么吗把邓小平爷爷绿化祖国的美好愿望印在心中,带着笑容读这段。
2.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植树?
(1)讨论交流,体会绿化的重要意义,读第5自然段。
(2)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3)带着对邓小平爷爷的尊敬与怀念读第5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邓小平爷爷说过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要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他的话令人难忘。1985年的植树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教师有感情地读1自然段,学生读2、3、4、5自然段)。
邓小平到了法国以后,努力节俭度日。同学的杂费花销平均每月25个法郎左右,而他每月却只用18个法郎。尽管如此,他所带来的钱还是很快就用光了。在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经过5个月的艰苦煎熬,邓小平再也难以维持上学的费用,于是他不得不退学。
读书不成,他只好依靠打工攒点钱,以便继续求学。
可当时法国经济混乱,工厂倒闭,再加上大批军人复员回家,连法国人找工作都很困难中国学生不会技术,又没有知识,也就更难找活干了。幸好华法教育会在克鲁梭的一家钢铁厂找到大量散工活干。于是邓小平与几个四川同乡一起赶到克鲁梭的钢铁厂。
克鲁梭钢铁厂是法国最大的军火工厂,有2.5万多名工人其中有1000多名中国学生在这里做工,是勤工俭学学生比较集中的一个工厂。在邓小平来此之前,陈毅等人都在这里做过工。
邓小平来克鲁梭后被分到轧钢间当轧钢工。轧钢车间的工作就是把高炉里熔化的钢水先铸成钢锭,再轧成钢板,这种工作不需要技术,但劳动紧张,时常有危险。钢材的重量通常是180多斤重,在高达40度以上的高温车间里,在被钢水映红了的热蒸气中,必须用长把铁钳挟着火红炽热的钢材拖着跑,如不小心摔在热轧的钢材上,全身定被烫伤。此外,如果轧机发生故障(这是经常发生的),钢条从轧机向外射出,乱穿乱刺,随时会发生伤亡事故。当时年仅16岁的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天天忍着酷热咬紧牙关,吃力地拉着炽热的钢条在车间内来回跑,一天下来,早已浑身像散了架子一样,疲惫不堪,连饭都吃不下。
但这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令他和他的同学们无法忍受的是法国工头对他们的欺辱和歧视。在每天上工过程中,工头像影子一样跟在他们身边,不允许稍有休息一天,邓小平和几个同伴一同搬钢材,拉得稍慢一点,工头就呵斥:快干,快干!你这个懒汉,花钱雇你来是让你享福来的吗?你再这样给我磨洋工,我明天就报告上去辞掉你!同伴也来了气顶撞道:你站在一边不干活,自然不感觉累,我们每天像牛马一样给你们拉磨,从你们那儿挣得的几个臭钱吃饭都吃不饱。还要我们怎样给你们卖力气?工头蛮横地威胁道:几个臭钱你不想挣啊!明天你就是想挣也不让你挣了,走着瞧吧!随即把这位同学的工号记去,向大工头报告后,就把这位学生解雇了。就这样,不到一个月,与邓小平一起来的勤工俭学学生走了一大半。邓小平也由于愤怒至极,和工头对骂起来。不等辞退,就离开了克鲁梭钢铁厂。
这三个星期的做工生活虽然很短暂,但对邓小平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生活经历: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在当时恶劣的工作条件下,邓小平每星期都要工作50多个小时,而且还时常上夜班,而工资却少得可怜。中国学生固定工资每天14个法郎,仅是法国工人的1/3,而邓小平当时只有16岁,按法国规定,不满18岁的只能当学徒工,每天工资只有10个法郎,而他每天吃饭就要花9个法郎。此外,工厂的食宿条件也很差。除早晚两餐在宿舍吃外,中午他只能带面包在工厂吃,渴时就喝点自来水,肉菜的享受那就简直做梦了。本来邓小平到工厂做工是打算以勤工达到继续读书的目的。可是繁重的苦工压得他筋疲力尽,可怜的工资连饭都吃不饱,再想攒钱上学那就只能是幻想了。
在克鲁梭的工厂里,邓小平和他的同学中间有一首极为流行的顺口溜,叫散工曲:做工苦,做工苦,最苦莫过马娄五(法文,杂工)。舍夫(法文,工头)光喊郎德舅(法文,专干干事的魔鬼),加涅(法文,赚得)不过德桑苏(法文,10个法郎)。这首顺口溜深刻地反映了邓小平和他的同学们对酱主义的重新认识,是他们对这种罪恶制度发自心底的反抗和他们所受痛苦的控诉。
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1842年被英国强占。1898年,英国乘中国甲五战争失败之际,强迫清政府将新界地区(与香港岛合称为香港)租借给他们,租期为99年。1997年租借到期。
我国政府根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与英国政府多次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1990年4月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的驾照不仅为第三世界国家,也为全世界国与国之间,和平友好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式,在世界法制史上是一个创造性的杰作。
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者在1553年强行上岸租借的,在1887年强占去的中国领土。1979年中葡建交以后,双方对澳门问题有了相互谅解。1985年5年葡萄牙总统埃亚内斯访华时,中葡双方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签署了联合声明,表达了解决澳门问题的意向。1988年1月15日,中葡两国代表在北京互换联合声明批准书。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教材简析】
1985年3月12日,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种下了一棵柏树,这就是“小平树”。春天是美好的,我们也要像小平爷爷一样,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环境,美化家园,同时也把对未来的希望播洒在春天里。
课文用朴实的语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了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故事。读起来亲切、自然,令人感动。
【学情简析】
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小朋友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学习本课时,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照片,仔细阅读课文,想像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情境,增强环保意识。同时识字仍是本课的重点,要结合课文阅读,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目标预设】
1、图文结合,阅读中学会生字13个。
2、认真读贴,描红、临贴,写好“爷、岁、节、亲、的、行”6个字,动脑筋写好上下结构的字。
3、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体会邓爷爷的美好心愿。
4、植树节,大家试着种植花草、小树,写简单的观察笔记,丰富学习生活,积累美词美句。
【相关资料】
1、教师准备:
邓小平的相关资料,VCD《春天的故事》。
2、学生准备:
查阅邓爷爷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邓爷爷的一些小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阅读中学会生字13个。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体会邓爷爷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互动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一、课外资料交流,引入新课1、出示邓小平照片,问:“他是谁?你了解他的哪些事?”
板书:邓小平爷爷。
正音:“邓、平”,“爷爷”的轻声读法。
2、出示书中插图,问:“邓小平爷爷正在做什么?”
板书:植树,提醒都是翘舌音。
3、问:“你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1、自由回答。
齐读:邓小平爷爷。
认读生字“邓”。
2、自由回答。
齐读:植树,认读生字“植”。
3、齐读课题,自由回答、提问。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想办法认识生字,读通课文1、巡视,了解识字情况,调整识字重难点。
2、问:“第一遍读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参与同桌学习,及时纠正、表扬。
4、重点正音:岁、龄、经、站、栽、亲。注意指导图文结合、联系前后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
5、重点指导:邓、岁、已、经、扶、载、龄、亲。
6、个别指导。
1、独立阅读课文,图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2、自由回答,提出有关识字、生词、课文内容等问题。
3、同桌相互认读课文,纠正字音。
4、集体认读生词:植树节、81岁、年龄、已经、休息、站立、不行、银行、扶正、栽种、亲手。
注意:轻声读音“年龄、休息”,多音字“行、种”。
5、自由读生字,大家一起玩猜字游戏。
6、读通课文,提出不容易读通的地方,同桌讨论,互读互评。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引读1自然段:邓小平爷爷在哪一天植树呢?
2、个别指导独立阅读。
3、组织集体讨论,以点带面,指导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第2自然段重点:结合前后文及图联想邓爷爷“兴致勃勃、布满汗珠”的样子。
第3自然段重点:板书“挖、选、移、挥、填、站、扶”,激发学生想象。引导能干的学生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邓爷爷认真植树的情境。
4、个别指导,表扬体会深、朗读有感情的学生。
5、引读:xx年过去了,这棵小树什么样呢?
1、齐读1自然段。
2、自由阅读2、3、4自然段,思考:
邓小平爷爷的哪些地方令人难忘?做简单的圈画。
3、集体讨论,有感情地朗读。
第2自然段重点:第3句。
第3自然段重点:先朗读,特别注意要通过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动作,体会他植树时态度认真。
第4自然段重点:第2句,想像邓爷爷此时的心情,想像邓爷爷在想什么。注意多音字“露”的读音。
4、根据自己的理解、想像,自由有感情地朗读2、3、4自然段。
5、三个同学接力读,其他同学评价。
6、齐读5自然段。五、教学效果测评重点指导落后的学生。1、同桌互读课文,互评,相互帮助正音。
2、同桌玩“识字扑克”游戏,相互正音。
3、同桌互读课文,互评,提高朗读质量。六、拓展性学习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儿什么?你想做点儿什么?”自由回答,课外种植、观察,能干的写简单的笔记。
板书设计
植树节:3月12日
3邓小平爷爷植树
挖、选、移、挥、填、站、看、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贴,描红、临贴,写好“爷、岁、节、亲、的、行”6个字,动脑筋写好上下结构的字。
2、指导怎样写课外小种植观察笔记。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互动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一、复习生词、生字及时表扬、正音。“开火车”认读生词、生字,自评、正音。二、写好“岁、爷、节、亲、的、行”6个字1、正音:岁、亲、的、行。
2、表扬简单有效、较为科学的记字方法。
重点指导:岁、亲。
5、表扬书写有进步的小朋友。
1、集体读田字格里的字,同桌互读、互评。
2、用自己的方法记字。
3、自己读贴,想想: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字的笔顺规律,并仔细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写得好的小朋友在黑板上示范写。其余在书上描红、临写,自评写得最好的一个字,总结经验。
5、小组同学互评互学,各自擦掉写得不好的字,重新写。
三、课中活动和学生一起欣赏VCD歌曲《春天的故事》。跟唱歌,再认读歌词。四、教学效果测评及时纠正读音。1、“开火车”认读生词、课后的“说说写写”的词语。
2、“开火车”认读生字。五、拓展性学习(指导做简单的种植笔记)1、谈话:哪些小朋友回家种了花草。
2、出示表格,示范填写。
3、自己种植一盆花,放在教室里,和小朋友一起观察。指导值日生做好简单的记录。1、自由回答。
2、先想一想:应该记些什么?再读读表格,提出做笔记的困难。
3、值日生做好简单的记录。
【板书设计】
3、邓小平爷爷植树
(田字格与示范写的字)
观察记录
植物名______________小园丁________
日期植物变化措施心情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是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4、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目标
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美育目标
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意义和他的心愿。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随堂笔记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春天来了,柳绿花红。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植树的好日子。
2、简单介绍有关植树节的知识。
3、1985年的植树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为什么呢?
4、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5、板书课题,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生字。
1、范读全文;
2、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3、同桌互查:生字认识没有,课文能否读通;
4、邓爷爷用心地栽种着小树苗,你们呢,用心记住生字了吗?
5、认读生字词;
三、朗读感悟,展示交流。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说说读到哪儿你特别感动,用----划出来,多读几遍,再说说理由;
2、汇报交流:
(1)81岁高龄
(2)只见他手握......挖着......布满......仍......
3、读了课文,你觉得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文中哪儿看出来的?
4、小平树为什么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5、总结:由此可看出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你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2、认识了解邓小平
3、齐读课题。
1、听老师范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拼读,勾出生字词;
3、分小组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2)、我会记: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3)、齐读生字
激发学习兴趣,有了解课外知识的愿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一、
1、自由读,找出能让你感动的地方划下来;
2、同桌感情朗读,互相指正;
3、指名读;
4、再自己读书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如: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再如:挑选、小心、挥锹进行品读。
5、全班交流,从邓爷爷的年龄、植树时的动作体会他认真植树,美化环境的美好品质;
大声读能打动你心的那一段
品读感悟
培养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练习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查阅有关邓小平爷爷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随堂笔记
一、复习
二、分析记忆字形,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
节、爷:下边部件相同,节的下边稍大一些;
岁:最后一笔落在竖中线上;
亲:三横长短不同
2、左右结构的字:
的:第一撇比第二撇位置稍低;
行:左高右低,注意双人旁的写法。
五、实践活动。
1、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
2、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读生字卡片。
巩固知识
1、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2、互相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好;
3、观察;老师范写;
4、独立描红,临写;
5、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6、把学生写的干净整洁的作业在全班展览。
1、去校园观察,仔细观察树的特点;
2、然后回来说一说;
3、在植树节,每人植一棵树。
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
培养书写能力
在比较中发现不足,求的进步
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知道要爱护花草树木
练习设计
1、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亲手栽种一棵小树苗,给它浇水、施肥、锄草,让它茁壮成长;
3、画一幅你最喜欢的植物。
板书设计:
3、邓小平爷爷植树
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植树的态度和他的心愿。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好,老师先请大家听一首歌(课件播放《春天的故事》配相关图片)谁知道歌曲中的老人是谁?
你了解他的哪些情况?
2、简介邓爷爷。(课件出示:邓小平爷爷照片)
3、谁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认识生字:邓、植)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课件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你知道哪一天是植树节?(课件出示: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背景为刚栽好的小树苗。)
为什么说1985年的植树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3、同桌伙伴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①、我会认。(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3个生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机一一点击课件中的生字,字放大。)
②、我会记: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三、朗读感悟,了解人物
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认真听听讲议内容,讨论:
①邓小平爷爷为什么也来参加植树活动?
②你觉得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文中的以下长句子及关键词进行品读)
a、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b、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c、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扶正。
2、,读读,议议:(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3、读全文。
四、游戏活动,巩固识字
1、,现在正是春天,天坛公园到处是绿树,到处是鲜花,你们看,这就是其中的两棵树,美吗?(课件出示两棵开满鲜花小树,花儿上面写有我会认中的13个字)谁会读花儿上的字,就把花儿送给他。(学生读对一个字,点击课件上相关字,花上的字就消失)
2、谁能把小树苗栽进树坑里?
(课件出现八棵小树,上面分别写有:爷、节、己、已、多、岁、站、亲;八个坑里写有这八个字打乱后的音节,学生读对一个相应字就进入填里)
五、指导写字,掌握方法
1、我会写。(课件出示我会写中的六个字)指名读后,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找出最难写的字。
2、看老师示范。(课件演示难写的字的笔顺)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六、互动天地,拓展延伸
植树节快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植树吧!给你的小树取个名字,经常去看看它!还可以做个植树卡。
(课件出示一个精致的植树卡,上面这样写:
___年___月___日,我在那里种下一棵小树,我给它取名叫_______________。)
七、教学反思:
复习字词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教师了解学生读长句子的情况,及认读生字的情况。
2、读生字,给生字扩词。
3、小组互帮互助,牢记生字。
你还有哪些字不太认识吗快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别人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朗读质疑
1、自由读全文,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词句或问题,互助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4、齐读课文。
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2、请学生上台在田字格中演示生字的书写。教师相机示范,重点指导双人旁的写法。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4、展示写得好的学生的作品。
拓展延伸
到植树节那天和家长一起种一棵小树,定期为它浇水,并作观察记录。
教材简析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圈。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课文描述的是1985年3月12日,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情景和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难点:认识龄、栽;文中长句的朗读。
【教材分析】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北京天坛公园,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松柏,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邓小平爷爷亲手种下的高山榕,迎着南国的风,唱着春天的歌,长得枝繁叶茂。它向每一个驻足观看和拍照留念的游人,展示着春天的图画,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3月12日,是植树的好日子。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当又一个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邓小平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读着课文,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他不仅仅是在栽树,而且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我们的未来呢
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法学法】
略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分别出示邓小平画像和植树图。提问:
(1)这位爷爷谁认识(他叫邓小平,是我们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2)再看着张图,邓小平爷爷在干什么(植树)这是邓爷爷1985年3月12日植树节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想知道邓爷爷是怎样种树的吗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出示课题学生读好课题。
二、合作学习完成预习
1.小组成员轮流分段读课文段,其他同学在听时把自己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2.互帮互学。向同组同学请教,读会所有不认识的字,再试着读读课文。
3.小组边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
(1)爷爷植树时多大年龄了
(2)树栽好了邓爷爷满意吗从哪里能看出来
学习方法:在段中逐句找在画上记号。
三、反馈、质疑、自悟
1.全班器读课文
2.说说通过自己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朗读、感悟、体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2.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做做动作。
3.讨论交流:邓爷爷那么大年龄了,工作又非常忙还亲自参加植树活动我们同学该怎么样做
五、学习积累词语
1.课文有很多用得非常好的词语,学着找一找,画出来,再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各自画出的词语是什么。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找关于邓小平爷爷的资料。
2.《春天的故事》MTV。
3.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是植树的好时候,你们知道哪天是植树节吗(3月12日)那你们知道1985年的植树节在北京的一个公园里发生的事吗(板书课题)你想知道吗那就请大家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生读课文。想办法将课文读通顺。遇到不懂的字用笔圈出来。
3.小组内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句,可以问问同学。
(二)识字
1.小组内自学生字,总结识字的好办法。
2.汇报。
(1)熟字加偏旁:直──植
(2)熟字换偏旁:爷──节那──邓多──岁
3.指名读字卡、词卡。
4.将生字请回到课文中,再次读课文。
5.将课前搜集的有关邓爷爷的资料进行汇报,教师也可以给予补充。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这位伟人。
(三)写字
1.让学生先观察要写的6个字。
2.指名说说要写好这些字需注意什么
3.师范写有难度的字,例如:爷、岁,讲解字的结构;提示亲字的第五笔横长,第六笔横短,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4.生先描红,再练写。
5.班级内展评。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对邓爷爷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植树节这天亲自植一棵树呢他植树的态度如何呢下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难点:认识龄、栽;文中长句的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春天来了,柳树醒了,桃花红了。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植树的好日子。
2、简单介绍植树节的来历。
3、1985年的植树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为什么呢请自由读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
二、自主预习,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识没有,课文能否读通。没读通的句子请同学帮忙。
3、请小老师组织同学们开火车抽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朗读感悟,展示交流
1、出示讨论题:
A、你知道邓小平爷爷哪些情况
B、哪些句子是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找出有关句子,并多读几次)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C、组内交流展示:
讨论老师出示的问题,理出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
3、全班交流反馈:
A、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B、抓住文中的长句子及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2)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3)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四、复习巩固字词
1、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词,重点指导学生记龄、栽。
2、组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教师了解学生读长句子的情况,及认读生字的情况。
2、读生字,给生字扩词。
3、小组互帮互助,牢记生字。
你还有哪些字不太认识吗快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别人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二、朗读质疑
1、自由读全文,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词句或问题,互助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4、齐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2、请学生上台在田字格中演示生字的书写。教师相机示范,重点指导双人旁的写法。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4、展示写得好的学生的作品。
四、拓展延伸
到植树节那天和家长一起种一棵小树,定期为它浇水,并作观察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难点:认识龄、栽;文中长句的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春天来了,柳树醒了,桃花红了。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植树的好日子。
2、简单介绍植树节的来历。
3、1985年的植树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为什么呢?请自由读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
二、自主预习,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识没有,课文能否读通。没读通的句子请同学帮忙。
3、请小老师组织同学们开火车抽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朗读感悟,展示交流
1、出示讨论题:
A、你知道邓小平爷爷哪些情况?
B、哪些句子是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找出有关句子,并多读几次)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C、组内交流展示:
讨论老师出示的问题,理出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
3、全班交流反馈:
A、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B、抓住文中的长句子及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2)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3)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四、复习巩固字词
1、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词,重点指导学生记龄、栽。
2、组词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件系列] 统计表教学设计(示范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
2、计算。
教师提问: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
3、引新。
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下面是1998~20xx年东山村每年的总收入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如果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白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教师提问: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教师提问:
(1)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表格右侧旁边)
(2)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
(学生扩充表格,并计算百分数,填入表内。)
(3)我们再纵向观察,这组百分数表示什么?
(村办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4)你们能概括地讲一讲我们是怎么做的?
(把原来的统计表右边增加一栏,再把每一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填写过去,这样就成了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3、强调“合计”中“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以后在计算统计表中百分数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合计”项目中的百分数如何计算?
学生回答:用村办企业三年收入总和去除三年全村总收入的总和,三年“合计”项目的百分数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和,也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平均数。
4、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20xx年全村总收入比1999年增加XXXXXXXXXX万元;
(2)20xx年村办企业收入比1999年增加XXXXXXXXXX万元;
(3)20xx年该村其他收入(包括粮食、副业等)比1999年增加XXXXXXXXXX万元;
(4)20xx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XXXXXXXXXX%。
教师提问:
(1)通过看表回答问题,你发现全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总收入是怎样逐年变化的? (逐年增长)
(2)其中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怎样?
(很大)
教师讲述:仅通过1998-20xx年三年的收入,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改革开放,农村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之大,说明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二)反馈练习
某洗衣机厂第一季度生产洗衣机情况如下。分别算出每个月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并制成统计表。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原来有关统计表知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这就使统计表中反映数据之间关系的内容更充分,更丰富。
四、课堂练习
1、陈庄三户农民1999年和20xx年平均每人纯收入的情况如下:
陈志刚1999年2186元,20xx年2274元;
李卫民1999年2140元,20xx年2261元;
陈世昌1999年2205元,20xx年2313元;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想要深入了解“大学生课件”吗以下是为你准备的相关资料。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促进教学成果评价和提高的必要工具。以下是本文提供的参考资料请您参考!
活动目的:
1、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希望学生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全面正确的了解清明节,深切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积极的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2、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3、 使学生在欢乐的活动中掌握防火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防火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减少火灾难事故的发生。
1、同学们,有一首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杜牧的这首诗提到了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既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3、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清明,人们都会从五湖四海纷纷赶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洒下一壶热酒,聊表思念之情,也会在烈士墓前,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对先烈的感激之情。
4、我国为清明节特别设定了假期,表示对节日的重视,不久前,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周我们将迎来今年的清明节,让我们一起更深入地了解它,争取在节日里过的更有意义。
咱们班里有很多小研究员呢,他们搜集了清明节习俗的资料,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1、清明节要荡秋千。
2、清明要踢蹴鞠。
3、清明一定要去踏青。
4清明也要放风筝哦。
一、 大赛简介
1、活动名称:
云南师范大学课件制作大赛
2、活动背景:
师范生技能发展协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进步的协会。本着“服务广大同学、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的工作原则,面对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今一位好的教师或一个好的事业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制作ppt水平,特此,师范生技能发展协会开展此次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进步的平台。
3、活动主题:
好课件成就好课堂
4、活动目的及意义:
通过这次课件制作大赛大赛,能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以及创新能力,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学习的平台。丰富专业知识及业余知识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为以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课件制作是教师职业必备的技能之一,一份好的课件能加强老师讲课的效果。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同学们对课件制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加强学生群体的交流,浓郁学校学术氛围。
5、活动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
6、活动时间:
XX年11月8日初赛;XX年11月29日决赛
7、活动地点:
待定,到时另行通知
二、 比赛安排
1、赛前宣传:
由策划部、宣传部、师技部、组织部做出相关宣传海报进行相关宣传;外联部负责联系学校广播站对比赛进行宣传
2、赛前报名:
(报名讲课比赛的同时报名)
(1)、报名时间:XX年10月22日——XX年10月29日
(2)、报名地点:东西区食堂门口设报名点,各部门轮流值班一天,具体人员由各部门部长安排。
3、比赛流程:
(1)、初赛,于11月8日在指定教室将做好的课件拷贝到负责人电脑上,晋级决赛的选手协会将以短信或飞信的方式通知到参赛选手;
(2)、决赛,选手提前十分钟到比赛地点签到并进行抽签,每位选手将有5分钟的时间讲解自己的课件(采取说课形式),主持人的开场白之后,由评委宣读评分细则,然后开始比赛。
(3)、评委对选手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打分,比赛四人报一次分,并请评委老师进行点评。中场间歇进行兄弟部门的节目客串,活跃现场气氛。
(4)、通过激烈角逐,产生本届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5)、评委老师点评
(6)、嘉宾及评委老师上台为获奖选手颁奖。
4、决赛内部工作安排:
宣传部——摄影、通讯稿和相关宣传材料的制作
财务部——进行报名表及其他资料的复印工作,比赛前负责通知各参赛选手的参赛事项,活动用品的购买;
组织部——进行决赛赛会场的布置与安排,组织参赛选手有序进场,及组成会场应急小组;
外联部——拉赞助,为协会活动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同时负责联系社团嘉宾成员,及时反映学校其他社团和部门对此次比赛的反应;
社团部——负责决赛赛期间申请教室,邀请评委及嘉宾,及比赛现场协会内部人员签到,安排各部门在报名点值班;
师技部、策划部、部分会员——作为比赛期间工作人员:计时员、记分员、统分员等。
5、后续阶段:
(1)、打扫赛场;
(2)、在相关学生报纸、师范生技能发展协会博客公布获奖名单;
(3)、广泛收集老师和学生对此次比赛的看法和意见;
(4)、后期大赛各项材料的整理、归纳、留档存根;
(5)、后期相关宣传工作。
三、 比赛规则及评分细则
1、比赛规则:初赛选出20位左右的优秀选手进入决赛;决赛根据选手5分钟说课,评委打分产生获奖选手。
2、初赛评定标准:内容健康,课件结构合理,图文并茂,相关解说、介绍与课件内容一致、择优选取。
3、评分细则详见附一
4、奖项设置: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优秀奖9人;
四、 经费预算
1、奖金及奖状:一等奖:100元,证书10元;
二等奖:3乘以50= 150元,证书3乘以10 =30元
三等奖:证书5乘以10=50元,笔记本5乘以20=100元
优秀奖:证书9乘以10=90元
2、后勤开销:
赛前:宣传海报40元复印资料;150元请柬50元;
赛中:矿泉水1件、碳素笔和草稿纸50元;其他支出:50元;
总计:770元
五、安全预案
本次比赛将由协会内部组织部和社团部负责组成安全应急小组,对赛场发生的紧急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处理,确保整个比赛安全有序。
1、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1)、入场及退场过程中因拥挤而造成混乱。
(2)、比赛过程中出现纠纷或混乱。
(3)、参赛选手的物品丢失。
(4)、比赛过程中有人恶意起哄或闹事。
(5)、参赛选手对比赛结果有异议而引发纠纷事件。
(6)、比赛过程中出现多媒体设备故障事件。
2、预防及解决方案
(1)、安全应急小组组织选手和其他同学有序入场及退场。
(2)、由安全应急小组组成保卫小组,在会场周围巡视,维持会场正常秩序。
(3)、建议参赛选手妥善管理好自己随身所带的物品。
(4)、比赛中若发生多媒体设备故障事件,由各部门负责人稳定现场秩序,及时请管理人员修理,并可调动现场气氛,加强与选手和在场同学的交流。
(5)、比赛中若有人恶意起哄或闹事由保卫小组强制其离场,如情节恶劣可请学校保卫处处理或报警。
(6)、在比赛场地设立存包处,由专门工作人员看管,贵重物品(钱包、手机等)不予寄存。
师范生技能发展协会 哲学与政法学院团委
注:工作人员提前半小时入场准备
注:
1.本评分细则仅供参考
2.评委老师可酌情给分;评分细则;项目;分值;得分
一、 科学性 1.5
1、课件取材适宜,内容科学、正确、规范,符合教学大纲、教育方针、政策。 0.5
2、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0.5
3、课件的演示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0.5
二、 教育性 4.5
1、课件的制作直观、形象,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1
2、课件的设计新颖,有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3、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启发性,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能进行积极的思考。 1
4、课件的针对性强,知识点突出,内容完整,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和恰当。 1
5、课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0.5
三、 技术性 2.5
1、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是否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效果,教学重难点内容要有多媒体表现。 0.5
2、课件的交互性较高,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0.5
3、操作简便快捷,控制功能、操作方法符合常规习惯,整个课件保持统一的风格和操作界面。 0.5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声音、动画),具有相应的控制技术。 0.5
5、课件适用于教师日常教学。 0.5
四、 艺术性 1.5
1、画面制作应具有较高艺术性,页面布局美观、色彩和谐、生动活泼,色彩搭配协调,视觉效果好,符合视觉心理。 0.5
2、课件所展示的语言文字应规范、简洁、明了,具有科学的表现能力,不可喧宾夺主。 0.5
3、配音清晰,无杂音,视频、动画播放流畅,对课件有充实作用。 0.5
附一合计
附二云南师范大学课件制作大赛报名表编号:
姓名
性别
所在学院
照片
年级与班级
宿舍
联系电话
课件题目和内容简介
课件说明(包括课件整体构思、课件来源、课件亮点、课件创新点)
注:可另附纸页
活动背景:我村有一名英烈侯玉海,是在边境的一次排雷活动中光荣牺牲的中华好儿女。每年少先队大队部都要举行相关的活动,来纪念英烈。我们为了孩子心中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意识,特开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
通过此次主题班会活动,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悲壮历史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增强学生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坚定跟党走的信心。
(1)录音机一台、录音带数盒。
(2)历史知识问答题题签。
(3)统一服装(校服)。
(4)布置会场。
放《侯玉海事迹》录音带,主持人上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甲:侯玉海,我们官田人并不陌生,我们要向他学些什么呢?
乙:学他为了当地农民的生命安全,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的革命精神。
乙:面对英烈母亲,说:老奶奶,你放心吧,我们不会让你的孩子的血别流。
乙:(激动地声音响亮而高亢)抗震救灾就要胜利了!
甲:侯玉海,不就是这样的好战士吗?无数的英烈倒下了,倒在烈火中,倒在血泊里。
这是信念与意志的磨炼。
他们用信念与意志赢得了新生活,
甲:革命英烈,那永不消逝的英魂,激励了无数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也使我们新一代青年,领略了生命的真谛。
甲:不,先烈们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革命故,两者皆可抛。”
乙:他们懂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内涵。
乙:死,并不是烈士们惟一的选择,生存,对先烈们未必不是一种选择。然而,在光明与黑暗,在自由与专制的搏击中,需要勇士的冲锋,需要战士的流血,需要英雄的献身。
甲:于是,先烈们发出了:今虽自缚非吾愿,碧血丹心换中华!”的呼声。
简要评析:
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来构想主题班会内容,是生动的,有血有肉的,英烈就在身边,所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达到预期目的。
一、 大赛简介
1、活动名称:云南师范大学课件制作大赛
2、活动背景:师范生技能发展协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进步的协会。本着“服务广大同学、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的工作原则,面对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今一位好的教师或一个好的事业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制作ppt水平,特此,师范生技能发展协会开展此次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进步的平台。
3、活动主题:好课件成就好课堂
4、活动目的及意义:通过这次课件制作大赛大赛,能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以及创新能力,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学习的平台。丰富专业知识及业余知识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为以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课件制作是教师职业必备的.技能之一,一份好的课件能加强老师讲课的效果。通过本次活动,提高同学们对课件制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加强学生群体的交流,浓郁学校学术氛围。
5、活动对象:全体在校学生。
6、活动时间:XX年11月8日初赛XX年11月29日 决赛
7、活动地点:待定,到时另行通知
二、 比赛安排
1、 赛前宣传:由策划部、宣传部、师技部、组织部做出相关宣传海报进行相关宣传 外联部负责联系学校广播站对比赛进行宣传
2、 赛前报名:(报名讲课比赛的同时报名)
(1)、报名时间:XX年10月22日——XX年10月29日
(2)、报名地点:东西区食堂门口设报名点,各部门轮流值班一天,具体人员由各部门部长安排。
3、比赛流程
(1)、初赛,于11月8日在指定教室将做好的课件拷贝到负责人电脑上,晋级决赛的选手协会将以短信或飞信的方式通知到参赛选手;
(2)、决赛,选手提前十分钟到比赛地点签到并进行抽签,每位选手将有5分钟的时间讲解自己的课件(采取说课形式),主持人的开场白之后,由评委宣读评分细则,然后开始比赛。
(3)、评委对选手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打分,比赛四人报一次分,并请评委老师进行点评。中场间歇进行兄弟部门的节目客串,活跃现场气氛。
(4)、通过激烈角逐,产生本届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5)、评委老师点评
(6)、嘉宾及评委老师上台为获奖选手颁奖。
4、决赛内部工作安排:宣传部——摄影、通讯稿和相关宣传材料的制作 财务部——进行报名表及其他资料的复印工作,比赛前负责通知各参赛选手的参赛事项,活动用品的购买; 组织部——进行决赛赛会场的布置与安排,组织参赛选手有序进场,及组成会场应急小组; 外联部——拉赞助,为协会活动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同时负责联系社团嘉宾成员,及时反映学校其他社团和部门对此次比赛的反应; 社团部——负责决赛赛期间申请教室,邀请评委及嘉宾,及比赛现场协会内部人员签到,安排各部门在报名点值班; 师技部、策划部、部分会员——作为比赛期间工作人员:计时员、记分员、统分员等。
5、后续阶段
(1)、打扫赛场;
(2)、在相关学生报纸、师范生技能发展协会博客公布获奖名单;
(3)、广泛收集老师和学生对此次比赛的`看法和意见;
(4)、后期大赛各项材料的整理、归纳、留档存根;
(5)、后期相关宣传工作。
三、 比赛规则及评分细则
1、 比赛规则:初赛选出20位左右的优秀选手进入决赛;决赛根据选手5分钟说课,评委打分产生获奖选手。
2、 初赛评定标准:内容健康,课件结构合理,图文并茂,相关解说、介绍与课件内容一致、择优选取。
3、 评分细则详见附一
4、 奖项设置:一等奖 1人 二等奖 3人 三等奖 5人优秀奖 9人
四、 经费预算1、 奖金及奖状:一等奖:100元,证书10元; 二等奖:3x50= 150 元,证书3x10 =30 元 三等奖:证书5x10=50元,笔记本5x20=100元 优秀奖:证书9x10=90元 2、后勤开销:赛前:宣传海报40元复印资料 150元请柬50元 赛中:矿泉水1件 碳素笔和草稿纸 50元, 其他支出:50元 总计:770元五、 安全预案 本次比赛将由协会内部组织部和社团部负责组成安全应急小组,对赛场发生的紧急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处理,确保整个比赛安全有序。
1、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1)、入场及退场过程中因拥挤而造成混乱。
(2)、比赛过程中出现纠纷或混乱。
(3)、参赛选手的物品丢失。
(4)、比赛过程中有人恶意起哄或闹事。
(5)、参赛选手对比赛结果有异议而引发纠纷事件。
(6)、比赛过程中出现多媒体设备故障事件。
2、预防及解决方案
(1)、安全应急小组组织选手和其他同学有序入场及退场。
(2)、由安全应急小组组成保卫小组,在会场周围巡视,维持会场正常秩序。
(3)、建议参赛选手妥善管理好自己随身所带的物品。
(4)、比赛中若发生多媒体设备故障事件,由各部门负责人稳定现场秩序,及时请管理人员修理,并可调动现场气氛,加强与选手和在场同学的交流。
(5)、比赛中若有人恶意起哄或闹事由保卫小组强制其离场,如情节恶劣可请学校保卫处处理或报警。
(6)、在比赛场地设立存包处,由专门工作人员看管,贵重物品(钱包、手机等)不予寄存。
师范生技能发展协会 哲学与政法学院团委 注:工作人员提前半小时入场准备
注:1.本评分细则仅供参考 2.评委老师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 项目 分值 得分
一、 科学性 1.5 1、课件取材适宜,内容科学、正确、规范,符合教学大纲、教育方针、政策。 0.52、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0.5 3、课件的演示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0.5
二、 教育性 4.5 1、课件的制作直观、形象,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1 2、课件的设计新颖,有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3、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启发性,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能进行积极的思考。 1 4、课件的针对性强,知识点突出,内容完整,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和恰当。 1 5、课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0.5
三、 技术性 2.5 1、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是否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效果,教学重难点内容要有多媒体表现。 0.5 2、课件的交互性较高,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0.5 3、操作简便快捷,控制功能、操作方法符合常规习惯,整个课件保持统一的风格和操作界面。 0.5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声音、动画),具有相应的控制技术。 0.5 5、课件适用于教师日常教学。 0.5
四、 艺术性 1.5 1、画面制作应具有较高艺术性,页面布局美观、色彩和谐、生动活泼,色彩搭配协调,视觉效果好,符合视觉心理。 0.5 2、课件所展示的语言文字应规范、简洁、明了,具有科学的表现能力,不可喧宾夺主。 0.5 3、配音清晰,无杂音,视频、动画播放流畅,对课件有充实作用。 0.5 附一 合计
附二 云南师范大学课件制作大赛报名表编号:
姓名 性别 所在学院 照片 年级与班级 宿舍 联系电话 课件题目和内容简介 课件说明(包括课件整体构思、课件来源、课件亮点、课件创新点) 注:可另附纸页 备注
年 月 日 云南师范大学首届课件制作大赛
七十余载风风雨雨; 七十余年育人不倦; “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绝非妄传。 秋风飒爽之际,在这片充满教师魅力的土地上,我们将迎来云南师范大学首届课件制作大赛,我们将一起见证师大学子的教师职业技能。来参加我们的“课件制作大赛”吧,让师范院校的我们,充分展示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素质,充分展示属于你自己的课堂! 课件制作大赛从建校以来就不断有同学开展、实施,然而面向全校同学、正式涉及说课评比却是第一次,我们的比赛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关注,在这“云南师范大学首届课件制作大赛”来临之际,我们热忱欢迎您的参与! 要求:电脑课件制作(ppt、flash等常用软件) 主办:哲学与政法学院团委 承办:师范生技能发展协会 报名时间:XX年10月22日 截止日期:XX年10月29日 报名方式: (1) 现场报名: 地点:东西区食堂门口 (2)联系电话: 宋连连() 张晓艳() (3)网上报名 1、进入新浪博客,在博文里面寻找。 2、打印后填好交到报名现场; 暂不支持邮箱办理 师范生技能发展协会
一、活动主题:
感受建筑魅力领略凝固艺术
二、活动口号:
动手动脑快乐艺术行
三、活动宗旨:
开学伊始,是我们宏扬建筑艺术与文化精神的好机会,在此期间,我们会为家展现更多的建筑艺术文化,与家共同探讨建筑艺术的精髓,促进我系同学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的'共同提高。
四、活动目的:为了调动我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得到提高,给同学们一个提高动手能力和发挥艺术特长的平台,襄樊学院建筑艺术社特举办本次建筑艺术幻灯片课件制作赛,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增强同学们对建筑艺术的理解,激发同学们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以艺载德,以艺促智。
五、主办单位:
襄樊学院土木工程系
六、承办单位:
襄樊学院建筑艺术社襄樊学院土木工程系学生会女生部
七、活动时间:
20xx年10月10日20xx年10月31日
八、活动相关负责人:
襄樊学院建筑艺术社理事会干部及土木工程系女生部负责人。
如有疑问联系以下人员:xxx、xxx。
九、活动形式与办法:
1、课件制作:参赛各队选择一个绿色环保建筑主题并围绕主题制作出一组幻灯片。
2、讲评方式:讲评可以涉及建筑环保功能,风格,材料,构造,色彩等方面,鼓励讲评时带有个人到见解,应用创新方式讲评。
3、组队形式:即所有参赛学生必须一组队形式参加比赛,每队成员限定为3~4名。
注:请参赛选手先自行分组,每组由二学长带领一新生;未分组的由主办方分组。
4、比赛方式:
初赛:参赛各队将参赛作品于10月30日前交至联系人,然后进行两轮的初赛,由学生会及建筑艺术社组成评审团进行第一轮的选拔。共选出25组作品进入复赛。
复赛:参赛各队于X月X号下午携参赛作品到X栋X参加比赛。参赛的讲评员必须脱稿讲解,讲解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5、评分方式:由评审组成员根据评分标准进行现场打分,现场公布评分结果,第二组结束公布第一组的分数。
6、抽签方式:每组组长必须在比赛开始前30分钟到达现场,然后根据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后在操作人员的协助下将选赛作品拷贝到参赛现场的电脑上(出现意外情况后果自负)。
十、评分标准
项目要求具体事项
1、作品10分,主题鲜明3分
2、每张幻灯片内容联系紧密3分
3、幻灯片制作新颖,有创意4分
4、讲解10分,对作品讲解透彻,且脱稿4分
5、普通话标准,富有感染力3分
十一、活动宣传
1、由建筑艺术社宣传部主要负责,建筑艺术社其它部门及学生会女生部协助宣传。
2、宣传媒体为现场展示、横幅、宣传板、宣传海报等。
十一、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若干(视情况而定)
十二、经费预算(由相关人员估算)
1、宣传费用、会场布置:50元
2、证书奖品:150元总计:200元
襄樊学院建筑艺术社
20xx年9月15日
大学生需要明白在毕业之后,很多东西都需要接受社会的洗礼,在学校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在迈向社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丰富自己的见识,及时参与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也会进行毕业设计。下面为大家推荐大学生教学楼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朋友们。
文 献 综 述
(一)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该建筑拟建于长沙市香樟路沿街地段,地势平坦,总建筑面积面积4000~20000m2,框架结构,层数主体5层,层高3.6~4.2m;
2、建筑设计
1) 普通教室:50人普通班50~100个,1.1~1.2m2/生;
2) 教师休息室每层1~2个,每层4间教师办公室;
3) 其它:卫生间、楼梯间等按有关规定计算其数量与尺度,并设底层大厅;
4) 屋面为上人屋面;
3、结构设计
1) 气象条件:全年为偏南风,夏季为西南风,基本风压W0=0.35kN/m2;基本雪压W0=0.4kN/m2;
2) 建筑场地类别:场地为II类;浅基:fak=240KPa,ηb=0.3,ηd=1.5。深基础(桩基):粉质粘土qsa=25kPa;圆砾qpa=2500KPa,qpa=55KPa;强风化泥质板岩qpa=3000KPa qsa=60 KPa。中分化岩石qpa=2000 KPa,微分化岩石qpa=3500 KPa;
3) 相对湿度:最热月平均73%;
4) 温度:最热月平均30.1℃,最冷月平均4.2℃,夏季极端最高39.8℃,冬季极端最低-8.5℃;
5) 地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为7(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0.30)g;
6) 地下水位浅基地表以下3.0m;桩基地表下4.0m。无侵蚀性;
7) 场地地质资料:根据对建筑基地的勘察结果,地质情况见任务书附表;
8) 建筑物耐久年限为50年,耐火等级为二级;
(二)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设计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选题、调研、收集分析资料、方案设计、结构计算等过程,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设计、毕业答辩,来考核教学质量,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毕业设计是整个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在这次毕业设计中,锻炼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运用各种设计规范和通用图集以及国家、地方标准,完成建筑设计和结构计算,绘制施工图,并通过计算机绘图、计算等环节,提高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让自身向着一个合格工程师的方向去发展和努力。
此次毕业设计我的做的课题为“长沙第一育人中学教学楼5号楼”设计,我要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大学期间学到的各项知识,并利用CAD、天正、PKPM等相关软件进行机算,并手算其中部分框架,并用计算机进行验算。通过这个过程我不仅能学到设计相关的知识,发现自身的不足,还能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和设计方法等,使我对建筑结构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都与教育密切相关。校园则是实施和发展教育事业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氛围与其底蕴。
现代教育理念与城市设计原理相结合的校园规划构思。现代教育正面临重大挑战与变革。今天的学校建筑不仅是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学习场所,它更是一个发展知识、塑造人格、充分满足人们理解、认识和发现欲望,承载时代内涵的载体。在中国当代校园建设中,一些中小学校达到了相当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它们是所在城市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建筑建设中,教学楼占有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一个设计新颖,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形象完好的教学楼不仅给人带来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可以给人以新的认识可以提高学校名气,代表学校形象,甚至可以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三)文献综述
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她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面貌。土木工程在我国可分为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给水和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其中建筑工程的结构形式可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核心筒结构和巨型结构等,多层建筑常采用框架结构形式。
框架结构是由梁柱等杆件体系组成的结构,是多高层建筑的常用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变形性能,可方便的进行平面布局,能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一般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时,一般不宜设计成单跨结构。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以梁受弯、柱受弯压为主要特征,梁端弯矩和跨中弯矩为梁结构的控制内力。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柱承担水平剪力和柱端弯矩,并产生水平侧移。
框架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和基础组成主框架,横梁和柱通过节点约束共同工作,力的传递路线明确,计算分析理论较为成熟。框架结构中墙体一般为填充墙,起围护和分割作用,可灵活布置,所以对于使用上要求变化的空间较多采用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具有很好的受力性能,属于柔性结构,自振周期较长,经过合理设计可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可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有利于抗震设计。
教学楼是学校学生、教师进行学习、教学活动的地方。
常见形式为内走廊式,中间为公共走廊,走廊两侧布置主要使用房间,也可以在局部打破此布局,营造活泼变化的建筑形式。
本次设计高度虽为3.9×5=19.5m,不属于高层建筑的范畴,但是由于人员众多,宜设置防烟楼梯间及安全疏散指示灯。
具体设计应满足:
(1) 容积率要求
学校的建筑容积率可根据其性质、建筑用地和建筑面积中学不宜大于0.9
(2) 建筑物间距要求
a) 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b) 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h。
c) 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
d) 教学用房的平面,宜布置成外廊或单内廊的形式。
(3) 平面组合要求
教学用房的平面组合应使功能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和有利于疏散。
(4) 普通教室
a) 课桌椅的排距:不宜小于900mm;纵向走道宽度均不应小550mm。课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内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均不应小于120mm。
b) 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c) 教室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000mm;教室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8500mm。教室后部应设置不小于600mm的横向走道。
d) 普通教室应设置黑板、讲台、清洁柜、窗帘杆、银幕挂钩、广播喇叭箱,“学习园地”栏、挂衣钩、雨具存放处。教室的前后墙应各设置一组电源插座。
e) 黑板尺寸:高度不应小于1000mm,宽度不宜小于4000mm。
f) 黑板下沿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1000--1100mm。
g) 黑板表面应采用耐磨和无光泽的材料。
h) 讲台两端与黑板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m,宽度不应小于650mm,高度宜为200mm。
(5) 卫生间
a) 教学楼应每层设厕所。
b) 学校水冲厕所应采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应设排气管道。
c) 教学楼内厕所的位置,应便于使用和不影响环境卫生。在厕所入口处宜设前室或设遮挡措施。
e) 厕所内均应设污水池和地漏。
参考资料:
1、教材:《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多层与高层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旅馆建筑设计》、《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
2、制图标准、规范:
《建筑构造》、《建筑制图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南地区通用建筑设计标准图集》、《教学建筑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旅馆建筑设计规范》、其它有关的法规、条例等
3、建筑构件通用图集及中南地区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一)建筑设计
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艺术等问题,对建筑完成建筑总体布置、空间组合进行可能与合理的安排,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进一步充分完善,综合成较为理想的方案,并绘制成设计文件(设计总说明、建筑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
(二)结构设计
根据建筑设计方案和原始资料,选择确定结构体系,布置结构构件,结构计算(选一榀框架计算)
1、确定框架计算简图;
2、荷载计算:注意传力正确,防止少算和漏算;
3、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与计算;
4、地震作用计算;
5、荷载组合与内力组合;
6、截面设计(配筋计算)、节点区设计及构造设计;
7、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和计算;
8、自选构件的设计和计算:包括楼梯、雨棚、井式楼盖等。
9、基础可选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
(三)绘制施工图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经指导教师审批通过之后,进行施工图设计
1、建筑施工图
设计说明书:包括施工图设计依据、设计规模、面积、标高定位、用料说明等。
建筑总平面图:表明建筑用地范围,建筑物及室外工程(道路、围墙、大门、挡土墙等)位置、尺寸、标高,并附必要的说明及详图。比例1:200。
建筑各层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详细标出门窗洞口、墙段尺寸及必要的细部尺寸、详图索引。比例可选1:50、1:100、1:200。
建筑构造详图:包括平面节点、檐口、墙身、门窗、楼电梯等详图,应详细表示各部分构件关系、材料尺寸及做法、必要的文字说明。比例可选1:30、1:20、1:10等。
2、结构施工图
结构设计总说明:包括工程概况、设计依据图纸说明、建筑分类等级、主要荷载取值、主要结构材料等。
基础平面图:包括定位轴线、基础构件(包括承台、基础梁等)的位置、尺寸、底标高、构件编号;基础底标高不同时,应绘出放坡示意图;采用桩基时,应绘出桩位平面位置、定位尺寸及桩编号;先做试桩时,应单独绘制试桩定位平面图。
结构平面图:包括定位轴线及梁、柱、承重墙、抗震构造柱位置及必要的定位尺寸,并注明其编号和楼面结构标高。现浇板应注明板厚、板面标高、配筋(亦可另绘放大的配筋图.必要时应将现浇楼面模板图和配筋图分别绘制),标高或板厚变化处绘局部剖面。屋面结构平面布置图内容与楼层平面类同,当结构找坡时应标注屋面板的坡度、坡向、坡向起终点处的板面标高;当屋面上有预留洞或其他设施时应绘出其位置、尺寸与详图,女儿墙或女儿墙构造柱的位置、编号及详图。
楼电梯图:应绘出每层楼梯结构平面布置及剖面图,注明尺寸,构件代号、标高、梯梁、梯板详图(可用列表法绘制)。
雨棚、阳台、檐口等构件施工图:应绘制出其平面布置及剖面图,注明尺寸,构造做法及详图。
(四)设计说明和计算书
1、内容:整理设计说明书(建筑、结构)和结构设计计算书。设计说明书要求有中英文摘要;结构方案选择的依据、结构布置说明。结构设计计算书要求有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包括计算单元、计算简图、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截面设计及基础、楼梯等自选构件的设计计算等。
2、要求:内容完整,条理分明,计算准确,图示清楚,字迹工整,装订整齐。一律用钢笔书写或计算机打印,计算书要有前言和目录等。
闲暇之余,不免会思考,幸福是什么?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就幸福。寻找幸福,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积极的阳光,洒满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同学们的幸福感,努力促进同学们身心和谐发展,州温五十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结合教研处开展此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5月7日——21日
二、活动主题:
寻找幸福
三、活动安排:
1、专题讲座
活动时间:5月7日下午四节课
活动地点:五楼会议室
主讲人:z
主讲内容:《寻找幸福》
活动对象:高一高二每班7人
2、手抄报评比
活动主题:寻找幸福
活动要求:学校会统一分发纸张,手抄报需结合主题,内容新颖,色彩协调,教育意义强。
截止时间:5月14日
上交地点:校团委办公室
3、现场心理咨询
届时将有州温中学、新疆部、五一十中心理老师及心理实习老师一同为同学针对情感、学业、人际关系等开展现场心理问题解答,并开设趣味心理测试。
时间:5月15日中午12:30——13:50(暂停)
地点:校园广场
器具:6张桌子、12张椅子、纸笔若干,供学生使用。
4、心理测验
学校已购买了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即将对全校同学予以开放,具体内容会再以书面形式告知同学。
时间:5月2日——5月21日
5、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以及喜爱,对于激发个人的潜力以及团队合作有非常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将安排专职心理老师为同学们进行培训,使同学在培训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幸福感。
主题:寻找幸福
报名方式:每班1人。
报名地点:团委办公室
活动时间:5月16日中午12:30—13:50
四、活动要求
1、请有关单位和个人,根据统一部署,做好相关宣传、组织工作,使州温市第五十一中学第三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顺利、圆满开展。
2、相关活动照片、报道,由承办方及时送交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E-mail:zz)
活动主题:
“诚信考试”
活动背景:
期末临近,期末考试即将开始,我们要面临的既是一次学习成果的检阅,更是一场诚信的考验。
活动时间:
20xx年6月2日
活动地点:
12教
活动人员:
桥四全班
活动步骤:
1,宣读考试条例,学习考场纪律。
2,讲解诚信考试重要性。
3,发出倡议。
4,全班签名。
班会总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当今社会大力弘扬的道德规范之一只有以诚待人,以信立业,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才能构建诚信的'学风和校风。
(一)、诚信考试主题班会的个人总结心得
(二)、学校庆元旦迎新年的主题班会
(三)、大学生学宪法讲宪法主题班会
(四)、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班会教案
(五)、时代楷模王红旭个人事迹主题班会记录
(六)、抗日战争纪念日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七)、大学生宪法宣传教育主题班会
(八)、小学生国防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教案怎么写
(九)、**革命和建设的主题班会
(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怎么设计
期末考试即将开始,我们要面临的既是一次学习成果的检阅,更是一场诚信的考验。在此,发出如下倡议:
一、正确认识考试对评价自己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认真复习,满怀信心的迎接考试。
二、提高自身修养,做一名诚信学生。我们要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每一场考试,考出真实水平。
三、在考试过程中尊重监考老师,端正考试的态度严格遵守考试规章制度,杜绝一切考试作弊形式。
四、弘扬诚信正义,树立与不良风气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从现在做起,努力打造诚信校园。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互相提醒,互相督促。让作弊远离校园,让诚信常驻心中!让我们一起为诚信立下誓言:“我承诺,诚信考试”。
同学们都相继发表了自己对诚信考试的看法与意见,同时对诚信考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会就诚信考试倡议书,每位同学都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表示会认真对待考试,积极面对考试,诚信迎考。衷心预祝所有同学在此次期末考试中能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期末考查试题
以下任选一题即可:
题一:根据个人实际,假设你是一名毕业班学生,制作一份个人求职简历表。
1、必须包含个人基本情况、个人学习工作简历、特长、求职意向、自我评价等基本信息。
2、社会实践经历、大
三、大四经历可以适当地杜撰。
题二:假设你是一名毕业生,选择一个你中意的用人单位,以个人名义向该用人单位写一封求职自荐信。字数700—1000字。要有标题、称呼、内容和落款等基本结构,内容应包含求职动机、对用人单位的评价、个人基本情况、个人工作承诺、祝福语等基本部分。
考查要求:
1、可以上网参考他人的格式、模板,但不得完全抄袭,否则记为0分。
2、个人考查题不得与其他同学雷同,否则记为0分。
3、将答案制作在一张A4纸上,写上班级、姓名、学号。打印稿统一交班长处,班长按花名册顺序排好,附上一张花名册,于17周周五前交欧阳老师。
地点:行政楼103校学生工作部办公室,电话:***.
抢劫,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一种犯罪行为。抢夺,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的财物的`一种犯罪行为。这两类犯罪行为都会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且容易转化为凶杀、伤害、XX等恶性案件,比盗窃犯罪更具有社会危害性。
巧妙应对抢劫者可以采取下述措施:
1、案发时要尽力反抗。只要具备反抗的能力或时机有利,就应发动进攻,以制服或使作案人丧失继续作案的心理和能力。
2、与作案人尽量纠缠。可利用有利地形【,数十万教育资源,无须注册,免费下载!】和身边的砖头、木棒等足以自卫的武器与作案人形成僵持局面,使作案人短时间内无法近身,以便引来援助者并对作案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3、实在无法与作案人抗衡时,可以看准时机向有人、有灯光的地方或宿舍区奔跑。
4、巧妙麻痹作案人。已处于作案人的控制之下而无法反抗时,可按作案人的需求交出部分财物,并采用语言反抗,理直气壮地对作案人进行说服教育,晓以利害,从而造成作案【,数十万教育资源,无须注册,免费下载!】人心理上的恐慌。切不可一味地求饶,应当尽力保持镇定,与作案人说笑斗口,采取默认方式表明自己交出全部财物并无反抗的意图,使作案人放松警惕,以便自己看准时机进行反抗或逃脱其控制。
5、采用间接反抗法。是指趁其不注意时在作案人身上留下记号,如在其衣服上擦点泥土、血迹,在其口袋中装点有标记的小物件,在作案人得逞后悄悄尾随其后注意逃跑去向等。
6、注意观察作案人,尽量准确记下其特征,如身高、年龄、体态、发型、衣着、胡须、语言、行为等特征。
7、及时报案。作案人得逞以后,很有可能继续寻找下一个抢劫目标甚至还竟敢在作案现场附近的商店和餐厅进行挥霍。所有高校一般都有较为严密的防范措施,能及时报案和准确描述作案人特征,有利于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力量布控,抓获作案人。
8、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遇到抢劫时只要有可能就要大声呼救,或故意高声与作案人说话,引起周围行人的注意
意志就是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心理活动。它是人的认识的能动表现。意志是学生学习和将来事业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意志对学习的作用:(1)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2)帮助学生克服智力活动中的各种困难,取得学习成功,达到既定目的。提出怎样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
1、使学生了解培养坚强意志对学习和将来事业成功的影响。
2、在学习和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百折不挠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以顽强意志的行动实现既定目标,达到成功的彼岸。
(1)讲述和讨论; (2)表演形式结合; (3)意志强弱的自我判断。
1、准备一个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坚韧不拨的故事。
2、准备不同意志力的学生对学习影响的情境。
3、准备好意志强弱的自我测查问卷。
4、准备一盒事先录好的足球赛的录像带、录放机及电视机,以备表演时用。
1、教师讲述一个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放弃自己远大目标的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坚韧不拨的一个普通的中国女留学生袁和故事,使学生明确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1983年6月下旬,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降了两天半旗。是纪念某位新故的总统,还是哀悼某个世界名人?都不是。他们是在沉痛悼念一个普通的中国女留学生袁和。
当地多家报纸登了袁和的事迹和照片。在袁和短暂的一生中,是什么原因使她从一个里弄生产组糊纸盒的小工人,成长为一个为祖国赢得荣誉的硕士研究生?是什么原因激励她去奋斗、去创造、去获取成功,使生命发出最强音?是她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她坚韧不拨的意志。
在十年浩劫的年代,袁和没有读完高中就被迫停学了,但她历尽艰辛,硬是靠自学读完了大学的数、理、化、生物和英语等课程,1978年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
1980年袁和取得了美国马萨诸塞州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提供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奖学金,赴美攻读硕士学位。但是正当她向学习上的困难进军,与发达国家的对手竞争时,乳腺癌的魔影悄悄地降临在她的身上。她忍受着巨大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接连做了两次手术。1982年4月,波士顿癌症研究所的化验结果和专家诊断结果表明,袁和的癌细胞已经转移了!这时,她没有听从美国同学的劝告,用吸毒产生的幻觉来减轻精神负担,而是不沉沦、不颓废,以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去同癌症博斗。三个月后,她顺利地通过了在死亡威协下写成的硕士论文。当她穿着长长的黑学袍,走上台阶接过院长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看着向她挥手微笑的朋友、老师时,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
2、教师讲解:
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意志的赞歌,凡是有成就的人,大都立下了自己的宏图大志、奋斗目标,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动能作用,千方百计地克服一切困难,以自己顽强的意志去实现既定目标,最后达到成功的彼岸。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的目的心理活动,这就叫做意志。它是人的认识的能动表现。而目的性和调控性是意志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意志的目的性(人的意志活动总是具有明确的目的的)。
②意志的调控性(反映在克服各种困难上)。
意志是以明确目的与克服困难为主要特征的。
斯大林说:“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人的意志是否坚强,要看他是否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奋斗目标愈高、愈远大,目标的社会意义认识越深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就愈大。由此可见,坚强的意志是推动学生去战胜各种困难而达到既定目的的巨大的内在推动力。
对于学生来说,意志坚强者,会迎着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顽强拼搏,直至取得学习上的成功。相反意志薄弱者,遇到学习上的困难,稍遇挫折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甚至放弃意志努力,最后放弃行动目的,使学习遭受失败。所以,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你要想在学习上和将来的事业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3、表演情境设计: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角色扮演情境,请几位学生上台按情境设计认真扮演,并引导学生针对情境中的情况进行讨论。
情境一:新学期开始了,班主任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动员,要求每个学生做好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利用班会
进行学习交流,一位成绩不太好的某学生上台交流自己学习计划,赢得了全班学生敬佩目光。老师也表扬了该学生,希望他能按自己既定的目标,切实将自己的学习计划落实到行动之中,争取较大的进步。该生开始时,满腔热情、干劲十足,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正常按计划学习。在家复习功课时,电视传来足球赛的欢呼声,仍能无动于中,坚持自己的学习。但该生缺乏坚持不懈的韧性,某天,该生正在家里做作业,电视里传来正在播放的足球赛(用事先录好的录像带播放)。该生按耐不住,放下作业,转入到电视机前来,一直观看到深夜,精疲力尽。往后下去,经常性遇到有球赛或者好看的电视剧,就放下作业或者不复习功课,而观看电视。久而久之,学习计划成了“一纸空文”,半途而废。期中考试学习成绩没有什么起色。试卷发下来,一脸的沮丧。
例:情境二:教师正在发测验试卷,某个学生上讲台领自己的试卷,走回到自己的座位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得分,将试卷搓成一团,然后就伏在课桌睡大觉了。教师讲评试卷了,同桌示意他,该听老师评了,但该学生仍懒洋洋地说:才得42分,我学不了,“天生我才没有用”。
情境三:原来一个欢快生活、学习的某学生,一次意外的事故使之右手致残。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残疾带来的困难,坚持练习左手写字。最初,一天只能写几十个字,但他每天坚持抄写七、八个小时,终于左手写字如右手写字一样,抄写自如了。每学期段考、斯考考试成绩均名列班级前茅,会考九科中有七个科获得a级。赢得同学们的赞誉。
情境四:某学生,平时对自己要求严、很努力,其它各门功课都学得较好,唯有英语这门学科常常“亮红灯”,英语基础不好的他,该科学习困难最大。他为了提高总成绩,制定了消灭英语不及格的目标。他每天坚持起早贪黑,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读英语,课余时间有不懂的问题勤向老师、同学请教,晚修回家后,也坚持抽些时间做英语练习,长期坚持不懈,在英语学科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但消灭了不及格现象,还达到接近优秀等极的水平,英语成绩不断提高。
4、教师结合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①情境中一、二、三、四中的人物意志力哪些强?哪些弱?②意志力的强弱对其学习有哪些影响?③你与哪一种情境相似?
5、教师结合情境表演和学生的讨论进一步说明:意志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意志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意志薄弱的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便象泄了气的皮球,垂头丧气,精神不振,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决心和信心(例如情境 类型的学生)。意志坚韧性不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学习之外的各种因素的干扰时,在意志行动中缺乏自制力,不善于约束自己的行为,甚至放弃意志努力,最后放弃行动目标,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例如情境 类型的学生)。意志坚强的学生,能自觉确立学习目的,不畏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知难而上,有一股“绳锯木断、滴水穿石”的韧劲,持之以恒,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意志力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例如情境 类型学生)。意志本身就是朝着既定目标,顽强地持久地克服困难、不达目的、奋斗不止的内部心理品质。
7、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具有“锲而不舍”的顽强学习意志,这种顽强的学习意志不是先天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学习乃是培养学习意志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意志对学习的作用和如何培养自己坚强的学习意志呢?(引导学生从意志品质的四个方面去思考,然后教师从影响学习最显著的三方面提出培养学习意志的途径)。
(1)确定崇高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
崇高的目标与远大的理想是意志行动的力量源泉。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成功人士就是在崇高的目标远大理想的推动下,下定决心,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举一些例子说明)。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一个奋斗目标,树立自己的适当的抱负水平。
(2)制定一份自我约束,自我锻炼意志的计划。
一个人的行动和行为,总是依靠别人的监督和约束,是培养不出坚强意志的。只有自觉地监督自己,约束自己,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为意志坚强者。许多著名人物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以取得学习、工作、事业上的成功,常常为自己制定一些规则、要求来监督和约束自己。要求每个同学①从点滴做起,按时完成自己的各项学习任务,不拖欠作业,不老是“明日复明日”,当天学习任务当天完成,这也是一种意志的锻炼。在自己的行动仍缺乏自觉性时,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有意强制的方法,要求自己无条件的服从。一个具有自制性的人,他善于迫使自己去执行已经采取的决定,并能战胜与执行决定相对抗的一切因素,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拒绝某种东西。②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学习中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有的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消沉、悲观、自暴自弃,对一切失去希望;有的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善于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正确分析挫折和失败的原因,从逆境中奋起,树立信心,重振旗鼓,善于进行自我调节,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变通前进、最终反败为胜,达到成功的彼岸。自制性是一种很宝贵的意志品质。它对促进一个人学习和事业的成功是十分必要的。
(3)持之以恒,百折不挠。
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是人们在活动中得以维持始终、决不半途而废的更具有本质意义的意志品质,即为意志品质中的坚持性。坚持性往往是人们取得学习和事业成功的保证。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学者都莫不表现出惊人的坚持性。例如: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原》花了,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27年。一个人要成就一项事业,需要有顽强的坚持性。学习意志的培养和锻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坚持到底的恒心,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恒心的坚持在于,一方面要善于抵制不符合行为目的的主观因素的干扰,做到面临重重诱惑而不为所动,另一方面要善于长久的维持已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不畏困难,并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做到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都不轻易放弃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决不半途而废。
8、教师发给学生一份意志强弱自我测试问卷(每人一份)让学生自己填写,了解自己学习意志的强弱。
②做作业或课外练习时,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常去抄别人的作业或练习。( )
④某门学科经常考试不及格,上这门学科课时,直想睡觉,无精打睬,这就放弃这门学科了。( )
⑦你遇到学习中不懂的问题,从不轻易去问别人,而是认真思考,想方设法弄懂它。( )
⑨为了把功课学好,你主动放弃了许多你原来感兴趣的活动,(例如玩游戏机、看武侠小说,打扑克之类) ( )
⑩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好看的电视节目,不会轻易中断自己的学习。( )
9、教师小结:
①强调学习意志对学习的作用。
②强调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学习意志。
1、课外布置一些有适当难度、有一定困难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2、布置一次周记,要求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学者、名人、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成
功人士在远大目标推动下,在学业或者事业上以顽强的意志取得巨大成就的。周记中,为培养学习意志,每人给自己立一座右铭,警钟长鸣、不断自励。
3、请成功人士到班级进行讲座。
建议:
人不是生来有成的意志的。意志在人的生活中不是突然表现的,是通过教育慢慢地培养起来。在意志教育中,不少学校以开设“心理常识辅导课”形式,给学生揭示意志的含义,了解意志的行为特征,意志的品质,培养意志品质的必要性,怎样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等。
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意志的增强”心理辅导课时,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份具有奋斗目标和学习意志增强的自我锻炼的计划,让学生在意志行动中加深理解。注意多种方法和途径相结合,例如:规定一些合理的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让学生自觉去遵守,严格遵守学校纪律也是意志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意志教育中,给学生布置具有一定困难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有一定困难的作业,让学生在不断克服,战胜困难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使意志日益坚强起来。
一、活动主题:我们是智者,我们是赢家
二、活动时间:x月末到x月初
活动地点:xx大学
三、主办单位:xx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分科协
协办单位:优习网、我爱竞赛网
四、活动目的:为同学创造一个接触世界500强入职考试题的机会,学习头脑风暴法,并运用到团队处理问题中。更利于团队协作运转发展。
五、活动目标:
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更需要抓住在校的黄金时间,激发创造力,把握青春时光,在活动中锻炼创造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重塑大学学生的应有的活力。学习头脑风暴法并能熟悉运用在日常会议中。激发创造力,团队协作更具有凝聚力。
六、活动开展策划:
(一)活动设置:初赛、决赛、颁奖。
1、初赛:答题,该试题为世界500强招聘试题以及公务员行测图形推理题,开放性思维试题按照得分按一定比例选择进入复赛的选手。
(例题:在9个点上画10条直线,要求每条直线上至少有三个点?
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
烧一根不均匀的绳子,从头烧到尾总共需要1个小时,问如何用烧绳子的方法来确定45分钟的时间呢?有几种方法?)
2、决赛:选手被随机分组,5~7人一组,参加头脑风暴活动。先后进行默写激励法、直接头脑风暴法、质疑头脑风暴法,以公平公正的评分标准最后选最佳团队奖及最佳个人奖。
(例题:板砖有多少种用途?
为什么宇宙飞船上不能用铅笔?
如今DVD厂商的未来有哪些选择?
有什么营销策略能帮赞助商在中北大学市场立足?)
3、颁奖式:最后进入决赛的同学将有3组获得最佳团队奖以及2名最佳个人奖并由学生会代表为获奖选手颁发证书及奖品。
(二)活动流程
1、报名:比赛前一周宣传,选手接受主办方的培训,了解比赛技巧,比赛要求及相关事项,x日截止报名。
2、初赛、决赛:初赛定于x日中午13:00-13:45,于教室内进行(详见附录)
决赛定于x月x日晚19:00-21:00,于教室内进行(详见附录)
3、颁奖式:根据最终总成绩由学生会代表及赞助商代表颁奖。
(三)组织机构及结构安排
1、活动现场协调及组织: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分科协
2、评分:公正公平公开的根据科合理的规则制定的评分表进行评分。
3、宣传:将于东区挂宣传条幅,在宿舍楼宣传栏贴通知,通知团支书该活动鼓动大家积极参与。
4、秩序维护:分科协
5、后勤工作:分科协
6、会场布置:分科协
7、其他各部互相协调,积极配合相关工作
七、人员安排:
1、开场主持人2名
2、会议主持人5-6名
3、安保4人
4、礼仪4人
5、ppT放映员1人
6、计时1人
7、计分1人
八、奖项设置:
1、团体一等奖1组
2、团体二等奖1组
3、团体三等奖1组
4、优秀个人奖2人
九、经费预算:
初赛
名称
数量
价格(元)
班会名称“快乐学习大家谈”
班会主题:大学生学习方法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预期目标
1、交流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
3、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使同学们认识到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
主题班会意义:
本主题班会可以使学生对如何开始新的大学时期对学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使他们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技巧,增强大学学习的积极性、效率性。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同时开展自我学习方法的认知与解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的职业道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授课重点及难点:
授课重点:学习方法的确定
大学生学习方法主题班会教案大学生学习方法主题班会教案
【教学目标】1、从心理学角度让学生做到快乐学习。
2、让学生明白快乐学习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学习状态。
3、让学生关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
玩网络游戏的时候,你快乐吗?
找一二个平日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同学谈感受。
(2)问题二:我们同学总结出这么多玩网游的好处,那为什么有人不喜欢玩呢?
找一二个不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同学谈感受。
找一二个平日喜欢玩篮球的同学谈感受。
问题四:我们同学总结这么多玩篮球的好处,那为什么有人不喜欢玩呢?
找一二个不喜欢玩篮球的同学谈感受。
(4)给我们的启示:
为什么有的人玩游戏乐此不疲,有的人却十分厌烦呢?为什么有的人玩起篮球可以没日没夜不知疲倦,有的人却畏惧如虎呢?情绪是效率的助推器。我们大概都体会过,做事情“有劲头”和“没有劲头”的区别。如果没有良好的情绪,做事情就会缺乏劲头,精神就会萎靡不振,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效率了。学习也是如此。之所以对学习缺乏兴趣其真正原因不是我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心灵的疲惫。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加快乐呢?
假设有人让你在一个无人屋子里,独自一个人在玩套圈的游戏,你可以自由选择起点位置。那么你是选择距离目标很近的位置,百发百中,还是选择距离目标很远的位置,鲜有套中者,还是选择距离目标适中的位置,约有一半次数套中目标呢?
(2)学生选择。
(3)选择所反馈的信息:
如果你选择前两者,即距离目标很近或很远的位置,就说明你是成就动机较低的人。你做事情是为了避免失败,确切地说,是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因为距离很近,绝不会失败;距离很远,别人也成功不了,自己也不会因失败而被别人瞧不起。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两个人聪明才智大体相同时,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的人在活动中成就的可能性一般都比较高。成就动机高的人在活动中要求高标准,并且尽力把工作做好。在学习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可能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古代有一种刑罚,就是命令囚犯挖洞,然后埋起来,再在同一个地方挖洞,然后再埋起来。如此反复不停,就连意志再坚定的人也会受不了。人就这样,没有任何动机的重复无聊的事情,谁都无法持续努力下去。相反,如果胸怀大志,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那么再单调的工作也不觉得无聊。譬如,砌砖工作,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又辛苦又无聊,但是如果这项工作是为了建设一间不朽的大教堂,那么就会感到干劲十足,充满喜悦,工作效率也很高。
斯坦福大学对一群普通人的25年跟踪调查的结果。
1、没有成就动机的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2、成就动机一般的人成为蓝领。
3、成就动机很强的人成为白领,属于专业人士。
4、成就动机特别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更多成为社会的精英、各行业的领袖。
二三十年代的时候,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希尔顿连同他的饭店也陷入了困境,债主不断向他催债。有一天,希尔顿偶尔看到了沃尔多夫饭店的照片:6个厨房、200名厨师、500位服务生、__间客房,还有附属私人医院与位于地下室旁的私人铁路。他把这张照片剪下来,在上边写上“世界之最”,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这张照片带到哪里,开始时放在皮夹里,后来他有了书桌后,就放在玻璃板下。后,1949年10月,希尔顿终于买下了沃尔多夫饭店。
1、他们追求的是个人的成就,而不是报酬本身。
2、他们极想把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更有效。
3、他们能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承担责任,及时获得对自己成效的反馈,以便判断自己是否有改进。
4、他们喜欢设置有中等挑战难度的目标。因为中等难度的工作既有成功的可能,又有足够的挑战性,能够满足个人的成就动机。
(1)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极少主动地学习。
(2)当你读书时,需很长时间才能提起精神来。
(3)你一读书就觉得疲劳与厌倦,直想睡觉。
(4)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你不想再多看书。
(5)如有不懂的,你根本不想设法弄懂它。
(6)你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
(7)你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8)你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不已。
(9)为了及时完成某项作业,你宁愿废寝忘食、通宵达旦。
(10)为把功课学好,你放弃许多感兴趣的活动,如体育锻炼、看电影与郊游等。
(11)你觉得读书没意思,想去找个工作做。
(12)你常认为课本的知识没啥好学,只有看高深的理论、读大部头作品才带劲。
(13)只在你喜欢的科目上狠下功夫,而对不喜欢的科目放任自流。
(14)你花在课外读物上的时间比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要多的多。
(15)你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在各科上。
(16)你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
(17) 你几乎毫不费力就实现你的学习目标。
(18)你总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
(19)为了对付每天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20)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不再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调查结论:
(1)每一题回答“是”记1分,“否”为0分。
(2)每五题为一个项目,分别测量学习动机的不同方面。
1-5测量学习动机是否太弱。 6-10测量学习动机是否太强。
11-15测量学习兴趣是否受到干扰。 16-20测量学习目标是否存在干扰。
(3)每五题得分在3分以上要关注自己的学习动机是否合适。
2、谁能说说这两幅图片背后的故事。
3、问题:为什么中国队在__年和20状态是如此的不同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见解。
在日本东京霞关街附近,有一家名为凯比特东急的四星级饭店。一些演艺界明星一到东京,非要住“凯比特东急”不可。一打听,原来这些明星都想享受一下该店擦鞋匠源太郎的“五星级服务”。
源太郎擦鞋方法别具一格:不用鞋刷,而用棉布绕在右手食指和中指上擦鞋,其鞋油也是自己调配。那些早已失去光泽的旧皮鞋,经他独具匠心的一番擦拭,无不焕然一新,光可鉴人,并且光泽可保持一周以上。更绝的是,凭着高深的职业素养,源太郎与人擦肩而过时,都能知道对方穿着何种皮鞋。另外,从鞋的磨损部位和程度,他可以说出主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
这些炉火纯青的技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不同凡响的效果,为源太郎赢得了众多顾客的青睐。也许我们不会想到,名声显赫的源太郎,多年以前曾是化工厂的一名失业工人,靠打零工糊口。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美国军官那里学会了擦鞋。从此,只要听说哪里有好擦鞋匠,他就千方百计赶去请教,虚心学习。
随着时光的流逝,源太郎的名声越来越响,最终成为“凯比特东急”饭店的一块金字招牌——“五星级擦鞋匠”。
学生自由发言。
五、怎样解释你的成功与失败?
1、我们总是信心满满面对挑战,我们也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一次次的失败却让我们迷惘,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学习快乐终将在我们失望中被磨灭。那么如何解释你的失败?
2、介绍海德的归因理论:
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种因素又可按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从内外因方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属外部原因;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与机遇则属不稳定因素;从可控性来看,努力是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超出个人控制范围。
(1) 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于自己脑子笨和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内因,则不能增强一个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2)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工作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一个人加 倍努力工作的行为的坚持性。
(3)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上(如遭遇突发性事件,火灾地震等),则不一定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坚持努力行为。
(4)如果把失败归因于所从事的活动太重、太难等稳定性的外因,则很可能会降低一个人的自信心、成就动机和行为的坚持性。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状态和工作业绩。对过去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对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因此,行为的原因和行为一样重要。一个人能正确分析自己行为的原因,可大大地强化自己的激励水平。
(1)当有人问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写下的3400本详细记录发明设想、实验情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
爱迪生面对失败,并不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任务太难,而是认为那是必然的过程,或者只是说暂时没有取得结果。相信有了足够多的尝试,自然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在一生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许多自己无法左右的事情,无法达成的目标。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如果一味地为此懊恼愁苦,有用吗?如果你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让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你会发现,你的生活正悄然变化着,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节既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孕育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人们在各种民俗活动中,更是把对死者的尊敬和对生的喜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心祭重于形祭,一束鲜花,一炷香,一本相册,几句追思留言,也可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记取祖先的辛苦,缅怀前辈的功德,是传统美德。清明节即将来临,借此时机,加强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班会,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更具体、详实的了解。
2、通讲故事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努力学习,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3、通过活动能认清自己的不足,学会好好学习、热爱生活、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社会。
四、班会过程:
主持人(男):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主持人(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男: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以先进的科学和灿烂的文化矗立在世界民族的峰巅。
女: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
男: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
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才点亮了中国的天。
男:松涛阵阵,那仿佛是先烈们发出了欣慰的微笑。先烈们,如果你们在天有灵,就请你们看一看你们的鲜血浇灌出的美丽的鲜花吧!
女:历史刻在石头上的记录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但刻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却永远清晰。
男:有形的纪念碑可能会垮掉,但人们心里的纪念碑却永远屹立。
男:前辈流血牺牲,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拥有一片晴空,呼吸自由的空气,欣赏这美丽的鲜花吗?
女:不,他们希望的是受过深重灾难的祖国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加强盛、美丽。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04666.html
上一篇:周计划学习(优选14篇)
下一篇:习惯养成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