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

时间:2024-07-09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6篇。

经过仔细筛选我们选出了一篇非常好的“大国的崛起观后感”,相信您此刻也在考虑如何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写观后感是我们梳理自己思路和观点的有效方式,为了方便查找还请您将本页保存到收藏夹中!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篇1)

大海,是雄伟的,一朵朵浪花拍打着沙滩;大海,是壮观的,由远及近,一望无际;大海,是富有的,它蕴含着丰富的矿产;大海,是无私的,它将自己的儿女奉献给人类。大海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凡是看到它的人,都无不被它陶醉。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个名叫《海洋大国的崛起》的直播,讲述了许多关于大海的知识、历史和现状。看完后,我不禁感叹道:中国,可真是一个海洋大国啊!

中国的陆地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为四百七十多万平方千米。而且,海洋中也有许多矿产资源,如,煤、铁、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以及各种鱼虾蟹等海洋生物。

在这近一个小时的直播中,有几个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其中有一个是关于海底热泉的,它的形成主要是与海水及相关金属元素在大洋地壳内热循环有关。

由于新生的大洋地壳温度较高,海水沿裂缝向下渗透可达几公里,在地壳深部加热升温,溶解了周围岩石中多种金属元素后,又沿着裂缝对流上升并喷发在海底。由于矿液与海水成分及温度差异,会形成浓密的黑烟。

海底热泉是地壳活动在海底反映出来的现象。它分布在地壳张裂或薄弱的地方,如大洋中脊的裂谷、海底断裂带和海底火山附近。

大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海洋的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我们都应该爱护海洋。所以,我也要爱护环境,好好学习。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篇2)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拥有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必然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引自《大国崛起》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一定了解中国经历过无数个动乱时期,又从动乱不断走向和平,如果出一个选择题的话,你选择和平还是动乱?我想作为普通的百姓的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和平。但是,这样的选择就真地对了吗?

老百姓闲下来的时候,总会觉得活的不那么壮烈,于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就会成为一种调剂生活的话题,大家都知道英雄更多地出现于乱世,乱世中的平民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英雄,这时乱世的苦难已经淡漠了他的色彩,留下的只是关于英雄的梦想和传说。而我想说的是不关英雄的事情,是一个比英雄更为重要的关于乱世的话题,那就是伟大的思想。

伟大的思想和乱世有关系吗?有,当然有。且看我的理由: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思想高峰时期,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就是离我们很近的五四时期,试问这三个时期难道不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吗?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之所以立论动乱时代与伟大思想的产生存在必然联系的依据有四个:

一是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必须经历来自多方的强烈的思想碰撞,这种思想的碰撞要求各方必须势均力敌,而后才能产生剧烈火花,从而引导出的思想光芒。多重的势均力敌的思想只有在动乱时代才有可能发生,尤其是中国。大家知道在大一统的和平年代,作为强大的中央政权必然谋求思想统一,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动乱时代这样的禁制才会放松。

二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家们都要在能够保住性命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合着留,不合则去,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所以动乱时代的知识分子反而能够畅所欲言,并无顾忌。这里不让说,就到别处说。如果在和平年代,一个公然和强大政府倡导的主流思想唱反调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哪个地方你都呆不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动乱时代,那就很自然了。

三是动乱时代,强势者都要延揽人才,要谋求统一之策,统一国家只靠武力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哲学思想做为行为依据,思想家这时就成了奇缺之物,各种强势力量必然会孵化各种不同的思想为其服务。

四是知识分子的天然秉性是要不断的追求,通过超越前人而显示自己的价值,在和平年代,知识分子本身受到的具有主宰地位的主流思想的压抑,人格中叛逆因素会在动乱时代肆意宣泄。

在为了能印证我的说法,就拿刚才讲到的三个思想高峰来说事:

先从第一个高峰说起吧,那个时代离我们太久远了,但那个时代的思想巨人们的伟大思想成为一个横亘在中国历史上至今也无法超越的高度,那些巨人的名字: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使后来几千年的中国思想家无人敢称大师。中国现代却到处都有大师,真的、假的且不论,却没有一个人妄称自己是思想大师,即便狂傲有如李敖者,也望之却步,不过这话还不能让李敖知道,否则他非要称自己是思想大师,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够劝得了的。

遥想那个久远的春秋战国年代,王权衰落,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好多国家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兼并战争接连不断,诸侯为求争霸,延揽人才,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们,纷纷开山凿河,各成一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各种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争论。当时各国诸侯大都知道要尊重人才,尊重思想,所以,对持不同思想的各派的学者兼容并包,都受礼遇,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说的就是当时各派学者的定期聚会,各学派代表人物在此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他们争论既要对不同观点进行洁难,还要张扬自己的主张内容从自然开始,涉及人生、社会、道德、王霸乃至整个宇宙。还有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时,思想氛围也是宽容的,允许充分的争论,再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说正是因为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各国统治者尊重思想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才催生出这个时期的伟大思想,并一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社会的以后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高峰是汉亡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说起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还必须从汉朝谈起,汉朝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统一的国家要求统一的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使儒学在其后两千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被视作正统官学。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儒学思想重压成为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思想叛逆的最重要的精神根源。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转折。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的文人讲究名士风度,喜欢谈玄,按张英基先生的说法:“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譬如那时候的名士都喜欢奇装异服,还有的就干脆少穿衣服或不穿衣服,有人当街抓虱子并吃掉它,而旁若无人,有人惯用“青白眼”看人,有些人以豪饮为荣,像刘伶、阮籍那都是能喝酒的好汉,中国文人的好酒之风就是从他们开始的,喝醉了什么都可以轻狂,哪有什么礼法在眼里。而且魏晋名士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吸毒的人,他们喜欢吃一种叫“五石散”的东西,吃完之后,浑身燥热,满街狂奔,令人羡煞。种种怪异行为的背后,是魏晋名士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强烈叛逆,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玄学是在儒学高压下的一种思想解放,是向老庄思想的一种回归,是在人性上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东晋以后,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并改造了佛学,造就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为中国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正是一个强大王朝的瓦解后的动乱时代为这种思想叛逆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三个高峰就是五四时代了。我们都不会忘记中国在近代的衰落,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甚至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的思想已经不能给中国找到出路了,中国向何处去第一次成为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好在封建王朝已经解体了,又开始了一个动乱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一场我们谁都不会忘记的、著名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这旗帜,猛烈抨击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使中国思想传统在那时发生了断裂,而这种代价为中国换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是各种流派兼容并包、自由辩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接受外来文化思想最深刻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最彻底的一个时代,尤其是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以上说的三个思想高峰都形成于动乱时期,我们需要伟大的思想做我们民族的灵魂,这种思想能够引导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那应该是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动乱时期产生的思想必须根植于和平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我们珍视和平,我们也要珍视能够创造和平的、产生于动乱时代的伟大思想。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篇3)

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风云变幻,留下了各具特色的传奇发展之路,阅读《大国崛起》,品读历史的镜鉴,掩卷沉思,不由得想到,同样有着大国之称的中国走在脚下的是怎样的一条崛起之路。

日本——这个所谓“大国”的崛起背后是中国血泪的苦难史,这个“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小国,虽然资源匮乏,她域窄小,起初也不很发达。可凭着一个“借”字,借鸡生蛋,借刀杀入、借花献佛,愣是从一个蒙昧落后的国家,借由军国主义的利鞭,被驯化成了一个地域小而野心大的强国。从侵华战争的烧抢掳掠到堂而皇之屡次去神社“拜鬼”,然后无赖的将历史教科书全盘篡改,企图粉饰其不堪的侵略扩张的历史来蒙骗国民,东亚的日本小国就这样走上了它的强国之路,轰然崛起。

日本的这种欲盖弥彰,无法直面历史的态度,让人联想到了一个与之截然相反的强国——德国。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者把德国比作一个年轻气盛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在自己力量壮大之后,面对老一辈人他要求有话语权,要有自己的地盘,因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可晓而知,年轻人在此次战役中受到了重创,但是这样的挫折并没有使他变得成熟,他只是觉得委屈,一种认为自己应经有了足够的话语权却遭到排斥的委屈。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想要伺机报复,在几年后再次化身为恶魔,给世界带来灾难。不用说,年轻人再次惨败,但是这次他们接受了教训,变得成熟了。由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经由挫折蜕变成成熟稳重的男人。虽然日耳曼民族曾经走过扩张道路,然而,几百年以后的今天,与日本形成强烈反差的那一幕让世界为之动容,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那句“勃兰特跪下了,德意志站起了。”让人在一个民族回眸历史的眼神中,不仅看见了过去,更预见了未来。正如作者在书描述的:“这个民族在狂暴中体现出的力量是那么的可怕,而在沉静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又是如此的惊人而优雅,这个民族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创造奇迹,无论是他们的狂暴还是他们的沉静,无一例外地令整个世界为之动容。”——这,才是大国之风。

反观我们国家的国情,我国无论从人口还是地域面积上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然而这样得天独厚的大国特质却让我们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远远落在了包括日本以及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小国的后面。这让我们不得不在“大国”的问题上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像是一个高大魁梧却步履蹒跚的人,卖力的走着自己的一条路。然而,可曾想过,我们地域辽阔,但却地大物薄,我们资源辽阔,但是人口密集,使得人均占有量仅仅是其他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如果把那些发达小国家比作独生子女家庭,那么我们国家就是拖着十几口人过日子的大家庭,我们要用同样的一份口粮去养活十多口人,这样想来,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我们承载着大国之难,带着庞大的人口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发展道路上走的虽然艰难,但是一步一个脚印。

许多所谓“大国”,之所以为“大”,是因为他展示给世界的是他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当“大国”的`富人们徜徉在灯红酒绿的上的社会,用他们的规则主宰着一切时,可曾想到贫民窟的穷人们连黑面包也吃不上,当他们筑起高高的资产阶级象牙塔时,社会已经无情的把底层的劳动人民抛弃了,贫富两极急剧分化,富人的天堂,同时也是穷人的地狱。

我们没有他们轻松的步履,是因为我们从未遗弃前进队伍中任何一群的落后者,从未卸下身上的责任,走在队伍最前列的人总会回过头,向后头的大部队伸出援助之手,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和谐的,全面的,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绝不是只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在发展的道路上,超速度的快感只能造就虚华世界的表象,只有统筹兼顾的大国风范才支撑得起大国沉重的脊梁。

大国之大,终究要承受无数的考验,才能成其“大”。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广受称赞。在这场危机当中,中国顶住出口大幅下滑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向受灾国提供援助,成为抵挡危机的坚强支柱。二零零三年在非典疫情阴影笼罩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非典,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疫情监测网络,遏制了非典肆虐的趋势,成功的控制了疫情。当甲型疫情再次来袭,我们凭着成功的经验,沉着应对。

大国之大,还在于每一个让世界回眸凝视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北京奥运会,惊艳全世界,让中国初露大国风采。“北京欢迎你”,中国喜迎八方之客,尽显大国之风。开幕式上,金声玉振,奏响中华文明的天籁之音;穹苍浩瀚,璀璨星火荡漾着新时代的流光溢彩。本次奥运会成为“地球村”最大的国际盛会,盛况空前,我们要借这一大好机会,充分展现出泱泱大国的优雅风度。我们既要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因为拥有五千年的深厚底蕴,我们可以充满自豪地历数家珍:长城、兵马俑、“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等等,我们也要向世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了这些成就,我们才有实力来承办奥运会,建成以鸟巢、水立方等为代表的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奥运场馆和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并决心把她组织成一次恢宏壮丽的盛会。我们看到,奥运会精彩的开幕式有中国元素,也融入了世界的色彩,这就是一种大国风度。大国风度,就是以博大胸怀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不辨远近,不分亲疏,让朋友们宾至如归,如沐春风;大国风度,就是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分自信,引为骄傲,也对他人的文化、习俗高度尊重,充分理解,取长补短;大国风度,就是以一种平常心对待胜败,把善意的微笑、亲切的问候、热烈的掌声送给各国参赛的运动员,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出一个文明古国的风采与气度、智慧与理性、眼光与品位,给世界留下美丽的记忆。

中国,这个名副其实的大国,正是以其优雅的风度,绚丽的风采成就其大国风范,谱写出壮丽的《大国崛起》!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篇4)

青岛第五十七中学初三六班张筱璇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

这种由地方**处理和干预的做法,已经超越了宗主国英国教会的办学方针,一举奠定了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

为了普及教育,他们首先采用了英国的兰开斯特指导系统。1818年,兰开斯特本人应邀到美国宣传生育制度。英国的教育不能满足新国家的要求。

1843年,贺拉斯曼(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 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业学院成立之初,由于有许多贫困学生就读,一度被戏称为“牛郎子弟学校”。它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

原来,穷人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于富人的子女!这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高智力人才。当他们的财富欲望被点燃时,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专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加强了自然科学和实践学科的建设,这是美国中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此外,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创办了农业中学。此后,出现了一大批职业中学。

欧洲人不喜欢职业学校是因为他们的世俗观念。相信“生而平等”的美国人没有这样的历史负担。职业中学培养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也在其中。

据统计,从1870年到1940年,美国人口增长了两倍,而中学生的人口增长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美国的高中已经发展到2万多所,而中国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到1998年只有1万多所高中。

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有赖于科学技术,有赖于高等教育。今天,美国的基础教育方法在杜威教育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次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要让一个孩子落在后面”,每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它垄断了约70%的专利发明,超过70%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并在奥运奖牌总数中排名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美国动员了800多名科学家、企业家、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这一重建青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了战后科学、数学、技术等领域的深刻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借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成果,建成了21世纪的新美国。

一个需要安全的国家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个!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toynbee)研究了21种文明,这些文明出现在历史上,然后相继消亡。

其结论是,这些文明的死亡原因无一例外地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时,在费城举办了一次国际博览会,37个国家参加了博览会。当时,清**还派出了一个展览队。世博会上,英国展出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制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27套纯银制耳勺和小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需要安全的国家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个!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篇5)

导语:《大国崛起》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国崛起》 观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因为工作的缘故,不得已,才又看了一遍央视十年前的大手笔——《大国崛起》。以前看这部**,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消磨时间,或是纯粹为了找点乐子。现在看这部电影,我希望能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解读,也希望能对大国崛起有一个更好的总结。

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在整部**的谋篇布局上可谓匠心独运。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从第一集开始到第十二集结束,每一集都有无数的问题贯穿其中。例如,在《海洋时代》第一集中,他在描述葡萄牙对海洋时界的遐想时写道:

世界真的是托勒密描绘的那样吗?大西洋真的可以通航吗?巨大的问号折磨着欧洲大陆,烧伤了沉迷于地理和航海战略的恩里克王子。

这种描述方式或者说阐述方法,我们在每一集里都可以看到,正是通过这样层层设扣哦方式,观众的胃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故事的推进也显得更有逻辑性。事实上,它是纪录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叙事方式。它不仅在纪录片中使用,而且在电影中也很常见。原因是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渴望,这似乎是人类的本能。

“层层设扣”帮助纪录片更好的推进节奏,但严密的逻辑只能保证一部**不出现硬伤,并不能确保它一定会好看。对于观众来说,纪录片首先要好看,其次要注意其逻辑性等方面。因此,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叙事方法,使观众有同样的感受就显得尤为重要。

“油画上这位用巨型裙箍、僵硬皱领、宽大衣袖、绣金披纱来装饰的女性,就是当时英国的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在重叠繁复的服装下,妇女的形体不见了,人们记住的是一个庄严高傲的王权偶像。”这是大国崛起第三集:

走向现代的一个段落篇章。这里,**以伊丽莎白女王,这个英国走向现代的关键性人物为核心来展开故事。通过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传奇一系列轰动一时的大事件,我们姑且可以称作“以小见大”,实际上,对观众而言,历史无论多么的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它终究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或者说终究算是一个故事。

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很难想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革命的困难、生存的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天已经很容易地解决了。因此,人,只有人的故事,才能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观众的共鸣。

大国的崛起观后感(篇6)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世界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今天的世界中,成为大国的道路与途径也相应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么,在这些和变化中,那一点才是是值得而我们注意的呢?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现在的世界格局,实际上就是在历史上常见的世界性大国的衰落与崛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历史中并不多见的动荡时期,因为这标志着一个国家的衰落与另一个新的世界性大国的崛起,所以,现在是大国崛起的极佳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整体格局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在历史上,每个抓住了这个历史机会的国家都在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全世界都有着绝对的实力。比如,这种机会对于葡萄牙和西班牙来说就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由于这两个国家敏锐的抓住了机会,他们便得到了崛起的机会;对于荷兰来说,就是海上贸易的繁荣发展,于是荷兰成为了海上贸易的垄断者;对于英国来说,就是工业化的开始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英国通过首先工业化,成为了当时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商业帝国和日不落帝国。这些例子都深刻地告诉我们,只有抓住历史的机遇,才能在新一轮的世界格局洗牌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崛起,完成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

从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一次世界格局变化中,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事物,在不同的时代,这事物也不同,比如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这件事物就是工业发展,这种变幻莫测的事物在大国崛起中极为重要,哪个国家掌握并发展了他,就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可能。那么,这种东西在这次的世界巨变中会是什么呢,这还有待现今的世人去好好探究了。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7028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