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小编分享:高一化学说课稿范本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小编分享:高一化学说课稿范本”,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说教材

《分散系及其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授课,在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第一课中呈现了常见分类方法和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本节内容是学习了化学实验的方法和物质的分类内容的基础上对二者联合应用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节的内容生活性很强,学习了本节内容可以拉近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并用化学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溶液和浊液的性质,学会了二者的鉴别方法,但并没用涉及到胶体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的方法和物质的分类,若能将前面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应用到本节课中,那么对于掌握新的知识也轻松很多,同时学生学会了这种学习的方法,为以后的知识的牵引应有提供了学习的方式。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认识胶体的性质和应用,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用实验、观察、交流等多种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勤于在生活中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难点】

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过渡】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主要采取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进行教学已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知识较为简单,但是识记性知识较多,如果采取传统的讲授方法,学生不理解,同时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在开始部分以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阳光照进树林的现象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对分散性的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找出问题的要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师结合实物、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不断地抛出问题,学生展开对分散系重要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制备Fe(OH)3胶体,学生通过对制备的胶体进行进一步研究,获取相关性质,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加强对于胶体性质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分散系的性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胶体应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巩固知识,同时学会应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才用创设情境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前我问同学们在阳光明媚的清晨,走进树林里,大家发现了什么现象了,引导他们对于分散系相关知识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找出问题的要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因为学生对于传统的讲授很难集中注意力,同时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学生往往对于生活中的情景比较感兴趣。利用生活情景的创设和学生的求知的迫切心理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本课学习。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借助多媒体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师的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自主学习,获取概念。

在第一部分离子键的学习中,我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大家把课本翻到25页,认真最下面那一段,找出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组成。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获得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组成。又由于导入环节的创设情境,学生的兴趣很强,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容易获得相关知识。这样的预设学生不仅可以高效地获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在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后,教师展示CuSO4溶液、泥水实物,学生判断分散剂和分散质,加强对于新知的应用。教师再给出较难的分散剂和分散质的判断,(1)空气 (2)95%的酒精水溶液,教师从而引出分散系中分散质和分散剂的判断方法:量多的为分散剂、量少的为分散质,而当有水存在时,一般水做分散剂。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按分散质分散剂所存在状态不同来分类的话,分散性可以分为几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分散剂和分散质的认识,教师因势利导的安排实验探究来研究分散系的性质。

【实验与探究】

(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Fe(OH)3胶体和泥水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你过第一个探究认识到胶体、浊液、溶液的性质,以及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通过第二个探究学生理解了丁达尔效应;第三个实验在结合鸡蛋膜的实验,认识到胶体可以通过滤纸,不可以通过半透膜的性质。最后学生阅读课本P28的科学视野,获得胶体电泳的性质。

这一环节的设置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教师将实验探究、讨论归纳、自主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能极大促进学生观察总结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生对于胶体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3.拓展延伸,应有新知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了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化学原理。比如涂料、颜料、墨水的制造,洗涤剂、喷雾剂的应用,是利用了胶体的介稳性;豆腐、肉冻、果冻是生活中经常见的凝胶态物质,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还有明矾净水、激光手术刀、止血胶布止血等,都是胶体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这一环节的设置中,教生共同讨论,加强学生对于胶体发展的认识,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发展前沿问题,认识到化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担化学小主人翁的意识。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试题,学生思考回答,生生互评,巩固新知。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采取学生小结的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和巩固知识。

2.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及选做题的方式和课外学习提高能力题。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Jk251.coM编辑推荐

好文分享: 高一化学教学规划最新模板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好文分享: 高一化学教学规划最新模板”,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教材分析:

选修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

2、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工作目标

1、 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 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只有我们坚定信心,师生共同努力,相信在本学期我们一定能圆满完成高二年级的化学教学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为高三化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精选


下面是栏目小编整理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类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教师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老师的影子,作为新手教师,每次上课前都需要精心准备教案。新颖的教案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感谢您阅读我们的内容希望有助于您的学习和生活!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1

钠是主要的活泼金属元素,它亦为碱金属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学习钠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有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钠可作为主要的工业原料,除课本介绍的用钠制高压钠灯、与金属钾制成金属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制贵重金属外可补充制成钠的氢化物—氢化钠,并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方面的用途。

(1)钠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2)钠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如欲满足钠离子与水的个数之比为1:100,则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D.  溶液与少量  溶液反应:

②欲使100克9.32%的  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钠的质量是 克。

③用钠冶炼钛的氯化物  时,反应过程中当  的化合价降低二价时,就有24克的  单质生成,则  的值为 。

(1)不能。因为  会与水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  和  ,反应方程式为: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3、通过观察浓硝酸、稀硝酸与金属铜反应试验,培养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硝酸的化学性质——强酸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2、硝酸的工业生产原理——三阶段、三设备、三反应

【教师活动】

《1》 目标解读

a、硝酸的性质及用途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

b、氨的催化氧化法制硝酸

三阶段、三设备、三原理(与工业上制硫酸进行对比记忆)

c、浓、稀硝酸分别与铜的反应

解释原理、现象表述、产物检验,重点是实验综合题目的分析

《2》 问题引领

问题1、今天我们所学的浓硝酸与学过的浓硫酸的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2、通常实验室中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另一种检验方法是什么?你知道吗?

问题3、工业上生产硝酸与工业上生产硫酸有哪些异同点?

《3》 精讲点拨

1、硝酸的性质

2、硝酸的工业生产

学生活动

《1》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00-102 ,完成预学案内容,进一步熟悉硝酸的性质和工业生产原理。

《2》 合作探究

探究一:你知道这些事实分别表现了硝酸的哪些性质?请填在后面的括号中。

(1)久置的浓硝酸显黄色。( )

(2)铝制、铁制容器常温下可盛浓硝酸。 ( )

(3)铜片放入硝酸中,溶液变蓝。( )

(4)碳单质放入浓硝酸中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 )

(5)浓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 )

探究二:I-、S2-、SO32-、Fe2+等离子能否与H+、NO3-大量共存?为什么?

探究三: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气处理装置(兼防倒吸功能)。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该如何操作?

(2)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的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观察到装置B中有什么现象?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操作?

(4)开始时C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后来又消失了,什么原因?

《3》 归纳拓展

1、硫酸的工业制法与硝酸的工业制法比较。

(1)三阶段 (2)三设备 (3)三原理

2、硝酸与不同物质反应时,性质表现的规律总结。

(1)与金属单质反应:

(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3)与低价态金属化合物反应: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与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4》 技能应用

《5》 体悟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3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循环的过程。心理学则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当学生产生思维障碍时,应为学生提供支撑性问题,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奥妙与价值。

1.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Ⅰ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教学要求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学习该知识,不仅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因此,本部分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2.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初中已学内容“铝合金应用、铝与氧气、盐酸的反应”,高中必修1铝单质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平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认知关键点

学生已经学习过钠、镁、铁等金属元素,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一般物质性质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是它们的独特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而两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关键点,对两性的教学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实验最关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最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已有认识中还没有两性的相关认识,这些决定了在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主要障碍点。

(4)学生认知发展点

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更全面的感性认识,对金属元素的活动性顺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非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对元素性质规律的理性认识飞跃是学生认知的发展点。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4.技术准备

实验药品:氧化铝、浓盐酸、稀盐酸、10%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NH3·H2O)、蒸馏水、Al2(SO4)3溶液、氢氧化铝(提前制备)

实验仪器:试管12支、烧杯2个(1个装胶头滴管数支、1个装废液)。

学生分组:5人/组,共十组;小组长一人,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组员的具体分工

搜集铝的化合物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

1.知识与技能

(1)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为代表掌握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化学性质;

(2)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制备氢氧化铝的较优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流程图如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分析

课题引入氧化铝的性质氧化铝性质小结

氢氧化铝的性质氢氧化铝性质

小结

总结课后作业

课件展示:展示红宝石、蓝宝石。

【问题】同学们知道如何清洗这些珍贵的宝石吗?

课件展示:宝石的清洗

宝石的清洗应浸泡在稀释的中性清洁剂中,以软毛刷轻擦,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追问】宝石的清洗为何要浸泡在稀释的中性清洁剂中呢?

(停顿)

【问题】下面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一起来探究一下红宝石、蓝宝石为何要用中性的清洁剂清洗?

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Al2O3。大家面前的化学试剂里有Al2O3。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氧化铝所属物质类别推测其可能原因,并用所给药品进行验证。(现有试剂:氧化铝、浓盐酸,10%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

【实验探究1】宝石的清洗为何浸泡在中性清洁剂中呢?

【巡视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强调10%盐酸,氢氧化钠取用注意事项。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发言,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结论:蒸馏水与氧化铝不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与氧化铝反应。

【评定反馈】肯定实验结论,讲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细节性问题与今后注意事项。

【板书】一、氧化铝的性质

a.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b.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问题】Na2O、CaO、CO2各属于哪类氧化物?

【问题】Al2O3属于哪一类氧化物?

【讲述】根据上面的探究实验和酸碱氧化物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Al2O3既能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我们将Al2O3这类的氧化物称为两性氧化物。

【板书】两性氧化物: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之为两性氧化物。

【自学】氧化铝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问题】前几天,小王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吃酸菜鱼火锅。一走进火锅店,那铝锅上炖着的酸菜鱼正散发着浓郁的香味……这时,小王突然想起了……他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这火锅是吃还是不吃呢?

【教师】大家讨论的好极了。

【过渡】同学们,我们再来共同看一个生活情景【图片展示】明矾净水。

同学们知道明矾为何能净水吗?因为明矾与水反应生成了另一铝的重要的化合物--氢氧化铝。氢氧化铝是净水的功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净水功臣——氢氧化铝的有关知识。

【实验探究2】氢氧化铝是否具有两性?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同属铝的化合物,那氢氧化铝是否具有两性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并用所给药品进行实验探究?

①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铝是否反应②探究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铝是否反应

仪器:同实验探究1。药品:氢氧化铝(提前制备)、10%盐酸、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要求:(同实验探究1)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解答学生的问题。

【汇报交流】各小组发言,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问题】根据上面的探究实验我们得出:Al(OH)3既能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类比Al2O3如何把Al(OH)3归类呢?

【板书】两性氢氧化物的定义: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称之为两性氢氧化物。

【板书】二、氢氧化物的性质

a.与酸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

b.与强碱反应:

Al(OH)3+NaOH===NaAlO2+2H2O

强调:Al(OH)3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铝盐和水,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实验探究3】如何制备氢氧化铝?

我们一起来完成本节课的第三个任务:如何制备氢氧化铝。

所需仪器:试管,药匙,玻璃棒,酒精灯胶头滴管等

药品:氧化铝、Al2(SO4)3溶液、10%盐酸、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巡视与指导】

学生实验,并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实验中,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解答学生的问题。

【汇报与交流】请各小组发言,汇报设计方案,及实验结果

【结论】用可溶性铝盐与氨水(弱碱)反应制备

【板书】三、氢氧化铝的制备:

Al3++3NH3·H2O==Al(OH)3↓+3NH4+(Al(OH)3易溶于强碱,难溶于弱碱:氨水)【练习】写出硫酸铝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自学】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与用途:

⑴医学上的应用⑵净水

【总结】在这节课上大家表现得很好。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铝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学会了两性物质的性质和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非常有用。

【问题】胃舒平(复方氢氧化铝片)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它能缓解因胃酸过多而出现的胃痛,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

研究性学习:铝的许多化合物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大家回去(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们交流。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4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3、通过观察浓硝酸、稀硝酸与金属铜反应试验,培养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

1、硝酸的化学性质――强酸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问题1、今天我们所学的浓硝酸与学过的浓硫酸的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2、通常实验室中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另一种检验方法是什么?你知道吗?

问题3、工业上生产硝酸与工业上生产硫酸有哪些异同点?

阅读教材P100-102 ,完成预学案内容,进一步熟悉硝酸的性质和工业生产原理。

探究一:你知道这些事实分别表现了硝酸的哪些性质?请填在后面的括号中。

探究二:I-、S2-、SO32-、Fe2+等离子能否与H+、NO3-大量共存?为什么?

探究三: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气处理装置(兼防倒吸功能)。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该如何操作?

(2)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的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观察到装置B中有什么现象?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操作?

(4)开始时C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后来又消失了,什么原因?

1、硫酸的工业制法与硝酸的工业制法比较。

2、硝酸与不同物质反应时,性质表现的规律总结。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5

氯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2.氯离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气的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

第二课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氯气制取装置一套、集气瓶、大烧杯、蓝色石蕊试纸、水、有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集满氯气的集气瓶、酒精灯、火柴、坩埚钳、尖嘴弯管、制氯气的装置一套、铜丝、镁条、锌粒、稀硫酸、氯化钠溶液、稀盐酸、氯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的有关知识,知道碱金属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本章,我们来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们包括氟、氯、溴、碘、砹五种元素。

[板书]第四章 卤素

[讲解]在卤素形成的单质中,最主要的是18世纪70年代的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的氯气。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它的一些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 氯气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投影]已知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它能溶于水,可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并能与NaOH溶液反应。

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请根据以上信息利用下列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仪器:烧瓶、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导管、橡皮管、玻璃片、集气瓶、烧杯、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

[上述仪器若能用绘图表示,效果更好]

试剂:浓盐酸、二氧化锰(固体)、氢氧化钠溶液、蓝色石蕊试纸、水。

[讲解]一套完整的制气装置应包括:

1.气体发生,2.气体净化,3.气体收集,4.尾气吸收四个部分,请大家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

[学生讨论、分析,老师总结并板书]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尾气吸收:NaOH溶液

[讲解]根据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原理。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有关氯气的净化,我们留待后续课中讨论解决,下面我们按我们的设计方案来制取两瓶氯气。

[教师连接好制取氯气的装置,请学生上台收集两瓶氯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氯气的颜色]

[过渡]我们刚刚制得的氯气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4—4,Cl2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设问]干布条不褪色,湿布条褪色,说明了什么?

[结论]说明Cl2和水反应生成了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

[板书]1.氯气与水的反应

[讲解]氯气可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板书]Cl2+H2O=====HCl+HClO

[补充实验]把盐酸滴在干燥的有色布条上,不褪色。

[讲解]由上面的实验可知,干燥的氯气与盐酸都不具有漂白性,因此具有漂白作用的一定是次氯酸。

[设问]次氯酸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和用途呢?请大家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找出答案。

[板书]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放出氧气。

2HClO=====HCl+O2↑

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漂白、杀菌、消毒。

[讲解并板书]HClO是具有强氧化性的弱酸,可用来杀菌消毒:HClO====H++ClO-

[设问]Cl2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应?怎样证明?

[补充实验]在上面收集有Cl2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振荡,与另一瓶氯气的颜色相比较,并把所得溶液颜色与纯水的颜色相比较(可在瓶后衬一张白纸,现象更明显)。

[讲解]注入水后,集气瓶中的黄绿色变浅,说明氯气溶于水。溶液为黄绿色,而Cl-、HClO及ClO-无色,所以说明氯水中含有大量的氯气分子。由此可知,氯气溶于水时,仅有少量的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

常温下,1体积的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

思考:氯水为何要现用现制,并保存在棕色的细口瓶中?

[过渡]刚才我们制氯气时,用于吸收尾气的是NaOH碱溶液,说明Cl2是可与碱反应的。

[板书]2.氯气与碱的反应

[补充实验]把少量NaOH溶液注入另一瓶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黄绿色全部消失,所得溶液无色。

[讲解]Cl2可与NaOH溶液充分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NaCl和NaClO。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引导学生从Cl2与H2O的反应来理解该反应]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式,写出Cl2与Ca(OH)2溶液的反应。

[板书]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讲解]上述反应就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的原理,是通过Cl2与石灰乳作用制成的。其中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思考: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用HClO直接漂白,而要转换成次氯酸盐?漂白粉漂白的原理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得出结论]

[板书]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设问]上述反应说明了H2CO3与HClO的酸性强弱顺序如何?Ca(ClO)2能与HCl反应吗?写出反应方程式,漂白粉应怎样保存才能不很快失效?

[板书]Ca(ClO)2+2HCl=====CaCl2+2HClO

[学生回答]

[小结]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气与水和碱的反应。

[投影]课后思考题:

1.实验室制Cl2为何不用Ca(OH)2溶液来吸收尾气?

2.分析在氯水中都含有哪些粒子?

3.用湿润蓝色石蕊试纸检验Cl2时,为何试纸的颜色先变红,后变白?

[布置作业 ]

[板书设计 ] 第四章 卤素

第一节 氯气

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尾气吸收:NaOH溶液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HClO

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放出氧气。

2HClO======2HCl+O2↑

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漂白、杀菌、消毒。

HClO是具有强氧化性的弱酸,可用来杀菌消毒:HClO====H++ClO-

2.氯气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Ca(ClO)2+2HCl=====CaCl2+2HClO

[教学说明]

把Cl2的实验室制法以信息题的形式提到前面讲,一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二是讲Cl2与水和碱的反应时,可一气呵成;三是对下节课Cl2的物理性质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在讲本节课以前,若能有时间讲一节有关实验设计的专题,效果会更理想。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 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 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 NaOH NaCl 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 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 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 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 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 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 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 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 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 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 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 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 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 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 定义

2、 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 [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 2、改离子 3、去相同 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 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 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 氯气通入水中

4、 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 ]《基础训练》P40、9题。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7

1.掌握Al2O3 、Al(OH)3的两性。

2.掌握Al(OH)3的制备方法。

2O3、Al(OH)3的两性。 (OH)3的制备方法。

阅读教材57—59页

1.氧化铝

(1)物理性质: Al2O3 溶于水;熔点 ,能有效地保护内层金属。

用途:氧化铝是 的原料,也是一种较好的 材料。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成离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

Al2O3和NaOH ,

结论:Al2O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2O3是 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和 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和 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氢氧化铝

在硫酸铝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然后将溶液分为三份

现象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一分中加入盐酸

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一份中加入氨水

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①与酸的反应

②与强碱的反应

结论:Al(OH)3 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OH)3是 氢氧化物。

③Al(OH)3的不稳定性

Al(OH)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1.能否用氧化铝制备氢氧化铝?为什么?

2.如果实验室用Al2(SO4)3与碱反应制备Al(OH)3,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好?为什么?

(3)Al(OH)3制备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1.下列关于Al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可制耐火材料 B.铝制品耐用的原因是表面被氧化为Al2O3

2O3易溶于氨水中 2O3易溶于KOH溶液中

2.下列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 )

①Al2O3 ②MgO ③NaHCO3 ④Al(OH)3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把少量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析出金属铝 B.产生白色沉淀 C.产生红褐色沉淀 D.产生无色气体

4. 某无色透明溶液能与铝作用放出氢气, 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 Cl-、SO42-、Na+、K+

B. K+、ClO-、Na+、NO3-

C. HCO3-、Na+、NO3-、K+

D. NO3-、Ba2+、Cl-、NH4+

5. 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 )

A、1:1 B、1:2 C、1:3 D、1:4

6.将0.1 molAl投入到3 mol/L NaOH溶液100mL 中,充分反应后,再滴加1mol/L H2SO4溶液120mL,最后的结果是( )

A、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B、溶液的pH

C、溶液的`pH>7 D、再加入NaOH溶液会产生大量沉淀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2

1.掌握Na2O Na2O2 和 Na2CO3 NaHCO3 的性质。

2.了解焰色反应及常见金属的特征焰色。

Na2O Na2O2 Na2CO3 NaHCO3性质。

阅读教材55—57页

一.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Na2O2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现象 ;用手轻摸试管外壁,感觉 ,说明反应是 热反应;向试管中溶液滴入酚酞溶液,现象 。

性 质 氧化钠(Na2O) 过氧化钠(Na2O2)

制备

色、态

氧元素的化合价

与水反应

与CO2反应

用途 不作要求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物质 Na2CO3 NaHCO3

俗名

色、态

水溶性

水溶性大小:

酸碱性

酸碱性强弱:

热稳定性

稳定性强弱:

与HCl反应

同浓度的溶液与盐酸反应速率比较:

与NaOH反应

相互转化

三.焰色反应

1.定义:很多 或它们的 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焰色反应。

2.实验步骤:

(1)将铂丝(或光洁无锈的 )放在酒精灯外焰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 时为止。

(2)用铂丝蘸取Na2CO3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为 色。

(3)将铂丝用 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再蘸取K2CO3溶液作同样的实验,此时要透过 观察。

3.应用:离子检验(鉴别钠,钾等金属或其离子)节日燃放的烟花。

1.关于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水中溶解性:Na2CO3

C.同浓度溶液与足量酸反应的速度:Na2CO3

2CO3不能转化成NaHCO3,而NaHCO3能转化为Na2CO3

2. 焰色反应每次实验都要用试剂洗净铂丝,这种试剂是( )

A. Na2CO3溶液 B. NaOH溶液 C.硫酸 D.稀盐酸

3.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常喷洒农药防治虫害.据有关专家介绍,用碱性溶液或清水浸泡,可使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的毒性降低,因此,买来的蔬菜在实用前最好用稀碱水或清水浸泡一段时间,浸泡蔬菜时可加入适量( )

A .纯碱 B.白酒 C.白糖 D.食醋

4.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生成NaOH的是( )

和H2O 2O2和H2O (OH)2和Na2CO3 (OH)2和NaCl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合作讨论

1.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

我的思路:要明确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注意区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

2.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我的思路:淀粉属于多糖,其重要性质之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注意这里“一定条件”的涵义。

3.酯和脂是一回事吗?甘油是油吗?油都是油脂吗?

我的思路: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

我的思路:蛋白质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最终的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物质.

二、.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酒

变蓝色

蛋白质+浓HNO3

共热,变黄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 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 光亮的银镜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严格地说,淀粉遇到I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IO 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

蛋白质 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严格地说,浓HNO3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色。

以上两条,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3—6]蔗糖的水解反应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释:蔗糖水解产生了葡萄糖。

2.糖类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蔗糖 葡萄糖 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 葡萄糖

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 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 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取肥皂。

甘油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湿性强,常用作护肤剂。

油脂在动物体内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 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两性。

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纤维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纤维素

2.油脂的主要应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链含 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油 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 高级脂肪酸+甘油;放出热量

油脂是热值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强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强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过量地摄入脂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1)氨基酸的种类

氨基酸

(2)蛋白质的存在

(3)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催化剂。

作为催化剂,酶已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4.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

导致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是在有水和无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①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生物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2篇


教案是每个教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 教学计划是根据课程教案完成学时教学的实施方案,书写自己的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如果您对“高一化学教学设计”感兴趣小编给您推荐这篇文章,读书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希望您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阅读动力!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1

三维目标:

①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部分物理性质;

知识与技能:

②掌握NO化学性质。

③掌握NO2水溶液酸性,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实验设计、观察、分析能力,训练知识应用能力。

②学会有关二氧化氮的计算。

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

与价值观

及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N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NO2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二、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氮气

(1)氮的存在:

大多数是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少数以化合态存在。

(2)氮气的物理性质:

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稍轻。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3)氮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电子式:加载中...。由于氮气分子中含有三对共用电子对,分子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必须在高温、放电或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才能与某些物质反应。

①N2与氧气反应:N2+O2加载中...2NO

②N2跟镁反应:3Mg+N2加载中...Mg3N2

③N2与氢气反应:

加载中...

(4)氮气的用途

①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②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2、一氧化氮

(1)物理性质:一氧化氮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

(2)化学性质:不稳定

2NO+O2=2NO2【思考题】如果实验室制取的NO应如何收集?

(3)用途:制取硝酸;治疗疾病。

罗伯特·弗奇戈特和弗里德·默拉德在研究中曾发现,一氧化氮可以在细胞内起传递信号的作用,他们因此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奖。他们正在研究用一氧化氮的特性来治疗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可能性。

3、二氧化氮

(1)物理性质: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3NO2+H2O=2HNO3+NO

[思考]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分析〗在雷雨时,空气中产生少量NO,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 ,HNO3与矿物质反应生成肥料。

[演示实验]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科学探究】如何使二氧化氮尽可能多的被水吸收?这对生产硝酸有何启示?

【科学视野】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2页,了解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

4、NO2、NO、O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的计算

①二氧化氮跟水反应:3NO2+H2O=2HNO3+NO

②二氧化氮、氧气和水反应:4NO2+O2+2H2O = 4HNO3

③一氧化氮、氧气和水反应:4NO+3O2+2H2O = 4HNO3

遇到这类计算题时,首先要弄清所涉及的反应原理是哪种情况,再进行计算。如,二氧化氮跟氧气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可能有以下向种情况:

[例题]

[例1]将盛有氮气和二氧化氮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经过足够时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缩小为原体积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氮气和二氧化氮的体积比是 。

[分析]氮气跟水不反应,所以可根据“3NO2+H2O=2HNO3+NO”用体积差法进行计算。答案为:1:3。

[例2]

将容积为50mL的量筒内充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倒置量筒在盛满水的水槽里,足够时间后,量筒里剩余气体体积为5mL。则混合气体中NO2和O2体积比可能是 。

[分析]二氧化氮、氧气混合气体例置于水中,最后残留气体可能有二种情况,一是氧气,二是一氧化氮。所以应先假设,再立式计算。

[解答](1)若剩余的5mL气体是O2,则共有45mLNO2、O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根据4NO2+O2+2H2O = 4HNO3可得出:

V(NO2)=加载中...×45mL=36mL

V(O2)=加载中...×45mL+5mL=14mL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体积比为18:7。

(2)若剩余的5mL气体是NO,则NO2、O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时是NO2过量,过量的NO2再跟水反应。根据反应“3NO2+H2O=2HNO3+NO”可得出,共有15mLNO2过量。

即,在NO2、O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的过程中共消耗气体35mL。根据4NO2+O2+2H2O = 4HNO3可得出:

V(O2)=加载中...×35mL=7mL

V(NO2)=加载中...×35mL+15mL= 43mL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体积比为43:7。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危害

(1)来源: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燃烧含硫燃料,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很大部分来自发电过程及工业生产。

(2)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吸入二氧化硫可使呼吸系统功能受损,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支气管炎及心血管病)。对于容易受影响的人,除肺部功能改变处,还伴有一些明显症状如喘气、气促、咳嗽等。

②形成酸雨: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pH小于5.6的降水,统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变化。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有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是煤炭、石油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而生成的。酸溶解在雨水中,降到地面即成为酸雨。

2、二氧化氮的来源及危害

(1)来源: 二氧化氮除自然来源外,主要来自于燃料的燃烧、城市汽车尾气及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一些二氧化氮。

(2)危害:二氧化氮是引起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同时它可和水反应生成硝酸,造成硝酸型酸雨,毁坏森林农田,腐蚀建筑物。目前我国酸雨的主要类型是硫酸型的。

3、污染治理的办法:减少污染源,控制有害气体排放。

【作业】第96页9、10题

〖板书设计〗

二、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氮气;2、一氧化氮;3、二氧化氮;4、NO2、NO反应的计算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危害

2、二氧化氮的来源及危害

3、污染治理的办法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2

一、概述

本节课是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的学习。是通过原子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制法和用途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难点是实验的观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钠与水、氧气反应现象

(2)理解钠与水、氧气反应实质

(3)学生体会化学反应是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而发生变化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2)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方案设计的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和筛选、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长安二中高一年级平行班的学生

2.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5.学生已经对钠的原子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学习非金属元素氯的有关知识。

6.学生学习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策略:给学生创设大量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

2.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逐步启发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问题和实验设计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4.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分析

1、通过图片和多媒体电脑演示

2、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媒体图片展示

3、演示实验,改进实验

4、通过提前录制视频展示。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3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构》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解释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因此,教学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本节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本节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为例,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体会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金属的存在与冶炼的学习,使同学们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2.通过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查找资料、讨论研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并在此学习中体会化学实验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和合理开发意识。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化学实验基础都不好,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铝热实验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严格注意实验安全。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铝热反应

2.学案导学:给学生发预习导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但金属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区域?

【讲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矿物中,动植物体内及海洋等区域中。

【质疑】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矿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又与什么性质有关?

【板书】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介绍】我国的矿产资源现状,国情教育

【讲解】我们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是金属单质或合金。因此必须把化合态的金属转化为金属单质-金属的冶炼。

【板书】二、金属的冶炼

【设问探究】我们该如何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属单质呢?根据什么原理?【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发言

【讲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复述)冶炼金属的根据是用还原剂把金属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经过三个步骤。冶炼的步骤:第一步: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含量。第二步: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还原。第三步:精炼:采用一定方法,提炼纯金属。

【板书】 1、金属冶炼的实质【分析探讨】金属离子的得电子能力是否全都相同?这与什么有关?

【讲解】由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活性的金属离子就必须采取不同的还原方法进行冶炼。

【板书】 2、金属冶炼的方法

【分析】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它们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如 Hg、Ag等,其阳离子得电子能力很强,所以其还原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Hg、Ag的氧化物受热就能分解得到单质。

【板书】 (1)、热分解法 2HgO =2Hg+O 2 ↑ 2AgO= 2Ag+O 2 ↑

【分析】位于活动性顺序表中前端的金属如 K、Na、Ca、Al等金属,我们知道其还原性很强,容易失去电子,而其对应的阳离子则氧化性很弱,很难得到电子;一般的还原剂都无法把它的阳离子还原出来。我们只能使用通电分解其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来冶炼。

【板书】 (2)、电解法 MgCl 2 (熔融)= Mg+Cl 2 ↑

【分析】对于大多数金属,如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间一段的金属所对应的离子,得电子能力较强,其化合物又不能通过受热分解得到金属单质,必须使用还原剂还原金属阳离子。常见的还原剂有焦炭、一氧化碳、氢气。一些活泼金属也可作为还原剂,将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板书】 (3)、热还原法①常用还原剂:焦炭、CO、H 2 、活泼金属(如Al)等

【练习】分别写出这四种常用的还原剂冶炼赤铁矿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并强调】若金属以硫化物或碳酸盐形式存在,应先将其转化成氧化物。

【实验探究】实验 4—1 (实验前用磁铁检查一下室温条件下有无铁存在;反应后再用磁铁检查有无铁生成)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反应前:无铁存在。反应中:发光、放热、反应剧烈。反应后:用磁铁检查生成物有块状物被吸起。2Al+Fe 2 O 3 =2Fe+Al 2 O 3 +Q。Al的还原性强于铁,也能与化合态氧结合。证明Al的还原性强于Fe,Al可与化合态的氧反应。(演示铝热反应,由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种试剂的作用)。

【说明】在该反应中,镁条和氯酸钾是引燃剂,镁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氧气是氧化剂。但插入混合物中的部分镁条燃烧时,氯酸钾则是氧化剂,以保证镁条的继续燃烧,同时放出足够的热量引发氧化铁和铝粉的反应。由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只要反应已经引发,就可剧烈进行,放出的热使生成的铁熔为液态。【设疑】发生了什么反应?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2Al+Fe 2 O 3 =2Fe+Al 2 O 3

【讲述】我们把上述反应称为铝热反应。

【板书】②铝热反应

【应用探究】铝热反应有什么用途呢?

【放录像】铝热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焊接钢轨、冶炼难熔金属。看录像。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热受化学的情感。

【讲述并板书】③应用: a:野外焊接。 b:冶炼难熔金属(要求学生写出冶炼铬、锰的反应)。2Al+Cr 2 O 3 =2Cr+Al 2 O 3

4Al+3MnO 2 =2Al 2 O 3 +3Mn

【小结】金属冶炼的方法:(投影)

【过渡】地球上的金属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再生,而且随着金属的使用,金属会被腐蚀而污染环境,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板书】三、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

【阅读指导】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讲述】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归纳。

【讲述】有关金属回收再利用的好处。 1、废旧金属的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 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的意义是减少垃圾量,防止污染环境且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

【资料介绍】以铝为例,生产一吨原铝至少要消耗四吨铝土矿资源。当前全球原铝的年产量约 2500万吨,年消耗铝土矿超过一亿吨,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地球上的铝土矿资源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枯竭。如果人类消费的铝能够回收利用,只要回收利用量达到产量的二分之一,每年就将减少铝土矿消耗量约5000万吨,这对保护全球铝土矿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利用废杂原料生产一吨合金铝锭与用铝土矿原料生产一吨原铝锭相比,可以节省95%以上的能源消耗。每生产一吨原铝锭需要消耗能源 213.2TJ(电能约占82%),而生产一吨再生铝合金锭所需能源消耗为5.5TJ(燃料约占80%),仅为原铝锭生产能源消耗的2.6%,优势比较明显。由于铝可以反复循环使用,从再生铝废料中再生产铝,其节能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再生铝生产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与原铝生产相比,大为减少。有资料统计,再生铝生产可比用水电生产原铝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1%,比用燃油发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7%以上,比用煤发电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多,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小结】指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上网查资料了解中国金属的回收利用情况,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300字左右)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5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是《化学(必修)2》中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继初中的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之后,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后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利用奠定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进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理解。

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思考、分析和总结。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通过观看动画、问题讨论,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又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

请学生思考为何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种元素却形成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物质,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的思考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鼓励。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动画,提出问题:1、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2、为什么要通电?通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整合,从而引出化学键的定义,并对定义加以强调:

(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通过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让学生观看Na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1、如何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这个反应的实质。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在讲述离子键概念时,对于学生易于忽略的排斥作用加以强调。通过对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分析,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Hcl的形成过程是否和Nacl类似?让学生观看H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出Hcl的形成过程,从而得出共价键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列表从概念、成键粒子、成键作用、成键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培养学生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最后得出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的理解,突破难点。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讨论,回顾本节课内容,对自己所学知识做出总结。最后教师及时给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习中评价自己,体会成功。

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离子键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③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⑴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⑶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观察:五种电解质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

[图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

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渐暗渐亮反应为:Ba(OH)2+H2SO4=====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二、实地操作。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

【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计算;二、取固体和溶剂、三、溶解。

【问题导入】:即将收获: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我们将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获取知识和实验的快乐?

【学生活动1】:请认真观看视频容量配的使用,讨论总结容量瓶使用情况。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用途:用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长颈平底细口磨口瓶。

2、规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标注的内容: 温度 ,容量 , 刻度线 。

选用: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体积。

3、使用:

(1) 检漏 :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来水,盖好瓶塞,将瓶外水珠拭净,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顶住瓶底边缘,倒立半分钟左右,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旋转约180°再倒立过来试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涤 :用自来水、蒸馏水依次分别洗涤2-3次。待用。

【学生活动2】:自学阅读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不能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更不能作反应容器。

(2)读数: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加入水过多,则配制过程失败,不能用吸管再将溶液从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因为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定容到液面正好与刻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量。摇匀后,竖直容量瓶时会出现液面低于刻线,这是因为 有极少量的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所以摇匀以后不需要再补加蒸馏水。

(4) 容量瓶不能用来保存溶液,特别是碱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学生活动3】:请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6页,并认真观看视频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并使用简单几个字概括各步骤内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及用品:托盘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药品:固体氯化钠、蒸馏水。

2、步骤概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学生活动4】:根据视频内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组配制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学生总结收获。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计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5.9 g

⑶ 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致室温

⑷ 转移:将上述溶液转入指定容积的容量瓶。

⑸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 摇匀: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

(8)保存。

【实验所获】:总 结:

一算二称三溶解;四转五洗六定溶;

七摇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烧杯壁;

转移需在刻线下;定溶平视要相切 ;

上下颠倒来摇匀;配制溶液要记牢。

【学生课后完成】

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

⑴ 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

⑵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

⑶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

仰视读数、本来到刻度线却以为没到 俯视读数时到达刻度线却以为超过了

⑷ 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有散热,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

⑸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

⑹ 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平。( )

⑺ 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板书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

2、步骤概括: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8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

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1、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1、 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 3、 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4、 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5、 资料“绿色化学”。

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9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钠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钠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钠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  与  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  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钠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

(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 2-1],请一位学生切割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钠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钠面上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 2一2]并补充钠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钠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根据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钠与氯气、硫等反应,指出钠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 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钠在水中变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钠,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钠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讨论]

①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钠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钠。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钠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解释钠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③由此得出保存钠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钠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10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同种类的化学反应,学习过大量的化学反应,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反应类型。但是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无法分析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类。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比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本质。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 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五对概念:

(1)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采用“问题引导-深入探究”的教学模式,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统概念的建立为主线,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并以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基本概念;同时加以一定量的应用、练习来巩固、深化和发展概念。

注重指导学生勤于思考、表达完整、学会交流、善于总结、学会比较记忆等方法。

多媒体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①2Mg+O2=2MgO;②H2+CuO=Cu+H2O提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随意发挥: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化合反应,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一,不能分开的。)

提问③2Na+Cl2=2NaCl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学生认为不是,事实上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提示学生从化合价角度分析①②③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通过引导同学分析①②③三个化学反应,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这间的重新组合,我们知道,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转移密切相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粒子间发生重新组合,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必然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

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模拟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观看结束后,请同学写出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明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提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移),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性思维。

同学们总结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在反应中反应物被氧化或被还原。引出氧化剂、还原剂概念的讲述:在反应中,氧化剂是得到电子的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本身具有氧化性,反应后化合价降低;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本身具有还原性,反应后化合价升高。整个反应过程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

从以下两个题目来巩固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2、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 SO4+2CO 2↑+2H2 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 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探究)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① 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 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 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 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并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设计这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展开思考,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1. 从得氧、失氧的观点、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电子得失(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概念的发展。

板书采用提纲式,清楚明了地体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介绍氯元素被发现的历史,以及目前的应用。

2、熟悉氯原子的机构特点和化学特性,掌握氯和金属,氯与氢气,氯与水发生的反应。

3、熟悉燃烧的新的定义,掌握液氯与氯水的区别和成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氯气、氯水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氯水的性质及漂白原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工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点评: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思考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容易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态存在。

[板书]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引导]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过程。完成讲义。

[阅读思考2]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现的,并在年,由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思考与交流]1、试写出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由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氯气由发现到确认所用时间、原因,戴维确认氯气的依据)

[引导]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探究1]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刚收集的一瓶氯气,观察氯气的颜色和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氯水)、易液化(液氯)

[引导]在初中时曾经学过有关氯气与钠的反应,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设问]氯气能否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铁、铜等反应?

[探究2]视频播放氯气与铁的反应

[板书]2Fe+3Cl22FeCl3

[总结]氯气不仅可以和Na、Fe反应,还可以和Al、Cu、Mg等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

[板书]Cu+Cl2=CuCl2

[结论]氯气具有很强的性,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金属在或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属。

[设问]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

[探究3]氯气和非金属反应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板书]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

现象总结“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探究4]氯气和水反应

在收集的两瓶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燥和湿润的两片红色布条,观察现象。

点评: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提问]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使布条褪色的是氯气吗?

[归纳]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溶于水才具有漂白性,是因为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板书]c.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

[结论]氯气无漂白性,溶于水的氯气可以部分和水反应生成和,具有漂白性

[阅读思考3]次氯酸的性质:

①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和漂白;

②酸性:次氯酸是一种酸,

③稳定性,次氯酸不稳定,在下可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5]氯气和碱的反应

往盛有氯气的塑料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结论]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阅读思考4]工业上制取漂白液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制取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

[点击高考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l2的性质活泼,与H2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Cl2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Cl2可以用Ca(OH)2溶液吸收

③若Cl2发生泄漏,应立即向上风地区转移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解析:Cl2与H2混合,达到爆炸极,在点燃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爆炸,①错误;Ca(OH)2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溶质含量少,实验室中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②错误,排除A、B项;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可产生AgCl沉淀,④错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l气体,而不是Cl2,⑤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项,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不正确;C项,氯气与铁在加热或潮湿的环境中易反应,而在常温和干燥的环境中不反应,不正确;D项,制备NaHCO3和NaHCO3分解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答案:C

4.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点评: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思考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容易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态存在。

[板书]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引导]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过程。完成讲义。

[阅读思考2]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现的,并在年,由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思考与交流]1、试写出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由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氯气由发现到确认所用时间、原因,戴维确认氯气的依据)

[引导]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探究1]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刚收集的一瓶氯气,观察氯气的颜色和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氯水)、易液化(液氯)

[引导]在初中时曾经学过有关氯气与钠的反应,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设问]氯气能否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铁、铜等反应?

[探究2]视频播放氯气与铁的反应

[板书]2Fe+3Cl22FeCl3

[总结]氯气不仅可以和Na、Fe反应,还可以和Al、Cu、Mg等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

[板书]Cu+Cl2CuCl2

[结论]氯气具有很强的性,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金属在或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属。

[设问]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

[探究3]氯气和非金属反应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板书]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

现象总结“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探究4]氯气和水反应

在收集的两瓶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燥和湿润的两片红色布条,观察现象。

点评: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提问]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使布条褪色的是氯气吗?

[归纳]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溶于水才具有漂白性,是因为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板书]c.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

[结论]氯气无漂白性,溶于水的氯气可以部分和水反应生成和,具有漂白性

[阅读思考3]次氯酸的性质:

①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和漂白;

②酸性:次氯酸是一种酸,

③稳定性,次氯酸不稳定,在下可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5]氯气和碱的反应

往盛有氯气的塑料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结论]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阅读思考4]工业上制取漂白液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制取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

[点击高考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l2的性质活泼,与H2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Cl2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Cl2可以用Ca(OH)2溶液吸收

③若Cl2发生泄漏,应立即向上风地区转移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解析:Cl2与H2混合,达到爆炸极,在点燃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爆炸,①错误;Ca(OH)2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溶质含量少,实验室中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②错误,排除A、B项;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可产生AgCl沉淀,④错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l气体,而不是Cl2,⑤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项,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不正确;C项,氯气与铁在加热或潮湿的环境中易反应,而在常温和干燥的环境中不反应,不正确;D项,制备NaHCO3和NaHCO3分解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答案:C

4.(双选题)如图所示,从A处通入Cl2,关闭B阀门时,C处的红色布条上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当打开B阀后,C处红布逐渐褪色,则D瓶中装的是()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H2O

D.饱和NaCl溶液

解析:先应判断A处通入的Cl2是否带有水蒸气,根据B阀打开时,C褪色,说明A处的Cl2为潮湿的,潮湿的Cl2在B阀关闭时通过D瓶,看不到C处红色布条有明显变化,说明D瓶溶液吸收了氯气或吸收了潮湿氯气中的水蒸气,故正确答案为AB。

答案:AB

课堂总结及评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我们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为生活服务。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Cl2的性质:与金属反应、与水反应,懂得了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道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Cl2的其他性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1.原子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与水反应

4.用途:活动与探究

(1)H2在Cl2中燃烧时瓶口所产生的现象与打开浓盐酸试剂瓶所产生的现象为什么相同?

(2)氯气有毒,但是为什么又用它来给自来水消毒?

(3)到本市自来水公司做一次调查,了解自来水公司是如何给自来水消毒的。

(4)人在“死海”中为什么不会下沉?

(5)上网查找资料(或查词典《化工辞典》王箴主编,化工出版社),了解当前国内、国际上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的试剂有哪些。

附调查表

[作业]:课本P87之1、2、3、4、5、6、7、8、9。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的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内容。是继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氨是非金属元素氮的最低价化合物,是沿着非金属元素学习思路(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盐)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在生活中比教常见,重要的化工产品。

二、学情分析

1、氨气在生活中常见,对部分物理性质已经比较熟悉。

2、经过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学习,已经具备了继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用途,铵盐的共性。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分析、推理、及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氨气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认识方法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趣实验现象原因探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伯的故事,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氨、铵盐的性质

依据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确定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

利用课堂实验,结合学生生活接触(如我校喷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喷泉工作原理,再结合典例的练习,可突破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实验探究,突破难点;适时点拨,释疑解惑。

2、学法

自主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讨论。

六、教学模式(化学组教学模式-----三步达标)

自主预习→自主检测→探究讨论→探究练习→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目标达到、时间把握合理,总体来说比较成功。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反思:

1、成功之处

①线索学习法、归类学习法成功运用。新课程特别注重线索学习法和归类学习法,可以克服人们一直以来认为“化学方程式记不完”的困惑。只要能将所学物质归类,将反应的原理归类,将所学习对象用线索串起来,就可以达到高效。本节所学习的氨气、上节所学习的氮的氧化物、下一节所学习的硝酸、初中所认识的氮气和硝酸盐,形成线索,学生学习既有成就感又不会感觉繁杂。

②学生学会提纲挈领式学习。本节课是很有化学特色的一节课,学习物质的性质、认识用途。在最后一个环节,由学生来完成课堂小结,既对本节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③大胆推测、质疑、辩论,提高认识。学生的预习只能是课本内容的`浅显认识,要真正的体会课本的内涵和外延就要认真研读之后思考、辩论,在本环节,学生能积极提问解决了很多使用的问题如⑴易液化怎么理解⑵还有气体遇水显碱性吗⑶氨气与其他酸反应有白烟吗⑷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吗⑸氨水的溶质是氨还是一水合氨。经过全班的共同探讨,对所学习的内容的认识更提高了。

④结合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的观察,感受化学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课所认识的对象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学生兴趣很浓;利用喷泉实验现象,引发思考,突破难点;通过化学家哈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不足之处

①课堂上,能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效果、探究结果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已经掌握。但个别不善于发言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掌握在当堂并没有得到反馈信息,又待于作业和以后练习巩固。

②课堂最后归纳小结时,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对学生进行的归纳板书进行点评。

好文分享: 高一化学教学工作规划范例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文分享: 高一化学教学工作规划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以学校计划为指导,以《新课标》为依据,认真总结上学期教学及考试情况,加强教法学法研究,使下学期的考试有新的突破。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使学生牢固扎实地掌握化学必修2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心态应考。在期末考试中力争在平均分、有效人数方面有教大的突破,力争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和研究的《新课标》、课本、教参,增强常规教学的目标性和针对性,严格控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认真深入备课,加强集体研究,集思广益。坚持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同时要多讨论、多交流,组员之间互相多听课,共同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讲究教学策略。深入研究学生,摸清学生情况。日常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以学生现有水平为起点,着力中层,关照上层,挖掘下层,做好分层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树立信心,鼓足干劲,做好分类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在日常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着力点是对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用好资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5、抓好协调工作。同组老师之间多沟通,团结协作,科任与班任之间、与级组其他老师之间互相沟通。

6、加强理论学习,发扬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爱岗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教

7、实验教学有待加强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做好每个演示实验。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较周密,演示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甚至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以上是我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想法,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参考范文:《化学键》化学说课稿【一篇】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化学键》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课题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属于物质的结构性质这主题,主要介绍了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教材中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结合实验现象和微观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概念及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另外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知识,在结合微观解释离子键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立足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离子键的概念,用电子式可以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过从具体实验探究到微观理解氯化钠形成过程,把握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万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离子键的概念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立足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认知特点来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都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撑。从知识经验上上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同时对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在上课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本课我会采用模拟微观变化的演示法并全程配合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以达到学生自主构建课程知识。建构主义活动元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因此我确定如下学法,学生自主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通过学生借助微观变化来感受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疑导入

本节课我会通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上课之初,请同学们回顾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并提问:元素周期中只有一百多种元素,以这些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却数以千万计,这些元素之间通过什么作用连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建立与本节课的联系。

环节二:初步感知离子键相关概念

教师播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自主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接下来由宏观进入到微观,教师播放模拟动画请学生结合氧化还原中得失电子知识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结合生成氯化钠分子,在此过程中完成离子键概念的讲解。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教师设置关键性的提问: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什么?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出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是离子键,由此也可以得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结合元素周期律说说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阳离子,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阴离子,加深理解离子键的相关概念,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为了更方便表达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教师用课件逐步展示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请学生小组内观察书写特点,其中重点关注阴离子书写方式,和离子化合物中若出现相同离子时的情况。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并评价学生的结果还有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对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自主总结构建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环节四:巩固练习

教师设置层次性的习题供学生选择,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第一层次判断化合物中是否包含离子键,第二层次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通过在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环节五: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建立知识联系: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并用电子式可以表达其形成过程。

环节六:布置作业

本篇课题设置迁移类的作业,请学生思考除了离子键,物质中元素与元素之间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关于离子键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章教材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在高中阶段学生对氧化还原的认识是一个分阶段、螺旋上升的过程:

水平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基本概念;能够分析哪些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说出哪些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初步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化合价与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关系。

水平2:在Na、Al、Fe、Cl、N、S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学会研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思路方法,初步体会到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存在强弱关系,如Cl2与Fe3+的氧化性强弱等;学生初步应用电子转移守恒进行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如浓、稀硝酸与金属铜的反应配平;学生能够书写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水平3:在周期表周期律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建立规律性认识,如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并能够从物质结构(原子结构)的角度预测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对比强弱关系。

水平4:在电化学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达到电子转移的定量水平,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水平5:高三复习,达到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分析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综合应用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进行定量计算、物质制备、能量转化、实验设计等综合问题,甚至还要跟其他相关的知识联系共同解决问题。

可见本节内容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 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剂、还原剂及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

3能列举中学阶段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4能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生活中;通过知识内容类比,学会判断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领悟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材料对比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并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探究过程,体验知识生成的愉悦感。

本节内容的重点

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内容的难点

1用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会用“双线桥”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刚进入高中不久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心理状态活跃,易于调动

2 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结构及离子结构

3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分类思想,经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形态理解的比较清楚

四、教学方法及策略

1概念教学通常是老师讲授为主,平铺直叙,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兴趣不高。为打破这种局面笔者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原因,主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氯化钠、氯化氢入手,让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的形态是否发生了改变,引出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状态的变换,从而认清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

3利用课本插图及动画模拟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大家是否注意过一个现象: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苹果表面变成褐色;但市售的苹果汁不变色,为什么呢?(展示市售苹果汁的成分,提示其中的维生素C起到了防止苹果汁变色的作用)

提示:在空气中苹果中的Fe2+被氧化成Fe3+而使苹果变色,苹果汁中加的Vc将Fe3+还原为Fe2+而防止变色。这里面涉及到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设计】§2-3氧化还原反应

【探究活动一】请学生写出可以制取NaCl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反应中的化合价如何变化。

学生有的写出来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有的写出了钠与氯气的反应……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将这些化学反应分类: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和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我们就将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重点分析钠和氯气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探究活动二】请大家阅读课本36页,图2-11,用自己的话描述氯化钠形成过程中微粒的变化,分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并归纳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由于钠和氯原子间电子的得失而使两元素分别显示+1、—1】

【活动三】若参加反应的物质中的元素都不容易得失电子化合价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请大家看课本37页第一段,然后观看动画氯化氢形成的过程及电子对的形成和偏移情况。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该物质即为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对偏离)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该物质为还原剂。

【小结】有电子转移的(得失或者偏移)的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决定了了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

【活动四,回扣情景】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颜色变为褐色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加入Vc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们如何用电子转移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六 板书设计

§2-3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有化合价变化

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关于高一化学总结1500字精选


撰写文档的时候常常会关联到写作规范,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范文对我们写作的帮助。熟读范文三百章,不会写作也会说,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范文呢?现在,有请阅读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推荐的《关于高一化学总结》,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关于高一化学总结(篇1)

这次期末考试内容为高一化学上半册全部内容,内容多,时间紧。为了考出较好的成绩,研究常州市样卷,针对教研室出题意图,针对重点复习。我备课组作如下安排:

1复习时间:约为十天,即元月五号到十五号。

2复习内容:整册教材,四个专题,十个单元。

3复习重点:2、3、4、5、9、10单元。

4复习过程方式:

(1)复习基本概念和方程式,叫学生默写方程式等。在复习过程中,对准每个知识点,精选2到3个例题进行讲解,大概用3到4课时。

(2)根据复习顺序以及《学习与评价》留下来的专题复习资料,讲解专题复习练习,特别期中考试后的内容。

(3)根据四个专题具体内容,精选三份练习题,期中考试前的一份,期中考试后的两份。针对学生弱点,加强针对性练习。具体安排为:史可卫负责两份,吴柯军负责一份,抽空考试形式叫学生练习,抓住学生存在问题,精讲,并能延伸知识点,以求实效。

(4)针对学生调查反应,练习效果,出一分简单的概念性试卷,回归课本,增强学生考试信心(吴柯军负责)。

(5)指导学生复习方式方法,让化学知识在学生脑中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6)最后一节课为考前指导:解决如下问题:a教学生如何准确、全面、快捷审透试题;b如何挖掘题意,与知识点联系进行解题;c如何使答题规范优化;各种试题应答策略。

关于高一化学总结(篇2)

(一)由概念不清引起的误差

1.容量瓶的容量与溶液体积不一致。

例: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 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g。分析:偏小。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用500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以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应以500mL溶液计算,要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0mL溶液,再取出450mL溶液即可。

2.溶液中的溶质与其结晶水合物的不一致。

例: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矾8.0g。分析:偏小。胆矾为CuSO4·5H2O,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O4。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应为12.5g,由于所称量的溶质质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小。

(二)由试剂纯度引起的误差

3.结晶水合物风化或失水。

例:用生石膏配制硫酸钙溶液时,所用生石膏已经部分失水。分析:偏大。失水的生石膏中结晶水含量减少,但仍用生石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使溶质硫酸钙的质量偏大,导致所配硫酸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4.溶质中含有其他杂质。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氧化钠杂质。分析:偏大。氧化钠固体在配制过程中遇水转变成氢氧化钠,31.0 g氧化钠可与水反应生成40.0 g氢氧化钠,相当于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大,使结果偏大。

(三)由称量不正确引起的误差

5.称量过程中溶质吸收空气中成分。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烧杯中称量时间过长。分析:偏小。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使所称量的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导致其物质的量浓度偏小。所以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速度要快或放在称量瓶中称量最好。

6.称量错误操作。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分析:偏小。在纸片上称量氢氧化钠,吸湿后的氢氧化钠会沾在纸片上,使溶质损失,浓度偏小。

7.天平砝码本身不标准。

例:天平砝码有锈蚀。分析:偏大。天平砝码锈蚀是因为少量铁被氧化为铁的氧化物,使砝码的质量增大,导致实际所称溶质的质量也随之偏大。若天平砝码有残缺,则所称溶质的质量就偏小。

8.称量时药品砝码位置互换。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需称量溶质4.4g,称量时天平左盘放砝码,右盘放药品。分析:偏小。溶质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质量4.0g减去游码质量0.4g,为3.6g。即相差两倍游码所示的质量。若称溶质的质量不需用游码时,物码反放则不影响称量物质的质量。

9.量筒不干燥。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用没有干燥的量筒量取浓硫酸。分析:偏小。相当于稀释了浓硫酸,使所量取的溶质硫酸的物质的量偏小。

10. 量筒洗涤。

例: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倒入小烧杯后,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小烧杯中。

分析:偏大。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量筒中的残留液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在制造仪器时已经将该部分的体积扣除,若洗涤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11.量筒读数错误。

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分析:偏大。读数时,应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眼睛与量筒中浓硫酸的凹面处相平。仰视读数时,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偏大,所取的硫酸偏多,结果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四)由溶解转移过程引起的误差

12.未冷却溶液直接转移。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将称量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小烧杯中溶解,未冷却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并定容。分析:偏大。容量瓶上所标示的使用温度一般为室温。绝大多数物质在溶解或稀释过程中常伴有热效应,使溶液温度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溶液体积的准确度。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定容后冷却至室温,溶液体积缩小,低于刻度线,浓度偏大。若是溶解过程中吸热的物质,则溶液浓度偏小。

13.转移溶质有损失。

例:转移到容量瓶过程中,有少量的溶液溅出。分析:偏小。在溶解、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溶液溅出,溶质有损失。使溶液浓度偏小。

14.烧杯或玻璃棒未洗涤。

例:转移后,未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或者虽洗涤但未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分析:偏小。溶质有损失。使溶液浓度偏小。

(五)由定容过程引起的误差

15.定容容积不准确。

例: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取多余的液体至刻度线。分析:偏小。当液面超过刻度线时,溶液浓度已经偏小。遇到这种情况,只有重新配制溶液。

16.定容后多加蒸馏水。

例: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继续加水至刻度线。分析:偏小。容量瓶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是因为极少量的溶液润湿磨口或附着在器壁上未流下来,不会引起溶液浓度的改变。此时加水会引起浓度偏小。

关于高一化学总结(篇3)

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银盐(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的存在。

(3)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盐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关于高一化学总结(篇4)

【氨气及铵盐知识点】

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

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NH3?H2ONH4++OH—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NH3H2O===(△)NH3↑+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NH4Cl(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作制冷剂。

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NH4ClNH3↑+HCl↑NH4HCO3NH3↑+H2O↑+CO2↑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NaNO3+H2O+NH3↑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收集满。

【同步练习题】

1。下列气体中,室温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NH3、CO2、HClB。H2、C12、H2SC。NH3、O2、H2D。CO2、H2S、SO2

答案:C

2。氨水中存在着由水电离出的少量H+,因此氨水中存在的微粒共有()。

A。两种B。四种C。五种D。六种

答案:D

3。在下列反应中,氨作为氧化剂参加的反应是()。

A。NH3+H3PO4=NH4H2PO4B。4NH3+5O2=4NO+6H20

C。2NH3+3C12=6HCl+N2D。NH3+NaH=NaNH2+H2

答案:D

4。下列微粒中,与NH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A。NH3B。K+C。Na+D。H3O+

答案:D

5。利用碱石灰和五氧化二磷均能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A。CO、NO、H2B。N2、O2、MH3C。H2、NO、NH3D。NO、Cl2、N2

答案:A

6。标准标况下,11。2LNH3恰好被49gH3PO4溶液吸收,则生成物是()。

A。NH4H2P04B。(NH4)2HPO4

关于高一化学总结(篇5)

一、教学理念方面

本学期我组化学教师完全能够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在教学理念方面有很大的转变,能很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且,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又有一些新的探索和改进,出现了不少成功的个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效率明显得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度比以往要高,可以说学校教育教学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一)教学进度:按照学校规定的62课时,化学1模块基础知识部分按质按量的完成。同时,有些知识也得到了适当的拓展。

存在问题:因课时不足,有些拓展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训练。能力拓展知识根本没有讲评时间。

(二)教法、学法交流方面:本组教师合作精神非常好,都能积极承担教学工作中分配的一些任务。互相听课、合作交流、教学课件共享。在本组内互相听课的同时,我们又到高二、高三听课,向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按照新课标要求,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面,都有新的尝试,收效显著。

(三)评价工作:注重学生平时的活动表现(完成作业、科学实验探究意思、实验操作技能、自主学习态度、合作交流精神、独立完成能力、实验设计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等);纸笔测试(期中进行了一次学段考试,按新课标要求,考出了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验探究、设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期末进行化学1模块结业测试,进行全市统考)。

(四)实验改进个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按新课标要求,根据新教材的设置,在教学中互相研究、不断交流,增进和改进不少实验内容。例如: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二氧化氮被水吸收实验,还有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气体观察等。

总之,教学工作是需不断进取,不断更新。今后,我们还需进一步努力,研究出更新的、更好的教学方法、实验设计

关于高一化学总结(篇6)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8)、(12)、(13)、(14)班四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其中四个班均为普通班,周课时为8课时。现就一学期以来的主要工作做以下的总结:

开学初,根据这xx届学生的特点,与其他两个老师一起制定了这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并且在每一个单元的开课前,都一起参与探讨课时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结束之后安排人员出试卷,进行统一测试和讲评,然后再一起讨论学生掌握的情况,总之,科组成员之间经常一起交流和达到了资源共享。

由于我所任教的是普通班,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各班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各不相同,为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学时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进度。所以平时认真备课,以便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变。备课过程中把握课程目标,使知识与技能与学生生产生活实际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的体验、感悟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积累相结合;使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志向相结合;逐步转变以知识教学为主的备课模式,实现教学观念上的转变。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老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再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两个班中学生的基储反应能力等,对教学顺序、容量的大孝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双基教学和实验教学,对于课本要求的演示实验在实验室要求允许的前提下,都进行实验,同时对于大部分实验,都让学生动手来做,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在教学中,多结合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相关事例,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使命感。

我重视每一次的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工作,它们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我在课堂上,实行讲练结合的原则,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不同的题目,在作业批改时经常加注提示、评语或面批等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作业其实是的,即时的检测,可以迟早发现各层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每一个单元结束后,还坚持讲解学生的练习手册,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同时还坚持每单元一测试,准确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另外,我还在高一(8)班建立了化学学习小组,每个星期进行一定的活动,比如探讨某些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一起做一些相关章节较难的题目、做一些简单的、与课本上相关的探究实验等等,他们的学习兴趣慢慢高涨,学生成绩也在逐步提高。同时,他们也能带动全班同学一起来学习化学,所以整个班的学习化学氛围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中的几点做法,以后我还要在工作中从教与学两方面不断进行总结和修正,逐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高一化学总结(篇7)

高一化学下期末教学总结篇1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年已经结束,这一学年我担任的是高一年7班的班主任和7、8班的化学的教学工作,由于刚参加工作,又是新课改年段,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回想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感觉有成功也有不足,现本人就从政治思想方面、教育教学方面、班级管理和工作考勤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认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认真钻研课标,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本人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反思。 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时刻以做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来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更好。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把握住重要的课堂时间。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做到全面的备课

新课改使得原来简单的写写教案,列列知识点就算是备课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的要求了,所以我们的备课要认真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⑴、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⑵、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⑶、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固然重要,但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努力做课堂语言简洁明,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引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作业少而精,注重层次。

3、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包括辅导学生课业和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本学期在对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争取准确的找出导致“差”的原因。并在情感上温暖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时,注意阳光语言的使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或自身存在的缺点,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快的赶超其他同学

三、班级管理方面:

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所以一个好的班主任要细心耐心,宽严并济。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培养好班干部,辅助班级管理。从生活、思想和学习上多方面关心学生,争取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信任自己亲近自己,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多和学生沟通,多理解他们,争取做到民主处理各种问题,不能一味的处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多给学生解释和改正的机会。在这一学年的班级管理中收获很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继续努力,多读书、多学习、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四、工作考勤方面:

本人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尽力将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得更好。但是作为一名年轻的、刚入职的新老师,在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

1、工作中大胆实践、对管理工作零碎的思考多,整体的谋划少。

2、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平时注重了学习,但学得不深,学得不透。学习的层次不高。尤其科学思想、管理方法、学习水平等诸多方面还很欠缺,与其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新课改的形式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成为新形式下学生喜爱、家长放心、学校肯定的合格教师。

高一化学下期末教学总结篇2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教师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高。

初高中衔接要做好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本文谈谈自己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想法及做法。

一、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在通览教材、大纲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

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3.善用启发式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良好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的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以上有关高一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教师要做到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高一化学下期末教学总结篇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建构主义还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并且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以九年级化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砌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九年级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氯化钠 和碳酸钠 的鉴别方法。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化学下期末教学总结篇4

听了将小钢老师,林文兴老师关于高中化学实验考查特点及复习建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一下几点体会:

1 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

(1).以“工艺流程”为背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放置在真实的化学工业环境中,从而达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整合,重组为新信息块的能力。

(2).以“实验装置”为背景,将教材实验某些装置分为具有一定实验功能的、简单的实验组合或片段、如制气、除杂、物质检验、物质性质实验、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装置,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依据实验原理,从中选出一些装置进行科学组合、合理连接,以完成某一具体实验,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该类试题特点:所考查的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是教材重点实验综合运用能力的再考核。只要学生平时重视学习教材上的典型实验,该类题的解答还是很容易得分的。

2 结合我校实际,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策略

纵观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可以发现题目难度并没有增加,但加强了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与生活和实际的联系,这种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挣脱出来,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对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熟悉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力求实验基础知识网络化

新课程下的高考实验试题在命题的形式上注重试题的综合化,即试题注重对多方面的实验基础知识进行考查。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内容包括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强化对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离子的鉴定、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做一些小专题复习,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另外,还应针对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对比,总结规律,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注重对以上知识的联系类比归纳。

(2)重视教材实验,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

从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相关的仪器装置,注重操作细节,对于每个实验,都要做到:①怎么做?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④还能怎么做?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均应做到熟练。尽可能让学生重做一些重点实验,例如酸碱中和滴定等,感受实验细节,加深体验。

(3)加强规范教学、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

实验题是高考中赋分最高、得分最少的题目,也是考生最没有把握的题型。因此答好实验题是做好高考化学试卷的关键,也是高考制胜的关键。从平时改卷和高考阅卷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做实验题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答题不规范,文字不简炼,词不达意,不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答题,从而造成大量失分。另外,答非所问也是考生解答此类试题经常出现的错误。因此在答题时必须注意:①答名称还是答符号、化学式;②答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③答现象还是答结论;④答规律还是答具体物质或具体内容。审好题才能做好题,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和概括题意的能力,学会分析仪器装置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分析流程图中每一步的作用,学会分析每一步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在答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定条件,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总之,“年年高考题相似,高考年年题不同”,认真研究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从试题中去领略试题的考查意图和试题命题的方向,从而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就能大大提高实验备考复习效率。

##结束

关于高一化学总结(篇8)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76、77班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下面就本人本期的工作作一个小结。

一、认真备课,精心制作教学案:

新课标教材的编排有了大的改革,比以前要系统,但知识点间的联系较差,而且我所教的班级同学的基础的差别很大,因此我在制作学案以及备课时,不仅要参考和分析很多有关资料,还要尽量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选取不同层次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使知识点的教学有条理性,学生较易学和理解。同时课后及时对刚上完的课作出总结,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认真批改学案,及时进行针对性评价

学案是一种很好的信息反馈方式,从学案中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布置学案要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对市面上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选编习题,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批改学生的学案时我认真分析并记录了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将他们在学案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并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做到有的放矢

三、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五、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六、根据学生实际,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教的两个班中,大部分同学上课还是很认真,学习劲头也较浓,只是后进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也就差,有些学起来就没信心,更不想去学。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找他们个别谈话和分析他们的作业、试卷了解原因,对于对化学不感兴趣的,我就用一些实际例子跟他们说说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没有努力去学的学生,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利用周末或课外时间进行辅导。

存在不足,如:在教材处理和难度控制上有时不当;有时时间较紧,上课语速过快,学生消化不及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改进不足之处,争取更大的进步!

关于高一化学总结(篇9)

一、合金

1.合金的定义

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特性的物质。

2.合金的性能

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它的各成分金属。

(1)多数合金的熔点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熔点。

(2)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硬度。

3.金属材料

(1)黑色金属材料包括。

①生铁与钢? 生铁 钢 主要成分 Fe Fe 含碳量 2%~4.3% 0.03%~2% 含硫、磷量 少量 极少或没有 硅、锰含量 少 适量 ②不锈钢

普通钢中,加入、等多种元素,使其具有的特性。

(2)有色金属材料

除以外的其他金属材料及其合金。重要的有色金属有:镁、铝、金、银、铜、钛等。思考合金是混合物,还是化合物?能否用实验来验证?

合金属于混合物,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形成合金时,一般认为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成分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如钢的电化学腐蚀中,镁作负极被氧化,而其中的碳作正极。

二、(1)与O2Cl2的反应: ;

③与S的反应:。与盐反应与AgNO3的反应:FeCl3的反应: 。

(3)与强氧化性酸反应

①与浓硫酸反应:

②与浓硝酸反应:

③与稀硝酸反应:

三、铜单质的用途:制作 、 日常生活用品等。

高中的化学对课本的知识理解很重要,所以为什么说学习化学一定要吃透课本。高中的化学和初中的化学有很大的区别,初中主要学习的都是基础,所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高中所涉及的实验比较多,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和做好记录,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高一化学总结(篇10)

一、年轻教师,学习是关键

1、认真学习新课程模块学习要求,切实落实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贯彻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每周一根据章节的教学内容,认真学习《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根据学情切实制定三维教学目标。

2、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及北京同步高三各区模拟题,时刻保持与高考同步的思想,根据高考的指挥方向反馈到高一日常的教学中。

3、根据模块要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改革力度比较大,认真研究,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一上学期注重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在解决实验综合题,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组装等方面的试验训练在高一(一)班开展。

二、注重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的培养:

初高中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区别,有很多同学已经入高中很难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注重课前预习 :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会在每节新授课之前发下助学稿,让学生提前预习。在第二堂课我会及时提问,还会让一些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通过这些措施督促学生在课后做好预习工作,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注意教授学生做到会听课,会记笔记,有重点,有难点。我一直都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想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为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1)让学生积极的发言。认真、耐心的听学生讲,然后针对学生讲的做点评,有时候点评也让其他同学进行,最后给予鼓励,肯定。

(2)课堂尽量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来解决一些问题。让同学上黑板做题,讲题。

(3)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组织好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尽量让学生多动手。

(4)尽量的设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我一般是会设置好几组问题,问题的设置遵循有简单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而且,我也很注重提问题的方式,语气等,尽量做到每个人都积极的思考。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好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种很有趣的能力,他们会听老师的语气来回答问题,比如说“是不是!”他们就会回答“是!”,“对不对?”他们就会回答“错!”等,所以我也经常的在语气上误导他们,为的就是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思考,而不是经常的滥竽充数。

(5)我也经常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一定要独立的思考,老师讲的不一定对,也许那一天我讲的就是错的,所对老师讲的知识要大胆的质疑,有问题就问,要勇敢的坚持自己的看法观点,不要一味的符合别人,依赖别人。

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我的目标也基本上达到了,现在好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的操作能力,我觉的这是对学生来说最大的收获。

3、注重课后作业和课后复习: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知识是否掌握的很重要的方法,从课后作业上可以反映出很多的问题,所以,每次的作业我都会精心的挑选习题,有时会给学生单独印发篇子,做到及时的批改,而且在作业上给每个学生作业的反馈评语,在第二堂课上及时的给学生做说明,让学生重新做一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

我也经常给学生讲课后一定要及时的复习,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复习当天的知识,每门课只要花5-10分钟每天就可以了,只要天天坚持下来,复习的效果绝对是很好的。

通过种种的措施,完成了一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对化学的教学工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会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争取以后的工作干的更好。

关于高一化学总结(篇11)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

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③易分解,易燃烧

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

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 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1)、氧化性

点燃CH+2OCO+2HO; 4222

CH不能使酸性高锰酸甲褪色; 4

(2)、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

光照CH+ClCHCl+HCl 42 3

光照CHCl+ClCHCl+ HCl 3222

光照CHCl+Cl CHCl+ HCl 2223

光照CHCl+Cl CCl+ HCl 324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 原因:含碳量高

②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上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

催化剂CH=CH+HOCHCHOH 22232

(3)加聚反应

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量小的化合物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这种由加成发生的聚合反应叫加聚反应;

乙烯 聚乙烯

四、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C6H6+15O2 =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五、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点燃CHCHOH+3O2CO+3HO 32222②催化氧化

催化剂2CHCHOH+O2 CHCHO+2HO 32232催化剂2 CHCHO+ O2 CHCOOH 323(2)与钠反应

2CHCHOH+2Na2CHCHONa +H↑ 32322

六、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 乙酸的酯化反应

醇和酸起作用生成脂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反应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浓硫酸:催化剂和吸水剂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

(1)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乙酸乙脂的气味) (2)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 (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

实用课件: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一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用课件: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一”,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设计这节课:

一、说教材

1.内容和地位

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着重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不同之处,本节内容安排在此还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构知识体系,在该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基相连)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该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通过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三、说学法

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类推,以旧促新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的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老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识苯酚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3)、产生疑问: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还提到了“色泽变红”、“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那么,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说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情景三】结构特点

结构分析:观察分子模型,类比醇、酚、酸中羟基的性质

【情景四】极弱酸性

【探究实验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学生观察到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剂,溶液会变红,那么,苯酚溶液也显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现象呢?通过演示实验,发现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的水溶液为什么不能是石蕊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自然的过渡到二氧化碳与苯酚钠的反应,指导学生动口向苯酚钠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时学生既兴奋又有很浓厚的兴趣,这样设计既是课堂生动活泼,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学生对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已经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实验三】取代反应

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乙醇和苯酚同样含有羟基,但为什么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这说明什么问题?点拨学生:由乙醇和苯酚的结构上分析,并展示他们的分子结构以帮助理解,得出是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羟基具有 一定的特性 ,这同时也更进步加深化学环境对官能团性质的影响,突破了难点。继续设疑,那羟基对苯基是否也有影响?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羟基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难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情景六】显色、氧化

回顾情景一,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这两点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也就紧扣这节课的重点,以下就围绕这两点来展开,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的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那就可能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因此,在这个猜想下,我做演示实验一,很快同学们观察到苯酚液变红了,该实验证明了苯酚确实因与氧气反应变红,学生们推断出苯酚具有还原性,接着我就追问:既然苯酚具有还原性,那么,除了能与典型氧化剂氧气反应外,还能否与其他氧化剂反应呢?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我们学过的氧化剂,从学生罗列的氧化剂中我选择了两种:溴水和三氯化铁,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溴水与三氯化铁在本节的出现显得很自然,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用一道习题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六、反馈练习:

(1)苯酚与浓硝酸反应可生成一种烈性炸药,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选择合适的试剂和仪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课外探究

设计实验证明葡萄和葡萄饮料中含有酚类物质。通过这个生活小常识和一个课后实验,加强学生对酚类物质的辩证的认识。

八、说板书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

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分子结构:

(三)、化学性质:

1、极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高一化学组工作计划模板


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化学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我们可以从各方面撰写详细的工作计划。撰写一份不错的工作计划,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对我们大有好处。

高一化学组工作计划(篇1)

一、现状分析:

1、高一备课组现状分析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化学备课组现有9名化学教师,其中3名高级教师,4名一级教师,2名二级教师,以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教学能力整体较强。但由于高考政策的变动,化学学科备受冲击,课时少,常常难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教材分析

今年为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5个年头,化学课程设置上以模块的形式出现,而且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思考、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以及大量的最新科技方面的知识等形式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过去教材中很少或未曾出现的,所以对我们几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能用过去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对新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尽快融入全省的教学氛围中,只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3、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学生上学期的整体平均成绩较低,从高一学生分化剧烈、平时期间观察,行为习惯表现不如人意,尖子生比较少,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提升整体成绩比较困难。

4、规范教学要求必须提高课堂效益。学业水平测试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学困生多等客观事实。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化学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加强化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化学骨干教师作用,提高化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力争使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风,努力提高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做好学困生的提升,落实好《化学必修二》的教学任务。

三、工作目标:

1、积极落实学校预习、上课学生动起来、课后及时整理、及时反馈的要求,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做到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

2、充分发挥学校在师资、网络教学上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做好课件的制作和完善工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媒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做到资源共享。

3、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

4、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特长,为今后的化学竞赛获得好成绩做好充分准备;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业水平测试做准备。

5、强化备课组活动有序性、系列化,采用指定与不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平时教学工作的交流、研讨,提高全体化学教师教学水平。

四、具体措施:

1、坚持至少每两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同时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结合学校提出的打造高效课堂,构建和谐校园活动,向课堂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2、在每一章新课开始之前,由备课组长进行分工,组内老师轮流备重点、备难点、明确新教材难度的把握,并提供详细的教案、课件,为全组成员提供资料,共同探讨,提高效率。当然,虽然任务分到了各个负责主备的老师处,但全体成员都会提前熟悉教材,做出自己的思考。

3、精心筛选题目,适当补充典型例题,精讲精练,力争做到减负增效。认真出好每周一次的限时训练。认真落实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4、做好单元过关和查漏补缺工作,每章完后进行一次单元小考,每节课前5分钟,做一些巩固练习。

5、认真做好阶段考出题、审题、考试阅卷工作及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6、结合本年级的现状,对于学习必修化学的学习,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

7、认真开展培优补差活动,本学期,在本年级部分尖子生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就加强对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优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争取在今后的化学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业水平测试做准备。

8、每位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教辅用书。注重阶段性测试的质量和试题分析。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年级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9、坚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积极探索研究性实验的实施方案。

五、课程进度安排:

高一化学组工作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一年级化学必修2的教学、教研任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化学文化素养、身体及心理素质等,同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现根据学校科研处(高中部)20xx年春季学期的工作计划,结合学校提出“低、小、多、快”的方针,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二、基本情况:

本备课组共有五位教师,分别是刘、黄、杨、卜、褚,这支队伍的优点是,年轻有活力,做事有干劲,热情有朝力,其中刘昌雄是科研处主任,更是本学科的带头人。本学期全体科任教师尽量克服上学期教学中不足,力求思想上达成共识,教学、科研方面有进步。

三、工作内容及措施:

1、积极开展eepo有效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上学期我校被定为全区高中课程改革数学样本学科立项建设并顺利申报eepo有效教育示范学校的建设,我们全组成员坚决配合学校,拟定每周星期二第二节集中专门学习eepo有效教育理念和方式,并把学习的收获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每人至少要上一节eepo有效教育示范课。

2、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改革理念。自上学期实行新课标以来,我们在学习和摸索中完成了必修1的任务。本学期各位老师还要继续加强对新课程的教学研究、相互交流和学习,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及学法指导、重点和难点的处理等方面的研讨,充分做好每节课的备课准备工作。同时每人每天还要主动学习新理念半小时以上,做学习型的教师,并做近3年的高考题,以迎接学校进行的高考模拟题考试。

3、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发扬“团体作战”精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坚持集体备课,做到分工合作,第一章由褚作中心发言人,第二章黄作中心发言人,第三章杨作中心发言人,第四章卜作中心发言人,认真落实不流于形式,每周星期二第三节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中心发言人要做好一切准备,发言人要做好以下方面准备:每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学习的难点及解决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电子教案,配套练习和本章周测题的命题等,在一个人主备课时,其他成员共同商讨,相互学习,实现教学经验、方法和资源的共享,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习题统一,化学实验内容统一。

4、加强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任课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学法的科学指导,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合作性,教与学要体现出一种师生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随时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法和做好学法指导,让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5、重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研究。每一节新授课都要布置不超过30分钟的课外作业,其中3-14班的课外作业以《课时作业本》上的基础过关为主,必要时还要删题,每两周一考,抓住记忆遗忘规律,促进学生学习效益的提高。

6、开展“结对子”活动。黄与卜结对,褚和杨结对,刘作总指导师,大家相互听课、评课,相互促进。每位老师都要用eepo有效教育理念上一节组内公开课,卜方方和黄大先上校级公开课,整学期至少听课10节以上,除了听本组教师的课,还要积极参加其他学科组的优质课和教科所组织的一、二中的公开课。

7、加强实验教学。本学期力求做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拟定每月进行一次学生实验,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力求更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8、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本学期我们组要根据上学期准备的课题内容进行课题申报,力求通过市级课题项目研究的申请。此外,每位教师都要撰写一篇论文或反思以上。

以上所定计划,若有情况变动,可临时改动。

总之,在今后工作中,备课组成员要更加团结协力,教学不断努力,不断地总结,争取本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一化学组工作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情实际,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

二、 工作思路

1、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参与微型课题研究,鼓励备课组成员撰写教科研论文,争取每人都有论文发表或获奖。

2、做好教学“六认真” ,认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以提高课堂效益为核心,以备课组的建设为重点,实现学生、教师的共同发展。

3、重视“培优辅差” ,充分认识本届学生的现状,解决学生的整体进步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推进。

4、积极开展组内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加强交流、研讨,团结协作,集团作战,不断提高教研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三、工作要点

1、本学期完成化学必修1第四章和化学必修2的全部内容的教学。

2、做到定期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学生测试及练习。集体备课应明确以下内容:

(1)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材的内容和安排等是否要进行调整,如何安排。

(3)那些知识需要进行延伸和补充,有何建议。

(4)教辅资料如何处理。

3、积极参加或承担省、市、校级举办的各项教研活动。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及时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动态,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新课程的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4、备课组老师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备课组老师间经常互相听课、评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促进组内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不断超越。

5、抓好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强调化学的重要性。强化学法指导,规范解题格式。改善课堂结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6、树立全局观念,合理控制作业量。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归纳。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作业、练习分层次编写、布置,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尖子生的培养提高。

7、组织好平时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命题、阅卷、质量分析工作。依据教学实际,精心编制每一份单元、专题测试卷,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试卷,做到“一编二审三校”,杜绝粗编烂造。

高一化学组工作计划(篇4)

一、有计划的安排一学期的教学工作

开学之初,总结上学期学生情况,并制定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措施。同时熟悉教材,并认真做一些习题,达到有所准备和有所储备。新学期开始,继续钻研教材和体会新课标的指导精神,并逐步了解、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备书本、备学生、备实际,并制定本期教学计划。

1、分析教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本学期教学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教学内容主要是必修1专题4-《硫和氮可持续发展》,必修2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重点是硫酸、硝酸的性质,元素周期表,原电池和电解池。难点是化学键、原电池。

2、分析学生

受新课改影响,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中等,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还欠端正,需要培养和引导;除个别同学不听外,上课纪律较好。但上学期下来,部分同学成绩好坏相差很大,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积极作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努力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利用集体备课小组发挥的作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集体研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最佳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做好课后反思工作,及时总结教学心得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利用每周化学活动课进行,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物质的量的综合训练、溶液浓度的计算、化学史、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酸碱性质的扩大应用、社会化学简述等;鼓励学生除做好课堂分组实验外、积极做好“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基础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他们的视野。

附:教学计划安排表

周次、日期、内容、周末作业、负责人

1、2.16~2.21、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2、2.23~2.28、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3、3.2~3.7、硝酸的性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1)

4、3.9~3.14、元素周期律(2)、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1)(2)

5、3.16~3.21、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复习、离子键、共价键

6、3.23~3.28、分子间作用力、、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复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

7、3.30~4.4、不同类型的晶体、必修2专题1复习

8、4.6~4.11、必修2专题1复习

9、4.13~4.18、期中复习

10、4.20~4.25、期中考试

11、4.27~5.2、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一)

12、5.4~5.9、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3、5.11~5.16、化学电源、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开发利用

14、5.18~5.23、天然气的利用、甲烷、石油的炼制与煤的综合利用、乙烯、乙炔、不饱和烃

15、5.25~5.30、苯氢性质复习乙醇

16、6.1~6.6、乙酸、酯油脂

17、6.8~6.13、糖类、蛋白质和氨基酸

18、6.15~6.20、简单有机物的合成、有机高分子的合成、有机化学复习

19、6.22~6.27、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复习1: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复习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20、6.29~7.5、期末考试

高一化学组工作计划(篇5)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将使用鲁科版教科书《化学2》(必修)开展教学活动。高一化学备课组成员有四位教师。为更好的化学教学工作,特制化学备课组订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建议》,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 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 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 观。

二、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重点,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寓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深化教育改革。

2.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提倡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使教学工作课题化。 教师要努力提高教科研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探讨科学合理、适应性强的实验方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 平,开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备课活动中,要把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高一化学组工作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共有12个班,其中后7个班为理科班,前5个班为文科班。本人所授班级为高二(6)、高二(7)和高二(8)班,均为理科班。同备课组老师还有吴玲珑老师、滕建亮老师和徐浩老师,共4人。本学期理科班周课时为4节(文科班为3节)。理科班本学期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文科班本学期上选修1《化学与生活》。

2、教材分析: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包括“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4个主题的内容。从知识体系看,是在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合成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1)建立官能团体系,认识更多的有机化合物;(2)探究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走进有机合成的世界,体会合成的思想和方法。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工作目标

1、以本学期会考为契机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应对日益加深的学习内容。

2、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化。

3.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作业本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初步安排分组实验为:(1)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及化学性质探究;(2)课本P42“科学探究”;(3)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及化学性质探究(课本P51“实验3-1”);(4)苯酚的性质实验(课本P53“实验3-3”,P54“实验3-4”);(5)乙醛的性质实验(课本P57“实验3-5”、“实验3-6”)。另外,课本P19“实践活动”、P62“科学探究”安排为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进行分层教学

(1)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奥赛小组),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力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全面通过。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四下午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一化学组工作计划(篇7)

一、教学工作计划

我现在担任高一(1)班、(2)班、(7)班3个班的化学老师,这时我本学期制定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措施。我要求自己更加熟悉教材,并认真做一些习题,达到有所准备和有所储备。新学期开始,钻研教材和体会新课标的指导精神,并逐步了解、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备书本、备学生、备实际。

1、钻研教材

这学期教学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教学内容主要是化学必修1。分析每个章节的重难点,把握教学进度。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整个高中学习的基础,因此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来讲解,要做到会的学生达到一定的层次,理解有困难的学生要有一定的印象。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元素的学习,备课和上课有有一定的模式,同时也是对一二章的内容可以进行一定的复习和理解。

2、分析学生

由于受到新课改的影响,初高中知识衔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良莠不齐。因此上课时需要将初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培养和引导,每节课尽量做到调动学声学化学的积极性,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一定要向45分钟要质量,这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做好日常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认真备课,才能保证把课上好。及时布置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一次的测验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努力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集体研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认真学习学校的教研教改文件,积极参加教研教改工作,使自身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发展,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教与研的统一,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

3、每一节课要准备相应的学案以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及课前预习。

4、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要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尽可能做到每节课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要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

6、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实验,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7、课外辅导,主要做好晚自习的辅导,多关注学生每天或每一阶段学习的情况。课外辅导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教师在课堂没有解决或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习和课外辅导则可以完成。将一般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自习辅导与活动辅导相结合

8、作业方面:作业一定要适量,使适量的作业既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又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总结、归纳和反思。作业要尽可能结合社会、生产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

9、测验评价

必要的测验检查是检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除了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及月考外,我们还要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小考进行阶段检测。

高一化学组工作计划(篇8)

高一化学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集锦

高一化学备课组计划1

一、指导思想和要求

认真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新课程下的化学高考做准备。

二、具体工作和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新课标,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地转变,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 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

集体备课,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教案应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及时反思、归纳总结修改。备课组要做到资源共享。作业在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补充习题。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操作

新课程强调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设置问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尽量让问题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突出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备课思路过程要有特色。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注重师生情感互动,让学生有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提高学习效率打下感情基础。

树立团队精神,注重发挥集体力量,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并及时在课后记下教学随笔,进行教学反思,并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

2、授课要求

(1)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

(2)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的观念。

(3)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4)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5)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

3、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和评价反馈的重要手段。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量性(2)层次性(3)针对性(4)实践性(5)探索性

课外辅导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形式可以有一般辅导、个别辅导、学生互相辅导。各班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竞赛辅导小组等。

5、测验评价

必要的测验检查是检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各专题及时过关考试,认真对待。

高一化学备课组计划2

根据化学教学计划和考试进度要求,这次期末考试内容为高一化学上半册全部内容,内容多,时间紧。为了考出较好的成绩,研究常州市样卷,针对教研室出题意图,针对重点复习。我备课组作如下安排:

1 复习时间:约为十天,即元月五号到十五号。

2 复习内容:整册教材,四个专题,十个单元。

3 复习重点:2、3、4、5、9、10单元。

4 复习过程方式:

(1) 复习基本概念和方程式,叫学生默写方程式等。在复习过程中,对准每个知识点,精选2到3个例题进行讲解,大概用3到4课时。

(2) 根据复习顺序以及《学习与评价》留下来的专题复习资料,讲解专题复习练习,特别期中考试后的内容。

(3) 根据四个专题具体内容,精选三份练习题,期中考试前的一份,期中考试后的两份。针对学生弱点,加强针对性练习。具体安排为:史可卫负责两份,吴柯军负责一份,抽空考试形式叫学生练习,抓住学生存在问题,精讲,并能延伸知识点,以求实效。

(4) 针对学生调查反应,练习效果,出一分简单的概念性试卷,回归课本,增强学生考试信心(吴柯军负责)。

(5) 指导学生复习方式方法,让化学知识在学生脑中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6) 最后一节课为考前指导:解决如下问题:a 教学生如何准确、全面、快捷审透试题;b 如何挖掘题意,与知识点联系进行解题;c如何使答题规范优化;各种试题应答策略。

高一化学备课组计划3

一、指导思想

高一下学期是学生完成高中学业的一个关键阶段。一方面学生要能顺利完成高一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还要面临升高二前选报X科的准备。从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高一化学教师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群策群力,抓好高一教学工作。配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抓好学生的双基,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同时,努力探索教育教研的新路子,诣在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化。

二、目标

1、提高期末市统考成绩在兄弟同类学校中的名次,努力实现争二保三的目标。

2、缩小化学差生面,提高及格率和平均分;扩大尖子生面,提高优秀率。

3、加大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三、实施目标的具体措施

1、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组织教师认真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做到读懂读透。通过《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深刻地挖掘教材内容,想方设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努力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大方面贯穿其中。平时备课组活动多进行组内听课、评课、说课等形式及时交流教学心得,达成共识,共同提高。

2、每周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及时解决。提高备课组活动的质量,努力做到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教学任务的阶段性,适时调整活动的内容,如: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与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另外,每次备课组活动提前安排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

3、根据教材要求,每章节内容在给学生讲授前先组织教师进行教法、学法交流,再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统一每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知识技能的培养方向,最后再由每位教师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写出合适的教案。

4、统一思想,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与要求。在编制训练题和考试题上,指导思想是教师跳入题海、学生跳出题海,要求题目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深度,有代表性,尽可能做到精讲精练。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和测试质量,在编制训练题和考试题时分题型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体现团结协作精神,融汇集体的智慧与结晶。另外,抓好学生的两本:错题本和问题本的落实情况,加大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5、组织并安排好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编写试卷,切实抓好每一次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以便准确及时地了解各阶段教学情况,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总结提高。

6、尝试开展化学单科成绩差的学生的辅导工作。由各班的化学任课教师安排好辅导时间,根据差生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具体的补差工作。

7、做好优生的化学培优工作,由甘光曲负责。另外,协助各班班主任,具体在学法方面指导本班的优生。

8、重视期末复习课,努力提高效率。认真做到:①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培养归纳总结能力,由面到点,逐步到位,加深理解,加强记忆。②总结高一现阶段的实验内容,强化做实验探究题的基本思路和灵活将知识运用于其中的方法。③总结高一现阶段的计算题型,强化做化学计算题的基本思路和灵活将知识运用于其中的方法,并消除学生做计算题的恐惧心理。④在备考中适时增添新信息、新材料,让学生见多识广,并把握深度与广度的关系。同时密切联系社会及生活实际,针对社会现实,确定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注意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针对性。

高一化学总结集锦12篇


踏进社会后,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大量文档的书写,完善写作脉络的手段之一便是范文,大量范文的示范作用可以激发个人写作兴趣。范文中的思路是怎样梳理的呢?以下是由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总结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化学总结 篇1

要想得高分,光靠弄清楚基础知识还不行,毕竟化学是理科不是靠记的。还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说通俗点就是做练习。别以为自己智商比较高就不用练习,要立足中国的国情,在中国不做题的孩子是考不到高分的。各种各样的题都需要做,一边做一边想,记住每一类的题是怎么解的,有什么技巧,需要注意什么。知识面一拓宽,考试便能得心应手,因为考试题目都不会太难,你会发现自己解题速度飞快,如庖丁解牛,心欲止而神行。这便是传说中考试的境界。当然,在考试中细心是很重要的,要冷静,考试是技术不是艺术,头脑发热不冷静的人再有能力,也得不了高分。

还有一个很重要——交流。有交流才有进步。你看古代那些武林高手都是经常交流,你打我我打你,输了的临走时还不忘约定若干年之后某某地方再打。所以我们也要经常找高手交流,以便取长补短。当然,有些高手的独门武功是不外传的,怎么办?多留意多观察,偷师知道吧?偷回来后还要改成适用于自己的方法,方法再好不适合自己的也是垃圾,方法越好越合适效率越高,好方法可以省下不少功夫。学习不是说勤奋就行的,讲技巧方法,可以懒,但要懒出水平,懒出境界。看看腾讯公司,哪一样服务不是抄回来的,但是多么成功!

最后一点,上课认真听。虽然老师讲的东西比较简单,但还是要听,老师讲的很多话书本上是没有的,有些金玉良言错过了就没有了。如果你预习过了课本,就当复习巩固一次,没预习就更加要认真听。偶尔走神是可以的,但上课睡觉以补充昨晚睡眠的不足是万万不可取的。

高一化学总结 篇2

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想想本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有得有失,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工作,我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这学期,我担任了高一年级(3)、(4)和(6)班三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所以教学任务重,但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得到了所担任班级学生的好评和尊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经常会在本节课结束时给学生留一些问题,在第二堂课我会及时提问,还会让一些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通过这些措施督促学生在课后做好预习工作,一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满堂灌”,老师知识一味的讲,学生只是坐着听,记笔记,灌输式的的教学方式。我一直都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老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要想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论。为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1)让学生积极的发言。认真、耐心的听学生讲,然后针对学生讲的做点评,有时候点评也让其他同学进行,最后给予鼓励,肯定。

(2)课堂尽量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来解决一些问题。让同学上黑板做题,讲题。

(3)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组织好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我也曾经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来做课堂演示实验,结果学生很积极,教学效果很好,我觉的这种方法应该继续运用下去。

(4)尽量的设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我一般是会设置好几组问题,问题的设置遵循有简单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而且,我也很注重提问题的方式,语气等,尽量做到每个人都积极的思考。

高一化学总结 篇3

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

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③易分解,易燃烧

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高一化学总结 篇4

一、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二、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高一化学总结 篇5

一学期来,我按照高一化学组教学计划,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如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今年我在备课时,参考和分析了很多有关资料,尽量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认真写好教学纲要,尽量使知识点的教学有条理性,学生较易学和理解。同时课后及时对刚上完的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记录自己的不足和收获,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虚心请教其他老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我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同科组老师的课(尤其是同级的老师),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也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三、认真批改作业,及时进行针对性评价

作业是一种很好的信息反馈方式,从作业中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布置作业要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对市面上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选编习题,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认真分析并记录了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并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做到有的放矢。

四、根据学生实际,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教的三个班中,大部分同学上课还是很认真,学习劲头也较浓,只是个别班后进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也就差,有些学起来就没信心,更不想去学。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找他们个别谈话和分析他们的作业、试卷了解原因,对于对化学不感兴趣的,我就用一些实际例子跟他们说说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或聊一些有趣的化学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没有努力去学的学生,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对于由于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一类的学生,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同时,后进生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在作业或练习或在课堂上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我的体会是要想教好书,尤其是要上好课,得不断的充电和不断的学习,尽快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优化处理教材的能力、进行资源优化整合的能力以及进行良好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教学中,平时多阅读一些不错的化学杂志,如《中学化学教与学》、《化学教育》等,学习其他化学同行的先进经验和进行教学交流;同时认真进行教学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及时整理有关资料,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材处理和难度控制上有时不当;有时时间较紧,上课语速过快,学生消化不及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改进不足之处,争取更大的进步!

高一化学总结 篇6

我们备课组有四位教师,都有近两年高三毕业年级教学经验,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的要求比较符合实际。最可贵是每位老师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大家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全年级一盘棋整体打造,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将日常教学落到实处,为实现工作目标而身体力行。

一、指导思想

我们几个人在开学初的第一次集体备课会上就共同制定了本学期的指导思想:紧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主题,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思想;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功能,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落实教法即学法,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多下功夫,有效抓好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工作目标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感到压力还是挺大的,同时我们制定了本学期的工作目标:(1)更加努力追求适合于本校学生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力争在期末学科统一考试中平均分的名次保二争一。(2)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对学科竞赛尖子的培养并力行辅导,让吃不饱的尖子生能有进一步提高,争取在校内校外学科竞赛中取得成绩。(3)对年级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辅导,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他们在高一的起步阶段能跟上大家的步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三、学情分析

我们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做了认真分析,从考试成绩看,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平均分82分),经过一个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热情还是蛮高的,学生们在化学学习上有了一些基本的思路,需要师生继续努力加以巩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上个学期我们的成绩达到了区第一的位次,超出80中5分,但是并不乐观,一是班容量大,学生人数多(497人,全区最多),二是50分以下的学生最多,22人,比工大附中和日坛中学两校加起来的人数还多(工大附中只有5人,日坛有9人,80中有16人)。三是我们学生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表现在学习知识方面没有强烈的欲望,老师在课堂上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接受。上课听讲效率不高,实验班还好一些,普通班总有个别学生不听讲。学生课下不善于总结,大多数学生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对作业中的错题,老师每次都给折好页,可是学生还是原封不动地又交了上来。

四、具体做法

(一)认认真真,乐于奉献

我们组的几位教师,最大的特点是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是让学生尊敬、信服的。上个星期一王欣老师母亲生病住院,还特意赶回来参加集体备课。张泽工老师阳光灿烂,他用真诚和不懈的努力感动了学生。上学期我们只有三节课,可是我们老师把作业分成五天留,要求学生每天做一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方法。但是对于老师来讲,就得每天都要判作业。我们几位老师对学生作业批改的都比较规范。

虽然每个老师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但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大家团结协作、取长补短,谁都不甘心落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集体,使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一年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上学期全区统一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夯实基础,稳扎稳打

在指导学生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抓教材的合理利用、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抓化学用语的规范训练、抓学科思想的贯彻落实。在第一学期,我们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按部就班、夯实基础。

(三)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每一次的备课活动,大家都能提出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讨论问题的解决并处理教材的内容,介绍自己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研讨下周的课时内容,老师们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作好相关的教学设计及素材的收集。对于每一个课时要求老师分析到重点是什么,难点怎样突破,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习题应该怎样用等内容,让每个老师做到心里有数。每个单元的内容我们都有具体分工,老师能根据自己的任务,组合素材,出好本单元的检测题,我们上课的课件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现资源共享。

(四)因材施教,发展特长

在今年的北京市化学竞赛中我们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六人获一等奖,七人获二等奖,十一人获三等奖。我们的经验是认真分析了近几年的竞赛题,复习的方向把握的较准和老师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以及学生们强烈的学习热情。

高一化学总结 篇7

本学期,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通过高一化学备课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备课组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现将本学期备课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团结合作、互相交流

同一学科的教师,面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教着相同的教材,彼此之间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不同的教师对相同的教材也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备课组做到对每一节教材研究、实验设计、练习进行交流讨论,大家都认真的做好各项工作。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试,课后、练后、考后共同研讨不足和可取之处。

二、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高一化学备课组,做到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由主备教师设计出详细的教案草稿,教案草稿要在集体备课前发给备课组全体教师。要求教学目标要符合大纲、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相符合;知识,能力及情感目标要求具体明确。教材分析方面在理解教材体系、理解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说明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说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以及本课时内容的取舍。教法设计方面要符合目标要求、教材特点,符合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说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考虑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使每个教学环节、每次集体备课都能在讨论中确定。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和教务处的布置,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每周一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由专人负责出题;每单元一次的测验题,也由专人负责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今后我们仍要继续加强备课组活动,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一化学备课组能充分发挥每个备课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化学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

高一化学总结 篇8

一、教学理念方面

本学期我组化学教师完全能够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在教学理念方面有很大的转变,能很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且,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又有一些新的探索和改进,出现了不少成功的个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效率明显得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度比以往要高,可以说学校教育教学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一)教学进度:按照学校规定的62课时,化学1模块基础知识部分按质按量的完成。同时,有些知识也得到了适当的拓展。

存在问题:因课时不足,有些拓展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训练。能力拓展知识根本没有讲评时间。

(二)教法、学法交流方面:本组教师合作精神非常好,都能积极承担教学工作中分配的一些任务。互相听课、合作交流、教学课件共享。在本组内互相听课的同时,我们又到高二、高三听课,向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按照新课标要求,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面,都有新的尝试,收效显著。

(三)评价工作:注重学生平时的活动表现(完成作业、科学实验探究意思、实验操作技能、自主学习态度、合作交流精神、独立完成能力、实验设计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等);纸笔测试(期中进行了一次学段考试,按新课标要求,考出了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验探究、设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期末进行化学1模块结业测试,进行全市统考)。

(四)实验改进个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按新课标要求,根据新教材的设置,在教学中互相研究、不断交流,增进和改进不少实验内容。例如: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二氧化氮被水吸收实验,还有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气体观察等。

总之,教学工作是需不断进取,不断更新。今后,我们还需进一步努力,研究出更新的、更好的教学方法、实验设计

高一化学总结 篇9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怎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表象:化合价升降实质:电子转移

注意:凡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必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单线桥:

双线桥:

注意:(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一定要记住,如果对分析化合升降不熟练可以用坐标法来分析。

(2)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3、有关概念

被氧化(氧化反应)氧化剂(具有氧化性)氧化产物(表现氧化性)

被还原(还原反应)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还原产物(表现还原性)

注意:(1)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

(2)用顺口溜记“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正相反”,被氧化对应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对应是还原产物。

4、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原理: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步骤:列变化、找倍数、配系数

注意:在反应式中如果某元素有多个原子变价,可以先配平有变价元素原子数,计算化合价升降按一个整体来计算。

类型:一般填系数和缺项填空(一般缺水、酸、碱)

5、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判断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凡处于最高价的元素只具有氧化性。

最高价的元素(kmno4、hno3等)绝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cl2、o2等)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凡处于最低价的元素只具有还原性。

最低价的元素(h2s、i—等)金属单质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

注意:(1)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示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强过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过还原产物。

(2)当一种物质中有多种元素显氧化性或还原性时,要记住强者显性(锌与硝酸反应为什么不能产生氢气呢?)

(3)要记住强弱互变(即原子得电子越容易,其对应阴离子失电子越难,反之也一样)记住:(1)金属活动顺序表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非金属活动顺序

元素:f>o>cl>br>n>i>s>p>c>si>h

单质:f2>cl2>o2>br2>i2>s>n2>p>c>si>h2

(4)氧化性与还原性的关系

f2>kmno4(h+)>cl2>浓hno3>稀hno3>浓h2so4>br2>fe3+>cu2+>i2>h+>fe2+

f—

二、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1、离子反应的判断:凡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就是离子反应

2、离子共存

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都不能共存

(1)生成难溶物

常见的有agbr,agcl,agi,caco3,baco3,caso3,baso3等

(2)生成易挥发性物质

常见的有nh3、co2、so2、hcl等

(3)生成难电离物质

常见的有水、氨水、弱酸、弱碱等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fe3+与s2-、clo—与s2-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拆、删、查”

注意注意:(1)哪些物质要拆成离子形式,哪些要保留化学式。大家记住“强酸、强碱、可溶性盐”盐”这三类物质要拆为离子方式,其余要保留分子式。注意浓硫酸、微溶物质的特殊处理方法

(2(2)检查离子方程式正误的方法,三查(电荷守恒、质量守恒、是否符合反应事实)

三、原子结构

1、关系式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z)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注意:化学反应只是最外层电子数目发生变化,所以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化合价|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化合价|

2、所代表的意义

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运动的特征:

(2)描述电子运动的方法:

(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符号klmnopq

层序1234567

(4)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写法

核外电子排布要遵守的四条规则

4、同位素

将原子里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注意:

(1)同位素是指原子,不是单质或化合物

(2)一定是指同一种元素

(3)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四、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什么是元素周期律?

什么是原子序数?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周期律是谁发现的?

2、元素性质的判断依据

跟水或酸反应的难易

金属性

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跟氢气反应的难易

非金属性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

注意:上述依据反过也成立。

3、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

(2)记住“七横行七周期,三长三短一不全”,“十八纵行十六族,主副各七族还有零和八”。

(3)周期序数:一二三四五六

元素的种数:288181832

(4)各族的排列顺序(从左到右排)

ⅰa、ⅱa、ⅲb、ⅳb、ⅴb、ⅵb、ⅶb、ⅷ、ⅰb、ⅱb、ⅲa、ⅳa、ⅴa、ⅵa、ⅶa、o

注意:ⅱa和ⅲa同周期元素不一定定相邻

4、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注意:金属性(即失电子的性质,具有还原性),非金属性(即得电子的性质,具有氧化

(2)原子半径大小的判断:先分析电子层数,再分析原子序数(一般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层数相同的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

5、化合价

价电子是指外围电子(主族元素是指最外层电子)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负价|+最高正价目=8

注意:原子序数、族序数、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的奇偶数关系

6、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位、构、性”三者关系

五、分子结构

要求掌握“一力、二键、三晶体”

1、离子键

(1)记住定义

(2)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活泼金属元素(ⅰa、ⅱa)和活泼非金属元素(ⅵa、ⅶa)之间化合(3)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电子层与某稀有元素相同的离子半径比较)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半径减小

2、化学键

注意记住概念,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3、共价键

(1)定义

(2)共价键的类型:非极性键(同种元素原子之间)共价键极性键(同种元素原子之间)(3)共价键的几个参数(键长、键能、键角):

4、晶体

(1)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2)三晶体的比较(成键微粒、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物理性质)

5、电子式

(1)定义

(2)含共价键和含离子键电子式的异同点

高一化学总结 篇10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学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对高三化学总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与高三化学备课组的几位老师对高三化学教学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高三各个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卷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卷、上海、广东及江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这样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明确分工,资源共享,进度统一,皆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习、浪费时间。最后阶段,我们整理了八份综合试卷,效果不错。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我们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章节复习以《课堂新坐标》和教师选编题为主,单元练习以《绿色通道》和教师选编题,高考模拟训练是市教研室模拟和各地模拟卷,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包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课本后的分组实验),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长期坚持,就能化平凡为神奇:能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块中我们重点放在中等以上的学生,除了备课组内老师齐心协力,还借助教研组的力量。

四、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正确对待考试。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由于受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负面影响,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学生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2.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决不能超负荷使用,相反地,必须加以维修和保养,这样,它才能经久耐用。因此,我们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3.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导致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

2、练习的训练量还是多了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基础差的学生较多,教学进度总是滞后,要做到段段清,节节过关就显得前宽后紧的局面。

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始终坚守原则,较好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任务。

高一化学总结 篇1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5)(8)四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本学期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化学必修一”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做以下几点的总结:

一、做好化学教学常规,及时反思总结

认真完成本学期初制定的教学工作计划,完成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在每课时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上好每堂课。结合学生课堂反馈情况,适当调节教学进度与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作为高一化学备课组长,每个星期组织共同备课,讨论每个课时的教学进度与教学中疑难问题。对于每一章进行及时进行小测或专题的考试,特别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对于钠、铝、铁、铜、硅、氯、氮、硫每一种元素的转化关系都进行小测。从反馈中检查不足,及时改进总结。本学期教学活动中承担区级“金属化学性质”“无机非金属元素硅”,校级“离子反应复习讲”公开课教学。

二、教学大胆创新,激发学习热情

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活动,在教学演示实验中使用摄像头让学生能够更清楚看到实验现象,例如做钠的燃烧实验。某些实验在课堂中难以开展,利用校本课程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增加学生动手能力,把实验过程拍摄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看,使视频看起来有亲切感;例如氯气的性质实验、“铜树银根”实验等等。积极开展化学校本课程,丰富学生化学知识,又锻炼化学操作技能。利用新会四中农村品牌特色,以及古井镇企业中有关化学内容,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生活走进化学,化学走进社会。例如:利用植物做酸碱指示剂、古井烧鹅与食品添加剂等等。三、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中进行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以后,我还要在工作中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不断总结、修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实惠,使自己由经验型的教书匠向专家型的新教师迈进!

20xx-01-24

xxx

高一化学总结 篇12

一、年轻教师,学习是关键

1、认真学习新课程模块学习要求,切实落实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贯彻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每周一根据章节的教学内容,认真学习《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根据学情切实制定三维教学目标。

2、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及北京同步高三各区模拟题,时刻保持与高考同步的思想,根据高考的指挥方向反馈到高一日常的教学中。

3、根据模块要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改革力度比较大,认真研究,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一上学期注重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在解决实验综合题,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组装等方面的试验训练在高一(一)班开展。

二、注重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的培养:

初高中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区别,有很多同学已经入高中很难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注重课前预习 :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会在每节新授课之前发下助学稿,让学生提前预习。在第二堂课我会及时提问,还会让一些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通过这些措施督促学生在课后做好预习工作,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注意教授学生做到会听课,会记笔记,有重点,有难点。我一直都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想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为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1)让学生积极的发言。认真、耐心的听学生讲,然后针对学生讲的做点评,有时候点评也让其他同学进行,最后给予鼓励,肯定。

(2)课堂尽量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来解决一些问题。让同学上黑板做题,讲题。

(3)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组织好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尽量让学生多动手。

(4)尽量的设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我一般是会设置好几组问题,问题的设置遵循有简单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而且,我也很注重提问题的方式,语气等,尽量做到每个人都积极的思考。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现好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种很有趣的能力,他们会听老师的语气来回答问题,比如说“是不是!”他们就会回答“是!”,“对不对?”他们就会回答“错!”等,所以我也经常的在语气上误导他们,为的就是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思考,而不是经常的滥竽充数。

(5)我也经常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一定要独立的思考,老师讲的不一定对,也许那一天我讲的就是错的,所对老师讲的知识要大胆的质疑,有问题就问,要勇敢的坚持自己的看法观点,不要一味的符合别人,依赖别人。

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我的目标也基本上达到了,现在好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的操作能力,我觉的这是对学生来说最大的收获。

3、注重课后作业和课后复习: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知识是否掌握的很重要的方法,从课后作业上可以反映出很多的问题,所以,每次的作业我都会精心的挑选习题,有时会给学生单独印发篇子,做到及时的批改,而且在作业上给每个学生作业的反馈评语,在第二堂课上及时的给学生做说明,让学生重新做一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

我也经常给学生讲课后一定要及时的复习,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复习当天的知识,每门课只要花5-10分钟每天就可以了,只要天天坚持下来,复习的效果绝对是很好的。

通过种种的措施,完成了一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对化学的教学工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会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争取以后的工作干的更好。

[推荐计划] 高一化学教学规划其四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推荐计划] 高一化学教学规划其四”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和要求

认真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本事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新课程下的化学高考做准备。

二、具体工作和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新课标,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我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地转变,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

4、发挥备课组的团体作用

团体备课,团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景,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景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教案应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及时反思、归纳总结修改。备课组要做到资源共享。作业在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的基础上,根据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补充习题。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与操作

新课程强调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本事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设置问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尽量让问题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突出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备课思走过程要有特色。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理解本事、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注重师生情感互动,让学生有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提高学习效率打下感情基础。

树立“团队”精神,注重发挥团体力量,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并及时在课后记下教学随笔,进行教学反思,并大力提倡“团体备课”方式。

2、授课要求

(1)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

(2)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的观念。

(3)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4)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本事。

(5)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本事和实践创造精神。

3、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种本事的有效手段,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和评价反馈的重要手段。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量性

(2)层次性

(3)针对性

(4)实践性

(5)探索性

课外辅导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形式能够有一般辅导、个别辅导、学生互相辅导。各班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竞赛辅导小组等。

5、测验评价

必要的测验检查是检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各专题及时过关考试,认真对待。

优文收藏: 高一化学学习资料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优文收藏: 高一化学学习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硅与氟气反应:Si + 2F2 = SiF4

2、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 = SiF4+2H2

3、硅与氢氧化钠溶液:Si + 2NaOH + H2O = Na2SiO3 +2H2

4、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5、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6、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高温CaSiO3

7、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8、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9、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Na2SiO3 + 2CO2 + 2H2O = 2NaHCO3 + H2SiO3 10、二氧化硅与碳酸钠固体: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

11、粗硅的制取:SiO2 + 2C高温电炉Si + 2CO

12、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 + 2Cl2 △ SiCl4 SiCl4 + 2H2高温Si(纯)+ 4HCl

课件精选: 初中化学说课稿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课件精选: 初中化学说课稿》,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根踞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3)了解保护水资源,开发水资源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2)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2)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学生又认识了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并学习了水的组成,性质及净化,最后展开“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不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本课题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概况、二是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这两个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化学,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我所教授的学生为合肥市市区的学生,由于合肥市近年来并未出现严重缺水现象,学生大多没有时间到郊外观察和实际考察水污染情况,对于淡水危机和水污染问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具备,所以如何让学生感受淡水危机和水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何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就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流程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本课中我是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视频新闻,让学生了解到表面上我们过着用水无忧的生活,实际上水危机现象早已存在。此处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的视频新闻,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二、增删调并,上好新课

在本课中我将学科中的书本知识尽可能的“增删调并”。比如,我增加了海水淡化问题、节约用水的标志、水体富营养化等内容。我将节水、护水、开发水资源等内容进行了调并。这样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更符合学科书本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些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也是我的匠心所在。

对于水污染,在本课中,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新闻,还展示了多张水污染危害的图片。通过这些,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大的触动,巨大的震撼,面对黄河在流泪、淮河在哭泣、长江在受罪等情景,学生从内心发出呐喊:“不能再污染水了。”如果此处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而仅仅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是没有办法让学生有着直观感受的。多媒体技术解决了本课题的难点,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结束新课

通过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美景,与先前水污染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山美、水美,人才能更美。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读书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清晰度的讲授,热烈地讨论、认真地阅读、适当地练习,多种教学方法的恰当组合,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反思:

1、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健康。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向学生提供了感性经验。

3、由于多媒体资源的缺乏,不能完全满足个性化学生的需求。

[最新范文]高一化学学习资料精选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最新范文]高一化学学习资料精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如何背诵化学方程式1、实验联想法

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实验的忠实和本质的描述,是实验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依据化学实验来记忆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最行之有效的。例如,在加热和使用催化剂(MnO2)的条件下,利用KClO3分解来制取氧气。只要我们重视实验之情景,联想白色晶体与黑色粉末混和加热生成氧气这个实验事实,就会促进对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理解和记忆。

2、组成结构分析法

对于某些反应物组成、结构比较复杂的反应,特别是某些有机反应,为了在理解上深刻记忆,宜对反应过程进行分析。

3、综合法

由于化学反应的多样性及人脑思维的复杂性,在整个认识过程,要经历观察、探究、联想、识记、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因此记忆方程式有法而无定法,往往使用综合记忆法。

4、索引法

索引法是从总体上把学过的方程式按章节或按反应特点,分门别类地编号、排队,并填写在特制的卡片上,这样就组成一个方程式系统。利用零碎时间重现这些卡片,在大脑皮层中就能形成深刻印象。

5、口诀法

为了使化学方程式在使用时脱口而出,有时还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特点编成某种形式的便于记忆的语句,这就叫口诀法。

6、关联法

对比法是横向比较,而关联法是纵向联结。如,有些反应或因本身的相互关联,或因工业生产上的安排彼此间不无内在联系。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3439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