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课件
爱莲说课件锦集十一篇。
本篇文章是编辑为大家精选的关于“爱莲说课件”的精心整理。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抓手。希望您将此页加入收藏夹以方便下次访问!
爱莲说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 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 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
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四、深入研读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
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 隐逸者 逃避现实 正衬
牡丹 富贵者 庸俗逐利 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
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五、回顾小结
1、托物言志
2、衬托手法
3、辨识“之”字的用法
六、布置作业
1、翻开课本184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
2、课后小作文“爱------说”。
爱莲说课件 篇2
金蝉脱壳
【文本分析】
1、字词:“柿”注意是翘舌音,“搜、籽”是平舌音,“协”的韵母是“ie”,“趴”不读“ba”。注意“柿”,“搜”、“配”的写法。
2、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其神奇。
3、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4、资源链接: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公分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用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了解“壳”的两种不同读法。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
3.能正确流利有感请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课文细致生动的描写,练写一段话。
【导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读题正音。
金蝉脱壳(jīn
chán
tuō
qiào)
文读:qiào;
在本文其他地方,“壳”都是白读,读作ké。
2.说说你对“金蝉脱壳”的理解。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诸葛亮的三十六计之一。)
3.不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不是一则成语故事,而是记叙了作者亲眼目睹的一只肥肥的金蝉怎样脱去外壳,换上五彩缤纷的外衣的。(边说,边示图)多神奇啊!
二、【学生五分钟】课前必问:
1.课文你读正确读通顺了吗?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生字词你学会了吗?
请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上台报词,选择你认为比较难写的生字词检查大家。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
3.相机教学本课生字。
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他写得对不对?
重点板书:搜
学生在书上描红。
4.过渡:这篇课文很长,你们最想学哪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什么?(直接写金蝉脱壳的过程的,写得很精彩。)
那就让我们赶紧去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蝉是怎样一步步脱下身上的壳的。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板书:
背→头→脚→尾
把过程按照顺序一步一步说清楚,这就叫言之有序!(板书:言之有序)
你能用一组完整的表示顺序的词说说蝉脱壳的过程吗?
3.在整个脱壳的过程中,你感觉哪儿给你的印象最深?
自读自悟。圈画,批注。两三分钟
学生大多不会批注,要么整段画下,要么无从下笔。
导:如果你关注到了重点词语,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4.交流: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教:(1)指名读。
(2)出示句子。还有谁也对这句印象深刻?再指名读。
(3)你为什么把“仰”读得那么重?(此处以“仰”为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
(4)还有对“仰”印象深刻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5)“仰”可以换成“倒”吗?
(6)读出你蝉的.奋力!
出示:“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
一个“仰”字,让我们看到了蝉脱壳时的奋力,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作者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这就是“推敲”啊!
(板书:用词准确)
扶:(7)让我们再来推敲推敲,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动词打动了你?
预设:
扑——敏捷地扑,奋力地挣脱。
抽——最后的动作,轻快地,果断地。
(8)出示句子(动词变红)。
谁能连起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9)再读读这句话,透过这些准确的动词,你读出新的感受了吗?
【学生五分钟】
放:(10)这句话之所以写得这么传神,是因为这些动词用得多准确啊!在第四自然段中,像这样准确生动的动词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用心体会体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动词
感
受
交流。说一说,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这段话写得如此准确、细腻、传神,靠的是什么?(板书:观察仔细)
5.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仔细地看看图,感受一下金蝉脱壳的全过程。老师用课文语句给画面配上了解说词。
学生练习背诵。
指导看图背诵(背→头→脚→尾)。
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蝉尾出壳的经过,这就是“自然协调”。(点红“自然协调”)
6.导:背出来了,头出来了,脚出来了,尾巴也出来了!这自然协调的过程看似瞬间可以完成,但实际上要用多长时间你知道吗?你来猜猜看。(前后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一个小时的努力,一个小时的挣扎,一个小时里经历一次破茧成蝶似的新生!
出示:
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指名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说明蝉儿筋疲力尽;“依依不舍”写出了蝉儿不忍心离开蝉壳,在作者眼中,蝉儿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灵性,有感情。
四、拓展练笔:
此时此刻,那静静地趴着的蝉儿在想些什么呢?写下来。
五、感悟升华总结。
今天,我们目睹了金蝉脱壳的过程,金蝉虽小,却在那一次次挣扎与抽搐中,如破茧成蝶,如凤凰涅磐,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令人动容!而正是有了作者聚精会神的观察,细致准确的描写,才让我有了如此深切的感受。
△附板书
7、金蝉脱壳
观察仔细
言之有序
用词准确
爱莲说课件 篇3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1、教学过程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2、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动为本文设计板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导人新课。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二、诵读环节。
1、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3、二读,个人读,小组读,教师读,大家评。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3、质疑,解疑。
四、拓展环节。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五、小结。
1、结束语。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
2、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
2、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掌握本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入:
1、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读准字音。
颐() 淤() 濯()亵()
清涟() 不蔓()不枝 噫()
鲜()有闻(二)课堂探究
(二)课堂研讨
1、初读美文
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朗读流畅,把握节奏
2、听录音,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及情感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独:染:濯:益:植:
亵:鲜:宜: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找出文章主旨句
5、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的,分别赞美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6、文章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7、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积累关于莲花的古代诗词。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心的认识和看法?
(四)反馈检测: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②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堂探究
2、语气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作者抒发自己志向的一句,应用慨叹的语气来读,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则是对世人追求富贵之风的一种鄙夷,应用讽刺的语调读。
“菊之爱”一句,有惋惜的意思,陶渊明虽不同于世人,但是和作者的喜好也不尽相同,作者认为只有像莲花这样“出污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对“菊之爱”一句应该读出惋惜的语气。
第二段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肯定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后面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强调的语气,应比前两句读得重一些。
4、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5、生长环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可亵玩焉。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志洁行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端庄令人尊重
6、菊:品格高洁超凡脱俗——正衬
牡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反衬
7、运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
反馈检测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
12.D(2分)
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4.①的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爱莲说课件 篇5
“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4、学生借助课文的注解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并尝试翻译。教师纠正。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1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12、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1)、背诵全文。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文章的主旨句是:
(5)、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爱莲说课件 篇6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习铺平道路。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反思: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按原计划我是想一课时上完的,但是只上了内容的三分之二。这篇文言文里,我想达到教学目标分别是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整堂课可取的地方应该是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不足的是没能准确地把握教学时间,没能如期的完成自己预计的教学内容。还有三个知识点没能完成,菊花和牡丹花的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最后一段中议论、感叹、陈述三个句式的对比;拓展托物言志的写法练习。在完成的内容里也有不少处留有遗憾。比如:有学生在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时指出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相近。我没能深入的让学生去区别它,只是认可学生有那么一点相近的意思。但不完全准确。生硬的灌输给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其实顺着学生的理解未尝不可。“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的是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却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说某人虽身处异乡,但心怀亲人,或某地下工作者身在敌营,心在自己的组织。从消极意义上讲,说某人身在此,心则在彼,或人在心不在。比如说有的同学身在教室里心在操场上等等。当时如果这么讲也许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应该不实际,但如果我能接着学生的话总决为“是的,莲花虽然从淤泥里长出来,但他的心不属于淤泥,依然是高尚纯洁的,而且给人的外表也是一尘不染纯洁洁净的。说明莲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也许会更好一些。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思想教育,有些同学身上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咱们不能因为别人做咱也去做等。另外,由于时间没把握住,一下课是课间操时间,打算结束时再让王程跃把三句排比句读一读,与先前所读的作个比较,让整堂课像个故事,首尾呼应,但没收住,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就更不用说了。
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在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这里有我的引导方向的问题,也有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深入,配合得还不是很默契,我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不是最适合他们的方法。另外还觉得自己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加强,对于课堂生成的利用率不高……
以上就是我对《爱莲说》的教学反思,希望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我的遗憾成为前车之鉴,不再成为大家的遗憾,同时也希望能和同事们共同进步!
上一篇:关于年会校长致辞7篇
下一篇:相邻数大班教案7篇
- 看透了了人性贪婪的句子锦集五十一句07-26
- 中考语文教学反思简短800字08-24
- 制定学习计划(热门5篇)08-24
- 最新理论学习计划(优选14篇)08-24
- 包装课件收藏13篇08-24
- 识字一课件(锦集10篇)07-02
- 假期学习计划(精品12篇)08-24
- 三个月内教学计划08-24
- 五年级体育课教学计划精品08-24
- 学习英语计划(经典9篇)08-24
- 护理学习计划(汇编4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