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测量的课件

时间:2024-06-06

测量的课件。

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到疑惑可以试试阅读一下“测量的课件”,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还请收藏这篇文章。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学生反应能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

测量的课件【篇1】

[教材分析]

1.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围绕定量观察、统计分析来展开,以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的活动为主线来组织、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前后的呼吸和心跳变化。

2.在学生活动中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准确地测量,以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与分析能力。

3.课中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继续研究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这种生理现象没有关注太多,对一个人一分钟内呼吸多少次、人的心跳速度是怎样的、呼吸和心跳有什么规律、它们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而这些,又恰恰是学生们希望和需要了解的。这一课的内容就是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谈论自己运动后的感受的基础上亲自动手测量,从而发现:运动后呼吸和血液循环会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会增加,休息后又可以使心跳和呼吸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最后得出呼吸和心跳的快慢是与运动紧密联系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强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忆自己运动后身体的变化、感受来引入本课。

(2)收集三种状态下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数据。

(3)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呼吸和心跳在运动前后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视学生的独特感觉和真实体会。

(2)在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测量的课件【篇2】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新《义务教育初 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实验教学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还应该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测量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练习用停表测量时间。教材选用了较易找到的斜面和较易操作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 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 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 推进新课

一、实验准备 学生自学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s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活动 带领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 开始数数:“

5、

4、

3、

2、

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跟踪例题

如图是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的实物照片,照片中机械停表短针刻度所标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长针刻度所标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另外,照片中电子停表所显示的数字为“0:”,左起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第

2、3个数字所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第

4、5个数字所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照片中电子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

答案:min s 10 s h min s s

二、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强调 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斜坡坡 度较小,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

分组实验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

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t1=v1=

教师辅导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三、实验结果讨论

数据展示 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 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 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强调 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 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注意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跟踪例题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是在做________运 动。 解析:(1)速度的计算公式t=sv;

(2)斜坡坡度越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 (5)当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相当于缩短了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使速度值偏大。

测量的课件【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2页例7、例8,“做一做”,完成练习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4、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介绍蓝鲸: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遍布全球各大洋海域。它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约170吨,一张嘴就可以开到容10个成年人自由进出的宽度。它常在水面张开血盆大口,把虾和海水一起吞入口中,接着闭嘴滤出海水,把小虾吞进腹内。一头蓝鲸每天要吃约4吨重的小磷虾。如果它肚中的食物少于2吨,它就会饿得发慌,好像是永远吃不饱似的。所以它经常潜入水深三四十米处,搜寻食物。由于长时间待在水中,每次浮上海面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15米左右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喷泉。)

3、揭示课题: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鲸鱼,轮船,卡车载重量,大象体重,一堆石头……)

4、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教学新知

1、初步认识吨。

(1)观察课本第31页主题图。

(2)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3)启发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4)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5)指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6)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2)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

(2)提问: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例8。4吨=( )千克3000千克=( )吨

(2)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吨,知道1吨=1000千克。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3、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1)第1题,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2)第2题,学生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七”第3题。

对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练习七第5题: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以上内容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您提供的5篇《《测量》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测量的课件【篇4】

建筑测量课件是许多建筑学生们常见的学习资料之一。这些课件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图表,以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建筑测量的原理和实践应用。以下将详细介绍建筑测量课件的内容和重要性,以及它对建筑学生们的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建筑测量课件包含了丰富的测量原理和技术的知识。在课件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如何使用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测量,例如全站仪、经纬仪和水准仪等。课件还会详细介绍如何进行各种测量,例如线路测量、高程测量和面积测量等。这些知识对于建筑学生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准确的测量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基础,任何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建筑测量课件也会介绍建筑测量的常用方法和工具。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如何使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几何平面法和坐标法等。课件还会介绍近年来的新兴测量技术,如激光测量和无人机测量等,这些技术对于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非常重要。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和工具,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测量的理论和实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建筑测量课件还会介绍建筑测量的应用领域和实践案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建筑测量在建筑设计、土地开发和施工监督等方面的重要性。课件中通常会包含一些实际案例,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案例了解到测量在不同建筑项目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解决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这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建筑测量的实践技巧,并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筑测量课件对于建筑学生们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这些课件,学生们可以获得全面的测量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这将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并能够在建筑行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建筑测量课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们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建筑测量的前沿理论和实践。


建筑测量课件是建筑学生们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这些课件,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建筑测量的原理和实践应用,培养他们的测量技能和专业素养。这将为他们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为在建筑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建筑测量课件对于建筑学生们来说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价值。

测量的课件【篇5】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案例

发展河乡中学

周凤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

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激流勇进 【设疑】

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板书】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

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

2、实验设计

【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

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

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

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

【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

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 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

学生讨论、回答: 生1:越来越快 平均速度 生2:公式v=s/t 生3:测路程和时间; 生4:刻度尺、停表 【温馨提示】

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1)S1,t1, (2)S2,t2,

2、实验设计

【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

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顺序又是怎样的?请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用PPT展示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 )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把S1和以后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②用(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底端的时间t1 ③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 ④将金属片移到( ),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第三步】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你能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吗?试一试。 路 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 t1= V1= S2= t2= V2= 【第四步】明确实验分工和配合

一个实验的成功需要大家的密切配合,你们商讨一下,每个同学负责哪一个工作。

组内分工建议:一人释放小球并下达计时指令,二人负责记录小车撞击金属片的时间,一人负责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可靠”、“准确”、“方便”是我们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 根据刚才的讨论,完成空缺的部分: 答案: ①刻度尺 ②秒表 ③v=s/t ④斜面中部

设计表格,完成后提醒学生可以把数据记录到课本23页的表格,但要注意带单位 要求小组成员全员行动,禁止个别同学充当“观众”。 学生小组自由分工,相互协作,为实验做好准备

3、进行实验

【尝试性实验】

为了实验测量准确,数据有效,正式实验前老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几次。 PPT展示:按下图安装、调整,观察小车的运动特点,试着测两组数据。

重点练习秒表的使用:释放小车开始计时,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同时停止计时

(设计意图:排除实验中不成功的各种因素,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正式实验】

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安照实验步骤 进行操作,把数据填入表格。

1、测全程

2、测上半段

3、计算

(设计意图: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生按照要求动手实验,各司其职进行演练

(建议:如果没有合适的金属片,学生的书立也可以代替,反扣在斜面即可) 温馨提示:

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按照分组, 学生实验 老师巡视, 指导、帮助、提醒记录数据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成果展示】

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有实物投影,直接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 【典型数据示范】

路 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 t1=4 V1= S2= t2= V2= 【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 【引导分析】v2和v3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根据这个关系,分析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什么运动? 【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设计意图: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 学生展示、汇报 学生讨论, 得出:

根据公式:

学生计算后 回答:v2

学生回答: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5、交流与评估

【引导启发】

请同学们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请大胆提出来。 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 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3.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与评估,养成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反思能力,学会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养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学生交流与评估,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见附件1)

6、扩展性实验

7、科学世界

【播放视频】

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通过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和计算机连接后,可以直观显示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变化。

【尝试实验】

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 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

(设计意图: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读一读】

让学生阅读课本24页阅读“超声波测距”,了解测距的原理。

(设计意图:了解测量速度的其它方法,开阔视野。) 观看视频,思考测量速度的其它方法

同时试着分析计算机上的速度-时间图像

有条件的学校可选1-2名学生在传感器前面行走,观察速度变化情况

【温馨提示】

这里的340m/s和超声波的概念可以简单告诉学生

学生阅读课本,交流测距的原理:S=vt/2

三、课堂小结:

(2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课件展示,见附件2) 学生讨论

四、课堂检测 师巡视、讲评 完成当堂检测 见附件3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5动手动脑学物理1-4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所用的时间t1和t2,用v=s/t求出平均速度

路 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 t1= V1= S2= t2= V2=

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教学反思】

阅读了大量的素材,发现这节课的内容,人教版注重平均速度的测量,而其他版本还要求学生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其实在拓展性实验中就体现了,但没有直接说明,我觉得老师在上课讲这部分时不妨渗透一下这个概念,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的速度就是瞬时速度。这是一节典型的测量实验课,所以要符合物理实验课的要求。我从自己上课的实际出发,本着常态课的思想来梳理的教学思路。

一、案例的“亮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以启发引导为主,注重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动手,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用视频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次进实验室,学生好奇,个别同学不服从管理,毕竟看到器材就想“动手”,课堂纪律才是这节课成功的保障。如果学生不听指挥,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就会遇到困难。另外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学生的弱项。 附件1:

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参考答案: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3、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参考答案: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4.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5.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附件2:

附件3: 课堂检测

1.小明为研究蜗牛的爬行速度,他让一蜗牛沿刻度尺爬行。蜗牛由A位置爬行到B位置(如图所示),共用时20 s,则蜗牛爬行的平均速度为

m/s。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 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 给信息回答:

SAB= cm, tBC= s, 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小”)

3.一个物体沿平直公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4.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s B.2m/s C.1m/s D./s 5.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 m/s的速度行驶500 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行驶100 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测量的课件【篇6】


在建筑领域中,测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准确的测量可以确保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都能按照预期进行,避免后期出现不必要的修正和改动。因此,建筑测量课件成为了建筑专业学生学习的关键内容之一。本文将详细、具体、生动地介绍建筑测量课件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


建筑测量课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基本测量知识:建筑测量的基本知识包括测量的目的和意义、测量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测量仪器和工具等。学生需要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


2. 测量方法和技术:建筑测量包括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两个方面,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各种测量方法和技术进行测量。其中,平面测量包括使用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仪器进行测量,高程测量则涉及到使用水准仪和激光测距仪等工具。


3. 建筑测量计算:建筑测量不仅仅是进行测量,还需要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建筑测量课件会教授学生各种计算方法,包括测量数据的处理、误差的修正和校正、图纸的绘制等。这些计算方法能够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了以上内容,建筑测量课件还会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如地形测量、建筑物监测和变形测量等。这些知识是建筑测量的延伸和拓展,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建筑测量的原理和应用非常重要。


在学习建筑测量课件时,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理论学习:建筑测量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这些内容。可以结合教科书和学术论文进行学习,加深对测量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2. 实践操作:建筑测量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课件中通常会包含一些实例和练习题,学生可以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并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


3. 课堂讨论和交流:建筑测量课件中的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可以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学生可以分享经验和学习方法,相互促进学习进步。


4. 应用实例研究:建筑测量课件中通常会包含一些实际的建筑测量案例,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感兴趣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研究,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建筑测量课件是建筑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建筑测量课件,学生可以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测量技能和计算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加强对建筑测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建筑测量课件,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测量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理解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体验小灯泡的电功率随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并发现其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用电器正常工作和正常工作对用电器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使用用电器的意识以及节约用电的意思。

教学器材

教师用具:一只标有额定电压和额定电功率的电灯炮(220V40W),一只实验用的小灯泡

学生实验器材:干电池两只,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2.5V”的小灯泡和灯座各一,导线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灯泡,让一位同学观察上面所标出的参数,并说出这两个参数分别代表是什么?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刚才A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灯泡上都标有这样的参数,它告诉了我们它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要是没有上面的参数,我们使用起来就会遇到麻烦,比如说家里客厅灯泡坏了要换,要是不知道额定功率,总不能一个一个的去试,看哪一个合适。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小灯泡,它上面标有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吗?

生:上面标有额定电压,但没有额定功率。(可能有的灯泡上额定电压也没标出,但可以通过灯心的颜色分辨,蓝色额定电压为2.5V,绿色额定电压为3.8V,可以向学生这一小常识)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你们手中的小灯泡额定电功率是多少吗?

生:想。

师:其实老师也不知道它的额定电功率是多少,我也非常想知道,不过老师一时还没想出办法,你能根据以前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帮老师这个小忙吗?想一想,相信你们能行。

3.3分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在你的方案中要用到那些仪器。同时板书实验目的:测量小灯泡电功率。

4.讨论结束,请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能出现的意见有:①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根据计算功率的公式P=IU计算得出结果,实验电路图如下:

②在上诉设计中再加上一个滑动变阻器,电路图如下:略

若出现以上情况,可由提出第二种意见的同学指出第一种意见的不足,并说明自己加入滑动变阻器的理由及其作用。若同学说不上来,可以做简单提示(如提示在什么情况下小灯泡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而两节干电池电压为3V,满足达到额定功率条件吗?根据具体情况提示),也可由其它同学补充。

当同学们完善了实验电路图后,教师给予肯定评价。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设计的实验都很有道理,对比以上两种意见,为了测出小灯泡额定功率,我们应该选择谁的才能达到目的呢?我们按照电路图连接完成后应该按怎样的步骤来做呢?

请同学简要叙述测量额定功率实验步骤,其间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请其它同学补充。

5.提问:如果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或略高于额定电压,小灯泡的功率还等于额定功率吗?请测出当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和为额定电压1.2倍时的功率,并观察小灯泡亮度有什么变化。

小灯泡两端电压的情况

电压U(V)

电流I(A)

小灯泡的明亮程度

电功率P(W)

等于额定电压

实际功率

高于额定电压

实际功率

低于额定电压

实际功率

6.实验前提示实验注意事项:连接电路时开关应_____,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置于_____位置。

7.开始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回指导。

8.实验数据分析和小结

请几组同学汇报实验结果,选一两组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中。

讨论:

①从实验看出,小灯泡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发光?在什么情况下比正常情况更亮?这样做好不好?在什么情况下小灯泡比正常情况下暗?

②使用用电器时,为什么应该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③回想一下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延展:

如果现在有两个额定电压都是1.5V的相同小灯泡,如何连接才能正常发光?(可能会有多种答案,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评估交流:

1、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能正常工作,此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2、实际电压偏低,小灯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灯光变暗.不能正常工作;

3、实际电压偏高,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灯光过亮,若长期使用会影响灯泡的寿命,还有可能直接烧坏小灯泡。

4、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通过改变电阻来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除了以上我们总结出的结论外,你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吗?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6477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